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

2024-06-13

中学教师(精选12篇)

中学教师 篇1

摘要:教师职业压力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中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面对繁重的工作、社会家长的高期待和难教的学生、新课程改革等众多考验, 压力可谓最大。持续、过重的压力势必对教师的生理、心理、行为和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就本地区的中学教师压力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达到了解本地中学教师当前压力状况目的,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 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对策,探析

任何职业都有压力, 但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适度的压力是教师发挥主动性的动力, 但持久、过度的压力则影响教师身心健康。许多研究表明, 心理压力大导致行为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 某种意义上远超过教学能力低下教师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 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基于此, 课题组在曲靖市多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走访, 共发放问卷21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其中男教师共87人, 女教师共111人, 班主任共60人, 非班主任138人。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相关数据、教师的职业观、学生观、压力程度、压力来源等内容。采用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 结合个别访谈分析如下:

一、教师压力现状

教师压力程度调查情况:

1. 教师压力程度的调查统计。

问卷“您觉得学校带给您的工作压力大吗?”的单项选择题, 是专门调查教师压力程度的。题目有四个选项, 分别代表四个级别:A选项“很大, 快让人受不了”代表重度压力, B选项“挺大的, 但还能应付”代表中度压力, C选项“一般, 在正常范围之内”代表轻度压力, D选项“没有什么压力”代表没有压力。问卷统计结果是:选A项重度的有41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20.7%;选B项中度的有98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49.5%;选C项轻度的有51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25.8%;选D项的有8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4%。由此可见, A项B项相加, 有中度及重度压力的教师人数共有139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0.2%, 这一比例已经远超过总人数的半数, 由此可以见, 本地中学教师职业压力人数较多, 教师压力总体偏大。

2. 不同性别、年龄、是否班主任职业压力差异调查。

课题组专门选取重度和中度压力的教师139人进行统计, 算出不同性别、年龄、班主任和非班主任的压力较大 (含重度和中度) 教师的百分比, 据百分比的大小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是否班主任压力人数的不同。男女教师的压力差异调查结果是:压力较大的139人中, 男教师共64人, 受访男教师总数是87人, 男教师压力人数百分比是73.6%, 女教师75人, 受访女教师总数111人, 女教师压力人数百分比是67.6%。结论:男教师压力人数比例高出女教师6个百分点, 表明男教师压力较大的人数多于女教师, 男教师更易有压力感, 但一般人会认为, 女教师要兼顾家庭和工作, 会有更多人感到压力较大, 但调查结果与我们平时的经验相反, 这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需要更多关注男教师。是否班主任的压力差异调查结果是:在压力较大的139人中, 班主任共有45人, 受访班主任总数是60人, 压力较大人数百分比是75.0%;非班主任人数是94人, 受访非班主任总数是138人, 压力较大的人数百分比是68.1%。由此可见, 班主任压力较大人数比例高出非班主任6.9个百分点, 中学班主任压力较大的人数多于非班主任, 这一调查结果与我们的走访结果一致, 班主任事无巨细都要管, 工作负荷相当大, 压力也大。不同年龄段教师压力差异调查结果是:在压力较大的139人中, 25岁以下共有3人, 同年龄段受访者总人数是5人, 此年龄段压力较大人数百分比是60%;26岁至35岁之间共有24人, 同年龄段受访者总人数是32人, 此年龄段压力较大人数百分比是75%;36岁至45岁之间共有59人, 同年龄段受访者总人数是88人, 此年龄段压力较大人数百分比是67%;46岁以上共有47人, 同年龄段受访者总人数是73人, 此年龄段压力较大人数百分比是64%。从四个年龄段压力人数比来看, 26岁至35岁之间的感到压力较大的人数较多, 压力人数比均高于其他年龄段。

二、教师压力来源调查情况及分析

教师压力来源情况。统计问卷里“您觉得以下哪方面给你带来压力?”的选择题的答题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问题共七个选项, 可以多选, 在回收的198份有效问卷中, 选择A项“课堂教学工作”有31人, 占总人数的15.7%, 位列七个选项的第5位;选择B项“成绩排名、升学率”有108人, 占总人数的54.5%, 位列七个选项的第1位;选择C项“学生难教”有95人, 占总人数的48.0%, 位列七个选项的第2位;选择D项“职称评定”有77人, 占总人数的38.9%, 位列七个选项的第4位;选择E项“家长和社会的需求”有79人, 占总人数的39.9%, 位列七个选项的第3位;选择F项“人际关系”有26人, 占总人数的13.1%, 位列七个选项的第6位;选择G项“其他”有17人, 占总人数的8%, 位列七个选项的第7位。从以上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出:

1.“成绩排名、升学率”是教师压力来源的首要因素, 有54.5%的受访教师认为“成绩排名、升学率”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单一评价体制虽已多年, 但现实情况是教育部门、社会和学校仍“唯分数论”, 沿用数字量化评价体系, 弄得教师不堪重负, 现行评价体制能否改变, 怎样变, 值得反思。

2.“学生难教”排在教师压力来源的第二位, 有48%的受访者认为“学生难教”给他们带来不小压力。当下中学生具有差异性、多变性, 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强烈, 喜欢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自律性差、受到社会影响大等特点, 这对中学教师提出更了高要求, 教师面临更多考验, 常常超负荷工作, 感到精疲力竭。

3.“家长和社会的需求”是教师压力形成的第三大因素, 有39.9%的教师认为“家长和社会对老师的多样需求”有“众口难调”之感。社会各界赋予教师太多角色, 这都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家长望子成龙, 总盯着成绩, 希望孩子不用太苦又能考出好成绩, 教师要严格管教学生又要能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部分家长甚至孩子班级哪科成绩不佳, 就要求调换教师, 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可谓不小。

4.“职称评定”给教师带来的压力, 位列压力来源第四位。中学职称评定, 在诸多硬性条件中主要看教学质量 (工作量、教学成绩) 、获奖多少 (教师自身、指导学生) 、论文发表数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程度, 可以说是综合性的高要求, 加之职务职称晋升中相关法规政策不配套, 以致出现一些不公正现象都会增加教师的压力感。但值得注意的是, 职称评定虽涉及教师劳动价值和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 但此调查中因此而感到压力大的人数比例却在“升学率”、“学生难教”、“家长和社会需求”之后,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当地大部分中学教师是以追求教学上的成功为职业价值取向, 并非个人利益, 具有职业奉献精神。

最后, “课堂教学”、“其他”分别成为教师压力来源的第六和第七位, 选择人数都不多, 分别是13.1%和8%, 这些数据表明:本地绝大多数中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素质是自信的。“其他”选项主要包括个体因素, 如家庭问题、子女问教育问题、自身健康问题等, 这些对90%以上的教师是不构成职业压力的。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

压力有内源型和外源型之分, 过重压力的解决需内外因素的共同改变来实现。

1. 改变“唯升学率、分数论”评价体制, 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教学劳动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工作缺乏成就感。成绩排名、升学率固然可量化且一定程度能反映教学结果, 但学生成绩的好坏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绩与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关系。分数、升学率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教师的付出, 教师品格、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无法量化, 数字化评价方法容易挫伤教师积极性, 故要探索新的评价体系, 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结合教师教学态度、课堂表现, 综合评价, 以减少教师挫败感。

2.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完善现行管理制度, 为教师提供必要支持。

教育和学校的稳定、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 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改革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和制度、教师被动接受的方案、僵化的考核和评比, 多听取教师的意见, 维护教师正当权益, 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创造条件, 为教师工作的开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

3.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营造宽容的社会舆论环境, 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尊严。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社会对教师的高期待可以理解但要理性, 教师也是普通人不是神, 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正如有学者所言, 任何号称完美的教师在真正意义上都有欠缺, 任何人都有欠缺, 寄希望于完美的人对其他不完美的人进行“上所施, 下所效”的影响纯属幻想。

4. 教师要自觉充实精神世界, 提升自身素质, 更好的服务社会。

教师在传承人类文明上承担着重要责任, 既要在科学知识领域成为学生的导师, 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教师的一切学识是以精神的底子为基础的, 教师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尤为重要, 应在拓宽知识、提升精神境界、塑造人格魅力等方面下功夫, 自我的完善是化解压力的最重要条件。教师在压力和挑战面前要保持良好心态。有人可以把压力变成事业进步的动力, 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和理念。

参考文献

[1]欧阳偶春, 雷淑华.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研究述评[J].教育与管理, 2012, (5) .

中学教师 篇2

为适应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建设一支观念先进、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名师、骨干教师队伍,影响、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彭水第一中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加强骨干教师网络建设,构建由课堂教学优秀者——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理念,道德素质高尚,业务精湛,教学成绩优秀,开拓创新,科研成果闻名的特色名师。到2014年,力争培养十到十二名名市级教学骨干或名教师,五十到六十名教学骨干,十五到二十名开发区教学骨干或名教师。

二、选拔方法。

制定和完善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及考核方法,建立骨干教师档案。继续实施骨干教师认定和考评制度,给教师创造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机会。通过单位推荐,听课、说课、评课及综合评定等几个环节,认定校级骨干教师,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培养一个。逐步形成我校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气氛,带动全校教师积极进取。

三、培养方法。

1.开展“名师推动工程”。

0 奉节生活网 网址:

首先,确定全国、省、市、区各级骨干教师的基本要求,放到骨干教师中广泛讨论,然后让大家制定适于自己特点的自我实现方案。自我实现方案包括个人业绩回顾、能力自我评价、未来发展目标、近期发展目标、方法措施五部分,促使骨干教师自觉向名师靠拢。2.开办“骨干教师读书班”。

学习内容:《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走进新课程》等 学习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以集体辅导。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办法。“请进来”—以学区牵头邀请专家讲座。“走出去”—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

(1)学校全力支持骨干教师参加的各种形式的外出进修学习。学习归来,一是要递交书面汇报材料,二是要进行组内或全校的经验交流,三是要上一节或两节公开课、观摩课。

(2)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加优质课评比,课件比赛等。另外,还要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骨干教师到兄弟学校听课。骨干教师在听课中学习领悟,并对照教学实践写出心得体会,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个月进行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两个月一次业务考核。3.为骨干教师“搭台子”。

为了给骨干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学校制定了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开展“我最满意的一堂课活动”,通过活动推出示范课、创新课。4.给骨干教师“压担子” 奉节生活网 网址:

树立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承担并实施一个课题专项研究,每学期写出该课题的总结论文或阶段性报告。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要上成果实践课。

四、培养措施。

1.建立学习督察制度,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督促检查,确保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2.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及奖励措施,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3.学校对骨干教师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学习经费等提供必要的保障。

4.骨干教师参与的各项活动均与教师年底绩效工资考核挂钩。

五、管理与考核。

1.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并建立骨干教师业务与考核档案。2.每学年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查,并对考查情况进行总结和通报

奉节中学

中学教师“七案式”备课 篇3

【关键词】备课  个性  思考  实际  求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61-02

备课,是中学教师的一门重要功课。备课备得好, 教师上起课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就会轻松快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自然会好。怎样才能使备课备得好,笔者主张中学教师进行“七案式”备课。

一、草案

很多老师在备课之前,第一步就是喜欢上网搜素相关的内容,这样信息量确实很大,便于借鉴别人的长处。可是不足的是他人的观点和做法会很容易干扰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等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备课的第一步,最好是研读文本,酝酿构思,形成草案。这个时候教师只知道文本内容,没有看别人的东西,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思维习惯构思出上课的环节,就好像在一张白纸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这种草案是原生态的,是根据实际的。没有别的东西干扰构思者的思维,教师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有极大的发挥的余地。由于是原创的,因此是有个性的、是唯一的。我们很多时候提提倡集体备课,这是群策群力,发扬集体智慧的很好的途径。

二、共案

有了第一步“草案”的酝酿,教师脑海里有了初步的计划,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教师对上课的内容熟悉了,讨论起来就会心中有数,就会有共鸣,也就不会轻易赞同别人的观点,很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讨论会很有驱动力和针对性,甚至会引起争辩,这样才会有观念互补和智慧交融。经过这样各抒己见、碰撞交融的阶段,得出来的共案会更具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因为一个人想出来的东西,难免失之偏颇。发扬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是共案的优势所在。

三、个案

个案。共案式针对所有的老师,因此,也就势必缺乏个性和特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必然没有棱角。这样,就需要一个斟酌打磨、体现特色的形成个案的过程。在集体备课的时候由于各抒己见,个人的表达难免不够全面,也难免领会不到位,对别人的观点和意见,也需要一个领会和消化的过程。集体备课之后,还需要一个反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教师咀嚼、回味、冥想,或茅塞顿开,或心领神会,或灵光一现。这个时候,要对集体备课形成的东西,根据自己上课风格、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案。

四、定案

形成了个案之后,教师还要不断把玩自己的作品,不断地调整、充实和修改。对集体备课老师们的意见,要仔细思考,认真对待。这个时候,也可以上网、查阅书刊等,大量获取其他老师关于这个材料的上课的方法和经验,应该虚心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地方,这是一个博采众长的阶段。对自己感到有疑问的地方,应该小心求证。应该查阅权威的字典和书籍,不能凭感觉和记忆。

五、预案

有了定案,并非万事大吉,教师在脑海里面,在潜意识里面,应该还有一个预案。这个预案,应该一直在生成、一直在修改、一直在准备,直到上课结束。教室里的事情,不可能是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成不变的,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教师对要讲的内容,对如何应对学生的提问、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等,要不断思考,做出预测,早做安排。并还应该能够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处理。如果教师脑海里有语案这个概念,潜意识里就会随时调整、随时应变、随时就会有智慧的火花闪烁,随时就会有很好的随机应变。

六、翻案

一节课上完之后,教师有时想来,发现有的地方讲得不妥甚至讲错了。这样需要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反思,形成翻案。教师下一节课能够做出适当的弥补和更正,同时,也使以后的教学更加完善。课后,再去咀嚼这节课的计划、师生表现、课堂氛围等等,还会找到完善教案的一些策略,这个时候记录下来,修改一下,会事半功倍。因为等到下一个回合去讲相关内容的时候,很有可能就将这些一闪而过的改进的点子和方法忘记了。

七、精案

教师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打磨整理,实现资源共享。教师有空的时候,对自己的作品不断把玩、打磨,形成精案。可以和校内外的老师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交流的时候,大家也可能会提出意见,以便做进一步的修改,这样就会更加正确和完善。在教了这节课的后面的内容之后,也可以对前面的做出相关修改,因为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章节是一个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前后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还能找到灵感、找到应该取舍的地方。

结论:形成精案之后,也不是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下次开始使用的时候,又把精案当草案, 再来思考、讨论和打磨,这样才会不断形成精案,教出来的学生才是精品。这样经历草案、共案、个案、定案、预案、翻案再到精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反复循环精益求精的过程,这是一个充分备课艺无止境的过程,是有效教学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情感教学心理学 卢家楣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二版

[2] 中小学英语课堂趣味教学 张光明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年4月

[3] 直击高中英语新课程疑难 张光明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年7月

中学历史教师素质浅析 篇4

首先, 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 要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其次, 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我想就是“奉献”两个字。如果丢掉了奉献, 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要有甘当人梯和红烛的献身精神, 对学生充满爱心, 对工作充满责任心, 对未来充满信心, 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二、历史教师应当有渊博的专业学识

首先, 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 知识内涵丰富, 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

其次, 历史事物经常通过辐射, 将触角伸向四面八方的其他历史实体。又经过辐射, 将周围上下各历史实体的触觉集中到自已身上。因此, 每一个历史知识都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人类历史的发展, 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造系统、符号系统、行为系统等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主要的分类史 (如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军事史、民族史、国际关系史等) 知识。

三、历史教师应当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传统的师范生师能素质强调“三笔一画”, 这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对教师具有的师能素质的高度概括, 但是时代在发展, 教育在进步, 对教师应当具有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包括教师口语技能、教师书写技能、教师文体写作技能、教学综合技能等。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要教好书, 育好人, 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 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增强育人能力。一般来讲, 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因而, 掌握语言的艺术, 学会说话的技巧, 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而且还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色, 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 状物使学生如临其境, 言志能使学生豪情满怀, 说理能使学生由衷折服。

2. 文字表述能力

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改能力。教学经验的总结, 教研成果的表述, 教改方案的制定, 都需要我们将所做、所感、所思、所悟用文字表述出来。因此, 要求现代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

3. 新知汲取能力

我身边的教师楷模_中学教师 篇5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我的榜样就在身边,我们是同一年毕业的,也是同一时间步入教师这个职业的。自她参加工作以来,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了。

在工作中,她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将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教书育人,不辜负领导对她的信任。在教学上,她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教授她们课程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她注重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

在她的书桌上有自参加工作以来每一期的《英语周报》,她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了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她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适当加以改变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她非常优秀,但她的教学任务也非常繁重,每星期上近20节课,每天上完课已经是筋疲力尽,但她还是坚持改完当天学生的习题,准备好第二天的教案才休息。在她的课堂上,讲授全面细致,分析精辟有理,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点点心中有数,她总是有讲不完的题、改不完的作业、教育不完的学生,在她的心中学生比什么都重要。

中学教师的科研心路 篇6

关键词:中学科研;困难成因;解决办法

学校教育科研的呼声传遍中小学校的校园,“科研兴校”“科研兴学”“科研兴教”和“教师即研究者”等教育新理念已被更多的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但是,通过身边的简单调查研究之后发现,教育科研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当前教育科研并没有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不高,学校教育科研的实际效果还比较低下,教育科研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和先导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从教师教育科研困难的原因和如何走上教育科研之路两方面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教育科研困难的成因

1.教师个人因素

(1)教师本人认识不到位,怕苦怕累

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理解不到位。什么是教育科研,对教育科研的理解一般趋于两种,一种是模糊的,知道有这么回事,但具体的内涵就不知所云;另一种觉得那太过高深,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其实,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问题或规律进行研究、总结、提炼的一种认识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活动中的问题,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进一步为教育实践服务,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发展服务。

教师对搞教育科研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很好地认识到: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正处于课改迅猛推进的时代。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创新”的理念。如何进行“教育创新”?教育科研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搞教育科研,才能进行“教育创新”;只有进行“教育创新”,才能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新一轮课改深入开展,推动教育发展。二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无数的教育实践和实施有力证明了,单靠“苦教、苦学、苦练”那是绝对行不通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就必须要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三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高素质的教育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有高效、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而且搞教育科研绝对是一条“终南捷径”,这一点已被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事实所证实,我们非常熟悉的教育家魏书生、李镇西先生就是很好的典范。

(2)教师对于教育科研茫然,无从着手

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自己也想进行研究,可是苦于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做起。一谈及教育科研,一脸的渴望、一脸的茫然。这就是我们很多传统型教师没有能力个人搞科研,自己不认真钻研,周围缺少必要的引领,久而久之,这颗蠢蠢欲动的心随之就会平静下来,慢慢也就泰然处之、心安理得了。

2.周围环境因素

教师层面之上的各级各类人员中,有部分人,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必要的引领,没有硬性要求,从而导致自觉自愿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越来越少,周围搞科研的人少,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一部分人本身就缺乏科研意识、缺乏科研动力的教师,就懒于科研,久而久之就产生惰性,加之没有必要的约束、评估考核,没有硬性挂钩,没有强制措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自讨苦吃呢,到后来必然是周围进行教育科研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就基本没人搞了。

更有甚者,还会波及教育教学领域,人的惰性不会仅仅停留在教育科研上吧。

当然,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困难的原因,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基本清楚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困难的原因之后,如何走出困境,走入科研呢?

二、教师教育科研改进的措施

1.认识

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发展需要什么?自身需要发展什么?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起点、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而且这三个因素构成不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各类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沿着这三条边,提高自己,修炼自己,发展自己。

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行教育科研与我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不矛盾,而且对于帮助、促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会相得益彰,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成为名师的必由之路: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理论型教师→优秀教师→名师,这是每位教师成长的轨迹,教育科研只是成长路上的一角,但它却是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角,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不搞教育科研的;凡是研究有成的教师,无一不是优秀的;从不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到头来只能是教书匠。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指引、触动、促使我们科研的动力和源泉。

2.实做

我们对于教育科研有了认识,有了要求,那就有行动的可能和必然,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个体就会考虑着手进行教育科研,就会启动教育科研,就会实做科研工作,而学校的教育科研完全是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手研究,课题研究必须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实效性和实用性出发,根据学科特点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始于教学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

这就是按照“学习、借鉴→跟着别人做→自己试做微型课题,不断总结、磨炼、提高→自己试做普教课题,总结、提炼、提升→独当一面,高高兴兴科研,成为研究型教师→进而走进专家行列”的方向发展。

3.喜欢

我们作为教师从不喜欢科研,不知如何进行科研,到通过刚性要求,强迫进入科研队伍,尝试科研,初尝教育科研的甜果,到最后,通过科研能力提升,进一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走入名师、专家行列,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双丰收,这时的人民教师不想搞科研都不行,不想搞好教学都不行,已经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我们学校的教育科研搞上去了,教育教学质量也搞上去了,学校也实现了双丰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实现了双丰收,随即由原来的两条路,教育教学一条路,教育科研一条路,最终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合力,全面和谐推动本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当然,教育科研既是科學,又是艺术,作为科学就是要求真,作为艺术就要创新。所以,我们搞教育科研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不断地学习、反思、实践、总结,学习使人广博,反思使人深刻,实践使人充实,总结使人提高,衷心希望教育科研之花开遍资阳的山山水水!

参考文献:

周靖彦.中学教师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3.5.26.

浅谈中学教师素质 篇7

一、过硬的政治素质

教师的政治素质包含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师德、职业道德。

政治思想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政治思想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 决定着教师的政治信念和宗旨, 制约教师的道德规范, 影响着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及自身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看作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高度的政治热情, 积极负责地从事着平凡而光荣的教育工作。

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教育观念和理念。就当前教育改革特别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言, 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民主观念、人本观念、终身观念、未来观念以及教学中的新的教材观、教师间的合作观、新的评价观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

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二、渊博的知识涵养

教师的知识素质主要包含专业技能知识、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的知识, 渊博的教师素质是教师实现其社会自身价值的直接能力。

现代教师要加强学习, 形成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能力结构。教育是超前的事业, 现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 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 并渗透环境、交通、能源、国防等教育。在多学科对同一学生的施教过程中, 要求各学科教师要有相互配合的意识, 应善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应当有较成熟的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具备较系统的心理学知识, 了解学与教的心理、知识生成的原理、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具备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要善于与他人沟通, 分享研究成果, 善于汲取他人的成果, 丰富更新自己的观点, 使自己总是站在科学前沿。要从“应试教育”的巢臼中走出来, 转变教育观念, 抛弃传统陈旧的教法, 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 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加强进修, 提高业务能力, 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 让学生为你的才能所吸引, 心悦诚服地“跟你学”。

三、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素质

我国古代的孔子说:“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他认为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的积极心态。在我们今天看来, 这实际上是在告诫教师, 在工作之余, 别忘了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应及时调整修正, 并进一步充实完善自己。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应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 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没有雄心壮志的人, 他们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动力, 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都需要有高远的志向的牵引。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 这应该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教师要自加压力, 树立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 开拓进取, 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把教学当作自己的事业, 实现敬业到精业的突破。

自我认知能力。教师要发展自我, 首先要有清楚的自我意识, 发现自己的优势、长处, 以及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便于更好发挥优势, 弥补不足。

自我调节能力。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 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 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自我教育能力。人类已进入学习化社会, 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这种能力的本身就意味着学生要成为自我教育者,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成为自我教育者。教师要想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他首先就应该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身体素质是教师诸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教师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等各种素质的物质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作保证, 会导致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即使有再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据调查, 58%的教师自我感觉身体状况一般, 18.7%的教师自感身体比较差, 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教师仅占20%。而在自感身体比较差的教师中, 26~35岁的占19.4%在各年龄中最高, 其次为36~45岁, 占19.3%。而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正是社会、学校、家庭的中流砥柱, 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绝大多数人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呵护备至, 却忽略自己的心理健康, 或者把心理健康问题当作身体疾病来对待。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 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

教师要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 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 学会缓解心理压力, 改善不良人格,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 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 并合理安排时间, 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 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 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俗话说,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只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显然是不行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个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好坏。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 同时更要具备渊博的交叉学科知识, 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 更能教会学生积极地生活和拥有良好的心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顺清.论中学教师的素质及培养途径[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3) :233-234.

中学教师 篇8

中学教师要如何发展才能在教育教学事业上更上一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理问题, 更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具体回答往往能够呈现出回答者自身对教学发展内涵的理解, 一旦这种理解是一种主观臆断或是认知偏见, 则势必为实际的教学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阻力。目前看来, 在中学教师群体中, 有一部分, 甚至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 教学发展主要就是指教学能力的发展, 例如, 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课堂组织以及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等, 这些便构成了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维度。当然, 从当下广大中学教师所面临的“学科竞争”、“成绩重要”等教学现实与比较环境压力下, 教师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发展认知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如果教师们将这种有失全面的“发展”认识进行到底的话, 中学教育事业会出现真正的发展问题, 很有可能的现实局面便是中学教育机构培养出高分高能 (如果分数能够代表能力的话) 的中学学子们, 但是他们很可能是一群缺乏感受力、缺少同情心、缺失感恩意识和和谐精神的“问题”学生。综观中学教师的教学发展认知, 更多短期的、及时性的、功利性的发展追求, 更少长期的、可持续的、滞后性的发展努力, 而后者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伦理精神、教育品质培养等方面。这诸多方面无一不影响教师的教育结果, 关涉到学校的长远利益, 更关乎学生的一生发展。

对此, 有必要为广大中学教师提供必要的理念教育, 端正“发展观”。教师如何理解教学发展内涵对于其工作具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教书育人的成效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 笔者认为, 为广大中学教师提供理念教育, 尤其是关于教学发展的相关理论学习是必要的。这里的理念教育包括与中学教师教学素质和教育品质全面提升的一系列相关认知的教育, 例如, 中学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等认知, 中学教师对教学、教育、研究等基本态度及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中学教师对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品质形成等方面的认知及对三者关系应有的处理态度, 中学教师在教育机制、教学伦理、行动反思等方面的理解和认知等。总之, 从多维视角建立一个有关教师自身教学发展的整体认知, 培育教师正确的发展观念, 这既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的自主完善, 也有利于学校各项教学事业的开展, 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只是“知识至上”、“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 在“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之间找到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而这一点对于学校、对于社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低下及其克服

教师在教学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教学发展、教育品质的提升并没有充分的信心。中学教师在现实教育中更多面临的是成绩和分数的竞争, 而中学生受到各种社会媒介尤其是一些不良媒体的影响,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问题, 这给教育增加了阻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倦怠感, 这种倦怠感不仅会使得教学发展中教师出现了动力不足、能动性差的问题, 也使得对于一些新的发展建议、好的发展策略失去必要信心, 而最终影响到教师教学发展的效能感。

基于此, 有必要减轻教师工作的环境压力, 辅助中学教师建立教学发展效能感。中学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来自经济环境的压力, 也有来自面临学校教育各种竞争, 尤其是学科成绩、分数等方面的功利竞争, 这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环境压力, 内在的家庭环境和外在的竞争压力都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思想困境, 甚至影响和阻碍了教学发展在中学教师群体中的推进。有研究表明, 不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绩效负担、薪酬问题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学教师的身心健康乃至教学发展愿望、动力等。因此, 有必要为中学教师教学发展“减负”, 尤其是针对其生存状况、心理困扰、晋级评聘、教学评价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精神支持和制度关怀, 帮助中学教师建立教学发展和自我提升的信心, 并且愿意投入其中且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使得教育教学素质更上一层。

三、教师发展能动性不足及其克服

中学教师对于教师教学发展更多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适应, 更多时候表现为将教学或是教育作为任务而非自我实现的媒介去对待, 进而在实际教学与教育工作中既缺乏必要的反思意识, 也缺乏工作创新精神, 虽然是学生的示范者, 但是缺少必要的读书示范, 也没有形成自觉的自修习惯。因为缺乏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仅仅将自己的经验停留在静止水平, 缺少必要的改进和研究使得经验不具备可推广性。正如波斯纳 (GJ.Posner, 1989) 所言:“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肤浅的知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远远不够, 而如果没有自觉改善现状的发展欲求, 既有的知识无法供应到学生的成长需要中, 最终势必使得教师面临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黔驴技穷”现实问题。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教师“安于现状”的精神面貌对于政体的中学教师教学素养、教育能力、教学品质的发展尤为不利。

针对这一不足, 有必要引入及时性发展回馈机制, 激励中学教师发展自主性。中学教师教学发展有序有效地进行需要引入过程性评价, 即通过教师教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取得的成绩给予直接、及时的反馈, 而以过程性的评价激发教师教学发展的自主性是发挥教育教学评价功能的直接表现, 这不仅能够明确指明教师教学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还能够调动教师进一步投入到教学发展与专业成长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实现由外在的引导监督与激励为主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动力和自发为主的教师教学发展趋势。及时性的发展反馈得以实现需要依托几个基本的条件, 分别是:优质的过程性评价与监管团队, 能够为过程评价提供高质量的评价服务和需求;健全的过程性评价指标, 这里包括教师教学发展内容维度、时间维度、方式与方法维度方面的完善性和整全性考量;顺畅自然的沟通机制为中学教师自我发展中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提供互通平台和交流媒介。教师通过系统的过程性评价, 及时了解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并且以此为镜, 自我审视和反思教学发展问题及其归因, 有的放矢地做出自我成长的计划和自我改善的方略, 这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整体质量, 也有利于中学教师自身发展的方向感的确立和发展的方式方法的正确选择。

四、团队发展意识缺乏及其克服

教师在教学发展中的团队意识至关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 一些教师身上存在多多少少的团队意识淡漠问题。例如, 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优秀教学设计分析方面或是育人方法示范与呈现方面, 尚有一些个体缺乏“同志”意识。“小我”意识过浓, 甚至将“自我发展”建立在他人的“自我落败”的基础上, 这种意识不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也不利于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营造优良的教学文化, 培育中学教师团队精神是克服这一发展问题的关键举措。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这里的教师不是某一位, 也不是特指何种性别、何种年龄、何种职称的教师, 而是一般意义上具有教书育人天职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中学教师的教学发展也不是针对某一位教师进行的发展教育, 而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中学教师群体, 是一种诉求于整个中等教育教学队伍的素质提升的发展主张。因此, 对于个别中学教师所存在的整体教学团队意识淡漠、竞争意识多于合作精神、个人主义盛于团队关怀的问题现象是要努力克服的。教学文化是学校一项重要的隐性课程, 影响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师风、学风等基本“风向”。同时, 积极健康的教学文化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教学发展氛围, 尤其是积极的支持性的发展气氛。对于“什么样的学校教学文化有利于教师形成团队发展意识”的问题, 笔者认为:一方面, 学校应诉诸一种和谐教学关系的建设, 这里的和谐教学关系包括师生、师师、生生等基本教学主体关系;另一方面, 重视学科共同体的制度建设, 主要是指同一学科教学人员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反思和回馈等方面的沟通与互动。

摘要:中学教师教学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 即发展观念有失偏颇;发展自主性不高;发展自我效能感缺失;发展缺少团队意识等。提出四个方面建设性意见分别是:为中学教师提供必要的有关教学发展观的理念教育;为中学教师“减负”, 为其专业发展和教学成长奠定物质基础;引入及时性发展回馈, 激励中学教师发展自主性;营造优良的教学文化, 培育中学教师团队精神。

关键词:教学发展,效能感,团队,自主

参考文献

[1]胡春梅, 王蕾.中学教师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4) :69-71.

[2]李飞, 于桂霞.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教学发展特征调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 :113-115.

[3]吴国来, 白学军, 沈德立.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3 (4) :16-20.

中学教师 篇9

一、激励的系统策略

在中学管理中要想激励系统的功能能够很好地发挥就必须运用激励的系统策略。现代系统科学指出, 任何系统要想发挥整体功能就必须形成整体结构通过相互联系。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的学者, 他曾提出整体比各孤立部分的总和还要大, 整体会因为部分的量变而发生质变。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与各部分因为联系而产生结构的功能总和相加才是系统的整体功能。

因此, 要使系统的最大功能得到发挥, 系统内各部分的功能不仅要注意发挥, 系统内各部分因联系而形成的结构的新功能也需要发掘出来。对于中学管理的激励政策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来进行思考, 首先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一个系统, 中学教师的需要也应该看成是一个系统, 不可能对中学教师各层次需要之间以及处于每个层次需要中的不同项目之间进行绝然的划分, 他们之间因为存在相互联系已经形成了结构。美国已经把系统方法正式作为基础理论来研究学校管理学在一些学校管理的专著中。教育界的许多人士声称:“对教育管理凭感官判断的自觉式时代即将结束, 正降临在我们面前的是系统方法的时代。”

中学管理激励的系统策略表现:为在个体各层次需要或各项需要满足发挥激励功能的同时, 新的激励功能在各层次需要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结构中也同时发挥着。在中学教师的需要系统中, 因为中学教师所受教育程度有特定性, 所从事的职业也有自己的特点, 与普通人相比对于工作、事业有更强烈的追求, 他们往往会高于一般水平, 在自我实现需要和自尊需要的满足欲望上, 他们低于一般水平的是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满足欲望。在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两方面, 目前中学教师的满足水平已经较高, 在安全需要的满足水平上要比总的平均满足水平高, 可见对于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中学教师比较看重。

有关数据分析显示, 在生活需要满足水平上目前中学教师偏低, 与总平均满足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有较高的自我实现需要满足水平, 教育工作被中学教师认为很重要, 责任感和事业心是大部分教师认为必须具备的, 在工作中也做出了不少成绩, 这两层次一高一低的水平有着相当的关联。需要满足水平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实际上存在着认知和客观两方面的需要满足水平之分, 感受体会到的满足需要水平以自身价值为标准就是认知需要满足水平, 在事实客观上达到的满足水平就是客观的需要满足水平。有关调查数据分析显示, 在住房条件、经济待遇、休闲娱乐等方面中学教师的生理需要满足水平并没有处于像问卷调查中一样低的行列, 中学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做出了很多成绩, 认为自己从事着重要工作, 这些对生活需要满足水平的调查结果产生了影响,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生理需要满足水平与较高, 自我实现需要满足水平不符, 即未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满足水平。中学教师往往认为根据他们的工作该得到更多, 但实际却没有得到。其工作的积极性理所当然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中学管理者在物质待遇上对教师要适当的提高, 同时对于他们的工作成绩要引导他们站在更高的标准上来看待。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稳定的收入和一定的工作以及同事关系的融洽都是有利因素, 但是目前的同事关系融洽是因为没有竞争和激励机制才出现的一团和气。这也是目前内部管理体制的弊端, 可以把工作实效与工作收入的稳定性挂钩, 在工作同事关系上引导教师建立协作与竞争, 对他们工作进行考核, 使中学教师融洽同事关系, 需要满足和工作收入稳定性满足发展方向, 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激励的权变策略

在对激励系统策略进行讨论时, 权变策略自然要论及, 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和各分系统内部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权变观点要研究的内容, 提出最适宜具体情况的管理行动和组织情况是权变观点的最终目的。

1.基于不同激励对象的权变策略。

在需要的总满足水平和各层平均满足水平上, 市区与郊县的中学教师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在住房条件、医疗待遇需要满足水平上, 郊县中学教师明显高于市区中学教师, 高于市区中学的还有满意的技术职称、同事关系和在学校领导的重要程度。在校领导重视教师现在的工作上, 市区中学教师的需要满足水平明显高于郊县中学教师。在生活条件和安全需要方面, 市区中学教师的满足感高于郊县中学教师, 这是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周边单位员工一般有较高的待遇。因此, 中学管理者一方面应该对这些方面的待遇设法提高, 同时在生理、安全需要满足水平上要引导他们树立自我标准, 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

在工作条件和经济待遇方面的需要满足水平上, 重点中学教师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教师, 在被学习聘用的稳定性上重点中学教师也要高于非重点中学教师, 在获取社会尊重、技术职称、经济收入稳定等方面需要的满足水平重点中学教师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教师。因此, 对于教师在许多需要满足水平上的相对“优势”重点中学的管理者要充分地发挥, 使他们工作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增加, 鼓励他们终身为本校服务;在客观条件上的差异是非重点中学的管理者要看到的, 对教师的工作要充分重视, 工作氛围要创设的和谐向上, 在工作中激励他们做出成绩, 在自尊需要、自我实现方面提高教师的需要满足水平, 同时对教师生活需要、获取社会尊重及技术职称等方面的改善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在自尊需要的满足水平方面不同年龄段中学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在对工作的满意度、对技术职称的满意度、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被学习聘用的稳定性、劳动收益率与教育系统外员工相比情况方面的满足水平30 岁以下中学教师显著低于51 岁以上中学教师。可见, 要抛弃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中学管理者要撇开, 要对30 岁以下的低职称级别教师的工作要充分重视, 对他们需要满足状况要设法改善, 创造必要条件给他们向高一级技术职称的晋升, 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基于不同满足方式的权变策略。

对于隐性满足和显性满足、间接满足和直接满足, 根据客观条件的具备程度和激励对象的特点, 中学管理者应该灵活合理地运用。借助不同的满足方式对同一项需要予以满足, 产生的激励效果往往就不同。

对员工的“别人的尊敬、薪水、管理者的赞扬、福利待遇”等外在需要的满足就是显性满足;对员工的“自我和自尊、令人愉快或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等内在需要的满足就是隐性满足。目前中学教师偏低的生理需要满足是普遍存在问题, 所以要用显性方式对中学教师这些方面进行满足;同时对于中学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工作挑战性愉快感和自我实现要尽量激发, 对他们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从隐性方面来满足, 使他们感到努力工作做出成绩从内心深处认为是自己的追求, 对工作的积极性可以表里合一地最大程度发挥。

很多中学教师因为想赢得他人的尊重而追求经济待遇, 工资对于他们的意义是自尊心的源泉, 是地位的象征。工资这些非经济意义比它的购买能力在人们的真正行为中常常有更大的影响力。政府的政策褒扬是现在很多中学教师工资尊重感的基础, 这些都缺少实质性的社会影响而只是纯粹的政府行为。在社会交往中, 中青年教师因自身经济地位的不如意常常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直接满足与间接满足的相互依存关系, 要从对中学教师的生理需要直接满足来对他们自尊需要进行间接满足的角度来理顺, 对低级需要的直接满足是根本, 对高级需要的间接满足是发展。

3.激励的发展策略。

有机统一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是中学管理激励的目的, 发展是其共同目标, 两者都不可偏废。让激励对学校与教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全面促进就是激励的发展策略。

中学教师自身的发展是首先要关注的。如何进行改善中学教师的生活水平较低的现状是一项紧迫任务, 经费不宽裕是目前大多数中学的客观条件, 因此激励他们通过努力工作, 来提高生活需要的满足水平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 即对于教师的经济、福利等待遇进行大幅度提高是不现实的。学者指出, 对员工薪金、工作条件的满足感能消除员工的不满而不能使他们产生工作积极性。所以不能仅局限于提高生活需要的满足水平来对教师的工作心态进行稳定而使其努力工作。

研究认为, 对中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主要应该通过激发他们自我实现、自尊需要的满足欲望使他们这两方面的需要满足水平得到提高。教师有着十分强烈的自我实现、自尊需求, 对教师这两方面需要的满足水平进行提高, 使他们的工作结果、责任感和自信心得到改善对他们工作积极性都能起到有效的调动作用。

中学管理者在具体管理中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原则应坚持关注, 对中学教师自我实现、自尊需要通过工作来满足, 教师工作可以借助教育工作“常教常新”的创造性优势来丰富化, 让教师多一些自主权, 感受到活力和挑战, 觉得可以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从而对工作产生很大的热情。

总之, 中学教师的需要是一个系统, 在中学管理中要运用激励的系统策略, 在对各层次需要或各项需要的激励功能进行发挥的同时, 对于各层次需要或各项需要满足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机构的新激励功能, 也要进行充分的发挥。面对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文化以及中学教师不同的需要满足状况, 灵活变化的激励策略是必须要采取的。中学管理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要多关注, 对中学教师自我实现、自尊的需要通过工作来满足, 力求丰富教师的工作,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用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来带动, 在学校发展与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上实现统一。

摘要:目前, 有调查数据表明, 中学教师需要的总平均满足处于一般水平, 其中水平比较低的是生理需要的满足, 与总平均满足水平相比明显偏低, 在归属、自我实现、安全和爱等方面的需要有较高的满足水平, 处于一般水平的是自尊需要的满足。针对中学教师需要满足水平的现状, 激励系统策略、权变策略和发展策略是中学管理者在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效益中要运用的。

关键词:中学管理,需要,满足水平,激励策略

参考文献

[1]谌学英.谈中学教师激励机制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翟晓美.我国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3]唐小丽.中学教师自主学习的激励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中学教师 篇10

一、中学物理知识的体系

中学物理学科的知识不仅只是由物理知识构成, 而且还包括有观念、方法以及实验基础等主要内容。因此, 中学物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 而且还是学习观念和实验基础的学习。由于物理的理论一般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才能得出, 因此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基础有效的结合起来, 所以在一般情况会将实验基础与理论知识统称为物理知识, 因此将物理知识、物理观念以及科学方法等作为中学物理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三种内容还不能全部反映出物理逻辑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还需要将物理知识结构纳入物理学习的内容中, 否则无法实现学习目标。因此中学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科学技能、科学态、科学观念、科学知识及其结构以及科学方法。

二、中学物理的老教材和新教材的区别及其影响

1. 中学物理老教材和新教材的区别。

中学物理新老教材之间的区别在于删除了部分内容, 补充了部分内容, 从而使得物理知识线索更加明显、流畅。增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原子物理和一些科学前沿的基础知识, 没有什么计算难题。而由于动量守恒律不在于高考的范围内, 因此与动量守恒定律有关的问题就不再出现在教材中, 而这些习题是难度比较大的内容, 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 中学物理老教材和新教材区别的影响。

首先, 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 没有片面的注重物理学概念之间的逻辑, 将物理学科与生活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了,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其次, 新增的教学内容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与体验, 增加了物理内容的趣味性、探究性以及连贯性, 使得物理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的理解;最后,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师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探究过程, 无论是能量的定义还是规律的总结, 都采用了探究方法, 并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学物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中学物理知识体系

1. 构建中学物理网络体系

(1) 知识要点构建。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学生难以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 因此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感性思维, 而且还需要理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联系、观察、推理、设想、动手能力等, 强调思想方法、解题技巧。公式、现象、概念、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等变化万千是物理的特点。

(2) 搭建知识构架。物理学是建立在自然和实验现象基础之上而得出的学科知识, 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物质运动变化现象的本质为主, 站在能和力的角度上对物理的结构、状态以及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规律进行研究, 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有热学、电学、力学、原子物理学以及光学等内容。

2. 优化教学环节。

中学物理教学的重心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因此, 教师不仅需要对物理概念进行教学, 而且还要重视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这就必须要树立关联意识, 关联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环节上, 运用关联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模式, 让学生能够对物理中的概念、规律等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和“满堂讲”的教学模式。同时, 通过关联性教学, 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对于新概念、新规律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除此之外, 关联性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效地缓解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被之为辐射性思维, 它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途径对问题进行思考, 从而得到不同的答案, 从而使得问题能够得到最好的解决。发散思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想象作用, 突破原有的知识系统, 从一点向不同方向延伸开来, 并通过物理观念和物理知识的重新组合, 找到更多更科学的方法。发散思维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它主要是追求变异, 对已知的信息、方法、材料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 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是手段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具有创造性、变通性、流畅性以及独创性等特点。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 构建网络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前提条件, 物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是发散思维运用的基础。

四、结语

中学物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物理现象、规律、概念以及应用等过程之中, 因此对于基本知识要点应该进行正确的理解, 充分掌握物理思想方法。由此可知, 应用技巧和方法训练十分重要。

摘要:对于中学物理知识, 必须要构建一个全面、深刻、正确的知识系统, 并将它作为检验日常学习和教学的标准, 这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构建物理知识体系, 中学物理的哪些知识需要掌握, 如何对物理知识进行强化, 这是中学物理教学当前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 本文对中学物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中学物理知识体系展开详细的分析与讨论, 以期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师,学生,建立,中学物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顾建元.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 (初中版) , 2012, 30 (6) :11-12.

[2]尤宇丹.从“振动与波”内容的对比看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发展与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中学政治教师如何开展教学 篇11

关键词:中学政治;原则性;政治教师;教师资源

开展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不仅可以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而且对政治教师的日常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研活动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培养政治教师,为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积极作用,同时这也是对学校政治教学的一种指导。做好了这项工作,不仅可以促进本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可以推广普及到附近很多学校。活动中,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共同总结较好的教学方式,为全面推进和促进政治教学起到重要作用。

一、授课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作为教育从事者,对教材首先要吃透,能够很好地总结知识点。教师应该在讲课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是否已经把握了内容的重点,突出要点、突破难点等;是否对教学中易混内容进行了重点讲述;是否将课本内容进行了系统化、科学化讲解。

教师要在讲课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政治课程没有历史课精彩,也没有数学课的严谨性,更没有语文课的灵活,所以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就要在课本知识讲述过程中,加入实践内容,让课堂丰富多彩。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但也绝不是越生动越好,所以要把握讲课的气氛。教师应该在联系实际的课程环节中,做到将生活中的实践转换成课本知识,让课本知识来对实践行为进行分析,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教学的困难程度。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现如今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在家庭中可能都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但是一旦进入校园,他们就会失去父母的庇护,这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名同学在课堂中从来就没有抬起过头,问他问题,他总是低头不答,而且成绩由开学阶段的前二十名,下滑到了四十名。后来经过多方了解,才发现这名学生不合群,跟其他同学都玩不到一起。追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家中受到很多过分的宠爱,到了学校突然失去了庇护。同学们之间是平等的,所以他不能够融入到这个小群体内,其他学生也不喜欢他这种样子。我后来将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开解,让他明白自己是来学校学习的,大家都是过客,不能因为不合群就整天不开心,学习不自信。告诉他同学和老师其实都挺关注他的,关怀是互相的。经过多方的教育,这名学生重拾以前的自信,加入到了集体里,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人际关系也变得非常好了。因此,教师应该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要因为他们的成绩或者是外表而对某一位学生产生偏见。

三、协助学生开展课下辩论赛

辩论赛作为一种集体活动,会吸引很多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让他们的思维焕然一新,而且在活动中还增加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政治教学中,学生们对很多问题是存在争议的,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惯性地去依赖老师,或者是放弃问题的解决。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缺少了思维的锻炼机会,或者是造成懒惰的心理,能混过去的问题就不去多动脑思考。所以政治课下辩论赛对提高学生对政治的了解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曾经就社会制度优越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很多学生对社会制度不了解,不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要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更多的优势。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所存在的剥削是非常严重的,这方面其远不如社会主义制度优越。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稳定性是非常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中有侵略的内容,例如最大的资本主义代表国家——美国,非常喜欢以维护世界和平的口号,然后去侵占小国家,而且它还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持另外一种观点的同学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好,很多人出国就能够说明这个问题。第一种观点持有者则用很有利的证据证明第二种观点的问题,每年来中国的外国人人数要远超过每年出国的人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调解作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联系到辩论赛之中。这种课下活动的教学模式,应该值得很多学校一试。

总之,作为政治老师,我们应该去不断地探索新教学方法,努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奋斗,做一名优秀的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桃李满天下,受到学生的尊重,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江远,《关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与认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张长鹰,《国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况及启示》[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5

3.贾金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

让中学骨干教师持续发展 篇12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骨干教师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事, 也是学校发展的大事。骨干教师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及学校氛围的推动作用。

1. 弘扬教师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完善学习制度, 为骨干教师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教师持续发展涉及到对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 如, 教育、教师、学生、知识、技能、教学、课程、发展等。事实上, 教师专业发展之所以出现差异, 与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同有很大的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实际上反映了学校办学的价值观。学校要通过创建共同价值观体系, 弘扬教师持续发展, 使全体教师接受、认同学校所确立的关于教师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观念与需求;同时使这样一种共同观念对教师的行为倾向与选择产生影响力, 使学校对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共同认识转化为客观现实。

制度是规范教师行为, 促进教师朝着目标不断奋进的有力保证。因此, 学校必须从规范制度入手来保证教师的持续发展。学校应制定合理的学习制度, 要求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学习目标和详细的学习计划, 在此基础上紧密配合年级组、教研组等部门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观摩研讨制度、全员培训制度, 同时制定和完善教师培养使用、岗位责任、考核评价、奖励等措施, 把教师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让广大教师自觉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学校要千方百计设立渠道, 搭建平台, 关注和引导教师专业成长, 给教师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 确保教师的学习时间, 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除了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会议, 还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师坐班制, 实行工作时间定期弹性安排的原则, 尽可能地为教师设置心得交流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2. 重视继续教育, 为骨干教师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要通过继续教育这一外部推力, 使骨干教师真正成为有理论自觉的实践者和有实践自觉的理论者, 促进骨干教师整体能力与水平的全面提高。

对教学经验丰富、已经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骨干教师而言, 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是“补充、提高、加深、拓宽”。因此, 学校应根据骨干教师的要求, 选择他们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举办专题讲座、课题研究, 强调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 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在职或脱产继续教育、以研究交流为主的教育培训、以问题和案例分析为主的专题拓展等。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交流, 能较好地解决长期以来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的困扰, 将教师的教改和研究与教师业务学习很好地联系起来, 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推动骨干教师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进而从根本上促进骨干教师的持续自主发展。

3.倡导教育科研, 完善教师评价, 为骨干教师持续发展提供途径

倡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学校应制定教育科研的相关管理办法, 如, 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定、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 在全校形成浓厚教育科研氛围, 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 也给骨干教师的教研活动提供宽广的舞台。学校要改变以往教师教学与科研脱节、教研组与年级组联系不紧、不同科目的教研组之间不交流的局面, 建立起以教师为“点”、年级组为“线”、教研组为“面”的教育教学研究组织体系, 形成教育科研网和学习型组织结构, 为教师的持续成长创造条件。

评价是推动或者制约教师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它是教师持续发展的指挥棒。以推动教师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师评价, 必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这种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它不以奖惩为目的, 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 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性教师评价应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 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发展性教师评价中要特别注意阶段性教师评价。

教师由一个新手成长为名家名师, 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阶段性教师评价活动, 既可以把握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起点和基础, 又为教师新一阶段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阶段性教师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可以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等级, 设置教师专业发展序列, 按不同的角色职能、胜任工作能力等划分为不同的级别, 并提出不同的教育或培训要求, 给予不同的专业职称和不同级别的待遇。如, 按时间序列———准教师、新教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通过不断的考核和评定, 给予质量认证和奖励, 激发教师持续发展。

4.营造支持环境, 为骨干教师持续发展提供沃土

学校要重视图书馆的建设, 加大经费的投入, 保证将充足的图书资源提供给教师;要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使校园有充足的网络资源可供教师发展利用。

学校还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持续发展的氛围, 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使教师产生观念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 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

激发自我发展需求, 提高骨干教师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教师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琐碎、繁复的, 这种状态容易造成教师激情不再、动力不足, 出现职业倦怠。激发教师自我发展需求, 挖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是实现教师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激发教师树立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它既可以是从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渐积累形成或从外界直接接受而来的教育观念, 也可以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富于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教育信念是教师教育思想和行为的内心向导, 它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更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正因为如此,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校全部教育现象极其复杂的关系中, 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

由信念衍生的教师职业目标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走向成功的内在需要和现实要求。职业目标直接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影响其发展的时间进程和质量水平。有了信念支撑的职业目标, 会激励教师把职业转化为事业, 把理想、情感、精力全部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把教育工作视如生命, 用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推动职业目标的实现。如果说成为骨干教师前, 决定教师间差异的是素质, 成为骨干教师后, 造成教师间差异的则是理想信念和目标, 以及由其带来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2.引导教师把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职业生涯

教师不是一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就能一劳永逸的职业, 它需要不断的挑战、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智慧, 不仅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更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并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信念, 运行在自己的实践中;另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更趋多样化, 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当前,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实施, 教师要熟悉和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不加强学习, 不主动地去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就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要引导骨干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把自己的一生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连续整体,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 并通过接受再教育来保持自身知识的发展,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 激励教师反思, 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教师的反思就是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重新审视。没有反思的过程,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认识, 就很难进入一种高层境界。只有学会反思、善于反思, 教师才能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设计、控制, 调整妨碍教学的错误信念和假设, 不断矫正错误, 逐渐形成正确、合理、客观的教学信念。在很大程度上, 教师的持续发展是借助于实践与反思来实现的。反思习惯的养成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是拓宽教师专业视野, 激发教师不断超越的原动力, 是实现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乃至专业提高的必由之路。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思活动, 如, 微格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热身、录像观察课堂教学、同事之间的教学研讨、反思日志交流、教案展示交流等等形式, 让教师与教师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 激起反思的火花,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层次。

4. 引导教师学会减负、解压, 促进身心健康

中学骨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他们所承受的压力相比普通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 为教师减负、解压, 降低诸多压力给教师身心健康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证, 更是激励广大教师, 特别是骨干教师坚守自己的职业精神、甘为师表、淡泊明志、远离浮躁, 实现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上一篇:我国财政方针分析下一篇:区位选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