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变革溯源

2024-11-22

现代农业的变革溯源(精选4篇)

现代农业的变革溯源 篇1

摘要:从19世纪末开始的国画变革, 由于将文人画视为“革命”对象, 而使今天的国画面临极其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造成国画遭国人厌弃, 一方面造成在世界上中国画对西方绘画的无法抗衡局面。为什么一朵本来独树一帜的世界艺术奇葩会在今天凋谢了呢?中国画如何发展才能真正雄起呢?本文尝试着从厘清中国画的典型代表——文人画——的本源价值入手, 以寻找中国画重新振兴的途径, 希望中国画能重新成为不再以表现技法而是真正表现情感的、感人至深的画。

关键词:中国画,文人画,新文化运动

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变革, 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 国画亦不例外。但该如何变革呢?这个问题大家都在探讨。“谁都不是预言家, 未来的事情不好预测。但鉴往可以知今, 前瞻性思考的真理性往往即深藏于对往昔的回顾之中” (1) 。我们在思考未来的出路时, 应该更好地了解一下过去, 以便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 实现凤凰涅槃式的精进。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与总结上个世纪初的主要变革思想, 因为现代中国画主要受其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美术革新思想回顾

鸦片战争以后, 在国家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 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学习西洋、奋发图强, 以期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知识积累到上个世纪初, 总爆发为新文化运动。然而因为当时国家积弱, 所以当时有识之士们的改革心态大都比较激进而缺乏理性。这种激进的风气同样影响到当时的国画变革。

首先提出改革呼声的是康有为, 1904年当他亲自参观了拉斐尔的作品后, 深叹“彼则求真, 我求不真;与此相反, 而我遂退化”, “如仍守旧不变, 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 提出中国画应“以形神为主而不取写意”, “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 (2) 其后他的学生徐悲鸿完善了他的思想并将之推广, 从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美术的面貌。徐悲鸿认为:“中国画学之颓败, 至今已极矣, ……夫何故而使画如此颓坏耶?曰:惟守旧。”提出“画之目的, 曰:惟妙惟肖。……故作物必须凭写实, 乃能惟肖。”主张“古之佳者守之, 垂绝者继之, 不佳者改之, 未足者增之, 西画之可采入者容之。” (3)

除康徐二人的变法改良论以外, 当时还出现了言辞更为激烈而且极具震撼力的“美术革命论”。1918年12月15日, 吕澂致函《新青年》提出:“我国美术之弊, 盖莫甚于今日, 诚不可不亟加革命也。” (4) 陈独秀随即在《新青年》上面做了回复, 认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 首先要革王画的命”, 提出“要改良中国画, 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的主张。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 新文化运动前后, 进步人士对当时艺术创作因循守旧、食古不化的中国画坛痛心疾首, 大都主张通过输入西方的写实主义来增强国画的真实性和可感性, 以避免笔墨技法的简单重复与堆积。

他们的眼光是独到的, 对“四王”系的变革也确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画走向创新。但因为当事国家严重的内忧外患使他们太过激进, 所以在批判传统时不免有欠理性。其中对后世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将反“四王”们的食古不化扩大化, 整体否定了文人画的价值, 这使得国画逐渐丧失了艺术家的精神性和注视生命精神的文化特性, 重陷被技法束缚的泥沼———从技法的守成变为对技法的求新求异。这种错失, 使得如今的学院派画家虽然规模庞大, 但真正具备大师水准的画家却寥寥无几。有鉴于此, 我们需认真回顾一下文人画的功与过。

二、文人画的价值再考量

如何解释“文人画”对于总结文人画的价值非常关键。文人画, 这个概念在今天能够看到的解释有多种, 但归根结底就是文人所画的画。所以我们只要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就可以比较好地把握文人画的特点了。

文人, 即有很高学养的饱学有德之“士”。文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饱读诗书, 有经天纬地之才, 有经世济民之志, 但是他们的抱负需依赖皇权才能施展, 而一旦依托皇权, 便很难再把握自己的命运。但他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反而在“反求诸己”的指导下, 更加注重自身道德学问的修养, 更加注重生命意义的实现, 为了疏导和表达自己的情、意、志, 他们大都选择琴诗书画这类可以直抒胸臆的艺术形式, 于是也就有了文人画。另外, 文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继承人和推动者, 在从事国画创作时这种文化性也自然被带入, 这就使得中国画在注重技法的同时, 也注重绘画的情感性与文化性 (更多的是对外在于人自身的世界的认识, 以及理想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 并最终形成强调“文质彬彬”的独特绘画美学, 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文人画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重视自身的情感性。如果说宗炳在《画山水序》里首先提到的“峰岫嶤嶷, 云林森渺, 圣贤映于絶代, 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 孰有先焉” (10) 还只是强调绘画带给人的愉悦心情的话, 那么继宗炳之后的王微则更明确地指出了绘画创作当中情感参与的重要性:“望秋云, 神飞扬, 临春风, 思浩荡。……此画之情也。” (11) 宋朝文人画的倡导者苏东坡, 对作画时的主观精神亦相当重视, 他评价文同画竹时的状态:“与可画竹时, 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 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 谁知此怡神。”与苏同时代的米芾则更坦白:“画之为说, 亦心画也。”但真正自觉地把抒情性融入到绘画中并取得很高成就的是元代画家, 其中尤以倪瓒最为突出, 其作画已经纯粹是“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后世但凡成大家者, 也大都是情感极其丰富之人, 大都是非常善于用绘画表现自我情感之人, 四僧如是, 傅抱石、齐白石、黄宾虹亦是。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文人画的产生过程就是画家情感的外化过程, 与吟诗作赋同类。

二是重视诗词意境。苏东坡谓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可见王维的诗词功夫对画境的助益是很大的。事实上意境是中国画特有的而且可谓是最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意境是‘情’与‘景’ (意象) 的结晶品” (12) 。因为文人画注重情感的渲发, 所以如何根据自己的心情恰当地裁剪并安排成好景致就成了文人画家最最中心的构思环节。由于中国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重感性, 因而中国人对物象的再现往往侧重于情景交融的整体感受, 其中最擅长于此的是中国诗词。而文人画家大都接受过诗词学的教育和训练, 所以诗歌的取景方式就自然地成为他们用绘画表达自己胸臆的首选, 比如王冕的《墨梅》, 二三“疏”枝, 点点淡墨梅, 便恰当地把“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胸臆直抒而出。所以古人总结书画之关系曰:“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正恰当也!”文人画由此形成了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画上自提自创诗词, 书法、绘画、诗词中的情感彼此交融互通, 既将自己的情感很好地表现出来, 又让观者非常直观地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就是文人画中诗词意境的妙处。

三是崇尚高尚的道德情操。文人画家大都受儒道思想影响, 他们出而致仕是为了以自我之“德行”去感化和救助天下黎民, 以实现自我价值, 并不是为了博取功名以后谋一己之私利那么简单, 这就使得他们很难与“恶”势力妥协, 所以仕途大多坎坷多劫。每当途“穷”之时, 他们也就只能无奈地选择“独善其身”, 以天地之“道”德洗心涤虑, 以道家“无思无虑始知道”的方式修养庙堂劳累后的疲惫身心, 求得洁身自好, 所以他们隐遁江湖, 一边感受领悟天地之“大道”, 一边用中国式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去影响周边人以实现曲线救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于是便自觉地选择用绘画来抒发自我“道”、“德”感悟, 于是非功利倾向也就被文人画家自然而然地被带到绘画创作之中, 故文人画大多比较超逸脱俗, 没有功利色彩。而艺术评价的标准也就自然地加上了道德这一重要条目, 并且形成了“作者德行不高, 画亦不高”的独特的评价机制。所以文人画可谓是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是重书法用笔。赵孟頫在他的题诗中道:“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书法与国画的共同点是都用毛笔, 都以点线为主要形式语言。书法对国画最大的影响是用笔方式, 书法用笔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写”。当把书法的“写”法引进到国画的创作中来以后, 国画的创作便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从此线条便因人而异、因心情之不同而又体现出不同的趣味性, 这样便自然舍弃掉了计较于形的精准的精细描绘, 这使文人画的创作变得自由灵活, 使得文人画的情感宣泄来得更加容易, 使文人作画状态越来越接近于庄子“真画史”的状态。于是重写意也就成为中国文人画最大的一个特点, 也使文人画从此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看梁楷的《太白行吟图》, 寥寥数笔便将李白高傲而又落寞的心态展现了出来, 我们看徐渭的《泼墨葡萄图》, 大笔挥下, 法似于黄庭坚的草书《诸上座贴》的点线墨痕一气呵成, 将其“落魄而又无奈”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书法是一首《高山流水》般的独奏曲的话, 那么文化画就是类似于《命运交响曲》一般的笔墨大合奏。

从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人画对中国画的贡献在于使中国画摆脱形对心的束缚, 从而使绘画从简单的再现自然变成表现自我的情、意、志的人性化的艺术, 这才是真正自觉的艺术。

以往论者多以文人画粗率简陋为诟病, 并以此来认定其已走向灭亡, 这个问题其实需要分两个方面来谈。首先, 我们要肯定不以形似为主要追求的有利性, 这如上文所述, 有利于画家更好地抒发情感, 不为物象所束缚;其次, 我们也要批判太过粗陋简率的倾向, 那样的作品除了自我欣赏以外, 大概都只能划入是“欺世”之列。所以我们不能使自己的作品流于后者, 这是上个世纪的中肯批评。创作最宜“在似与不似之间”。文人画没落的原因, 其实与文人画的重写意的技法无关, 而是由于后来的人以“元四家”的境界为最高境界, 以别人的画法为最高法, 最后被他人的法所束, 而忘记自己才是创作的真正主体, 忘记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表达自我之情怀, 忘记了文人画的关键主旨是强调抒己之“胸臆”、强调绘画中情感与技法文质彬彬, 相得益彰。

三、凤凰涅槃再精进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今天国画的变革只有建立在以下四个基础之上, 才能真正发扬好先贤们遗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遗产, 真正实现凤凰涅槃, 使中国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 重温经典, 超脱世俗。

艺术是形而上的东西, 是纯精神的产物, 特别是国画。画家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当今之世, 物欲横流, “有关何谓人生成功、充实的感觉与想象……变得如此贫乏, 以致在太多人那里主导此感觉与想象的只是可计算的经济拥有, 和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给定的享受理解所对应的享受的多少, 及可方便转换为这些计算与销售的相关进展” (13) 。所以当今的画家需要重温注重生命精神的儒、释、道三家经典, 并将这些经典里面的注重自我生命蓬勃向上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追求中去, 从商业功利中超脱出来, 唯有如此作品的境界才能真正提升。当然超脱并不是要求脱离这个社会, 而是指生命境界的超脱。

(二) 回归感性, 寓物于情。

国画能否感人, 关键在于其中所充斥着的情感是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今天有很好的写生传统,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一拿笔就直接写形状物, 运理性观物, 而少情景交流, 于是写生仅得简单的外形而已, 再创作时由于缺少对写生物象至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所以只能借助于前人的笔墨加以表现, 或为了区别前人而加入些自己的风格, 这样的作品最终只能以大的篇幅和复杂的技巧令观众望而生畏, 却很难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写生时我们首先要返璞归真, 回归感性, 以自然万物为生生不息之生命, 以己之情度景之情, 再由景之情涨己之情,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无穷, 达到物我为一、无分彼此的境界。然后再由心及手———及笔———及纸, 渲情于天然, 则气韵天成, 性灵彰显, 如此, 绘画岂能不感动人心?

(三) 走出书斋, 师法造化。

虽然绘画是纯精神的产物, 但其毕竟要诉诸形象, 所以我们决不能得“意”忘“形”, 仍然要把认真研究物象的表现方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表现技法的掌握离不了临摹前贤的优秀作品, 但临摹要广而不偏, 因为从中可以了解古人是如何运用笔墨的。王羲之云:“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即临古需能脱得出。如何脱出呢?走出书斋, 以造化为师。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前人作品变化再多也不及天地变化多, 更何况前人作品乃前人之情, 与我之今并不相同。如遇得一别致之景, 五面观之, 取其最富神韵得一面加以表现, 则定会有别于前人, 因为情境两异, 对景写“神”, 必遇困境, 古人的方法就会无用, 所以必能催生“我”法。用己之法畅己之情, 岂不快哉。

(四) 以诗为媒, 以书为骨。

除以上修养外, 还有两个非常要紧处, 即如何选择必要的景致和如何使所画物象生机一片。前者需要以诗为“媒”, 如前所述诗词最善于裁景抒情, 所以画家要具备诗词创作的能力, 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提炼自己借物抒情的能力,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裁选出适合自我情怀的物象组合, 从而表现出最佳的意境美。后者需要以书为“骨”, 有人说, 书法是国画的内功。国画创作离不了毛笔, 而毛笔性软, 如果没有比较好的控笔能力, 那么画面线条或墨点的变化再丰富, 也只能给人以柔弱无力感, 而无法体现物我的生命美感。而书法的线条和点划的变化最为丰富且好学, 勤加练习, 定可提高控笔能力, 最终提高绘画的实际表现力。现在有些人以为在现代只要绘画有新颖的形式就可脱颖而出, 这实是误导。

总之, 国画无论将来朝哪个方向发展, 只有作品能用笔墨、形象和情感相得益彰的情景涤荡观者的心胸, 才算得上是伟大之作, 才算真正实现了凤凰涅槃。

注释

1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河北教育出版社.

2 (3) (4)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3 (4) 论语·里仁.山西古籍出版社.

4 (6) 易经·乾.山西古籍出版社.

5 (7) 论语·雍也.论语·卫灵公.山西古籍出版社.

6 (8) 老子 (第四十二章) .人民文学出版社.

7 (9) 南华经·渔父.中国社会出版社.

8 (10) (11)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9 (1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13) 贺照田.当代中国精神的深层构造.南风窗, 200-9-16.

现代农业的变革溯源 篇2

开篇的话

住进跟城里人差不多的房子,走上流金淌银的产业路子,出门坐车子,健身有坝子,看小病不出村子……在我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当前,一朵奇葩正在广袤农村绽放,它就是新农村综合体。这个新鲜名词的背后,折射出我省新一轮城乡巨变。

新农村综合体是省委、省政府在总结我省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新农村建设模式。它比新农村建设和示范片建设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是一项没有先例的实践,是基于四川实情的探索。

四川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文化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才能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始了探路,灾后重建、盆周山区、乡村旅游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应运而生。从不断涌现的鲜活经验中不难看出,新农村综合体始终绕不开四个问题:一是规模,二是主体,三是产业,四是选点。只要解决好了这四个问题,它就有章可循。

它以农民为主体,在具备乡村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的同时,又吸纳了城市的先进要素;既依托乡村行政区域,又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是一种开放式的要素聚集区,是农村中的“现代集镇”。

省第十次党代会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总体战略,无疑给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源。在此背景下关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意义深远。

现代农业的变革溯源 篇3

在民族危亡与西方现代性的背景下, 知识分子开始拷问传统教育的合理性, 思考什么是理想的人格, 如何更好地通过教育来改造人性、通过改造人性来改造社会。于是, 以科举教育为制度特征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忠君”“尊孔”为理想人格的传统教育开始受到质疑、批判和改造。在“五四运动”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同时, 教育界提出了“教育个性化”的口号。这个时候的教育家, 他们希望教育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实践精神、创造精神、民主精神、求实精神的人; 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社会责任、胸怀博大、自强进取的人。

因此, 这一时期对情感以及情感教育问题的探讨的本质是对人性、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作为主体的心理结构的再认识, 是中国教育自身扬弃的体现。

一、中国近代的情感教育心理学思想

( 一) 情感被纳入教育的对象范畴

情感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 随着康德、叔本华、尼采、席勒等人的美学思想传入, 以及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传播, 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始接受了西方美学中的超功利主义观点, 进而关于情感的本体问题浮出水面, 所谓情感本体问题, 即探讨“审美文化心理结构问题”、即“审美能力”的问题。在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对话中, 儒家思想对生命、对人生的情感体验与西方美学思想中对自然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拓展了情感的本体范围, 实现了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的统一。

王国维把情感作为美育教育的对象, 对于情感的本体, 他认为中国现代情感的本体是崇高之情, 培养完全之人物需要进行情育, 情育的主要内容是崇高之情的教育。

( 二) 中国近代教育对情感教育的提倡及其认知

此时, 对情感的探讨, 也从哲学、美学的领域延伸到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 蔡元培先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情感心理”的思想。蔡元培先生情感心理思想的核心体现在他对情感心理在塑造人的行为和个性中所发挥的作用的认识, 他看到了情感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提倡情感教育。并提出通过美育来陶冶情感, 他认为不同形态的美可以陶冶不同的情感, “优美能使人和蔼宁静, 对于一切能持静、遇事不乱, 应付如裕”。他还提出通过美育来陶冶人的“自由的、向上的、高尚的情感”, 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之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对于情感与完整人格关系的探讨, 体现在将情感作为主体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国维认为“培养完全之人物要进行情育”, 他进一步提出: “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 智育、德育 ( 即意志) 、美育 ( 即情育) 是也……完全之教育, 不可不备此三者”。王国维认为, 对于中国人来说, 情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缺乏情育的传统。

( 三) 情感教育的践行

梁启超将现实的政治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 他从针砭“国民颓堕、自私等弊病”的角度, 在经验生活的领域“主张创造与享受的统一、责任与兴味结合”, 进而提出了教育要发展人的趣味。他把趣味教育归结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目的, “一是畅发感情以引趣、二是陶养情感使趣味得其正。”梁启超还在他的论著中特别强调了情感在人格养成中的陶养作用, 梁启超认为: “人类生活, 固然离不开理智, 但不能说理智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全部”, 并提出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夏丏尊践行西方“爱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没有爱的教育, 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 不称其为情感, 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无独有偶, 朱自清认为, 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陶冶, “尤须有深广的爱”, “教师之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离开了情感陶冶, 任何权威和法则在教育过程中是难以行通的”, 他极力倡导“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教育。他的思想和夏丏尊的爱的教育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应该是活的, 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 要把那种死气沉沉、腐化的教育, 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波的、有生气的教育”。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基于儿童天性基础上的“活教育”, 他认为“小孩子是好奇的”“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小孩子喜欢合群的”“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 并归纳出17条相应的教学原则。

这些早期对情感教育的探索为我们今天对教师素质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参照。

二、中国现代的情感教育心理学思想

此时, 我们对情感教育的理论认识, 以及情感教育实践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背景: 首先, 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论等为这个时期关于情感教育的理论深入与实践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情感以及情感教学的研究也成为教学论、学习理论、教学心理学探讨的重要内容。 其次, 是对西方、苏联以及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借鉴与继承。此外, 应试教育弊端丛生, 导致人的发展的不完善, 如何更好地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面临的首要问题。

因此, 从理论上探讨情感教育的合理性、科学性, 在实践中通过教育实验等多种实践形式的探索来发展和丰富情感教育理论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以及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 一) 情感与教学过程

对情感与教学过程关系的认识体现在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的不断深化。这一时期, 教育理论界关于教学过程的认识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

一种是建立在凯洛夫“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观点上的“特殊认识说”, 还有一种观点是“认知发展说”, 对此, 人文主义者则提出了更为辩证的观点, 强调知情是相互统一的。此外, 还有把教学过程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的“双边活动说”; 从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经济学五个方面来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本质说”; 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的存在, 师生之间只有通过交往、通过主体间的亲身感悟、理解和体验、人才可以展示自我、发现自我的“交往本质说”。

从纵向的比较来看, 对于教学过程认识的不断发展变化, 体现了教学过程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参与、把情感作为重要的学习变量, 把教学过程视为“除了包括学生认识的过程的心理系列之外, 还包括激发学生认识过程的心理系列, 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情感被视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参与因素或学习动力系统。同时, 更加重视对教学功能发展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同他们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是知情意行的相统一的过程”。

卢家楣教授“以情优教”概念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情感教学的理念。她指出, 以情优教“是情感教学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双重导向作用”。兼顾认知与情感因素, 以完善教学目标, 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 优化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此, 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认为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 也是人的发展过程, 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发展, 同时情感作为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也应得到发展。

( 二) 情感与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 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是连结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 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以及继承古今中外优秀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育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界提出了若干新的教学原则体系。这些教学原则体系的提出, 建立在对教学的情感参与、情感与认知的交互作用的教学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最为典型的就是卢家楣教授的情感教学原则体系: 它包括乐情原则、冶情原则和融情原则。 ( 1) 乐情原则, 其涵义是: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怀着快乐 - 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 ( 2) 冶情原则, 其涵义是: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 ( 3) 融情原则, 其涵义是: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师生人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融。

教学原则体系的提出, 力图在教学的过程中, 把授受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 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 包括情感因素) 有机结合起来, 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知情意行”统一, 反映了对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深化。

( 三) 情感与教学知识观

知识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 长期以来, 教育教学领域对知识的认识, 一直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知识的观点, 即“所谓知识, 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 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 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在这个时期内, 人们对教学知识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形成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视角, 使得人们知识的认识呈现出立体的层次和丰富的色彩, 如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从情感的角度看, 改变了把知识的本质视为“对客观世界系统的反映”和“经验总结”、把知识的价值定位在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一种“感知、记忆、运用、巩固”的过程, 重视知识本身的情感因素, 重视知识内在的情感激励功能、精神陶冶功能。潘洪建也认为, “从知识的价值上看, 知识的绝对价值集中体现在它对个体精神发展的作用, 即对个体智慧、情感、审美的发展功能”。

近年来, 教育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界展开了对教育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进行了争论, 尽管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但都承认, “知识中含有思想、情感、品质和价值观”, 或重视“知识发展情感、思想、品质、价值观”的潜在功能。

( 四) 情感与教学目标

进入80年代以来, 西方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在我国的传入与传播, 尤其是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 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个领域, 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曾清对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的研究重申了苏霍姆林斯基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教学理念及其教学策略, 并将它与美育教育相联系, 提出了“走进心灵, 以爱育美; 优化环境, 以境育美; 从事劳动, 以老促美; 形式多样, 以艺促美”的新视角, 丰富了情感教育的意义, 并与早期王国维、蔡元培所提出的情感教育与美育教育相结合的观点遥相呼应。

就研究领域来看, 卢家楣教授在综合我国大量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 从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和教学中学生情感发展实际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构建了较为符合我国教学实际情况的“三维度四层次”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除此之外, 还编制了有效的三个维度四个层次问卷以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落实情感教学目标方面的状况进行客观评价。

教学目标的这种变化、既体现了我们学生观的变化、也体现了我们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深化, 同时也是对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的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 五) 情感与教学策略

为了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情感优化教学, 需要给教师提供教学策略上的援助。情感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以指导其运用情感优化教学行为的操作指南。

卢家楣教授及其团队经过长期研究, 从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推演和教学实践经验归纳的结合上探索一系列情感教学策略, 并将之纳入情感教学模式之中, 在四个要素或环节上配合使用,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模式体系:在诱发环节上, 有认知匹配策略、形式匹配策略、超出预期策略、目标吸引策略、情境模拟策略等; 在陶冶环节上, 有展示情感策略、赋予情感策略、发掘情感策略、诱发情感策略、情感迁移策略等; 在激励环节上, 有象征性评价策略、积极性评价策略、主体性评价策略、特色性评价策略、归因诱导策略等; 在调控环节上, 有创设氛围策略、张驰调节策略、表情调控策略、灵活分组策略、良性积累策略等。

这些策略是将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同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的产物, 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且, 作为情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策略, 是动态的、开放的, 不是一成不变、自我封闭的。

( 六) 情感与学生观

学生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由单纯地把学生看成认识的客体、到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唯一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肯定了学生自身发展的全面性, 教育理论界也开始探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素质结构。

叶谰的新基础教育, 提出了“教育的生命基础观”,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 并认为“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 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全面的人, 个性的人、立体的人、丰满的人, 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片面的人、单一的人。

上述学生观虽然并没有完全将情感明确为重要的素质结构变量, 但其理论的结果必然是将学生视为全面发展的人, 进而在情感因素上必然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激励与情感陶冶。

现代农业的变革溯源 篇4

隆湖四站小学

徐昌 2012.8.19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文章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数学素养的载体,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的同时,也悄然地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变革

一、从传统课堂走到现代课堂。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当今社会已步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教学环境和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际, 从传统课堂走到现代课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是教育的必然趋式。

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光盘播放室,以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教学的选择。我们之所以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所谓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 2

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

二、依托信息技术,逐步改善教学方式。

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软件展和教育信息化论坛上发表专题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国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讲话,他指出:信息化极大地加快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大家都能感觉到,从整个世界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首先使教育的基础设施、传播手段走上信息化,以前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利用黑板和粉笔直接来讲授,而现在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甚至移动通信系统搞教学,导致教学模式的变革。

1.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样,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多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为老师们的备课、授课提供了便利,例如:同一个知识点我们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讲授,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更直观的理解、掌握新知。而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直观地呈现的教学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特技效果的使用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互作用的体现,更为学生提 3

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增加感知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2.使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在备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面对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是不是每个资源都可以被应用到课上,都有利于课堂教学呢?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研究和设计,这样经过反复地推敲,认真地研究,使已有的教学原则,认知规律,教育教学的经验和理论最大限度地贯穿其中,从而优化了课堂资源,使学生能在有限的40分钟之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例如数学《简易方程》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寻找有关方程的图片和资料,运用Frontpage 和Fcash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成网页或电子动画。使学生感受到方程的意义,不但为今后学习的解方程铺平了道路,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之美丽、智慧之迷人。由于天平的平衡被破坏,一边变得重一边变得轻……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深深感受到天平平衡的原理,从而优化了教学。

3.使教师更有效的控制课堂上知识点的讲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对于某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点 4

讲授的情况,有效控制课程进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资源中的试题、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为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要。

三、应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方式也单一。教师不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鱼。当前,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各种信息日新月异,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单一的教学培养学生局限的思维,这将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加会学习。

2.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自身的动态发展特性,给探究式学习带来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之应用于探究式学习,其选题广,实用性强启发性大。网络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在浩瀚的“资源海”中探究、发现。

3.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为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竞争、协同等模式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在做商务实训的服 5

装买卖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组, 分别负责产品介绍、机场接机、酒店入住及合同的签订,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最后环环相扣,完成实训题目,这种相互协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草业科学下一篇:商务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