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2024-09-23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共11篇)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篇1

一、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冲击

当今世界, 网络已经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自人类发现火以来最深刻的技术变革”, 教育领域也必然受其映射。根据笔者对南阳市三中所做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该校学生家庭的电脑普及率为93%, 其中82%的家庭可以上网, 73%的学生有在家上网的经历。有近六成学生把上网当作主要的课余活动, 排在上网应用前三位的分别是搜索资料、网络游戏和在线聊天。

科学技术历来都是把双刃剑, 网络也一样。其中, 对学校德育造成的冲击尤其值得关注:传统的说教式德育在网络时代愈发显得苍白和无力, 防不胜防的不良信息污染着学生的心灵, 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缺乏辨别力的学生或无所适从, 或随波逐流……

因此, 网络时代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已经凸现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为了探索此类问题的解决途径, 我们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南阳市三中组成联合课题组, 以开辟学校德育工作新空间为目的,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网络德育这一新兴的德育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笔者做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 参与了网络德育工作的全部过程。

二、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 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教”转变为“导”———引导、指导、辅导和教导。

在客观方面, 中小学生还是未成年人, 自制能力较差, 必需一些制度对其行为进行规范。该校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制定了详实、具体的规章制度, 指导学生文明上网, 防范学生的不良行为, 从客观方面努力净化学生所处的网络空间。

在主观方面, 该校不再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 裹足不前, 而是直面现实, 摒弃“远离网络”的极端思想, 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等优势, 大胆开辟网络德育的新天地。引导学生在虚拟网络中释放自己的正能量, 实现自己正向的人生体验。同时教师放下身段, 注重与学生在现实和网络中的沟通与交流, 努力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三、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践

南阳市三中在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支持和协助下积极开展网络德育的工作实践, 具体做法有:

(一) 构筑网络德育新阵地

网络在搜集和利用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该校发动全体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搜集、加工、保存各种有用的德育信息, 建立德育资源库和网络平台, 利用校园网、互联网为学校德育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条件。该校帮助学生筛选出优秀教育网站的目录, 并利用这些网站所提供的资源开展各种专题德育活动, 使网络德育落到实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班级QQ群、个人空间展示学生个性、实行民主德育

中小学生精力充沛, 好奇心强, 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QQ号, 但主要用来聊天, 该校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这一软件工具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服务。学校及时引导, 建立电脑兴趣小组, 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由学生参与创办和管理学校的主题网站, 并在各班都建起了QQ群, 分享学习经验, 交流心得体会, 实现民主化、参与式的道德教育, 增强了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的主题网站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及时报道校内外新闻和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宣传各类好人好事, 发布学校工作通知, 并在优秀学生评选, 校园文体活动中开展问卷调查、组织网上投票。同时借鉴网易评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回复和留言的空间, 以交流互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进来, 使他们感受到作为学校的一员, 每个人都能受到尊重和重视, 从而愿意接受学校的管理和教育, 愿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班级的QQ群主要以网络班集体的形式, 展示班风班貌、班级格言、班级文化, 发布近期开展的活动, 倾诉自己的心声。并由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参与, 进行学法指导、解疑答难, 开展心理咨询, 将优秀的德育资源在群里共享。实践证明, 班级QQ群的建立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极大地扩展了学校德育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建好空间, 他们查资料、学外语、与同学交流、向老师请教。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把自己的座右铭、学习心得、生活感悟、学科知识和德育素材作为个人空间的重点内容, 使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得到了提高。

(三) 建立网络成长记录袋, 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过程性评价。课题组遵循这一理念, 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受“道德银行”和“个人征信报告”等新闻案例的启发, 指导南阳市三中创造性地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网络成长记录袋。在记录袋中,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突出学生个人成长, 以翔实的资料和数据重点记录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学业成绩、参与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和公益服务等活动的内容和时数, 并由班主任在学期结束时写出思想道德操行评语。实践证明, 学生们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着自己的成长记录, 这对于我们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巨大的帮助。

(四) 利用校园网络和专用软件, 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德育效益的最大化

学校德育毕竟有其局限性, 它必须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最大地发挥其效益,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网络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该校在校园网上开辟家长留言板、校长信箱和教育论坛, 同时, 利用QQ、飞信、微信、微博、校信通、电子邮件等途径畅通学校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渠道, 搭建便捷高效的家校沟通平台。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使困扰学校很久的一些德育难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使学校德育的效益实现了几何级数的递增。

四、对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通过实践, 我们充分地认识到, 运用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信息技术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 是对传统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情况, 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将网络德育的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优势互补, 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耿红卫.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新华出版社, 2013.

[2]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3]北京市中小学校网络德育研究与实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篇2

在三年“基层工作年”活动中,燕东街道关工委在街道党委政府领导下,以创“五好”基层关工委为抓手,以德育“三牵手”活动为平台,架起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提高了个别化、社会化教育的效果,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传递正能量起到了助推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明确牵手重点,形式多样结对。

德育“三牵手”(系指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老同志与青少年牵手)活动是我市关工委倡导,在市委重视、市精神文明指导委支持下,于2002年3月启动,现已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品牌,中国关工委和省关工委推介的典型。

明确牵手重点。我们把牵手结对的主要对象界定在青少年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这两个群体最需要的是两大关爱:一是铸魂。我们通过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个别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帮扶。街道各级关工委及时掌握他们的疾苦和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形式多样结对。一是个人自愿结对。以“五老”为主体。“五老”居住在社区,熟悉周边的弱势、特殊青少年情况,哪些孩子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学习“缺导”、安全“缺护”、性格“缺陷”。哪些孩子思想发生“偏差”、行为“出轨”,他们都一清二楚。“五老”们积极主动,自愿与孩子们结成帮教、帮扶对子。由于就地就近,关爱帮扶做到随时随地,既具及时性,又有针对性,效果很好。二是组织牵头结对。主要以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为依托组织实施。我们先后开展了留守儿童、“问题生”、“五失”等特殊青少年的调查摸底,依据这些对象的问题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并与“五老”沟通,根据“五老”等牵手人员的能力、水平及牵手意愿进行“对接”结对。每学年初举行新一轮结对仪式,牵手与被牵手对象各自在协议书上签字,按照帮教帮扶的内容、措施和要求,明确牵手方、支持方等各自责任开展牵手活动,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三是单位群体结对。随着德育“三牵手”活动的扎实开展和不断深化,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辖区内的单位纷纷参与,扩大了牵手队伍,拓宽了牵手领域。现辖区内已有医院、学院(校)、文博等12个省、三明市和永安市属单位参与,它们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开展牵手结对,或捐资助学,或帮教帮扶,或组织各项活动,很受学校、家长和学生欢迎。

二、创新工作机制,保障活动开展。

为了确保德育“三牵手”活动的持久开展,我们在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力量、运行机制、活动载体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或改进,全方位把牵手结对活动落到实处。

在力量上化零散为相对集中。在各级关工委组织隶属关系不变、常规工作不影响的前提下,在开展牵手结对活动时,我街将条管机构的12个关工委的284名“五老”和269名志愿者都整合到我街10个社区、村关工委。这种灵活的组织模式便于把街道“五老”的力量统一整合使用,有序、有利开展牵手活动。如市四套班子老领导大多在所属的忠义社区参加牵手结对活动。

在机制上实行条块结合。平时的常规工作由各所属关工委负责,而开展德育“三牵手”活动等需要整体力量组织实施的,就由社区和村统一组织协调,确保活动所需的人、财、物,形成合力。如铁路永安车辆段、工务段、车务段关工委积极参与所在双桥、龙翔社区和东门小学、十二中的“三牵手”活动。

在措施上强化齐抓共管。为加强结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量齐抓共管,街、社区、村都建立活动指导小组。每季度由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及群团组织与社区、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活动情况,总结交流经验,“会诊”问题与不足,分别情况提出加强与改进的意见和要求。

在载体上拓展活动平台。为提高牵手活动质量,10个社区、村充分利用辖区内如三明市第二医院等各类文明单位的资源,创设教育平台、活动阵地。现全街共有40多个教育实践“平台”或“基地”。这不仅拓展了“三牵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在活动过程中抓好跟踪总结。每次牵手结对后,指导小组不定期地通过家访、校访及与老同志访谈,了解牵手对象的帮教帮扶进展情况,视情召开牵手的家长、老师、老同志座谈分析会、经验交流会等,提高牵手结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每年年终,德育“三牵手”的先进典型都分别纳入街道党工委、社区(村)党支部与其他先进一并表彰,树立和宣扬典型。

三、突出主题主线,推动活动深化。

据统计,自开展德育“三牵手”活动以来,全街道共有“五老”、志愿者参与牵手结对2370多对次。我们始终把铸魂育人放在首位, 积极为青少年排忧解难, 尽关工委和老同志所能做好事、办实事, 不断推动基层关工委工作的落实、创新和发展,全面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整体水平。

立足根本----思想道德教育得到创新。我们连续11年利用寒、暑假期,通过创办中学生业余党校、举办老少牵手夏令营、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教育融入其中,丰富和拓展牵手结对的形式与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和全面发展,如林业新村等社区的夏、冬令营富有特色和教育内涵的活动形式,被省关工委肯定和简报推介;退休干部李书将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事迹,2011年和2012年两次在省电视台【金秋】栏目播出。

关注成长----助解“问题生”之困之忧。许多老同志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持之以恒地与一些“问题生”牵手结对,成效显著。几年来,经过帮助的53名“问题生”中,有42名己明显转变;经辅导的学困生156名,绝大多数有明显进步,其中有72名学生赶上班级的中或中上档次,有41名已升入大学或毕业,参加工作。东门小学退休教师、校外辅导员张雪英,8年来共牵手18名学困生和家庭等原因出现的“问题生”,个个都健康成长。

紧扣民生——弱势群体得到人文关怀。对弱势青少年及其家庭从经济、物质、生活上给予帮助是牵手结对活动的一个重点。据不完全统计,帮扶家庭困难的学生达498人次,资助金额44.6万元,捐赠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达3千多件;协助监护教育失亲和留守儿童48名,协助有关部门安置11名青年就业。

着眼未来——特殊青少年得到转化挽救。近几年,我街各社区都陆续建立由老同志参与的关爱工作组,有46位老同志参与21个帮教小组,配合司法部门对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帮教、监管,同时还努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如矫正对象王某因交通肇事被判缓刑,多名老同志不仅加强对其教育和监管,而且帮助王某联系参加就业培训,协助办理贷款手续,使王某办起一家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招9名待业青年在其公司就业,现年收入达200多万元。为此,王某十分感激社区老同志对他的帮教和解难。同时,转化挽救失足青少年12名,规劝因厌学而辍学生重新上学8名,调解青少年民事诉讼、纠纷和家庭矛盾39起。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分層德育、共鸣

【分类号】G711

一、中职院校分层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所谓的分层德育,是指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家庭环境、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德育工作开展,每个不同的阶段推出不同的德育教育主题,进行针对性教育活动。结合中职院校学生实际特点,主要包括有缺少社会关爱、有一定的心理扭曲;学习成绩较差、社会实践性较强;生活习惯较差、讲究社会义气;喜欢抱团跟风、容易误入歧途;家庭教育缺失、教育目标不明确等方面。这些实际特点更加凸显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而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开展分层德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

(一)分层德育教育给不同阶段的学生指明方向

不同阶段的心理想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每个时期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都是不同的,所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这个阶段有个明确的努力目标。

(二)分层德育教育突显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分层教育首先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其出发点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分别开展不同的德育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也是在树立学生自信心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

(三)分层德育教育能更好的端正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观

分层教育也特别重视社会品德,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明确的方向,能够尽早的为学生树立较好的职业态度。从事基层的工作,可能最需要的就是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因为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可能都是很艰苦的。而学校的德育教育能够很好的去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以一种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并且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中职院校分层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层德育教育主题以上定下,不切合实际

在中职院校中,德育教育活动主题一般都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在学期初进行制定,各个班主任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完成德育活动。由于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学生管理部门制定的主题不能面面俱到,只是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关德育活动主题,从而出现不切合实际情况,不符合学生特点。

(二)分层德育教育形式固定单一,缺乏新颖

在中职院校中,德育教育活动一般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主题班会形式相对比较单一,特别是对中职院校学生而言,这种形式兴趣不大。而且很多学生在主题班会中不愿意透露心声,难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出现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活动,缺乏形式上的多样化。

(三)分层德育教育效果评价缺乏标准,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在中职院校中,如何评价德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在评价标准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评价的基础就是上交的德育活动总结等佐证材料。而开展德育活动后,学生内在心理及外在行为的是否得到改变,班级的整体风气是否得到改善,都无法进行衡量,所以在开展分层德育活动时,很多如无头苍蝇一样,效果如何,很难评价。

(四)德育开展师资水平有限,形式主义较为突出

在分层德育活动开展中,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影响着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在现实中职院校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上较为突出,而实际的德育活动开展,缺乏系统性,师资德育能力有限,自然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开展德育活动中,许多教师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完成任务,活动开展的好坏表现在材料整理的完备上,这就势必出现很多德育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主义。

三、中职院校分层德育工作改进的措施及方向

(一)德育主题切合实际,纵横向进行分类

在分层德育过程中,主题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年龄、心理层次的横向分类,也要在学生中开展不同的纵向比较,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开展的德育活动主题也不一样。比如在男生和女生的不同群体,在德育活动上也可以有一定的区别,男生可以以自身义气角度理解,树立男生心目中真正的“义”的理解,让男生改变传统思维观念;女生可以从生活相处上进行引导,因为女生心理较为细腻,在集体生活中较容易出现由于生活方式不同而引起的生活矛盾,所以可以从生活方式的正确理解角度出发,让女生内心发生相应改变,养成正确的生活观。

(二)开展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提升学生兴趣

德育活动开展,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取得一定实效。在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不仅局限于主题班会形式,可以开展知识竞赛、市场调研、文明指导员、游戏互动、企业实践、专家论坛等形式来丰富德育活动形式,让学生更加期待德育活动的开展。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注重教育活动效果

检验分层德育活动的开展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就是看是否有实际效果,是否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上、思想观念上有明显的改善,这就需要长期性、过程化的进行评价对比,而不是仅凭上交的德育总结材料。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改进管理评价模式,因为德育工作是需要长期所取得的成果,而不是仅仅看一朝一时。

(四)组织开展德育主题示范课,提升师资德育水平

在分层德育开展形式过程中,要树立先进示范,可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示范课,学习不同的开展模式,拓宽教师眼界,思考效果取得的方法技巧。师资德育水平是德育活动开展的保障,提升师资德育水平势在必行。

(五)强化过程考核体系,避免形式主义影响教育工作

德育活动考核体系应该多元化,更加倾向于过程性考核,改变材料考核模式,这也是很大程度上改变形式主义的一大途径。在形式上重视而非内容上重视,这就忽视了德育活动开展的真正意义,所以必须在管理过程、考核过程、实施过程、反馈过程进行共同监督指导,避免形式主义的发生;改变德育活动主导者的观念,从根本上制止形式主义的侵蚀。

总结

德育活动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尤其重要,分层德育模式的开展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运而生的,在分层德育活动开展实践中,必须要从源头、过程、结果多方面着手,需要学校各管理层次配合与改变,也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引起学生共鸣,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小琴.浅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3).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篇4

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和普及,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更加凸显, 在这方面做些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理论意义。

网络时代, 人们提出网络德育这一概念, 就是指在局域网 (LAN) 和广域网 (WAN) 上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 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德育课、虚拟空间、网上咨询答疑、专家在线指导、网上德育学校等。在网络环境下班级德育教育内容逐渐呈现出以现代化、个性化、生活化、多样化需求等发展趋势。

(二) 现实意义。

网络给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 如何科学地把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更有效地做好德育工作?面对这个挑战, 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探索、行动。

二、学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和个人研究的范围

笔者在网上了解到, 国内的一些大中小学及一线教师, 对该方面课题都有一定的尝试。主要有:广东省进行了积极探索, 建立了中小学德育网络平台, 努力创建了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 拓展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新途径和新手段。他们认为, 中小学建设德育网络既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传播先进文化, 又要贴近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还要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吸引学生。上海市引导中小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会自主发展、自我教育, 努力做网上文明人, 体验做道德人的快乐和幸福。其他省市也在尝试, 但大多在教育管理部门, 学校层面开展。我进一步缩小范围, 主要探索和实践以互联网、校园网等为辅助工具, 把学生手机、教室内交互式一体机、家用电脑作为主阵地, 拓展以班级为单位, 班主任开展德育活动的新途径、新策略, 提高班级德育的趣味性、针对性、实效性。

三、班级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新途径和新对策,

(一) 依托网络, 构建学校—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模式。

针对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德育的优势及网络给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很有必要借助微信、班级网站、班级QQ群、班主任与家长交流QQ群, 构建学校—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例如, 在班级管理中, 我借助微信、班级网站、班级QQ群、班主任与家长交流QQ群、电子信箱等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可以向我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 也可以就班级管理和教师教学坦率地对我提出意见;学生心中一些敏感的话题或存在的困惑, 可以在微信、QQ上及时与我交流, 避免面对面的尴尬。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又使师生间加深了了解和信任。针对共性问题, 我在网上公开与学生一起讨论, 然后适当引导。在节假日师生之间, 可以群发邮件、电子贺卡, 互送祝福, 增进师生情感, 感受班集体的温暖, 找到班级归属感。另外, 我与家长就学生在校、在家学习、思想表现、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沟通, 既减少家长到校的麻烦, 又达到家校共同育人的目的, 有效地预防一些突发事件。

(二) 利用网上德育资源, 学生自己设计、主持主题班会。

在每周的班会时间, 我改变过去的单纯的班主任说教教育形式, 依据班级工作计划, 开展10+20分钟时限的 (本周班务活动安排处理10分钟+主题班会20分钟) , 以励志教育, 理想教育、感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挫折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主题班会。每周确定一主题, 提前安排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材料, 制作PPT课件和视频剪辑, 同时让学生独立主持班会, 确保人人参与。学期结束时, 评选出最佳主持人进行奖励。这样的班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又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了教育。形式多样化的班会,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改变了学生不爱上班会课导致的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

(三) 搜集网络德育素材,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除举办主题班会之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德育视频,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孝道教育等。例如, 观看大阅兵、孝心少年事迹、道德模范颁奖仪式、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仪式等, 并写好观后感进行反思, 达到提高个人认识的目的。

(四) 巧用多媒体, 利用PPT、影视剪辑、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学校, 大多数老师既是任课教师又承担班主任工作, 因此, 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较好的德育方式。以英语教学为例, 在高二英语必修四UNIT2 WORK THE LAND的教学设计中, 依据课文特点, 我在warming up教学环节, 用幻灯片展示农事活动的艰辛, 教育学生要爱劳动、学会感恩;在lead-in环节, 用图片表现美国人的狂妄和袁隆平博士拼搏奉献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在consolidation环节, 通过锄禾诗诵读, 就一棵树与根的关系简图, 用PPT表现袁隆平博士的梦想, 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个人的成就;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组成中国梦。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得到教育, 达到新课改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由此可见, 其他科目教学时也可进行德育渗透, 增强结育效果。

(五) 登录信息化平台, 以完成网络作业和参赛的形式,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自2015年暑假开始,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平安暑假安全教育专项活动, 我通过“信息化平台”上提供的课程、PPT、技能训练短片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反邪教、禁毒、法制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学习、测试和技能训练, 学校考核班主任, 班主任督促学生完成相关作业, 进一步拓展了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此外, 我还引导学生在清明节网上祭先烈,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教育。近期, 在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 (初赛) 中, 我校有1054名同学成绩优秀, 获得优胜奖, 荣获“普法小先锋”光荣称号, 并入选“普法人才成长营”, 我班多人取得复赛资格。

(六) 利用校园网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室, 聆听专家专题辅导。

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的学生心理工作室, 聆听专家的专题辅导, 及时化解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通过谈心、虚拟交流、开展多样化的疏导、辅导、引导方式,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惑, 拓宽了视野, 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无法获得的知识。

总之, 网络是没有围墙的大课堂, 它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是丰富的, 不断更新的。网络是新形势下德育的新领域, 新机遇。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面对网络环境下长大的学生, 必须有创新意识, 不断学习, 知难而进, 充分利用网络这个阵地, 使自己知网络、用网络, 使网络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以上是我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体会, 但如何把网络德育的方式和充实班级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更好地结合, 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

摘要:本文从网络环境下开展多样化德育活动的意义, 学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和个人研究范围, 班级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新途径和新对策三个方面就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开展多样化德育活动做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网络环境,德育活动,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树洪, 李铭芳.浅谈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网络科技时代, 2007 (16) .

[2]卜秀丽.浅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班主任德育工作.

[3]陈艳.浅析中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论文联盟.

[4]张翰英, 刘亚韬.浅谈远程教育学习环境及班主任的网络化管理.时代教育, 2012 (12) .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篇5

摘 要: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重要影响源之一,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的课题。本文在对市县级中学生上网情况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使网络成为学校德育新方式,构建网络德育体系,有的放矢地更新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的内容,并进行全面深入的发展网络环境下学校主体性德育的实践。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德育 体系构建 实践研究

1.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全球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网络通过它特有的“虚拟性”、“便捷性”、“低物质依赖性”等运行方式,飞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是新鲜事物的抢先体验者,自然很快融入其中。但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滋生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一方面,人们轻松建立新的社交圈,学生轻松实现信息资源实时获取,学校则轻松实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自律意识尚淡薄,上网成瘾、浏览不健康网站、荒废学业、传播不良信息、散步谣言等网络道德问题层出不穷。中学生德育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2.中学生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者缺乏网络德育教育意识

中学阶段作为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个体一生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中学各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以农村生源为主的县级中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念里,以传统的道德教授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传统型教师网络知识的欠缺和计算机技能上的不足使其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发展无法得心应手地应对网络道德问题。并且长期以来对中学生上网影响缺乏系统调查分析,对其影响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对一些负面影响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学校在建设网络道德环境的工作上思想意识落后,重视程度较低。

2.2网络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中学生上网造成了多起不良事件,特别是近期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的不断增加,把学校的德育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对传统德育方式和德育效果的质疑越来越多。现实却是让人忧心的,即使有少数学校开展了网络德育课程,但还以传统的分数僵化地考查学生的道德水平,不仅抹杀了德育教育的功能性,而且使网络德育沦为边缘的看客。另外,照本宣科的讲解、三言两语的评价导致学生个性的压抑和德育教育效果的丧失。

3.中学生网络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本文通过对市县级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了与现实相适应、易于操作的网络德育体系,主要宗旨是参与式教育,主要措施是实践教育。

3.1基于校园网校级德育网站的建立

以学校校园网为基础建立德育平台,主要是以班级网络社区为基本元素,提供教育者和学生平等对话的空间。很多在日常生活无法开口说的话,在网络上反而变得比较容易说出口。只有教、学平等了,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笔者以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校园网为基础,建立了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的德育网站,形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

3.2基于移动网络的德育沟通体系

如今的QQ、微信等社交沟通软件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互联网聊天工具,Web2.0时代的QQ已经涵括了非常多的产品服务,也是学生心灵、心理、个性展示的窗口,能够获取学生很多通过对话教育无法获得的信息。如今,QQ、微信等在中学生中普及程度非常广,根据笔者在学校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拥有QQ号的学生占学校学生总数的95%以上,家长也在90%左右。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喜欢围绕它开展各种网络社交活动,因此,注意通过QQ观察和了解学生和家长在网络中的活动,能够深层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家长个性、家庭状况,也能够对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早进行预防。

因此,笔者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学生QQ群、微信群和家长QQ群、微信群,设立了联络专用QQ邮箱,建立了班级博客,开通了辅导员微博。通过手机、学校网络室、家庭上网,构建了立体联络沟通渠道,扫除了监管和沟通死角。

3.3网络德育主题活动

建立制度化的学校网络德育主题活动,是反客为主的主动性参与式教育,必须制度化并长期坚持。如每月组织1次“辩论周”,每学期组织2次主题演讲比赛,并将班级组织责任落实到班主任,实行奖惩制度,进一步激发参与、认知、实践的热情,在深入讨论中实现德育的知行合一。

(1)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的网络德育主题班会,具有轻松活泼、接地气、灵活多样的优点。一个班的学生和老师都比较熟悉,容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笔者在学校开展以网络德育为主题的“辩论周”活动,一周内,在3个班级同时开展了《网络对中学生成长的利与弊》、《网友该不该交?》、《网络让我们变懒了吗?》等系列辩论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主体意识。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广泛查阅资料积极备战,赛场上条理清晰的陈述、激烈的辩论、敏锐的问答都彰显了网络德育深入人心,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进步”的教育目标。

(2)以学校为单位的主题教育活动

以学校为单位的主题网络德育活动是开放式的,重点表明学校立场,表明对网络德育的重视和支持。前期应广泛宣传,以海报、动员会等形式烘托气氛,取得广泛支持后进行。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遵守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为主题的系列演讲比赛,几乎人人参与,仿佛不是教育,而是一个节日。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遵守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自由观,摈弃“网络虚拟,道德虚拟”的错误思想。

3.4网络时事微点评

采用灵活的方式,在上课前、课间、自习等时间,用10分钟左右时间对近期发生的网络德育有关的问题进行“时事微点评”。点评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通过观点的陈述、批判、比较、延伸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实现网络德育的生动化和日常化。一次微信群里发了一则消息,笔者就在上课前给大家播报了这则消息,让学生判断真伪,并说明理由。短短十分钟,辩论的气氛十分热烈,各方观点争相发表,在证明真伪后,学生学到了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判断谣言,并意识到谣言的破坏性和传播谣言的危害性。

4.结语

随着全球范围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进程的加速推进,Web2.0、互联网+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网络时代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带来中学教育包括德育教育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者必须转化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教育者应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网络德育立体系统,任何单一的、粗放的方式均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加速的多元化思想。德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认识和研究网络的特点,转变自身固有观念,中学生德育不能仅仅着眼于传统的班会课堂,更要努力构建一个容易被中学生接受的德育信息平台,才能充分运用网络这个平台实现全面推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慧兴.浅论中学生网络德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8:36-37.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篇6

关键词:德育小组,网络模式,主干,节点,检查与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中, 主要存在着五个问题:

1. 只有德育主干没有德育网络。班级中虽然有班委会, 但班干部在德育中的组织作用、领导作用非常有限。

2. 班主任工作往往只是事件推动, 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多数情况下, 班主任是“消防员”, 出现了问题再去“救火”。

3. 在德育工作中, 学生的个性差异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导致部分差生进步缓慢, 甚至越来越差。

4. 学生在德育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缺少情感体验。

5. 德育活动只重形式, 不易深入人心, 缺失实效。

二、德育小组网络模式的构建

1. 构建“三横、三纵”的德育网络主干。

德育主任总负责, 工作人员分成三组。横向上, 三组人员细化分工, 责任明确, 分别负责全校德育的三个方面 ( (1) 常规管理工作; (2) 共青团、德育宣传、卫生管理工作; (3) 德育实践活动和其它) 。纵向上, 分别负责七、八、九三个年级德育工作, 领导本年级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

德育处三个小组横向上强调分工,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纵向上强调合作, 做到年级内部的统一行动, 协调一致。“三横、三纵”的德育网络主干, 既能保证年级德育活动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又能保证全校一盘棋, 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2. 构建以班主任为节点的德育小组网络。

学期初, 班主任组建5~8名学生组成班委会, 同时依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特长、德育基础、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情况分成5~8个德育小组。德育处分配一名任课教师担任德育指导教师。在小组内部, 班委会成员担任组长, 组员由组长进行分工, 分别负责一项或几项本小组的德育任务。如谁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课外社会实践;谁负责体育卫生工作;谁负责本组的日常行为规范检查等。定期更换角色, 人人都有德育任务, 人人都有教育和被教育、领导和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在班级德育小组的构建过程中, 分管本年级的德育处老师、班主任、德育小组指导教师, 要精心安排、合理搭配, 力争把每一个小组都打造成团结向上、富有活动性的集体。小组成立以后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相关德育规定, 制定本学期的德育目标, 对组长的工作要放权, 对德育活动等要利用专栏公布, 征求学生意见。

3. 联结主干和节点构建全校的德育网络。

(1) 由德育处主任组织德育处教师、德育指导教师和小组长召开德育网络成立大会, 明确网络各组成部分的分工责任、本学期的德育目标、德育活动安排和相应的评比办法。

(2) 在开学后的一个月内, 德育处分管年级教师和班主任一起通过查阅档案、小组座谈、家访、问卷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完成德育小组网络构建报告。

基本内容包括:A政教处人员;B班主任;C班委会组成情况;D德育小组组长及组员分工情况;E本年级德育活动计划等。报告经讨论通过后公布于众, 请全体师生关注执行情况。

4. 检查与评价。

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校先后制定了《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细节》、《德育活动量化评比规定》、《德育社会实践评比细则》、《校园文化卫生量化评比细节》、《课堂行为量化细节》等一系列量化评比标准, 在量化评比的层次上分为个人量化评比、小组量化评比和班级量化评比三个层次。

在检查环节上, 突出强调小组自查, 做到个人自查、小组自查与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检查相结合。检查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

如果说参与德育活动是第一步, 那么自查与反思的过程则是第二步。没有第二步的自查反思过程, 德育体验是不完整的, 德育的实效性就会打折扣。在自查基础上, 德育处要进行抽查和常规检查, 以强化执行力度, 及时解决突出问题, 推进德育工作。

在评价环节上重视“比”, 比出风气、比出积极性,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小组长评价组内同学、班主任评价每一个小组、德育处评价班级的三级德育评价体系。小组周周评、班级月月评, 学校期中、期末评。小组评要上墙公布, 班级评要在学校公布, 学校评价要大会公布, 期中、期末评价要记入学生《德育成长手册》, 以形成浓厚和良好的德育氛围。

三、德育小组网络模式的理论探究

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分析之后,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很值得探究。

1. 德育过程的参与度和针对性。

德育小组的建立有效地保证了德育过程收得实效。尤其是德育网络的运转强调小组长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 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 小组之间的竞争评比又使这种热情转变成自觉的德育活动。在一般的德育模式中, 德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游离于德育之外, 而这部分学生也恰恰是最需要德育锻炼和德育帮助的同学。由于德育小组的存在使这部分学生被德育集体所包围, 多了几个同伴的约束, 几双手的帮助, 几颗心的感召。在小组活动中他们最需要锻炼也恰恰得到了锻炼。从另一个角度而言, 小组内角色分工和更换也有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换位思考, 便于加强沟通和管理,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 趋同心理和归属心理这两个心理特征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德育小组将德育单位由班级缩小为小组, 由班主任一人指挥转变成人人有责, 人人可以指挥, 人人都可以展示自我, 内容更有新意, 同学们的积极性、上进心、创造力被更有效地激发出来。每个人都从小组德育活动中找到了自我, 感受到了德育的快乐和情感的升华。

3. 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体验。

各项德育活动, 从谋划、实施到检查评价,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小组及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 每一名同学既是组织者、参与者, 又是检查者、评价者。组织实施是德育体验, 检查评价也是德育体验。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是高尚的道德修养, 而且使他们明白怎样做才能更好。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 批评与自我批评, 思想在自我与同伴之间一次次的冲突碰撞, 又在一次次地碰撞中得到提升。知、情、意、行在体验中得到统一。

4.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篇7

1.1 服务意识淡漠,对病人缺乏人文关怀和爱心

医者仁心,医生的职责就是拯救生命、治疗疾病,医生的品德和作风问题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医德医风的好坏不仅是社会风气的反映,也是全民族整体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的医患纠纷和医疗腐败问题,不断引起人民的关注和担忧。

1.2 医患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

古语曰:德不及佛者不为医。但是,当前一些医院和医生却违背了职业道德,以榨取钱财作为终极目标。一些医生故意虚夸病情,为病人开贵药和大处方从中谋取暴利,看病收取红包等等,这些行为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当前一些医生不能正确处理生命、健康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把获得经济利益作为其工作的目标,这种现象必然导致医疗实践中偏离职业道德的行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德育教育。

1.3 医生态度生硬,医患沟通较少

当前,医疗实践中医患沟通问题严重影响着医患关系,主要表现为:一些医生对病人缺乏热情和尊重,态度生硬、刻板;有些医生在给病人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和病人沟通较少,只是简单的提问而不愿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一些医生在倾听患者陈述病情时缺乏耐心;一些医生缺乏人文知识,不懂得如何与病人沟通或在沟通的过程中缺乏技巧等方面。医患沟通的障碍揭示出了当前医务人员人文情怀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匮乏,表现出一些医生还不能做到用心的去关爱病人,全心全意的去想办法解除病人的痛苦。

2 在医学实践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2.1 医学实践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

医学教育过程中实习阶段占整个学制的三分之一,是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化的重要阶段。当前在医学实践当中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往往只学到了医学知识和技能,而缺乏对医学真谛和自身权力、责任和义务的理解,缺乏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解,缺乏医学职业道德素养。但是,医学服务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人,作为一名医生只有具备同情心、责任感,以良好的医德医风为病人服务,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从而才能友好合作,医学生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医学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向医生的过渡阶段,要使学生把所学到的医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医德行为,就必须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各个环节中加以引导教育,提高医德教育的质量。

2.2 加强德育教育是医学属性必然要求

医学具有人文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医学不能离开人的人性活动而单独存在,人类活动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同样作为一名医生要以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生命的珍爱为基础的,以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为目标,把人的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其核心是满足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身心社会需求,它不仅关注人的寿命的延长,更关注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医生的职业关乎人的生命“非仁爱之士不可托.非廉洁淳良不可信”。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3 医学实践过程中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

3.1 首先要做好实习前德育教育工作

大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实践之前,都存在恐惧心理,担心自己不能适应临床实习。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及思想反应,学校应从二年级开始就利用各种活动机会组织学生学习实习的成功经验,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间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医院工作流程,医疗程序等等,让学生不断认识医院情况、积累实习经验,从而才能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增强实习的勇气。

3.2 实现医院与学校德育途径的衔接

要实现医院与学校德育途径的衔接,德育实践和医学专业实践是要在医学实践过程中统一的存在和完成。带教老师要把德育活动与医学岗位的任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把德育实践的内容融合到医学实践中。以实际案例为范例,让医学生在医学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从事医学实践活动,其医疗行为同样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纪律的制约,这是职业道德养成的前提条件。医学实践中的德育教育是课堂德育教育的延伸,通过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实践,在情感、意志、信念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实现德育效果。

3.3 建立、健全针对实习生的规范和制度,定期对实习生的道德实践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能督促临床实习学生遵守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学校和教学医院要共同制定考核计划,让学生理解考核的意义,从而引起学生对实习重视。

3.4 学校要重视实习结束后的德育工作总结

实习结束后,学校应组织实习汇报会,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表彰实习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表彰优秀实习生。实习管理部门要根据各实习点的考核情况,主要是医院的评价结果,做进一步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出本届实习生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剖析原因汲取教训。最后对各实习队评出的优秀实习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参考文献

[1]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15.

[2]肖庶民,林目玉.重视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效果[J].成人教育,2004,(10).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篇8

小高所在学校分管德育的顾老师既关注国内外教育动态, 又懂一些网络技术。工作十多年来, 长期浸润于教育一线, 经历得多, 自然经验也多。最可贵的是, 顾老师还保持着一份积极进取的心态。因此, 听了小高的倾诉, 他立即着手行动了起来……

首先, 小高所碰到的问题是很多年轻班主任都会碰到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长, 有些会慢慢化解, 有些则积少成多, 难以解决。如何逐一击破这些难题, 自然是学校德育处责无旁贷的使命。经过思考和调研, 顾老师准备建立一个德育网络平台, 将一系列功能打包推出, 给年轻教师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第一步, 搭建一个文章汇聚系统。平时大家看到网上有优秀的德育理论与最新的德育动态, 就随手转发过来, 日积月累之下, 德育文章的数量与质量都会不断提升。这个文章系统如同一个德育工作万花筒, 不仅有理论的指引, 还有实例的借鉴。像小高这样的年轻班主任, 平时多看看、多学学, 时间一长, 潜移默化中自然会有所提升。比如, 我们转载了一所小学开展的“文明礼仪小马甲”活动, 小高看到了立即组织同学们行动了起来。一个个“小马甲”佩戴着“文明监督员”的标志成了校园里一道流动着的美丽风景。有了检查, 有了督促, 学生的文明行为慢慢多了起来。同事们都啧啧称赞小高工作有创新。小小的文章系统, 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作用, 影响着大家。

第二步, 建立一个图片管理系统。平时小高喜欢给学生们拍些照片, 一来反映学生的成长情况, 二来也可以留存一些活动记录, 有时甚至还玩玩“偷拍”, 给调皮学生和班里的不文明行为来个“现场直播”。原来照片全躺在小高自己的电脑里, 要想和大家交流共享非常不方便。小高没想到顾老师想大家所想, 主动推出了图片系统, 给照片们找了一个共同的“家”。图片系统刚上线, 大家就行动了起来, 活动现场照、学生肖像照、入学照、毕业照、成长照, 当然也包括一些“偷拍照”全上来了。这样一来, 平时教师们做档案、搞活动要用个照片, 直接在系统中一搜就解决了。有个老师十分重视晨会课, 她连续拍摄了自己一学期上晨会课的照片, 有的是学生辩论会, 有的是记者招待会, 有的是图片欣赏会, 有的是家长视频互动会……照片展示出来, 一下子让大家开了眼界, 原来晨会课可以上得如此精彩。

第三步, 建设一个网络会议室。班主任会议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标配”, 可每次开会, 总是有几名班主任不是在教室里讲解题目, 就是埋头奋战在作业堆里。几次下来, 顾老师决定将会议室搬到网上。网络论坛建了起来, 开辟了网上会议室!清茶一杯论班队, 键盘一动说常规。有了网上会议室, 班主任们不用再跑步前进去开会, 可以一边喝着咖啡, 一边看着帖子, 会议通知精神不太明白, 随手回个帖, 过会儿就有教师来答疑解惑;那边班级有个金点子发了上来, 我悄悄来关注一下。特别是像小高这样的年轻教师, 可开心坏了。这里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班队管理案例, 还有一个一个班队管理的小技巧、小方法, 怎么练习路队, 怎么抓好班干部, 怎么上好晨会课, 怎么管好调皮孩子……一个一个都分成了单独的帖子, 想要什么就点开什么, 想怎么学就怎么学, 不懂的, 问几句, 做好了, 答几句。你来我往间,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经过一段时间, 小高逢人便说, 网上开会真方便, 不怕迟到, 不怕难为情, 而且还有时间慢慢思考, 想好了再去回个帖, 少了面对面, 也没有太多的拘谨。传统开会时, 领导在上面讲, 班主任在下面听, 这从形式上就难免有人觉得不够民主, 主席台的威严让人不敢过多发表自己的意见。现在好了, 将会场移到网络上, 你一言我一语, 自然而然就达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 大家一下子变得更为平等起来, 气氛更加民主, 也更加和谐了。有问题敢于提, 有经验敢于谈, 有想法敢于说,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在这个小小的网络平台上得到了彰显。

第四步, 建立下载频道。现在的教育形势要求班主任是个多面手, 既要教书育人当老师, 还要组织活动当策划、出版板报搞设计、记录表现学统计、修饰图片玩PS……问题多了, 自然大家都解决不了。顾老师征集了大家的诉求后及时推出了软件下载频道, 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 为班主任们搜集整理了一批适合班队管理应用的小软件, 省去教师自行去搜索的麻烦, 而且这些软件全是顾老师一一测试过的, 不存在病毒侵扰、复杂难用等问题。

第五步, 开设网络影视厅。2014年的“六一”儿童节, 顾老师策划了一个活动, 邀请部分家长用微视频的形式给孩子们送祝福, 提希望。要求布置下去, 家长们都挺重视, 无论是用手机拍的, 还是用摄像机拍的, 效果都很不错, 教师们也很想全校一起分享这些视频。顾老师灵机一动, 开设了一个“德育影视厅”, 把这些视频一一上传。随着时间的推移, 德育影视厅里还慢慢上线了德育小故事、文化宣传片、爱国专题片、优秀故事片等视频资源。难能可贵的是, 这个影视厅放什么, 全是师生们自己说了算, 栏目、内容都可以随意调整。内网发布保证了安全稳定, 自由组合保证了内容适合师生。在德育处的倡导下, 教师、家长都行动了起来, 用手中的智能手机随手拍下学生的成长点滴, 放到“德育影视厅”中, 让大家一起来欣赏。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影视厅, 因为播放的都是学生们身边的事情, 一不小心, 你我都成了校园里的“大明星”。你因为成绩优秀受到了采访, 我因为作业认真得到了表彰;你因为做了好事上了校园新闻榜, 我因为调皮捣蛋也来亮了相……不管是“正面”的, 还是“负面”的, 都因为真实而生动, 因为自然而精彩。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篇9

一、育菊赏菊,环境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他还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校园环境就是一门隐性课程,能起到无声的育人作用。校园环境,主要是指在校园里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属于学校文化中的显性文化,是整个学校文化的外在标志,也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并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因此,我们精心打造校园环境,让花圃、亭台和各种宣传栏交相映衬,形成浓厚的校园环境文化教育氛围,以此来提高全校师生的审美情趣、爱校情结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师生高尚的情操和品德。

在打造幽美校园的过程中,学校连续12年举办了菊花展。每年菊花展期间,回廊边、台阶上、大楼前、广场中,处处有菊花,步步是风景。在370种2700多盆菊花的点缀下,深秋的校园成了花的海洋。

菊花展上朵朵盛开的菊花,凝聚着学校花工团队的心血。从育苗到开花,忙碌一年就为这短暂的绽放。学生说:“课余时候赏菊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身心得以放松,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在更轻松更优美的环境中学习。”许多学生毕业后总是特别想念母校,想念母校美丽的菊花。校园网上常有这样的留言:“太想学校了,我会像菊花一样坚强,以优异成就回报母校”;“很高兴在网上看到母校的菊花,好怀念高中的老师,还有美丽的校园啊”。

2013年,学校还开设了有关菊花栽培的选修课,学生报名非常踊跃。他们近距离观察菊花,通过书籍、网络等获得信息的渠道了解菊花的生长特性以及种植技术,并在师傅指导下尝试种植。从中,既增长了学生的种植知识,又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氛围。学校通过菊花这个载体,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欣赏美的机会,提供了一个高雅美丽的读书环境,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美的价值和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他们珍惜美、创造美的美好愿望。

二、品菊赞菊,提升品位

菊花展已经成为新昌中学校园文化的一个精品,是学校生态德育的生动教材。“魅力校园,人文新中”,菊香伴随书香,构成校园特有的芬芳与韵味。笔者曾对学生说:“花好是因为新中人更好,校美是因为新中教育更美。”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千姿百态的菊花引人入胜,傲霜怒放的清秀神韵、独立寒秋的特有秉性更让人赞叹不已。学校借此举办了菊花画展、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等四项与菊花相关的大型活动,师生用生花妙笔,借菊言志,激励人生。活动育人,是新昌中学永远追求不懈的德育情愫,并不断收获着累累硕果。以菊为名,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彰显活动品位。

除这些活动外,学校注重开展一系列活动来丰富学生生活,且每年都有一个教育主题。如2010年是“信仰的力量”,2011年是“爱·阳光·希望”,2012年是“兢兢以强”,2013年是“唤醒·发现·追寻”,2014年是“倾听·追问·引领”,这些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切合学校实情,围绕主题再设计系列活动。校园歌手大赛、“十佳主持人”大赛、学生美术优秀作品展、诗歌朗诵比赛、摄影展、科技创新大赛……各类活动带有鲜明的德育指向,同时又以一种鲜活的形式彰显学校的独到匠心,吸引着大批学生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配以各种以菊为名的活动,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又展现了学生风采,陶冶了学生情操。

三、借菊搭桥,和谐互动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我们积极拓展德育的空间与时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不断向新的领域延伸。一是从课堂向生活延伸,团委每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家住城区的学生参加当“居委会主任助理”活动,家住农村的学生参加当“村委主任助理”活动;二是从学期向假期延伸,寒暑假期间,发动学生下村进户为农民送科技、送文艺、送书,帮助农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从学校向社会延伸,设计各种载体,每年举办菊花展,启示学生“美好的东西也要与人分享”的道理,增进学生和社会的融合度,为学生幸福成长打好生命底色,同时也展示新昌中学作为全国文明单位的外在形象,对引导市民走向文明、走向和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经过十几年的培育,新昌中学的菊花展早已经声名在外,不但在新昌,而且在周边县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眼球”。所以,每年都有不少“菊友”络绎不绝地从各地跑来看菊展。

2006年,学校还将菊花搬出校园,在新昌4A级景区大佛寺免费展出,给广大市民和游客送去了美的享受。许多市民对所展菊花赞不绝口,有的提出要出高价购买,有的向学校的花工师傅咨询培育菊花的技术。许多看菊花的人走之前,他们都会给学校留下姓名和电话,因为学校答应给他们邮寄他们看中的菊花品种。宁波摄影协会的雷厉云这样评价道:“我已经连续三年来新昌中学拍菊花了,人家正儿八经的菊花展都比不上你们草根版的菊花展。”新昌中学推出的大型菊花展,已成为一项展示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文明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起到了很好的育人作用。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篇10

关键词:网络平台 小学教学 课堂效果 德育效能 研究实践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引言:数学已经成为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考试的重点科目。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小学课堂德育效能为小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数学成绩,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数学。

1.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效能具体含义

不是每一门学科都课堂教学都能够结合德育效能,也不是所有数学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德育效能,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客观角度出发,按照具体要求,全面综合分析和整理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内容,然后寻找最为适合渗透的课程内容进行德育教学[1]。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效能主要是指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编写、分析数学数据,达到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其数学思维的目的,从而养成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其具体内涵具体变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德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样角色转变的优点有两方面,一方面,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小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态度。通過德育渗透到教学课堂的方法,使小学生由被动接受书本课堂知识变为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1.2更新教学流程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老师讲授、学生做题、完成作业、考试的好坏来断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德育教学课堂就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将原本由课下完成的教学内容,直接转移到课堂上,进行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1.3转变考察方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考察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根据学生数学成绩来进行测评,德育教学方式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数学课堂考察方式存在的不足,以课堂作业、课后练习、以及实践调查等考察方法来评定教学水平的高低,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2.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2.1教学角色错位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主要还是依靠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角色,属于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正是由于这样的错位,导致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活学活用。

2.2师生缺少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从而引起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不愿意主动思考,从而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兴趣。

2.3教学手段落后

现阶段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主扮演搬运工的角色,这导致其教学手段十分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发挥,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目的,没有与德育效能相结合,从而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3.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数学课堂德育效能的有效策略

3.1搭建班级网页平台,开展德育教学

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搭建班级网页平台,将德育效能与小学数学课堂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课本中的节约用水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节约用水的真正意义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然后结合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搜集小区的用水量,从而计算人们一天平均的用水量和月平均用水量等问题[2]。利用网络平台搭建班级网页平台,让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集中整合处理,提倡和鼓励学生要节约用水,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提倡身边的人也要节约用水,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德育效能相结合,从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3.2建立电子邮件,实现资源共享

电子邮件不仅能够为师生搭建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与此同时还能够共享资源信息,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因材施教,发挥德育效能。例如:小学生上学每天坐公交需要2块钱才能达到目的地,那么这个小学生1个月要花多少钱坐公交呢?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将题目群发给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并且在邮件中叮嘱学生坐公交要注意安全,尊老爱幼。又如:学生上学每天坐公交需要2块钱,其中有6天没坐公交而是打车,那么1个月要花多少钱坐公交呢?这种问题就融合了乘法的应用,教师可以将其布置给数学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同时叮嘱学生乘坐公交或者是打车都要注意安全,记下乘车的车牌号等。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结束语:综上所述,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效能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整个小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平台和德育效能二者相结合,不仅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要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让小学生能够真正热爱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真谛和乐趣。总之,通过网络平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效能仍处于研究和实践的阶段,需要学校、教育者、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海玲.立德树人观下的学科渗透德育研究叨.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26—29.

开展网络德育实践 篇11

一、确定活动目标

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我们尝试运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将活动的目标与思维层次的训练结合起来,从而设计出活动目标。例如,有一个小组的研习题目是比较各地的健康食品。这一小组最初确定的研习目标是通过研究两地的健康食品,使学生初步认识健康食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具体了解兰州的特色健康食品。结合布卢姆分类法,再次确定的研习目标是:列举天津、甘肃两地的健康食品(记忆层次);举例说明什么是健康食品(理解层次);健康食品的标准有哪些(应用层次);具体研究几种健康食品的成分、生存环境、生长过程等(分析层次)。通过两次目标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初教师设计的活动目标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安排不明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低。而结合布卢姆分类法设计的活动目标更明确,更有层次性,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二、确定研习题目

在小学阶段,许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都是由教师提出的,在这些主题下开展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哪些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这需要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指导。例如,“天津与甘肃的饮食”这一主题活动包括“比较各地的特色街头小吃、各地的传统美食大推介、比较各地的饮食文化与习惯、比较各地的饮茶文化与习惯、比较各地的健康食品、比较各地的超市”六个课题。在这些课题中,学生对哪个课题感兴趣呢?我们根据主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涵盖了以上六个课题。考虑到参与者要和异地学生网上交流,在研究本地特色的同时,还要不断将研究结果与异地同学交流,所以在问卷中还包含了关于学生家庭中网络设备的调查。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将具备条件的学生筛选出来,再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组。将兴趣相投的学生分为一组,分别填写KWL图表,通过KWL图表的填写,使学生对要研习的题目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习基础,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盲目选择课题、课题研习半途而废的现象。

三、规划研习重点和范围

当一个活动主题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也可能会联想到很多相关问题。那么,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规划研习的重点和范围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确定研习的重点和范围。思维导图在目前的教学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它的制作方法是:从研习题目或题目的核心词汇展开联想,将想到的问题罗列出来,然后对问题进行第二步的联想。

四、制订研习计划

学生在对研习目标、范围、重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要开始制订研习的计划。教师通常情况下都要全面考虑学生的时间和课程安排,先引导学生规划主题活动的大致时间,再确定具体时间段应完成的任务。层层细化,做到有条不紊。

上一篇:专业语文教学下一篇:中国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