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导师制案例(共9篇)
高中德育导师制案例 篇1
以心换心——德育导师制案例
-----林莹
这个学期我校开展了德育导师制度,“德育导师制”是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建立的,它将学校的德育目标、任务从班主任工作中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使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对学生德育管理进行优化,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
我时常想,对那些学习不好,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诚心、爱心、关心和耐心,和学生“以心换心”,才能成为学生可敬畏的严师、可信赖的长辈、可倾心交流的益友。
今年九月,刚接触(5)班时,就从其班主任老师口中得知,该班有一位在小学时就已小有名气的学生----陈明。他的有名不是因为品学兼优,而是在小学时已是“劣迹斑斑”——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经常讲话,做小动作,影响老师上课;课后大声喧哗,影响同学休息;作业要么不做,要么抄袭,学习成绩很差;除了他几个“哥儿们”,和其他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他是屡教不改;而且还经常与一些不良青少年为伍,行为习惯相当差。
我想,所谓的差生并非天生如此,他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应该也是有其原因的。有了这个想法,我就积极行动起来。首先,我想到他的家庭了解情况。去了之后才知道,他的父母原来常年在外做生意,家里缺人管教。难得回家一趟,父母看他学习不上进,又有要变坏的苗头,恨铁不成钢,但是又没有好的办法,特别是他的爸爸对他非打即骂。都已经是十三四岁的半大小伙子了,所以虽然他有时很怕他爸爸,但是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他对他爸爸也非常反感。所以我觉得导致他行为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接着,我又接连多次找他谈话。通过与他的反复交谈,我认为他行为偏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心理尚不够成熟,尽管表面看上去老气横秋,但是实际上可以说要比同年龄段的一般的孩子还要幼稚,脑子里的有些想法非常简单,有时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从不计后果,而且他的自信心不足,所以会导致屡教屡犯的情况出现。另外,对于他在中午放学后的去向,我也作了细心观察,发现他行为偏差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了学校以外的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和一些不良青少年的过多接触,受到他们的鼓动影响,容易出格而违反校规校纪。
经过努力和分析,在终于找到了他小有名气的原因所在之后,我就思考,如何来做进一步的转化工作?这也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要想浪子回头,除了要对症下药,还要慢慢来、一步一步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所有的力量当中,父母亲情的力量是最大的,也是无穷的。我工作的第一步,是立即与他在外经商的父母取得联系,一是要求他们要改变原来非打即骂的教育方法,不要再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的程度。同时希望他们能多抽出时间回家看看,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了解他的想法,管制他的一些不良做法,及时与我们学校取得联系。经过与家长的多次交流和沟通,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他妈妈还专门留在家里照顾他。其次,在学校里我联合其他任课教师,不间断地与他交流,了解他的内心动向,给与他各方面的关心,鼓励。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努力:
1、以诚心赢得他的信任
为了获得他的信任,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平气和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谈,开始几次他的态度极为冷淡,对我爱理不理。次数多了,他的态度开始缓和下来,流出了委屈的泪水。随着交谈的次数的增多,他对老师不再仇视,与老师的距离开始拉近,开始愿意和老师说说心里话,在课堂上的自我控制力也有所增强。
2、以爱心抚慰他的心灵
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着由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灵的迷茫,我们导师应该有职责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应他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为此,我时刻关注他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在学习上,让各科的课代表尽量主动去帮助、督促他完成作业;生活上,担心他再去找原来的“哥们儿”,我让同班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和他一起上学,放学陪他一起回家;同时在课堂上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回答;在平时活动中,发挥他爱唱歌爱表演方面的优势,让他尽情表现,以增强他的自信心。这样,在让他感受集体温暖的同时,也使他开始具备集体荣誉感。
3、以关心激发他的热情
在一次和他的谈话中,他告诉我,想去考警校,以他现在的成绩,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没有泼他冷水,而是抓住这个契机,与他促膝谈心,提醒他现在应该把握时机,改变陋习,埋头读书,争取实现当警察的理想。接着我又帮他制订了相应的学习计划,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其他任课老师也纷纷给他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很快,他上课能认真听了,作业也基本能完成了,学习劲头也在慢慢上升了。
现在的他课堂纪律已基本能遵守,课后作业基本能独立完成,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人际交往上也远离了以前的那些哥们儿,在渐渐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但仍不免有些反复,对这些反复,一经发现,我就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他将会出现在我们中间。
高中德育导师制案例 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了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基于以德为首的素质教育质量观, 我们学校全面启动了“德育导师制”, 教师全员参与, 人人是学生德育的导师, 人人有德育工作岗位职责, 人人有“一帮一”的教育对象 (特殊家庭的学生、留守儿童、问题学生等) 。这是学校教育应对经济社会民生热点问题教育创新的策略, 以此满足经济社会对教师教育的需求, 充分体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本案例就是德育导师制背景下, 呈现笔者在素质教育理念下, 以爱心教育引导一位特殊家庭小学生的过程与方式。
【典型案例过程】
一、观察, 我发现了要多关注的学生
2010年的9月, 新学期新气象, 新的一年级班级。我信心满满地带领排好队的小朋友去认识我们的校园:吃饭的餐厅、上体育课的操场、学唱歌的音乐教室等。由于我们是初次见面, 小朋友特别兴奋, 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出发。我表扬了小朋友们:“小朋友, 真神气。”有几个小朋友听了以后又挺了挺身子向我表示可以做得更好。这一切, 我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突然有一个不和谐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一个胖胖的小男孩, 看似很可爱, 但两手牢牢插在口袋里。我以为小男孩不懂事, 需要老师的提醒。我微笑着走上前, 把他的小手拉出来, 放在裤子的两端, 并告诉他:“记住了, 小手伸出来, 放在裤子的两边, 要这样放。”我亲自做了示范, 还把男孩的手放好。过了不久, 当我再次看他时, 他又恢复了原样。我再次上前帮他纠正, 可过了一会儿又故态重演。就这样反复了五六次。一个不祥的声音在耳边回响:“一个问题学生又来了!”不出所料, 果然问题多多。
二、交谈, 我选择了要重点教育的学生
第一天吃完中饭, 我刚想松口气, 接着就听到教室里传来了哭声。赶忙奔到教室里, 果不其然有位学生在哇哇大哭。我是火不打一处来, 我一脸严肃地问道:“谁干的?谁打人?”有人向我“举报”是小宇打人。我找到他, 原来就是那位手插裤袋的学生。我压低了嗓子问道:“怎么回事?”要他解释, 他也说不清, 只是低着头。即使嘴里冒出几个字我也听不懂, 请其他同事帮忙听, 也听不清。就这样, 我记住了这个男孩。
三、了解, 我洞察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二天, 又有人告诉我, 小宇尿裤子了,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看了看小宇的裤子, 后面果然湿了一大片。马上打电话给他的父母, 可不是关机就是没有人接听。最后只能打他家的固定电话, 接电话的是他的奶奶, 他奶奶听说后马上赶来。他奶奶辛酸地说:“小宇父母吵架离婚, 现在的妈妈是继母。爸爸不务正业, 整天搓麻将, 对儿子要么置之不理, 要么狠打一顿。新妈妈说是管, 只不过管的手段也是打。小宇是我们俩拉扯大的, 再加上小宇早产了一个月, 各方面发育不是很好。”幼儿园老师也跟他无法沟通, 所以他普通话听不太懂, 更是说不清, 所以“规则”两字在小宇的身上基本不存在。原来小宇的情况这么复杂, 当初只觉得有问题而没去思考问题的成因。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家庭生活背景的孩子, 更需要爱的阳光。我应当给予他多一点爱, 以填补孩子爱的缺失。该如何去帮助这个孩子呢?我陷入了思考, 并建立起对学生关爱、教育的行动方案。
四、教育, 我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经过思考, 我觉得对于这样的孩子, 只能慢慢来, 要求适当放低。欲速则不达, 相信总有一天他会赶上来的。我调高了对小宇家访的频率, 与家长交流教育引导的方式, 使双方协调地进行合作教育。当然与之初次交流显得距离较大。次数多了, 彼此产生了认同, 教育合作也和谐了。在语文课上, 从学拼音开始, 我不厌其烦地教他认读;课后, 我用普通话跟他慢慢交流, 有时可能要重复两三遍, 才能稍微听懂一点意思。每当小宇能念出一个音, 我就大力表扬他。还让同学们送上掌声, 这时小宇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当然我已经跟学生表示要尽可能地帮助他。在这样的氛围中, 小宇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了, 后来都能慢慢地独立阅读了。
【案例反思】
本案例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用爱心做教育的过程。笔者通过对一位特殊家庭的学生的教育引导, 感悟到:只有把关爱每一位学生,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那么才能走进爱的教育境界, 才能让师生的生命精彩。
关爱学生, 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生命成长, 唯有爱的教育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用爱做教育, 教师要做到用心、用功。教师在平时要用心地观察学生, 通过学生行为的细节, 通过学生的种种表现,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功, 教师要把精力倾注于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多途径地选择教育方式, 多方式地融入教育与引导。
高中德育导师制案例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何为师者?众所周知,“传道,授业,解惑”者。顾名思义,传道即对学生进行的德育,且把它摆于首位,可见,自古以来,德育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如今,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高中课程标准修订要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构建。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应巧妙自然地融入每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一理念正与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谋而合。在英语教学这块阵地上,英语老师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善于挖掘运用教学中的德育素材,抓住适当的契机,适时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换句话说,我们教师应该做到基本思考中除了语言观、学习观,也自然包括英语教育观的本质属性问题。因此,摒弃旧观念——德育是班主任的事,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活动中是每位英语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本文将结合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谈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德育渗透。
二、案例描述
1.在阅读课本阅读素材过程中实践德育渗透
课本中的阅读素材大多经过精挑细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更是德育渗透的重要依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将思想教育融于各种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地感受到德育。
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金钱”是Module 4 Unit 1 Money的主题,课文A material world是关于前百万富翁Charles Gray的采访。课文通过对他16年前和现在的生活情况的对比,体现主人公正确面对金钱和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幸福所在。在while-reading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细节信息,从house,money,feelings三方面对比Charles Gray 16年前和现在的生活情况。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主人公身上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并非都来自金钱。接着,在post-reading部分,笔者通过让学生对比吝啬鬼葛朗台的例子,进行反衬。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金钱和快乐方面换位思考。最后,把话题拉近我们身边实际,通过李连杰的壹基金慈善活动,进一步突出主题——对待金钱和快乐的态度。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通过对前百万富翁Charles Gray的事例的教学设计,帮助了学生认清物质世界中,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幸福观。
2.在阅读完型和阅读理解题文本过程中体验德育渗透
不少学生喜欢做完型和阅读理解题不是因为看可以选对几个正确答案,而是读完一些“有趣”的文章素材后,可以开阔眼界,感受正能量。的确,完型和阅读理解题文本阅读是了解各方面知识的渠道之一,包括教会你很多“道理”,这就是无形的德育。
例如,在2015年福建省质检试卷中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D篇的文本阅读很好地体现了德育性和人文素养。这篇完型填空讲述了职业棒球员Frank在被经理辞退后决心以饱满热情和活力投入一份新工作中,给他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评讲完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以下突出主题思想的漂亮句子:Enthusiasm is by far the highest paid quality on earth.It helps you become more successful and enjoy a healthier,richer and happier life.这样一来,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投入热情和活力,这也为正在冲刺高考而忙碌的学子们指明了方向。又如,阅读理解D篇讲述了人和人之间避免不了有隔阂芥蒂,但大多数人不愿先说道歉来让步,导致亲人或朋友关系的僵持。文章中以一对母子的事例说明欲重修亲情,就要勇于放下。评讲完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以下突出主题思想的好句子:So many of us hold on to little complaints that may have come from an argument,misunderstanding.Stubbornly,we wait for someone to reach out to us,this is the only way we can forgive or rekindle a friend or family relationship.As you reach out and let others be “right”,they will become less defensive and more loving toward you.这篇文章告诉有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一个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
3.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贯穿德育渗透
没有丰富文学滋养的英语文化教育是有缺憾的。在进行文学阅读的教学中,采用“以美导引”“以情陶冶”“以意贯穿”的模式,来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审美情境、活动情境和思维情境中,领略语言的魅力,并透过语言贴近文学形象的心灵世界。
在阅读文学作品节选中,例如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讲述了一个勇敢、忠实可靠的骑士——高文爵士。在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在卡米洛举行的新年宴会上,一位身着绿衣、骑着绿马的高大骑士走进大厅,手里拿着一把巨斧。他向骑士们提出挑战,问他们当中有谁敢于用斧头将他的头砍下。但谁要砍他的头,就须答应一年后在脖子上同样挨一斧。众骑士中只有高文接受了这一挑战……(A green-skinned knight offers the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a simple but deadly challenge,one taken on by the brave Sir Gawain.The challenge will force him to choose between his honor and his life...)笔者在此篇文学阅读中除了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发展(beginning—development—climax)、人物关系,感受文学语言的美之外,进一步重点突出思想灵魂——骑士精神,骑士的八大精神美德(virtue)为:谦卑(modest)、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bravery)、怜悯(mercy)、精神(spirit)、诚实(honesty)、公正(justice)。通过此篇文学阅读,让学生去学习骑士精神,让自己成为具备一些精神美德的人,以后可以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
4.在阅读谚语名言过程中感受德育渗透
在阅读谚语名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话里的道理,不仅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素材,而且让学生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明白很多人生哲理。
No pains,no gains.(不劳不获)
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以上两个谚语都鼓励学生在花样年华时,要付出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Who questions much,shall learn much,and remember much.——Francis Bacon
培根说敢于提问、质问,将会学到或记住更多东西。学生通过读这句名言可知在漫漫求知路上,大胆提问或质疑的重要性。
Intellect has powerful muscles,but no personality.——Albert Einstein
学生从这句名言中可知有才智的人虽有强肌,却缺乏人性。这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上要有所作为,要有知识的同时也要会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才行。
德育导师辅导典型案例 篇4
多留一颗心给孩子
刘保石
我校开展学生导师制已经一年有余了,期间,我做了我班一个学生的导师,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共处,现在,我将这一年来作为导师的点滴经验晾于纸上,以作抛砖引玉之效。
学生概况:该学生思想活跃,比较有潜力,但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出现发呆、跟不上上课进度的情况,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合群,性格稍显孤僻,属于“算盘子”类型的小孩子,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
针对如上情况,我主动和他接近,一开始,该学生摆出抗拒的姿态,不能和我交心,只是在表面上敷衍我,比如上课期间其不能集中注意力,我提醒他,他会在我提醒之后的几分钟内收敛一下,而后又恢复常态;全班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会出现当前众多歌星的“假唱”现象,即只张嘴不出声。
碰到上述情况,我并没有放弃他,反而激起了我一定要改变他的决心。于是,我在学习上督促他的同时试着走进其心理世界:下课后,我会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倒杯水甚至给他点零食,试着和他聊天,不谈学习,只谈生活,谈其感兴趣的话题„„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感情培养,他对我放松了警惕,抗拒姿态明显消失,甚至有时候下课我没有叫他他也能主动到我办公室和我交流。
走进了他的心理世界,我知晓了其为什么会出现抗拒老师、无心上课的原因:
一、家庭生活不和谐。家里父母经常为琐事吵架而忽视了小孩子的感受。
二、家长言论的影响。家长经常会说一些有关读书无用的言论,以至于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鉴于以上情况,我采取了家访的形式和其父母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我很坦率的向他们汇报了他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我对该孩子的看法。其间,父母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并且当场表示要配合老师来改变其孩子,于是,我和学生父母达成口头协议,做到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安排一次家长学生老师见面会,大家都开诚布公,坦诚相见,说出各自的想法以及对各方的期望,使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切,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
二、要求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采取慎重的态度,因为小孩子比想象中要敏感的多,所以不能忽视小孩子的感受,更不能给他灌输一些消极的思想。
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该学生现在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了,从以前的消极学习变成现在的主动学习,人也开朗很多,学习成绩也渐渐的上去了,经常能看到他高分的成绩单、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高中班主任德育案例 篇5
用宽容等待开启心灵之窗
一、问题陈述
张博伟是我们班最让人头疼的一名男同学,原因很简单,他经常违反纪律还欺负同学,旷课打篮球那是家常便饭。批评教育时嘴巴非常狡猾,桀骜不驯,没有什么效果。
二、分析原因
为了更好的做好这名学生的转化工作,我让同学带我去他家进行了家访,家长的一番话让我的心不能平静。和他父亲交谈中我得知妈妈在韩国打工,一个大男人带着孩子,还经常出差,虽然培养孩子学习音乐,弹钢琴,但陪伴孩子时间很少,对孩子只能从经济上满足,平时与孩子沟通极少。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孩子缺少了母爱,父爱也不充足,有点特长,沾沾自喜,对自己的缺点不以为然,家长老师对其缺点的传统处理办法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反倒学生和老师对着干。
三、采取措施及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张博伟喜欢打篮球经常旷课去打篮球。我并没有去找他谈话,也没有电话通知他爸爸。我知道那样做可能表面上是改了,但实际上是把学生在成长的路上推的更远。一个下午的自习课。班级中又少了他,我来到篮球场,看到了意气风发、奔跑打球的张博伟。这才是青春飞扬的高中生呀。禁不住像孩子样的为他加油。他发现老师后,想下来,我示意他继续打球。一直到打完下半场。事后我没有批评他旷课,而是一个劲的赞扬他的球技。并表示可以和邻班比赛,让全班同学都来观看。后来旷课少了,偶尔一次,也是我到篮球场,还没说话,他就跑下来:老师,我马上去上课.。能这样,就可以了啊,还要说什么呢?学生的进步总是点点滴滴的,课后,通过交流,我告诉张博伟,自己的家人也喜欢打篮球,球技还不错,可自己不懂,很想多了解些。张博伟滔滔不绝的介绍起来。充满自信。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渐渐的,张博伟和老师交谈的话多了,从他喜欢的篮球谈起。包括心里的想法。
渐渐的,老师的关怀与同学的帮助使张博伟感到师生的平等,同学的可亲,他在老师的宽容中,在同学的关心下,深深的体验到了集体的温暖。他不再欺负同学了,开始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劳动,篮球场上他的身影反倒少了„„
四、理论分析与启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帮带和转化工作。在对待后进学生的问题上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是加深情谊并使之持久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天下没有完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缺点和毛病。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的愿望。”因此,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坚持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的手段,保护后进生的“面子”,促进其在自省中明理。
对于张博伟的问题,从表象分析本质。我在教育他的过程中采用了心理学中的正增强和消弱原理。在为其创造良好生活、学习环境的同时,忽略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根据消弱原理,老师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他不完成作业的行为不与理睬,对他招惹同学的行为不采取严厉的批评,进行换位思考,对学生的错误不是趁热打铁,而是从时间上、态度上宽容学生。给他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与时间。对于错误问题我以说服教育为主,淡化矛盾。与此同时,利用正增强原理,对他微小的进步给予肯定,树立其自信心,久而久之,使他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行为上的自信。宽容等待终于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
五、下一步措施
班级中的“张博伟”还有很多,他们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他们的进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的自尊意识比其他学生更为敏感,他们的进取意识、自强意识比其他学生更为脆弱。因此,在对待他们的工作中,我们不要“抓一阵子,放一阵子”必须坚持常抓不懈。并且,允许他们进行行为上的反复。多一份宽容与等待,耐心给学生成长的机会,就能打开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案例 篇6
今年担任了七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心中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又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和他们并肩作战,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害怕的是不知道这是一拨怎样的孩子,有没有不听教的孩子,有没有行为不端的孩子,有没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有没有„„,真的是担心什么他就来什么。
入学的第一天,我开始选体育委员,班里有个男生看上去非常的灵活、体形也很好,听其他学生说在小学也当过体育委员,我就决定让他当,我把他叫到跟前跟他说:“你当咱们班的体育委员吧,”他却一口回绝了我。此时我发现该学生骨子里带着一股邪劲,我也就没有再勉强他,让他回去再考虑考虑。军训一开始,我就发现他始终顶儿郎当的,非常不严肃;学习上不认真,作业不按时完成,欺负个子较矮的同学。为了改变他,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男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有时,同桌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他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
高中德育导师制案例 篇7
摘 要:美国中学普遍推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在学生走班上课的背景下,每位教师均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并对学生进行常规性辅导和教育。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美国教育工作者对于导师职责、辅导活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我国学校有必要立足本国国情,借鉴美国经验,开展务实实验,通过德育导师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美国中学;中国中学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改进管理育人,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体现了其有力、有序推进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坚定决心和科学态度。在中国,班主任向来是中小学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然而,班主任工作制度往往成为某些任课教师忽视德育、拒绝承担德育责任的借口。促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是德育创新工作应该重视的现实问题。欧美中学一般推行的是学生走班上课、班级不设班主任前提下的德育导师制,我国某些中学试行的是班主任和导师相互配合的德育导师制。在全面推行德育导师制前,我国还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索,找到可行的方案。
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跟踪了解了当地两所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情况,根据一手材料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学校开展德育导师制实验的情况,对我国中学如何推行德育导师制进行了探索。
一、实践图景
笔者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主要跟踪研究了当地两所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情况。第一所学校是位于华尔街的千禧高中(Millennium High School),第二所学校是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哥伦比亚中学(Columbia Secondary School)。两所学校的每位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要担任一组学生(每个教学班分为两个小组,每组约15位学生)的导师。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将一直在同一小组接受同一位导师的指导,即使在某些学年该导师并不承担这部分学生的教学任务。
高中学生每天有30分钟接受辅导的时间,九年级和十一年级学生在午餐之前接受辅导,十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在午餐之后接受辅导,学生轮流使用教室和餐厅。周一和周五,导师会就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问题进行主题辅导;周二至周四,学生则会在导师的陪伴下进行自主阅读,有需要的学生可以与导师单独交流。初中学生每周有两次接受辅导的机会,每次40分钟,占用正常教学时间。例如,七年级的辅导时间是周二上午第二节课和周四下午第一节课。
为了与导师制相配合,学校设有家庭教室(home room)。每组师生的辅导课会在一间固定的教室进行,这间教室就是这一组师生的家庭教室。从数量上看,辅导小组是教学班的两倍,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室让全校学生同时上辅导课。为了避免教室数量不足的问题,各年级的辅导课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这样,同一间教室在不同的时间段就会被不同年级的小组使用,高中的错峰辅导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此外,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为共用一间家庭教室面向国旗宣誓而有可能相遇,甚至成为朋友。
辅导小组的活动形式多样。导师与学生每周都会以研讨会的形式开展一些类似于我国中小学举办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涉及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辅导小组建设、公民指导、职业指导等。学校会为各周活动的主题提供参考建议,但主题活动的最终选择权属于导师。在笔者访学期间,两所学校的学生在导师的组织下开展过团队拓展、毕业典礼节目编排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像参加正规学科教学一样,学生们会真诚地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即使在高中的自主阅读时间里,学生也都会挑选一些人文性的书籍来阅读,而不会利用这个时间赶写作业。
辅导小组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社会。家庭教室的某个区域可以供小组张贴规章、生日表、特色装饰品等。导师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小组章程,常见的章程包括相互尊重、自我表达、相互信任等。导师把得到学生一致认可的章程写在一张纸上,每名学生在纸上签名,之后张贴在墙上。导师还会带领学生讨论学校章程和纪律、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等,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并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小组还会统计每名学生的生日,在聚会时进行简单的生日庆祝活动。
二、理论脉胳
担任导师是每位美国中学教师习以为常的工作之一。笔者就中学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求教于美国德育研究专家戴维·汉森(David Hansen)教授。汉森教授推荐笔者阅读一本名为《家庭教室指南》(Home Room Guidance)的书,该书出版于1946年,是作者在500多所学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厚实、注重实际操作性,详细分析了德育导师制(或家庭教室)的工作内容、实施原则等,对于全面把握美国多数中学的德育导师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1]
(一)目标与职则
《家庭教室指南》对家庭教室进行了界定,认为家庭教室为学生与教师的良好接触提供了传统教学之外的一种方式——固定的在校时间里,教师与一批学生见面、相互了解,并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形成特定的观念和习惯。仅通过传统教学往往达不到这样的目标。这种界定下的家庭教室的含义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德育导师制,下文将书中的家庭教室与德育导师制看作相近的概念。为了符合国人的认知,更多地把家庭教室看作一个地理概念。
德育导师制在美国中学教育中的全面推行,缘于社会对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接受精神教育、健康教育、社会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作者指出,个体生活在物理的、社会的、民族的、公民的、情感的、精神的、职业的关系中,如果没有以上几方面的适当培养,则很难全面扮演其人生角色。
德育导师制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兴趣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协调,有助于培育重视责任与权利、具有宽广视野的理智公民。德育导师制涉及较多领域,能够达到较多目标,这方面仅靠其他的科目教学是难以达到的。作者在整理了研究者关于德育导师制的100多种目标的表述之后,将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和职责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家庭教室中,教师有机会全面地了解每一名学生。家庭教室的师生关系与普通课堂的师生关系不同。在普通课堂上,师生交流以知识学习为纽带;在家庭教室中,师生交流是全面的、充满人文关怀的。
2.指导学生
教育和指导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还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协助,尤其在解决问题和生涯规划方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细分为教育指导、个人指导、生理指导、社会性指导、道德指导、职业指导和闲暇指导。
3.发展社会所期望的公民理念和习惯
社会所期望的公民理念和习惯包括与民主社会有关的知识、理念和态度,以及对本地社区和全国事务的兴趣。家庭教室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此类习惯的机会。
4.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常规管理
家庭教室设有各种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如担任主席或某方面的负责人。
(二)实施原则
作者从组织管理、活动策划等方面提出了德育导师制的若干实施原则,本文试概括如下。
1.制定全校德育导师制的工作计划
一个核心办公室或者委员会要制定全校德育导师制的工作计划,且工作计划要适应当地和学校的环境与具体条件。
2.在常规在校时间进行辅导活动
辅导活动不应在课外进行,以免学生和教师对辅导活动不够重视,而应在恰当的学校时间进行,时长为30~45分钟较为合适。
3.辅导活动要有适当的频率
在辅导过程中,师生不得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师生不应因为其他缘故而缺席辅导活动。没有特殊原因,辅导活动不能被取消或暂停。
4.家庭教室的装扮要有吸引力
家庭教室要装扮得像家一样。必要的设备及资料(如供学生扩展阅读的书籍、彩笔等)应配备齐全。
5.导师要拥有组织活动的自主和自由
尽管学校有统一的计划和必要的规范,但每一个家庭教室的活动应该有其特色。辅导活动的规划应该有持续关注的要点,从细节开始,慢慢发展成较大的项目。不同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较好的活动项目应该在校内得到表彰,每个小组要定期向委员会提交活动报告。
6.辅导活动要重视培养团队精神和独立个性
辅导小组要建立师生、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确认每个成员在团队活动中的责任,鼓励、期待学生履行责任。团队成员之间要学会相互欣赏,为他人提出建设性建议;同时,培养自身兴趣,自信、忠诚待人。家庭教室应该能促进每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地方。
7.辅导小组的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不宜经常变动
导师遴选要慎重。辅导小组人数不宜太多,应该限定在35人以内。小组的构成因素应该是自然的,就读年级、所修课程、兴趣爱好、性别等因素都要考虑在内,学校要依据最自然、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分组。小组内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分工,对干部进行培训,明确各自职责。
8.不同年级的辅导活动不同
在该书调研写作时期,美国的学制是七至九年级为初中,十至十二年级为高中。七年级的辅导活动的重点是适应与调整、辅导小组建设与规章学习、中学学习适应、学校常规学习。八年级的重点是职业游戏、各学科学习方式指导、品格教育、个人行动。九年级的重点是生涯选择、毕业辅导、职业信息、高中课程了解、公民实践。十年级的重点是适应与调整、了解高中要求、学习方式调整。十一年级的重点是个别问题处理、社会责任认知、职业标准。十二年级的重点是职业或学业预备、未来教育选择、公民实践、自我分析、职业面试。不同类型的活动要适当安排,如有机安排生日庆祝、纪念日和节日、季节性活动。
9.辅导活动的设计要科学
每个活动要有清晰、值得期望、有针对性的目标;要有教育性和吸引力,重视学生的现实需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使所有成员参与活动;连续活动要回顾之前的活动,不宜简单照搬学校其他地方正在做的事情;要广泛利用来自学生、教师、导师、行政人员的资源,重视团队精神;活动要有时间限制,导师、干部或者成员的致辞要尽可能简短,以确保活动时间;要建立辅导活动评价标准,对各位成员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评定;活动委员会要承担活动材料的设计责任,力求活动材料适当且充分,并对所有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材料进行完整的档案保存;要及时了解活动效果和学生对辅导活动的评价意见,并适当调整。
10.导师要正确认识自身角色,积极履行职责
导师要做活动中的积极成员,在面对学生时不应有私心或者偏见,这一点,在导师同时担任这些学生的课程教师时尤其需要注意;导师要得到相应的训练,以更好地承担他们的责任。
三、启示
(一)重视中学教育的全面育人职责
在我国,在些学校的小学科(如音乐、美术等)课时被抢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仅是偶尔开展的点缀。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和风采,其归属感、自尊心无法得到满足。
新时期,我国中学教育应该进一步弘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教育的责任不只是传递各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有效成员。学校应该适度变革,减轻应试压力和书本知识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为教师公平分配育人责任
我国学校一向倡导“全员育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育人责任较多地落在班主任的身上,班主任工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例如,班主任工作制度往往成为某些任课教师忽视德育、拒绝承担德育责任的借口,“全员育人”成为空洞的口号;由于班主任实际承担的工作量远远超过普通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成为教师眼中的苦差事。
相比之下,美国中学德育导师制有如下优点。第一,强调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成长导师。因为每位教师都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每位教师都清楚学校的德育安排,这样不仅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的小组进行指导,而且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所有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第二,所有教师的工作量大致相同。在美国这种不设班主任的全员导师制度中,教师的工作量是大致相当的,即每位教师除了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外,都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
四、我国中学试行德育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中学开始试行德育导师制。这些中学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交往和职业选择的帮助与指导,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持续、和谐发展。部分中学的全体教师都要担任学生导师,体现了“全员育人”的原则。研究显示,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帮助中学生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从而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育。同时,导师的言传身教,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关信息显示,南京一中、深圳桂园中学、湖北夷陵中学先后实行过德育导师制,浙江省湖州市、山东省沂源县曾在辖区中小学推行德育导师制[3]。在深入了解我国各中学的德育导师制之后,笔者发现这些学校的德育导师制是在班主任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开展的。虽然报道显示导师对学生进行悉心教导,但事实上仍然是班主任承担着主要的德育责任。班主任工作制度和导师制的叠加,看似加强了德育力量,实则可能造成班主任与导师之间相互推诿的局面。
我国中学有没有可能在不设班主任的情况下实施德育导师制呢?笔者认为,这是可以实验、试行的。
我国中学实行导师制需要重视如下国情:第一,我国中学班额较大,学生和导师的生师比要比欧美学校大;第二,我国中学主要推行固定教室上课制度,涉及学生座位编排问题;第三,我国中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在固定教室上自习,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班会课)。
笔者认为,可以选择条件适合的学校进行实验,实验方案如下所述。第一,实验学校实行导师制,不设班主任,每位教师担任20名左右学生的导师,组成一个小组,两组构成一个教学班。第二,实验学校德育主任与实验指导专家共同编制德育规划,将每周或每阶段的德育方案提供给各位导师,帮助导师更好地承担德育责任。第三,一个教学班的两位导师协商决定教学班座位编排,每位导师轮值一周,处理自习秩序等事务。如果实验班能同时推行学生走班上课,则座位编排问题就不存在。第四,在辅导时间公用各班教室,以初一、初二为例,初二学生提前就餐半小时,初一每组学生各占用一间教室,导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半小时后,对初二师生进行辅导,初一学生去食堂就餐。学校应在教学楼或者教室为学生配备储物柜,以方便学生使用教室及课桌椅。第五,就辅导内容安排来看,可采用周一和周五进行主题辅导、周二至周四进行自主阅读的方式。第六,以教学班为单位继续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班级评比等,两位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
德育导师制实验应该科学谨慎、有序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德育研究人员在基础较好、改革意愿强烈的学校进行试点,并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在不设班主任的情况下做好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对德育导师制的不同运作方式及其德育效果进行细致地比较分析。在试验学校经验成熟并且得到充分论证后,再向其他学校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Harry C McKown.Home Room Guidance[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inc.1946:1-98.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4,6(15):8.
[3]杨碧君.夷陵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3-8.
德育导师制计划 篇8
针对当前社会单亲家庭学生、困难家庭学生、尤其是近几年由于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急剧增多,学生逐渐增多,生源组成比较复杂的情况,本学期我校决定开展特殊家庭的“学生成长导师制”方面的研究。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开展好此项工作,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1、发挥学校的优势,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寻找发现特殊家庭学生的发展潜能,使他们在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这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以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4、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努力使特殊家庭的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的探究,独立地生活,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5、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贯彻课改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探索一条“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教育管理之路,努力培养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心理自强的新时代学生。
6以特殊家庭的学生为重点和试点,逐步延伸到面向全校全体学生,做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工作,落实“双休日”、“节假日”自主学习方案的探索与实施工作。
二、实施办法
(一)工作流程
1、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学校通过全体教师会、校园网宣传实施导师制的重要性,让学校教师充分了解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
2、第二阶段:选聘导师,确定受导学生
根据我校教师实际情况,七年级每位语文、数学、英语任课教师指导2-3名学生,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每位任课教师指导
2名学生,音、体、美、信息等学科每位任课教师指导1名学生。各任课教师将受导学生名单上报教导处备案。
3、第三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
(1)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制订长期与近期学习成长目标。
(2)深入特殊家庭的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过程,为其有效学习提供可行性策略。
(3)做好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工作,落实“一日活动计划”,“双休日”、“节假日”自主学习方案的探索与实施工作。
(4)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
(5)做好特殊家庭的学生的个别辅导与教育工作。
(6)采用家访、家长来访、电话访谈、家长日志等有效形式做好跟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8)关注特殊家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
4、第四阶段:考核评估
1、建立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机制。
(1)成立导师领制工作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行政成员任组员的“学生成长导师制”领导小组,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对导师工作检查、督促、评估。
(2)建立量化考核的长效机制
建立导师考核激励机制,设立导师考核档案,将导师制工作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方面,每学年评出优秀导师。对导师工作绩效从日常工作运行记载,受导学生的发展表现,查看学生成长档案袋材料,学生、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几个方面来进行检查和评价。
每学期末由领导小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其中量化考核包括:导师自评(10%)+导师领导小组评分(30%)+受导学生家长评分(30%)+日常工作评分(30%)。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教师工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2、建立对“受导学生”的跟踪评价机制。
(1)自身评价。每学期结束由受导学生从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每学期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便于今后改正。
(2)小组评价。主要是由班级小组对其实施评价,评价情况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评价表上。主要是通过对学生一天的作业、纪律、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3)家长评价。首先由学生根据“我成长〃我自主”学生自主发展评价表上各个评价指标对一周各个方面的情况完成评价,由家长进行监督执行。家长每周总评一次,写出监督意见和建议,每周向班主任反馈一次。班级每周综合表彰一次,学校每学期末在全校表彰。
(4)导师评价。由导师对受导学生从思想、学习、行为、特长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确立导师的工作原则、方法与职责
1、导师工作原则
(1)个性化原则。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
(2)亲情化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和学生交朋友,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导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发现学生成功、成就,鼓励学生的进步。
(3)渐进性原则。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
(4)实效性原则。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工作实效。
2、导师的工作方法
(1)“身教”育人、人格熏陶。
导师要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
一是导师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特殊家庭的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特殊家庭的与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二是导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运用有特色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健全人格。三是利用学校网站、电子信箱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分担烦恼和忧愁。
(3)科学引导、自我教育。
导师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加强研究、教研结合。
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确定为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3、导师工作职责
总体归纳为“思想引导、行为训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具体为: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
(3)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
(5)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三、制定导师工作制度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
对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好的作业、优秀作品;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荣誉等等。对“受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作出合理评价。并设立适当奖项,对进步显著的“受导学生”进行奖励。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
每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面谈、书信、周记、电子信箱等)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3、建立家校联络交流制度。
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导师每月至少安排二次电话访问或用飞信与家长及时进行联系,每学期至少进行二次家访,同时学校安排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每周安排一次“家长日志”的传阅与撰写。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
学校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学生成长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建立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2、及时总结,不断改进。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因此,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借鉴、整合已往成功经验,使导师制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具有年级特色的操作办法。
3、坚持不懈,长远发展。
富有亲情化、个性化的增学生成长导师制度是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校今后探索教育教学工作新途径的有力尝试,为此,各年级要在认真抓好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不断推广,努力做到“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最终使“学生成长导师制”成为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亮点。
广兴洲中学政教处
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篇9
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为了更好的辅导学生,端正学生思想,提高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强德育工作的成效,德育处在全校开展了德育导师制师生结对活动,此次我与班级中的李焱同学结对开展辅导工作。通过半学期的辅导,现就工作总结如下:
李焱小朋友是我们班级中比较自闭的一个孩子,平日里不怎么与班级同学打交道,甚至都很少与同桌说话交流。课堂上,她像一个旁观者那样静静的坐在座位上,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课后,她也很少主动完成作业,总是一个人呆呆的坐在位置上,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怎么能学好呢?于是乎教育和辅导这个孩子成了摆在我眼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作为一名德育导师,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全面健康的状态下快乐的成长,使得他们更好的提高能力水平,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结对学生真诚地相处,平等地交流,营造一种轻松宽容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标。成为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如果想在导师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下面就来谈谈我在导师制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是以诚心赢得她的信任。
孩子虽然小,但是也能感受老师的态度。为了获得她的信任,我常常和她聊天,尽管她不爱说话,总是以点头或是摇头来表示自己的意思,我还是一次次的询问生活中的情况,了解学习中的事情。渐渐地,当我再次询问她时,她开始愿意以简单的文字来和我交流了,虽然声音很小,但是我看到了可喜的进步。随着交谈的次数的增多,与老师的距离开始拉近,在课堂上有时也会举手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了,真让人替她高兴。
二是以爱心感动她。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让学生能感受得到的。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犹如池塘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任何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唯有导师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爱心,才能为导师和学生的沟通开启心灵之门。于是,在对待李焱的过程中,我也投入了自己无私的爱。不会做眼保健操,我就课后利用空余时间反反复复的教;不敢上厕所举手,我就在课中利用机会小心的询问她;不会系红领巾我就一遍一遍的`教……这样的小事一点一滴的发生着,让她逐渐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爱,这样,她也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是和家长成为朋友
我认为和家长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当然更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常与家长进行交流,以便工作中得到家长的配合。当然我们不可能一味的要求家长这样活着那样,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争取家长的力量,和家长一起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