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心理

2024-12-06

神经心理(共12篇)

神经心理 篇1

婴幼儿期是小儿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期, 是开发脑发育和心智潜能的关键期[1]。此期能否全面发展必将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因此本研究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量表 (简称儿心量表) 对510例0~1岁婴儿进行神经心理发育测试, 以了解我区1岁内婴儿的神经发育水平及特点,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教育与指导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儿保科进行常规体检的1岁内的足月 (孕周均≥37周) 健康小儿510例进行测试分析, 其中男孩258名 (50.6%) , 女孩252名 (49.4%) , 平均身高69.10±6.70cm, 体重8.33±1.87kg, 头围43.25±2.76cm, 按照月龄分为1~3月, 3~6月, 6~9月, 9~12月4组, 各组的一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进行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会行为等5个能区的检测。检测人员参加过首都儿科研究所专题学习班培训, 具有2年以上智力测定工作经验, 测试严格按指导语进行。

1.3 发育商的评分标准

1岁内每个月为1个年龄组, 每项1分, 若有2项则每项0.5分;智龄=5个领域分数之和÷5, 发育商=智龄÷实际月龄×100。

1.4 发育商的分级标准

按照首都儿科研究所标准:≥130为优秀, 115~129为聪明, 85~114为正常, 70~84为偏低, ≤69为智能低下。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 t检验, 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各组婴幼儿性别、城乡分布、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见表1。

2.2 儿心量表测验结果

各年龄组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交的发育原始分随月龄的增加而增加, 各均数图呈线性趋势。发育商随着月龄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 各组间发育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除外3~6月与6~9月间 (t=1.22, P=0.22) 。见表2。

各年龄段智商等级分布情况见表3。

2.3 不同性别间5个领域发育商及总发育商

男女婴儿间比较, 在各个领域的发育商未见显著差异, 但女婴的总发育商表现出较男孩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4。

2.4 城市农村婴儿5个领域发育商及总发育商

城市与农村婴儿比较, 在各个领域的发育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但总发育商未见显著差异。见表5。

2.5 婴儿身高、体重、头围与发育商的关系

Peason相关分析可见发育商与婴儿身高、体重、头围均存在相关性, P<0.001, 见表6。

2.6 父母文化的不同对婴儿发育商的比较分析

父母文化不同婴儿发育商比较结果显示, 母亲文化水平不同, 婴儿适应能力 (F=2.88, P<0.05) 、社交行为 (F=3.23, P<0.05) 表现出显著差异, 父亲文化水平的不同, 婴儿大运动 (F=2.62, P≤0.05) 、适应能力 (F=2.82, P<0.05) 、语言 (F=2.71, P<0.05) 、社交行为 (F=2.79, P<0.05) 表现出显著差异。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各个能区的原始分均值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 5个能区均数图都呈线性趋势, 与潘惠妮[2]等报道结果一致, 符合儿童智能发育规律。但发育商有随着月龄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各组间发育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除外3~6月与6~9月间, 说明婴儿在6个月左右神经发育速度较慢, 原因与可能与环境刺激不够有关, 另外潘惠妮报道此期婴儿存在脑发育相对减慢期有关。具体表现在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3个能区在6~9个月龄以后有明显的均值增长速度下降趋势, 语言及社交行为分别在3~6月及6~9个月出现两次增长减慢。且动作方面多数儿童表现出6个月不能主动翻身, 不能主动抓取玩具, 9个月不能爬行, 不能拇食指捏取, 这主要与家长的科学育儿观念不足有关, 没给婴儿锻炼抓取玩具的习惯, 一些传统育儿方式如捆绑肢体、限制婴儿活动、担心摔跤、过度保护等原因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从而阻碍了孩子运动的发育。另外, 因本地区冬季多数家庭无取暖措施, 因此给孩子穿很厚重的棉衣, 也影响了孩子学习翻身及爬行。所以在6~9个月龄以后动作方面有明显的落后, 适应能力因此也受到影响。语言发育与社交行为需要家长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 促进婴儿感知觉及动作等发育, 但因许多婴儿母亲自身工作需要, 抚育者主是爷爷奶奶, 或是保姆, 这样就造成育儿方法观念上的脱节, 所以多数婴儿是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生长的, 影响了婴儿的语言与社交行为的发展。

510例婴儿发育商呈正态分布、平均值98.27±14.49, 发育商优秀和发育商低下的儿童所占比例较小, 分别为4.9%和0.4%, 发育商中下组所占比例为6.7%, 提示本组儿童的发育商在中等水平, 样本的代表性好;发育商以3个月时均值最高, 3-6个月时次之, 6-9个月和9-12个月时较低, 另外智商等级也是3个月内优秀和聪明占最多, 符合人脑细胞发育在3个月内最迅速, 以后逐渐减慢的规律[2]。

本研究结果提示, 男婴和女婴总发育商有统计学差异, 女婴较男婴发育商均值高。这与高新等[3]研究结论一致, 但与高新等又有不同, 本研究显示男女婴在5个领域没有显著性差异。近年关于性别与发育商的关系研究有很多[3,4,5,6], 关于男女婴智力发展究竟有无差别, 国内外学者一直有争论, 目前无一致结论。国内有研究表明, 男女智商差异均无显著性, 但女性智力发展较男性早及男性变异比女性大的趋势[7,8]。此研究结果提示在实施早期教育时, 要依据男女婴的早期神经心理发育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特点制订适宜的教育方案。

目前, 有关居住在城市与农村的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的研究报道很少, 本研究结果提示, 在智能的5个分领域, 城市与农村婴儿发育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且均为城市婴儿发育商高于农村。但总发育商未见显著差异。这主要与城乡婴儿所处生存的环境、父母文化水平、育儿观念、科学育儿知识的掌握等有关。但智商除受环境等影响外, 主要还受神经系统生理发育、遗传基因的影响, 这就使得城乡婴儿总体发育商无质的差异。

婴儿期生长迅速, 特别是大脑的发育最快, 可塑性最强, 并具有可变更性, 应抓紧时机从0岁开始, 实施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不但要重视总发育商值, 还要重视各能区的发育商与实际月龄是否相符, 发现各能区的发育商明显低于实际月龄时, 要进一步全面检查并指导家长进行及时早期干预治疗, 使脑部潜能尽可能被挖掘出来。实施早期教育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 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性别、不同月龄的婴幼儿实施个体化早教计划, 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儿童神经心理全面、均衡的发展。

摘要:目的:通过应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量表 (简称儿心量表) , 测试1岁以内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 分析小儿在不同阶段神经发育特点, 从而对其提出科学的早期教育指导。方法: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儿心量表对510例012月婴儿进行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会行为等5个能区检测, 并对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婴儿的5个能区得分及发育商 (DQ)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岁内婴儿发育商有随着月龄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各组间发育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除外36月与69月间 (t=1.22, P=0.22) 、男女婴之间在5个能区的发育商没有差异, 但总发育商存在显著差异 (P<0.01) ;城市婴儿比农村各个领域的发育商高 (P<0.001) , 但两组总发育商未见显著差异。结论:1岁内婴儿月龄越小发育商越高, 因此早期教育要尽早进行。且实施早期教育要考虑到不同性别、城乡不同的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的不同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计划。

关键词:儿心量表,神经心理,发育商

参考文献

[1]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Early Childhood, Adoption, and Dependent Care.Quality early education and child care from birth to kindergarten[J].Pediatr, 2005, 115 (1) :187-191.

[2]潘惠妮, 陈少梅, 吴郁丽, 等.1 200例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临床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0) :1337-1340.

[3]高新, 艾素梅, 富蓉, 等.0~1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0) :2817-2819.

[4]刘丽利, 钱芳, 王旭, 等.181例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分析[J].医学综述, 2010, 16 (18) :2869-2871.

[5]张宁, 杨勤燕.545例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0) :1366-1367.

[6]王文丽, 范果叶, 张瑞芳, 等.呼和浩特市婴幼儿发育商筛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11) :1510-1511.

[7]王文忠, 胡宇涵, 徐金灿.幼儿社交地位及其与母子依恋和智力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21 (1) :2-5.

[8]张楠, 顾艳荣.某院203例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筛查结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 (7) :693-694.

神经心理 篇2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注:对青少年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

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别:

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

严重心理问题

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明显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

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和病程两个方面。

严重心理问题

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

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在2月到半年内。

神经症

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明显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痛苦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较长(三个月以上)。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

鉴别的要点主要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自我概念心理表征的神经科学研究 篇3

摘 要:人类自我概念的心理表征越来越成为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有关自我表征研究中发现的影响自我心理表征的三个因素,即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文化因素。随着文化神经科学的兴起,目前大量的研究主要基于东西方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下独立型—互依型自我解释的神经机制,而要深入研究中国人的自我心理表征显然还需要更多本土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自我;内侧前额叶;文化神经科学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65-02

一、自我概念的含义

“我是谁”这个宽广的问题关系到自我概念的认知结构的社会成分,或者更确切地说即谁包含于或区别于自我概念,为什么。自我不但是心理学,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个中心研究主题。自我在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表征?近年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兴趣,进行了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其中大多都采用了自我参照任务[1],要求被试判断人格特质词是否适合自己或他人,通过比较两种判断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来确定与自我特质判断相关的神经活动。研究发现,思考自己的人格特质会激活内侧前额叶(MPFC)和楔前叶等多个脑区[2][3][4]。

二、影响自我心理表征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认为自我概念是社会构建的产物,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因此可以预期,自我概念的神经表征可能会受到社会经验的影响。从以往研究中可以发现三个影响自我心理表征的因素,即情感(基于人际关系的亲密性)、认知(基于团体间的自我归类)和文化(基于独立型或互依型自我解释)因素。

1.情感因素对自我心理表征的影响

人际关系亲密或亲密他人指在自我—他人描述是用我们、我们的,说明他们被理解为自我的一部分。朱滢等人(2001)在研究中,首先要求被试分别判断一些人格特质词是否适合自我、母亲、鲁迅,或者进行语义判断,之后对人格特质词进行再认判断,结果发现,与鲁迅判断和语义判断相比较,出现了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即相对于鲁迅判断和语义判断,用于自我判断的人格特质词获得更好地记忆成绩;但在母亲判断和自我判断之间无显著差异[5];Wang等人(2012)的研究中让中国被试对自我、母亲、父亲以及好友进行特质判断,结果发现,中国被试自我与母亲判断的MPFC活动没有差异,而显著大于父亲和好友判断时MPFC的激活强度,父亲和好友判断时MPFC的激活强度与判断公众人物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包含母亲,但不同的亲密他人,如母亲、父亲、好友,在MPFC上的表征权重并不相等[6]。

2.认知因素对自我心理表征的影响

尽管亲密性加强自我包含,缺乏亲密性会加强自我—他人区别,但它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已经发现由独立于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认知自我归类加工引起的共享的组成人员身份足以使人体从自我概念上来包含群体内成员和区分群体外成员[7]。如Mitchell等人(2006)的研究中,首先让被试阅读关于持不同政治态度的两个陌生人的描述,之后被试分别推断这两个陌生人对一组态度相关问题的观点和好恶。结果发现,在推断与自我相似个体时与自我参照过程相关的腹侧MPFC出现激活,而推断与自我不相似的个体时则更多激活背侧的MPFC[8]。

与人际情感和群体内认知机制相一致的分别是亲戚和集体自我定义,它“表征社会认同(socialidentification)的两种不同形式;换句话说即,通过这种加工个体的自我被扩展到包含他人作为构成完整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一部分”[7]。

3.文化因素对自我心理表征的影响

除以上两种因素之外,文化背景对自我概念的塑造也有作用。在文化心理学中东西方对照的两种普遍的结构是互依型与独立型自我解释[9]。独立型自我强调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立性,自我不包括好朋友、父母、同事等,只包括他自己。互依型自我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基本联系,同样关注自我与亲密他人。一些研究者利用自我参照效应证实了不同文化下的这一自我差异,如朱滢等人(2001)在以中国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母亲编码和自我编码对人格特质词的再认成绩无显著差异;而Keenan等人(1980)以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母亲编码加工并未出现与自我参照效应类似的结果,而是与语义编码加工的结果一致[10]。Zhu等人(2007)使用fMRI分别测量西方和中国被试在对自我、母亲或公众人物进行人格特质词判断时的大脑活动。在中国和西方被试中都发现在自我判断条件下比他人判断条件下MPFC和ACC的活动更强。然而相对于他人判断时,中国被试在进行母亲判断时激活了MPFC,而西方被试没有,表明中国个体使用MPFC表征自己和母亲,而西方人MPFC专门表征自己,这提供了神经成像证据来表明文化塑造自我表征的功能解剖结构[11]。随后的研究还发现,文化启动会影响双文化被试的自我表征。Ng等人(2010)发现,在中国文化启动后,双文化个体(香港被试)在自我与母亲和重要非亲密他人(如:老板)特质的判断任务中均表现出MPFC活动的增强;而在接受西方文化符号的启动后,MPFC活动在母亲和重要非亲密他人判断任务中出现了减弱,而在自我判断任务中则有所增强[12]。

三、展望

近年来神经科学借助脑成像开始研究自我相关信息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但随着文化神经科学的兴起,目前大量的研究主要基于东西方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下独立型—互依型自我解释的神经机制。而要深入研究中国人的自我,一方面,还需要更多本土化的理论建构,例如探讨关系在中国人的自我解释中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以往研究主要采用对自己及他人进行特质词判断的实验任务,而特质词判断更多地注重的是个人自我(personal self),但来自跨文化研究的证据表明对集体主义个体来说个人自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社会自我(social self)更重要[13][14][15],因此Sul等人(2011)同时使用人格特质词和社会身份词(如描述关系角色的“女儿”、“朋友”,或社会成员身份的“学生”、“欧洲人”等)来研究自我参照的大脑活动[16],作为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我们将来的研究也应该更加注重这种对社会自我的研究;最后,之前的研究任务主要从第一视角对自己或他人进行判断,而实际上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可能会更多地考虑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Ray等人(2009)研究中发现在自我解释量表(SCS)中互依型自我解释得分越高的个体,当加工自我特质时比加工母亲特质时MPFC活动更强[17],而MPFC已经被证实与心理理论和反映性评价有关[18][19],心理理论包含对他人想法、情感和意图的评价,反映性评价是指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判断。Ray等人认为那些具有互依型自我解释的个体可能根据他们认为的他人怎样看待自己来判断自己是否具有某种特质,当要求他们判断自己的母亲时,那些具有互依型自我解释的个体可能直接对母亲进行评价,而不是评价在社会网络中他人怎样评价自己的母亲。因此以后的研究应该注重从不同视角来研究自我加工的神经机制。

参考文献:

[1]Rogers,T.B.,Kuiper,N.A.,& Kirker,W.S.Self-reference and the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7:35,677-688.

[2]Benoit,R.G.,Gilbert,S.J.,Volle,E..When I think about me and simulate you:Medial rostr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self-referential processes[J].NeuroImage,2010:50,1340-1349.

[3]Heatherton,T.F.,Wyland,C.L.,Macrae,C.N.,Demos,K.E.,Den-

ny,B.T.,& Kelly,W.M.Medial prefrontal activity differentiates self from close others[J].Social Cognitive Affective Neurosci-

ence,2006:1,18-25.

[4]Ma,Y.,& Han,S.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concept in sighted and congenitally blind adults[J].Brain,2011:134,235-

246.

[5]朱滢,张力.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C辑,2001:6,537-543.

[6]Wang,G.,Mao,L.,Ma,Y.,Yang,X.,Cao,J.,et al.Neural represen-

tations of close others in collectivistic brains[J].Social Cogni-

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12:7,1-8.

[7]Turner, J. C.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social discrimination in the minimal group paradigm. In: H. Tajfel, ed. Differentia-

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M]. London:Academic Press,1978:101-140.

[8]Mitchell,J.P.,Macrae,C.N.,& Banaji,M.R.Dissociable medial prefrontal contributions to judgments of similar and dissimil-

ar others[J].Neuron,2006:50,655-663.

[9]Markus,H.R.& Kitayama,S..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91:98,224-253.

[10]Keenan,J.M. ,Baillet S.D.Memory for personally and significant events[M].In:Nickerson R.S.,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New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1980:651- 669.

[11]Zhu,Y.,Zhang,L., Fan,J.& Han,S. Neural basis of cultural in?uence on self representation[J].Neuroimage,2007:34,1310-

1316.

[12]Ng,S.H.,Han,S.,Mao,L.,Lai,J.C.L..Dynamic bicultural brai-

ns:a fMRI study of their flexible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significant others in response to culture priming[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0:13,83-91.

[13]Cousins,S.D.Culture and self-perception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

gy,1989:56,124-131.

[14]Heine,S.J.Self as cultural product:An examination of East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selv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1:69,881-906.

[15]Hofstede, G. Motivati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o American theories apply abroad?[J].Organizational Dynam-

ics,1980:9,42-63.

[16]Sul,S.,Choi, I.& Kang, P. Cultural modulation of self-refere

ntial brain activity fo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ocial identities[J].Social Neuroscience,2011:1,1-12.

[17]Ray RD,Shelton AL,Hollon NG,Matsumoto D,Frankel CB,et 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lf and mother[J].Soc. Cogn. Affect.Neurosci.2010:5,318-23.

[18]Gallagher, H.L.,Frith,C.D.Functional imaging of ‘theory of mind[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3:7,77-83.

神经内科康复心理护理探讨 篇4

关键词:神经内科康复,心理护理

延边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医护人员, 在近几年本院开展的“以人为本”、“人性化医疗服务”工作中, 依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而更新医疗、护理观念, 改变过去只对病不对人, 偏重躯体因素而不注重心理因素的做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护理”的新观念。在医疗护理服务中, 不仅针对病人的疾病, 更注重病人身心的全面健康, 体力和精神的全面恢复。医护人员针对神经内科、康复科患者特点, 进行有效地临床医疗和心理护理, 几年来总结如下几点经验和做法。

1 密切医患关系, 增强患者信任度和安全感

神经内科的常之患者有脑血栓、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发病特点一般比较突然而且病情重, 病人往往出现失语、偏瘫、血压升高、呕吐、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危重症状。经抢救病情稍有稳定, 病人及家属急切想知道得的是什么病, 能不能很快治好?针对这一心理要求, 我们医护人员首先想到的是要使患者及其家属增强信任度和安全感, 要用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技术给患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医护人员首先用礼貌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和科学易懂的道理向患者或家属讲解疾病的诊断、目前的病情及治疗的方案, 用心理疏导的方法, 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 减轻精神痛苦。随着医护人员像亲人般的关心、热情服务及病情的好转, 患者及家属可获得可信、可敬和安全感信息, 进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每时每刻的热情服务, 使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心里非常踏实。比如主治医生每天早上查房, 边检查病情边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观察病人的情绪, 询问病人或陪护有什么问题或需要帮助的地方, 只要看到或病人提出来就积极去解决。同时认真尽快地给病人解除病痛和精神压力。如病人出现病情反复, 一边治疗一边耐心地讲解病痛的原因和“来病如山倒, 去病如抽丝”的道理, 使患者知情达理地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每天接触病人最多的是护士, 护理人员每天给病人打针、送药、测血压、量体温等总是面带微笑, 温和的询问“好点了吗?”或“哪里还不舒服?”如果发现有异常现象马上请医生查看治疗。除此, 护理人员针对病人的心理和要帮助解决的问题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讲清心理因素与病情好转乃至治愈有密切关系, 如果有什么想法或问题要随时说出来, 不要闷在心里。同时向患者讲清该病目前的主要治疗办法、用药及护理以及本院的技术力量和先进条件等, 尊重患者知情权, 使患者治疗过程心里明白, 有什么感受及时向医护人员述说, 同时去掉不必要的心理猜疑或精神负担。另外, 护士每天按时打针送药亲自端水给病人服药。有时帮助病人洗衣服、打饭、翻身、按摩甚至端屎接尿, 病人有了明显好转或减轻了心理压力之后护士就亲自送去一束洁白的康乃馨鲜花, 祝愿病人早日康复, 使病人的感激之情化为信任和安全感, 并安心养病。

2 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做好康复期心理护理

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一般经1~3个月的治疗, 病情稳定基本好转者经本人及家属同意转入康复科继续治疗。这些患者多年仍处于语言障碍、偏瘫、身体虚弱等状态, 需要进一步的身心护理和治疗。开始患者对治疗信心都比较强, 尤其是运动神经障碍明显好转有轻微肢体活动的患者信心更足, 很希望在短时间内把病完全治好, 这当然也是医护人员所盼望的结界。但实际上病情的一步步好转乃至康复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1年以内不能康复, 就得需要更长的时间, 甚至留下终生的残疾。患者最佳的康复期应该在发病的半年之内, 只要患者信任我们继续住院治疗, 作为医护人员就要尽职尽责千方百计地为患者医疗服务。病人康复的快慢与本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年龄以及患病程度有直接关系。尽管如此我们必须首先将疾病的发病机制、转归以及目前国内技术水平和治愈率等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清楚, 并且告诉病人每个人的个体羞异不同, 康复的情况亦不同, 但能够心态平稳地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康复是有希望的。这些康复期治疗的患者, 经语言和心理沟通一般对康复治疗有信心, 患者多为中年人, 有的是农民工、有的是技工或事业单位干部、国家公务员等非常希望很快治好病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去, 为社会和家庭继续做贡献。随着康复期的治疗, 3个月内有少数人痊愈出院, 多数人病情稍有好转或不见明显好转, 这时病人的心理就发生了不同变化, 产生一些矛盾心理。有的表现情绪低落、爱发脾气, 有的不思饮食、睡眠不安甚至不主动配合治疗。我们医护人员针对这一时期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 采取关心、多接近病人, 耐心进行心理疏导, 讲清目前还有进一步好转甚至治愈的可能,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我们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通过心理沟通尽可能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 同时采取积极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如中医中药、针灸、按摩、理疗、肢体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 经常变换治疗方法, 有些人随着情绪的稳定和积极的治疗, 病情出现了好转, 并且看到了希望。在这期间, 我们也尝试了一些“心理疗法”和配合心理治疗的活动方式如我们护理人员安排时间组织防病知识讲座、让患者谈战胜疾病的体会以及看电视、下棋、做游戏等娱乐活动, 让患者精神放松或减轻心理压力, 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我们神经内科、康复科经过3年多心理护理实践, 取得了一定效果。治愈率提高了20%, 死亡率下降了30%, 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达到100%。这是我院近几年实行“人性化医疗服务”神经内科康复心理护理闯出的一条路子, 我们将继续使之完善和提高, 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莲花.脑血管意外早期运动训练康复护理[J].中外医疗杂志, 2008, 27 (19) .

[2]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1~23.

神经心理 篇5

新护士刚结束学校医学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就投身于专科性极强的神经外科。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抢救,面对病人及家属的恐惧,焦虑,悲伤等情绪的影响。新护士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抑郁,极易导致身心疲乏。McCarthy【1】调查了不同科室的护士,发现病人的病情轻重及护士性别对护士的工作疲溃感没有明显的影响,却与年龄明显有关,21-29岁的护士比30-59岁的护士的工作疲溃感分值高.作为一名神经外科的新护士,现将神经外科新护士的压力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1护士的心理压力

1.1工作环境 神经外科护士长期工作处于一个充满紧张,焦虑和沟通障碍的场所,神经外科所收治的专科患者,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当病情突然变化,患者的生命在几秒、几分钟内瞬间改变。这种迅速的判断病情的能力以及丰富的临床知识都是新护士所缺乏的。所以新护士在上班期间,尤其是晚夜班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神经外科的危重病人,昏迷者较多,还有些病人有精神症状,病人的烦躁情绪也会刺激护士,护士的精神处于长期紧张状态,易产生急躁情绪。

1.2工作任务繁重 神经外科患者多神志不清,有精神症状者,护士每天需要进行加药、输液、肌注、鼻饲、翻身、拍背、吸痰、各种管道的护理等等。治疗任务多,基础护理任务重,这需要护士在繁忙工作中时刻保持大脑清醒和高度的责任心。这使没有护理经验的新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倍感压力,已造成身心俱疲,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新护士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常常拖班,满身疲惫。

1.3沟通障碍 神经外科病人有不同程度上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等方面的障碍,治疗任务及生活护理的任务繁重,这需要进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很多,新护士没有掌握沟通技巧缺少临床经验,不能把书本知识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不能满足病人及家属的需求,由此引发很多护患矛盾,不利于护患关系的建立。

1.4新护士的知识缺乏 年轻护士由于工作年限短,临床经验不足,缺乏对病情的判断力和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担心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病人及家属的需求。在配合抢救危急重病人时,担心自己能力不够,耽误抢救时间。这种风险性给新护士们很大的心理压力。

1.5新护士缺乏良好的心理素养 新护士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差,一旦在工作生活上受挫,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想不通,不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长期压抑,会造成心理疾病。

1.7 工作及家庭矛盾产生的压力 护士年龄多为二十几岁岁,正值婚恋阶段,能否正确处理婚恋与工作、学习的关系,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护理工作中的负面感受有时会影响其生活。独在外地的护士,不能及时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宣泄心中的苦闷与烦恼,得到他们的体谅和安慰,常常感到无助悲伤。2护士自我减压的方法

2.1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 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年轻护士应积极学习护理心理学,掌握自我疏导、调节、减压等心理保健方法,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我情绪,正确看待工作压力。在紧张环境中能有效调节情绪,使自己

处于最佳工作心态。以正确的心态应对工作上的压力,例如“连上几个夜班遇上抢救的病人”,心态不好就会埋怨自己倒霉,换个方式一想“庆幸自己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同的心态就会有不同的心情。

2.2提高专科业务水平作为新护士我们迫切需要加强专科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熟练掌握专科病种的临床表现,常用药物的作用、剂量、病情观察,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改变工作中的被动局面,这样可以降低心理紧张程度,同时也可以增强信心,消减压力。

2.3与人沟通 如果有压力,可以找人交谈,及时进行心理宣泄,得到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学会沟通,或进行自我对话,让压力缓解。敞开心扉与朋友及家属沟通,倾诉后会你会发现明显感到轻松。轻松上班,你会觉得工作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4撰写压力日记 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理性反思和减压方法。它既可以有效的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也可以表达内心舒缓心中的压力。作为年轻的护士,这是一本很好的经验日记,它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工作习惯、态度和方法,让新护士汲取经验教训。

2.5 坚持锻炼身体,培养业余爱好 “生命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强壮的身体才

[2]可以努力的工作。运动是一种健康有效的减压方法。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消耗和排除体内的紧张毒素,减轻压力带来的不良心理体验,促进身心愉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提高自身修养,改善心理状态,丰富业余生活。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3],使之能够引起压力反应,干扰人体恒定状态的所有内外环境的变化。压力导致的影响[4]并不均为负性的,轻、中度压力能提高人们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压可造成身体平衡失调和易发性器质功能障碍,对护士身心健康及工作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护理质量,只有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作为护士的新力军,年轻的护士更应该正视自己的压力,对自己的压力进行自我管理,以理性和积极的态度应对工作压力,减轻疲惫感,增加工作效率,从而达到事业和身心健康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McCarthyP.BurnoutinPsychiatric.nursing.JAdv,Nurs,1985,10(2):305 [2] 张邵兰.护士压力工作的自我管理.《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10.26(9)[3]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57

神经心理 篇6

[关键词]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心理污名

一般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是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障碍[1]。因我国长期精神心理卫生宣传的缺失及社会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歧视,心理障碍患者因害怕蒙受心理障碍污名、担心他人负面评价而不愿求助于专业心理机构[2]。为了解综合医院神经症和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污名现况,为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工作方案制定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提供参考,课题组于2015年2月-5月对某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神经症来访者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院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41名,达到CCMD-3关于神经症诊断标准的21名,其中,神经衰弱8名,广泛性焦虑5名,社交恐惧症3名,强迫症4名,躯体形式障碍1名;其余20名来访者达到心理不健康分类中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标准,但未达到心理障碍诊断标准。全部调查对象中,男性22名,女性19名;来访者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30.12岁;未婚26名,已婚15名;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及以上文化14名,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27名;职业方面,中学生5名,大学生4名,个体户7名,工人12名,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员工6名,退休1名,无业6名。相关研究表明,宗教信仰对神经症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存在影响[3],本次调查对象均无宗教信仰。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尹艳新修订的台湾学者陈淑惠、韩德彦所编制的《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用于筛查心理障碍患者感受到的排斥、婚姻阻力等,共12各项目,采用1-4分的四点计分法,总分数越高,表明调查对象心理障碍污名程度越高。相关研究表明,此量表适用于我国相关研究[4]。调查问卷在来访者入科后征求其同意后独立完成,当场回收,部分项目在后续心理咨询过程中进一步访谈。

1.3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为Spss17.0,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得分情况

41名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平均得分为(33.78±8.70)分,高于量表平均得分。

2.2神经症来访者与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得分情况及比较

由表1可知,神经症来访者与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在《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得分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因我国长期对精神障碍存在偏见及社会各界习惯于精神障碍与心理问题混淆,致使需心理咨询的各类来访者在入心理咨询门诊后将承受各界压力。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心理污名程度较在校学生等其它人群更为严重[2,5],与之前的研究相似[6]。其原因可能在于公众虽然对心理障碍等较为敏感,但相对于入心理咨询门诊、可能被确诊为心理障碍的来访者,被周围人群误解为精神障碍的可能性更低。与“神经症相对于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污名程度更重”的预想不同,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污名程度较神经症来访者无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神经症患者多伴有心悸、失眠、肌肉酸痛等躯体症状而求助于心内科、神经内科等临床科室,经相关建议而转入心理咨询门诊,对于自身患有心理障碍而出现上述症状并非完全认同,部分神经症来访者甚至在咨询之后依然认为自己患有躯体疾病。而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多为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冲突、学业问题等,其中部分来访者被学校老师、同事、家人建议或强制送入医院心理咨询门诊,鉴于我国有“入医院看病就是有病”的习惯思维,相对于存在合理化倾向及有一定心理准备的神经症来访者心理压力更大,心理污名程度可能更为严重。这提示我们,除社会各界需加强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科普宣传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心理障碍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同时完善基层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其使用率,如社区心理咨询室、各级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提供非医疗机构的心理援助服务,改变公众污名,改善人群对精神心理障碍的歧视,提高人民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情况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880.

[2]吴彦敏,刘明,柳晓燕等.医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及污名的相关调查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99-103.

[3]王志忠,李涛,黄悦琴,等.宁夏农村地区神经症性障碍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3):193-196.

[4]尹艳新.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复原力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5]徐双清,邢钰圆,杨心德.大学生心理障碍污名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46-49.

[6]李强,高文珺,龙鲸,等.心理疾病患者自我污名及影响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8(3):319,323-325.

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篇7

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相互结合, 于90 年代得到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一门新兴学科, 被认为是21 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自然科学前沿研究领域。认知神经科学是神经科学的一个分支, 属于脑科学研究的范畴, 主要研究的是大脑本身, 旨在阐明心理活动尤其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脑基础, 以揭示心理与脑的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将心理学的发展带入到一个新阶段。以往很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都是建立在思辩的基础上, 认知神经科学中脑成像技术出现后, 这些概念和理论都应该尽量建立在神经约束的基础之上, 神经科学的证据可为心理学理论提供一种新的验证方法。总体来说, 认知神经科学为心理学带来了机遇, 同时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二、认知神经科学给心理学带来的机遇及存在的问题

1、认知神经科学给心理学带来的机遇

首先, 将心理学从病症中解放了出来。认知神经科学正在改变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学研究所持有的一些观念, 借用潘菽先生的话, 就是“意识模糊”、“人兽不分”、“心生混淆”。所谓“意识模糊”, 指的是心理学发展至行为主义阶段时行为论者把意识完全抛弃在心理学的墙外, 而这种观念对心理学的理念与发展产生了深切的影响, 以至心理学发展至今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深受影响;“人兽不分”主要指的是心理学中的生物还原论, 将人等同于动物并将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的身上, 显然忽略了人具有的社会性、文化性等特征;“心生混淆”主要指的是不少行为心理学者公开宣扬心理学不过是高级的生理学, 将意识等比较抽象的概念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外。

而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已经将心理学从这三种病症中完全解放了出来。第一, 认知心理学中实验研究范式的进一步发展使对人的意识过程与无意识过程的探讨成为可能;第二, 无损伤性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我们得以真正区分人和动物, 从而逐渐摆脱以动物的研究结果来说明人类的尴尬局面;第三, 认知心理学中实验研究范式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与ERP、PET、f MRI等无损伤性技术的结合使我们可以真正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从而避免“心生混淆”的毛病。这三点正是认知神经科学在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地方。

其次, 体现了心理学发展的一种部分整合趋势。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表明, 对人类心理活动尤其认知过程的研究明显表现出一种从认知心理学向认知神经科学方向发展的研究态势。认知神经科学继承了认知心理学研究时所用的实验设计的精细性特征, 同时采用现代神经科学手段广泛探讨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将传统的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成功地整合在一个新的研究范式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十分复杂, 这使心理学研究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显得步履维艰, 到目前为止, 心理学之所以尚没有出现一个公认的、能解释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论体系, 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2、存在的问题

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f MRI技术的应用, 使得研究的数量几何增长。但这一领域研究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比如BOLD信号的来源一直有人质疑, 还比如很严重的数据分析的双重提取问题。作为一门科学, 不仅要不断积累实验数据, 还要将积累的数据整合成系统的知识。f MRI研究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由数据性质及分析方法决定的, 即高空间分辨率的大量测量数据, 以及大量单变量统计的分析方法。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一是统计效力低。受资金的制约, f MRI研究的被试一般只有15-20 人, 但因为大量单变量统计需要多重比较校正, 因此要采用严格的阈值。这导致f MRI研究只能关注最显著的效应, 而对于微小的效应通常无能为力。

二是误报很常见。多重比较矫正的越严格, 研究的敏感性就越低。因此需要研究者在敏感性和可靠性之间权衡, 采用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阈值。但这样结果中就会有很多误报。据估计误报的激活区域大概占总结果的15%。

三是重复实验很困难。首先是因为做研究要突出新意, 所以很少直接重复别人的实验。而且由于SPM统计方法的缘故, 也很难评价两个研究的结果是否一致。

四是研究逻辑的问题, 即如何将特定任务与特定的脑区相联系。要得出这个结论, 必须要表明这个区域与这个任务相关, 但与其他任务都不相关。但这样要进行大量的对照实验, 按照目前的现状也很难实现。

三、认知神经科学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1、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上

一切科学的进步都离不开“思想的驱动”和“数据的驱动”。“思想的驱动”与“数据的驱动”就像人走路时的两条腿, 哪个发展不好了都会影响心理学的整体发展速度。已经有研究者提出“心理学工作者面对纷乱繁复的心理学实证资料, 常常产生‘心目俱乱’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学畸形发展的现状。就像石里克所强调的, “科学研究需要“逻辑+ 经验”这样的双重标准”, 心理学研究在重视实证研究的同时, 必须得注重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 理论家建构出一定的理论体系, 提出一定的假设或预测, 这些理论假设可以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在认知神经科学发展狂热的今天, 有必要不时的反思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使认知神经科学在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必须得同时发展心理学理论, 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上丰富的实证数据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2、如何研究社会文化和生态学因素对心理的影响?

我们知道, 人作为复杂的社会性动物, 社会文化和生态学因素对心理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必然得考虑这些因素对心理的影响。认知神经科学通过在基因分子水平上对人的心理行为模式的研究, 不但深化了社会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开辟了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将基因和文化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完全孤立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便是在此基础上的产物。认知神经科学与文化、历史情境等因素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 这些关系也在慢慢显现出来, 它们之间更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而非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四、结论

心理学是一门兼容并包的学科, 从心理学历史的发展来看, 心理学研究并不介意甚至乐于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相结合。在承认人既是社会性实体、又是生物性实体的前提下, 采用脑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能够充实心理学的理论, 而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等一系列新学科的诞生, 预示着脑科学与心理学的“合作”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Max C.认知神经心理学简介[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 (1) :4-9.

[2]李晓航.心理学研究工具与心理学的发展[J].心理科学, 2010, 33 (1) :251-251.

[3]叶浩生.认知心理学的困境与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0, 3, 28 (1) .

神经心理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哈尔滨市某大学学生睡眠障碍者共60名,筛查其睡眠问题并进行明确诊断,排除由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所导致的睡眠障碍。其中男生35名,女生25名;平均年龄为(21.2±1.82)岁,病程3~40个月。对照组为该大学无睡眠障碍的健康大学生共60名,其中男生34名,女生26名;平均年龄为(22.1±1.23)岁。两组性别、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睡眠障碍组入选标准

参考《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CCMD-3)[6],包括失眠、过度睡眠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不安腿综合征等。其中失眠患者均做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检查,总分>6分定义为失眠[7]。过度睡眠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主诉(包括家属的描述),每天睡眠时间>12 h,入睡时间<5 min。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诊断标准:7 h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发生30次以上,或呼吸紊乱指数>5。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组(IRLSSG)制定了由4个症状组成的最低诊断标准:(1)异常感觉。由于肢体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导致有运动肢体的强烈愿望,主要是下肢。这些异常感觉常发生在肢体的深部,而不是在表面。(2)运动症状。患者不能入睡,不停运动肢体以缓解异常感觉。主要表现为来回走动、不停晃动或屈曲伸展下肢、在床上辗转反侧。(3)症状在休息时加重,活动可以暂时缓解。(4)症状在夜间加重,深夜达到高峰。凡符合上述睡眠障碍标准的任何一类,均可入选。

入选患者中失眠患者52人,睡眠过多6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人,不安腿综合征1人。

1.3 调查工具

1.3.1 焦虑自评量表(SAS)[7]

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20个条目中有5项是用正性词陈述的,为反序计分;其余15项是负性词陈述的,为正序评分。将20个项目的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总粗分正常上限为40分。

1.3.2 抑郁自评量表(SDS)[7]

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20个条目中有10项是用正性词陈述的,为反序计分;其余10项是负性词陈述的,为正序评分。SDS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抑郁严重度指数在0.50以下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至重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

1.3.3 持续性注意力测试软件(CPT)

由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编制。测试方法:计算机屏幕上快速随机出现0~9共10个数字,这些数字随机出现时测试者将听到与出现数字一致或不一致的数字声音;当受试者听到与屏幕上出现的数字不一致时立即按下空格键,听到与屏幕上出现的数字一致不按。总测试时间为12 min。结束后软件自动计算测试者的错误数、漏报数及平均反应时等指标。

1.3.4 自主神经症状调查表(TMI)[7]

采用日本东邦大学自主神经症状调查表,包括94个问题,回答“是”计1分,“否”计0分,根据问卷的得分情况将自主神经失调症状分型,按照前43题A(身体症状)和后51题B(精神心理症状)的得分情况划分自主神经失调症状,正常:A≤10,B≤10;自主神经失调型:A≥11,B≤10;神经症型:B≥11,A≤10;心因性自主神经失调型:A≥11,B≥1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t检验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的检出率为30.0%(18/60),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18.3%(11/60),6.7%(4/60),5.0%(3/60);对照组抑郁的检出率为10.0%(6/60),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5.0%(3/60),1.7%(1/60),3.3%(2/60)。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抑郁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P<0.05);大学生睡眠障碍组焦虑检出率为36.7%(22/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3%(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5)。

2.2 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

大学生睡眠障碍组中发生自主神经症状的患者共26名,检出率为43.3%,其中自主神经失调型检出率为10.0%(6/60),神经症型检出率为10.0%(6/60),心因性自主神经失调型检出率为23.3%(14/60)。对照组发生自主神经症状的患者共为9名,检出率为15.0%,其中自主神经失调型未发生,神经症型检出率为5.0%(3/60),心因性自主神经失调检出率为10.0%(6/60)。大学生睡眠障碍组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6,P<0.05)。

2.3 持续性注意力测试评定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在视听觉测试中错误数、漏报数及平均反应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的检出率为30.0%,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18.3%,6.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0%,1.7%,3.3%);大学生睡眠障碍组焦虑的检出率为3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由此可见,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与魏叶莹等[8,9]研究一致。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指临床出现多种多样的非特异性自主神经症状,而未发现有关的器质性疾病和病理改变,亦无显著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多汗、烦躁等一系列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内分泌代谢系统和皮肤症状[10,11]。本研究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用表检测,大学生睡眠障碍组中发生自主神经症状的患者共26名,总检出率为43.0%,其中自主神经失调型、神经症型、心因性自主神经失调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更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持续性注意力测试中,错误数、漏报数及平均反应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的注意力及对反应控制能力下降,与许建国等[12,13]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和其他神经症状[14,15],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睡眠障碍不仅是睡眠生理紊乱的过程,也是心理紊乱过程,应当重视心理治疗,降低患者的紧张情绪,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睡眠障碍的很多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或减少的,只要加强睡眠与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有意识地去避开这些因素;或是发现原因,及时就诊,解除影响因素,则可大大减少睡眠障碍产生的健康隐患。在全社会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大家对睡眠与健康的正确认识,对睡眠障碍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减少和避免由此引发的各类疾病和其他社会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自主神经功能状况及注意力和反应控制力情况,为开展大学生睡眠障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用表(TMI)和持续性注意力测试(CPT),对整群抽取的哈尔滨市某大学学生睡眠障碍患者60名和正常对照者60名进行测试,比较两组焦虑、抑郁、自主神经功能、注意力及反应控制力状况。结果 大学生睡眠障碍组抑郁、焦虑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检出率分别是30.0%,36.7%,43.3%,明显高于对照组(10.0%,18.3%,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睡眠障碍组在持续性注意力测试中错误数、漏报数及平均反应时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且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及反应控制力下降。应予以关注并及时干预。

神经心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巨大儿,均为单胎足月初产,孕妇健康状况良好,自愿接受研究监测,剔除失访病例,资料齐全的共186例。研究组95例,男婴51例,女婴44例,年龄(7±1.6)d,出生体质量(4 126±212.82)g,剖宫产59例,自然分娩36例,均为家属自愿接受早期游泳训练的巨大儿;对照组91例,男婴48例,女婴43例,年龄(5±1.3)d,体质量(4 198±187.24)g,剖宫产61例,自然分娩30例,仅进行一般护理及儿童保健。本组新生儿均无病理情况,2组巨大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巨大儿出生后即开始对新生儿家属讲解新生儿游泳相关知识,于生后48h开始进行游泳,游泳过程中同时放舒缓轻柔的音乐,住院过程中每天1次,出院后每星期1~2次,每次10min左右,游泳结束进行常规婴儿抚触,随着月龄增加游泳可逐渐延长至15~20min,返回医院或自行在家进行游泳训练。注意依据巨大儿自身条件选择相应大小的游泳圈,防止溺水或颈部擦伤。游泳过程要有专业人员或家长全程跟随,与婴儿进行亲切的语言及情感交流,密切观察,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对照组91例仅进行一般护理及儿童保健。

1.3 观察监测指标

由专门经过培训的成员负责对两组巨大儿进行了12个月跟踪随访,同时给予训练指导及巨大儿喂养知识普及强化,分别于婴儿6个月及12个月时,应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神经行为发育状况测定与比较,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行为等5个方面,计算发育商数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巨大儿在6个月时在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及社交行为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语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组间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及社交行为评分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语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神经心理发育评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竞争日益激烈,家长期望宝宝具有聪明的才智及较高的情商,新生儿出生后1岁内是体格发育、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婴儿的神经心理发育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及保健工作者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巨大儿及儿童超重、肥胖已成为儿童保健学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出生体质量又与儿童超重及肥胖紧密相关,因此,巨大儿这一特殊群体受到日益关注。沈国红等[2]随访研究发现,巨大胎儿在1岁时动作能、应物能及生活能均较正常体重儿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岁时动作能和生活能力仍然低于正常体重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这可能由于巨大儿体重较重,动作笨拙导致爬行晚或缺少爬行过程,而使婴儿四肢动作不协调,影响平衡与协调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自出生后先天具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能力,并且有皮肤这一巨大、敏感的感受器,可将各种刺激传入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细胞进一步发育完善,对外界反应更快速、灵敏,从而促进身体协调发展。新生儿游泳是一项科学规范的儿童保健项目,借助水的压力、冲击力刺激皮肤及四肢关节,同时结合抚触进行按摩,促进关节及四肢的自主活动,使婴儿全身放松,游泳同时给予婴儿言语表情等交流,能对婴儿神经系统产生良性刺激,促进婴儿脑神经细胞的进一步发育完善;通过水对新生儿皮肤轻柔爱抚按摩,使身心受到安慰,消除了出生后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恐惧等情绪,促进婴幼儿身心均衡发展。有文献报道,对新生儿给予早期抚触联合游泳保健,发现在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抚触联合游泳保健可使新生儿智能及体格发育进一步完善[3,4]。吴燕等[5]对巨大儿进行早期游泳训练,使巨大儿出生后1年内体格发育得到很好控制,以期可以有效预防儿童肥胖症的发生。

儿童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觉、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6]。我们选择在婴儿早期开始对巨大儿给予早期游泳训练,发现除语言外,在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能力及适应能力等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雪丽霜等[7]对剖宫产出生的巨大儿进行抚触及随访,发现抚触可提高巨大儿的运动能力、操作能力及交流能力等,在1岁时智能发育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江雯等[8]在对巨大儿进行发育监测的同时给予适合年龄特点的运动训练任务,使巨大儿在1岁时的运动发育指数及智能发育指数均有提高,也说明早期适时、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促进巨大儿1岁以内的运动能力充分协调发展,使其不会受到体重过重的影响而妨碍神经运动的发育。

综上,随着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的开展,对巨大儿可开展游泳、抚触、科学的喂养方式等综合干预方法,促进婴儿体格及神经心理的正常发育,提高四肢协调能力的发展。

摘要:目的 观察巨大儿在婴儿期进行游泳训练对神经心理发育状况的影响。方法 随访调查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临床资料齐全且家属自愿接受监测的的巨大儿186例,其中研究组95例,出生48h接受早期游泳训练;对照组91例,仅进行一般护理及儿童保健;于6个月、12个月时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行为测试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巨大儿在6个月时在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及社交行为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语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组间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及社交行为评分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语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进行游泳训练对巨大儿神经心理发育有促进作用,是一项对巨大儿综合发展有利的现代保健项目。

关键词:巨大儿,神经心理,发育,游泳

参考文献

[1] 赵枫,雷莉.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生长发育情况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194-3196.

[2] 沈国红,郭建华,郑楠,等.巨大胎儿体格与智能发育随访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2005,13(6):531-532.

[3] 黄素均.抚触联合游泳对新生儿智能和体格发育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6-17.

[4] 郝频,黄秋双,邹芝梅.游泳与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6):531-533.

[5] 吴燕,黄俊,李春娟,等.早期游泳训练对巨大儿体格发育的研究[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5):392-393.

[6] 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等.儿童保健学[M].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3.

[7] 雪丽霜,叶梅艳,覃桂荣,等.抚触对巨大儿睡眠及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8):1073-1075.

神经心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临床心理科接受治疗的神经症患者78例, 其中男31例, 女47例;年龄18~77岁, 平均年龄 (40.2±11.7) 岁;教育背景5~18年, 平均 (9.3±3.3) 年;疾病类型分为:心境障碍患者20例, 焦虑障碍患者19例, 适应障碍患者22例, 躯体形式的障碍患者17例。

1.2 方法

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应用针对性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1) 当患者刚刚入院到新的环境, 会感到焦虑不安, 这就需要主管护士与患者在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这是心理护理关键, 不仅可以帮助患者环境进行熟悉, 还可以缓解负面心理。患者入院后适时评估患者的心理情况, 发现通过护理方式可以完全或部分能解决的问题, 方便开展治疗。 (2) 在住院期间主管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相关的知识以及药物知识进行讲解, 并重点讲解如何减轻焦虑并采用相关行为疗法的原理进行放松, 并定期对患者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3) 制订日程活动表, 主管护士每日进行督促,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各项心理治疗、团体治疗、康复活动, 并评估疗效。 (4) 密切沟通:每天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保持30min以上的沟通时间, 期间御用肢体动作和眼神等调节, 在细节中体现出关注、关心、倾听、同情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根据患者的心理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疏导措施, 增进患者的自信心, 消除悲观情绪。 (5) 每周进行1次咨询式心理护理面谈, 通过护理程序对患者状态不断连续的进行评估, 更进一步的帮助患者发现心理问题并解决, 巩固之前的治疗效果。 (6) 定期对患者的家属及陪护开展心理健康宣教, 让其了解患者自身心理疾病的特征, 加强患者对治疗的适应性。

1.3 评价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量表 (HAMA)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的评分变化。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在录入EXCEL后导入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患者护理干预后HAMA、HADM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神经症的表现主要是紧张焦虑、强迫恐惧以及神经衰弱等。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精神病症状、偏执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人际敏感症状、强迫症在和躯体症状。现在其直接致病原因尚不明确, 但是与心理、社会方面有密切的联系。患者多由于社会生活中遇到反复发生的日常琐事并受到应激, 而自身人格存在缺陷造成的[3,4]。

神经症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抗抑郁、焦虑药等, 而神经症的心理护理是主要治疗对策。对患者实施积极的护理, 鼓励患者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减轻患者压力。临床进行心理护理要采取多种措施合并治疗。

在对神经症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能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能否与患者仔细耐心交流, 认真听取患者的话语, 观察患者的言谈举止, 对患者表达感情、观点的动作、表情、言辞的细节加以了解和分析, 并给予诚恳的肯定和回答。如果患者能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视, 心境就能保持良好状态。治疗与护理进行的同时, 要对患者的困难加以理解、同情以及鼓励, 对患者的能力进行赞扬。患者信心能够得到提高, 就可以勇敢的去面对困难。最后, 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改变其错误消极的认识, 从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行为控制, 指导患者选择正确的做事方法以及健康的行为准则。此外, 家庭和朋友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家庭和朋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对患者的影响, 支持和鼓励可以给患者带来正面的影响, 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清新的生活环境, 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患者压力和不良情绪[5,6,7]。

神经症的预后较为多变, 尤其是焦虑症状、强迫症状以及恐惧症状容易时好时坏的波动, 惊恐症状比较容易痊愈, 躯体症状伴精神病症状预后较好, 神经衰弱与患者的压力成正相关。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特征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来该院临床心理科接受治疗的神经症患者78例, 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即对患者的护理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护理治疗结束后, 护理前后的焦虑量表 (HAMA)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的评分变化。结果 护理干预后HAMA、HADM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 使住院时间缩短, 帮助患者迅速康复,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神经症,心理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易红霞.精神病患者拒绝服药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1 (4) :971.

[2]赵树美, 刘久芳, 赵学庆, 等.神经症患者心理特征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06, 18 (4) :282.

[3]赵树美.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中国护理杂志, 2004 (7) :664.

[4]袁水莲.心理护理咨询对神经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9) :124-126.

[5]孟玲玲.影响神经症心理护理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9) :2280.

神经心理 篇11

关键词:个性化人文关怀;离休老干部;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Q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111-01

人文关怀是指“关心人之为人精神问题,注重自我与他人的精神发展”。而在医学的医疗过程中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以患者为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关怀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离休老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个体间的心理需求、文化素养、生活經历不同,故对健康需求也不一样。笔者从分析离休老干部的心理特征出发,就人文关怀在离休老干部心理护理中的实施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 2010年1~12月130例离休老干部为研究对象,男78例,女52例。其中60~69岁27例,70~80岁52例,80岁以上51例。平均住院28d。主要以脑梗塞入院,合并冠心病、高血压。1.2方法 对选取病例采取询问法进行心理特征评估。通过语言、举止、态度及情感交流,以取得离休老干部的信任,诱导其叙述想法、顾虑和需求,从而全面了解离休老干部的心理状态,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护理。

2 离休老干部的心理特征

2.1 孤独感 老干部离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由于社会角色的转换,加之老年人因体力及自身健康状况下降、丧偶、家庭矛盾、生活单调、没有多少爱好或子女不在身边,心灵得不到温暖,精神空间狭小,容易产生孤独感。

2.2 自卑感 离休老干部中绝大多数曾经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离开了岗位,感到身份一落千丈,认为自己老了,革命到头了,体力智力都不如年轻人,缺乏激情和自信心,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过去的“人求我”变成了“我求人”,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和自尊心,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卑和沮丧[1]。

2.3 失落感 老干部在不同的年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离休后,社会角色的改变使他们在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空白点,自认为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去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特别是失去了与社会的关系,在心理和社会活动中造成相对不平衡,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失落感。

2.4 忧郁、恐惧心理 离休老干部所患疾病多为慢性老年性疾病,治疗时间长,疗效慢,病情反复发作,精神上感到从未有过的压抑,他们大多惧怕死亡,极易产生恐惧心理。

2.5 怀旧、固执心理 大部分离休老干部喜欢回忆过去,闲暇时,他们常常追忆往事并沉浸其中,特别是对一些感到自豪和值得夸耀的事情,常常反复讲述,以怀念昔日的经历和友情。他们几十年形成的世界观在大脑中根深蒂固,自认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胸有成竹,因此在治疗和护理上固执己见。

3 个性化人文关怀在离休老干部心理护理中的实施

3.1 人文关怀在温馨化护理中的实施 温馨服务是一种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2]。要做好人文关怀,首先要多与患者沟通,用真挚的言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其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努力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出院时主动送出门,主动提醒,并给予祝福。

3.2 人文关怀在人性化护理中的实施

3.2.1 维护离休老干部尊严,满足自尊的需求。

3.2.2 解除孤独和忧郁的心理。

3.2.3 营造和谐气氛,创造舒适的环境。

3.2.4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4 结果

通过对离休老干部实施人文关怀,130例离休老干部在心理状态、情绪、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消除或减轻了各种异常病态心理。同时营造了和谐的治疗环境氛围。

5 讨论

护理人员将人文关怀理念服务融情感于日常护理服务、文化服务、技术服务之中,针对离休老干部个体心理差异,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有效地缓解了其心理压力,提高了离休老干部的生活质量。人文关怀在离休老干部心理护理中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住院患者的满意度。

人文关怀在离休老干部心理护理中的实施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通过实施人文关怀使护理人员能积极落实健康教育各项措施,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强化了护理人员专科知识、专科技能及人文精神的培训和教育,丰富了护理人员的知识内涵,促进护理观念更新,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将所学的专业护理知识、护理技术和自身的人文素质有效地融为一体,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开展人文关怀式服务,从点滴做起,突出以人为本,从人的整体出发,帮助护理服务对象满足心身需要,达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从而大大地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睿,许燕杏,林巧如.心理干预对离休干部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河北医疗,2006,12(4):363.

神经心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67例面神经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面神经炎相关诊断标准,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症状, 排除有精神病史及不合作者。其中男36例, 女31例, 年龄17~72岁, 平均年龄 (46.3±2.4) 岁, Bell麻痹58例, Hunt综合征9例。

1.2 护理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门诊或住院护理, 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做法如下:

1.2.1 成立护理干预小组。

科室成立专门的心理护理干预小组, 小组成员由护士长及有经验的护士组成, 成员定期学习心理护理干预的最新方法, 组织讨论每位患者的病情, 对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详细了解每位患者的性格特征, 以便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计划。

1.2.2 实施积极的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应对患者实施积极的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面神经炎相关治疗及康复知识, 告知其疾病的病因、转归、病程及预后情况等, 增加其对本疾病的了解, 减少因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而带来的心理负担, 使患者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2]。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主要以一对一健康教育为主, 其次在病区及门诊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小手册, 定期组织病员参加健康讲座, 定期电话随访,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联系。

1.2.3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积极与患者交流与沟通, 在治疗过程中经常性的与患者沟通,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指导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 鼓励患者主动诉说心中的苦闷, 耐心解释患者心中的疑虑, 注意沟通的技巧, 从而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感,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

1.2.4家庭及社会支持。

家庭及社会支持是保证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心理状态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动员家庭成员及亲友积极参与治疗及护理, 鼓励其多探视、多鼓励患者[3], 多给予患者生活上和病情上的关心, 耐心地与患者交流, 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同时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以便早日回归社会。

1.3 心理状态评价标准

采用症状自评定量表 (SCL-90) [4]对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 得分越低说明心理状态越好, 问卷在护士指导下由患者独立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 本组67例面神经炎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 SCL-90各项因子的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

3 讨论

面神经炎起病较为突然, 面部的改变及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患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 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5], 不良的心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因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本文结果表明:通过对患者实施综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心态处于良好的状态, 有利于不良心理反应的减轻或消除, 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面神经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67例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本组67例面神经炎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 SCL-90各项因子的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对面神经炎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

关键词:面神经炎,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丽霞.面神经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3 (14) :254.

[2]秦鸿利, 李海鹰.早期预后评估及心理干预对面神经炎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11, 5:137.

[3]岳爱琳, 吴娟.护理干预对面神经炎患者并发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J].新疆医学, 2011, (41) :68-69.

[4]石峰, 张炳山.60例面神经炎患者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5) :1061-1062.

上一篇:海洋旅游产业下一篇:粮食直接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