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职能

2024-08-22

司法职能(精选5篇)

司法职能 篇1

2015 年, 我局在区委、 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以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 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以全力推动覆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民心工程” 为载体, 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 克服8·12事故造成的不利影响, 为深入推进平安滨海、 法治滨海和美丽滨海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严格落实普法责任, 实现普治工作经常化

确定 “建立覆盖全区城乡定期法治宣传工作机制” 和 “编制滨海新区法治滨海建设 “十三五” 专项规划” 两项任务作为法治天津建设重点工作, 制定并下发 《2015年滨海新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见 》 , 明确工作任务及责任部门, 指导开展全年普治工作。 按照市局要求, 为全区各街镇居 (村) 配备法治宣传挂图, 每月1期、 每期两张, 覆盖面达100% 。 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宪法、 居村换届专项主题宣传活动, 在 “3·8” 妇女权益保护日和“ 3·15 ” 消费者权益日等重大时间节点, 采取发放资料、 现场咨询、送法入户等多种形式, 组织开展各类普法活动30 次。 在法治文化传播途径上进行了创新和拓展, 继续打造 “312” 电视宣传教育平台,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治元素融入百姓生活中去。 打造新媒体传播形式, 在 “ 微时报”官微上设置 “一分钟学法” 栏目, 每天用1分钟介绍一个喜闻乐见的小案例。 设计制作 “H5” 页面参加 “H5 讲述 ‘ 六五 ’ 普法” 新媒体创意大赛, 通过新颖的传播形式展示滨海新区普治工作全貌。《 滨海人家 》 荣获全国法治动画类二等奖, 《 放心参观宣传片 》 荣获全国法治动画类优秀奖。 按照市委宣传部、 市司法局、 市法建办要求, 经区委、 区政府同意, 由区领导带队, 在全区组织开展“六五” 普法检查验收工作, 深入到各单位听取汇报、 实地考察、 查找问题、 总结改进, 圆满完成天津市对滨海新区的 “六五” 普法检查验收的考核工作, 得到市委政法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继续打造 “民主法治村 (居) ”, 滨海新区时尚广场社区已被评为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强化调解组织建设, 凸现第一道防线作用

目前, 新区及各街镇 (乡) 全部建立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新区各行业协会、 商会中全部建立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 实现新区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全覆盖。 按照市局 “ 三大” 活动要求, 结合新区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 通过开展一系列规范化、基础性培训教育工作,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机构更加健全, 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调解程序合法有效, 内部管理规范统一, 人民调解公信力不断提高, 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无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刑事案件、 自杀、 群体性械斗和群体性上访, 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 “ 第一道防线” 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积极开展争创 “五好” 司法所达标活动, 全区27个司法所全部达到示范标准, 其中有22个达到优秀标准。 在提升完善 “五好” 司法所建设基础上开展 “五星” 司法所达标升级工作, 推动司法所更好地为基层发展稳定发挥作用。 进一步完善提升居村司法工作室建设, 在去年160个示范司法工作室提升完善基础上, 着手为第二批102个居村司法工作室配备有关办公设备。

主动到区政法各部门及管委会、街镇、 居村综治信访服务工作部门, 实地考察调研座谈, 深入了解543大调解机制运行现状, 取得了预期效果。 强化横向联系, 夯实了 “五位一体” 工作模式, 与区法院、 检察院、 公安局、 信访办定期开展联席座谈, 得到区政法各部门及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支持配合。 强化纵向指导, 健全了 “四级平台” 工作载体, 到杨家泊镇、 中新天津生态城、 寨上街综治信访服务中心、 德阳里居委会、 信阳里居委会指导工作, 密切与区级以下三级平台的工作联系, 主动进行对接, 实现问题有人管, 矛盾纠纷有人调, 管理服务有人抓。 强化制度设计, 创新了 “三调联动” 工作机制。 与区法院系统就建立委托调解、 导入调解、 联合调解的三大调解机制初步形成共识, 研究落实实施方案, 确定案件类型、 衔接程序、 工作依据等事宜。 持续推动 “543” 大调解机制运行, 切实提高群众满意率和息诉罢访率。 全年未发生一起因接访不当而引发的不良事件, 医调委滨海工作站为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 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强化特殊人群管理, 安全维稳工作规范扎实

调整完善了 《滨海新区社区矫正工作规程》 和 《滨海新区社区矫正工作规范 》, 细化了执法环节和监管规定, 并在日常工作中抓好了落实, 形成了具有新区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 元旦、 春节、 两会、“五一”、 国庆及上级部门要求的特殊时期, 强化了帮扶和监管力度, 坚持做好了隐患排查和日报告制度, 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严格审查矫正对象外出, 探亲手续, 做好监管衔接工作。 做好社区服刑人员接收监管解矫工作, 对违反规定的依法收监。 着力完善了业务工作和硬件设备的标准化建设, 推动落实了社区矫正中心场所、 社区矫正移动监控终端平台、业务办理和办公自动化平台等 “三个一” 项目, 在塘沽、 汉沽、 大港三个区域建立社区矫正中心, 内部装修改造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打造成全市一流社区矫正集教育、 管理、 监控为一体的社区矫正场所。目前已实现GPS手机定位监管机制, 保证对矫正对象全程跟踪信息反馈, 有效控制脱管失控现象。 加强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做好刑满释放人员信息管理系统衔接工作。 与监狱做好新区籍在押犯人教育改造工作, 并做好刑满释放人员首站救助工作, 形成监狱、 帮教组织、 社会、 家庭共同帮教良好局面。 打造了政企联合的新型安置帮教基地, 对刑释解教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为其融入社会提供有利场所。

整合发挥法律服务作用, 主动服务自贸区建设

围绕区委、 区政府的工作重点, 拓展服务领域, 狠抓服务质量, 强化队伍管理, 提升窗口形象。 2014年12月, 成立滨海新区律师服务创新示范基地, 首批9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签约入驻中心商务片区, 另有8 家知名所尚在洽谈中。 积极探索和南开大学等高校法学院建立长期合作意向, 做好经济法律服务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推动基地律师事务所向公益性律所发展。 举办 “滨海公益大讲堂”, 为自贸区内企业提供免费自贸区法律讲座, 以法律风险防控作为重点, 以事先防范为主, 以法律防控护航贸易经济发展。 为西中环快速路拆迁等多项区政府重点工程提供公证法律服务, 同时为自贸区东疆片区的重点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提供现场公证服务。进一步摸清新区所辖街镇和社区的基本情况, 在街镇实现律师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社区群众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法律需求, 为新增村 (居) 配齐律师, 主动上门提供法律服务, 解决矛盾纠纷。

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先后在区军事部、 海事法院、 泰达养老院等单位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 依托 “ 三·八” 妇女节、“ 六·一” 、“八·一”建军节、重阳节等期间开展“关爱困难群体, 建设美丽滨海—法律援助伴你行”宣传活动, 不断增强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全力构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实施民心工程, 积极推进建立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软硬件建设的各项工作, 建立公证、 律师咨询服务网络化体系, 制定完善相关工作细则和监督管理办法, 提供 “窗口化”、“一站式” 便民法律服务。 投资200 万元, 1800 平方米的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办公场所预计12月完成。 已为19个街镇中心配置LED法治宣传屏。 着手为375 个居村配置法治宣传栏750 个。依托区综治信访服务中心, 聘请10家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 每天安排律师值班; 从全区88家律师事务所中精选百余名优秀律师进驻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班, 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法律文书代写、 纠纷调解和法律援助。 开展法制讲座3025次, 提供法律咨询或建议100余条, 为引导来访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完善队伍教育管理, 促进效能发挥最大化

认真践行 “三严三实” 的要求, 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班子成员以身作则, 影响带动全系统人员用心谋事、踏实干事。尤其是“8·12”事故发生后, 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 全系统司法行政干警全力以赴投入到抢险救灾、善后处理和维护稳定工作, 局领导班子几十次专题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 领导班子成员分6个工作组深入到受损社区进行摸底登记, 带头承包遇难家属安抚工作, 组织公证人员深入一线办理相关公证, 组织律师解答相关法律咨询, 组织对受伤群众补偿救助金发放工作, 班子成员和所有处级干部放弃公休日、节假日坚守岗位工作在第一线, 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政府法制办综合服务组累计律师值班221人次, 值班时间共计640个工时, 对于所涉及法律问题做了认真详细回答。法律援助中心24小时进行“12348”法律服务专线咨询。共接听来电咨询114人次, 其中通过“12348”法律服务专线咨询34人次, 来访67人次, 咨询“8·12”事故相关问题25人次。各司法所共抽调19名干警协助街镇进行搜救、清理、警戒、财物登记、遇难者家属和房屋受损户安抚等工作。共接待受损群众3000余人, 登记2000户居民, 发放入门凭证500多个, 协助领取临时安置费300余户。

加大法律服务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教育培训力度, 健全完善了执法 ( 执业) 业绩档案、 质量考评等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了培训教育、 党务管理、 人事奖惩、 政风行风、 纪检监察等考核机制, 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警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同时加大了信息调研和对外宣传力度, 认真开展警务督察和财务内部审计, 不断增强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当前司法行政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诸如部门发展不均衡、 服务层次和水平有待提高, 队伍整体素质与新区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等。

司法职能 篇2

1、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工作。

2、协助社区办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

3、协助社区办处理社会矛盾纠纷,代表社区办处理民间纠纷。

4、指导治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调解中心工作,参与调解重大疑难复杂民间纠纷。

5、指导治理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开展“12348”法律服务工作。

6、组织开展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社区矫正工作

7、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8、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社区办党工委、社区办交办的其它工作。

社区司法所长的工作职责

1、指导治理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

2、抓好调解中心日常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参与调解疑难纠纷,接受、处理有关人民调解工作的来信、来访。

3、调查研究本辖区内发生纠纷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出预防纠纷的办法,代表社区办处理民间纠纷。

4、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工作.

5、及时了解并向上级报告群众对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6、协助社区办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7、指导治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8、组织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治理、教育和社区矫正工作。社区司法行政干警行为规范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扎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3、热爱司法行政工作,献身司法行政事业,胸怀全局,奋发进取,团结同志,爱岗敬业;

4、忠于职守,依法行政,严格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

5、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6、工作认真负责,办事雷厉风行,讲求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

7、遵守保密法规和保密制度,严守国家机密和工作秘密;

8、注重仪表仪容,执行公务举止端庄,仪表整洁,语言文明;

9、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和党规党纪,认真执行规章制度,自觉克服和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习惯;

10、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不拘私情,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社区司法所工作制度

1、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公正廉明,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热爱本职工作。

2、紧紧围绕社区办党工委、社区办中心工作,服从领导,服从指挥,处事有方,敢打硬仗。

3、按照市司法局下达的工作任务,制订责任目标,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业绩。

4、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解决。

5、提高工作效率,坚守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不准下棋、打扑克。

6、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凡是重大问题,要事前请示,事后报告。工作中碰到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要及时向有关领导请示报告,并采取必要措施,严防矛盾激化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社区司法所学习制度

1、每周五下午为政治业务学习时间。

2、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

3、坚持集体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做好学习笔记,巩固学习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用结合。社区司法所工作纪律

1、不得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2、不得对当事人施行或变相施行处罚。

3、不得请吃受礼,徇私舞弊。

4、不得私立章法和利用职权打击报复。

5、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社区司法所档案管理制度

1、司法所每年一月底前,要按照档案治理要求完成上的文件资料,专业文书的归档立卷工作。

2、司法所要配齐档案设备,认真治理各类档案,做到存放有序、检索齐全、使用方便。

3、档案治理要规范。外人借阅、抄录档案有关资料,必须经所长同意,并进行登记,不准随意在档案资料上涂改、勾划。

4、档案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平时做好文字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定、装订、保管等工作。

5、要做好档案的防火、防盗、防蛀、防潮工作,确保档案资料的完好无损。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一、调解工作的原则

1、平等自愿原则。

2、合法合理原则。

3、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

二、调解工作的纪律调解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不得徇私舞弊;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不得吃请受礼。

三、调解工作职业道德要求调解人员履行职务,应当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热情服务,诚实信用,举止文明,廉洁自律,注重学习,不断提高法律、道德素质和调解技能。

四、调解的程序

1、纠纷的受理。

2、调解前的准备。

3、实施调解。

4、促成当事人和解并达成调解协议。

5、调解结束。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安置帮教工作业务范围

1、对服刑在教人员回归社会前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

2、释解人员的预放衔接工作。

3、引导、扶助释解人员就业或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4、对有重新犯罪倾向的人员进行教育,落实预防措施。

二、安置帮教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实行综合治理的原则。

2、突出重点原则。重点对象一是没有生活出路的释解人员,二是有重新犯罪倾向的人员,三是未成年释解人员。

3、市场化安置就业的原则。

4、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原则。

三、安置帮教工作制度

1、责任制。

2、例会制度。

3、登记建档制度。

4、衔接制度。

5、重点人管理制度。

6、协调配合制度。

7、培训学习制度。

8、考核检查制度。

9、信息通报制度。

10、统计制度。

11、撤帮制度。

四、安置帮教工作方针

1、向前延伸:帮教组织、社会单位和亲属等走进看出所、监狱、劳教所,与管教干警共同做好服刑在教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

2、向外延伸:服刑在教人员释解时做好衔接工作,将其按时接回,由有关部门予以帮教和安置。

3、向后延伸:释解人员回归社会后的5年或3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

五、安置帮教工作纪律

1、不得泄漏释解人员个人隐私。

2、不得歧视释解人员。

3、不得吃请受礼。

4、不得侮辱释解人员的人格。

5、不得处罚释解人员。

6、不得凭个人意志和个人感情办事。

六、社区矫正工作原则

1、开拓创新原则。

2、依法规范原则。

3、密切协作原则。

4、公开监督原则。

七、社区矫正适用范围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裁定假释的;

4、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服刑的;

5、被暂予监外外执行的。

八、社区矫正主要任务

1、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和管理。

2、安排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活动。

3、组织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4、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正。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制度

1、普及宪法和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教育广大公民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增强公民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益和自身合法权益的的自觉性。

2、增强国家机关特别是领导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正确实施,保障依法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3、增强社区居委员会成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促进基层依法治理。

4、推动各行各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司法职能 篇3

工作成绩斐然

在司法所工作期间分别荣获2006年天津市防矛盾激化最佳调解员、区级优秀公务员, 2008年获得大港区“五五”普法中期推动优秀兼职法制副校长、区级优秀公务员, 2009年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称号。在此期间, 迎宾街调委会分别荣获天津市2003-2006年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大港区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迎宾街的社区调解员还荣获天津市2003-2006年度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5人、2008年大港区先进人民调解员7人。

司法所肩负着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服务等九项职能, 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设在司法所, 由司法所负责全街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并取得良好实效。2006—2007年度获得大港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2007年、2008年分别有三个社区获得天津市民主法制示范社区。2008年在天津市创“四无”社区活动中, 有两个社区获得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2008年该所一名司法干警荣获大港区政法系统“十佳为民卫士”称号。

严于律己尽职尽责

为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先后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设计完成了街帮教对象个人档案、司法所文书档案等工作, 指导建立街、居的各类基层司法行政组织机构, 分别包括人民调解委员会、安置帮教领导小组、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等, 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顺利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司法所工作职能 篇4

一、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工作;

二、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三、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教;

四、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五、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六、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七、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

八、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

九、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

十、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

司法所工作原则

调查研究 依法行政 联系群众 胸怀大局 主动协调 事实求是 依法办事 热情服务 服务中心 密切配合书刊号法所人员工作纪律

一、不得私立章法;

二、不得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三、不得对当事人施行或变相施行处罚;

四、不得吃请受礼,徇私舞弊;

五、不得利用职权打击报复;

六、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司法所办事公开公示制度

一、公开公示《司法所工作职能》《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职能》等制度。实行公开办公;

二、设立司法所工作人员岗位监督牌,持牌上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三、公开明示司法所及人员职责(包括办事程序、办事内容、办事结果)、所务及重大事项,增强司法所工作透明度;

四、严格遵守公示制度,文明守付、礼貌待人,严禁办事拖沓,敷衍塞责。

司法所工作承诺制度

一、司法所在接待来访、处理矛盾纠纷时严格实行“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水暖心、一句稍后谅解”的服务承诺、热情、主动、文明服务;

二、对受理的矛盾纠纷,严格按照程序、时间依办理,不得无故推诿或徇私;

三、接听“12348”电话,要以“有问必答、有纷必解、有诉必帮、有难必教”为宗旨,无偿提供法律服务;

四、对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按照责任追究制度办理。

司法所工作承诺制度

一、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时事政策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二、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法律、法规,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学习要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四、在参加乡镇的每周政治学习的基础上,按时参加所里的政治、业务学习,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4小时;

五、学习要有笔记、有心得体会;

六、学习要做到有计划的进行,政治业务学习将纳入个人年终工作考核。

法律援助工作职责

一、指导本辖区法律援助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指导申请人提交申请及有关材料,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予以审查,向县(区)法律援助中心出具审查一意见;

二、指导乡镇法律服务所办理本辖区内简单的追偿赡养费、扶养费、扶养费、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农村妇女离婚等案件。在案件终结后,向县(区)法律援助中心备案,领取办案补贴。

三、在本辖区内开展法律援助咨询、代书等简易法律援助工作;

四、开展法律援助宣传;

五、办理县(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其他法律援助事项。

法律援助的对象及条件

公民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帮助,符合下列公民条件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住所在本地或者事由发生在本地;

二、有证据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服务;

三、经济困难或者发生突发事件无能力支付法律费用。

法律援助的范围

一、刑事案件;

二、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三、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扶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民事权益的;

七、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事故、人身伤害、家庭暴力等需要赔偿的;

司法职能 篇5

关键词:审判管理,指导监督,去行政化

推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是当前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而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改革就是对审判运行体制的改革, 而审判运行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建立起以法官员额制为核心的分类机制, 明确权力运行主体, 理顺审判权力运行机制, 将审判权、审判监督权与审判管理权的有机统一, 构建全责明确、责任清晰、配套有序、监管齐全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成为当前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

1 现实审视:司法改革形势下法院庭长管理职能转变的背景

司法审判管理体制经过了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随着司法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不可避免遇到了改革的硬骨头, 在推动司法审判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面临着严峻形势。根据许多地方法院进行司法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绩, 以庭长监督、指导个案为核心的审判运行机制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矛盾, 亟待重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关于“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指导方针, 为当前司法改革中庭长职能转变指明了方向, 对提高审判质效、维护司法权威与促进司法的公平公正发挥了主要促进作用。然而, 审判管理职能的行政化又成为了司法改革去行政化的巨大阻碍。

1.1 庭长对司法审判管理机制法律基础欠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 (法释〔2002〕25号) 第16、17条规定, 院长、庭长可对合议庭的评议意见和制作的裁判文书进行审核, 有异议的可建议合议庭复议, 但是不得改变合议庭的评议结论, 合议庭复议后庭长仍有异议的, 可将案件提请院长审核, 院长可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 (法释〔2010〕1号) 第7条规定, 对重大、疑难、复杂或者新类型案件、合议庭有重大分歧的案件等, 可以由审判长提请院长或者庭长决定组织相关审判人员共同讨论。通过上述两个司法解释, 可以知道庭长对案件的监督管理职责仅为审核、建议复议权力。然而, 不能回避的客观现实在于:由于我国司法行政化管理的历史原因, 庭长及更高领导地位的院长对于案件的审判职能往往等多的转变为指令性指导, 囿于各级领导对各种审判资源及行政级别资源的控制性地位, 导致法官在受到各级领导对案件的指示时, 很难不去照顾领导意见, 以致对审判的公平公正产生影响。

1.2 对案件审理的把控性有待提升

庭长对个别案件进行监督、管理时, 因为司法审判具有亲历性与判断性, 而这又是审判审判之重要法则。在对案件的审判监督、管理过程中, 因为庭长日常的管理工作亦比较繁忙, 很难对案件的客观事实及法律的适用有清晰的认识, 庭长会更多的听从主审法官对案件作出的汇报, 导致庭长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往往很难作出客观的认定。进而对案件的把控、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很难作出最客观、明确的认定, 导致在对个案的法律监督方面产生瑕疵。尽管有理论认为, 司法亲历性原则等经典原则也在发生变化, 尤其是法律适用问题可不适用亲历性原则, 亲历性原则并不构成对性转决策方式的根本性否定。但无论如何不直接审理案件, 仅凭听取汇报、审阅书面材料认定事实显然不符合审判权作为判断权的认知。法律的适用, 不仅仅是法官赋予的自由裁量权, 亦要受到案件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限制。

1.3 对权利的制约易导致权利的腐败滋生

在对案件的汇报听取过程中, 如果当事人或则案件主审人寄希望于庭长或者院领导能够对案件作出公平公正的认定, 这种思想从主审人或当事人的角度来看, 本身就是司法运行机制的行政化思维。庭长对案件的裁决表现出来的对案件事实及法律适用的判断权, 往往会影响案件主审法官的审判思维, 对维护司法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产生负面作用。“庭长对审判结果具有一锤定音的能量, 反可能使权力寻租更为便利, 影响审判结果的信息可以通过庭长以行政化的方式畅通无阻的运行。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 就全国范围看, 法官违纪违法中庭长、原则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1.4 法官对案件权力的加大, 产生了“同案不同判”结果的发生

通过笔者对基层法院上诉案件的审理及对基层法院的走访发现, 对已经开始司法改革试点的基层法院, 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究其原因, 就在于因为试点法院通过员额制改革, 以发挥“让审判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原则为出发点, 让合议庭及主审法官去行使审判权, 导致了在对案件的审判过程中, 不同的法官因为对法律的理解及适用能力的高低, 产生了同案不同判的结果。而这种判决的产生, 严重影响了当事人对当前我国司法改革的信心,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司法的公信力与司法权威性。

1.5 未做好员额制改革的思想工作, 导致案多人少形势加剧及人员流失的严重

由于司法员额制改革, 导致部分审判业务部门庭长忙于应付改革事宜, 而忽略了对本部门法官的思想工作。据笔者统计, 重庆市某基层试点法院改革员额制改革中, 经过遴选, 原有117名法官在一线进行审判, 而经过遴选改革后, 有67名法官进入遴选员额。如图1所示。

同时, 由于员额制改革, 导致相当部分数量的法官转变为法官助理或转到行政部门, 同时, 由于立案登记制改革及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导致该基层法院增加案件数量大幅增加, 案多人少的压力非常大, 根据该院公布情况, 自司法改革开始, 人均审结案件309件, 而改革前人均结案177件。由此可见, 因员额制改革, 确实在客观上增加了法官的办案压力, 案多人少的形式非常严峻。详见图2。

由于员额制改革, 审判业务部门法官离职现象严重。由于员额制改革, 已经明确法院法官员额最高不得超过39%, 且一般会留取部分员额, 致使法院能够进入员额的人数要低于员额规定。而相当数量的青年法官, 因对进入员额的逾期较低, 且收入低、压力大及追责终身制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法官辞职现在不断出现。导致法官出现离职现象不断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即与法官日常接触最多的庭长一级的领导未做好思想工作, 没有使其认识到司法改革对法官及我国法律事业的重大意义, 导致一部分法官因为经济原因及其他意义产生了离职的念头。

2 逻辑分类:庭长的职责权限的划分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权运行体系, 各级法院庭长均必须遵循司法规律, 以审判权为核心、以审判业务指导为抓手、以审判监督全为保障、以审判管理为基础的司法运行机制, 理顺审判权力运行机制, 将庭长的审判监督权、审判管理权与审判权的有机统一, 构建权责明晰、权责明确、配套有序、监督齐全的庭长管理职能体系, 成为当前司法改革形势下, 全国各级法院庭长管理职能转变的发展方向。

2.1 转变观念, 始终树立以为审判权服务为核心的庭长职能

审判权系我国通过立法形式赋予法院法官的权力, 更是法院工作的核心权力。审判权是法官通过对案件事实的法庭调查、公平公正的对案件事实作出的具有法律强制性的裁决, 该权力的法律渊源为国家宪法及其他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具体而言, 审判权的职能为对法院管辖权范围内的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的裁决。因此, 庭长在当前司法改革背景下, 应当始终坚持做好以服务审判权为核心的各项工作。

2.2 细化界限, 明确庭长对审判权指导与审判管理权的划分

在法院管理体制中, 各级法院庭长既属于法院行政工作的管理者, 一般情况下, 庭长又是从事案件的办理, 更是一名法官。庭长的审判管理权是以保障审判权与审判监督权行使为目的的行政权力, 不参与审判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 审判管理权的具体职责为对庭内的人事分配、调研宣传、内勤管理等日常性工作。因此, 庭长在履行庭长职责时, 应当考虑如何科学行使审判管理权, 始终保持不越界、不越权, 更加有效的为审判权的实现做好服务工作。

2.3 强化监督, 保障审判权运行的有序畅通

庭长的审判监督权, 是庭长对本庭内法官审判权依法、公正行使的重要保障。审判监督权的行使, 不是简单的对案件的判决作出自己的法律认定, 而是通过对审判工作的制度性完善, 诸如实行案件发改分析通报制度、疑难案件集体探讨等制度, 在确保审判权的有序行使的同时, 更统一了裁判尺度、提高了法官的审判业务水平。

上述三类权利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与一定的系统边界。在三类权力中, 审判权居于核心地位, 庭长的审判监督权是审判权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而审判管理权为上述两种权力的行使提供必要服务和支持, 从而建立起司法改革后, 庭长职能转变的科学权力运行模式。

3 路径选择:以法院权力划分为基础的庭长职能的转型与修正

在当前司法改革全面推进大背景下, 根据“审理者裁判, 裁判者负责”的要求, 庭长管理职能的转型成为必然。审理者裁判与裁判者负责的关系界定中, 审理者裁判是前提和过程, 裁判者负责是保障和结果。审理者裁判明确了审理者和裁判者的同一性, 解决了裁判主体不明、审判责任混同的问题, 使裁判者负责成为可能。笔者认为, 以庭长审判管理制度转型应在坚持合议庭独立审判基础上, 构建合议庭审判权和庭长审判管理权与审判监督权相统一的权力运行机制, 做到权利与义务对等、权力与责任统一。

3.1 以审判为中心, 构建权责统一的合议庭责任制

“为防止司法中出现过激的主观性, 法律设置了两种机制:合议制和多元制, 通过多个法官及多个法院对一个判决的协作共同控制个别法官的个性, 使判决回到传统价值判决的平均线”在强化合议庭责任制方面, 重点是在合议庭独立审判的前提下如何防止合议庭审判权不受监督和制约, 关键在于审判责任与独立审判的对等以及合议庭成员审判权的平等行使。而确保合议庭成员审判权的平等行使, 则是庭长职能转型的核心工作。笔者认为, 在当前推行合议庭权责一致的目标下, 可以将合议庭裁判意见进行选择性公开, 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的合议庭意见不予公开, 其他一般性案件的裁判意见进行公开, 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客观上促进合议庭成员在对案件的裁决发表自身意见时能够更加谨慎、使之能够真正的参与案件的审理。“真正的司法权威并不能依靠将法官个体严实的包裹于机构的神秘面纱之下而得以建立, 而是应当建立在司法过程的公开、透明以及司法结果的充分说理之上”。合议庭成为真正的审判责任主体, 才会成为真正的独立审判的主体。

3.2 把好案件审判“尺效关”, 落实庭长审判监督权

“国外类似于法官会议机制的制度如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的全体法官联席会议、联邦最高人民法院的大法官会议与“法官之友”制度”, 其设立的目的就是通过集体会商和专家咨询的形式, 为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提供法律智力支持。笔者通过对辖区基层试点法院的走访发现, 如果庭长权力完全下放到合议庭, 庭长只对疑难复杂案件提出意见, 将不可避免从过度干预转向监管缺失的极端。绝对意义上的放权或收权, 都可能诱发监督风险, 且考虑到改革初期法官能力恐难以完全胜任审判工作, 需要求问于法院领导, 如此一来领导干预则再度沁入审判实体问题。作为落实庭长审判监督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就是通过“审判长联席会议”、“法官发改会议”等形式, 对审判过程中的疑难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形成倾向性意见, 作为合议庭对案件审理的参考。通过“审判者联席会议”制度, 改变原来庭长参加个案指导的方式, 统一了辖区范围内各基层法院某一类型的案件的法律适用, 能够有效提高对案件的审判质效, 避免了同案不同判的结果出现。对疑难、复杂、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 庭长应当充分行使审判监督, 要求合议庭及时报告案件的进度、结果、对难以作出裁决的, 应当及时提交审委会集体决定。同时, 庭长在日常审判权的监督工作中, 应当以“晒笔录”、“晒判决”等形式, 发现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的程序瑕疵与文书瑕疵等问题, 以便更好的提高法官的审判业务水平。

3.3 坚定推行庭长办案制, 发挥庭长办案示范效应

各级法院尽管对庭长办案数量作出了一定的规定, 诸如庭长办案不得低于法官办案的30%、或20%。尽管法院都作出了明确的办案数量的限制, 更应当明确并鼓励庭长积极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 鼓励庭长办精品案、开示范庭, 充分发挥带庭长办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庭长办案示范效应, 一方面能够让当事人对法院的办案流程看在眼里, 使其对司法的公开、透明有一个更加真实的感受。另一方面, 通过庭长办案的示范, 维护法院司法权威。

同时, 坚定推行庭长的办案的过程中, 特别是中级人民法院一级的庭长, 更应当积极推行庭长接访制度。在对当事人的判后答疑解惑的过程中, 往往由主审法官去做应付性接访, 或则以主审法官业务工作繁忙为借口, 拒不接见导致当事人很难对案件的判决过程及结果做到心服口服, 结案息诉。而将庭长定期接访作为庭长的一项日常工作, 定期接访当事人, 对案件当事人的法律疑问、困惑进行判后的答疑解惑, 将更加有利于二审案件的息诉、息访, 也能够客观上推动法官在对待当事人时更加以热情、客观、公正的态度接访。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推行庭长定期接访制, 畅通了信息渠道, 确保庭长能够对审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反馈, 更好的推动庭长的审判管理权与审判监督权的行使。

3.4 塑造积极向上的庭室文化, 推动法院文化与法官素质的努力提升

法院文化的载体按照不同逻辑可以千差万别, 但均应围绕审判公正这个中心任务, 殊途同归。法官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培育优秀的法官群体。作为法院庭长, 应当努力提升庭室内的文化氛围, 通过对庭室成员对法言法语、法槌法袍、司法礼仪的塑造, 对法官的“听、说、读、写、思、断”的锻炼, 培养文化品性的塑造庭室成员在于对法律的忠诚。通过每月举办“法官论坛”、“课题调研”等多种形式活动, 努力塑造法官兼具法律和文化素养, 努力将每名法官都塑造成“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精神气质。同时, 结合司法改革, 作为庭长, 更应当做好庭内青年法官的思想工作, 使青年法官能够认识到司法改革与实现个人法律信仰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胡昌明.中国法官职业满意度考察[J].中国法律评论, 2015, (4) .

[2]陈光中, 龙宗智.关于深化司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法学, 2013, (4) .

[3]张俊文, 王红军.向审判管理要质量、要效率、要形象[N].人民法院报, 2011-8-31.

[4][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 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146.

[5]蒋超.三十年来中国法官违法犯罪问题:一个统计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 2010, (4) .

[6]钱锋.审判管理制度转型研究[J].中国法学, 2014, (4) .

[7][美]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 朱林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110.

[8][美]罗纳德.德沃金.法律帝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273.

[9][美]琳达.格林豪斯.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院之旅[M].何帆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103.

[10]顾培东.再论人民法院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构建[J].中国法学, 2014, (5) :46.

上一篇:礼仪主持下一篇:CATIA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