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

2024-10-24

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共12篇)

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 篇1

关于有效教学含义的界定, 人们一般从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的发展两个方面考虑。张璐教授对有效教学做了定义: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长期以来, 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存有厌烦情绪, “沉闷”、“枯燥”、“无聊”等是学生进行课程评价的常用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陈旧, 与现实相脱节;二是重理论说教, 忽视情感交流;三是讲究政治性, 忽视德性培养;四是知行脱节严重, 违反德育基本规律;五是重外部灌输, 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2001年, 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把“政治课”改为“德育课”。2008年, 课程改革将现行的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和《哲学与人生》。这就意味着中职德育课不仅仅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 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凸显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价值。中职德育课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其功能不可替代,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一番思考。

科学定位德育课程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课程目标就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是各门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了中职德育课程应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内容。

由于中职一年级属于入学适应阶段, 学生对新环境还很陌生, 一切要从头开始, 对前途比较迷茫, 课程目标着重于认知明理, 打好学生思想基础。中职二年级属于成长发展阶段, 学生已适应了校园生活, 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就要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信念。中职三年级属于成熟定型阶段,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面临人生重要选择时应该把所学的知识外化为行动, 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笔者结合学校培养任务, 建立了各年级分层递进的德育课程目标。

全面渗透德育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意见》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笔者根据德育目标, 结合学校的实际需要, 确立德育课程的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

实际上, 以上的德育内容在每个年级每门课程都有涉及。笔者认为, 每个年级仅仅涉及一、两个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 德育课程内容的六方面应该是一个整体, 缺一不可。因此, 要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资源并加以提炼, 把握德育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贴近学生、各门德育课程要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各门德育课可渗透的德育内容如表2所示。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 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归宿。校本教材对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 在二年级学习了《职业道德与法律》, 但教材内容带有普遍性, 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针对三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和社会挑战的现实, 笔者在三年级设置了《就业·创业》校本课程, 编有“当你开始财经职业高中学习生活的时候”、“财经人员的基本职能与职业素质”、“财经人员的职业道德”、“正确对待劳动就业”、“择业方法与技巧”、“就业后的适应”和“起步创业人生”七个专题。可以说, 校本课程注意了学校办学实际、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需求, 是一、二年级教材的具体化、针对化, 侧重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让学生具备就业、创业素质, 培育健康就业心理, 正确选择职业或自主创业。

精心研究德育课程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德育课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学生作为德育过程中一个“活”的因素, 作为有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学习主体, 有其自身的需求、自己的逻辑和不容替代的地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笔者基本实现“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转变, 着重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置具体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学习“政体”内容时, 由于政体是个很抽象的名词, 笔者要求八组学生分别搜集八个不同国家的政体资料, 通过分析汇总从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本质。把抽象的知识放到现实生活中, 的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小组讨论法 它是指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启发、引导, 从而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例如, 说到财经人员的职业素质或职业道德问题时, 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走访有关金融或财会单位, 听领导员工现身说法, 了解财经人员的职业要求, 然后各小组收集资料, 明确分工, 汇报成果, 谈感想。这种做法融合了研究性学习法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法, 其好处在于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更关键的是基本可以达到全员参与、全面发展的境界。

“请进来”的方法 邀请历届毕业生或社会上有为人士来校作报告或座谈, 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笔者每次给一年级新生上第一节课时, 肯定会邀请毕业生回校参加座谈。由于新生刚进入职中学习, 对自己的专业和前景很迷惘, 有的学生甚至很自卑, 通过师兄师姐的亲身经历及列举大量的成功事例, 学生会感到信心百倍, 肯定自己的选择, 从而认识到只要树立目标, 掌握专业技能, 读职业高中也会有成功的一天。

演讲或辩论 学生喜欢热闹, 演讲和辩论是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 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笔者曾开展了以《中职生适宜股票投资吗?》为题的辩论课, 八个小组以抽签的形式确定四个小组为正方另四个小组为反方, 资料自行准备, 事前笔者对他们进行辩论技巧的辅导。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辩论, 他们都异常兴奋。有学生在总结中说, “辩论充分激发了我们的创造热情, 给了我们一个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学以致用的机会”;“股票投资的辩论会从准备资料到辩论会正式开始与结束, 都是我们每个人亲自动手, 我们获得辩论技巧之余, 也意识到应该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念。”主题讲演与辩论法的优点在于有助于强化教学任务, 学生在准备讲演和辩论的过程中必然会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 对主题的背景和意义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就会提高对德育课的兴趣。

知识竞赛法 在教学中,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穿插知识竞赛类活动, 使其服务于课堂教学, 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例如, 在讲“国家制度与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 笔者把过去低效且枯燥的讲授转化为竞赛形式, 把课本中涉及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基本国策等知识转化为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类题型, 并且在内容上适当扩展。知识竞赛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学生几乎忘了学习理论的枯燥和乏味, 在既有竞争又有娱乐的气氛下学到了知识。

社会实践活动法 在模拟 (仿真) 环境或现场中实施教学, 不仅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亲身感受, 使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还可真正实现边理论教学、边实践训练、边学边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目标。例如, 讲“创业”一课时, 笔者结合了学校德育传统活动———学雷锋集市活动, 让全班学生回忆活动过程。学生亲自实践后已对创业有了很深的印象:经过这次创业体验, 我们都明白了创业是怎么一回事;创业的成功与意志品质、敏锐的商业意识、科学的经济头脑、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相联系。德育课教学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参观, 让学生真正地体会社会, 体会生活, 将学过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 深化和修正自己的知识体系。

改革完善德育课程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评价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他认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人都具备了以上八种智能, 是多元, 不是单一的, 所以用学生某些智能评价来代替学生智能的全部, 这种评价显然是不科学的, 而且对学生也不公平。

笔者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 从以下五个方面多元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 (1) 学习态度、职业素质, 以评价学生行为规范。 (2) 期末开卷考试, 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要注意的是考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 例如问题“所学专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是什么?”既可以考察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 又可以考察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3) 社会实践活动, 评价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 在谈到“创业”这个问题时, 让学生分小组采访一些成功人士。学生听取他们的创业经验, 亲自了解创业的艰辛和创业必备的素质。活动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的过程。 (4)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 以评价学生收集、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及写作能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 需要写报告, 分小组进行全班汇报, 这样可以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5) 口试, 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如课前“一分钟时事导播”和“一分钟即兴演讲”都是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才能得到恰当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数据。一年级、二年级的学期评定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 各占50%;其他四个方面采用平时考核, 其权重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质 (权重0.2) , 社会实践活动 (权重0.3) ,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 (权重0.3) , 口试 (权重0.2) 。三年级学期评定内容及权重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质 (权重0.2) , 期末闭卷考试 (权重0.2) , 社会实践活动 (权重0.3) ,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 (权重0.2) , 口试 (权重0.1) 。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设法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 使德育课程真正成为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塑造个性、完善人格和培养能力的课程, 是每个德育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德育课是中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中职德育课程的弊端, 笔者在实践中从德育课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探索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以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在中职德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邝丽湛, 等.思想政治 (品德) 新课程教学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潘永庆, 等.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5]刘宝民.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4) .

[6]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1) .

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 篇2

体验式教学是以“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为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的教学方式,是实现学生素质实质性发展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大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源于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中深层体验,再在典型的生活情境中感悟生活的本质和道理强化认知,最后将道德认知、信念和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指导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且准备怎么做,在生活中内化践行,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让生活成为我们的德育课堂,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持续性。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述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互动的体验教学 1.角色体验活动

角色本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最先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中,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角色理论。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是它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一个人就是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了解社会上各种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将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编排写教学小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现实生活,从角色扮演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如《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中设计就可多次的角色扮演来创境激趣,让同学当一回纪检干部,模拟检查全程。在体验导行环节,让学生扮演校园导游,向来宾介绍学校。

在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感恩——体验母亲的辛苦,可以设计一个角色体验——十月怀胎。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分别重达3公斤的沙袋拿出来,让学生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

在同学们的大笑声中,有两个男同学勇敢地走了上来表示愿意试试。教师把两个沙袋分别绑在两个同学的肚子上,然后请他们绕着课桌在教室里走三圈,两位同学明显地感到吃力。在同学的哄堂大笑中他们又站在了讲台旁,然后教师请这两位同学说说感受。一位同学说:“肚子感觉老往下坠,很不好受,我出生时超重,有9斤多,我母亲太不容易了!”另一位同学说:“让我走三圈没问题,如果这个样子让我绑上十个月,那我可吃不消。我母亲太伟大了,我以后要好好孝敬她。”

这两位学生的天真无邪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教师又请了两位女同学尝试了这种亲身体验,由于两位女同学相对瘦弱,因此她们的感受更加强烈!上诉案例就把学生置身于某一种情景中,让其去体验去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进而去指导学生们的行为实践。

2.游戏活动体验

游戏活动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的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引用特别多。在上合作精神培养的主题时,就设计了3个的游戏活动。分别是人椅游戏(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10人,各组同学站成一列,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身体靠后坐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保持上半身挺直,看哪组同学坚持的时间更长(其中只要有一位同学失败就判定整组出局);解手链(让每组圈着站成一个向心圈;教师说:先举起你的右手,握住对面那个人的手;再举起你的左手,握住另外一个人的手;现在你们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在不松开的情况下,想办法把这张乱网解开;);背靠背(每组同学背靠背成一圆坐下,双手分别穿过左右相邻同学的手臂并回到胸口相握,然后整组一起起立(在过程中双手不得放开)。

此外,在我们的其他德育课程中也有运用,在讲关于“自由”概念的教学,教师让两个学生双手交叉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比赛看谁先挣脱对方。起先,他们互相拼力气,而后,其中一个松开了双手,做出胜利者姿势。同学们恍然大悟给予他掌声。问:“什么是自由?学生说“对游戏规则有真正认识就是自由;又问:谁导致你不自由?学生说:自己;再问:怎样才能对规则有真正认识?学生说:智慧、能力。游戏间的师生对话,就是关于“自由”概念的最好解释了。游戏的形式具体、简单,但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体验、理解更好直观,同时,游戏是双方在交流中开展的,它也为学生的群体参与创造了可能。

3.课堂互动式体验活动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应在体验、顿悟和创造中学习,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实验以及合作交流等行为,由外到内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经历,在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经验的相互作用下,从而在合作体验中获得知识,使自己得到发展。

在我一次外出听课中,曾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学校的老师通过校园实拍的图片,展现一个学生乱扔包装袋的情景。提问:“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位教师没有叫学生直接站起来回答(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只是单纯地叫学生直接回答,那他们肯定都回说“我会把这个包装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而事实上我们很清楚有多少学生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这么做呢?)为了引出学生真实的想法,这个教师设计了一种“实践卡片”。所谓的“实践卡片”是一张纸,让学生把真实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而这张纸是学生个人所有,上面可以不署名,没有他本人的同意,其他的同学或老师都不能看,不对这些想法发表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讲真话。就上面这个问题,这个老师在征求了一些同学的同意后公布了几个学生的想法,应该说是非常真实的想法。

有这样一些:“我很想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但是我又怕被别人说我假清洁,所以我没捡。”“我不会捡,我在这里做好事,老师又没有看到,又不会表扬我。”“这又不关我的事,有同学打扫的,干嘛去捡啊。”还有一部分的同学写到:“如果旁边的同学去捡,那么他也捡。”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写:“校园清洁卫生是靠大家保持的,人人有责,所以我会去捡。”听到这儿,不由感到学校德育工作却是很艰巨,小小一件事,在他们心里,居然会有那么多的想法。(学生知道校园环境需要每个人来维护,应该随手捡起垃圾,而事实上真这样做的人少之又少。)由于认知和行为之间缺少情感的驱动,最终导致知行脱节。

这位教师很睿智的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而且把这种体验也拓展到课后的实践。因为他是班主任,所以他还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片段:让几个平时不爱护清洁卫生的学生打扫一周学校的垃圾堆,使之充分感受垃圾带给自身的痛苦,也感受平时同学们打扫垃圾带来的麻烦。然后每人写一篇心得体会,班会课的时候朗读。他们通过亲身体验,都深深感到了垃圾带来的危害,而听的同学听到身边的同学的现身说法,心里也都有触动,这样就把知识的落实与情感的体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就让我想到两年前我们针对随手乱丢垃圾的同学惩罚一样,一旦发现他们随手乱扔垃圾,就请他们做“文明督导员”,让他体验到做这个工作的艰辛(主要时间的约束,占了他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4.体验性阅读活动

体验性阅读活动是以情境资料为基础,以平等交流为方式,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以精神升华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体验性阅读旨在促进和帮助学生内省体察,使学生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丰富思想情感,认知未来世界。案例一:以教学“人生价值”为例,“人生价值本来就是青少年十分关注但又十分困惑的问题,而教材的处理十分简单,很难让人生价值的概念、原理真正融入到学生的脑海。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产生思考,引起内心的思考,产生心灵的共振,这才是教学的关键。

5.课堂实验活动体验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等因素协调发展的结果,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只有实践才能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明理、激情、导行等都离不开实践。课堂实验活动是学生实践体验学习的形式之一。由学生活动——分析——总结,再到教师归纳讲解,学生从被“灌输”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有了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即获得了感性的体验又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被动的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教学的地位,由此构筑起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创设了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加强了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案例:从放东西说起——主次矛盾原理教学 教具:一只广口瓶,一些大小石块和沙子

教师先将大石块放入瓶中,直至不能再放入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是否已满?学生答:满了。教师再将小石块放入瓶内大石块的间隙中,直至不能再放入为止。再次问学生瓶子是否已满?学生已悟出什么,回答说未满。教师问为什么?学生答还有沙子可以放入。教师称赞说对了,然后再放入沙子,到满为止。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工作再紧张,总有空闲时间,要学会钻空子等。无论怎样活动,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那么回答的都很对,但我想告诉你们一个更深刻的道理,请大家继续看实验。

教师先将小石块放满瓶子,然后问能否再放入大石块,学生答不能;教师问能否放入沙子,学生答可以。教师再将小石块倒出,然后用沙子放满瓶子,再问能否放入石块,学生肯定答不能。到此,实验完毕。

教师:现在,请将前后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看它能说明什么道理?学生讨论活动后教师归纳总结,引出教学主题。

教师:人总有许多事情要做,但事情总有大小之分。如果先做小事,就像先放沙子,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终失去抓大事,去的大成就的机会。这个道理在哲学上就叫做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原理说明,教学任务完成。

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验法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即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德育课教学的最优化,一方面要立足于课内,以课内为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努力课外发展,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才能使教学更上一层楼,达到德育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1.课外作业体验

比如在讲授“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社会保障制度,以“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为题目,布置课外预习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亲友、传媒的帮助,用“读书”、“访谈”、“调研”等方法,从多角度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组织交流时収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业布置中设计了“收集本校(最好是本专业)在自己岗位上成才的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

2.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注意安全)

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亲身进行观察、实验、收集信息等体验互动,从而获取经验和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如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第一框题《认清违法危害》,教材主要介绍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类别以及处罚方式。

A.实践活动的时间、场所。活动场所:增城市拘留所。B.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实情调查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实践中感知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学生亲眼所见比教师的理论说教更有说服力。违法人员被短期剥夺人身自由关押拘留所,这是最真实又最有威慑力的案例,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违法危害大,违法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C.活动环节说明。1)参观拘留所。

在教师的带领下,由拘留所工作人员指引,一边参观一边听拘留所教员的讲解,一边记录或拍照(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内容包括被拘留人员的住宿场所、学习场所、宣传栏和图片展览厅等。

2)访问交流。

访问对象主要是违法人员,按照拘留所的安排与拘留所人员进行分组交流,每一组调查对象都包含了四类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队员间分工合作完成访谈任务,既有集体交流又有个别访谈。

3)完成调查任务。

完成调查表、整理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每个人写一份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制作一份行为自查和行为规划书,并以创意形式将以上资料制作成普法宣传材料,创意形式可以是报告会、法制讲座、主题演讲、图片展览和动画制作等。

活动效果

百闻不如一见,见了豁然开朗。

在参观中,学生亲眼看到了违法人员被拘留后失去短期自由的生活状况,《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宣传资料,卖淫、吸毒、无证驾驶、赌博、结伙斗殴等违法行为对社会、家庭带来各种危害的真实图片,那些过去对违法行为只停留在听说层面,甚至认为违法行为离自己生活很远的学生,不由心中豁然开朗,产生了这样的感悟:违法行为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带来很大危害,不仅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还会导致家庭不幸、失去自由、害人害己。

零距离接触,触动守法的神经。

学生通过访问违法人员,听他们讲述自己违法事件的经过及所受的处罚、违法后的感受及对学生的劝告,很多人在讲述中流下了后悔的泪水,学生产生了深深的触动:这些被拘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坏,很多本来都是善良人,有些人因无知而犯了法,有些人因为法制观念不够强而犯法,而违法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因此,我们要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好好学习法律,做个遵纪守法的人。

亲历现场调查,目标顺利达成。

调查任务包括搜集关于违法行为的图片、资料,记录访谈违法人员的内容,撰写调查报告或参观心得体会,制作行为自查和行为规划书,制作普法宣传创意等。调查的人员包括违法人员、拘留所教员及其它工作人员,要求通过调查了解违法行为的相关知识,获取真实案例,会运用违法行为知识分析调查到的案例,不仅自己有深刻的感悟,还要向他人宣传守法观念。学生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收集到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撰写了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提高了分析能力,提出了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普法宣传创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进行思考,加强了对违法行为危害性的理性认识,不仅自己树立了知法守法的法制观念,还产生了向他人宣传守法观念的社会责任感。如此,活动目标顺利达成。

3.探究学习体验

强调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亲子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如在关于讲述如何调节情绪就可采用探究学习,设置“小梅的一周”,让学生在体验小梅心情的同时学会更好的调节情绪。

实践性教学点亮中职德育课课堂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实践性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目前,我国部分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实效不尽人意,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工作者,笔者认为德育课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因而,只有通过加强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才能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职生学习观念存在偏差。大多数中职生学习观念存在偏差,只强调专业课的学习,对于“为何学习”和“学什么”的认识比较局限。他们不愿意在德育课上花费太多时间,因此,教师只能在德育课教学中唱“独角戏”,学生难以主动溶入课堂教学,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2.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欠缺。德育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目前虽然很多学校都拥有多媒体教室。但是在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真正认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德育课课堂教学中经常对学生照本宣科,同时对学生觉得难懂的地方也是一带而过,草率了事。

针对以上问题,在德育课教学中,发现实践性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

二、德育课课堂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1.能够促进德育理论知识指导道德行为的养成。德育课实践性教学能够将书本中的理论性知识更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理解掌握,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社会,走近生活,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中的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同时知、情、意、行与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关系密切。只有通过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才能更好地使道德品质中的知、情、意、行有机结合。道德品质中的知、情、意、行又能很好地指导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因此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三、实践性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运用的策略

1.通过情境教学,体现课内实践性教学效果。开展德育课内实践性活动教师要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发现、收集德育素材作为课堂德育活动的背景资料,根据素材设计情境,并以辩论、演讲、经历分享、角色扮演等活动为载体,融入相关的道德知识,借助学生的以往经历、体验、情感等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学习相关的德育内容。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参与到课内道德教学中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德育课效果。例如:笔者在上《感受道德之美》时,通过学生表演小品《让座》创设两个人在公交车上针对为一位老人让座而引发争执的教学情境。小品是笔者自己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的,课前先让学生练习。当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整个小品表演下来,同学们观看得非常认真,比平时讲课的效果好了很多。表演结束后,当笔者问起在小品中两位人物有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回答。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通过这种小品活动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本内容,更学到了在实际的消费活动中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通过带领学生亲临现场,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法律、政治经济学等德育学科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有的知识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很难理解。通过带领学生亲临现场,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易于构建知识,巩固知识。如在组织我校部分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表演活动时,组织学生深入县人民法院旁听法官审判,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审判程序。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活动,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形成了认识。

3.通过组织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感受道德。道德实践活动是学校日常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把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列入日常教育计划。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定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开展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置身于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的实践中,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美、珍惜美;开展维护交通安全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提出了更高的纪律要求,更有利于遵纪守法习惯的养成。

总之,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把握好实践性教学,便可以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是中职学校德育课走出困境,同样也是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浅析德育课实践性教学的运用 篇4

一、职业学校德育课的特点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目标是通过教学促使职校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健全的人格, 它具有如下特点:

1. 思想教育性

德育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 人文综合性

德育课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人文学科, 涵盖多门学科知识, 它需要严谨的教学方法, 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法, 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3. 实践育人性

《意见》指出, 职业学校德育课要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职业学校学生生活, 尊重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 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要求通过参与式、研究性学习, 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的答案, 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职业学校德育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 德育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职校生思想未完全成熟, 看问题多停留于感性认识和表面层次, 他们的叛逆心理比较严重, 如果采取单纯的灌输说教方式, 不仅不能被学生接纳, 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德育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加强德育实践形式的探索, 使教育方式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有效地实现德育的内化。

1.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德育常识

单纯的课堂讲授, 往往造成知识与现实脱节、言与行脱节, 而实践性教学正是在知识与现实之间、言与行之间搭起一座联系的桥梁, 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从语言到行动的转化。

2.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

走出课堂、接触社会, 目的就是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 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 也使他们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思想, 不断纠正其心理偏差和不良行为, 真正实现道德的内化, 培养健康的心智与完美的人格。

4.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 使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 单调的课堂变得有趣, 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 让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大为提高。

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德育课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 更要追求德育行为的完善, 达到“知行合一”。因此, 要求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 这是职业学校德育课走出困境, 增强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1. 课前实践:带问题学习, 感受现实德育

就事论理、举案说法、寓德于理、寓教于乐是德育课的特点。但是教材中的人物、事件、案例等往往由于陌生或者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容易使学生接受, 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实践内容,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 感悟生活哲理, 增强情感体验。比如, 讲授“职业理想的作用”一课, 虽然教材所举某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学生“梦想成真”的案例, 具有一定可信度, 但如果课前组织学生就近参观一个学校实训基地, 耳闻目睹本校毕业生从业成功的事实, 或由毕业生现身说法介绍当初求学时如何确立职业理想, 如何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如今在事业上取得哪些成就, 这比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说明、解释要来得高效、生动。而且, 引用本校毕业生的具体事例, 因其背景与在校生求学经历相似, 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 使他们接受一堂深刻的职业理想主题教育。当然, 如果条件不允许, 也可以让学生找学校就业办或者老领导、老教师, 搜集一些以往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事例, 然后在课堂上介绍, 也不失为一种课前实践的好方法。而布置学生分小组课前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格言警句、教学案例等, 在课堂进行评述, 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或者个人给予表扬, 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前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热情。

2. 课中实践:教学“动”合一, 享受快乐德育

新课改理念认为,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德育课更要求用动态的、生成的, 而非静止的、僵化的教学活动来进行, 把德育课变成交流课、探讨课、演讲课、辩论课、讨论课等多种形式, 把课堂变为师生互动的实践舞台, 让学生参与进来、互动起来, 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与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实践与体验的机会, 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 每一课前都有一个“案例导入”,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里或者一些大家非常熟知的现实案例, 设置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可以开展小品表演或模拟法庭等情境表演, 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 从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比如, 在“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一课中, 可以让学生轮流模拟服务员与顾客, 感受服务员和顾客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角色体验, 引发学生情感反应, 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角色认同感, 进而形成积极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能力。此外, 举办演讲、组织小游戏活动等方式, 也是让学生得到真情体验的实践教学方式。在这些实践性教学过程中, 师生互动激烈、学生参与频繁,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而且往往能使学生深受启发, 达到教育的目的。

3. 课后实践:感悟式体验, 实现道德升华

学生课内所学, 往往不够稳固, 还需要通过课后各种实践活动加以升华和巩固。课内实践活动也往往有其局限性, 也需要课后到家庭、社会去实践加以补充完善。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学生做到习礼仪、讲文明等, 可以让学生课后尝试着不讲礼貌与讲究礼貌去问路看哪种做法效果好, 从中进行道德体验。而在假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商场、军营进行参观、见习, 甚至到企业去勤工俭学, 可以让学生在集体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勤工俭学, 帮助学生体验生活, 感受工作的意义, 感受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 并能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体验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篇5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体验式德育又称研究性德育,它的重要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去体验知识的科学性,体验道德的高尚,去体验生活的丰富。体验活动是在教师设计、指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去关注道德现象,使自己融入生活之中,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感恩教育为父母献孝心,如果光以说教难以收到教育效果,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父母的爱,让学生自己告诉自己如何感恩,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如何向父母献孝心、如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并引申到感谢师恩、感谢朋友之恩、感谢祖国之恩。感恩教育具体的设计过程:

一、五月份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

各班通过感恩主题班会设计,并请老师、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达到感知父母和老师的劳动,起到动员和教育作用。(学校全体领导及政教处、年级组长深入到各班听班会、评班会)

二、感恩体验活动

1、设立学生孝敬日,即“父母的生日就是孝敬日”。在孝敬日学生做一天家庭小主人实践活动。

2、设立怀柔三中学生感恩节,即“母亲节、父亲节就是感恩节”。在感恩节学生献出自己的亲情孝心。

3、家庭系列调查活动

(1)开展家庭收入调查、家庭消费调查,用于自己身上的消费与父母的消费进行对比,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2)开展父母的工作量、劳动量调查与自己在家庭中的劳动量调查进行对比,体验父母的辛劳。

三、感恩行动

1、回报父母的爱

(1)当父母下班后献上问候。

(2)周六、日家庭劳动行动。

(3)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父母生病后、劳累后我做些什么。

(5)通过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

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22-01

提高中职德育课实践教学质量,即要及时建立较为正规的实践教学管理结构体系,其中,课程全面质量管理操作步骤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综合质量管理,重要是指将质量作为教学核心点,在全体学员正常参与的情况下,学员满意度和学员收益度达到预定指标而完成长期有效的德育课程教学实践管理。

一、教学计划实施前提

优秀教学计划实施前提就是要具备一定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操作便捷性,还有就是应完全符合当前教学大纲内容中所提及的基本要求,要与办学方针内容和学生群体自身实际状况内容等相互吻合。首先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积极性和参与性,逐渐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主观能动性。

实践教学内容确定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步为课程内容,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当学到刑法内容时,中职德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院庭审旁听,当讲到公民权利内容和公民义务内容时,中职德育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换届选举活动观摩。其次针对时事热点新闻事件,中职德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适时进行企业实地调研,从中获取重要资料与信息。与此同时,德育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从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则为学生兴趣引导和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因为中职学生群体所处年龄段均在15周岁-18周岁之间,其身心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二者是进行中职德育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的首要前提,中职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操作务必实事求是。应与实践指导教师取得联系,社会实践教学中,中职德育教师角色已经发生转变,所以应单独聘请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以实践基地负责人形式和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形式产生,对活动环境和活动业务相对来说比较熟悉,这样便可利于后期教学示范,其演讲能力和局面把控能力较高,针对特殊实践活动,应挑选此类领域的教学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职德育课社会实践教学管理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教学策略研究与分析

1.课前准备工作务必完备与充分。

后勤保障为核心要素,德育教师应做好整体资金预算,将资金筹集工作提到日程上来,接着则是完成实践活动所需材料的采购工作,交通工具聯系内容和交通路线制定内容等也尤为重要。在满足条件时,教师可以提前去实践基地了解基本情况,与实地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实践指导教师报酬问题要事先洽谈妥当,活动场地布置工作需做到认真负责,避免危险事故发生。

按照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师提供学案内容,依次做好后续活动安排工作和背景知识储备工作,在组长带头下组织短期班会召开,不能遗漏必备工具,要携带照相机设备和录音笔设备,学生需要注意自己言谈举止和作风,要维护学生身份和学校本体荣誉,不断加强教师部署,要求师生均要遵守纪律,注重生命财产安全。需要注意的是,指导教师在中职德育课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备课工作需要充分且完备,其主要分为备活动内容和备学生内容两种,换个角度而言,就是要对活动流程内容以及相关活动目标内容等加以熟知,之后在此基础制定出突破教学重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资料需准本充分,了解学生构成状况和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学生基本知识水平状况等,基地内容需与本课教学内容相互关联,有关对象和特定人物需要教师积极准备活动讲稿。

2.课堂组织工作务必严谨与认真。

社会实践课堂中,中职德育教师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加强学生与实践导师间的关系协调性,为全体师生做好后勤准备与后勤服务,不断监督实践活动开展进程和细节,逐步掌控全局节奏,拥有大局观,针对实践导师教学内容,适时给予一定的法论指导,为学生释疑解难才是最终教学目的。实地参观访问过程中,中职德育教师需要全程参与,记录工作也及时跟进,尽可能的帮助实地德育指导教师来共同解答学生提问。指导教师介绍内容和指导教师演讲内容是否偏离正常课标轨道皆需监督与审查,探究教学内容和研究内容中是否具备德育教学价值,要为学生群体着想,当问题出现时要尽可能善意提醒。

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和参与实践活动时,中职德育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全员参与,纠正不良学习态度,有效遏制课堂混乱状况和课堂失控现象产生,此时中职德育教学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结束后作适当补充,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印证中获取更多收获。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参与主体,应根据教学计划听从校方安排,同时需明确学习重点内容和学习难点内容,接受实践指导教师管理和德育教师安排,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形成良性学习竞争模式。实地参观访问中,交流和记录以及拍照等步骤均不能与主题之间产生偏离,要避免隐私问题涉及。中职德育课社会实践教学管理中,实践指导教师工作十分重要,主要包含了演讲介绍教学内容、释疑解难教学内容、动作示范教学内容和错误纠正教学内容等。实践指导教师应做到讲解耐心细致,不能有所保留,虚心接受学生意见和德育教师意见,在德育课程教学中严肃指出学生自身学习缺陷和认知不足,从而更好更优的提高中职德育课社会实践教学质量。

中职德育课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需要做好计划准备工作,实地教学中要对德育知识内容讲解透彻,德育教师要与实地指导教师间相互配合,学生自身也要遵守学习规则与制度,课前准备工作和课中安排工作等最为重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切实有效的根除教学弊端,让德育课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非,程晓玲.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6) 。

[2]余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探析[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3)。

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 篇7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简称“三贴近”原则) , 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2 德育课教学遵循“三贴近”原则的实践课例

教学内容:德育课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中的“社会和谐, 从德开始”内容。

教学要求:了解道德的内涵, 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深刻理解并感受道德的力量, 懂得提高道德修养是人生必修课, 良好的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教学过程: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要求, 笔者在讲授“社会和谐, 从德开始”的内容前, 首先对学生展示了以下内容:《江门日报》关于“新会小姐妹”的报道。

(1) 《孤儿为父亲身后事犯难》:母亲早逝, 近日父亲又病重离世, 只留下一对未成年的姐妹相依为命, 姐妹为父亲身后事犯难 (2010年11月16日《江门日报》A7版) 。

(2) 《陈继兴书记关心新会小姐妹》:2010年11月16日, 本报刊登了新会区未成年的小媛和小芳两姐妹因母亲早逝、父亲又病重离世而成为孤儿的报道。小姐妹的遭遇牵动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继兴的心, 他当即表示要资助她们。昨天下午, 受陈继兴的委托,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赵翠玲来到小媛、小芳就读的新会河南初级中学, 将陈继兴个人捐助的3 000元转交给她们, 并鼓励她们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努力学习, 长大成才 (2010年11月18日《江门日报》A1版) 。

(3) 《社会各界传递爱心》:至2010年11月17日中午, 姐妹俩的“临时监护人”———新会会城城西社区已收到各方善款3.1万余元;新会区领导到学校探望;两姐妹父亲的老同学也伸出了援手;爱心仍在接力, 善款已达7.4万元;社区将监管善款的开支 (2010年11月18日《江门日报》A1版) 。

(4) 《江门餐饮界举行义卖活动筹得善款5 000元》:江门市厨点师协会和志仔王渔村联合举办义卖活动, 现场筹集的善款将全部捐赠给新会的两姐妹小媛和小芳, 作为生活费和助学金 (2010年11月22日《江门日报》A7版) 。

(5) 《新会小姐妹昨转校变寄宿生》:昨日上午, 在河南中学教师的陪同下, 小媛、小芳来到新会区华侨中学办理了转校手续, 穿上了该校校服, 正式成为该校的学生。新会区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小姐妹转校, 主要原因是新学校可以全寄宿, 她们放学后不需在学校、家里来回赶, 从而有更安心的学习环境 (2010年11月23日《江门日报》) 。

链接报道: (1) 《无奈父亲拟放弃病重儿子》:我市某位父亲的儿子因脑干大面积出血而昏迷, 明天就是儿子18岁生日, 父亲“该想的办法都想了, 怪只怪自己没有本事”, 拟放弃病重儿子的治疗 (2010年11月19日《江门日报》A11版) 。

(2) 《病重筹不到钱只好出院》:新会区睦洲镇一女子出院第二天晚上便去世 (2010年4月9日《江门日报》A8版) 。

笔者展示的《江门日报》有关报道内容是本地发生的事情, 文章中的“新会小姐妹”甚至是学生的邻居, 是学生熟悉的人与事, 贴近生活实际。因此, 学生阅读的兴趣非常高, 并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在此基础上, 笔者及时给出以下内容要求学生思考: (1) 你对“新会小姐妹”的幸运与“无奈父亲”、“睦洲一女子”的不幸有什么感想? (2) “无奈父亲”、“睦洲一女子”为什么没有“新会小姐妹”类似的幸运降临? (3) 有哪些措施可解决“无奈父亲”、“睦洲一女子”的不幸?

笔者根据学生的讨论, 结合课本内容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以下的知识点。

(1) 道德蕴含在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之中, 它实实在在地呼唤着我们做高尚的人。 (2)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 养成良好的道德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 初步使学生理解道德对于成就事业、人生幸福、社会和谐的意义, 了解并认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掌握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树立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的信念, 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在生活和工作中身体力行, 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 德育课教学遵循“三贴近”原则的思考

德育课教学为什么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德育课教学如何遵循“三贴近”原则?在开展德育课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德育课教学遵循“三贴近”原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 要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突出育人特色, 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 在德育课教学中遵循“三贴近”原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落实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具体行动。

(2) 德育课教学遵循“三贴近”原则是适应中职学生成长特点的需要。中职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在知识水平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是全体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在中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是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 在德育课教学中遵循“三贴近”原则, 能较好地适应中职学生成长的规律, 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

(3) 德育课教学遵循“三贴近”原则是适应中职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中职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生的地方在于他们的职业性, 他们在校学习的过程也是为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做准备的过程。笔者认为, 德育课教学中遵循“三贴近”原则,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纪律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 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学会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激发就业、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成才意识、竞争意识,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4) 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有利于在德育课教学中遵循“贴近学生”的原则。在学习活动过程中, 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社会和谐, 从德开始”内容时, 笔者没有选用课本中“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青岛微尘夫妇捐款”的阅读材料, 而是向学生提供了“新会小姐妹”的阅读材料, 很明显, 由于选用的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 学习的效果也明显增强。

(5)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有利于在德育课教学中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一种好的形式, 是在德育课教学中遵循“贴近生活”原则的较好途径。社会实践的内容丰富多彩、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 在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德育课的内容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讲授“维护宪法权威, 当好国家公民”内容前, 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区依法管理情况调查活动。教师强调调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向教师提交一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要体现以下四方面的内容:①以小组为单位, 调查自己居住的社区或学校所在社区依法管理的情况。②设计针对社区依法治理情况和治理效果的调查问卷, 小组汇总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并进行分析。③针对该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一个最主要问题, 讨论如何从制度着手加以解决, 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④将小组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制作成PPT, 分组在班内展示。

(6) 选择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教学, 有利于在德育课教学中遵循“贴近实际”原则。在德育课程中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其目的是帮助中职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生实现职业理想、达到人生目标的有力保障, 但这些大道理对于刚告别初中生活、踏进中职学校大门的中职生来说, 显然是不能引起共鸣的。如何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笔者有意识地搜集了本校部分毕业生的成功事例, 通过这些事例, 对于学生选择职业道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较好的启发作用。

4 德育课教学遵循“三贴近”原则需要探讨的问题

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 篇8

一、在认识上注重课程的实践性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这直接决定了德育课教学的实用性。学生学习德育课最直接的目的不是掌握多少理论知识, 而是看学生在上岗前的职业道德素质怎么样, 它应该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衡量学生德育水平的最直接的尺度就是用人单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满意度。而且学生的这种道德素质要更直接的体现在自己的日常行动上。目前好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由于没有切实认识到中职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仍然抱着普通高中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 因此过于注重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教育, 在考核时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在平时的行为表现。要转变这种教育现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必须实实在在的改变教学观念, 树立德育课实践性质的思想, 把理论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改革德育课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能动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没有多少机会可以真正参与其中, 这样做的结果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的。现代教育理念主张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主体参与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情景会话、模仿秀、自由发表对某一道德事件的感受、体会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 使德育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过程。其次,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多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公司实地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完成教学内容的领会, 这样必然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三, 在中职学校的其他课程里也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德育课教师应该多于其他科目的老师进行交流, 进一步挖掘其他课程的德育教育资源。

三、强化学生实训实习

中职学生的实习实训对于学生来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 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自己所学的德育课理论知识。然而现实状况是教师在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培训, 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往往不予重视。甚至有的专业课实训教师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 他们认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的职责, 殊不知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过程。在此笔者强烈呼吁:所有的教师尤其是实训课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宝贵的机会, 采取实习实训前召开主题班会、介绍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及规章制度、学生实习实训动员、学生实习实训宣誓等形式上好德育实践课。让学生到实习企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管理, 当好企业的员工, 为成功地实习实训专业和技能打好基础。

四、召开德育专题会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召开经验交流会。学校可以经常性的请一些社会上的道德榜样来给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中职生由于还未成年, 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 同时这个年龄的学生又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因此通过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等等一系列高尚情怀。另外, 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德育方面的征文活动, 引导学生畅谈、抒发对道德领域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评价, 并在此过程中向他们讲解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念。学生们参加这些活动后就可以将德育课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 使他们真正感受道德在人们生活中的力量, 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五、注重德育教育的日常渗透

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固然离不开课堂的教育, 但课堂教育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其实德育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来。我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每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三国时刘备说过一句话叫做“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通过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 (小到随手捡起一片垃圾, 大到见义勇为) 都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按照道德水准严格要求自己, 天长日久自然会形成一种良好习惯。这种看不见的良好品质的养成过程就是我们加强自己德育水平的过程, 即我们进行德育实践的过程。

六、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

德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 它是一种和生活非常贴近的教育, 它的教育素材孕育于实际生活中, 离开了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因此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将是提高自己道德水平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知识奉献社会, 还可以通过社会现象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 理解课本知识的渊源和内涵, 理解课本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达到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切实有效地受到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 获得新的道德境界提升的目的。

摘要: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见解, 包括提高认识, 改革教学方式, 注重实训培养等六方面。

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 篇9

关键词:情境,中职德育,体验,教学活动

活动情境的教学模式, 是指为了能把学生融入活动体验和亲身实践中, 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 以达到学习、实践与感悟有机结合的目的, 促进他们心智不断成熟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具有认知、亲历、感悟和反思等多方面的特征。总之, 就是以活动为始, 进而体验, 然后讨论、分析, 最终评估、内省的过程。因此可以有效缓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学而不信, 知而不行”的困顿, 有利于增强中职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知识、情感与经验的累积。

一、体验情境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与同行们一起探究本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的效果, 下面就以《哲学与人生》教材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一章节为例, 简单地谈谈本人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一) 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在中职德育的授课中, 教师应当根据章节的内容与实际, 恰如其分地运用视频录像、小品故事、诗歌朗诵、音乐舞蹈或实物展示等各式各样的手段来创设情境, 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 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因为活动式情境的创设具有直截了当、形象生动的特点, 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被引导至老师所设置的情境氛围中。例如本人在教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 选择“折一根筷子和折十双筷子”的活动情境, 通过这一个简单的活动, 首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同时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体验后的感受, 并以此为切入点导入后面的新课教学。这一活动显然是轻松的, 但因为是学生自主操作, 因此他们能够自然而深刻地悟出“一根筷子易折断, 十双筷子抱成团”的道理, 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互动合作, 体验认知

所谓探究就是指在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自己剖析整理课后收集到的各种相关资料, 努力培养与增强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 我要求本班级的同学开展“在校中职生集体观念状况”的调查活动, 调查的内容是各班级在文明班级评比中的具体情况。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置问题和问卷调查表, 并做好相关问题分析, 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 最后在课堂上做简略的报告并谈谈在合作中的感悟。通过这种探究, 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并使他们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感悟和体会到只有每位学生的共同努力, 才有可能创建一个文明和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没有亲身的体验, 就不会有身体与思维的碰撞;没有切身的融入, 就不会有深沉的顿悟。通过自身的感受与思索, 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思考习惯,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意识, 同时也必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与飞跃。如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 学生通过合作调查、分析对比后就能够提出适合本班集体观念建设的意见, 而且许多建议都是非常有创意并能在班级中贯彻执行的。

可见, 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式教学, 把课前和课中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反思自省, 感悟内化

在活动式的情境体验过程进行反思自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对活动体验中所收获的感想和认知进行分析, 并了解自己从中学到了哪些。二是认真回顾整个思考与探究的历程中, 自身有了哪些方面的体会, 从而主动掌控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道路, 并不断摒弃身上的弱点。

如, 在讲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 我设计了两个活动的环节:一是让他们发扬集体的力量共同思考讨论, 并派代表谈谈本组智慧的结晶, 提出符合本班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提高班集体凝聚力的措施。二是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 写出在班集体的生活中自己有哪些不正确的行为?有哪些是自己需要改正的错误?设置这一环节的主要的目的是立足于学生能够自省内化, 勇于承认并及时解决自身的问题与缺陷, 并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个人体验,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集体主义的大局观念, 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综合素质得到不断丰富与提高。

(四) 总结评价, 拓展延伸

体验式情境教学主要是希望通过让学生边活动边实践, 边实践边体验, 以达到在活动中不断巩固、不断延伸, 从而迸发出学生积极价值观的发展乃至他们健全人格的升华。在活动中进行实践, 能形成自我体验, 强化体验的效果。我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时候, 首先点出本节的主旨与中心思想, 然后通过填表、评优、奖励等方式, 促进学生之间能够更加和谐奋进、努力向上、团结协作。当课堂进入收尾时, 可以布置学生完成一些课外作业, 例如: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归纳整理名言警句、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等, 或者完成一份手抄报作为成果展示。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感悟集体主义的观念, 并把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断延展与升华, 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夯实的基础。

通过本节教学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集体的重要性, 他们有了团队的意识, 也有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集体主义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读书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了, 他们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形成了健康的竞争意识, 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了各种亲近社会的行为。

此次课堂实践活动课后, 全班学生的整体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前不关心集体或者做一些损害班集体的行为的学生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全班学生更加团结了, 集体观念更强了, 更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争取为班级争光。

二、对实施“体验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 有活动无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老师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未能把握其中的关键因素, 只为纯粹的展示活动步骤。他既没有让全体学生充分体验活动环节, 也没有深入到学生当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而是漫无目的地瞎忙;而学生则在课堂上呈现出一片混乱、闹哄哄的讨论场景。这样的做法, 很容易导致有活动无体验、活动无价值, 从而使活动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活动形式, 更要注重活动的质量, 把二者有机结合, 真正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关联, 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 合作探究活动有形式无体验

按理说, 活动情景式的教学体验其实是一种常用、实用且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在老师的因势利导与精心指引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融入课堂活动中, 都有机会体会整个团队的氛围与乐趣, 享受思维跳跃的美妙音符。只不过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教学模式, 结果导致活动式情景体验流于表面形式, 而没有深入广泛的学生参与度, 最终成就了少部分学生的课堂精彩, 却冷落了大多数学生的融入, 使他们真正成了课堂上沉默的陪衬。

(三) 体验情境教学方式的适用性

当然,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遇到知识要点比较多、情景内容相对复杂的时候, 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并不一定是适用的, 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四) 活动中避免“放任自流状态”

教师在创设情境和活动过程中, 在引导学生体验后, 应当适当地对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和指导, 而不能像看客般在旁边无事可做, 或者无动于衷, 这不仅会让学生盲目无头绪, 最终还会导致情景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则可以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且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 引导功能和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吕旭红.中学政治教学中动态教学模式的运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教育教学研究) , 2004 (11) .

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 篇10

1 在职校德育课教学中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

1.1 在职校德育课教材中具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学会做事》一书提出了亚太地区面临全球化挑战需要“尊重人”和“尊重劳动”的基础价值观和8个核心价值理念,8个核心价值理念分别是:健康与自然和谐、真理与智慧、爱心与同情、创造、和平与公正、可持续发展、国家团结、全球稳定和全球精神。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职校主要开设4门德育课程,这些课程中就有很多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有“自信、自强、热爱专业、劳动光荣、勤奋学习、敬业乐群、积极进取、终身学习、珍惜时间、培养成功者的心态、遵守职业道德、与同事友好相处”等;《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有“遵守职业道德、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民事权利与责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遵守国家法律、增强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等;《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中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支持社会公共事业,保护环境,依法平等竞争,确保人民当家做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保障人权”等;《哲学与人生》教材中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等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由此可见,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已经包含在职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之中,这为在德育课教学中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1.2 职校德育课的任务与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一致性

职业学校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希望改变职业教育中只注重技能培育而忽视职业能力,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的培育和职业精神及价值观的培育,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整体素质,改善就业质量,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任务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为社会进步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两者的任务和目标是一样的。

1.3 职校德育课能够成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德育课可以成为渗透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职校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级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可以保证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课时需要;另一方面,职校德育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的主阵地,且德育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以及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承担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职责。

2 职校德育教学中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

当然,职校德育课并不专门是职业价值观教育课,不能完全代替职业价值观教育。因此,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德育课的教学中能知晓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培养核心价值理念、形成职业的核心能力,进而提升职校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广大德育课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本文以职业生涯规划“沟通艺术”为例谈谈德育课教学中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

2.1 教学内容的选择

首先,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德育课程中有关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性。上面已经列举了德育课教材中关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沟通艺术”教学时,教材介绍了沟通的含义、沟通的基本方法及沟通技巧,备课时笔者觉得这是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因为职业沟通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基本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笔者所教的护理专业学生为例,护理沟通能力是护士的必备能力,护士在工作中应该运用专业知识、心理知识,通过倾听、共鸣等沟通技术来了解患者的思想、感情、心理需求,体现护士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给患者提供精神支持,改善护患关系,护士职业行为是护士职业道德的外化。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了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外,德育课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对护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如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真诚以待、爱心与同情、责任感等。

2.2 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基本的沟通方法及技巧来解决人际交流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设计教学三维目标呢?奎苏姆宾博士在《学会做事》一书中提出了新的整合后的价值观教学方法,即以认知、理解、评价和行动组成的四步教学法。第一步:认知,主要寻找和考察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价值及其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道德、生活方式等。第二步:理解,通过设置典型价值观冲突情境,让体验者亲临现场去体验如何思考、分析、决策以及解决价值观问题,引起互动、对话和讨论。第三步:评价,确保价值概念能在人的情感层面得到肯定。第四步:行动,这一步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体验行动。本节课不是专门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课,要在本节课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应着重考虑情感和行动两个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是,应重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和运用目标的教学设计,以渗透价值观教育。因此,本课的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定为乐于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尊重他人、真诚以待的观念,在职业交往中树立尊重生命、爱护与同情患者的观念,具备护士责任感。运用目标定为运用基本的沟通方法及技巧来解决人际交流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职业沟通能力,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

2.3 教学资源的筛选

德育课教学中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师应导入具有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教学素材,以此来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渗透,完成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价值认识在向受教育者内化时,需要经过其内在情感的过滤和筛选,只有当价值认识所蕴涵的情感与受教育者固有的情感符合时,才会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并把这些价值认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3]。教学中,教师导入了两个视频资源:与患者家属沟通、与手术患者的沟通,这两个视频资源的引入,马上把护理专业学生带入未来的职业场景。教师引导说:“如果你是患者家属或手术患者,你希望护士怎么做?”学生的回答普遍集中在视频中护士不负责任、冷漠,而且拒绝与患者沟通,不关心患者;希望护士有爱心、同情患者、尊重患者等。有的学生说:“患者喊疼时,护士应做必要的检查,如果忽视,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有的学生说:“护士应有职业责任感,尊重生命。”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很好。

2.4 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和自觉探索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以实现教育目标。同时,要着眼于受教育者———价值主体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价值准则和价值规范的倡导者和自觉遵守者[2]。德育课的课堂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民主,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自主选择和判断,成为价值规范的倡导者和自觉遵守者。本课通过班长带领学生玩一个折纸游戏来导入新课。通过这一活动,既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又能明白沟通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从而乐于探讨关于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自觉探索,实现教育目标。如在沟通技巧和方法的学习环节,请学生选一个印象较深的成功或不成功的沟通案例来和我们分享,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总结成功与不成功的原因。学生在这样一个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开展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且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同时,教师设置了不同的职业场景让学生体验,学生纷纷上台模拟表演。笔者从学生的模拟表演中更多地看到了对患者的爱和同情、对患者的尊重和强烈的责任感,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价值准则和价值规范的倡导者和自觉遵守者。

2.5 教学后的总结和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实现了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特别要提出的是,通过教学资源的筛选和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学生的职业核心理念得到了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提高。当然,课后如何在学生的生活中巩固学生的职业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我国教育者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力求建构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还未专门开设职业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可以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德育课,职业价值观,“沟通艺术”研究课

参考文献

[1]童山东.《学会做事》——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15-16.

[2]余祖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验[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0-23.

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德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小学德育大都依托于相应的课程,如《品德与社会》等,换句话说,德育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小学德育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将其融入小学德育课程之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行为以及思想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因此,文章就德育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实践做了相应的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灵魂所在,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有着非常丰厚的意义。

首先,它能规范德育的价值。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横行,只有符合时代、社会需求的价值观才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他价值观的领头羊,具有极强的凝聚能力和整合能力,对德育事业有着很好的价值规范作用;其次,它能明确德育的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德育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小学生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效地缓解了这一尴尬境地,它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了德育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个人素质教育,有助于推动小学德育的现代转型;而且,它能引领德育的目标。小学德育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而设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古今中外的优秀价值于一体,并结合中国实际做了相应的发展与升华,它对德育的目标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在德育课中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

1.依托教学内容,渗透价值观教育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教师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品德与社会》课程容量极大,其中很多教学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比如,《让诚信伴随我》的内容就与“诚信”的理念紧密相关,此外《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题,介绍了中华文化中的国宝、国粹等,有助于学生爱国之情的激发,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主张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努力发掘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的部分,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教学活动。就以六年级上册二、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而言,它涉及的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形式,有效渗透了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2.开展课堂讨论,推动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简凝练,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而言则较为枯燥抽象。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都不够成熟,缺乏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如何将社会价值观更好地传达给学生,一直是德育中的难点所在。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课堂讨论不失为推动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或制造出相应的话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逐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价值观教育效果。

以《我们生活的地球》为例,这一单元是教师展开生态教育与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污染现象展开交流讨论。有些小朋友说到工厂排污,有的小朋友则说到了汽车尾气等,不一而足。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教师可以引入教学内容以及“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传达给学生。

3.举办课外活动,深化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它。或者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深化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必然途径。因此,教师在利用德育课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还要积极举办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认知并践行价值观的内容。比如,《生产与生活》一文,这里面涉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些行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这些行业以及其中蕴含的“敬业”精神,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访学校周围的各家商铺,让学生在实地调查中感知社会经济的运转方式,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因此,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渗透,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与价值观认知。

参考文献:

黄庆堂.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4(34):90

作者简介:刘夏琼(1976— )女,汉族,重庆万盛人,小学一级教师,在重庆市沙坪坝区覃家岗小学工作。

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 篇12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又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基础和支撑, 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 影响着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实现。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大众教育。在注册即可入学的大背景下, 中等职校所接纳的是来自义务教育阶段多层次的学生, 他们中不乏学习上的失落者, 心理上的受挫者, 行为上的散漫者。初中学习阶段, 来自社会的歧视、家长的失望、责怪, 老师的批评甚至放弃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行为和心理的偏差。他们往往不能正视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对未来前途缺少憧憬, 也缺少为美好前途勇往直前的冲劲。

能否有效地扭转他们错误的自我评价与过低的自我期待, 能否适时地“唤醒”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能否较好地帮助这些有差异的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引导和促进他们成人、成才, 不仅关乎亿万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关乎大众教育的民生问题, 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二、理论基础

(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有五个等级构成, 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 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 人有七个以上方面的智能, 即语言、数学逻辑、音乐、身体、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智能。全面的教育应该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 弱化了其它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 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

(三) 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理论

上世纪80年代发轫于上海市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 通过改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不断帮助学生成功,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形成学生的成功心理和积极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准备。

三、基本内涵

“成功教育”主题引领德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德育教学中强调成功的主体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以“成功教育”为主题引领的德育教学模式就是要追求全体职业类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 让全体学生能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获得多方面成功的素质教育。二是德育教学中重视成功的体验性。“成功教育”为主题引领的德育教学强调德育主体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离开了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身心的体验, 德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让学生身临其境,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可以更好地激发追求学生的成功的热情。三是德育教学中开发成功的创造性。“成功教育”主题引领德育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发展, 过程是体验, 目标是成长。强调以情境来唤醒学生的成功意识, 以个人的发展来体验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广泛参与, 成功体验, 快乐成长, 也使教师在学生成长中享受快乐, 从而突破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在探索和实施“成功教育”主题引领德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我们以“会做人、会技能、会创新”为教学目标, “会做人”为学生立身之本, 也是德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会技能”是学生生存之基, 也是德育教学的技能目标;“会创新”为学生发展之源, 是学生获得自我认知与规划的意识与情感。

四、操作要领

德育教学是个系统工程, 在这个系统的各个环节和整体协调运行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成功意识, 为了更好的实践德育教学新模式, 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 整合德育内容, 构建成功教育校本课程

根据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特点, 分析取得成功的各种因素、原则和方法, 形成校本特色德育教材并予以实施。在教学内容上, 我们注重切入职业类学生的成功课题, 这主要包括行为习惯与人生品格, 心理健康与人生态度、道德修养与人生责任、理想追求与人生价值等内容。德育内容的整合生发出新的德育内涵, 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减少了重复感。为了形成一套不仅具备职教特点, 而且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 我们组建了一支教育经验丰富, 教学成果斐然的德育校本研发团队。确立了以成功为导向的理念引领, 突出了“会做人、会技能、会创新”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 拟定了名为《成功导航》的校本教材教学大纲, 在多次商讨与修订中完成了教材编印工作。

(二) 开设成功讲堂, 搭建成功教育体验平台

由于我们提倡在参与中获得成功体验, 在教学形式上, 改变了过去那种灌输式、说教式的德育教学模式, 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加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 并引入问题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把课堂设计成学生展示、培养、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在教学环节上, 我们高度重视成功体验问题探讨、内心感悟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引导学生从自身成长、成才、发展的视角, 探讨自己的人生课题及其相应的成功诉求, 把社会的发展要求转化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使德育学成为一种由内向外、充满体验和领悟的过程, 使学生成为德育教学的参与者和自身道德素质的建构者。结合课堂理论教学,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构建学生参与的舞台。如:在讲授“人生责任与成功追求”时, 由学生主持进行了一次成人宣誓仪式;在讲授“成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时, 要求学生采访一个“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或优秀教师, 找一个人生的导师, 并制定生涯发展计划。这种将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德育教学方法, 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 结合职业规划, 提供成功教育发展指导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职业人, 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用客观理性的态度规划职业人生, 是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我们有机结合德育课程的特点, 以“引导学生走向有技能的成功”为德育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特点, 了解未来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 激发主动塑造自身的良好职业素养的积极性, 点燃他们成为成功职业人的奋斗愿望。

(四) 建立考评体系, 完善成功教育德育课程

教学模式考核内容分两大块:一为成功课程学习理论,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依据教材出一套试题, 并自己提供答案, 题目重点是应用型、能力型, 而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再现;二为成功实践行为, 包括遵守纪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遵守寝室文明、积极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对成功实践行为的考核, 首先由学生提供一份“成功发展计划”及自我发展记录, 由班委会、团支部提供寝室卫生、违纪、出勤等客观数据, 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提供客观评价。对于高层次的要求, 如见义勇为、敢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等列为加分项目。考核内容、考核要求、评分标准和评分方法全部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 完成德育课程的考试。这样一种知、思、行相统一, 融文化素养、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为一体, 学生、班委、班导师、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全方位、立体式的考核方法, 使学生感到处处有一根道德的准绳在约束自己、规范自己, 从而使德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五、实践意义

(一) 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

德育教学切入了学生的人生课题, 让学生在教学中展示, 在考核中提高, 在展示、提高中发展自己, 课堂出勤率达到了96%以上。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学生们普遍认为德育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有针对性, 考试不重死记硬背, 而重发展。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 提高了自信心, 锻炼了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在交流碰撞中, 加深了对思想道德理论的理解。不少同学还在校报上发表了道德小论文, 获得了成功体验。

(二) 有效贯彻了“成功教育”德育理念

“成功教育”主题引领德育教学模式的实施, 提高了德育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任课教师注意引入最新的知识理念, 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理念的发展过程, 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索创新的意识。同时, 教师注重因材施教, 培养典型, 对优秀生重点指导, 对后进生做好转化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成功观的指导, 提高了学生的成才自觉性, 要求入党的同学明显增加。此外, 任课教师还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 把德育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与寝室建设、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网上交流、学生党建有机结合起来, 并且把自己的电话、手机、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公布给学生, 随时接受学生的邀约面谈、电话咨询、网上沟通, 给学生的人生发展予以指导。这就大大拓展了教书育人空间, 形成了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多元立体、良性互动的德育新格局。

(三) 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提高

在德育教学改革中, 我们加强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德育教师队伍, 保证了德育教学、德育工作、德育管理的联动共进。专兼职教师坚持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 既备内容, 又备教法, 相互切磋, 取长补短, 提高了讲课艺术和教学水平。任课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有所增强, 本着“结合教学开展科研, 通过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 产生了一批有质量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许振华.践行成功教育为中职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01) .

上一篇:清洁能源并网下一篇:高中课改背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