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德育的思考和实践

2024-05-24

精致德育的思考和实践(共8篇)

精致德育的思考和实践 篇1

第一部分:精致德育的思考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体现融合、凝聚、提升的功能。精致德育是我校实施精致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精致德育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遵循“精致教育”的基本思想,即以“精心的态度、精细的过程、精选的内容和精当的形式”进行操作演示以熏陶涵养被教育者,被教育者通过学习模仿、实践探索,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逐步实现“精彩”的目标。

精致德育强调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并通过被教育者的内化而实现德育目标。

一、精致德育实施的内容

精致德育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学生的基础性道德,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为了实现这个德育目标,按照德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原则,结合学校德育实践,精致德育的核心内容是“四种价值要素”,即以个人价值为核心的德育要素、以社会价值为核心的德育要素、以国家和世界价值为核心的德育要素、以认识过程价值为核心的德育要素。这四种基本要素的每一项要素又都包含若干具体的教育内容,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内容又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层次:

1、以个人价值为核心的德育要素:善良勤奋、诚实宽容、守纪自律

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教育内容:

(1)个人生活习惯教育

——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学生认识诚信宽容在现代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积极地对待事情,具有踏实的坚持到底的意志。

(2)家庭美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 的教育

(3)法制教育

——教育学生理解法律的精神和权利以及义务的意义

(4)纪律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⑸心理教育

——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追求身心健康。

2、以社会价值为核心的德育要素:合作正直、社会责任、人类尊严

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教育内容:

(1)社会公德教育

——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的基本行为规范

——教育学生理解友情的可贵,拥有可信赖的朋友,追求共同进步。

——教育学生理解自己对所在班级、学校、社区的意义。

——教育学生懂得人格和国格的关系。

(2)环境道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知识、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行为的教育

3、以国家和世界价值为核心的德育要素: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国际理解、人类友爱

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教育内容:

⑴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学生具有中国人所应有的觉悟,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2)社会主义教育

——教育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并建立起实现理想的信心。

(3)形势教育

——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贯穿始终。

⑷文化认同教育

——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

⑸国际理解教育

——教育学生学习国旗、文字、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民主精神等国际理解教育知识。

4、以认识过程价值为核心的德育要素:追求真理、慎于判断

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教育内容:

⑴世界观教育

——教育学生坚持辩证的观点。

——教育学生认识勤劳的重要性。

⑵人生观教育

——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理想教育和社会理想教育。

⑶价值观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

⑷批判和反思能力的教育

——教育学生具有人应有的觉悟,经常独立思考,自己决断,并对其结果负责。

——教育学生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也能尊重,理解各

种见解和想法。

二、精致德育的基本模式

综观传统德育过程和现代德育过程,我们发现,传统德育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化”作用,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现代德育模式又过分强调学生,而认为教师的教育影响只是隐含的、工具性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家里考纳(T.Lickona)

精致德育的思考和实践 篇2

生活德育, 是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 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有利资源开展德育工作, 这就回归到德育的本源思考和实践。陶行知说过,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也就是明确地提醒教育工作者, 不要将德育工作做成空中楼阁, 真正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是需要有丰厚的生活土壤作为基础的, 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成长, 在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力量, 是德育工作的灵魂, 是教育的落脚点。

实施生活德育工程强调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方式上强调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育, 强调学生道德情感、认知、行为发展的整合性;在内容上强调以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 即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性;在评价上强调开放性, 即每个人的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 道德教育不应该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

新课程的德育观也要求德育方式要富有生活意义, 要重视行为实践与心灵体验的统一, 从泛化的“说教式”、“标签式”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也就是说, 生活德育的开展符合新课程理念, 而新课程已经带给教师很多的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方法, 生活德育能让更多的新方法融合到教育中去。

春晖外国语学校作为一所全寄宿制初级中学, 作为一所集聚了本市较多优秀生的品牌初中, 实施生活德育的研究和实践,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有广阔的实践前景。实施生活德育工程, 是学校打造新型德育体系, 展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教有方法, 教无定法, 这是一条教育工作者认同的规律, 对德育方式同样适用, 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地沿用着老式的方法对现代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说不定会产生负面效果, 或者事倍功半。德育方式上要与时俱进, 与学生同步, 就是在继续保持好的传统方式的基础上, 创新创优, 开创德育新局面。道德的本质在于体验, 体验通过实践得到。首先, 从德育目标看, 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 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 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 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 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 德育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 所以, 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创建特色学校的个性化社团活动都与实践体验密切相关, 正好可以通过生活德育这个平台把学校工作全面统一起来, 把综合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社团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一、“生活德育”的重心所在:习惯教育

威灵顿说, 习惯十倍于自然, 苏格拉底也讲过, 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一切优良品格的外显最后都定格为生活中的习惯, 而习惯的自然化培养, 就是生活德育的实践重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习惯的培养效果成就生活德育的实践成果。我校根据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想习惯的全方位教育。每年初一新生入学第一课进行军事训练, 旨在通过体质训练、意志磨练, 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让学生进一步树立规范意识、纪律意识, 成才先成人是我校培养学生的首要前提。每学期, 以《春晖外国语学校学生手册》为主要学习内容, 认真有效地开展期初始业教育, 做到教育有纲, 评价有则, 使学生直观领会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精神, 从而更好监督自己的言行, 通过内省升华意识, 培养习惯。以强化文明班级评比为着力点, 进一步落实《春晖外国语学校学生一日常规》。以开展学生文明形象检查为突破口, 倡导生活礼仪教育, 营造校园文明友善之风。以加强学生公寓内务管理为重点, 突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文明班级评比、文明寝室评比、示范寝室评比为抓手, 积极开展文明创建系列活动。以“礼行天下, 文明一家”活动为载体, 由校园到家庭, 由学校到社会, 充分发挥文明辐射作用。文明是习惯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拥有了文明的行为习惯, 道德教育才有了真正的支撑和成效, 才能实现生活德育的目标。

二、“生活德育”的有效途径:活动育人

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德育活动的创新需要管理者积极地拓展思维, 在抓实常规管理措施的基础上, 开辟特色发展的途径。注重以活动为载体, 开展文化精神家园建设, 是实施生活德育工程的有效途径。学校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到感化, 行动得到优化, 境界得到提升。三月份开展文明新风月活动, 四月份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月活动, 五月份开展民族精神月活动, 六月份开展健康教育月活动, 暑期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活动, 九月份开展“传播生态文明, 共建和谐校园”活动, 十月举行旨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全校运动会, 十一月开展“讲述我身边的德育故事”征文比赛, 十二月举行校文化艺术节暨迎新庆祝活动。通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让生活德育从理念走向实践, 让生活德育的光辉在多样的主题活动中闪光。此外, 学校还积极开展如“我们在一起———爱心捐赠”、“一起打造书香校园———学生图书捐赠”、“请带走你的餐盘———细节教育”、“让我们做大写的人———诚信考试签名”等学生群体性活动, 开展“我是校园新闻眼”活动, 充分挖掘学校宣传资源。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十佳春晖之星”评比活动, 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弘扬校园正气。总之, 学校以丰富的活动来塑造高素质、高品位的学子形象, 活动育人, 是最佳的实践途径, 也是学生最喜爱的德育载体。

三、“生活德育”的精神沉淀:校园文化

德育工程的精神内核与校园文化相互交融, 互为辉映, 某种程度上说,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便是“生活德育”实践的精神沉淀, 是学校德育工作成败的重要表现。我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 努力凸现“恬静雅致、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 积极探索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步建设的实践模式。一直以来, 学校在实现“从‘春晖’大视野出发, 传承和宏扬‘春晖’文化”目标的基础上, 大胆创新我校的环境文化建设, 努力拓展“春晖”文化的德育价值和人文内涵, 在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方面均凸现“恬静雅致、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在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德育硬环境的基础上, 以丰富学生艺术素养为突破口, 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如:学校在命名“听松园”、“景行楼”、“行之楼”、“时旸楼”、“新月楼”等蕴涵“春晖”文化特质、浸润浓厚文化气息的园名、楼名前, 通过宣传板报, 让学生体会、理解其内涵;学生的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及“春晖”百年文化精华装扮校园, 丰富校园走廊文化和室内文化。以美术作品展览一角为窗口, 定期举办师生艺术作品展览。加强学校宣传阵地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台、广播台、宣传窗、黑板报等阵地, 宣传先进文化,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办好校园网站, 让网站成为学校对外、对内宣传的重要窗口。

四、“生活德育”的重要辅翼:体育艺术

从泛化的“说教式”、“标签式”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 根本在于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的创新, 在走传统德育路子的基础上, 如何保证德育形式的与时俱进、寓教于乐, 这就需要拓展校园德育生活实践的辅助手段。我校在认真开展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有效开课的基础上, 积极开辟途径, 培养学生的体艺素养。认真组织开展体育课外活动, 加强眼保健操、课间操管理。认真开展体育业余训练课间操活动。组织开展小型群众性体育活动, 丰富师生体育生活, 扎实开好每年一度的大型运动会, 使之成为学校的亮丽风景和生活盛宴。组织开展艺术社团活动, 让艺术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学艺成才的有效场所。每年举办的“文化艺术节”, 全面地展示了学校特色教育的创作成果, 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学生在参与中愉悦了身心, 锤炼了能力, 培养了素质。这一系列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保持健康心态,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为健康和谐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生活德育”的价值体现:社会实践

构建激扬学生生命活力的生活家园, 不仅局限课堂, 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是一个生活学习的大课堂, 是一个能力锻炼的大课堂, 是一个智慧增长的大课堂, 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融入社会、感悟社会, 这才是生活德育的价值体现, 才是生活德育对于学生全面成长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但是如果学生不去参与, 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 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学校每年寒暑假及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 体验社会、感悟社会, 让学生从校园的“小学校”走向社会的“大学校”, 把自己的所学、所想带入社会, 开阔学生的视角, 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真正实践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在走进现实的过程中, 学生了解、接触社会问题, 自我思考、自我分析, 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这对学生的一生成长将获益匪浅。至今学校已经根据实践活动的成果, 编辑出刊《白马湖畔, 我们在成长》社会实践活动成果集6本。2009年,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作品荣获第二十四届绍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二等奖;2010年, 本市电视台播出我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报道, 引起社会良好的反响。这样既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活就是教育的起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杜威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 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 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 也没有什么目的。的确, 对初中生而言, 德育实践是使学生走向成熟的唯一途径, 而实践就意味着无数次的尝试, 无数次的经历, 以及由此积累起来的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让孩子们多一些尝试和品味, 多一些经历, 在面对风雨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多一份从容与豁达, 多一份智慧与信心。因此, 我们坚信, 把丰富生动的生活看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课堂, 大力倡导”生活德育”, 一定能够铸就学生优良的品行、扎实的学力、健康的身心、多彩的能力, 我们的中学生将因“生活”的精彩而成才, 更好地报效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6.

特殊教育中关于德育的思考和实践 篇3

一、亲情淡化的原因

1. 家庭原因。

(1)沟通障碍。有些聋生毕业后,与父母发生争执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解不开的结时,会来到学校求助于教师,可是许多聋生家长却无法与自己孩子进行沟通,甚至有些家长还没意识到与自己的聋哑子女进行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具备相互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既不能表达各自的情感,也不能取得相互的理解,导致相互间关系不和,亲情日趋淡化。另外,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懂手语,不懂得如何跟聋孩子进行交流,还有一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这样一来,孩子有什么急事、难事,很难与父母进行沟通,久而久之,急躁、倔强的脾气形成了,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后,除了生活上必要的照顾外,对孩子其他的事基本不闻不问。渐渐地,这些孩子与父母在精神上、情感上越来越疏远,这种亲情的淡化潜藏着极大的隐患。待这些孩子毕业后回到家中,踏上社会,失去了与教师的交流,连最亲近的父母都无法或不去与他们沟通,那么,与其他健全人的交流就更难更少了。只要是聋哑人,就认为是的共同语言的“好朋友”,故而很容易结交那些游手好闲、东走西逛甚至犯有各种盗窃行为的聋哑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同玩同乐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家教方法不对。最典型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娇纵型。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又聋又哑,便一味地怜爱,结果越宠越娇。孩子在溺爱中长大成人后,一旦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便会不满滋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二是棍棒型。由于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孩子有什么不好家长就打,靠“压服”、“打服”而非说服、感化。据调查统计,那些性格倔强的聋孩子挨打时,经常这样想:“现在我打不过你,只能忍;有朝一日我长大了,有力气了,而你们老了,看我怎么揍你。”

2. 学校原因。对聋生家庭中亲情关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聋生家长没有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对聋生的亲情体验和实践缺乏研究,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

二、增进亲情的策略

1. 回味体验,感受亲情。绝大多数聋生的父母是关爱孩子的,问题是许多聋生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聋生也是有丰富情感的,之所以不少聋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冷漠,很少动情,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个问题,没有用真情打动他们。因而,学校要重视亲情教育,把握情感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各种渠道,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去体验亲情,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体谅之情。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用心灵去回味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子女的无尽爱意和殷切希望。开展“感恩父母”或者“心怀感恩”等主题班会(队会)活动,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把最好的、最值得珍视的情感经验提取出来,挖掘出蕴含在平淡生活中的浓浓亲情。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感悟中,一些原本不起眼的琐碎小事,一些原本无动于衷的生活片断,一些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此刻被激活,被理解。田野里、烈日下,父母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动着学生;马路上,车厢里,父母的牵手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距离。

2. 学会沟通,加深亲情。

(1)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面对面或者电话沟通,使家长认识到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重要性,懂得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和爱护,学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内心需求。还组织家长学习常用手语,提醒家长经常用手语或书面语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当孩子遇到困惑与问题时加以引导或及时与我联系。引导家长多与孩子一起活动,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起信任感,建立起亲情的乐园。

(2)通过微信和QQ建立与已经毕业的学生的联系,为这些青年聋人创设相互倾诉、彼此交流,共商对策的机会,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归属感,产生更强的责任感,从而拒绝并远离聋人犯罪团伙的引诱。

新课程下德育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篇4

仓定志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现在的小学生,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展现怎样的精神面貌成为近几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倡导“尊重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为育人宗旨,紧紧围绕“市内领先、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办学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校管理,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模范学校、九次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今年,在市委、市政府“发挥名校优势,放大名校效应”战略的指引下,学校各项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中小学德育工作纲要》为依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基础文明教育为基本内容,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势开展诚信教育,培养现代文明和现代公民意识,为培养新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营造诚信校园文化,塑造现代师生新形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道德观念的深层内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创造信用社会,富民强国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竞争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社会的道德环境和公民基础道德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当前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而诚实守信是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创建诚信校园,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1.组织保证。

学校建立创建“诚信校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分管德 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具体的创建领导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党支部、工会、教导处、学校督导室、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各职能部门负责条块的创建工作。学校创建工作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的考核项目。

2.制度健全。

制定完善章程,在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领域,通过各种守则、公约、誓词,向社 会公开承诺,形成“重信用,讲信誉”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作用,实行民主议事制,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校长廉洁自律报告制以及社会监督制度。把“尊重的教育”与“规范的教育”融合起来,并确定每年的3月份为“诚信教育月”。

3.措施有力。

(1)诚信教育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将诚信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中鲜明突出地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引导全体师生深刻领会“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将立人、立业、立市、立国的道理贯通起来,将诚信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与师德师 1

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明确以诚信教育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在教学中把这些内容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通俗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得到师生们的普遍认同并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诚信教育与常规管理相结合。一滴水能折射阳光的七彩斑澜,举手投足可显示品德素养的高下优劣。诚信教育应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不说谎话、明礼守纪、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制定诚信管理细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育方式如春雨润物。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建立“诚信档案”,作为评定学生品德等第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准则。

(3)诚信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多层次道德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校园处处盛开诚信之花,各部门根据实际设计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使全校师生把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需求,树立诚信意识,形成“人人讲诚实,个个守信用”的良好风气。

(4)诚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把“诚信教育”作为开放式教育,避免封闭在校园里孤立地进行;努力争取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印发《诚信承诺书》《诚信宣言》以及在各种新闻媒体搞集中宣传等途径,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校、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健康和谐的氛围。

(5)诚信教育与行风建设相结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印发评议表、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和教师的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建立监督评估机制。我们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公布学校对教师的八条行为规范,请家长配合监督,打造诚信教育的形象。在今年九月份,我们还向我校已经毕业的学生发入师德情况了解表,以便真实地了解我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此举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3.资源整合。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教育学生服务,充分利用校内阵地,发挥互联网、电视台、广播、板报、画廊、标牌、红领巾监督岗等德育功能:广泛利用校外阵地,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社会教育机构的作用,密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开展社区咨询服务,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

4.活动体验。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诚信教师和诚信学生的创建活动,把“敬业爱生、坦诚待人、履约 践行、廉洁自律”作为诚信教师的创建目标;把“文明守纪、团结进取、诚实做事、尊师爱校”作为诚信学生的创建目标。组织师生进行诚信大讨论、专题大辩论、自我大设计等活动。学生通过争夺“诚信章”评选“诚信之星”“形象代言人”等专题教育活动,深刻体验、感悟并逐步掌握诚信立人、诚实做事、诚实学习的行为准则。

通过举办青年教师“让诚信与我同行”演讲比赛,师德师风培训会、道德修养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强对教师自身的诚信建设。我们还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姜德明和特级教师郑立舟给全体教师作师德讲座,姜德明同志身残志坚、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和郑立舟同志的爱人陈秀凤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教师的心,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先进,弘扬正气,树立新时期教师的高尚形象,做一个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好教师,争创师德模范。

5.考评记载。

建立学生个人诚信记录簿,记载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开设“个人目标”、“家长 期望”、“导师寄语”、“突出表现”、“家长反馈”栏目,对“遵守纪律”、“热爱学习”、“参与活动”、“诚实友爱”、“讲究卫生”等方面,每周进行学生自评、集体互评、家长参评,每学期综合评定,强化学生自我诚信管理的意识,培养自我诚信管理的能力。

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少先队组织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认为少先队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方式突显了少先队教育形式的独特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把少先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少先队的特色活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做了大胆的尝试。

1.探究家乡风土人情,开发校本课程《爱我盐城》。

我们的家乡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海滨城市,自汉武帝盐渎县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了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在,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多年来我校一直积极开展“可爱的家乡”、“我是盐城人”、“走进社区”、“家乡的特产”、“奇妙的五谷树”等少先队系列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把少先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起来,从分析校情、市情出发,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发了校本课程《爱我盐城》,进行“探究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盐城的昨天与今天”的课题研究。《爱我盐城》分上、下篇,上篇由六个单元组成,分别是:沿海风光、湖荡秀色、风景佳处、文物古址、祠堂故居、革命史迹。下篇也由六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特产风味、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名人轶事、盐阜英烈、人物春秋,每个单元各设3课,共36课。让队员们自由组合,提出和选择学习的主题,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最终队员们确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研究主题,比如:《我骄傲,我是盐城人》、《丹顶鹤的故乡》、《走进“泰来神”》、《盐城街道的变迁》、《走近“小康村”》、《聚焦传统佳节》、《奇妙的五谷树》、《家乡的柳编》、《英雄故里陆公祠》。队员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参加《盐城街道的变迁》的刘新队员在日记中写到:“刚担任迎新队队长的时候,我的心里还真没底,虽说我当了几年的班干部,管理班级我在行,可少先队综合实践活动以前没怎么搞过呀!好在队员们都特别支持我、信任我,大家一起出点子,想办法,让我觉得再难也得坚持下去。在活动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冷静地处理问题。”参加《聚焦传统佳节》的李婷玉在谈活动体会时说:“我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很拔尖,队员们都羡慕我,我也有点沾沾自喜。但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我平时不太爱看书,知识面太窄,许多有关中秋节的知识我都不知道。不过现在不同了,为了研究中秋节,我翻阅了好多资料,还学会了上网搜索,我知道了怎样整理和记录搜集到的资料。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校园周边环境”系列调查》组的指导老师戚洪祥在大会交流时说:“在选定这个课题时,我起初认为,孩子们去搞这样一个涵盖了很多数学知识的课题太难了。但孩子们高涨的热情,使我这个刚开始以为什么都要我包办的指导老师,渐渐地被孩子们的自主意识,自由探究的氛围排除在外,孩子们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需要我的帮助了,他们在自己的小组里讨论、摸索、实践,后来居然获得了成功,这真让我感到万分的惊喜!”

2.探索科学的奥秘,开发校本课程《星海晨帆》。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如何培养队员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少先队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年来,我校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把科技教育作为推进创新教育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我校将每年六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定为“科普活动周”,在校内举办大型科普展览和系列讲座,精心组织全体队员开展科技小制作、科普小发明、小论文等科普竞赛,定期组织队员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每周开设一节科技课,寒暑假期间组织“科技夏令营、冬令营”活动。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校在广泛开展科技活动的基础上,开发了校本课程《星海晨帆》,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科技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启蒙教育,盐城市副市长徐恒菊同志欣然为《星海晨帆》作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归纳了本教材的三个特点:示范性,开放性,探索性。这本书共由五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科苑星座、竞技平台、热点讲坛、实验集萃、科普基地,共23课。

三、整合少先队社团资源,构建少儿俱乐部文化。

少先队社团是队员围绕某种志趣而组织起来的活动团体,它服从于队员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社团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志趣以及较强的凝聚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校充分发挥社团的这一优势,以队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不断开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使社团真正成为队员体验的舞台,探究的基地。我校少先队活动不断深入的同时形成了几个富有特色的品牌社团。

1.少儿科学院。

我校于1999年成立了苏北首家少儿科学院,制定了少科院章程,聘请了驻盐高校的专家、教授担任少科院的顾问,在全校的三千名队员中层层选拔,产生了少科院院长和小院士,年级推荐小博士,并让全体队员都成为少儿科学院的学员。我们还在少儿科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特地从南京请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张淑仪教授担任少科院的名誉院长,请来了省物理学会副会长徐龙道教授、南京林业大学著名鸟类专家周世锷教授等专家担任名誉顾问,并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动,定期请专家为我校学生作科普专题讲座。广大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建了“气象研究小组”、“航模研究小组”、“生物研究小组”、“电脑机器人研究小组”等十多个科研所,落实了“四有”、“三赛”、“两营”、“一角”。全面开展“体验求知、体验探索、体验创造”三体验活动,“四有”即科技活动周周有、发明讲座月月有、“科技节”年年有、“创造袋”人人有;“三赛”即每学期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三项比赛;“两营”即科技夏令营和科技冬令营;“一角”即班班拥有“创新角”。我校注重设计多样化的活动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让每位队员都能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少科院各研究所中适合自己的岗位,自主参加各种类型的体验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我校在近几年的青少年科技大赛中,学校先后几十次荣获优秀组织奖和团体奖,教师中有二十多人次获得全国、全省“优秀科技辅导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学生在省内外各项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校“灵通队”在全省和全国机器人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独占鳌头,并在国际比赛中创造佳绩。我校少儿科学院小院士、省“十佳少先队员”孙贤达在“海尔杯”科技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当选为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候选人。

2.丹顶鹤少年文学社。

丹顶鹤少年文学社是我们学校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学团体,它是在六年级的“少年文学社”与四年级的“小书虫俱乐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社总社下设六个分社,设理事若干。根据学校 “积极推进新课程,整合校级兴趣活动,打造综合实践活动品牌”的要求。我们专门成立顾问委员会,整体规划文学社发展蓝图;策划文学总社活动,指导文学社网页制作。

我们还建立了“丹顶鹤文学社网站”,主要功能是推动文学社日常活动,展示文学社活动成果,辐射文学社指导效应,连接校内外教育资源。主要栏目为社区广场、读写擂台、读写航标、社区沙龙。在文学社逐渐走向成熟时,我们还创办了丹顶鹤少年文学社社刊。

丹顶鹤少年文学社中有许多同学,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小小年纪就已经收获不少文学成果。总社长陈汉洲酷爱写作,善于想象,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部23万字的童话小说《隐身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文学社活动丰富多彩,紧跟时代步伐,如抗非典期间,全国人民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火热的生活中,我们文学社的小社员们,经历着参与着,感受着,也感动着„„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为此,文学社组织了“向非典开战”主题征文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社员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非典”时期生活现象,写出了一批有质量的征文,发表在省市级报刊上。

3.苗苗环保小分队。

苗苗环保小分队是我校以环保为研究内容的一支小分队。他们最初只是以保护绿色为基本活动内容,比如:利用业余时间,保护校内、外的一些绿色植物,植物节号召全体队员植物、种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入,一系列小课题的研究,不断拓展这支小分队的活动空间,使这支小队也更具特色,《盐城晚报》、《扬子晚报》、《中国环境保护报》等分别对苗苗环保小分队的先进事迹作了报导。

4.少年警校。

自1990年开始,“少年警校”在我校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警校的小警察平时能接受严格的训练,取得合格的证书后,便正常参与“精神文明岗”的值周工作。节假日,他们还活跃在街头巷尾,开展交通法规、法律知识宣传等活动,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我们不断开掘警校的综合实践资源。⑴成立国旗护卫班;⑵组建交通法规安全知识宣传队;⑶调查市民遵守交通法规的状况;⑷参观110接警中心等。

5.蓓蕾艺术团。

我校的蓓蕾艺术团是一个集声乐、器乐、舞蹈、曲艺、戏曲等二十几个专业队,享誉市内外的大型校园文艺团体。自94年成立以来,一直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提高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生活”为宗旨,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目前,艺术团的管弦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高的水准,各个专业队在历届比赛中屡获大奖,许多经典节目被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拍成录像作为资料保存。在盐城市第一、二、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该团共获得了一个特别奖、12个一等奖,为全市最好成绩;2001年该团为队员刘韵举办了全市唯一的小学生钢琴独奏音乐会;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中国

教育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春满校园----第三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征集评选活动中,艺术团选送的音乐童话剧《寒号鸟的衣裳》、舞蹈《牧童》均获二等奖,合唱队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表彰为优秀合唱团队;2003年该团队员臧倩文在省第十五届运动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获得少年A组冠军;杜剑队员在首届全国少儿艺术风采全国总决赛中获器乐一等浆,近几年来,艺术团先后为省实验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讨会、我校新区的落成庆典汇报演出的三台大型儿童文艺晚会《花开新世纪》、《春天的童话》、《金秋飞歌》均在盐城电视台播放,其中,《春天的童话》专场演出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评为群众文艺活动优秀活动项目奖。多年来,蓓蕾艺术团广泛深入农村、厂矿、部队、敬老院、福利院进行慰问演出,多次参加重大活动的献词、社会各界的宣传服务,先后为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考察访问团进行汇报演出,也为增进中外交流和友谊作出了贡献。

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推进和完善,给德育工作的创新带来了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我校的德育工作会更加出色,明天定会更加辉煌!

精致德育的思考和实践 篇5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人文德育交往式教学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德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课改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人文德育的高职德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式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两课”,即人们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有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仍然称其为“德育课”,本文遵照习惯使用“德育课”这一提法。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然而,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强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德育课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首先,在新的目标、形势和任务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德育课的地位和效能,开始思考和质疑:德育何为?其次,外部环境的巨变加之德育教学本身存在的弊端也使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陷于困境,甚至亲身从事德育教学的工作者也感到迷茫:我们的德育有何意义?怎样进行德育?这些问题折射出高职德育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反思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寻求在职业教育的特定背景下,德育效能和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教学体制的弊端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直接导致德育实效性不强。首先,传统的德育教育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极少实践教学甚至完全忽略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又偏重知识的认知,往往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囿于特定的、固定的课堂教学空间和环境,教学活动只能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理论认知,远离生活场景和社会实际,缺少体验、感悟和践行,课堂教学就缺乏活力,难有真正的效果。其次,课堂教学多抽象理论说教,缺乏生动鲜活的内容,更少参与和体验。德育课程确实包含着确定的理论、知识和规范,但德育的目的绝非只是掌握和理解确定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站在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作为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种力量,通过对话、交流和关怀,引领生命走向真善美,去体认生命的价值,显现生命的意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以教材理论为“法定知识”,过分尊重其权威性而不去寻求发展与超越。同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有形的、稳定的、成熟的,因而是易于把握的,相比之下,教材理论之外的鲜活材料则是无形的、不稳定的、缺乏组织性的,因而是不易捕捉和把握的。所以“法定知识”的说教和灌输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师生的平等对话,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对德育课的首要印象便是“枯燥无味的理论”,他们也不会投人热情去关注,甚至不听讲。

2.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使得高职德育缺乏职业特色和吸引力。众所周知,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训练职业应用能力为重,是使学生能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化教育,又称这种教育类型为就业教育、谋生教育、饭碗教育,意在强调其授人以谋生技能的特色。尽管谈到职业教育,人们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毫无例外地顾及到“德育为先”,但在以功利化为中心的教育背景中,面对社会功利化的评价,德育何去何从,仍然难以定位。高职院校德育课的设置是以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为前提的,职业教育的个性特点、专业特色不能得到直接的体现。

如果德育教学实践中对此状况不能给以充分的考虑和扭转,那么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场景中,德育必然处于尴尬境地,甚至会产生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在突出专业特色的目标中,专业课程的学时很是紧张有限,既没有直接效用,又缺乏学科吸引力的德育课,则显得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而成为专业特色建设的不利因素。如此现状,如何实现德育的普遍共性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个性有机结合?因此探索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成为高职德育的当务之急。

(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

1.封闭性。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材中是经过社会选择的、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所谓“法定知识”,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己任,学生无形中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封闭:德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仍是课堂理论讲授,不能摆脱说教和灌输的定式,缺乏师生交流和互动;教学的环境封闭于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室,远离生活实践场景;考核评价的方式封闭保守,沿用其他知识性学科的考核手段,局限于书面试卷形式的考试、考查,忽略德育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的特殊性,将其等同于教学效果外显、可测的纯理论学科,德育智育化了。

2.单向性。信息输出是单向的,教师在课堂上掌有绝对的话育应该承担起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职责。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是相辅相成的,德育与专业教育因此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整合的基础,二者不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的。虽然德育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文教育,但在目前职业学院普遍缺少人文课程的条件下,德育要在现有的条件下担当起人文教育的职责。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领域博大精深,在职业教育的主题中我们怎么予以选择和定位?这是首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人们求职生存的现实需要中,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被强化,而人、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等等与人的存在同样密切关联的问题逐渐淡化、边缘化了,教育中的人便也片面化了。德育要思考和面对的不正是这些问题吗?我们的德育就应定位在这个意义的人文德育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专业成才,又要精神成人,那么德育的宗旨就应是,以人为出发点,强调人的和谐发展,致力于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帮助学生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上各种复杂问题,善待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并把个体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二)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交往式教学模式

人文德育要面向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重视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层面上作用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这就需要通过理解、阐释、反思、交流、体验、感悟等形式使学生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撞击。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单向性、被动性和程式化必然阻碍德育触及学生的主观世界,我们适应人文德育的思路,在实践中尝试采用了交往式教学模式。交往式教学突出教与学双方互动,进行相互信息交换和交互作用,它不以学生获得成熟认识成果为目标,而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创造性、塑造自主自信人格为目的。交往式教学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的特征。

1.交往式教学是开放性教学。教学活动形式是开放的,不再封闭于教室和课堂,而是以课外课的形式延伸到实习基地、报告现场、校园活动现场和网络空间。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参照,但不局限于教材,课堂的主题是开放的,课堂的素材来自社会生活实践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段社会纪实的视频,一部爱国题材的影片,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题。教学主题和素材可以由教师确定,更提倡由学生来发现和提出。学生通过校园网上的德育大课堂、心灵有约等在线交往平台,提出他们关注的话题或素材,教师经过筛选、综合对比,确定有普遍需求的主题,作为教学议题,组织学生互动交流,教学的过程是对话、交往、探究、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互联网成为师生交流、传递信息的空间和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可以跨越空间的局限。开放性是交往式教学的根本特征,开放是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课程观由静态走向动态,是教学内容由空泛走向真实,有开放,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2.交往式教学是平等性教学。交往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性和被动性,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认识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师生间教学技术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不强调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推崇学生的顺从习惯,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互动语权,占有知识文化资源的优势,以其惯用的说理灌输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控制课堂。在信息的`单向传递中学生丧失了话语权和参与权,话语霸权取代了双向对话,侵害课堂的信息反馈、交流和沟通。

3.被动性。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文本,受制于文本知识框架,教师被动服从教材,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路解释教材,实际沦为讲解教材理论知识的工具;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接受即成的知识内容,完全不被考虑主观需要、思想和情感,实际学生被当做没有行动能力的客体,这种教学是一种“就范式教育”,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4.程式化。缺少了对“德育为何”“德育何为”这样根本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德育成为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式化的教学,少了心灵的感悟、精神的交流、情感的触动,无论内容还是效果都缺乏真实有效的东西,成为纯粹的为课程而课程、为教学而教学的常规形式,为增强实效做出的些许尝试和努力也往往淹没在程式化的常规教学之中。形式化、空泛化、简单化成了德育工作的典型特征,德育逐渐演化成了一种陪衬和摆设。

二、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尝试

(一)更新教学理念,探寻和谐德育

1.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德育本应是实践中的培育,德育的资源应是社会生活实践,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德育,才是和谐的德育,所以,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增强实践性应是德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体现德育的实践性,怎样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不是把学生带出课堂,参观、考察或者举办一次次的主题活动就是真正的实践?德育的实践性到底怎样定位?我们怎样才能获取实践的效果而不是形式?在深入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要获得答案首先需要重新去理解和尊重教育的对象――学生。理论和实践是否有机结合,其关键是能否以学生为主体,体察他们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和展开,延伸出去,接轨社会生活的实际。否则,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参与,德育就成了教育者自说自话,没有回应,没有效果。

为此,我们采用的实践形式不限于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这些活动形式毕竟都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常态化,我们把学生乐于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的聚焦、讨论,对普通人的不平凡事迹的了解、评析,对周围人、身边事的讨论、评价、反思等作为简便易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来开展。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体会、交流,受到触动,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实践场景可以不限于德育基地、纪念场馆,我们把学生的校园生活、临岗见习、实习经历作为实践教学的最直接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社情、了解实情,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思考,再帮助他们把感受和思考理顺出来,相互交流,在此过程中引领学生们的精神成长。

2.探索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理路。建设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必须要处理好德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人们早已普遍理解和认同这样的观念,即缺少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因为学生不光要以职业人的身份生活在岗位上,他们同时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需要有普通人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求。职业教育不光要助学生专业成才,同样要引领学生精神成人,德型学习环境,并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积极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信息的传递方式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对话或多向对话,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信息的交互传递和交流。交往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交往教学的平等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意识,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交往式教学是互动性教学。交往式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平等的对话、真情实感的交流在师生之间进行,教师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师一生在对话中交互问答,交互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师生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应答互相感悟”,教师不光要思考去教给学生什么,还要反思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什么,教学相长在“互相感悟”的过程中变成现实。

精致德育的思考和实践 篇6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党中央和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以至全社会反复强调的重要工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的若干意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公共理论课教育也作出了重要的批示和讲话。为此,认真学习和领会文件的精神,切实抓好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结合我校的情况,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的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对我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校从八七年创办为中专学校以后,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书育人、“两课”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参与学校管理,对学生进行《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测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维护学校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同志对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德育教育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也需提高;德育教育本身在内容、方法、途径总体上还缺乏新的思路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对此,必须引起全校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使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我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

1、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教育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判断和分析问题,不断增强道德自律能力,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2、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校特点,开足开齐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由教务科组织实施教学;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由学生科统一安排;涉及聘请校外的德育教育人员由办公室具体协调联系。

3、要对“两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所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中心内容,使学生重点掌握邓小平同志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观点,关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观点,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观点,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观点,关于“一国两制”的观点等。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4、“两课”教师要加强对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并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进一步抓好新时期我校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

1、教师应自觉地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已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教书是为了育人,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的政治观念、思想作风、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影响很大。因此,每一个教师在认真钻研本专业业务知识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科学的理论,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把它渗透到课程和学科中,将德育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

2、广大教职工的工作态度、思想感情和职业道德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每个教职工要严格要求自已,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服好务,自觉给学生做出榜样。

3、坚持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大管理措施,严格校纪,把教育的目标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日常行为等各项管理制度中去,使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规范化、系统化。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测评制度,严肃课堂纪律,杜绝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文明教室、文明班级活动,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早操、教室、宿舍卫生、生活秩序、组织纪律进行检查评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管理,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讲究卫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4、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生产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青年学生经常地接触社会、接触工农,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教务科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团委、学生科也要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建校劳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各部门要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勤工俭学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通过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使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5、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努力形成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民族优秀文化,抵制低劣、粗俗的非理性文化。要搞好学生社团工作,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和活动场所的管理,清除校园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各职能部门要对文化娱乐、社团活动进行审查和把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良好文化知识素养,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

6、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集体主义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生科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深入进行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使他们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自觉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7、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要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思想文化、道德传统融入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勤奋节俭、尊师敬老、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勤学不倦的高尚品质。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创业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牢记“两个务必”思想,在生活不断改善甚至比较富裕的条件下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8、要加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四、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学校德育队伍建设

1、德育队伍建设要继续坚持“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基本原则。当前,我校“两课”教师不足,专职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政工人员也与教育部门要求达到的比例差距较大,学校将采取措施,尽早配齐德育工作人员。

2、加强对兼职“两课”教师的管理。教务科要根据实际需要制订“两课”兼职教师管理考核和聘任制度,聘任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关心热爱学生工作的管理干部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要相对稳定,尽职尽责。

3、建立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增强德育队伍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学校每年要召开一次德育工作

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对工作成绩优异的要给予表彰奖励。上级各部门评选和表彰的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团干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等都应作为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4、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特点和任务,开展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自已周围,成为党联系、团结、教育青年学生的重要纽带。

五、进一步完善新时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增加德育经费投入

1、学校德育工作事关民族未来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学校党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学校各级党组织都要重视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行政系统要将德育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担负起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职责,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

2、要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要建立德育的检查评估制度,在执行岗位职责的综合性考核工作中,要明确德育的量化指标。

3、教师评定职称、干部晋升职务时,要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情况作为晋级的一项重要依据。

精致德育的思考和实践 篇7

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的必要性

目前的德育存在一些问题, 德育主题活动有计划安排, 但没有具体实施方案, 工作要求不明确, 没有阶段性工作布置, 缺乏过程和细节管理, 缺乏跟踪和预测性分析, 在针对性、实效性方面没有太多思考。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的班主任有意或无意地认为德育活动是处于从属、辅助、被支配的地位, 再加上学校对班级活动缺乏管理, 因此班主任随意挤占德育课时的现象严重。学校层面布置下来的德育主题活动, 绝大部分班主任都应付了事, 或走过场, 或上交一份总结, 德育活动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参加”而未“参与”、全体而非主体、重“他律”而轻“自律”。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 引导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样, 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

德育主题活动的具体做法

1. 活动时间有序连续。

我们的主题月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是这样的:一月冬训活动月, 二月诚信教育月, 三月学雷锋活动月, 四月感恩教育月, 五月责任教育月, 六月教育成果汇报月, 七月、八月社会实践活动月, 九月日常行为规范月, 十月“热爱艺术, 追求高雅”活动月, 十一月“放飞爱心, 与爱同行”活动月, 十二月冬训活动月。这样连续不断的主题月活动保证学生每个月都有主题教育的新鲜内容, 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天天有内容”的德育新局面, 迫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比牧师更多一份“传经布道”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2. 活动内容具体有效。

我们制定活动内容时既要“随波逐流”, 又要“独辟蹊径”。例如, 我们将三月主题月教育确定为“学雷锋活动月”, 原因是这时候全国上下都在搞学雷锋活动。报纸、电视、电台上、街道里到处是学雷锋的宣传报道, 我们的活动随着这股波浪就能增加动力减少阻力, 借势发力。但我们又不落于俗套搞些上敬老院慰问、上街道扫地之类的活动, 而是紧紧围绕雷锋精神中的“助人为乐精神”、“钉子精神”深化细化活动。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与别人分享成果和幸福, 学会在学习中与别人合作和公平竞争, 学会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这样的“独辟蹊径”让我们的学生觉得德育就是实实在在的。

3. 活动形式多元多样。

形式是内涵的体现, 形式单一就会使内涵表现力不足, 让人乏味。我们的德育活动形式应该多元化、多样化, 才不会让我们的学生觉得德育是严肃呆板的、空洞的说教。我校在举行“五月责任教育活动月”的时候, 紧紧围绕“责任是一种约束, 有了责任心, 教师才能教好书, 学生才能学好文化知识”这一主题, 进行“包中兴旺, 我的责任”师生征文活动;签订全校教职员工工作责任书;各年级组利用周末召开一个又一个的质量分析会, 看成绩, 树信心, 找差距, 寻问题, 落实责任;举行青年教师成长沙龙、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组织班主任观摩优秀班集体主题班会, 观看优秀电影片《郝仁老师》, 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高一年级举行“爱父母, 对父母负责, 做一名孝敬父母的人”歌咏比赛, 高二年级组织“爱包中, 对包中负责, 做一名为包中争光的人”演讲比赛;高三年级组织了“爱祖国, 对祖国负责, 做一名立志报国的人”高考冲刺誓师大会, 并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李一教授作了“明确责任, 调整心态, 全力以赴, 冲刺高考”的精彩演讲。这些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主题活动犹如夏天里的一股凉风,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升了学习积极性, 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使全校师生心怀共同愿望, 更坚信有了责任心, 面对险峻, 才有攀登的勇气, 才会产生激情, 成就梦想。

4. 活动落实分层有力。

为了避免德育工作“应付”、“随意”、“忽悠”、“不动”等消极行为, 学校领导从决策层指导好主题月活动的方案。政教处、团委从管理层拿出主题月活动方案设计的说明、执行意见, 组织现场观摩活动, 并做好调研指导等工作;年级组、教研组、班主任从执行层落实好主题月活动方案;班级团支部、班委会从基础层开展主题月活动, 通过歌曲、小品、演讲、谈话、签名、宣誓、观看录像等方式创新、活化主题月活动。制定一系列刚性规定:每周必须有一次国旗下讲话, 每周各班必须有一堂主题班会课, 每月必须出两期“黄海潮”德育专刊, 每月橱窗必须刊出一期“主题月活动成果汇报”专版, 每次活动必须有检查并纳入班级值周评分体系中, 每次结果都评奖并颁发荣誉证书, 每次活动方案都归档。每个主题月活动过程都有考评, 做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强毅力行, 使活动保障坚决有力。

5. 活动总结巩固延伸

要使主题活动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决不能忽略最后一个环节, 就是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 即在班会后要进行“追踪教育”。我们在每月主题活动结束时都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 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 继续加以引导, 促其升华。力争在每次活动之后, 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在感恩主题活动后, 经常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了解学生在实际行动上的表现。

德育主题活动所取得的实效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题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上来, 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 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缓解了应试体制教育下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的现象, 达到了“以德促教”的理想效果。

2.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传统主题班会缺乏“活动体验”的教育方式, 因而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和自身经验, 其结果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却没有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感觉到有约束的环境下, “不得不这样做”, 在感觉到没有约束的情况下, 就“自由自在”, 因此, 这样的德育可能会培养出知行不能统一的“人格分裂”者。主题活动课强调以活动为载体, 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与一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及道德信念等, 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为学生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主题活动课创设的教育情景取材于社会生活及学生日常生活, 学生在其情境中进行着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积累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思, 掌握了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 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去正确行动。

德育主题活动的反思

就学习而言, 德育解决的是学生要不要学的问题, 教学解决的是怎么样学的问题, 只有首先解决了要不要学的问题, 怎样学的问题才有着落。如果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不要学, 不想学, 那么再经典的课都是没有用的。德育是促进教学的助推器, 是产生教学动力的发动机,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德育的这一巨大作用。

1.呼唤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责任心强, 做任何事情都很自觉、认真、负责, 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呼唤学生的责任意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要让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他们心中播种责任心, 给学生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 努力做好作为学生应做的每一件事情。

2.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才能获得较高的效率, 因为情感是形成学习动机的直接诱因。这要求我们教师要以爱生之情, 诱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 以父母对学生的爱,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 使学生对该科产生学习兴趣, 可以由此引发出良好的学习效果。迁移到渴望回报父母, 又会激发用一流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需求, 使它变为学习的内在力量。

加强班级德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71-01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工作内容,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中学生处于人格、思想上的成长时期,可塑性很强,但也容易为外界的不良习气所影响,因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期,在针对初中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当中有责任和义务对将德育教育渗入其中以求完善学生的人格。

一、舆论引导,树立正气

在集体中,健康的舆论能扶正压邪、鼓舞人心,反映着班集体的利益及道德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风气: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人人争当先进。因此班主任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而又灵活地采取有效途径培养正确、健康的舆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教育功能,如精心布置教室,有意识地装贴相关名言警句,开辟学习、评比专栏,做到艺术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既美化环境又熏陶学生。把黑板报办成引导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宣传阵地,既锻炼学生又教育学生。其次,及时组建优良的班委会和团支部,让那些品学兼优、集体荣誉感强、做事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班(团)干部,为学生起模范带头作用,协调师生关系并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再次,建立激励机制,赏罚分明,奖惩有度,从多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形成“事事有人做,个个都争先”的良好局面。

二、制定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制度,让学生成为班级小主人。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是班级建设的核心要求。班级制度需要在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同时形成一个平等、民主、宽松的班集体,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小主人。我进行了如下尝试:班级公约制定好后开始实行,需要由值日班长监督与检查,而值日班长也是由学生自荐担任。我根据他们各自的能力分配工作,对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加分,表现不好的则扣除。学生每天积累自己的分数,达到一定分值便可获一个水娃卡通造型,将水娃卡通造型贴在“看一看我最棒!”上,得到七个不同水娃造型的同学即可获得一个“二小”徽章并赠送表扬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每天都有学生在荣誉榜下数着自己获得的“水娃”,也确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行为诱导,融洽师生关系

为了学生能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学校有许多规章制度要求学生遵守。在当今社会现象、家庭状况与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矛盾的情况下,光靠苦口婆心地说教显然太苍白无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应该给学生介绍、树立一些榜样。班主任生活在学生中间,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好榜样。因此当好班主任的有效办法就是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如开会时与学生坐在一起听会,做操时站在队伍后面一起做,而不是在前台闲逛闲聊,也不是躲在远处偷偷监视;劳动时亲自动手,而不是只做“甩手掌柜”;为了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自己就该对人有礼貌、谈吐文雅、外表端庄、衣着整洁。如果老师以身作则,学生就会模仿,并下定决心去做好,同时还能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融洽师生关系,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果班主任只满足于说教,不仅效果极差,还会使学生怀疑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工作的要求。

四、真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值得我们予以同样多的精力去关注,善于在学生细微的举动之中发现他们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注。庄子曾说:“真者精诚所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对待学生也是如此,要付出真诚的关心与爱护,认真负责又耐心地进行教育。多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更好地扬长避短。另外,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同时,尊重与信任学生才能与学生获得良好的沟通,因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时也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与判断。学生获得尊重感与信任感也是他们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方面。

五、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再加上家庭过分溺爱,社会不良影响,大多好逸恶劳,自我意识过重,心理素质较差等。面对着学校严厉的规范要求,沉重的书包,饱和的时间安排,有些学生往往会走向极端:过份服从依赖,唯恐做得不够,整天机械式地埋头苦学;认为自己无法成才,成功无望,对老师的教育反抗仇视,为所欲为,大有“唯恐天下不乱”之势,学习上只是敷衍。这些都是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表现。班主任应及时顺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采取个别谈心,开展集体活动等各种方式进行引导和调适,并适当教给他们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外来刺激的忍受能力、对心理活动的平衡协调能力。能否坚持“导”关键在于班主任的爱岗意识和敬业精神。只要我们坚持了“导”就能建立良好的班风,树立老师的威信,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真正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的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满足时代的要求。虽然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赵煌平.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夯实班级德育基石[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4)

上一篇:学雷锋月主题活动总结下一篇:《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参考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