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背神经

2024-10-14

指背神经(精选4篇)

指背神经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指端缺损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选取拇指指端缺损患者39例, 根据患者创面情况选择分别选择桡、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术。术后随访312个月, 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38例经治疗痊愈, 植皮区与皮瓣均存活, 指端恢复保护性感觉, 1例失败, 治愈率为97.4%。结论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在治疗指端缺损中效果理想, 操作简单, 临床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皮神经营养血管,指端缺损,皮瓣修复

由于引发指端缺损的因素不断增加。“软组织损伤的修复是手外科难题之一”[1]。因为拇指对患者日常活动影响较大, 在治疗中不仅要恢复外观问题, 更重要的是需要恢复患者拇指远端功能。为了解决实际情况, 我院从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进行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拇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患者39例, 男性21例, 女性18例, 患者年龄在16~60岁, 平均年龄为40.2岁。致伤原因:挤压伤11例, 撕脱伤13例, 切割伤15例。皮肤损伤面积在1.2cm×2.6cm~3.2cm×4.8cm。排除脉管炎、冻伤及糖尿病所致的拇指远端皮肤缺损患者。急诊病例给予一期手术治疗, 2例患者因污染严重, 给予的二期手术治疗, 1例患者皮肤撕脱伤后严重坏死, 给予择期手术。

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设计

设计的皮瓣及旋转点应偏于缺损区一侧, 要确保拇指指背皮神经包含于皮瓣内。拇指桡侧软组织缺损用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 拇指其他部位软组织缺损用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根据软组织缺损的大小, 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皮瓣。 (1) 皮瓣旋转点:不超过拇指指间关节均可作为皮瓣的旋转轴点。 (2) 皮瓣轴线: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轴线为第一腕掌关节和拇指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桡侧的连线, 拇指尺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轴线为第1、2掌骨基底部中间和拇指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尺侧的连线。由于皮瓣蒂部切取后回缩较大, 切取皮瓣范围大小要比皮损范围略大。设计时蒂部要有足够长度。

1.2.2 皮瓣切取和缝合

手术在臂丛麻醉和气囊止血带下进行。彻底清创后, 按设计的形状切取皮瓣。切取皮瓣时应先找到皮神经近端, 再作内侧或外侧切口并掀起皮瓣, 此时可见皮神经在皮瓣内的走行, 皮瓣的解剖平面应在伸肌腱的浅层。切开另一侧皮肤, 在伸肌腱浅层向中间会师, 游离皮瓣。切开蒂部皮肤时, 保留蒂部皮桥宽度约0.3~0.5cm, 在真皮下向两侧分离, 切取蒂部时皮神经和浅静脉, 勿损伤蒂部两侧筋膜组织, 将两侧皮肤切除约0.5cm。蒂部须保留皮神经和1~2支指背浅静脉。皮瓣旋转180°至受区创面, 以明道转移, 缝合前创面用止血菱覆盖, 有效止血, 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用植皮修复。术后常规抬高患者患肢体, 连续1周进行抗痉挛、抗血栓和抗感染治疗, 如皮瓣有肿胀现象可采用地塞米松治疗。拆线后进行康复训练。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SPS15.0软件分析处理, 用卡方检验, 以%作为计数单位。

2 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 38例经治疗痊愈, 植皮区与皮瓣均存活, 指端恢复保护性感觉, 1例失败, 治愈率为97.4%。在3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治疗后皮瓣边缘出现坏死, 经过换药处理后痊愈。失败1例为皮瓣坏死。

3 讨论

3.1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临床解剖

拇指桡、尺背侧的皮神经主要原来是第一腕掌关节的桡神经浅支外侧支, 其位置固定, 路线:第一掌骨-拇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背桡、尺侧-甲根部。在皮神经周围均有丰富的营养血管, 在各个平面有多个节段动脉加入, 动脉分支相互融合, 形成了纵形血管网。而因为营养血管中有生发出小的血管网, 使得皮下浅、深静脉之间相互交通, 从而形成回流, 血供丰富。

3.2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的优点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的应用对于恢复患者手部功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 其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手术供区创伤小, 不牺牲手指固有动脉, 供区大时可植全厚皮, 基本不影响指间关节功能;皮瓣的供受区距离近, 色差较小, 且皮瓣较薄, 修复后皮瓣质地外形好, 一般无需进行二期整形;将皮瓣内所含皮神经与供区内指固有神经外膜吻合, 可重建受区感觉, 操作简单;指背神经固定出现, 且走向恒定, 皮瓣的设计和切取简单, 无需吻合血管, 易在基层医院开展。相比腹部皮瓣、鱼际皮瓣等需断蒂的皮瓣, 还可减少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3.3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中, 会因为皮瓣张力、环境温度低以及蒂部高压反流静脉等因素影响, 皮瓣容易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和静脉危象, 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较大。针对这种情况, 必须要在围手术期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做好皮瓣蒂部的处理, 皮瓣中必须要包含有1~2条质量较好的静脉, 便于血液回流, 在切取蒂部的时候, 在浅静脉和皮神经两侧均应该保留宽0.5cm的皮下筋膜组织;在手术皮瓣设计中可以将皮瓣面积设计比创面稍大, 其边缘部位应该携带3~5cm的宽皮桥, 能够有效减小缝合的张力;保证蒂部筋膜蒂的宽度在1cm左右, 从而使皮瓣血运正常;蒂部逆行转移中采用明道, 同时携带网球拍样皮肤能够避免蒂部血管被挤压;“皮瓣区强行缝合后可能引起虎口痉挛[2]”, 缝合过程中要对皮肤张力进行有效调节, 皮瓣形成之后, 采用开放式直接翻转, 必要的时候可以在蒂部通道表面植皮, 从而增加通道的容量。也可以在伤口出预留缝线, 术后1周再进行打结缝合, 可以作为挽救静脉危象的措施;彻底进行皮瓣创面止血, 放置引流条可以避免血肿的形成;术后采用地塞米松能起到消肿作用;“术后一旦出现皮瓣张力水疱、颜色暗紫等静脉回流障碍表现, 采取拆除部分缝线, 用肝素生理盐水擦拭伤口”[3]。在本组研究中39例患者均采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指端缺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8例患者皮瓣和受损区皮肤均成活, 部分术后不良症状也通过及时采取措施得到遏制。由此证明, 在指端软组织缺损治疗中采用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效果良好, 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舒申友, 彭立红, 唐世杰, 等.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J].广东医学, 2009, 30 (3) :430-432.

[2]沈泳, 徐浩, 吴柯, 等.拇指尺背侧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排班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10, 11 (4) :242-243.

[3]沈尊理, 黄一雄, 贾万新, 等.应用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9, 20 (12) :717-718.

指背神经 篇2

关键词:远端蒂,指背神经,皮瓣,缺损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较常见, 修复方法也较多。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应用远端蒂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 随访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 男性8例, 女性4例, 年龄20~46岁, 示指6例、小指4例, 中指2例, 缺损面积大小约1.5cm×2.0cm~2.5cm×3.5cm, 均伴肌腱或骨外露。

1.2 手术方法

皮瓣设计:根据创面大小、形态在手背设计, 皮瓣大于创面1~2mm, 以患指桡 (尺) 背侧缘经掌指关节向近端的延长线 (即指背皮神经浅静脉的走行方向) 为轴线, 在两侧设计皮瓣, 旋转点在有穿支吻合营养血管加入神经血管束的部位 (掌指关节平面、最远不超过近侧指间关节以近0.5cm) , 蒂部长度略大于旋转点与创缘近端的距离, 均带一小皮条 (缓解缝合张力) 。

皮瓣切取:在臂丛麻醉、止血带控制下手术, 先作皮瓣近端切口, 在皮下组织中找出指背皮神经, 轻轻提拉确定其走行, 向近端取一段以备与受区吻合, 指背浅静脉包含在皮瓣内, 在伸肌腱腱膜浅层由近至远掀起皮瓣至旋转点, 蒂部筋膜宽约1.0~1.5cm, 旋转点处应避免损伤来自掌背动脉的皮支或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穿支血管。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情况, 如血运良好, 切开旋转点至创缘间皮肤, 明道转移修复患指, 供区面积小于2.5cm可直接缝合大于2.5cm全厚游离皮片植皮, 打包加压。

2 结果

1 2例皮瓣全部成活, 术后3例皮瓣远端出现皮下淤血及张力性水泡, 给予抬高患肢及局部拆线、皮瓣按摩或肝素湿敷皮瓣边缘, 皮瓣成活。随访8例, 皮瓣红润、质地柔软、无明显色素沉着。

3 讨论

芮永军对上肢皮神经血液供应进行了解剖学研究, 发现手部皮神经和其伴行血管大部分紧密伴行, 相距约0.5cm, 其伴行血管与掌背动脉皮支、指掌侧固有指动脉背侧支相互吻合成血管网, 是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指背皮神经血管营养皮瓣可修复手指任何部位皮肤缺损, 该皮瓣有以下优点: (1) 供区与受区皮肤颜色、质地相近, 修复后手指丰满、皮软, 外形美观; (2) 皮瓣设计灵活, 根据创面情况设计不同的旋转点; (3) 皮瓣可带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重建感觉; (4) 手术在同一手进行, 不牺牲手部主要血管; (5) 手术操作简单, 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皮瓣缺点是术后2~3d内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我科对预防出现静脉障碍, 术中皮瓣设计带一皮条, 明道修复, 避免蒂部扭曲、受压, 疏松缝合, 放置引流条, 术后抬高患肢, 密切观察, 出现静脉危象, 尽早给予局部拆线、按摩皮瓣或肝素湿敷皮瓣边缘。

参考文献

[1]候春林, 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张世民, 王保山, 曹艳, 等.远端蒂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指腹创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6, 29 (5) .

指背神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来本院进行指腹缺损组织修复的患者32例, 其中男12例, 女20例, 年龄17~62岁, 平均 (32.54±2.83) 岁。合并其他部位缺损修复的24例, 合并骨折等其他手术的12例。经过患者同意, 将以上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 其中男6例, 女10例, 年龄18~62岁, 平均 (33.24±2.63) 岁, 合并其他部位缺损修复的12例, 合并骨折等其他手术的7例。B组患者16例, 其中男6例, 女10例, 年龄17~61岁, 平均 (31.83±2.55) 岁, 合并其他部位缺损修复的12例, 合并骨折等其他手术的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

(1) 患者局部麻醉下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碘伏对缺损部位进行充分消毒, 清除污染物, 及坏死组织。对出血较严重的创面, 可以使用电凝刀进行初步止血。 (2) 切除因外伤血运无法恢复的组织。 (3) 沿指背神经和尺侧指动脉设计皮瓣, 皮瓣大小四周外扩10%。切取皮瓣时预留好指背神经、指动脉、静脉长度, 以备吻合之需。 (4) 皮瓣在受区调整好位置后先吻合动脉, 再根据静脉位置吻合指背或者指腹静脉及神经。 (5) 术中常规放引流, 术后按显微外科术后常规治疗、护理, 密切观察血供, 及时处理血管危险。

1.2.2 B组

B组手术采用其他皮瓣修复术进行修复 (如同指体的指动脉皮瓣、筋膜皮瓣、或者临指皮瓣) 修复术进行修复。

1.3 满意度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后7 d, 医政单位负责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 要求患者对移植效果做出纯感性评价, 最高分为5分, 为完全满意, 最低分为0分, 为完全不满意。

1.4 观察指标

(1) 观察皮瓣成活率。皮瓣成活不能单纯以皮瓣未坏死为标准, 而应该充分考察皮瓣成活后的血运状态和感觉恢复状态。 (2) 观察术后淤血及其他适应证情况。皮瓣部分因为手术创面较小, 无法进行埋管引流, 但血运较为复杂, 所以应该在术后适当放血治疗, 防止出现血渍造成移植失败的情况。 (3) 统计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及功能满意度。 (4) 观察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和两点感觉距离恢复情况。

1.5 疗效评价

因为整型医学的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疗效评价中以患者对皮瓣植活后的满意率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不但要求皮瓣的功能达到医学的要求, 还要求患者对皮瓣植活后的外形完全满意。当患者对皮瓣外形不满意时, 认为无效。总有效率按照显效与有效之和与总例数的比值进行计算。显效:皮瓣成功植活, 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和功能完全满意 (>4分) 。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小于90 d。患者两点感觉距离小于11 mm。有效:皮瓣成功植活, 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和功能基本满意。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小于120 d。患者两点感觉距离大于11 mm。无效:皮瓣移植失败, 或者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和功能完全不满意 (<2分) 。患者重建组织感觉未恢复。随访患者半年, 感觉未恢复。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对本文研究数据进行检验, 其中计数资料进行字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成功植活13例, 占81.25%, B组患者成功植活11例, 占68.75%, A组患者植活率略高于B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A组患者的对移植效果的满意度远优于B组。实际访问过程中, 没有出现患者打分为0分的情况, 但个别患者给出了少于3分的打分。A组患者给出2例2分, 患者认为皮瓣修复的外形不尽如人意, 颜色存在较明显的差异。B组患者给出5例2分, 其中3例患者特别指出护理工作没有达到其期望, 2例患者对移植后的感觉恢复并不满意。A组3例无效患者和B组5例无效患者中, 分别有1例和2例给出了2分的评分。A组14例患者给出>4分的分数, B组11例。A组和B组平均分分别为 (4.13±0.36) 分、 (3.46±0.29) 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63, P<0.05) 。

A组3例无效病例中, 2例来自患者对植活后外形的不满意, 仅1例出现了移植后感觉迟钝现象。B组5例无效病例中, 2例来自患者对外形的不满意, 2例为患者对整体满意度评价的不满意 (<3分) , 1例为功能性无效病例。

A组虽然成功植活率略高于B组, 但本文研究的评价方法中, 患者对移植效果的评价决定了治疗有效率的评价。B组患者植活病例中出现了较多的效果不满意的用户, 其主要原因在于移植后的肢体感觉问题。所以, 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A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21, P<0.05) 。A组平均感觉恢复时间和两点感觉距离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指腹组织缺损伤是常见外伤, 急诊门诊遇到指腹组织缺损伤的概率远大于其他手外伤。而指腹缺损伤面临的问题较为明显, 因为末节指腹部分血管较为细小, 直径一般在0.5 mm左右, 所以, 其血管吻合难度大。同时, 指腹是人体中感觉最灵敏的位置, 正常人的指腹两点感觉距离在3 mm以下, 但指腹没有大型神经的直接进入, 所以, 采用游离皮瓣进行修复时, 指腹感觉的恢复是最困难的部分。指腹是人体最敏感的部位之一, 但指腹神经分布也较为细小, 部分患者指腹部分具有对3~4条小神经提供感觉, 而采用其他皮瓣移植, 很难找到对应的指腹神经相互对应。特别是指腹神经的敏感度较高, 经过皮瓣移植后, 患者很难得到与以往相似的感觉。同时, 使用带蒂皮瓣移植后, 患者可能因为指背血管链易损伤或者解剖差异等因素, 常有发生皮瓣坏死的情况。指腹移植需要在兼顾到成活率的同时, 兼顾指腹移植后的感觉恢复情况, 所以, 游离皮瓣比带蒂皮瓣应用更加广泛。有研究不同方法的指腹皮瓣移植术的手术成果, 成果显示, 不同方法下的指腹皮瓣移植术的成活率相似, 植活率成果均在80%以上, 指背游离皮瓣的植活率并不是最高的。但是, 指背游离皮瓣的植皮方法, 其植活后的感觉恢复最好[1,2,3,4]。

带蒂皮瓣的移植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1) 切取皮瓣时应该注意蒂部要尽可能的多带些周围组织, 但也不能太宽, 否则旋转时蒂部扭转及压迫, 影响血运, 而且若是蒂部过于臃肿, 会影响手术修复后的外观, 容易留下瘢痕。对女性患者来说, 有可能要进行第二次的整形修复, 所以一般以3~5 cm最为适合。 (2) 切取皮瓣时要注意将皮瓣与深筋膜进行简单的缝合固定以免皮瓣和深筋膜分离。 (3) 解剖分离时注意保护指固有神经, 在切取指背神经时注意保护指固有神经避免损伤。 (4) 在手术前要对患者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血管位置。而指腹部分的带蒂皮瓣一般从第二指节选取 (近节或者中节) 。第二指节的软组织本身较少, 其蒂部需要穿过关节, 且关节固定较难, 所以造成带蒂皮瓣在指腹组织缺损中的实际功效并不理想。朱克文[5]研究了带蒂皮瓣的实际移植方法, 虽然在其手术中带蒂皮瓣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但其实际移植过程较为复杂, 手术后的护理难度和康复难度较大。朱金强[6]综述了4种不同的皮瓣移植方法, 其中带蒂皮瓣移植术的手术过程最为复杂。但植活率稍高于其他移植方案。周佳鑫[7]综述了2003-2013年的20篇指腹皮瓣修复术的相关文献, 发现带蒂皮瓣虽然在身体其他部分的皮瓣移植中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但在指腹部分的移植中, 大部分研究更加倾向于游离皮瓣的使用。

本文研究的游离带指背神经环指尺侧指动脉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手术方法, 此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指背神经支的支持, 充分吻合指腹部分的神经网络, 最大限度的还原患者敏感的指腹神经功能。虽然此种方式仅能吻合1~2条指腹神经的功能, 但其对指腹神经的恢复效果是当前所有可用皮瓣中最好的。其他皮瓣的利用形式仅可以恢复指腹皮瓣的血运, 难以恢复指腹的全部功能。江起庭[8]研究了较复杂的皮瓣修复术, 其修复术中就使用了游离皮瓣的修复方法, 最终结果使1例患者的指腹功能完全恢复, 患者对手术结果完全满意。黄一雄[9]使用了手背皮下软组织建立游离皮瓣对指腹的缺损进行了修复, 虽然手术方案与本文研究有出入, 手术因为麻醉区的不同也略有差异, 但其实际手术效果与本文类似。此研究充分证明了游离皮瓣在指腹修复手术中的临床意义。巨积辉[10]研究了带蒂皮瓣的指腹感觉保障方法, 虽然其严重中通过与本文不同的评价方法达到了让人满意的总有效率, 但其仍然在患者满意度方面没有达到与本文研究媲美的效果。

指背神经 篇4

关键词:指端缺损,治疗方法,筋膜皮瓣

在临床手外科中, 指端缺损是常见的手指损伤, 对指端损伤实施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指背筋膜皮瓣就是其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治愈率, 能够有效地治疗指端缺损, 并且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同时在临床上应用于指端缺损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本文对临床采用指背筋膜皮瓣在修复指端缺损过程中的体会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指端缺损患者40例, 其中, 男26例, 女14例, 最大48岁, 最小14岁, 平均年龄为 (35.2±5.1) 岁。患者致伤原因中, 压砸致伤12例, 挤压致伤15例, 切割致伤13例, 所有缺损指共47指, 其中, 拇指9指, 食指15指, 中指12指, 无名指7指, 小指4指。受伤时间到手术时间间隔约为1.5~11h, 创伤面积约为1cm×1.5cm~2cm×3cm, 创面为指骨外露, 但是部分甲床保留。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与手指排列顺序, 把缺指按照数字排序, 偶数手指与神经不吻合, 奇数手指移植皮瓣的内皮神经与指神经吻合。

1.2 方法

以近指间关节与远指间关节的尺背侧或者桡背侧的连线作为轴线, 并在尺背侧或者桡背侧设计皮瓣, 在轴线距创面距离1cm以上的水平设置旋转点, 皮瓣通常设计在近节与中节指背, 必要时可以向手掌背面延伸。创面进行清创处理, 骨折与肌腱进行常规处理, 在同指的指背上设计皮瓣, 在旋转点和创缘的近端对皮肤行纵向切开, 并牵开皮下分离的皮肤。切开皮瓣的边缘, 从伸肌腱腱膜的浅面由近及远把皮瓣逆行掀开, 在其蒂部形成一条约为1cm宽的筋膜蒂, 并保留宽为0.5cm的皮条, 注意对旋转点分支出蒂部的保护。在完成皮瓣之后, 放松止血带, 同时观察皮瓣的血运是否良好, 接着翻转覆盖的创面, 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疏松缝合。偶数手指与神经不吻合, 奇数手指移植皮瓣的内皮神经与指神经吻合。

1.3 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的缺指基本愈合,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有效:患者的缺指明显好转,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若P<0.05, 则表示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之后, 29例患者皮瓣皆能存活, 1例患者皮瓣边缘出现小面积的坏死, 手指功能有27例患者恢复良好, 有13例患者有明显的好转, 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5~12个月的随访, 发现患者的皮瓣质地与外观、弹性良好, 供区没有明显的畸形现象, 各个指关节的功能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指背的皮肤主要是由掌背动脉的终末支, 也就是指背动脉和手指的固有动脉背侧进行皮支供血, 通常指背动脉只能到达近侧的指间关节, 但手指的固有动脉可以在手指的近节中超过1/3平面处向指背提供8~13支的背侧支动脉, 而背侧支从手指的两侧向指背行的过程当中, 会产生多条次级的分支, 其中上行支和下行支会互相吻合, 从而形成指侧方血管链。同时, 指背动脉和手指的固有动脉背侧支互相吻合, 在手指的尺背侧或者桡背侧形成1条纵行的血管链, 而血管链又互相吻合形成指背的动脉网[2]。

手指的指背皮神经主要是由桡神经浅支与尺神经的手背支形成, 和指背的动脉一样, 分布最远到近侧指间的关节平面。指背侧的固有神经在其近节指骨的基底部永恒不变的发出1支1mm左右横径的背侧支, 并从指侧面以斜行的模式走向远侧的指间背侧, 分布在手指的远节背面皮肤中。由此可知, 指背皮神经的营养血管范围主要以近指间的关节作为界限, 手指固有神经的营养血管则分布在远侧, 这两个血管互相吻合, 就在手指的指背侧和桡背侧形成1条纵行的血管链[3]。

3.2 皮瓣所具有的优点

皮瓣指背筋膜的血管链较为恒定, 血供的来源多, 使皮瓣的血供较为丰富, 用于缺指治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成功率相对也较高;与手指固有动脉皮瓣比较, 皮瓣不损伤手指固有的动脉神经主干, 并且创伤比较小, 在手术之后不需要进行固定, 从而有效地解决邻指皮瓣与腹部皮瓣早期锻炼的问题, 指间的关节活动能够很好的恢复, 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皮瓣的颜色与质地与正常皮肤接近, 外观比较好, 并且耐磨, 能够吻合神经的重建[4]。同时, 分离皮瓣的层次较浅, 视野比较清晰, 可使手术易于操作, 并且方便快捷, 适用的范围比较广, 应用于多指指端损伤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5]。

3.3 手术的要点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手术的过程中, 要注意血管的穿刺点, 选择合理的皮瓣切取方向与部位, 对于中指指背选择斜行切取, 对于近节则顺着轴线进行纵行切取。设计皮瓣与旋转点时, 要注意指体血供的优势, 尽量将蒂的长度缩短, 减小皮瓣的折返角度, 并减轻静脉的回流压力。切取皮瓣时要选择1cm宽的筋膜蒂, 确保指背的筋膜血管链完整, 便于皮瓣的回流[6]。在蒂部保留1条宽为0.5cm的皮条, 把手指的周径增加, 使蒂部不受到压迫, 确保皮瓣的血供正常。在蒂部皮肤的缝合时要错开缝合的平面, 避免手术之后皮瓣发生肿胀, 从而形成线性勒痕, 并影响正常的血运。

本文中, 对所有患者实施指背筋膜皮瓣进行指端缺损修复治疗, 经治疗后, 29例患者皮瓣皆能存活, 1例患者皮瓣边缘出现小面积的坏死, 手指功能有27例患者恢复良好, 有13例患者有明显的好转, 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5~12个月的随访, 发现患者的皮瓣质地与外观、弹性良好, 供区没有明显的畸形现象, 各个指关节的功能均恢复正常。由此可知, 采用指背筋膜皮瓣进行指端缺损修复治疗, 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对指端缺损的40例患者实施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治疗过程中, 发现指背筋膜皮瓣能够为患者提供丰富的血供, 并且可以任意选择旋转点, 皮瓣的存活率较高, 是作为指端缺损修复的重要手段,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毓强, 赵科, 闫庆军, 等.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2 (1) :145-146.

[2]黄平, 王金波, 尹卫东.蒂部加长型中节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5 (8) :527-528.

[3]田恒进, 盛辉, 王志勇, 等.指背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J].美容医学, 2011, 22 (10) :471-472.

[4]杨运发, 侯之启, 徐中和, 等.同指中节指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2, 5 (5) :253-254.

[5]邢丹谋, 周必光, 彭正人, 等.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J].中华骨科杂志, 2012, 7 (7) :478-480.

【指背神经】推荐阅读:

神经反馈06-05

神经发育06-06

神经成像07-10

耳蜗神经07-29

神经发生08-03

神经移位08-21

神经症状08-24

神经医学09-09

痛觉神经09-19

应用神经09-29

上一篇:屋顶绿化技术分析下一篇:独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