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

2024-09-24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精选12篇)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 篇1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第一、活跃气氛集中注意力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 首先是注意力。”可见注意力的重要性, 注意力涣散必然影响到对知识的吸收。中学英语课堂中, 语法和词汇的教学相对枯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有效地设置趣味性的问题, 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第二、启发思维提高兴趣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抽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在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利用提问这一手段, 引导学生对各个知识点, 各个难点进行质疑、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 顺利完成新旧知识的更替。

第三、巩固知识检查评价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提问是最佳的手段。提问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可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巩固。

第四、锻炼能力提高口语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不仅可锻炼学生的勇气, 还可利用提问纠正学生的口语发音。短暂的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课堂提问整体来说, 可分为两大类, 即随机提问和预设性提问。其中在预设性提问中, 又可分为启发性提问、检测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发挥性提问等。

1、随机提问

随机提问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现象和教学情境, 即兴提出的问题也可理解为即兴提问。即兴提问可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如能有效利用, 可能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由于提前没有预设, 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 教师需整理自己的思路, 对各种答案进行有效整理, 对不完善的回答给予补充, 以便达到令师生均能满意的效果。中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的随机提问, 可考验一个教师的反应能力, 可锻炼师生的口语表达。但应避免提问内容偏离课堂教学主题。

2、预设提问

预设提问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针对某一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 预先设定问题来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提问是教师最常采用的, 具体可分:

启发性提问启发性提问, 最常用于传授新知识伊始。通过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的思路顺着教师预设的情景进行思考, 以便有效地开展教学。

检测性问题这种问题,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解释、复述, 可强化学生记忆同时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巩固

应用性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一定的情境中来。将知识用于生活。例如, 学生的英语情景表演。要求学生表演生活中的小片段, 表演过程中运用到所学的句型和词汇。

发挥性问题这类问题, 旨在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前可预设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趣味问题, 达到趣味教学的目的。

三、英语课堂提问的原则

1、明确提问目的。

在备课时,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事先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预先假设。比如, 导致回答错误的常见因素是哪些, 对于回答的期望值及怎样应对回答错误等等。

2、预设问题调理分明。按照授课步骤进行排序, 遵循由简到难, 由特定到一般的原则对所提问题进行合理安

排。

3、设疑提问一阵见血提问题在

于精不在于多, 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 关键之处或容易出错的地方精心设疑。很多教师为了烘托气氛, 课堂上会提很多无关教训内容的问题, 这类问题, 最好删掉。提问题要提得有深度和适时以便达到一阵见血、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各类手段相辅相成。

板书、图片、投影等教学手段和教师的提问相辅相成, 可产生异曲同工之妙。教师提问后, 简单的板书, 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图片和投影的使用能让学生对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有效的运用教具, 让知识讲解更充分直观。

5、鼓励为主合理纠错英语教学中, 纠错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语音。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 学生往往期望教师来纠错, 并进行鼓励。教师应注意避免因纠错而造成学生认知情感挫折, 伤害到学生的积极性。

四、总结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只有反复实践、不断学习和摸索, 才能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达到最好的效果。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这项教学技能可谓历史绵长,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十分喜好运用提问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论语》中, 孔子的弟子颜回描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中学英语教学中, 提问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有效进行语言输出练习和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围绕这一目的, 如何有效地实施提问这种教学手段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提问,类型,定位

参考文献

[1]么文鹏:《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本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6) [1]么文鹏:《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本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6)

[2]朱端香:《中学英语课堂美探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 (03) [2]朱端香:《中学英语课堂美探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 (03)

[3]林雅菁:《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J].教育评论, 2005, (04) [3]林雅菁:《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J].教育评论, 2005, (04)

[4]梁栗玮:《浅析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J]科学时代2008 (06) [4]梁栗玮:《浅析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J]科学时代2008 (06)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中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方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趁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①同样,这也是对教师提出了的要求。在实施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素质应是全面的、学者型、科研型的,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和文化素质,而且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还要具有科研意识,做科研型教师。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兴国在教,兴教在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些话表明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重要性。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告诫我们:“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在教师实行教师职业资格认定的情况下,更要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表现在能忠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做到“爱岗敬业”。有了这种精神,教师才会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上,认真钻研教学教改,达到乐教勤业的境界,把教育这种平凡而艰苦的劳动当成光荣而充满乐趣的工作来对待。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于不知不觉中获得心智、情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给予热情的关心、爱护、尊重和信任,时刻为他们着想,让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从中获得愉悦。处于这种和谐、轻松的教育环境之中,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就会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其次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求精、求实、求真、求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关注教育过程的每一细节,关心每一学生每一方面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适当的发展。政治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应表现在热忱爱护青少年学生,全面关怀和教育他们健康成长的情感品质,即“师爱上”。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热爱学生是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教师必须把对党、对人民的爱,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要想真正做到这些,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心爱护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爱,既不应因学生的家庭地位、家庭状况不同而不同,也不应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师的亲疏程度不同而不同,更不应因教师与学生及其家庭私人关系的程度不同而不同。教师对学生爱的同时又应具有针对性,即不是一种不看对象的、盲目的、抽象的爱,而是一种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情况而赋予的具体的爱。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用爱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其克服弱点和不足,使其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第二、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基本的要求,是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的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学生怀有厌恶情绪甚至辱骂学生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敬,也很难设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醒我们:“如果那样做,就不仅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还违背了《教师法》。”可见,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即人们常说的“向师生”。不管在任何场合,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都希望教师能注意到自己,哪怕是瞬间热情的注视,学生都会感到这是珍贵的、幸福的,都可能激发学生的向上心理。反之,倘若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学生就会产生情感上的抵触或反感。这时,即使教师以高压手段使学生表面老实下来,但实际获得的却是畏惧和感情上的更加疏远,根本谈不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要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教师的爱是理智的,爱与严格要求要渗透在耐心教导中:其一,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人格塑造和品格修养,要严肃认真,坚持标准,一丝不苟,精雕细刻。既合情合理,又具体明确。其二,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因材施教,有布置、有检查,及时进行表扬和批评。其三,不姑息原谅学生的错误和过失,不迁就落后和消极表现,讲正气,敢于用正确的要求约束学生的行为。如果宽容学生的错误,袒护学生的缺点,甚至有时为了讨好学生,在纪律上放宽要求,只会在教育上降低标准,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教育的本质是转化,是用关切而又严谨的态度处理教育与教学的矛盾,严慈相济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坚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的根本点是“两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这不仅体现在人才在知识的拥有量、层次、结构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标准上,而且更需要高素质的政治情感、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与体魄。一个人如果只有才而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而无才是次品。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热爱,也会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亲师,正是由于教师爱生;教师爱生,才能赢得学生亲师。师生关系能否和谐,教与学能否相长,关键在于教师。实践证明,“爱生尊师”的程度与教育教学效果成正比。

二、专业理论和文化素质

1、思想政治教师要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思想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②有鉴于此,思想政治教师要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指导下取得的。因而我们学校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中学思想政治课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实际上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教育中学生。政治教师要完成这一工作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并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政治教师要准确无误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学生,也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修养。那种认为只要政治立场坚定,经常阅读《人民日报》、《半月谈》的人就能教好政治课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见解。他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完美统一,更不理解不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复杂的社会斗争中就很难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道理。

思想政治课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知识课程,又是塑造未来一代思想品德的科学教育工程,政治教师是这个方面的专门人才。因此,在知识素质方面要求有一个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有比较全面的教育科学基础知识和有较为广博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

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础理论,最重要的是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哲学史、经济史、中国革命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懂得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和法学等基础知识。在掌握上述基础理论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通读或精读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革命导师的著作,以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

2、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政治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等教育科学方面知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不懂得教育、心理科学的教师,形象地比喻成在教育工作中像黑夜走路一样。他认为这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素质”。因为只有掌握教育理论,才能把握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去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真正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家。对思想政治课来讲、更需要用教育理论去正确指导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还应学会一点青年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知识,使青少年的思想政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以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影响下,知识不再是迟缓、有限、稳定的,知识正在不断地增加、更新,目前,全球的知识总量估计平均每五年就要翻一翻。哈佛大学用了近275年才收集到第一个100万册图书,而集齐最近的一个100万册只用了五年。1900年,世界上大学约有1万种科学刊物,现在已接近10万种。同时,专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知识正在发生“核裂变”,被无限地划分为各个门类。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必然会对学校的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陶行知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财,人人是创造之才,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纵观整个人类

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创造一向被人视为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教育教学中,亦是如此。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首先,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品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好这一点呢?第一,要转变观念,“教到老,学到老”,树立终生学习观,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第二要自觉吸收人类文化的新成果、新认识,使自己的知识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时代,优化知识结构,为教学做好知识储备。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其实这种说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长流水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而要具有长流水,教师则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新课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以知识目标为中心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提倡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改变导致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的框框,从而要求教师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热点知识”,③特别是必修(1)关于财政、税收、股票、保险和选修课的国际组织、逻辑学、伦理学等知识,都是新增的内容,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第三,教师要学会使用现代教学设备,提高获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影响下,学校已不再是新一代年轻人接受知识与信息的唯一渠道,教师讲课和书面教材不再是开展教育的仅有媒介。电脑网络和层出不穷的新教学媒体形成一个名符其实的知识产业。过去的问题是缺少信息,或信息的传播速度太慢,而今天的危机则是“信息过剩”。面对如此丰富多样的信息,教师怎样去选择?哪些才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学生面对信息的汪洋大海,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去猎取?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能力。

其次,教师要不断创新。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课改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利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当务之急,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就教师而言,“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调试者、研究者、创造者;教师不再只是真理的垄断者和宣示者”。④就学生而言,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教学从本质上是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在教与学的社会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流、共同探求、交流人生体验”。⑤另一方面,更新评价观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⑥有鉴于此,教师要更新评价观念,即:评价主体从教师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评价的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观,评价的目的从甄别选拔走向全面发展,评价的重心从过分关注知识走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过程。⑦

四、要有科学研究意识,做科研型教师

“学不研则浅,教不研则枯”,教师不只是单纯的教师匠,而应该是“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邢安仁在《新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一书中指出:“教学质量高低是与教研、科研开展的广度、深度有密切联系的”,“教学研究是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科学研究居教学研究之上不可缺少的指导作用,教学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调试者、研究者、创造者”,⑧“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思考为什么要教的问题。于是,教师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景研究、创造课程活动便得以展开,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也因此而形成”。⑨这些充分说明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重视和提高自己的教研和科研能力。那么,怎样提高自己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呢?

第一、要不断求知,提高理论水平。从事科研活动需要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教师忙于日常工作,难以抽出时间学习,使得不少教师对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不够,对新的教育思想涵义理解不清,对教育信息占有量不足。有人曾作过一次调查,在对某区855名城市小学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儿童“智力因素的内容”一项,写出5点的教师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0.5%,一点儿也不知道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5.2%,智力、非智力因素应该是近年来几乎所有的教改课题都要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果连其具体内容都不清楚,还谈得上如何开展科研活动吗?另外,第一线的老师总喜欢给现成的东西,如“教案选”之类,对理论缺乏兴趣,同是那份调查中,在“你最需要为教育理论是什么”一项中,填写“学科教学方法指导”的占66.9%,而对“教育学、教学论”的需要分别占11.7%和16.3%,可见他们对基本理论需求层次较低,仅对操作性的东西感兴趣,难怪这样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处于一种盲目状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以适应科研型教师的需要。

第二、要有科学研究意识。教育本身就是创造工作,教育的创新更需要不断研究新问题,教育实践中有研究不尽的新问题。首先要善于观察教育现象,关注教育的发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凡事多问“为什么”,保持一种探索的热情与欲望。教师不做教书匠,就要增强研究意识,把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创造知识的人联系起来,用“活”的知识去滋养新的一代。面对成长中的学生,老师要努力看见那些潜在的东西,尽量去开发学生心灵的田野;其次,教师有研究意识,还表现在勇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繁杂和平常的教育现象中提出令人深思的、具有科研价值的课题,并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寻找到事物的规律;再次,敢于冲破旧的思维模式,打破旧框子,大胆质疑,学习吸取先进经验的精神实质,并结合实际,找到新的切入点,发挥自己的长处,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工作上要有创意,并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一种自觉科研的精神境界。

第三、要形成善于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反思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回顾与价值判断,分析得失,寻找规律;总结是对大量感性经验的理性升华,从中提炼出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教育思想精华。反思和总结是教师进行科研的基本能力和思维品质,只有不断进行思考、研究、总结等活动,才能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更明确,行动更自觉,行为更符合规律。反思与总结的方法很多,如:写课后笔记、教学心得、整理案例、写经验总结等等,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收获,成熟的经验或好的案例应拿到会议上去交流,或者写成论文向教育报刊投稿,使其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同时也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感。总之,我们要做教学上的有心人,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激发智慧的火花,才能唤醒沉睡的灵感,才能为课题积累丰富的原始理论素材,使它成为科研源源不断的源泉。

第四、要掌握科研的基本功。教育科研是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从事科研活动要具备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方法,学会观察教育现象,设计调查问卷,撰写实验方案,收集事实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和数据统计等方法。科研工作的程序和步骤、实施与操作、材料分析与整理,科研成果的表述与价值评估

等工作,都需要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进行,这些都要求教师进行学习,掌握科研方法。

当然,这些都必须在科研活动和实践学习中掌握,所谓“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与方法,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提高科研的基本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对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仅仅具备以上几点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只不过以上所强调几点,只是时代的需要,更能体现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改的需要,反映时代精神罢了。除此之外,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必须具有优良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拥有广搏的文化知识,过硬职业技能;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理念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是“全能型、学者型”的教师。

注释:

①、②、⑥、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③、郭春玲、王建,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素质要求的认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第7期,第26页

④、⑤、⑧、⑨、田慧生,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与实施策略,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18—19页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 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师;基本素养

一、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有深厚的化学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专业知识,一是指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史知识和一定的化学科研与实验能力;二是指专业提高知识,指化学专业发展的新成果、新知识、新观点。中学化学教材是以化学基础知识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的载体。中学老师必须掌握精深的化学专业知识,必须对中学化学教材能“上通下达”,才能很好地教书育人。新成果、新知识、新观点为现代科学注人了活力,不了解新成果、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观点,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而失去原有的生命力,这样的中学教师将如何胜任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作呢?

二、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里品质

一个热心于实验室工作,素质优良的实验教师,可以促进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开展。实验室工作看起来平凡,但弹性很大,需要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的有效结合。要保证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按课改要求与时俱进。实验教师应树立为教育事业当好教仆的理念,热爱本职工作,积极主动,勤恳踏实,耐心细致,拓宽思路,全力投入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工作之中去。实验教师是课堂实验教学的灵魂,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来获得课堂实验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所需,并努力达到学生的所求。这种师生的心理沟通,往往成为教师把握课堂实验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稳定性是实验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例如:偶然的实验失败,导致实验教学效果的偏差,这时实验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实验教师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会使他泰然、镇定、实事求是地突破自我,鼓励学生超越,勇于创新。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甘为人梯的精神,可以成为实验教师追求事业成功的精神动力,也为学生树立了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榜样,是实验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

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才能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提高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而现代教育理念又是指那几点呢?我总结了如下最为重要的五点:

1、素质教育理念。这是作为中学教师首先就得具备的理念。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创造知识的社会,只有在素质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创造和创新的人才。

2、全面发展的理念。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4]。

3、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今天这个大背景下,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4、个性化与开放性理念。这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时代,丰富的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因此它催生出个性化教育理念。

5、和谐的理念。和谐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现在国家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而现代教育也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所以,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1、用肯定的语气和学生对话,强化尊重原则的体现和运用,做到:①欣赏成功的学生让他有成就感。②慰藉有过失的学生让他保住自尊。③鼓励沮丧的学生使他有从头再来的决心。④唤醒自卑的学生使他发现自我。

2、会用最易打动学生心灵的语言,巧用带有疑问语气的指令,如“你来擦黑板”是祈使句,“哪位同学能来帮老师擦黑板?”是疑问句。显然第二句话学生容易接受,这种说话方式的指令蕴积着教师面向群体,尊重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化学老师起着“导”的作用,是问题的创设者、引发人,而问题的参与与预见、实践者,受启者只能是学生。另外,带有疑问的语气指令还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

3、利用曲径通幽的批评,有一次我带领课外兴趣小组到校对面工厂参观,发现两位学生有打闹的苗头,便引导学生看鱼池里的鱼儿,说:“大家看,鱼儿们多么和谐,真是个美好的画面!”,这两个学生,看到微笑的老师,若有所悟,于是不再争吵。这件事的处理特点,就是在批评学生时灵活运用迂回战术,找准最佳切入点,避免正面冲突,减少干巴式说教,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五、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能力

组织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促使认知系统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能力的主要体现。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能力,使学生在上课、辅导和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法则。它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其主要表现是:①启发诱导能力;②归纳、演绎能力;③分析、综合与概括能力;④表达能力;⑤分析、推理,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⑥化学实验能力,等等。

理想的能力素質是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化学教师在每节课的过程中都要渗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的的现代教学思想,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综合能力。

基于中学物理教师进修培训的探讨 篇4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培训

中小学教师短期培训是一种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它不同于提高学历层次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理念。这种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出了全新课程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目标。下面,我就结合新课改和平时教学实际,对中学物理教师进修培训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培训中关注进修教师对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的掌握

“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取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教师的专业素质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构成。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传统的基础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现代教学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过程,教师也不再仅仅是他人成果的使用者和加工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善于通过对新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的目标是三位一体的,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经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教育的熏陶,同时,学习又依赖并取决于情感因素对其发挥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始动力作用、内驱力作用和调节作用。因此,情感领域的目标在教育中应占据重要位置。教学中,我们应引导进修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容,新课程改革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而且要对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专业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培训中结合物理学科特色,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相关的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应达到的信息技术素质。培训中,教师应结合中学物理学科特色和新课改理念,对进修学员主要培训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最新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技术,切实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技术,并能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感性认识,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演示实验要做到现象明显,准确直观,可见度大。有些演示经验可见度非常小,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可见度,大大提升演示实验的效果。教师应对进修学员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培养。

三、培训中应为学员创造交流的环境,重视反思与评价

受培训的学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学生。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财富,教师应为学员创造交流的环境,重视反思与评价。比如,教师可组织信息技术整合案例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物理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案例,互相交流经验。参训学员根据小组设计的教学方案,结合所在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学生和设备的现状,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或调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列出实施该方案所需的资料和来源。案例展示包括3部分内容: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展示教学录像,交流自己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反思总结。除此之外,在整个培训中应能够做到将评价和反思贯穿始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培训中,不断地要求参训学员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如何开展学习和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以及整个培训项目。这样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挖掘和发现隐含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这比单纯地从培训中学到知识更重要。

四、对学员建立合理的评价与考核

考核不仅可以及时地检验教育教学效果,总经经验教训,为探索新的教育教学途径、方法提供依据,还可以成为引导和激励学员不断进步的一种机制。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求进修学员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自己的思想,有各自的特点,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因而面对该特殊群体,我们的评价与考核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和考核模式。比如采取教师评,学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把实践课也纳入到考核中。同时教师还应狠抓学员的阶段性考核,从平时的考勤、课堂表现到测试都进行严格的把关,对综合测评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发放继续教育合格证书。

五、总结

新时期我国教师的培养目标已从满足数量转为提高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应对新课程的挑战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具体的要求,教师和学员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投入到新课程培训工作中去,让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每一位教师。

参考文献

[1]陈玉华.对中小学教师短期培训实效性的思考.成人教育,2006,3.

[2]张成光.张永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探折.中国成人教育,2006,3.

[3]褚金岭.初红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新走向.教师教育研究,2006,3.

[4]向纯武.论新课程与中小学教师培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 篇5

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论文数量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细致、深刻,这对提高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认识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种不好的教学语言现象还时有发生,即语言不自然、装腔作势、拉腔拉调,有的小学老师甚至整堂课都用朗诵或演讲的语气来给孩子上课,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中经常听到。而这种不良现象很少有文章指出,以至于有“以样学样”之嫌。笔者认为,尽管教学语言可以有多种多样的个人风格,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但追求语言的朴素美、自然美,应该是教学语言的本色调。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平时说话、上课时语言都很亲切自然,但一到公开课、示范课或说课比赛,语言就马上变得拉腔拉调,嗲声嗲气,表演味十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心理情绪有变化

公开课、说课比赛和平时上课不同,课前经过精心准备和一定的演练,有老师们的建议、领导的厚望和自己的期望。怎样消化、操作公开课?课堂上学生能配合好吗?一连串问题在教师的脑海中闪现。加上有很多同行、专家在现场听课,往日熟悉的学生也变得紧张起来了,这种特定情景的变化,角色、身份的微调,使得有些老师马上变得既兴奋又紧张。许多教师总是太想更好地表现自己,想着如何美一点,如何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好一点,但另一方面又怕出问题,心理压力大,自然就产生了胆怯感和恐惧感,总是感到不自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开口腔调就容易变形走样,容易被备课时想好的那些语言束缚住。有的教师因为怕乱套,也不敢临场发挥,下意识地就会把每句话的声调提高,语气加重,来给自己壮胆;甚至有些就用带有半背诵的形式来将备课的内容“诵”出来,因为这样起码可以防止出错。这样一来,其语言当然就会不自然。

(二)忽略了对象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你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语言习惯。但在特定场合,教师往往由于心理紧张,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习惯于以老师的身份进入角色,驾轻就熟地用自己习惯的、早已准备好的书面语言来教学。比如,在讲《生命》一课时,肯定要涉及到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有的老师满堂都在讲有关生命的大道理。当然,道理本身是没错的,但学生能理解吗?其实,教师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相联系,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因为学生总是对离自己近的事物较熟悉,感兴趣,易理解。我们平时用多媒体、出示实物的方法也都是为了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两者的道理有相通之处。

(三)教师集体效应的误导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语言,虽然有许多文章论及过,但是,理论与实践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教师从日常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和仿效性。当看到别的老师也是用这种略带夸张且有点变形的语言来教学(当然还有许多别的优点),并且还受到评论者的赞赏时,便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语言是美的。从理论上来说,教师集体效应是教师群体互动的产物,而这种在实践情境中形成的认识更具开放性,更易取得认同,更有利于储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问题还在于对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自然美认识不清。

(四)教师本身的语言修炼不够

所谓语言的修炼,首先是一个文化内涵问题。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理解,就应该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如果理解肤浅、有偏差,甚至有错误,其语言当然就谈不上美。但是,如果理解正确了,而语言不精当和确切,甚至词不达意,或者用词生僻、费解、空洞,其语言也谈不上美。其次才是语言表达技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细心体悟和长期训练才能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对作品基调的把握,语言节奏的处理,语气的选择等等。而节奏的形成又涉及对语速、音长、音顿、音强等技巧的处理。此外,语气也集中体现了对表达技巧中各种要素的要求,比如,节奏的快慢,语言的长短、刚柔、抑扬、强弱、轻重、缓急,还要结合重音的选择和处理,停连位置的选择,音强、音色、音长等技巧的恰当。很多老师由于上述问题没有很好地协调、解决好,所以影响到语言自然美的形成。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方法

(一)声气运用问题

训练语言的自然美,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前述的文化内涵、人的精神气质、情感情绪的变化等等,这里重点谈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我们在说话中,如果是短句子就容易说,如果是长句子就会有气不够用需要中途换气的感觉,很难做到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常说的声断气不断,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做一些声气的训练。

(二)理解作品,确定表达基调

正确理解作品,确定准确的表达基调,这是对一部作品把握到位的基本要求。对作品的处理,要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阅读,提高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做到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多学习名家对作品的表达处理

许多名家对作品的处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著名语言艺术家姚锡娟老师,在朗读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她戴着墨镜,闭着双眼,去真正体会一个盲人在黑暗中的感觉,当她摘掉眼镜,眼前看到光明时,那种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对光明的赞扬,就特别真实、自然、感人。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 篇6

一、新入职地理教师存在问题

1.角色转换问题

新入职地理教师最根本的角色转变是由学生转化为教师,即由受教者转为施教者,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为主导。他们已在高校中习得通常严于其它社会角色规范的教师职业规范,现在要在行为上遵从这些规范,心态为此要作相应调整。角色转换的任务相当艰巨,不少新地理教师的角色转换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滞后。角色转换过程难度较大,不能很快适应,将原来作为受教育者的行为模式沿袭下来,出现遇事无主见、学习不主动、不完全认同与遵循教师角色规范、不拘小节、行为情绪化以及思想观念欠深刻和欠客观等现象。二是角色观念不明确。具体地说,包括对社会角色期望认识不清楚或发生动摇,对教师如何履行职业责任不够明确,企图放弃教师职业等。丧失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是教师最极端、最令人痛心的职业适应不良。在角色理论中,通常将主体对环境的适应视为角色实现。以上两种情况都未达到角色实现,原有角色行为模式的惯性、学习与经验程度不够、环境变化幅度过大、转换期内缺乏必要指导是其主要原因。

2.专业能力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两方面。教学工作方面的困难是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可从以下方面来看:①新入职地理教师是否能依据学生现有能力和现有材料进行备课,直接影响教学成效。②新入职地理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③新入职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工作时如何把握地理学科特殊性即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再者,由于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同事进行对话,他们学会教学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尝试——错误。而且由于不确定谁负责处理他们的问题,心里充满不安定感和不满足感。

班级管理方面,新地理教师普遍觉得在管理学生行为上有较大困难,较难维持课堂纪律和控制课堂气氛。新教师常被分派到学生天赋、资质和能力中等或偏下居多的班级里担任任课教师。再者就是新教师与学生相处可能更容易成为朋友,而学生很难把握角色转换,不管是课后还是课堂,都以朋友姿态与新教师相处,使新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又多一份困难。再加上地理学科不是考试科目,学生不重视,新地理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反正不受重视,得过且过”的心理。出现这些管理问题会使学习时间被其它无意义行为占用,导致学生出现纪律问题,而学生的持续不良品行会阻碍教师运用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从而对学生成绩、学习主动性,包括合作分组、学习中心、实验和操作运用等造成不良影响。

3.社会关系问题

除课堂挑战外,新入职地理教师也面临进入和融入学校社会与政治系统的问题。新入职地理教师要融入这一系统,必须妥善处理多方面关系,其中包括与学生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与学校教师的关系、学校管理者的关系等。由于缺乏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经验,他们往往觉得在处理这些关系上困难重重。如新入职地理教师因本身年轻有活力,可以很快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教师应准确把握度,不能过分与学生亲近,否则在课堂管理上会失去威信。但新教师也不能对学生冷漠、不理睬,这样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新地理教师需处理的关系中最难把握的是与学校其他教师的关系,新教师入职期间工作负担重,遭遇问题多,只埋头完成工作,忽略这一关系的处理,对新教师自身发展是不利的。

二、针对新入职地理教师存在问题的建议

1.对新入职地理教师的建议

新教师阶段是艰难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难关不能渡过,此过程需要师范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也需要新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首先,新地理教师应积极认真备课,勇于挑战自己,根据学生能力基础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教学。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利用有利的教育契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获得专业发展。

其次,新地理教师要不断地进步,在不同阶段给学生和自己制定清晰合理的预期目标,并努力保持它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时,在管理班级时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并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试着去了解学生。主动与家长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当孩子犯错时,要与家长交流沟通,当孩子取得进步时,更应让家长知道。

再次,新地理教师要勇于接受来自他人的建议甚至批评,批评往往能让新教师快速发现自己的不足。因此,新教师切忌闭门造车,要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迅速融入学校文化,才能更快获得发展。

2.对培养教师高师院校的建议

现有的师范教育更侧重于使师范生获得大量教育知识,而没有使他们获得足够的教育教学技巧及教学策略。这使得他们对将要面临的学校和教学现实、学生的行为和时间要求,没有清晰认识。针对新入职地理教师的职业适应问题,应主要强调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两方面。具体地说,高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改善:①加强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管理,促进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②严格课程考核制度,督促学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③抓好课程结构改革,完善学科结构,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并引导学习方向,提升自学能力;④进一步加强地理师范生专业实习环节的管理,无论是野外实习还是教育教学实习,都要防止走过场,要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加深对未来职业活动的认识,以最好状态迎接未来的工作。

3.对新教师入职学校的建议

新地理教师迫切希望融入学校文化环境中,并获得来自学生、家长、同事、管理者的认同。因此,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新地理教师更快融入其中,减少不适应感。只有在这样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新地理教师才能获得更好更快的专业发展。

一是入职培训,学校在新地理教师正式入职前提供一系列培训,使其在短时间内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所在学校要求遵守的规范规则。这一阶段的培训应更倾向于实践性和操作性,便于新地理教师更好更快地投入教师角色中,促进其专业发展。如讲解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师上课的具体操作过程、处理教材和控制课堂的理念与技巧以及国内外最新的教学理念等。二是推行“师徒制”,即固定由一两位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对其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进行指导,传授相关知识经验和对某些情况的处理技巧。新地理教师可以直接从老教师那里获得宝贵的经验,少走弯路。但很多学校实施该制度只是流于形式。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规范该制度,通过加强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提高导师积极性,让新教师在优秀教师的帮助下迅速成长。三是定期开展新教师汇报课,课堂是让新教师迅速成长的地方,公开课是表现某种教学理念和个人独特教学风格,公开向别人演示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带有研究性质的课型。在新教师汇报课开展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观摩新教师现场教学,课后进行评课。执教者通过与同事讨论、研究,阐述自己的想法,征求他人意见,获得成长。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 篇7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校本培训,探讨

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已不能让教师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教师在职前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需要得到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大力开展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根本性措施。在大力开展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校本培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规划和指导下,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整合各种培训资源,以学校为中心,为其开展培训活动,这种“以校为本”的培训活动,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容贴近教学实际、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多样、易于操作,在教师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成本压力大的情况下,格外适用。校本培训在我国大规模开展已有十余年,已成为教师全员参与培训的重要模式之一。然而在边远的农村牧区,由于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偏僻寒冷,交通不便,仍存在着一些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由于硬件设施不足、经费欠缺、缺乏外部环境支持,尤其是缺乏优秀培训团队的指导,在相对较封闭的条件下开展校本培训,容易导致校本培训流于形式。如果不缓解这种资源条件的差异,就会使区域内师资差距逐渐加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地级市的师范院校,理应承担起为其区域内基础教育服务的职能。所以以当地高师院校为主导,联合区域内的各所学校,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建立学习型共同组织,构建区域内的校本培训体系,为继续教育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师院校积累了丰富的培养教师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是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教育的基石和精髓是终身教育理念。”现代终身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高师院校既是教师培养的摇篮,又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导者,高师院校承担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任,有利于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避免重复课程学习的浪费和学习内容的断裂。高师院校教师处于教育链的顶端,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首先在其中产生与使用,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知识结构对中小学教师起着引领、示范作用。所以高师院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的高师院校,在社会发展中,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有着示范、引领、服务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以高师院校为核心建立区域化的校本培训体系,是发挥高师院校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高师院校在区域化校本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需采取有效措施

(一)送教上门

边远地区由于地域广,各所中学分布较分散,距离中心城区较远,交通不方便,因此开展集中培训会产生巨大的交通费、消耗较长的路途时间,工学矛盾较突出。而目前大部分中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欠缺,专家学者又不可能长期驻校对校本培训进行指导,所以,以“送教上门”的形式开展培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高师院校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专业学科知识、科研素养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优势。送教上门前,针对区域内各所学校进行需求调研分析,确定培训主题,制订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学者送课上门,受到各所中学的欢迎。例如,开设“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指导”等专题讲座,通过讲座使校本培训教师了解基础教育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研究类型和研究特点;明确基础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要求,掌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的一般方法,懂得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选择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等。

(二)建立交流平台

校本培训“以校为本”的特色往往是教师间校际交流的枷锁。在相对封闭的范围内组织培训,不利于教师主体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先进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即使校外的专家学者在此方面弥补了一些缺憾,但是这些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是明显感到教学实践知识不足,尤其是区域内的薄弱学校,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将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上的感性认识,更缺乏教学技能技法上的专业指导。区域内的各所学校如果各做各的培训,恐怕在时间和精力上要耗费许多。这就需要高师院校在区域化的校本培训中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区域内的各所中学搭建学习平台,组织校际间的学习交流。这不同于教育行政部门经常做的教研交流,在这里高师院校发挥着专家引领的作用。高师院校是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产生与使用地方,高师院校一般会通过交流平台将这些优势资源传递给所有教师,并通过他们向周边进行辐射。例如,在“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中,名师能够提供示范课,各校可以提供展示课,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重点与难点。在同课异构中研讨,在专家的引导下交流,校本培训教师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三)持续的支持服务与评价

高师院校对校本培训学校要进行长期的业务指导,履行服务的义务,同时适当地行使教育行政部门赋予的监督功能,建立跟踪服务评价机制,以确保培训的时间和质量。高师院校依据各校的校本研修计划及教师个人参与校本研修的原始材料,分批对各校每位教师逐一审核认定学时;对培训工作不落实、培训效果差、管理不规范的学校,将不予以认定学时。建立长期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各校在制订培训计划、考核培训结果、评定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更有计划性、系统性与执行性。

(四)网络培训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网络培训。网络学习平台要综合利用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WEB教材、多媒体课件、BBS论坛、聊天室、在线考核、动态分析等方式建立学习环境。包括统计与管理各类信息的数据库系统、网络课程资源、网络共享交流平台、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平台。开展网络培训,能够有效解决校本培训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校本培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闲暇时段,在校、在家,只要是可上网的地方,就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模块、选择专家交流,进行合作学习。对校本培训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方式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这种方式使区域内校本培训学校教师形成了一个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的学习氛围。开展网络培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内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培训者、学习者可以在线互动交流,达到知识、经验、情感的共享。例如,参训教师就某个主题,可以在网站论坛上发帖,参与讨论交流;可以借助即时交流工具,建立交流群组,或发文件,分享学习资源;也可利用博客,撰写研究日志、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所有参与者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不受现场氛围的影响,避免面对面交流中所生的顾虑。开展网络培训,有利于高师院校发挥主导地位,节约培训成本。

二、地方高师院校在区域化校本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需加强自身建设

(一)高师院校要转变教育理念

在教师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一体化已经成为共识,但是不少高师院校仍在承袭普通高教的人才培育导向,重知识轻实践,教学流程依然是强调知识的传承。所以地方高师院校要将培养和培训两大任务纳入共同建设和学科发展体系,扩展教育实习的内涵,结合教师教育中的入职教育,为教师的在职培训提供条件和机会,为整个教师教育过程服务,加强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二)高师院校要加强与教育实习基地的联系

高师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一大批不同特色的中学教育实习基地。通过教育实习,既可以全面检验师范生,同时也能够反馈出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水平,这些经验都能为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通过教育实习,高师院校的专家、学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能够深入进行基础教学的实践研究,关注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全面研究各学科课程,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成为推动与实施新课改的领军人物。

(三)整合资源,建立校本培训专家资源库

校本培训学校最需要高师院校提供的是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支持,高师院校可根据这些需要进行教育资源整合,组建成教师教育资源专家库,把全校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组织起来,组建成校本培训团队,并根据需要和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建设,使资源库的教师能满足校本培训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并能提供服务。高师建立起教师教育资源库后,要树立主动为基地学校服务的思想,经常派资源库的教师深入基地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了解基地学校的建设情况,为基地学校的发展提供诊断、评估,给基地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以专家引领,或给基地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培训服务、给基地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技术支撑等。这种主动服务的做法不仅使高师赢得了实习基地学校的信任,还有利于实践基地的稳固,对高师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地方高师院校是地方中小学教师成长的摇篮,更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地方高师院校构建区域内校本培训体系,有效地与中学对接,不仅利于高校服务地方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对推进区域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 篇8

一、中学阶段问题学生相关情况的简析

目前,广大中学生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两考”,即中考和高考,因此,在实际教学与学习实践过程中,都以这两考为导向,而且,在目前甚至是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两考显然是无法取代的,那么,在无法改变的现实前提下,我们如何去全面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无疑是一个摆在广大师生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自我优越意识越发强烈,另外,又由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亟待完善的阶段,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看来,基本处在本我与自我的过渡阶段,好奇心理和叛逆心理表现突出,因此关于中学生的问题也比较普遍。

据调查显示,自然班级的学生中优秀的只占少数(人为特殊分班的除外),至少1/2以上是中等偏差的学生,历年来最高的高考录取率是2008年57%(包括各类专科),因此,许多教师在分享成功学子的光环和喜悦之后,这些被”淘汰”的学生似乎被他们所遗忘。

学校是育人之地,它的性质有别于任何组织和单位,教师在学校不仅要充当传道授业的工具,而且更要成为学生成人成才的孵化工具,不仅要倡优,而且要普及,每个中学生都有获得老师帮扶发展的权利。然而,整体学生的状况反应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具体看来不甚理想,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化,包括学习兴趣狭窄、自主性薄弱、认真程度不够等;

(二)客观环境影响(包括物质环境过于优越),包括各种家庭社会学校的意外事项的发生,青春期相关问题和对教师的个人偏好等;

(三)惯性因素,包括基础较差,迷恋游戏,长期偏科和心理问题等;

(四)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手段和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

除此之外,一般多数学生都有这样一个习惯规律,即遵循“鲁迅三定则”——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低年级时候人人都为自己远大抱负和理想而呐喊(问题学生更是如此),中间年级时候因自己的境况感到有些迷茫而彷徨,高年级的时候,为了顺利毕业和晋升而惋惜往日学习不足的同时逼迫自己拾起旧书重新一搏(不仅中学生这样,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以防微杜渐。

二、对策措施

没有不希望自己成绩优异和出色的学生,因此,掌握这一心态规律,似乎也就意味着驾驭了成功引导学生的缰绳,以往的老师对待学生基本都是扬长避短,其实,这是一个埋没人才的漏洞隐患,良师当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原则理念,对学生更重要的则是要扬长“补”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同时,这也是对全体教师提出一个更加严格的要求和挑战。以下提供六种具体的肤浅方案:

(一)陈旧方式新鲜化,因为中学老师和教室比较固定,所以,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比较渴望新鲜感,在无法改变其它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老师的灵活作为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课堂时间和方式的设置和安排,课堂开场白要突出,能够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讲到重要的复杂的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诱导”,不妨讲个小故事或一段插话,这样能够让学生记忆更加牢固。

(二)呆板知识活跃化,包括公式定理人格化、史实诗词故事化、生活资料理论化,变通形式增强生动性。中学生由于长期接受灌输式教学,对生硬知识兴趣退化,对灵活知识难以驾驭而不愿接受,例如(X+Y)^2=X^2+2XY+Y^2,可以形象的比喻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合为一个家庭,婚后生育两子,这样公式很快就在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了,如此既不乏趣味,又起到良好效果;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家电、生活用具等要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等,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引射化教学,(“引射”本是流体力学一词,指流体高速流动时,由于速度较周围的流体快而带动周围的流体一起流动,高速流体周边压力的变化对周围的流体产生引流作用)教师在同一段时间内面对不同的学生,这样产生的教学效果必定是参差不齐的,然而这也是无法避免,因此,需要老师营造良好环境,组织学生无意识的去互相“帮扶”,例如,调整座位搭配,课堂讨论以好生差生参半为主,中学生往往有好强和表现心理,所以往往先掌握知识的学生积极乐意奉献自己的理解,而暂时对知识理解不够全面的学生迫于压力和方便也愿意接受同学的指点,故往往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感恩性引导。普天之下,没有一个父母不爱护自己子女的,同样,人之初性本善,中学生年龄小,还未收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比较淳朴,父母的辛酸泪都播撒在子女的身上,子女们也有目共睹、感同身受,对父母的孝顺心理应该毋庸置疑,因此,掌握这一点,用感恩的事例和精神去刺激出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成绩不理想又不努力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能收效丰盛的,这一点可视为是一种心理公关疗法而普遍适用的。

(五)区别化服务。对特差生、调皮生需要针对性引导,他们源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导致成绩不好而被忽视,这是值得遗憾的,总结他们的特点,你会发现,他们的智商也不比其他同学差,他们更加需要呵护,因此,要,利用一切可以实现的手段通过触类旁通的方法去激发他们,例如,老师可以多接触这些学生,让这些学生从内心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因而周围的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去影响他们,这样也有利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班集体团结向上氛围的形成。

(六)擅长奖励方式多元化。世界上没有人不乐意得到表扬和奖励,因此,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定理”。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学校制度上有学期年度评优,在主办活动过程中有排名先后,但是,往往“问题学生”与此无缘,作为老师来说,更应该在制度的缺陷中为他们灵活创造表现机会,例如,在体育和计算机课堂上,可勉励贪玩学生和迷恋游戏的学生模拟讲课,这样既让他们充分的参与,又让他们体悟到老师的重视(组织行为学中称之为激励保健)。另外,由于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具有公定力和权威性,因此,老师在课堂上需要巧妙的运用批评和表扬手段,以达到良好教学目的。例如,在上课期间,后排学生在大声喧哗,老师可假装误认为是对课堂内容的讨论而加以表扬(课后去单独批评指正),这样,往往比直接批评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去看“人”,“人”字由左长撇和右短捺依靠组合而成,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人总是有长处有短处的,所以”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问题;二、人有上坡之时也有下坡之日,每个学生的“开知识”时间段不尽相同,故在同一时期表现也存在差异;三、“人”字由两笔划靠拢组成,说明人是需要依靠和帮助的,那么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今在客观环境既定的情况下,我们广大教师如何更好的去浇灌这些蓓蕾,关键在于从心理学角度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期望,调整自己的讲授方式,使之能互相了解适应和协调;全面树立学生观,真正为学生服务,充分认识到“他人的子女是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子女也会是他人的子女”,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此,“问题学生”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摘要:中学阶段,是我们人生做出选择的第一个分岔路口,如何做出选择必将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中学生的发展关系祖国的未来,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也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全面的把握更广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通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轻忽的漏洞,往往因此而埋没一些具有发展潜能的而未被重视的人才,因而这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必须及时发现和解决这方面问题,特别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对症下药。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师,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 篇9

在世人眼里, 教师应该是比较令人感到幸福的职业。尤其对于女性而言, 这是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然而, 对于绝大多数“80后”中学女教师而言, 她们不仅没有身为教师的幸福感, 反而表现出强烈的职业倦怠。职业幸福感的缺失正在影响着很多“80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笔者对这一特殊群体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及相应的提升路径进行探讨。

一、“80后”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 来自社会的压力

自古以来, 教师被誉为“蜡烛”,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教师也被誉为“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只讲奉献, 不求回报。然而, 教师只是做着不平凡工作的平凡人。教育不是万能的, 对学生的教育是社会、家庭、学生和教师合力的产物, 而不是教师独立完成的作品。当全社会把教育的结果全部强加到教师身上, 看重的只有学生的成绩, 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压力, 给了教师种种束缚, 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政策性文件给教师设定了“行事准则”, 成了社会评判、衡量教师的主要依据。德性的期望和制度的约束让“80后”教师生活在各种规范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成功、喜悦及失败、伤感, 教师的自主、创造在学校管理的工具价值面前都被消融, 她们在不知不觉地成了外部规范和期待的奴隶。

2. 来自职业发展的压力

绝大多数“80后”教师在从事了3~10年的教学工作之后, 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与任务开始变得熟练, 按理可以缓解疲惫。但是, 这时她们又需要通过进修、在职读研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通过承担课题、发表论文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否则不但影响职称的评聘, 还有换岗下岗的可能。同时, 教育主管部门还在政策层面向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比如教师资格证的注册需要满足规定培训学分, 职称晋升需要有计算机考证等方面的硬性要求。随着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 不少地方都陆续要求参与职评的青年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班主任工作年限。这一大环境又使得“80后”女教师不得不将本应该放在家庭上的时间“挪用”到细碎繁琐的班级管理探索与实践中。这些都让“80后”的女教师强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与生存危机。

3. 来自考核竞争的压力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社会比较是产生公正感的心理机制。只有他认为自己的投入产出与他人的投入产出相当时, 才觉得公平。“80后”女教师更倾向与这种社会比较。在教师的发展机会 (如职务晋升、获奖、进修培训等) 的公正感而言, 由于学校内部的“排资论辈”, 常常对青年教师有失公允。一些不公正的否定性评价很容易伤害“80后”女教师的自尊心和幸福感。同时, “80后”女教师不够理想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到职称的评定, 评不上更高一级的职称更是意味着经济收入的损失和职业成就感的降低。处于职称的最底层的她们, 每天做着和其他教师一样的工作, 却拿着不一样的收入。因此, 多数女教师内心的满足感是不强的。这使“80后”女教师陷入一种无奈的困惑之中, 严重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让她们的教育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4. 来自自身性格弱点的影响

女性感情细腻且敏感, 容易在各方面体验到挫折感;有的女性心胸不够开阔, 容易计较一些小事, 心里积满了小恩小怨;有的女性喜欢与别人攀比, 容易嫉妒别人。她们对自我提出高要求:教学成绩要名列前茅, 卫生评比要拿“流动红旗”, 参加“优质课”评选要有所斩获……这些女性常见的性格弱点在“80后”女教师身上有所表现, 成了她们幸福感缺失的又一原因。同时, 现在的“80后”女教师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 不太会主动与他人沟通与解释, 也不会自我反省, 而是一味地找他人的原因。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误会与摩擦。此外, “80后”女教师在与其年龄相差不大的学生面前, 渴望爱与被爱, 渴望得到他们的尊重。因此, 很容易与学生建立起朋友般的感情, 但她们由于经验欠缺, 自我调节能力差, 在需要拿出威严时, 往往达不到显著的效果。

5. 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

“80后”女教师在工作前几年的时间里解决了住房、婚嫁等问题之后, 又要经历怀孕生子阶段, 这就注定女教师若想取得成功、获得社会的认可, 就必定要比男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处于怀孕生子阶段的“80后”女教师承担养老育幼的家庭重任, 她们在家里要负责家庭的生活起居, 做家务, 辅导孩子学习, 相夫教子。在学校里, 她们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尽管多数家庭的无私支持为“80后”女教师提供了坚强后盾, 但多重角色的频繁转换让她们身心疲惫, 很难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钻研教育教学。面对各种压力, “80后”女教师普遍感到不够幸福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

职业幸福感缺失的现状不仅关乎“80后”女教师的生存状态, 更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 除了教师自身要主动寻求并培育自身职业幸福感外, 社会、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积极研究对策改变“80后”女教师的教育生活状态。

二、提升“80后”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路径

1. 教师自身由“埋怨环境”向“修炼自身”转变

在学校, 资历尚浅的“80后”女教师还处在生存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她们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 较高层次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如果这时她们将教师职业单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非“生活方式”, 那么当“工作快乐”、“专业声望”和“荣誉获得”等对于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说是难以得到的奢侈品时, 她们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个人兴趣和意愿等因素的必要考虑就会缺位, 进而不能真正理解教师职业的正确内涵。埋怨环境, 天昏地暗;改变自己, 天高地阔 (魏书生, 1993) 。女教师在面对时运不济与命运不公时, 要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信念, 脱离功利主义心态, 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挫折, 以积极的心态解决这些困难。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从“埋怨环境”思维中走出来, “80后”女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修炼”:一是愿景修炼, 不断追求卓越;二是学术修炼, 提升学术素养;三是心智修炼, 学会哲学思考 (吴加澍, 2011) 。有了追求的愿景, 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学科视域与丰厚的文化底蕴, 有了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教师就有了内部动力与强大信念。而“一个教师能走多远, 关键取决于其信念” (张强, 2012) 。“80后”女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具有阳光的人生态度, 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 快乐地与学生相处, 开心地享受教学中的成就, 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断设定目标突破自我, 实现生命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 你会发现先前一直担心的职称评定问题就好比坐车, 大家不要乱, 更不能挤, 只要做好充分准备, 那么车一来, 学校自然会全力以赴扶你上车。

2. 学校管理由“工具价值”向“人文价值”转变

学校往往会从教师的“应做什么”的“工具价值”而非“需要什么”的“人文价值”对教师实施管理。对教师进行管理时, 首先必须认识到教师是一个“凡人”, 是一个“生命”, 要对其给予生命的善待与尊重, 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之后才是作为“教师”的角色要求。只有这样, 教师的幸福才有基础与源泉。教师幸福作为一种复杂而又活跃的情感体验, 与情感内容并无绝对关联, 它可以是愉悦、高兴等积极情感, 也可以是生气、难过、焦虑等消极情感, 或者兼而有之。考虑到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的愉悦的情感体验, 所以情感关怀对细腻又敏感的“80后”女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让她们在一种尊重、信任、支持的气氛中充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与需要;其次, 要努力创设各种平台 (如教师培养计划、各类课堂比赛、综合荣誉评比等) 为她们实现专业成长的阶段性目标提供机会, 让她们看到自身专业成长的希望, 进而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要设定合理的评价机制使“80后”女教师的付出有获得肯定的机会, 让她们感受到价值感, 进而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3. 教育部门由“规定动作”向“自选动作”转变

教育主管部门为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不断创新思路搞活动的做法本无可厚非。然而, 多数陷于日常琐碎事务之中的中学女教师在面对各类名目繁多的培训时, 普遍表现出倦怠的心态, 甚至充满“敌意”。传统的师资培训是让受训教师接受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教学法知识 (理论) 和成功的教学模式。它忽视了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基于教育教学信念的主动建构过程, 其有效性不免令人质疑 (张强, 2012) 。从客观角度讲, 这些层出不穷的“规定动作”的确挤占了很大一部分本该属于教师的自由空间, 让教师 (特别是“80后”女教师) 的职业幸福感急剧下降。甚至对于一些正处特殊阶段的她们来说, 除了上班时间外, 其他时间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睡觉。如果身体和精神长期被“透支”, 甚至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则教师感受到的只是痛苦和无奈, 怎么可能会有幸福感呢?为此, 教育部门针对承担特殊使命、处于特殊阶段的“80后”女教师的特点, 积极转变工作思路, 更多地了解她们的现实困难与实际需求, 提供满足教师个性化需要的“菜单”供她们进行选择。“自选动作”强调教师的参与意识与自我需求, 注重教师的经验与兴趣, 能较好地唤起“80后”女教师对培训的认可度。这样, 教育部门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善意”举动就会被她们所理解, 她们内心的“烦闷感”也会逐渐被“幸福感”所取代。

三、结语

幸福是一种能力, 是一种有关幸福实现的主体条件或能力 (檀传宝, 2002) , 我们要为幸福做好准备。这样一种准备既与外部状态的改善有关, 更与教师自身内部状态的变化息息相关。尽管处在特殊阶段的“80后”女教师面临诸多挑战, 这些困难不可避免地对她们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感产生了消极影响, 她们必须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自身修炼, 在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培育内心的职业幸福感, 真正体验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只有教师有了内心的幸福感, 学生才会感到幸福。无论是从教师的健康还是从教育的发展来讲,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都是很有必要的。“80后”女教师应该保持幸福与优雅, 让自己灵动而有激情, 不断学习积累, 加强自我修炼, 为自己的教育之旅铺设坦途。同时, 努力“将自己当自己, 将自己当学生, 将学生当自己, 将学生当学生”, 在“育人”的同时坚持“育己”, 既照亮别人, 又发展自己 (张强, 2008) 。

参考文献

[1]苗元江, 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檀传宝.论教师幸福[J].教育科学, 2002 (1) .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广西:漓江出版社, 1993.

[4]吴加澍.从优秀走向卓越——物理教师的三项修炼探微[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1 (6) .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张强.开掘班主任生活的幸福源泉[J].班主任之友, 2008 (11) .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 篇10

关键词:中学历史,探究能力,教学方法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中学历史课堂安排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果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 获得知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就会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探究能力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探究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需要教师多方面的能力, 笔者结合人教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作了如下探索。

一、提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能力

探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历史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否则就无法很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把握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合理分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具体角色。尤其是在需要学生分组配合进行的活动中, 教师应对学生统筹安排, 有机地组成和谐互补的群体, 合作互助, 取长补短, 共同经历探究学习。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要结合学生具体生活实际, 组织学生围绕本课探究主题“近代以来英国为什么选择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的确立和扩大”、“议会选举制度的完善”进行角色定位。教师要观察和发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予指导, 并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和进程作出必要的修正和调整。总之, 历史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探究活动的组织能力, 才能有效地开展探究教学活动。

二、提高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能力

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 营造一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维活跃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教师要能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现实情境,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启发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探究方案, 以使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 在探究“议会主权的确立和扩大”主题时, 有个重要环节是对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理解,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现实情境:“如果习总书记要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请你为习总书记的行程作一个规划安排。”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历史知识放在现实情境中加以理解, 既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高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利用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离开了信息的搜集和整理, 任何创新活动都将难以开展。帮助学生提高搜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是探究教学中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科研究动态, 立足学科前沿, 采集信息资料, 丰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教学内容。其次, 教师要根据本课具体的探究主题, 给学生提出信息搜集的任务, 扩大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所布置的探究任务应该明确、具体, 但又应该具有开放性, 使学生能将已有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并加以运用和扩充。另外, 教师在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中, 最好向学生作出示范, 引导学生了解探究过程, 掌握探究方法,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筛选和利用能力。

四、提高学生评价探究活动的能力

探究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 还要能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 因此要重视介绍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标准和要求。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最终的总结性评价中, 都应该注重运用激励引导性评价, 增强学生的信心, 同时应该让学生注重积累学习方法和经验。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 在探究“近代以来英国为什么选择君主立宪制”主题的活动中,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适时作出肯定, 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得出“政治制度的选择应该尊重本国的国情”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结论。另外,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学习成果内化并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与相关的活动之中。

中学语文教师工作反思 篇11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希望我所教的都是合格的学生。为了给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陶冶自己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自身修养,力争在师德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

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订阅了三四种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还借阅了大量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其中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验证和发展了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笔者有时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使自己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是做到“不耻下问”,教学互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也是教师的“老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知识。

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学生的希望,中学教师要尽最大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地完成中学语文教学任务。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继续向老教师请教,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

三、创新教学思维

1.辐射思维

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是至关重要的,而拓展性思维——辐射思维,即有“举一隅”“以三隅反”的功效。

譬如授冰心的《小桔灯》一文,在第十四自然段涉及到“朦胧”一词,倘若只解释为“光线微弱”或“模模糊糊”一带而过,学生就只能了解这一个“朦胧”,而对同音“méng lóng”就极易产生混淆,用起来,就有可能张冠李戴,假如进行异向思维、幅射思维,便可引出若干同音形似的词来:“朦胧”,原指月光不明,《小桔灯》中借指“灯光”不明;而“曚昽”则指日光不明了:“蒙眬”与“矇眬”尽管结构有差异,但含义却相同,即“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这样,学生对四组读音相同的“méng lóng”就有了清晰的了解。

2.顺向求同法

顺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去思考。在语文学习中,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思考,并从正面考虑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性。例如,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分析课文第二大段内容时,根据课文描述的四次幻景的内容,从正面去思考,得出答案:一方面,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亲人的爱抚;另一方面,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亲人的爱抚,因此,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幻想而已,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激发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这样学习,为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3.纵横连动法

连动思维是根据事物的纵向横向联系,进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思考,从而提出新的设想,得出新的答案。语文学习中的扩写、缩写、补写、改写等训练形式,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连动性的好方法。例如,学了《东郭先生和狼》以后,续写一则故事:《东郭先生第二次遇上狼》,思考“东郭先生第二次遇上狼后会怎么办”的问题,这样训练,学生不再孤立地分析问题,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学校各项活动情况:积极参与活动,严格要求自我

语文来源于生活,多参加活动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以身作则,带动学生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互动。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教学方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有可尝试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吧。

参考文献:

1.陈云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11).

关于加强中学德育教学的探讨 篇12

关键词:德育教育,创新,实践

当今学生中存在的德育问题主要有: 贪玩厌学, 游戏人生; 诚信缺失, 考试作弊; 行为欠缺, 规范无序; 染黄染赌, 涉黑犯罪; 爱国观念淡薄。随着德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现代教育方法与手段的进步, 学生德育课教学方法的落后和教学手段的陈旧日益突出。而德育课程的时代性特征, 决定了德育教师应做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者。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 对课程改革一些新理念作深入的领会和分析, 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创新改革的实践者。

一、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 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地影响, 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 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各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环节和细节中。而素质教育又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 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 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教师是德育主要的实施者, 是连接学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 是实现德育管理观念的先锋, 是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的实验员, 作用举足轻重。

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 坚持教书育人, 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 保持稳定情绪, 提高心理素质。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 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 充分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树立全员育人观念, 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加强教师德育培训, 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 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 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 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 当代德育教育尤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 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 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 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 以身示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 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 让学生耳濡目染, 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而学习成绩的优劣, 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 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 相互启发,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 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 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 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 课堂上, 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 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 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课下, 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 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 相互质疑问答, 答疑解惑, 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 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 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强化合作行为, 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 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 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可见, 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实践锻炼。学生品德的养成, 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 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 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 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 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 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 恰恰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 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 创设各种情景, 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 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 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4. 榜样模仿。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 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 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 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 我作为班主任, 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 一方面, 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 另一方面, 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 既重言教, 又重身传, 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四、结论

上一篇:个人与团队下一篇:教育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