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2024-06-10

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精选9篇)

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篇1

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摘要:目的 分析小切口微创治疗方法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患儿的治疗采用经由下腹横纹小切口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小切口微创治疗的疗效。结果 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在15~35min,平均时间25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2~7d,平均住院时间4.5d,经过3~6个月的随访,术后无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临床中应用小切口微创方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无瘢痕,时间短、恢复快、费用低,复发率低等优点,且手术疗效安全可靠,手术治疗后很少出现并发症,在临床上很值得进行推广运用。

关键词:小切口;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婴幼儿因腹股沟管很短,实施疝囊高位结扎术可以不切开腹股沟管,只在皮下环稍加牵引,即可剥离疝囊致颈部,达到疝囊高位结扎目的。基于婴幼儿病程短,疝囊粘连轻,容易剥离,且疝囊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根据本组经验,我们认为婴幼儿斜疝在6个月~3岁时为择期手术最佳年龄。但有下列情况者不宜采用本手术方式:①疝囊位置较高,底部没有达到皮下环者;②嵌顿疝;③滑疝;④疝囊巨大有腹壁缺损者,本组复发1例即此原因;⑤斜疝合并隐睾者。由于本手术方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术后可不用抗菌素和止血剂,局部刀口处冷敷8h即可。且切口缝1针,遗留切口瘢痕小,患儿恢复快,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男性患儿,其中1~2岁24例,2~3岁46例,3~8岁38例,均无疝嵌顿病史,合并睾丸鞘膜积液5例。

1.2方法 氯胺酮麻醉成功后,患儿取仰卧位,术区碘伏消毒铺单,垂直于外环口的方向沿着皮纹横形作切一个长约1.0~1.5cm的横向切口,沿着皮肤、皮下组织的顺序进行依次切开后,使用止血钳来交替的撑开患者的皮下组织达腹外斜肌部位,再用蚊式血管钳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腹外斜肌腱膜,露出外环口,但不打开外环口,找到精索的位置,在精索的内侧找到疝束,如果疝囊较大且通向阴囊则需将横断疝囊,游离疝囊至颈部,如疝囊较小则不用横断直接将疝囊游离至颈部,将疝囊展开以4号线高位结扎疝囊,再用小圆针、4号线在疝囊颈部作贯穿缝扎,剪去多余的疝囊。如内环口过大者,可修补1~2针。外环口较大者,也应缝合1~2针,使之能容纳食指尖即可。彻底止血,查无活动性出血,清点纱布、器械无误,此时应检查睾丸是否在阴囊内,如果不在应将睾丸放回到阴囊。将腹外斜肌筋膜缝合1针,在皮下层缝1~2针,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手术后不使用抗生素。结果

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在15~35min,平均时间25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2~7d,经过3个月~1年的随访,术后无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根据年龄的不同可分为儿童疝(0~18岁)和成年疝(18岁以上)。儿童疝又可分为小儿疝(0~6岁)和少年疝(7~18岁)。儿童腹股沟疝大多为先天性。胚胎发育早期,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突起,形成腹膜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包裹大部分睾丸,并在睾丸的牵引下随之下降,最终到达阴囊底。小儿出生后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塞。若此过程发生障碍,鞘状突管将保持开放状态,一旦有腹腔脏器进入,则形成了腹股沟斜疝。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尤以婴幼儿期多发。男孩右侧睾丸下降较晚,故右侧多于左侧,少数为双侧。女孩鞘状突未闭也可以发生腹股沟疝,但明显少于男孩,发病率性别之比约为15∶1。疝内容物最常见为小肠及回盲部,大龄儿不少为大网膜,女孩则以生殖系统附件疝入最多。儿童腹股沟疝发生是先天性因素(遗传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外科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手术切口及损伤小,痛苦轻,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甚至有采用一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报告,但腹腔镜操作一般需在腹部打3个孔,且术者尚需具备熟练技术,并有较完善的器械作保证。因此,在多数医院里,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仍是首选方案,尤其是直接经外环口结扎疝囊的方法,下腹横纹小切口行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切口小,直视下操作对腹股沟管的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术中不需切开外环口,对精索的游离刺激轻,副损伤小,切口选在下腹部与皮肤纹理一致的横切口,皮肤切开处无需缝合,愈合后几乎不显手术瘢痕,不仅符合美学观点及微创原则,而且对患儿的心理无不利影响。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达到目的,腹股沟管壁修补术很少用于婴幼儿,因为小儿腹股沟斜疝与成人斜疝发生原因不同,小儿斜疝发生除发育过程中遗留的疝囊外,腹股沟区多无肌肉薄弱因素,即使有暂时的腹壁薄弱区,通过以后的发育多能自行得到加强,故手术治疗时仅需作高位结扎即可,无须修补。因此,绝大多数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时,不必像成人那样充分暴露腹股沟韧带、弓状缘和联合腱等腹股沟管的周围组织结构,由于婴幼儿腹股沟管短小(约1~2cm),不切开外环口就能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中是可行的。由于手术步骤较经典的经腹股沟管途径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一般可控制在25min以内,配合熟练者仅需15min。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保证这种术式成功的关键。该手术方式仅适合腹股沟斜疝患儿,尤其是2岁以下患儿,大龄儿童由于腹股沟管变长,已不适应这种手术方式,仍应采用暴露腹股沟管的方式,根据患儿机体发育的情况,我们将年龄界限控制在7岁左右;疝囊太小(位置较高)者,需打开腹股沟管才有可能找到疝囊;复发性疝局部解剖可能已经改变,腹壁局部也可能存在缺陷,有时尚需行局部加强或修补手术,经腹股沟管途径手术仍有其优越性;内环口缺损较大的斜疝,也应该解剖腹股沟管,有利于术中缩小内环口以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许积豪.小儿腭部贴附异物[J].新医学,1980(01).[2]王??.婴幼儿尿闭[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0(01).[3]何威逊,郑足珍,罗运九,等.婴幼儿肾病31例报告[J].上海医学,1980(12).编辑/蔡睿琳

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8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 所有患儿均经查体及彩超证实为腹股沟斜疝。其中男76例, 女4例;年龄9个月~8岁, 平均年龄2.5岁;单侧腹股沟斜疝74例 (右侧疝44例, 左侧疝30例) , 双侧腹股沟斜疝6例, 其中2例嵌顿疝经手法复位成功后再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本组80例患儿麻醉均采取基础麻醉+局部浸润麻醉, 麻醉成功后, 患儿仰卧于手术台上, 用1%利多卡因在预手术切口位置行局部浸润麻醉, 在内环下方向耻骨结节方向做一0.5~1.0cm的斜切口, 两把蚊式血管钳交替分开皮下组织, 在外环方向找到精索, 女性患儿找到子宫圆韧带。分开提睾肌, 找到呈灰白色的疝囊, 提起疝囊, 向上分离至见到腹膜外脂肪, 也可剪开疝囊, 将食指伸入疝囊, 缓慢剥离疝囊至高位, 注意避免撕破疝囊, 4号丝线双重结扎疝囊。分离疝囊过程中要特别小心输精管/输卵管, 如不慎损伤, 应行端端吻合。如疝囊较大, 可中间横断疝囊, 远端疝囊确切止血后不必剥除, 避免创面出血, 可用碘酒烧灼后酒精脱碘, 注意保护精索及输精管。精索止血后, 将睾丸送至阴囊, 预防医源性隐睾, 关闭切口。

2 结果

全部患儿手术均获得成功, 手术时间最短12min, 最长40min, 平均手术时间25min。术后6h即可进食, 术前后均未应用抗生素, 切口无1例感染, 切口在术后第3天拆线, 拆线后即办理出院。术后6例患儿出现呕吐, 2例出现腹胀, 8例出现阴囊水肿, 水肿最迟30d自行吸收, 均未经特殊处理。随访1~3年, 无1例复发。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均为斜疝[1], 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主要发病原因为先天性解剖异常, 临床上多以患儿家属发现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为主要就诊原因。极个别患儿可于1岁左右疝囊自行闭合, 故建议手术时间为1岁以后, 但对于疝经常出现的患儿, 可提前行手术治疗。由于小儿的腹股沟管狭窄、短小, 肠管内组织比较脆弱, 含有较多内容物, 哭闹时负压增高, 引起肠管突入腹股沟, 使之发生绞窄[2], 故嵌顿疝患儿手法复位成功后应尽早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多是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 而非腹壁的薄弱或缺损[3], 因此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最常用、最简单的手术, 但仍有1%左右的复发率[4]。其复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术中剥离疝囊时撕破疝囊而未发现; (2) 术中未能做到高位结扎疝囊, 致使大疝囊变成小疝囊, 术后短时间内复发; (3) 术后结扎线不牢靠, 线结脱落, 致术后疝复发, 为预防可缝扎疝囊; (4) 术后患儿长期便秘、哭闹、腹压增加。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点在于:由于婴幼儿腹股沟管短小 (约1~2cm) , 在外环口就能容易地将疝囊拉出, 结扎疝囊颈, 所以不打开腹股沟管, 直视下操作对腹股沟管的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不易损伤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 对精索的游离刺激轻, 副损伤小[5]。患儿术后痛苦小, 恢复快, 术后6h即可进食;切口小、创伤小, 形成血肿的可能性明显降低, 术后可在切口敷料上方放置500g的食盐袋压迫20min;手术简单, 一般住院医师即可完成, 手术器械只需要数把蚊式血管钳, 无需特殊的手术器械;手术时间短, 熟练医师手术时间可控制在30min内, 可常规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本组80例均未应用抗生素, 无1例切口感染;术后恢复快, 术后1d患儿即可出院, 3d即可拆除切口缝线;切口愈合后外形美观, 不影响成年后参加工作的体检要求;手术效果显著, 复发率低, 本组80例患儿随访1~3年, 无1例复发。

总之,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痛苦小、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费用低、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特别是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应用腹股沟斜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80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80例患儿手术均获得成功, 平均手术时间25min, 切口均于术后第3天拆线, 平均住院4d, 随访13年, 无1例复发。结论: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操作简单、患儿痛苦小、恢复快、平均住院日短、住院费用少、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手术效果显著, 特别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小切口治疗探讨 篇3

【关键词】 乡镇医院;小儿疝,腹股沟;外科手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是由于腹膜鞘状突在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没有能够闭塞所导致的。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在新生儿期就能够发病。手术治疗主要针对那些2岁左右不能自愈的病例[1]。我院对2009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3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取经下腹皮横纹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疗的3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中,有27例为单侧斜疝患者,5例双侧斜疝患者;有男29例,女3例。患者的年龄在11个月到7岁之间。12个月到4岁的小儿,本组患者病症均为无嵌顿的易复性疝。

1.2 方法 小切口沿患者侧下腹部耻骨结节上的横行顺皮纹切下,其大体上与腹股沟外环口所在体表的投影差不多,切开约长为1-1.5 cm的切口,当一旦浅筋膜切开,便向外下方牵拉切口,把外环口腹外斜肌腱膜的内外两个脚找到后,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就可以被确认,,然后对提睾肌和固有鞘膜进行钝性分离,一旦疝囊提出后切开分离就完成了,再把疝囊于距疝囊颈约2 cm处横断,对近端疝囊进行牵拉并向内环口剥离开来,贯穿缝扎囊颈可于腹膜外脂肪处完成,若内环口大者的话,应对此再缝补一针。应特别注意对疝囊至疝囊颈的分离过程,必须做好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保护工作,做好有无疝内容物突出的检查,创面必须精索,对疝囊横断处的止血要严密彻底,精索复位通过牵拉同侧睾丸完成后,接着做好浅筋膜的缝合工作,用0~1号丝线对切口皮肤处缝合1~2针,也可以以创可贴拉拢对合完成。

1.3 术后处理 ⑴进食。当患儿清醒之后,也就是术后6~8h,可进行;⑵阴囊处理。患儿为男孩可将其阴囊托起;⑶创口渗血。若患者创口出现渗血状况,即可以小砂袋按照30~60min压迫;⑷增加因素。术后腹压的预防感冒,哭闹,便秘等增加因素,必须尽量减少。

2 结果

本组3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并取得治愈。共使用30~45min的手术操作时间,所用的平均时间为35min,没有出现很多出血的情况,并且术后有着良好的恢复效果。

3 讨论

作为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的一种,腹膜鞘突未闭或闭锁不全是腹股沟斜疝的主要病因,腹內脏器进入鞘突而形成疝是由于腹压增高因素的作用所致,通常局部薄弱区域表现不太明显,所以修补就没有太大的必要,根治的措施可采取高位结扎疝囊法[2]。腹部较大斜切口或横切口属于传统所采用的一种方法,但因皮肤切口缝合后疤痕大及形成蜈蚣爪等因素,对皮肤美观影响很大,尤其是损伤随着切口的增大而增加,合并感染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大增加。伴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对切口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成为患儿及其家长必然选择。这些年来,在外科中,微创技术的的发展和应用很好,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在腹腔镜下有着比较小的手术切口及损伤,还有比较短的手术时间和比较轻的患者痛苦等特点,且术后也能得到很快恢复,特别是还有报告关于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采用一孔法[3],一般的腹腔镜操作在腹部打3个孔是需要的,治疗中对医生的熟练技术要求高,还要求医疗器械比较完善来作保障,有着很高的医疗费用。鉴于此,在我们乡镇很多基层医院,把首选方案选定为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特别是直接经外环口结扎疝囊的方法尤其被青睐。采用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实施下腹横纹小切口,比较小的切口,在直视下操作,能最大程度减少腹股沟管的损伤,腹外斜肌腱膜术中可以不切开,有着比较轻的精索的游离刺激,也有着很少的副损伤[4]。这一术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切口选在外环口处,不需要切开很多层次,也无须把腹外斜肌腱膜和腹股沟管打开,也就不会有很大的损伤,只需要选择很小的切口就行了。由于属于对皮下的钝性分离,不会出很多血,能够实现无血手术的目标,且表浅的精索位置, 睾肌和精索可以通过对切口用钳稍作分开就能够看清楚,切口外操作就可以提出。层次少的术后修复工作,能够将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对操作熟练者来仅仅有10min以下的手术时间,特别是更小的小儿创伤,小儿下床活动在术后当天大多可以进行。因为小儿只有约1cm左右比较短的腹股沟管,高位结扎的实现通过经外环口稍用力牵拉即可剥离到腹膜外脂肪处就行了。不仅手术后有可靠效果和比较低的复发率,而且本手术不经腹股沟管,也创造了以后腹股沟管的手术的条件。对于那些比较大的小儿疝患者,往往外环口扩大比较常见情况,建议也对这一术式加以应用。

因此,本术式有着损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成功率高和费用低廉等特点,尤其对小儿斜疝的优越性显著。同时,由于切口小,此术式操作起来困难也是有的,本术式对嵌顿疝、滑动性疝和复发疝不适应。

参考文献

[1]曹献廷,手术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29。

[2]刘玉祥,程峰,周坤,等,一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一例[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12。

[3]李韶山,针孔式切口治疗腹股沟斜疝10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78-79。

[4]安炎炎,王振军,日间手术的概念和基本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8(1):38-40。

[5]国永生,张忠涛,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日间手术516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2):139-140

腹股沟斜疝的健康教育 篇4

一.定义: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在穿出腹股沟管(外环),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二.临床表现

1.易复性斜疝: 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2.难复性斜疝:疝块不能完全回纳,同时伴胀痛。

3.嵌顿性斜疝:多发于强体力劳动或用力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疝块突然增大,伴明显疼痛,不能回纳。

4.绞窄性斜疝:临床多较严重,但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内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三.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巨大疝者,多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离床活动时要用疝带压迫疝内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突出,防止疝嵌顿。

2.术后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曲,降低腹内压力和切口张力,次日改为半卧位。

3.采用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但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嵌顿性疝患者要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4.慎起居,防风寒,以防受凉而引起咳嗽,导致腹内压增高。

(二)饮食指导

1.术后6h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次日可进食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饮食。

2.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导致腹内压增高。

(三)情志调理

1.畅情志,防内伤,避免过焦过躁脾气。

2.对一些复发性疝而焦虑的患者,稳定情绪,讲解疾病的转归,树立信心。

(四)出院指导

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篇5

关键词: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是治愈的唯一方法[1]。小儿的腹股沟结构发育同成人存在较大的差别, 常规的腹股沟斜疝切口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本院近年来采用小切口完成手术,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普外科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106例,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53例, 其中小切口组:男50例, 女3例, 年龄1~9 (平均2.5±0.5) 岁, 右侧41例, 右侧6例, 双侧6例;斜切口组:男49例, 女4例, 年龄1~10 (平均2.5±0.5) 岁, 右侧41例, 左侧9例, 双侧3例, 合并睾丸鞘膜积液7例, 嵌顿疝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合并症以及嵌顿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完善术前检查,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 术前严格禁饮禁食4~8h, 术中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小切口组选取外环口体表投影处行约0.5~1cm长切口, 并与腹股沟管平行, 逐层分离后, 暴露疝囊, 用血管钳将疝囊前壁提出腹外侧, 仔细分离精索, 使用4号丝线连续缝合疝囊颈, 后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斜切口组使用常规腹股沟韧带上方1.5cm斜切口约1.5~2cm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 打开腹外斜肌腱膜, 分离提睾肌, 疝囊游离及缝扎方法同小切口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 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情况比较

小切口组术后下床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短于斜切口组 (P>0.05) , 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斜切口组 (P<0.05) 。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小切口组发生术后阴囊肿胀1例, 斜切口组发生4例, 两组均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 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斜切口组 (χ2=6.767, P=0.018) , 术后随访一年均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疾病, 小儿腹股沟斜疝多遇有鞘状突未闭等发育异常引起, 小儿斜疝一旦发生, 极少自愈, 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手段,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式较多, 如腹腔镜下疝囊颈缝合结扎、腹股沟斜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等, 小儿腹股沟区发育尚不完善, 传统的斜切口难以避免神经损伤, 也易破坏腹股沟区的正常结构, 影响将来的发育, 本术式可以避免上述危险[2]。而且斜切口手术的创伤较大, 对腹股沟管内结构的解剖过多, 患者术后容易发生阴囊血肿等并发症, 小切口皮肤切口为横行皮纹切口, 切口小, 组织损伤小、入路快、手术时间短[3]。相对传统的腹股沟切口具有美观、微创、手术时间短、住院周期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4], 本组发现小切口组虽在术后下床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斜切口组, 说明小切口疝囊高危结扎术的手术创伤较小。对于手术技巧方面, 小切口组切口定位于患侧耻骨联合外上方, 用食指向下方按压凹陷处, 简便精确, 切开深筋膜后寻找疝囊如有困难时, 伸食指入切口于外环口处触摸到条索状精索并提出切口, 在其内上方即可寻找到疝囊[5]。对于疝囊太大, 进入阴囊者, 可于中部横断, 远端疝囊应予以剖开, 不建议做广泛的疝囊游离, 防止术后形成阴囊血肿或鞘膜积液。本文结果显示,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其术后并发症少, 手术时间短,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贺小迪, 郭清龙, 马国华.下腹横纹小切口内荷包缝合高位结扎疝囊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6例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21) :36-37.

[2]蔡新疆, 徐荣添.小切口经皮下环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斜疝200例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6) :285.

[3]李成兴.横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J].医学信息, 2007, 20 (10) :932.

[4]贺刚, 文友良, 刘天球.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 (附582例报道) [J].江西医药, 2006, 41 (1) :25-26.

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篇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容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手术领域亦不例外。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中,患儿家属现在不仅要求手术成功,还要求术后切口美观,避免小儿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自卑等不良情绪。2006年以来,探索采用美容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82例,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与美容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12年6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82例,男78例,女4例,可复性斜疝75例,嵌顿性斜疝7例,其中嵌顿4小时以内5例,嵌顿6小时以上2例,嵌顿疝内容物均为小肠。

手术方法:取下腹自然横纹切口,用一手食指触摸到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并用指尖顶向前面,在指尖顶到的下腹自然横纹处横行切开皮肤,长约1.5~2.0cm,再切开皮下组织、浅筋膜,顺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斜性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并把两侧的腱膜片与其后面的组织钝性分离。纵行剪开精索外筋膜,在精索的前外侧找到疝囊并剪开之,检查疝内容物无异常情况后用卵圆钳送回腹腔。向上剥离疝囊壁至疝囊颈部,在疝囊颈部用7号丝线结扎,在结扎线的上方再结扎1次。在结扎线的下方剪断疝囊壁后,剪除结扎线的线结外多余的丝线,让结扎的疝囊颈部自行回纳腹腔。向下剥离疝囊壁并祛除之,如疝囊壁菲薄不易剥离或者与精索组织粘连紧密剥离出血较多,也可不剥离下面部分的疝囊壁,让其保留,剪除已剥离的疝囊壁。检查内环口大小,如内环口>1.5cm,手指探查容易进入,则需缩小内环口,在精索的后方缝合构成内环口的腹横筋膜1~2针以缩小内环口,使其大小仅可以容纳一指尖。扪摸阴囊内的睾丸并向下轻轻提拉其上方的精索组织,以免精索组织堆积上方而导致术后睾丸位置偏高或不在阴囊内,然后在精索的前方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口,使其大小仅可容纳一指尖。缝合浅筋膜与皮下组织,用可吸收缝线皮内内翻缝合切口或者切口皮肤不予缝合,敷料覆盖切口。

结果

82例采用美容切口的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均出血少、恢复快、仅住院2~3天;切口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睾丸扭转、阴囊血肿、复发疝等术后并发症;愈合切口美观,几乎无瘢痕。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早产儿、低体重儿容易发生先天性斜疝,后天性斜疝多由于小儿急性大声啼哭或经常便秘等引起。目前临床上对1岁以内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是基于婴幼儿腹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逐渐强壮而加强腹壁的保护作用,斜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性。事实上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这种自行愈合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都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取与腹股沟平行的斜切口,上至内环口上方,下至耻骨棘旁,长度一般4cm以上,手术方式多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患儿经常尿湿切口敷料,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术后阴囊肿胀往往比较明显,有可能影响睾丸与附睾的血液供应,肿胀消退时间长,住院时间也长;切口愈合后呈蜈蚣状,一些小儿还因此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埋下自卑的心理阴影;少数患儿术后复发腹股沟斜疝而再次手术。而采用的美容切口新术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上述的不良后果:下腹自然横纹切口位置高,敷料不会被尿湿;由于切口离阴囊较远,疝囊壁又是在上方内环口处结扎、剪断后向下剥离,在疝囊壁菲薄不易剥离或与精索组织粘连紧密剥离易出血时不予剥离,阴囊附近组织损伤小,术后阴囊肿胀不明显;切口在下腹自然横纹上,切口小且皮肤外面不缝合,愈合后几乎无疤痕,有利于小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对内环口较大(>1.5cm)的患儿,由于缝合组成内环口的腹横筋膜缩小了内环口,腹腔内小肠及大网膜等器官不能从内环口处再突出,防止了腹股沟斜疝的复发。

小儿嵌顿性斜疝如有以下情况时可以先试行手法复位:嵌顿时间4小时以内,无呕吐症状,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胀、腹肌紧张等体征;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还未绞窄坏死。手法复位前可注射安定或苯巴比妥,使患儿安静以利腹肌松弛,然后一手托起阴囊,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同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按摩浅环以协助疝内容物回纳。复位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否则有挤破肠管的可能。复位后要严密观察腹部情况,如有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現,应尽早手术探查。除以上情况外,小儿嵌顿性斜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解除并发的肠梗阻。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活力1,然后根据术中情况确定处理方法。在扩大或切开内环口、解除其压迫的情况下,凡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对应的肠系膜内无动脉搏动者,则可判定为肠坏死。如患者全身情况支持,则切除坏死肠管并行Ⅰ期肠吻合;如患者全身情况不支持,则将坏死的肠管旷置腹外,并在其近侧段造口,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施行肠切除吻合术。

参考文献

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5月手术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90例, 男67例, 女23例。年龄6个月~12岁, 平均年龄 (3.5±1.7) 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 45例, 手术治疗的嵌顿疝1例, 平均年龄 (3.4±1.5) 岁, 病程0.1年~8.3年, 平均病程 (4.3±1.2) 年, 对照组 (传统手术治疗组) 45例, 男33例, 女12例;其中嵌顿疝1例, 平均年龄 (3.6±1.8) 岁, 病程0.2年~8.3年, 平均病程 (4.1±1.3) 年。两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病程及有无嵌顿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1) 传统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静滴氯胺酮麻醉, 仰卧位, 在疝囊相应侧耻骨结节上缘皮肤横纹处切长约3~5 cm平行于腹股沟管的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撑开皮下脂肪、筋膜, 直到显露出精索, 在精索前方找到疝囊组织, 然后高位结扎疝囊, 再逐层缝合[6]。 (2)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所有患者同样采用静滴氯胺酮麻醉, 仰卧位, 麻醉成功后, 手术者首先在患侧阴囊向上探及外环口, 确定外环的体表位置, 然后在该位置皮肤横纹处切一长约0.8~1.5 cm切口, 切开皮肤后,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皮下脂肪、浅筋膜和深层脂肪, 找到外环口, 然后在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 应用蚊式血管钳提起疝囊, 切开疝囊, 显露疝囊后壁, 在疝囊颈同一平面切断疝囊, 然后行疝囊高位结扎术, 因本手术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只需缝合皮肤即可[7]。 (3) 观察指标: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住院时间, 两组术后感染、血肿、阴囊水肿和复发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一般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两组例数、性别、年龄、病程和嵌顿疝例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术中观察指标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传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组术后感染、血肿、阴囊水肿和复发情况均低于传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多数在2岁以内发病, 一般在出生后数月出现, 出生后1个月内甚至在出生后第1次啼哭时发病并非鲜见。主要是由于小儿腹膜鞘状突未闭, 腹股沟管较短, 当咳嗽、屏气、鼓腹和跑跳后, 腹腔内压力增高疝囊脱落造成。其中最常见的为小儿腹股沟斜疝, 最初主要表现是腹股沟区出现可还纳性包块, 当哭闹或其他原因致腹内压增高时, 包块可明显增大, 安静、平卧和睡眠后包块可缩小或完全消失, 一般不妨碍活动, 不影响正常发育。发生疝内容物嵌顿时, 可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应趁早手术治疗[8]。手术的最佳时机是出生6个月后, 小于3岁的小儿, 只能选用疝囊高位结扎术[9]。传统手术虽然暴露完全、操作比较方便, 但其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破坏了腹股沟管的原有结构, 由于小儿体质的原因, 术后愈合较慢;传统手术创伤较大, 术中出血较多, 术后感染、血肿和复发率也较高[10]。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 (1) 定位应准确, 在患侧阴囊向上探及外环口, 确定外环的体表位置, 能缩短手术时间; (2) 其切口较小、创伤小, 降低了术中感染的几率, 术后疤痕较小; (3) 手术中其结扎部位较高, 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4) 切开皮肤, 缩短了住院时间[11]。

(例, %)

本实验主要探讨传统手术与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研究显示,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小于传统手术,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组术后感染、血肿、阴囊水肿和复发情况分别为2.2%、0.0%、4.4%和0.0%, 均低于传统手术组 (6.7%、4.4%、11.1%和6.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一步证实了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能够准确定位、精确寻找疝囊、高位结扎疝囊和术后并发症少, 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首选手术方法。

综上所述,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具有以下优点: (1) 术前定位准确; (2) 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 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短和费用低; (3) 下腹部皮肤横纹处切口小, 术后疤痕小; (4) 手术操作简单, 未破坏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结构, 对小儿造成的影响小。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微小切口手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宇洲.我国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 (4) :368-369.

[2]黄河, 周旭坤.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新进展[J].农垦医学, 2010, 4 (32) :356-359.

[3]李文峰.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信息, 2010, 9 (23) :3334-3335.

[4]翟勇, 于家祥, 蒋东旭, 等.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J].吉林医学, 2011, 2 (32) :301-302.

[5]杨素将.不同治疗方法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效果比较[J].临床探讨, 2010, 35 (48) :175-177.

[6]吴志辉, 黄俊晓.微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6例临床分析[J].医护论坛, 2010, 2 (17) :166-167.

[7]蒋成军.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 (17) :63-65.

[8]谭茂林, 卓刚.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J].四川医学, 2010, 10 (31) :1529-1530.

[9]徐龙华, 房巍, 李保华, 等.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5 (8) :87-88.

[10]王新生, 黄兴建, 王惟.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斜疝340例临床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0, 29 (3) :216-217.

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我院2 01 4年6月至2 01 5年1 2月进行腹股沟斜疝高扎术的患儿60例, 均为单侧, 患儿智力、语言发育正常。年龄3~8岁, 平均 (5.3±0.4) 岁;体重12.5~27.0kg, 平均 (22.5±2.7) kg;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病情分级I~II级。所有患儿术前无任何并发症, 心肺功能检测正常。将患儿随机分为T组、J组、T+J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例。术前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观察内容, 取得家属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麻醉

所有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前禁食6小时, 禁饮3小时, 不用药。入手术室前常规开放静脉通路, 监测血氧饱和度、脉搏、无创血压、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以芬太尼5μg/kg、丙泊酚2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8mg/kg静脉注射诱导。诱导成功后予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术中以丙泊酚、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 术毕当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与意识清醒后拔管。

1.2.2给药

T组患儿诱导前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 (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2634) 0.5mg/kg;J组术毕缝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 (A str a Zeneca;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40764) 5ml切口浸润;T+J组诱导前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术毕缝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对照组患儿不给予任何药物。T+J组药物剂量、厂家、批号与T组、J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1) 统计患儿术后0.5、1、2、4、6小时的疼痛评分:对照患儿脸部表情使用面部表情分级评分法 (FRS) 测定镇痛效果。0分患儿无痛, <3分患儿有轻度疼痛感, 4~7分患儿有中度疼痛, 8~10分患儿有重度疼痛。 (2) 采用Ramsy评分法统计术后5、10、20、30分钟及1小时的镇静评分:0分为患儿无睡意, 清醒;1分为轻度镇静, 偶有瞌睡, 易唤醒;2分为中度镇静, 嗜睡, 能唤醒;3分为重度镇静, 难唤醒, 但刺激可醒。 (3) 记录各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 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点FRS评分比较 (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T+J组比较, △P<0.05

T组、J组、T+J组患儿术后6小时内各时间点F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T+J组不同时间点FRS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四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点Ramsy评分比较 (表2)

四组患儿术后1小时内不同时间点Ramsy评分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四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发生躁动7例, T组及J组各发生躁动3例, T+J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2, P<0.01) 。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治疗方法较多, 非手术方式有治疗时间长、疗效不确切等弊端, 不利于患儿恢复。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最佳治疗方案。本文采用高位结扎疝囊, 具有手术切口小、位置低、愈合后手术瘢痕不明显等优点, 疗效确切, 复发率低, 利于患儿的心理和身体的恢复。术后切口疼痛不仅给患儿带来短期痛苦, 更增加了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因此, 临床医师需重视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术后镇痛工作。

手术疼痛主要由手术创伤和外周组织损伤导致。超前镇痛指的是疼痛发生前有效阻断痛觉传导[1]。超前镇痛能够有效减轻患儿术后疼痛, 确保围术期安全性。超前镇痛药主要包括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阿片类药物[2]。阿片类药虽然镇痛效果较突出, 但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 如抑制呼吸、延迟苏醒、恶心、呕吐等。

酮咯酸氨丁三醇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 >2岁儿童可单次使用。它可以靶向汇聚在创口周围组织, 局部药物浓度高, 镇痛效果明显。其用药后20分钟内起效, 镇痛作用时间较长, 一般可维持4~6小时[3,4]。盐酸啰哌卡因是一种常用的酰胺类局麻药。我们选择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 确保在手术结束时已起效, 从而抑制术后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和炎症反应, 达到超前镇痛的效果, 术毕切口浸润罗哌卡因能有效阻断疼痛的传导。本文结果显示, T+J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点FRS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酮咯酸氨丁三醇有着较好的术后镇痛作用。四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点Ramsy评分接近。此外, 四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超前镇痛复合切口局麻进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扎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简单易行, 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刘强, 王迎虎.超前镇痛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 2013, 34 (22) :4518.

[2]卢静, 兰志勋.超前镇痛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6) :210.

[3]徐曈, 林思永.酮咯酸氨丁三醇超前镇痛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8) :965.

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手术治疗的68例腹股沟斜疝患者。腹股沟疝分型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于2003年发布的成人腹股沟疝修订的分型标准[3]。根据患者手术方案的不同进行临床分组, 其中观察组34例, 手术采用改良式斜疝修补术, 年龄60~81岁, 平均 (72.1±3.2) 岁;腹股沟斜疝分型:Ⅰ型20例 (58.8%) , Ⅱ型10例 (29.4%) , Ⅲ型3例 (8.8%) , Ⅳ型1例 (2.9%) 。对照组34例, 手术采用无张力修补术, 年龄60~79岁, 平均 (71.9±3.3) 岁。腹股沟斜疝分型:Ⅰ型19例 (55.9%) , Ⅱ型10例 (29.4%) , Ⅲ型4例 (1 1.8%) , Ⅳ型1例 (2.9%)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大体一致。

1.2 手术方法

①无张力修补术:术前禁食6h以上, 手术时取仰卧位, 麻醉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腹股沟韧带中点作为手术切口位置, 大小约2cm, 小心分离, 直至见到疝囊。疝囊暴露后, 切断腹外斜肌腱, 并将疝囊以及精索游离出来, 同时注意不要损伤神经、血管。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锥形网塞, 并放入疝环内。若手术中锥形网塞难以固定, 可借助可吸收缝合线辅助进行固定。固定完毕后, 将睾丸、精索还纳。②改良式斜疝修补术:术前及切口操作同上。疝囊暴露后, 先将疝囊分离, 对于游离出的精索, 注意进行保护。然后游离疝囊, 同时横断疝囊。进行缝合时, 将近端疝囊向下牵拉, 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让疝囊颈以上部位都能缝闭, 以起到高位结扎的作用。另外, 缝合过程中, 还需要对腹横筋膜薄弱部进行详细的观察, 了解腹股沟管后壁的缺损。在精索后方将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缘以及腹横筋膜缝合2针, 以加强腹横筋膜薄弱部。此外, 对于临床诊断为Ⅱ、Ⅳ型腹股沟斜疝的患者, 采用Bassini法加以修补:将精索提起, 在其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与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炎症介质指标:术后3d, 抽取患者肘静脉血5ml, 送检验科检测血清白细胞计数 (WBC) 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 (C RP) 浓度。②观察两组患者一般住院情况 (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 并进行适时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软件。计量资料以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 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68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 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组无复发, 对照组4例 (11.8%) 复发,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39,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1例 (2.9%) , 对照组为3例 (8.8%)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 7, P>0.0 5) 。

2.2 两组患者术后炎症介质指标分析

观察组WBC、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3 两组患者一般住院情况分析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结论

腹股沟斜疝好发于小儿及老年患者, 特别在老年人群中其发生率一直较高。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 国内外均认为早期进行手术是最佳的选择,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4]。Bassini修补法曾经长期作为本病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 随着研究的深入, 临床发现Bassini修补法的张力修补容易导致术后韧带发生撕裂, 从而引发新的缺损, 最终引起腹股沟斜疝的复发[5]。无张力修补术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疝修补方式, 由于该方式未使用张力修补处理, 因此术后不会引发韧带的撕裂。此外, 由于手术中使用了组织相容性较强的聚丙单丝编织网孔补片, 因此在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下降, 但无张力修补术手术费用较高, 相对限制了其临床广泛使用[6]。改良式斜疝修补术则是综合斜疝修补术式优缺点的基础上逐渐开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 其针对腹股沟疝的三个薄弱环节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手术设计及操作。

本研究就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使用效果进行了观察, 首先, 我们对术后两组患者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实施对比, 发现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产生复发的因素可能与术后患者腹内压增高以及肥胖等有关。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表明改良式术式不良反应少, 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经调查, 不良反应主要为睾丸轻度肿大或轻度萎缩。其次对患者炎症介质指标进行了检测, 发现观察组术后WBC以及CRP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张力修补术具有较好的术后抗感染、降低感染并发症的能力。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手术部位以及切口处无明显的感染征象。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住院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 均较对照组时间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改良式斜疝修补术可以明显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 从而减少患者痛苦以及缓解经济压力。总结我院多年的手术经验, 发现目前在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上, 所谓的高位结扎疝囊只能起到关闭疝环口的目的, 这与解剖关闭疝环口的概念不相等同。从局部解剖学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发现疝环周围存在着如下的解剖结构:腹横筋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腱弓、凹陷韧带、反转韧带、腹直肌缘、髂耻束或腹股沟韧带。只有将疝环周围的这些被撑开了的结构重新恢复其解剖学原状, 才能达到解剖上关闭疝环口的目的。目前的手术方案, 对于患者精索与睾丸的复位没有足够的重视, 且手术由于操作较多, 精索扭转、睾丸移位以及睾丸萎缩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不进行复位, 轻者术后引发阴囊、睾丸肿胀, 重者可导致缺血性睾丸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 改良式斜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 不但可以减少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出现, 还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减轻手术带来的痛苦。

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式斜疝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的作用及疗效。方法 对我院进行腹股沟斜疝手术的68例老年患者进行分组手术, 手术方案分别选择无张力修补术 (对照组) 以及改良式斜疝修补术 (观察组) , 两组各34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炎症介质指标以及一般住院情况。结果 68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 随访显示观察组无复发, 而对照组4例 (11.8%) 复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观察组的炎症介质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式斜疝修补术在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 其疗效、减少患者术后炎症介质、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手术带来的痛苦等方面, 均优于无张力修补术;其原因可能与手术方式有关, 尚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临床研究。

关键词:改良式斜疝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老年,腹股沟斜疝

参考文献

[1]曾冬竹, 石彦, 余佩武, 等.成人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512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3) :200-203.

[2]冯幸子, 孙志为, 唐建中, 等.经脐单孔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2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 (7) :502.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2003年修订稿) [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 (14) :834-835.

[4]王国平, 余国庆, 王建峰, 等.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 2010, 17 (11) :27-28.

[5]冯善斌, 胡旭东.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45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6) :623-624.

上一篇:生病捐款感谢信的范文下一篇:文艺有哲理的句子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