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生

2024-09-22

医学新生(共11篇)

医学新生 篇1

摘要:医学新生的特点:原动力不足, 没有明确的目标;正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 心理发生巨大变化;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不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 导致心理失衡。对策:进行理想教育, 使其树立专业思想, 尽早适应大学环境, 进行学习辅导,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开展心理辅导。

关键词:医学,新生,德育

学生从高中进大学, 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这种环境变化必将带来心理变化。青年时期身体各部分机能日新月异。这些变化使得学生的心理呈现独特的风貌。特别是目前一年级大学生中, 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 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教养方式上, 每个家庭均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分外的“期望压力”, 使之与非独生子女有较大的差异。这种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的叠加, 使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极其复杂、微妙。探讨他们的思想与心理特点, 把握他们的思想与心理倾向, 寻求更好的德育途径, 对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身心健康成长, 以及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医学新生特点

1.1 原动力不足, 没有明确的目标

高中生进大学前, 一般不了解现实中的大学。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 把大学生活想象得是那样富有诗意, 那样美好。但是进入大学后, 他们渐渐发现现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大学生活并非总是充满诗意, 经常是单调、刻板的, 甚至是艰苦的。但他们在跟同学、朋友写信或假期回到家里时, 为了顾全自己的虚荣心, 往往又违心地把大学生活描述得十分浪漫。这种双重精神负担使他们变得沉闷。幻想的破灭, 使他们热情减弱, 开始对现实呈现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或者发出报怨。有的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 好像对什么也不感兴趣, 什么都不能重新激起他们的热情。我们认为, 现在真实反映大学生活的各种作品太少, 高中和大学严重脱节, 不能引导高中生的憧憬, 造成高中生在进大学前对大学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必要的心理准备。这是导致高中生对大学生活产生幻想的主要原因。另外, 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的某些夸大宣传和溢美之辞, 也是原因之一。因此, 要对一年级大学生多作引导, 转移他们的幻想, 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专业的思想感情, 让他们体验到大学生活的乐趣, 防止幻想破灭后沉闷和后悔心态的产生。在高中, 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 就是考大学。进入大学后, 目标伸缩性变大, 令人感到难以捉摸。因此, 他们徘徊、迷惘, 一方面, 很想给自己定位, 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 价值感很强;另一方面, 又不知道路在哪里, 加之就业压力大, 更加迷惘, 有空虚感, 思想漂泊不定。为了逃避这种失去目标所带来的思想空虚、精神无寄托的苦闷, 少数学生开始寻找精神刺激, 如抽烟、喝酒、听富有刺激性的音乐、赌博、看通宵录像, 这种现象虽然只在少数学生中发生, 但它却影响着其他学生的思想。因此, 应对这部分学生做耐心细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帮助他们确立较为具体的奋斗目标, 鼓励他们寻找真正的精神支柱, 同时, 给他们推荐一些好书, 经常同他们交谈, 把他们的思想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2 正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 心理发生巨大变化

学生进入青年期后, 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于刚刚脱离家庭, 脱离熟悉的高中教师和同窗好友, 开始独立生活的一年级新生来说, 自我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反抗约束、幻想完全自由和感到不安、迫切需要依赖2种对立的心理倾向。但两者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人身上, 是有所侧重的。一般来说,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以不安倾向为主, 第二学期以反抗倾向为主。

1.2.1 不安心理

新生对大学的一切都不了解, 对教师和同学也不熟悉, 因而在言行举止方面本能地表现得比较谨慎。这种自我约束使反抗倾向受到暂时抑制, 而不安倾向占主导地位。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 遇事容易忧心忡忡, 不知所措。在高中, 同窗好友和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与他们朝夕相处, 师生在思想感情方面的交流十分密切。到大学后, 学生彼此互为视察的对象, 心理距离自然较远, 于是便产生“知音”中断的孤独感、寂寞感, 不安起来。尤其是节假日, 看到有的同学回家, 离家较远的学生心情更加忧郁, 少数情感特别脆弱又比较内向的学生还会躲在被窝里哭。因此, 几乎人人都带着一定的戒备心理来到大学, 在新的集体中出现了“现在的人难处”的心理现象。另外, 还有一些客观上的原因, 比如, 班级没有固定教室, 住宿条件不太理想, 活动场所有限等等, 也使学生产生孤独感。由于产生孤独感, 有的学生变得感情脆弱, 远离集体, 独善其身。事实上, 这些学生内心深处并不想在孤独中独善其身。他们同样具有强烈的恋群心理, 他们的内心世界十分矛盾。他们清楚地知道, 在知识的领域中, 自己还有很大的空白, 对于怎样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 还是朦朦胧胧的, 至于人生的意义, 更是在探索之中。所以, 他们内心非常希望得到同学的帮助、得到集体的温暖, 迫切渴望师长指导, 也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

1.2.2 抗拒心理

与有的一年级学生接触, 有一个明显的感受, 就是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 对批评极其反感。他们敏感、好奇, 情绪不稳, 易于激动, 言行举止往往带着很浓的情绪色彩, 个别学生, 特别是独生子女, 其娇气还很足。当他们对大家基本熟悉之后, 这些缺点就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开始不大注意自我约束, 而且还强烈希望摆脱外来的一切压力与束缚, 按自己的想法、兴趣自由活动。少数人甚至开始对周围的一切进行粗暴和消极反抗。

1.3 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同学相处, 是一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 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烦恼, 这在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中占很高的比例。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 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缺少朋友, 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有的学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 过分关注自我, 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 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 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 对他人缺乏关心和谅解, 导致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

1.4 不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 导致心理失衡

一般来讲, 上大学者都是高中的成绩佼佼者。他们备受家长、教师的宠爱及其他同学的羡慕。他们有很强的自豪感和虚荣心。进大学以后, 尖子会尖子、宠儿遇宠儿, 宠爱、羡慕、恭维大大减少, 有的已不是佼佼者, 而是变得相形见绌, 于是虚荣心得不到满足, 自信心和自豪感受到严重挑战。有的学生经不住这种考验, 自卑起来, 产生自暴自弃、自欺欺人和自我怜悯的心理倾向, 甚至发展成把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当作是嘲弄的不正常心态。另外, 绝大多数新生基本上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 机械记忆多, 理解记忆少, 加之大学的授课进度远快于高中, 所以很多新生感到学习被动, 穷于应付, 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 对大学的学习方法产生神秘感, 对考试怀有恐惧感, 精神紧张, 老是担心考不好, 时间一长, 学习就成为负担,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由学习方法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是造成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 学生在第一学期, 尽管学习方法不适应, 但学习热情还比较高, 自觉性还比较强, 加之学习内容与高中有所重复, 因而学习成绩还是比较好的, 但到了第二学期, 入学时的兴奋和新鲜感消退以后, 学习方法不佳的缺陷就很突出, 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

2 对策

2.1 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是鼓舞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有目标才有动力, 有动力才肯朝着目标付出, 有付出才有收获。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激发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热情, 让学生以大学为新的起点, 去追求更大的成就, 从内心产生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大学生活,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2 了解专业特点, 树立专业思想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尽早明确工作性质、职责。这样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就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会全身心投入, 发挥最大的潜能。

2.3 适应大学环境

首先, 要适应校园的地理环境。入校后应迅速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其次, 要适应校园的人际环境。在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中, 最重要的是同学之间的关系。要想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就要做到宽以待人, 敞开心扉, 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在平时生活中, 做到“三主动”:主动与同学打招呼, 主动和同学讲话, 主动帮助同学。在帮助别人的时候, 不要过于计较对方的回报。再次, 要适应校园的语言环境。新生在大学校园里应尽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这有利于大学新生角色的转换。第四, 要适应校园内外的社会环境。大学就好比一个小社会。这就意味着步入大学即半只脚迈入了社会环境。因此, 熟悉了解社会环境很重要。最后, 要适应校园的文化环境。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外, 还有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社会活动和讨论会以及讲座、经验交流会、实验设计比赛等。大学新生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做一个理智的分析, 如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 长远目标是什么, 近期需要的是什么, 各种活动对自身发展的意义有多大等。然后制订计划, 并且在执行中不断修正。

2.4 学习辅导

介绍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积极观察、思考的能力,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顺利度过学习过渡期及适应期。要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气氛。大学学习气氛是外松内紧的。与高中相比, 在大学很少有人监督、有人主动指导, 没有人给你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但决不是没有竞争。每个人都在独立地面对学业,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设定的目标, 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昨天、和自己的潜能比较, 也在心里和别人较劲。在这种竞争气氛中, 大学新生还要改变一些原有的观念。在大学, 考试分数不是衡量人的惟一指标, 还有德育、体育等。在这里, 竞争是潜在的、全方位的。

要调整学习方法, 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大学的教学模式, 需要很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包括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自修内容, 将自修内容与人探讨, 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 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等。

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 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尽早做好思想准备, 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就能较好地度过这一阶段, 少走弯路, 减少心理压力, 促进学业成绩提高。

2.5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促进身心健康, 而且对未来发展有间接作用。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确保成功度过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

2.6 心理辅导

应密切关注大学新生面对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青年人固有的心理特点, 必须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等, 取得学生的信任, 把握学生的真实态度, 启迪学生,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 把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里去, 使学生认识自身心理发展规律, 及时进行心理调适。蒉

医学新生 篇2

新生入学须知~新媒体会长整理,禁非新媒体人转!!

【关于报专业:(仅供参考)】

1.口腔分数最高

2.临床是大专业,招生人数最多,比二本线高30分以上可以报、3.预防就业是学校不错的专业,但奇怪的是分数不高,超过二本线即可报名。每年考上复旦、北大研究生的都有,算是学校考研比例较高的专业。

4.小专业就业不错,比如影像、检验,这两个分数不是很高,都分别有本科和专科,专科的话超二本线20分报名就应该没大问题。麻醉(分较高),但就业前景很不错。

5.护理是学校建校就有的专业,学校建校1949年,所以历史悠久。6.专科的话分数不清楚,专业很多了,建议升本或自考。

7.关于考研,如果可以考医师,就可以选择不考研,一个证书走天下,但考研对就业总是有好处的,还是看个人吧,如果你每年拿一等奖学金,那考研就是顺水推舟的事~

【关于寝室:】

1.没有空调、风扇、独立卫生间。每层楼两个大水房+厕所,每个宿舍楼六层,二、五层有热水房

2.寝室女生多为上床下桌,口腔为四人寝,其他大部分为六人寝。男生为 六人寝,上下铺。共10个宿舍楼,两个为地热(预防女、麻醉

沈阳医学院新媒体中心

女、部分专科女),其他为暖气,地热供暖很好,冬天在屋子里穿夏天睡衣都很热。大家不要觉得寝室人多、没有卫生间很差,因为沈阳其他二本学校很多条件都不如我们。

3.入学时候会让你选购床被,貌似500左右,有蚊帐、厚被(其实不是很厚)、薄被、床垫(薄)、枕巾两个、被单。如果能带不建议购买。4.入学建议自行购买的东西:水盆、饭盒、餐具、药品、钥匙扣、衣架、坐垫、水壶、洗衣粉、香皂、肥皂、肥皂盒、洗澡筐、洗澡用的东西、女生用的东西、插排、手纸、水杯、垃圾桶、寝室扫把拖布各一个、小桌子(床上玩电脑或学习用)、穿衣镜等。

5.寝室每月限电30度,如果不常用用锅、暖宝等功率大的电器,一个月6个人肯定足够用了。

【关于学校硬件:】

1.入学没有考试,大家放心。

2.学校里有生活区,有卖各种生活用品、化妆品、饮品、水果、还有一个较大的超市。

3.一共有两个食堂。大食堂两层,吃的东西较多。小食堂主要是教工食堂,学生也可以进。两个食堂都有小型超市,可以买饮料、零食等。4.沈医学习氛围还是不错的,所有的教室没课的时候都可以进去上自习,看看书什么的。

5.图书馆:一层:两个大自习室,为开学各学霸争抢占座之地。

二层:中间楼梯上去为文学阅览室,侧梯上去为电子阅览

沈阳医学院新媒体中心

三层:医学类图书阅览室

四层:综合类图书阅览室

五楼:不记得 六楼:学术报告厅

1新生入学通常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办下学生证,图书馆阅览室不允许○带包包和书进去,会有老师拦住你,有学生证可以领取钥匙把东西放进存物箱。如果没有学生证,就不要带包包、书什么的进去,会有老师拦住你。

2借书统一使用校内一卡通,还书时间为1个月,超时一元每本/天。○ 3一张一卡通可以最多借10本书。○

先写这些,以后会再增加,欢迎你们加入沈医,欢迎加入沈阳医学院新媒体中心!

沈阳医学院新媒体中心是校团委直属学生组织之一,分别管理学校人人网主页、新浪微博主页、微信平台、贴吧平台,也有其他线下活动。旨在集聚学校网络人才,帮助学校在新媒体上扩大影响力,欢迎新生关注,开学后将进行一系列招新,欢迎加入!新浪微博平台:@沈阳医学院新媒体中心 人人网平台:@沈阳医学院新媒体中心 贴吧平台:沈阳医学院吧

沈阳医学院新媒体中心

医学新生 篇3

关键词: 医学生 心理健康 人格

医学院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等问题已经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医学生心理问题是近些年学生休学、退学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培养医学生健康心理迫在眉睫。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发展为医生,不仅要求其专业技术精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既关系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又对医患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以往大量研究都表明,心理健康和人格特质等因素相关,为了解我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对近三年来新生心理普查数据分析,及该群体心理素质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应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2013级~2015级的大一新生,总共7678人,利用近三年新生心理普查数据进行研究。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该问卷由90个问题构成,主要统计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

1.2.2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近三年学生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总分主要反映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总分越低,表明心理越健康,若总分≥200分,则表明该生有心理异常。从整体来看,我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平稳。结果见表1和表2。以2015级新生为例,发现因子得分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和抑郁症状成为影响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的三大主要因素,同时偏执、敌对情绪等因素对学生影响较大。这类心理症状是中等以上强度,需要立即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

2.2人口统计学差异

从2006~2012年,根据已有咨询案例记录,576例心理咨询对象中,男生263例,女生313例;来访学生年龄17岁~24岁,平均年龄19.92岁。年级分布方面,大一新生163例,大二学生177例,大三学生156例,大四及以上年级学生80例;来访学生专业涵盖我校所有专业。

2.3心理咨询问题分布情况

576例咨询对象中,人际关系问题121例,情绪问题112例,新生适应不良及新生适应障碍28例,挫折与自卑49例,考研、就业、学业压力及考试焦虑96例,职业生涯规划及个人发展问题21例,恋爱问题20例,神经症,包括强迫症、广泛性焦虑、躯体化障碍、恐惧症、神经衰弱、惊恐发作,共45例,中度以上抑郁发作8例,性心理障碍7例,人格障碍及人格缺陷20例,睡眠障碍12例,恶劣心境障碍5例,躁狂发作2例,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8例,神经性厌食症1例,网络成瘾综合征2例,应激相关障碍1例,癔症1例,其他问题17例。

需要指出,上述对学生求助的心理问题的划分是相对的,这些问题可能在同一名来访者身上同时体现、互为因果。

从来访者求助的心理问题来看,高校心理咨询主要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及考研、就业、学业压力及考试焦虑问题。我校因恋爱问题求助的学生不多,可能源于医学生学业压力大,课程门数多,由恋爱诱发的心理问题少于学业方面诱发的心理问题。从年级分布情况来看,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心理咨询人数差别不大,大四及以上年级咨询人数明显减少,其原因可能在于高年级学生主要精力在于实习、考研、就业,我校为医学院校,大多数在校生为医学专业学生,按培养方案要求高年级医学生均在附属医院实习,部分实习生实习医院不在本市,因此,前来本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人数自然较少,并不能说明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较低年级学生更高。

3.讨论及建议

3.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前往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来访学生只是在校生的很小一部分,这种情况有学生自身理解偏差的原因,也存在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室都不了解,甚至有的老师对心理咨询有所排斥或误解。这也说明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还不够全面,有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人就是不正常的人,这种偏见很容易误导学生,以致耽误解决心理困扰的最佳时间。同时,老师的不重视和对心理问题的不了解,会导致不能识别学生的异常心理,对一些严重心理问题放任自由,也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心理创伤。学生、老师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面对身边有同学在精神疾病初期不能及时识别,或是在预后给即将痊愈的学生造成二度伤害,这些都是由于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导致的。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板报、社团、校内报纸杂志等载体,并聘请心理学专家来我校讲座,真正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和心理咨询的意义,才能让更多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维护心理健康。

3.2针对不同年级在校生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从咨询问题的年级差异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心理问题还是有差异的,大一学生较多关注的是人际交往问题,大二、大三较多是情绪问题,大四以上集中在考研、就业压力上。在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对人生思考的方向有所差异,面临问题不同,受到的挑战也会各异。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多只在大一新生时,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涵盖心理问题的各个方面,虽然内容全面,但对于新生还未涉及的问题,采用这样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达到教育效果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上缺乏实践价值,若要达到缓解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应有针对性地、全面地、分阶段地开展不同教育内容的心理健康课程,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可以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开展新生适应专题;大二、大三学生开设挫折教育课及人际交往相关专题;针对大四及以上年级学生开设考研、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必修课伴随大学生的大学生活,通过相关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肖静怡.2005年至2013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纵向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2]王丽.大学生UPI人格健康评价效能与对策——以安徽省九所高校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08,22(3):142-423.

[3]莫丽.高职新生UPI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4.1:30-32.

基金来源:校级课题(YB201437)

医学新生 篇4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新生入校一个月内, 从赣南医学院大一新生选取被试450名, 有效被试411名, 其中医学专业新生227名, 包括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非医学专业新生184名, 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医学生物工程等专业, 全部被试高中为理科;男生188名, 女生223名;全部被试为本科层次。

(二) 测试工具

一是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学号、专业、入学动机、是否独生子女及家庭排行、高考志愿、是否调剂等;二是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此量表包含广泛的心理测验内容, 如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 通过测查10个心理症状因子反映被试心理健康状况[3]。量表有90 项条目, 10 个因子: 躯体化、 强迫、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和其他, 分为 5 级评分 ( 1-5) 。以因子分和总分进行分析。

(三) 施测程序

团体施测, 通过班主任协助, 在班会等期间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发出指导语, 要求被试当场认真完成。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与医学专业SCL-90因子分及总分比较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 在心理健康总分上, 非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得分。从各维度上看, 在人际关系、敌对和恐怖维度, 非医学专业新生和医学专业新生得分差异显著, 非医学专业得分高于非医学专业。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项上, 得分均不显著, 即不存在差异。

三、讨论

有研究表明,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医学专业学生低[4], 本次调查与这一结论及赣南医学院之前的调查结果一致[5]。与之前调查不同,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专业学生在人际关系、敌对、恐怖等三个因子及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强迫因子存在边缘显著差异。

从数据结果也可看出, 在人际关系维度,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得分差异显著, 非医学生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医学生, 这充分说明在医学院校非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特别的重视。在医学院校作为非医学生, 在课程设置和学校重视程度来看, 肯定是有差异, 常会有种不被重视的感觉。相对于医学生, 非医学生会发现自己课程少, 自我支配的时间多, 由此会更注重人际交往, 更乐于参加除学习外的其他活动来展现自己个性。医学生学业任务繁重, 较少精力去关注自己的人际交往, 也不太花时间在学习之外的课余生活上, 人际交往虽然较非医学生少, 但是他们不太关注这方面。因此, 从得分中也看出非医学生人际交往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医学生。

从敌对维度上看, 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学生, 也就是说非医学学生在敌对维度和医学专业学生得分差异显著。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非医学专业有部分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于体育生, 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本身性格特点来说偏向鲁莽直率, 易激惹, 较容易以冲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敌对维度上出现差异显著, 很可能是受这部分被试数据影响, 这个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在恐怖维度上, 非医学生心理健康得分也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学生, 这是由于医学生必然会面对很多血腥和多种疾病, 在选择专业之前, 肯定有所考虑和衡量, 因此, 这部分人对于害怕恐怖这种情感来说, 有更高的阈限, 最起码是心理承受能力就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

此外, 本次调查184名非医学专业被试有141名被试为调剂或补录, 与杨红等人[2]的调查结果一致, 说明其在专业选择方面较为被动, 并非个人爱好或志向, 这在未来完成学业中必然存在负面影响;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开办历史较短, 未形成特色, 师资力量较医学专业薄弱, 年轻教师居多, 不具备梯队结构;同时,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课程安排存在一定不合理性, 部分课程拼凑痕迹明显, 医学院校为了突出这些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背景, 在专业培养上几乎所有医学院校主干课程都包括医学和该专业课程两个分支, 进而势必压缩各自课时量, 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对于该专业把握存在单一化倾向, 加之医学院校在相关非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一定缺陷, 这些非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医学背景, 但与综合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竞争岗位时并没有明显优势[7]。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在多方面较传统医学专业存在不足, 刚入校非医学专业新生对自身专业不满意, 对未来焦虑, 故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医学专业学生存在一定差距, 在未来学习中存在一定心理隐患。

四、对策

(一) 根据专业特点开展相应的新生入学教育, 使得心理指导类别化

医学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几乎以医学生为主。在大一刚入校, 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生没有被教会该如何与人交往, 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 发现和高中相比, 大学上课时间减少了, 更多的是自己支配的时间, 又缺乏教师的监督, 就容易松散, 无所适从。同时, 又看到医学生课程多, 生活忙碌, 相比起来容易产生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非医学新生要面临新生普遍存在的适应问题, 还要调整心理上的不适。针对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与医学生不同的特定的心理问题, 在大一新生适应教育时, 分类别、分程度地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包括大学四年规划、专业特点介绍、不同专业学习策略等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因此, 开设针对非医学专业新生的新生适应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二) 开设适合非医学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 也就是成人早期, 青年期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期, 这个阶段可看做心理的断乳期, 将摆脱与父母的依赖关系, 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他们很自然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自我认识有所思考。非医学生在医学院校相对于医学生来说, 对自己专业发展前景很迷茫, 并不了解自身专业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因此在开学初期的新生教育阶段, 也应关注新生对于专业的了解, 开展各种专业讲座、经验交流会,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发展前景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可以使新生在大一都能根据自己情况和专业特点, 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大四才需要, 对于非医学生在大一在了解自己、了解大学的同时, 更需要对自身专业有所了解, 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这同时也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只是针对学生心理, 还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来共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贯穿大学四年。学生可通过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及相关讲座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专业, 减少未来不确定性,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学工办教师共同的工作, 心理健康的维护也包括心理辅导、学业辅导和人生规划等方面。

(三) 重视非医学专业建设, 加大投入

崔光成和刘吉成[8]调查研究发现, 92%西医院校开办了非医学类专业, 95.6%中医院校开设了非医学类专业, 有20%以上医学院开办的非医学类专业有公共事业管理、生物技术、法学、应用心理学、信息管理、制药工程及英语等六个专业。可以发现医学类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也是个普遍的现象, 医学院校开办非医学专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校压力, 更加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专业数量增多, 也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也可以使学校素质教育课程开设顺利, 以此增加学校人文气息。近些年, 大学教育也提倡素质教育,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 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 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也是极其重要的。医学院校主要经费投入是以医学类学科为主, 但同时也应多加强非医学专业建设, 从单一医科院校向多学科性大学转变, 对待专业性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多加强投入, 发展多学科综合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是任何院校都必须的日常投入, 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每个学生成长成才。非医学专业学生在医学类院校很自然有种自卑感, 感觉被排斥的感觉。研究结果也证实, 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充分说明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教学条件, 改善非医学专业教师的工作条件, 并增加师资投入, 以此增强非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自我的认同感, 使这些非医学专业得到有效的发展, 减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自卑感。在开展各种活动上也应适当偏向非医学生, 因为非医学生更注重社会的交往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四) 完善非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课程不同是在于, 医学专业课程更加专业性, 种类繁多, 课程连贯性强。非医学专业课程数量来说较医学专业更少。在大一, 非医学专业学生在面临新生适应的同时, 课程又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加重他们对专业的反感和对未来的迷茫。针对非医学新生这样的心理特点, 对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来说, 应针对特定问题制定更加科学的方案, 如在大一给非医学生安排较多的入门级的专业课程, 这样让他们感觉到有一定的挑战性。目前, 他们的课程在大一较多的是公共课, 这样容易给他们形成个没有专业课程的印象, 不利于今后专业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大一课程安排不能太松散, 在高中时是高强度学习, 来到大学, 课余时间太多, 不利于他们学习方法和生活的适应。

根据非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合理处理医学课程和非医学课程的关系, 并完善非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非医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实践教学的融入更能完善非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能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 加强实际运用能力, 在大学四年都贯穿实践教学, 提高非医学生实践能力, 以此提高学生就业率。

(五) 开展针对非医学专业的讲座、校园活动、社会实践, 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主观幸福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了个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可见幸福感和家庭、社会、交往、遗传和控制感有直接关系。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其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非医学生学习任务较实际, 学习压力没有医学生重, 因此, 对待非医学生更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与之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 让非医学生在学业之外有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利用这些校园文化生活, 给非医学生和医学生一个共同竞争展现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个性的舞台, 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团体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 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 拓宽视野, 陶冶情操, 以此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摘要:了解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水平, 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的干预方案。方法:采用SCL-90对部分2011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医学专业新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医学院校应加大非医学专业的建设力度, 从多方面帮助非医学专业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黄时华, 等.广州医学生于非医学生逃课现状的调查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6) :534-536.

[2][6]杨红, 等.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新生适应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2) :111-112.

[3]汪向东,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31.

[4]杜君, 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2) :271-272.

[5]郑亚楠, 刘小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心理特点调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30) :220.

[7]马立军, 张静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3) :66-68.

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委托书 篇5

有效身份证件号码:xxxxxxx

联系电话:xxxxxx

受托人姓名:xxx

有效身份证件号码:xxxxxx

联系电话:xxxxxx

与委托人关系:xxx

委托人于20xx年xx月xx日在xxxxxx医院分娩,特授权委托xxx(受委托人姓名)办理xxx(新生儿姓名)的《出生医学证明》。

凡由受委托人在上述委托权利内,代理委托人行为所造成的法律结果,委托人均予以承认。

委托期限自委托人签署授权委托书之日起至受托人领取《出生医学证明》之日止。

委托人签名按手印:

20xx年xx月xx日

受托人签名按手印:

医学新生 篇6

关键词:辅导员;医学生;人文素质

中国分类号:G455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带大学新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紧紧抓住大学新生正处于人文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加强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以医德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精神。主要包括:品德素质、审美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

二、当前医学院新生人文素质主要存在的问题

1、部分医学生存在不认同主流文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对自己的发展帮助不大,而且较为僵化和落后,甚至有同学觉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束缚了思想的发展,同时相当部分医学生不主动提交入党申请书,这其中还包括学生会及团组织的主要学生干部。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医学生对党和党的指导思想存在错误和偏执的认知,不能全面的理解我党的精神,甚至在政治立場上发生动摇,这些都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和引导。

2、一些医学生人文社科类知识贫乏,缺乏理解和分析一些基本社会现象发生原因的能力。由于医学属于较为技能型较强的专业,医学院在课程的设置上必然会着重于医学专业课,这是医学专业的必然要求,同时鉴于医学院的特殊性,医学院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师资力量无法达到综合性大学的水平,这就导致医学院的人文社科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枯燥,大多延续着传统理论式授课方法。一方面学生对单一的课程和枯燥的内容无法提起兴趣;另一方面受限于师资力量,医学院又无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社科教育活动。

3、部分医学生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对医德医风漠不关心的现象。部分学生报考医学专业的主要目的为获得丰厚的物质收入,本身这一思想无可厚非,毕竟人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收入作为基本生活保障,只是一旦这种思想占据了主流,那么医生这一本身十分神圣的职业就将变成商品交易所,医生与病人之间就将只剩下赤裸裸的交易关系,这对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同时部分医学生本身对医生这一职业并不热爱,甚至存在厌烦的情绪,只是迫于家人的压力才选择这一专业,导致部分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的时候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专业技能不甚熟练,对医生这一职业无法获得更好的认同感,主要体现在不愿意去小城市和校医院工作,不愿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边远地区的医疗事业等。

4、部分医学生在自我认知及与人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医学专业的知识复杂性决定了医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不仅量大,而且较为复杂,业余时间就显得较为紧张,加之医学院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较为传统,理论式教学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使其无法投入到课程知识的学习中去。这就导致了医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不能够得到人文方面的熏陶,使得个体在自我认知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不能够准确定位人生意义,理想信念容易动摇,以及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知从而导致心理出现波动。同时由于人文素质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使得一些医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往往显得无法适从,不能正确地与人交往,出现不适应社会人际关系的现象,这不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三、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能动性,提高医学院新生的人文素质

1、在管理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第一、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能够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第二、加强对班委等学生干部的培训,通过他们影响其他学生。第三、建立长期有效的奖励机制,形成各班级之间的良性竞争。

2、建立充满愉悦气氛和内涵的第二课堂平台。发挥班委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并指导班委在班级内开展以提升人文素养为目的的娱乐活动,比如班级内的书籍阅读活动,定期推荐阅读书籍,鼓励班内同学写读后感,同时可以辅以一定的奖励;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如组织班里同学进行小范围的义务服务,通过义务服务不仅锻炼了自身的专业知识,也可以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

3、提高医学生人文书籍阅读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向学生有计划的推荐人文书籍,让学生主动的去阅读,相信效果会更好。医学生人文书籍的阅读主要应该包括传统文学经典和哲学经典。哲学书籍作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对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意义重大,同时传统文学经典最多的体现了一个民族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影响学生的内在。对于人文书籍的推荐,辅导员需要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动态,投其所好,在其感兴趣的领域推荐相关的书籍,对于书籍的内容也需要做好充分的了解,确保书籍内容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四、结束语

由于医学院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本身就不太注重人文知识的积累,因此更加需要从新生开始,在其学习思维尚未定势的情形下,培养其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高校新生辅导员需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日常工作中着手,开展适合医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其人文书籍阅读量,紧密配合学校的课程教育,培养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具有仁心仁术的医生。

参考文献

[1]张新华,周志英.医学生人文素质与人文阅读[J].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第32卷第10期

[2]赵锦华.论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3]张颖,李华.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2006,(6)

医学新生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西安医学院一年级 (2008级)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两专业统招本科、专科生 (本科五年制, 专科三年制) 239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临床医学本科生 (临床本科) 87名, 临床医学专科生 (临床专科) 75名, 预防医学本科生 (预防本科) 34名, 预防医学专科生 (预防专科) 43名。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此问卷是在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后, 经预调查修订而成, 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自我认知、职业期望和职业规划四个部分, 其中14, 23, 28, 49题为多选题, 其余均为单选题。由就业指导专业教师进行调查, 采取现场发放、不记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 以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性。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60份, 回收249份, 剔除无效问卷 (缺失值大于10%) 10份, 最终有效问卷239份, 有效回收率95.98%。

1. 3 数据分析

采用Visual FoxPro建立数据库并输入资料, 利用SPSS12.0进行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自我认知状况

在所调查的医学新生中, 约有72.1%的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做过测评, 但同时也有71.1%的学生不 (很) 清楚自己的特长 (见表1) ;在兴趣爱好方面, 排前三位的依次是音乐、旅游和看书, 最后一位是下棋。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四组学生在性格测评 (χ2=8.882, P=0.180) 、特长 (χ2=4.748, P=0.191) 、兴趣爱好 (χ2=15.491, P=0.906) 的构成比上无显著性差异。

2.2 职业期望状况

各专业就业范围了解状况。通过此项调查发现, 约有48.1%的学生不是很清楚所学专业的对口就业范围, 6.3%的学生根本不清楚或从没考虑过此问题。临床本科学生的清楚比例要明显高于临床专科学生 (χ2=14.778, P = 0.001) 和预防本科学生 (χ2=29.912, P = 0.000) ;临床专科学生的清楚比例高于预防专科学生 (χ2=10.324, P = 0.001) (见表2) 。提示临床专业比预防专业学生更清楚就业范围。

毕业后去向状况。毕业后, 55.2%的学生选择直接工作, 28.5%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 16.3%的学生还没考虑或没考虑清楚, 且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四组学生在其构成比上无显著性差异 (χ2=12.103, P = 0.06) 。

工作地点期望状况。在对理想工作地点的选择上, 37.0%的学生选择北京, 33.4%的学生选择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各大城市, 23.1%的学生选择中小城市, 6.5%的学生选择条件较艰苦的基层, 且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四组学生在其构成比上无显著性差异 (χ2=15.299, P = 0.225) 。

工资期望状况。在对理想月工资的选择中, 15.3%的学生选择1, 000元-2, 000元/月, 36.7%的学生选择2, 000元-3, 000元/月, 31.5%的学生选择3, 000元-5, 000元/月, 16.6%的学生选择≥5, 000元/月。预防本科学生选择≥3000元/月的比例明显高于预防专科学生 (χ2=14.465, P = 0.002) 和临床本科学生 (χ2=9.651, P =0.022) (见表2) 。提示预防本科学生对月工资要求较高。

2.3 职业生涯规划状况 (见表3)

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知晓状况。调查发现, 86.6%的医学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包括清楚和不很清楚两种情况) , 13.4%的学生从没听说过此概念, 且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四组学生在其构成比上无显著性差异 (χ2=4.884, P=0.181) 。

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状况。调查发现, 仅有13.8%的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并正在实施中, 19.2%的学生从没考虑过此问题, 且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四组学生在其构成比上无显著性差异 (χ2=8.517, P= 0.203) 。

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识状况。调查发现, 现阶段, 约有17.6%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不很重要, 10.9%的学生认为根本不重要, 且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四组学生在其构成比上无显著性差异 (χ2=3.904, P = 0.690) 。

3 讨论

3.1 医学新生自我认知状况

调查显示, 大多数医学新生对自我有一定的认知, 但仅限于性格、兴趣爱好等较表浅的层面, 对于特长等更深层次的认知比较缺乏, 此研究结果与孙孟宇对天津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的结果一致[2]。提示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和基础, 学校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引导措施, 帮助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尽早全面了解自我。同时, 医学新生普遍喜欢音乐、旅游、看书等较休闲的活动, 不太喜欢下棋这类需要大量脑力活动的项目, 这可能因为医学生平时学业沉重、枯燥, 且竞争压力大, 所以大多数人喜欢能舒缓压力的轻松项目。

3.2 医学新生职业期望状况

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知晓状况。调查发现, 一半以上的医学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对口就业范围处于模糊或无知状态, 且不同专业、不同学制层次之间有差别, 临床本科学生对之清楚比例最高, 预防专科学生清楚比例最低。提示大多数学生对于今后从事的职业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 这与周围的研究结果一致[3]。因此, 社会应给予各医药卫生职业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尤其是非临床专业, 更应该清晰明确地向学生阐释其就业范围, 而学生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职业信息, 不仅仅停留在父母、亲友和传媒的信息, 而应多利用学校所给予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机会主动接触职业, 特别是在校时间短的专科学生, 平时课程量大, 接触社会的机会少, 更应该对此引起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 掌握的信息越迅速、越充分, 就越能够争得主动权, 不失时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4]。

毕业后去向状况。约28%的医学新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 提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已意识到了就业压力, 希望通过深造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外, 约有16%的医学新生没有考虑过毕业后的去向, 提示学校和社会应继续加强学生的生涯辅导和教育, 尽快让每一个学生建立短期和长期目标, 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工作地点期望状况。医学新生对理想工作地点的选择依次是北京、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各大城市、中小城市, 基层最末。提示, 医学新生的理想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分析其可能有两点原因, 一是经济发达地区能提供较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是待遇较高。尤其是对地处西部的医学生而言, 付出了高额的教育成本后, 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沉重, 因此他们希望能进入经济收入较高的单位和发展机遇较大的城市工作。但择业地点过度集中, 必然导致人才竞争扎堆现象, 增加了就业难度, 所以要通过对大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 让他们科学合理地进行工作地点的选择。

工资期望状况。本次调查中, 医学新生理想工资主要集中在2, 000-5, 000元/月的中上水平, 与有关研究相一致[6], 且预防本科学生理想月工资水平显著高于预防专科学生和临床本科学生。提示专业对工资标准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学校应通过生涯辅导加强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对专业和就业的认识, 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3.3 职业生涯规划状况

本次调查中, 约13%的医学新生从没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 虽然约有87%的人对此概念有所了解, 但仅限于浅表层面, 其真正的内涵并不清楚。正是由于概念和内涵的模糊, 现阶段, 仅有不到14%的医学新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并正在实施中, 提示大部分学生仍处于生涯未定向状态, 存在着生涯抉择的困难, 这与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7,8,9]。本次调查还显示, 约70%的医学新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提示大多数学生已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校应适时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为了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西安医学院新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医学新生对自我以及职业都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仍处于职业生涯未规划状态, 学校应适时进行系统的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医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

参考文献

[1]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5.

[2]孙孟宇.天津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7) :19-21.

[3]Tradewell, Golden MSN, RN.Rites of Passage:Adaptation of NursingGraduates to a Hospital Setting[J].Journal of Nursing Staff Develop-ment, 1996, 12 (4) :183-189.

[4]张海燕.大学生职业辅导[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24-25.

[5]严志谷, 祝治国, 刘健.湖北师范学院2006届毕业生就业意愿及行为综合调查报告[J].职业, 2006 (S1) :15-18.

[6]刘夏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J].成才与就业, 2005 (5) :12-15.

[7]赵霞, 王如海.大学生生涯目标确立的现状与对策[J].南通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0 (4) :121-123.

[8]周围, 李佳, 赵霞.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6) :140-142.

医学新生 篇8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研的对象为某医学院校2011级临床医学新生956人。其中男生505人, 女生451人。

1.2 研究方法

(1) 体质健康水平测定: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采用经教育部认定的继豪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智能化系统, 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耐力类、柔韧、力量类和速度、灵巧类测验。其中耐力类项目采用台阶测试, 柔韧、力量类项目采用握力测试, 速度、灵巧类项目采用立定跳远测试。

(2) 人格测验:采用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 (成人) 问卷 (Eysenck Personal Questionnaire, EPQ) 进行团体测验。量表由P、E、N、L四个分量表组成, 主要调查内外向 (E) 、情绪的稳定性 (N) 、精神质 (P) 三个个性维度和被试的“掩饰性”程度。测试前先由老师宣读指导语及有关注意事项, 学生以纸笔作答。而后采用上海惠诚心理测评工具箱和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医学新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将临床医学新生的各项体质指标与全国常模进行差异比较发现, 除男生在台阶指数项目指标上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外, 其余各项指标上, 临床医学男、女生的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 (P<0.01) , 见表1。

注:**P<0.0 1, *P<0.0 5。

2.2 不同性别临床医学新生的体质差异情况比较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所测各项指标的项目成绩转换为对应项目的项目分数后, 对男生和女生的得分进行差异比较发现, 男、女生在身高体重分数、肺活量体重分数以及速度灵巧类 (立定跳远) 项目分数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其中, 女生的身高体重分数和速度灵巧类 (立定跳远) 项目分数显著高于男生 (P<0.01, P<0.0 5) , 而肺活量体重分数低于男生 (P<0.05) , 见表2。

2.3 临床医学新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间的相关分析

将临床医学新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其人格特质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见表3) , 医学新生的体重与精神质特质呈显著正相关 (r=0.065, P<0.05) , 与掩饰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r=-0.086, P<0.01) , 耐力类项目成绩与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r=-0.092, P<0.01) , 柔韧、力量类项目成绩与神经质特质呈显著正相关 (r=0.074, P<0.05) 。

3 讨论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了解当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有利于更加有效的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去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故本研究对医学新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了现状调查, 其研究结果发现, 男生的耐力指数较全国水平好, 而其余各项指标水平均较全国水平低, 女生所有指标水平均较全国水平低。究其原因可能如下:首先, 近年来, 素质教育逐步完善, 但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 社会、学校和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重智育、轻体育”倾向未得到根本遏制, 很多中小学体育教育缺失, 学生活动时间减少, 体育锻炼不足, 课业负担过重, 学习时间过长, 严重影响学生体质健康[3]。其次, 该校临床医学大部分新生来自西南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有研究表明[4], 学生体质状况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和文化教育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研究表明, 西南地区大学生在身高、体重、肺活量、身体素质等方面除和西北地区相近似外, 均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特别是沿海的华南地区、上海地区[5]。再次, 该校临床医学大部分新生来自农村, 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存在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师资缺乏等困难, 加之体育健康知识的缺乏和营养摄入的不足,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 而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山区, 长期爬山越岭的生活方式, 使得男生的耐力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 以至于其高于全国常模水平。体质测试的性别差异比较发现, 女生的形态发育水平、身体匀称度较男生好, 对身高体重等级分析还发现, 男生较女生有更多的超重和肥胖, 这进一步导致了在速度、灵巧类项目分数 (立定跳远) 方面男生差于女生。心肺机能方面, 女生较男生差, 其原因可能与女孩子好静、参与体育活动少且偏重于活动量小的项目等原因有关。

近年来, 关于大学生体质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6,7,8], 但研究都主要是对质差生和质优生进行人格差异的比较, 而关于人格与体质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的定量研究较少, 且大量研究主要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表 (16PF) , 而本研究采用EPQ问卷进行人格测验。本研究相关分析发现, 医学新生的体重与精神质特质呈显著正相关, 与掩饰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耐力类项目成绩与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柔韧、力量类项目成绩与神经质特质呈显著正相关。而在EPQ测验中, 内外向维度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 分数低表示内向;神经质得分高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常有焦虑、担心、忧心忡忡, 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精神质分数高者则倔强, 常表现为孤独, 不关心他人, 不近人情, 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掩饰性得分高则说明被试的掩饰性程度或幼稚水平高。即本研究结果表明体重越重, 人格特质越易表现为孤独, 掩饰性或幼稚水平越低;越内向者耐力越好, 越外向者耐力越差;情绪越不稳定者, 其柔韧性、力量越好。由此可见, 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其体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这一相关性的特点对我们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学生的心理训练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可为教学和训练中如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质, 以及如何通过体育训练以改善学生的人格特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毅.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1, 3 (4) :10-11.

[2]徐明欣, 高斌, 李瑞年, 等.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因素的关系[J].体育学刊, 2001 (3) :23-25.

[3]李永亮.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七大原因及五项对策[J].人民教育, 2007 (7) :10-12.

[4]陶晔漩, 汤庆娅, 冯一, 等.新入学大学生体质指数分布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9) :932-934.

[5]冯海.西南地区大学生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8) :66-69.

[6]左从现, 方新普.大学生体质特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0, 36 (10) :36-40.

[7]张福生.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10) :1380-1381.

医学新生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医学专科院校大一新生,共发放问卷3 587份,获得有效问卷3 372份,有效率为94.01%。其中护理系2 118人(62.81%),医学系661人(19.60%),医学技术系593人(17.59%);男生428人(12.69%),女生2 944人(87.31%)。年龄16~27岁,平均(20.01±1.21)岁。

1.2 方法

测量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该量表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1~5级评分),包含恐怖、偏执、躯体化、强迫、敌对、焦虑、抑郁、精神病性、人际关系9个因子。因子分≥3分或总分>160分,评价为心理症状阳性;因子分为2~3分,评价为心理症状可疑。

1.3 统计分析

数据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因子阳性检出情况

见表1。

强迫因子检出率最高,为33.36%;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为25.56%;再次为抑郁,为16.01%。

2.2 与全国常模及其他样本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躯体化、敌对因子均低于全国常模,恐怖、精神病性、强迫症状高于全国常模[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大学生综合院校[4]相比,所有因子均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所有因子得分均偏低,且除强迫症状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不同性别大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女生恐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注:t1,t2,t3值分别为被试大学生与全国常模、大学生综合样本和高职样本比较,**P<0.01。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某医学院校大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只有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扭转或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教学目标

开设选修课及讲座,如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耐力培养、自我心理修养、择业就业心理指导等,通过开展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和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带回到生活实践中加以巩固,从而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3.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共同组成。学院可以建立专项培训基金,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手段与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并运用到教育和教学各个过程中,以处理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3 规范心理测评,筛选重点人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应该对新生进行规范的心理测评,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 筛选重点人群,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治疗;对重点人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进行重点跟踪和疏导。

3.4 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学校在开展面对面心理咨询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网上和热线电话咨询,加强对贫困生、失恋生、违纪生、言行异常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积极治疗。

3.5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培训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由骨干把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辐射到每位学生,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5]。

3.6 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校园精神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在广泛的结伴、交际和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从而全面提高素质。

3.7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以个体锻炼为主,提出社会调查研究课题,让学生获得磨砺,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组织一些集体形式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3.8 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在新的就业形式下,应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如召开医疗机构与学生见面会,为就业与择业的双向选择创造良好条件,并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市场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邓丽芳.《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北京,2005:28-46.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6,31-33.

[3]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4]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医学新生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蚌埠医学院2007-2009年入学新生为对象, 共计7 285人, 其中2007级2 225名;2008级2 342名, 2009级2 618名;男生2 662名, 女生4 623名, 平均年龄为19.2岁, 包括临床、检验、药学、护理、预防、影像等10个专业。

1.2 方法

采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体质测试设备对选取的项目进行测试, 测试项目包括台阶试验、、立定跳远、肺活量、1 000 m跑 (男) 、800 m跑 (女) 、跳绳、握力、坐位体前屈等;同时测量身高、体重。通过测试 (量) 获得身高、体重、BMI、心血管耐力、肺活量、柔韧、力量、爆发力等指标数据[4]。

2 结果

2.1 形态、生理功能状况

由表1可知该院男、女新生的平均身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体重方面, 女生与全国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肺活量方面, 男女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台阶试验的测试结果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说明入学新生心肺功能较差。

2.2 营养状况

由表2可知, 近3 a该校新生普遍存在体重较轻和营养不良的状况, 而且这一比例较高, 2007年入学的男生体重较轻和营养不良的比例为48.0%, 女生为52.0%;2008级男生为63.6%, 女生为59.8%;2009级男生为59.0%, 女生为55.6%。

注:*P<0.05, **P<0.01。

2.3 身体素质状况

由表3可知, 在反映身体素质的测试得分中柔韧、力量类项目得分较高, 而耐力类和速度灵巧类得分较低, 有些项目平均得分甚至处于及格线以下。

2.4 体质测试合格状况

由表4可知近3 a蚌埠医学院新生体质测试优秀率较低, 不及格率较高。2008级学生的体质测试情况较好, 优秀率、良好率均好于2007和2009级新生。2009级新生的体质测试状况最差, 男生的不及格率达到67.1%,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入学时间的新生中女生的测试结果要好于男生, 由此可知该校近3 a入学新生的体质状况较差, 优秀率较低, 应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 讨论

人体的形态、生理功能是体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5,6,7,8], 根据大学生身体形态、生理功能、素质较差的现状, 尤其是学生的肺活量水平、营养不良状况、力量素质、爆发力水平等, 学校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必须围绕提高学生身体生理功能水平, 发展身体素质, 促进身心健康这个中心来进行, 充分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具体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实施。

3.1 增设新兴体育项目, 完善项目设置

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不同体育项目对学生健康的促进状况, 开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 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且能长时间坚持锻炼下去。此外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教学内容, 将娱乐体育贯穿于整个课堂,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体能, 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基本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的培养, 坚持课内外相结合, 开展足球、篮球、排球比赛、田径运动会、阳光体育长跑比赛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及团队精神, 使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

3.2 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 加强个人修养

体育教师是传授体育技能, 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手段以及锻炼负荷的主导者, 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动作技能甚至是个人魅力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能的传授者, 还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个人修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3 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健康理念的引导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对学生加强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教授, 使学生扩大体育知识容量, 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底蕴。体育理论教学应该建立知识体系, 包括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人体科学和健康教育等, 既使学生明白体育健身的科学原理, 又教会学生正确的健身方法, 这也是高等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3.4 开放和挖掘学校体育资源, 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学校发展的规模, 按照教育部关于体育设施配备的标准完善学校体育资源, 同时对学生完全开放现有的体育资源, 满足学生体育锻炼, 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完善学校体育基层组织, 使学校体育能够规范发展、可持续发展。

3.5 协调学校管理部门,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为了促进学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部门在注重体育教学管理的同时, 应该把课外活动的管理和学生体质测试的管理与教学管理结合起来, 使学生课外锻炼的情况、体质测试的情况作为学生体育测试成绩的一部分, 根据一定的权重进行评定, 甚至可以给一些体育成绩好的学生设立专门的体育奖学金或是把体育成绩与一定的荣誉挂钩, 达到鼓励学生锻炼的目的, 这样一来既达到对学生短期的评价又考虑到长期的发展, 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逐步养成。

关键词:体质,营养状况,运动活动,学生, 医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2007-05-24.

[2]杨贵仁.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北京: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 2006.

[3]王红雨, 杨毅, 崔杰.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干预措施的研究.安徽体育科技, 2009, 30 (2) :57-60.

[4]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51-264.

[5]胡启良.华中地区大学生体质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研究.福建体育科技, 2008, 27 (2) :45-47.

[6]杨玉伟, 丁艺.对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检测分析与体育教学改革对策研究.沈阳大学学报, 2005, 17 (4) :107-110.

[7]陈文鹤.体质测试指标的遴选及意义.体育科研, 2008, 29 (1) :9-11.

医学新生 篇11

关键词:护理,新生,心理健康,SCL-90

自从开展心理卫生运动以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一直受到国内各界的重视。[1]大一新生处于青春后期, 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普通人, 并且有病情加重和患病上升的趋势。[2]而护理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较其他大学生要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 并且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未来的身心素质。本研究旨在探讨2015级护理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并为高校今后制订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2015级143名大一护理学生, 回收有效问卷为143份, 其中男生20人, 占14%, 女生123人, 占86%;回族1人, 占0.7%, 哈萨克族5人, 占3.5%, 汉族60人, 占42%, 维吾尔族77人, 占53.8%。

2. 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该量表是进行心理健康水平团体测验的权威工具, 具有公认的信度效度, 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SCL-90量表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 分数从轻到重记为0~4分, 共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 共90个题目。[3]

3. 数据收集

以班级为单位, 在固定自习室对新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为保证普查结果的有效性和问卷填写的真实性, 测试前由班主任对2015级护理新生进行统一指导, 测试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时要求每个学生依照问卷中的内容如实填写。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录入数据, 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 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护理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我们将各因子分的人数及比例进行排序, 研究结果显示:将检出率从高到低排序, 依次是强迫症状 (14.12%) 、抑郁 (12.88%) 、敏感 (11.99%) 、人际关系焦虑 (10.62%) 、躯体化 (9.51%) 、其他 (9.38%) 、敌对性 (9.06%) 、精神病性 (8.28%) 、恐怖 (7.59%) 及偏执 (6.57%) 。

为了进一步分析护理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我们将各项选择题平均得分进行排序, 前三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是“忘记性大”“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及“难以做出决定”, 主要是由强迫和焦虑引发的情绪问题。

2. 护理新生与全国大学生SCL-90常模的比较

将本次研究所得的SCL-90的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及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各个因子均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且护理新生的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及大学生常模大学生平均水平。 (见表1)

3. 不同性别的护理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护理新生男生各因子均分水平均低于女生, 并且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 (见表2)

三、讨论

本院护理新生的SCL-90各因子均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和全国大学生常模, 这个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4,5]这说明护理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习负担重, 学习内容相对单调枯燥, 并且厚博学院为非综合院校, 娱乐、社会活动也相对匮乏, 使得护理新生较同龄人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而不易得到排解, 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强迫和焦虑问题突出, 值得我们关注。[6]

研究结果显示:女生与男生相比, 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一方面是因为护理专业有其职业特殊性;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女生受到生理特征及特有的细腻、依赖个性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护理大一新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值得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重视。所以笔者建议开展心理普查, 建立初筛—干预—追踪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针对不同性别、不同问题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完善校园心理咨询机构, 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从而提升护理新生乃至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艳苹, 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 (5) :366-371.

[2]白剑波.不同类别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3) :273.

[3]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4]和丽梅, 木崇仙, 陈莹, 等.云南省某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09, (4) :9-13.

[5]陈倩, 陈金华, 黄君瑶, 等.广州市医学生SCL-90量表测试与全国诸常模对比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11) .

上一篇:课外辅导机构下一篇:ⅢB前列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