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2024-09-09

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精选12篇)

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篇1

在每次的讲课比赛中, 课件的制作成了决定我们讲课优劣的起跑线, 有很多老师的课件做得非常精美, 让我们叹为观止。我们在惊叹这些课件的同时, 也感受到这些老师的付出和自己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早已由刚开始的神秘变成现在的平常, 变成了教师课堂上的常客, 这样的一种变化也在影响着它的使用者———教师, 我们在使用中感受着多媒体的魅力, 默默的学习并不断的提高着自己的使用水平。在此, 本人就自己在使用多媒体中感到的几点得失向大家汇报一下, 希望朋友们批评指正:

多媒体对教学的帮助和促进:

1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材料, 帮助了教师能力的展示

现在的教学不再是粉笔和黑板统治的世界, 虽然它们在老师的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魔力, 但是比起多媒体这位魔术师来说, 还是相差甚远。在我的记忆里, 为了讲一个问题或一个图形, 老师会手舞足蹈的去描述和比划, 尽可能的展示一个形象贴切的情境让我们去理解, 现在我还记得我的一位老师讲课时汗流浃背的画面, 但这样对学生认知神经来说还是过于单薄, 现在有了多媒体, 她取代了枯燥的语言, 打破了黑板和粉笔的限制, 天上的卫星火箭, 海洋中的珊瑚鲸鱼, 激情嚎叫的大象, 顽皮好动的细菌都成了我们课堂上的常客, 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上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思维, 让我们不由自主的进入到神奇的知识世界。它同样解放了老师们吃力的语言, 唤醒了学生麻木的神经, 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让老师讲得更生动,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也给我们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一课讲“水—人类的生命之源”, 结合着图片, 先让学生谈一谈对水资源的认识, 这时学生的感受不会太深刻, 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声情并茂的水资源的宣传片, 其感染力立刻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景交融的环境, 对课堂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让课堂更好的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2 多媒体教学拓展了学习空间,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苦燥乏味、神秘难懂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对任何一节枯燥的课堂, 再爱学习的学生也很难调动充足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成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就像厨师做菜一样, 虽然有营养, 但如果色、香、味很差的话, 也很难得到食客的喜欢, 因此怎样将知识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喜欢接受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多媒体中的动画模拟和生动的过程演示, 使静止文字变成动态的视听冲击。这样一个生动的环境就像上海世博园中沙特馆的3D电影一样, 让学生感受到整个身体都被包围,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讨论, 在讨论中再思考, 然后反馈, 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各方面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例如:在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的认识》中,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用多媒体展示出两个不同视频, 一个是烈日炎炎, 人们挥汗如雨;一个是冰天雪地, 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行走于街上。形象的图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学生很明显地意识到前者是说明天热温度高, 而后者正好相反, 通过对比知道了两者意义上的相反关系, 然后迁移到本节课负数的意义上来, 理解了负数是为了描述意义相反的量而产生的, 以后再有负数问题出现, 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这两幅图, 问题就很简单的解决了。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既学起来轻松, 又点燃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他们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 独立地发现问题, 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中, 对教师的依赖性也会相对减少, 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起来更有信心。

多媒体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 过分依赖多媒体, 限制了教师的活动和课堂的灵活性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 就像黑板、挂图一样, 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 不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件的放映员, 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这样就难以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很多老师在用多媒体时, 先将自己的思路和设计做成课件,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变化, 将预设和生成有效的结合, 可是在课件的使用中, 我们往往变得非常小心, 生怕课堂与课件不相符, 进而限制了老师的活动, 虽然有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 但是连接生硬, 缺乏灵活, 没有和所授知识有效整合。只强调了教学容量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简单的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违背了“以学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成了“多媒体产品”的宣传广告。

4 盲目使用多媒体, 忽视了传统教学的使用

教学中的工具有很多, 黑板、粉笔、教师用具、语言表达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魅力所在, 就象电影和书的区别, 电影的视听冲击力很强, 但是大多数片段容易忘记, 最终留下我们脑海中的只是几句经典的台词或者几个感人的镜头, 思想性远不如书上读到的深刻持久, 因为人们的大脑中也有一台多媒体, 同样能将所体会到的东西进行形象的加工处理, 所以读书更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知识储备, 提升一个人综合素养。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对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程序进行周密的设计, 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认为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过分抬高了多媒体的身份, 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效果。这样, 就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脱节, 只是使课堂看起来很美, 而没有深入的剖析教学内容, 没有很好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正确的使用多媒体, 让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使其更有效、更高效完成课堂任务。同时,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中。

摘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学习, 适应现代教学的革新, 科学创新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水平, 让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在我们手中开出更美丽的花朵。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得失

参考文献

[1]刘逸文.冷眼相看多媒体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第17卷2005 (1) .

[2]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 (5) .

[3]马占山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B].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2005 (6) .

[4]赖文继.关于多媒体教学新模式的探究[C].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第25卷第2期2005 (4) .

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篇2

李哓东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篇3

关键词:教学;计算机

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有“看头”了;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增强了……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体教学的灵活运用。

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政治课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篇4

一、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 一味追求形式和手段的丰富多彩。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有的政治教师几乎挖掘了教材中能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一切知识点, 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多媒体手段, “陆海空” (录音、录像、投影) 并用, “民兵、预备役” (歌曲、漫画) 呐喊助威, 再加“第二炮兵部队” (声音、动画) 披挂上阵, 课堂上热热闹闹, 学生大开眼界, 但教学实效一般。尤其是知识的迁移、运用等教学目标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究其原因, 就是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形式上, 只注重外表, 忽视了实质, 违背了教学规律, 弱化了教学的主题, 多媒体课被误认为是消遣的“游戏机”, 造成兴奋点的转移, 影响了教学效果。

2. 现代式灌输化现象严重。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遵循“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采用“导行致用, 启学明理和激情促信”等方法, 因此, 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教学中却会表现出现代式灌输化现象,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 对重要的、关键的技术处理不当, 则可能会出现“穿新鞋, 走老路”, 照本宣科, 单调乏味的现象。

3. 多媒体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运用并非越多越好, 以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教师讲授并不可取。政治课的思想性、情感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讲授, 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还是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 培养良好情绪的智力开发过程。若把教学目标、板书、练习等所讲内容全部录制下来制成课件, 上课时教师成了“电影放映员”, 学生随屏幕演示而学习, 一节课听不到教师说几句话, 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难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那么, 落实提高觉悟的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1. 要注重多媒体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媒体的选择、编辑和制作时, 都要根据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和学生注意力的特点以及教材的重难点认真研究电教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的最佳时机。有针对性、小而精的课件才是应当提倡的。图片、动画等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设计可以利用, 但要把握尺度。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 注意时空的容量, 在选材上应适当、典型, 紧扣教材, 突出重点、难点, 掌握好分寸, 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此外, 在观看多媒体资料时, 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 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 也可以边指导边讲解,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避免学生只是“看热闹”。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参与相结合。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必须重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从课件内容设计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内容设计上要注意发挥目标驱动、问题驱动、情境驱动的主导作用。其二, 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宏观调控,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引导者、启发者, 而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者;在问题讨论过程中, 教师应是设疑者和启迪者, 而不是灌输者;在评价结果过程中, 教师应该是鼓励者和指导者, 而不是单纯的评判者。如:在教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课时, 本人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再现和还原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和活动过程中的重要过程, 列举了人民代表大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数据, 层层设问, 步步推导, 学生则在多媒体的展示和启发下, 最终理解和掌握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要原则, 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篇5

郭双灵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流行象征,时下最流行的莫过于“上网”,“网上聊天”随意地和世界上某一角落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交流沟通;“网上购物”可以坐在家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它和“信息高速公路”一起,改变着当今的世界,教育领域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注并积极投入到这一新生事物中来。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以浅谈,以引起语文界同行的关注,希望共谋良策,趋利避害,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苦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教育者,感谢高科技的发展,给了他们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有一些教育者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优质课少不了多媒体,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老师的现代性。这势必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此提出几点不恰当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可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

(一)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运用多媒体手段主要就是教师对课件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材料并不理想,但又不想使整个课件半途而废,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正是这些内容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至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以前看过一个课件《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里面涉及到了厅、堂、楼、阁、亭、轩多种古代建筑,但由于课件制作过程中“厅”的图片没有找到,但又不想放弃整个课件的制作,只好找来现在建筑中一间装修豪华的“厅”的图片来充数,这就影响了整个效果,甚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还有,前不久教研时听了一堂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整堂课的教学应该肯定,但课件里的录音范读却不如许多同学的朗读,我想这就有些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

(二)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使教师的作用向不良的方向转变。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老师忽视了教学密度,使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因为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也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三)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一颦一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四)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力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继续摸索、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他日趋完善,从而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

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篇6

一 、可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7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

1. 影片、录像变无形为有形, 开拓视界。

语言是文字的艺术。对文字的理解受到年龄、阅历、知识面等各方面的制约。语文视界宽广无边, 天文地理、上下千年, 自然风俗、政治历史, 大到无极宇宙, 小到精微心灵, 无所不有, 无所不包, 如果过分苛责学生的原因无益于语文学习, 还会伤害师生感情。多媒体的介入, 为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世界之门, 可以为学生直接展示世间万物, 人生百态, 弥补学生自身知识面的不足, 拓展了学生的视界, 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动画FLASH变静为动, 直观生动。

古典诗词唯美、含蓄。仅靠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 他们很难身临其境, 体验内涵, 体悟情感。借助多媒体, 展现一幅幅画面, 时空交错, 昔日重来, 学生就可进入意境, 深刻领会。

3. 配乐朗诵, 变无声为有声。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必须有声。借助多媒体, 变无声为有声, 可以营造气氛, 使学生把握文章内涵, 深刻理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的介入,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学, 好学不倦, 学习的效果自然良好。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失”

1. 妨碍师生情感的互动。

传统语文课, 师生互动, 其乐融融。多媒体下的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 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替代, 它严重妨碍了师生情感的互动, 没有了思辨的火花, 没有了灵感的迸发, 学生很难留恋于墨墨书香, 获得真实的阅读效果, 获得滋补精神的营养。

2. 限制联想、想象力。

画面、声音直观生动, 但它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不及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 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从学生未来发展考虑, 要慎重使用。多媒体可辅助教学, 千万不可让它代替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篇8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 没有哪一门学科的学习能够背离语文。另外, 语文学科也与其他学科整合, 运用其他学科的认识来丰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特别是现在在语文公开课中我们更加目睹了多媒体带来的风采。

人类的学习行 为是受外 部刺激的, 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 动静结合、色彩的图像文字, 使丰富多彩的故事在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 对生活的认识也由单一的看书或聆听教师的讲述后去理解想象更直观, 如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兴趣, 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内驱力”, 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取得最佳的效果。它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渠道完成教师所不能达到的 理想境界, 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特定的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绪或情趣。比如, 商业街的热闹、繁华、缤纷的色彩等, 可以引发人们购物的欲望;博物馆肃穆凝重的气氛, 可以使参观者更加聚精会神投入到参观中……那么, 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手段,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出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 也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

例如苏教版《鼎湖山听泉》, 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声音、视频、音乐等, 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 让外部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教师可先出示几幅泉水响叮咚的多媒体画面 (唤起学生的视觉、听觉) , 通过声音的聆听, 图片的欣赏, 语言的讲述, 来渲染泉水的美, 泉水的悦耳。再与课文结合, 展现鼎湖山的水, 学生仿佛被带入其中, 亲自与它零距离接触, 体验也就更深了。

再如, 书本上的内容都是静态的, 不能唤起学生的直接欲望, 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变静为动。因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最根本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思维的培养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多媒体独特的动画效果, 它能使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生生人物, 在头脑中活起来, 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 才能触景生情, 浮想联翩。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 逐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带来课堂不同凡响的效果, 但是多媒体的频频出现, 代替了“录音机、投影仪”, 成了“独”媒体课件。多媒体形象、直观, 解说词生动、清楚。但仔细透析一下, 不难发现多媒体使用的时机存在合理性、科学性问题。生动形象的图像取代了课本,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削弱了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 解说词的应用, 把本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 再经过积极思维, 概括所得到的知识, 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

例如, 在苏教版《海底世界》中。

师:海底到底什么样呢? 让我们穿上潜水服一起去看看吧。

(生一边观看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 一边听解说:海底是个……里面有……有……还有……)

师: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 看看海底到底什么样?

学生根本就不是从文本中去寻求知识, 而是教师已把他们思维空间限定, 于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 学习语文的方法也不能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加以领悟。

通过上面简单的案例, 不难发现, 在各层次的公开课教学中, 运用课件成了一节成功公开课的必要条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哪怕你的课堂组织得再好, 也不可能获得好评。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大教师认识并接受。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为教学服务, 关键在于对其本身作用的定位。多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认知工具, 而不是教师为完成其教学任务而向学生灌输的手段和工具。多媒体也并非限于计算机辅助 教学一种, 应是广泛的, 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和教材特点的各种认知工具。

首先明确媒体作用是为学生知识的认知服务的, 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阶段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选用对应的教学媒体。并非每节课都要用到课件, 并非人人要用课件。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原则是: 不到不得已不用, 没必要不用, 不能起到最优化作用的不用, 可有可无之处不用。只有让多媒体技术真正用到点子上, 用到传统教育所不能、无力达到的地方, 才能真正为教学所用, 发挥体现它的价值, 体现出优越性。

其次熟练掌握教案, 然后熟悉课件的使用。要安排好课件演示与教师讲解的次序与搭配。 因为再好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讲课, 将两者配合好, 教学过程才能流畅,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再次, 注重课件与真实体验的统一性, 真实体验是教学必须的手段, 体验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取信息与感官真实, 认同现象与过程的客观性, 结果的多变性使学生感性认识的活动更加活跃, 再加上课件对体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 更有利于学生认知过程及规律的理解与把握, 增进学生的理性认识。

另外, 课件的制作尽量以小型课件为主, 多种教学媒体并重。小型课件的制作对大部分教师来讲并不困难, 不需要花很多的精力, 也不需要考虑整个课件的系统性, 只需着重于某个知识点 (重点与难点) 进行分析、说明。同时, 随着自己小型课件、课件片段的建立,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用这些小型课件组成自己的系统教学课件, 减少大型课件制作的繁琐与精力投入。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 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 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但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 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片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 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 让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配合, “和平共处”, 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

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篇9

一年级新生的特点

我校是北京科技大学下属的分校, 属于专科层次。目前共有4个大的专业方向, 14个专业班级, 2011级新生有四百多人。在校生学习文科方向的偏多, 外地学生占四分之一左右。一年级新生绝大多数为“90后”,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90后”学生的特点是热情、大方, 喜欢接触新事物, 接受挑战, 不愿受约束。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关心过多, 存在依赖思想, 缺乏自主意识。有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我校就读, 竟是因为家长在夜里将学生的高考志愿涂改了。因此,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 整天无所事事;有些学生做事缺乏自信心, 学习生活中挫折耐受性不强。结合这些特点, 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新的环节, 旨在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和引导。

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除了对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必须掌握之外, 更多地是要引导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规划思考, 并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因此, 笔者主要围绕“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三个主题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课堂主角不固定在课堂教学中涉及职业、就业准入制度、职业生涯等概念时, 教师是主角, 结合某种具体工作或学生未来专业的就业方向, 对一些理论、概念和操作方法进行详细解释, 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但对于“我是谁?”之类问题的回答, 学生是主角, 教师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分析和思考, 通过课堂中讲授的360度评价方法、SWOT方法等来剖析自己, 厘清自己的现状, 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最后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形式多样化应尽量避免教师“一言堂”, 那样不仅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累且没有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学生互动, 并将组织学生演讲、案例分析、视频播放、测评问卷等多种形式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自己主动寻找解决自身问题的答案, 既可解放教师, 照顾学生感受, 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易于理解, 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组织学生演讲, 教师可提前布置好任务, 在下一次课程结束前各班抽10名左右学生上台演讲“我的职业理想”, 让学生尽情发挥, 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演讲完之后, 教师略做点评。针对学生“认识自我”这一授课环节, 笔者加入了“四型人格”测试问卷。在学生独立完成答卷之后, 再将分析结果公布给大家, 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 不仅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自我, 并且引发了他们对测评方法的兴趣, 从而带动他们在课后主动学习。有些学生自觉地将教材中“测评篇”部分的所有测试都认真地做了, 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有了充分的了解, 更有利于明确回答“我是谁”。

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核心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目的, 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课堂中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教师可适当进行讲授,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讲解可渗透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性;通过登台演讲能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沟通能力;通过小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视频播放能培养学生树立偶像意识, 确立人生目标。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班教学影响教学效果2011级学生共有四百多人, 分成5个班次, 安排在大教室里进行教学。一方面, 教学秩序混乱, 学生聊天、吃东西、玩手机或做其他与课堂无关事情的比较多, 不好管理;另一方面, 一些团队活动难以开展, 师生互动只能局限在单个学生与教师之间, 演讲等活动只能在少数学生中得以实施。此外, 教学过程中的演示文稿坐在最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楚, 麦克风由于回音、干扰等原因, 坐在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楚教师的声音。

学生个别辅导不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想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一个对每个学生都适用的模板。在授课过程中, 对存在疑问和困惑的学生应调查其基本情况,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单独对其进行辅导和指引。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在客观分析自身和环境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堂讲授的方法可以进行简单操作, 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及时进行跟踪, 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 对一些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

考试内容缺乏创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课程的考核不是考查学生掌握多深的理论知识, 而是考查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试卷设计上受到传统科目考试思想的影响, 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判断题、分析题等几种形式, 考试内容以课堂理论知识点为主。这些内容设计现在看来对学生缺乏指导意义, 考试设计缺乏创意。今后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减少理论知识考查的比例, 而增加一些活题, 如案例分析判断题等。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 可以参照国内外的一些应聘考试题目类型, 答案不拘泥于一种。通过考试,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自主发挥, 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教学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应随着教学对象的改变及时更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授课内容, 如对理科的计算机专业与文科的文秘专业, 无论是在职业资格证书还是在职业准备的内容方面, 都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采取不同的案例讲解。要结合各班学生的特点和对课程掌握的情况, 灵活调整每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如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班级, 可在课堂上适当多加些学生实践环节, 对于男生偏多的建筑专业班级, 可播放一段“招聘面试”视频。这样远比教师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更有效果。

教学中团队辅导应与单个辅导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准备一些与学生互动的节目。如尝试就某一热点话题准备一场辩论赛, 学生以自愿的形式组成正方、反方小组, 通过类似活动既可以加深对辩论主题的理解, 更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与单个学生的沟通,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对其大学生涯规划进行有效指导。

要改进学生成绩考评方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可不限于通过课堂考试的形式, 学生的分数不应仅体现在所答的试卷上。可在课程教学期间布置一两项大作业, 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信息浏览与搜索、阅读相关书籍资料等方式, 花费一定的课余时间完成, 通过对作业打分考核, 结合卷面考试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有效地规划大学时光, 在大学期间做好知识储备,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争取有一个美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前程。如何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作用, 是本课程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阚雅玲, 吴强, 胡伟.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王俊.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 2011 (18) .

[3]王济渊.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 2012 (4) .

[4]顾姗姗.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研究 (从课堂教学和个别辅导的角度) [J].新西部, 2009 (12) .

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篇10

一、新课程教改中的经验与收获

(1)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观念。

物理课程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过去相比,不再单纯从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向学生介绍物理的主要知识和规律,而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在内容的安排上教材力求生动活泼,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与图片,适应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人格。

(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内容规律的提出方式大多都从社会生活的实例中引入,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本章或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练习又大多与生活题材为主,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3)更加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

新教材对很多的物理规律,都要求学生亲身实验体会如:探究浮力大小;探究串、并连电路电压、电流的特点等。将科学探究提到了与基础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了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课堂更多地增加了学生动手参与的比重,教学方式更显多样化。

(4)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新教材加重了STS的内容,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体会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环境,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5)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不在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

二、新课程教改中存在的不足

(1)师生教学理念还未发生根本转变。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国家虽花了大量的经费对我们的很多教师进行了具体的培训,但由于个别教师教学时间太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始终不能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一度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却忽略了知识传递与素质教育相互衔接的关键环节,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一边是教师只布置学生的探究任务,而不加以引导,使课堂过于散漫,无目的性。另一边却是教师加以了提示却不能教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学生不能正确思考,教师又只能一讲到底。

(2)教学中仍然向“精”、“深”方面下功夫。

新课程标准规定应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要求学生学懂书中的所有字句,但我们的个别老师仍然会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功夫。

(3)教材的个别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在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剔除了个别繁、难、偏的内容,但有些内容在课标中却仍有要求。如:串联、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等。原因是学生可通过所学的基础知识演绎归纳得到,个人觉得可通过想想议议或实例探讨的方式提出,以便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4)旧的评价体系还在沿用。

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还未能普及高中教育,考试仍然是选拔学生的重要手段,各地的初中教学也围绕考试成绩开展评价,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篇11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三)能节约课时,增加课堂上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只需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省去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节约了课时,从而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一)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

(二)多媒体运用的频度把握不好。很多教师为迎合当今教育改革中鼓励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潮流,凡课必用,整节课就是把电脑当作黑板、幻灯、投影使用,而忽视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很容易将课堂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

(三)课件制作不规范。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而要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电脑技术,较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更需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在具体实践中,常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出现问题。在形式上,有的课件只有文本信息,或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将多媒体展示作为电子黑板,没能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对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一点意见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改变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有裨益。但是任何一种事物,如果使用或者把握不当,也会有它缺陷的一面。在教学中,我认为,要考虑以下“三适”,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到好处。

一、适时介入。目前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那就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越能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但只有适时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若使用不当,则画蛇添足,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堂公开课的得与失 篇12

1教学设计紧扣考纲, 教学推进由浅入深

在此过程中, 笔者希望通过教学达到一些师生的共同反思。

反思一:抓住学生“会而不对”的原因,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若指数函数f (x) =ax, 且f (2) =4, 则a=___。

又由指数函数的定义可知a>0, 且a≠1所以a=2

出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牢记底数的限制条件, 这是学生在考试中最容易错的地方。本案例所反映出的会而不对和对而不全这两种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 在这里教会学生学会在学习中总结的重要性。

反思二:反思基础知识, 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练习的目的是复习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体会不等式与函数的内在联系, 学会把所学的知识串在一起, 便于记忆和运用。

反思三:利用2010年的高考题激发学生的激情, 促进解题策略的逐步优化。

(1) 求a的值。

这道题是2010年的高考题, 是一道提升练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问题本质进行一定的探究, 有节奏地拓展试题所涉及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既能达到做一题通一片的效果, 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可培养他们参加高考的信心。

2课堂气氛浓烈, 学生情绪高昂

因为教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情绪、心理、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如何“拨响思维的琴弦, 激起思维的浪花”, 这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 同时也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 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 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理解。整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突出了数学的研究课题。例如完成引入指数函数的性质时, 板演这个环节中, 我用描点法把图描了出来, 让学生自己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 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营造浓烈的课堂风味, 调动学生的情绪, 对高三 (毕业班) 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是很难把握的, 在紧张的升学备考阶段, 接受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 为了让学生由于紧张的备考而绷得很紧的思维之弦得以缓解放松, 课前是需要颇费一番心思的。

3新课程理念凸显, 引领作用突出

目前, 正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此, 课堂上要多渗透学生的参与, 并做到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 让学生真正从老师的评价中体会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成就感, 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下一次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 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活力, 让课堂绽放异彩。我在此次公开课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 多动脑筋勤于思考, 多参与活动表达交流, 让我的数学课堂由老师一讲到底变成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解决问题, 从而在课堂中,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尽量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例如小组间进行竞赛, 分任务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公开课是面向大家展示的、供大家研究的课, 这种课尽管是面向大家的, 但不代表它就是标准的课。因此虽然这节课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需要提高注意的地方。

1) 教学设计没有体现集体智慧, 把它完全看成是个人的任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个人特色, 也要体现集体智慧。本来这是进校以来我的第二次公开课了, 和上一次公开课相比, 并未出现较大的进步, 原有的问题依然存在, 也暴露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原因有很多, 但第一次上课后没与同事交换意见, 而这次上课前也没有听取同行的意见, 匆匆上课, 这是本次公开课的一个缺陷。

2) 45分钟的公开课是短暂的, 但它所涉及的课本知识往往较多, 这就要求教师能适当的处理好教材, 突出重点, 不能面面俱到。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讲课的内容要让大多数学生能接受, 并不是内容越多, 讲的越难效果就越好。本节课在内容安排上多了一点。当时只想到是高考班, 时间比较紧, 没想到学生的基础差, 接收较慢, 所以上课当中感觉时间不够, 更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

上一篇:模糊优化方法下一篇:安全运行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