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职能

2024-09-24

教育职能(精选12篇)

教育职能 篇1

摘要:图书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它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长师生的知识、拓宽师生的眼界、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标志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本文结合实践, 对如何做好技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发挥其教育职能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技工教育,图书馆,馆藏建设,教育职能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图书

●申屠芬

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它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长师生的知识、拓宽师生的眼界、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标志着学校的办学水平。那么如何做好技校图书馆建设, 发挥其教育职能呢?

一、技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

图书馆藏书建设是根据本馆的任务和读者需求, 系统地规划、建立和发展馆藏体系的全过程, 又称馆藏建设。藏书建设的理想目标就是在不断地发展藏书数量的同时, 努力提高藏书质量, 建立起具有技校特色的藏书体系。如何搞好技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呢?

1. 要确定技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范围、重点及主要形式

(1) 藏书建设的规律。技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规律, 总的来说就是藏书形式必须符合技校图书馆任务和读者需求的原理。它要求藏书资源适合技工教育特色化的藏书体系, 以满足技校师生文化需求。

(2) 技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范围、重点。我校是一所技工学校, 藏书量为6万多册, 在“藏为用”的宗旨下, 根据图书馆的任务, 藏书建设的范围大致是:教学用书应依课程的设置与师生的需求来组织藏书, 包括各种参考工具书、各专业教学期刊及各种必备的课外阅读用书。这些书刊资料,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是全校师生所需求的共同藏书。这些藏书, 为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培养创造性与开拓精神,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 技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主要形式。根据馆藏建设计划, 在购入图书前, 我们都会进行读者调查, 形式包括读者代表座谈会、调查问卷、借阅统计等。我们建立了图书馆信息员制度, 由馆员对各专业进行信息的反馈和收集, 及时了解专业课程设置及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然后根据资料及经费情况制订图书采购计划。我馆在实际选书操作过程中采用如下做法:

(1) 请进来。请书商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 到校举办书展, 图书馆组织好读者代表进行选书, 最后由采购人员把关、综合平衡、决定取舍。这种做法是“需要论”的精华所在, 是以读者为本的做法。让读者参与采购工作的做法, 不仅减轻了采购人员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读者能看到自己所挑选的图书。

(2) 走出去。邀请各专业的骨干老师现场选书。由于骨干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 了解本专业文献资料的出版和需求情况, 因此, 他们所选的书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用性, 更能发挥图书馆为教学服务这一职能。

(3)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我们采取允许老师零购的办法来满足教师用书的要求。我们在书店设立专柜, 教职工到书店看到需要的图书, 就放到该专柜, 我们定期到书店评估, 办理购买手续。

(4) 网上订购。出版社把当前的和过去的出版信息、出版动态、订购方法都挂在自己的网站上, 使我们订购书刊变得方便、快捷。

(5) 征订目录订购。我馆同时采用传统的目录订购方式, 在采用这一方式时注意几个环节。一是在圈选专业类图书时请专业老师协助;二是看目录中提供的主题和内容提要;三是挑选知名度高的出版机构, 他们的出版物质量较有保证。

2. 要提高技校图书馆的藏书质量

藏书质量是就书刊资料的内容、实用性、效益而言的, 综合评价藏书质量, 必须从内容、构成、使用等方面全面衡量, 才具有完整的意义。

(1) 藏书内容的质量, 主要反映选择入藏的各科门类、各科类型图书文献本身的知识情报价值, 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参考性。

(2) 藏书的构成质量, 指的是藏书的体系结构的质量, 也就是藏书体系结构的科学合理程度。其衡量标准是看体系结构的广度、深度、新度的科学性及各部门比例关系的合理程度。

(3) 藏书的使用质量, 主要指满足读者要求的程度及通过使用产生的社会效果。一本书有无价值, 首先要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读者对象、学校专业设置来选择, 只有在考虑本馆专业设置、任务、服务对象前提下选择出来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图书, 才是有价值的书。如果我们不顾读者的实际需要, 盲目购进内容价值高的学术论著, 很少有读者借阅, 其价值也无法体现出来。

二、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的具体做法有:

1. 把好购书关, 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书刊资料

技校生正确政治方向的树立,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康心理的培养,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书本中获取信息, 吸取营养。工作中我们发现, 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德育专职干部, 为召开主题班会, 出板报, 撰写德育论文,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都求助于图书馆的资料。

2. 指导阅读, 积极开展对学生读者的教育活动

技校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 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但分析鉴别能力相对较差, 对读物的选择常会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容易形成各种潮流。例如, 我校学生中也曾经出现过武侠小说热、言情小说热、漫画书热等阅读倾向, 这对学生的身心影响很大。工作中, 我们为指导学生阅读, 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各项活动, 开展了以书为主题的系列工作:

(1) 通过黑板报、墙报、编发新书目录等途径, 宣传报道观点正确、内容新颖的书刊资料。利用宣传橱窗展出读书心得, 设置书评专栏, 向读者推荐优秀书刊。

(2) 编制各种主题的推荐书目。如《寻模范足迹, 走成才之路》《中外文学名著》及配合学校科技月活动编制的《科技书目》。

(3) 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如何查阅图书》《读书漫谈》《航空航天科普知识》等。

(4) 组织各种知识竞赛。如《中外文学名著》等读书知识竞赛, 《图书知识》竞赛、《航天、航空知识》竞赛和《爱我中华》读书活动辩论赛。

(5) 结合一些重大纪念日和纪念活动, 举办征文比赛。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

3. 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纪律教育和养成教育

我校制定了《图书馆管理规则》《阅览室规则》及馆内各项基础业务工作细则, 做到有章可循, 循章办事, 违章必究, 加强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下, 图书馆开放时间, 阅览室非常安静, 借书处秩序井然。读者离开阅览室时, 都会主动将椅子轻轻摆放整齐, 最后离开阅览室的同学会主动帮助工作人员关好门窗。

工作中, 我们发现个别同学偷窃图书、损毁图书时, 不是简单处罚了事, 而是个别谈话, 讲道理, 进行爱护公物的思想教育, 收到良好的效果。

4. 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进行“行为美”的熏陶

首先, 我们对图书馆进行精心的布置设计, 让读者置身于幽静的环境之中, 激发其学习热情。

其次, 我们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用自己的热情态度, 礼貌的语言, 朴素大方的仪表, 让读者“耳濡目染”。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感化教育学生, 唤起他们的行为美, 促使他们学身边人, 做身边事。

我们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一些表现好、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自愿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义务管理员, 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服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后, 参与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经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 他们不仅自己会很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而且能辅导帮助别的同学。他们经常自觉组织起来, 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 协助图书馆整理书库。

5.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图书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1) 具有系统的图书情报知识, 掌握图书馆工作的一般规律; (2)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 熟悉图书馆自动化操作系统以及机读目录格式; (3) 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 了解本校专业设置情况和发展方向; (4) 具有强烈的情报意识, 善于捕捉、分析出版发行信息, 熟练地使用各种书目在书海中寻宝;5) 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研能力, 了解读者需要, 熟悉馆藏情况。

技校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 为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技校图书馆只有不断完善馆藏建设, 提高教育职能, 才能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育职能 篇2

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展全省教育收费政策执行情况督查的通知”精神,我们发改委高度重视,联合市教育、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对各学校教育收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督查。发改委许可科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积极配合各部门工作,发挥服务职能,规范教育收费:

1、规范幼儿园收费。根据省相关文件精神,今年我市重新修订了《常熟市幼儿园(托儿所)收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类幼儿园(托儿所)收费标准。对这次督查中发现还未办理变更的许可证的单位,发改委窗口认真对照各幼儿园的收费等级,核对收费标准,准确无误办理收费许可证。

2、清理规范取消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了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学杂费,明确了伙食费、校服费和教辅资料代办费等的收费规定。在这次清理规范中,督促其前来办理变更事宜。在办理过程中,我们着力提高办事效率,做到立等可取。

常熟市发改委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部门职能作用 篇3

一、发挥科普作用,深化对发展性教育的再认识

大力宣传贯彻发展性教育思想,引导学校通过科研活动实现“四个要义”的普及,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师对发展性教育的再认识,提高实施发展性教育的自觉性。

(一)利用课题研究,推动发展性教育理念实施

发展性教育的深入实施,离不开教育科研课题的推动。发展性教育理念来自于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课题研究诞生的最新产物,实施发展性教育也应放在课题研究中进行深化。课题研究对发展性教育理念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宣传作用。课题研究中实施发展性教育,本身就是对该理念的有效宣传。研究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培训,发展性教育就是支撑课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科研课题的核心理论。深入领会和全面理解发展性教育理念,是推动课题研究,实现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的重要措施。

二是提升作用。发展性教育理念来自科研,如何将发展性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需要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这些都有赖于课题研究的成果。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发展的、动态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发展性教育理论也如此,丰富和发展该理念,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从发展性教育理念本身看,也需要有一个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只有发展的理论才能发展地指导教育实践。

三是实践作用。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这是理论的终极目标。发展性教育理念作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在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重要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课题研究来实施发展性教育,这是最科学、最直接的途径。我们在课题立项、论证和研究中,把发展性教育作为指导,探索实践中运用的渠道、方法,就是要用发展性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专题培训,普及发展性教育理论知识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贯彻发展性教育理念需要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成。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要实现学生主体发展,教师的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实现发展性教育的目标,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专题培训就是当务之急。进入“十二五”时期,科研部门要把发展性教育理论培训作为核心内容,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和得力措施,将培训任务落到实处。

教师培训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重点围绕发展性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开展培训,进一步更新教师观念,用新的教育观念统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现代教学论和教学组织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发展性教育的主渠道;围绕有效教学目标开展培训,引导广大教师在探索有效德育、有效教学、有效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受发展性教育的无穷魅力,成为实施发展性教育的专家学者型教师。

(三)打造特色活动,营造实施发展性教育的良好氛围

发展性教育不是一句口号,宣传学习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真正的实施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各级科研部门要在打造特色活动上多下工夫,深入培育和总结实施发展性教育的典型,利用典型的引路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宣传效应。具体工作中可以围绕发展性教育的四个要义,培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县区、实施特色发展的典型学校、彰显专业发展的典型教师、体现主体发展的学生个体和群体,总结他们在发展性教育实施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理论论坛、经验交流会、教育教学活动现场会等形式,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实施发展性教育的榜样,带动其他学校共同进步。

二、发挥科研优势,提高发展性教育实施质量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近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现今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措施。深入实施发展性教育需要发挥教育科研的优势,以教育科研理论为支撑,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前进。

(一)把教育科研作为发展性教育实施的推进器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育科研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中小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引领,在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改革、教育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仅我省就有多项成果和经验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好评。这些理论成果的形成,有效的促进了区域教育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发展重心将聚焦在促进发展性教育实施,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的内涵发展需要教育科研的理念引领,无论是学校特色发展,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主体发展,都需要有效的教育科研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教育规律,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调整教育发展策略,用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去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要认真贯彻上级精神,引领和指导各学校,把发展性教育的实施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教育科研的理念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实施教育教学管理,切实发挥教育科研在实施发展性教育过程中的先导作用。

(二)把课题研究作为发展性教育实施的突破口

课题研究是促进发展性教育深入实施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省市各级规划重点课题都对教育的内涵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国家和省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内容看,都把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研究放在首位,突出了学校规模发展完成后,如何实现内涵发展等方面。发展性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被多个地区列为规划重点课题内容,先后确立研究课题,参与学校众多,取得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均衡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多项成果。

nlc202309031943

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加强发展性教育理论探索。进一步丰富发展性教育思想,完善理论体系,深刻揭示四个要义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每个要义的内容,使发展性教育成为理念先进、层次分明、科学实用的理论体系。研究中要深入挖掘发展性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切实发挥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

二是加强实施发展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创新,探索推进发展性教育深入实施,体现学校特点的德育工作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以模式创新推动发展性教育全面实施。要积极探索实施发展性教育的操作体系,明确落实发展性教育思想的措施,使发展性教育成为学校和教师通提高教育质量的操作平台。

(三)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发展性教育实施的目标

教育科研的全部活力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既是教育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终点。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要善于发现和研究问题,从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教学思考、教育热点难点中发现和解决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通过教育科研,以研究发展性教育实施的策略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好强化德育创新、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探索心理教育渠道、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高效课堂的问题。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把科研成果推广作为发展性教育实施的策略

教育科研的核心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成果推广和转化,形成直接的教育生产力。“十二五”期间,我们把发展性教育作为科研课题立项的主要内容,实行以教育科研促进发展性教育实施的基本战略。为达此目的,教育科研部门和项目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发展规划,保证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效果。要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定期总结研究经验,为最后成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第一手资料。

注重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升,特别要结合重点课题研究总结出发展性教育实施的规律性成果、理论性成果、实践性成果,组织专家集中进行整理提炼,提升成果的理论内涵和指导价值。成果形成后,要通过现场会、成果报告会、科研信息网、各种媒体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成果的宣传推广,扩大成果的辐射作用,组织相关学校将成果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成果效益,发挥教育科研在推进发展性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三、深化策略研究,形成发展性教育实施的长效机制

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科研部门要想在激烈的教育改革竞争中取得位次,必须在竞争中求发展。学校要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在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同时,不断深化教育内涵,培育办学特色。发展性教育的提出,为我们占领了制高点,并且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展望教育发展的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性教育思想,在实施发展性教育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和研究,特别是在研究中构建实施发展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保障辽源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先进的思想引导下有序进行。发展性教育长效机制重点包括保障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只有长效机制健全,发展性教育的实施才有保证。

推进发展性教育深入实施,提高教育整体质量,是教育科研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我们相信,只要把发展性教育摆在教育科研的显著位置,坚持不懈的通过课题研究完善理论体系,探索实践途径,就一定会迎来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创新高职图书馆教育职能 篇4

一、高职教育培养对象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发展空间的最大化, 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这一切不在口袋里, 而在脑袋里, 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 发挥人的最佳潜力。从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目标和进程看, 人才培养需求已经存在两个转化:一是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 (或产品) 设计, 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二是将工程原理应用到实际之中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由此可见, 现代社会需要两大类人才:一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 即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的人才, 即应用型 (实用型) 人才, 这类人才根据工作范围又可分为三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理论, 高级技能型人才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 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具有创造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是在第一线或现场从事工作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进程中, 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地位不容置疑, 而高职图书馆这一职能机构, 一方面担负着教学科研任务, 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重要的学术机构, 另一方面, 也即更重要的则是以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机构, 应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予以创新, 实现学校、学生、社会的共赢。

二、更新高职图书馆服务理念

人类社会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都是建立在对人类既有的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等成果继承基础之上。图书馆则是通过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信息, 实现思想、知识信息的交流, 以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水平, 提高社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力,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是集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扩散装置。高职教育的定位既是对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确定, 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的确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服务。那么, 高职图书馆教育就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发挥教学教育职能, 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提高学生信息识别与鉴别的敏感度, 判断力和洞察力, 利用学生掌握的现代化手段, 提高他们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加工处理的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

三、改善高职图书馆服务方式

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是职业教育, 是人人的教育, 培养人才特征应以学科知识为本位, 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通过能力为本, 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方式进行。高职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再不能沿袭原图书馆传统服务思路, 应以高职教育特征为导向, 具有职业性、地方性和行业性, 能够满足职业教育特殊的信息需求, 提高高职图书馆在信息产业竞争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并努力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支持。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教育“生存还是消亡”这个哈姆雷特式问题, 无需我们做出回答。

(一) 开展多种活动, 发挥图书馆效益

学校教育重在育人, 育人重在培养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但“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专业教育重在职业能力教育, 图书馆教育重在潜移默化中育人教育。冰心老人说过:“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图书馆可以采取针对性地、分类地、强化型的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擂台赛”、“知识竞赛”、“背诵比赛”、“百题大赛”、“演讲比赛”、“读书笔记评选赛”等发挥图书最大效益, 激发学生们的读书积极性, 并积极地适时引导教育, 让学生们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形成校园浓郁的书香氛围, 使高职院校教育环境氛围得以改观。

(二) 开展集体阅读, 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集体, 可以使个人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 也能够给予个人丰富的精神财富, 高职校园生活既生动又单调, 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没有了灯下的苦读, 没有了往日的生活节奏, 伴随着的是空虚、散漫, 虽有专业知识的积累, 技能的训练, 但毕竟单一枯燥, 高职图书馆教育可以发挥其信息优势, 与校园团体联谊开展学生集体阅读。再配合学校的专业教育、专业改革、教学改革, 在学生集体阅读的主格中, 将群体各类积极情绪、情感相互感染、暗示, 使得从众心理的相互影响、渗透, 再通过图书馆员的适度引导, 激发学生们自我情感、情商的提升,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拓宽图书馆服务教育职能。

(三) 广泛开发信息资源, 共享信息服务

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 是各种职能之基础, 由于当今社会文献的生产数量大, 增长快, 社会文献的类型复杂, 形式多样, 加之文献的时效性强, 文献的传播速度快, 文献内容交叉重复, 翻阅费时费力, 图书馆虽已实现利用电子技术进行查阅, 但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图书馆在广泛开发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借助现代化工具, 进而对文献信息资源加工整理, 科学分析综合、指引, 形成有秩序、有规律、源源不断地信息流, 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传递, 使师生能够更好的利用它, 共享信息服务。

四、创新高职图书馆服务内容

图书馆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 是图书馆的良师益友, 在依托高职教育定位的基础上, 转变服务理念, 改善服务方式, 发挥好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关系, 创新图书馆服务内容:一方面配合课堂教学开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展服务。高职学生好动、开放, 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单纯的教育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高职图书馆旨在提高学生的素养, 应有目的, 针对性地、分类地指导学生阅读理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 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 增长认识, 提高才能, 将素质教育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让高职图书馆参与到社会教育职能中来, 在积极主动地协调合作中得到健全, 得以良性发展。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的图书馆, 在高职教育的链条中必将责无旁贷地发挥其教育职能, 进行有效服务, 提升高职学生素质, 在积极主动地协调合作中得到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创新,图书馆,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教育职能 篇5

(潢溪镇中心小学师德教育专项活动)

师德建设是新时期学校工会工作的核心。面对新形势,学校工会如何发挥职能作用,与党政携手加强师德教育建设,提升教师师德水平?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近期我校召开工会委员专题工作会议,委员们围绕“发挥工会职能作用 加强师德教育建设”这一议题,进行商议和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加强师德建设,工会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工会积极组织教职工加强学习,提升个人师德水平。

2、、做好教职工的“贴心人”。工会委员要深入群众,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关心教职工生活,发现问题和矛盾,及时排解,及时送去亲情和温暖。

加强国企工会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篇6

关键词:国企工会;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在改革开放程度加深趋势的影响下,国企进行了大范围的整改工作。除了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外,还加大了对员工思想的整治工作,改变了以往给人们留下的“工作就是一份报纸、一杯茶”的印象。国企自觉加入到新时期企业面貌的建设中来,不仅为市场带来了活力,更使员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充满工作的动力。虽然国企整体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国企工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会长期持续进行。

一、国企员工思想状态

(一)状态优势

国企员工受时代发展的影响,积极吸收有知识和技能的青年群体,在原有的牢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加大高新科技的投入力度,这些改变都为国企带来了生机。但员工主体既有新生代的优势,也存在大量问题。他们追求时尚富裕的生活,促使他们对财富有着极大的渴望,他们大多通过辛勤的劳动和良好的业绩受到领导的赏识和物质的奖励,从而满足生活购买需求。在新的发展时期,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维持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更多的人向往和挑选自己喜欢的职业,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充满工作的激情,更加自发地在工作岗位上创造出好的成绩,实现自身价值。

(二)状态劣势

而种种好的现象的出现,并不代表着国企员工的完美。他们大多都接受过良好的专业素质教育,在工作中出现分歧后,容易持才傲物,很难使他们看到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不利于相互的学习。工作压力大是每个工作人员都面临的问题,沉重的工作任务使人们的性格变得急躁,同事间缺少沟通,在进行意见交流时没有足够的耐心。优胜略汰的生存環境无处不在,就连同事之间也存在着或明或暗的较量,这就更不利于团队的发展。另外,知识青年由于受到中国教育体制弊病的影响,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低下,就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方面来说,这将会是困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阻力。员工年轻化趋势的出现,也给公司重要决策和意见执行上带来危机,没有相对的社会阅历,缺少对感应市场的灵敏度,做出的决定和方针都带有局限性,不利于企业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大多人都是在备受各界关注和保护长大的,不少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公众缺少热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责任感。

二、思想教育的作用

(一)团队的黏合剂

在任何时期,团结上进的团队精神都是一个整体生命力的体现。良好的思想教育工作能。首先,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给员工工作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在员工体会到工作对自己的需要程度,才能加强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对企业产生依赖和信任,这样他才能长期的为企业做出贡献。国企要充分发挥员工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在精神层面上鼓舞员工,正确引导个人人生规划接轨企业的发展目标,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凝聚人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优化员工结构

人性化管理是每个现代企业关注的重点,除了按时支付员工薪水外,增发员工福利、还为员工办理统筹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员工待遇,最终成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以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对员工开展教育工作,还能理清员工的政治倾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基础上,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信仰,从事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事情。员工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而思想教育工作则是支撑基石的土壤。把现代的思想教育体系运用在企业管理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

三、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鉴于上述国企员的工作思想状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法来改善在员工中现在的思想弊病。

(一)进行教育分类

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员工素质开展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年龄上划分,年纪较长的员工思想明显不同于年轻职工,教育方式也要因人而异。由于老职工的思想固守,所以思想教导方式多为引导,同时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过硬,对企业有较高的忠诚度,一般对他们不采取批评的教育方式。而国企年青职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高,思维活跃,综合能力强,但动手能力差。对待年青同事,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活动的开展,使其可以通过和老同志之间的互补,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开展对员工思想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不断员工的工作能力。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把所学的先进理论联系客观实际,并在实践中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所学知识,而不在是停留在空洞的理论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加入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便更好的实现工作目标。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告诫员工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生产理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将面临的是残酷的淘汰。

(三)发挥工会职能

最初的工会是维护员工合法权利的组织,它保障员工的利益不受侵害。现代社会中,工会的职能也随着劳动者多样化需求发生了改变。尤其在国企中,工会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工会机构的设立是维持员工的,保障合法权力民意反映和合理诉求渠道的畅通。当员工因合法利益受到侵害而向工会求助时,工会则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明白事情的原委,评判过错一方,认真做好思想开导工作,从根本上化解双方矛盾。

结语:国企工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这就要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联系工会工作实际,工会通过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活动,疏通员工的思想,调动员工投入到企业最终目标的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国企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红柳,林海.国企员工不良心理研究及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61-71.

[2]陈晨.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国企女工思想政治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5)33-36.

新时期高校保卫工作的教育职能 篇7

一、高校保卫组织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性

1. 高校保卫部门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高校保卫部门是高校中的重要职能部门, 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大学校园的安全稳定, 保证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但上述工作并不是高校保卫部门的唯一职能, 高校保卫组织还要做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参与者。大学生正处于自身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思想观念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正处于自身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的自立代替了过去的被动接受, 个性张扬代替了过去的完全依附, 法制意识代替了过去的盲从观念。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意识。高校保卫部门作为素质教育的参与者, 既要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又要与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2. 高校保卫工作是加强大学生道德法制观念的重要阵地。

道德和法律都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约束人的行为, 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观念和言行准则, 从而使他们逐渐建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 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人。而法律则是由国家或国家机关所规定的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3. 高校保卫部门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开展校园安全教育的主角。

高校保卫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使他们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识别犯罪的能力, 从而提高大学生正确应对各种问题, 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也是素质教育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需要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形成自己的意志、性格和能力。

4. 高校保卫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大都是刚刚远离父母, 开始独立生活, 其自理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纠纷的能力较差, 同时还担负着较为沉重的学业和就业等多种压力。因此, 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或者遇到不法侵害时会感到恐惧, 不知道如何应对。

二、高校保卫部门发挥教育职能的措施

1. 配合高校教师、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作为维护大学校园安全稳定、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入侵的安全部门, 高校保卫组织应该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让无产阶级正确的世界观占领思想阵地, 对于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以及其他错误思想观念要坚决抵制和批判, 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高校保卫部门在处理校园治安案件、事件和调解学生纠纷的过程中, 必须与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结合起来, 通过教师和辅导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以及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找出处理案件和调解纠纷的突破点。同时, 高校保卫工作者也要积极参与教师和辅导员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学生心理咨询活动,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高校保卫部门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能及时掌握事件的矛盾点, 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平息事态, 维护校园稳定。

2.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

高校保卫部门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的学习, 以增强教育功效。如通过举办新生入学教育、消防安全图片展、案例教育, 结合“l19”消防宣传日、校园及周边治安专项整治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使学生的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 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会运用法律, 减少和杜绝学生无知违法和知法犯法的行为。

3. 充分开展校园安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 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能使大学生逐步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 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状态。其次, 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以预防当今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向学生宣传安全防范的基本常识, 提醒大家注意校园安全和自身安全防范;开设与大学生安全防范相关的选修课, 开展安全教育;针对节假日、寒暑假学生外出探亲人数较多的特点, 及时进行安全警示教育;组建大学生治安服务队, 参与保卫部门组织的值班巡逻、安全知识宣传等活动, 锻炼大学生应付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增强其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再次, 高校保卫部门还应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及时发现、排查校园周边的各类治安隐患, 有力遏制各类可能影响校园稳定的因素。最后, 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园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其他各项活动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这种良好的秩序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4. 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高校保卫部门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高校保卫部门应该参与到校园心理咨询专业化队伍当中去。高校保卫部门参与到校园心理咨询中去, 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其次, 高校保卫部门要与学校其他相关部门配合, 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同时扩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 同时, 通过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消除心理困惑, 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第三, 高校保卫部门应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积极与教师和辅导员配合, 发现影响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类问题, 并配合他们做好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高校保卫部门还应与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等配合, 在学生中间有针对性地成立一些能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小组, 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5. 提高高校保卫干部的素质。

重视高校保卫干部的素质培养是实现高校保卫部门教育职能的根本保证。高校保卫干部是高校保卫部门的主体, 是高校保卫工作的执行者。因此提高高校保卫干部的素质, 建设高水平高校保卫队伍是实现其教育职能的根本保证。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一项特殊工作, 其政治性强、涉及面广, 服务对象有针对性, 即知识层次较高的高校师生, 这就要求保卫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首先, 高校保卫干部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敢于坚持原则, 严格依法开展工作。其次, 应掌握当前政策, 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第三, 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善于宣传鼓动、组织协调。基于以上素质要求, 高校保卫干部应从以下几方面要求自己。

(1)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自身基本素质。高校保卫干部有责任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成绩面前不昂头、遇到挫折不垂头、金钱面前不昏头、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

(2) 用规章制度规范行为、提高自身基本素质。高校保卫工作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并随着改革的深入日臻完善。关键在于执行, 要做到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罚。

(3) 重视学习、培训, 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 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保卫干部进修学习, 选派不同岗位人员到相关院校的相应部门进行深造。这些都是提高保卫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 单位内部的业务学习、心得交流, 也是提高保卫干部业务素质的很好方法。单位领导和负责同志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 积极为保卫干部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使保卫干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 在岗位上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高。

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职能探究 篇8

一、高等艺术教育社会职能的实施路径

1.提供高层次继续教育,实现终身学习。

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教研到社会服务,大学职能的突破都与社会同步完善。作为权威的知识机构,提供高层次的教育仍然是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首要途径。而艺术教育的范畴广泛,与社会关联密切,其社会职能的优势最为显著。

高校艺术教育的模式在革新。全日制教育,多针对学术研究或从业需求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逐年递增的人才输出为庞大的服务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与技术支持,因此其基础教学本身就有着潜在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潮下,大学不再是求学历程的终极阶段,而担负着为更多人提供循环教育的义务。加之现代科技知识的更新频繁、产业调整后就业需求的多变,以及大众文娱生活的富足,促成了更为自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回流教育等,同时也涵盖了普及艺术教育,即以培养艺术涵养和生活艺术为课程开发理念,针对大众开设的观念教学,而不拘泥于技法操作。

2.开发艺术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2]。

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社会职能的发挥还表现在创意产业的开发和针对性教学上。就本质而言,艺术是艺术形态,也是生产形态,它是构成社会第三产业的强大支撑,具有跨行业、跨门类的特质。其创业形势日趋多样,如进入市场的受教育者以个人或私营团体形式开展的各类培训、艺术会所、产品开发、大众传媒、影视制作、城市雕塑、环境设计等,都是以艺术为基础,凭借个人创造力、智慧和技能获取动力和潜在财富及就业机会的途径,它涉及各种信息媒体和介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以艺术定位生活,必然起到丰富文娱形式、提升大众艺术感知、提高整体生活品质的长远社会效能,更对文化消费的带动及经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下艺术创意产业已成为重要的经营模式。

3.发挥社会美育功能,提高人文素养。

艺术的审美功能决定着高校艺术教育的美育职能。美育是人类运用社会实践创造的一切美的成果来完善自身的巨大工程,具有陶冶性灵、培养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文化魅力。尤其当代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和细密化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单面人”现象使得社会美育更为紧迫。除学校常规教育外,“场效应”的发挥更具有社会性,即由不同的艺术形式或方式,通过多样的场所构成统一完整的审美活动“场”[3],将审美渗透到各个方面。如与政府机构合作,借助城市艺术馆、博物馆、影剧院、社区,甚至自然环境等开展美育,既可以激励师生的专业创作,又缩短了社会与学校的艺术观差距。其形式之一,以专业人士为主体的艺术呈现,使受众处于被动状态,通过对作品的审美观照,与创作者的心灵意象重合或移位,从而获得“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马克思) [3],因为艺术创作不仅生产艺术品,也生产艺术欣赏者。形式之二,以欣赏者为主体的艺术互动行为,即运用审美教育的诱导原则,唤起受教育者的浓厚兴趣和主动意识,成为审美活动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在身心体验中把握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后者的美育效应更为直接。

4.主导“艺术批评”取向,引领社会风尚。

大学作为艺术理想的学术阵地,在社会思潮中有责任坚守艺术的良知,从理智和学术的高度把握社会的艺术动态,塑造时代风尚。当下通俗艺术与严肃艺术的鸿沟日益加剧。严肃艺术被称为纯艺术,具有优秀的传统和规范,有较高艺术价值,但因形式艰深不易为大众接受。而通俗艺术即流行艺术,往往迎合大众和商业的浅俗需求,哗众取宠,甚至以不健康的“畸趣”成分“媚悦大众” (鲁迅) ,使艺术质量在生产和消费的恶性循环中停滞不前。从电影票房、音乐排行等悬殊,到卡通插画的热衷及传统绘画的低靡等现象,均可见社会艺术标准的偏差。艺术趣味作为核心标杆,必须依靠艺术批评加以树立,而大学具备高度的自律性、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和科学判断力,能够客观地监控和平衡一个艺术团体或国家的艺术价值基准;同时,艺术批评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阐释、鉴赏和评析促进社会性美育,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者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调节不同层次的欣赏差异[5];此外,艺术批评具有反思社会文化生态的作用,从传统艺术的价值取向到环境设计的生态开发领域,大学专家体系的建立,较好地借助了艺术批评的平台唤起了大众的参与意识,社会教化效果显著。

5.延承传统艺术文脉,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艺术具有历史继承性,当代的艺术传统和创作方法无不以旧时代的物质与精神遗产为根基。大学有史以来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具备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及在人才、资金、场所等方面的先决优势。对高等艺术教育而言,立足人类文化学的高度,以艺术为契机挖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延续其艺术文脉,是责无旁贷的历史职责,尤其是对正在消逝的非物质化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任重而道远。高校有可依托的研究资源和项目基金,具备独立调研和开发的群体优势;同时具有将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转化与检验的客观条件,能够借助教育实践,系统地探索传统艺术的新题材、技艺、材料、形式风格、历史价值和传承方式;并适当借助社会综合媒体的力量和大学的文化权威地位,运用各种传播形式加大民族文化主题的影响力度,使更多的民众由关注到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最终自觉参与到民族艺术的保护中来,达成共同的文化意识。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渗透到教学、研究与宣传等多个层面。

二、高等艺术教育社会职能的实施保障

大学艺术教育社会职能的发挥,依托于国家宏观政策和自身教育机制的完善。

其一,大学运行的真正独立是这一保障的关键,以确保在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社会职能。

其二,必须肯定艺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改变官本位思想,赋予大学以学术权威的身份,使其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给予具有极高造诣和国际眼光的真正专家行使媒体监控的权力,在重大文化事业上授予其决策权甚至拍板权,通过专家的教育引导,从意识形态上深入宣传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实践上根本推进高品质文化环境的建立。

其三,全面界定大学的社会职责,完善终身教育机制,建立独立的社会教育学院或系,统筹安排校内优异资源;增设社会教育学专业,为之提供理论储备和指导;实行宽进严出的个性化运行机制;以学历学位为依托,设置一系列职业性课程证书的学习,满足不同类型的教育需求;实行学分互认制度,将学分累积相加记入个人业务档案,与个人的晋职晋级相结合,以改变重文凭轻能力、重职前轻职后的陈旧观念;设置科学的评估体系,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6];借助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灵活开放式教学,适时更新文化动态和艺术资源库,使受教育者置身于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虚拟学习与交流,完成远程考试和作品发布,探索真正适合于成人的自主学习模式。

其四,在校内建立独立的科研机构,专司文化艺术研究;将研究观念融入教学,突破单纯的技法教学思路,并通过以高校为根基的各类社会教化活动,在整体提升社会艺术素养的同时,实现以艺术带动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宗旨。

参考文献

[1]李桂金.美国高等艺术教育对我国综合大学美术教学的启示[J].艺术教育, 2005, (05) :25.

[2]石祥强.经济发展驱动下的大学职能变迁趋势探析[J].江苏高教, 2010, (03) :60.

[3][4]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322.301.

[5]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199.

浅谈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篇9

教育, 是博物馆作为一个永久性的非盈利机构实现社会价值的最直接的途径, 而且, 博物馆的收藏与科学研究成果最终也是通过教育向观众展示的。因此, 无论一个博物馆的历史有多长, 是百年老馆还是新成立的博物馆, 都应该以教育为本。在某种意义上, 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延伸和继续, 它在配合学校的教学上起着很好的作用, 比如, 为学校教学提供资料, 作为学校教育的实验基地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 相反它的教育范围远远比学校大得多。它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民的, 面向各个阶层的。

1.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

谈到博物馆教育的目的,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博物馆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 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大众可以说都是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因此, 博物馆在面对不同的需求者时应该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由于能够接受严谨的、逻辑性强的专业知识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这就注定了博物馆的教育要具有寓教于乐, 寓抽象于形象的特性。另外一方面, 博物馆的教育更多的是依赖于博物馆的藏品, 其中包括大量的自然标本、人文遗物以及大量新式的科技产品等。这些藏品才是构筑博物馆的教育的物质基础,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就是要充分地把馆藏品中所蕴含的各类信息加以研究和诠释, 以简洁而通俗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因此, 我认为博物馆教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为公众提供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知识, 它以形象的展示和各种合理的手段, 为社会提供博物馆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科技内涵, 使人们在接受博物馆教育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 博物馆教育的性质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博物馆更多的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大众化的知识传播,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高雅的休闲场所。所以博物馆应该是唯美的、富有文化气息的, 因此我认为“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这句话正是博物馆教育本质的高度概括, 博物馆教育的性质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审美需要和求知需要。只有明确了这一点, 博物馆的收藏与科学研究才会有的放矢, 博物馆才会更充分的实现其社会价值, 从而建立起与大众的真正的联系, 并最终成为公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清博物馆教育的性质与每一座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公共教育, 它的本质是公益性质的、全民性的、世界性的和开放性的。

二、当代中国博物馆应更好地实现其教育职能

谈到这一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究其根本就是为公众提供更好地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严格地说是一个展览型博物馆, 人们把其功能主要定位于收藏、研究与展示上, 虽然我们也曾一再强调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但我们从没设身处地地真正去研究如何更好、更广泛、更彻底、更充分地去发挥其教育职能, 而只是单纯的把它作为收藏、研究的附属品以及展览理所应当的所应获得的社会效果, 我们从来不是以教育作为出发点来办展览, 而是为了办展览而办展览。深圳市博物馆前馆长王壁曾感慨道:“从经济学角度而言, 博物馆自身条件最得天独厚, 它的馆藏是一种垄断资源, 办的展览也是独家经营。但垄断的资源却没有产生垄断的利润, 必然是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这描述了一个社会现实, 即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充分具备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 我们博物馆也应该改变观念, 就其教育职能来讲, 就是要“以观众为本”。我们可以把人民群众作为受教育的主体, 我们博物馆的活动就是要从这个主体出发, 了解什么是他们需要的, 从而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服务。或许有人会问, 博物馆又不是一个市场经济下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有必要这样按照市场需求去生产商品吗?但是反过来想, 既然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 那么它就有人去参观、去接触、去了解, 需要向人去传播艺术, 需要引起人们对艺术的共鸣, 否则它就仅仅是一座殿堂而已, 一个不知道存储了一些什么东西的仓库, 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用、甚至不能碰, 那么博物馆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曾经说过, 博物馆高雅艺术殿堂的地位不能跌, 但也不能居高临下。我们要通过深入人心的宣传和服务, 把观众请进来, 使观众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 变成教育主体, 引导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 主动地去博物馆汲取知识。

三、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途径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做了, 这也是实现“以观众为本”的关键一步。

1. 对于中小学生, 博物馆应该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

中小学生这个群体, 可以说占我们博物馆受教育群体的很大一部分, 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要讨论如何使博物馆的教育更适合中小学生,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中小学生与成人和大学生观众不同, 他们受学识等方面的局限, 在接受博物馆教育时, 往往是被动的, 而且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 所以他们具有更大的好奇心, 并且往往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于同一事物, 所以我们要根据他们的特性来安排我们的展览活动。另外一方面, 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 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这个群体来说, 博物馆所要做的, 就是更好的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实物资料, 成为学校的教育基地。最后, 中小学生以后会成长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主体, 如果博物馆留给他们的印象是呆板、枯燥、无趣的, 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他们以后参观博物馆的兴趣, 弄不好这一情结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 这样对博物馆教育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 培养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要从小学生抓起。

⑴博物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的, 所以我们要加强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博物馆和学校可以就参观事宜进行充分地沟通, 这样就可以在参观之前有针对性地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并进行相关的知识铺垫。如提前向中小学校寄发与参观内容有关的试题;合理安排好学生参观时间、陈列内容、讲解路线和讲解人员等, 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参观, 博物馆的讲解员也有针对性地开展讲解。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参观兴趣, 从而使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第二课堂, 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⑵要加强博物馆专业人员和老师的相互配合。因为老师是和学生紧密联系的, 而且是专门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 所以他们比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学生, 通过与他们的充分沟通, 我们就可以使我们的展览更适合学生。而且, 现在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本身对博物馆就不是很重视也不是很感兴趣, 那么他们的这种思想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学生, 所以我们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引起老师们对博物馆的兴趣, 因为只有老师对博物馆先有了兴趣, 先弄明白相关的文物知识等, 才能更好地协助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博物馆成为配合教学的资源。对此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向老师们普及一些博物馆的相关知识, 使他们对博物馆的藏品及相关知识有充分地了解。

⑶我们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改革目前的以成人为主的讲解模式, 积极推出适合中小学生的讲解模式。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奇、好问及注意力不集中的, 当然这也是他们求知欲的本能反应, 因此我们不能按照大人的标准要求他们, 我们要积极地探索适合中小学生的讲解模式。现在的好多讲解员在对中小学生进行讲解时, 缺乏那种像老师那样善于观察学生表情, 而灵活调整讲解策略的技巧, 当学生听不懂或不爱听那种呆板、无趣, 照本宣科的讲解时, 自然会出现说话和嬉闹的情况, 所以我们讲解员要学会在讲解过程中观察观众的表情变化, 及时捕捉住观众通过表情所流露出来的情绪变化, 因材施教, 这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观众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层次的观众。学生不爱听讲解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博物馆的讲解词不是那种贴近学生年龄的语言, 而是那种朗诵式的语言, 这种语言虽然动听, 朗朗上口, 但未免过于呆板和书面化。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老师的那种启发式的、交流式的、互动式的教学, 所以到博物馆也当然喜欢那种启发式的、提问式的、对话式的讲解方式, 所以我们讲解员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 对于老年人, 博物馆应该为他们提供发挥余热的平台

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凸显, 老年人也成为博物馆越来越不能忽视的一个受教育群体。而且,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 博物馆这样一个以向公众普及知识为主要职能的机构, 就更加不能忽视其对老年人的教育意义。

一方面, 老年人退休在家, 他们不仅需要社会福利待遇和生活上的照顾, 而且由于现在的竞争激烈, 社会压力大, 使得年轻人往往无暇顾及到老年人的心理感受, 社会调查显示, 当今社会的老年人, 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普遍感觉到孤独、空虚, 因此他们需要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审美需要, 而博物馆恰恰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 经过了工作阶段的老年人, 他们已经没有了求职的压力, 所以这时候他们的兴趣爱好已经没有了任何功利性质, 所以往往对一件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更大的热情。我们如果激发起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 那么他们会更加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活动中。而且他们之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身体状况很好, 头脑清楚、精力充沛, 他们人老心不老, 仍十分热衷于教育下一代,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因此我们博物馆也有必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挥余热的平台。

博物馆要关注老年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定期组织他们参观博物馆, 并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最好还可以组织老年朋友们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博物馆设计上, 我们要本着“以观众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到老年观众的身体状况和参观需求, 设计无障碍通道、电梯、老年专用卫生间、休息座椅、轮椅等设施以方便老年观众参观。在展示方法上, 要动静结合, 突出展示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从而吸引不同层次的老年观众前来参观。博物馆还可以建立与居委会、老干部局、老年大学等涉老部门的联络网, 制定和实施配合老年教育的远景规划和年度计划, 以使老年教育更有序、有效的开展。

当代中国博物馆如果能秉承“以观众为本”理念, 以教育作为切入点,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必能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

摘要:当代博物馆存在着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 并没有产生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针对这一状况, 本文将以博物馆教育作为切入点, 秉承“以观众为本”这一理念, 针对中小学生和老年人这两个特殊的受教群体, 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以观众为本,中小学生,老年人

参考文献

[1]孙雪冬.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博物馆教育职能[J].博物馆研究, 2002 (01) .

[2]孟繁宁.试论21世纪博物馆社会教育要面向时代[J].博物馆研究, 2001 (03) .

试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篇10

1 发展滞后的图书馆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较之发达国家乃至某些发展中国家, 其差距是巨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每3000人拥有一所图书馆, 而我国1999年统计共有公共图书馆2767所, 每40万人才具备一所。且全国还有144个县无图书馆, 有108个县有馆无舍。美国只有2亿多人口, 公共图书馆竟有9000多所。如此反差, 不啻天壤之别。限于国力, 短时期内我国政府对图书馆事业不可能有太多的投入, 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态势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观。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 强劲的教育需求, 对于稀少得不成比例的图书馆无疑形成空前沉重的巨大压力, 其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尤具神圣的历史感、道义感和使命感。

2 读者构成的大众品位

国民素质与信息需求现状, 决定了现阶段图书馆读者构成的中低层次和大众品位。就地市级以下的中小型图书馆而言, 普通市民读者和学生读者构成其读者队伍的主流、主体, 凭心而论, 这些读者对图书馆的教育需求、娱乐需求远大于多于信息需求, 这是无人无视的不争事实。不同层次的图书馆具有不同的职能重心, 拥有不同的读者队伍。研究级的大中型馆, 以其雄厚的文献资源、庞大的专业队伍、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完善的服务手段而鹤立鸡群, 一般中小型馆实难望其项背, 故社会职能前者基本上应以保存文化遗产和传递科学情报为主, 后者基本上应以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和丰富群众文娱生活为主, 或许这就是不同图书馆适应不同需求的社会分工, 尽管这种分工是相对的。

3 图书馆教育职能古今说

清宣统二年 (公元1910年) , 《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开宗明义第一条曰:“图书馆之设, 所以保存国粹, 造就通才, 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 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以广征博采, 供为浏览为宗旨。”

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对图书馆情有独钟, 他毫不含糊地指明图书馆是“教育机关”。

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高度评价图书馆为学校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

美国图书馆学权威杜威始终坚持认为, 图书馆是学校之外最好的教育场所, 是向社会开放的“民众大学”。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组于1972年重新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 明确界定公共图书馆为“群众性的教育、文化、信息机构”。由此可见, 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是历史与社会赋予的基本属性。多少年来,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深入人心并被行之有效地付诸实践, 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显示的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异而已。

4 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独特优势

事实证明, 社会教育具有学校教育无以替代的独特优势和难以企及的卓越功能, 其中尤以公共国书馆表现最为出类拔萃, 成为巩固、扩大学校教育成果的最为理想的后续教育阵地。据介绍, 在美国, 公共图书馆与正规学校享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在社会民众意识中, 公共教育包括两个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即公立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美国人认为, 图书馆赖以生存的财力, 来源于作为纳税人的公民, 所以图书馆必须与学校共同分担向公民提供教育的责任与义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强化, 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独特优势必将越来越为政府和社会所认同。

5 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显著特点

人的知识只有大约五分之一来自学校教育, 五分之四来自后学校教育, 而后学校教育的主角非图书馆莫属。特点是以书育人, 自学为主, 馆员为媒。文献资源之于图书馆之于读者, 犹如教师之于学校之于学生。换言之, 离开了文献资源, 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书乃图书馆之魂, 有了书 (广义的书泛指一切含有信息的载体) , 图书馆以书育人的教育职能方能通过独特的教材———文献、独特的方式——阅读、独特的手段———文献流通得以实施。图书馆读者以自学为主, 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具体实践者不是图书馆工作者, 而是读者本人。这里, 读者为主体, 图书为客体;读者为学生, 图书为老师。公共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是自成体系、独立存在的, 在国家现代教育坐标系中占有重要定位。如果说, 学校为教育对象进入社会、奉献社会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素质基础, 那么, 作为没有围墙的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则是为教育对象适应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可靠有效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最理想场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正是图书馆教育才几乎完善无缺地弥补了学校教育难以避免的先天不足, 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正是学校教育与图书馆教育这对“教育双星”的珠联璧合, 才使国家教育系统网络结构更臻有理有序, 更臻至善至美。

6 强化教育职能的基础地位

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基础地位必须强化。当今社会, 信息咨询机构多元化乃大势所趋, 图书馆大可不必与之竞先争胜。在群雄逐鹿的信息战中, 图书馆早无绝对优势可言, 理智的立场是重在参与, 何必竞争, 图书馆自有一方永远属于自己的热土。作为由国家兴办的全民事业单位, 图书馆毕竟不是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作为文化教育机构, 它肩负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资源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 其社会分工和价值定位决定了其提供文献资源以注重社会效益为己任的无偿性或基本无偿性, 这种职能和使命是任何信息部门、信息中心或信息公司们所无缘亦无力承担的, 而这正是图书馆社会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强调教育职能的基础地位, 并不意味着图书馆情报职能的弱化与淡化, 更不意味着图书馆在信息大潮中被淘汰出局, 而恰恰意味着, 经过一番上下求索、几多奋力拼搏之后, 图书馆终于克服了浮躁之气, 恢复了平常心态, 重新找回了自己几乎失落的世界, 重新发现了真正的自我, 是冷静思辩后的成熟。

现代图书馆发展到今天, 其服务手段早已突破传统束缚而进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高科技发展阶段, 教育职能亦应与时俱进。为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 极有必要树立大文化、大教育、大图书馆意识, 首先要打破“书”的原始释义。教育职能的实施离不开书, 但又不能为书所囿、为书所累, 更何况现代“书”的概念早已不是纸书文献的专利, 而是泛指包括电子文献在内的一切信息载体。变单一型平面教育为复合型立体教育, 变苦读型教育为愉悦型教育, 变提供纯粹文献服务的静态教育为提供电光声像、全景全息的动态教育, 是对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传统实施模式的大突破。图书馆将不再是死气沉沉、肃穆森严的知识圣殿, 而是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知识喷泉;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定将显现出无可限量的强大生命力。未来社会的公共图书馆也许仅仅是国际互联网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信息源或者公共用户终端, 其基本社会职能也会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而发生结构性的重心游移。然而, 图书馆所有形态特征的变革无法撼动其教育职能作为本位功能的基础地位。未来社会需要一代又一代更高素质、更高层次的未来型人才支撑, 这自然对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未来教育职能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与发展空间, 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势必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延伸拓展, 其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在于其业经历史认可、社会定位的不可替代性, 在于其回报奉献于国民的无法估量的有形无形、显性隐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摘要:图书馆的主要社会职能应该是也只能是教育职能而非情报职能, 这种定位是由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基础地位必须强化。

关键词:教育职能,信息,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肖群.强化图书馆教育职能[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6 (4) .[1]肖群.强化图书馆教育职能[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6 (4) .

[2]卢素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J].图书馆论坛, 1996 (5) .[2]卢素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J].图书馆论坛, 1996 (5) .

教育职能 篇11

关键词: 教育职能 初中历史 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面临求学以来的第一次分流,或进入高中继续深造,或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参与技术的培训和教育,这显示了初中教育的基础性;或直接参与社会的竞争,接受社会的选拔,体现了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相似性,即普及性。另一方面是身心快速成长和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知觉、思维和想象能力有待锻炼和提高。这一时期是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及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体现了初中教育的教育性。

初中历史课程被公认为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历史课程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四有青年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可以从中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初步学会从历史事实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锻炼思维并感受历史的学科魅力及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初中历史学习肩负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任。因而历史教学首先需要了解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其次历史课程的实施应该以综合活动为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再次结合初中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教学。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

初中生在学习认知发展阶段中处于一种感性认知迅速发展、理性思考处于萌芽的状态。对现象的认识较全面,但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认识不足。具体来说,初中生的认知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识记具有目的性,对教师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要点,可以自觉认知;对学习的知识能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并且根据需要抽取有效信息加以运用。初中生识记朝着有意性发展。学生对识记的材料进行选择,并不仅限于有兴趣的材料;从识记方法上,初中生机械记忆占主要成分,而分析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他们可以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注意分配能力。

2.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能力是认知的核心成分。初中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即需要在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下才能进行。进入初二阶段,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初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还不高。初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但是辩证逻辑思维尚未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3.想象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想象具有目的性,能够有目标的想象而不全是不着边际的空想;他们的想象力富有创造性,能突破常规思维;想象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和兴趣性,但有时带有虚构的特点。

二、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职能几点意见

根据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历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对历史的感悟,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其竞争与合作品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也是人类思维不断进步的动力。儿童的好奇心是最宝贵的推动力,推动他们不断求知并在困境中战胜难题。传统观点认为历史教学无非是将一些过去的死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对于历史人们是敬畏的,它的修改和纠正是历史学家们和考古学家们的事情。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定论问题,历史老师都不敢涉猎,更何况学生呢?因而教学中,教师对历史难题是回避的。有些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脑子里会产生很多奇异妙想和疑问。历史教师首先要对他们的好奇心及时表扬,引导他们利用网络资源或者可以把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以待日后解决;其次分析问题时,注意从各个方面全面进行思考。

2.历史学习不等于识记单纯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人类历史的伟大和浩瀚,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增强学生的历史自豪感和责任心。西方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从此中国进入屈辱的近代史,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一次次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场面,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当时中国清政府、爱国知识分子及老百姓对此的态度。历史发展虽然是单向的,不可以重复,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一定程度上再现当时场景,从而让他们在创设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思考历史。

3.历史与现实是一对矛盾,看似不可逾越,事实上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因而历史教育不可能离开现实社会。历史老师一定要时刻注意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历史上“今天”发生的事情;邀请社区内的老人给学生讲过去的事情;也可以先放映历史专题片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写观后感;也可以采用报纸杂志上的新闻引发学生的谈论。

4.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其竞争与合作品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和学生一起走出校门区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对象可以选择当地英雄人物、企业家或革命前辈,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将采访过程记录下来,书写成文,字数可以不限制,只要能说明问题,理清思路即可。把历史学科课程与活动相结合,重视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历史客观性的理解,;增强对历史的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促使他们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在活动中无形中培养他们合作习惯,以及对问题探究的精神。

教育职能 篇12

一、完善学校督导机制,强化学校督导职能。

目前,鉴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性、时效性、前瞻性、多元性等特点,教育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教育要不断完善健全其督导机构,丰富细化评价内容,明确督导职责和任务,创新督导方式方法,探寻提高督导质量的突破口,切实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正常运转、良性发展。学校督导不但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凸显督导计划的周密性,而且要体现督导的政策性,更要展现其发展的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督导工作的监督、指导效能,使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风格、办学品位、管理水平等得到同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得到增强,形成和谐教育育人的浓厚氛围。

二、有针对性地勤查勤督,促进后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全力提高督导的实效性。

学校督导要坚持针对性的勤督,重点要在指导上下工夫。据多年来在勤督重导上所取得的成绩,工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勤督重导必须措施得力。如何勤督?这就要求督导人员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上,做出科学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安排,真正体现勤督勤查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如何指导?不仅要考虑指导内容的前瞻性和教育教学的导向性,还要周密考虑指导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

其次,勤督重导必须跟踪到位。学校事务庞杂繁多,督导

2. 结果

对照组成绩优秀者37例,良好者33例,合格者22例,不及格者11例,对照组良好率为67.96%,不及格率为10.68%;实验组成绩优秀者39例,良好者42例,合格者20例,不及格者0例,实验组良好率为80.20%,不及格率为0。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成绩良好率和不及格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成绩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及格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实验组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目前已成为为我国卫生事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合格护理人员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各种急、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由于高等专科教学在对护理人员培养过程中,学制为三年,时间较短但所需掌握的科目较多,教学速度快,学习任务同志一定要思路清晰,合理规划,统筹安排,阶段性工作与随机工作有机结合,脉络清楚。随时跟踪督查现时工作,适时跟踪指导阶段工作,既不放松一件大事,又不放弃一件小事,使学校各项工作均能高效有序开展,这样,学校督导工作就会体现出强大的督导效能。

再次,勤督重导必须以知识为引领。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向学生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复杂过程,要做到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协调发展,知识就是最重要的前提和载体。因此,学校督导人员必须以丰厚渊博的知识为底蕴,以较强的专业知识为保障,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张弛有度,督导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最后,勤督重导必须重视技能培训。“教学有方,但无定法”,虽说这是教学工作者常说的,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诠释却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对其正确理解和全面客观诠释,才能启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灵动智慧,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拓宽教学视野,增强创新欲望,做好勤督重导工作。教育督导人员一定要活学活用,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敢于实践,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工夫,给教师教学带来充满个性魅力的视觉盛宴,更新传统的教学观,用实际效应感染教师、提高教师、发展教师,在点拨和指导中促其专业成长,从而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通过对素质教育活动的督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检测,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再结合校情,指导帮助学校制订素质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用素质教育活动丰富学校生活,给学生提供色彩纷呈的精神家园,保证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师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得到不断增强。所以说,勤督重导工作必须在“导”字上做文章,“督”是手段,“导”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督导督查工作的实际效率。

三、转变督导观念,更新督导思想,不断探索新的督导模式,突出督导的针对性。

伴随国家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机制的转变,督导工作必须顺应潮流。面对督导,我们必须明白,观念的更新是保持督导工作恒久魅力的基石。在督导工作中,我们既要注重传统的督导方式和方法,又要不断探索新的督导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开创新形势下课改工作的全新局面,保障课改实践的多元发展,促进高效课堂的自然生成。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综重。很多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急危重症的相关概念理解能力较差,对急诊或重症监护室的工作存在某些误解,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针对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的总设计思想是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和体验性。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法是最近几年教育学家较为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我们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尝试可发现,案例分析法可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一种有利于急危重症护理临床课程教学的方法,值得各学校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晓莉.案例分析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西部,2010,3(25):65-66.

[2]柴翠萍,赵翠枝.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2012(9):195.

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王艳杰

(昌黎县昌黎镇第一中心小学,河北昌黎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这一不容忽视的群体体现出了特有的作用:开发校本课程时荐言献策,提供思路;实施过程中又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监督评价;为校本课程实施成果反馈信息,提供服务。家长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家长校本课程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特征,我校开发并实施了以“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实施的意义日益凸显出来。要想使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展,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家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一、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是一项全民共同参与和合作的事业。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下,其影响不亚于学校教育。校本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并不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那样成熟,有一定的教学资料、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它需要教师结合当地特点共同开发并实施。家长既是孩子法定的监护人,又是孩子成长与进步的评价者、鼓励者和促进者,所以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离不开家长。

另外,学校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他们在教育方向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协调,在教育方法、手段上互补,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家长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随着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教育也趋于民主化与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正是这一趋势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落实与反映,而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教育的民主化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鉴于以上原因,家长有权利和责任,同时也有必要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

二、家长重要作用的体现

1. 家长能为校本课程开发荐言献策,提供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依照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客观现实,设计出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性的课程,以符合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特点,促使其全面发展。虽然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但它必须与外部力量进行合作,如此才能达到其预期的目标。由于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与学校接触的固有的特殊群体,因而家长自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在赋予学校和教师课程自主权的同时,也赋予了家长一定的子女教育方面的自主权与发言权。合督导工作。

在日常教学督导中,学校督导还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工作的侧重点,积极履行督导职能,适时进行单项内容的单项督导和多项内容的单项督导。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课改教研、安全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工作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如在进行教学质量多项督导时,可以对学困生转化工作进行单项督导。首先应督查学校在开学初对学困生现状的分析资料,学校对转化学困生所制订的计划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其次对具体实施过程资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和家长这两个“天然”的合作者创造了合作的契机与空间。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利的群体,在确定开发的课程后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了解学生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学生最需要培养的素质能力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尽量做到学校与其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变革。这是我校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从而体现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家长的重要作用。

2. 家长能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监督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与学生家长直接联系起来,凸显出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必然会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给予关注,进行监督,并作出评价。这种监督,由过去对其子女学习成绩的监督转变为对学校工作的监督,这种监督方式的转变既是学校工作的压力,又是学校工作的动力,从而促使学校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

在我校开展的以“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其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从本质上改变现在独生子女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动手能力差、不懂得关心他人、脆弱等缺点。但由于学生不知是因畏惧老师还是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这些缺点并不能都表现出来,使每一位教师看到的都是不全面的学生,不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看到学生是否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展使自身的缺点得以克服,从而不能更准确地衡量教育目标是不是很好地实现。这个时候家长就成为我们课程开展的监督者和促进者,使教师无法掌握的学生情况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也有利于我们随时对教学实施的方法、手段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调整,保证校本课程顺利且高质量地开展。

3. 家长能为校本课程实施成果反馈信息,提供服务。

家长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这一途径和形式,可以激起他们参与学校工作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具有在其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发言积极性和良好愿望,继而从各自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和职业体验出发,随时向学校提供与校本课程相切近的各种补充信息,以及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和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校以“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能够顺利且高质量地开展,充分体现了家长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告诉我们,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主体,教育也应该利用家长、社会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料进行查阅,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场调查了解,掌握动态管理;最后是通过查看学期末的相关数据、实际效果,通过对以上信息的论证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督导效果。

上一篇: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探讨下一篇:撒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