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共8篇)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黄际来)
一、基本情况
长兴县地处浙苏皖三省交界,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交通发达,气候宜人。全县共有区域面积143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43%,丘陵坡地占53.2%,水域占3.8%。全县有耕地面积69.5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0.67万亩,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0.62万。长兴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浙江省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县、浙江省产油大县和全国百个商品鱼养殖基地县之一。常年粮食面积59.39万亩,总产值26.19万吨左右;油菜面积32.38万亩,产量4.27万吨左右,居浙江首位;淡水养殖面积12.2045万亩,鱼种养殖面积3317亩,水产总产量32485吨。
二、农业发展现状
过去粮食油菜一直是长兴县种植业中的主要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粮油价格波动不定,粮油生产的效益日益下降。如果继续以粮油为农业主打产品,农民很难从务农中增加收入:一方面,由于种粮效益太低,众多农民已把种田作为兼业,采取粗放型经营方式,既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又加重了水体污染,使我县水网密布的农村也要买桶装水喝,大量农田被季节性撂荒,宝贵的耕地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粮油以外的种养业规模很小,而且分布零散,即使是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的种养业,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支持而未能形成规模。
因此自2003年以来,长兴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大力发展蔬菜、花木、瓜果、畜禽、特种水产五大具有市场发展前景又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从而使长兴农业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也让全县经济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长兴物产丰富,盛产多种名特优新农产品。白果、青梅、吊瓜为“长兴三宝”。2005年青梅面积5万亩,产量4700吨以上;银杏60多万株,年产量727吨;2005 1
年全县吊瓜面积8.56万亩,产量1750吨。吊瓜籽已成为消费者青睐的休闲食品,2004年长兴县被授予中国吊瓜之乡,2005年批准为国家原产地保护称号。紫笋茶为唐代贡品,与紫砂壶、金沙泉一起被称“品茗三绝”。紫笋茶被评为全国名茶,2005年全县茶叶面积5.24万亩,其中当年新增12990亩,年产茶叶2558吨,产值
1.33亿元。蔬菜、西瓜是长兴的又一特色产业,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19.92万吨,年产各类蔬菜28.69万吨以上,西瓜种植面积6.62万亩,产量11.74万吨,销往上海等大中城市。畜牧业发展迅猛,2005生猪饲养量45.57万头,其中年出栏26.97万头;牛年饲养量4155头,其中年出栏792头;羊年饲养量19.02万头,其中年出栏10.11万头;家禽年饲养量949.39万羽,其中年出栏达708.02万羽。此外,至2004年长兴已发展苗木花卉5.2万亩,特种水产8.26万亩。全县形成了千亩以上农产品基地60多个,万亩以上基地5个。至2004年,全县已认定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30个,面积17.1万亩,认定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7只,省级绿色农产品20只,省级森林食品3只,3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名牌农产品,8只农产品被认定为市名牌农产品。全县已有“紫笋”茶叶、“金巴开”麦绿素、“优尔”蛋白胶囊、“长明牌”吊瓜、“一尺红”茄子、“显圣牌”稻米、“银梅牌”白果和“银梅牌”青梅等42只农产品分别进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行列。长兴优越的农工业生产环境和丰富的农该产品资源,加快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县共引进英特茶叶、梅源食品、金巴开、艾格生物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
三、存在的问题
长兴从一个农业大县一跃成为农业强县,让人们看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果。除了政府贯彻实施相关政策措施,长兴县各乡镇领导与农户的强力支持和落实也是长兴县农业发展迅速的一大关键。但是,在回顾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总结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不足。
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和带动力较弱
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目前,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加工型龙头企业还没有,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只有6家、超亿元的一家也没有。全县龙头企业收购县内农副产品原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5,4%,对农业和农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势头和带动作用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慢,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大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已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数最不少,但规模小、稳定性差,影响不大。全县参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只有21% 左右,大多数农民仍游离在合作组织之外。已成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也存在章程制度不规范,工作程序、服务范围和合作方式等还很不明了的情况。农民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市场的联结度还很低。
3.农产品基地虽扩张很快,但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还不高
目前长兴万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5个,连片千亩的基地较少。由于基地的基础设施薄弱,设施化基地面积不到总面积的5%,又因主导产业的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导致产业链不长、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长兴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这也制约着长兴现代农业的发展力度。因此我们应重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即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高效”和“生态”为目标,以增强科技支撑、人才支撑、体制支撑、财力支持为保障,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资源永续利用要求、持续致富农民的现代产业。
四、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历史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而发展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
1.深化农产品加工,扩大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特别是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近年来,长兴梅源食品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科技与科技创新工作,为增强自主开发和引进开发能力,与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单位建立了较为紧密的技术
合作关系,并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2004年成为全省第一批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2005年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出口青梅果低盐腌渍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列入国家星火项目计划,2006年4月又成为全省第4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梅源公司”通过与梅农签订收购协议,以较好的价格向农民收购,使全县4500户梅农年增收入300万元以上,同时还解决了农村妇女劳动力200余名,走出了一条“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近年来,长兴县通过各项举措,加快农业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将原来劳动生产率低、效益低的农产品,用劳动生产率高、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的农产品取代。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政府引导、技术扶持”的基本原则,大力提倡农民运用科学技术,改造原有落后低效的农产品生产现状,而发展新兴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长兴素有梅乡之称,已有14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前些年仅产果的青梅在长兴县的栽培面积就超过了3000多万平方米。但到了2002年,曾为梅农带来可观经济收入的老梅品种市场需求萎缩,长兴果梅价格从原来的1.2元/公斤下降到0.2元/公斤。大批梅农把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梅树砍了当柴烧。于是以吴晓虹为首的一批梅农,采取老树嫁接、引进新品种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以老、残、次梅嫁接成观赏梅的新路。
3.农业产业化发展
总体说来,农业产业化就是指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约经营,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格局。其优点主要有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改善了农村环境,促进了生态平衡发展;带动农业多元化投资,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在产业化进程中首先应履行好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扶农支农的机制,如完善相应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在财政方面注意调控。其次继续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 立体种养业,着力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资本含量,做大做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现代营销业,从而使特色优势产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另一重要方面就是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
小,直接决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一方面可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催生龙头。新建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县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项目建设,并尽可能做到规模大,起点高,机制活,辐射而广,带动能力强。另一方面对有一定规模和基础,资产存量较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增资、改造等办法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经营的科技含量,加强与各相关产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共同体,加快农业技术和经营人才培养步伐,从而为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4、打造“魅力新农村示范区”。
结合县委、县政府部署的“精致小城镇建设”和“魅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积极探索打造“魅力新农村示范区”,进一步改善镇村面貌,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规划新农村建设,提升沿线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引导农村产业尤其是家庭工业的发展,村级群众增收致富。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2
大连长兴岛位于辽东半岛中部西侧, 是渤海东岸的一个大陆岛屿, 东面隔350米宽的海峡与大陆相望, 向南通过117公里的疏港高速公路进入大连市内, 属大连“一小时经济圈”。长兴岛东西长30公里, 南北宽11公里, 总面积252.5平方公里, 是我国长江以北第一大岛, 全国第五大岛, 现有总人口六万。长兴岛拥有优越的海岸线资源, 集中了大连市渤海岸线最为优良的深水岸线, 可利用岸线30公里, 水深浪小, 不淤不冻, 具有建设深水泊位和开发大型综合性港口的良好条件。2006年长兴岛被辽宁省列为“五点一线”沿海开发开放的前沿和龙头区域, 定位为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 重点发展石化、造船、大型设备等临港产业。2010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长兴岛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同年6月13日, 辽宁省政府决定在长兴岛设立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
二、港区经济发展和金融布局概况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自成立以来, 大批企业来此落户, 这其中包括很多世界级的工业企业, 如投资9亿美元的世界级造船企业——韩国STX (大连) 集团, 于2007年3月奠基, 仅用一年时间就投产, 被誉为创造了神奇的STX速度。总投资250亿元人民币的大连恒力石化项目将于2012年下半年正式投产, 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这些产业的落地和开花结果, 为临港工业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建区五年来, 工业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从衡量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税收收入来看, 从建区之初的几千万元到2011年末的27亿元, 五年翻了近五翻。长兴岛因此也被誉为我国北方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
随着临港工业区开发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金融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2006年设立工业区之前, 岛内只有农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三家金融机构, 如今,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前来设立分支机构, 现在岛内金融机构已达十家, 存、贷款规模比工业区成立之前都分别增长了二三十倍, 截止2011年末, 仅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已分别达到六十亿和百亿元。
三、发展自助银行的现实意义三、发展自助银行的现实意义
自助银行, 是指客户通过银行的各种自助终端设备自行办理查询、存取现金和转账汇款等业务, 而无需通过银行柜台办理。从用途上划分, 自助银行终端设备包括自动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转账汇款机、存折查询打印机、网上银行终端机等。其中, 自动取款机又称ATM, 是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缩写, 意思是自动柜员机, 因大部分用于取款, 又称自动取款机。它是1967年英国人约翰·谢珀德-巴伦发明的, 并安装于英国伦敦巴克莱银行。1995年, 上海金卡工程ATM在中国开通。近几年来, ATM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其他各类自助终端设备也得到快速发展和推广, 在发挥替代银行部分柜台作用以及延伸银行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 发展自助银行是业务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银行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 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银行的业务量在快速增加。与此同时, 出现了客户到银行办业务难、排队时间长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在当前银行网点相对少、柜台服务不足的情况下, 如何化解人们到银行办业务难的现状, 大力发展自助银行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 发展自助银行是同业竞争的需要
以ATM为代表的自助银行的快速兴起, 为人们日常小额取现以及办理查询、转账等业务提供了极大便利, 人们无需到银行排队, 可以到就近的自助银行点办理业务, 而且不受时间限制, 因此, 自助银行大受欢迎。近几年来, 各金融机构都大力加强自助银行建设, 各种用途的自助终端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在为社会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的同时, 又是各银行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一个来源和业务竞争的一个新的领域。
(三) 自助银行可以有效延伸柜台服务 (三) 自助银行可以有效延伸柜台服务
银行柜台受营业时间和营业地点的限制, 而ATM可以做到24小时工作, 这就保证了人们随时取现等即时需要, 同时, 自助银行可以布设在商业网点、厂矿、居民聚居区等用现需求多的广泛区域, 这等于是延长了银行柜台服务, 化解了人们到银行长时间排队办业务的困境,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需求。因此, 自助银行有着营业柜台不可比拟的自身优势。
(四) 自助银行可以更好地打造我行品牌
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不仅仅体现在银行窗口, 自助银行的运转状况, 同样体现了银行为客户服务的水准。自助银行虽然是一台台机器, 但它同样处在业务第一线, 是银行服务的一面镜子。加强对自助银行的管理, 充分保障自助银行设备的正常运转, 让持卡人充分享受到我行自助银行的便利性, 久而久之, 就会赢得客户的口碑, 扩大我行的知名度, 从而可以更好地打造农行品牌, 这对于我行扩大营销, 培育广大客户的忠诚度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做好自助银行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伴随着自助银行终端的普遍使用, 做好自助银行管理工作越发显得重要, 日益摆上银行管理、核算等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以一台ATM的投入使用为例, 涉及设备采购、布放地址选择以及安保评价、安装调试和日常运行中的管理维护、考评等多项工作, 因此它是一项具有自身特点的小系统工程, 也就决定了它是一篇内涵广泛的大文章。从日常运行管理角度讲, 笔者以为涉及如下几个方面需要管理行做好:
(1) 在设备种类的选择上, 要紧密结合业务需要选择配备。从目前来看, 各金融机构普遍配备了自动取款机和存取款一体机。在差异性方面, 只有工商银行配备了跨行转账汇款机, 它可以实现工行的卡向任意的跨系统行即时转账汇款, 收费标准与柜台相同, 但比柜台办理更简洁、方便, 即时到账。在银行日常结算业务中, 转账汇款要占到一半以上, 如此方便实用的自动跨行转账机安放在银行大厅里会有很高的使用率, 会极大地缓解柜面压力。管理行在采购设备时, 应注重调查业务需求, 并比较、借鉴同业的情况。再比如存折查询打印机, 当地建设银行是早两年前就配备了, 以后农行和工行也先后布放了。目前来看, 还有相当一批人在使用存折, 因为存取款情况一目了然, 用着比较放心, 使用人群中以上了年纪或者生意人居多。在银行卡大行其道的今天, 存折业务同样也不能消失。通过自助查询机, 人们可以自己任意去查询打印, 无需到柜台排队, 这既方便了客户, 也缓解了柜面压力。
(2) 在设备的使用效率方面, 应当提倡物尽其用、效率最大化效果, 即设备的布放要根据使用效率情况, 及时灵活调配, 不可以一劳永逸。比如我行在当地一家商场内并列摆放两台存取款一体机, 而该商场因客流原因, 这两台设备几年来一直使用率不高, 按照其业务量来看, 该商场有一台就够用了, 而另一台则可以调剂到业务量大的地方, 或者在商场内放一台, 在商场外放一台, 这样在商场关门后, 商场外的机器可以继续使用, 这也可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 根据使用经验, 存取款一体机不太适合离行使用, 它比较适宜布放在银行的营业厅, 因为自动存款机对纸币质量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 较陈旧或破损的纸币极易造成机器卡钞, 而顾客不一定都了解这些, 而一旦卡钞, 机器就会停止工作, 从而影响机器的使用效率。
(3) 自助终端是一台高精密、高价值的机器, 日常管理维护频繁而重要, 因此要求银行的管理人员应是行家里手, 熟悉日常使用维护常识。要加强对ATM运行管理人员的培训并保证有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人员队伍, 是各级行需重视的问题。同时, 保证他们的工作需要, 如提供工作必要的交通工具。在工资待遇上, 结合其工作特点, 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 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对各类自助终端功能的开发, 不光是机器厂家的事情, 银行方面也要有话语权, 要根据使用情况, 对厂家提出应用需求, 使厂商不断改进产品。以我行在用的几个ATM品牌为例, 日立品牌的ATM在缺少内部流水打印纸的情况下仍可以继续工作, 这样就克服了因机器缺少流水打印纸而停止工作的情况, 大大提高ATM的工作效率。因此建议其他品牌厂商也应该对流水打印机的工作方式加以改进。我们进一步设想, 能否改进ATM内部流水的记录方式, 即不用打印纸, 而采用电子存储工作方式, 那样既可节省大量用纸, 又可使查找数据更方便快捷, 同时可以大大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
(5) 在当前银行柜面业务压力大、客户排队等待时间长的矛盾突出的情况下, 积极做好自助终端的管理维护工作, 以充分发挥其替柜作用尤其显得重要。从目前来看, 我行限于人力和一些制度约束, 往往在公休日对ATM维护不及时, 时常是现金被取空或是机器因缺少流水打印纸而停止工作, 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客户的用款需要又影响了我行的声誉,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想办法加以解决。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网络经济不断发展成熟的时代, 自助银行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产生了新的经济模式和经营理念, 改变了原有的服务模式和竞争规则, 从而带来了传统银行业务的重大变革。
以自助银行为代表的新兴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的银行服务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以客户为中心, 从客户需求出发, 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它能提供大量准确的信息和高效及时的服务;它能通过各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使银行经营方式更趋向于科学和集约, 给银行带来新的生机, 注入旺盛的生命力。透过无边界的网络, 在金融同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建立起深层次和更广泛的相互合作。
以银行卡为载体, 以自助银行为基础服务平台的电子银行的被广泛使用, 以及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市场, 要求银行有更高的应变能力, 这必将在客观上推动发展电子银行产品的市场环境日渐成熟。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 才能在激烈的金融变革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董丽华.对建设银行自助设备集中运营管理模式的探讨[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 2010 (09) .
[2]熊汉卫, 陈琦.自助银行建设初探[J].电脑与信用卡, 1999 (07) .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3
一、黑龙江省涉农资金投入基本情况
近年来,中央、省和市县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加大对“三农”工作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一)涉农资金投入增长快、占比高。据统计,2010—201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涉农专项资金1645.2亿元(中央1395.3亿元,省级249.9亿元)。涉农资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2.7%,高于同期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11个百分点。2010年,涉农资金投入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17.2%,2012年已提升到20.7%。
(二)支持范围广泛。近年来,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理念和制度机制不断创新完善,逐步由过去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以2012年涉农资金为例,中央和省共投入135项专项资金,在农业生产、政策补贴、财力补偿、流通加工、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建设等7个方面对“三农”工作予以支持。
(三)使用管理情况。按资金支持方式分类,主要有直接补贴、专项转移支付、政策支持三种方式。直接补贴方式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以及汽车(家电)下乡等补贴类资金;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生态、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专项资金;政策支持方式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等专项资金。按资金管理模式分类,主要有两种模式: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分配的资金,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专项资金;相关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分配的资金。按资金投入方式分类。主要包括直接补助、“以奖代补”、“以奖代投”、“先建后补”、“民办公助”、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投入方式。
二、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总量仍然不足。黑龙江省是转移支付大省,自身财力有限。近年来,尽管该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把各种资源要素重点向“三农”领域配置,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力度,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中央财政近年来加大了对黑龙江省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总量仍然不足,与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还不相匹配。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达到1152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11791亿斤的9.8%。中央财政当年用于涉农方面的投入达到12287亿元,其中安排黑龙江省565.9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涉农投入总量的4.6%。同时,由于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县市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各市县对“三农”的投入十分有限。全省除哈尔滨、大庆和十强县等少数市县外,其他市县基本无力投入。
(二)资金投入尚未形成合力。按照分类统计,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共有7大类135项,分属近20个政府部门管理,资金投入呈现点多面广、交叉重复和分配零散的特征。表面看照顾了各个方面的需求,实际上由于没有形成合力,很多涉农项目都投入不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对各项涉农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落实和资金使用要求存在差异甚至抵触,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衔接,导致各涉农项目之间难以有机融合,制约了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作用的发挥。
(三)项目安排过于分散。按照现行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由于各项涉农项目缺少统一的总体规划,资金管理部门只能根据自身职能和建设需求,确定本级分管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市县难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去选择合适项目,其结果导致各涉农项目各自为战,缺乏关联机制,不能与各项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加之部分单位还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现象,造成涉农项目重复申报、多头管理、交叉安排、分散实施,导致涉农项目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四)政策支持存在缺位。虽然国家现行的涉农政策已经覆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但由于黑龙江省各地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不同,特别是按照“两大平原”总体方案确定的10个方面38项建设任务要求相比,国家的现行政策还不能满足全面推进落实“两大平原”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的需求。比如在黑土保护和治理、创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深松整地、农业产业化、良种研发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存在政策“空白”。
三、整合涉农资金的初步思路
鉴于黑龙江省涉农资金使用管理现状,迫切需要以整合资金为抓手,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进一步突破部门条框、专项规划以及资金管理办法限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资金整合工作开展的组织机构、总体规划、工作机制以及政策支撑体系,从而保障“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
(一)总体思路。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创新机制、集中投入。着力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机制,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完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系。搞好整合资金与各类专项建设规划有效衔接,实现涉农资金“投入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目标,保障“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为在全国率先实现涉农资金有效整合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整合原则。一是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建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组织领导,结合部门职能分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调、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二是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对现有的各类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清理统计,并结合资金性质和特点,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不能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仍按原政策规定和渠道下达;对能够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整合统筹下达,并允许在同类别资金之间适当调剂。三是突出重点、统筹使用。以“两大平原”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分别制订详细具体的专项实施方案,并与现有的各类专项建设规划进行衔接,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完善机制、封闭运行。对于纳入整合范围的涉农资金,进一步完善整合后的资金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确保整合后的各项资金封闭运行和集中规范使用。
nlc202309031654
(三)整合范围。
按照“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为了统一政策、便于操作,除了对“两大平原”覆盖的51个县(市、区)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外,将全省其他县(市、区)也一并纳入整合范围。资金整合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第二阶段,从2016年至2020年。
整合工作要将目前中央、省和市县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进行梳理,对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类、农村社会事业类和扶贫开发类3方面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类。主要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保护、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节水增粮行动、重大水利工程、大型灌区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畜牧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森林生态培育与保护、农村环保等方面专项资金。二是农村社会事业类。主要包括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资金、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和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等方面专项资金。三是扶贫开发类。主要包括财政扶贫专项和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等专项资金。
四、有关建议
涉农资金项目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现状已经形成固化的部门利益,而整合资金势必触及部门利益。因此,在现行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制下推进资金整合,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各涉农部门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也相应成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组织领导。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议建立省级层面涉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资金整合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在资金整合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资金整合工作顺利实施。
(三)明确职责任务。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确定整合资金使用方向,下达年度具体工作方案编制指导性意见,审批各市县年度具体工作方案;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两大平原”改革试验资金整合总体方案以及整合后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加强涉农资金使用日常监管。其他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批复的市县具体工作方案,对本部门负责的实施项目进行检查指导,推进项目落实。
(四)强化资金监管。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有关要求,坚持推进整合与加强管理并重,对涉及资金整合的各专项规划、资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调整,制定涉农资金整合后的相关监督管理办法,确保整合后的涉农资金封闭运行,安全规范使用。
(五)加强绩效考核。建立健全以结果为导向的涉农资金整合分配绩效考核机制和通报制度。科学合理制定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下年度切块分配各市县(市、区)的涉农资金指标挂钩。加强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和考评,严格奖惩措施,及时总结推广涉农资金整合的典型经验,确保涉农资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 洪峰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4
行为习惯培养情况的调查报告
南溪电大10春开放小学教育专科班学员:谭琴 关键词: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一、调查情况概述
我于2012年4月27日上午到长兴中心校一年级进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终身学习的需要,俗话说“好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前途”。良好的习惯将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由于长兴中心校地处乡镇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小学,对社会的认识不处于最低层,而此时的他们也是正是处于渴求认知的时候,所以有部分学生自制力差,靠反复的说教和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须要学生从小事做起,学生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见到老师主动向老师问好和同伴打招呼的良好习惯,见到垃圾随手捡起,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班牌,从这些小事着手,实施养成教育,因此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二、调查方法和结果
长兴中心校一年级,共有教学班3个,学生总数162人,我于2012年4月27日上午随机走访长兴中心校100名学生,对其行为习惯培养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统计。
1、48%的学生还停留在幼儿园的状态,随性而为他们刚
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学小学习惯幼儿园的生活,进入新的环境,还不能适应过来,上课常出现随意说话,甚至随意走动的现象,有的学生习惯了幼儿园可以随时上厕所,上课时常有学生举手上厕所,另外乱扔果皮纸屑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刚入学时学生书写较差,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老师应加强与家长联系,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2、32%人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易为外物而分神,导致老师上课效率极差,窗外偶尔飞过的小鸟,甚至随风飘落的树叶,都会导致他们的分神,往往会被它们吸引住,没有在意上课,针对这些对习惯不好的学生,采用个别谈心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尽快养成好习惯。
3、20%的学生表现不注意个人卫生,指甲盖内常有桩泥
等,有些学生一下课坐姿不端正,身上的衣手物时常弄得脏乱不堪。上课坐姿不端,扭来扭去,胆怯,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等。只有形成严格要求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烙下良
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回答问题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等。
三、成因分析
1、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由于长兴中心校地处乡镇压,学生家长大多数都是农业人员,父母双外出打工,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带领,老一辈的人大多都年近60岁,对于孩子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学生在家庭熏陶下,不自觉的产生些坏习惯。由于年龄代沟和长期没有生活在父母身边,许多孩子喜欢对着干,情结绪易激动,难控制。
2、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尽管学校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很是重视,可学校的教育体制不尽完善,造成许多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措施得不到真正落实。此外有些老师对于学业过渡重视,相反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上产生了忽视,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余都不管,这都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善于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使学生压抑,紧张、缺乏生活的乐趣。
3、学生自身的情况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学生都源自各个地方,每个人的经历都不相同,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在成长中可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有的学生可能产生不利的行为习惯。如:
学生喜欢玩电脑上网玩游戏,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上课注意力下降,爱出神假想,从而对学生学习自身带来下同程度的影响。
四、建议与对策
1、让学生提高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老师 要时常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多给学生讲好习惯的益处和坏习惯对人的不利影响,逐步让学生们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自己的自觉性。
2、逐步培养从常规习惯做起
万丈高楼平地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一就而就,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求学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具体落实到点点滴滴中,老师要从学生学习生活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是常行为习惯,比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站姿习惯,培养学生养成礼貌的习惯,对亲人熟人或生人要礼貌问好,培养学生养成讲卫生的习惯等。
3、实践督促,养成习惯。
习惯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行动,对于缺乏生活常识和经验的学生,更是应该手把手地从每个细小动作上给予指导,个别小学生没做到,就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逐步在实践中培养出好习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
复现象,教师的督促就会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经常性督促学生,使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调动积极性
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站在一年级学的角度,这是很艰难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当学生做错事的,不能责怪他,要善于教导他,让学生明白错了,当他做对的,要及时表扬鼓励他,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自信积极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
5、教师做好表率作用
在一年级新生的心里,教师是神圣的,他们在心里崇敬教师,在行为上刻意模仿教师。因此在日常为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尽量表现完美,让学生模仿你好的部分。
五、总结
总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就而就的事情,只要我们教育者有爱心耐心和恒心,不断总结,就一定能掌握这其中的教育艺术。我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是一个行动,把这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内将是这些学生的美好未来,这个国家民族的美好前景,正所谓好习惯会受益一生,坏习惯会贻害一生,良好的行为
习惯会对学生产生一生有益的影响,帮助他们通往美好未来,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让学生拥有一个美好人生,我深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任务艰巨,但一旦成功将会对学生的人生甚至全民族产生不可混灭的影响,习惯好是学习好,身体好,思想好的大前提,一个人的习惯好了,他的学习身体思想也会随之水到渠成地好起来,继续发展下去,也就有希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主要参考文献:
[1]唐永平主编:小学生班级管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法美学导伦(M)北京中中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5
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各位主任、委员:
根据人大安排,近期,我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现场观摩、向有关部门、群众和技术人员询问了解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通过多方面走访了解,基本掌握了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园区主要分为以下7种类型: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城市型生态农业园、生态餐厅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近年来,在彬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依托资源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县已建成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集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4个;建成以本地现有资源为依托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个;建成以弘扬彬县人口文化为主的新农村家园1个; 主要涉及6个村,累计投资5259.5万元。还有1个规划100亩的高智能型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区,正在设计当中。
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特点是:
(一)规划设计合理,突出特色。通过调研,可以看出,为了确保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标准,各相关单位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调查,反复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全县5个现代农业园区亮点纷呈,炭店乡林家堡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体现的是渭北窑洞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底店乡侍郎湖休闲农业观光园,主要体现的是内陆淡水湖休闲垂钓、农事体验、山间鸟语花香等乐趣;香庙乡程家川村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充分展示了古豳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底蕴、清代古民居建筑群独特风采;润杨休闲农业观光园,是由彬县润杨开发责有限任公司建设的,主要展示的是大棚晋枣高效栽培技术、柿子栽培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加工技术等;龙高镇龙马村循环农业示范园,主要以当地苹果树枝为原料制作菌棒,生产优质平菇、香菇、金针菇,废弃的菌棒再循环利用到苹果园中,形成大棚蘑菇循环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大棚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太峪乡寺家庄村新农村家园,主要展示我县别墅型新农村建设成果、首家村级人口文化园,在品尝彬县特色小吃的同时,感受彬县村级人口文化的淳朴、厚道,体验彬县传统民俗表演。
(二)以科技为先导,园区基础坚实。以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以增强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功能为目标,全 2 县先后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村50个,发展科技示范户1万余户,推广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以及沼肥综合利用等农业实用技术,科技对农业贡献份额达到45%。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建成村级农业信息站247个,为农民提供市场和科技信息2964条。同时,县上相继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会员达到4000人,各合作社累计为会员开展技术培训210期(次),接待外地客商1000人(次),为会员年均创造收入1.2万元,带动了园区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三)配套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各有关乡镇、部门及时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主管领导、包抓人员,明确了职责,落实了责任,同时,各有关乡镇、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农发办、扶贫办、农行、信用社等单位和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现代农业园区提供相应的建设资金;县农牧局、科技局开展送信息、送技术进村入户活动;县电力、水利、广电网络、交通、电信等部门和单位协助各示范园区搞好水、电、路、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全县共组织召开各类协调会、现场会30期次,组织验收检查27场(次),开展专场培训20场次,印发宣传资料1.5万份。全县长期在园区进行经营或承包业务的农户达到1300户。目前,园区内主干道路及进园道路已进行整修并拓宽、延伸,循环路网主要地段全部安装涵管,园区内给排水管道已铺设完成,供电线路已全部架 3 设完成,保障了园区顺利施工生产。
二、优劣势分析
通过调查,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优势如下:一是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包括基本农田、良种繁育、农业机械化、农村信息以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都有了较快发展。二是以煤炭为主的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带动地方财政增幅较快,工业反哺农业、财政支持农业的实力显著增强。三是县校联合、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加大。近年来,我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新技术引进、农民培训、园区建设等方面,县校合作具有持久活力。四是园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园区示范推广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大和延伸,主导产品品种和项目类别向多层次、多样化过渡,对进一步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宣传引导不到够。一是由于部分乡镇和部门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不够主动,有等待观望、消极应付的现象;二是由于个别村干部、群众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导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展缓慢,类型单一,质量不高。
(二)质量标准不高。一部分园区在建设中存在“老、4 低、小”等问题。“老”,即部分园区是过去几年建立,管理粗放,特色不明显。“低”,即个别园区相比之下规划不合理,低水平建设,科技含量低。“小”,即一些示范园区建设规模仍然比较小,示范效应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强。
(三)进展不平衡。一些农业园区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安排部署不到位,相互协调配合不力,群众发动不充分,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进展参差不齐,不够达到相应的要求。
(四)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尚未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市场,如贷款、保险、外资、成立有限公司上市等,融资渠道不健全,现在主要靠地方财力投入。但是地方财力有限,群众经济基础薄弱,信贷、项目资金又偏少,所以导致园区建设投入不能到位,工程进展受阻,标准不高。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结合我县农业工作实际,今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强化宣传引导。县乡两级要彻底转变观念,改善作风,通过广播宣传,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动员干部群众切实增强搞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晰产权,理顺机制,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狠抓园区质量标准。县上应制订出台相关标准,5 引导各示范园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追求先进性、实用性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性和长期性,确保园区设施全、品种新、技术优,同时,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抓好现有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规划和储备新的产品和项目,确保新老交替,使园区建设更具有吸引力。
(三)加大园区资金投入力度。县上要立足于改善现代农业园区水、电、道路、田间管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及时整合农、林、水、电、交通、扶贫等部门专项资金,协调县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将信贷资金向农业园区建设方面倾斜,在此基础上,多方争取中省市各类专项资金,集中财力,联合办点,尽快改善现代农业园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后劲。
(四)园区建设向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主要分为以下7种类型: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城市型生态农业园、生态餐厅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我县现在主要发展的是农业旅游园区,发展形式单一。今后应充分依托本地资源,建设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等能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农业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的载体和农业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成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典范。
(五)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按照《农民专业 6 合作社法》的规定,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原则;坚持以互助互利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坚持以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多形式发展,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坚持依法保护等方式发展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要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及各类社会组织创办或领办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帮助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功能、增强实力,逐步引导规范,提升服务层次,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组织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6
政协沈阳市苏家屯区委员会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重点调研课题安排,围绕区委九届九次全会做出的“打造浑河商务城,建设东北物流集散区”的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我区物流产业和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建言献策,区政协牵头组织区发改局、服务业局、交通局等部门,对我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发展现代物流业进展情况与初步成效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区正在起草的“十二五”规划,把现代物流业列为重点培育发展产业;先后制订了《苏家屯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苏桃路控详规划》,并按照规划开始重点实施“一线”6.5平方公里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我区北依沈阳母城,东、南、西扇形辐射鞍山、抚顺、本溪、辽阳及营口,是沈阳与辽南五大城市联接的第一区。随着沈阳经济区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等7个地区后沈阳经济区成为了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我区正处在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地带,良好的区域地理条件既能充分依托沈阳城市的辐射来寻求互动发展,又能相对独立地培育适宜的规模化产业,现代物流业正是区位优势所决定的首先产业方向。
2、发展环境越来越有利。一是目前沈阳正处于发展黄金机遇期的“天时”,沈阳经济区是国内著名的装备制造业集散区,以原材料和产成品为主的生产性物流需求潜力巨大,周边密集人口和城市分布,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性物流潜力;二是我区凭借着临空港、近海港的“地利”,《沈阳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提出“浑南-苏家屯物流带依托桃仙国际机场和沈大高速公路,以建设沈阳保税物流中心、沈阳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为重点,建立‘大通关’系统,为货物进出关、散货运输、物流周转提供便捷的口岸服务。”进一步提出建设苏桃路物流产业带(12.2平方公里)等“八大物流园区”;三是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在“倾力打造浑河商务城、建设东北物流集散区”上思想统一,人心凝聚,已经形成良好工作基础,士气旺盛的“人和”。这些都为我区发展现代物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交通条件越来越优越。我区交通四通八达,一直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近年来道路运输得到了较好发展,已经形成了大物流发展的初步格局。其中公路基础设施方面全区公路总里程951公里,到今年底增至966公里。沈大、沈山、沈丹、沈(内外)环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多条国道、省道干线穿过,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的浑河客货联运总站设在我区;铁路基础设施方面,苏家屯站是东北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分为南北两部,上下行共计7个车场。南部为客场,北部为双向三级六场,日均接发列车 202对,日均办理列车辆数设计能力为21386辆,日均办理辆数14643辆,最高日办理 17157辆,有调日办理最高为11712辆,有到发线、调车线等167条线路,全站设有货场 4个,配属11台调车机。此外,车站还连结专用线24家,设配线132条;空运方面,苏桃公路北接胜利大街,南抵桃仙机场,路线全长13.2公里,为标准的六车道城市快速干道,缩短了沈阳母城与桃千机场的时空距离,该条道路自竣工通车后,已经成为我区一条重要的“致富”道路。
4、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几年来,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辽宁成大方圆医药物流是省内最大的区域性医药配送中心,沈阳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额破2万台,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三。2009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实现63.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3%,在2008年23.8%的高增长基础上同比增长3%。预计2010年实现78.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5%,同比增长24.6%。今年一季度实现23.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7%,同比增长25.1%。近两年,一大批“中”字头和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落户我区,形成了强劲的集聚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区现代物流发展刚刚起步,物流企业不多,经济实力不强,传统物流配送业务的企业仅有十几家,各类货物运输车辆3183台,普遍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功能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第三方物流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服务也刚刚起步,物流重点项目不多,开工较少,缺乏专业人才,特别是缺少较高层次的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我区物流体系和物流服务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物流资源分散,亟待进一步整合。我区的物流资源,分散于发改、经贸、交通等各有关部门,分散于工业、农业、商贸等各有关行业,分散于制造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等各有关企业。近年来虽通过规划并在着手建设一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对一些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但由于涉及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尚未真正形成合力,物流成本高、整体社会效益差。
二是物流项目建设选址供地难,急需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要规划建设物流项目避不开选址和供地等问题。项目选址要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而供地问题,涉及到征地拆迁工作程序多,时间长,工作量大,仅靠物流项目业主单位难以实现,需要各有关部门努力配合、积极支持才能解决。
三是物流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虽然近年来我区明显加速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但总量仍然不足,配套性、兼容性较差,不能满足物流增长的需要,与打造东北地区物流集散区的战略目标还相差较大。
四是物流常识普及不够,需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和省市政府有关发展现代物流业文件和《物流术语》等国家标准宣传普及不够,有的把现代物流业等同于市场、等同于商贸业、等同于交通运输业、不明确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与市场商贸业、交通运输业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扩大宣传。
三、关于加快发展我区现代物流业的建议
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国际上把现代物流业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和“助推器”。我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因势利导,开拓创新,创造出一条适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路子,促进苏家屯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想瓶颈。一是转变观念,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国内现代物流业较发达的地区,普遍都是思想解放、眼界开阔、观念更新较快的地区。打造东北物流集散区,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制造业的发展对现代物流业产生了强大的市场需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低成本的有力支撑。《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沈阳市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无疑将为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巨大推力,因此我区应坚持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并重,以现代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实现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二是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随着沈阳“大浑南”建设加快推进及桃仙机场扩建,大三环、大四环、大六环和高铁、地铁的规划建设,苏家屯将进入空港、高铁时代,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将更加凸现。应按区委九届十次全会暨全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东北亚空港城,大沈阳新中心”发展目标,实施“浑河商务城、空港休闲城”双核驱动和打造临空都市农业区、临空会展物流区、临空休闲旅游区发展战略要求,切实坚持加快开放,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以打造浑河商务城,建设东北物流集散区为核心,努力实现超常规发展、赶超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三是要开阔眼界,克服知识上的瓶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当务之急是要学习现代物流业,熟悉和掌握现代物流业的知识,增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本领。应通过组织学习培训、考察交流和媒体宣传等形式,提高全区上下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为倾力打造浑河商务城、建设东北物流集散区营造良好氛围。
(二)客观分析、综合规划,加速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制定和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各地区发展现代物流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因此应客观分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重点抓好《我区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和《我区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编制和规划,明确苏家屯区发展现代物流的方针、目标和在全市中的功能定位,确定重点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基地)、重点物流企业的布局,引导社会投资的合理投向。二是要加速建设,助其发展。根据区委倾力打造浑河商务城和建设东北物流集散区的战略目标定位,优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应采取苏桃公路两侧先行,城区重点突破,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靠近货物转运枢纽,紧临机场、铁路货站,周围有快速道路,建设一批社会化、专业化、区域性的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和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市场;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建设一批与之相配套的专业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和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大力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的结合,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村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促进城乡物流业协调同步发展。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流通主体。应进一步整合利用和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一是整合流通资源,引导仓储、运输、邮政等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同时,通过市场竞争,筛选一批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满足社会不同物流需求,形成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稳定的物流产业“金字塔”结构。鼓励拥有自己物流车队的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借鉴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集团公司和大型物流企业。三是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和经济、技术、管理、人才等社会中介组织建设,为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
(四)构建服务体系,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场所和组织形式,加快建设物流载体,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一是发展配送中心。加快中储物流中心、中铁集装箱物流中心和五洲国际建材城等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二是培育物流中心。应大力发展沙河钢管产业集群、林盛电力电器产业集群、永乐现代设施农业、有色金属加工和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相配套的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制造业、农产品、医药、汽车、食品饮品等物流;加强与桃仙机场的全方位合作,共同建设空港物流中心,依托桃仙机场、苏桃线和沈丹铁路,发展航空物流;前瞻谋划为周边地区提供现代物流服务如高新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煤炭、钢铁、化工、粮油等产业相配套的物流中心,形成沈阳经济区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三是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加快物流产业园区、沈阳二手车交易市场、五洲国际建材城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条件,合理规划发展建设综合物流园区,使之成为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重要综合物流园区。四是抓紧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系统平台与各个中心物流服务设施应用系统连接,满足物流企业信息查询、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需要。通过建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最终实现现代物流企业与金融、保险、海关、质监、工商、税务部门的系统链接,提供完善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功能服务,为现代化物流系统提供有力保障。
(五)着力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我区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一是给予用地扶持。物流项目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保障物流项目建设用地,降低物流企业用地成本;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募集资金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完善税费管理。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物流企业开具的货物运输发票,符合规定的、可以申请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四是改善运输条件。开展物流企业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做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优化城市配送车辆的交通管理。五是实施财政扶持。应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现代物流发展,对重大物流项目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六是强化人才培养,完善引进机制。在增长极选择中,人力资源禀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才智力优势是支撑地区经常长期高速增长的源动力,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引进、挖掘各种物流人才,通过组织各类企业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培养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促进我区物流业大发展、快发展,加速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农民问题,城镇化,失地农民,调查报告
城镇化的构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是将农用土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使一部分农民会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所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也将随着这个地方城镇化的推进而进一步凸显出来。目前,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因为缺乏可持续性的生计安排,面临着“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创业无钱”的多重困境,这种“四无”状况引发了他们的心理失衡,进而出现对城市化的抵触,最终导致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多。因此,研究好、处理好失地农民的问题,不仅仅是推进地方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样本定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对象,男性公民131人,女性公民78人,年龄30岁以下的48人,31-50岁之间的134人,51岁以上的27人,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占86%以上。此次调查的农户,家庭人口2人的有Á16户,3人的有59户,4人以上的有107户。调查显示,58%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五年以上(见图表1)。
(二)收入情况
182户失地农民家庭在失地后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工资性收入和个体经营收入,少数家庭靠房屋出租收入和集资股息分红生活。全年家庭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占调查总户数的95%以上,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占调查人数的75%以上。对目前收入状况的满意程度持“一般”态度的占60%以上。
(三)就业情况
失地以后,目前有工作的有151人,占所有调查对象的72%。其中:进入机关事业工作的占4%;在本地企业上班的占36%;在当地从事商贸服务业工作的占22%;个体经营户占了23%;从事种养殖业和自主创业的占16%。其他从事两种以上没有固定职业的占40%。调查显示,对目前从事的工作持“满意”态度的占65%以上(见图表2)。
二、富裕中的贫困:失地农民群体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个体意愿来分析,土地的失去可分为主动失地与被动失地。主动失地主要是指农民为取得所希望的户口变更、职业转换、经济补偿等利益无力或不愿继续承包土地,自愿放弃使用权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一切权利。被动失地则是指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机构或个人为实现其需求而使农民放弃土地经营承包权以及其他衍生物。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指被动失地的农民。这类农民在失去土地依附后,虽然有获得“巨额”补偿款的富裕,但真实存在的却是无言的贫困。
(一)自主创业能力弱
失地以后,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转折。因征地拆迁带来的经济补偿,农民手中大多握有创业启动资金,但对于如何自主创业,创业方向等缺乏信心,缺少规划,并且政府也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相当多的农民只能安于现状,打零工、吃老本。短期内似乎“一夜暴富”了,但久而久之则造成了资金的贬值和家庭生活困难,连带的反应就是没有钱供子女更好地接受教育,生病医疗费用支出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调查显示,57%以上的失地农民认—为创业就业是最大困难(见图表3)。
(二)再就业渠道狭窄
失地以后,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渠道。调查显示,帮助提供工作岗位的占16%,帮助提供就业培训的占25%,帮助提供用工信息的占32%。但失地农民真正采纳的不多,原因是客观上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将逐步由纯体力型向专业技能型转变。而很多失地农民缺乏再就业的技能,就业观念未转变,且择业要求又过高,引发失地农民就业难和企业招工用工难并存的现象。所以,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很容易找到工作,而那些无技能、文化低的和老弱病残的劳动力相对来说就业难度较大,企业也不愿招用。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保体系尚不健全,失地农民就无法真正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虽然该县已先后多次调整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金标准。但从调查情况看,仍有37%的失地农民认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欠完善(见图表4)。并且50%以上的调查对象反映没有自费参加过社会培训机构的技能培训;51%以上认为政府有必要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并愿意参加此类培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30%以上的失地农民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适应老有所养,情有所依的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
三、现实“中国梦”:帮助农民持续“富裕梦”
城镇化进程推进中必然会影响部分农民的现实利益,如果不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使城镇化风险出现积聚,进而引发社会风险,对于稳定大局是非常不利的。更何况城市化过程其根本意义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把农民转为市民,并且让他们有可持续发展的生计之路,这也正是城市化推进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业有所创:拓展再就业平台
保障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是帮助其解决生计问题的关键。因此,要提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保障,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实施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是帮助失地农民持续富裕的必然要求。
1.思想层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摒弃“等、要、靠”的思想,主动提高自谋职业、竞争上岗的知识与能力,积极参与到市场化就业中来。导向上,政府要鼓励扶持失地农民开展自谋职业,并在有关税费的政策上,让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享受与城镇下岗人员自谋职业的同等优惠。
2.政府层面。参照安排城镇下岗人员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对吸收失地农民的企业给予同等政策,鼓励用地单位和其他企业尽可能多地招用失地农民。同时结合村庄整治、绿化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生活艰难的弱势对象。
3.服务层面。建立以县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乡镇、街道园区二级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将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及时提供给农民,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免费的中介服务。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在场地、资金等方面对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给予优惠政策的保障,特别是金融部门,要放低门槛、放宽信贷条件,鼓励、扶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利用当地环境资源开展养殖业和新型加工业等,提高造血能力,努力增加收入。
(二)教有优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安居乐业的支撑,对失地农民而言,医疗和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关注的问题,而当前最为缺失的是教育。具体而言包含两个范畴。
1.子女教育。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教育质量存在事实差异。失地农民进城后,因户籍、施教区等因素,使子女上学出现许多新矛盾,如:新住地与原施教区不重合,城区学校不接受等。为民生计,失地农民子女入学应与城镇居民的子女一视同仁,享受城区优质资源。
2.职业培训。目前,失地农民再就业面临两方面的困难:就业渠道狭窄和缺乏就业技能。故提高失地农民转岗就业能力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就业培训中要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的提升为重点。政府要以乡镇街道园区的职教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和成人学校等为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修理、餐饮、家政等技能培训,通过学习,让失地农民有一技之长,逐步引导他们自主择业、就业、创业,同时在资金上、项目上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进而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更新知识技能,实现转岗再就业。
(三)老有所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不论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上,还是从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角度上,政府和企业作为土地征用后的直接受益者,都应该以让失地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此,要加强统筹,全方位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1.政府层面的社保问题。根据实际制定、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失地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对象、保障水平、申办程序、运作方式以及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和监督等问题,从而保证失地农民依法享受社会保障权,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个人层面的福利问题。制定实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办法。要拓宽渠道,多形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推行政府补助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建立个人账户,属个人所有,增强农民的安全感和自主感,进而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崔香兰.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9)
[2]李有.土地国有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J].净月学刊,2014(1)
[3]刘晓霞;从可持续生计的角度探寻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政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6)
[4]花文苍;国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及启示[J].江西农业学报,2007(8)
[5]郭晓霞;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农业经济,2011(11)
[6]唐玉英.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2(7)
关于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思考 篇8
(中国热带s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 571339)
摘 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农业逐渐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变。基于此,就海南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现代农业;热带;海南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105-03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研究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问题,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热带地区的总面积为48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涉及到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9个省区。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1],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指出,中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意在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足见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1.1 气候条件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 ℃,大于或等于10 ℃的积温为8 200 ℃,最冷的1月温度仍达17~24 ℃,年光照为1 750~2 650 h,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1.2 土地资源
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44.2万hm2,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可用于农、林、牧、渔的土地人均约0.48 hm2。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生物生长繁殖速率较温带和亚热带为优,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可收获2~3次。按适宜性划分,海南岛的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目前,海南岛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15.2万hm2,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约26万hm2,其中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1.3 作物资源
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稻、山兰坡稻和小麦,其次是番薯、木薯、芋头、玉米、高粱、粟以及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类、花生、芝麻和茶等;水果种类繁多,栽 培和野生果类29科、53属,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大蕉、柑橘、芒果、西瓜、杨桃以及菠萝蜜等;蔬菜有120多个品种。海南岛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岛上原来生长有3 000多种热带植物,建国后,从国外引进1 000多种,并从国外野生资源中发掘出1 000多种有用植物进行栽培试验,均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栽培面积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油棕、 槟榔、胡椒、剑麻、香茅、腰果以及可可。
1.4 植物资源
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目前,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4 0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600 多种为海南所特有。在4 000多种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2 500多种;乔灌木2 000多种,其中8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20多种;果树(包括野生果树)142种;芳香植物7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 树木200多种。
1.5 动物资源
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00多种,其中,两栖类37种(11种仅见于海南,8种列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哺乳类82种(21种为海南特有)。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动物有: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和坡鹿。水鹿、猕猴、云豹等亦很珍贵。
1.6 南药资源
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4 000多种物中可入药的约有2 000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是4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和巴戟。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猴膏、牛黄、穿山甲、玳瑁、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珠、海参、珊瑚、哈壳、牡蛎、石决明、鱼翅以及海龟板等近50种。
1.7 水产资源
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中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km2,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2.57万hm2。海洋水产在 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40多种。
1.8 其他资源
另外,海南还有丰富的海盐资源、矿场资源、能源资源。目前,尚未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的能源资源还有海洋能、太阳能和生物能。
2 发展热带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海南既有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资源基础,又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发展前景广阔,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
海南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脆弱,因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全省耕地面积41.91万hm2,人均0.081 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保护压力较大。其中,水田17.69万hm2,旱田4.6万hm2,旱地19.62万hm2;旱涝保收面积9.83万hm2。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质量整体水平较低,中低产田面积34.48万hm2,主要分为:一是区域性和工程性缺水耕地,排灌设施简陋或老化、淤积,面积约5.33万hm2;二是土地盐碱化或土壤中含有障碍因素,限制肥力提高,面积约5.33万hm2;三是肥料资源配置不合理,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失调,再加上农作物复种指数高,耕地养分消耗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约23.33万hm2。
另外,全省除橡胶、糖蔗和部分水果生产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外,其余众多农业生产领域基本上是维持分散的、个体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低。
201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425.24万kW,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8.59%;其中,机耕、机收、机播面积分别为43.47万hm2、19万hm2、0.6万hm2。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机总量不足,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3%;二是农机配置结构不合理,满足热带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设施栽培需要的精密播种、穴盘育苗、钵苗移栽和嫁接等农机设备几乎处于空白,产前、产后处理机械少。
2.2 农业布局还不完善,规模化程度相对低下
热带作物产品是海南具有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的特色产品。目前,在海南省面积较大、产值较高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槟榔、胡椒、木薯和剑麻等。其中,尤以橡胶、椰子、槟榔和胡椒四种作物面积最大,已成为海南热带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省热带作物面积共计79.79万hm2,产值达110亿元。其中,橡胶、椰子、胡椒、槟榔种植面积分别为49.04万hm2、3.916万hm2、2.16万hm2、6.92万hm2,产量分别为34.64万t、2.3亿个、3.6万t、15.21万t,均居全国前列。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种植布局不合理,栽培品种单一;二是台风等气候灾害威胁大,防灾抗灾能力不强。
2.3 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
海南丰富的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大多用于直接消费或仅处于初级阶段的加工利用,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
2.4 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等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省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471家(其中年交易额2亿元以上的有7家),建筑面积130万m2,年交易额73亿元,遍及全岛各产区和消费区,并已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建立了40多个物流链节点。全省瓜果菜预冷库企业有116家,总容量16万t,预冷保鲜能力320万t,全省出岛瓜果菜经预冷保鲜处理比例达到50%。海南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环节多、运距长、损耗大,总体成本偏高;缺乏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设施总体较为简陋,功能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岛内果蔬产品出岛前预冷保鲜贮藏需要;流通模式较为传统,主要依靠个体经销户,营销比较薄弱,农产品进宾馆、进超市的份额还较小。特别是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等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造成海南省反季节瓜菜以及其它大宗鲜活农产品滞销积压现象经常发生,既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影响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 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建议
海南发展热带现代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又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相信只要全省人民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上下一条心,坚持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能把海南建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笔者以为,关键要做到“一硬一软一结合”,也就是加强硬件,发展软件,两者充分结合,相互促进。
3.1 一硬即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提供硬件支持
实践证明,农业是一项生产周期长、投资大、比较效益低、风险大、社会效益大的产业。海南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就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海南省“十二五”热带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已经出台,规划指出要实施十二大工程项目。一是现代种业工程建设,重点建设瓜菜良种繁育、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繁育基地和畜禽良种繁育场,提高省内良种的供应能力和质量;二是冬季瓜菜基地建设(含常年瓜菜基地),重点新建6.67万hm2标准化瓜菜田、3.33万hm2瓜菜坡地,1万hm2瓜菜大棚和万亩高山蔬菜种植基地;三是热带水果基地建设,重点建设200个热带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0.67万hm2水果生产基地和3.33万hm2喷滴灌设施;四是热带作物基地建设,重点建设60多个热带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2.67万hm2热带作物基地的基础设施;五是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国家南繁科研公共开放实验室工程、国家南繁试验区生态与生物安全工程、国家南繁资源信息与技术交流工程、国家南繁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程等4大工程,创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南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六是畜牧业养殖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畜禽出口基地和海南特色品种养殖基地;七是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重点完善十大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扶持农产品企业发展;八是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批发市场、销地专柜和冷链运输实施;九是休闲农业发展,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园,初步形成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十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包括以专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农技服务站、农业科技110网络等科技推广平台,绿色植保示范展示园、省农民培训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十一是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动物隔离场、无害化处理场等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基础设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信息站、植物医院基层服务站等植保设施;十二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程,农机化推进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积极开展以土地流转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中心的机制改革和创新。
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增加大棚园艺设施面积,增强蔬菜水果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布局中心库、田头库,基本实现全省出岛瓜果菜都经过预冷保鲜商品化处理;增加农机装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2 一软即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热带现代农业的发展更需要一大批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科技支撑。只有持续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必须有计划地建立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的农业科研队伍。
3.3 坚持产学研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热带现代农业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农业科学研究不能只为做学问而研究,农业生产也不能脱离科学的指导,两者要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根据发展规划的要求,围绕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设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畜禽兽医等专业研发中心,动物病毒、测土配方施肥等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农作物抗性鉴定等研究服务中心,重点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和重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围绕优势产业,整合建设区域性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全方位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围绕农民的技术需求,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参与式、培训式、带动式、示范式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加大技术应用力度。围绕目前农技推广的薄弱环节,重点改善市县农技中心,乡镇、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使其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改良、品种区域试验展示、良种繁育、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等重点环节,着力提高良种供应保障能力。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切实提高海南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确保农民获得便捷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wgk/2010-01/04/content_1502531.htm,2010-01-04.
[2]海南省农业厅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省“十二五”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dMF8kSxoO5abJahu6LXwoRdTi1uktWBN2YI_4pJWElWhQ2JBQY7tLqQP8KESuF3sAvQtUvXnxO24v-7u9tkdFj22lYlnUgDEzSOLpELBMFq,2011-01.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美丽的桔乡——长兴岛游玩作文07-22
浙江长兴游记作文07-27
长兴岛问答50题08-08
长兴岛高中学习体会05-18
长兴岛一日游作文10-14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08-10
关于加强海洋管理与发展现代渔业情况的报告10-04
长兴街道办事处规章制度10-24
长兴县第二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实施方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