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

2024-07-25

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共3篇)

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 篇1

近年来, 我国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对新生儿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成为院内感染控制的重点领域。为了提高预防效果, 应首先明确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1]。本研究选取我院新生儿1 700 例为研究对象, 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因素及临床措施,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12 月-2015 年1 月我院出生新生儿1 700 例, 其中发生院内感染65例, 男41 例, 女24 例, 出生体质量1.2~4.1 kg, 平均 (2.5±0.5) kg, 包括早产儿18例, 足月儿47例。

方法:回顾性查阅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病历, 统计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例数, 并统计患儿一般资料、侵袭性操作、细菌感染类型和住院时间等项目[2]。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4.0 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形式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表示, 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发生院内感染新生儿65 例, 发生率3.8%。经过治疗, 65 例患儿中, 治愈54 例, 治愈率83.07%, 好转10例, 好转率15.38%, 自动出院1例 (1.54%) , 见表1。

院内感染部位分布:65 例院内感染新生儿中, 包括呼吸道感染23 例, 消化道感染11 例及败血症8 例, 占比分别为35.38%、16.92%、12.31%, 脐部感染7例, 眼部感染6例, 泌尿道感染4例, 颅内感染4例与其他感染2例, 占比分别为10.8%、9.2%、6.15%、6.15%与3.1%。

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经分析, 新生儿院内感染与胎龄、体重、侵袭性操作及住院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 (P<0.05) 。其中, 胎龄<37 周的新生儿115例, 感染20例, 感染率17.4%;≥37周的1 595 例, 感染45 例, 感染率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体重<2.5 kg的128例, 感染21例, 感染率16.4% ; ≥2.5 kg的1 582 例, 感染44例, 感染率2.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侵袭性操作14 例, 感染5例, 感染率35.7%;无侵袭性操作1 696例, 感染60例, 感染率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住院时间<8 d126例, 感染18例, 感染率14.3%;≥8 d的1 584 例, 感染47 例, 感染率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院内感染细菌学分析:在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中, 革兰阳性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 (66.2%) ,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两种。而革兰阴性菌占比小 (33.9%) ,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为6株、9株及36株, 以及其他革兰阴性菌2株。

讨论

近年来,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呈现上升态势, 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空气污染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首因, 由于NICU病房医护人员多, 加上病患探视家属多, 导致病房内空气受到污染[3]。同时, 医护人员查房、各种护理操作, 也可能将众多致病细菌带入病房内, 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工作人员手污染常常是交叉感染传播媒介, 可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新生儿[4]。而长期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 增加了正常菌群紊乱, 使得细菌的感染机会大大增加, 易出现尿布皮炎、鹅口疮等。而医院各种侵入性操作, 也很容易引发感染, 比如气管插管、反复吸痰、呼吸机的使用, 以及静脉采血、静脉留置通路等技术和手段的运用, 增加了黏膜损伤、皮肤损伤的危险性, 使得新生儿机体内环境改变, 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另外, 肠外营养属于早产儿晚发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其所导致的晚发性败血症由于延迟了肠内喂养, 对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有不良影响, 破坏了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 一些潜在的病原菌就可能通过这些损伤部位诱发感染。

通过研究65 例院内感染新生儿的各项指标结果可知, 院内感染与新生儿的年龄、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等密切相关。因此, 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 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避免自身感染:因为新生儿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不能够抵抗外界的感染因素, 需要给予母乳喂养, 提高患儿自身免疫力与抗体含量。②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为新生儿创造一个空气清新的病房, 常常开窗通气, 优化病房布局, 定期对新生儿使用的床单、衣物等进行消毒;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 应清洗双手;严格限制探访次数和人数。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生素药物过程中, 应保持新生儿机体的生态平衡, 防止引起菌群失调、真菌感染;对于早产儿, 应联合给予免疫预防药物, 提高新生儿机体自身免疫力。④预防医源性感染: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做好新生儿的消毒隔离, 并定期对医疗器械消毒, 这是降低院内感染率的重要措施;建立和完善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 并加强监督落实, 及时发现问题, 切实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5]。

同时,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在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中, 革兰阳性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 (66.2%) ,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两种。而革兰阴性菌占比小 (33.9%) ,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为6株、9株及36株, 以及其他革兰阴性菌2 株。经过治疗, 65 例患者中, 64 例有效, 治疗有效率达到98.45%, 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总之, 为了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 应做好预防措施, 合理应用抗生素, 切实保护新生儿的健康, 守护新生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凌敏.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34 (9) :255-256.

[2]陈小蓓.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12 (2) :26-28.

[3]倪益华.新生儿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23 (9) :3171-3172.

[4]郭丽霞.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5, 14 (1) :158-159.

[5]阎志新.新生儿院内感染108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1) :50-51.

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8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情程度将其分为两组, 重症高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水平>342 mmol/L) 患儿90例, 设为研究组, 男48例, 女42例, 日龄在8~15 d, 平均 (9.6±1.3) d, 早产38例, 足月45例, 过期7例;正常体重为3.2~4.5 kg, 共41例, 23例低于正常体重, 26例超出正常体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6例, 设为对照组, 男50例, 女46例, 日龄在7~18 d, 平均 (10.4±1.6) d, 早产40例, 足月46例, 过期10例;正常体重共49例, 25例低于正常体重, 22例超出正常体重。

1.2 方法

应用重氮法检测新生患儿血清中的总胆红素, 总结引发新生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据临床研究, 引发新生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主要有母乳性黄疸、核黄疸、早产、感染、遗传代谢病、ABO溶血、围产窒息等。比较两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诱发因素, 然后对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两组患儿临床因素可知, 早产、感染、头皮血肿、围产窒息是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 (表1) 。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中常见疾病之一, 因患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 从而引发胆红素增高, 致使患儿出现皮肤及黏膜的黄染现象[2]。若不能采取有效抑制措施进行治疗, 病情极容易发展为重症高胆红素血症, 造成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对此, 寻找引发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 做好早期预防及治疗, 对患儿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早产、感染、头皮血肿、围产窒息是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感染属于引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因素之一, 通常患儿经抗感染治疗或光学治疗之后即可治愈;早产也是引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之一, 可能是因为早产患儿体内缺少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导致患儿体内胆红素代谢不完全, 大量未代谢或未合成的胆红素堆积在患儿体内, 致使患儿长时间出现黄疸症状, 进而引发高胆红素血症。对此, 需对早产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进行密切观察, 并对胆红素水平异常患儿及时救治, 预防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临床上, 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除此之外, 医护人员还应对存在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的患儿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密切观察。综上所述, 提高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认识、加大重视度及早期监控是降低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的有效干预措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内蒙古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收治的18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情程度将其分为两组, 以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0例为研究组, 以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6例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因素, 分析引发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儿临床因素可知, 早产、感染、头皮血肿、围产窒息是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结论 引发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有围产窒息、感染、早产和头皮血肿。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姜敏, 罗洁, 邵芳, 等.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9, 24 (1) :18-21.

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医院产科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共800例, 产妇孕期37~42周, 平均 (40.1±0.5) 周。其中新生儿低血糖症70例作为低血糖组, 男41例, 女29例;体质量:<2 500 g 22例, 2 500~4 000 g 31例, >4 000 g17例。产妇妊娠合并征:糖尿病29例, 溶血病11例。另抽取同期分娩的血糖正常新生儿68例作为正常组, 男38例, 女30例。两组新生儿监护人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邵肖梅主编的《实用新生儿学》 (第4版) :多主张采用不论胎龄和日龄, <2.2mmol/L诊断为低血糖症。

1.3 血糖检测

新生儿娩出后采集足部静脉血2 ml, 利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行血糖检测。若血糖检测显示新生儿存在低血糖症, 间隔4 h行血糖仪检测1次, 直至血糖检查结果未见异常。

1.4 胰岛素水平检测

两组新生儿娩出后12、24 h后行胰岛素释放实验, 记录两组胰岛素水平变化情况。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胰岛素水平, 分析胎儿自身因素与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关系, 分析产妇因素与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关系。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胰岛素水平

低血糖组新生儿娩出后12、24 h血清胰岛素水平均高于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胎儿因素与新生儿低血糖症关系

低血糖组新生儿窒息缺氧、出生后感染、体质量<2 500 g或>4 000 g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2.3 产妇因素与新生儿低血糖症关系

低血糖组产妇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糖尿病、乳汁分泌不足、溶血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 (BMI) ≥32 kg/m2的存在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与血糖代谢异常存在直接关系。临床研究表明, 葡萄糖是人体脑细胞能量的重要来源, 其中新生儿占80%以上[3]。低血糖可能造成新生儿能量不足, 持续低血糖状态, 会降低脑细胞的活性, 诱发不可逆性神经损伤。国外研究表明, 新生儿血糖低于2.6 mmol/L时, 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4]。

本研究中分析了低血糖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发现低血糖组新生儿窒息缺氧、出生后感染、体质量<2 500 g或>4 000 g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低血糖组产妇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糖尿病、乳汁分泌不足、溶血病史、吸烟史、BMI≥32 kg/m2的存在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胎儿因素和产妇因素均可诱发低血糖症。国内研究结果已证实, 宫内窒息、低体质量、产妇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糖尿病、乳汁分泌不足等均可导致新生儿分娩后24~48 h出现血糖波动。王凤枝和李晓莉[5]指出, 母体是新生儿葡萄糖的重要来源, 若乳汁分泌不足, 可影响新生儿摄取葡萄糖。有研究[6]指出, 孕妇妊娠期间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 新生儿娩出后出现低血糖发生率为20%~40%, 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新生儿娩出后, 脑细胞代谢期间需消耗大量的糖分, 然而, 新生儿自身糖原储备相对较少, 可诱发糖代谢失衡。胰岛素是由外源性物质 (如葡萄糖) 和内源性物质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常列入糖尿病检查中, 以了解人体血浆葡萄糖浓度。目前, 临床研究结果已证实胰岛素水平升高是低血糖的主要诱发原因。胎儿娩出后胰岛B细胞受孕妇影响相对较大, 仍处于分泌亢进状态, 可能导致新生儿血糖骤降。有报道称, 新生儿血糖的影响因素较多, 发病期缺乏特异性症状, 易被人们所忽视[7]。Drenckpohl等[8]研究发现, 葡萄糖作为人体脑组织代谢中唯一能源, 若长期糖分缺乏易诱发脑组织功能受损, 且与血糖缺乏程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即低血糖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 胎儿组织损伤越严重。可见, 临床应重视对新生儿血糖监测, 尤其是低体质量、出生后感染等血糖的监测, 若血糖低于2.2 mmol/L, 及时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待血糖恢复5.8 mg/kg, 应持续静脉滴注, 直至血糖稳定48 h左右。牛金凤等[9]研究指出, 输入葡萄糖可刺激新生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 若血糖控制后立即停止葡萄糖输注, 易诱发医源性低血糖。文献[10]指出, 加强新生儿血糖动态监测, 可避免中枢神经损伤, 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 新生儿低血糖症受产妇和胎儿自身两个因素的影响, 因持续低血糖状态易损伤神经功能, 临床需加强对新生儿血清胰岛素的监测, 了解其低血糖症的发病程度, 在糖剂输入量、疾病预后中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明明, 周丛乐, 汤泽中, 等.新生儿低血糖与脑损伤的关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2, 15 (9) :533-538.

[2]邵肖梅.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18-220.

[3]王乐, 巴依尔才次克, 王莉, 等.新生儿低血糖症临床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2, 27 (4) :262-264.

[4]Straussman S, Levitsky LL.Neonatal hypoglycemia[J].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 2012, 17 (23) :20-24.

[5]王凤枝, 李晓莉.新生儿低血糖症49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6) :857-858.

[6]王娜.择期剖宫产术前输液补糖降低产妇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27) :3035-3037.

[7]陆蓓, 杨蕾, 朱慧, 等.新生儿低血糖症50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11, 32 (5) :712-715.

[8]Drenckpohl D, Mc Connell C, Gaffney S.Randomized trial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receiving higher rates of infusion of intravenous fat emulsions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life[J].Pediatrics, 2008, 122 (4) :743-51.

[9]牛金凤, 崔惠英, 朱丽敏, 等.50例新生儿低血糖症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 2013, 35 (5) :405-406.

上一篇:艺术形象表现下一篇:六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