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鼻腔吻合术

2024-08-25

传统鼻腔吻合术(精选4篇)

传统鼻腔吻合术 篇1

睑板楔形切除治疗睑内翻及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泪道阻塞是眼科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一直以来都是把两个手术分开来, 分别作上下睑切口及内眦部皮肤切口, 且内眦部皮肤切口瘢痕对面部有较大影响, 常难以被日益追求美观的患者所接受, 我们采用经上下睑皮肤切口行脸内翻矫正术加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睑内翻伴泪道阻塞患者20余例, 手术取得满意效果。为了探索脸缘皮肤切口的泪囊鼻腔吻合术及联合睑内翻矫术的治疗效果, 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对20例患眼上下睑缘皮肤切口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睑内翻矫正术的患者进行了一次研究性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经上下睑缘皮肤切口施行睑内翻联合泪囊鼻腔吻合术20例 (20眼) , 其中男性患者7例 (7眼) , 女性患者13例 (13眼) , 右眼4例 (4眼) , 左眼16例 (16眼) , 上睑倒睫伴泪囊炎5例 (5眼) , 下睑倒睫伴泪囊炎15例 (15眼) , 年龄32~59岁, 平均48岁, 手术前经泪囊造影, 泪道冲洗鼻科会诊, 尿常规, 血常规, 肝肾功能检查, 及胸片, 心电图检查, 临床诊断为倒睫及慢性泪囊炎, 病史2~8年2个月, 平均3年8个月, 排除眼角膜及泪道及鼻腔的占位病变及炎性病变。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1) 如上睑内翻伴泪囊炎, 经患者上睑缘上3mm, 平行切开皮肤, 长度为上睑全长, 沿皮肤切口皮下隧道式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至上切口约0.5mm, 内侧分离先越过内眦韧带, 找到内眦韧带后再向下向内分离找到泪前脊, 再回到上睑皮肤切口, 先剪除上睑宽约2mm的全长眼轮匝肌并分离眼轮匝肌, 暴露上睑板, 楔形切除一宽约2.5mm的睑板 (注意不能切穿睑板) , 再用开睑钩朝泪前嵴方向牵拉皮肤切口暴露泪前嵴先沿泪前嵴平行切开骨膜, 再用骨膜剥离子自泪前嵴。泪囊窝及泪后嵴剥离骨膜并推向泪囊方向, 暴露泪颌缝后, 在泪颌缝处用最小蚊式血管钳钝性扩大骨缝大约4~6mm, 用鼻骨咬骨钳自泪颌缝, 泪后嵴, 泪囊窝, 至泪前嵴依次咬切骨壁制成一大约10mm×8mm~16mm×16mm的吻合骨窗。眼科剪分别“”形切开鼻黏膜及泪囊, 仍后在上黏膜瓣下填入明胶海棉, 用丝线缝合泪囊及鼻黏膜上瓣3针。在上睑外、中、内1/3各用小圆针依次缝合切口下缘皮肤, 下睑板, 切口上缘皮肤, 三针同时打结至上睑内翻矫正至合适位置, 再间断缝合上睑皮肤。局部加压包扎, 防止渗血, 指炎止血治疗, 7d后拆除皮肤缝线10d拆除皮肤联合睑板缝线。7d后每隔3天泪道冲洗一次共5次, 下睑缘内翻合并伴泪囊炎手术步骤基本同上睑内翻伴泪囊炎, 但不用越过泪眦韧带, 且下睑离泪囊更近, 手术中张力小, 相对手术难度要小一些。

2 结果

本组共20例 (20眼) , 术后随访2~12个月, 平均7.5个月, 其中18例睑内翻矫正良好, 泪道冲洗通畅, 异物感及溢泪症状消失, 占90%。其中1例术后上睑仍有轻度内翻及异物感, 另1例患者泪道冲洗仍不通畅, 考虑到可能为凝血块, 准备在内镜下取出血凝血块, 但患者放弃治疗, 其他18例无不适反应, 20例无1例因瘢痕影响面容。见表1。

3 讨论

睑内翻合并泪道阻塞在基层医院, 特别是农村地区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以中老年妇女发病率高, 据统计, 睑内翻伴各种阻塞性泪道疾病约占门诊量的15%左右, 虽然各种睑内翻及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手术随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增多, 但传统的睑板部分切除术及鼻腔泪囊吻合术仍是目前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其不足是二者手术分别开展切口瘢痕对面容仪表有影响, 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对术后的仪容要求更高, 但现代经鼻内镜下鼻睦道路的鼻腔内囊吻合术虽可避免面部瘢痕, 但手术仪器昂贵, 内操作空间小, 手术有较大难度, 难于在基层医院普及和推广。而经改进的手术使两个手术一个切口能有效改善瘢痕对面容的影响, 减短手术时间,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近二年所做20例手术, 所有病例对术后面部反应表示满意。所以该联合手术是一种实用安全经济的手术方法, 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睑缘皮肤切口睑内翻手术联合鼻腔泪囊吻合术是一种操作方便, 安全可靠, 且不破坏面容的良好方法。

单眼双泪囊改良鼻腔吻合术1例 篇2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眼科常见多发病, 在鼻泪管阻塞, 泪囊内有分泌物滞留的基础上发生,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泪囊鼻腔吻合术。我科在临床中收治1例单眼具有双泪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 通过泪囊鼻腔置管吻合术治愈。该病例有一定临床价值,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 女, 42岁。因“左眼流泪2年”于2009年8月17日收住我科, 诊断:左侧慢性泪囊炎。术前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拟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常规消毒铺巾, 将浸有0.4%奥布卡因及0.1%肾上腺素的纱条填塞于左侧中鼻道。2%利多卡因+0.75%骨窗鼻侧黏膜为第二个泪囊的囊壁。该泪囊无骨膜包被, 位于囊状骨腔内。重造第二个骨窗, 暴露鼻黏膜, 摘除第一个泪囊。常规“工”形切开鼻黏膜及第二个泪囊, 对位缝合泪囊后瓣与鼻黏膜后瓣。取长约2 cm的T形管, 由鼻腔逆行插管置于后瓣吻合面之前。距管顶端5 mm处用3-0丝线双股套缝后保留缝针, 由内向外固定于鼻侧眉头皮肤, 并结扎于小胶圈上。缝合泪囊前瓣与鼻黏膜前瓣并悬挂于皮下肌肉层。0.5%庆大霉素溶液冲洗新泪道, 分层关闭切口, 术眼涂眼膏后加压包扎。术后全身给予止血、抗感染用药, 鼻腔内滴麻黄碱滴鼻液。术后第2天, 换药冲洗泪道通畅, 清除鼻腔内血块及分泌物。结膜囊内滴抗生素滴眼液, 每日冲洗泪道。术后7 d拔管, 并拆除皮肤缝线, 冲洗泪道畅通。

2 讨论

泪囊位于泪骨的泪囊窝内, 在内眦韧带后面[1]。本例患者特征在于单眼双泪囊, 不仅有正常位置的泪囊, 泪骨鼻侧存在另一位置变异的泪囊。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手术, 改良术式多样[2,3,4], (下转第468页) (上接第466页) 传统术式凡士林纱条填塞吻合通道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眼睑肿胀、头痛, 取出时增加了出血机会[2], 机化的血凝块更易造成新的引流通道阻塞。本例手术通过置管作为支撑物及堵塞物, 抑制组织粘连, 促进创面上皮化, 可形成足够大泪液引流通道[5]。手术所取T形管为常见外科手术材料, 取材方便, 更有支撑力强、不易塌陷、不与组织粘连的优点, 对于本例无骨膜包被的泪囊能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手术保留了内眦韧带, 缩短了手术时间, 更符合生理功能[6]。

参考文献

[1]刘家琦,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6.

[2]吴兰.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临床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 9 (1) :41.

[3]裴世林, 许建树, 杨萍.泪囊鼻腔吻合手术方法的改进和简化[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4, 26 (5) :344-345.

[4]陈捷.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8, 30 (5) :400-402.

[5]王志崇, 陈家琪.鼻泪管阻塞的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1, 19 (1) :3-5.

传统鼻腔吻合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92例 (92眼) , 其中, 男3例, 女89例;年龄20~68岁, 平均47岁;病程1~15年。术前全部病例均有溢泪和 (或) 溢脓, 压迫泪囊区均可见黏液脓性分泌物, 冲洗泪道不通或不畅, 有脓性黏液溢出。2例患者因鼻息肉行鼻部手术后再行鼻腔泪囊吻合术, 其他患者均无严重的鼻部疾病而适合手术。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 应详细检查鼻腔, 鼻中隔严重向手术侧弯曲或中鼻甲过度肥大、鼻息肉阻塞中鼻道者, 应于术前2~3周处理鼻腔疾病, 以免影响鼻腔泪囊吻合口通畅; (2) 术前常规冲洗, 患侧鼻腔术前1 d滴注10%麻黄素, 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填塞中鼻道前端麻醉20 min, 取出后填入油纱条。

1.2.2 手术方法

(1) 常规消毒、铺巾、暴露泪囊区, 2%利多卡因+少许1%肾上腺素行局部浸润麻醉。 (2) 距内眦鼻侧4 mm、内眦韧带上4 mm处弧形切开皮肤长约2.0 cm, 用泪囊扩张器撑开皮肤固定, 钝性分离皮下各层组织, 暴露内眦韧带及前泪嵴骨膜, 不切断内眦韧带。用骨膜分离器沿骨膜切口分离骨膜, 使骨膜连同泪囊一起离开泪囊窝, 上达内眦韧带, 下达鼻泪管口, 后达泪嵴。 (3) 于泪囊窝前下方的筛板上用蚊式血管钳顶一小洞, 再用咬骨钳向前、向下、向上扩大骨孔, 呈长方形约14 mm×16 mm, 注意用咬骨钳顶端把鼻黏膜推开后再咬, 可在造骨窗过程中注入鼻黏膜含少许1%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之水肿, 以更好地防止鼻黏膜出血。 (4) 泪囊黏膜和鼻黏膜切开, 使之前唇大、后唇小, 呈“H”形。后唇不用缝合, 用明胶海绵压平泪囊黏膜和鼻黏膜后唇 (尽量使鼻黏膜后唇在下, 泪囊黏膜在上) , 取浸有0.4 mg/ml丝裂霉素的棉片放置在吻合瓣上及骨孔处, 棉片应充分接触到鼻黏膜和泪囊黏膜, 5~10 min后去除棉片, 用生理盐水 (至少100 ml) 消除残存的药液, 并抽出鼻腔内油纱条压于其上, 起引流、止血和压平作用。前唇两瓣对和良好后, 用5-0黑丝线间断缝合两针并缝合于内眦韧带附着点处以防止黏膜瓣下垂, 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切口, 术毕单眼绷带包扎[3,4]。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5 d, 每天换药, 48 h后抽去鼻腔内油纱条并用麻黄素、地塞米松、庆大霉素混合液冲洗泪道, 每天冲洗1次, 连续4 d, 通畅后1周、2周、1个月、6个月各1次。

1.3 术后观察及疗效标准

术后1周、2周、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各观察1次, 并常规作泪道冲洗。疗效标准: (1) 治愈:溢泪、溢脓症状完全消失, 冲洗泪道通畅; (2) 有效:有轻度溢泪症状, 无溢脓, 冲洗泪道通畅; (3) 无效:溢泪、溢脓 (或不溢脓) , 冲洗泪道不通畅。

2 结果

术后经3年随访, 92例 (92眼) 术后有87眼冲洗通畅, 个别病例虽然冲洗通畅, 但仍然有溢泪现象, 无溢脓。92眼痊愈85眼, 好转2眼, 有效率达94.57% (87/92) , 5例无效患者泪囊较小、肉芽生长吻合口闭塞。术中、术后未见大出血或鼻梁塌陷及术后嗅觉明显下降等并发症。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常发生于绝经期妇女, 多为单侧, 其病因为感染、外伤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鼻泪管阻塞, 过去多采用泪道探通术、泪道植管术、鼻泪道激光重建术和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进行治疗, 但疗效差、并发症多。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失败的可能原因归纳为: (1) 鼻部疾病; (2) 吻合黏膜瓣下垂; (3) 骨窗位置错误或过小; (4) 血凝块堵塞吻合腔; (5) 黏膜瓣缝合不当或断线, 且术中需切断内眦韧带, 术后要对位缝合, 缝合不当均会影响泪小管吸引泪液注入鼻腔的唧筒作用; (6) 吻合处肉芽形成、瘢痕增生、膜形成以及吻合口与鼻甲、鼻中隔粘连[5,6]。而改良后的鼻腔泪囊吻合术不需切断内眦韧带, 使骨窗呈长方形, 较大且吻合口较低, 成一较宽大的腔隙, 不易被堵塞, 减轻了操作难度。在造骨窗过程中注入鼻黏膜含少许1%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之水肿, 以防鼻黏膜出血, 降低血凝块形成, 并应用对细胞增殖各期及静止期均有抑制作用的丝裂霉素, 减少了肉芽、瘢痕、膜的形成, 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月对92例慢性泪囊炎进行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 并使用丝裂霉素辅助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年, 痊愈85眼, 2眼冲洗泪道通畅, 平时仅少量溢泪, 5例失败。结论: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吻合口低、骨窗大, 术后发生再堵塞的可能性小, 并发症少。该手术简单, 疗效确切, 缩短了手术时间。

关键词:慢性泪囊炎,丝裂霉素,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

参考文献

[1]李昂, 杜春光, 苏东风, 等.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116例慢性泪囊炎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 2006, 6 (1) :212-213.

[2]郎桂森.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2) :143-144.

[3]王劲松.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48例分析[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 2 (12) :21.

[4]秦瑛.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 5 (5) :523.

[5]陈仲荣, 周兴燕, 杨敏, 等.452眼改良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5) :68, 87.

传统鼻腔吻合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90眼)其中男9例(9眼),女77例(81眼),年龄最小12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52岁,病史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23年。其中,右眼59眼,左眼31眼,全部病例术前均曾行不同的保守治疗方法,无效后方选择手术治疗。双眼手术为同时手术,术前行泪道冲洗均有不等量黏脓性分泌物和盐水返流。

1.2 术前引流物的制备

取长约2.5 cm,直径约5 mm导尿管一根(经消毒)用3-0丝线(双线)在导管一端用缝针自中间穿过并环形捆绑打结固定,备用。

1.3 手术方法

(1)术前准备常规进行,麻醉,切口,分离泪囊等与常规手术相同,将内眦韧带切断1/2~2/3,保留部分内眦韧带。(2)造骨孔用小的弯头血管钳在薄的泪骨顶一个小骨孔,同时撑开血管钳扩大骨孔,用咬骨钳将骨孔扩大约12 mmm×14 mm,四角略带圆的矩形孔,骨孔偏前偏下,骨孔前界不超过泪前脊之前3 mm,后界为泪颌缝,上界为内眦韧带上缘,下界为骨性鼻泪管上口,此区域为中鼻道黏膜,黏膜厚、血管少,是吻合的理想位置。(3)制作泪囊和鼻黏膜瓣,在泪囊的内侧和骨孔暴露的鼻黏膜上各作一个“U”形切口,基底为鼻根部和内眦部,吻合瓣做的尽可能大,在做鼻黏膜瓣前为了减少出血,鼻腔内1%丁卡因肾上腺素纱条直达中鼻道,尽可能填在切口区域,并施加一定的压力。(4)吻合黏膜瓣,首先将鼻黏膜瓣和泪囊瓣对合,若有多余瓣可切除部分,缝合2针,并悬吊在鼻侧内眦韧带或骨窗前骨膜缘及皮下组织,但不结扎,取已预制的引流管经吻合口送入鼻腔,预置缝线端用缝针自泪囊顶穿出皮肤予以固定,仔细清理吻合口血凝块,结扎2根预置缝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切口区加压包扎,鼻腔不填塞。(5)术后处理,第2天换药,术眼点抗生素眼液,术鼻点1%呋麻液,第4天取出引流管,行泪囊冲洗,术后第6天作泪道冲洗拆线,出院后一周再次行泪道冲洗。

2 结果

86例90眼,除1例行二次手术外,其余均一次性手术成功,随访3~25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85眼无流泪溢脓,4眼有时流泪,但泪道冲洗通畅,1眼术后冲洗不通,行二次手术。

3 讨论

目前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3],其手术成功关键在于骨窗位置及大小。近几年来,随着鼻腔内窥镜的开展,自鼻腔内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均不能与传统手术相比,而且操作较复杂、困难,设备要求高,采用改良手术较传统手术,操作部位浅、视野清楚、手术时间平均缩短30 min,通过多年实践证明手术疗效也好。因此,笔者认为在经济、技术、医疗设备等条件限制的基层医院,该术式是一种方便、实用、有效、易行的手术方法。

矩形骨孔优点:传统的骨孔一般作成椭圆形,而笔者所在医院造成四角略圆的矩形骨孔,骨孔的水平径12 mm,垂直径14 mm,好处是矩形骨孔在切鼻黏膜时足够大,可以充分向外牵引,使新造的腔道达到最大限度,不易下坠,不会因为肉芽组织的生长或少许血凝块而重新阻塞,即使有阻塞,易行泪道探通,加上骨孔偏前偏下,由于重力(地球引力)作用也有利于泪道自然的引流[4]。

引流管的作用:用导尿管作引流管,材料方便、简单、易制作取出,术毕鼻腔不填塞,而引流管能防粘连,不堵塞鼻腔,减轻患者头昏、胀痛的痛苦。

后瓣不缝合:笔者在手术时仅吻合前瓣,制瓣简单易行,操作部位浅,视野清楚,手术时间短,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疗效。方法 在常规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86例90眼(包括4例双眼手术)术后随访3~25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85眼无流泪溢脓,4眼偶有流泪,但泪道冲洗通畅,1眼术后冲洗不通,行二次手术。结论 相对传统手术,改良手术时间缩短约30 min,创伤小、操作方便,患者无头昏、胀痛等优点,更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慢性泪囊炎,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骨孔,后瓣不缝合

参考文献

[1]杨钧.现代眼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83—684.

[2]吴雪虹,杨培良.改良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国眼耳鼻喉杂志, 2001,1(1):42—43.

[3]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84.

上一篇:有机栽培下一篇:有效的提问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