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神经

2024-10-01

吻合神经(精选4篇)

吻合神经 篇1

目前应用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治疗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spina bifida,SB)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已取得较好临床疗效[1,2]。但该手术需要牺牲一根功能正常的下肢运动神经来再生支配膀胱、直肠,理论上这可能会对下肢正常的运动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1],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也证实了这种可能性[3]。

为了能够在不影响获得膀胱控制这一主要目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手术的副作用,我们试图寻找新的神经吻合方法,以达到损伤神经功能重建又不牺牲供神经的目的。外周体神经端侧吻合可利用邻近健康神经提供再生轴突,且不损伤该神经支配区的功能[4]。鉴于体神经-内脏神经端侧吻合的特殊性,其结果可能不同于普通外周体神经端侧吻合,能否利用神经端侧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既能达到恢复膀胱功能这一手术目的,而又不会损伤下肢正常的运动功能,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

20只SPF级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中心提供),体重约为180~200 g。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端端吻合组,在L4神经出椎间孔水平分别离断L4和L6前根,用10/0无创缝合线在硬膜内吻合L4VR中枢端和L6VR外周端;B组为端侧吻合组,在L4神经出椎间孔水平上方离断左侧L6前根,将LL6VR外周段断端用10/0显微外科缝合线与LL4VR行端侧吻合,吻合角度为45°,每个吻合口吻合1~2针,使神经紧密对合。每组各10只,术中操作均避免损伤各大鼠其余脊神经。各组大鼠常规饲养6个月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让神经再生。

1.2 膀胱测压

各实验动物腹腔麻醉后,股静脉插管给予肌松剂,气管插管予人工呼吸。自制测压管一端置入实验大鼠膀胱,并结扎其尿道及双侧输尿管以形成密闭系统;另一端连接压力感受器。手术显微镜下游离L4前根(L4VR),自制双极银刺激电极连续刺激(Nihon Kohden,10~20 Hz,0.01 ms,0.2~0.5 m A)吻合口近端神经(端侧吻合组刺激前切断吻合口远端的L4VR,仅保留实验检测用的传导通道,以避免电刺激经旁路传导的干扰),BL-410系统记录存储膀胱压力变化[5]。

1.3 神经组织学检查

膀胱测压完毕后,4%多聚甲醛经心灌注固定,A、B两组分别取左侧L6VR吻合口近远端2~3 cm的一段神经根标本;同时取B组左侧L4VR(供体神经)吻合口远端和右侧L4VR相同位置各一段神经根标本。-20℃恒温冷冻切片机切4μm横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

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用HMIAS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对同一批染色的切片,根据染色的灰度定下统一标准,然后软件自动计数,统计单位面积下有髓神经纤维数目。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用SPSS Ver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肉眼所见

所有大鼠手术6月后腹腔注射麻醉,按原切口仔细分离找到神经吻合口。发现A组全部吻合的神经保持连续性,而B组则有3例吻合的神经已经断裂,远端明显变性。因此B组此3例大鼠被排出实验。

2.2 膀胱测压结果

膀胱测压结果,见表1,图1、2。

注:端端吻合组刺激后最大膀胱压=(44.71±4.91)cm H2O;端侧吻合组刺激后最大膀胱压=(15.31±4.15)cm H2O;SPSS统计软件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P<0.01

2.3 神经组织学结果

端端吻合组和端侧吻合组均可见再生的轴突和髓鞘,但端侧吻合组神经纤维数目少,较细小,束间结缔组织多。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端端吻合组与端侧吻合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见表2)。

SPSS统计软件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P<0.01,供体神经(L4VR)吻合口远端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计数与对照侧L4VR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值为(810±91)。

3 讨论

为寻找新的神经吻合方法,以达到既可获得损伤神经的功能重建而又不牺牲供神经的目的,1901年KENNEDY最早提出了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的方法。现已证实,神经端侧吻合后能由正常的神经主干形成侧枝发芽,使得损伤的神经功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并认为端侧吻合的优点在于:对于有缺损的周围神经损伤可以避免神经移植以及对供体神经不造成明显的损害。同时对供体神经L4VR吻合口远端与正常L4VR进行比较,两者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并无差异,也证实了端侧吻合不会对供体神经造成损伤,避免了手术影响下肢功能的可能。

尽管关于周围体神经端侧吻合的研究很多,但关于硬膜内脊神经根端侧吻合的报道却极为少见。目前多数学者的研究都认为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受损神经虽然可以获得再生,但其神经再生的速度和质量均较端端吻合的差[6,7]。实验设计时尽量吸取其他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的经验,希望能使实验中的脊神经根端侧吻合达到最好的手术效果。

曹学诚等[8]研究证实,供体神经干的开窗与否对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并无影响。而多数研究者还是认为神经的外膜和束膜对神经的再生有阻碍作用,吻合口处供体神经干开窗有利于轴突侧枝发芽[9,10]。目前大部分关于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都采用了神经外膜切开后吻合的方法。本实验的供体神经是脊神经前根,在出椎间孔之前脊神经根纤维没有神经外膜包被,且缺乏坚硬的神经束膜,为了避免对供体神经产生不必要的损伤,实验人员没有采用供体神经干开窗技术。

董震[11]在神经端侧吻合角度对神经再生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采用45°端侧吻合法,其神经再生质量优于90°吻合法。分析原因可能为:45°斜行剪断神经干时其横断面神经截面积比垂直剪断增加90%,更大的接触面积可使变性受损的神经远端发挥更大的神经诱导作用,也为更多的神经侧芽生长提供了可能;而且45°吻合时,神经纤维再生的方向较90°为顺畅,阻力相对较小,对神经再生更有利。现在这种观点基本上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因此笔者在实验中也采用了45°端侧吻合神经的方法。

此外,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速度比端端吻合的要慢,为了避免因为时间因素而导致的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神经再生差异,实验人员在手术6月后才对其再生质量进行检测,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使两者的神经纤维再生。

在实际操作中,将L6VR外周段端侧吻合至L4VR神经干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大鼠L6VR神经很细小且没有经外膜包被,在手术操作中易撕裂,即使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进行45°缝合也只能缝合1~2针,故难以确保最大的神经接触面积,并容易引起断端的分离;缝合过多也容易使吻合口产生瘢痕阻碍神经再生。本次实验吻合失败率高达30%(3/10)。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硬膜内将L6VR和L4VR进行端侧吻合后,组织学观察到在吻合口远端存在正常神经纤维,电刺激可记录到膀胱压,说明L4VR神经纤维可以通过侧枝发芽长入L6VR来支配膀胱,这与李兵等研究结果一致[12,13];但大鼠的膀胱测压及再生的有髓神经计数结果远不如端端吻合术后的结果,无法达到重建膀胱的手术目的,因此不能取代传统的L4VR和L6VR端端吻合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端侧神经吻合方法建立人工反射弧来重建膀胱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取SPF级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2组:①端端吻合组:在椎管内分别离断左侧L4(LL4)前根和L6(LL6)前根,将LL4前根中枢段断端与LL6前根外周段断端行端端吻合,共10只;②端侧吻合组:在椎管内离断左侧L6前根,将LL6前根外周段断端与LL4前根行端侧吻合,共10只;手术6个月后电刺激吻合口近端测定各组大鼠的最大膀胱收缩压力,并对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进行比较。结果 端侧吻合组大鼠的膀胱最大收缩压力与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均明显低于端端吻合组(P<0.01)。结论 利用端侧神经吻合方法建立人工反射弧来重建膀胱功能效果不佳,不能替代原手术方法。

关键词:周围神经,神经再生,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神经端侧吻合,大鼠

吻合神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周围神经断裂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 女28例, 年龄41~86岁, 平均年龄 (57.73±14.78) 岁;试验组男30例, 女30例, 年龄40~83岁, 平均年龄 (56.83±15.69)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其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传统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术, 患者行麻醉, 在止血带的作用下进行手术。将断裂的神经端分离到足够的长度, 将远端的神经外膜进行剪开, 将神经外膜进行剥离, 将近端放入远端外膜袖内, 准确对合神经束, 然后用缝合线进行神经外膜和剪口的缝合, 切除损伤的组织, 将远端神经外膜缝合进行固定, 并间断缝合剪口[2]。

试验组患者实行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修复术, 患者行麻醉, 在驱血带的作用下进行手术。将患者的断裂神经进行确定, 在显微镜的协助下, 在切开外膜的时候, 避开外膜的血管, 用锐刀将损伤的组织进行切除, 彻底止血在神经干断面, 用无创缝合线将外膜切口进行缝合, 缝合后的外膜管要保证与附近神经干的粗细吻合, 同时将外膜管的两断端进行整齐修复。在两端外膜血管相对时, 用无创缝合线将外膜两端缝合, 形成神经再生室的小间隙[3]。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情况进行评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标准采用NIHSS和CSS, 对患者的意识水平、凝视状态、视野范围、言语表达以及面瘫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分。肌力恢复状况分级[4], 0级:肌肉处于瘫痪完全状态;1级:肌肉出现轻微收缩;2级:简单的平面运动, 不能抬高;3级:完成动作, 无抵抗力;4级:具较小抵抗阻力;5级: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后, 试验组的NIHSS评分为 (4.67±1.22) 分、CSS评分为 (26.67±8.83) 分, 对照组的NIHSS评分为 (5.27±1.86) 分、CSS评分为 (29.86±8.86) 分,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肌力改善状况比较试验组患者肌力恢复

5级的人数 (17例, 28.33%) 显著多于对照组肌力恢复5级的人数 (2例, 3.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研究表明, 治疗后, 试验组的NIHSS评分 (4.67±1.22) 分和CSS评分 (26.67±8.83) 分低于对照组的NIHSS评分 (5.27±1.86) 分和CSS评分 (29.86±8.86) 分 (P<0.05) ;试验组患者肌力恢复5级的人数 (17例, 28.33%) 显著多于对照组肌力恢复5级的人数 (2例, 3.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神经系统是由人体中的神经元相互联络所构成的器官系统, 在调节机体的思想和动作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控制着肌肉的活动, 协调各个组织和器官进行正常运行。临床上具有创伤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常有发生, 周围神经断裂的发生在医疗治疗中最为常见。临床上对于断裂周围神经的修复, 主要依据周围神经相对于其他神经的再生能力超强, 同时给予良好的适宜再生的条件可以协助其再生速度。因此, 恢复神经功能的关键在于将神经的连续性进行再建。不同临床治疗对于外周神经断裂修复和再生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的差异[5]。经外膜缝合术是临床最为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手术, 该手术主要是将断裂神经进行对端缝合, 主要依据神经结缔组织具有较厚外膜层, 但又不能确保神经纤维能进行准确对接, 对接的错误会对神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在吻合处结缔组织在不断的增生就会造成神经发生障碍, 对神经的再生和恢复起到抑制作用。现在临床上多利用自身的组织来连接自体神经, 即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修复术, 在连接的过程中神经易于匹配, 在神经两端周围留出足够的间隙, 为了神经的再生和修复提供了优越条件。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 小间隙吻合修复术不会受到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造成的局限性, 也不会受到对接的问题影响手术的效果[6]。

综上所述, 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修复在周围神经断裂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可以提高患者周围神经的再生能力, 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 从而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培吉, 赵家举, 江波, 等.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与外膜原位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对比实验研究.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3, 36 (5) :478-481.

[2]张文龙, 董乐乐, 崔成立, 等.原位神经移植与自体静脉小间隙套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比较.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 44 (11) :1281-1283.

[3]王培吉, 董启榕, 江波, 等.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构建神经再生室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实验研究.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2, 28 (1) :13-16.

[4]马华, 张澜, 呼和, 等.小间隙修复周围神经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13, 19 (8) :1389-1392.

[5]张兴安, 吴蜀江, 卢海彬, 等.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面神经损伤.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5 (28) :5145-5150.

吻合神经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雌性Wistar大鼠(由扬州大学动物中心提供)60只,体重为180~200 g,随机分3组(4周组、8周组、12周组),每组20只,每只右侧为神经外膜开窗吻合组,左侧不作吻合,为对照组。

1.2 模型建立[6]

1%硫喷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脱毛剂脱毛,碘伏消毒、铺巾,取锁骨下斜向外至胸大肌止点处作皮肤切口,长约4.10 cm,掀开皮肤,显露胸大肌,于止点内侧0.15 cm处切断胸大肌、胸小肌,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分离臂丛神经后束并切断。而后于右侧内侧束远端0.15 cm处外侧外膜开窗0.12 cm×0.12 cm,将桡神经于后束分叉远端0.15 cm处切断,远断端移至内侧束外膜开窗处,用11-0无损伤缝合线行两神经外膜端侧吻合4~6针。每只大鼠左侧后束切断后,不作吻合,为对照组。大鼠常规单笼饲养,分别于术后4、8、12周麻醉下行电生理、肌湿重及组织学检查。

1.3 肌电图检查

显露右侧桡神经及内侧束,切断内侧束分支,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吻合口近端,记录电极插入肱三头肌,刺激电压为6.5 mV,观察并记录运动诱发电位,测算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1.4 肌湿重的测定

完整取下双侧肱三头肌,去除肌膜,20℃分析天平称重,测定肌肉湿重。

1.5 肌纤维截面积测定

将称重后的肱三头肌用10%甲醛溶液固定、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肌肉最大横径处的横切面。瑞医图文分析系统进行肌纤维截面积的测定。

1.6 肱三头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

取肱三头肌冷冻切片,室温干燥30 min,滴加KarnovskyRoots液(1.3 ml 0.1 mol/L醋酸缓冲液中依次加入0.1 mol/L柠檬酸钠100μl、30.0 mmol/L硫酸铜200μl、蒸馏水200μl、5.0 mmol/L铁氰化钾200μl、硫代乙酰胆碱1.0 mg),37℃孵育30~40 min,苏木精复染5 min,树胶封片。瑞医图文分析系统进行运动终板面积的测定。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术后所有动物均存活,术后4周内大鼠前足趾甲色泽稍黯淡,足部皮毛稀疏,个别动物出现前足溃疡和自噬。12周后,大鼠右侧趾甲红润,足毛恢复正常,左侧无明显改善。右侧臂丛神经圆润、丰满、光泽度好,与之相连的肌群饱满、有弹性。而左侧臂丛神经菲薄、纤细,与之相连的肌群明显萎缩。

2.2 电生理检测结果

神经端侧吻合后随时间的延长,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增高,传导速度加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各组间两两比较,**P<0.01

2.3 肌湿重称量结果

分别称取两侧肱三头肌肌湿重,结果显示实验侧肱三头肌肌湿重明显大于对照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组肌湿重逐渐增大,结果见表2。

各组间两两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4 肌纤维横截面积测定

术后4、8、12周组肌纤维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同一时间段比较,可见实验侧肱三头肌结构清晰,肌纤维粗大,呈正常肌肉形态结构;对照侧肌纤维萎缩变细,胞核集中,甚至出现肌纤维变性。实验组与对照组肌纤维横截面积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各组间两两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2.5 运动终板检查

实验侧运动终板面积大,结构清晰,着色深。而对照侧运动终板面积小,结构模糊,着色浅。实验组运动终板的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吻合组各时间组运动终板面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时间组运动终板面积下降显著(P<0.01)。见表4。

各组间两两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是二十一世纪显微外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对于一些复杂性的周围神经损伤,如臂丛神经损伤,历来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顾玉东首创的健侧C7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近20年来周围神经损伤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然而,只有单一C7神经根作为动力源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显然远远不够。后经朱清远等改良,但毕竟会损伤其他动力神经的功能。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端侧吻合对治疗神经近端回缩或撕脱消失的神经损伤具有明显的优点。神经端侧吻合即把根性撕脱的上、中干远端分别端侧吻合到下干的不同部位,或把根性撕脱的中、下干远端分别端侧吻合到上干的不同部位,这样不仅简化术式,并能避免神经移位术所造成的其他动力神经损伤[7,8,9,10]。

本实验通过建立端侧吻合技术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大鼠实验模型,研究了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情况,以及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的变化。结果显示神经端侧吻合后随时间的延长,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增高,传导速度加快,且肱三头肌肌湿重逐渐增加,肌纤维截面积增大,这说明在以大鼠为对象的臂丛神经损伤实验模型中,再生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而且能使失神经支配的效应器重新获得再支配。提示神经再生良好,功能逐渐恢复。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功能丧失,形态学表现为肌肉萎缩变性和纤维化,运动终板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赖于其与中枢神经元的完整联系,运动神经断裂后运动终板将逐渐发生退变。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3个月后,实验侧肱三头肌结构清晰,肌纤维粗大,呈正常肌肉形态结构。实验侧运动终板面积大,结构清晰,着色深。实验侧在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及运动终板的面积上均明显优于失神经侧,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端侧吻合对失神经肌肉及运动终板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防止失神经肌萎缩。

综上所述,端侧吻合作为修复神经损伤的一种方法,其简单易行,不易损伤供体神经[11,12],有可能成为处理臂丛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性方法。

摘要:目的:研究端侧吻合技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每只右侧神经外膜开窗(0.12cm×0.12cm),将臂丛后束损伤后的桡神经远断端端侧吻合于外膜开窗的内侧束远端0.15cm部位,左侧不做吻合。分别于术后4、8、12周在麻醉下行电生理、肌纤维截面积、肌肉湿重及运动终板面积的检测。结果:桡神经端侧吻合后,随时间的延长,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传导速度加快,肱三头肌肌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值逐渐加大;实验侧与对照侧的肱三头肌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运动终板的面积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端侧吻合能促进臂丛损伤神经再生,并能保护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

吻合神经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清洁雄性Wista大鼠 (250 g左右, 厦门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50只,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只。

1.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由广州赛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后附赛业公司干细胞培养协议及MSCs流式鉴定书) 。

1.2实验方法

1.2.1 MSCs的制备:由广州赛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制备并提供 (见1.1.2) 。

1.2.2大鼠腓神经与胫神经端侧吻合模型制作:大鼠乙醚麻醉, 术野消毒后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及其分出的胫神经和腓神经, 在分叉口下0.5 cm处切断腓神经, 显微镜下操作, 将腓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呈45°行端侧吻合, 吻合处胫神经外膜开窗, 以10-0无损伤外科缝线缝合4-6针不等;腓神经近断端游离后向近端反转90°缝合于邻近肌肉。所有大鼠均取右侧进行实验。

1.2.3 MSCs移植:所有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5只。在端侧吻合术后1周, 实验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107制备好的MSCs。对照组无特殊处理。

1.2.4在术后2、3、4、8、12周时分别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只大鼠的后肢外观、步态、神经功能指数等进行观察, 双侧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测定, 腓神经及胫神经端侧吻合口上下各1 cm处切断、留取神经标本进行固定、脱水、蜡块包埋、薄层切片, 行HE染色。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用±s表示, 使用t检验分析,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体外观观测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在术后2、3、4周时均可见手术侧下肢垂足、小腿肌萎缩, 大鼠行走步态不稳;术后8周及12周时实验组大鼠步态恢复较对照组明显。

2.2腓神经功能指数 (PFI) 测定

自制一纸箱, 规格为50 cm×10 cm×15 cm (长×宽×高) , 两侧开口, 箱底铺白纸。大鼠双侧后足蘸印油后使其自纸箱一侧进入, 自另一侧走出。白纸上每侧可留下3~4个足印, 分别测量实验侧 (E) 和正常对照侧 (N) 的足印长度 (PL) 及足趾宽度 (TS) , 均取最大值, 精确到mm, 计算PFI (PFI= (EPL-NPL) /NPL+80.3× (ETS-NTS) /NTS-13.4) , 见表1。

2.3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测定

术后2、3、4、8、12周时乙醚麻醉致死大鼠, 完整切取各组大鼠两侧的胫前肌, 分别于电子天平测定胫前肌湿重, 恢复率= (实验侧胫前肌湿重/健侧胫前肌湿重) ×100%, 见附表2。

2.4神经端侧吻合口镜下观察

实验组与对照组镜下所见, 术后2、3、4周未见明显差异, 术后8周及12周镜下观察可见实验组端侧吻合口神经芽突生长较对照组明显, 神经纤维较平滑, 较少团曲扭转, 神经细胞数也较为丰富 (见附图1) 。

注:术后第8周及12周两组大鼠PFI对比, P<0.01, 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注:术后8周及12周时P<0.01, 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注:对照组8周吻合口 (图中右侧为腓神经) 实验组8周吻合口 (图下方为腓神经)

3讨论

3.1周围神经损伤的现状

各种因素造成的周围神经损伤越来越多, 造成患者终生残疾,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在这类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神经遭到严重破坏, 无法直接行端端吻合修复, 只能通过自体神经移植等来修复, 但这又会造成供体神经支配区的感觉或运动障碍, 因此,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就近选择合适的神经主干来进行端侧吻合, 以修复受损神经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3.2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术后神经生长的原理及功能恢复

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 神经断端Waller变性后雪旺细胞可快速增生, 产生大量体液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 (NGF) 等, 能够诱导神经发生侧突出芽。端侧吻合适用于神经离断、毁损且无法直接行端端吻合者。研究发现, 端侧吻合后远端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功能约为端端吻合的2/3[1], 与神经移植 (有两个吻合口需要通过) 后肌肉功能的恢复相当[2]。

3.3 MSCs移植对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M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能够在体外稳定的生存和繁殖, 并能保持多向分化能力, 是体外操作的理想细胞。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和有关伦理学的问题[3]。本实验在神经端侧吻合后1周[4]给予静脉注射MSCs, 实验组大鼠在多个观察指标上均较单纯端侧吻合者明显有所提高。实验组大鼠的步态早期表现为失神经支配:步态拖拉、足下垂, 术后8周及12周时实验组大鼠的步态明显好于对照组。PFI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2、3、4周时两组大鼠胫前肌湿重恢复率并无显著性差异, 但实验组大鼠在8周及12周的表现则较明显地好于对照组, 提示MSCs对神经断端侧突出芽有一定的作用。镜下观察同样可见到实验组大鼠的神经吻合口有较多神经细胞生长, 神经细胞的数量和有序程度亦高于对照组。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如NGF等在局部分泌, 是神经能够通过侧突出芽的方式再生的重要因素[5]。MSCs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在自身表达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同时, 介导宿主细胞表达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促进神经再生[6]。

3.4结论

总之, MSCs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并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及部分细胞外基质, 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有明显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后如缺损过大, 不能直接行端端吻合时, 端侧吻合是比自体神经移植更好的选择之一, 因其可避免神经移植的供体神经区域出现新的感觉以及功能障碍, 而后期的功能恢复相当。MSCs的应用可进一步促进端侧吻合后吻合口神经的再生, 提高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功能的恢复。

摘要:目的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难题, 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疾病已成为一种新的医学发展趋势。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大鼠MSCs移植后对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吻合口处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 均在显微镜下制成腓神经与胫神经端侧吻合模型。1实验组:在端侧吻合术后1周尾静脉注射1×107制备好的MSCs;2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分别在术后2、3、4、8、12周进行取材, 对比镜下吻合口神经再生情况、测定腓神经功能指数 (PFI) 、测定双侧胫前肌湿重恢复率。结果 术后8周及12周时实验组大鼠行走步态较对照组大鼠稳定;术后8周及12周时实验组大鼠的胫前肌湿重恢复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大鼠神经端侧吻合标本镜下观察:实验组端侧吻合口神经芽突生长较对照组明显, 神经细胞也较为丰富。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在无条件进行端端吻合修复时可采用端侧吻合的方式进行修复, MSCs可有效地促进端侧吻合后的神经再生,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神经再生

参考文献

[1]曹学诚, 蔡锦方.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乙酰胆碱转移酶变化.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9, 22 (3) :204-206.

[2]杨家辉, 郑晓明, 洪光祥.端侧吻合与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疗效的形态学比较.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8 (10) :986-987.

[3]胡辉, 黄继锋, 张伟才, 等.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基础研究.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2, 26 (6) :532-535.

[4]陈少强, 林建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7, 21 (5) :507-511.

[5]孙贵新, 王欢.周围神经端侧缝合修复神经缺损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28) :5309-5312.

上一篇:案例方法下一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