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

2024-06-24

在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精选7篇)

在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 篇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法的研究》课题组

导入这一环节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明确学习目的,从而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可见导入很重要,要想抓住这一契机,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新颖的“导入”,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们课题组认为,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合情。合理,指导入符合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诸如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实际;合情,指导入设计既切合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又适合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是引导学生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它必须紧扣教材内容,服务于教学内容,服务于学生的特征。教师设计的“导入”必须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领域中进行,并且不无中生有,设计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导入”。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化石吟》这篇课文时,他觉得学生学习本文可能兴趣不高,于是就设计了一个“故事导入”。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顿时兴趣高涨,齐声回答:“喜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鬼仙》的故事,好吗?”于是老师在前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了,老师说:“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化石吟》。”话音刚落,全班齐声叹道:“唉呀!”同学们方才听故事的兴致骤然消失,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起到“导入”的真正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智力等因素,设计出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易懂、易学、易理解的,乐意接受的“导入”。

2、简洁明快。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3、因文制宜。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比如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激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于导之以趣,激发学习情趣;富于哲理和逻辑力量的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思考。

4、新颖别致。教师设计的“导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导入”的设计要做到“新、精、奇、巧”四个字。

“新”是关键。有新才受学生欢迎,才让学生注意,才让学生接受。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创新,只有教师的方法创新,才有学生的创新。有“新”才能吸引学生,犹如“再好的佳肴,连续吃上几顿也会让人难受,口味大减,甚至反感。”这就要求“导入”形式一定要新,不能千篇一律。

“精”是本质。导入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能喧宾夺主,它只起引导和激趣的作用。这就要求“导入”的内容上一定要精练,不能繁杂冗长。

“奇”是吸引力。好奇是少年儿童的最为明显的心理特征。“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其不意,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

“巧”是要求。教师的“导入”要有悬念,要激发学生积极地、主动地、热情地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灵活多变。灵活地设计方案,经常地变换手法,促使导入方法多样。

在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 篇2

一新媒体流行语的界定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产生的,具有高度互动性非线性传播特质,能够传输多元复合信息的大众传播介质。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广播电视媒体”(邵庆海,2011)。从目前研究来看,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能对新媒体流行语的主体———网络媒体流行语的内涵进行集中阐释。如黄涛(2003)、黄碧云(2011)等把网络流行语界定为:由符号字母、数字、汉字以及各种新奇的组合组成的特殊语言,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新鲜的词语;廖友国(2009)、张弛(2011)等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网络聊天平台中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聊天语言,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

根据新媒体的特点,本文认为新媒体流行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在一定时点上产生,并在很短的时段内广泛传播或蔓延;

(2)可以是词、短语、句子或特定语段等不同形式;

(3)新媒体既是流行语盛行的载体,又是推动流行语盛行的工具;

(4)具有有效时段性,即在一段时间内盛行;

(5)特点是别致、活泼、新鲜。

由此,新媒体流行语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一定时段内,在新媒体各交际平台中普遍使用的,并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广泛传播或蔓延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片段等。

当前新媒体流行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已经超出了新媒体范围,并向社会语言生活的各个角落蔓延,也包括传统媒体领域。新媒体流行语一方面丰富了传统媒体语言,另一方面也破坏了传统媒体语言的规范性和示范性,因此当前亟需辩证分析研究新媒体流行语在传统媒体中的规范使用问题。

二近年来新媒体流行语与广电媒体流行语使用状况对比分析

(一)调查对象

1. 新媒体流行语

本文将以新媒体流行语的主体———网络流行语作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2005~2011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些年度十大流行语主要来自各大主流门户网站的历年调查统计,包括词、短语、句子以及特殊语段。同时参照《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11)(1)公布的年度流行语使用频率,综合得出以下年度十大新媒体流行语:

2011年:坑爹;亲;伤不起,有木有;肿么了;卖萌;hold住;普通青年,文艺青年,2B青年;围观;啥都有;五道杠。

2010年:神马都是浮云;给力;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鸭梨;非常艰难的决定;蒜你狠;围脖(微博);凡客体;闹太套。

2009年:不差钱;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躲猫猫;你是哪个单位的;心神不宁;寂寞党: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被××;杯具;这事不能说太细;楼××。

2008年:囧;槑;雷;山寨;很黄很暴力;打酱油;俯卧撑;正龙拍虎;叉腰肌;我是交通部派来的。

2007年:你太有才了;做人不能太CCTV了;这社会,真黑;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让老百姓说话,天不会塌下来;党啊,人民考验你的时候到了;茶水,你发炎了;河蟹社会;死者目前情绪相当稳定;上网有风险,发(回)帖需谨慎。

2006年:相当的;手榴弹要是一块钱六个,我先扔你一百块钱的;饿滴神啊;素质啊,注意素质;大哥,我们不专业啊;不仅侮辱我的人格,还侮辱我的智商;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一树/梨花/压海棠;我顶你个肺;你不是一个人。

2005年:漂移;禽流感;人民币升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芙蓉姐姐;呜哒啦;千手观音;海选;神六;反对日本入常。

2. 传统广电媒体流行语

以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语料库作为广电媒体基础比对语料库,语料库规模:26家电台、电视台129个栏目的节目转写文本。同样选取2005~2011年十大广电媒体流行语(2)作为对比参照。

(二)结果分析

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年度十大新媒体流行语同年度十大广电媒体流行语之间既存在相同又存在不同。下面重点讨论相同部分,两大类媒体年度十大流行语之间存在使用上的重合规律,具体结果见表1:

表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广电媒体流行语与新媒体流行语之间近年来的互动情况,结论如下:

1.2005年以来(2006年除外),部分流行语既在新媒体中盛行,又在传统广电媒体中盛行,其中2005、2009、2010三个年度十大流行语在两类媒体中重合数量达到3个。

2.2005~2007年,在广电媒体中首先出现且在广电媒体推动下得以盛行的流行语,如“禽流感”“人民币升值”和“太有才了”,向新媒体领域扩散,也同时成为新媒体流行语。只有“芙蓉姐姐”是首先在新媒体中出现的流行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理出,2007年前(含2007年),传统广电媒体是强势媒体,广电媒体流行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并向新媒体领域扩散。

3.2008~2011年,所有的重合流行语:2008年的“山寨”、2009年的“躲猫猫”“被××”“楼××”、2010年的“给力”“我爸是李刚”“微博”、2011年的“hold住”都是先在新媒体中流行,之后在传统广电媒体中盛行的。2008年后(含2008年)新媒体强势地位开始突显,其流行语倒灌到传统广电媒体之中,这与2008年前的流行语扩散方向相反。可以发现,新媒体流行语强势时间轨迹一定程度上与博客(特别是微博)在中国发展盛行的时间轨迹相似。2006年Twitter中文网出现,2007年中国开通了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2008~2009年微博在中国开始逐渐盛行,并在2010年达到高峰,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了微博,而在2010年,两大类媒体十大流行语重合的数量达到了3个。可以推测,随着微博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新媒体流行语对传统广电媒体话语体系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4.2005年起(2006年除外),从两大类媒体年度十大流行语重合的数量来看,新媒体流行语数量所占比例是逐渐增大的;2008年起,所占比例都达到了100%。这与新媒体地位的不断巩固是分不开的。同时,很多主流广电媒体也都纷纷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很多节目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这样就更进一步加速了新媒体流行语向传统媒体的扩张。

5. 从广电媒体比对语料库可以看出,在传统广电媒体中盛行的年度十大新媒体流行语主要集中在体育、娱乐类节目。如“hold住”等就主要出现在一些综合娱乐类节目中。在政治、经济类的节目中新媒体流行语使用率较低。

三新媒体流行语在广电媒体中的规范使用原则

(一)区分“引用”和“使用”

传统广电媒体中新媒体流行语的使用,首先应该区分“引用”和“使用”两种情况。“引用”是指在广电媒体中直接引用新媒体流行语,而这种被“引用”的新媒体流行语大多来源于热点新闻事件,与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密切相关,每个词都带有浓厚的公共色彩,如“躲猫猫”“被就业”等。对新媒体流行语的“引用”是广电媒体有意识选择的结果,主要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说,传统媒体对新媒体流行语所有有意识的“引用”应该都是合法的、符合规范的。

“使用”跟“引用”不同,它是一种应用,即传统广电媒体独立地应用新媒体流行语来表达意义,在应用这些新媒体流行语时会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不规范现象。这些使用上的不规范可能是由于新媒体流行语自身的不合法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其在广电媒体中具体应用时的不合法造成的。因此,在处理新媒体流行语的“使用”时应该辩证地分类分析。

(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等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是广电媒体使用新媒体流行语时要遵守的首要原则。任何新媒体流行语的使用都不能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凡是违法违规的流行语,必然属于不规范的范畴,不能在传统媒体中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新媒体流行语使用时首先要遵守的。该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批准。”其次,《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要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发挥示范作用。”第二十二条规定:“除特殊需要,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从年度十大流行语来看,2011年的十大流行语“hold住”就是不合法的,违反了第二十二条“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的规定。其他常用的新媒体流行语,如“屌丝”“SB”等,在广电媒体中的使用也是不规范的,违反了“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的规定。

此外,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印发〈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对广电媒体中语言的使用同样做出规定,指出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对引导未成年人语言使用方面的重要意义。它指出:“要注意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规范。广播影视要坚持使用标准普通话和规范的汉字,帮助引导未成年人学习掌握和规范使用标准普通话。广播影视节目要提倡语言美,倡导文明用语、规范用语,净化语言文字环境,不能使用粗话脏话;除特殊需要外,节目主持人必须使用普通话,不要以追求时尚为由,在普通话中夹杂外文,不要模仿港台语的表达方式和发音。”传统广电媒体中,新媒体流行语的使用必须遵守上述规定,否则就是不规范的。

除了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等要求外,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也同样出台了相关规定,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使用提出了要求。《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发挥示范作用。从事普通话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须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播音、主持。不得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不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和表达方式。”此外,国家广电总局专门向中央电视台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CPI等外语缩略词。”新媒体流行语同样也要遵守这些要求。

(三)区分语言符号自身规范和语言符号使用规范

新媒体流行语,本质上属于语言符号系统范畴,而语言符号自身是有法则的,包括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在广电媒体中使用的新媒体流行语在使用时必须遵守这些规则,这是由广电媒体的语言示范性特质决定的。因此,新媒体流行语的规范应从语言符号自身规范和语言符号使用规范两个层面入手加以考虑。

1. 语言符号自身规范

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同时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因此语言符号自身的规范可以分为语言形式的规范和语言内容的规范,而其形式又主要表现在语音和文字两个层面。

(1)符号形式规范

A.语音规范

语音规范主要是指流行语的发音要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新媒体流行语中存在大量谐音类流行语,这类流行语一般是通过随意改变普通话标准发音而重新创造的,如“有木有”“灰常”等等。这类流行语在广电媒体中使用都是不规范的,尤其是在广播媒体中,由于缺乏字幕的参照,听众对此类谐音式流行语的认知较为困难,影响其理解。

B.汉字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推行规范汉字”。规范汉字是指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经过简化和整理的字表规定的现行汉字,而不规范汉字既包括不符合国家发布的汉字整理的字表规定的汉字,如已经简化的繁体字,已经整理的异体字、旧字形等,也包括写错或读错的错别字。新媒体流行语的使用在汉字层面的规范重点体现在电视媒体字幕中。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新造字的规范,如“”,字义为“不值钱”,没有价值;“”,字义为“不能再同意了”。这些自造字应加以规范,不能在电视字幕中使用,否则会影响到观众对电视所传递信息的理解。二是指新媒体流行语的误写或者错写等不规范现象。传统广电媒体的字幕必须严格使用规范汉字,杜绝错别字和不符合规定的汉字。例如,误将“人民币升值”写成“人民币生值”。或者依据个人喜好使用已经简化了的繁体字、错别字等,都应在传统电视媒体中加以规范。

(2)符号内容规范

符号内容的规范也是符号自身规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广电媒体中语言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这要求流行语内容健康向上、不迎合低级趣味、不能错用等。例如,“坑爹”“被河蟹”等词语的内容带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因此不能出现在传统广电媒体中。

2. 语言符号使用规范

语言符号的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即指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规则。要求新媒体流行语的使用要符合语境,即要符合说话时牵涉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同时还要遵循一般的语用原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例如,“神马都是浮云”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可以表示不同含义,有时表示“淡泊名利”,而有时表示“不思进取”,因此在具体使用中要能根据语境变化选择恰当含义。再者,大部分新媒体流行语是特定环境下约定俗成的符号表达样式,只在特定环境下发挥作用,未经审核将这些新媒体流行语引入传统广电媒体,则会使大众无法理解流行语的意义,或是曲解词语本义。如“沙发”一词在新媒体当中指论坛中第一个回帖的人,与“沙发”的传统意思相差太大,传统广电媒体的受众未必都能了解新义,因此在传统广电媒体当中须慎用。总之,语言符号使用的规范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语体规范

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语体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等。前三种语体样式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肃,而文艺语体的语言表达相对比较活泼、轻松。新媒体流行语本身都带有一定的语体色彩,因此在运用新媒体流行语时必须考虑语体规范。例如,“亲”等新媒体流行语只能出现在文艺语体中,而不能用在公文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中。也就是说,在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等娱乐节目中使用“亲”是较为恰当的,而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政论节目中使用就较为不妥。

(2)时效性规范

新媒体流行语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已经过时的流行语不宜在当前使用。例如,“雷人”是2008年的新媒体流行语,如果主持人在2012年广电媒体中还在使用,就会失去其时效性,幽默感和新鲜度就会大幅下降,从而影响其表达效果。近几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常常受到网友非议,指出在部分节目中使用的新媒体流行语往往是已经过时的流行语,降低了小品的语言效果,甚至还弄巧成拙。此外,“楼脆脆”“范跑跑”这类流行语具有较强的事件背景关联性,在使用时,如果没有联系具体事件,或是时间已久,事件不再是社会焦点,受众就无法从流行语本身得知其内在含义,因此也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些流行语使用时所具有的含义。

(3)感情色彩使用规范

一般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的感情色彩会发生某些程度的变化。部分新媒体流行语正是由于某些词、短语或句子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而产生的,有些感情色彩变化的程度较大,有些变化程度较小。如“我爸是李刚”,原来是不含任何感情色彩的客观陈述,但在新媒体中流行时感情色彩已发生变化,带有了讽刺、揶揄的情感。再如“被××”,通常“被+消极意义词”表示不幸或不快遭遇,在新媒体流行时,“被”一般加上表积极意义的词,表示一种无奈或无助的情感。因此,在使用这类新媒体流行语时,应该准确把握其感情色彩的变化,否则就很容易出现使用失范。

四促进广电媒体中新媒体流行语规范使用的对策

(一)提高规范意识

要想解决传统广电媒体中新媒体流行语使用的不规范问题,首先就要提高传统广电媒体从业人员语言使用的规范意识,特别是对新媒体流行语的规范使用意识。要充分认识对新媒体流行语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对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健康和纯洁发展,对继续发挥广电传统媒体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示范、引导与推动作用,对青少年良好语言表达习惯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建设

在严格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细则,可以将媒体语言规范,特别是新媒体流行语在传统广电媒体中使用的规范写入其中,从法制建设方面为媒体语言规范提供保障,逐步引导新媒体语言的使用从不规范到规范。国家广电部门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以及相关制度,应明确单列新媒体流行语规范使用这一条。此外,各地广电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相关制度,全面保障传统广电媒体中新媒体流行语使用的规范性。

(三)加强学术研究

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加强对新媒体流行语规范使用的研究。研究者要通过调查分析,为新媒体语言规范程度提供鉴定结果,确立规范标准,为广电媒体从业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标准规范。专家可以将研究成果与一线播音员、主持人进行交流,共同研究新媒体流行语使用的规范标准,以更好地增强规范标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四)加强队伍素质建设

定期组织广电媒体一线工作人员,特别是播音员、主持人,针对新媒体流行语规范使用问题进行学习研讨,以培训的形式帮助从业人员把握新媒体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帮助其树立科学、明确的语言规范观。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宽交流渠道,为播音员、主持人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摘要:新媒体流行语在传统广电媒体中是否可以使用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文章首先重新界定了新媒体流行语的内涵;然后对比分析了近年来广电媒体流行语与新媒体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接着重点介绍了新媒体流行语在广电媒体中的使用规则;最后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传统广电媒体中新媒体流行语使用规范化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流行语,广电媒体,规范使用

参考文献

[1]传媒语言音频视频语料库[EB/OL].http://ng.cuc.edu.cn/mmcoub/.

[2]崔蓬克.当代汉语流行语概念的再界定[J].当代修辞学,2012,(2).

[3]黄碧云.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黄涛.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廖友国.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6]邵庆海.新媒体定义剖析[J].中国广播,2011,(3).

[7]姚喜双等.试析网络视频主持人语言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12,(2).

在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 篇3

【关键词】多媒体 新课导入 适配性

近两年,在“开江县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的初赛、复赛、决赛中,我作为嘉宾、指导教师、评委,大概听了五六十堂课。现在仔细想来,这些课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参赛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展示的课程资源丰富、充实,感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课标思想得到足够重视。至于用得当与不当,后面再说。我们先来看一看我随机挑选的20节课使用多媒体的统计数据:

资源种类数量 效果很好 效果一般 效果差

电脑课件 20 6 12 2

实物挂图 18 12 6 0

生字卡片 15 10 3 2

音乐 7 5 1 1

课文录音 10 7 3 0

动手实验 4 2 2 0

其他资源 20 11 5 4

从统计数据看,历次大赛不少选手在媒体使用上刻意追求“声、光、形、色”效果,忽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功能,走进了“为使用而使用”的误区。个别选手进入课堂的时候,五六位助手相拥而入,教具、学具装满一两纸箱,两三位电脑教师坐以待命。从比赛的实际效果看,越是传统的媒体,使用的效果就越好。“实物挂图、生字卡片、音乐录音”的使用效率达90%以上,而课件的使用效果与选手预期反差很大。我想,一方面,使用什么媒体要因课而定,并非公开课都要使用电脑课件;另一方面,很多选手自己不会制作,使用起来也很勉强,何必要勉为其难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视觉、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感知器官。“多媒体”能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統。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视觉、 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犹如乐曲的“引子”和戏剧的“序幕”。多媒体技术以其方便的再现情景、展示文本图表、播放动画视频等特点,在导入新课方面拥有传统手段难以企及的优势。但是讲授新课过程中,如何做到多媒体与导入环节的适配呢?下面我将结合近两年我县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的相关课例,简要介绍几种与课堂内容适配的导入新法。

一、图片起兴

图片起兴,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的文章,因为优美的风景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如:曾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草原》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同学都没去过草原,对那里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于是她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风光图,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评价:这种导入方式,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适用于这种导入方式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威尼斯的小艇》……

图片导入能够达到“凝神、激趣、起兴”的导入效果。图片导入要遵循认知规律,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二、音乐怡情

歌曲具有渲染作用,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教师恰当运用与教材内容“合拍”的歌曲导入,往往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情景教学。通过欣赏歌曲,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如劳老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开阔优美的旋律及直抒胸臆的歌词,启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把学生带进了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之中。学生马上由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联想到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带着不同民族头饰、穿着不同民族的衣服来到同一个地方——我们的民族小学,一个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让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新课的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导入了教学正轨,而且增添了无限的学习乐趣。

评价: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音乐,如果在新课前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学生们一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表情丰富,一双双眼睛里都迸射出了激动的火花。随着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学生都产生了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

歌曲导入法的优点使学生们容易接受,抓住学生喜欢歌曲的心理来导入新课,可以说是“愉快教学”法应用的典范。但要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歌曲要恰当,要与教学紧密相关,否则非但不能顺利导入新课,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三、史料启智

从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之一。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文本、图表、材料等多方面的阅读理解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导人新课,也会使学生在接受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中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同样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五年级的施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她先让学生欣赏两组数据。

1. 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造成69142 死亡。

2. 1976年7月28日,发生于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

通过这两组直观鲜明的数据,学生会对地震的危害程度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然后,她说道:“是啊,在地震中很多人也许有生的希望,但是由于父母的固执,或其他种种原因,有一些可以活下来的人并没有活下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对坚强的父子,是一对创造奇迹的父子。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评价:这堂课的导入很有价值,也很有深度。两组鲜明的数据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这基础上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危害有了感性认识,也体会到这种艰难之中那对父子的了不起。

四、视频凝神

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对很多未知事物感到陌生和遥远,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而视频则可以把形、声、色、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课文内容的真实情景,绘声绘色地展现原有情景,可以大大增强语文教学的活泼性、生动性,使学生容易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里掌握知识。

如蒋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温暖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播放视频)它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水草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五、诗歌抒情

诗歌具有语言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青年学生对诗歌颇感兴趣。我们在导课时,用多媒体做投影,辅之以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读作为开场白,用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如唐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时,在投影上展示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的内容,并配以深情的朗读导入:“我在这头” 有哪些绮丽的风景呢?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日月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阿里山的云雾》。

评价:教学略读课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起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阅读上。教学本课时,可通过充满激情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范读,阿里山风光图片的展示等,引起學生学习本课的欲望。接着可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提示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文。

上述的导入方式,在多媒体的恰当配合下,既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起到了导入的“凝神、激趣、起兴、启智”的作用,为打造高效课堂开了个好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多媒体方式辅助课堂导入,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适配的方式出现,才能真正做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程志宏,李本和.课堂教学艺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在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 篇4

一、以旧联新, 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 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连结点, 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 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 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 厘米和2厘米的圆, 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 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 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 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 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 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 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 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 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 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 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 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 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 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是激发学习兴趣, 萌发求知欲望, 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 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 一位老师制一张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放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 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 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 不断地重复出现,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 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悬念, 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 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 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 (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 , 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 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 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 沿对角线对折, 得到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 不仅令人耳目一新, 而且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 参与之乐, 成功之悦。

四、引导观察, 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 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 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 上课开始, 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 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 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 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 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总之, 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导课的艺术, 通过丰富多样的导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以旧联新, 搭桥铺路;激发兴趣, 启动认知;设置悬念, 引导探究;引导观察, 建立表象等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学生思维。

在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 篇5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 “导入”是课堂的重要环节, 课堂导入的方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认真钻研教材, 利用现代媒体, 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 会给我们的英语课堂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 浅谈我对现代媒体在英语课堂导入中作用的几点感悟, 希望得到同行的点拨。

利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创新思维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 它的最终归宿是运用, 运用的最高境界便是创新。如何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运用语言, 并将习得语言加以创新, 这是所有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习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而且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挖掘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

比如:在人教版初一英语下册第一单元导入“Whatcan you do? Can you dance? ”的教学中, 我先播放《河滩月色》、walk in the rain的歌曲片段, 随着视频播放和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回忆, 我提出了“Can you sing thesongs? Are you good at singing? ”等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欣赏熟悉美妙的视频音乐, 听到教师的语言提示很容易听懂教师的语言信息, 有的甚至回答:“Yes, I can.No, I can’t.”接着问“Can you dance to the music ? Canyou play chess?”等。在媒体视频的不断呈现中, 学生语言思维得到充分拓展, 语言交流热情达到极点, 为学生展开合作学习, 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奠定基础。

在初一英语下册第二单元关于个人一日活动的话题导入时, 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这一话题的语言思维, 我将录制的本班学生课外活动视频和媒体的动画、声音功能相结合, 制作了一段题为Li Hua’s day的视频,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外活动“play basketball”、“playcomputer games”等, 到学生最熟悉的起居活动; 从“what does he often do after school?”导入, 到“whattime does he play computer games? ”主题讨论;从滑稽的动作表演到动画钟时间的闪亮登场, 都直观自然地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 将学生融入课堂话题的活动讨论中。诸如“play chess , learn to dance , join the swimming club , watch the soccer game”等热门话题会伴随“what time”的导入而涌现出来……

利用多媒体的多元性导入课堂, 充分激发学生语言创新思维, 将枯燥的语言兴趣化,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在优美的歌声、熟悉的画面和滑稽的语言中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情不自禁地接纳、熟悉了新的语言知识。学生在积极的语言思维中学习, 知识也便“乘虚而入”。

利用多媒体导入营造语言氛围

据调查统计:若将一个刚在中国出生的婴儿送往美国或英国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生活, 孩子到五六岁时便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而中国学生在自己国家, 有的甚至学到本科、研究生也难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究其原因, 那是因为刚出生的中国婴儿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获得了全方位的英语语言氛围, 自然学得快。由此看来, 语言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学习英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的功能营造英语氛围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运用。

初一英语下册第五单元阅读课是关于作为泰国象征之一的“国宝”——“大象”这一世界濒危动物的内容。无论是大象还是泰国, 对于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来说, 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陌生的话题若没有熟悉的情境, 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枯燥的学习, 使学生畏缩在本本主义的课堂中, 根本谈不上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更别说“交际”的创新, 这实在是和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为能使学生对这一陌生话题有充分的认识、广泛的语言空间, 营造和谐融洽的语言氛围, 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制作了以世界濒危动物和泰国风土人情为主题的视频语言课件导入课堂:从中国的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 到美洲狮、北极狼以及非洲象;从泰国的“天使之城”曼谷, 到“佛教圣地”清迈;从民族风情浓郁的“玫瑰花园”到备受泰国人喜爱和尊敬的大象。在英语语言和视频的双重导入下, 学生对原本陌生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在视频语言的介绍中充分认识了诸如“one of theThailand’s symbols, Thai Elephant Day”等关键语言点, 为学生阅读和交流营造了语言氛围, 搭建了语言平台, 为进一步更好地完成阅读语言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利用多媒体导入拓展学生语言视野、语言阅历、语言激情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肚子里首先得有“一桶水”。同样, 要让学生准确灵活地习得并运用语言, 就必须拓展学生语言视野, 丰富学生的语言阅历。学生肚子里的“水”多了, 自然也就方便用了, 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多媒体的交互性和智能化, 有力地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视野, 为合理运用语言提供了保证。

初一英语下册第五单元的听说课以谈论动物为主题。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广泛地展开听说练习, 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看尾巴、听叫声、猜动物”的活动导入新课: 采用逐个呈现动物或声音的方式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回忆, 并及时提问:“Do you like dogs? Why do you likethem? ”引导学生积累动物名称和描述动物的形容词, 学生可以查字典获得自己需要的词加以补充拓展, 分两大组, 派代表输入交互式电子白板储存。等全部动物都呈现出来后, 视频会组建成一个动物园的动画场景, 这便是新课的主题: Let’s go to the pandas first. Why doyou want to see them?

在这节课的导入中, 经过“猜”、“想”、“现”、“查”的活动积累和展示, 学生认识并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熟悉的动物名称及生活习性, 而且拓展了英语语言视野, 不会在交流中所说“无词”。

在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 篇6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迅速的发展, 各种新媒介不断更新演变, 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更加快捷, 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 信息过载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以网上视频来看, 2015年, 在互联网上1秒所传视频可能需要一个人花5年时间才能看完。互联网每天产生的信息达到了800EB以上, 这些信息如果加载到DVD光盘中则需要1.68亿张光盘, 信息过载问题可见一斑。而信息过载为人们使用新媒体的行为带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二、信息过载及其成因分析

信息过载指的是受众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高于其所能够承受和消费的信息量的一种信息超量的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下, 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大放光彩, 各种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信息更迭迅速、信息量大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另一方面也使得信息受众在信息爆炸中逐渐趋于麻木, 在信息过载的大环境下无所适从。

下面以信息传播历史发展脉络为基础, 对信息过载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横向来看, 在古代社会, 大众媒体并没有产生, 信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战马、信鸽、烽火等来向指定的人发送信息。[1]在传统媒体时代, 报纸、杂志、电视等大众媒体产生, 它们承担了媒体向大众传送信息的功能。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来临, 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多媒体来获取信息。 从纵向来看, 在古代、传统媒体时代以及新媒体时代, 信息的生产、传播以及消费等各个过程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而在新媒体时代, 正是信息生产、传播以及消费等过程的巨大变化而引发了信息过载问题。

首先, 在新媒体时代, 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 大众甚至有着取代职业传播者成为信息生产者的趋势, 这就使得信息源和信息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 但信息质量却有所下降, 这就引起了信息过载的问题。第二, 从信息传播环节来看, 新媒体种类不断增加, 信息传播速度骤升, 新媒体的准入门槛低, 人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 这也是信息过载的一大诱因;从信息消费上来看, 在新媒体的助力下, 人们的信息消费更加主动化, 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的评论和转载, 这也加剧了信息过载的现象。

三、信息过载对人们使用新媒体行为的影响

(一) 对新媒体信息筛选的影响

新媒体信息的筛选指的是从形形色色的新媒体信息海洋中淘汰无关信息、选择目标信息的行为。其中, 选择指的是对获取信息渠道或信息的选择, 淘汰指的是对无关信息的淘汰。 [2]新媒体信息有着先发布后过滤的特点, 这就使得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无用信息, 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 人们使用新媒体信息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多重信息获取渠道, 如网站、微博、朋友圈等, 同时还会受到众多鱼龙混杂信息的包围。信息过载使得人们不知如何去选择信息获取渠道, 对新媒体信息的筛选往往无从下手。信息过载对人们新媒体信息的筛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根据自己的目标来确定合理的、正确的、科学的信息获取渠道, 才能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例如, 在需要获取就业信息的过程中, 人们应当学会如何在庞大的就业信息中选择合适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以此来锁定目标信息, 更好地去获取有用的就业信息。

(二) 对新媒体信息甄别的影响

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 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不仅需要进行信息的筛选, 同时还要进行信息的甄别, 甄别信息的真伪, 甄别信息的价值。信息过载不仅给新媒体信息的甄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还对人们的信息甄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我们在获取就业信息的过程中, 信息的筛选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来完成,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就业”一词, 可以发现百度中呈现了大约1亿条相关搜索结果, 这些信息通过超链接进行显示,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点开超链接, 即使1秒钟阅读完一个标题, 将所有“就业”相关的标题阅读完也需要3年以上。在如此海量的信息中, 如何进行信息的甄别至关重要。 新媒体信息有着匿名性的特点, 新媒体信息中的虚假信息数不胜数, [3]因此, 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 人们在甄别新媒体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看其是否是真实的, 也就是进行新媒体信息真假的甄别。信息的传播必然有着一定的价值, 信息过载使得新媒体信息中所包含的价值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就使得人们在甄别新媒体信息的过程中要明确信息背后的价值导向。

(三) 对新媒体信息整合的影响

新媒体信息整合指的是在信息筛选以及信息甄别的基础上把握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 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和整合。 新媒体有着时效性强的特点, 信息更新速度快, 这就使得新媒体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 难以提供完整的信息线索, 同时旧的信息很容易被新的信息所淹没。此外, 新媒体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互动, 这就凸显了新媒体使用者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但也加剧了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在信息过载的条件下, 人们在筛选和甄别之后获取的新媒体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价值, 但大多是混乱的、无序的, 这就对新媒体信息的整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人们整合新媒体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本文从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以及信息消费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信息过载的成因, 并从新媒体信息筛选、新媒体信息甄别以及新媒体信息整合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信息过载对人们使用新媒体行为的影响, 旨在促进新媒体使用者提升在信息过载条件下对新媒体信息的管理能力。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对信息的生产、传播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信息过载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从人们使用新媒体的行为上来看, 信息过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新媒体信息筛选、新媒体信息甄别以及新媒体信息整合等三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过载,新媒体,使用行为,影响

参考文献

[1]公文.模糊信息中的受众、民主与新闻——评《模糊:信息过载时代如何知晓真相》[J].国际新闻界, 2013 (03) :167-173.

[2]蔡骐, 李玲.信息过载时代的新媒介素养[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3 (09) :120-124.

在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 篇7

一、夯实做好新课导入的基础

1. 思想高度重视。

思想是行动的前导。假如教师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新课导入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新课导入可有可无,那么也就不可能认真地精心准备、创新设计、有效开展新课导入环节。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年级组,都要大力宣传新课导入的积极意义,帮助教师深化认识新课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此环节作为提高教学质课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师不断在新课导入上下功夫,有效积累导入新课的资料,全面提升新课导入水准。

2. 精心准备导入。

精彩来自于精心。要想做好新课导入,教师就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有效地挖掘教材的亮点,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再结合实际,因时制宜地选用相应的新课导入方法。教师在上新课时,应该针对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好的特点,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多用实例、实验的形式进行,突出电工课的实用性。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准备的资料要一定要真实、可靠、科学。

3. 做好资料积累。

做好新课导入的基础是准备好丰富、生动、能吸引人的课外资料和丰富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做积累工作,多看些科普书籍、杂志,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摘抄和记录,确保需要使用时能够信手拈来,有效使用多种导入材料。当然,新课导入要想做到新、奇、特,也与教师自身的表达能力,以及板书、讲演、板画、实验技能等方面是分不开的。

二、优化电工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1. 演示实验导入。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将《电工基础》的魅力有效展示出来,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化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现象、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理念,为学习、理解和掌握好新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我在讲“自感现象”这一知识点时,就通过两个演示实验展示了“自感现象”,抓住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的疑问和困惑,及时切入新课,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融入由演示实验所创设的课堂氛围里。

2. 生活实例导入。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包含着电工知识。所以,教师能够使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和现象来进行新课导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家庭电费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系?为什么电灯能够发光照明?为什么电磁炉能够发热煮食物?电力系统短路跳闸时会产生哪些异常现象?这些实例的导入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会对电工课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3. 新旧联系导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着由未知到已知、由低级到高级这一认知规律,并以此规律为引领,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实施新课导入,将旧知识作为引燃新知识“导火线”。例如:我在进行“楞次定律”这一知识点的新课导入时,通过复习右手定则的有关知识,并引导学生发现此定则的局限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由此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楞次定律”。

4. 悬念趣味导入。

教师适时运用新颖、趣味的新课导入教学方法会大大激发学生投身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唤起学生在课堂学习电工的兴趣。悬念能使学生产生心理追踪的动力。教师将悬念及时引入课堂,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上课就巧设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目标去学习,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5. 连环引疑导入。

教师适时运用新颖、趣味的新课导入教学方法会大大激发学生投身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唤起学生在课堂学习电工课的兴趣,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例如:我在教授“串联谐振”这一知识点时如此设疑:“在坐的同学们都应该听过或用过收音机,但是大家是否知道普通收音机调台时到底调的是什么?是如何进行调台的?为什么有的收音机杂音比较小,而有的却又很大呢?”小小的几个看似平常、普通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生们带着疑问、带着困惑,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枯燥乏味理论就沿着这几个问题生动活泼地展开了。

6. 直接了当导入。

教无定法。在《电工基础》课中,有些知识点采取上述几种方法进行新课导入会显得别扭、生硬。这时,教师尝试采取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开门见山地讲述新课,简洁地向学生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非正弦周期电路”这一章,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我们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所讨论的电压和电流都是按正弦规律进行变化的。然而,在电子技术中,会经常性地遇到不按正弦规律做周期性变化的电压或者电流,这就是非正弦交流电。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的这一章就是阐述非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分解等有关内容的,大家通过学习,可以掌握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可以学习非正弦周期信号引入电路后的分析方法。”

上一篇: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阅读答案下一篇:感谢母校的诗歌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