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精选12篇)
坚持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 篇1
坚持“四个发展”新理念
全面提升平安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省委书记强卫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是省委立足省情实际对青海发展思路做出的新概括,标志着我们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关键是努力在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上取得主攻方向,真正做到在“四个发展”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四个发展”,不断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为新阶段全面提升平安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指明了方向。我县拥有耕地31.3万亩,农业人口7.8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3%,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的来自农业,农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事关发展全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农业系统把“加快发展平安现代特色农业”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开创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设施农业、红提葡萄、全膜马铃薯、杂交油菜、冬小麦、大蒜六大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渐成规模;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资达到1.28亿元,实施了28个建设项目和水电路等配套建设,建成了以下红庄深冬蔬菜生产基地、金吉农业园区、白沈沟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和大蒜精深加工基地等为重点的一批集精品展示、龙头带动、科技培训于一体的产业化示范基地,成为宣传和展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和窗口;富硒农业发展启动迅速,引进了日本藤田株式会社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三期总投资额将达到2亿元人民币,将为我县培育富硒优势产业,打造沿湟现代农业百里长廊,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突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06年以来累计争取各类农业项目92项,总投资达到8120万元,有力地夯实了全县农业基础设施,为全县农业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注入了活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率先开展了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建立示范基地活动,走出了一条具有内在动力的科农携手实现“双赢”的新路子,使我县这项工作走在全区、全省的前列,成为全区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样板。
可以说,近几年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最快、农村经济发展最好、农民得到实惠最多、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全县“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的目标还有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传统农业比重大,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特色农业优势不明显,竞争力还不够强;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民文化素质还不高等。当前,我县农业发展进入了极为关键的时期,推动平安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努力实现平安农业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因此,坚定不移地推动“四个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加快平安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坚持把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四个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县的农业园区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紧密配合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已初具规模,园区内设施基本完善、功能较为齐全、环境优美、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全县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已逐步成为了平安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窗口。
虽然我县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实现示范引领带动县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园区内缺乏大的项目、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园区规模较小,发展较慢,还处于原料供应和初级生产阶段,精细深加工等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二是对园区的扶持力度还不够,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滞后,园区建设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绝大部分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条件改变上,在优良品种、新技术引进,农产品加工研发等方面资金短缺。三是科技人才缺乏,园区内指导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人员较少,知识更新慢,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农艺的示范效应不明显,科技对农业园区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要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我们要继续坚持园区引领,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来管理农业示范园区,不遗余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一是继续加强基础建设。通过积极争取项目、银行贷款、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等途径,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切实抓好农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继续加强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监管指导体系,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妥善解决“有地无力开发”与“有力无地开发”的矛盾,积极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继续加强多渠道融资。进一步突出企业和农民的主体地位,搭建好招商引资和项目支持的平台,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资源条件和发展项目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技术、资金的企业投资开发。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对进入园区科技人员的考核奖惩机制,实行多方监督考核、动态管理,在培养和造就一支开拓创新的科技人员队伍的同时,不断推进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一个既能吸引人,又能带动人的示范基地。
今后,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狠抓葡萄、樱桃、花卉、蔬菜等特色种植,扩大规模,建设基地,提高园区档次,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建成设施葡萄棚500座,种植面积500亩,大果樱桃种植3000亩,建立百亩示范基地5处,设施花卉种植100座,面积300亩。二是以日商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为契机,发展富硒大蒜种植1.5万亩,马铃薯10万亩, 油菜8万亩,小麦、油菜制繁种2万亩,蚕豆1万亩;豌豆1.5万亩,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富硒优势产业。三是加快现代特色农业露地展示观光区建设,打造花园式、景点式现代农业园区,彰显出精品农业特点,做大做强特色现代农业。同时,积极配合做好中国农科院北繁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在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努力探索和培育平安的农业特色和农业品牌,力争在农业园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使园区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样板,带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坚持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四个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县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营粗放,靠天吃饭,粗耕简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产业整体规划和指导,农业整体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绿色转变,就必须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掘传统农业潜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抓紧抓好。一是破除传统经营意识,树立现代经营观念。要把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变一季生产为四季生产,实现淡季不淡,周年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全面提升农业效益。二是破除粗放生产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植保技术,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破除落后意识,树立科技兴农观念,促进农业科技化。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使其依靠科技主动调整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
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上,川水地区以建设特色高效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一是以平安县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工作重心,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促进土地等资源向大户、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集中,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突出发展设施园艺业,扩大高效特色种植业比重,利用园区独特的田园景观和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以葡萄栽培为主,集采摘、餐饮、垂钓、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观光农业,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使传统农业向集约、规模、示范型的现代绿色农业转变。二是小峡镇、洪水泉乡、三合镇、石灰窑乡等乡镇依托富硒特色资源优势,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富硒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规模,着力打造高原富硒大蒜、富硒马铃薯、富硒油菜、富硒小麦、富硒果蔬,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三是以三合镇为重点,建成祁家川流域冬小麦种植带。四是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平安、小峡两镇继续抓好粮油良种制种工作。五是沿湟水河流域以现有400亩鱼塘为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殖规模,为大力发展休闲、娱乐垂钓产业创造有利条件。浅山地区以避灾农业、旱作农业为主,重点发展马铃薯和胡麻产业,力争建立商品马铃薯生产基地5万亩,其中推广全膜覆盖马铃薯栽培3万亩,推广种植胡麻1万亩以上。脑山地区重点发展油菜和饲草产业,扩大脱毒马铃薯繁种面积,力争建成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1万亩,推广优质油菜6万亩以上,种植优质燕麦3万亩。
三、坚持把创新农业服务体系作为“四个发展”的重要内容,努力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县农业服务体系沿袭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加技术的方式,责任心不强,农技推广的手段仍停留在一般形式上,服务领域不宽,加之责权利不明,经济效益与个人利益脱钩,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技术指导,更多是对产业调整、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指导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活、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财政保障不足等而满足不了农民的生产需求,两者没有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
2008年以来,农业部门以“突出科技承包,强化科技服务”为抓手,通过政策鼓励,市场引导,体制创新,大胆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驻园区发挥专业特长,到生产一线施展才华,使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带动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35名科技人员充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建立自己的示范点,将先进实用技术、优良品种和农业项目引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先后引进新品种73个,推广新技术21项,帮助571户农户实现主导农产品产量较前3年平均增加12.1%,新增产值19.7万元。农业科技人员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工作思路,通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架起了连接农民科技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提高了农民种植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受到农民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围绕服务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这个主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总结和完善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在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一是抓好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样板。科技人员要切实了解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以承包、租赁、联营、提供无偿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建立由自己操作的科技示范基地,引导农民跑市场,捕捉市场信息,特别要强化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息服务,疏通流通渠道,消除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后顾之忧。二是开展技术承包,实现利益共享。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以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租赁经营和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企业等结成利益共同体,积极引进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切实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完善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考核、科技承包工作报告、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考核激励机制。四是落实政策待遇,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推动我县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创新与建立示范基地工作,促进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四、坚持把加快农业项目建设作为“四个发展”的重要途径,努力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统筹发展
农业项目是彰显现代特色农业的平台和窗口,是推进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的农业工作,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引资金,以项目带调整,以项目促增收,倾力打造招商引资平台,打破常规抓项目、争项目、上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全县农业项目工作成效显著,重点实施了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农村沼气国债建设、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建设、保护性耕作、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机购置补贴、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示范县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全面完成了各项目建设任务,有力地夯实了全县农业基础设施,为全县农业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注入了活力。尤其是日本藤田株式会社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成功引进,更是实现了我县农业项目建设的重大突破。今后,我们要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农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主战场作用,从规划编制、功能定位、产业配套、运作机制等各方面入手,围绕丰产栽培、良种培育、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投资政策,规划建设实施好一批效益明显,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要以中日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为发动机,把推进平安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的思路定位到高原富硒产业上来,积极申报项目支持,打造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出口贸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沿湟百里农业长廊高原生态富硒产业带,使富硒产业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型支柱产业,造福平安人民。
实现平安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深刻地把握其丰富内涵,自觉地落实其根本要求,主动地推进其生动实践,自觉践行“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全力推动平安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
坚持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 篇2
标准、税费、规模经济、上下游联动。现代建筑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影响建材制品业的发展。从标准体系看, 还需要不断加紧完善, 在施工及现场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监督要求还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对于预制件、建筑部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也较低, 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要;建筑物施工企业与建材工业的联动不足, 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合虽大体协调, 但上游建筑产品和下游建设施工产业链的设计、生产、施工、监理方面, 仍然存在协调不足的问题。
浅谈现代校长专业发展的四个特性 篇3
本人认为现代校长专业发展应该体现四个特性,即:时代性、区域性、个性和共性。
一、校长专业发展的时代性“治国靠相,平乱靠将”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相”与“将”发挥着不同的职能。而作为学校管理者,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校长的角色和职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80年代初期,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校长普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属学识型校长;80年代后期,校长是一种职务,对行政负责,重管理,属管理型校长; 90年代中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校长受聘于教育服务市场的职业,肩负经营学校的重任,对教育服务质量负责,是经营型校长;而在课程改革的当下,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等关系重新建构,学校与政府、社会在办学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权力的重新分配,校长成为带领师生实施校本管理战略,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属教育家型校长。校长专业发展就是在这一转型期提出的对校长队伍的新的要求。
校长专业发展作为校长持续专业提升的动态过程,指的就是校长为不断地提高学校的管理绩效,改善学校的管理作风和办学水平,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学习,不断地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校长专业发展要求校长不但要具备提高学校管理绩效、改善学校管理作风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校长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领导者、经营者、服务者和研究者。
二、校长专业发展的区域性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因其教育发展和改革程度不同,对校长专业化要求也不甚相同。
一些发达国家对校长的要求偏重于有教育见识,公平意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变革精神。比如日本要求校长具有献身精神和使命感,能顾全大局,不怕牺牲个人利益,有创新精神。美国要求校长具备7种能力和技能:(1)设计、实施和评价一个改革学校氛围的方案,要运用师生双方努力以形成并实现学校的目标;(2)懂得政治理论并能将政治技能用于获得地方、州和联邦对教育的支持;(3)制定一套系统的学校课程;(4)为一个包括学习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以及促进高水平成就的技术的教学管理体系制定计划,并加以执行;(5)设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对此作评价的系统,以便提高教师的工作效果;(6)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便有效地确保学生学业成功;(7)进行研究和在决策中运用研究成果,以便提高制定长期计划的水平、学校运作效果和学生学习成就。我国台湾则从校务发展与评价、行政管理、教学领导、学校公共关系、个人特质与态度和事业发展等六大领域提出了国民中小学校长专业能力发展标准,共有19项行为、59个行为指针。
就我国而言,内地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校长的要求存在很大的不同。本人2006年从湖南怀化铁一中调入广州,感觉湖南和广州,无论在校长管理模式上,还是在校长的专业评价上,均大相径庭。前者,校长在人、财管理方面更为宽松;后者,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自主性大些,压力和责任也更为重大。经济发达地区还特别注重校长专业培训,关注校长的专业发展与评价,如举办“百千万人才工程”名校长培训班,开展省、市、区“名校长”评选与认定等。
三、校长专业发展的共性
“强使命、懂政策、知规律、悦领导、广知识、服群众,善决策、巧协调”,这八个方面不失为是对校长专业发展共性能力的高度概括。其通俗的解释,即要做到德才兼备。对校长而言,德才兼备即: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精神,又具有良好的专业修养和专业能力。
校长的专业精神主要指其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对社会、对民族、对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及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大局观。
校长的专业修养,是指校长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校长要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等,要有比较宽阔的知识面。这就要求校长要加强自身学习,参加专业培训,进行考察、交流与反思。作为校长,仅仅拥有良好的专业修养是远远不够的。校长还必须具备四种专业能力:一是战略思维能力;二是决策能力;三是组织领导能力;四是评价和诊断能力;五是公关与协调能力。
四、校长专业发展的个性
每个校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各自的长短之处。有人根据校长的不同特点,将现代校长分为五类:第一种类型为头马式的校长。“头马”即领头的那匹马。这类校长能高瞻远瞩,发现学校发展的目标、方向,找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挖掘学校发展的基点,并率领全体教师,瞄准目标,占领先机,取得学校发展的胜利。第二类是空气式的校长。这类校长实行无为而治,自己不一定处处在场,但大家一样恪尽职守。第三类是木匠式校长。“木匠眼中无废木”。这类校长富有全局意识,能全面仔细的了解每位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以人为本,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多岗多能。第四类是医生式校长。这种类型不是理想型的校长。因为这样的校长,看谁都有病,对谁都开处方,不是中药就是西药。
如何促进校长个性发展,使各类型校长扬长避短,并最大限度发挥每位校长的特长。这就需要开设多个具个性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就好比新课程为学生设置选修课一样。除了共性的人人必须学会、掌握的必修课程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修不同科目。选修课的开设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人注入生命力。如果把校长共性的发展培训比喻为必修课,那么为校长专业发展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制定适合不同类型校长发展的培训内容,就好比是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体现的是多样性和选择性,内容各有侧重,方法各有区别,但其目的最终是促进校长“个性发展”。
当然校长的个性除管理风格和能力外,还包括校长的人格。由于每个人的人格不可能十全十美,人格魅力再强,也总有不足之处。就此,可将整个班子看成一个独立的大的个体。在大个体中,若每个小个体都能弘扬个性,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将各自的人格魅力发挥到极致,必能实现学校最大的管理效益。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在考虑班子配备时,注意深入了解每位校级领导的个性特点,做到优势互补,实现优化组合。
总而言之,时代性、区域性、个性与共性,是社会转型期赋予现代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四者相互影响,层层深入,环环紧扣。时代性和区域性是背景,共性与个性是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中国直销发展的四个阶段 篇4
发布: 2008-02-22 19:35:03 作者: 尘埃 来源: 中国直销网
一、直销诞生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1990年11月14日)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一家磁性保健床垫公司“偷渡”到中国,标志着直销在中国开始萌芽
1990年11月14日,中美合资广州雅芳有限公司以传销申请注册成立,正式的直销企业诞生
二、直销发展初期(1990年11月14日―1998年4月21日中国禁止传销)1992年7月广州至诚百货直销公司成立
1992年8月28日广州电视台开办“直销848广告杂志”节目
1993年开始其它直销公司纷纷进入内地:深圳世点电脑软件有限公司,北京斯汀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雅婷日用化工有限公司,广州妮蕾德(广州)有限公司,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责任公司,纽蔓氏之家 1993年,非法传销引起的纠纷让政府开始关注
1994年,上海、深圳、广州等地行政部门组织人员草拟有关管理办法 1994年8月国家工商管理局发出233号《关于制止多层次传销活动违法行为的通告》
1994年9月2号发出240号《关于查处多层次传销活动中违法行为的通知》 1995年3月28日,国家内贸部办公厅发文,正式成立“多层次传销管理条例”立法工作机构,起草多层次传销管理办法
1996年9月22日,国务院厅发出《关于停止发展多层次传销企业的通知》,随后,制定了《关于审查清理多层次传销企业的实施办法》
1996年,官方首次批准了41家传销企业可以开展传销业务,其中广东8家,1996年6月26日,上海市传销行业召开第一次例会,首次向社会公布行业守则 1997年1月10日,国家工商局公布了传销行业的第一部法规:《传销管理办法》,多层次传销公司由国家工商局批准,单层次传销公司由地方省级工商局批准
在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中国传销史上最为混乱的局面,以西藏诺迪奥(41家之一)公司在全国推广有名的B计划(老鼠会制度双赢制)为标志。所有的传销商都在迷惑:是自己能力不行赚不到钱还是公司制度不行。后来有富乐公司的龙凤制,再有电脑排网、公排等,更有既无公司又无产品的纯粹博采的地步。再后来出现了德国的“王牌88”、“香港金咭”等类似连锁性的运作方式。
三、转型直销时代(1998年4月21日―2005年9月)
1997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传销管理办法》 由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传销管理办法》中对传销有过如下定义:传销是生产企业不通过店铺销售,而由传销员将本企业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传销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给予传销合法的地位,同时对传销企业的设立运作、传销员的资格和管理作了严格的限制,并且有一些法律责任条款保证对传销活动的监控。1998年4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规定“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应一律立即停止传销经营活动”。《传销管理办法》同时失效。传销企业进入严冬。
1998年6月18日:《关于外商投资传销企业转变销售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
国家禁止传销整整两个月之后。国家出台了《关于外商投资传销企业转变销售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外商投资传销企业必须转为店铺经营”,促使以上10家企业转型经营。
2002年2月21日:发布31号文
国家再次发布《关于〈关于外商投资传销企业转变销售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中有关问题的规定》,对转型企业中雇佣推销人员的方式,报酬,合同订立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再次强调店铺经营,史称31号文。
2004年5月18日:“关注中国直销开放小组”成立
“关注中国直销开放小组”成立,这是一个过渡性组织,原由安利、雅芳、完美、南方李锦记、玫琳凯、如新、康宝来7家企业组成。
2004年9月10日: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直销论坛开幕 由国家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牵头在厦门悦华酒店,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直销论坛开幕。重点讨论准入门槛。
2005年4月8日:雅芳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官方批准的直销试点企业 雅芳全球董事会主席兼行政长官钟彬娴在京宣布,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已正式批准雅芳(中国)有限公司作为直销开放前第一家试点公司,在北京、天津和广东省进行直销试点。2005年4月9日:直销法有望今年5月正式出台 将抑制多层次直销
雅芳(中国)如愿成为中国首家经国家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直销试点企业。作为目前唯一一家官方批准的直销试点企业,雅芳的试点结果将成为中国直销法最终完善的重要依据。同时,接近商务部的人士向记者透露,直销立法在经过最后修改之后,有望在今年5月正式颁布。
四、现代直销时期(直销法规出台之后)
2005年8月10日:国务院通过《直销管理条例(草案)》和《禁止传销条例(草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直销管理条例(草案)》和《禁止传销条例(草案)》。据知情人士表示,在《直销管理条例》通过审议后,需要退回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进行至少1个月的微调,然后对外正式颁布。
2005年9月1日:国务院出台《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
备受业内关注的《直销管理条例》与《禁止传销条例》9月1日正式出台,文件已经从9月1日开始下发到各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其中《直销管理条例》于12月1日开始实施,《禁止传销条例》于11月1日实施。
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四个阶段 篇5
一、卖产品。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商界确实热闹过一阵,受了多少年贫穷的中国人面对这个掘金时代很难保持绅士风度。昨天还紧缺的商品一夜之间充盈市场,真可谓是空前的繁荣。在那种繁荣之下,太多太多的商家都在不顾一切地向外兜售自己的产品,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当初参与兜售产品的那些第一代企业到现在早已所剩无几了。那时的企业一个饥饿的婴儿,贪婪地吮吸着市场的价值,却最终大都经不住市场的考验而过早的夭折了。对于一个企业或者刚走上市场的产品来说,很多经营者想到的就是如何地把大批的产品卖出去,换来大把的金钱,以解决自身的亏空。在他们心中,金钱最重要也最可观,别的东西,比如信誉、质量等等,都是后话。
卖产品的时期往往是最激动人心的时期,眼看着自己的产品成批外出,大把的钞票滚滚而来,那心情没有切心的体验是很难想象到的。很多的产品、很多的企业,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消亡。这主要是把钱看得太重,本来很好的产品,很好的企业,总想先赚足了钱再去想信誉、想质量,结果萝卜快了不洗泥,见利忘义。这是大多在卖产品时期遭遇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卖信誉。大浪淘沙,经过市场的洗礼,那些能从卖产品时期走出来的企业或产品,大多是明智的。他们或过早地意识到产品要想在市场中永远能得以立足,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同,这个认同就是信誉。现在很多的企业、很多的产品都在讲信誉,信誉要抵挡金钱的诱惑,同时信誉更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孔子说:“民无信不立。”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讲的都是信誉。2001年有首届中国信誉论坛上,山东鲁花集团董事长孙孟全代表入会企业家在信誉宣言中说:“信誉不仅是道德规范,也是市场游戏规则,更是市场准入证和通行证。”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失去了信誉交易的链条,就会断裂市场经济,根本无法运转。”在咨询活动中,我曾发现这样一家公司,他们通过一系列的虚假汇报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取得了巨额贷款。在他们得到贷款之后,便用这些资金做起了另外的项目,可悲的是,项目还没有开始运营,企业便面临着倒闭的困境。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家公司的信誉度相当差。天天呆在公司里要拖欠的外地公司就有四五家。有一位洛阳客商感叹地说:“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公司。”
他们的产品由于宣传到位,一个时期内在市场上曾很受欢迎,可惜他们没有把握好机遇,信誉连连出错。先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接着是与客户的信誉出了问题,常常是经销商贷款早已汇出,产品却迟迟不到。甚至有的贷款打出,业务代表却无影无踪。结果是一边开拓市场,一边在自己扼杀市场,不到两年时间企业基本瘫痪。
现在的市场状况是,越是大型的企业信誉度越高,越是小型的企业信誉度越低。这也正是消费者相信大型企业,相信名品的主要原因。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小企业更应讲求信誉。
三、卖品牌。中国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聪明的企业都开始重视公司的品牌、产品的品牌。温州人是觉醒的最早的一个群体。温州人从加工厂时代转到现代的品牌时代,可以说是聪明的温州人的一种必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已经来到了寻常百姓家,从家电到服装,再到现在的日用生活品,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与此同时,聪明的商家开始把品牌建设提到了企业发展的台面。品牌时代仅有产品质量是不够的,仅有信誉也是不够的。计划经济时代基本属于卖产品时代,那时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品牌时代最大的特点是酒香还得会吆喝。这个吆喝并不是你花大把的钞票到央视做广告。那些只知道花钱做广告的公司实际上只是停止在卖产品时期,因为他们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的只是他们的产品,而并非是品牌。这种情况下,产品很可能如白驹过隙,企业很可能会在做高兴着大把地点着钞票的时候,轰然倒
掉。
这方面的事例不是没有。当我们企业进入到卖品牌时期时,最起码证明你注重了产品的质量,注重了市场的信誉,注重了产品的宣传,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产品的附加值。现在很多的企业都在希望自己能做成一个百年品牌,当然就是希望自己在市场上永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能说得出来的,但不一定是能做得到的。看看现在市场上那位数不多的百年企业、百年老店或说百年品牌,有几家对市场上的同类能形成具大的冲击?对市场形不成冲击的品牌,纵有千年历史只能算是古董。真正的品牌就是要卖得多、卖得快、卖得久、卖得贵、对市场有冲击力、在消费者心中有影响力,能走到卖品牌时期的企业一定是优秀企业,但离长寿企业百年品牌还差几步。
四、卖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文化进入我国之后,企业文化就逐步被一些英明的企业管家运用。实际上,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和市场运作中,只是一种无穷的助力,但决不会成为主力。不能一味的重视,你又不能不重视。当一个企业的产品到了品牌时期的时候,如果再想进步,这个时候最好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可以为你的品牌带来无限的附加值。当你在为你的好产品在一个市场打不开新的局面,这个时候最好的东西是什么?是文化。文化入侵比武装入侵更可怕,只要精神不死,武装入侵就没有胜利可言。但文化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思想改变了,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
当代文化入侵的成功典型就是韩国,韩国在经济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开始了他的文化攻势。这几年韩国式文化对中国的强势进攻不能说对我国的市场没有形成冲击。过去说,当经济入侵达不到目的时最后的办法就是战争,现在我认为经济入侵达不到目的时,就进行文化入侵。看看美国对世界的大范围入侵,不也是文化在辅着经济吗?文化与经济一旦绑在了一起,给市场带来的冲击是无法估量的。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带来的冲击也是无法估量的。任何一个禁固的地区或民族,最终被打开大门的不是枪炮是文化。
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篇6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观念。
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2-7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此阶段的主要特点:
(1)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赖表象进行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性。
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认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
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即儿童开始出现凭借语言符号象征游戏、延迟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体的能力,但此时思维具有前概念性,徘徊于概念的一般性与组成部分的个别性之间。
4-7岁为直觉思维阶段,即儿童此时已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过渡,但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自动调节的限制。此阶段的思维既没有运算的可逆性,也没有守恒的基本形式,尚停留在半象征性的思维状态之中。
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7岁左右的儿童能够在心理上对珠子进行运算,并认为把珠子散开和埃紧是两个相反而又互补的运动,重新排列珠子可使它恢复到起始状态。这说明此时儿童的思想开始又较大的易变性,出现可逆性,能解决守恒问题,可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但是,这种运算仍有其局限性。其一是这一水平的运算还不具有足够的形式化,尚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其二是运算还是零散的、孤立的,不能组成完整的系统。
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始于青春前期,约11、12岁,接近于成人的思维。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与具体运算阶段相比,此阶段的儿童思维发生了四种变化:
1.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首先对事物提出一些假设,然后从假设推演出某些逻辑结论。
2.能够进行命题逻辑思维:能够在摆脱实际内容的情况下,对一系列推理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在不受命题性质束缚的情况下建立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
3.能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完全分开:他们的认识能超越于现实本身,无需具体事物作为中介,把握抽象概念,进行形式推理。
现代教育治理的四个价值基础 篇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并对各个领域的治理问题进行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论述。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方略, 是因为这与当前我国改革所处的阶段性特点有关。众所周知, 我国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 碰到硬骨头, 怎样涉过深水区, 来啃硬骨头, 这是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国家提出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提升治理能力, 要从体制机制和能力上为破解新阶段的改革难题和涉过深水区做准备。从内容上看,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三个方面: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
教育领域是社会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各个部分对治理体系具体内涵的论述来看, 我认为建立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包括教育治理体系依赖的主要价值基础是法治、自由、民主和公正。法治的重要性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得到进一步强调, 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加强法治建设, 严格依法治国将成为建立和完善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前提和保障。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 主要是强调维护经济自由, 反对对经济活动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反对垄断。在规定中, 民主的理念到处可见, 协商民主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重要形式。公正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 也是调整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要价值原则。所以,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决定的文本分析来看, 国家治理体系是以法治、自由、民主和公正为价值基石的。相应地, 提升治理能力是要在实践层面探讨如何依据这些原则来完善社会管理方式, 从管理走向治理, 让社会各个领域充满活力。
教育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 当然也需要以上述四个价值范畴为基石。
第一个价值基础是法治, 要依法治教, 不能以人治教。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 大到教育部的政策, 小到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人走政息的现象确实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教育的法治观念、制度观念不强, 一些人为的因素支配着教育管理和改革。
第二个价值基础是自由, 要体现教育自由原则。什么叫教育自由?其实就是尊重教育规律, 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 尊重教育自身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以往的教育管理中, 不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违背教育规律来改革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现在提倡教育治理, 就是要改变以往的这种现象, 按照各级各类的教育特性来办教育, 给教育以自由。强调教育管理领域管评办分离, 各归其位, 实质就体现了自由精神, 有利于纠正以往教育实践中的异化问题, 让教育更像教育, 让学校更像学校, 让教育活动更有教育意义。
第三个价值基础是民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 不管是在论述经济领域治理, 还是论述社会领域治理, 都非常强调“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 强调在各项改革中要顾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创新机制让利益相关者发出声音, 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教育治理与以往的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确立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通过民主机制, 激发社会公众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教育改革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 而是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这个模式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时就已经初步建立, 今后应继续完善, 并使之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模式——教育改革本身成为一种民主的过程。
第四个价值基础是公正——让人们得其所应得。公正是一个良序社会的重要价值特性, 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价值。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也就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秩序, 降低或消除各种特权、不正义、不公平的现象。教育领域内在过去10 多年来, 为推进教育公平做出很多努力, 出台很多政策, 整体上矫正长期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遏制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抬头, 这是有口皆碑的。但推进教育公平的道路任重道远, 教育外部的不公正尽管得到纾解, 但依然存在;教育内部的不公正现象非常严峻, 一校之中的大部分成绩一般和成绩不良学生的学习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需要教育系统做出更进一步的努力。
性意识发展的四个阶段 篇8
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
1.性抵触期 在青春发育之初,有一段较短的时期,青少年总想远远避开异性,以少女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主要与生理因素有关。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使青少年对自身所发生的剧变感到茫然与害羞,本能地产生对异性的疏远,部分人甚至对异性反感。此期间持续1年左右。
2.仰慕长者期 在青春发育中期,男女青年常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在体育、文艺、学识以及外貌上特别出众者(多数是同性或异性的年长者),在精神上引起共鸣,仰慕爱戴、心向往之,而且尽量模仿这些长者的言谈举动,以至入迷。
3.向往异性期 至青春发育后期,随着性发育的渐趋成熟,青年人常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异性产生兴趣,并希望有机会接触异性,或在各种场合想办法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但由于青少年情绪不稳,自我意识甚强,因而在接触过程中,容易引起冲突,常因琐碎小事而争吵甚至绝交,因此交往对象常有变换。
坚持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 篇9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新飞跃。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只有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才能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维度意识
深入理解、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其基本内涵,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又集中地体现在“四个必须坚持”要素所对应的四个战略思维角度(简称为四个维度),只有真正地从思想观念上树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维度,科学发展观才能在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工作中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
(一)科学发展观的“要务维度”
科学发展观的“要务维度”亦即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必须坚持的第一要务的战略思维角度”。科学发展观的“要务维度”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战略思维角度的具体展开,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践要求的集中表述。因为,离开发展这一主题和第一要义,那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切事物则无从谈起。发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切事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务意识和要务维度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维度。
(二)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维度”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维度”即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思维角度”。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维度”是我们党把“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维角度的集中概括,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核心要素,是“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应用。因为,背离“以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利益为本”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和客观社会存在,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成为主观臆断和当代中国社会共同理想的“空中楼阁”,进而说明,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诸要素中,脱离13亿人民为服务载体的发展,就必然导致我们党的宗旨丧失,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无从谈起。因此,人本维度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本的思维角度,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维度,亦称为第二维度。
(三)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维度”
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维度”即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角度”。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维度” 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具体指向要素,是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并全面体现的基本要求。因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的伟大事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切实践活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协调的发展,没能协调发展就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是前提,单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必然导致不可持续的发展;协调发展是保障,只有实现协调发展才能保障发展的平衡不被单一发展而打破;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可持续发展思维就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战略思维,“可持续维度”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事物科学发展的基本战略思维角度,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三维度。
(四)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维度” 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维度”即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战略思维角度”,亦称为科学发展观的“方法维度”。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维度”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在发展命题上方法论哲学的具体应用,是科学发展的方法理论。因为,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发展,集中到一点就是统筹兼顾战略思维角度这一科学方法的实现,做到了13亿人口大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发展,必然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方法思维,在这一方法指导下的发展,必然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维度”是发展方法维度,是科学发展观的第四个维度。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坚持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 篇10
韩承金
乡镇人大如何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推动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是在服务镇域经济发展上推进四个“新作为”。
在依法决定重大事项上有新作为。
紧紧围绕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以及涉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改进审议方式,集中各方面的智慧,通过法定程序,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切实把党的主张和决策,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和全镇人民的自觉行动,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众志成城谋发展。
在依法监督上有新作为。
要始终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着力点,以监督法为指导,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原则,完善机制,善于监督,努力提高监督实效,着力促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重点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监督工作。
一是紧密结合当前宏观形势的新变化,切实加强对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监督,督促政府积极破解转型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增创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二要紧紧抓住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支持政府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创新城乡协调发展工作体制,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三要始终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督促政府进一步集中人力财力和公共资源,着力解决突出的基本民生问题,让经济发展成果切实落实到改善民生上,通过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在发挥代表作用上有新作为。
要继续深化代表工作,建立起代表培训学习、服务保障、激励约束等机制,让代表善于履职,便于履职,乐于履职,勤于履职,立足本职,发挥作用,帮助政府推进工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法师转变作出贡献。
一是要立足镇情实际,引导企业家代表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少、能耗低的产品,提倡清洁生产,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科技界代表积极研发适用技术,并积极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贡献率。
二是要组织好代表视察和专题研究。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重大问题,适时组织代表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广泛了解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反映呼声要求,提出对策建议,并及时将视察调研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为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条件。
三是要督促落实代表相关议案建议。对代表提出的有关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建议,要加大督办力度,提高处理质量,努力推动各类问题的解决。要充分发挥广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引导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实践,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加强自身建设上有新作为。
我国发展机床绿色制造的四个途径 篇11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高端制造装备,其战略目标是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制造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型。
作为装备制造业“母机”的高档数控机床或基础制造装备,是高端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不仅在机床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应实现绿色,而且所生产的机床工具产品也应做到高效率、高精度、低能耗,并应从设计阶段就考虑使机床工具产品具备良好的再制造性能。
实施机床行业的绿色制造,重点应从四个途径入手,首先是机床的绿色设计,第二,发展新工艺及新产品,第三,机床再制造,第四,机床的数控化和智能化。
机床的绿色设计
传统的产品设计,通常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基本属性,如功能、质量、寿命、成本等,很少考虑环境属性。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可能在其使用寿命结束后,回收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造成环境污染。绿色设计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强调在产品开发阶段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评价,消除潜在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设计是机床绿色制造的首要环节,一般包括机床结构设计、绿色材料选择、制造环境设计、工艺设计、机床包装方案设计和机床回收处理方案设计等步骤。此外,为保证绿色设计的有效性,在设计方案完成后还应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
机床的绿色设计应建立面向能源和碳排放模型的生态化设计的知识库和数据库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充分考虑机床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和可维护性,选择绿色材料,使用多功能部件及模块化的部件来简化产品设计结构,做到既节省原材料,又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降低机床使用时的能源消耗;在除尘、润滑、液压和冷却系统的改进、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尽可能考虑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少无切削术、干式切削技术、油气液净化技术及其它洁净技术等,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和减少废弃物,实现节能、节材、无污染,发展循环经济;为了适应对废旧机床产品回收、再制造的要求,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产品的易拆解、易回收和易修理;同时,应注意产品的可扩展和升级性,留足功能扩展空间,方便用户通过更换功能部件或使用标准化的产品接口等方式,对产品进行升级或添加功能,延长机床的使用寿命,提高利用率。
发展新工艺及新产品
机械工业在制造过程中是消耗钢材大户,而机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则是消耗能源的大户。机械产品使用过程的能源消费强度远高于生产过程,据统计,量大面广、耗能高的21类机电产品,电力消耗约占全国发电量的60%,煤炭消耗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0%,汽油消耗约占全国汽油产量的58%,柴油消耗约占全国柴油产量的40%。
机械产品生产过程消耗钢材约占全国的39%,因此发展新工艺,并研发体现新工艺的机床装备,对提高材料利用率、节能节材有着重要意义,是发展机床绿色制造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新工艺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通过“精确成形+精密磨削”,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材料耗费和加工过程,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
大力发展净成形/近净成形的工艺及设备。采用零件精确成形技术,材料利用率可较传统的成形工艺提高20%-40%,冷精锻精确成形可使材料利用率提高到98%以上,精确铸造成形技术也可达到90%以上。精确塑性成形技术大多是在室温下实施的,免除了加热工序,节约了加热能量,大大减少了零件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净成形零件成形后不需要加工或者需要很少的加工,可取消或大大减少加工工时,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此外,在成形过程中还可同时考虑通过控制温度、压力、流体场、电磁场等外部载荷的施加,提高零件的内在质量。发展零件精确成形技术及相关装备,对机械工业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发展加工过程的新工艺。如采用干切削和微量润滑技术可以节省成本并替代高成本、高污染和有害健康的湿切削过程,促进机床的绿色化。磨床的磨削工艺对环境影响很大,新型的快速点磨削技术具有磨削区域小,磨削力小、砂轮使用寿命长、磨削温度低、冷却简单,这对实现绿色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新的加工方法。通过发展增量制造技术,在不用模具和工具的条件下生成复杂零部件,解决从设计到制造的快速对接问题,满足产品快速开发和快速制造的要求。
机床再制造
再制造是指以废旧产品作为生产毛坯,通过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的方法来使其质量特性不低于原有新品水平的制造过程。再制造是制造产业链的延伸,也是先进制造和绿色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制造产品在产品功能、技术性能、绿色性、经济性等质量特性方面不低于原型新品,其成本仅是新品的约50%,可实现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显著降低。
根据我国目前的机床保有量和预计每年报废机床的情况,机床的再制造是我国实施机床绿色制造的关键技术和重要趋势。机床再制造过程一般包括废旧机床回收、拆卸、清洗、检测分类、机床及零部件再设计、再制造生产加工、整机再装配、调试、检验及销售等过程。一般来讲,机床再制造可分为产品级再制造和零部件级再制造两种形式。机床产品级再制造是对机床整体性能进行提升,包括机床功能化再造、数控化升级、节能化提升等。机床零部件级再制造主要是根据零部件的不同对其进行再利用、再修复、再资源化及废弃处理。
对旧机床进行再制造,可以充分利用机床原有的床身、导轨、工作台、立柱、底座等零部件,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节能、节材,减少重新生产铸铁件对环境的污染,一次性投入资金少,供货周期短。同时,机床再制造可以根据机床的状态及工艺要求选择增加数控系统或其他功能,进一步提升机床性能、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机床再制造主要集中在重型和超重型机床。一般而言,重型、超重型机床对钢铁资源的消耗非常巨大,再制造对部分机床的能耗节约高达60%以上:重型机床的再制造周期一般为3~6个月,可以利用70%以上的残留价值,再制造机床的费用比同类新机床要低70%左右,再制造周期短、成本低的特性体现得分外明显;重型机床大量的基础件具有耐久稳定性,特别是床身、立柱等部件,使得再制造机床在基础性能稳定方面有了很好的保证。因此,重型机床再制造在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
目前我国机床再制造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床再制造缺乏政策性的定义和行业标准;市场竞争不规范;个性
化的客户需求造成了机床再制造业务单品种、小批量的特点,产业化较为困难:我国废旧机床的物流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旧机床的回收和再制造机床的销售没有顺畅的渠道,再制造业务和新品业务的矛盾日益明显等等。
国家工信部近年选择了一些再制造企业和项目进行了试点支持,对制定再制造行业标准、提升用户对再制造产品的使用信心、促进再制造业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试点作用和效果。下一步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继续加快推进机床再制造产业发展,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再制造市场,采用税收、补贴等支持手段,加大对机床再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
机床的数控化和智能化
我国作为后发展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与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不尽相同,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推行机床绿色制造很重要的是借助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密切结合、深度融合。
1.加强机床数控化
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数控技术,以及随后出现的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开创了数字化制造的先河,加速了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也解决了制造产品多样化对柔性制造的要求。
当前数控技术及系统已越来越成熟,应大力推广到各种机床和热加工设备上去。
2.发展机床智能化
从新的发展趋势来看,当今的数控机床已越来越难满足市场的要求,具有更高加工质量、更高加工效率、更强自适应控制和补偿功能、更高可靠性、更宜人的人机交互模式、更强网络集成能力等智能化特征的数控机床,将会成为未来20年高端数控机床发展的趋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机床数控化的研究和应用。
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可以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水平,提升产品的性能、文化/知识含量以及技术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提高生产质量、效率和安全性。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是:面向制造过程状况监控和装备性能预测的感知与分析技术,基于几何与物理约束的智能化工艺规划和数控编程技术,智能数控系统与伺服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
目前,智能制造装备已列入我国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之中,近期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联合启动的《“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进行的“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等都说明国家将“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作为发展重点方向给予了高度重视,而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是其重点。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3.车间/工厂的数字化
坚持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 篇12
认为, 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弘扬焦裕禄精神两者是高度一致的, 归根结底都是要求每一位党员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做一个好党员、好干部。对法院的党员而言, 还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即做一个好法官。而要实现这个目的, 就必须实现四个重要契合。
一、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司法为民高度契合
中央部署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讲话给党的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思想理论内涵,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刻阐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对这一问题的不断认识和运用, 不但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领域, 同样深刻影响到法治领域。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将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最高法院新一届班子也反复强调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 不管形势怎么变、条件怎么变、环境怎么变, 都要坚持司法为民不动摇。
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司法为民的高度契合, 在当前环境下, 就是抓紧巩固和强化以下六个方面: (1) 加快推进司法的民主化。除在诉讼中重视和加强对当事人的诉权保障外, 最主要的就是创造条件, 让社会公众有序参与司法, 比如实施最高法院要求的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 探索赋予人民陪审员以实质性的案件事实认定权等。 (2) 加快推进司法的大众化。让普通民众来作出社会价值的判断与利益的衡量, 充分考虑司法的社会效果, 实现司法对民意的尊重, 比如大力学习“枫桥经验”、“马锡五审判方式”等。 (3) 加快构建审判权运行新机制。比如建立院、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全程留痕制度, 加强对院、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的约束和监督, 再如完善审判委员会的会议规则, 压缩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范围, 加大审判委员会委员担任审判长审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比例等。 (4) 加快审判权的分权制约。为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就需要对权力作出制度化的限制[3], 审判权生杀予夺, 更需要强化这种制约。比如:1) 在立案环节, 建立电脑随机分案机制, 防止出现人情案、关系案。2) 在审判环节, 开展事实确认和法律适用分离的试点, 赋予人民陪审员以实质性的事实确认权, 防范司法专断和权力滥用。3) 在执行环节, 推动“分段式”执行, 实现执行案件从一人一案、一包到底向分权制衡、分段执行的重要转变。 (5) 虚心接受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例如开通12368热线, 建立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 让群众参与对法官工作进行评议等。 (6) 全力防范冤假错案, 保护人权。从司法理念、业绩考核、机制改革等多维度入手, 通过充分依靠法律程序制度, 充分发挥辩护律师的重要作用, 充分借用科技的力量, 充分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充分依靠党的领导等坚决守住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 用依法独立公正的审判把好最后一道关, 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二、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司法改革高度契合
坚持群众路线离不开深化改革,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既是推进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途径, 也是维护、发展和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措施[4]。
在司法领域坚持群众路线, 就是要纠正对群众路线理解的功利性和偏差[5],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深化司法改革。陈云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曾提出“笼中之鸟”的比喻来界定搞活经济和计划指导的关系。鸟得让它飞, 捏在手里会死掉, 但也不能没有笼子, 否则鸟就飞跑了。最理想的状态是根据小鸟成长的情况, 逐步扩大笼子的空间。这个精妙比喻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中国的法治发展:其一, 司法改革之鸟必然要受制于体制结构、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编制的笼子, 司法改革的方向和力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外部环境, 必须要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步调一致。其二, 司法改革之鸟必须限定在社会改革发展大局这个“笼子”里, 按规律发展, 否则就是“天高鸟乱飞”, 盲目乱窜, 就必然飞入歧途。
在司法领域坚持群众路线, 就是要充分意识到司法改革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司法改革一直在彷徨纠结, 举步维艰。1997年的十五大报告就已经以前所未有的高调正式提出司法改革, 但至今十七年过去, 司法改革依然被不少人视之为“只闻楼梯响, 不见人下来”, 也没有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 “未见明显的效果”[6]。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中央启动第三轮司法改革, 与第一轮、第二轮均由最高法院发动、被称之为经验主义的司法改革相比较, 第三轮改革是第一次“真正由中央做一个整盘的计划来启动”的司法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决定》, “全深改”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 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层层下推, 层层细化。全面深化改革更多与“法治”和“司法体制改革”关联在一起, 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在司法领域坚持群众路线, 就是要把握改革方向。目前司法体制存在着四个矛盾:一是司法的国家性与司法的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二是司法的非行政性与司法的行政化之间的矛盾;三是司法的开放性与司法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四是司法的职业性与司法的民主性之间的矛盾。与前述矛盾相对应, 现在推进法院改革的方向概括说就是去“四化”:一是去地方化。比如, 积极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探索建立跨区域法院等。二是去行政化。比如, 完善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 改革合议庭办案责任制等。三是去封闭化。比如, 实施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 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等。四是去模糊化。比如, 加快裁判文书上网, 让事实认定和法律判断都公示于众, 接受监督, 最大限度压缩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空间。
在司法领域坚持群众路线, 就是要坚持改革策略。总体上持谨慎态度, 必须通盘布局, 依法改革。但对于一些条件具备也等不起的, 一旦时机成熟要及早动起来, 抓时机抓机遇破解难题。同时, 要强调勇于改革创新。改革本质上就是个探索的过程, 除了“常规动作”和“自选动作”外, 各法院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动作”, 改出特色, 积累改革经验。
三、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改进司法作风高度契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作风建设[7]。正如孟建柱书记所指, 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依靠的是始终是两种力量:即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 真理的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 人格的力量就是优良作风。
坦诚地说, 当前党在这个问题上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存在一些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比如野蛮的“暴力强拆”, 屡屡曝光的“官员别墅群”, 频频闹出人命的粗暴执法, 文山会海、奢靡之风严重等事实与现象揭露了一些地方、一些干部轻视鱼水关系、漠视人民利益的问题, 脱离群众, 与人民争利, 甚至欺压群众, 有些事情让人触目惊心。
西方政治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定律, 意思是说一旦公信力丧失, 无论你说真话假话好事坏事, 都会被认为是假话坏事。十八大强调全党要经受住“四个考验”, 其中的一个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聚焦到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防范这一危险。
就法院具体情况而言, 就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做到: (1) 力争“打铁自身硬”。工作思路上, 既着眼于理论引导, 又立足于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进, 真抓实干, 务求实效。个人言行上, 强调“德为水源, 才为波澜”, 时时刻刻、点点滴滴都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修养。 (2) 践行“两种宝贵精神”。一是“持中守正”精神。坚决抵制住外界各种各样对审判的不当干预, 确保案件依法审判。二是“敬业乐业”精神, 带头做事, 实干创业。 (3) 端正“三种正风正气”。一是学习思考之风。坚持读书思考, 笔耕不缀;二是为民司法之风。不断巩固为民司法理念、为民服务诚意和为民解忧责任。三是调查研究之风。多倾听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建议。 (4) 刹住“四种邪风邪气”。即严厉遏制“四风”现象, 切实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 大力解决法院作风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 群众反映强烈的诉讼难、执行难问题, 审判工作中的不公不廉问题, 工作落实中的形式主义、工作指导上的官僚主义问题, 少数干警身上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
四、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法官队伍建设高度契合
怎么做一名好法官?是个老话题, 也是个新话题。根据今年两会上透露的数据, 五年来北京法院系统500多人辞职调动离开法院, 正以每年近百名法官的速度流失, 而且还有增加趋势。广东全省法院五年来调离或辞职法官人数超过1 600名。据最高院统计, 5%的法官干不到退休年龄即离开法官队伍。据此计算, 近万名法官干不到退休年龄即离开法官队伍, 问题十分严峻。
深究之, 造成前述问题的根源可概括为“两个急剧”、“两个相对”:
其一, 社会对法律的需求急剧增加。2008年全国受理案件首次突破1 000万件, 审结980多万件, 是1978年的19.5倍。2013年受理1 337万多件, 审结执结1 294万多件, 比上一年度同比分别上升6.82%和4.44%。宁波全市法院2013年受理审结案件也达到14万余件, 而且还在逐年增长, 案件数量和案件难度显著增加。
其二, 案多人少矛盾的急剧激化。以宁波为例, 全市一线办案法官年人均结案2012年是150件, 2013年是182.86件, 为全国平均数的2倍, 而且一线法官还要承担大量的调研、信息等任务, 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
其三, 法官职业定位的相对滞后。当前中国法官的职业特点可归纳为四方面: (1) 名义上“高威”, 事实上“高危”。正如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指出的, 司法改革总是在自律和他律这两难之间挣扎, 至今也找不到一个完全之策。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件, 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2) 功能上“正向”, 思维上“反向”。法官职业与其他许多职业一样, 都需要努力满足服务对象对社会公正的合理期待, 然而, 法官却总是在帮助一方的同时伤害另一方。 (3) 业务上“分工”, 伦理上“分离”。分工则必然意味着专业化, 司法更是如此。同时, 法官伦理与一般职业伦理越来越体现出分离, 更加彰显独特性。比如, 法官的职业伦理要求法官无论是对自己或者其他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发表言论必须受到限制, 而其他职业可以对案件表明主观上嫉恶如仇的态度, 而法官必须保持超然和冷峻, 依法做出判断。 (4) 身份上“单一”, 角色上“多元”。公众要求法官的交际圈、生活方式尽可能单一纯净, 以能够依法居中裁判。但是法官角色的内涵日益丰富, 不但是非纠葛的裁决者, 同时要组织程序运作、文化承载、方略实施等。
其四, 法官职业保障的相对滞后。以备受关注的法官收入为例, 国内外的司法实践一再证实, 在一个追求司法公正的法治社会, 法官不应被视为普通公务员看待, 工资待遇也应当高于公务员。理由至少有几点:第一, 法官职业具有特殊性。第二, 法官的职业门槛较高。第三, 法官的养成需要漫长的过程。第四, 法官受到严格的职业伦理限制。但中国法官工资与法治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 无论在立法规定上, 还是在薪酬水平、差额合理上, 都比较滞后。
正是前述这些原因, 导致当前法官群体出现集体焦虑感, 许多办案骨干离开法院, 或即使仍在法院也不情愿、不甘心当一名法官, 更遑论当一名好法官。应该说, 十八大后掀起新一轮司法改革, 目的就是让法治更像法治, 让法院更像法院, 让法官更像法官, 让司法更好服务群众。主要表现在: (1)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观察美国社会时指出,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政治问题都会变成司法问题, 司法权是整个政治权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而中国长期以来却更习惯于将法律问题转换为政治 (行政) 问题。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这是一个重大进步。 (2) 司法领导体系的调整。政法委书记兼任公安局长前些年曾经是普遍做法, 但近几年开始变化。政法委书记出现新阵容, 首次出现由法院院长担任政法委书记, 比如陕西省政法委书记兼任高院院长, 法院地位进一步抬升。 (3) “审判中心主义”的回归。近二年来, 最高院指导各地法院密集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 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彰显了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核心作用, 有力避免了法院“核心能力边缘化, 边缘能力核心化;核心地位边缘化, 边缘地位核心化”。 (4) 司法权限制行政权的强化。比如强化公益诉讼、建立裁执分离模式、推动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等等。 (5) 法院内部改革的深入推进。比如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等, 意味着司法系统与地方人大、党委的关系将要发生变化。这是一次“打破体制”的改革。
五、结语
法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本质上就是要结合法院工作特点, 与大力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结合起来, 坚持“四个高度契合”, 教育和引导每一位法官都努力成为一名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弘扬焦裕禄精神两者是本质上是一致的。主张通过四个“高度契合”, 即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司法为民高度契合, 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司法改革高度契合, 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改进司法作风高度契合, 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法官队伍建设高度契合, 来引导每一位党员做一名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对法院的党员干部而言, 更进一层, 就是做一个好法官。
关键词:法院,群众路线,焦裕禄,法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Z].1956;邓小平文选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17.
[2]彭智平, 张晓丹, 陈东, 钱国君.论社会转型期群众路线的新理念及其践行维度[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 (9) .
[3]王侃.论党的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J].浙江社会科学, 2013, (10) .
[4]孟宪平.论群众路线在当前深化改革中的导向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 (8) .
[5]王群.司法中的群众路线——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视角[J].宜春学院学报, 2013, (1) .
[6]法官任免权上收至省级高院第三轮司法改革艰难起程[EB/OL].经济观察网, 2014-07-21.
【坚持现代农业的四个发展】推荐阅读:
无聊的工作,我还能坚持多久现代诗歌06-20
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09-10
十四个坚持学习心得10-27
坚持四个自信的路径05-18
坚持四个创新 促进文化繁荣05-25
坚持“四个着力”强化“四种意识”08-14
坚持四个注重提升政务水平09-08
厦门大学坚持四个突出09-24
做到四个坚持 落实主体责任09-30
着力四个坚持 防范信贷风险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