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浅丛神经

2025-01-31

颈浅丛神经(精选4篇)

颈浅丛神经 篇1

由于神经分布特点, 单纯颈丛阻滞或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可能麻醉效果不满意, 须复合局麻或全麻才能完成手术。我科于近年来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加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麻醉,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肩部手术患者60例,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16岁~58岁, ASAⅠ~Ⅱ级;肱骨大结节骨折加肱骨外髁颈骨折内固定术15例, 肩关节成形术8例, 肩关节脱位伴骨折37例。

1.2 麻醉方法

患者均于麻醉前30 min肌注鲁米那钠0.1 g、阿托品0.5 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 常规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鼻导管吸氧, 局麻药配方均为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患者仰卧, 肩下垫一薄枕, 头偏向对侧, 手臂贴身体两旁, 暴露患侧颈部。先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穿刺点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顶点, 向内后进针, 至患者主诉肩部出现异感时为止, 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后, 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15~18 m L。观察5 min~10 min无不良反应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 在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交界处 (即第4颈椎位置) 分别向颈阔筋膜下的锁骨及颈前方向各注入上述局麻药5 m L。注药后应在局部适当按压, 以利药液扩散, 阻滞更为完善。

1.3 效果评价

优:阻滞完善, 患者安静, 无痛, 肌肉松弛;良:阻滞不全, 患者有痛苦表情, 能耐受, 需辅以局麻或加用静脉麻醉药;差:无法耐受手术, 需改用全麻。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 优58例, 占97%;良2例, 占3%, 给予氟芬合剂 (芬太尼0.1 mg+氟哌利多5 mg) 2.5 m L后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改用全麻。无局麻药毒性反应, 无膈神经、喉返神经阻滞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肩区神经分布特点是肩区神经支配为C3~6, 其中C3~4为颈丛, 颈丛浅支分部于胸、前臂上部和三角肌上部表面皮肤, 支配颈肩皮肤, 由锁骨上神经支配;C5~6为臂丛, 它支配肩下皮肤和组织, 余下来自腋神经C5~6、肩胛背神经C5、肩胛上神经C5~6, 故肩部手术阻滞范围为C3~6, 单纯采用颈丛或臂丛阻滞都难以完善。本文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加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复合麻醉阻滞了锁骨上神经、臂丛神经、颈桡神经, 使支配肩部、锁骨周围皮肤和组织的神经阻滞较为完善, 从而达到手术无痛或轻微疼痛, 减轻患者痛苦, 顺利完成手术。我们的体会是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损伤小、麻醉阻滞完善等特点, 镇痛完全, 肌松满意, 而且因穿刺点位置高, 完全避免了气胸的发生, 安全性高, 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值得推广。

颈浅丛神经 篇2

关键词:臂丛,颈浅丛,经阻滞麻醉,锁骨骨折

由于锁骨骨折部位相对较为特殊, 加大了麻醉难度, 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需选择的适当的麻醉方式, 提高麻醉效果, 保证手术安全性。若麻醉效果一般, 患者因强烈疼痛感难以继续配合完成治疗, 因此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1]。该院为研究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 选取收治的66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66例, 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2例, 最大年龄57岁, 最小年龄18岁, 平均 (29.4±3.1) 岁, 平均体重为 (57.1±5.2) kg, 其中交通伤14例, 跌伤13例, 重物砸伤6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5例, 最大年龄59岁, 最小年龄17岁, 平均 (29.7±3.5) 岁, 平均体重为 (56.9±4.9) kg, 其中交通伤13例, 跌伤12例, 重物砸伤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平均体重以及致伤原因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 对照组给予臂丛阻滞麻醉。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取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对照组患者在其患侧前、中斜交落肌间触及肌间沟进行定位, 并给予常规消毒, 在穿刺点沿肌间沟开始穿刺, 患者患侧上肢发生异常感时将针尖进行固定, 回抽无脑髓液或血液后将20 m L的0.2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注入, 观察5~1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 在患者臂丛阻滞后10 min开始颈浅丛神经阻滞, 将患者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作为手术穿刺点, 给予常规消毒后进行垂直穿刺, 当针尖进入颈浅筋膜后注入5 m L相同麻醉药,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严密监测麻醉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3 效果判定

患者术中毫无痛感, 术中无需使用任何镇静镇痛药物, 可顺利完成手术操作, 其麻醉效果可视为优;术中进行分离牵拉过程中, 患者有不适感或稍有痛感, 需要进行镇痛、镇静药物维持, 其麻醉效果可视为良;手术野出现明显疼痛, 阻滞不全, 在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后还需要进行局部药物麻醉或全身麻醉, 其麻醉效果可视为差。麻醉效果优良率= (优+良) /例数×100%[2]。

1.4 统计方法

该数据选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期间各项生命体征情况比较

麻醉期间, 观察组患者HR (心率) 、MAP (平均动脉压) 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经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SPO2 (血氧饱和度)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为94.0%, 对照组优良率为66.7%, 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通过该观察可以看出, 在麻醉期间, 观察组HR、MAP分别为 (93±8) 次/min, (86±11) mm Hg, 观察组HR、MAP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SPO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4.0%, 对照组优良率为66.7%,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洪顺垣, 江映, 梁惠玲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3]。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创伤性骨折, 一般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但由于该手术部位较为特殊, 其锁骨为上肢带骨, 通常需使用钢丝或钢板加克氏针进行骨折部位固定, 但因锁骨部位皮肤、软组织痛觉受C3-C6锁骨上神经支配, 肩部皮肤痛感受C3-C4神经支配, 而其深层肌肉痛感受C5-C6神经根的肩胛深神经、腋神经以及肩胛上神经支配, 因此麻醉方式较为复杂, 且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发生, 在临床治疗上, 常用局麻联合基础麻醉进行手术操作, 保证手术安全性。

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若仅给予患者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组织范围难以深至患者锁骨内侧部分区域;若仅给予患者颈丛神经阻滞, 可行锁骨骨折内三分之一部分骨折手术, 骨折位于外三分之二部分者麻醉效果相对较差, 特别是在术中进行复位固定时, 疼痛感加强, 严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若给予患者全身麻醉, 虽然可以保证手术操作, 但患者在全麻诱导初期或术后拔管易引发恶心、呕吐、误吸等不良反应, 加大了手术风险, 且麻醉费用也较高。现阶段, 临床常用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 选择使用该麻醉方式进行锁骨骨折手术时, 熟练的技术操作与准确定位是该麻醉方式成功的关键内容, 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麻醉技巧, 了解解剖组织关系, 以便进行准确的解剖学定位, 保证穿刺成功。另外, 使用长效局部麻醉药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感, 减少患者术后镇痛药的注射次数与剂量,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易亚金.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11) :1900-1901.

[2]王庆明.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0) :15-16.

[3]洪顺垣, 江映, 梁惠玲.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4 (15) :3-4.

[4]陈实.锁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Z1) :84-85.

[5]黄霞.锁骨骨折手术采用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的麻醉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0) :65-66.

[6]王超红.臂丛加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3) :167-168.

[7]王爱梅.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选择[J].河北医药, 2010, 6 (12) :1603-1604.

颈浅丛神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锁骨骨折患者,年龄16岁~65岁,其中35例行钢板内固定,25例行肩锁钩内固定;ASA分级Ⅰ~Ⅱ级,所有患者意识清晰,与医生交流无障碍。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试验组为颈丛加C5横突阻滞组。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仰卧,去枕,头偏向健侧,双手紧贴身体两侧,暴露颈部,紧贴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即为颈浅丛的阻滞点。皮肤常规消毒后,手持带7号针头的注射器垂直刺入皮肤至皮下,缓慢进针,当针尖穿过浅筋膜时有一轻微的突破感,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后,注药4 ml,同时以此深度行扇形阻滞,颈浅丛共推注局麻药10 ml。C4横突位于胸锁乳突肌与颈外静脉交叉点附近,用手指按压常可摸到横突,顺势向下可以扪及C5横突,消毒后注射器直接刺入横突结节,回抽无异常,即可注入局麻药10 ml,完成横突的阻滞。对照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体位同上。穿刺点为前、中斜角肌的肌间沟顶点向内向脚方向进针,进针约1.5 cm~2 cm,当针触及臂神经丛时,患者常诉异感,此时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后注射局麻药20 ml。

1.3 效果评价标准

有效为术中患者自觉无痛,无需追加任何辅助麻醉药;无效为术中患者感到疼痛,需追加辅助药物,或追加辅助药物后效果欠佳而更改麻醉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 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见表1。

例(%)

χ2=32.41, P<0.05,按α=0.05水准,可认为两种麻醉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颈神经由C1~4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除第一颈神经以运动神经为主外,其他几对颈神经均为感觉神经,颈神经丛的浅支供应头颈以及胸肩的后部,供应区如披肩状。颈神经丛由C1~4脊神经支组成,每一神经出椎间孔后,从后方越过椎动、静脉在各横突尖连接成束至横突尖端。颈浅丛神经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从此点呈放射状,向前分支即颈前神经,向下即锁骨下神经,向后上即耳大神经,向后侧则为枕小神经,它们支配头颈以及胸肩的后部,成披肩状,若阻滞颈浅丛成扇形阻滞,即可完成锁骨皮肤区域手术[1]。

锁骨上神经、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胸前外神经、锁骨下神经分别支配锁骨手术区域,如皮肤、肩锁关节、胸锁关节、锁骨间韧带、骨膜、肋锁韧带等,而这些神经分别起源于C4、C5、C6等神经,发出后均经临相应的横突尖[2]。以C5横突为中心推注局麻药,在平卧位的情况下可以向上渗透至C4、甚至C3,向下渗透C6、甚至C7,从而阻滞了支配锁骨手术区的诸神经,使肩锁关节、胸锁关节、锁骨间韧带、肋锁韧带、骨膜痛觉受到阻滞。所以锁骨手术采用颈浅丛加C5横突阻滞法具有明显优点,尤其是锁骨手术及肩锁关节的手术。我们体会到用2%利多卡因10 m加0.894%罗哌卡因10 ml混合液共20 ml,可以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97

颈浅丛神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75例患者中,男60例,女15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0岁,ASA分级为Ⅱ~Ⅲ级,体重最小48 kg,最大75 kg。术前准备:禁食12 h,禁水6 h,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及鲁米那0.1 g。手术时间最长100 min,最短40 min。手术均未输血,输液常规使用林格氏液,输液量500~1000 ml。

1.2 麻醉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输液通路,监测BP,SpO2,ECG。准备吸氧设备,麻醉机及其他抢救设备。麻醉用药选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患者取平卧位,去枕,两肩平放,头转向对侧,双臂靠于身侧,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肌沟顶点向内、向下、向后方向进针,穿过椎前浅筋膜后,有突破感,回抽无血,无液体和气体时注麻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1:1共15~18 ml。注药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异常反应,注药完毕局部按压5 min。然后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0 ml加注射用水5 ml配麻药共10 ml。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用7 G穿刺针向下内方向进针,穿过颈浅筋膜时有一个突破感,再进针少许,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药10 ml,注射完毕局部按压5 min,严密观察患者生命特征,并测试麻醉阻滞范围后开始手术。术中根据患者的反应给以辅助药,常规面罩吸氧。

2 结果

75例患者中,麻醉阻滞范围理想,麻醉效果均可。其中麻醉效果优,未用辅助药60例,其余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10例辅以咪达唑仑2 mg,5例辅以氯胺酮50 mg,术中未在追加,术毕清醒送回病房。麻醉效果优良率98%。其中有3例患者麻醉后出现霍纳氏综合征,这与颈交感神经被阻滞有关,未出现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及全脊麻等并发症。

3 讨论

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即锁骨皮肤表面是由发自C3~4神经根的颈丛支配,尤其是锁骨上神经。锁骨深面肌肉等组织,由发自C5~6神经根的臂丛神经支配[3]。在锁骨的内侧部分区域以颈丛神经支配为主,外侧区域则以臂丛神经支配为主,中间部位则相互交叉支配,所以,锁骨手术须同时阻滞C3~6,包括颈神经丛与臂神经丛,麻醉效果才完善。另外颈丛深支仅支配颈前及颈侧方的深层组织,因此作颈、臂丛联合阻滞时仅需阻滞颈浅丛,避免阻滞深丛时椎动脉损伤引起血肿,减少了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髓麻醉、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麻醉的可能,也减少了局麻药的用量。

颈部的血管丰富,局麻药吸收迅速,用药量应严格控制。注药前反复回抽注射器芯,当回抽无血或液体时方可注药。注药过程中要询问患者的感觉,严密观察患者。如注药中患者突然问话不答,应立即停止注药,进行抢救。本组病例中所用麻药浓度低,药量也在安全范围。术后患者清醒回至病房,不用在恢复室观察,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护理工作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在锁骨骨折固定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单纯臂丛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手术麻醉效果欠佳,观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75例患者,用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1:1共15~18 ml行臂丛神经阻滞,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0 ml加注射用水5 ml配麻药共10 ml行颈浅丛阻滞后,观察术中患者的麻醉情况。结果 臂丛加颈浅丛阻滞麻醉阻滞范围理想,麻醉效果均可。结论 臂丛加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锁骨骨折,臂丛加颈浅丛阻滞

参考文献

[1]罗宝林,姜志军,刘延青.臂丛神经、颈丛浅支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河北医药,2009,15:1924-1925.

[2]张卫.麻醉期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局部麻醉并发症.第2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5.

【颈浅丛神经】推荐阅读:

神经反馈06-05

神经发育06-06

神经成像07-10

耳蜗神经07-29

神经发生08-03

神经移位08-21

神经症状08-24

神经医学09-09

痛觉神经09-19

应用神经09-29

上一篇:中学生作文渴望鲜活下一篇:CT仿真内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