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神经阻滞剂

2024-10-17

感觉神经阻滞剂(共11篇)

感觉神经阻滞剂 篇1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统疾病,而膀胱痉挛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2,3]。膀胱痉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尿意和便意强烈,膀胱有阵发性痉挛性疼痛感,导尿管的周围有血性液渗出且冲洗液不畅通,膀胱内压力升高明显,甚至出现反流等[4,5]。术前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可以减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6],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7]。为了探讨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预防前列腺术后患者膀胱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本院选取2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拟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拟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患者28例,年龄58~74岁,平均(67.8±5.3)岁,病程为2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1.0±0.7)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生理盐水膀胱灌注的患者14例为对照组,采用感觉神经阻滞剂和生理盐水膀胱灌注的患者14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于术前3 d向膀胱灌注生理盐水104 mL并停留0.5 h,观察组于术前3 d向膀胱灌感觉神经阻滞剂原液4 mL和生理盐水100 mL并停留0.5 h,患者均于腰硬联合麻下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并给予4周的护理干预。术后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临床指标,主要观察指标为冲洗液的转清时间、导尿管的留置时间、造瘘管的留置时间、治疗前与拔管后的前列腺症状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护理干预主要内容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导尿管及膀胱冲洗护理、自控镇痛泵的使用指导、预防并发症护理等。

1.3 评分标准

(1)前列腺症状评分采用美国泌尿学会衡量委员会制订的评分标准[8]:关于排尿症状的7个问题进行评分,0~35分是无症状~非常严重症状,0~7分是轻度症状,8~19分是中度症状,20~35分是重度症状。(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采用李霞等[7]研究的评分标准:0~10分是无痛~非常严重疼痛,分数越大,疼痛越严重。(3)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李霞等[7]研究的评分标准:0分是非常好,1分是好,2分是多数满意,3分是满意和不满意各半,4分是多数不满意,5分是不愉快,6分是很痛苦,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结果显示(表1),观察组冲洗液的转清时间、导尿管的留置时间、造瘘管的留置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拔管后前列腺症状评分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拔管后前列腺症状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表2),观察组拔管后前列腺症状评分于拔管1周、拔管2周、拔管4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4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4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表3),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表4),观察组膀胱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预防前列腺术后患者膀胱痉挛的作用机制

良性前列腺增生拟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原因主要为导管刺激、冲洗液刺激、导尿管水囊对膀胱顶部的压迫等,使得机体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注射解痉药和镇痛药,但临床疗效不显著,硬膜外腔内注药还要保留外腔导管,不仅增加了费用,还增加了护理和治疗的困难,患者术后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是一种新型疗法,可与机体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诱导钙离子不断流入C纤维神经元细胞而使其脱敏,也可使神经生长因子发生灭活,减少体内的降钙素基因的相关肽、P物质、神经蛋白合成,还能作用于含速激肽的神经纤维。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可以明显减弱机体神经纤维对有害刺激的识别能力,同时还能抑制或减少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

3.2 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预防前列腺术后患者膀胱痉挛的护理要点

术前与患者进行思想沟通,了解其术前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况,给予其鼓励和支持,从心理上使患者可以正视疾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老年患者的身体素质较弱且耐受力较差,指导其饮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可以消除其思想顾虑,增强其治疗的信心。规范化操作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严密监控患者的病情发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术后要保证膀胱的冲洗通畅,做好对导尿管及膀胱冲洗护理,准确判断患者发生膀胱痉挛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患者使用自控镇痛泵。如果患者出现了尿频尿急或膀胱灼烧感的临床病症加重,告知患者这是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无需恐惧和害怕。指导患者多饮水并卧床休息,同时做好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工作,尤其是预防血尿和膀胱痉挛的发生,意外发生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用热湿毛巾热敷下腹部,并指导患者用药等。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冲洗液的转清时间、导尿管的留置时间、造瘘管的留置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临床疗效确切,缩短了治疗时间。观察组拔管后前列腺症状评分于拔管1周、拔管2周、拔管4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良好的控制了患者的病情发展,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后,患者生活质量等到了明显提高,疼痛状况也明显减轻。观察组膀胱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有效减少了膀胱痉挛的发生,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术前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可有效预防前列腺术后患者膀胱痉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规范化操作膀胱灌注、患者病情的严密监控、术后膀胱的冲洗通畅是保证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可以发挥最佳疗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Matthias O,Joyce B,Hessel W,et al.Age and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detrusor over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European Urology,2008,54(2):419-426.

[2]Hussein AA,Samir AE,Mohammed S.The value of measuring the pro-static resistive index vs pressure-flow studies in the diagnosis of bladderoutlet obstruction caused by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Arab Jour-nal of Urology,2012,10(2):186-191.

[3]Joao MP,Luis CP,Tiago B,et al.Prostat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to treat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Radiology,2011,22(1):11-19.

[4]Andres SW,Constance H,Petra MH,et al.1258 Identification of urinarysubstance p level as a biomarker for bladder spasms following ureteralreimplantation surgery[J].The Journal of Urology,2010,183(4):486-487.

[5]Harper L,Semjen F,Bordes M,et al.Intravesical instillation of ropiva-caine reduces bladder spasms following paediatric ureteroneocystostomy[J].Journal of Pediatric Urology,2007,3(4):301-304.

[6]潘朝杰,谢克基,李涛,等.膀胱灌注RTX预防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J].广东医学,2006,27(12):1813-1814.

[7]李霞,潘朝杰,谢克基,等.膀胱灌注感觉神经阻滞剂预防前列腺术后患者膀胱痉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4):23-25.

[8]孙卫兵,蒋思雄.《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点评—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4):55.

感觉神经阻滞剂 篇2

B.神经反射试验

C.嗜碱性细胞脱粒试验

D.结膜试验

E.阿托品试验

表面麻醉药有哪几种剂型()A.乳剂

B.溶液

C.软膏

D.栓剂

E.凝胶

预防局麻药中毒的措施包括()A.加入微量肾上腺素

B.最低有效局麻药浓度

C.麻醉前应用镇静药

D.减小局麻药用量

E.加快注药速度

4.判断题静脉注射局麻药后最易发生的即刻并发症是组织坏死。()参考答案对5.判断题利多卡因是酯类局麻药。()参考答案错6.判断题可卡因只能用于表面麻醉。()参考答案错 7 静脉注射局麻药后最易发生的即刻并发症是()A.神经炎

B.失语

C.血栓性静脉炎

D.心肌抑制

E.通气过度

利多卡因在静脉局部麻醉总剂量不应超过()A.0.5mg/kg B.3mg/kg C.1.5mg/kg D.2mg/kg E.2.5mg/kg 9 在第2骶后孔阻滞骶神经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损伤脊髓

B.血肿形成

C.穿刺针刺入盆腔

D.注药入血管

癌性综合征的神经阻滞疗法 篇3

癌性呃逆综合征:多由于上腹部脏器的晚期癌瘤引起。临床表现为患者被动地骤然发出吸噎性“咯咯”样声音,同时腹肌也随之抽动。顽固性的呃逆可持续数日甚至10余日而不愈,并伴有胃腹胀满等不适感。其发病机理目前不明。对症状严重、用各种措施不能缓解的病例,施行神经阻滞疗法则屡见良效。依据阻滞部位不同,分为膈神经阻滞、第四颈椎椎间孔阻滞、硬膜外腔留置导管注药等几种。大多数病例药到病除,少数需2~3次治疗才痊愈。

癌性淋巴水肿:多为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回流障碍及发生淋巴管瘤所致。多在手术后发生,可局限于上臂或前臂近侧,以后逐渐发展到整个上肢的水肿。也有数年后才发生淋巴水肿者。早期抬高患肢可明显消肿,此时皮肤柔软,水肿的肢体上有触痛的肿块,肿块可逐渐增大。皮肤有色素沉着。晚期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硬化。神经阻滞或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预防和治疗该综合征较为有效,可促进淋巴回流,消除肿胀和疼痛。

癌性胸水与胸膜痛:多由肺癌所致。胸膜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胸膜无痛觉,壁层胸膜受肋间神经和横膈膜神经支配,分布有丰富的传导痛觉的神经末梢。对此综合征,一般的治疗措施如胸壁敷药、固定或投用镇痛剂,常能缓解症状,但仍不能消除深呼吸和咳嗽时引起的胀痛不适。然而通过肋间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等除痛方法,却能收到完善的效果。

癌性皮肤瘢痕痛:肺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等大手术后,皮肤创面愈合出现的瘢痕痛。临床表现为包括瘢痕在内的、范围广泛的烧灼样刺痛和紧箍样感。且常伴有交感神经机能亢进的症状,即血管痉挛、多汗、皮肤和指(趾)甲的营养障碍。这类瘢痕常处于皮肤活动度不大、且与附近骨质粘连固定的部位。瘢痕中的神经纤维往往需要数月或数年的漫长时间才能修复至正常,这就决定了症状的顽固性。治疗此综合征有局部浸润阻滞术、体神经阻滞术、交感神经节阻滞术等疗法。也可采用7%酚溶液或纯乙醇注射于瘢痕部位的敏感点。以巩固疗效。

敬告读者

值此新春之际,《祝您健康》杂志社全体同志谨向读者致以诚挚地问候,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合家身体健康!

老读者一定还记得我们对1997年的工作承诺:定期组织专家举行专题讲座、疾病咨询活动,集体订阅本刊的单位,可预约上门服务;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答复读者来信;电话、传真对全社会开放,读者可随时通过电话、传真提出问题,本刊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答复;随时优惠供应“新书菜单”栏目上刊登的医学保健类书籍;每期随刊赠送“知识卡片”。1997年已经过去了,这几项工作落实得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997年我们随刊赠送了12张知识卡片,并向读者推荐近20种保健新书。(025)3308211的热线电话已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每当我们下班时,电话录音又会忠实地记下读者的求援信息。我们还邀请了南京鼓楼医院的主任级医师为集体订阅单位作现场医疗咨询活动,宣传医学科普知识。

感觉神经阻滞剂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的患者全部为该院收治的需要进行肱骨外科颈手术的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50例。治疗组中男性26例, 女性24例, 体重为42.5~80.3 kg, 年龄为26~75岁, 平均年龄为 (42.3±6.5) 岁;对照组中男性23例, 女性27例, 体重为43.5~81.5 kg, 年龄为24.5~73.5岁, 平均年龄为 (41.5±6.4) 岁。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全部在2~4 h之内。

1.2 方法

选择研究的患者在手术前的8 h禁止吃任何食物, 在手术前肌注鲁米那钠针, 剂量为100 mg。患者进手术后, 开放静脉, 连续监测患者的ECG、HR、Sp O2、BP。对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患者的平卧去枕, 头要偏向对侧, 在患侧的肩部下垫一薄枕, 将上肢贴在身旁。在患者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和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三角间隙, 三角形的底边能够感受到锁骨下动脉的波动, 穿刺点就走环状软骨边缘。当体表标志确认后, 进行皮肤和被单的消毒。在环状软骨水平的肌间沟处利用细穿刺针做局部的麻醉。将穿刺针经过皮丘垂直刺入, 向下和向后各成45°, 推进刺针的方向为横突结方向。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出现异常需要注入0.4%的罗哌卡因, 剂量为30 m L。治疗组患者主要为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同对照组相同, 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后在进行肋下臂神经阻滞, 主要是在患者的腋窝部垂直腋动脉走向进行细针穿刺, 同时在皮下注射0.4%的罗哌卡因, 剂量为10 m L。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中不同时间短段的疼痛程度。

1.3 评价标准

主要的评价方法为利用划线记录法, 该方法将疼痛用线段表示, 主要分为10段, 无痛为0, 轻度疼痛为1~3, 中度疼痛为4~6, 重度疼痛为7~9, 极度疼痛为10。将疼痛强度的点在线上标出来, 疼痛强度的评分主要为0到标出点的距离。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显著, 在手术中感受良好, 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有23例患者感觉疼痛, 需另行注射静脉镇痛药, 另外, 还有3例患者疼痛难以忍受, 最后不得不改为全身麻醉, 手术才能够顺利进行。治疗组在手术中的各个时间段患者的疼痛程度都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通过该研究的实验发现只使用臂丛神经阻滞来进行麻醉效果不理想, 主要是因为臂丛神经阻滞不能阻滞肋间臂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上臂内侧皮肤主要是肋间臂神经和臂内侧皮质神经共同支配, 两者相互协调, 密不可分[3,4]。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 肋间臂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没有被阻滞, 这是导致患者感到疼痛的主要原因。该试验中资料组患者麻醉效果非常小猪, 在手术进行时无疼痛感, 对照组患者中23例均感觉疼痛, 需静脉注射镇痛药物。观察组患者使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进行麻醉, 充分的利用了臂丛内侧束发出的臂内侧皮质神经, 在很高的地方就开始离开腋鞘, 因此臂神经阻滞不能阻滞该神经。肋间臂神经组要是第2肋间神精外侧皮支的分支, 和臂内侧皮神经相连, 因此臂丛神经也不能阻滞该神经[5]。观察组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效果更加显著, 病人感到的疼痛显著降低。但是观察组临床医生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痹时候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并发症的防治[7], 注入的麻醉药一般会向颈丛下部进行扩展, 导致膈肌麻痹,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该试验中观察组患者经过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与XX等学者报道相符[8]。

综上所述利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麻痹效果显著, 患者的疼痛程度低, 使手术可以顺利的完成, 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魏万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0.

[2]孙晓娟, 李靖, 董补怀, 等.颈臂丛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31) :4270-4271.

[3]陆延永, 韦作亚, 赵文华, 等.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8) :941-942.

[4]郑清.手法复位超肩关节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C]://第十届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9:300-302.

[5]冯斌, 张震, 胡宗凯, 等.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 (3) :344-346.

[6]管世淮.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浅颈丛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09, 29 (9) :99-100.

[7]廖红波, 田野, 匡经善, 等.老年患者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C]//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237-239.

感觉神经阻滞剂 篇5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神经传导阻滞;青春痤疮;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8.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49-01

青年痤疮又称寻常性痤疮,是主要由于雄性激素分泌过盛引起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1],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甚至囊肿瘢痕为其特征,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是困扰青年男女美容的一大障碍。近年来我院皮肤科和麻醉疼痛科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疗法治疗青年痤疮10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15~27岁,其中包括丘疹性痤疮和脓疱性痤疮;病程为15天~3年,临床表现有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炎症愈合后遗浅的凹坑瘢痕。

1.2 方法

1.2.1一般处理: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常用温水及中性香皂洗脸,不用手挤压损害,注意生活规律,尽量少用化妆品,少食脂肪及高糖饮食,多食蔬菜、水果。

1.2.2星状神经节阻滞: 患者平卧,肩下垫一小枕,取颈部极度后仰位,在阻滞侧环状软骨平面,用两手指将胸锁乳突肌拨至外侧,进针点以C6横突前结节的根部为指标,距正中线处1.5cm,位于胸锁关节头侧2.5~3 cm,与冠状面垂直刺入长4号23G穿刺针,推进2~4cm,直至碰到骨质,退回0.5cm,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即可注入2%利多卡因(Lidocaine)4ml,同时注入维生素B1(vitamin B1) 100mg,维生素B6 300mg,维生素B12 0.5mg,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共10ml。患者在治疗15min内,均出现程度不等的霍纳(Horne’s)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阻滞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视物模糊、面微红、无汗与温暖感等症状。观察30min,患者如无不适即可离院[2]。患者施行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左右侧阻滞间隔2h以上),3d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期间,未用其他治疗方法或药物。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皮损消退,皮肤恢复正常,追访6个月内不复发。显效:皮肤留有色素沉着,浅凹瘢痕,追访6个月内不复发。有效:进入稳定静止期,无新皮损出现,原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数量大小及面积变小,着色变浅。无效:皮损症状不加重亦不减轻,没有变化或又有新的皮损出现,症状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100*100%。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中治疗1个疗程后58例有显效,治疗2个疗程后累计88例有显效,治疗3个疗程累计99例有显效,经过3个疗程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后6个月随访观察:痊愈78例,顯效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治疗后皮肤光洁正常,无新皮损出现,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所有病例中除89例治疗过程中短时表现Horne’s综合征及15例偶见一过性喉返神经阻滞外,无其他任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3 讨论

青年痤疮俗称暗疮、酒米、青春痘、寻常痤疮等,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于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胸背等处。据统计,约有80%的成年人在青春期患过痤疮,但发病的轻重不一,引起痤疮的原因有多种,目前多认为是与雄激素有关。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皮脂排泄障碍,皮脂潴留,形成粉刺,毛囊及粉刺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得以大量繁殖,并产生溶脂酶、蛋白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最后形成炎性丘疹或脓疱,重症者愈后残留疤痕。此外,遗传、饮食、胃肠功能障碍、月经、机械性刺激、化妆品等可诱发本病。

据相关文献报道: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治疗内分泌系统紊乱所致疾病中的治疗已得到广泛应用,如乳腺疾病、经前期综合征等[2-4],它不仅可有效调节机体内分泌的平衡,纠正紊乱,尚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一旦机体不能生成所需要数量和种类的抗体或产生大量抗体,都会导致感染、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SGB可有效提高在T细胞/B细胞的百分率中,T细胞比率,并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抑制青年痤疮患者中的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有利于控制感染。

SGB通过抑制交感神经中心,显著增加头面颈部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促进寻常痤疮患者皮损的恢复,并预防粉刺内容物通过微小裂隙进入真皮引起毛囊周围炎,形成炎性丘疹或脓疱。同时在SGB用药中,加用少量地塞米松注射液可抑制疤痕的形成,促进颜面损伤修复并减轻其炎症反应。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治疗青年痤疮是一种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且简便易行的科学治疗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全科医学/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330.

[2] 王宏伟,田斌斌,唐静,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2012,8(2):113-114.

[3] 王宏伟,田斌斌,翟文元,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乳腺疾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30):42-43.

感觉神经阻滞剂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48例, 其中男22例, 女26例;年龄24~70 (43.2±3.6) 岁;体质量40~89 (65.3±5.6) kg;病程ld~33年, 平均15.8±2.9年。对照组48例, 其中男23例, 女25例;年龄23~69 (42.6±4.1) 岁;体质量42~88 (64.8±4.6) kg;病程3d~35年, 平均16.3±3.1年。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单侧或双侧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颈项僵痛, 臂丛牵拉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等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或伴头晕、头痛、眼疲劳或心悸等症状, 即合并有颈动脉型或交感型颈椎病症状;部分患者3种类型颈椎病症状皆有。两组患者均行X线、CT和 (或) MRI检查, 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及椎间盘退变突出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椎旁阻滞治疗。患者取坐位, 前额靠于椅背上, 以7号肌注针在病变颈椎患侧距棘突旁开1.5cm处缓慢垂直进针, 触及横突后退针少许。于椎板外侧椎间孔进针约lcm, 回抽无脑脊液、血液即注射镇痛液3~5ml, 1次/w, 4次/疗程。镇痛液配方:2%利多卡因3ml、曲安奈得20mg、维生素B1100mg, 维生素B120.5mg、0.9%氯化钠注射液20ml。

1.2.1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治疗。患者取去枕仰卧位, 肩稍垫起, 伸展颈部, 嘴微张, 肌肉放松。术者站于患者阻滞侧, 采用气管旁入路, 先以手指触摸到环状软骨下缘, 再向外摸到横突, 指腹感颈动脉应手, 左手中指、无名指向外推胸锁乳突肌连通颈动脉鞘, 中指抵住横突。以右手持注射器, 沿左中指按压横突处缓慢进针。嘱患者不咳嗽、不吞咽, 针尖触及C6横突下有骨性阻挡感后, 固定针尖并退针少许, 回抽无血液后即注射1%利多卡因8ml, 注射完毕后按压住针眼并出针。患者由卧位变为坐位, 观察患者30min, 若同侧出现Horner综合征即为成功。行双侧交替阻滞, 1次/d, 15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和1年疼痛程度, 进行统计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疗效[2]: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为治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颈、肢体功能改善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2) 疼痛程度[3]: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进行评定, 0分为无疼痛, 1~4分为轻微疼痛, 5~6分为中度疼痛, 7~9分为严重疼痛, 10分为极度疼痛。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w、1个月、6个月和1年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治疗后1w、1个月的VA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年的VAS评分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主要以调整、改善颈椎关节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进而消除脊神经周围免疫反应和无菌性炎症为目的[4]。椎旁阻滞是以椎板和棘突的解剖关系作为穿刺进针点, 使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的椎间盘及其周围炎症组织, 达到靶向给药的功效, 改变病变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 改善微循环血流, 减轻组织充血、肿胀, 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有助于髓核、神经根的复位[5]。椎旁阻滞还可暂时性阻断疼痛的传导, 缓解局部的肌紧张和痉挛, 有利于改善病变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 消除疼痛的恶性循环而达到治疗目的。

星状神经节阻滞有周围作用和中枢作用, 可维持内分泌、自主神经、免疫功能正常, 抑制星状神经节支配区域的血管运动、肌肉紧张, 消除面部血管、神经痉挛, 扩张头面部血管, 改善局部血流量, 从而增加面部营养供应。星状神经阻滞的实质是阻滞颈交感神经节, 抑制其节前、节后纤维的功能, 扩张支配区域的血管, 松弛肌肉, 抑制痛觉传导, 从而阻断和消除各种原因所致的损伤性刺激, 解除血管、神经痉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抑制退行性变发展, 使得非细菌性炎症消散, 达到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止痛和改善肢体活动功能的目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可在短期内缓解患者不适, 是非手术方法中疗效较好的一种[6]。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椎旁阻滞治疗效果显著, 近期效果尤佳。这是由于它将星状神经节阻滞及椎旁阻滞的效果结合在一起, 但两组患者的远期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可能是因为星状神经节的阻滞效果是可逆的, 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恢复到阻滞前的状态所导致[7]。

综上,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椎旁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近期效果尤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定麟.现代骨科学 (上)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56-1058.

[2]姜宏, 施杞.介绍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J].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6) :381-383.

[3]Kiuehi Y, Hirota A, Takamatsu M, et al.Effect of stellate galaglion block on human retinal blood flow[J].Nippon Ganka Gakkai Zasshi, 2000, 104 (1) :29-33.

[4]陈廷明, 刘怀清, 闵苏.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7-81.

[5]王达建, 王新敏.颈部椎旁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5, 45 (16) :54-55.

[6]程建明, 穆敬平, 彭力, 等.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11 (26) :11-12.

神经阻滞治疗慢性盆腔痛 篇7

CPP的病因涉及女性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及运动系统等,常见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间质性膀胱炎、肠易激综合征、肌肉筋膜疼痛等。既往的治疗多局限于妇科疾病,但事实上CPP的病因中妇科疾病仅占20%,因而,CPP的治疗应着眼于多个系统。同时,针对单一病因的治疗有时难以达到很好的疗效,CPP的治疗应是综合化的治疗。

疼痛的产生是有害刺激作用于外周神经,经神经传导最终到达大脑皮层,因而,所有的疼痛均可以归结到神经。慢性疼痛的病程中,伤害性疼痛信息的反复刺激,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异常,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疼痛记忆、结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及异常,此时去除伤害刺激后疼痛也可能持续存在。同时,反复伤害刺激造成伤害感受器的兴奋性提高,表现为轻微刺激或无刺激时机体也感到疼痛。受伤的神经产生异常高频簇状放电,也导致痛觉过敏和感觉异常。疼痛感觉扩散、泛化,痛觉皮区分布界限紊乱也是导致痛觉过敏及超敏的原因。以上可以看出,神经传导与慢性疼痛的产生密不可分,神经阻滞治疗可以作为慢性疼痛治疗的一种选择。

神经阻滞疗法是指以化学药物或者物理措施,阻断局部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从而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疗法,包括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及物理性神经阻滞疗法。前者通过局部注射局麻药或神经毁损药物来阻断或破坏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以暂时或者长期缓解疼痛。后者以物理措施刺激周围神经,导致暂时或永久性的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1 神经阻滞治疗CPP涉及的主要神经

CPP涉及的神经分为躯体神经及内脏神经。可以通过神经阻滞来缓解疼痛的躯体神经包括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阴部神经、腹壁神经等。可通过神经阻滞来缓解疼痛的内脏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腰交感干、奇神经节)及部分神经丛(腹腔丛、上腹下丛、下腹下丛)等。

2 扳机点阻滞术

扳机点又称触发点,是指患者体表疼痛最敏感、最剧烈的部位,是最强的压痛点。其可发生在任何骨骼肌,所在部位有时也与穴位密切相关,多集中在筋膜、肌缘部,肌肉、筋膜移行肌腱部,肌腱附着于关节或骨骼的部位,末梢神经自深部穿过筋膜通向体表的部位。行扳机点阻滞术时,操作者根据患者诉说或指出的疼痛部位,以手指压触,寻找反应最强烈之处。此处通常可触及皮下有条索状或游丝状硬结或块,下压时伴有向四周扩散的异感。经皮注入局麻药,患者感到针刺感加剧疼痛,注射药物后疼痛缓解并有舒适感,表明注射到位。临床上,扳机点阻滞术多用于肌筋膜疼痛、三叉神经痛等扳机点明显的疼痛的治疗。

对于CPP而言,扳机点阻滞术多用于能准确定位的腹壁疼痛的治疗,主要涉及的神经包括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腹壁神经等。Long-Ching Kuan等曾报道对130例患下腹部疼痛的患者行扳机点阻滞术,采用麻醉药及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其中95%的患者在经过1次或2次阻滞后疼痛完全缓解,随访3个月,86.5%的患者疼痛未复发。

3 阴部神经阻滞术

来自腰丛的腰骶干和所有骶、尾神经的前支构成骶丛,骶丛发出分支构成阴部神经。阴部神经随阴部血管穿梨状肌下孔至臀部,绕坐骨棘经坐骨小孔进入会阴部的坐骨直肠窝。其分支包括会阴神经、阴蒂背神经和直肠下神经。见图1。

阴部神经痛与阴部神经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与阴部神经受到卡压有关,其诊断存在一定难度。临床上,常采用Labat提出的五项诊断标准(阴部神经分布区内疼痛,坐位时疼痛加重,夜晚睡觉时不会被痛醒,临床检查不到感觉丧失,局部麻醉阴部神经可止痛)。阴部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可以采用阴部神经阻滞术,阻滞方法包括X线引导、B超引导及CT引导等,可经皮或经阴道途径。见图2。

既往研究证实,阴部神经阻滞术对于阴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缓解有一定的作用。文献中Stanley等、Thierry Vancaillie等分别对阴部神经痛患者施行阻滞术,结果显示,患者的疼痛症状有缓解,但长期随访发现,其疗效存在局限性,疼痛有复发趋势。阴部神经支配其分布区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故通常的阻滞术仅采用局麻药,而未见施行神经破坏的研究。由此推测,这可能是其效果短暂的原因。

4 上腹下丛神经阻滞术

上腹下丛(即骶前神经),位于第5腰椎体的前方、两侧髂总动脉之间,是一宽约5 mm、长约5 cm的条索状神经束结构。其主要成分为来自子宫、宫颈及近端部分输卵管的痛觉神经纤维(副交感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及乙状结肠的传入神经以及来自骶交感干的交感神经纤维(见图3)。阻断骶前神经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接受的痛觉,故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CPP。

上腹下丛神经阻滞术包括前入法和后入法两种途径,阻滞方法有X线引导、B超引导、CT引导以及腹腔镜直视下等。见图4。操作时应避免局部麻醉药或神经毁损剂进入髂总血管或髂内血管。

上腹下丛神经阻滞术的优势在于创伤小和可反复操作。既往研究中,Plancarte、Cariati等的报道均证实上腹下丛神经阻滞术治疗CPP有效。Wechsler等发现反复施行阻滞术可以达到更好的阻滞效果,他们认为这与反复阻滞后中枢敏感性的改变有关。贾和平等国内学者对CPP患者行上腹下丛神经毁损术,结果显示患者的疼痛症状较前显著减轻,且未见严重并发症的报道。

上腹下丛神经阻滞术的疗效持久性与选用的药物相关,同时,使用神经破坏药物治疗CPP前需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5 奇神经节阻滞术

奇神经节为两侧骶交感干的终端结合点,位于骶尾关节的前方,接受腰骶部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纤维,并提供盆腔及生殖器官的交感纤维,支配直肠末端、肛门、会阴部、阴道尾侧、尿道等部位的痛觉。见图5。

奇神经节阻滞术主要适用于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疼痛,如肛门痛、会阴痛、创伤性及特发性尾骨痛、严重痛经、各种盆腔疼痛综合征等。其路径包括自肛门尾骨韧带入路、经骶尾联合部入路、经尾骨穿刺、经侧方进针入路等,可由X线引导、B超引导及CT引导。见图6。其并发症有大小便功能异常、直肠穿孔、瘘管形成、感染等。

箭头所指为奇神经节位置

国外Khosla、Datir、Bhatnagar等的报道均证明奇神经节阻滞术可有效治疗顽固性会阴、肛门、直肠疼痛。贾和平等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证实,CT引导下奇神经节毁损术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会阴痛。游昕等也证实CT引导下经皮奇神经节毁损术可以治疗顽固性骶尾部疼痛。韩坤等对5例会阴部疼痛患者行CT引导下奇神经节无水乙醇毁损联合射频热凝术,患者的疼痛症状经治疗后得到短期缓解,但远期有复发趋势,其原因可能也是相关神经未被彻底毁损或神经再生。同时,由于奇神经节的位置、大小及形态存在个体差异,这也可能导致不同患者的疗效不一致。

6 电刺激疗法

电刺激疗法属物理性神经阻滞疗法的一种,治疗时脉冲电流刺激周围神经,造成暂时或永久性的神经纤维传导功能障碍,从而达到神经阻滞目的、缓解顽固性神经疼痛,操作方法包括介入及经皮途径。

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具有无创、易操作的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少数文献中报道了TENS治疗CPP的研究。Lamina Sikiru等采用TENS治疗男性CPP,结果显示患者的疼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国内张巍颖、吴惠琰等分别采用TENS治疗女性CPP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将TENS与传统中医穴位结合,即经皮穴位电刺激,通过改变刺激频率,可以同时起到神经电刺激及中医针灸样的治疗效果。国内文献中有将经皮穴位电刺激用于治疗女性痛经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痛经症状有改善。但该方法用于CPP的治疗,报道尚较少。

感觉神经阻滞剂 篇8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

上肢手术中常用臂丛神经阻滞来作为其手术的麻醉方法, 这种麻醉方法能否成功, 关键在对周围神经定位。传统使用的异感法能否成功完全依赖于患者能否准确、及时地说出异感部位, 患者的合作程度, 以及医护人员的操作经验, 完全是属于盲探式操作, 不可控因素太多, 遇到不合作、解剖标志不清、肥胖的患者时, 时常会出现失败或者阻滞不全的情况。而神经刺激仪开始临床应用以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本文对50例患者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 男54例, 女46例;年龄17~53 (32.2±10.5) 岁;病程3个月~5年, 平均2.6±0.8年。颈部外观无畸形, 无神经系统疾患,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 2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无显著的区别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 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

2 结 果

麻醉起效时间:研究组为16.9±3.8min;对照组为17.8±4.2min。麻醉效果:研究组患者对1.0~1.5mA输出电流强度均产生肩部、上肢肌肉收缩反应, 降至0.5mA仍有肌颤, 1例肱骨骨折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欠佳, 1例阻滞平面未满足手术要求而需追加镇痛药;显效38例 (76%) , 有效11例 (22%) , 无效1例 (2%) , 总有效率95%;对照组患者显效23例 (46%) , 有效18例 (36%) , 无效9例 (18%) , 总有效率82%, 其结果见附表。并发症:研究组出现霍纳综合征l例, 未见使用神经刺激仪而引起的局部肌肉疼痛及感觉异常。对照组出现惊厥、抽搐1例, 喉返神经麻痹1例, 霍纳综合征3例。由此可见,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明显优于异感定位。

3 讨论

神经刺激仪能够被用于神经定位、疼痛治疗、胸部乳腺手术神经阻滞麻醉、四肢手术神经阻滞麻醉、颈部手术神经阻滞麻醉、下腹部手术神经阻滞麻醉等, 还能够复合全身麻醉来应用于其它部位手术。包括闭孔神经、股神经、颈丛神经、坐骨神经、腰丛神经、胸腰椎椎旁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丛神经等阻滞及相关区域神经联合阻滞[2]。

本组资料表明,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 对血管神经损伤小, 操作简易, 准确率高, 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麻醉质量[3], 帮助麻醉医师准确定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神经刺激仪只是一种医疗仪器, 它永远不可能把解剖学的标志定位代替。有效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使用神经刺激仪技术[4]。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手指、手掌、肘部、前臂、上臂等部位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时候采用神经刺激仪, 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神经刺激仪有客观指标来提高成功率。对于紧张的患者和年龄较小的儿童, 定位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肌肉收缩来进行。此外, Stimuplex A50单次神经刺激针的针尖比较钝, 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只需要让患者保持适当的镇静, 手法轻柔, 一般来说都不会将患者的血管刺破, 与此, 本组资料中100例患者都没有出现血肿的现象。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理疗科早在90年代初就将神经刺激仪用于临床治疗上下肢受限障碍、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神经麻痹、神经损伤等疾病。而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之后, 专家学者都认为神经刺激仪具有四大优点。 (1) 安全可靠、性能稳定; (2) 这种仪器刺激波形和刺激频率选择合理, 患者在使用后无不适感, 肌肉无抵触的表现, 患者较乐意接受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的方法; (3) 神经刺激仪能够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刺激脉冲时间, 治疗病种广泛; (4) 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股神经、正中神经、坐骨神经、腋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丛神经等多种疾病[5]。

参考文献

[1]詹伟建, 王宇川, 陈华燕.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2, 24 (5) :112-115.

[2]徐仲煌, 黄宇光, 任洪智, 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 (5) :109-114.

[3]封凯旋, 黄汉江, 李军, 等.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罗哌卡因在颈浅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 2005, 12 (5) :135-137.

[4]韩英, 李志云, 俞国灿, 等.微电流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40例临床观察[J].浙江医学, 2004, 26 (5) :154-157.

感觉神经阻滞剂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所收治的PHN患者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7~85岁,平均(61.57±12.67)岁;后遗神经痛发生部位在胸腰部22例、头颈部18例、上肢8例、下肢3例。所有患者原发皮损已消退,只遗留轻微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均感持续隐痛、烧灼感、酸痛或阵发性刀割样剧痛,反复频繁发作傍晚至夜间明显,失眠、精神萎靡、厌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均进行过一般口服镇痛剂治疗,且无相关药物禁忌证。

1.2 神经阻滞方法

镇痛液配置:2%利多卡因4m L,维生素B11 0 0 m g、维生素B12500µg、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至10m L。操作方法:先依据皮肤疱疹和疼痛区域,结合脊神经皮肤支配区节段的体表标志,判断病变神经平面后,确定选择实施神经阻滞的方法。三叉神经Ⅰ、Ⅱ支采用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阻滞;头颈部采用颈丛联合颈神经后支阻滞;上肢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胸腰部疱疹行椎旁神经阻滞;对腰骶部和下肢的疱疹行臀上皮神经或坐骨神经阻滞。每隔3d进行1次,30d为1个疗程。

1.3 疼痛改善指标[3]

以初诊时疼痛程度为基点,采用视觉模拟尺度(VAS)由患者和医师综合评价疼痛面积及程度并分别记录。根据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计算疼痛下降指数以此评价疗效。疼痛下降指数=(治疗前疼痛积分-治疗后疼痛积分)/治疗前疼痛积分×100%。治愈:皮疹和疼痛全部消退,疼痛下降指数为100%;显效:皮疹完全消退,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疼痛下降指数≥80%;良效:皮疹消退,疼痛改善,30%≤疼痛下降指数<80%;微效:皮疹消退,疼痛改善,0<疼痛下降指数<30%;无效:皮疹虽消退,但疼痛下降指数为0。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用药第4周统计有效率。

2 结果

治愈10例、显效20例、良效4例、微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75.0%(30/40)。

3 讨论

PHN发生的确切机制未完全阐明。有关PHN的病理改变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大多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急性发作后所遗留的神经组织内的炎性水肿、出血及瘢痕有关。Rowbotham等[4,5]认为患PHN患者的神经系统受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广泛而严重的损害,不仅有脊髓后根神经节的脱水、Wallerian退变、明显的囊性变、神经节神经元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和外周神经尤其是有髓鞘的粗神经纤维轴突减少及明显的胶原化,脊髓后根神经节内也可以发现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此外,他们认为PHN的疼痛还涉及中枢敏感化机制。临床特点为:在受累神经分布区有剧烈疼痛如灼痛、针刺、刀割、电击、紧束感等并多有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如风吹、轻触即可产生剧烈疼痛。

本组采用神经阻滞疗法针对不同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神经阻滞效果满意。其机制为:亲神经的疱疹病毒是通过逆行轴突方式进入神经系统的,逆行轴突转运本是神经系统细胞交换信息的通用而重要的生理机制。带状疱疹的发病过程中,实际上是亲神经病毒滥用了这种机制,神经阻滞阻止了病毒的逆行转运,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阻断交感神经支配脊神经的营养及血管扩张,神经营养状况改善。利多卡因具有较强的弥散力和组织穿透力,通过扩张支配区域的末梢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打破疼痛、末梢血运不良的恶性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维生素B对神经组织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可增强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卵磷脂的合成加强神经轴突的变化,能够很快的修复因疱疹而受损的神经组织;糖皮质激素有很强的抗炎作用,能使炎症各部位的血管收缩,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减少炎性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从而减轻和消除了病灶向中枢的疼痛刺激,降低中枢的兴奋性,减少致痛物质的产生。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该病不增加明显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6]。糖皮质激素对利多卡因的麻醉效应起协同作用,加用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创伤部位的氧化活性和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其抗炎和镇痛作用。诸药合用协同病变区域皮内注射给药可以将所用药物直接注射到受损的神经末梢,增加了局部的药物浓度药力直达病所。本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率为75.0%,效果理想。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所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40例实施神经阻滞方法 。利多卡因、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塞米松依据皮肤疱疹和疼痛区域结合神经皮肤支配区节段的体表标志,判断病变神经平面后确定选择实施神经阻滞。每隔3d实施1次,30d为1个疗程。结果 采用视觉模拟尺度(VAS)由患者和医师综合评价疼痛面积及程度并分别记录,根据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计算疼痛下降指数评价疗效。治愈10例、显效20例、良效4例、微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75.0%(30/40)。结论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阻滞,疼痛视觉模糊评分

参考文献

[1]李洁,卫好国.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4):321-322.

[2]王松,陈家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疗现状及进展[J].安徽医药,2009,13(1):91-92.

[3]倪通,朱小蔚,黄方等.甲钴胺治疗高龄老年人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09,26(5):352-353.

[4]Rowbotham MC,Fields HL.The relationship of pain,allodynia and thermal sensation in post-herpetic neuralgia[J].Brain,1996,119(Pt2):347-354.

[5]Choi B,Rowbotham MC.Effect of adrenergic receptor activation on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ain and sensory disturbances[J].Pain,1997,69(2):55-63.

感觉神经阻滞剂 篇10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83-0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主要是由于椎动脉受到压迫以及骨、软组织刺激,或者椎动脉被转动、牵拉,或者伴有椎动脉壁硬化的情况下,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加上工作压力以及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一般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转头时突然晕眩,常常会伴有恶心、耳鸣、耳聋、失眠、视物不清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2]。当前临床主要采用物理疗法、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但是临床疗效并不是非常理想,很多学者研究提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比分析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综合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本次入选研究对象,现将70例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实验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24-71岁;病程2d-20年。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23-72岁;病程3d-1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颈牵引、按摩、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静脉注射300毫克“血塞通”注射液(添加250ml浓度5%葡萄糖注射液),每天1次。采用中频治疗仪器进行理疗。

1.2.2实验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取患者去枕仰卧位,将颈部伸展开来,稍微垫起肩部,放松肌肉,嘴巴微微张开,从气管旁入路,术者站在患者的阻滞侧,首先用手指轻轻触摸环状软骨下缘,然后朝着外方向摸到患者横突处,做一个小标志后,常规消毒垫枕,带上手套用左手拇指指尖部再次按C6横突。一旦针尖下出现骨性阻挡感,将针尖妥善固定,指导助手回吸,确定没有出血后快速注入1/2配比药物,观察回抽无血后继续将剩余药液注入进去,结束注射后出针。然后协助患者取坐位,继续观察15-30min,确定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后再离开,每周2-3次,连续治疗2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基本完全消失,而且颈椎活动度也恢复正常,经过颈部X片检查表明退行性病变显著好转。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对于治疗前明显缓解,但是颈部劳累后仍然存在不适感,但是对于患者工作以及生活并无显著影响,通过颈部X线片检查表明退行性病变有一定改善。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基本可以工作,通过颈部X线片检查表明退行性病变并没有显著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颈部X线片检查都没有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软件采用SPSS10.0,采用X2检验两组计量数据,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9%,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也属于一种颈椎病类型,和椎动脉受压、颈椎退变后稳定性下降、颈部活动过程中牵拉椎动脉、颈交感神经兴奋等都是导致该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往往采用增大椎间隙、椎间孔,缓解肌痉挛、活血化瘀、消除炎症水肿等综合措施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但是临床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很多学者研究提出[3],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满意,可有效调节患者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总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太高了8.5%,这和大多数学者研究报道基本相符[4]。星状神经节阻滞不仅可以利用组织调节下丘脑功能,有效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同时对于分布区内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痛觉传导、肌肉紧张以及支气管收缩等也具有强效抑制作用,因此在循环障碍、神经麻痹、疼痛性疾病等多种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參考文献:

[1] 李文波,苑妍新,陈志奇.星状神经节阻滞辅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0,31(5):728.

[2] 张翼生.椎动脉型颈椎病两种疗效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45.

[3]廖发玲.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1,32(6):1073.

静脉神经阻滞法的应用研究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男性57例,女性33例,年龄15~63岁,体重42~83kg,ASA I~Ⅱ级,根据神经阻滞径路的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A组(观察组)为颈外静脉外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B组(对照组)为传统的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径路。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仰卧去枕,肩背部垫一小薄枕,使头尽量后仰偏向健侧,手臂贴体旁,暴露患侧颈部,颈部环状软骨水平线与颈外静脉外缘相交处,定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后,操作者在患者患侧头端,左手食指于穿刺点定位固定,下压皮肤轻度凹陷形成一定皮肤张力,右手持注射器(带7号针头),针尖沿左手食指指尖刺入皮肤进针,方向为向内,向下,针尖指向患者对侧肩峰,进针1.0~2.5cm,引出上肢异感后即停止进针(如进针至颈椎横突无异感出现则退针至皮下,改变进针方向,由内向外,保持步幅足够小,寻找异感),固定好注射器,回抽无血、无液、无气后,缓慢注入局麻药0.375%罗哌卡因25~30m L。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

1.3 监测项目包括心电图(ECG),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呼吸频率(RR)。

1.4 观察指标

(1)穿刺时异感的发生率;(2)阻滞效果(如术中需复合静脉全麻完成手术则视为无效);(3)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2 结果

两组患者HR,BP,Sp O2与RR在麻醉过程中无明显变化。A组45例患者引出异感42例,异感发生率93%;B组45例患者引出异感32例,异感发生率7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组病例全部阻滞有效,顺利完成手术,B组有4例在复合静脉全麻下完成手术(视为无效)。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霍纳综合征A组出现3例,B组2例,2组无其他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臂神经丛由C5~8及T1脊神经前支组成,主要支配整个手、臂运动和绝大部分手、臂感觉[1]。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能满足上肢手术要求,可避免气胸发生,易于掌握,为临床使用较多的阻滞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属于盲探性操作,神经阻滞成功有赖于穿刺入路的正确定位,穿刺时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2]。需要准确的神经定位并在其附近注入局麻药,用空刺针接触神经可出现异感。

传统的定位方法是先令患者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在锁骨后缘可摸到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外缘还可摸到一条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两肌间凹陷即前、中斜角肌间的肌间沟,即为我们平常肌间沟的定位穿刺点,但遇患者肥胖或颈短时,此方法定位却有困难,有时定位需患者多次抬头来显露胸锁乳突肌锁骨头,既繁琐又增加患者的紧张心里,特别对于初学者更难准确定位肌间沟。如果肌间沟定位不正确,常难引出异感,出现阻滞效果不佳,需改变麻醉方式完成手术。采用颈外静脉外缘穿刺入路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即可避免上述不足。从解剖关系来看,患者头偏向对侧时,肌间沟与颈外静脉浅静脉走向一致,因此选择颈外静脉外缘作为穿刺点进针,正好是臂丛走向经过的地方,环状软骨平对第6颈椎水平,在环状软骨水平线上进针,针尖容易触及第6颈椎横突,不致于刺入过深。本文观察组45例,43例穿刺时引出异感,异感发生率95%,全组病例阻滞均有效;B组45例患者引出异感31例,异感发生率68%,B组有4例患者需要在复合静脉全麻下完成手术,异感发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麻醉阻滞效果。回顾组未引出异感病例中,10例体型偏胖,颈项短粗,肌间沟定位不明确。2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无差异,除霍纳综合征外,无局麻药中毒、血肿、气胸及高位椎管内阻滞的发生。

综上所述,经颈外静脉外缘穿刺入路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简单快捷、准确、异感发生率高和阻滞效果完善,安全可行的特点。特别是在肌间沟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054.

上一篇:专业鉴定下一篇:行业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