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

2024-11-06

星状神经节阻滞(精选9篇)

星状神经节阻滞 篇1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 临床采用常规的消炎治疗疗效欠佳。我科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超声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 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60例,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21岁~58岁, 病程6个月~10年, 平均33个月;对照组60例,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19岁~61岁, 病程8个月~10年, 平均31个月。2组病例性别、年龄及病程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符合以下标准者纳入研究对象: (1) 自觉咽部异物感、咽干、咽痒或咽部肿胀不适, 痰多且晨起易感恶心、呕吐等; (2) 检查见咽部充血,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咽侧索肥厚。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用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α-糜蛋白酶粉针4 000 U生理盐水稀释超声波雾化吸入治疗, 每日1次, 7 d为1个疗程。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行星状神经节阻滞, 采用前方C6入路[1], 左、右双侧交替星状神经节阻滞各1次的方法。每次每侧阻滞用药1%利多卡因6 ml, 其中左右星状神经节阻滞间隔2 h, 每天1次, 1周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按显效、有效、无效三级评定。显效:咽痛、咽干及异物感消失, 咽部充血消失,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缩小;有效:咽部不适感及体征减轻, 咽部充血消失;无效:咽部不适感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 组疗效比较见表1。

2 组疗效比较, χ2=6.749, *P<0.05, 差异有显著意义。

3 讨论

慢性咽炎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症, 其病因主要为急性咽炎的反复作用, 鼻腔鼻窦及鼻咽部炎性分泌物刺激, 扁桃体慢性炎症直接蔓延, 烟酒过度, 粉尘、有害气体等的刺激及喜欢吃刺激性食物等。另外, 某些全身疾病, 如贫血、气管疾病、肝肾疾病等患者也易患本病。由于慢性咽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组织性炎症, 用常规的消炎治疗, 疗效欠佳, 且慢性咽炎又与患者精神、情绪有很大关系。反复咽炎发作会加剧咽部淋巴滤泡的增生和代偿性肥大, 局部免疫功能下降致咽炎缠绵难愈。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中枢作用和外周作用两方面, 其通过调理下丘脑维护内环境稳定功能, 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其周围作用是由于阻滞部位的节前节后纤维功能受到抑制, 分布区内的交感神经支配的心血管、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均受到抑制, 从而阻断了疾病的恶性循环。本研究显示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慢性咽炎有肯定的治疗效果, 其作用机制可能由于星状神经节阻滞法阻滞其所支配区域的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被化学阻断后可增加感染后的自然免疫反应, 而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近年来发现了内因性抗生素即天然抗生素是白细胞内的微小蛋白, 此物质在循环不佳时不能发挥作用, 而交感神经阻滞可增加血流量, 从而增加了内因性抗生素, 因而使治疗作用加强[2]。已有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及用于防治感冒并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因此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法在慢性咽炎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春宇, 李爱莲.前入路C7横突后结节定位穿刺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果分析[J].右江医学, 2004, 32 (1) :13~14

[2]谭冠生.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73

星状神经节阻滞 篇2

颈椎病的治疗多以各种医疗手段使其周围的反应性变化得以改善,从而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控制。其治疗方法为手术和非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以推拿按摩、颈椎牵引、针灸、药物外敷、中西药结合为常用。我院疼痛科自1999年以来共接诊颈椎病人60余例,采用非手术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60例病人,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0~72岁,平均49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左或右侧偏头痛、头晕、失眠、头颈活动不灵、上肢麻木不适,2例严重者还伴有同侧听力下降、耳鸣,排除脑血管疾病和五官科疾病,经X线摄片确诊为颈椎病,且有不同程度的采用其他非手术疗法治疗的经过。

方法:60例均采用颈前侧入路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药物2%利多卡因1ml,0.5%布比卡因2ml,地塞米松2mg,用盐水稀释至5ml,根据不同情况可适当加入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患侧阻滞,每3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结 果

6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尤其对头痛,头晕、颈项活动不便有显著的效果。治疗次数最多者2个疗程症状明显改善,最少者3次症状消失,2例听力下降,耳鸣者经治疗后症状也减轻。

讨 论 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在短期内使患者的不适得以缓解,是非手术疗法中较好的一种方法。星状神经节由颈下神经节和第一胸神经节融合而成,其分支一部分围绕锁骨下动脉及分支组成分支,另一些分别围绕椎动脉组成椎动脉丛,沿椎动脉上行入颅脑,围绕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直到大脑后动脉,和起自颈内动脉的神经丛汇合[2]。星状神经阻滞的实质是颈交感神经节被阻滞,其节前、节后纤维的功能抑制,支配区域的血管扩张,肌肉松弛,痛觉传导受到抑制[3],从而改善了由于颈椎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不甚复杂,但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需要合理选择适应证,严格检查颈部有无异常(甲状腺肿大、颈部肿瘤)。虽然其疗效可靠、易操作,但其又存在着潜在的并发症及危险,如霍纳氏综合征既是判定阻滞成功的指征又是并发症;误入椎动脉可致局麻药中毒;损伤血管可引起血肿;误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全脊麻;消毒不严可引起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喉返阻滞,引起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如若发生,嘱平卧、深呼吸,短时间内不要饮水进食,防止呛咳,休息一会儿便可恢复。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各型颈椎病都有不同的疗效,但是容易发生喉返阻滞。操作前应该对患者解释清楚,如有并发症发生,嘱患者不要过分紧张,以取得配合和理解。穿刺时不能说话、吞咽,防止针尖移动,再则为防止意外及并发症,需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及选择适当的病例。

参考文献

1 姬洪全,刘秀珍,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1,7:518.

2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版,1997,6:241.

星状神经节阻滞 篇3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泼尼松,甲状腺炎

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 女性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 (有资料报道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4倍)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主要以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较多见[1]。甲状腺炎主要表现在起病较急、甲状腺肿大、功能失调, 并出现甲状腺局部疼痛, 有时会伴随患者出现心悸、神经性过敏等病症[2]。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是一种非手术的治疗甲状腺炎的新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 取得了很显著的治愈疗效, 现对25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大庆油田总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0例甲状腺炎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利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将5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男5例, 女20例,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55岁, 平均年龄在33岁。对照组男8例, 女17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55岁, 平均年龄在32.1岁。全部患者中,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10例, 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40例。经过比对研究,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均符合实验比对标准, 实验可以进行, 且实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每日服用阿司匹林3次, 1.0 g/次;另外服用泼尼松, 2次/d, 10 mg/次, 持续两周的治疗, 同时让患者注意卧床休息, 调养身体。而实验组在每日服用与对照组同样剂量的泼尼松的同时, 还要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治疗, 治疗前患者进行常规禁食,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 对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成功穿刺后注入1%利多卡因8 ml, 观察是否出现霍纳综合征, 若出现则为阻滞成功, 未出现则在一段时间 (一般为半小时左右) 后重新穿刺直到成功, 每周进行3次治疗, 每次症状消失后患者方可离开, 否则患者需一直卧床休息。实验组同样持续2周的治疗。2周后, 对两组患者的病况进行观察研究, 对患者的治愈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实验结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甲状腺恢复正常功能;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 甲状腺基本恢复正常功能;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部分得到缓解, 甲状腺功能得到明显恢复, 疗程延长;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的实验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其中的计量资料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χ2检验, 最后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患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调查:实验组25例中治愈15例 (60.0%) , 有效10例 (40.0%) , 有效率调查达到了100%, 对照组25例中, 治愈8例 (32.0%) , 有效14例 (56.0%) , 无效3例 (12.0%) , 有效率调查结果为88%。实验组的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且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差距非常明显。两组病症治愈效果非常显著 (P<0.05) 。

3 讨论

甲状腺炎分为急性、慢性、化脓性和非化脓性四种类型, 同时发病人群以女性群体为主, 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左右[2]。发病机理尚未有明确说法, 但是一般都会伴随上呼吸道的感染, 引起全身其他症状, 最终导致甲状腺损坏, 从而出现甲状腺炎症, 引起身体机能不适, 如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毒症、疼痛及放射痛等病症。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治疗方法用途广泛, 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 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的机制稳定平衡, 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稳定。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淋巴细胞转化能力,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人体新陈代谢, 加快甲状腺炎的改善, 恢复甲状腺机能, 缓解甲状腺炎引发的机体病症。本次实验, 就有效的说明了神经节阻滞治疗优于常规治疗, 效果显著, 可使疗程明显缩短, 值得广大医学者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佐卿, 乔三福, 黄景超.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甲状腺炎疼痛 (学术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 (3) :188-189.

星状神经节阻滞 篇4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中药;肩手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1-0034-02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SHSA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肩手综合征不仅因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还影响上肢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也能使其残存功能或已恢复的功能再次丧失[1,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8年3月~2010年3月,笔者对4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系统康复的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中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0例经CT和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36~85岁;肩手综合征于脑卒中发病后5~30天出现。同时排除关节原有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三组 。治疗组40例为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7.0±11.8)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26例。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17例。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系统康复护理的同时,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加小针刀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78.0±12.3)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27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8例。中药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76.0±123)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25例,左侧偏瘫24例,右侧偏瘫16例。三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三组病人急性期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即改善脑血液循环,脑保护和营养神经。脑卒中的康复应从早期开始,一般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开始康复治疗[5]。三组均给予改善脑血液循环,脑保护和营养神经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系统康复护理,中药治疗 以调营卫,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痰湿为治则,自拟处方如下:炙黄芪15g,青风藤30g,当归12g,红花10g,杜仲12g,淫羊藿15g,川芎6g,木瓜30g,白芍30g,赤芍30g,桂枝12g,羌活15g,独活15g,桑枝30g,炙甘草9g。用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浸泡约半小时,水煎两遍,分早晚两次温服,煎剩的药渣,上锅微炒,用布包好,热敷肩部。每日1剂,每用6 d停药1 d,两周为一疗程。治疗组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加以上中药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照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中药对照组给予以上中药治疗。

1.3疗效评定方法: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选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上肢疼痛症状进行评定,即0分为无任何症状,10分为最疼痛;观察治疗前后VAS分值的变化[6]。水肿评分标准:0分为无水肿;2分为轻度;4分为中度,6分为严重水肿。入院后于治疗前评分1次,治疗后3个月后再次进行评分。两组患者均从治疗开始至3个月后,依照国内对SHSAS的诊断标准进行筛选,评价SHSAS发生率。

1.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A评分增加,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VAS及水肿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及水肿程度评分降低,观察组上肢疼痛及水肿程度进行评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肩手综合征多发于中风后3个月,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中医认为头为诸阴之会。脑为髓海,精明之府。其病机为气虚血瘀痰凝,脉络痹阻,而致肩部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气滞则血运不畅,手肿而痛。证属本虚标实。气虚则温煦,推动无力,而致痰湿内生,血脉瘀滞;静脉输注的液体、痰湿、瘀血皆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碍气机,从而加重气虚证,由于本病早期多表现为肢体疼痛、感觉过敏、手部弥漫性凹陷性水肿、肩关节活动受限,其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水湿停聚、湿瘀互结、闭阻经脉,故治疗应以祛瘀通脉为主。方中炙黄芪升阳提气;当归补益气血;赤芍、红花等活血通络;桑枝、桂枝、白芍、川芎、木瓜、羌活等共奏温经活络、达四肢,横行肩臂,除湿止痛的功效,姜黄外胜风湿,内破淤血,善疗肩臂之疾;甘草既能补气益气、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药性。中药外敷能助内服药行其效,并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以其药物之功,温热之力,达到通经活络止痛之作用,具有标本兼治之功效。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中枢作用[7]通过调节下丘脑,维护内环境稳定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使神经失调得到纠正;周围作用则可直接抑制肩背部、上肢的交感神经营养兴奋性,缓解痉挛和扩张血管,阻断血管运动障碍。而温热刺激除改善血液循环外,还能增强肌肉的兴奋性,促进体液代谢,加强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以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8],有助于缓解疼痛。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三组患者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水肿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因此肩手综合征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系统康复的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中药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曾荣洽,王瑞华.脑血管病偏瘫肩手综合征对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1998,13(1):13

[2]上田敏.肩手征候群[J].日本临床(春季增刊),1987,45:278

[3]国脑血管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0

[5]胡永善.新编康复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6-179

[6]徐建国主编.疼痛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8-59

[7]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8-190

星状神经节阻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46例, 年龄41~69岁, 平均年龄 (56.35±7.35) 岁;病程8d~7年, 平均病程 (1.53±0.63) 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并伴发耳鸣、失眠、头晕、视物模糊等, 伴发心悸、胸闷14例, 伴发烦躁、情绪不稳17例, 伴发上肢畏寒15例, 伴发双上肢麻木19 例, 伴发呕吐、恶心10 例, 伴发多汗、自汗12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1) 患者出现耳鸣、头晕、头痛、颈肩痛、视物模糊及周围血管症状; (2) CT或MRI有髓核突出, 存在神经根受压及关节突关节或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前后缘骨赘增生; (3) 椎动脉造影阴性等; (4) 排除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发的交感神经症状; (5) 存在神经根压迫以及颈椎生理曲度失稳; (6) 颈部局部制动可缓解相应症状; (7) 排除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或其他脑部疾病。

1.3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 取仰卧位, 于肩下垫一薄枕, 头稍微偏向健侧, 呈张口状态, 常规消毒及铺巾, 用左手指缓慢分开气管及颈总动脉, 在平喉结下一椎体或锁骨关节上约3cm及旁开1.5cm处, 触及C6横突, 用右手将针垂直刺入至C6横突, 稍微退出并固定良好, 回抽无血、气、液即可将药物注入 (2ml) , 观察患者稍许时间, 无异常时将0.8% ~1.0% 的利多卡因缓慢注入 (8~10ml) , 注射完成后给予垫枕, 保持注射侧呈倾斜位, 然后继续观察0.5h, 隔日重复治疗1 次, 或交替双侧进行治疗, 1次/d, 总治疗次数为1~11次。阻滞成功时, 患者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鼻塞、结膜充血等, 即符合霍纳氏征复制 (Horner征) 。对照组给予常规按摩、针灸、牵引及局部半导体激光治疗等[3]。两组患者均10d为1个疗程, 间隔2d后继续下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4]对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及6个月后随访时的疗效进行观察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改善分为3个级别, 即显效为患者症状、体征及颈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对正常工作及生活不构成影响;有效为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颈椎功能明显减轻, 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无效为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颈椎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在P<0.05 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治疗1个疗程时,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020 5, P<0.05。

2.2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时,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5.498 6, P<0.05。

3 讨论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与这部分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减弱以及外伤、颈部劳损及局部感受风寒湿邪等有关, 并引发颈椎骨关节以及颈椎间盘退变, 炎症压迫或刺激颈部交感神经纤维而诱发一系列反射性症状。交感神经分布存在多样性及特殊性, 缺乏特异性, 因而临床症状多样, 可导致患者头痛、颈部肌肉僵硬、咽部不适、心慌、听力减退、耳鸣、肢体麻木等。近年来, 临床上普遍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 疗效显著。本文结果也显示, 与常规按摩、针灸、理疗等治疗相比,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 与文献报道保持一致[5]。

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作用于中枢下丘脑以及周围支配区域的交感神经节前、后纤维。对下丘脑发挥作用, 可以对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并进一步促进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也可对心血管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对周围交感神经纤维发挥作用, 可以有效支配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肌肉运动、腺体分泌以及血管功能, 并对痛觉信号传输起到抑制作用。研究显示, 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有效激活植物神经, 迅速恢复交感- 迷走神经失衡, 还可以对交感-肾上腺系统发挥抑制作用。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发挥调节作用, 有利于恢复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并纠正自主神经失调, 这也是目前很多功能失衡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本文还对症状有所改善的患者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再次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该方法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诸如穿刺时注意颈动脉及颈总动脉的推移, 避免损伤;还应注意反复穿刺而增加血管损伤风险;用药前注意回抽观察, 避免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及血管;避免双侧同时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等。临床实践中可酌情先尝试常规治疗, 效果不满意后再行该方法治疗, 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 且复发率低,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前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后者采用常规按摩、理疗、针灸等进行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及6个月后随访时,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德俊.浅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治疗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4) :33-34.

[2]李玉英.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治疗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 (8) :652-653.

[3]李世森.针刺联合推拿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 29 (2) :140-142.

[4]方先钧, 吴祥颖.穿刺式埋线针埋线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4, 46 (10) :186-189.

星状神经节阻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48例, 其中男22例, 女26例;年龄24~70 (43.2±3.6) 岁;体质量40~89 (65.3±5.6) kg;病程ld~33年, 平均15.8±2.9年。对照组48例, 其中男23例, 女25例;年龄23~69 (42.6±4.1) 岁;体质量42~88 (64.8±4.6) kg;病程3d~35年, 平均16.3±3.1年。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单侧或双侧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颈项僵痛, 臂丛牵拉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等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或伴头晕、头痛、眼疲劳或心悸等症状, 即合并有颈动脉型或交感型颈椎病症状;部分患者3种类型颈椎病症状皆有。两组患者均行X线、CT和 (或) MRI检查, 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及椎间盘退变突出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椎旁阻滞治疗。患者取坐位, 前额靠于椅背上, 以7号肌注针在病变颈椎患侧距棘突旁开1.5cm处缓慢垂直进针, 触及横突后退针少许。于椎板外侧椎间孔进针约lcm, 回抽无脑脊液、血液即注射镇痛液3~5ml, 1次/w, 4次/疗程。镇痛液配方:2%利多卡因3ml、曲安奈得20mg、维生素B1100mg, 维生素B120.5mg、0.9%氯化钠注射液20ml。

1.2.1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治疗。患者取去枕仰卧位, 肩稍垫起, 伸展颈部, 嘴微张, 肌肉放松。术者站于患者阻滞侧, 采用气管旁入路, 先以手指触摸到环状软骨下缘, 再向外摸到横突, 指腹感颈动脉应手, 左手中指、无名指向外推胸锁乳突肌连通颈动脉鞘, 中指抵住横突。以右手持注射器, 沿左中指按压横突处缓慢进针。嘱患者不咳嗽、不吞咽, 针尖触及C6横突下有骨性阻挡感后, 固定针尖并退针少许, 回抽无血液后即注射1%利多卡因8ml, 注射完毕后按压住针眼并出针。患者由卧位变为坐位, 观察患者30min, 若同侧出现Horner综合征即为成功。行双侧交替阻滞, 1次/d, 15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和1年疼痛程度, 进行统计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疗效[2]: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为治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颈、肢体功能改善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2) 疼痛程度[3]: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进行评定, 0分为无疼痛, 1~4分为轻微疼痛, 5~6分为中度疼痛, 7~9分为严重疼痛, 10分为极度疼痛。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w、1个月、6个月和1年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治疗后1w、1个月的VA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年的VAS评分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主要以调整、改善颈椎关节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进而消除脊神经周围免疫反应和无菌性炎症为目的[4]。椎旁阻滞是以椎板和棘突的解剖关系作为穿刺进针点, 使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的椎间盘及其周围炎症组织, 达到靶向给药的功效, 改变病变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 改善微循环血流, 减轻组织充血、肿胀, 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有助于髓核、神经根的复位[5]。椎旁阻滞还可暂时性阻断疼痛的传导, 缓解局部的肌紧张和痉挛, 有利于改善病变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 消除疼痛的恶性循环而达到治疗目的。

星状神经节阻滞有周围作用和中枢作用, 可维持内分泌、自主神经、免疫功能正常, 抑制星状神经节支配区域的血管运动、肌肉紧张, 消除面部血管、神经痉挛, 扩张头面部血管, 改善局部血流量, 从而增加面部营养供应。星状神经阻滞的实质是阻滞颈交感神经节, 抑制其节前、节后纤维的功能, 扩张支配区域的血管, 松弛肌肉, 抑制痛觉传导, 从而阻断和消除各种原因所致的损伤性刺激, 解除血管、神经痉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抑制退行性变发展, 使得非细菌性炎症消散, 达到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止痛和改善肢体活动功能的目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可在短期内缓解患者不适, 是非手术方法中疗效较好的一种[6]。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椎旁阻滞治疗效果显著, 近期效果尤佳。这是由于它将星状神经节阻滞及椎旁阻滞的效果结合在一起, 但两组患者的远期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可能是因为星状神经节的阻滞效果是可逆的, 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恢复到阻滞前的状态所导致[7]。

综上,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椎旁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近期效果尤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定麟.现代骨科学 (上)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56-1058.

[2]姜宏, 施杞.介绍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J].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6) :381-383.

[3]Kiuehi Y, Hirota A, Takamatsu M, et al.Effect of stellate galaglion block on human retinal blood flow[J].Nippon Ganka Gakkai Zasshi, 2000, 104 (1) :29-33.

[4]陈廷明, 刘怀清, 闵苏.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7-81.

[5]王达建, 王新敏.颈部椎旁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5, 45 (16) :54-55.

[6]程建明, 穆敬平, 彭力, 等.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11 (26) :11-12.

星状神经节阻滞 篇7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康复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影响

作为一种常见的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主要的致病缘由是颈椎发生改变, 增生物压迫或刺激交感神经,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1]。治疗此类型的颈椎病通常会采用物理治疗辅助药物治疗的方法, 但是治疗时间长, 易复发。2009年4月-2013年8月收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102例, 实施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治疗, 治疗有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且不易复发,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4月-2013年8月收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102例, 男55例, 女47例, 年龄28~70岁, 平均 (41.8±9.6) 岁。患病时间10 d~5年, 平均患病时间 (23.7±2.0) 个月。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治疗组50例, 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等其他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而治疗组除了给予以上治疗外, 还加入了康复治疗, 包括颈椎矫正、肌力练习以及牵引[2], 同时还有健康教育环节。颈椎矫正治疗主要应用Maitland手法, 共2个疗程。肌力训练主要包括左右运动练习以及屈伸运动, 共2个疗程。健康教育环节主要是向患者讲解有关颈椎病的知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注意点。

评价标准:颈椎病临床评价表的总分100分[3], 计算公式如下:评分值=[ (患者经治疗后所得分值-在治疗之前评分所得分值) / (100-在治疗之前评分所得分值) ]×100%。治疗效果: (1) 痊愈:患者的评分值100%; (2) 显著:评分值≥60%, 但是<100%; (3) 有效:评分值<60%且≥25%; (4) 无效:评分值<25%。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显效率。同时, 医护人员在患者治疗结束后1年对患者进行走访, 了解患者是否复发。

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 计量数据以 (±s) 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比较分析计量数据, 采用χ2检验计数数据,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组之前的临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在进组以后临床评分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并且对照组的临床评分明显低于治疗组的评分,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 (治疗组) 和78.85% (对照组) , 而且治疗组1年以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有效率和1年后复发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本院选取一定数量的颈椎病患者, 并对患者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辅助康复治疗[4], 从导致此类疾病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着手, 制定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辅助康复治疗, 从而可以协同作用, 提高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经研究发现通过使用此种治疗方法, 患者的临床评分大幅提高, 而且在治疗结束后1年回访时发现, 采用此种治疗方法的患者的颈椎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方法。

因此,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辅助给予康复治疗可以使得此类疾病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大幅上升, 并且1年后复发率较低, 因而采用此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缓解患者的病痛,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窦晓丽, 刘忠良, 江俊杰, 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J].中国康复, 2012, 27 (1) :24-25.

[2]吴坚.针刺加颈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求医问药, 2012, 10 (9) :22.

[3]顾钧青.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3, 32 (5) :382-383.

星状神经节阻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拟行胃及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 年龄45~72岁, 随机分成对照组及SGB组, 各20例。对照组女6例, 男14例, 平均年龄 (64.3±5.4) 岁, 平均体重 (64.3±7.4) kg;SGB组女5例, 男15例, 平均年龄 (63.8±7.6) 岁, 平均体重 (66.2±6.9) 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排除精神疾病、长期服用镇痛药物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麻醉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 术前30 min给予阿托品0.5 mg, 肌内注射;安定10 mg, 口服。入室后开放静脉, 监护心电、血压及脉搏氧饱和度。两组患者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阿曲库胺0.1 mg/kg。麻醉维持采用吸入1.5%~3.0%七氟烷, 同时丙泊酚4 mg/ (kg·h) 维持镇静, 间断给予阿曲库胺。术毕清醒后拔管。术后镇痛采用PCA静脉镇痛, 镇痛药物为芬太尼15μg/kg, 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到200 ml。手术结束后接PCA镇痛泵, 负荷剂量8 ml, 泵注速度3 ml/h, Bolus剂量3 ml, 锁定时间15 min, 两组术后镇痛时间为48 h。

SGB组在气管插管前行右侧的SGB, 采用气管旁阻滞的方法:患者取仰卧肩下垫枕。常规皮肤消毒, 术者位于左侧, 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在食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两横指 (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 一般的患者用食指尖可触及第六颈椎横突) 处用7号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 穿刺2~3 cm触到骨质, 表明针尖已经到达第六颈椎横突的前外侧, 退针少许 (0.2~0.4 mm) , 回吸无血即可注入1%利多卡因8 ml。穿刺时不需寻找异感, 阻滞成功的标志为阻滞侧出现霍纳氏综合症表现。对照组直接接受全麻, 麻醉前不增加其他的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

1.3.1 肠鸣音恢复时间

术后每隔6 h听诊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腹部1次, 每次1 min, 当听到两个区肠蠕动3次以上定为肠鸣音恢复, 并记录其最早恢复的时间。

1.3.2 肛门排气时间

告诉患者记住肛门最早排气的时间并记录。

1.3.3 腹胀的发生率

记录每组患者腹胀的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睁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SGB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 (18.1±6.8) h, 第一次排气时间 (55.3±13.7) h, 明显早于对照组;腹胀发生率为5%, 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SGB组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min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12~24 h肠蠕动完全消失, 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 一般在术后72 h左右整个肠道基本恢复正常。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延长原因众多, 主要包括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术中的暴露、牵拉刺激、胃肠道麻痹积气、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术后卧床活动量减少、营养物质缺乏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

有关改善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的方法较多, 目前主要有早期下床功能锻炼、腹部按摩、理疗、药物促进胃肠蠕动等[1,2,3]。其中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优于常规的功能锻炼, 而早期功能锻炼患者可能会比较痛苦。按摩的方法需要较长时间, 而且比较麻烦, 药物治疗有时效果不佳。

胃肠肿瘤的手术, 由于切口大,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手术创伤往往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引起交感神经功能的兴奋, 导致循环障碍及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一系列的紊乱症状[8]。过度应激以及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会影响胃肠道等器官的功能, 可能是影响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星状神经节阻滞主要产生外周和中枢两种作用。阻滞分布区的交感神经, 是它的外周作用;其中枢作用, 即通过调节丘脑的功能, 发挥其改善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的功能[9]。应激反应大多数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引起末梢血管收缩, 导致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星状神经节阻滞颈交感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兴奋传导, 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10], 将处于病理亢奋状态的交感活动调节到正常水平并维持其稳定。并调节全身的免疫和内分泌系统使机体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11,12]。研究报道: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及炎症反应[13,14,15,16]。本研究中星状神经节阻滞明显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 降低腹胀的发生率, 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机体的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由于左侧的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减轻左心室的舒张和收缩功能, 加重心肌损伤, 而右侧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梗有治疗作用[17,18]。因此本研究采用右侧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星状神经节阻滞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确诊为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40例, 均经头颅核磁共振 (MRI) 确诊延髓部有梗死灶;病程为2周~6个月;所有患者神志清醒, 无认知障碍及失语症, 排除标准: (1) 严重的营养不良伴有其他急重症状; (2) 注射部位有感染、出血及不配合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包括吞咽功能训练 (应用冰冻的棉棒快速刺激口腔、咽部、软腭等吞咽器官, 同时按摩颊部及下颌关节进行功能训练, 30 min/次, 2次/d, 治疗5 d/周) ;普通针刺 (主要针刺穴:百会、四神针、颞三针, 留针30 min/d, 针5次/周)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SGB治疗, 成功的标准为出现阻滞侧出现Homer征 (即同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眼结膜充血等) , 左右交替进行, 10次为1个疗程[2]。

1.3疗效评价标准采用FOIS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3]。该量表根据患者能否经口进食或管饲进食及进食种类逐步进行分级 (1~7级) , 具体如下:Level 1:不能经口进食;Level 2:依赖管饲进食, 最小量的尝试进食食物或液体;Level 3:依赖管饲进食, 经口进食单一质地的食物或液体;Level 4:完全经口进食单一质地的食物;Level 5:完全经口进食多种质地的食物, 但需要特殊的准备或代偿;Level 6:完全经口进食不需要特殊的准备, 但有特殊的食物限制;Level 7:完全经口进食没有限制。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 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治疗后比较, P<0.0

3讨论

真性球麻痹又称真性延髓麻痹, 由于延髓是吞咽的调控中枢, 所以真性球麻痹患者会表现为临床症状严重、治疗难度大的吞咽障碍。吞咽障碍会造成许多并发症, 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负担, 浪费了医疗资源[4]。郑州大学吞咽障碍研究所应用SGB治疗吞咽障碍积累了丰富经验[2], 本研究观察SGB对真性球麻痹影响为临床治疗吞咽障碍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SGB治疗, 能提高脑卒中致真性球麻痹患者额吞咽功能, 减少患者吞咽障碍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及社会, 节约了医药成本, 为临床治疗真性球麻痹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研究结果曾西等研究结果相似[2]。

SGB作为一种临床治疗方法, 在临床的应用已日益增多, 研究[5,6]显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主要作用于交感神经节, 通过药物及局部物理刺激效应, 产生对迷走神经、三叉神经、舌下神经、喉返神经等自主神经的调节, 而这些神经对吞咽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而关于SGB治疗真性球麻痹的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曾西, 范杰诚, 王德军, 等.间歇口腔营养管进食对重度脑外伤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 34 (6) :460-461.

[2]曾西, 王德军, 王留根, 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 (2) :114-115.

[3]龚淑梅, 李国荣, 曾西, 等.间歇口-胃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训练中的应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18) :23-25.

[4]马金娜, 宁丽娜, 王再岭, 等.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 2014, 21 (6) :406-408.

[5]黄海龙, 周立, 叶茂盛, 等.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应用解剖.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9, 15 (2) :18-19.

上一篇:第三方医学检验下一篇:苦瓜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