复发和转移

2024-10-01

复发和转移(共8篇)

复发和转移 篇1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胃癌患者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但术后容易复发,而晚期胃癌无法通过手术治疗根治,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化疗。而老年患者由于体质较差,多不能耐受联合化疗,常采用单药化疗,随着临床上对卡培他滨的临床应用,卡培他滨消灭肿瘤细胞的效果为临床上所认可,本研究探讨卡培他滨在治疗老年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所选患者均在我院确诊为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并排除了患有肝肾功能衰竭以及免疫系统抑制患者。其中晚期胃癌患者为86例,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为34例,Ⅲ期患者为66例,Ⅳ期患者为54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试验组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0.36±5.3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9~80岁,平均年龄(69.03±5.2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症、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单药化疗,剂量为130mg/m2,第1天,每21天重复。试验组患者则采用卡培他滨口服治疗,卡培他滨口服剂量为1000mg/m2,服用方法为餐后30min后口服,2次/d,第1~14天,每21天重复。每组患者均完成6个周期化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别随访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中,1年生存患者为40例,1年生存率为66.67%,对照组患者的1年生存患者为31例,1年生存率为51.67%,试验组患者的2年生存患者为29例,2年生存率为48.33%,对照组患者中2年生存患者为19例,2年生存率为率31.67%,两组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毒性、神经系统毒性以及手足综合征等,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2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5%,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3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67%,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率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40%左右的患者不能通过手术方法治疗痊愈[1],需要患者通过化疗治疗。患者术后复发率与转移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如何消灭远处转移的癌细胞,并防止癌症的复发,是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的重点[2]。近年来,紫杉类、顺铂、阿霉素、氟尿嘧啶等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提高了疗效,客观缓解率大多超过40%。然而,对于大多数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而言,因年龄大、体质弱、病期晚、基础疾病较多以及器官功能储备差等原因,而无法耐受强烈的多药联合化疗,故多考虑行单药化疗,在过去40年里,氟尿嘧啶是治疗胃癌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但其单药有效率小于20%[3],而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是近年来常用于胃癌中的新型化疗药物,是胃癌单药化疗中的常见选择。

奥沙利铂是一种新型铂类化疗药物,通过与癌细胞DNA分子链上的G点结合,通过铂化DNA化合物而抑制DNA的合成与修复,造成DNA的损伤。卡培他滨是新一代口服选择性氟尿嘧啶甲氨酸盐抗肿瘤药,是5-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此药以原形自胃肠道吸收,通过肝脏和肿瘤内经羟酸酯酶,胞苷脱氨酶,形成两种中间产物脱氧氟胞苷及脱氧氟尿苷,在肿瘤细胞内经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催化转变为5-氟尿嘧啶发挥抗肿瘤作用。由于肿瘤组织中的胸腺嘧啶磷酸化酶活性约为正常组织的3倍,从而使药物在肿瘤组织中具有更高的活性,口服给药可以相似甚至超过其他5-氟尿嘧啶类药物持续给药的效果,而又减少了药物的全身毒性。日本和韩国的Ⅱ期临床试验[4,5]采用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分别达25%和34%。这两项研究均未观察到Ⅲ度以上的骨髓抑制和胃肠反应,只有约10%的患者出现Ⅲ度以上的手足综合征。研究结果显示,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可适用于老年体能状况较差的晚期胃癌患者。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66.67%,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51.67%,试验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48.33%,对照组患者2年生存率为率31.67%,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口服卡培他滨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67%,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卡培他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奥沙利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体验,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好处。

综上所述,服用卡培他滨治疗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疗效显著,能够对患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卡培他滨在治疗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静脉化疗,试验组患者进行卡培他滨口服化疗,比较两组患者1年、2年的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66.67%,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51.67%,试验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48.33%,对照组患者2年生存率为率31.67%,两组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67%,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能够有效治疗老年胃癌患者,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小,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老年晚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卡培他滨,疗效比较

参考文献

[1]胡欣,文世民,李爽,等.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43):70-72.

[2]贾果珍.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应用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的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25(25):137-138.

[3]Tsai JY,Stfran H.Status of treatment for 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JJ.Curr Oncol Rep,2003,5(3):210-218.

[4]Kondo K,Chin K,Sakamoto J,et al.A multicenterphaseⅡtrial using 4-week cycles of capecitabine in advanced metastaticgastric cancer(AGC)[J].Proc Am Soc Clin Oncol,2003,22:321(Abstract 1289).

[5]Hong YS,Song SY,Lee SI,et al.A phaseⅡtrial of capecitabine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nd/or 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J].Ann Oncol,2004,15(9).1344-1347.

抗转移抗复发 篇2

现代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过程,具有浸润生长的特性。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转移和复发像阴影一样始终伴随着患者。手术切除或放化疗等之后,组织内仍可能残留一部分仍具有活力的肿瘤细胞,即使数量极少,它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继续生长繁殖,或在原位复发,或通过淋巴、血液扩散到新的部位(即转移)。

复发和转移,是困扰肿瘤治疗的两大难题。在这方面,藏医药能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给肿瘤的治疗带来一丝曙光呢?

整体施治,用药精准

藏医治疗癌症的理论,是把癌症当作全身疾病来诊治,这是藏医千百年来实践得到的真知灼见。很多患者做了手术、放化疗,但不久依然出现全身不同程度转移、复发,这与忽略整体治疗有关。

在整体思维的指导下,藏医对肿瘤的治疗并不是一味的猛攻猛打,而是平衡身体的各个要素,整体抗癌,最终让癌瘤消除或让癌症成为身体的“顺从者”。藏医所采取的培根、拔毒、化腐、排糟、清血、滋腑等诸多手段,就是在整体抗癌思想指导下,因病、因症、因时、因人所使用的。

此外,藏医治疗癌症,用药尽量精、巧、少,并辅以佐塔(又名坐台)、牛黄、熊胆、岩精等勾兑,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藏医还形象地把得了癌症后的第一次治疗过程(包括手术、放化疗),称为“花亚玛”;把复发、转移称为“木布散”。“花亚玛”和“木布散”的治疗区别很大。治疗过程中,藏医还会用特殊的、被誉为“高原奇技”的尿诊法来判断、把握病情与治疗,即藏医专家通过查尿、看色、闻味就知道患者是否可治、治疗效果、可活多久,这样对疾病的变化及后续治疗也就了然于胸。

佐塔岩精,各显神通

除了理论独特外,藏药在抗癌、抗转移、抗复发中,其用药也有其独特之处。如格仰(牛黄)、卡格(熊胆)、栋赤(麝香),有抑制癌细胞的能力;佐塔,有促使癌细胞变性坏死的能力;岩精,有促使肿瘤血管萎缩的能力;玻旺日宝,有化解百毒的能力。

中医有“以毒攻毒”的说法,如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肝癌等。在藏药中,也有同样的例子,如黄金可抗老化,经特殊炮制处理的水银可抑制癌细胞生长。此外,藏医学中还有一个特色,即把剧毒的物质经过特殊炮制,变成无毒害、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产生强大治疗功能的药物。这是藏医学绝无仅有的特长。

央视四台曾经播放过通过佐塔将黄金等重金属炼制成无毒藏药的过程。佐塔被称为“藏药大力士”,是因为它有非常强的增效滋养作用。而岩精则被称为“藏药吸铁石”,对体内不良代谢物有很强的清除能力。岩精这种药材最早是用来治疗箭疮的,能清腐杀毒愈溃疡,后又经过蒸煮,用来治疗花亚玛(初始癌),虽然现在由于雪山线上移,产量很少,但在藏医药抗癌的成员中,岩精不可或缺。

岩精和佐塔具有很强的促使癌瘤萎缩、提升身体抗癌能力的作用,其经典处方成药代表为“旺日西噶曲典”。它是著名的藏医措如,次郎堪布大师经过多年精心研究,亲自配方加工而成的具有抗癌解毒、延年益寿作用的藏药珍品,其主要成分为玻旺日宝、佐塔、金银铜铁灰、松石、珊瑚、青金石、碧玉、珍珠、狼牙、狐肺、天然牛黄、天然麝香、熊胆、藏红花、岩精膏、孔雀羽灰等93种。该药对肺癌疗效最好,其次为肝癌、乳腺癌、白血病、肠癌等。由于该药的特殊功效,在近两个世纪藏医治疗肿瘤中,它成了抗转移抗复发的首选药物之一。

藏医对癌症的治疗,必须伴随其治疗的全过程,用得越早,疗效越好,转移复发几率越小。对于早中期肿瘤患者,藏医力求治愈;对于晚期肿瘤患者,藏医力求控制病势发展、消除伴随症状、延长生命。

复发和转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 其中男79例, 女7例;年龄34~78岁, 平均 (56.4±11.7) 岁;肿瘤类型:移形上皮细胞癌67例, 腺癌5例, 混合细胞癌4例;肿瘤TNM分类:T1期8例, T2其64例, T3期14例。患者均行膀胱镜下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 无侵犯邻近器官及远处转移。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 对照采用单纯膀胱灌注法,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膀胱灌注法:患者于膀胱镜下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 在确诊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电切术, 术后1~2周起进行膀胱灌注。将20~30mg的联合丝裂霉素 (MMC) 配入到40~5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 通过导尿管注入患者膀胱, 注入后嘱患者每10~20min变换体位, 持续2h。1次/周, 4~6次/疗程, 之后为1月/次, 一年之后为2月/次, 保持2~3年, 并对这一治疗过程保持随访。

试验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膀胱灌注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手术后2~3周起行介入治疗, 治疗前对患者的血常规、心肾功能进行检查, 并进行普鲁卡因及碘试验。腹股沟备皮, 一般选右侧股动脉行Seldinger穿刺术, 在穿刺成功之后置入5F导管鞘, 通过鞘内插入3-5FCobra导管, 导管先插进左侧髂内动脉行DSA造影, 并以同样的方法注入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用量由体表面积决定, 一般为顺铂60~80mg、表阿霉素40~60mg、氟尿嘧啶750~1000mg。两侧髂内动脉的化疗药物分布一般为膀胱病变侧2/3, 对侧1/3。在化疗药物灌注之前应先注入6mg的格拉司琼预防消化道症状。在手术之后拆除导管鞘及导管, 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压迫20min, 以加压绷带包扎24h。嘱患者静卧休息, 在介入治疗后给予利尿、水化等相关处理, 给抗炎药物3~5d, 间隔4周进行重复介入治疗, 3次为1疗程, 之后每半年1次, 保持2~3年, 并对这一治疗过程保持随访。

1.3 随访

患者行膀胱镜下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随访3年。介入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对患者的血常规、心肾功能、心电图等进行检查, 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心肾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等症状。在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年对患者进行CT、MRI及超声复查。1年后每半年复查一次, 持续3年, 随访期间经常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联系, 了解患者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3年内, 对照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46.5% (20/43) 、39.5% (17/43) 、18.6% (8/43) ;试验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20.9% (9/43) 、14.0% (6/43) 、7.0% (3/43)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膀胱癌术后行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能够有效预防肿瘤的复发及转移, 效果比较理想[4]。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具有协同抗肿瘤的作用,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可以使药物更好的聚集于病变部位, 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还可以减少静脉小剂量化疗导致的肿瘤细胞出现多药耐药性, 并且灌注化疗可以有效减少流经其他器官的药量, 减少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5]。随访3年内, 对照组患者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46.5% (20/43) 、39.5% (17/43) 、18.6% (8/43) ;均高于试验组的20.9% (9/43) 、14.0% (6/43) 、7.0% (3/43) 。提示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转移率以及病死率。

在动脉化疗中应注以下几点: (1) 超选择性插管的深度需超过髂内动脉后干分支, 避免出现体表组织坏死的不良反应。应采用双侧髂内动脉灌注, 并依据肿瘤发生部位调整两侧的化疗药物的药量。 (2) 顺铂具有严重肾毒性, 介入治疗前后应进行利尿、水化等处理, 降低顺铂的肾毒性。本研究中, 经动脉灌注顺铂、氟尿嘧啶及表阿霉素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在结合利尿、解毒、水化处理之后, 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大大降低。 (3) 手术创伤没有完全修复之前不要进行化疗, 这样不但会损害机体免疫功能, 还会影响机体的恢复。在机体恢复正常之后应尽快开展化疗, 一般应在术后2~3周进行。

总之, 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对行膀胱电切术或部分切除患者预防、降低肿瘤复发率及转移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是治疗膀胱癌的可行办法。

摘要:目的 探究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 (43例) 和对照组 (43例) , 试验组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 对照组单纯采用定期膀胱灌注, 对患者随访3年,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进行对比。结果 随访3年内, 对照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46.5% (20/43) 、39.5% (17/43) 、18.6% (8/43) ;试验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20.9% (9/43) 、14.0% (6/43) 、7.0% (3/43)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膀胱癌患者术后采用介入法联合膀胱灌注化疗能够有效降低肿瘤的复发以及转移, 并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膀胱癌,化学疗法, 肿瘤, 局部灌注,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渭贤, 朱希松, 孔宏伟.膀胱癌术后联合采用介入治疗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 15 (7) :236-237.

[2] 王欣, 苏晶石, 刘铸, 等.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 28 (3) :1045-1046.

[3] 王文明, 宋有军, 王书才.术后早期膀胱灌注吡柔比星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20 (5) :657-658.

[4] 吴渭贤, 邱菊生.膀胱癌电切术后联合采用区域灌注介入治疗+膀胱灌洗预防复发和转移的疗效分析//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

复发和转移 篇4

关键词: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晚期胃癌,复发转移胃癌

胃癌是消化内科临床尤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 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进入癌症晚期, 并且根治手术后2年内复发、转移的概率较高[1]。现阶段, 临床治疗晚期胃癌、术后转移胃癌的方法为化疗, 对于完成6周期化疗治疗的患者, 进行维持化疗干预已经在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等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卡培他滨则是口服的一种细胞类药物, 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现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200例晚期胃癌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 进一步探析卡培他滨在维持化疗阶段的临床作用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200例晚期胃癌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 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机性分组。观察组100例患者中, 56例男性患者, 44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53~77岁, 平均年龄 (63.68±4.49) 岁。病程时间0.3~3年, 平均时间 (1.55±0.31) 年。对照组100例患者中, 58例男性患者, 42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52~79岁, 平均年龄 (64.74±5.05) 岁。病程时间0.2~2年, 平均时间 (1.29±0.42) 年。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可比性特别显著。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应用5-Fu+顺铂+多西紫杉醇、顺铂+S1、奥沙利铂+5-Fu、顺铂+5-Fu、5-Fu+顺铂+表柔比星等方案进行化疗治疗[2]。对照组:100例患者采取常规对症治疗。主要是止血、抑酸、止痛等方法。观察组:100例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加用卡培他滨治疗。卡培他滨 (Hoffmann-La Roche Inc, 国药准字J20080101) , 口服剂量为1.0 g, 每天服用1次, 每周服用5 d, 1个疗程时间为4周。

1.3 指标观察:全部患者完成1个疗程治疗后进行复查, 同时随访观察2年, 记录患者中位生存期时间、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 应用方差±表示, 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 则用百分比 (%) 表示, 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0.05时, 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位生存期 (12.02±0.53) 个月;随访1年, 生存者56例, 生存率为56.0%;随访2年, 生存者36例, 生存率为36.0%。对照组:中位生存期 (7.68±0.50) 个月;随访1年, 生存者37例, 生存率为37.0%;随访2年, 生存者20例, 生存率为20.0%。可见, 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胃癌的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是消化内科临床特别常见的一种癌症疾病, 40%的患者发病时已经进行晚期, 无法进行手术治疗, 并且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也很高。化疗可消灭远处转移的癌细胞, 或是抑制癌细胞复发, 所以对晚期胃癌、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进行维持化疗能有效延长其生命, 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卡培他滨是口服的一种细胞毒类药物, 药物治疗后, 药物主要成分能完整穿过胃肠壁, 同时在肝脏通过磷酸酯酶催化产生5-脱氧-5氟胞苷。然后, 在熊干磷酸化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5-Fu。卡培他滨或其代谢产物本身并没有杀灭细胞的作用, 只有转化成5-Fu后才可以杀灭癌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胸苷酸磷酸化酶存在高度的活性, 能让5-Fu选择性的作用于病变部位, 让5-Fu全身暴露程度最小化、不良反应较少、不良反应较小, 且口服用药更加快捷、方便, 防止静脉滴注对患者血管造成刺激。该药对肿瘤病灶具有优先活化作用, 具有一定的导向能力, 对周围正常细胞造成的损伤较小。在本次试验结果中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理论的科学性、可行性, 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这也与杨苏慧等研究者的试验结果相类似[3,4,5,6]。由此充分说明, 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能明显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提高其生存率, 具有极高的临床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欣, 文世民, 李爽, 等.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2, 52 (43) :70-72.

[2]曲进, 任晓安, 边吉来, 等.卡培他滨用于晚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维持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9) :556-558.

[3]杨苏慧, 孙建华, 张月芬.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16) :248-249.

[4]袁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性晚期胃癌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 (2) :193-194.

[5]朴今花, 李哲勇, 宁莉.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老年胃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 (4) :117-118.

复发和转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11年在上饶市上饶县人民医院经6个周期全身化疗后缓解的晚期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80例, 其中男54例, 女26例;年龄32~71岁, 平均 (43.5±5.5) 岁;病程6~22个月, 平均 (15.5±3.5) 个月。无手术指征或拒绝手术的晚期胃癌患者48例 (60.0%) , 术后复发转移患者32例 (40.0%) ;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分期:Ⅲ期38例 (47.5%) , Ⅳ期42例 (52.5%) ;化疗方案:DCF (顺铂+多西紫杉醇+5-氟尿嘧啶) 28例 (35.0%) , ECF (表柔比星+顺铂+5-氟尿嘧啶) 22例 (27.4%) , 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19例 (23.8%) , FP (5-氟尿嘧啶+顺铂) 11例 (13.8%) ;化疗后完全缓解22例, 部分缓解38例, 稳定20例。患者均经病理诊断明确, 功能状态 (KPS) 评分≥60分, 排除肝肾功能衰竭及免疫系统抑制患者,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经全身化疗后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卡培他滨 (美国罗氏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J20080101, 规格:0.5g/片) 治疗, 0.5g/次, 2次/d, 5d/周, 用药持续至疾病进展 (PD) 或患者无法耐受。

1.3 观察指标

(1) 生存情况:随访2年, 记录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及1、2年生存率; (2) 毒副作用:按照“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WHO标准) ”[5]进行评价, 分为0~Ⅳ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情况

观察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1、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为χ2值

2.2 毒副作用

观察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为45.0%, 对照组为40.0%, 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化疗是晚期胃癌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目的是延缓患者生存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目前, 晚期胃癌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的常用治疗模式是化疗6个周期后, 患者达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期后进入随访观察阶段。有研究表明, 晚期胃癌患者上述治疗模式平均生存期<10个月, 平均无病进展时间为4~6个月[6]。维持化疗可延长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但对胃癌患者行维持化疗疗效国内报道较少[7,8]。

卡培他滨是近年开发的一种新型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 口服后可通过胃肠壁吸收, 经肝脏代谢释放, 发挥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干扰RNA和蛋白质合成的抗肿瘤作用, 适用于治疗晚期直肠癌、胃癌及乳腺癌等晚期恶性肿瘤[9]。目前, 卡培他滨已成为治疗晚期胃癌的一线药物, 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Sun等[10]研究表明, 采用低剂量卡培他滨用于胃肠道肿瘤的维持化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1、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卡培他滨可有效延长晚期胃癌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间无明显差异, 且毒副作用主要为I级和Ⅱ级。表明卡培他滨用于维持化疗不会升高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 具有较高安全性, 与王娜等[2]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效果显著, 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改善其生活质量, 且不增加毒副作用,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瑞华, 滕开原.晚期胃癌化疗进展[J].癌症, 2009, 28 (10) :1108-1113.

[2] 王娜, 郭军.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胃癌12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6) :3981-3982.

[3] 黄红艳, 江泽飞, 王涛, 等.卡培他滨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肿瘤杂志, 2011, 33 (11) :850-853.

[4] 胡欣, 李光明, 文世民, 等.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化疗的疗效评价[J].肿瘤, 2010, 30 (4) :343-346.

[5] 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WHO标准) [J].癌症, 1992, 11 (3) :254.

[6] 孙燕, 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81.

[7]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胞肺癌:中国版[S].2011:68.

[8]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卵巢癌:中国版[S].2011:41-42.

[9] 安富荣, 戈升荣, 祝德秋, 等.卡培他滨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2, 21 (8) :503-507.

复发和转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郏县人民医院肿瘤内科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期间85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住院患者, 经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 符合王文萍著[2]《实体肿瘤转移学》中关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诊断和分型标准, 排除入院时肝肾功能异常、血象异常、无法评价疗效和预计生存期在不足3个月等患者, 年龄35~69岁, 平均 (46.6±6.5) 岁;绝经前46例, 绝经后39例;浸润性导管癌57例, 单纯癌12例, 腺癌8例, 硬癌6例, 髓样癌2例;骨转移37例, 胸壁转移32例, 淋巴结转移31例, 肺转移27例, 肝转移17例, 心包转移8例;术后采用CMF化疗方案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 28例, CAF方案 (环磷酰胺、阿霉素、5-氟尿嘧啶) 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P组42例和GP组43例, 两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住院患者在年龄、月经情况、病理类型和转移情况等方面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基线资料稳定,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NP组:按照体表面积给予长春瑞滨 (NVB) 25~30 mg/m2, 加入生理盐水50 m L混匀后, 避光静脉10 min内滴完, 每周1次, 连用2次为一疗程;按照体表面积给予顺铂 (DDP) 10~20 mg/d, 混入200~300 m L生理盐水中, 避光静脉90 min内滴完, 每疗程为200~400 mg, 在用量达到100~200 mg后, 需间隔1~2周, 然后滴生理盐水冲洗静脉。GP组:按照体表面积给予吉西他滨 (GEM) 1000 mg/m2, 加入生理盐水100 m L混匀后, 避光静脉30 min内滴完, 每周1次, 连续3周, 随后休息1周, 每4周重复1次;顺铂 (DDP) 给药剂量和方法同NP组。所有患者给药结束后给予滴生理盐水冲洗静脉, 化疗期间, 常规使用5-羟色胺3 (5-HT3) 受体拮抗剂, 使用NVB后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推注, 从而预防和改善静脉炎症状, 若白细胞下降明显, 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3], 治疗2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81年WTO关于实体瘤描述制定评价标准和毒性标准[4]。 (1) 临床疗效:病灶完全消失为完全缓解 (CR) ;最大径之和缩小>30%者为部分缓解 (PR) ;最大径之和缩小在30%以内, 且无增大者为疾病稳定 (PD) ;最大径之和增大者为疾病进展 (SD) , 总有效为CR与PR之和, 疾病控制为CR、PR与PD之和。 (2) 毒副作用:0级 (无毒) 、Ⅰ级 (轻度中毒) 、Ⅱ级 (中度中毒) 、Ⅲ级 (重度中毒) 、Ⅳ级 (危及患者生命)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校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NP组42例经药物治疗后, CR3例, PR14例, PD12例, SD13例, 总有效17例, 疾病控制29例;GP组43例经药物治疗后, CR5例, PR16例, PD13例, SD9例, 总有效21例, 疾病控制34例。GP组总有效率48.84% (17/42) 、疾病控制率79.07% (29/42) 分别与NP组40.48% (21/43) 、69.05% (34/43) 比较, χ2=0.6009、1.112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毒副作用

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均表现为Ⅲ度或Ⅳ度毒副作用。NP组发生血小板减少10例, 贫血10例, 恶心呕吐7例、白细胞减少6例、疲乏4例和脱发2例。GP组发生血小板减少2例, 贫血8例, 恶心呕吐7例、白细胞减少5例、疲乏2例和脱发4例。GP组血小板减少率4.65% (2/43) 明显高于NP组23.81% (10/42) , χ2=6.43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组间贫血、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疲乏和脱发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转移性腺癌是指一种原发于其他器官的癌肿经直接浸润蔓延、气道种植、淋巴管、血管等途径转移到其他器官, 且继续增殖生长, 与原发肿瘤性质相同的癌肿的癌症, 而转移性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类型, 转移部位以肺、胸膜、骨骼、皮肤软组织、肝和脑较为常见。术后辅助化疗应用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物是多数乳腺癌治疗的标准方案, 在延长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和降低病死率方面被医学界普遍认可, 但不同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物的化疗效果和毒副作用不同, 临床多有因耐药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报道[5]。

顺铂是中心以二价铂同两个氯原子和两个氨分子结合的重金属络合物, 也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主要作用部位是DNA的嘌呤和嘧啶碱基, 进入机体后可扩散通过带电的细胞膜, 与DNA单链或双链形成交叉联结, 达到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目的, 且对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物有效, 可能与顺铂同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物无交叉耐药而利于联合有关[6]。吉西他滨是一种具有破坏细胞复制的二氟核苷类抗代谢物抗癌药, 也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一种抑制性酶的替代物, 进入机体后能够作用于DNA合成期和G1期, 从而阻止细胞分裂由G1期进入S期, 在细胞内经过核苷激酶的作用转化成双氟二磷酸脱氧胞苷, 抑制核苷酸还原酶活性, 抑制合成DNA所必需的脱氧核苷产生, 同时独有的掩蔽链作用能够感染DNA的自我修复机制, 其抑制DNA复制和修复效果显著, 最终引起细胞凋亡, 临床多联合破坏DNA的药物化疗。本研究显示GP组总有效率48.84%、疾病控制率79.07%分别与NP组40.48% (21/43) 、69.05% (34/4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GP组血小板减少率4.65% (2/43) 明显高于NP组23.81% (10/42) , 而组间贫血、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疲乏和脱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证实GP组与NP组治疗效果无差异, 但GP组的毒副作用低于NP组。

综上所述,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具有同样效果, 但前者毒副作用稍低于后者, 可作为晚期复发性乳腺癌的二线治疗或解救方案, 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5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 NP组42例患者给予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 GP组43例患者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GP组总有效率48.84% (17/42) 、疾病控制率79.07% (29/42) 分别与NP组40.48% (21/43) 、69.05% (34/43) 比较, χ2=0.6009、1.112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GP组血小板减少率4.65% (2/43) 明显高于NP组23.81% (10/42) , χ2=6.43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组间贫血、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疲乏和脱发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具有同样效果, 但前者毒副作用稍低于后者, 可作为晚期复发性乳腺癌的二线治疗或解救方案, 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关键词:吉西他滨,顺铂,长春瑞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药物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段海波, 庞丹梅, 林耀东.吉西他滨联合铂类药物治疗转移性三阴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 2012, 33 (11) :1663-1665.

[2]王文萍.实体肿瘤转移学[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2003:81.

[3]缪建华, 张迦维, 严子禾.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8, 13 (2) :140-141.

[4]陈一飞, 吴梅红, 王雅杰.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疗效[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21 (4) :782-784.

[5]陈映霞, 秦叔逵, 王琳, 等.吉西他滨为主的方案治疗经紫杉类和蒽环类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比较[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 18 (6) :525-529.

复发和转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乳腺癌患者, 即往均接受过紫杉类、蒽环类或内分泌治疗并临床判定耐药而进展的患者, 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5例, 浸润性小叶癌13例, 髓样癌2例,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HER2) 基因阳性22例, 但因家庭经济原因拒绝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 绝经前22例, 绝经后18例, 年龄33~65岁, 中位年龄45岁, 所有患者均有CT或MRI可测量病灶, 化疗前1个月内未行抗肿瘤治疗, 化疗前接受内分泌治疗出现病情进展停止内分泌治疗, 化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无化疗禁忌证, 体力状态评分比ECOG≤2分, 预期生存期>3个月。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0例NX方案:长春瑞滨25 mg/m2, 第1、8天, 卡培他滨2000 mg/m2, 分两次口服, 第1~14天, 21 d为1个周期, 20例GX方案;吉西他滨1000 mg/m2, 分两次口服, 第1、8天, 卡培他滨第1~14天, 每21 d为1个周期, 化疗后每周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出现骨髓抑制时, 给予升血象等对应治疗, 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 有效及稳定患者至少2~6周期, 有进展的患者更换其他方案, 所有病例门诊或电话随访至2013年5月, 无失访病例, 无治疗相关死亡, 均可评价疗效。

1.3 疗效与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根据RECTST实体瘤评价标准, 分为完全缓解 (CR) , 部分缓解 (PR) , 稳定 (SD) , 和进展 (PD) , 有效率 (RR) = (CR+PR) ×100%, 病病控制率= (CR+PR+SD) ×100%, 不良反应按WHO抗癌毒副反应评价标准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内采用χ2检测,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二组完成3个周期化疗者23例, 4个周期者12例, 6个周期者5例, 40例患者2例CR, PR19例, SD9例, PD:10例, 总有效率52.5%, 其中NX方案组RR55%, 疾病控制率75%,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 (TTP) 6.8个月, 1年生存率63%, 2年生存率34.1%, GX方案组有效率50%, 疾病控制率75%,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4个月, 1年生存率61%, 2年生存率33.8%。NX组与GX两组间有效率、TTP、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间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胃肠道反应, 骨髓抑制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其中大多为Ⅰ~Ⅱ级, 未发现Ⅳ度毒副反应, NX组2例、GX组3例出现Ⅱ度血小板减少, 延迟化疗, 手足综合征发生率较高, NX组9例, GX组8例, 但都为Ⅰ~Ⅱ度, 在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6后症状缓解, 不影响继续化疗, 其他反应如消化道反应、脱发等,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 虽然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可提高乳腺癌生存, 但对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有效率低[2,3], 转移性乳腺癌平均生存期18~36个月, 选用与蒽环类及紫杉类无交叉耐药的方案对延长患者生存, 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4]。目前以卡培他滨为主的联合用药方案是复发转移乳腺癌的首选药物之一[5,6], 卡培他滨单药二线治疗有效率达20.0%~26.0%[7], 同样以卡培他滨为主的联合用药也取得明显疗效, 且联合用药可能优于单药[8,9]。

吉西他滨是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代谢药物, 主要作用于DNA合成期 (S期) , 也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由G1期进入S期, 其被肿瘤细胞摄取后, 在细胞内经过核甘激酶的作用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二磷酸核甘 (d Fd CDP) 及三磷酸核苷 (d Fd CTP) , d Fd CDP与d F d C T P可抑制核甘酸还原酶的活性, 致使合成D N A所必需的三磷酸脱氧核产生受抑制, 还可以竞争性掺入DNA链中, 抑制DNA链继续延长, 引起细胞程序死亡[10]。长春瑞滨是长春花碱的第三代衍生物, 因对微管蛋白较高的亲和力, 能阻止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和诱发微管的解聚, 使细胞分裂停滞于有些分裂中期, 阻止肿瘤细胞复制、增殖[11]。

卡培他滨属于氟脲嘧啶类药物, 主要作用是通过三重酶活化反应完成, 在肝脏和肿瘤组织内被代谢为有抗肿瘤活性的5-Fu, 胸腺嘧啶磷酸化酶 (TP) 在肿瘤组织中浓度较高, 在增殖活性较高的乳腺癌中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尤其对化疗不敏感的乏氧区活性更高, 所以卡培他滨具有独特抗肿瘤作用, 对正常组织毒性较小的高选择性药物, 且卡培他滨联合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 可使肿瘤细胞内的TP活性上调, 且具有随剂量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增强, 相互之内有协同作用, 增强抗肿瘤疗效[12,13]。单药长春瑞滨治疗有效率在16%~25%, 单药吉西他滨有效率为18%~23%, 因此, 本研究采用联合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本研究比较了NX与GX两种方案用于蒽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NX组和GX组RR分别为55%和50%, 两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6.8个月和6.4个月, 1年生存率分别为63%和61%, 2年生存率34.1%和33.8%, 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间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胃肠道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对症治疗后可完成治疗。

综上所述, NX和GX方案, 近期疗效确切, 毒性低, 两种方案比较, 疗效及不良反应相近, 都可以作为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复发转移的乳腺癌的挽救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和评价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 (NX) 以及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 (GX) 两种方案用于蒽环类及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复发转移乳腺癌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NX组20例:长春瑞滨25 mg/m2, 第1、8天, 卡培他滨2000 mg/m2, 分两次口服, 第1~14天, 每21 d为1个周期, GX方案20例;吉西他滨1000mg/m2, 第1、8天, 卡培他滨第1~14天, 分两次口服, 每21 d为1个周期, 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 有效及稳定患者至少2~6周期, 有进展的患者更换其他方案。结果 4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 NX方案组RR 55%,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 (TTP) 6.8个月, 1年生存率63%, 2年生存率34.1%, GX方案组有效率50%,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4个月, 1年生存率61%, 2年生存率33.8%。NX组与GX两组间有效率、TTP、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两组间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胃肠道反应, 骨髓抑制主要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 其中大多为ⅠⅡ级, 未发现Ⅳ度毒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NX和GX方案, 近期疗效确切, 毒性低, 两种方案比较, 疗效及不良反应相近, 都可以作为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复发转移的乳腺癌的挽救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

复发和转移 篇8

恶性肿瘤手术后,机体淋巴和血液系统仍然存在着肿瘤亚临床病灶,在适当环境和免疫机制异常状况下,可发生肿瘤着床和生长,与中医伏邪学说所述的“邪气伏藏,待时而动”十分相似。因此,从 “伏邪”或“伏毒”立论,病证结合干预恶性肿瘤,或可作为中医药抗肿瘤转移复发的切入点。

1“伏邪”及“伏毒”理论朔源

伏邪之说最早源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文中论述四时风、寒、暑、湿之邪可潜伏于体内,不即刻发病,反于季后随时气之所变而发病,奠定了伏邪致病理论的基础。《伤寒论·平脉法》最早明确提出伏气病这一概念: “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至晋代王叔和在《伤寒论序例》中曰“冬令严寒,……中而即病者,名为伤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暑病”,首次提出伏邪所处为肌肤,但主要是以外感之邪论其之所。

后世医家逐渐尝试将这一学说用于其他疾病病因的阐释,如明代吴又可《温疫论》将伏邪致病理论用于温病,指出“凡邪所客,……先伏而后行者, 所谓瘟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 其后则多在伏邪所处和伏邪外发的途径进行论述, 如清喻嘉言谓“冬伤于寒,伏在肌肉; 冬不藏精,伏在骨髓; 冬不藏精复冬伤于寒,则内外受邪”,柳宝诒《温热逢源》指出“必从经气之虚处而出”。何廉臣则认为,凡伏气温病,皆是伏火。

现代医家则扩展了这一学说,认为不应把“伏邪”单纯囿于温热病范围,在内伤杂病中亦有重要意义,指出“伏毒”是指内外多种致病邪毒潜藏人体,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病理特性,表现毒性猛烈、病情危重或迁延反复难祛的临床特点,认为 “伏毒”既涵盖外感之毒,现今所指的某些感染性疾病,如非典型肺炎、乙肝、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更强调内生“伏毒”的广泛性,涉及到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及某些遗传性疾病[3]。

2“伏毒”认识和病证结合抗肿瘤复发转移

绝大多数肿瘤患者接受过手术、化疗及放疗等现代医学治疗后会表现出与原发疾病无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从而影响中医的临床辨证施治。此时,临床往往需辨患者在这一特定时段所表现出的 “证”进行治疗,从远期治疗来看,如何针对肿瘤辨 “病”治疗则颇具难度,尤其是癌肿被手术切除之后,患者身体机能逐渐恢复,某些病人甚至出现“无证可辨”的状态,但这并不表示患者不具备复发的风险。此时,需据中医“伏毒”认识,对患者进行干预,可将病证有机结合,针对患者正虚邪实的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

“伏”是隐藏、潜伏之意; “毒”是指随着机体外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致病因素。肿瘤前期的病变细胞或手术后残留癌细胞可能为“伏毒”的一种客观存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在这些因素中有部分属于“伏毒”的范畴, 但如果把“伏毒”简单等同于体内癌细胞,则是对癌毒片面理解,缩小了“伏毒”这一概念的含义,限制了其临床指导价值[4]。因此,笔者认为肿瘤患者体内的“伏毒”,既包含癌基因、微小癌转移,也包括刺激肿瘤复发与转移的细胞因子等。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凡是体内的疾病,必然在体表( 外) 有形迹可寻。在特定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心理状态和外界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证候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的有机结合,是临床现象的概括和总结。然而, 肿瘤是一种特殊的恶性疾病,临床表现有时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内在的病理本质,这对传统中医辨证治疗提出了挑战。

肿瘤疾病的外在表现,往往与其荷瘤细胞的多寡及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相关。在肿瘤发生的初期,机体荷瘤细胞数较少,免疫反应存在逃逸机制, 其外在体征及症状往往不明显; 当瘤负荷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产生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肿块、疼痛、乏力、癌性发热等; 如果肿瘤得到切除,瘤负荷迅速减少,此时与肿瘤相关的症状又可能消失。这种病理过程,可用“伏毒”理论去解释。有研究对218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调查显示,恶性肿瘤国际临床分期越晚的病人,其气滞、湿热、瘀血等实证表现越明显,提示“伏毒”与体内瘤负荷相关[5]。

辨证论治虽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但对癌病的本质缺乏理论和临床证据的支撑[6],病证结合可以利用现代医学肿瘤疾病的病理、分子机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治疗,使得疾病共性规律与患病个性特征有机结合,从多个方面认知疾病,明确肿瘤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确立相对应的诊疗方案,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7-8]。

3宏观微观结合辨“伏毒”性质

肿瘤病机概而言之不外“虚、毒、痰、瘀”四端, 四者之间常相互夹杂、相兼为患[9-10]。“伏毒”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应是痰湿、瘀血、热毒的胶结状态[11]。肿瘤的产生往往与血液高黏状态有关,中医认为此为痰、瘀状态,这种微环境更易于肿瘤附着与转移。从临床表现看,出现复发与转移的癌症患者大多见有不同程度的痰瘀互结表现,如肿块、疼痛、出血,舌有瘀斑或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结代等瘀阻表现; 舌苔厚腻或浊,脉弦滑等痰浊表现。伏毒常与瘀血、痰湿胶结,反复发病,缠绵难解。伏毒不能独自发病,尚需风、火、燥、寒等邪气的引发与鼓动,因此其发病既可有风邪致病时的多动、流窜,开泄动摇; 火邪的燔灼、炎上,生风动血; 寒邪的凝滞、收引,耗伤阳气; 也可有湿邪的黏腻、重浊,困阻脏腑; 燥邪的伤津、劫液,干燥固涩[12]。

近年来,肿瘤相关基因和血清学指标与肿瘤中医辨证相关性研究显示,不同辨证分型其内在的病理及血清学变化亦不相同,提示“伏毒”的存在有其物质基础。赵静等[13]对300例肺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和临床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发现,痰湿阻滞型以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升高较为显著,阴虚内热型以癌胚抗原升高较为显著,气血瘀阻型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胃泌素前体释放肽升高较为显著。童凤军[14]研究54例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差异,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正常肺组织中不表达,而在痰湿蕴肺型、气滞血瘀型、阴虚热毒型、气阴两虚型中依次增加,痰湿蕴肺型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阳性率35.29%,气阴两虚型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阳性率77.78%,与正常黏膜(表达阳性率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扶正清化“伏毒”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和伏毒之间的此消彼长决定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手术及术后放化疗是祛邪,然而邪虽去正气却难复,伏毒并未祛除殆尽。待正气虚损至一定程度,伏毒则发而致病,导致肿瘤复发转移[15]。因此,正气是否充沛成为伏毒进退的主要因素。临床也发现,肿瘤的转移与复发往往与患者术后的免疫状态相关,肿瘤患者之所以容易复发是因为其体内存在免疫逃逸机制。 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会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但在肿瘤微环境下,免疫细胞丧失了对癌细胞的监督与清理,则使其有了潜伏的机会。因此,对于手术后残留肿瘤细胞( “伏毒”) 的治疗,重要的是提高机体内环境防御能力,使其不致复发转移。陈卓等[16]观察黄芪、党参及其组方对荷视网膜母细胞瘤小鼠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CD4+CD25+Foxp3+Treg) 表达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发现,对照组小鼠CD4+CD25+Foxp3+Treg表达随荷瘤天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中药治疗则使其呈下调趋势,且可下调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中药复方可通过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促进Treg凋亡,使Treg数目减少、T细胞和NK细胞的作用恢复,逆转肿瘤免疫逃逸对机体免疫的抑制作用,从而起到控制肿瘤的作用。

5搜剔藏伏经络“伏毒”

伏毒之所以缠绵难愈,不仅因其与痰、瘀胶结, 也在于其“久病入络”。伏毒具有随气血流窜的特性,脉络之末为气血循行至缓之处,伏毒循流至此往往易于寻找藏身之处。一旦患者体内存在易于其着床生长的微环境,伏毒便潜伏于此。近年来, 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干细胞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微环境和肿瘤干细胞的特性解释了“肿瘤遗传异质性”“转移前生境”“失巢凋亡抗性”“肿瘤休眠”“多药耐药”等问题,也为“伏毒”藏于络的理论提供了物质基础的诠释[17]。在临床治疗中,可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配伍入络药,如活血化瘀之王不留行、莪术等; 也可配伍入络搜刮的虫类药,如蜈蚣、全蝎、 土鳖虫等。中医临床善以虫类药物治疗癥瘕,近年来,虫类药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也愈发受到重视。邹玺等[18]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 法测定土鳖虫水提物和醇提物对人胃低分化腺癌BGC-82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其醇提物能显著抑制人胃低分化腺癌BGC-823细胞增殖,药物作用48小时时抑制率最高,并有较好的剂量依赖关系。

总之,现代肿瘤学已经进入分子靶向治疗的领域,通过单个基因的检测与针对性治疗,将肿瘤患者进行群组划分,且在敏感人群中取得了较佳的疗效,使现代医学肿瘤个体化治疗获得了显著进展。 这种个体化治疗与中医的辨证治疗相一致,为中西医病证结合干预肿瘤提供了新的依据与切入点,同时也给病证结合治疗肿瘤带来了新的挑战。从传统中医“伏毒”理论认识入手,采用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将中医证候要素本质研究和微观辨证研究引入到肿瘤领域,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希望在肿瘤治疗领域开创一片新天地。

摘要:以传统中医“伏毒”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将中医证候要素和微观辨证纳入肿瘤转移复发防治领域,指出中医药扶正祛邪及搜剔经络的目的旨在清化“伏毒”,防止肿瘤转移复发。阐述了“伏毒”在肿瘤复发转移中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临床应用的价值。

上一篇:Ⅲ期溃疡期压疮下一篇:高校产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