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肾活血方

2025-01-26

滋肾活血方(通用5篇)

滋肾活血方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滋肾通阳活血方治疗冠心病血脂代谢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诊断为冠心病且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 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1组予滋肾通阳活血;治疗2组为滋肾通阳活血方加西医基础治疗, 3组疗程为1个月, 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 , 血清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 (P<0.05) 。治疗后3组间比较, 治疗2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下降程度及HDL-C水平升高程度均较其他两组显著 (P<0.05) , 治疗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滋肾通阳活血方可以调节冠心病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 疗效肯定, 安全可靠, 且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更好, 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血脂异常,滋肾通阳活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已成为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血脂代谢异常不仅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更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血脂代谢异常, 主要指血中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及三酰甘油 (TG) 水平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过低。 美国Framingham研究证实, 冠心病发病与血中LDL-C水平呈正相关, 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动物实验也早已证实, 降低血中TC水平能预防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2]。运用药物降脂, 不仅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消退, 还可以大大减少冠心病临床事件的发生率[3]。刘志明名老中医根据数十载临床经验创制的滋肾通阳活血方, 主要由瓜蒌、薤白、三七、制首乌等组成, 具有补肾活血的作用。本研究观察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服药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探讨该方治疗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9月—2013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肾阴亏虚、心阳瘀阻型患者90例。年龄35岁~75岁;男47例, 女43例;合并高血压病61例, 合并糖尿病15例。根据数字随机表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 每组30例, 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参考WHO缺血性心脏病的有关标准。血脂代谢异常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医诊断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及《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新药治疗肝肾阴虚证及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症: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或刺痛, 固定不移, 痛引肩背和/或臂内侧。次症:头晕耳鸣。心悸胸闷气短, 腰膝酸软, 舌象:舌暗红或舌红有瘀点, 苔薄白、少苔或有剥脱。脉象:脉沉细或弦细。

1.3纳入标准

主症必备, 具有1项或1项以上次症, 结合舌象、脉象, 即可诊断为冠心病血脂代谢异常之肾阴亏虚、心阳瘀阻型。

1.4排除标准

由药物 (吩噻嗪类、β-阻滞剂、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某些避孕药物) 等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患者;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等所致胸痛者;心功能为Ⅲ级或Ⅳ级者, 重度心律失常、脑梗死 (急性期) 等急性疾病者;因其他较重但又必须治疗的疾病 (如血液病等) 而影响本研究的患者;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及产后妇女。不符合纳入标准, 或未按规定服药、不能配合研究者, 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5脱落和剔除标准

1.5.1脱落标准

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判断者;发生不良事件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等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自行退出者。

1.5.2剔除标准

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不能遵从医嘱坚持治疗影响判断者;其他原因导致治疗中止或无检测记录者。

1.6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在入选当天及治疗30d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检测患者的血脂水平。检测由广安门医院检验科完成。

1.7给药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 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 即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2A748) , 每次75mg, 每天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 (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批号:BJ11645) , 每次100mg, 每天1次, 早晨08:00服药;单硝酸异山梨酯片 (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7130823) , 每次20mg, 每天2次;普伐他汀钠片[第一三共制药 (上海) 有限公司, 批号:SM008MC], 每次20mg, 每晚1次, 晚上20:00服药。治疗1组予滋肾通阳活血方, 药物组成:瓜蒌、薤白、三七等。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 每袋200mL, 每次1袋, 早晚各服1次。治疗2组为西医基础治疗加滋肾通阳活血方, 治疗30d。

1.8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 计量资料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多组间两组比较采用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脱落及剔除情况

3组病例均未有病例脱落及剔除情况。

2.2 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见表1)

治疗后, 3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降低, HDL-C水平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2组在改善血脂指标方面, 疗效最显著, 与其他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mmol/L

3 讨论

血脂异常是引起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因素, 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 血浆TG升高又是引起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纠正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有极为重要的作用[4,5]。各国医师采用扩血管的方法防治心脑血管疾患, 但由于动脉粥样硬化, 再加上已经缺血缺氧, 血管已经代谢性的扩张了, 因此, 依靠扩张血管半径增加血流量是有限的。故只有选择降低血管内血液黏度来增加组织脏器的血液灌注量[6]。所以调节血脂异常已成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一个重要部分。血脂异常依据中医理论多归属于“痰浊”、“瘀血”等范畴。血脂如津液营血, 为水谷所化生之精微, 输布全身, 行注血脉, 濡养全身。若年老之人肾气亏虚, 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致血流迟缓;或肾阳虚衰, 虚寒内生, 血液凝滞;或肾阴不足, 虚火灼液, 血液浓缩, 最终瘀血阻滞脉道。所以血脂异常的发生以肾虚血瘀为其主要病理基础。滋肾通阳活血方选用滋肾通阳药与活血化瘀药相配伍, 针对胸痹心肾亏虚、心阳瘀阻之病机而设。滋肾通阳活血方中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瓜蒌、薤白宣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本草思辩录》:“瓜蒌实之长, 在导痰浊下行, 故结胸胸痹, 非此不治”。三七散血、定痛。经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实[7], 制首乌具有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保肝作用, 还有减慢心率、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等作用。瓜蒌主含三萜皂苷。瓜蒌种子含脂肪油、皂苷;瓜蒌皮含多种氨基酸及生物碱等。薤白主要含精油类和酪胺类等成分, 具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三七中所含的三七皂甙和黄酮类等有效成分, 有明显强心和扩张血管作用。该方具有祛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抗缺氧、降血脂等作用。临床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有较好疗效, 更可调节血脂异常, 防治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肖林, 宓宝斌.阿昔莫司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7, 47 (34) :53-54.

[2]王中平, 刘凡, 王玲, 等.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0, 18 (3) :47.

[3]陈良华, 龚兰生.降低胆固醇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7, 24 (7) :291-294.

[4]Stampfer MJ, Krauss RM, Ma J, 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triglyceride level.Low 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 diameter,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ction[J].JAMA, 1996, 276:882-885.

[5]Jeppensen J, Hein H, Suadicani P, et al.Triglyceride concentration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 eight years follow-up in the Copenhagen male study[J].Circulation, 1998, 97 (11) :1029-1136.

[6]李锡东, 李岩华.降脂抗凝胶囊治疗高脂血症6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7, 41 (2) :41-42.

[7]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8;12;17.

滋肾活血方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期DN患者, 将所有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中, 男性21例, 女性19例, 年龄为20~63岁, 平均年龄 (41±11.3) 岁, 平均病程为 (2.5±0.7) 年;对照组中, 男性20例, 女性20例, 年龄为20~65岁, 平均年龄 (38±13.2) 岁, 平均病程为 (2.7±0.6)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取控制血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综合方式治疗, 在此基础上, 饮食蛋白摄入量为每天0.8 g/kg。对照组患者给予缬沙坦 (生产厂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40217;规格80 mg×7粒) , 1粒/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滋肾活血方, 药方组成为黄芪35 g, 地黄20 g, 丹参25 g, 炒山药20 g, 山萸肉20 g, 茯苓15 g, 泽泻10 g, 牡丹皮12 g, 牛膝20 g, 枸杞子25 g, 水蛭10 g, 甘草9 g。1剂/d, 分3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

1.3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早期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 (1) 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尿检示蛋白阴性, 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持续在20~200μg/min (30~300 mg/d) ; (2) 肾小球滤过率 (GRF) 正常或高于正常, 血压升高, 但肾功能未出现异常[2]。 (2)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气阴两虚夹血瘀证型的辨证标准, 具体临床表现为:周身疲乏, 倦怠, 五心烦热, 口燥咽干, 腰膝酸软, 少气懒言, 头晕耳鸣, 尿多, 舌质暗淡或有瘀斑, 苔少或白, 脉细涩[3]。

1.4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或>70岁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病引起的蛋白尿患者;合并急慢性肾炎的患者;合并感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患者;并发严重心血管、呼吸、造血系统和精神疾病等患者;肝肾衰竭或使用肾毒性药物者;依从性差, 不能配合观察治疗者。

1.5 疗效判定

测定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CHOL) 、血肌酐 (Cr) 、尿蛋白排泄率 (UAER) 、24 h尿蛋白定量。疗效评定标准如下。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24 h尿蛋白正常;有效:患者临床表现明显改善, 24 h尿蛋白下降10%~40%;无效:治疗后临床表现无好转, 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无变化, 甚或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 服从正态分布, 且方差齐, 采用t检验, 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 (P<0.05) , 且治疗组患者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表2) 。

3 讨论

DN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 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 其发病机制主要有糖脂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改变、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三个方面。DN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渐进性肾功能改变。有关资料显示, 糖尿病病程超过十年, 早期肾病发生率高达66.8%[4]。早期DN以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为特点, 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和肾功能改变, 微量白蛋白尿是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 及早发现, 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 可使蛋白尿减少或消失, 从而延缓病情进展[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缬沙坦是治疗早期DN的常用药, 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能够有效降压, 并且在扩张血管时, 扩张出球小动脉的作用大于入球小动脉, 能够改变肾小球“三高”状态;还能抑制血管紧张素II生成, 减少对肾小球滤过膜和足细胞的损害, 有效降低尿蛋白, 延缓肾小球硬化, 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

祖国医学中无糖尿病肾病之病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疾病特点, 可归属于“消渴”范畴, 内经中言明“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圣济总录》云:“消渴病久, 肾气所伤, 肾主水, 肾气虚衰, 气化失常, 开阖不利, 能为水肿”, 皆说明肾为根本。《临证指南医案》也有关于本病的论述, “三消一证, 虽有上、中、下三分, 其实不越阴亏阳亢, 津涸热淫而已”。表明了DN的病性, 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久病入络, 病久生瘀, “血瘀”贯穿于本病始终。现代医学也证实, DN常伴有高凝状态和高脂血症。故早期DN以肾虚血瘀、阴虚燥热为病机特点, 治以滋肾活血。

滋肾活血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底化裁而成。方中黄芪、枸杞、丹参重用为君药, 其中黄芪补气力强又能升阳利尿, 善止消渴;枸杞善补肾阴;丹参入行血脉, 凉血去瘀生新;三药相和, 共奏益气滋阴, 活血补肾之功。山药味甘性平, 平补肺脾肾三经, 能益气养阴, 固精止带;山萸肉为补阴佳品;牛膝补肝肾, 活血利水;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是阴虚内热消渴之要药, 以上共为臣药, 加强君药滋阴活血之功。茯苓利水渗湿, 健脾安神, 泽泻利湿泄浊, 合用防地黄之滋腻;丹皮清热凉血合水蛭活血化瘀, 共为佐药。诸药合用, 共奏“滋肾活血”之功, 可见滋肾活血方选药紧扣病机, 配伍严谨, 能够做到标本兼顾。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滋肾活血方联合缬沙坦能显著改善早期DN患者的临床症状, 具有降脂、降糖、降低尿蛋白排泄率作用, 疗效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本方体现了祖国医药治疗上的优势,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滋肾活血方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缬沙坦, 治疗组患者采用缬沙坦加用滋肾活血方,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化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87.5%) 高于对照组 (72.5%) ,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滋肾活血方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较单独使用缬沙坦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早期糖尿病肾病,滋肾活血方,缬沙坦

参考文献

[1]张晋红, 章国英.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老年糖尿病肾病疗效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4) :890-891.

[2]MOGENSEN CE, SCHMITZ A, CHRISTENSEN CK.Comparative renal pathophysiology relevant to IDDM and NIDDM patients[J].Diabetes Metab Rev, 1988, 4 (5) :453-48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63-164.

[4]向红丁, 郭晓薏, 柳洁, 等.1991-2000年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回顾性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2, 24 (5) :30-31.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112-114.

滋肾活血方 篇3

1 临床资料

70例均为我院患者, 年龄18~52岁, 平均32.7岁, 已婚48例, 未婚22例。病程1月~15年, 平均3年5个月。

2 诊断标准、辨证诊断和疗效标准

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第2版) 中的有关标准。

2.2 辨证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有关标准。

2.3 疗效判断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且EPS中WBC小于等于5个/HP。好转: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少25%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 且EPS中WBC较治疗前减少不足25%。

3 治疗方法

3.1 滋肾活血汤药物组成

枸杞子15 g、菟丝子20 g、丹参20 g、王不留行30 g、大黄5 g、败酱草40 g、金钱草50 g、土茯苓50 g。

3.2 加减法

湿热明显, 症见小便频急, 口苦, 尿黄者, 加黄柏15 g、蒲公英30 g、木通15 g;尿道有白色分泌物溢出, 加萆薢15 g/首乌15 g;精液或前列腺液量少者, 加穿山甲10 g, 浙贝15 g。冬瓜仁15 g;肾虚明显, 症见腰膝酸软者, 加牛膝15 g, 续断15 g, 会阴、睾丸腹股沟、腰骶部胀痛不适者, 加川楝子15 g、元胡30 g 水煎服, 1剂/d, 1个月为一疗程:并嘱戒酒。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结果。

3.3 治疗结果

本组70例中治愈48例 (占68.6%) 好转18例 (占25.7%) , 无效4例 (占5.7%) , 总有效率94.3%。

4 体会

4.1 病机虚实夹杂

前列腺炎的疗程症状复杂,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虚实夹杂之侯, 初起热证居多, 此时多为急性前列腺炎或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病久由实转虚, 湿热是标, 肾虚是本, 瘀血是进入慢性过程的进一步病理反映, 虚实之间常互相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多有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前列腺异常变硬或有结节。出现纤维化病变, 会阴部常出现刺痛等瘀血内阻的症状, 应用活血化瘀重要有显著的效果。所以, 本人认为瘀血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机之一。

4.2 诊断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理表现为湿热、肾虚与瘀血相夹杂, 病理变化发展到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症候, 但由于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繁杂而无特异性, 因此, 诊断时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时应抓住其内在的病理变化, 即前列腺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和腺叶中纤维组织增生。辨证时要抓住湿热、肾虚与瘀血这一病理表现的主次轻重。

4.3 治疗应攻补祛瘀兼施

根据慢性前列腺炎湿热、肾虚与瘀血的基本特点, 治疗应清补祛瘀兼施, 即清热解毒、滋肾补肾、活血化瘀, 而不能一味苦寒清热解毒。慢性前列腺炎为湿热致病, 但不同于膀胱湿热, 而是而是湿热之毒蕴藉于前列腺, 治疗宜选用清热利湿通淋之品, 如黄柏、公英、金钱草、土茯苓之类, 清热解毒活血之品宜选虎杖、红藤、败酱草之类。慢性前列腺炎之瘀血为病, 还包括有瘀积不通, 即前列腺导管常因炎症刺激, 纤维变形而管腔变窄致使前列腺导管内秽浊分泌物积聚不出。因此, 除选用丹参、王不留行、丹皮、穿山甲、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通经之外, 还应配以浙贝、石菖蒲、冬瓜仁等以化湿去浊。慢性前列腺炎之肾虚为病, 是病之根本, 机体的抗病能力也相应变低, 治疗当配伍平补益肾之品, 如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之类, 以提高疗效。

4.4 要注意患者排便情况

便秘是慢性前列腺炎的病理结果, 也是慢性前列腺炎的诱发和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的便秘, 强化的排便意识, 经常性腹压增高, 使腺体更处于充血状态。因此, 有效的解决便秘问题, 是提高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治愈率的关键之一。方中所用大黄, 就是这个意思。

滋肾活血方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美国2012年制定的0级糖尿病足诊断标准 (即患者足面未见溃疡, 但溃疡发生率较高) [3]。按照数字抽签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其中实验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1~68岁, 平均 (48.0±2.8) 岁, 病程为2个月至21年, 平均 (6.4±0.5) 年;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0~69岁, 平均 (48.5±3.0) 岁, 病程3个月至20年, 平均 (6.2±0.4)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洛他定 (西安大恒制药厂生产, 国药准字:H20040579) 治疗, 500mg/次, 2次/天, 4周为1个疗程。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滋肾消渴方治疗, 药物组成为附子、桂枝、黄芪、当归、桃仁、水蛭、炮山甲、牛膝、归尾等, 每日1剂, 分两次煎取药汁300mL, 分3次服用, 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辅以口服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等常规治疗, 禁服对患者足部病情有影响的营养神经药物、抗凝药物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踝/肱动脉比、神经传导速度等, 评价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

1.4 症状评分标准[4]

(1) 间歇性跛行疼痛 (50~60m/min) 。0分:>500m无痛感;1分:400~500m有痛感;2分:300~399m有痛感;3分:200~299m有痛感;4分:100m以内有痛感或无法行走。

(2) 疼痛感。0分:无痛感;1分:偶有疼痛;2分:经常疼痛, 偶尔使用止痛药物;3分:疼痛较重, 经常使用止痛药物;4分:持续疼痛, 影响睡眠, 常使用止痛药物。

(3) 麻木。0分:无麻木;1分:偶有麻木:2分:经常麻木;3分:常麻木且伴有其它异样感觉;4分:持续麻木, 难以忍受。

(4) 冷沉重感:0分:无;1分:较轻;2分:一般;3分:较重;4分: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珚x±s) 表示, 分别行χ2、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间歇性跛行疼痛、疼痛感、麻木、冷沉重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s)

2.2 两组患者踝/肱动脉比、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踝/肱动脉比分别为 (0.81±0.12) 、 (0.82±0.11) ,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踝/肱动脉比为 (1.05±0.08)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0.85±0.08)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常规、尿常规指标及肝肾功能异常, 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安全性均较高。

3 讨论

糖尿病足多发生于患者下肢末端, 具体表现为疼痛、感染、溃疡及坏疽等病症。糖尿病足本质上是一种糖尿病性的动脉闭塞症, 也是糖尿病多发、危重的并发症之一, 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较大。临床统计结果显示, 糖尿病患者截肢率高出非糖尿病患者15倍左右[5]。由此可见,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的病足预防干预十分必要。

糖尿病足的病变基础具体包括神经与血管两大环节, 其中血管性病变起决定性作用。从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来看, 临床治疗该病不仅要预防感染, 还需改善微循环, 保证肢体供血量与供氧量。中医理论认为, 糖尿病足的发生多与肾虚血瘀关系密切, 而滋肾消渴方具有温肾、活血、止痛的功效, 恰与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相对应。

本研究发现, 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滋肾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足可切实缓解患者间歇性跛行疼痛、疼痛感、麻木、冷沉重感等临床症状, 提升其踝/肱动脉比 (衡量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状况关键性指标) ,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提示滋肾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足对因对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滋肾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洛他唑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滋肾消渴方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间歇性跛行、疼痛感、麻木、冷沉重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踝/肱动脉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滋肾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足具有温肾补虚的功效, 可切实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足,滋肾消渴方,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童越, 孔德明.滋肾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3, 17 (10) :69-70.

[2]张燕萍, 何文科.蜂蜜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34 (36) :548-549.

[3]付岚岚, 刘显峰, 刘凌云.通络脉合剂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1, 21 (2) :193-195.

[4]黄金梅.四黄外洗液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 2011, 18 (7) :595-596.

滋肾活血方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70例, 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 (40例) 中,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37~70岁, 平均 (56.4±5.1) 岁, 病程3~24年, 平均 (10.6±3.2) 年;对照组 (30例) 中,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39~68岁, 平均 (56.1±4.7) 岁;病程3~23年, 平均 (10.2±2.8)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入选标准:参照WHO于1993年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 并均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 病情分级均显示为1级和2级;肾功能检查均提示正常;尿白蛋白含量均在20mg/L以上, 且尿蛋白均提示为阴性;血肌酐水平均在133μmmol/L以下[2]。 (2) 排除标准:排除肝肾及心脑功能存在明显障碍者;病情3级的高血压患者;继发高血压患者;心衰、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妊娠、哺乳期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中依从性较差者[3]。

1.3 治疗方式

对照组:主要使用缬沙坦治疗, 80mg/次, 1次/d, 口服, 高血压明显或控制效果不理想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但控制在160mg/d以内, 连续治疗3个月。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同时采用自拟中医药滋肾化浊方治疗。药方组成:黄芪30g, 枸杞、生地黄与菊花各15g, 泽泻12g, 丹参、白术、蝉蜕、丹皮、淮山药及地龙各10g, 辅以8g钩藤。水煎后取200mL药汁, 早晚分2次温服。

1.4 评价指标

(1) 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作对比分析; (2)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尿MA (微量白蛋白) 与肌酐的比值以及肾功能变化情况; (3) 综合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有效:血压恢复较为明显, 且比较稳定, 尿常规检查提示相关指标均出现改善, 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显效:血压改善显著, 且较为稳定, 尿常规检查显示各相关指标均显著改善, 且至少2项指标恢复正常, 肾功能恢复正常;无效:血压改善不明显或继续升高, 尿常规检查提示无明显改善, 肾功能无改变或异常程度加重[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压变化

治疗前, 两组舒张压与收缩压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后较治疗前, 两组血压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 ;治疗后两组间血压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1。

(±s)

注: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 *P>0.05, 与治疗前组内比较, , abP<0.05, 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尿MA/肌酐与肾功能变化

在尿MA/肌酐与肾功能上, 两组治疗前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尿MA/肌酐与肾功能检测值均下降, 实验组下降效果更显著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治疗效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8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 实验组效果更佳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发病, 主要以体循环中动脉压出现明显升高为临床表现, 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均有较高的发病率, 且临床研究显示, 该病在近年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 且发病人数增加。高血压是多种器质性病变的诱导因素, 患有高血压后, 累及肝、肾、心、脑等器官的几率较高, 其中, 对肾脏的损害比较明显, 且因呈现为渐进性, 应尽量早期诊断治疗, 以防止进展为尿毒症等严重病症, 威胁患者生命。

(±s)

注: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P<0.05。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中医临床在治疗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中预后效果明显。中医对高血压肾病尚无专用属名, 主要从其症状上将其归属为“肾劳”、“腰痛”等, 认为起病主因为肾阴亏耗, 肝阴不足, 致肝肾阴虚、血瘀脉阻等, 并出现蛋白尿以及夜尿增加等症状, 治疗需滋肾化浊、正虚通络[5]。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即尝试通过滋肾化浊等方式进行高血压肾病早期的治疗, 其中, 自拟滋肾化浊方在临床应用中效果理想。该药方主要有黄芪、枸杞、生地黄、菊花、泽泻、丹参、白术、蝉蜕、丹皮、淮山药、地龙以及钩藤组成, 其中, 方中黄芪、菊花、白术、钩藤可益气平肝、活络利阴;枸杞、生地黄、淮山药可对肝肾起到滋养作用, 可正虚化浊;泽泻有祛瘀利湿作用;而其余几种药物包括丹参、蝉蜕、丹皮与地龙等辅助使用后, 可通络滋阴, 改善疗效。以上诸药合用于高血压肾病的早期治疗中, 可相互协同, 提升预后效果。与单纯使用西医药物治疗相比, 以中医药为主的治疗方式, 可实现对该病更彻底的治疗, 并通过对机体组织的平衡性以及免疫功能进行适当的调节, 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6]。

本文选择的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患者中, 30例 (对照组) 使用缬沙坦治疗, 缬沙坦是一种拮抗高血压以及继发肾损害的专用药物, 可通过对醛固酮释放量以及血管的收缩分别产生抑制作用, 起到较明显的降压效果, 进而防止或缓解因高血压产生的肾脏损害;该药药效较快, 一般在用药2h后即可见降压效果, 且药性持续时间可达24h以上, 但单用此种药物虽对血压控制效果较理想, 但整体药性仍相对较弱, 在缓解肾损害中效果相对要差[7]。本文所选的另40例高血压肾损害早期患者 (实验组) 均在对照组基础上, 同时采用笔者自拟的滋肾化浊中药方进行治疗, 疗效更为确切。治疗后, 在血压改善情况方面, 两组舒张压与收缩压下降幅度不具显著差别 (P>0.05) ;但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在尿MA/肌酐以及主要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与血清肌酐方面, 两组治疗后差异性较显著, 实验组以上各相关指标的下降幅度均相对更大 (P<0.05) ;另外, 在总体疗效上,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5%, 高于对照组的76.7%, 效果更佳 (P<0.05) 。

综上所述, 滋阴化浊中药方在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治疗中, 预后效果显著, 可明显改善血压水平和肾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滋阴化浊中药方在高血压肾损害早期治疗中的预后效果。方法:将70例高血压肾损害早期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 (30例) 采用缬沙坦治疗, 实验组 (40例) 同时采用滋阴化浊中药方治疗,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压、尿MA/肌酐与肾功能变化情况, 及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 两组舒张压与收缩压下降幅度无显著差异 (P>0.05) ;在尿MA/肌酐与肾功能上, 实验组各相关指标的下降幅度均相对更大 (P<0.05) ;实验组总有效率87.5%, 对照组为76.7%;实验组效果更佳 (P<0.05) 。结论:滋肾化浊中药方治疗高血压肾损害预后效果显著, 可明显改善其血压水平和肾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滋肾化浊方,高血压肾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陆忠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医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2 (1) 94-96.

[2]王丹枫.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医证候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 2011.

[3]杜艳芳.中医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辨治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 2009, 31 (12) :78-79.

[4]王效非.补肾活血法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6) :894-895.

[5]王波.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医辨证规律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0 (6) :36-37.

[6]盛炜.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 (9) :1120-1121.

上一篇:劳动防护用品监管下一篇:神经丛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