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丛阻滞

2025-01-26

神经丛阻滞(共7篇)

神经丛阻滞 篇1

患者, 男性, 45岁, 体重75kg, 术前诊断:双侧锁骨骨折, 左侧第2~5肋骨骨折, 右侧第10肋骨骨折, 胸部挤压伤, 拟行双侧锁骨切开内固定术。入手术室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 阿托品0.5 m g。入室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开放液路, 常规监测:心率80次/min, 血压1 4 0/8 0 mm H g, Sp O2 9 8%, 入室后1 5 m in行左侧肌间沟臂丛加左侧颈丛神经阻滞。共注入1%利多卡因和0.35%左旋丁哌卡因混合液25ml, 切皮前静脉注射芬太尼0.1mg。麻醉效果满意, 各项检测指标无明显波动, 患者无不适反应。1h后手术顺利完成, 以相同浓度及剂量的麻醉药行右侧肌间沟臂丛加右侧颈丛神经阻滞。约10min后, 患者主诉胸闷憋气、呼吸困难, 监测心率100次/min, 血压160/100 mm Hg, Sp O2降至90%。查体:患者意识清楚, 语言无障碍, 无声嘶, 无眼睑下垂及面部潮红, 抬头及转颈无力, 双肺呼吸音清, 无抽搐。立即去枕, 面罩吸纯氧, Sp O2升至95%, 患者症状无进一步加重, 在严密监测下继续手术, 约40min后手术结束。患者自觉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表现无明显改善。转送监护病房, 继续面罩吸氧, Sp O2维持在95%以上。术后4h患者自觉呼吸困难等症状逐渐消失, 颈部肌力恢复, 术后7d出院。

讨论由于麻醉效果确切, 满意率高, 近年来锁骨上手术常采用肌间沟臂丛加颈丛神经阻滞。颈深丛神经阻滞易引起膈神经麻痹。膈神经由C神经组成, 同时接受C3、C5神经分支。膈神经的神经做功占整个呼吸功的70%, 膈神经麻痹表现同侧半膈部分瘫痪, 腹式呼吸减弱, 两侧膈神经阻滞就会严重影响呼吸功能, 而出现呼吸窘迫, Sp O2下降, 所以应避免同时行双侧颈深丛神经阻滞。

本例患者双侧颈丛神经阻滞相隔1h, 虽然麻醉药中含有长效左旋丁哌卡因, 存在左侧膈神经同时被阻滞的可能, 但从时间上看患者出现症状是在右侧阻滞后。患者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表现不是很严重, Sp O2下降也不剧烈, 因此不支持双侧膈神经被阻滞的判定。由于患者双侧锁骨骨折同时伴发双侧多处肋骨骨折, 造成限制性呼吸障碍, 当右侧膈神经阻滞后, 削弱了其腹式呼吸的代偿功能, 两者的共同作用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Sp O2下降。本例的经验教训是麻醉方式选择有失误, 如采取全麻则更为安全妥当。颈丛神经阻滞出现的并发症有局麻药中毒及高位硬膜外阻滞或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等, 严重并发症也偶有报道。因此, 颈丛麻醉下必须重视各种生命指征监测, 并准备好抢救设备及急救药品等, 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置意外情况。

(发稿编辑:杨海陆)

石家庄平安医学专业学校招生 (原石家庄平安口腔学校) 办学许可证号:11 301 083 00 002 81

我校是经省教育厅批准、省卫生厅评估合格, 在卫生部备案的一所省部级重点医学院校, 面向全国在教育部计划内招生。学校被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批准为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原石家庄市卫生局局长白士乐任名誉校长, 教育专家殷同元任校长。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多年来学生就业率高, 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双学历大专班招生专业:护理、农村医学、中医、药学。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 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 学费5000元/年, 每年8月20日开学。入学后参加考试, 未录取转入对口大专班。对口大专班招生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高级护理、药学、医疗美容。招生条件:医学类中专以上学历。学制四年 (入学一年后参加对口升学考试) 以上各专业学费5000元/年。升入大专后按大专标准收费。中专班招生专业:农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剂、口腔修复工艺技术、美容美体、护理学, 学制3年。3800元/年。 (河北省中招代码:6169) 。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学校负责推荐安排工作, 在校期间可享受国家助学金1500元/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提出申请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乡村医生中专学历班招生专业:农村医学 (河北省内户口) 、药剂、护理专业, 学制3年, 学费及书费共6000元。根据卫生部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精神, 为了给广大乡村、社区医生一个报考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的机会, 对尚未取得中专毕业证书者, 学校举办乡村医生中专学历班 (弹性学制) 。毕业颁发普通中专毕业证, 国家承认学历, 个人档案电子注册, 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报名考试。郑重承诺:学生毕业后, 学校负责在卫生局办理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报名考试手续。

特别提示:我校农村医学、护理学等专业都经过省卫生厅、教育厅、发改委评估合格, 卫生部备案。有关详细的评估合格文件“冀卫科教字[2007]1 0号和冀卫科教字[2 0 0 8]6号”内容, 可在学校网址 (w w w.p a y x y.n e t) 查看。只有经过专业评估合格的学校, 学生毕业后才能参加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考试, 否则不能参加考试。选择一所学校一定要查看这所学校是否有专业评估合格文件, 以防上当受骗, 影响学习深造。

招生办地址:石家庄市平安南大街1 4 0号邮编:0 5 00 2 1乘车路线:火车站乘5 0路东风路口下车即到

学校地址:石家庄市石家庄炼油厂石炼佳园一区内邮编:05 00 32乘车路线:火车站乘3 2路到终点改乘5 74路终点即到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石化支行户名:石家庄平安医学中等专业学校账号:0402 0225 1930 0004 013

电话:0311-86117134 66550001 66550002 13373215082 (付老师, 发短信) 邮箱:payxy.good@163.com QQ:953189734 593292115

神经丛阻滞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肩部手术患者60例,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16岁~58岁, ASAⅠ~Ⅱ级;肱骨大结节骨折加肱骨外髁颈骨折内固定术15例, 肩关节成形术8例, 肩关节脱位伴骨折37例。

1.2 麻醉方法

患者均于麻醉前30 min肌注鲁米那钠0.1 g、阿托品0.5 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 常规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鼻导管吸氧, 局麻药配方均为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患者仰卧, 肩下垫一薄枕, 头偏向对侧, 手臂贴身体两旁, 暴露患侧颈部。先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穿刺点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顶点, 向内后进针, 至患者主诉肩部出现异感时为止, 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后, 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15~18 m L。观察5 min~10 min无不良反应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 在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交界处 (即第4颈椎位置) 分别向颈阔筋膜下的锁骨及颈前方向各注入上述局麻药5 m L。注药后应在局部适当按压, 以利药液扩散, 阻滞更为完善。

1.3 效果评价

优:阻滞完善, 患者安静, 无痛, 肌肉松弛;良:阻滞不全, 患者有痛苦表情, 能耐受, 需辅以局麻或加用静脉麻醉药;差:无法耐受手术, 需改用全麻。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 优58例, 占97%;良2例, 占3%, 给予氟芬合剂 (芬太尼0.1 mg+氟哌利多5 mg) 2.5 m L后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改用全麻。无局麻药毒性反应, 无膈神经、喉返神经阻滞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神经丛阻滞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病人均为我院门诊病人, 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颈丛阻滞治疗组 (治疗组) 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 男15例, 女19例;年龄29岁~72岁 (53.1岁±4.5岁) ;病程10d至3个月 (46.3d±3.8d) 。对照组26例, 男11例, 女15例;年龄25岁~68岁 (51.6岁±4.9岁) ;病程15d至4个月 (45.4d±4.4d)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结果显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流速降低。两组病人的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突起头晕、偏头痛, 不敢行走, 站立不稳, 甚至猝倒等;②视物模糊, 旋转, 复视或有眼颤, 两眼视野完全或部分缺损, 肢体麻木无力;③耳鸣较轻, 发音不清, 口唇发麻;④抑郁焦虑, 失眠, 记忆力减退;⑤TCD检查报告提示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狭窄、血流缓慢;⑥除外耳源性眩晕、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及其他颅内病变[1]。

1.3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手法治疗, 每日1次, 连续治疗15d为1个疗程。治疗组同时给予患侧 (单侧或双侧) 颈丛神经阻滞治疗, 每周1次。

1.3.1 颈椎手法

病人正坐, 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手法于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 能舒筋通络, 使颈肩部僵硬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逐渐趋于柔软。再用推拿滚法于颈肩部, 以斜方肌为重点, 施法3 min~5 min后, 医者一手扶头顶, 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 同时, 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次~5次。接着颈及患侧肩部, 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次~5次。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 一手颈肩部, 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本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手法, 其功能为舒筋通络, 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 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 促进新陈代谢, 有利于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 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 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状态。最后病人坐位, 医者一手扶住头顶, 一手托住病人下颌作抱球势, 徐徐摇动颈椎, 待病人肌肉放松后, 突然作颈椎伸位斜扳法, 往往可听到弹响声。本法功能为滑利关节, 整复错缝, 扳法拉开椎间隙, 突发性动作可纠正后关节错缝, 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 同时能改变骨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 以减少刺激和压迫, 从而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

1.3.2 颈丛神经阻滞

病人仰卧位, 用龙胆紫定点, 常规消毒, 铺孔巾, 用7号针头配20mL注射器, 装入下述药液, 分别在双侧风池穴各注射药液3mL, 后以双侧第四颈椎横突前结节为阻滞点, 针尖抵住骨质后退回2 mm~3 mm, 回吸无血, 无脑脊液, 即可双侧各注射药液5 mL, 药物配方是:2%利多卡因5mL, 曲安奈德10mg, 维生素B12 500μg加入生理盐水20mL。注射过程中应多次回抽无异常, 严防药物注入椎动脉或椎管。如果病变处居中, 则应左右同时进行, 每周1次。如果病变处偏左或偏右要对患侧做阻滞, 也是每周1次, 共2次~3次。治疗前要做好急救准备, 治疗后观察20 min无异常, 再进行下一步治疗。

1.4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与体征;TCD检查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颈椎病”有关章节拟定。痊愈:头晕、恶心等症状缓解, TCD检查, 椎-基底动脉供血正常, 血管弹性好, 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症状明显缓解, TCD检查, 椎-基底动脉供血及血管弹性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软组织劳损、钙化、瘢痕、粘连、结节形成, 破坏了颈部肌肉和筋膜的力学平衡, 造成颈椎生理曲线局限性变化, 而致后关节偏移, 钩椎关节或椎间孔附近的骨赘形成, 进而椎间关节松动移位, 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而狭窄、折曲, 造成供血不足和静力性暂时稳定状态 (失稳) 。采用手法治疗, 能够纠正椎间关节移位和后关节偏移, 恢复颈肌的动态力学平衡, 解除对血管的卡压和疼痛而形成的保护性肌痉挛, 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但疗效不持久, 原因是手法不能根除由于长期软组织损害, 局部肌肉变性、挛缩严重, 已形成僵硬条索物的问题。

颈丛神经阻滞, 以双侧风池穴和第四颈椎横突前结节为阻滞点, 解除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 头夹肌、颈夹肌的痉挛, 改善颈部左右旋转和前后伸曲障碍, 阻断疼痛传导通路。使其所支配的头部的供血显著增加。颈部肌肉局部麻醉, 使颈肌完全放松, 促进肌肉供血, 解除肌肉挛缩及肌肉对椎动脉的压迫, 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 治疗1个~2个疗程, 能明显改善脑缺血症状, 改善颈部血流, 能使椎体小关节、血管、神经处于稳定状态。而普通颈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只能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和促进局部肌肉的供血, 疗程长且疗效不稳定。

总之, 颈丛神经阻滞结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能够改善血管的弹性, 解除椎动脉的痉挛、狭窄, 加快血流速度, 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 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疗程短, 见效快, 疗效稳定。

摘要:目的 探讨颈丛神经阻滞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60例病人分为颈丛阻滞治疗组 (治疗组) 和对照组, 两组均用手法治疗, 每日1次, 治疗组用颈丛神经阻滞, 每周1次, 治疗15d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1%, 优于对照组的73.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颈丛神经阻滞结合手法能够改善椎动脉供血, 加快血流速度, 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 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颈丛神经阻滞,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8;202.

[2]李树人.疼痛治疗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92-9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8-190.

神经丛阻滞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96例, 其中男1121例, 女875例, 年龄最小26岁, 最大72岁, 平均56岁。对照组996例, 男559例, 女437例, 平均病程为5.5年, L4-5椎间盘突出425例, L5-S1椎间盘突出312例, L3-4椎间盘突出259例;观察组1000例, 男562例, 女438例, 平均病程6.0年, L4-5椎间盘突出430例, L5-S1椎间盘突出309例, L3-4椎间盘突出261例。其一般资料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有慢性腰痛史;多发于青壮年;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 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病变棘突旁有压痛, 并向下肢放射, 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椎CT或MRI证实突出部位及程度。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地塞米松5mg, 2%利多卡因3~5m L, 维生素B12 (0.5mg×2支) 1.0mg, 强的松龙0.5~1.0m L, 生理盐水15~20m L, 硬膜外腔注射用药15~20m L。患者侧卧, 患肢在下, 选椎间盘突出之相应椎间隙或上一间隙为穿刺点, 常规硬膜外麻醉操作, 穿刺成功后, 缓慢注入上述药物, 保持该体位15min。每周一次, 3次为一疗程。

观察组:骶管神经阻滞注射的药物配方同对照组, 骶腔用药30m L。定位:从尾骨尖沿中线向头方向触摸3~4cm处, 可触及豆状大小的凹陷, 其两侧为骶骨角, 两骶骨角连线为穿刺点, 用甲紫做标记[3]。操作方法 (采用改良注射直入法) :取俯卧于脊柱治疗床上, 腹部垫一薄枕, 常规消毒铺洞巾, 严格无菌操作, , 选用6~7号穿刺针, 垂直刺入皮肤, 穿透骶尾韧带有落空感, 回抽无血无液, 注气注入生理盐水无阻力, 也无皮肤隆起, 即证实在骶管腔内, 将上述混合药液缓慢注入, 注射毕, 拔出穿刺针, 按压片刻, 再次消毒穿刺点后敷贴无菌创可贴, 嘱患者平卧休息20~40min。骶腔阻滞成功后取曲膝、曲髋、臀高位睡30min。每周1次, 3次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治愈: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消失, 腰部活动正常, 恢复日常工作,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显效:劳累后有轻微腰腿痛, 腰腿活动基本正常, 直腿抬高试验>70°;有效:症状减轻但腰腿活动仍然受限;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1.5 统计方法

SPSS13.0统计软件, 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经过三周的治疗后, 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的疗效, 见表2。由结果可见, 对照组治愈321例, 治愈率为32.2%, 观察组治愈546例, 治愈率为64.6%, 两组治愈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0%, 观察组为83.8%, 两组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说明, 使用骶神经阻滞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于硬膜外腔注药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对比见表3, 由术后24h内不良反应类型比较可见, 除血压外,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骶神经阻滞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好, 不良反应小。

3 讨论

3.1 年龄与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主要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 其成分包括软骨样细胞和基质。在力学上蛋白聚糖能抵抗压应力, 基质完整是其力学功能的必须条件。随着年龄的增大, 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 髓核趋向胶原化, 纤维环因磨损而变性, 失去原有的弹性和韧性, 软骨板变薄和不完整, 椎间隙相应变窄, 其周围韧带松弛, 椎体间过度活动, 在旋转外力作用下导致纤维环破裂, 椎间盘突出[4]。本文观察的1996例患者中, 平均年龄为56岁, 调查发现45~60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发年龄。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理疗法:牵引等理疗可以使椎间隙增宽, 降低椎间盘内压, 膨出的椎间盘有由于负压的作用而缩回或部分缩回至椎间隙内, 并可解除腰背肌痉挛, 逐步矫正脊柱的侧弯畸形, 使髓核前移, 减轻椎间盘后外侧所承受的压力, 使相应的神经血管功能得以改善。近年来有人用电针和拔罐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

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骶管神经阻滞、硬膜外腔、腰骶神经阻滞以及各种方法的综合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但是我们通过对我院1996例患者的研究发现, 骶管神经阻滞治疗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小, 且经过多年的实践, 骶管神经阻滞手术步骤和操作简单, 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春芳, 吴文冬.腰髓神经丛加痛点阻滞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9, 6 (2) :68-69.

[2]陈立民, 姜永庆, 孙崇毅等.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4, 10 (5) :269-270.

[3]张会生, 常凤飞, 郑平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36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9) :64-65.

[4]徐凤莲, 王亮.改良骶管神经阻滞联合手法推拿、中药口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4) :3515-3516.

神经丛阻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近两年78例行择期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和B组(36例),A组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7±7.9岁,平均体重56.2±3.4 kg;B组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3±8.8岁,平均体重58.8±2.9 kg。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分肌肉注射安定5—10mg,阿托品0.5mg。颈丛神经阻滞:配0.894%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5ml+0.9%生理盐水5ml共20ml。在主要手术侧颈深丛注入8ml,浅丛注入5ml,在对侧颈浅丛7ml。测颈丛平面后开始全麻。全麻诱导:咪达唑仑2—4mg、芬太尼5ug/kg、维库溴铵0.1mg/kg、福尔利0.2mg/kg。维持:瑞芬太尼0.02ug/kg min、异丙酚8ug/kg.min持续静脉靶控输注,必要时可根据麻醉深度调节速度,全麻诱导与维持两组相同。A组为气管插管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B组为单纯气管插管全麻。

1.3 观察方法:

入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等。分别于插管前后、切皮、分离甲状腺和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观察并记录患者血压、心率,记录清醒拔管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心率的比较:

术前两组血压、心率无明显差异,手术开始和分离甲状腺时,A组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B组(p<0.01),组内比较,A组气管插管时血压、心率较术前、术中、术毕明显增高(p<0.01),而术前、术中、术毕血压和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心率与术中无明显差异,但比术前、术毕明显增高(p<0.01)。

2.2 术毕清醒拔管时间

A组(8±4.3)min与B组(13±3.6)min(p<0.05),单纯全麻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组。

3 讨论

颈丛神经阻滞多用于颈部中小手术。一般的甲状腺手术,单做颈丛阻滞从下颌至锁骨范围内,则无问题。但手术过程中牵拉甲状腺或牵动喉头及气管时,病人可出现不适感或闷窒感,特别是患者特别紧张无法配合或巨大甲状腺肿患者,颈丛神经阻滞的应用就受到限制,单纯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阻滞效果不完善,牵拉反应较重,并且患者极易出现焦虑和恐惧感而常需一定的静脉辅助药,术中易出现血压的增高,生命体征产生较大波动,加之术中病人呼吸难于控制,辅助用药的增加势必导致术中麻醉风险的加大[1]。全麻气管插管是一种安全而且有效的麻醉方法,可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但存在术中知晓和镇痛不全的可能,并且术中易于控制呼吸[2],但单纯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尤其是手术时间较长时,全麻用药量大,术毕苏醒慢,费用高,且拔管时生命体征欠平稳,拔管后病人舒适度欠佳。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避免了单纯神经阻滞时因阻滞不全或病人焦虑引起的生命体征巨大波动和辅助用药导致的呼吸难于管理,镇痛完善,麻醉平稳,术后病人舒适,为广大患者更易于接受的一种麻醉方式,它将两种麻醉的优点得以结合,却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其各自的缺点,在临床中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蔡晓娜,陈晓明,刘海明.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辅助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03:72-74.

神经丛阻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 年在该科室进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68 例, 男性37 例, 女性31 例, 年龄 (80.14±3.67) 岁, 体重 (51.58±5.18) kg, 手术时间 (72.18±28.19) min。将其随机分为A组及B组, 每组患者34 例。 A组男性18 例, 女性16 例, 年龄 (81.03 ±3.85) 岁, 体重 (50.73 ±4.67) kg, 手术时间 (75.01 ±26.89) min;B组男性19 例, 女性15 例, 年龄 (79.85±3.42) 岁, 体重 (52.27±5.87) kg, 手术时间 (70.31±29.94) min。 两组间患者病症类别, 手术时间及伴有其他疾病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体征监测及吸氧等处理, A组进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B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给予患者乳酸钠林格液300 m L, 咪达锉伦1 mg及芬太尼0.02 mg。A组患者保持侧卧, 以脊柱棘突连线与两侧髂棘最高点交点为穿刺点, 将神经刺激仪的电流调为1.2 m A, 2 Hz。 消毒后, 神经刺激针垂直刺入皮肤, 出现股四头肌收缩, 停止进针, 调至电流0.4 m A, 在此电流下还能观察到可识别的股四头肌收缩, 回抽无血, 注入5 m L试验量局部麻醉药。 5 min后无不良反应注入余下局部麻醉药, 总量20~25 m L。坐骨神经的穿刺点为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的垂直线和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连线交点。 将神经刺激仪的电流调为1.0 m A, 2 Hz。消毒后, 神经刺激针垂直刺入皮肤, 当出现足的背伸或者背曲时, 调小神经刺激仪电流至0. 3 m A, 在此电流小还能观察到可识别的足背伸或者背曲注入20m L局部麻醉药。B组患者侧卧, 取L3-4 间隙为穿刺点,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腰麻穿刺针穿破蛛网膜, 有脑脊液流出后, 注入0.375%罗哌卡因2~3 m L, 术中根据情况硬膜外适当追加1.5%利多卡因5~7 m L。 界定当患者的血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血压30%时静脉给予麻黄素10~15 mg, 当心率低于50 次/min时给予阿托品0.25~0.5 mg。

1.3 对比项目

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前, 给药后15、30、60 min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 及患者感觉与运动阻滞时间。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表达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比较差异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患者SBP、DBP及HR

给药后, A组患者SBP、DBP及HR保持程度较好, B组SBP、DBP下降明显, 且, HR明显升高, 见表1。

注:* 与同组给药前比较, P<0.05;#两组比较, P<0.05。

2.2 比较患者感觉与运动阻滞时间

A组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 达到峰值时间均晚于B组 (P<0.05) , 且有效阻滞时间长于B组 (P<0.05) , 如表2 所示。

注:* 与同组给药前比较, P<0.05。

3 讨论

高龄患者多数伴有高血压、 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且患者机体老化, 对麻药的耐受性及治疗后恢复情况较差, 导致对高龄患者进行麻醉时需考虑的因素较多[3]。 同时, 由于患者易出现骨质酥松及棘上韧带钙化等现象, 因此, 不宜采用椎管穿刺方式。 近年来,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 神经刺激器的使用使外周神经阻滞广泛被采用。 曹根元等[4]学者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高龄患者进行麻醉研究, 结果表明, 采用该方法麻醉效果理想, 其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较少。 贺雅琳等[5]学者通过研究指出, 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 患者血循环受到的影响较小, 且患者术后恢复较为理想。

该研究中, A组采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 结果表明, A组给药60min, 其SBP、DBP及HR分别为 (149.4±38.4) mm Hg、 (83.1±10.2) mm Hg、 (74.1±14.4) 次/min, 与给药前基本相同, 而B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给药60 min后, 其SBP、DBP及HR分别为 (135.1±40.1) mm Hg、 (60.1±10.2) mm Hg、 (79.1±14.5) 次/min, 与A组及给药前比价,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给药30 min时, 差异更为显著, 其SBP、DBP下降明显, 需进行升压处理, 而HR升高明显, 需进行适当调节使其保持平稳。 黎治滔及叶伦辉等[6,7]学者指出, 由于进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需对两点进行麻醉, 且操作较为复杂, 需进行给药与电刺激交替进行, 因此, 起效时间与峰值时间出现较晚, 该研究中, A组感觉阻滞起始及峰值时间为 (6.0±1.4) min及 (23.7±13.7) min, 运动阻滞起始及峰值时间为 (10.4 ±3.7) min及 (25.4 ±3.8) min, 均晚于B组 (P <0.05) , 与以上学者研究结果相符, 而有效组织时间分别为 (496.1±103.2) min及 (172.5±63.2) min, 均长于B组 (P<0.05) 。 提示该治疗方案中麻醉药物作用时间较长, 且该研究中, A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而B组有3 例患者出现呕吐症状, 2 例患者出现尿潴留, 说明采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小, 患者麻醉后, 恢复情况较好[8]。

总之, 采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高龄下肢手术患者进行麻醉, 麻醉效果较为理想, 阻滞时间长, 且对患者血液循环功能影响较小,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概率较低。

摘要:目的 探究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研究整群选取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该科室进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68例分为A组及B组, A组进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B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患者SBP、DBP及HR, 感觉与运动阻滞时间等相关指标数据。结果 结果显示, A组、B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 与给药前相比, 给药15、30、60 min时患者SBP、DBP及HR均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给药60 min时A组患者SBP、DBP及HR数据分别为 (149.4±38.4) mm Hg、 (82.5±10.6) mm Hg、 (72.1±14.2) 次/min, 明显优于B组对应指标数据 (135.1±40.1) mm Hg、 (60.1±10.2) mm Hg、 (79.1±14.5) 次/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两组患者感觉与运动阻滞时间发现, A组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 达到峰值时间均晚于B组 (P<0.05) , 且有效阻滞时间长于B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采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高龄下肢手术患者进行麻醉, 效果较好, 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高龄下肢手术,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敏, 施震, 胡光俊, 等.局麻药高浓度低容量坐骨神经阻滞和低浓度高容量腰丛阻滞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30 (1) :52-55.

[2]谢林波.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5, 55 (11) :67-68.

[3]王玺, 余湘元, 朱建华, 等.不同麻醉方法对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 2014, 16 (1) :115-117.

[4]曹根元, 夏水风, 方建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健康研究, 2014, 34 (2) :190-192.

[5]贺雅琳, 丁志刚, 梁华, 等.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6) :935-937.

[6]黎治滔, 徐波, 卿朝辉, 等.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18) :3022-3023.

[7]叶伦辉, 黄炳强, 石宗利, 等.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1 (10) :1450-1451.

神经丛阻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脊柱畸形患者中, 脊柱侧弯25例, 强直性脊柱炎6例, 腰椎肿瘤2例, 腰椎间盘突出1例。当地少数民族21例, 外国边民8例, 其余为我国汉族。年龄45~65岁28例, 66~75岁5例, 78岁1例。其中男23例, 女11例, 体重42~86kg。合并有不同程度高血压病12例, 其中患病时间最长达30年。入院时血压最高190/109mmHg (1mmHg=0.133kPa) 有1例。糖尿病患者5例, T波异常心肌缺血者9例, 心梗后6个月1例。伴有慢支、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2例。其他慢性肝、肾功能不全者4例。术前2~3周给予控制血压, 调整血糖及电解质平衡, 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供血。控制感染。调整心、肺、肝、肾功能。降压, 控制血糖药物维持到术前。术中加强血糖、电解质监测。手术种类:下肢各种骨折25例, 膝关节置换术5例, 下肢清创术4例。手术时间最长4.2h, 最短35min。所有患者均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禁忌证。ASAⅡ~Ⅲ。

1.2 术前准备

术前认真评估, 仔细体检, 排除肌营养不良、脊髓灰质炎等神经系统疾病, 同时查看穿刺部位是否有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是区域阻滞的禁忌证应高度关注。术前常规禁饮、禁食。患者进入手术室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100mg, 入手术室后给予常规吸氧, 连接SpO2、ECG、HR、BP等进行监测。神经刺激仪为B·Braun公司Stimuplex及22G绝缘针 (100mm) 。

1.3 麻醉方法

开放静脉, 常规静脉注入咪达唑仑 (力月西) 0.1mg/kg。患者取侧卧位, 患肢在上, 屈髋屈膝, 健侧在下, 在髂后上棘和大转子间作一连线, 该直线中点的垂线与骶裂孔与大转子连线交点作为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腰丛穿刺点定于腰4棘突旁开3~5cm。常规消毒铺巾, 连接神经刺激仪设置电流0.35mA, 垂直皮肤缓慢进针, 直至引发坐骨神经支配肌肉颤抽 (趾屈或背屈) 。坐骨神经阻滞注入0.35%罗哌卡因15~20ml, 腰丛阻滞注入30~35ml。注药前回抽无血缓慢注入, 每2ml回抽1次, 如注药阻力大应该调整刺激针位置, 避免神经损伤。术中呼吸, 循环稳定。术后随访, 24例麻醉作用消退时间5~8h, 6例麻醉作用消退时间达10h以上。

1.4 监测指标

于穿刺注药前5min和穿刺成功并注药后3、5、10、15、20min, 常规监测BP、HR、R、ECG、SpO2的变化情况, 观察局麻药物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

1.5 效果评价

根据麻醉效果评定[2]分为Ⅲ个等级。优:麻醉后患者无疼痛, 肌肉松弛。良:麻醉后患肢轻微疼痛、肌肉松弛, 加用少量静脉麻醉药完成手术。差:麻醉后患肢仍感疼痛, 加用大量辅助用药后完成手术。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4例脊柱畸形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坐骨+腰丛神经阻滞成功完成手术, 本组34例, 优32例 (94.1%) , 良2例 (5.9%) , 差为0, 无阻滞失败病例。全部病例中有1例出现局部麻木感, 1个月后恢复。从表1中可看出, 注入麻醉药后患者无寒战、惊厥、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血流动力学稳定, 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P>0.05。术后72h随访均未发现有恶心呕吐等, 也未出现其他神经症状。所有病例均定期随访3个月~1年, 未发现有并发症, 见表1。

3 讨论

基层医院下肢手术, 往往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但遇到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骨质增生、脊柱畸形等禁忌证的患者则只能采用全身麻醉。而脊柱畸形患者往往合并有心肺功能不全, 全麻费用高、术后管理困难等因素, 全麻风险较高。硬膜外麻醉易引起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扩张, 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 导致血压下降,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 特别是老年患者更易并发心脑血管意外[3]。外周神经阻滞麻醉通过神经刺激仪准确定位, 直接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神经周围, 药物弥散过程明显缩短, 袁记等[4]观察认为,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起效时间明显要快于硬膜外麻醉。这样对手术量大、需接台手术的医院较有利。

本组患者有2例阻滞不全, 占5.9%。给予辅助静脉药物完成手术。可能是因为阻滞过程中药物扩散不均, 对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等阻滞不全所致[5]。操作过程中, 笔者体会到:腰丛、坐骨神经位置较深, 穿刺过程难免疼痛、肌紧张, 在操作前可以给适量的地佐辛+逐层组织局麻, 以减少穿刺过程带来的疼痛及恐惧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 注药前、中要反复回抽, 以免局麻药注入血管。罗哌卡因具有感觉运动分离的特点, 可使患者较早的活动肢体[6], 患者容易接受。

总之, 术前充分准备, 认真评估, 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简易、安全、可行, 特别对于脊柱畸形的老年患者以及有椎管内麻醉禁忌的患者, 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邓小明, 等, 主编.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413.

[2]任瑞颖, 胡会民.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9) :84-86.

[3]袁记, 符晓阳.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 2012, 39 (10) :82.

[4]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080.

[5]李挺, 金彪.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J].温州医学院报, 2005, 35 (5) :376-378.

上一篇:滋肾活血方下一篇: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