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臂丛神经阻滞

2024-05-14

颈臂丛神经阻滞(精选8篇)

颈臂丛神经阻滞 篇1

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对患者的麻醉方法主要有全麻醉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虽然全麻醉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但是全麻醉的费用较高, 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对于部分性疾病, 例如合并慢阻肺等基础性的疾病, 全麻醉能够导致患者的病情加剧, 大大影响患者的康复[1]。而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很小, 对患者影响也较小, 成本也比较低, 现在广泛的应用于肱骨外科颈手术中[2]。为探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将该院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进行肱骨外科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 对比分析两组麻醉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的患者全部为该院收治的需要进行肱骨外科颈手术的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50例。治疗组中男性26例, 女性24例, 体重为42.5~80.3 kg, 年龄为26~75岁, 平均年龄为 (42.3±6.5) 岁;对照组中男性23例, 女性27例, 体重为43.5~81.5 kg, 年龄为24.5~73.5岁, 平均年龄为 (41.5±6.4) 岁。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全部在2~4 h之内。

1.2 方法

选择研究的患者在手术前的8 h禁止吃任何食物, 在手术前肌注鲁米那钠针, 剂量为100 mg。患者进手术后, 开放静脉, 连续监测患者的ECG、HR、Sp O2、BP。对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患者的平卧去枕, 头要偏向对侧, 在患侧的肩部下垫一薄枕, 将上肢贴在身旁。在患者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和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三角间隙, 三角形的底边能够感受到锁骨下动脉的波动, 穿刺点就走环状软骨边缘。当体表标志确认后, 进行皮肤和被单的消毒。在环状软骨水平的肌间沟处利用细穿刺针做局部的麻醉。将穿刺针经过皮丘垂直刺入, 向下和向后各成45°, 推进刺针的方向为横突结方向。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出现异常需要注入0.4%的罗哌卡因, 剂量为30 m L。治疗组患者主要为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同对照组相同, 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后在进行肋下臂神经阻滞, 主要是在患者的腋窝部垂直腋动脉走向进行细针穿刺, 同时在皮下注射0.4%的罗哌卡因, 剂量为10 m L。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中不同时间短段的疼痛程度。

1.3 评价标准

主要的评价方法为利用划线记录法, 该方法将疼痛用线段表示, 主要分为10段, 无痛为0, 轻度疼痛为1~3, 中度疼痛为4~6, 重度疼痛为7~9, 极度疼痛为10。将疼痛强度的点在线上标出来, 疼痛强度的评分主要为0到标出点的距离。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显著, 在手术中感受良好, 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有23例患者感觉疼痛, 需另行注射静脉镇痛药, 另外, 还有3例患者疼痛难以忍受, 最后不得不改为全身麻醉, 手术才能够顺利进行。治疗组在手术中的各个时间段患者的疼痛程度都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通过该研究的实验发现只使用臂丛神经阻滞来进行麻醉效果不理想, 主要是因为臂丛神经阻滞不能阻滞肋间臂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上臂内侧皮肤主要是肋间臂神经和臂内侧皮质神经共同支配, 两者相互协调, 密不可分[3,4]。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 肋间臂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没有被阻滞, 这是导致患者感到疼痛的主要原因。该试验中资料组患者麻醉效果非常小猪, 在手术进行时无疼痛感, 对照组患者中23例均感觉疼痛, 需静脉注射镇痛药物。观察组患者使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进行麻醉, 充分的利用了臂丛内侧束发出的臂内侧皮质神经, 在很高的地方就开始离开腋鞘, 因此臂神经阻滞不能阻滞该神经。肋间臂神经组要是第2肋间神精外侧皮支的分支, 和臂内侧皮神经相连, 因此臂丛神经也不能阻滞该神经[5]。观察组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效果更加显著, 病人感到的疼痛显著降低。但是观察组临床医生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痹时候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并发症的防治[7], 注入的麻醉药一般会向颈丛下部进行扩展, 导致膈肌麻痹,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该试验中观察组患者经过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与XX等学者报道相符[8]。

综上所述利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麻痹效果显著, 患者的疼痛程度低, 使手术可以顺利的完成, 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魏万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0.

[2]孙晓娟, 李靖, 董补怀, 等.颈臂丛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31) :4270-4271.

[3]陆延永, 韦作亚, 赵文华, 等.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8) :941-942.

[4]郑清.手法复位超肩关节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C]://第十届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9:300-302.

[5]冯斌, 张震, 胡宗凯, 等.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 (3) :344-346.

[6]管世淮.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浅颈丛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09, 29 (9) :99-100.

[7]廖红波, 田野, 匡经善, 等.老年患者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C]//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237-239.

[8]王信云, 石凌云.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应用和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 2012, 17 (4) :565-566.

颈臂丛神经阻滞 篇2

本組共122例,其中男81例,女41例。5~10岁28例,11~59岁58例,60岁以上36例。

手术类型: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臂神经,肌腱探查吻合术,手部瘢痕整形修复术,前臂及手部外伤清创缝合术。

手术用时30~210分钟。

方法:入室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 g,入室后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开放静脉输液通道。局麻药用1.33%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0.1mg。肱骨中上段手术用颈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病人取仰卧位,在前中斜角肌间沟间,环状软骨向后的水平线与肌间沟交叉点处进针,沿中斜角肌前缘向内,向骶尾方向推进约1cm,穿破颈浅筋膜后即可,抽无回血,注局麻药30ml。

对肱骨下段,肘关节及前臂手术或前臂尺侧部位的手术,颈肌间沟注药2 5 ml,腋路臂丛阻滞注药5m1;对腕部,手部的手术,用颈肌间注药25ml加尺神经沟阻滞尺神经注药5ml。尺神经阻滞:病人手臂外旋前臂屈曲90°,在肱骨内上踝与尺骨鹰咀之间寻找尺神经沟,摸到尺神经按压有异感,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皮肤和尺神经,右手持注射器刺入皮下,沿尺神经沟平行推进,扇形阻滞,对老年人及小儿局麻药用量酌减。对术前精神紧张及小儿不合作者,辅以基础麻醉。

麻醉效果评定: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评级标准评定:①I级:阻滞范围麻醉完善,病人无病,安静。②II级:阻滞范围麻醉欠完善,病人有痛感。③III级:阻滞范围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病人呻吟,借助辅助药物勉强完成手术。④Ⅳ级:麻醉失败,改其他麻醉方法后完成手术。

结果

本组122例中,效果达I级者105例(86%),II级15例(1 2.2%),III级2例( 1.63%)。无Ⅳ级出现。II级、III级者在辅以杜氟合剂下顺利完成手术。

本组未出现与麻醉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及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讨论

臂丛神经管鞘是肌肉及其筋膜之间形成的鞘状结构,其中结缔组织疏松,并有许多网状间隔,影响局麻药的扩散,因此颈肌间沟阻滞时常出现尺侧阻滞不全或迟缓,腋路阻滞时常出现桡侧阻滞不全,特别是腕部及手部手术臂丛神经支配的远端,麻醉作用出现的较晚,阻滞不全的机会较多[1],臂丛神经阻滞用药一次性用量较大,出现气胸、局麻药中毒反应、硬膜外阻滞、全脊髓麻醉、急性左心衰竭、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几率较高,有人统计其发生率为0.09%[2]。

本组经肌间沟给药30ml,只穿过浅筋膜,无须反复寻找异感,故而可避免许多麻醉并发症,大大降低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对肱骨下段、肘部、前臂及手部手术,加以腋路阻滞及尺神经沟的尺神经阻滞,以弥补颈肌间沟阻滞出现的尺侧阻滞不全及迟缓的缺陷,可增加麻醉效果,且操作简单,用药量不增加,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感觉此方法简单,麻醉效果满意,安全,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朱元华.肌间沟臂丛阻滞加尺神经阻滞用于手前臂以下手术22例.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3):144

颈臂丛神经阻滞 篇3

关键词: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锁骨骨折,应用

目前, 临床中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每种麻醉方式又各有优势和缺点[1]。如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 会在胸锁关节处进行相关操作, 患者会感觉到胀痛, 难受, 难以忍耐, 而如果使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常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麻醉不完全, 使得术者在进行剥离骨膜及骨折复位等操作时, 患者不能耐受疼痛刺激, 导致手术不能顺利进行[2]。2011年1月-2015年3月对锁骨骨折患者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的麻醉方法,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5年3月收治锁骨骨折患者90例, 男54例, 女36例。体重37~81 kg, 平均64.5 kg, 年龄17~71岁, 平均37.5岁, 骨折部位:锁骨近段骨折10例, 锁骨远段骨折49例, 锁骨中段骨折31例。将9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组、颈丛阻滞麻醉组、臂丛阻滞麻醉组, 每组30例。我们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麻醉方法:颈丛神经阻滞组应用C4一点法。从患者乳突尖至锁骨中点作一连线, 连线中点为穿刺点, 垂直进针, 碰到骨质后稍微退针, 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 注入局麻药3~4 m L。从患者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 垂直穿透肌膜后, 注入局麻药3~4 m L至肌膜下。臂丛神经阻滞组采用肌间沟阻滞法。患者去枕仰卧, 头偏向对侧, 首先确定肌间沟的位置, 在锁骨头后缘确认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以及横行走向的肩呷舌骨肌[3]。自环状软骨引一水平线, 它与肌间沟的交点为穿刺点。局麻药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在穿刺点垂直穿刺, 触及横突或者寻找异感。稍微退针, 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 注入局麻药13~15 m L。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组采用两者结合的麻醉方式, 首先行肌间沟臂丛阻滞, 注入局麻药13 m L, 再行颈丛阻滞, 注入局麻药7 m L, 操作方法同颈丛神经阻滞组以及臂丛神经阻滞组。手术过程中监测并记录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 同时注意患者有无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4]。

麻醉效果评价: (1) 优:阻滞效果完善、患者无不适; (2) 良:麻醉阻滞效果欠佳, 需加用镇静药物可完成手术。 (3) 差:麻醉完全无效, 须改用其他麻醉才能完成手术。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O.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组, 优26例, 良4例, 差0, 优良率100%;臂丛阻滞麻醉组, 优16例, 良8例, 差6例, 优良率80%;颈丛阻滞麻醉组, 优16例, 良7例, 差7例, 优良率76.7%;3组患者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 我们对3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显示, 3组患者均未出现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等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颈丛神经由第1~4颈椎脊神经的前支组成, 臂丛神经由第5颈椎~第1胸椎脊神经组成, 部分患者第4颈椎、第2胸椎脊神经的细支也参与臂丛神经的组成。锁骨周围的肌肉筋膜由臂丛神经支配, 肩区的皮肤受颈浅丛分支锁骨上神经支配, 锁骨上神经共有3~4支, 分为内侧、中间和外侧, 自颈丛发出后经颈部纵行向下跨越锁骨前面, 主要分布于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 肩部手术需要阻滞第3~6颈椎, 包括颈神经丛和臂神经丛[5~7]。正是由于以上的解剖特点, 在对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 单纯采用肌间沟臂丛或颈丛阻滞都不会起到很好的麻醉效果, 往往会引起麻醉不完全而导致患者在术中疼痛严重, 使得手术治疗效果大大降低, 影响患者功能的恢复和预后[8]。

而如果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来对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起到很好的麻醉效果, 与采用单纯的一种麻醉方式相比, 其阻滞范围更全, 阻滞效果更加完善[9], 从而能够大大降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所受到的痛苦和不适,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预后, 并且不增加麻醉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596-600.

[2]徐恩多.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5-49.

[3]周荣苍, 毕秀玲.改良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09, 31 (19) :2558-2560.

[4]徐汉达.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52例中麻醉效果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0 (5) :390-392.

[5]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52-1061.

[6]杨霞林.臂丛加颈丛浅支阻滞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0, 20 (1) :24-25.

[7]刘文东.颈丛阻滞后血压升高原因探讨[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0, 6 (3) :183-184.

[8]杨霞林.臂丛加颈丛浅支阻滞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0, 2O (1) :24-25.

颈臂丛神经阻滞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00例锁骨骨折患者, 其中女性患者29例, 男性患者71例, 患者年龄17~71岁, 平均37.6岁。骨折部位:锁骨中段骨折40例, 锁骨远段骨折49例, 锁骨近段骨折1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 每组50例, 分别采用臂丛神经阻滞以及颈臂丛联合阻滞。2组患者在性别、骨折部位、年龄、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锁骨骨折患者入室前常规给予肌注阿托品0.5 mg, 安定10 mg, 常规给于患者面罩吸氧, 开放静脉通道, 患者头偏向健侧, 取平卧位, 臂丛阻滞组患者取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顶点作为穿刺点, 进行皮肤常规消毒, 麻醉医师用7号针由穿刺点刺入, 观察患者手臂有异感, 首先进行回抽无血和脑脊液, 接下来注入混合局麻药15~20 m L (0.25盐酸布比卡因及1%盐酸利多卡因) , 其中要常规加入1∶20万的肾上腺素。颈臂丛联合阻滞则先行肌间沟臂丛阻滞, 1 min以后再给患者行颈丛阻滞。取患者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下0.5 cm处作为颈丛阻滞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 麻醉医师应用7号针由穿刺点垂直刺入, 抵至颈4横突稍退针少许, 首先回抽无血和脑脊液, 注入0.25%盐酸布比卡因及1%盐酸利多卡因混合局麻药3~5 m L, 再退至颈浅筋膜下注入同样的局麻药3~5 m L。

1.3 麻醉效果评估

差:患者阻滞不全, 手术野部分痛, 需要追加局麻药或者给为全麻。患者在麻醉期间出现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以及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良:患者手术野没有疼痛, 手术过程中牵拉时有不适或感疼痛, 需要加用镇静及镇痛药;优:患者术中安静, 不需辅用镇静镇痛药, 完全没有疼痛。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6% (P<0.05) , 观察组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出现了3例喉返神经阻滞, 对照组出现了4例喉返神经阻滞, 2组不良反应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解剖上颈丛是由颈1~4脊神经的前支组成, 其中颈1脊神经是运动神经, 颈2~4都是感觉神经纤维。颈深支支配颈部侧面及前面的区域。而颈浅神经支配头颅及胸肩的后部, 臂丛神经则是由颈5~胸1脊神经组成, 部分患者颈4、胸2脊神经的细支也参与臂丛神经的组成[2]。锁骨上神经一般共有3~4支, 一般分为内侧、中间以及外侧支。由颈丛发出后经颈部纵行向下跨越锁骨前面, 主要支配区域是胸前区上部以及肩部皮肤[3]。

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单纯应用臂丛阻滞麻醉或者应用颈丛阻滞麻醉, 临床麻醉效果一般不会很好, 究其原因是与神经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臂丛主要支配区域是背部、肩部的皮肤和肌肉, 在给患者进行臂丛阻滞时, 即使患侧臂丛神经得到完全的阻滞, 由于不能将所有的脊神经根完全阻滞, 因此支配锁骨近端的神经丛不能被完全阻滞, 这样就会出现患者锁骨近端麻醉效果差的现象。同样在患者进行颈丛麻醉时, 麻醉药物直接注射于患者C4横突处, 颈丛所支配的区域麻醉效果一般会比较好, 由于麻醉药扩散范围有限, 就会造成患者臂丛的神经根不能被完全阻滞, 麻醉效果就会不完善。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有效的避免了单纯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以及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不完善, 患者出现疼痛, 需要加用镇静及麻醉药物, 临床麻醉效果十分满意, 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应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满意, 麻醉并发症并不增加, 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选取100例锁骨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以及颈臂丛联合阻滞, 观察2组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6% (P<0.05) , 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出现了3例喉返神经阻滞, 对照组出现了4例喉返神经阻滞, 2组不良反应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 临床阻滞效果优于颈丛神经阻滞,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颈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荣苍, 毕秀玲.改良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09, 31 (19) :2558-2560.

[2]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596-600.

颈臂丛神经阻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72例, 女24例;年龄31~58岁, 平均 (42.57±3.61) 岁;体重46~83 kg, 平均 (66.49±5.74) kg。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锁骨骨折;②意识清楚, 无昏迷;③ASA分级Ⅰ~Ⅱ级;④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颈部液性积血;②颈部畸形;③锁骨手术区域皮下广泛陈旧性积血;④有局麻药过敏史;⑤有镇痛药滥用史。

1.3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室前开放静脉通路, 入室后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术前静脉注射芬太尼 (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批号:20140105;规格:0.1 mg/2 m L) 50~100μg,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40201, 规格:5 mg/ (m L·支) ]1~3 mg。

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入路) 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 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对侧, 手尽量下垂, 显露患侧颈部。观察组将超声诊断仪探头 (频率5~12 MHz, 宽频线阵探头) 置于锁骨上窝, 矢状斜位扫描, 定位颈总动脉, 在其外侧颈前斜角肌和颈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寻找臂丛神经根, 其超声表现为3~4个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区, 使用22G穿刺针, 距探头5 mm处, 使用平面内进针法沿探头长轴方向缓慢进针。在超声直视下, 刺入斜角肌间隙, 确认针尖接近目标神经根后, 注入0.375%罗哌卡因 (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716;规格:10 m L∶75 mg) 20~25 m L, 动态观察局麻药的浸润扩散范围, 直至目标神经被完全包裹。10 min后患者调整为仰卧位, 将超声探头置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显示胸锁乳突肌的横切面。穿刺针从患者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 以垂直角度刺入, 直至穿透颈括约肌筋膜, 注入0.375%罗哌卡因3~5 m L。对照组采取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对侧, 手尽量下垂, 显露患侧颈部, 于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后缘交叉点垂直刺入皮肤, 缓慢进针, 在颈阔肌表面向横突、锁骨和颈前方向侵润注射0.375%罗哌卡因5~7 m L。

1.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麻醉效果分级如下。Ⅰ级:阻滞范围完善, 患者安静, 无痛, 生命体征平稳;Ⅱ级:阻滞范围不完善, 患者可见轻微应激反应, 局部疼痛, 辅助应用镇痛药后效果好,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 麻醉效果欠佳, 患者明显焦虑, 辅助应用镇痛药后疼痛仍存在, 生命体征波动明显;Ⅳ级:阻滞麻醉失败, 患者疼痛明显, 需要更改为全身麻醉[2]。术后1、4、24 h疼痛NRS评分参照文献[3]进行, 同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48例患者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均为Ⅰ级;对照组神经阻滞麻醉效果Ⅰ级为31例, Ⅱ级为13例, Ⅲ级为4例,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2.3 两组患者术后1、4、24 h疼痛NR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4、24 h疼痛NRS评分显著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霍纳综合征2例, 对照组出现霍纳综合征3例, 血肿2例,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16, P<0.05) 。

3 讨论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骨科创伤之一。传统麻醉方法通常采用臂丛及颈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 这是因为锁骨上颈丛 (C3~C4) 神经主要支配锁骨区域的皮肤感觉, 臂丛 (C5~C6) 神经主要支配深部肌肉, 联合阻滞才能达到完善的阻滞效果[4,5]。传统解剖定位麻醉效果与麻醉师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患者个体性差异密切相关, 麻醉效果存在不稳定性, 有镇痛不理想现象出现, 必要时需同时加用镇静镇痛药, 增加呼吸抑制风险;同时传统盲探操作会增加神经及血管损伤的发生风险, 形成气胸、血肿等潜在症状, 影响麻醉安全性。

超声引导可视化技术应用于锁骨骨折患者具有如下优点:①麻醉师可以直观辨识神经、血管及周围组织解剖关系结构;②判断穿刺针针尖进针角度, 穿透组织过程, 有效避开胸膜、穿刺区血管, 观察局麻药浸润扩散程度等, 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③缩短麻醉操作时间, 麻醉阻滞起效较快, 提高了穿刺准确性及安全性, 减少了局麻药的使用剂量, 降低了局麻药中毒发生的几率;④完善的神经阻滞可以使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延长, 有效地消除术后疼痛;⑤对小儿、意识不清的患者以及解剖结构上有畸形或定位困难的患者, 超声技术有突出的优点。

综上, 超声技术用于锁骨骨折患者麻醉, 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时间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B OWENS C, GUPTA RK, BYRNE WT, et al.Selective local anesthetic placement using ultrasound guidance neurostimulation for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J].Anesth Analg, 2010, 110 (5) :1480-1485.

[2]卜祥梅, 王波, 王耀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5, 55 (3) :103-104.

[3]杨永刚, 葛东明.超声引导下胸锁乳突肌间隙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手术的临床效果[J].上海医学, 2014, 37 (10) :831-834.

[4]HERRING AA, STONE MB, FRENKEL O, et al.The ultrasound-guided superficial cervical plexus block for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in emergency care settings[J].Am J Emerg Med, 2012, 30 (7) :1263-1267.

颈臂丛神经阻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进行锁骨骨折手术治疗患者80例, 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其中对照组40例,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21~46岁, 平均年龄 (28.6±7.7) 岁, 体重48~86 kg, 平均为 (60.7±5.7) kg, 研究组40例,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 (29.4±7.5) 岁, 体重46~90 kg, 平均 (59.6±6.1) kg。

1.2 方法

所有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检测, 对照组采用臂丛阻滞, 在患者患侧的前、中斜角落肌之间触及肌间沟, 准确定位后, 进行消毒, 并于穿刺点沿肌间沟进行穿刺, 患者患侧上肢有异常感时进行针尖固定处理, 回抽无血或是脑脊液后, 将1%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入, 约为20 m L, 观察5~10 min。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颈浅丛阻滞。臂丛阻滞后10 min进行颈浅丛神经阻滞,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作为穿刺点, 进行消毒, 进行穿刺, 为垂直穿刺, 进入颈浅筋膜后, 将相同麻醉药注入, 约为5 m L。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和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 以及不良反应。

1.3 麻醉效果

优:术中完全无痛, 术中不需要再给予镇静镇痛药物, 能够顺利完成手术;良:手术野不同, 在术中进行分离牵拉时会有不舒适感或是由痛感, 需要给予镇静、镇痛药物;差:手术野有部分疼痛, 阻滞不全, 给予镇静、镇痛药物, 还给与局部麻醉药物或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需要进行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 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霍纳综合症、局麻药中毒等[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对照组麻醉效果优12例, 良16例, 差12例, 优良率为70%;研究组优22例, 良15例, 差3例, 优良率为92.5%, 两组之间比较研究组麻醉效果更优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生命体征

在麻醉期间研究组患者的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P<0.05;*P>0.05。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发生膈神经阻滞2例, 喉返神经阻滞2例, 霍纳综合征1例, 研究组, 发生膈神经阻滞3例, 喉返神经阻滞1例, 霍纳综合征1例, 两组均无发生麻醉药中毒,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锁骨骨折是外科常见疾病[5]。手术治疗在进行切片和复位以及分离时均会引起强烈刺激, 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 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处理较为困难, 常采用臂丛、颈丛和全麻等[6]。在锁骨以及皮肤区是受到颈丛和臂丛的双重神经支配[7]。在传统的麻醉方法中一般选择臂丛神经阻滞和颈丛阻滞单纯一种阻滞方法, 但是常常发生阻滞不全, 在术中患者会有牵拉和疼痛感, 需要再给予镇静镇痛药物, 甚至需要进行全身麻醉, 不能够满足手术的需要。锁骨皮肤是受到C神经根的颈丛神经支配[8], 锁骨深面肌肉是受C神经根的臂丛支配.锁骨手术手术需要阻滞神经范围为锁骨去和肩上区, 而锁骨区为主, 对肌松无特殊要求[9], 所以麻醉药强调阻滞此神经区, 需要同时阻滞C3-6神经根即可达到满意效果。所以单纯采用颈浅丛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都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该组研究采用两种方式联合应用。其麻醉效果满意, 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且麻醉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较为稳定,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均发生膈神经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等不良反应, 但是例数较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彭明清、彭卫平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 锁骨骨折麻醉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从麻醉效果更佳。一般认为采用两种麻醉方式, 麻醉药物用量增加, 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头颈部位麻醉药物吸收快, 运血丰富, 能够避免发生中毒的可能性[10]。该组研究显示, 两种方法联合应用, 并没有增加不良反应, 并且效果显著, 安全可靠。综上所述, 在锁骨骨折手术中采用臂丛和颈浅从阻滞麻醉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术中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2012年于本院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80例, 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 研究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 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更趋于平稳,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发生,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效果优异, 并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臂丛,颈浅丛,锁骨骨折,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卫平.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 :47-48.

[2]陈冰, 阳启茂.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 2007, 17 (3) :332-333.

[3]易亚金.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11) :1900-1901.

[4]柏平, 彭明清, 吕治全, 等.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 2012, 41 (23) :2407-2408.

[5]陈雪丽.颈路臂丛阻滞法用于锁骨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5) :71-81.

[6]李艳丽, 汪友平, 何光范等.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效果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16) :2336-2338.

[7]郑冬平.锁骨上神经联合臂丛阻滞用于锁骨手术麻醉的5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5) :1710.

[8]梁明.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 (4) :405.

[9]木也赛尔.艾买提, 热汗姑丽·台外库力.锁骨手术中应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4) :114-115.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比较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行上肢手术患者64例,收治时间在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并将行上肢手术患者进行抽签随机分组方式,其中32例患者为观察组,32例患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22例为男性患者,10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5~45岁之间,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0.23±0.11)岁。

对照组;21例为男性患者,11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6~45岁之间,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1.27±0.35)岁。

两组行上肢手术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各项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两组行上肢手术患者术前30分钟肌内注射0.2g苯巴比妥钠,进入手术室后,开放患者静脉,给予0.1 mg/kg咪达唑仑,神经阻滞针长度为25 mm,神经刺激器为Braum,超声仪为本院提供的便携式彩色超声仪,超声为25 mm线阵探头。

对照组行上肢手术患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在患者解剖定位处采用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肌颤搐电流,将神经刺激器设置从0.8 m A降为0.3 m A,若患者神经支配区肌颤搐时,应注入0.4%罗哌卡因40 ml)。

观察组行上肢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前,扫描患者腋路臂丛神经和周围阻滞,采用传统臂丛神经阻滞体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无菌封套内,超声探头长轴和动脉走形垂直在患者横断面并观察神经和动脉,沿着探头长轴与超声方向垂直进针,密切观察针移动情况,并且将针头进行调整,若到达患者神经位置时,应将神经刺激器打开,设置从0.8 m A降为0.3m A,若患者神经支配区肌颤搐时,应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行上肢手术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行上肢手术患者麻醉后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处理,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采用t检验,采用P<0.05表示两组行上肢手术患者麻醉后各项指标对比存在差异,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

2.结果

经过麻醉后,观察组患者尺神经(7.01±4.32)min、正中神经(5.16±3.26)min、肌皮神经(4.33±2.14)min、桡神经(4.12±1.34)min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行上肢手术患者呈上升趋势,临床上首选的麻醉方式为臂丛神经阻滞,而传统解剖定位多数采用盲探法,主要按照患者的自诉异感与操作者临床经验进行麻醉定位,在盲视下进行操作,麻醉药物无法准确注射至患者神经干周围,导致无法完全浸润患者神经组织,具有麻醉效果不稳定、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点,是导致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2]。

超声引导定位能在实时图像下定位患者神经,可以确定神经深度、粗细、周围组织结构、准确位置,麻醉医生可在直视下进行操作,通过观察麻醉药物扩散情况,及时调整患者穿刺针位置,从而避免盲目穿刺引起的并发症,超声技术具有定位准确、无创伤下定位等特点,多项研究证明,超声能清楚显示患者肌肉、臂丛神经、血管等位置,在麻醉医生直视下能有效调整针尖位置行多点注射,能使患者整个臂丛神经阻滞完善,从而提高患者麻醉效果,而我院研究显示,超声引导定位麻醉完成时间较短,能有效避开患者血管,直接进入患者神经周围,从而缩短麻醉对臂丛神经分支阻滞起效时间。因此,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为行上肢手术患者的首选麻醉方式[3]。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尺神经(7.01±4.32)min、正中神经(5.16±3.26)min、肌皮神经(4.33±2.14)min、桡神经(4.12±1.34)min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较,具有诸多优势,不仅能缩短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还能提高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一种安全、准确、有效的麻醉方式。

摘要:目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行上肢手术患者6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定位,两组患者均使用神经刺激器,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对比两组行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后的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较,具有诸多优势,值得在临床麻醉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传统解剖定位

参考文献

[1]张媛,斯妍娜,程浩等.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8):775-777.

[2]杨川.三种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2):160-162.

颈臂丛神经阻滞 篇8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

上肢手术中常用臂丛神经阻滞来作为其手术的麻醉方法, 这种麻醉方法能否成功, 关键在对周围神经定位。传统使用的异感法能否成功完全依赖于患者能否准确、及时地说出异感部位, 患者的合作程度, 以及医护人员的操作经验, 完全是属于盲探式操作, 不可控因素太多, 遇到不合作、解剖标志不清、肥胖的患者时, 时常会出现失败或者阻滞不全的情况。而神经刺激仪开始临床应用以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本文对50例患者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 男54例, 女46例;年龄17~53 (32.2±10.5) 岁;病程3个月~5年, 平均2.6±0.8年。颈部外观无畸形, 无神经系统疾患,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 2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无显著的区别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 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

2 结 果

麻醉起效时间:研究组为16.9±3.8min;对照组为17.8±4.2min。麻醉效果:研究组患者对1.0~1.5mA输出电流强度均产生肩部、上肢肌肉收缩反应, 降至0.5mA仍有肌颤, 1例肱骨骨折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欠佳, 1例阻滞平面未满足手术要求而需追加镇痛药;显效38例 (76%) , 有效11例 (22%) , 无效1例 (2%) , 总有效率95%;对照组患者显效23例 (46%) , 有效18例 (36%) , 无效9例 (18%) , 总有效率82%, 其结果见附表。并发症:研究组出现霍纳综合征l例, 未见使用神经刺激仪而引起的局部肌肉疼痛及感觉异常。对照组出现惊厥、抽搐1例, 喉返神经麻痹1例, 霍纳综合征3例。由此可见,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明显优于异感定位。

3 讨论

神经刺激仪能够被用于神经定位、疼痛治疗、胸部乳腺手术神经阻滞麻醉、四肢手术神经阻滞麻醉、颈部手术神经阻滞麻醉、下腹部手术神经阻滞麻醉等, 还能够复合全身麻醉来应用于其它部位手术。包括闭孔神经、股神经、颈丛神经、坐骨神经、腰丛神经、胸腰椎椎旁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丛神经等阻滞及相关区域神经联合阻滞[2]。

本组资料表明,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 对血管神经损伤小, 操作简易, 准确率高, 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麻醉质量[3], 帮助麻醉医师准确定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神经刺激仪只是一种医疗仪器, 它永远不可能把解剖学的标志定位代替。有效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使用神经刺激仪技术[4]。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手指、手掌、肘部、前臂、上臂等部位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时候采用神经刺激仪, 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神经刺激仪有客观指标来提高成功率。对于紧张的患者和年龄较小的儿童, 定位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肌肉收缩来进行。此外, Stimuplex A50单次神经刺激针的针尖比较钝, 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只需要让患者保持适当的镇静, 手法轻柔, 一般来说都不会将患者的血管刺破, 与此, 本组资料中100例患者都没有出现血肿的现象。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理疗科早在90年代初就将神经刺激仪用于临床治疗上下肢受限障碍、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神经麻痹、神经损伤等疾病。而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之后, 专家学者都认为神经刺激仪具有四大优点。 (1) 安全可靠、性能稳定; (2) 这种仪器刺激波形和刺激频率选择合理, 患者在使用后无不适感, 肌肉无抵触的表现, 患者较乐意接受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的方法; (3) 神经刺激仪能够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刺激脉冲时间, 治疗病种广泛; (4) 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股神经、正中神经、坐骨神经、腋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丛神经等多种疾病[5]。

参考文献

[1]詹伟建, 王宇川, 陈华燕.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2, 24 (5) :112-115.

[2]徐仲煌, 黄宇光, 任洪智, 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 (5) :109-114.

[3]封凯旋, 黄汉江, 李军, 等.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罗哌卡因在颈浅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 2005, 12 (5) :135-137.

[4]韩英, 李志云, 俞国灿, 等.微电流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40例临床观察[J].浙江医学, 2004, 26 (5) :154-157.

上一篇:反思与评价学生教学下一篇: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