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特点

2024-10-08

新生特点(共12篇)

新生特点 篇1

摘要:医学新生的特点:原动力不足, 没有明确的目标;正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 心理发生巨大变化;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不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 导致心理失衡。对策:进行理想教育, 使其树立专业思想, 尽早适应大学环境, 进行学习辅导,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开展心理辅导。

关键词:医学,新生,德育

学生从高中进大学, 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这种环境变化必将带来心理变化。青年时期身体各部分机能日新月异。这些变化使得学生的心理呈现独特的风貌。特别是目前一年级大学生中, 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 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教养方式上, 每个家庭均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分外的“期望压力”, 使之与非独生子女有较大的差异。这种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的叠加, 使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极其复杂、微妙。探讨他们的思想与心理特点, 把握他们的思想与心理倾向, 寻求更好的德育途径, 对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身心健康成长, 以及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医学新生特点

1.1 原动力不足, 没有明确的目标

高中生进大学前, 一般不了解现实中的大学。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 把大学生活想象得是那样富有诗意, 那样美好。但是进入大学后, 他们渐渐发现现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大学生活并非总是充满诗意, 经常是单调、刻板的, 甚至是艰苦的。但他们在跟同学、朋友写信或假期回到家里时, 为了顾全自己的虚荣心, 往往又违心地把大学生活描述得十分浪漫。这种双重精神负担使他们变得沉闷。幻想的破灭, 使他们热情减弱, 开始对现实呈现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或者发出报怨。有的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 好像对什么也不感兴趣, 什么都不能重新激起他们的热情。我们认为, 现在真实反映大学生活的各种作品太少, 高中和大学严重脱节, 不能引导高中生的憧憬, 造成高中生在进大学前对大学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必要的心理准备。这是导致高中生对大学生活产生幻想的主要原因。另外, 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的某些夸大宣传和溢美之辞, 也是原因之一。因此, 要对一年级大学生多作引导, 转移他们的幻想, 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专业的思想感情, 让他们体验到大学生活的乐趣, 防止幻想破灭后沉闷和后悔心态的产生。在高中, 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 就是考大学。进入大学后, 目标伸缩性变大, 令人感到难以捉摸。因此, 他们徘徊、迷惘, 一方面, 很想给自己定位, 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 价值感很强;另一方面, 又不知道路在哪里, 加之就业压力大, 更加迷惘, 有空虚感, 思想漂泊不定。为了逃避这种失去目标所带来的思想空虚、精神无寄托的苦闷, 少数学生开始寻找精神刺激, 如抽烟、喝酒、听富有刺激性的音乐、赌博、看通宵录像, 这种现象虽然只在少数学生中发生, 但它却影响着其他学生的思想。因此, 应对这部分学生做耐心细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帮助他们确立较为具体的奋斗目标, 鼓励他们寻找真正的精神支柱, 同时, 给他们推荐一些好书, 经常同他们交谈, 把他们的思想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2 正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 心理发生巨大变化

学生进入青年期后, 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于刚刚脱离家庭, 脱离熟悉的高中教师和同窗好友, 开始独立生活的一年级新生来说, 自我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反抗约束、幻想完全自由和感到不安、迫切需要依赖2种对立的心理倾向。但两者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人身上, 是有所侧重的。一般来说,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以不安倾向为主, 第二学期以反抗倾向为主。

1.2.1 不安心理

新生对大学的一切都不了解, 对教师和同学也不熟悉, 因而在言行举止方面本能地表现得比较谨慎。这种自我约束使反抗倾向受到暂时抑制, 而不安倾向占主导地位。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 遇事容易忧心忡忡, 不知所措。在高中, 同窗好友和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与他们朝夕相处, 师生在思想感情方面的交流十分密切。到大学后, 学生彼此互为视察的对象, 心理距离自然较远, 于是便产生“知音”中断的孤独感、寂寞感, 不安起来。尤其是节假日, 看到有的同学回家, 离家较远的学生心情更加忧郁, 少数情感特别脆弱又比较内向的学生还会躲在被窝里哭。因此, 几乎人人都带着一定的戒备心理来到大学, 在新的集体中出现了“现在的人难处”的心理现象。另外, 还有一些客观上的原因, 比如, 班级没有固定教室, 住宿条件不太理想, 活动场所有限等等, 也使学生产生孤独感。由于产生孤独感, 有的学生变得感情脆弱, 远离集体, 独善其身。事实上, 这些学生内心深处并不想在孤独中独善其身。他们同样具有强烈的恋群心理, 他们的内心世界十分矛盾。他们清楚地知道, 在知识的领域中, 自己还有很大的空白, 对于怎样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 还是朦朦胧胧的, 至于人生的意义, 更是在探索之中。所以, 他们内心非常希望得到同学的帮助、得到集体的温暖, 迫切渴望师长指导, 也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

1.2.2 抗拒心理

与有的一年级学生接触, 有一个明显的感受, 就是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 对批评极其反感。他们敏感、好奇, 情绪不稳, 易于激动, 言行举止往往带着很浓的情绪色彩, 个别学生, 特别是独生子女, 其娇气还很足。当他们对大家基本熟悉之后, 这些缺点就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开始不大注意自我约束, 而且还强烈希望摆脱外来的一切压力与束缚, 按自己的想法、兴趣自由活动。少数人甚至开始对周围的一切进行粗暴和消极反抗。

1.3 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同学相处, 是一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 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烦恼, 这在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中占很高的比例。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 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缺少朋友, 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有的学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 过分关注自我, 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 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 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 对他人缺乏关心和谅解, 导致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

1.4 不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 导致心理失衡

一般来讲, 上大学者都是高中的成绩佼佼者。他们备受家长、教师的宠爱及其他同学的羡慕。他们有很强的自豪感和虚荣心。进大学以后, 尖子会尖子、宠儿遇宠儿, 宠爱、羡慕、恭维大大减少, 有的已不是佼佼者, 而是变得相形见绌, 于是虚荣心得不到满足, 自信心和自豪感受到严重挑战。有的学生经不住这种考验, 自卑起来, 产生自暴自弃、自欺欺人和自我怜悯的心理倾向, 甚至发展成把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当作是嘲弄的不正常心态。另外, 绝大多数新生基本上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 机械记忆多, 理解记忆少, 加之大学的授课进度远快于高中, 所以很多新生感到学习被动, 穷于应付, 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 对大学的学习方法产生神秘感, 对考试怀有恐惧感, 精神紧张, 老是担心考不好, 时间一长, 学习就成为负担,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由学习方法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是造成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 学生在第一学期, 尽管学习方法不适应, 但学习热情还比较高, 自觉性还比较强, 加之学习内容与高中有所重复, 因而学习成绩还是比较好的, 但到了第二学期, 入学时的兴奋和新鲜感消退以后, 学习方法不佳的缺陷就很突出, 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

2 对策

2.1 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是鼓舞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有目标才有动力, 有动力才肯朝着目标付出, 有付出才有收获。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激发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热情, 让学生以大学为新的起点, 去追求更大的成就, 从内心产生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大学生活,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2 了解专业特点, 树立专业思想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尽早明确工作性质、职责。这样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就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会全身心投入, 发挥最大的潜能。

2.3 适应大学环境

首先, 要适应校园的地理环境。入校后应迅速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其次, 要适应校园的人际环境。在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中, 最重要的是同学之间的关系。要想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就要做到宽以待人, 敞开心扉, 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在平时生活中, 做到“三主动”:主动与同学打招呼, 主动和同学讲话, 主动帮助同学。在帮助别人的时候, 不要过于计较对方的回报。再次, 要适应校园的语言环境。新生在大学校园里应尽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这有利于大学新生角色的转换。第四, 要适应校园内外的社会环境。大学就好比一个小社会。这就意味着步入大学即半只脚迈入了社会环境。因此, 熟悉了解社会环境很重要。最后, 要适应校园的文化环境。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外, 还有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社会活动和讨论会以及讲座、经验交流会、实验设计比赛等。大学新生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做一个理智的分析, 如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 长远目标是什么, 近期需要的是什么, 各种活动对自身发展的意义有多大等。然后制订计划, 并且在执行中不断修正。

2.4 学习辅导

介绍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积极观察、思考的能力,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顺利度过学习过渡期及适应期。要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气氛。大学学习气氛是外松内紧的。与高中相比, 在大学很少有人监督、有人主动指导, 没有人给你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但决不是没有竞争。每个人都在独立地面对学业,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设定的目标, 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昨天、和自己的潜能比较, 也在心里和别人较劲。在这种竞争气氛中, 大学新生还要改变一些原有的观念。在大学, 考试分数不是衡量人的惟一指标, 还有德育、体育等。在这里, 竞争是潜在的、全方位的。

要调整学习方法, 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大学的教学模式, 需要很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包括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自修内容, 将自修内容与人探讨, 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 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等。

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 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尽早做好思想准备, 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就能较好地度过这一阶段, 少走弯路, 减少心理压力, 促进学业成绩提高。

2.5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促进身心健康, 而且对未来发展有间接作用。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确保成功度过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

2.6 心理辅导

应密切关注大学新生面对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青年人固有的心理特点, 必须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等, 取得学生的信任, 把握学生的真实态度, 启迪学生,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 把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里去, 使学生认识自身心理发展规律, 及时进行心理调适。蒉

新生特点 篇2

“90后”大学新生教育特点探究

陈月球(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 510631)

摘 要:根据新生教育的目标以及“90后”大学新生社会性、特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以科学的学生观为前提,提出大学新生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人生新起点的教育、培养习惯的教育和针对新生现实问题的教育,并提出以正确的自我认知为起点;以建章立制,培养骨干为组织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队观念,为优良班风级风的建设坚定基础;以立志成才、全面发展为阶段教育目标为新生教育的实施原则。

关键词:新生教育;“90后”大学生;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3-0184-02

新生教育是指除了专业教育以外,以大学一年级新生为对象开展的所有活动。新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培养大学生的首要环节。成功的新生教育,可以让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的转变,对今后的成长成才有积极的作用。

新生教育是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生的思想特点和新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帮助新生实现“五大适应”――学习适应、观念适应、心理适应、交往适应和生活适应,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为目标,达到自学、自省、自律、自立、自强的教育效果。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进行新生教育的前提是全面客观地看待教育对象,只有这样才可能开展有效的新生教育活动。我们尝试以问题作为对“90后”大学生观察的视角,通过研究“90后”大学生的问题,探究其本质,归纳其特点,从而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

(一)社会性

社会性体现在: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反映社会的存在,作为思想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的思想必然反映社会价值理念的最新变化;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困惑反映社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对教育对象有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的问题都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而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和折射。在当今转型社会时期,从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一元价值观转向多元价值观。在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非对抗性矛盾突出。大学生生活在当今社会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考试作弊、假证明、通过不合理的方式为自己拉选票等。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必须理解学生,找出更好教育学生的方法。在高等教育中,我们不能够与社会完全平行,我们要超越社会,引领社会前进,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适应社会,而是要改造社会和创造新社会。大学的精神与社会的精神是有距离的,否则就不存在大学精神。如果大学与社会保持一致,那么高等教育只会堕落成为社会的包袱而已。因此,在问题来源于社会的情况下,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不脱离社会,又要超越社会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特殊性

高等学校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一名青年,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接受社会的教化;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公民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投身参与社会的建设。正是这一时期,他们处于过渡性、边缘性、矛盾性的阶段,身心发展不成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90后”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所学专业与就业目标的矛盾、物质追求与经济条件的矛盾、身心需求与道德伦理的矛盾、就业与深造的矛盾等。我们既要清楚这样的现实,也要明确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只要我们对其做出良好的引导,将会影响其一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双重身份是高等院校学生的普遍特点,包括普通同学和学生干部,并不代表学生干部的身心发展比普通同学成熟,他们也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作为辅导员也不能够忽视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不能够回避问题,而是更要正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正视问题并共同尝试解决问题。(教育论文 )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面对的不同问题,针对某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小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三)发展性

社会上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不一,既有赞叹,也有批评。肯定的一方认为:他们接受的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高等教育,享受有史以来最好的物质生活,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资讯大潮;否定的一方认为:他们沉迷网络、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意志薄弱、不学无术等。到底应该如何评价“90后”大学生呢?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寻求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案,用乐观的态度展望大学生成长的未来。从“90后”大学生近年来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现,如汶川的抗震救灾、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事件中的表现,“90后”大学生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并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任务,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从“90后”大学生在这些国家大事中的表现,我们应该大胆肯定“90后”的优点,大胆做出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代更比一代有优势的结论。

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了“90后”大学生的特点后,客观全面地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才能对其开展有效的新生教育活动。

二、新生教育的内容

新生教育的内容是否恰当关系着新生教育的成败。笔者认为针对新生的“五大适应”问题,新生教育应该以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为新生的大学之路引航为核心,内容包括人生新起点的教育、培养习惯的教育和针对新生现实问题的教育。

首先是人生新起点的教育。作为辅导员,我们要通过新生教育让新生树立大学是人生新的开始而不是终点的观念。大学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从知识技能来看,服务社会的技能是从大学建立的,中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只是基础知识结构的建构,大学阶段是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学习方法的探索;从人格来看,和谐人格在此以前都是不自觉的,但是从大学开始就需要培养自觉的和谐人格。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并提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通过新生教育,我们要让学生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握人生的方向,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是培养习惯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是培养和谐人格的起点,是人们成才的关键,利于我们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成长的规律告诉我们:习惯决定命运,教育的精髓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因此,培养习惯的教育也是新生教育的内容之一,培养习惯的教育包括思维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及能力决定了人才的基本素质,在学生与社会生活密切接触时,应该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黑暗面,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社会的各个方面。学习习惯包括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阅读是学习的第一要素,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金钥匙,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的,科学研究是学习的深化。行为习惯是道德的观念在道德行为上的体现,应该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基本方法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健康饮食、不嗜烟酒、坚持锻炼等,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体魄的保障。

三、新生教育的实施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新生教育的任务重、形式泛、范围广、时间短,若想在新生教育中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遵守以下实施原则。

(一)以正确的自我认知为起点

科学的自我认知是整个新生教育逻辑起点,是否能够认识自己是谁,是能否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的基础,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正确地面对现实的。让新生认识到自己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需要处理好自身与社会、学校、家庭、集体、他人的关系,对自己做出准确定位,才能够在集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以建章立制,培养骨干为组织手段

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并不是学生手册上的规定,也不是学院的制度,更不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而是作为本学院、本年级贯彻落实学校规章制度的细则,要求可行性高,操作性强。这些细则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宣布后就要坚决落实。辅导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干部解决众多的学生问题、繁杂的事务工作。辅导员应该建立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制度,坚持培养学生干部,充分信任学生干部,为学生干部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服务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队观念,为优良班风级风的建设奠定基础

根据活动内容,可以把学生活动分为思想教育类、专业拓展类、文化体育类、娱乐休闲类。辅导员除了应该引导学生举办积极向上的活动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举办较高层次的活动,应该鼓励学生举办思想教育类和专业拓展类的集体活动。相对于文化体育类和娱乐休闲类活动来说,院系领导也应该把人力物力投入到前两类活动中去。通过内容好、形式新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观念,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思想觉悟,营造良好的班风级风。

(四)以立志成才,全面发展为阶段教育目标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应该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阶段、分情况进行教育,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要求他们成为合格的大学生、优秀的公民。社会要求每一位公民都成为合格的公民,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不可以仅仅成为合格的公民,而应是优秀的公民,否则社会就会停步不前。一年级的新生应该重视体验教育,从感悟开始,而理论教育和观念教育可以从二年级着手进行。

四、结语

我们应该根据新生教育的目标、内容,了解“90后”大学新生的特点,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遵循新生教育的实施原则,挑选恰当的教育形式,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专业化的时代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专业化的教育需要专业化的内容,专业化的教育需要专业化的方法,对于新生教育的探讨都是希望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中向前迈进一步,期望无数的一步加起来能够促成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庆承松,张勇。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7.

[2]岳中方。论大学新生教育的实施策略[J].江苏高教,,(1):124-125.

[3]刘月秀,邱冠文。大学新生教育:挑战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07-109.

[4]邱冠文,曾雅丽。“90后”新生教育的改革创新[J].人民论坛,,(11):212-213.

[5]齐亮亮,王云红。大学新生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S2):181-183.

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困扰的性别特点 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困扰;性别特点

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性别的差异一直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话题,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正在逐渐加强,发现男生和女生在人际关系、心里抑郁情况以及焦虑情况等,都要比男生显著,而男生的敌意要大于女生。本文通过对长春市某一大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普查,研究了大学新生心里困扰的性别特点。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对长春市某一大学2011年到2015年五届的新生在入学一个月之后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普查,让每位学生都填写了心理健康登记表,也就是UPI。从中选取了被划分为A类的学生资料,总共是668份,其中文科生为335份,理科生为333份,男生209份,女生459份。在各个大学生中UPI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们认为应用这种方法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UPI中包含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60道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选题。按照UPI的填写情况可以将新生分为三种类型:A类是需要学校和教师重点关注的学生,B类是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是不是特别严重的学生,C类是心里比较健康的学生。本文主要对A类学生进行了研究,因为这类学生能够表现出新生心理困扰的性别特点[1]。

(二)研究方法

根据男生和女生关于60道选题的频数(也就是每道题选择的人数)以及题目的选率(也就是频数和人数的比),对五届A类新生的60道题频数进行皮尔森的相关分析,并且对频数之间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因为A类新生中男生和女生相差的比较多,如果直接使用卡方检验有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显著值,所以,要经过加权之后再进行卡方检验。加权的方法为:加权值=女生总人数/男生总人数,男女基础人数的加权平均值=(男生总人数×加权值+女生总人数)/2。通过加权之后,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基础人数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可以利用卡方检验来反映选率之间的区别。

二、得出的结果

该大学生从2011年到2015年五届部分的文理A类UPI选题的逐年相关性的分析如表1所示,所有的值都是显著高相关。其中,五届A类新生UPI项目选率超过40%有18个,超过45%的有10个,选率排在前5名的如表2所示。另外,男女学生的选率存在明显区别的UPI项目有25个,占据了40%左右,其中选率比较高的如表3所示。

二、大学新生心理困扰的性别特点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最近的五年里,每届A类新生的UPI选题都是相似的,这也就说明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基本保持一致的状态,充分显示出了高选率问题的连续性[2]。通过UPI选率比较高的前10项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新生比较大的心理困扰主要包括;第一,自我认知的偏差。缺少自信心,经常会感觉自卑,特别在意其他人的眼光;第二,学习方面的压力。对自己的前途比较担心,思想不能高度集中,记忆逐渐减弱;第三,情绪比较敏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受到伤害;第四,缺乏意志力,做事优柔寡断;第五,强迫性较强,挣脱不了没有意义的思想。通过进行认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比较弱,在性格方面也有所不足,这是成长方面的问题,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较少。但是,如果学校不能及时解决新生的这些问题,就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另外,A类新生UPI选项有45%左右的项目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其中女生比男生高的有19项,而选率在30%以上的有4项,如表3所示。也就是说,大学新生女生的心理困扰最重要的是自信心的问题,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胆子比较小,做什么事情都瞻前顾后,摇摆不定;其次是情绪方面的问题,容易受到伤害,没有安全感,这是大学新生中女生经常出现的心理困扰[3]。但是,对于男生而言,UPI选项有6项比女生要高,尤其是男生比较在意自己的外表,比如结巴、声音颤抖以及手心出汗等。通过相关的医学统计我们可以得知,男性结巴的频率要比女性高,而在UPI选项中也指出结巴、声音颤抖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男生要比女生要高,而且如果心里比较紧张,这些现象会更加明显。再有,与女生相比,男生会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殖器官是否发育正常,身体是否健康等,这也是男生最大的一个心理困扰。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研究表明,男生和女生在45%的心理健康登记表项目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表现出了性格方面的特点。另外,还表明了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在最近的五年中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状态,这也就说明心理健康测试项目的高选率问题是以连续形式存在的,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注重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在大学渡过愉快的四年时光。

参考文献:

[1]符清明,王斌.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及其矫正[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2:126-127.

[2]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8:106-108.

谈新生儿用药特点 篇4

1 新生儿期的界定

新生儿处于生理和代谢过程迅速变化的阶段, 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新生儿期是指新生儿从出生到28 d这一阶段。对新生儿的用药在新生儿期和其他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2 新生儿期的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组织器官及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体内酶系统也不十分健全,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 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儿童, 更不同于成人。为了使新生儿安全有效地用药, 必须熟悉新生儿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2.1 药物的吸收

2.1.1 通过皮肤外部用药

新生儿的相对体表面积比成人大而且皮肤角化层薄, 皮肤对外部用药吸收快而多。尤其在皮肤黏膜有破损时, 局部用药过多可致中毒。皮炎激素软膏、新霉素油膏等均可引起严重毒副反应。治疗皮肤病用的皮炎激素软膏, 对新生儿大面积使用, 可引起全身性水肿, 可引起中毒的药物还有硼酸、水杨酸、萘甲唑啉, 所以要防止药物中毒, 用药时需谨慎小心。

2.1.2 口服用药

新生儿胃黏膜尚未发育完全, 胃酸分泌量很少, 使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吸收较完全。胃排空时间较长, 主要在胃内吸收的磺胺药等药物吸收较完全。大多数的成人用药, 都不能用于新生儿, 有人认为新生儿就是比成人的体重小, 成人吃的药只要减量就行了, 这是不对的。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 在成人身上的轻微毒副作用的药物则在新生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

2.1.3 通过注射或静脉给药

新生儿的周围血循环不足, 皮下或肌肉注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吸收和分布, 非特殊情况一般新生儿不采用皮下或肌内注射。静脉给药吸收最快药效也可靠, 但新生儿液体容量小、组织器官及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因此对新生儿静脉输注液量不能大, 输注的速度不能过快。静脉用药应由护士给药和看护, 对于作用剧烈的可能引起中毒的药物应由医师配合指导用药, 如戊巴比妥钠、地西泮等。对于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等更易引起危险药物, 静脉给药更应慎之又慎, 并做好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准备。

2.2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新生儿的相对总体液量比成人高, 水溶性药物被细胞外液稀释后浓度降低, 排出也较慢, 使血药峰浓度较高, 易造成药物中毒。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程度的影响。某些药物与新生儿的血浆蛋白的结合力低, 使药物在血浆或组织液中的浓度升高导致药物中毒。如新生儿使用苯巴比妥容易中毒, 是由于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能力差, 游离的苯巴比妥血药浓度过高所导致的。某些药物与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强, 如磺胺药、吲哚美辛、毛花苷C等可与血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 使血浆中游离的胆红素增加, 新生儿血脑屏障尚未形成完全, 胆红素易进入脑细胞内, 使脑组织黄染, 严重者导致死亡。新生儿的组织中脂肪含量低, 与脂溶性药物结合能力差, 使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 容易发生中毒。

3 药物的代谢

新生儿肝脏内的很多酶系统尚未建立起来, 因而其解毒功能很不完善。某些药物代谢酶分泌量少而且活性又低, 许多药物不能与其结合, 游离在体内, 药物代谢缓慢, 血浆半衰期延长, 以致发生蓄积中毒。如氯霉素的半衰期, 成人为4 h, 而新生儿为25 h, 当用量超过每日100 mg/kg体重时, 其死亡率可为对照组的8倍, 并出现特有的症状:在用药2~9 d后, 婴儿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进食困难、腹部膨胀, 继而体温过低, 肌肉松弛, 呼吸困难, 面部血管因缺氧而呈灰白色, 称为“灰婴综合征”。因此新生儿以不用氯霉素为好。

4 药物的排出

新生儿的肾脏也处于发育阶段, 肾小球的滤过率只有成人的30%~40%, 如主要由肾脏排泄的四环素, 其半衰期由正常的8 h, 延长到108 h, 极易在血液中蓄积而引起中毒。因此, 用药剂量应减少, 间隔时间应延长。

参考文献

[1]香秀坤, 张正和.小儿家庭用药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7.

[2]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0-140.

[3]石晶.小儿常见病用药选择[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1:78-93.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 篇5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民工问题是个战略问题,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开始,农民工群体的特征和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目前,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已逐步占据农民工群体的多数,由于其行为特征与上一代存在差异而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这个说法。

总体看来,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多是从代际角度出发,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将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根据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人左右,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从人口组成结构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包括两类人,一是出生在农村、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城市就业的人群;二是随外出打工父母在城市长大的农民工子女。随着上一代农民工的逐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当前农民工大军中的主体力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主要需求,作者在上海、四川等地进行了相关调研,主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千万不要以为现在拖着拉杆箱来的和当年扛着蛇皮袋来的还是一种人”(唐仁健,2010),此语道出了两代农民工的差异。王春光(2001)认为农村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间的变化,他们不仅在流动动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在许多社会特征上也很不相同。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不仅拥有比父辈当年更为优厚的物质条件,而且伴随着时代变迁,他们在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也表现出与其父辈完全不同的社会特征。

(一)渴望融入城市社会,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

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出生在农村还是城市,其绝大多数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工厂,鲜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基本不会种地。他们不习惯也不喜欢农村生活,乡情淡薄,其中大多数人表示“宁肯在城里饿死”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和命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农民工只有15%的人想在城市定居,40~50岁的为21%,30~40岁的为37%,20~30岁的为45%,20岁以下的高达61%。刘传江、程建林(2008)2005年3月在武汉市对农民工的调查表明,在未来归属倾向与自我身份认同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中有69.9%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城市中的一员”,“应该得到和城里人同等的社会地位”;而其父辈“未来归属倾向”的系数则呈负数,这充分说明第一代农民工从来没把“自己当作是城市的一员”,就其身份而言他们“仍是农民”。

(二)文化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

与20世纪80年代进城的农民工多为小学文化水平或文盲的状况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他们中 80%以上为初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第二代农民工在来城市务工之前主要是在学校读书,其比例占到了44.3%。不仅如此,很多人还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证书。上一代农民工是带着工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带着文凭和证书来的。这种求学和培训经历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与职业选择,从而决定了他们希望从事轻松而待遇较好、能够开眼界的职业。同时,也正是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保证了他们较宽的就业领域和工作选择余地,使得他们更不屑于父辈所从事的那些脏苦累工作,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都比较挑剔。《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 22.9% ;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数据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朱永安(2005)调查表明,第二代农民工从事服务业的比率最大,为41.4%,而第一代农民工从事这一行业的只有16.9% ;同时,第二代农民工从事建筑、社区服务等工作的比例要低于第一代农民工。此外,因为职业期望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跳槽率”普遍偏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远高于上一代农民工的平均水平。

(三)思想活跃,公平意识、公民意识、维权意识强

上一代农民工因为有农村生活做比较,对于迁入地对他们的不公往往能无奈地承受,对在外打工的艰苦生活也都有较强的耐受力。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相对较好,对生活满意程度参照的主要是城市生活,缺少父辈的那种满足感。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除了劳动报酬外,他们较重视安全、维权等这些关乎生活质量的因素。新生代农民工有一定的政策理解水平和法律常识,往往具有更强的维权意识,要求对自己的权利和地位给予充分保障和平等对待。而当其较多地体会到与迁入地人群的生活地位差距时,便会在心理上产生更多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动下,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人失范行为较多,犯罪率也较高,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上海闵行区公安局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当前违法犯罪的主体,2009年抓获的违法犯罪人员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占55.3%。

(四)勤俭意识淡化,消费观念较为现代

上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是为了养家防老,挣来的钱多寄回家中。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少子女家庭,家庭负担较轻,他们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自我生活和发展,追求城市物质和精神生活。栾云云、张广胜(2010)在沈阳市调查显示,其平均月工资收入为 1329.07元,除去邮寄回家的 21.36%和储蓄的 33.4%,在吃(11.33%)、住(6.22%)、通讯(7.17%)、娱乐(4.37%)、社保投入(1.40%)、穿着及社会交往等其他支出(14.75%)方面的消费支出占

45.24%,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有接近一半在城市中消费掉。他们中 80%的人拥有手机或小灵通,闲暇时间生活更为丰富多彩,除了看电视、听广播,还会经常光顾网吧、迪厅、酒吧、溜冰、卡拉 OK等。

(五)更加注重交往,更加注重自身学习和子女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跨越农村和城市的中间人群,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圈和社交圈,交往范围是老乡、同学、亲戚、朋友等。因为交通、通讯便利,他们交往比较频繁。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多通过这个“圈子”而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和合法途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目前最迫切学习的是专业技能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学好一门过硬的技术是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98.78%)的最强烈愿望。“如果有机会,您最想学什么 ”,排在首位的是 “专业技术 ”(49.69%),其次是“创业致富的经验”(17.18%),第三是“文化基础知识”(11.04%),随后依次是“电脑或外语知识”、“管理知识”、“法律常识”、“时事政策 ”、“医疗保健知识”。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学习十分重视,期望值也较高,大多数人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

三、政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鲜明特点将对当前和未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无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实现 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农村的未来和希望在于农村青年,而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的主力。因此,“十二五”规划和未来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反映他们的内心呼声,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满足他们的合理期待。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要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其中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除了户籍以外已经没有了农民的影子,他们没有农业技能,更不希望回到农村。无论从就业技能到心理预期都将自己定位于城市,这不是一种短期行为。他们的最终归属是产业工人、市民,而不是城市过客,不是农民。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农民工更容易接受城市行为规范,更容易融入城市。这就决定着我国的城市发展应充分考虑上亿新生代农民工可能将长期生活在城市这一现实。农民工能否实现由农民群体角色向市民角色的整体转型、平等地融入城市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有序推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进城农民工采取“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 ”,主要表现在城市发展规划不把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需求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考虑之中,在子女教育、妇幼保健等方面存在着歧视性政策。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提供都是根据户籍人口设计,已远无法满足实际居住人口的需求。上海市松江区 2006年规划,到 2020年居住人口为 125万,但目前就已经达到 130万。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城市建设要由按户籍转为按实际居住人口设计,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上亿农民工及其他流动人口的需要。蔡昉(2010)认为我国未来的深度城市化战略的要点是新老居民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当前要重点加强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资源的统筹管理,维护农民工的相关权益,确保社会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并有较高期望值,要加快配置教育资源,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教育规划,城乡一视同仁,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在城市扎根和安家乐业。

(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战略性转移

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一方面,这些地区几乎已无地可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恶化、资源瓶颈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农民工 “候鸟”式的打工方式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白发斑斑的老人见不到自己的儿女,咿呀学语的孩童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亿万个农民家庭亲情被分隔,这绝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大多数农民工都反映,如果在家乡当地能找到工作且收入差不多,还是在当地打工好,老人和小孩都能得到照顾。“十二五”期间国家要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速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战略性转移。此举既可发挥中西部地区在劳动成本、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禀赋优势,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也有利于实现农民工的就近就业,不再让亿万农民背井离乡,还他们一个完整的家庭生活,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

(三)把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成新一代农民的美好家园

近两年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由于农村地区基础差、历史欠账多,除个别典型村、示范村有较大改善外,大部分地方变化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村村庄错落分散,尤其是山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巨大。调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举家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四川省三台县玉星村 489户人家有 127户举家外出打工,比例高达 25%。他们有的一年回家一次,有的两三年甚至几年不回,村里有10% ~20%空房长期闲置。为了一个小山村,为了几十户、上百户人家,花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太高,综合算账划不来。调查中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挣钱后都选择在县城或小城镇买房,而非在家乡建房。这是因为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他们已不习惯;城市房价高、消费高,他们也不适应。四川省盐亭县八角镇、富驿镇的新建商品房,20%的房子被新生代农民工所买,据当地房地产商介绍,近年来农民工在县城和小城镇买房的增幅在15%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如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在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吸引更多农民工前来居住。2009年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将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重点,这就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使内地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尤其是县城和中心镇有更多的发展机会(陈锡文,2010)。未来新农村美丽的图画应该是,农民在较近处打工,居住生活在县城和小城镇。

(四)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民工。2007 年“珠三角”、“长三角”民工荒缺少的就是这类人。目前有技能的农民工无论是沿海和内地都很“抢手”。据有关人士预测,如果将现有的农民工都培训到具有中级技能水平,使他们的月工资达到2500 ~ 3000元,将带动农民增收20 个百分点。而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只要对其进行一两年的系统培训就有可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这既可以为当地企业升级换代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也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十二五”规划要考虑加大培训补贴力度,扩大免费培训范围,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培训方面的作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引入市场化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另外,还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特点,做好人生观、世界观、法律知识和公民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潘薇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呈现五大特点 篇6

一是侵财类案件居多。由于受户籍、劳动技能低等因素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经常处于失业、生活无着的境地,犯罪类型主要为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案件,其中盗窃罪就占所有罪名的二分之一。

二是暴力犯罪突出。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青壮年,虽然生理发育逐渐成熟,但心智极不稳定,易冲动。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抢劫、故意伤害、敲诈勒索、强奸等暴力性犯罪占有較大的比重。

三是新型和智能化犯罪增多。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反映在实施犯罪上,他们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伪造证件、信用卡、票据、电信诈骗、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新型高科技手段犯罪出现上升趋势。

四是共同犯罪具有普遍性。由于收入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集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地缘、血缘的关系和共同的生活背景,使得他们极容易形成共同的群体。该院统计,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中共同犯罪占总数的43%。

大学生新生的特点分析及对策 篇7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其工作质量关系到能否使新生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式、最好的效果来适应高等教育的节奏, 完成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 进而又影响到学校优化育人环境, 建立良好学风、校风, 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 各高校应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把新生入学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将新生入学教育固化为学校的一项教育内容, 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渡中进一步完善入学教育工作。

一、过渡期内新生的特点与现象

大学与中学教学方式和生活状态的迥然不同, 从高中跨进了大学, 新的环境需要新生逐渐去适应, 这个适应过程就是一个大的过渡期。新生如何迅速而有效地度过这个过渡期, 对于新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与培养是非常关键的。欲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必须先深入了解现今大学新生在适应过渡期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症状”与特点。

(一) 目标的迷失

十年寒窗换来了金榜题名。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新生基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但大学里强手云集, 想要出类拔萃并不简单。因而一些新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产生压抑、苦闷和失望等复杂的情感, 进而产生自卑感, 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再自信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在上大学前所有的生活目标汇成一句话就是考大学”, 那么上了大学之后呢?新生们感到困惑, 迷茫。更有甚者, 进入大学后对学习是漠不关心, 以为能混个文凭顺利毕业然后找份工作就是完成任务。种种原因表现出来就是新生对人生目标的重新定位能力不足。

(二) 自由支配时间下自主学习能力差

面对多彩斑斓的校园生活, 期待“自由”已久的新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时间的自由支配换来的是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 而对于学习的投入却少之又少。另外新生的独立自学能力较低。在初、高中阶段, 教学内容相对较少, 班主任教师跟着转, 不懂的反复讲解, 进行辅导。到了大学后, 教师授课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主要靠学生自学。另外工科的课程紧、内容多、进度快, 加之多数同学独立自学的能力较低, 学习方法的转换环节问题连连, 反映出的问题是感到“忙不过来”, 叫苦不迭。

(三) 多元化价值观交叠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生源的多元化。新生入校前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各种社会阶层, 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 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各有不同, 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又彼此互相影响着。新生还处于青春期, 模仿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很强,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学习与模仿, 避免不了一些不合宜的思想被未成熟的新生接受, 并指导着日常的为人处事。

(四) 过不惯宿舍集体生活

多元化且多数是独生子女的新生对大学里的宿舍集体生活感觉是新鲜有趣却适应缓慢。对时间的支配、钱财物的管理、学习方法的确定, 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都要靠自己摸索和决定, 这又无形中加重了新生的心理负担。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家庭的娇惯, 任性自我的个性使其不能恰当地与宿舍同学和睦相处。他们渴望被他人理解和认可的欲望与自我的言语和行为时常矛盾, 大多数由此产生了不适应的心理反应, 其表现是学习方法单一, 效率低下;生活无规律, 睡不实吃不香;同学间的关系处理不好等。

(五) 对所学专业的偏见

刚入校门的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了解, 听到一些反面的议论, 就开始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 认为自己入错了行, 结果在很长时间内难以使自己的情绪安定下来, 巨大反差导致心理失衡, 在心理上表现为不满与浮躁, 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部分新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太明确, 尤其表现为对本专业发展方向的迷茫。由于缺乏对专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基本了解, 很多同学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在大学期间应该着重培养什么, 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波动。

三、新生入学教育的几个措施

(一) 理想前途教育:从“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向“成就人生事业”的目标转换

进入大学后, 新生缺乏一个可以为之努力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动力真空带”。因此, 及时地开展“目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目标教育”就是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自我, 准确定位, 从而完善和超越自我, 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到:社会高等教育的整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的继续, 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结合社会、企业的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明确自己的特长和最有可能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 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和清晰的长远目标, 努力提升自身的层次, 为参与社会竞争准备条件。

另外, 新生通常具有较强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入学教育中应加强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使新生在入学之初即得到正向引导。一方面帮助新生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构建新的生活秩序, 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成为新队伍中的排头兵;另一方面, 帮助新生对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产生发自肺腑的热爱, 为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奠定基础。

(二) 学习方法教育:从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的学习方法转换

诚然, 学习始终是学生们最重要的使命, 但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 简单的重复式的学习显然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他们自身对于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此时, 帮助他们明确大学学习的目的、创造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追求人生的更高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太多的不同, 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对课余时间的支配、综合能力的培养等等都要作相应的改进。大学的学习需要调查研究并触类旁通、独立思考而相互借鉴、夯实基础且有专业特色。

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完成大学生与中学生角色之间的转换, 我院每年都专门组织部分德才兼备的优秀老生对新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 通过演讲与问答的形式, 向新生传授各个方面的宝贵经验与体会。如处理专业学习与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考研情况介绍、大学生恋爱、在校生打工等等。这种形式的交流有这么几个优点:交流双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 有共同的语言与爱好;形式灵活、互动性强, 双方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 直接解决问题;从新生的角度看, 他们更容易接受老生的经验而非老师的灌输。

(三) 专业理想教育:从单一、感性到立体、理性的思维方式转换

专业理想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新生了解所修读专业的基本状况, 使他们进一步稳定专业思想, 树立专业学习信心, 激发专业学习动力,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专业学习。专业思想教育的措施可由:各专业负责人介绍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及课程之间的关系, 就业前景及胜任的工作领域;请专业内的教授学者介绍学科发展情况、理论前沿和专业前景, 并强调学好基础课对专业课的重要性;请高年级学生介绍自己的专业思想形成过程, 交流专业学习的心得与体会;参观高规模的专业教学实验室等。

通过专业理想教育让新生感到心中有数、踏实, 从而做好心理适应和行为转变的准备;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 决心在大学四年时间里一试身手、大干一番。

(四) 大学生活教育:从“自我为中心”到“融入大家庭”的角色转变

为了让新生迅速融入宿舍大家庭, 对其进行大学生活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大学生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新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儒家思想的教育:“先做人, 后做事”, “老老实实做人, 认认真真做事”。不论古今中外,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社会和民族的脊梁。良好的个人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个长期而反复的磨练和培养, 是成就一个人事业的基础和保证。应教导新生从这几方面入手: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做诚信道德的典范;培养务实奉献的精神;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宽广的胸怀, 包容、宽恕的气度;以及勇于尝试、争取机会和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等。

诚信教育, 是现今大学生活教育的主题之一。有些同学受到社会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 缺乏正确、坚强的理想和信念, 出现诚信危机, 甚至产生过激行为。学生出现诚信危机, 有其客观因素, 但主要还是主观问题。高校在新生诚信教育时, 可以正面典型人物、身边真人真事的报告、讨论、交流等形式开展, 并加以引导、规范, 也可就某一具体问题如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考试作弊等作为诚信教育的典型话题来展开辩论。

新生军训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军训中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整理内务的能力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保证。新生具备的整理内务的能力配合上院系定期宿舍卫生检查便可以保证他们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

此外, 老师们与学长的关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新生顺利适应集体生活。每学年开学时, 我院领导与各班主任、各年级辅导员会深入新生宿舍看望新生, 了解其适应状况等。在这之后, 辅导员、班主任会不定期地去宿舍关心新生, 尤其是那些不能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学。二、三年级的学长与学生会干部们扮演了这一时期同样重要的角色。他们与新生紧密方便的沟通, 与老师们密切配合, 使帮助新生的工作在大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得到落实。

三、总结

通过我们的引导与教育, 希望能使新生正确认识自己, 评价自己, 树立自信, 顺利地渡过大学开端的过渡期。在以后的大学生活里, 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 克服虚荣和自我表现欲望, 培养优秀的品质个性。

在进行新生教育中要注意几点:一要防止“单向”。不应将新生看成纯粹的教育客体, 进行单向的灌输, 忽视新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要加强双向沟通, 注意倾听新生的意见、建议, 甚至批评意见, 接受他们的合理意见, 及时调整、补充入学教育内容, 改进相关工作。二要防止“单一”。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方式因难免枯燥乏味, 势必影响教育效果。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新生的身心特点, 结合教育内容精心组织安排, 采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入学教育方式:比如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进行专题报告会;举办心理卫生等专题讲座;组织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恳谈会;参观革命旧址、大型企业、校容校貌、校史陈列馆;举办迎新晚会、联谊会、新生舞会;使青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新生入学教育期, 提高教育效果。三要防止“单干”。新生入学教育要避免单兵作战, 仅靠学生工作这一条线同志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与教学、后勤、党务、群团、军训等工作密不可分, 与广大教师的师表作用密不可分, 与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学生的参与密不可分, 入学教育必须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 才能富有成效。

总之, 如何搞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指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生成员的构成也在变化, 教育工作将面临新的情况, 新的问题。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 应该自觉修道, 善悟多思, 用思想裁剪生活, 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不辍耕耘。

摘要: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涯中至关重要的第一堂课。针对大学生新入校过渡期的特点, 分析研究其将会出现的目标迷茫;自由支配时间下自主学习能力差;多元化价值观交叠影响;过不惯集体生活以及对校园环境和所学专业的偏见等问题。提出了相应且有效的多种教育解决方案, 如理想前途教育、学习方法教育、校史校风教育、专业理想教育和大学生活教育等。希望通过正确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使大学生平稳走过过渡期, 为日后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90后新生特点的管理创新 篇8

2009年、2010年,随着90、91两代大学生步入大学的校园,我们时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工作的难度与压力,抱怨这批90后大学生如何的不服从管理。同时,舆论一边倒的报道,给这群被人们贴着“90后”标签的大学生巨大的压力,自私、性格叛逆似乎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对于这些90后,他们有自己不同于70后、80后的特点,他们需要我们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性格优势,才能在管理上得心应手。

1 90后大学生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视野更加的开阔,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我们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90后,正是出生在这一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性格色彩。70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的10年,80后经历了改革开放探索的10年,而90后,在一片顺境中成长,因而产生了他们与70后、80后的不同。

1.1自私背后的孤独90后,这是一批自私的群体。随着我国9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得他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导致了他们不懂得分享。但是,在这表面背后,其实也藏匿着深深的孤独。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他们是成长在快节奏社会下的孤儿。

1.2个性独立、自信张扬背后的叛逆开放的思想环境,让他们接触了更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低裆裤,五颜六色的头发……个性十足。同时,他们的父母疲于挣钱,缺乏对他们的引导与控制,对他们接触的思想没有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过分张扬的个性便成为了一种思想上的叛逆。

1.3网络利用背后的依赖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表明,7-15岁的儿童中有70%以上至少上过一次互联网。同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不到18岁的网民占19.6%,18-24岁的占30.3%。这些数据都充分的表明,90后大学生网民的数量占绝大多数,他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论坛上结交好友,通过博客抒写感情。网络上琳琅满目的信息在给他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夹杂着病毒,吞噬着他们毫无防备的心灵底线。过分的利用虚拟的网络,让他们脱离了现实,产生了依赖。

1.4贫富差距背后的心灵压力在这群90后大学生群体中,贫富分化明显。他们的贫富差距我们用他们父母的贫富来体现。在《2010年胡润财富报告》中,千万资产以上平均年龄39岁,亿万资产以上平均年龄43岁,也就是说中国富豪的平均年龄40-43岁之间。在另一份数据中,中国统计局贫困人口年龄分布图显示,在贫困人口中40-50岁之间占30%,是分布图中比例最高的年龄阶段。从这两份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40-50岁正是这些90后大学生的父母对应的年龄区间,所以他们之间贫富的差距导致了90后大学生贫富两极化。富裕的学生,奢侈的消费心态,其实是在寻求一种心理平衡;贫困的同学,他们内心要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内心的自卑给他们造成了巨大压力。

1.5学习目标突出背后的社会压力来到大学,这些90后大学生学习目标更加实际,甚至是功利。他们仅仅喜欢学习与自己今后发展有利的课程。其实,在这背后,是社会压力在迫使,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他们不得不提早进入准备。

1.6超强实践能力背后的高要求素质教育改革的成果已经充分体现在90后这一代大学生身上。以山东省为例,“3+X+1”模式的高考应试考试,在“1”中包括的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这批90后大学生在这种素质教育的改革下,培养了超强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对我们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90后大学生管理对症下药

2.1贯彻落实学长服务制

学长服务制是指为减少大一新生入校的陌生感、疏离感,帮助其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培养学生干部的管理和协作能力,协助辅导员老师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从大三的同学中选拔出品学兼优的学长,帮助解决新生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问题。

2.1.1学长服务制前提

(1)选拔优秀学长。选拔优秀的学长,必须使其做到:思想政治觉悟高,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成绩优秀、表现突出;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乐于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调研能力;工作勤奋,作风扎实,严以律己。(2)学长培训与考核。对于学长需经过心理老师定期培训,强化工作能力。同时,学长之间要经常探讨工作,总结工作优缺点。学长团组织需要对学长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端正学长团踏实、务实、服从的工作态度。

2.1.2学长服务制优势

(1)针对90后大一新生自私与孤独的特点,学长作为高年级学生,利于走进大一新生的交际圈,更便于以朋友的身份与其进行交流。(2)针对90后大一新生的叛逆,学长可以更好的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以哥哥姐姐的身份,拿自身的经历与其分享,让这些90后的新生们切身体会到什么是自己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3)针对90后网民较多的问题,学长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督促他们的学习时间与上网时间的平衡。学长也可以作为解答各种问题的良师益友,让90后新生脱离对网络的依赖。(4)针对90后新生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学长通过心理老师的培训学习,已经具有了分析心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长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走访宿舍与新生进行交流,大大改善了以往辅导员老师在办公室与新生交流气氛压抑的弊端。通过在宿舍与90后新生的交流,可以获得更有效的信息,新生也才能真正打开心灵的窗户。(5)学长,作为高年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法、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自身的良好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90后新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2培养新一代班长

随着90后新生的出现,他们张扬的个性,不服从管理的性格使得班长的工作越来越难做,大学的班长不能再仅仅作为一个老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传达者,所以面对新一代的90后学生,我们要培养新一代的班长。

2.2.1班长身份的明确

班长,身为一班之主,不能再是单纯发号施令的指使者,而是班级学生思想的核心领导者。班长要做的是汇总学生的思想,通过积极的组织班集体开展活动,实现并落实同学们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的驾驭整个班级体,增强这批具有自私性格缺点的90后新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2.2.2培养班长独立自主的能力

班长必须摆脱对辅导员老师的依赖,不能万事征求辅导员老师的意见,而要真正接过班级的重任,并结合平时对班级同学的观察和了解,决策班级事务。因此,班长的决策、办事能力决定了班级的出色与否。对于班长的选拔需严格认真,同时需要对班长进行培训。我们可以通过邀请高年级优秀班长,对新班长进行培训指导,介绍经验,传授管理班集体的技能。可以邀请辅导员老师,为班长讲解管理学生的技巧。而且,我们也要做好对班长的监督。通过班级同学和辅导员老师对班长工作的监督,提出班长工作改进的建议,帮助班长提升工作能力,更好的为班级做贡献。

2.2.3创建班长工作沟通交流的渠道

每个班级情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班长之间应该加强沟通渠道的建设,定期进行交流。我们要改变以往班长作为独立个体管理本班的形式,不断加强班级之间、班长之间关系的建设。以班长互相沟通为纽带,带动班集体之间的沟通。

2.2.4新一代班长的优势

(1)班长身份的明确,使得班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放弃了以往使用强硬态度管理班级的方式,取而代之的从思想上抓住同学们,积极主动为同学们办事,使同学们信服,从而达到驾驭班级的目的。(2)传统的班长,工作能力是在不断的工作中摸索着提升,时间周期长,代价大,面对着个性独立张扬的90后学生,会导致前期对班级管理不利,后期工作无法继续进行的局面。新一代班长通过培训学习,办事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班长可以快速上任并有效的管理班级。(3)对于班长独立自主能力的培训,是一种管理的扁平化和职责的明确化。传统的方式既要班长自己管理班级,也要辅导员老师管理班级。而新一代班长,对于班级同学的管理重任从辅导员转移到班长身上,由班长全权负责,职责更加明确。(4)新一代班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但可以使班长之间分享管理班级的经验,而且可以构建班级之间的沟通交流。为班级之间树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班级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创造了条件,极大的满足了90后同学交友的需要。

90后大学生给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他们张扬的个性,还有他们超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对于社会工作强烈的渴望。他们这些对于高校的新要求,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学生会所能够提供和保障的,因而面对这些新要求,我们可以成立一个实践性组织机构。

2.3构建实践性组织机构

2.3.1实践性组织机构的定位

实践性组织机构是为满足90后新生实践性要求而成立的机构,属于学生会工作的辅佐和补充。

2.3.2实践性组织机构职责

实践性组织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实践性的活动。通过班长、设计调查问卷等形式搜罗90后新生对实践性活动的要求,并根据要求开展相应的活动。

负责联系社会企业,为同学们提供有意义的社会企业实习工作,并保障同学们实习期间的安全及合法权益。

负责收集并积极落实或向上级领导反应90后新生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建议,满足他们实践性的要求。如:90后新生希望学习更多实践性的知识,我们的实践性组织机构可以向上级领导反应开展更多关于此方面的选修课等。

2.3.3实践性组织机构的人员构成

实践性组织机构人员是以辅导员老师为核心,面向各班级招纳能力出众的同学,并保证每个班级至少一人,结合学生会人员组成。

2.3.4实践性组织机构优势

2.3.4.1有效的满足了90后新生对实践性活动的要求。通过实践性活动的开展,既可以展现他们的实践才能,又可以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2.3.4.2帮助90后新生寻找合适的社会企业实习机会,减少了他们自己寻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了他们在工作中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2.3.4.3实践性组织机构人员构成每班均有,能够全方面准确的了解各个班级同学的要求。

2.3.4.4实践性组织机构逐渐成为了学生反映各项建议的一个渠道,有效的搭建起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在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思想的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建议的落实程度。

总之,针对90后大一新生的管理,我们必须创新管理思想,采用新的方式,并从新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90后”超强的自我意识决定了过分强硬的措施对他们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会激发他们的特质向相反方面发展。所以我们既要有效的控制他们的张扬,又要合理的利用他们的个性,顺势引导,将其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国家栋梁。

摘要:随着90后大学生不断的迈进高校的大门,他们张扬的个性在管理上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文章通过对90后特点的分析,创新了管理方式,根据特点对症下药,更好的管理新一代的大学生。

关键词:90后,学长,新一代班长,管理

参考文献

[1]余海波,伍秀君.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2]李萍.浅谈“90后”新生的特点及其教育管理[J].科教文汇,2009.

新生特点 篇9

为了让大学新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的始业教育应运而生。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始业教育对培养新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 使之尽早掌握大学生活的主动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好新生始业教育, 我们必须了解大学新生的思想情况和基本特点, 做到有的放矢。

一、大学新生的特点

现在入学的大学新生基本上是“90后”, 并且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单纯顺利的成长经历, 使他们缺乏受挫和失败的磨练,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面对挫折和失败常常束手无策, 而青春期时期的心理、生理和生活的需求却繁多而敏感, 这让他们极易受环境的影响,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但同时又缺乏长远规划, 易感情用事, 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目前的大学新生思想上呈现如下特点:

1.“中心”地位缺失造成的失落感。

大学新生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 至少说明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比较成功的。家长的呵护、教师的宠爱和同学的羡慕, 使他们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甚至家长、教师和同学都以他们为“中心”, 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而进入大学以后, 全国各地的佼佼者会集于一堂, 相比较下, 自己没有像在中小学时那么突出了, 甚至成绩比自己优秀、能力比自己强的同学比比皆是, 自己显然已不再是“众矢之的”了, “众星捧月”的感觉不复存在。这一突然变化使得一些同学措手不及, 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 造成一种巨大的失落感。

2. 奋斗目标缺失造成的迷茫感。

进入大学之前, 学生的奋斗目标很明确, 那就是考上大学。在这一直观目标推动下, 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动力, 促使自己为之付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而进入大学后, 人生目标开始多元化:有人想出国, 有人想挣钱, 有人想考研, 甚至有人就认为读大学就是“混混”的, 根本就没有了奋斗目标和方向。由于个人目标的不同, 决定了不同的行为选择, 一部分同学会继续努力, 向自己的目标前进;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大学缺少正确的理解, 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和人生理想是一头雾水, 陷入“目标缺失期”, 从而产生困惑和迷茫感。

3. 自由时间增多和自主能力欠缺带来的失控感。

目前, 中学时代的学习就是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和家长的压迫下被动地学习, 学生根本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而大学的学习主导不再是老师, 而是学生自己。在大学, 学生有大量的自由时间, 并且脱离了家长和教师的“压迫”, 学习管理完全要靠自己的自主和自律。由于自主能力的不足, 他们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 面对这突然的“解放”和大量的课余时间, 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不知所措, 挥霍着美好的大学时光, 甚至产生一种失控感。

4. 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不正确导致的空虚感。

大学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教师课堂讲授时间相对较少, 授课方式和中学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室一般是流动教室, 并且都是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教室;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相对少了很多;这和学生经受了十几年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大相径庭。此外, 学习内容也大不一样, 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而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 大学生既要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就是混日子, 致使不知道该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 因此感到空虚和无聊。

5. 人际交往困乏带来的心理忧虑感。

学生在中学时期, 不论是交际范围还是交际内容都相对单一。而进入大学后, 新的伙伴、新的环境、新的目标追求, 都要求大学生独立主动地与人交往, 社会化能力要求急速提高。刚入大学的新生正处于青春期, 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感和归属的需要, 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但由于缺乏交往技巧等原因, 常难以建立友好协调的关系, 因而极易发生人际冲突。一些新生对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显得束手无策。他们一方面没有从旧的人际关系中脱离出来, 另一方面又没能尽快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于是出现了觉得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封闭自己、逃避现实、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等心理忧虑现象。

二、做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各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大学新生大多是特点鲜明的独生子女明确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任务, 充实始业教育的内容, 做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我们要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和高等教育的目标, 采取合理的措施, 通过多种途径来确保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有效进行。

1. 新生始业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

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人员, 但要做好新生始业教育只有他们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大学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一无所知, 根本就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等。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正确的指引, 帮他们走出专业的困惑, 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 新时期新生始业教育队伍的构建不能局限在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的传统学生工作专职队伍, 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指引作用。

2. 新生始业教育还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双方互动的工作。新生始业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 也不是大学新生的死记硬背,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去领悟。现在的大学新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 始业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群体和社会群体中去, 以便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3. 新生始业教育不仅仅是新生入学阶段的教育, 它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新生刚进大学校门是始业教育的关键时刻, 但这并不是全部。始业教育中专业引导、就业指导及心理教育等决定了它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活。此外, “始业”中的“业”不仅是学业的意思, 还包含事业这层含义。

4. 新生始业教育还要在教育途径上有新突破。

新生始业教育内容广泛, 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全面的教育途径来确保教育效果。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外, 还要结合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途径。通过报告、讲座、座谈等方式, 邀请名人专家和榜样人物来给学生做专业指导和励志教育等, 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切身的感受。现在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 在整个始业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引导同学们合理地认识和使用网络。总之, 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 为学生今后的大学生活甚至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新生始业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 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 始业教育的内容、形式等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摘要:始业教育是大学新生迈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堂课, 并且是极其关键的一堂课。始业教育的目的, 就是帮助新生认识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特点, 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与学习方法, 认识并提高自我。搞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 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活的质量和个人未来的发展, 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全面剖析了大学新生的特点, 并针对这些特点, 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新生始业教育作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大学新生,始业教育,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胡礼祥.成功从大学开始,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2]邢海东, 冯羽.浅析新时期新生入学教育, 高教论坛[J], 2005, (4) :122-124.

[3]王剑俊.新时期新生始业教育队伍的作用及构建路径分析,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8, (25) :317-320.

新生儿肺炎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符合新生儿肺炎诊断标准[1]者147例, 按日龄分为早期新生儿 (出生0~7d) 和晚期新生儿 (出生8~28d) 两组。早期新生儿组94例, 其中男54例, 女40例;足月儿60例, 早产儿34例;低出生体重儿25例, 正常出生体重儿39例, 巨大儿30例;有窒息史36例, 胎儿宫内窘迫史30例, 羊水吸入性史82例, 继发感染性肺炎12例。晚期新生儿组53例, 其中男32例, 女21例;有吸入性史5例, 有感染表现者48例。

1.2方法

每天记录患儿的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口吐白沫、三凹征、青紫、肺部啰音等症状、体征。患儿于入院时和出院前拍摄胸部仰卧位或正侧位X线片各1次, 以了解肺部表现。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新生儿肺炎的病死率, 差异性分析运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临床表现

早期新生儿组和晚期新生儿组分别为:进食减少83例和48例, 反应低下80例和33例, 呼吸困难62例和35例, 口吐白沫46例和44例, 咳嗽1例和23例, 口周青紫50例和40例, 发热7例和27例, 体温不升48例和3例, 吸气三凹征2例和24例, 肺部湿啰音53例和40例。各种临床表现异常发生率见表1。

2.2X线表现

早期新生儿组和晚期新生儿组分别为:肺纹理异常76例和13例, 点状密度增高影53例和14例, 片状密度增高影12例和25例, 肺充气征20例和18例, 支气管充气征7例和12例, 局部肺不张2例和0例。X线异常表现发生率见表2。

2.3病因与日龄的关系

在吸入性肺炎中, 早期新生儿组82例, 占87.2%;晚期新生儿组5例, 占9.4%。在感染性肺炎中, 早期新生儿组有12例, 占12.8%;晚期新生儿组48例, 占90.6%。统计学检验排除了新生儿肺炎的病因与新生儿日龄两种临床属性间的独立性 (P<0.01) , 提示0~7d新生儿易患吸入性肺炎, 8~28d新生儿易患感染性肺炎。

2.4转归

早期新生儿组94例, 治愈82例, 好转7例, 死亡5例, 病死率5.3%;晚期新生儿组53例, 治愈48例, 好转4例, 死亡1例, 病死率1.9%。

3讨论

由于新生儿独特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特点, 肺脏含气少、含血量多, 易患肺炎。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免疫功能低下, 加上出生体重低、宫内发育迟缓等使早产儿更易罹患肺炎。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反应差、体温不升、吃奶少、活动少、口吐白沫、呼吸表浅、呻吟、气促、吸气三凹征等[1]。但个体间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尤其是日龄、胎龄的影响较明显, 如咳嗽、发热、肺部闻及湿啰音等在早期较少见, 随日龄增长而增多。

早期新生儿肺炎, 常有异常分娩史, 发病急、呼吸快、反应低下、逐渐出现肺部湿啰音是其临床特点[2]。本组资料显示, 不足7d新生儿易患吸入性肺炎, 其中38.3%具有出生窒息史, 31.9%具有胎儿宫内窘迫史。在异常产科原因中, 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所占比例最大, 直接造成了各类吸入性肺炎[2]。低出生体重儿占37.2%, 早产儿占36.2%, 说明此类患儿比足月儿更易患肺炎。进食减少和反应低下是最常见的两种临床表现, 分别占全部患儿的88.3%和85.1%。晚期新生儿肺炎主要是由于护理不当 (如不适当的淋浴、不注意保暖) 或消毒隔离措施不严格等引起, 最初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但病情往往迅速进展, 最后演变为肺炎, 其中39.6%有感染接触史, 故晚期新生儿易患感染性肺炎, 临床表现为显著的全身中毒症状和肺部闻及较典型的啰音[3]。本组资料也显示, 新生儿肺炎随着日龄的增长, 其病因、临床表现会不断变化, 因此, 一旦新生儿出现进食少、精神不好、口吐白沫、口周青紫或呼吸不规则等表现时, 即要考虑疑似肺炎。

本组临床诊断新生儿肺炎147例, 其中X线胸片异常136例占92.5%, 提示X线检查为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分组分析表明:早期新生儿组有76例呈现肺纹理增多、模糊和 (或) 肺门影模糊, 明显高于晚期新生儿组 (P<0.01) 。58例表现为沿两肺中下野支气管分布的点、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以两肺内侧和肺底部最为明显, 这可能是早期新生儿肺炎的典型X线表现[4,5];晚期新生儿组X线检查出现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占47.2%, 支气管充气征占22.6%, 均明显高于早期新生儿组 (P<0.01) , 可能因为感染致局部肺实变, 片状阴影和支气管充气征可能是晚期新生儿感染肺炎的典型X线表现。

笔者认为, 加强围产期保健, 降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常规行胎儿监护, 及时处理宫内窘迫, 预防羊水胎粪吸入等措施可提高产科质量, 有助于降低早期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保暖、供给充分的液体和能量、注意交叉感染的预防, 将有助于降低晚期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临床表现, 适时行胸片检查, 将有利于新生儿肺炎的早期诊断, 积极予以治疗, 对于降低新生儿肺炎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新生儿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用资料完整并有X线检查的新生儿肺炎患儿147例, 按日龄分为早期、晚期两组, 观察其主要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 进行病因分析, 统计病死率。结果:早期新生儿肺炎组以吸入性肺炎为主, 占87.2%, 病死率高;晚期新生儿肺炎以感染性肺炎为主, 占90.6%。统计学分析排除了新生儿肺炎的病因与新生儿日龄两种临床属性间的独立性 (P<0.01) 。结论:提高产科质量, 加强新生儿护理, 对新生儿肺炎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将有助于降低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X线,吸入性,感染性

参考文献

[1]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1.

[2]陈越.产科因素对新生儿肺炎发病的影响[J].新生儿科杂志1995, 10 (2) :71-72.

[3]樊吉英.新生儿肺炎120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1987, 9 (2) :13.

[4]陈方, 周珉.120例新生儿肺炎X线分析[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1999, 14 (7) :42-43.

新生特点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改变,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正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其差异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目前还未有系统的研究报告。许多教师、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的这一变化,颇为关注。

我校是一所新建寄宿制市重点中学,其办学目标是实施人生预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对学生的素质构成做综合分析和前瞻性的思考。其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的内容,它对于学生自我定位、教师因材施教、学校管理引导都有实际意义。但心理素质较为抽象,对其做客观的测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实施过程

2.1样本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2000级新生,共12个班级,其中平行班10个(437人),扩招班1个(30人),体育班1个(17),共计484人。

2.2测题 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测试软件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编制。测试内容主要包括16种性格特点(具体见表1)和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心理特点。

2.3施测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

3.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性格特点和其他心理特点。每个方面分别分析其总体特点及班级和性别差异。

3.1性格特点分析

3.1.1 总体性格特点分析

如表l所示,在0.05的概率水平下,与常模比较不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为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敏感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自律性和紧张性11个方面。

在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中,高于常模平均值(5.5)的有恃强性、敢为性和幻想性。低于常模平均值(5.5)的性格因子有怀疑性和独立性。

3.2.1班级之间的差异分析

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总体性格上存在差异。由表2可见,在0.05的概率水平下,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是乐群性、兴奋性、幻想性、世故性、实验性和独立性。具体分析如下:

乐群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幻想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兴奋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世故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实验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独立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3.1.3 性别之间的差异分析

依据数据分析,性格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因素中:

女性分值高于男性的有3项,分别是稳定性、兴奋性和敢为性。

男性分值高于女性的有3项,分别是恃强性、怀疑性和紧张性。

其余因素不存在显著差异。

3.2 其他心理特点分析

依据16PF人格问卷测得的各项人格因子的得分,可以推出其他心理指标的水平,其中主要的有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本文对心理健康、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这3项指标做进一步的评估和差异分析。

3.2.1 总体情况

表3是三项指标与常模对照的总体情况。常模中的对照值分别为22(心理健康)、82.5(创造能力)、22(适应能力)。结果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两项指标与常模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前者高于常模均值,后者低于常模均值。

表4是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三项指标上的差异情况。由表可见,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仅在创造能力上具有差异性,其分值由高到低排列是:平行班>扩招班>体育班。

表5是三项指标在性别上的差异情况。由表可见,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两项指标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性在心理健康指标上优于男性;男性在适应能力指标上优于女性。

3.2.2 各心理特点的具体情况

表6是学生总体在各项心理特点指标上的具体情况。由表可见,在被调查的学生之间,心理不健康(<12分)的人数为20例,占总体的4.1%,其中都集中在平行班中;男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创造能力得分偏低的(<73分)占14.5%,居中(73-92分)的占71.3%,较高的(>93分)的占14.2%,男女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适应能力得分偏低的(<17分)占12.2%,居中的(18-26分)占83.5%,较高的(>27分)的占4.3%,低分者中女生的人数多于男生。

4.总结

4.1 误差分析

本次调查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测试工具本身,由于16PF人格问卷的常模已经比较陈旧,难免会对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笔者对更广泛的样本数据的分析,发现其中多数因子已与常模有显著差异,因此它的修订亦是件需要大家关注的工作。由于这一误差的存在,相比较而言,本文中的差异比较部分比总体分析的部分更具有现实意义。

4.2 心理特点总体分析

综合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比之于九十年代初的中学生,当今重点高中学生具有以下一些性格特点:从积极一面看,他们对自己更加自信、好强;他们更喜欢幻想,敢想、敢为。但从另外一面我们可看到,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表现出较低的独立性,并且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对这些现象,或许可以从这样两方面加以解释:一方面,比起以往,现代的中学生有着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有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使得他们更加活跃、自信、好强,也似乎更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现代家庭和社会环境没有给他们真正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他们在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上的得分都不尽如人意。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对其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加以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而对于不足一面,则必须引起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要多创造机会,注意他们独立性、适应能力的培养,适当时要敢于放开他们的手脚。

4.3 心理特点差异分析

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可以总结出两方面的差异。

首先是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除了通常认为的学习成绩差异外,不同班级在其心理特点上也有章可循。从表2可以明显地看到,体育特招班的学生更加乐群、开朗、容易兴奋,更加喜欢幻想,为人处世上也表现得更为世故,但是比较而言,他们缺乏独立性和实验性,因而其创造能力的得分比较低;扩招班其次;平行班的学生则相反,相对而言比较沉静,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和实验性,创造能力的得分比较高。

其次是性别之间的差异。相对而言,由于不同性别采取的是不同的常模,其可比性低于班级之间。但从各自的特点还是可以看到,在现代学生中,女生容易兴奋,敢作敢为,情绪也比较稳定,而男生反而容易怀疑、紧张,其心理健康的得分低于女生,但其适应能力优于女生。这与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某种一致性。

5.讨论

在16个性格因子中,与90年代的常模相比,有11项没有显著差异,这是中学生心理特点发展中比较稳定的方面,是主体。而且,这11项稳定的性格因子中,大多表现为积极的一面,如聪慧性、乐群性、情绪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和自律性等。如果以上几个方面能够代表现在的常模,就可以说明现代青少年的人格特点。当然,进一步就可以分析教育在文化上的传承性等等,可以和民族性的分析结合在一起。

在本文中,由于样本的局限,只能做以上几方面的假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也就影响到对于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的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可以在一般意义上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来解释,而且分析的结果与公众的判断有较强的一致性,比如现代中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独立性差等等,这些方面的分析和讨论也常见诸于报纸和杂志。但是,不能依据现有的研究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对于本研究来说,重要的在于由差异性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由此为进一步研究所提供的线索。而从更实用的角度来说,可以为改变教学方法、提供教育策略提供参考的基础。当然,对于5项性格因子体现出差异的原因,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个人的原因、学校的原因、社会的原因都应该考虑在内。

在本次调查分析中,还对不同班级进行了比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许只适合于这个学校。就目前而言,区分不同班级的做法不是很普遍,而且反对的意见也比较多。这其中的利弊不是本文分析的内容,但分班所形成的影响从中可窥知一二,对于本校的发展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性别差异的比较是一般性的分析问题,但是,对于性别所带来的差异却缺乏深入的分析,也没有一般性的解释基础。这成为类似分析中的通病,本文也没有幸免。因为性别问题是一个太难解释的问题,生理、心理、社会等等方面都可对此做出解释,特别是其中还包含了类似情感性的色彩,因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就止于此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性别差异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之,本文的研究尝试着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变化做基本的描述,并做了初步的分析。将来的工作可能是依据修订的量表建立常模,为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变化提供一般性的比较基础。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做地区性的分析和比较,从中也可以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及管理方式研究 篇12

新生代员工出生于改革后,正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基础丰富的年代。新生代员工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也是高校扩招、时代变革、市场经济、东西方文化冲突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在这种复杂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较之父辈的忠诚、踏实、吃苦耐劳、传统观念强等群体特点,有着较大区别。

按照行为管理学家托尼·亚历山大和麦克·奥康诺的人格特质分类,80后、90后员工的人格特质主要是指挥者和社交者的结合体,主要表现在充满自信,重视效率、喜欢竞争、勇于接受挑战和冒险,乐观、活跃、积极、热心,喜欢表现、爱说话、爱表达意见,具有创意、直觉力强、但是没有耐性,常常直话直说,容易得罪人,而且无法容忍别人的能力不足。注意力无法持久,容易感到无聊。

二、新生代员工的工作诉求

80后、90后员工的工作诉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报酬:收入稳定;(2)环境:工作氛围宽松、制度灵活有弹性;(3)能力:工作能力能得到认可;(4)兴趣:从兴趣出发完成工作;(5)领导:不靠职权压制,沟通自由,看重领导个人能力;(6)发展:快速学习与成长,有发展空间。

三、新生代员工案例分析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IT代工企业,2006年前后,富士康公司却陷入了始料未及的员工“自杀门”危机中,从1月23日一名19岁员工马向前突然死亡开始,到4月7日集中出现的三起员工意外死亡事件,在短短三个月中富士康出现了多次员工意外事件,已确定4人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几起员工自杀事件,均为80后甚至85后员工。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打工者更倾向于个人主义,更习惯于城市的消费文化,经济负担较轻。

四、新生代员工的工作管理导向

1. 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采用个性化激励手段。

新生代员工的物质需求高,物质奖励是必要的,而且这一群体追求公平、透明的竞争机制。因此,在物质奖励分配办法上应特别注意公平、公开、公正。但仅使用薪金持续进行奖励对新生代员工的激励效应将逐渐减弱,兼顾对这一群体的精神奖励同样重要,如公开表扬、人文关怀等。家庭式的人文关怀,将更好地激励他们。

2. 做好职业规划,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降低流失率。

在员工入职之初,企业人力资源部应当为新入职员工明确工作目标,明确职业规划,并应结合身边优秀员工的成功案例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动力,使他们做好准备充分接受挑战。定期组织职业教育与培训,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给新生代员工。他们吸收新事物,接受新技能的能力强,对创新敏感。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既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依赖感,也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水平。

3. 参与管理,适当授权,加强有效沟通。

新生代员工对权威的认识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对领导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个人能力、修养等,看重领导对自身发展的帮助,而不会因职务级别来尊重前辈或领导。新生代员工厌恶冗繁的决策过程,希望领导能明确、快速地做出决策。因此,直接上级要以身作则,在管理决策中公平、公正地对待员工,这样才能赢得他们对权威和组织的信任和服从。

4. 关注心理健康,有效疏导、缓解压力。

上一篇:企业加班工资下一篇:高速串行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