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

2024-08-13

德育实践(共12篇)

德育实践 篇1

一、学科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内涵与关系

高校德育是个系统性工程, 包括了学科德育和生活德育两大方面。

学科德育主要指学校设置专门的学科课程, 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它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言语方式来传递道德知识和观念, 强调的是认知和思辨。学科德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课程形态, 概括和浓缩了主流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等, 能够系统全面地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 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转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提高道德思辨能力, 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 教育的渐进性、超前性和影响的持久性。

高校生活德育主要指以大学生生活为依托, 以现实社会为背景, 与大学生整个社会化过程紧密融合的, 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育, 在具体的道德生活中学习道德的德育方式。其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 教育实践在生活中展开, 注重生活环境的现实性, 强调主体的道德体验、学校的教育氛围、群体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倡导的就是教育要以生活为凭借和依据, 德育同样要向生活世界回归, 因为德育与生活原本是一体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和逐步社会化的进程中, 鲜活的生活和人间百态对他们的影响与吸引力比课堂更大, 而且生活本身是道德的源泉, 一切道德规范就是为了人类有意义的生活而产生的, 生活就是一本最生动、立体的教科书, 大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有真正的道德领悟。所以, 这些年来要求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 生活德育以其人本性、现实性、生动性、感染性, 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方面。

当然, 学科德育和生活德育并不是对立的, 而是有着不同侧重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辅相成, 不可偏颇。道德本就来自于社会生活, 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 所以生活德育是学科德育的基础与印证, “只有当个人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时, 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源生活内容和意蕴获得切身的体验, 从而加深对规范的理解”[1] ;学科德育是对生活德育在梳理基础上的提升, 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道德的本性, 获得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 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进而对道德行为和生活进行理性的指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开创人柯尔伯格指出: “推理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 因为成熟的道德行为要求以成熟的道德思维形式为前提”, “美德不仅是一种善, 也是对善的一种认识。知善者择善”[2] , 即学科德育有助于学生判断道德观念的正确与否, 提高择善而行的能力, 这种道德判断能力至少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可见, 知识性道德和生活实践性道德都是个体道德来源的方式,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 而不是割裂与分离。

二、学科德育与生活德育相结合的学理分析

1.从道德的本质看

道德本质上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从这个视角出发, 首先,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革、社会发生转型, 必然导致新旧道德的更替, 所以道德课程内容要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相一致, 要与当下的主流价值取向、生活观念相吻合;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已催生出一些新的道德观念, 我们课堂所传授的道德理念必须要结合生活现实又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才有说服力和生命力。其次, “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都存在于日常生活世界中, 显示出感性特征, 要在生活中才能体验与感受;而“内心信念”则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才能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显示出理性特征, 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才能提升, 即道德传递与维系的方式也决定了高校德育需要将生活内容与课堂内容相融合。再次, “善恶评价”既表现为理论上的辨析也表现为生活中的行为判断与取舍, 其中的“心理意识”既需要理念的灌输也需要生活的体验, “原则规范”在课堂上学习比较明确, “行为活动”只能在生活实际中体现。由此可见, 道德的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性教育有着明显差异, 它不仅涉及知识, 还涉及心理情感与信念等, 是理性和感性的共生体。

2.从道德知识的特性看

在道德知识中, 既包含了已提升为理论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等可以用语言表述与传达的理性知识, 也包含了更多的默会性的、情境性的、体验性的非纯理性知识, 这是道德知识和其它学科知识不同的特性。主要有: (1) 知识的默会性, 即道德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英国思想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的知识”, 而且指出了默会知识的“不可陈述性”[3] , 可见, 希图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陈述方式传递全部道德知识是不可能的。事实上, 任何个体在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处理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过程中, 在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的思想斗争中, 有大量的默会知识无法课程化, 需要人们通过感官、情感和直觉去“意会”, 这些道德知识只能隐藏在“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熏陶中, 所以, 道德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化的隐性教育环节。 (2) 知识的情境性, 即道德知识离不开现实生活情境。经常可看到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并接受了道德规范, 愿意坚持一定的道德理想, 但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实际问题时却仍会迷惘与无奈, 因为道德理想与现实环境发生了冲突, 课堂上的道德知识无法解决他们面临的道德困境, 尤其面对道德失范的情境时, 他们还缺少独立思辨能力, 会无所适从;与此相反, 如果所处环境与道德理想吻合就会产生正向推动, 可见环境对于道德形成十分重要。所以道德知识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环境相统一, 能对现实环境中的道德事件作出合理辨析, 因环境比课堂更能影响学生的德性。 (3) 知识的体验性, 即道德知识是在体验过程中真正领悟的。道德知识是“为人之道”, 不是纯理性非人格的知识, 它与人的生活感受、情感、信念等因素紧密相联, 不可以简单地通过传授从主体外部“搬运”到内部, 而且作为一种评价杠杆与行为规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 个体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不断地亲身体验, 才能对道德规范的生活意蕴与社会意义获得深刻理解, 进而从“他律”走向“自律”, 达到道德自觉。

3.从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建构看

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建构是外部的道德价值影响与内在的道德价值认同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需要经历认知过程、心理认同、行为表现、人格完善几个环节。首先是认知, 要在接收道德信息的基础上对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个正确认识, 这是将社会道德价值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 是道德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这可以从课堂和生活两方面习得。第二是心理认同, 这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 是道德价值观提升的关键。根据皮亚杰的图式理论,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外界刺激, 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 以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外界刺激, 个体便会作出“顺应”, 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 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学校把合乎社会的道德知识“传达”给大学生, 他们会通过“同化”或“顺化”作出一定的选择性消化吸收, 接受的程度与自身原有的品德结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等有关。当新的道德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识图式不一致时, 接受对象先是被动地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 再经过思想斗争慢慢地过渡到自愿接受。可见心理认同的过程往往是个道德价值冲突的过程, 贯穿着价值辨析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冲突, 需要经过“自我道德价值意识的分化与同一”, 不断修正自己的道德信念与行为, 重建新的认识图式, 才能完成心理认同。而在这个冲突过程中起作用的, 不仅有课堂上的导引也有生活中的体验。第三是行为表现, 这是道德价值观的外显性标志。行为具有选择性, 它是主体对社会对事物作出的一种自觉的选择;行为具有意志力, 它体现了主体的道德意志;行为还包含着习惯性, 一定的行为持续不断地进行, 就形成了习惯, 当行为一旦成为习惯, 它体现的就不仅仅是心理特质, 而是心理、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而这些只能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呈现。第四是人格完善——形成知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理想道德人格, 它是有关道德需要、动机、理想等个性倾向性的“深层心理”与“深层思想”, 是个体道德价值观的最高层次, 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又起着指导作用。所以我们的德育要遵循道德建构与提升的规律, 走学科德育和生活德育相结合之路。

三、学科德育和生活德育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1.树立科学的德育理念

德育理念是关于德育的本质、目标、价值、内容及活动方式等的基本观念, 不同的德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德育效果, 我们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回归生活的理念, 大德育的理念。首先要明确德育的本质和目标是为了人的生活意义;二要明确德育的价值只能在生活中实现;三要有大德育视野和框架, 正确理解“主渠道”含义, 在发挥好学科德育课程“主导性”作用的同时, 把德育主渠道从课堂向生活延伸, 着力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生活相融合、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相穿插的立体化德育模式;四要改变学科德育人为设计成分过多、以教师“授予”为主的道德教育形态, 重新思考德育课程教学方法, 大力推行生活情景化交流沟通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追求道德感悟与道德自觉。

2.丰富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高校德育应准确及时地捕捉学生道德新问题, 丰富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充分关注大学生发展中的生命道德观、择业与创业观、诚信价值与职业道德、恋爱婚姻观与性道德、生态伦理与环境道德、信息道德等热点问题, 同时关注社会公平、司法公正、反腐倡廉、利益调整、食品卫生等社会热点问题, 把这些问题引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来, 将理论系统性与实际问题针对性相结合。没有理论系统性的教学不是大学的课堂教学, 但学科德育的实效性又在于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所以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一方面在深入研究德育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 寻找教材规定的理论内容所对应的生活现实问题, 通过演绎推理, 使抽象的理论内容逐步现实化、生活化、个体化;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中反映出的学习、生活、规划、心理等具体问题加以梳理、分析与推理, 抽象概括成理性认识。总之, 要沿着从“抽象到具体”与“从具体到抽象”两个方向路径, 把道德理论与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相向性整合及链接, 并在推理论证过程中, 使理论逻辑的展开与学生实践经验的升华相一致, 进而使道德教育被学生诚心诚意地接受, 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信念。

3.创建和谐的道德文化环境

德性的提升需要环境的力量, 而不是概念化、教条化或书本化的道德教育所能解决的, 对大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文化渗透,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和文化“化”人的过程。高校是大学生身处其中的小环境, 它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 更是一种文化存在。所以要精心培育具有先进文化特质和浓厚生活气息的和谐的道德文化环境, 在多元文化冲突中坚持正确的价值主导和先进的文化指导,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陶冶学生。具有生活气息的文化活动形式主要有:文化讲座、校训解读、经典品读、演讲辩论、信息交流、运筹对策、社团活动、竞赛活动、娱乐活动、创业活动等, 在这些文化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彰显道德知识对人的存在性意义, 比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性, 人际交往中的人格力量, 现代生活中的文明方式, 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处理,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等, 在具体的文化指导和氛围熏陶中, 养成学生的公共精神和自律意识。还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这一新领域与新环境, 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分析与引导, 用高雅的文化、科学的理论占领网上阵地, 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 提高他们的道德自律意识。

4.倡导体验式的德育模式

从道德发生的意义上看, 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 产生认同、敬畏、信任或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 才谈得上道德的生成。所以我们要大力倡导体验式的德育模式, 这就要探索和建立行之有效的德育实践教学体系, 做到活动课程常态化, 使德育课程与日常生活实践及学生道德修养有机整合。具体包括课内实训、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三个环节:一是课内实训——认识性体验。二是校内的课外实践——理解性体验。三是社会实践——运用性体验。

摘要:高校的学科德育和生活德育是有不同侧重点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 提高德育实效性关键是要把这两者真正融合。因为道德本质上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意识形态, 知识中包含着默会性、情境性、体验性的非纯理性知识, 个体品德建构有认知、心理认同、行为表现、人格完善等环节, 所以学科德育和生活德育相结合既必要又可行。两者结合的实践路径主要有:树立科学的德育理念, 丰富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创建和谐的道德文化环境, 倡导体验式的德育模式。

关键词:学科德育,生活德育,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 2003, (2) :53-59.

[2]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 柯森, 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83.141.

[3]Polany, i M.The Study ofMan[M].London:Routedge.Kegan Pau, 1957.

德育实践 篇2

一、实践德育的涵义

所谓实践德育是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直接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的一种特殊德育形态。实践德育活动的实质,其一就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载体,是学校正式设立的一种特殊的德育活动,是对学生德育过程中施加外在的影响,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优化变化。其二就是以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中心的德育活动,不是以学习和运用学科知识为目的,是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其三是强调以学生通过积极活动直接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直接经验为手段。

二、开展实践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内向、孤僻,心灵脆弱,自律能力不强,性格叛逆,给中职学校教育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与挑战。而中职学校是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最后一个驿站,他们的综合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在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开展“实践德育”探究势在必行。

实践德育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直接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实践德育应把以思想道德为基础的德育实践作为最终目标去践行,并且要注意实践活动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实践德育活动要根据“三贴近”原则引导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与身边周围的世界广泛交流和沟通,通过实践,学生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直接新的感知、体验,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学生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形式,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

三、开展“实践德育”的形式

“实践德育”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特点是突显实践性,教育者应该因时、因材、因事、因情及时开展“实践德育”活动。在我校开展的形式主要有:

(1)因时。每个班级每月按照学校要求开展主题班会,并进行一次公开课,组织师生互相观摩、交流。比如三月学雷锋月,组织学生打扫街道,整理绿化带,义务为市民维修电器,宣传环保,学习雷锋的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精神,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他人提供服务,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勇于承担劳动重任,热爱劳动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品格;四月纪念革命先烈月,组织团员和入团员积极分子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2)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德育活动,比如让园林专业学生负责校园绿化带的修剪、护理和美化花草的种植,既培养学生良好的爱护环境的美德,又锻炼了学生专业实际操作的能力。(3)因事。抓住教育时机,适时进行教育。比如在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后,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地震逃生演练、学习自救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爱护生命责任意识;流行疾病传播时,开展学习、宣传流行疾病预防措施,对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有帮助。(4)因情。对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教育,现在的孩子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义务意识和责任感普遍下降,很少关心爱护他人。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比如,通过慰问敬老院、做义工,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并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问候信,与父母进行沟通调查父母工作的压力,与父母谈谈自己的职业理想并请父母长辈指导自己的职业规划,为父母做一件事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通过点滴的行动中积累情感,懂得感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四、开展实践德育的策略

1.按照实践德育的理念进行学科课程的建设。根据实践德育特性,中职课程在设置上无论是基础课或专业课,应以活动作为主要载体,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文体活动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我校基础课《演讲与口才》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商务礼仪》课程开展“个人礼仪形象比赛”等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养成遵守礼仪的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有礼仪的人,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专业课《插花艺术》课程开展“插花比赛”、《园林工程测量》课程开展“工程测量”比赛等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实操技能的机会,通过比赛促进学习动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2.学校经常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根据德育大纲,在每年新生入学开展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律意识、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并根据学生兴趣特点,精心安排和组织运动会、趣味体育活动,比如我校在四月举行羽毛球赛,五月举行班际篮球赛,十月举行校运动会,十一月举行体艺节,通过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通过各种活动,使专业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公平竞争、自我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职业适应性等,体现实践德育活动是德育生命。

3.加强实践德育教师队伍建设。要进行实践德育建设,实践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和保障。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德育实效的关键。由于各种不同观念的影响,实践德育的教师没有专职的人员,也没有系统培

训。故此,一是实践德育教师应该设置有专职人员对学生德育进行全程的跟踪教育和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监督;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对实践德育教师有针对性进行培训;三是稳定实践德育教师队伍。

4.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德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要进行实践德育建设,除吸纳学校现有的德育活动之外还应该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多种渠道,开发德育活动资源,建立德育活动基地,健全德育活动网络,让德育实践富有实效,充满活力和魅力。近两年我校先后与派出所、城市综合执法局、区科技局、市计生局、医院、心理辅导中心、校企合作企业等单位进行共建,组织了法制教育现身说法、吸烟危害健康知识讲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联系优秀毕业生交流成功经验等活动,通过他们年龄相近,情感相融,生长环境相似,容易产生“同龄效应”,形成学生与榜样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产生共鸣,激起反响,各种活动取得较好的明显成效。社会实践德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我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构建小学德育实践圈的实践探索 篇3

多年来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在人发展的初期德育的缺失带来的恶果已经凸显,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堪忧,已经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坚持德育为先。”

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德育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反思这些年学校德育做的最多的还是说教,所开展的活动要么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效,要么一阵风不能持久,我们都知道品德的培养,不仅要知道道德规范,也就是我们品德课上讲的那些道理,更重要的是要有那样的情境产生道德情感,做出道德行为。人的品德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品德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更不能为人所掌握。

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小海娃成长记;双轨并驱相辅相成—德育课题、德育活动;三位一体协同并重——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四个圆圈多元联动——德育实践圈(辽宁省规划办立项课题:德育课程外延体验圈、自我管理校内服务圈、自主提升经典阅读圈、联手教育家长助力圈);五种评价知行统一——自评、互评、教师评、学校评、家长评。是这条主线,把德育活动串成串,联成排,织成网,让学生在这里成长,别有一番天地。

一、德育课程外延体验圈

德育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在以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践体验中,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在这里,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整合德育课程,我们把孩子带到童牛岭,去感受四季的变化,;把孩子带到老虎滩,用风筝放飞梦想;把孩子带到金石滩,用画笔描绘家乡……把活动延伸到市场,了解社会,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把课堂搬到马路边,去理解交通规则;到居民区里,清扫楼道,捡拾垃圾;到敬老院,义工服务、奉献爱心;到向应纪念馆,缅怀先烈,感恩幸福……

外延体验圈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自我管理校内服务圈

校园生活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除了上课,还有很多日常的工作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根据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性出发,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小文明监督岗”:“餐厅小天使岗”:“大手拉小手爱心接力岗”:“植物林绿色保护岗”:“图书漂流岛管理岗”:“最美主持岗”:竞争最美海娃升旗手、最美值周总结、海娃班会主持人、课本剧、美德故事、海娃之声主持人,海娃微电影小演员。

校内服务圈涵盖了学校方方面面。实践岗,让学生天天处于道德实践中,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主,从自主到自立,从自立到自强,最终从自强走向自如,既有助于形成学生完善的人格,又能够灵活自如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道德成长》

三、自主提升经典阅读圈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因此,学校设计了分年级的经典阅读书目,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建立起系列的经典阅读圈。

每天学校早上和中午都拿出十分钟诵读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论语》、《中庸》、《大学》;

每天都有阅览课,每学期每个年级都要完成四部经典名著的阅读:

一年级:《格林童话全集》《安徒生童话全集》《小布头奇遇记》《红鞋子》

二年级:《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稻草人》《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三年级:《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中国童话》《昆虫记》

四年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草房子》《告诉世界,我能行》《汤姆叔叔的小屋》

五年级:《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童年》《我的大学》

六年级:《窗边的小豆豆》《根鸟》《小海蒂》《绿山墙的安妮》

让学生会从经典中得到身心健康,从经典中寻找道德榜样,从经典中提升文化修养。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们生活的旗帜,书中的名言往往就成为他们人生的座右铭,书中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会成为他们人生的准则。

四、联手教育家长助力圈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独立的个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开端和行为塑造的重要环节。如果失去了这个起点和基础,学校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学校教育也不会单独把学生教育成才。

因此学校与家庭建立家校联手助力圈,也是解决德育脱节的改变办法。建立德育家校实践圈,就是要让学校的教育措施能够与家庭教育的无缝对接,强调教育的一致性,为此,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措施。

家校通:每天班主任将学校的要求,孩子的表现通知家长吗,让家长时时了解自己的孩子表现,清楚学校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与学校保持一致。

家校QQ群:家长和班主任的群,让家长之间可以交流教育经验,也可以配合班主任开展各种活动,可以利用图片即时直观地了解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

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开展的活动,比如让家长随堂听课,了解自己孩子在课堂中的状况;亲子运动会,毕业典礼,入队仪式等,让家长有機会和孩子共同活动,在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情,与老师共同分析孩子的状况,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家教讲堂:校长和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担当讲师,对家庭教育急需的知识进行专题讲座,从而提高家长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如: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习惯培养、隔代教育问题、家庭如何营造学习读书的氛围、如何教育顶撞父母的孩子等。

家长经验介绍:针对海娃读本的监督、使用、评价,以家长会和学校家长委员的形式,讲做法、传经验。

定期召开家长会:经常采用调查表格的形式,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形成有效的家校德育实践圈。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一致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文化德育的实践策略 篇4

一.文化德育的内涵

文化德育就是整合利用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日常教育的有效资源, 借助学校文化的独特德育功能, 通过学生对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吸收和文化教育方式的有效体验, 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得到心灵的滋润, 使学校德育架构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框架内运行的德育模式。

文化德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启发主体的德育实践, 关注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它着眼与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道德发展规律出发, 通过在学校文化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切身感悟, 把学校文化的精神本质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与道德情感, 主动建构起自己的道德结构, 真正体现德育对于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价值意义, 对学生的一生成长与发展产生持久的全面的影响。

二.文化德育的实施途径

(一) 在人文环境中浸润灵魂

校园人文环境具有物质性, 物质形态是它显性的一面, 同时又有其隐性的一面, 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是学校文化的张力所在, 它能作用于学校每一位学生, 使之与人际关系、群体意识形态相适配。

特别是精神文化, 相对于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而言, 精神文化是更为内在的, 精神文化的改变也是长期和后效的。具有陶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教育功能和规范功能。作为处在一定意识形态中的学校学生, 除了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精神文化的陶冶作用外, 又是在能动地反作用于人文环境, 无时无处不在改造环境。

(二)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

良好道德情感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德育的优势。因此, 我们力求创设形式多样、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活动, 形成具有文峰中学特色和时代意义的文化活动, 通过道德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通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 打破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之间长期以来的隔阂。加强德育课程的实践环节, 要让学生在德育的情景中完成品德的建构, 改变传统德育中简单灌输的现象, 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实施德育。

(三)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实践活动感言 篇5

首先让我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

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德育实践活动课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

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本班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根据来确定主题。

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的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行为教育等;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如:学习问题、交往问题等;

三是根据当前本班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如,班级同学缺少自信,运动会失利、要及时进行挫折教育等等。

一般来说一个班会的主题主要是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宣传一个观点,歌颂一种精神,也就是说所有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突出主题而服务,一个好的主题往往会在班会的名称上就能体现出来,而且在题目上就能看出心意和创造性来,

因此,班会的主题一定要鲜明、具体、新颖、有趣,切忌出现大而空,老而旧,高而难的现象,所以主题要小一点,新一点,近一点,实一点。

从展示出来的这三节优秀的德育实践课来看,班主任老师在主题的确立上是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了,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从课的设计上看,各位老师也堪称是用心良苦。

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能为学生的前途照出一丝光亮,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这就是德育实践活动课该有的最终目标。

从三位老师的反思中也看得出来,在课后,德育课的主题得到了延伸,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在悄然发生变化,同时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其实一直都是在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也就是说,集中与分散的区别而已。

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功能初探 篇6

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使德育资源由单一型转为综合型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观察与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因此,这门课程为我们展示的社会背景是广阔的,为我们提供的德育资源是丰富的:大至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小至热爱家乡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等,都可成为德育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资源来源于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通过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在考察、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培养他们为社会尽职的使命感,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积累经验。如“养殖与环保的探讨”“农村娱乐活动的调查”“古桥调查”“家乡民俗有哪些”等活动主题。

2.自然资源。通过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探索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珍惜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如“农谚的收集和利用”“节气的科学性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怎样节约水资源”“落叶的秘密”等活动主题。

3.科普资源。通过科技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让学生广泛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信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开展“小论文、小发明”活动,从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如“方便镰刀的发明”“怎样储藏年糕”“蚕宝宝中毒抢救法”“蚕豆蛀虫原因的研究”“鳖冬眠观察记录”“土豆长芽能否食用的实验”等小发明、小论文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产生的。

4.自我资源。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学生只有主动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获得生活经验、生活智慧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如“今天我当家”“教室布置我设计”“我与邻居”“我为老人节准备的礼物”等活动就来自学生自我资源。

5.学科资源。学生在各科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敏锐地捕捉这些问题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让学生在探索、研究、实践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如“走近课本中的英雄”“百年畅想”“学校的今天与昨天”“寻找家乡的民间文化”等活动就来自学科资源。

二、亲身的实践参与使道德感悟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工作在目标和内容上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通过开展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从单纯的校园、家庭步入广阔的社会,不仅丰富了德育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他们在亲身参与中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从而使道德体验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果更好。

例如,于城小学五年级的张唯旭等几位同学从报纸上和电视新闻中看到,海宁黄湾的一伙迷信信徒在搞迷信活动时引发火灾,导致在场烧香拜佛的39位老人葬身火海的新闻报导,引发了他们的思考,由此确立了“农村迷信活动的调查和研究”的小课题。在老师指导下,他们制定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通过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写出了《农村迷信活动的调查和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孩子们陈述了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分析了参加迷信活动人员的年龄特点及原因,提出了要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合理化建议。

这样的活动,由于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样的活动中生成的道德体验与感悟,使抽象的德性规范与价值内化为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认知。

三、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由单线型转为网络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变得丰富起来,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范畴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关于活动的四大指定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都可以成为德育活动的领域或手段,而一些非指定性领域也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德育的新天地。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来看,既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挖掘学科课程资源,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既可挖掘和开发家乡好的人和事去教育学生,也可利用书本网络,用榜样去弘扬社会正气,用美德去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基本形式看,既可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劳动实践、信息实践等,又可以是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可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的渠道呈现出网络型的特点。

例如,于城小学利用本地农业科技优势,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活动中,学生来到“特种水产养殖场”,参观了锅炉房、露天养鳖池、全封闭温室育鳖池,听取了养殖大户王代妹的创业经历。孩子们的反响非常强烈。养殖大户脱贫致富的经历,勇于探索科学养鳖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生动的教材。听一听艰苦创业的过程,看一看科技与劳动的结晶,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个案例启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德育渠道,在由一次次考察、一份份调查、一段段采访、一个个展示等构成的多线型、互相交融的活动中,教育效果更为明显。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德育方式由灌输型转为渗透型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式学习,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调查、实验、制作、设计、观察等方式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得出结论,这为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不仅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而且真正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的教育中,教师常常引用“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话来劝导学生,但这样的说教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围绕“粮食的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多角度的小课题研究:学生通过向父辈调查和家庭劳动体验来了解粮食的来历,从内心真诚感到粮食来之不易;通过采访老一辈农民,了解中国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经受的痛苦。这使学生出乎意料,万万想不到人竟然会没有粮食吃;通过实地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严重,心中自然形成了要爱惜粮食的意识;通过上网搜索,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不少贫困国家的人民吃不饱饭……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这种情感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探究中自然形成的。的确,无数空洞的说教都比不上一次实际的探究与体验,事后写倡议书、做义务监督员等自然就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大量研究和实践显示,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点。我们应不断努力,使其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海盐县于城镇中心小学

浙江海盐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利用暑期活动,实践体验德育 篇7

夏令营是夏季开设的供青少年短期休息、娱乐等的营地。夏令营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的大型活动, 它寓娱乐、教育于一身,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利用学生暑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成员参加一些具有学科特色的小区域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和主题夏令营活动, 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 夏令营活动把教育人、培养人放在了首要地位, 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的始终。为了使夏令营活动按计划顺利完成, 我们对每一环节、每一细节都作了较周密的安排, 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活动纪律, 注意安全, 不断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安全意识。游览时我们时常提醒学生不要污损建筑物, 不攀折花木, 不随地乱扔废弃物, 教导他们遵守社会公德, 保护环境。在营地生活中, 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理、勤俭、互助的作风, 让他们自己克服生活上的困难, 自己动手去做, 走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娇生惯养的生活圈, 亲身体验生活的快乐与艰辛。

2、增强学习兴趣

其次, 夏令营活动能够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 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 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轻轻松松地掌握知识。如在去年的青州夏令营活动中, 我们首先推出了地理摄影、青州历史地理沿革、青州城的古建筑特点、青州历代名士等讲座, 又安排了仰天山植被的野外考察, 游览云门山、驼山、范公亭等名胜古迹, 参观大型企业青州卷烟厂及青州黄楼的十里花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 从野外考察到参观车间、农业科技大棚,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 书本知识得以巩固活化。在活动中, 学生个个激情高涨, 采标本、作记录、拍照、测量……, 兴趣不减。许多学生在每天的日记中对活动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记录。

3、陶冶学生的情操

夏令营活动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 在大自然实验室里获取真知, 在社会的大课堂上受到锻炼。在这里, 学生的志趣和爱好得到发展和展现, 思想灵魂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活动中, 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成功的喜悦, 同学的友谊, 集体的温暖。因此他们都由衷地感到“我长大了”、“我懂事了”。他们还亲身感受到了祖国的山水之美, 了解社会的巨大变化。这们, 深化并浓厚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激发他们建设好家乡的热情, 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升华。

二、开展以“实践体验、读书感悟、关注时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关注时事

2010年的暑假是一个特别的暑假, 上海世界博览会 (Expo 2010) , 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上海市举行。, 作为东道主的一名成员, 虽然远离上海, 但同学们都能积极关注上海世博, 关注每一个展馆。每一个同学都在以不同方式关注世博, 宣传世博, 积极参与到“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 很多同学能随口说出一个又一个上海世博会之最, 还有不少同学纷纷参加“我最喜欢的世博馆”为主题的活动。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地领略世博风采, 感受世博精神。

2、读一本好书

“好书是帮助我们成长的伙伴”。根据学期末的安排, 向学生推荐一批好书, 让学生在假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扩大学生的读书量, 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 还组织学生在假期收看收听新闻广播, 并做好记录, 不少学生养成了记录新闻的习惯, 还有同学在记录新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管住自己, 使学生能科学地收看电视, 发挥电视的作用, 学校开展了科学看电视活动, 使电视在学生的生活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3、深入社区作调查

2010年是改革开放32周年, 为了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家庭、社区、农村、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们让学生深入了社区, 通过看 (近几年发生在身边、社会的变化) 、听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老师讲生活、家庭、学校的变化) 、查 (调查身边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等活动, 然后撰写一篇以“变化”为主题的文章, 以此来纪念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4、感恩, 让心灵飘香

在暑假期间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我们还开展了“计算成长和代价, 感谢父母的付出和恩情”等孝敬父母的主题活动, 在活动中孩子表达了要树立勤俭和节约意识的思想, 为感恩教育打下了基础。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 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 学习在家庭中当一天家, 在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的过程中体验父母持家的辛苦, 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 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 培养生活自理的习惯。

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课探讨 篇8

传统的德育方式把德育教育禁锢在学校里、课堂上, 形成了“学校式德育”、“课堂式德育”、“考试式德育”。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理论式德育”。作为职业学校, 除有理论性形式外, 更应具有实践性的形式。因为职业学校的德育是具体指导职业工作实践的, 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如果只有理论灌输, 而没有实践的体验, 是难以掌握和形成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和才能的。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既要把德育看成是“理论德育”, 更要看成“实践德育”, 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德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2 改革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是实施德育实践课的关键一步

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 我们应该放手把德育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方面, 教师对课程的难点、重点、各知识点进行引导, 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情景会话、模仿秀、自由发表对某一道德事件的感受、体会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 使德育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过程。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让学生与社会亲密接触, 在实践中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另外, 职业学校所开设的各门专业课里面也都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要深入挖掘蕴涵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讲究渗透技巧, 提高引导能力, 发挥各门学科的德育效应。

3 在学生实习实训中上好德育实践课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不仅是实践专业课程、职业技能, 也是德育课的一次最重要的实习。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逐步渗透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实训教师把德育贯穿于技能教学的观念还比较淡薄, 他们往往把技能培养与训练作为其工作的重点, 把职业资格鉴定达标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而错误地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或德育课教师的事情。当学生产生问题时, 常常首先想到的是送交班主任处理, 这样就导致了德育工作与实训教学的脱节。在实习实训中我们的德育实践课可以采取实习实训前召开主题班会、介绍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 学生实习实训动员, 学生实习实训宣誓等形式上好德育实践课。让学生到实习企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管理, 当好企业的员工, 为成功实习实训专业和技能打好基础。

4 开设德育实践专题课, 召开经验交流会或举行有关德育实践体会的征文活动

职业学校可以邀请往届成功的学姐学哥回校介绍他们的社会经验和成功事迹, 通过经验交流和征文评比活动, 引导学生畅谈、抒发对道德领域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评价, 并在此过程中向他们讲解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念。也可以定期邀请高年级的同学或校友介绍德育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使他们逐步具备较为全面的道德知识与经验。

5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德育实践

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基础, 职校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出道德水平的高低。德育实践不能光追求轰轰烈烈的场面效应, 不能做秀走过场, 而应该贴近职校学生的实际, 走进他们的生活, 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要把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和场所变成德育实践的场所。学校的环境、教室的布置、寝室的卫生都会对学生的德育产生影响。要使学生明白德育实践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6 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中进行德育实践

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 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融入社会的一种途径。职业学校学生通过参加“三下乡”活动、社区援助、扶贫帮困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青年志愿者公益活动, 使他们在利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的同时, 又能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切实有效地受到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 获得新的道德境界的提升。

摘要:中职德育课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德育课的教学思想和手段。也就是说, 和职业学校其他课程一样, 德育课也应该包含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课, 我们更应该注重实践, 探索出一套理论和实践并重, 甚至实践重于理论的德育教育的最佳办法。

德育实践 篇9

一、背景:追寻德育创新社团育人功能的最优化

(一) 现有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学校工作, 德育为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 应该是处处皆德育。长期以来, 德育一直被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很多学校和老师为此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纵观现在学校的德育有鲜明特色, 总结为以下两点: (1) 活动多, 政教、少先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升了德育; (2) 有亮点, 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特色德育。但总体来看, 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是不太理想, 有些同志误认为搞几个轰轰烈烈的活动就是把德育放在了首位, 缺乏对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存在问题, 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活动多亮点多但缺乏系统性,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显得凌乱; (2) 机制、制度不健全, 活动很忙、很乱、也很好, 但留下的痕迹很少; (3) 针对问题学生多, 对一般学生关注度不够。这些都是德育系统性不强的表现。

(二) 学生“德育创新社团”的育人功能

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她呼唤每个孩子个性的张扬。而学生个体与特长的发展是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实现的。发展学生个性, 不仅是教育本质的复归, 而且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学生德育创新社团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拓展, 它在弥补课程学习的不足、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掘学生的自我教育潜力、加强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锻炼学生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构思:激活社团育人优势, 让社团与校本活动联姻

(一) 概念界定

学生“德育创新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 以共同的理想、积极的兴趣为动机, 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或目的而自愿组织起来的, 通过各项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发挥特长, 锻炼能力, 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重要的是, 社团活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社团学生的身心特点, 在社团中的学习应具有重体验、重合作、重实践、重创新等特点。

(二) 研究设计

我校的学生德育创新社团建设, 是学校针对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与特长的学生而设计的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策略。学生德育创新社团建设的研究定位, 确立了让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联姻, 以社团活动的课程化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实现“明目标、给时间、留空间、展特长、提素质”的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基本解决学生“德育创新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保证学生“德育创新社团”长期、规范地运作, 实现学生德育创新社团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三、实践:践行丰富的社团活动, 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 德育创新社团的设置

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宗旨有天然的血亲关系。我校以素质教育理论及学校办学思想为依据, 将课程化社团建设的研究思想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 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完善。近三年来, 我校通过创办多种以满足学生需求的“德育创新社团”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 已有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如在社团类型的设置上建立了一些既立足于生活实践、学科基础的社团, 也建立了一些发展学生个性的体艺类、科技类等六大类社团课程, 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拓展学习经历, 丰富学习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 陶冶学生情操, 启迪学生思维。

(二) “德育创新社团”的实施

我校的“德育创新社团”实施的一个特色, 就是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爱好、需求、特长的若干社团进行选择学习, 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开展多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场地、时间与条件, 及用科学的手段对社团活动的过程管理与有效评价, 使学生社团每学期都能有所改进与完善。我校德育创新社团实践活动的方式, 包括课题研究式、专家讲座式、家长志愿者行动式、走班导学式, 等等。

1. 课题探究式——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

课题研究主要是生活实践类社团与其他社团活动所采用的“小课题、长作业”的活动模式,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平台, 开展研究活动, 该模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让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 要求学生在“考察”、“实验”、“体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在亲历课题研究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采访采风式——提升学生知、情、意、行等文明素养。

采访或报告式教学主要是学生自主管理类社团与部分文源特色社团。如“文源小记者”社团, 就是通过采访优秀校内外成功人士, 及社会热点等方式, 让学生对照成功人士品质, 提高自身修养, 用他们的理想点燃学生的理想, 用他们的精神去熏陶学生的精神, 用他们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 用他们的行为去同化学生的行为, 突出培养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 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 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 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3. 活动游戏式——体验感悟中内化精神与榜样力量。

活动游戏式主要是指诸如“心灵话语”社团趣味性学科拓展类社团的一种形式实践操作模式。如“心理健康社团”的主旨是关爱心灵, 关注师生, 塑造美好人生, 建设和谐校园。它有自己的社团章程, 社团利用学校规定的社团活动时间与课外活动时间, 多以游戏活动形式, 通过团体辅导和活动的方式, 使成员接受初步的心理学知识和助人理念, 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体验、感悟、内化精神与信仰。对于学生文源诗意学子的培育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

4. 家长志愿者行动式——创建良好的德育巩固教育外部环境。

家庭作为小学生主要的生活空间,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 家教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学校德育取得成效, 必须家校联通、教养协同。

5. 走班式导学——提升因人施教的德育实效。

走班式导学是以学生的兴趣、特长、需求、潜能等为出发点来组建临时授课班级的, 由于不同学生所选的社团不同, 因此必须打破原有授课班级的界限, 实行走班活动, 而原有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 因此, 学校在每个学期总要为学校的社团活动统一安排教室与课表。而学生在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社团后, 则在社团活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班级参与社团学习。由于这一活动是学生自己选择的, 因而这类走班上课具有更大的教学针对性, 具有更大的学习内部动机和学习效率。

6. 手把手示范式——发挥育人功能的模仿力量。

手把手教学式主要是园艺社团、体育健美类与音乐艺术类社团的教学活动模式。比如园艺社有自己专门的园廊和试验园区;足球社、网球社的训练场地分别在学校室外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社训练场在乒乓球室, 舞蹈社在舞蹈房、学生在规定的社团活动时间 (如周五下午第三节课) 去规定的场地参加社团活动, 或在课余休息时间、中午时间进行活动。

四、成效:提高育人品位, 学生个性得到化发展

我校的德育创新社团, 按照“追寻诗意的文源教育”的指导思想开展活动, 形式多样, 富有创意, 活动精彩,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 学生素养提高, 促进个性发展,

我校的六大类能满足学习需求的学生“德育创新社团”的创立,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与管理, 既重视知识的拓展, 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既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 又强调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不同的社团活动。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 体现了教育的多元性和选择性。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体现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 促使学校教育从“重知识”向“重育人”转换, 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换, 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换, 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换, 极大地提高了育人的功效, 促进学生有个性地成长发展。

(二) 教师享受教育幸福, 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在扎实、有序地指导学生社团的过程中, 往往把自己的经验、认识、感受、秘密等与学生一起分享, 从学生的一颦一笑中感受共享的愉悦, 感受生命的力量, 体验自己当年错过的精彩, 从中汲取更多积极向上的能量。同时, 自己的特长及兴趣也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中得到了开发, 这确实是一项能促进多方成长与多方有益的工作, 从根本上激发了教师开展社团活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动教师由专一向综合型转变, 促进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成长, 当然在此过程中, 教师也享受了教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三) 打造精品社团, 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德育实践 篇10

关键词:德育课程,美育教育,实践课程

关于高职思政理论课德育实践教学的推进和实施有以下几点主要目标:不断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班(队)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等,推进现代思政理论课德育实践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改革思政德育实践课程内容与方法,构建学段衔接的思政德育实践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探索全科育人的有效途径,改革德育评价方式方法,探索科学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呢?

一、德育美育互牵手,春风化雨感礼仪

(一)行为实践课程———奏响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交响曲

让学生在校三年,好行为好实践陪伴一生,让好习惯好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子的成长。

1. 以自主印制的《十好大学生手册》为依托的班会小课程,在讲析与评价中,培养“把己管好”的和雅学生养成规范;

以行走礼仪、着装礼仪、就餐礼仪等为主题的校园学生会为载体的思政大德育实践课程,在学生群体中寻找正心致和的正能量,培养和雅的大学生。

2. 带动致“群体乐美”:

学习乐美,最美学生携手潜能学生共同提高班级成绩;纪律乐美,最美学生携手纪律管理区让规范成为习惯;卫生乐美,最美学生携手教师参与学校卫生管理;生活乐美,最美学生携手身边弱寡美德传递社区。

(二)互相协作———你追我赶,力争上游

1. 采用分管主任每月一荐、教师每月一学,每月一得的形式督促教师提升师德师风,让学习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2. 学期末师德考核,团队内老师互相帮助,牵手前行。师德建设以优促优,青年标兵、道德模范标兵做好道德引领。

(三)最美家校———唱响家校和谐沟通协奏曲

1. 优秀群体带动——最美家长评选

家长群体带动性强,影响力大,有优秀家长作引领,家校活动开展也会更有指导性。最美家长评选根据家长对学校活动、班级活动的参与度、支持度来进行量化,鼓励和带动一部分优秀家长通过家委会的形式参与到管理中。

2. 搭建一个平台——最美家校情

全员参与,家校携手,活动多样,感恩渗透,形成合力,我们正以加倍的勤奋和创新的思维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厚积薄发、亮点纷呈,彰显“德育牵手美育”的无穷魅力。

二、德育美育互促进,细化德育渗透

(一)健全基础课程,主渠道引领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要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尽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充分体现德育主渠道的功能。

(二)夯实拓展课程,全方位影响

1. 理论类、实践类课程———以人为本

这两类课程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努力开发学科德育资源来增加本学科的育人功能,并逐步形成校本课程及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

2. 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性落实

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形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可以组织春秋游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影视活动观摩系列活动、福利院活动系列或者民防教育活动等。

3.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性落实

(三)课程研究专题化,实践效果最优化

在教学中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突出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入脑入心,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内化。

三、美育渗透,展现德育功能

展开德育的艺术之翼,通过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增强德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为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1.我校国画书法单独开课,定期为师生培训指导,通过开展欣赏、实践、讨论课等活动,将求真向善尚美深入学生心中。

2.充分利用课间,以球健身———健康向美

将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锻炼的同时润德启智、尚美炼美。在传统项目的基础上,着力推广太极扇。全校人手一扇、人手一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习排球垫球、运球、传球、控球技术,成立梦之队排球社团,编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项目特点的排球校本课程《快乐足球》;乒乓球、篮球、排球各展风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的思想教育。

3.艺术教师主体性,成长引领———和乐逐美

德育功能的实现与教师的主体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素质修养,还有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关键就是一个“德”字。

德育和美育共牵手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一把金钥匙,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处不在,活跃在校园里,活跃在教室里,活跃在师生和家长的言谈与行动中。学校才能培养有干劲、有活力的教师,塑造有发展、有未来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亚平.整合资源发挥新课程德育功能[J].中国教育报,2005(9).

注重实践体验 增强德育实效 篇11

一、生活实践重感悟,促发道德体验

我校确立了德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方向,确立了德育最终必须接受社会检验的理念,确立了德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形成了“引领学生从对国计民生身边事的关注中走进社会”的德育实践方式。

1.实践“生态德育”

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学生自觉形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养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我们在广泛深入进行环境教育的基础上,把环境教育上升为“生态德育”,在有关课程中纳入了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进行长期的教育;落实了华南植物园、天露矿泉水厂、华南农大蔬菜基地等“生态德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德育”活动,如环保展览、生态环保读书活动等,大大促进了学生道德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水平的提升。学生的绿色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学校成为天河区中学中唯一的省绿色学校,国家表彰绿色学校。

2.“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

为改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不强的问题,我校实施了“德育实践·德育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我校从“学习中体验,家庭生活中体验,社会实践中体验,课外活动中体验”四个方面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长期坚持布置寒、暑假德育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去参加社会实践,体验交流。我们开展的暑假“七个一”活动、寒假“五个一、三个不要”和“中国春联”等活动,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极大的教育。

开展这些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1)定期组织“国计民生身边事”话题征集活动,使同学们在议论和交谈中通过不同看法爆出话题亮点,形成课题核心内容;(2)形成话题方案,经过筛选产生研究课题雏形;(3)在课题立项时,确定课题组成员和组长;(4)小组自选指导教师,在教师指导下拟定方案;(5)到实践点和社区调研后进行小组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近年,我校学生的德育实践课题中,有12项获市级以上奖励,特别是课题《长寿村地下水资源调查研究》,获得广东省一等奖。

3.实践“文明自律行动计划”

为增强学生自理能力,帮助学生自订目标、自主实践,全校各年级开展了“文明自律行动计划”活动,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其作法是:以学期为阶段,每学期考查两次;目标分三级,一级为合格,二级为良好,三级为创优。学生要按一、二、三级目标顺序,逐步达标,凡未达到要求者,可在新学期继续争取,并保留原阶段取得的成绩。学生在期中、期末主动将完成情况报请班级“学生自律仲裁委员会”审定,再交班主任鉴定,最后由学校教导处协调有关方面参与考查,并按成绩分类,签发“合格证书”、“铜质奖章”、“银质奖章”、“金质奖章”。这一行动计划实践以来,全校近95%的学生获合格证书,40%的学生获铜质奖章,32%的学生获银质奖章。这一做法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二、“四个结合”重基础,增强德育实效

1.专职队伍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学校在学生中成立了环保局、科技局、外资局、法院等模拟社会组织,让学生模拟社会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管理中达到自我学习、教育的目的。许多学生还成为了校长助理或主任助理。

2.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学校在实践中总结编制了《八十九中学学生自律手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学校通过“十百千”工程,即每学期评选和表彰10名优秀学生标兵、100名品学兼优学生、1000名单项突出学生,以及“校园之星”、“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腾飞奖”、“读书之星”等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使优良的班风、学风、校风不断发扬光大。

3.主旋律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学校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线,精心组织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纪念抗日战争、红军长征胜利、改革开放30年、迎接亚运、建国60年成就等活动;举办学校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感恩节等学校节日活动;创办学校青少年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1)成立社区德育工作组。学校邀请周边30多个单位,成立了办学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学校工作、商议办学事宜,筹措教育经费,并通过它们向社会宣传学校办学宗旨,办学规划,树立学校形象,形成关心教育、关心学校、关心学生成长的舆沦环境。在征得学生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学校组建了三级(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把部分热心教育事业、教学有方的家长纳为委员,通过他们调动更多的家长支持学校教育。同时,学校也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2)建立社会科学实践基地。在福利院建立德育基地;在省人民武装学校建立军事教育基地,定期进行军事训练和教育;在长碰村建立农村经济发展调查基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来了解分析社区的情况,以求达到对社会事物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培养情操。

(3)建立自然科学实践基地。在植物园建立科技教育基地,在防化大队建立三防教育基地,在柯木朗建立生态环境调查基地……有助于学生将书本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深化,培养创新精神。

(4)创办各种社团。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办好了青少年军分校、团校、家长学校、学生业余党校;开辟了远航广播站;创办了《琪琳》文学社、业余法制学校等。

(5)开展利于社区的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向社会献爱心”活动,到福利院、老人院、五保户家打扫卫生,慰问孤寡老人;到附近车站、市场打扫卫生;面向周边单位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到植物园等处开展募捐活动,支持“爱心教育”;成立环境宣传队向社区进行环境教育宣传……

三、阳光评价重践行,增强学生自信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被人重视的愿望。为此,我们在德育评价方面建立了多元激励的阳光评价机制,把过去冰冷的成绩通知单变成了温馨对话表。通过数字、语言全方位展示学生各学科学习情况和素质修养情况。评价形式由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学科教师评、班主任评、社区评、家长评的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形式;评价内容由过去单一的注重成绩评价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身体素质等多元多层次的整体评价;评价人员由过去只是班主任变为全体学科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尤其是艺术教师;评价的主体由过去主要是学校变为街道、社区和家长;评价的方法有即时评价,开放评价,互动性评价,内化自觉评价等。全方位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广州日报》、《信息时报》等就此做过专题报道。最近,我们还在初一年级开展了网上互动评价的实践。学生可随时上网查阅大家对自己的评价,教师随时可以对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及缺点予以客观点评,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近几年,学校有13篇德育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校被评为区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市科技特色学校(全区中学唯一的一所)、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团委被评为教育系统“红旗团委”。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

实践性德育:学生自主发展 篇12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及管理过程中, 昆纬路第一小学确立了“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发展”的办学理念。“最好发展”是指:一是面向全体学生, 为每个学生打好知识、技能、情感、性格、习惯、做人的基础,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二是立足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发展学生特长;三是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四是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生活氛围, 让每个学生尽情享受童年欢乐。为了充分彰显这一办学理念, 学校以实践性德育为载体, 努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自主设计班徽、制定班规和班训。学生全程参与, 积极性高, 真正感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每个班记录自己的“班集体日记”, 班主任与学生一起设计表格并指导学生每天如实填写, 内容涉及课堂纪律、班容班貌、作业完成情况、班里突发事件、课外活动、好人好事等。负责填写的学生签署姓名, 以示责任。“班集体日记”定期放在公示栏中, 予以公示。按照记载, 班主任可以及时知晓并反馈班中日常情况, 酌情对相关学生进行奖励。各班还设置了“自主管理信箱”, 不仅吸引全体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为班集体的建设和日常管理献计献策, 而且为广开言路、增进师生感情搭建了很好的沟通平台。

学校开展各类创新性实践活动,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其自主发展。利用德育活动课———“古诗文诵读”这一载体, 关注学生精神生活,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在“古诗觅秀, 诗林赏析”电视直播课堂活动中, 学生通过精美的画面、精致的课件、精心的设计, 清晰地了解古诗的意境, 并很快地背诵。直播后, 学生们有的将古诗文绘制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有的将古诗文改编成课本剧, 有的就古诗文展开想象并绘制成电脑画, 有的将古诗文改编成记叙文, 有的将古诗文谱上曲子进行演唱。这一活动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 形成了学生的独立人格, 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造性。

学校开办一年级创新成果展示会, 创新学生加入少先队形式, 由家长亲自给孩子佩戴红领巾, 并将学生作品以“创新成果外卖场”形式进行展示。一年级学生亲手制作“年乐卡”, 由家长来“购买”, 彰显儿童个性, 增进亲子情感, 形成一体化教育合力。为完善社会化教育模式, 张扬学生创新个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开展了“雷锋精神与我们同行———现在生活好了还需要艰苦朴素吗?”学生辩论会和“创造性的教、学、导”教师、学生、家长创新论坛等活动, 组织了“我看创新”队会观摩、“我与课程同行”队会方案设计、“快乐小报童”体验教育、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论坛、“理想从‘昆一’起航, 学科特长生成长在线”、撰写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为主题的自律儿歌等活动, 夯实了德育阵地,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昆一人”认为, 德育的魅力不只是改变、塑造和训练学生, 而是唤醒学生自身“沉睡的力量”, 释放他们无限的潜能。一年一度的评选“三好生”工作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学校把这项工作看作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良机, 让学生做小主人, 广泛而自觉地参与到评选活动中来。活动中, 每个学生拥有四项权利:申报的权利, 教师不圈划范围, 不指定候选人, 不分等级, 鼓励自由展示;评议的权利, 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监督的权利, 教师鼓励同学们对候选人的自荐书和平时的表现进行对比, 实施监督;申述的权利, 学生遇到评选过程中不公平的现象可以向德育处申述, 学校设置了知音信箱, 倾听学生们的心声。通过这样的评选, 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管理的优越性, 也凸显出德育的人文关怀。张秀芝校长这样说:“当教育走向民主, 教师与学生便趋向平等, 德育工作便逐渐趋于开放, 这样无疑会促进学生心灵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也就愈发会生成理想的德育。”

上一篇:新型本科院校下一篇:企业防范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