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

2024-05-28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精选12篇)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 篇1

简约的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迅速聚焦探究主题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然而,目前部分老师在理解上还存在误区,有的认识简单化,有的追求形式的新颖多样,有的漫无边际地发散问题而耗费较多的时间,实际收效甚微,甚至导致后续教学任务完不成而出现拖堂现象。对此,我们提倡向简约的课堂推进,简约情境导入,做到精简高效,直奔探究主题。

一、简约的情境导入应是问题的聚焦而非发散

简约情境导入最重要的任务是聚焦问题,而非发散问题,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好准备。但有些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散问题,实际收效不大,是简约课堂下情境导入所要避免的一种方式。

如教学《放大镜》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在大屏幕上出示电视近拍图片,让学生猜猜可能是什么。一时间,学生的猜测天马行空,五花八门。老师试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发散思维的情境,却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虽然使用过放大镜,却没有用放大镜去观察过电视屏幕,导致胡乱猜想。学生的猜测也是可有可无,可长可短。几分钟过去了,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还没有提到,最后在教师的解说中揭示课题。这种看似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导入并不少见,但往往忽视学生的前概念,代价是耗费一定量的时间,最终陷入发散问题的困惑。这与我们简约课堂的理念相违背。

同样是教学《放大镜》一课,有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今天老师带来两句话。

(投影第一句)生齐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投影第二句)(学生们睁大眼睛,身子往前倾)

生:老师,看不出,字太小了。

师:第二句的字很小,确实为难大家了。我们知道,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这时,人们往往会借助工具来观察。

生:用放大镜。

师: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老师这里有放大镜,我们来试试,如果看清了,一起读好吗?

(随着教师移动放大镜,第二句话一个字一个字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

生: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

此片段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看字的情境,在字的大小是否导致阅读困难的对比下自然地引出用观察工具一放大镜,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为下一环节使用放大镜作好了准备。这种聚焦问题式的情境导入是简约课堂所提倡的。

二、简约的情境导入应是精简高效而非简单低效

简约是“精雕细琢”后的浓缩,简约的课堂不是简单低效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简约课堂的导入环节一般通过2~3分钟的时间,使教师的教力求用最简约的设计激起学生最强烈的探究欲,学生的学力求用最短的时间读出“简约”背后的深刻。但还是有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简约的课堂导入就意味着最简单的方式。

如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教师以直接谈话的方式告诉学生: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它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我们一起来学习空气,好吗?这种谈话式的直接导入,确实是最快的导课方法,也是最直接的。但缺少精心设计的导入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失去了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空间的效用,教学效益自然降低。

同样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采用以下导入方式,效果却大不相同。

师: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老师把它装在了一个袋子里,我们来看看,好吗?(拿出一个鼓鼓的袋子,然后小心解开,慢慢地“倒”出来,直到袋子由鼓到瘪)是什么呢?

生:(学生先诧然)没有东西啊,(后恍然大悟)是空气。

师:你看到了吗?

生:没有,空气是看不见的。

……

此片段中老师通过把学习内容从袋里倒出来的小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观察思考的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显然,不管从学生情感的体验还是思维的发展上,此片段的情境导入所产生的教学价值要高于谈话式的直接导入。所以在提倡简约课堂的潮流下,导入环节更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简单,它既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运用,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三、简约的情境导入应注重实效而非追新猎奇

简约课堂的本色应该是简约、不花哨,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而变得浮躁。只有追求真实,注重实效,才能杜绝浮华。有些教师试图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来导入,如通过游戏效仿课堂中的模拟实验。然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情境创设完全出自教师的主观臆想,呈现矫揉造作的刻意倾向。

如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教师一上课便出示转晕歌:你自己转,又绕我转,转转转,转转转。你自己不转,绕着我转,你转转,我转转。一边让学生唱转晕歌,一边指名学生伴舞。之后教师讲述中国和美国的昼夜情况,最后引出课题。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游戏不感兴趣,且游戏的开展让学生在实验前已经“晕”了,并没有达到教师预设的目的。游戏的导入与教师的故事引入之间又没有什么联系,孤立存在,学生完全是习惯性地应和参与。这种追新猎奇式的导入方法在一些新教师中比较常见,究其原因,是对简约的理解不到位,这种为导入而导入的做法是对情境导入的一种片面理解。

同样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有老师的导入如下:

师:大自然中有许多关于时间的现象,这里有两幅图,你能看到什么时间现象?

生:奉化的县江,一幅是白天,一幅是夜晚。

师:在地球上,被阳光照射的地区是白天,称为昼;阳光照射不到的地区是夜晚,简称夜。(板书:昼夜)

师:当白天过后便是(夜晚),夜晚过后又是(白天),接着又是(夜晚),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交替现象)

此片段中,老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简洁、自然的问题情境,从自然界的时间现象出发,以学生熟悉的县江入手,发现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现象,快速而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探究的问题,简约且真实有效。

一个好的情境导入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简约课堂的理念下,情境导入要走出误区,用正确的教学观念和高超的教学手段相配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 篇2

摘要:英语学习中,词汇因为语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丰富的意义,而语篇必须通过词汇的组合才能表达完整的思想内容。基于语篇意识的词汇教学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结合各类有关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文章或期刊,分析了词汇教学与语篇教学的联系,并提供如何在语篇情境下进行词汇教学的指导。关键词:词汇教学 语篇 小学英语

引言:自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教学理念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由单一的语言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语言知识与技能并重;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这些变化对词汇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朝着有趣、多样、实效的方向发展。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也反映了上述变化,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1、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篇是指具有独立或完整情景的、表达完整意义且具有一定语义功能的篇章内容。语篇在形式上可以是短文(包括小故事等),也可以是书信、连环画。语篇既能体现语言功能, 又反映了语言技能的要求。目前, 国内的一些小学英语教材往往采用语篇作为语言输人的主要形式。语篇能够确定语言运用的场景和具体的语境,体现语言的表意功能,同时又反映了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可以作为词汇教学的背景。如果割裂语篇与词汇教学之间的联系就会出现问题。例如〔教学片段 〕热身活动之后授课教师出示快餐店的图片。

授课教师采用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让学生重复朗读上述词组8次,然后用同样方式教学其它词 汇,如cold milk,hot soup等。

授课教师把食物卡片分给学生,并带领学生练习所学句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后,授课教师出示一幅以鸟巢为背景的奥运村餐厅的图片。

学生分成小组练习新学的单词和句型。

以上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教材中第一课时是一则连环画小故事。该教学片段是在语篇学习之后进行的词汇专项学习,授课教师注意安排语篇意义与语言形式的教学顺序,体现了学词汇、用词汇的思路,在词汇的呈现与运用环节也创设了情景。但是,结合教材前一课的语篇来分析该教学片段就不难发现,授课教师在实施词汇教学时存在下列问题:

1、词汇教学未能体现在前一课时基础上的自然递进,没有体现与语言输人材料的联系;

2、词汇的语用功能体现不明确,词汇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3、词汇教学缺乏层次,教学要求、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

4、缺乏对词汇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培养与指导;

5、教师是词汇的选择者和句型的供给者,要为学生主动、积极运用词 汇提供服务,但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2、基于语篇的词汇教学

交际法等现代教学理念把意义当作学习的推动力,提倡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思路即从语篇的整体意义人手,进而关注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词汇、句型及结构等。因此,语篇成为词汇、句型等专项学习的前提,对具体语言成分和现象的学习都应围绕语篇展开。语篇的学习应首先关注对意义的理解,然后再对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进行专项学习或训练。在教学程序上两者有先后关系,不能相互交叉或混淆。在讨论阅读教学过程时建议词汇学习等活动应放在后续活动中进行。

在语篇学习之后安排词汇的专项学习,能有效避免边学习语篇边处理词汇时输人负担过重、信息处理不畅的问题。在本文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将词汇教学放在第二课时,学生在前一课时先学习故事内容,在本课时再集中学习故事中出现的主要词汇以及相关的话题词汇。这种基于语篇的词汇教学方式是整体语言教学理念的反映,也符合人们从意义到形式的交际习惯。

当然,将词汇处理提到语篇之前进行也可以,但需遵循以下原则在语篇学习之前处理词汇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相关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因而只需选择与语篇话题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个别主要词汇,为理解语篇的意义作准备。此阶段的词汇教学一般不安排大量的示范或跟读练习。

3、词汇教学与语篇教学的联系

对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的学习在教学程序上有先后顺序,这并不 意味着词汇教学应完全抛开语篇而独立进行。词汇教学与语篇学习有内在联系,这是因为在语篇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在语境中理解了词汇的意义,体验了词汇的用法,初步接触了应学词汇,而且语篇本身包括人物、情景和情节等信息,为词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语言运用场景,使词汇之间通过语篇发生联系,形成话题词汇。如果把词汇从语篇中孤立出来,割裂了语言情景、语义功能和词汇运用等,就容易使教师只看到词汇本身,导致在教学中过度使用重复、跟读、模仿和背诵等方法。

在上文的教学片段中,授课教师虽然意识到情景对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从复习语篇人手,这是教师不得不创设新的语言情景的主要原因。但是,有些教师设计和呈现新情景不到位,对语言功能的处理采用“告诉”式的方法,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上文教学片段中师生的以下对话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学生既要理解新的场景和教师的话语,还要理解新语言材料的意义,面对教师的提问虽然学生都回答“ok”,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理解了句型的意义和功能。在后续的练习中始终是教师提问,学生 配合提供词汇卡片,这也说明了问题的所在。

根据以上对语篇和词汇关系的分析,可以建议对该教学片段作如下调整:

这样,前一课学习的故事内容就成为本课时词汇学习的主要语言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在回忆故事的基础上复习、归纳和学习词汇,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教师创设的奥运餐厅情景改为课堂教学的最后活动,可用作词汇扩展练习。

4、如何在语篇情境下进行词汇教学

词汇是构成语句的细胞,是构成语篇的基本元素,它就像一块块神通广大的积木,通过灵活而神奇的组合多样而奇妙的变换奇迹般地构成了内容多元、风格各异的语篇;语篇也是词汇教学最直接的沃土,是词汇教学最具活力的源泉,它能够有效地降低词汇教学的单一性,创造易于理解的语境,丰富词汇的内涵&因此,笔者以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与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以及他们缺乏独立的抽象意识与概括能力的思维特征,秉承“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理念,在语篇中渗透词汇教学,寻找词汇教学的亮点,引导他们在用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尝试用,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感知能力与驾驭水平,实现词汇与语篇的融会贯通&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这里从词汇导出、任务操练与开放实践三个层面入手,就如何在语篇这片沃土中大刀阔斧地开展词汇教学。4.

1、寻风觅影,从语篇中导出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旺盛的好奇心,在学习中,他们喜欢寻风觅影,有一双发现问题寻找知识的慧眼。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我们不妨以贴近生活的语篇情境,以生动有趣的语篇内容,丰富多彩的语篇活动,“先发制人”,导出文本中的新单词,揪出语篇中的关键词,将刻意、乏味的单词呈现变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词汇导出方式,让语篇与词汇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启发学生以发现的眼光去阅读语篇,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词汇,实现词汇学习与语篇学习的双赢。

备课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1 In class》这单元时,考虑到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情境以课堂生活为背景,是学生非常熟悉并正在感受的学校生活情境,容易激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语言交际的积极性。因此,在新词汇导入教学中,可以尝试以文本为依托,以课堂为平台,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仔细倾听文本的音频,并在听的过程中尝试把自己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单词圈出来,做到“只听不跟读,动笔找不懂”在这个环节后,笔者鼓励学生举手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如有一名学生提出,不认识window这个单词,可以把这个单词写到黑板上,但不急着去讲解,而是把问题反抛给班级其他学生,问: 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难题呢? 这个时候,班级的智多星便及时地冒了出来,举手解答了这个单词的读音及意思,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文本语境,让学生操练了“open the window”这个重点句型。通过这种“阅读找不懂,举手共解决”的词汇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新授单词的自觉关注,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通过相应的语境,尝试猜测单词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词汇的感知与理解能力及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4.2、创设任务,在语篇中操练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它有着开放性与灵活性兼备的教学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着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的词汇教学中,可以尝试以语篇为阵地,依托语篇丰富的活动元素,为学生们创设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的词汇学习任务,让他们以语篇为腹地,完成这些任务,如短文填空’看图猜词汇’短文连线等,使得他们在语篇活动中获得更多词汇练习的机会与平台,充分发挥语篇在词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4.3、开放实践,从创编处开始

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词汇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为,教师不妨以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内容多元、语言风趣的语篇为词汇教学的试剑石,在实践活动中渗透语篇意识,提高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让词汇实践活动更具魅力。因此,在词汇活动中,笔者以主题为引线,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词汇与句型,结合生活实际及所学知识,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语篇内容进行创造性编写。

5、总结

词汇是语篇的中流砥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抓住这个契机,以语篇为阵地,以语篇为源泉,在语篇中渗透并发展词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以词汇操练为能力目标的语篇活动,并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篇活动中寻找词汇学习的乐趣,体验词汇探究的快乐,收获语言创造的成就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词汇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究词汇的水平。

参考文献:

1、Farrell.S&Thomas.C 2007.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 .Beijin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Nation,P.2007.Managing Vocabulary Learning.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

3、Richards,J.C.2007.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oday .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

4、北师大出版社.200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四年级下册(供三年级起始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曹伟华.2007.小学生英语词汇记忆策略[I].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5):1卜13.

6、程晓堂.2003.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英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程晓堂,王建平.2007.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意义和方法[I].福建教育(小学版),(7):112-113.

8、黄芳.2007.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四个环节I1].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5):14-15.

9、黄华瑛,鲍宗武.2009.小学英语词汇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I].现代中小学教育,(1):39-42.

10、刘爱花.2007.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I].小学教学设计,(10):34-36.

11、外研社.2003.剑桥小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2、王蓉.2006.小学高年级英语词汇发散性思维训练[1].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11):14-16.

13、王雪梅.2007.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I].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3):26-28.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 篇3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思考情境创设:1.“体验式情境渲染导入课堂”表述了在导课时可以使用的情境手法;2.“悬疑式情境创设实验探究”重点阐述科学课堂探究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一些情境创设方法;3.“发散性课堂情境,让课堂延伸”教学情境创设为孩子进一步的科学课堂研究激发新的欲望。

一个好的情境引入,不单单具有课堂教学上的实用与可操作性,而且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的学习动机。科学课堂之中适时渗透情境,可以大力推动科学实验的进行与发展,并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开拓学生的思考思路。

一、体验式情境渲染导入课堂

一个好的情境引入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它是举足轻重的,可以说是一堂优秀课成功的一半。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情境:

师:(出示一大一小马铃薯)我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它们一样吗?如果现在我分别把它们放入两个水槽中,你们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大的沉。生2:小的会沉。

师:到底谁对谁错,我们先不管。如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反复交换将马铃薯放在两个不同的水槽(一个水槽中放清水、一个水槽中放入盐水)让学生观察。

在课堂引入中,好的情境的引入产生了一个问题,而在探究完这个问题以后,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这样可以一环紧扣一环……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成了第二个问题产生的情境。

二、悬疑式情境创设实验探究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儿童的情绪领域。

1.小魔术实验,疑中解疑

小魔术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当给学生一定的悬念时,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

《空气》情境(表演魔术):

将空玻璃杯倒扣入有水的水槽中,而杯子的底部放着一张纸。实验前,悬疑问“杯中纸的是干还是湿?”

生1:会湿,因为水会钻进去。

生2:应该会湿,杯子放入水里,水碰到了纸条,纸条会湿。

小魔术完毕,拿起杯子。

师:谁能解释下,这是什么原因?师:里面的空气产生了什么作用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很有心,用魔术实验引入课堂,在悬疑问中让实验结果与现实产生强烈反差,接着老师马上会提出问题“为什么?”、“里面的空气产生了什么作用呢?”立刻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究“怎么样?”的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也被激发了。

2.和谐轻音乐,诱发学生探究思维

科学课堂乐趣缤纷,特别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实验操作,如果同时配上和谐的乐曲,让学生在情境的乐声中实验、探究,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开创学生潜意识中的创造能力。在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中渗透乐曲,创设情境教学,让创造更创新、更有深度。如上《使沉着的物体浮上来》一文,在学生的探讨声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实验材料,小组合作,一起探究有哪些方法,并且在乐曲声中,让学生活跃思维,开创思路,大胆的发挥想象力,让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得到开发。

3.视频动画设疑,探中解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趣味盎然的课堂情境,往往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中的热情表现为积极上进、乐观向上、渴望知识、思维活跃,继而学生们在视频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中掌握知识,在动画风趣幽默的语言里提高能力。

如《溶解单元》课堂以《闪闪的红星》影视指路,创设真实的场景设疑,教师适时指导、鼓舞学生,以“玩”的形式,让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储备调动出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学习邀请”并乐意参与这样的科学探究。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思维细胞、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三、发散性课堂情境,让课堂延伸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体验,它在较长时间内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心境表现是以情绪稳定、勤于思考、思维畅通,准备创造为特点的。同时,要用慧眼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积极的激励倾注给学生,使学生能在科学课堂上有积极思索与发现,开辟一片新的研究领域。

《一杯水的观察》情境延伸课堂:

师:请同学们观察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颜色不一样。生:气味不一样。

师:对,这三杯水分别是:1号杯里是自来水,2号杯是浑水,3号杯里是受污染溪水。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桌上的四杯水,同样来自大自然,这水却完全不一样,大家又有什么新的疑问和想法吗?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 篇4

一、小学科学课中创设学习情境的必要性

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科学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改变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加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的联系,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在现实生活中会生存的人为学习目标。这种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 表现为重视学习的情境化设计, 让学生在一种比较贴近自然的、社会生活的情境中去体验、获取、理解知识。然而, 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每种科学知识都能到真实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去体验, 因此,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虚拟的学习情境就给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来源于真实情境, 而高于真实情境, 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热情, 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有力的保证。

科学课程主要是以探究的方法让小学生认识世界,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小学科学学科是儿童最初接触科学的启蒙课程。儿童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取决于其对事物的情感、兴趣, 科学课中有丰富多彩的自然事物, 奥妙无穷的自然现象, 千奇百怪的动植物和各种有趣的实验, 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 让他们拥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教师的耐心引导、恰当点拨下, 逐步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情境创设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关注点, 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学习情境, 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情境创设主要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手段呈现一些学生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事物, 给学生多感官刺激,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具体而言, 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创设。

1.展示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的事物,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某种动物或植物, 在本地不适宜生存或生长, 这时用图片展示可以便于学生观察, 了解这种动物或植物的特征。学习“太阳钟”时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 解释古代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当学习地球与宇宙时, 由于知识内容比较抽象, 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 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而运用视频资料展示, 可给学生呈现多感官刺激, 使学生印象深刻, 且可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直观型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室里认识各种客观事物,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展现运动过程或长期变化不易观察的现象, 使学生印象深刻。对于一些学生不能亲眼所见, 或变化缓慢不易觉察的学习内容, 可通过媒体的再现知觉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如微观世界、事物的变化规律等。在学习动植物一生的成长时, 虽然同学们能分阶段感知动植物生长的某个阶段, 但不能系统地了解动植物整个一生的发展变化过程, 这时出示动植物一生的资料图片或者以视频展示的方式创设情境, 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展示无法完成或有危险的实验, 直观安全、易于记忆。探究是科学课的一大特色, 所以实验内容比较多, 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安全的考虑, 有一些实验无法完成, 这时用视频或动画演示实验来代替真实实验效果更佳, 直观安全且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物体的热胀冷缩”中用视频演示实验表现清楚、直观且安全, 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展现用语言难于描述的原理, 便于学生理解。科学世界里有一些抽象的原理, 仅靠教师的语言是难以描述的, 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直观情境,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 原理也容易讲清楚。比如在解释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和一年四季的产生时, 用语言很难解释清楚, 这时用动画模拟地球自转与围绕太阳公转, 学生对这些原理会一目了然, 并容易理解。

5.展示科技史知识, 陶冶学生情操。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 通过语言讲述一些科技发展史或名人轶事, 唤起学生的情感, 陶冶情操、鼓舞斗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例如, 讲到“电”这一单元时, 出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相关图片, 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 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再比如讲“指南针”时, 出示古代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各式各样的指南针的图片, 以及使用指南针的视频、动画, 讲述指南针的历史, 说明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中的情境丰富多样, 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思维, 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达。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应该让学生观察的简单且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 只有应用真实情境, 亲自体验, 在真实中去体验、探究, 实验才能理解深刻, 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以致用。所以说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真实实验, 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不要为了情境而情境。只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 才能有效促进教学, 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智英.促进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学习情境创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07, (5) :11-12.

[2]耿莉莉, 吴俊明.深化对情境的认识, 改进化学情境教学[EB/OL].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26/shenhua.htm.

[3]乔翠兰.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3, (5) :20-21.

[4]杨建国, 于跃.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课件情境的创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1999.10:94-96.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进度排 篇5

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状况及学习情感的简要分析

我所教的四年级两个教学班,每个班的学生数在40以上。大部分学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对“科学”也很自己的见解。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较差,以往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再加自己要求,给教师平时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学期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

四年级上册科学是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电”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本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

第三单元“食物”通过对一天中所吃的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对岩石和矿物的观察和描述作为基础活动,采取分类、猜测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提高教学质量的打算 备课方面的措施

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出好的教学程序,做好每节课的课前准备。上课方面的措施

能够做到按教案设计来上课,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语言上做到通俗易懂,利用好这40分钟。提优补差工作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外小论文写作等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的作业以及平时的动手实验给予指导。课外活动

科学(科技)建模制作活动 学科科研课题

提升科学课堂研讨活动有效性的研究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1、2.6~2.12 始业教育;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2.13~2.19 1.2点亮小灯泡;1.3简单电路 3、2.20~2.26 1.4电路出故障了;1.5导体与绝缘体4、2.27~3.4 1.6做个小开关;1.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5、3.5~3.11 单元复习;2.1油菜花开了 6、3.12~3.18 2.2各种各样的花;2.3花、果实和种子 7、3.19~3.25 2.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2.5萌发的种子 8、3.26~4.1 2.6动物的卵;2.7动物的繁殖活动 9、4.2~4.8 单元复习;3.1一天的食物 10、4.9~4.15 3.2食物中的营养;3.3营养要均衡 11、4.16~4.22 3.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3.5面包发霉了 12、4.23~4.29 3.6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3.7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13、4.30~5.6 单元复习;4.1各种各样的岩石 14、5.7~5.13 4.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4.3岩石的组成 15、5.14~5.20 4.4观察、描述矿物

(一)16、5.21~5.27 4.5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 篇6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68-02

1 反思情境教学与多媒体

1.1 反思情境教学的科学依据

从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得知,学习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更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建构,这需要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省与概括。这表明,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学习能力。对于科学知识这种学生平时见到也很难理解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反思,无法在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反思情境是对已学知识的温故,也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是从他人经验知识到自主经验知识的转变,是将断断续续的片断碎片式的知识到系统知识的过渡,也是学生自主思维、自觉思维的体现。反思情境教学在科学这种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学科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能做到反思,就很难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因为这些他人的经验一旦无法在学习活动中重新建构,就无法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1.2 小学科学中反思情境教学的必然性

小学科学与语文、数学不一样,它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大多是关于自然界的一些知识,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自我探究,即在知其然基础上的知其所以然,它的学习效果如何,有赖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与体验。通过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养成学生的理性思维。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顺着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情境,从而逐步使反思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延续。

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却认为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课本知识,使他们了解与认识自然,与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情趣培养关系不大。这样的认识,使一些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忘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而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学生全面的发展显然比单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更重要,既要使学生了解自然知识,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自然与人、社会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比如,学生在认识环境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到当前环境保护的不力和紧迫性。要让学生从所学知识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行为,既巩固知识,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此可以看到,反思情境教学与正常知识传授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3 多媒体在科学反思情境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非常完备的技术与设备,其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更是日趋成熟。从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创设反思情境这一运用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多媒体可以创设非常接近现实的生动、形象、直观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书本走出来,进入到现实中,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唤醒、连接已经在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实现建构理论中所讲的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包括图形、文本、动画、视频以及声音在内的多种方式,向学生发送的信息量是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教师通过课件的科学编排和对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学习任何一个知识难点与重点营造出真实的情境,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特别是情境的创设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联系,这无疑为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十分有用。小学科学教学对反思教学的倚重,正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所在,可以想象,在接近实际虚拟化实验环境中,学生的反思将更加顺畅,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将更加顺利。

2 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反思情境

2.1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教会学生新知识,同时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情感。在实现思维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创设反思情境,激发情感。无论是多媒体的声像还是视频,或是动画,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一组颜色突出的幻灯片,都可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很好地实现反思情境的效果,远比黑板与粉笔的效果要好。如在学习是什么引发了洪水时,教师通过一组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的抗洪影像创设反思情境,让学生在看到洪水给人们带来巨大灾害的同时,反思为什么会有破坏力这么大的洪水;面对这情况,认识到人们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一做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保护森林、保护家园的意识。再如在学习干旱的知识时,教师通过一组全国缺水城市与缺水干旱地区的图片展示创设反思情境,让在城市中长大的小学生感受到干旱环境中人们生活的困难与生命的顽强,激发学生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2.2 运用多媒体巩固学生知识

温故而知新,小学生学习更是如此。学完一堂课的知识,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才能使知识更好地强化与理解,增强其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如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后,教师可以编辑一些诸如食物在入口后,直到消化完毕的视频、动画或图片资料,让学生对人们消化食物的全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让教师自由地对此过程进行侧重不一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在什么环节容易出现问题影响身体健康,进而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了解到应该如何合理饮食。再比如,在讲授日食与月食知识后,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日食、月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日食与月食是什么样。同时,通过一段日食发生时,太阳、月亮以及地球的运转轨迹动画创设反思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极大地加深学生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知识。

2.3 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

学习科学知识,培育科学思维,这是科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好奇而得不到答案的阶段,好奇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要注意通过科学教学,拓展学生思维,并逐步培育其科学思维。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可以借助多媒体在科学实验展示上的突出优势,及时将学生的好奇上升到思考的高度。如植物的生长、种子的萌芽、昆虫的一生,都需要相当的时间,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看到这一过程。多媒体可以通过一段视频录像,对漫长的过程进行模拟,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然界生命的发生、成长、衰弱、死亡,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十分理想的。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对昆虫一生的视频展示,可以创设令学生思考的情境,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昆虫想到人类自己,即人的一生是不是也和昆虫一样,最终走向死亡。相信通过这样直观的印象与深刻的思考后,学生会更好地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也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

3 结束语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声、像、图、文等方面的强大功能,使其可以很便捷地创设小学科学教学中所需的各种反思情境。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科学创设反思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更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得到更为直观的感受与启发,拓展学生思维,培育其科学思维,为小学科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桑同常,解启荣.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5):90-91.

[2]杨建国,于跃.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课件情境的创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10).

[3]王国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1(5).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 篇7

1 情境视野下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特点分析

有效性课堂教学, 其实质是对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 教学内容如何改革, 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上。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成效, 或少成效, 那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会落。有时教师讲得很多, 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 阻碍了独立解题的心理水平阻碍了学生成功体验的形成, 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在情境视野下的科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主要实现以下几个特点:

1.1 情境的生活性。

在课堂中要强调情境创设的科学生活性, 其本质就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科学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 创设科学学科的教学情境, 首先要注重学生科学现实生活的回归, 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科学学科学习情境的资源。只有在科学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 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科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与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经验, 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真正实现科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1.2 情境的具体生动形象性。

科学学科课堂强调情境创设的生动形象性, 其本质就是要解决科学学科课堂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转变。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 首先是感性的、生动的、可意会的, 这样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同时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 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 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 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1.3 情境的科学合理性。

情境创设一定要注意体现学科的科学性, 教学中要紧扣学科教学内容, 凸现知识的学习重点,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该提出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真实情境。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

2 情境视野下的师生关系分析

在科学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 获得情境性与实践性知识同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 同时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也是情境视野下的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因素。

2.1 情境视野下教学对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

在浙江省科学学科中, 科学是以物理、化学、生物与地理等知识整合的一门学科, 所以部分科学教师还处于各学科知识转型期, 科学教师除了需要有学科教学理论上的指导外, 更多地是需要科学课堂整合性实践上的经验提炼, 通过情境化实践才能理解科学课程的本质, 把握科学教学的内在规律;通过有效性教学实践, 弥补教师对科学教育理论的不足。同时,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 目前全国对初中科学教学研究所提供的教学理论和思想不足, 这需要一线的科学教师不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相应的教学理论, 为我省的科学课程有效性发展提供借鉴。

2.2 情境视野下教学的学生特征分析。

在情境化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是必要的。这是科学教师做好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作为教师, 应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原有科学知识水平、学习科学课程的动机和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情况。掌握学生对科学情境、生活情境、知识情境等不同知识层面的兴趣与爱好。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等特征分析对于情境视野下的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学生是否得到足够的情境化重视;学生是否拥有情境化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情境性思考的机会, 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有效性教学质量。如果把科学仅仅当作一组组的原理来教的话, 那是相当枯燥、单调的, 可能影响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获得新经验方面所进行的有意义的尝试, 从而也拒绝了给他们参与科学过程的机会, 失去了学习科学这门课的兴趣与信心。所以教师重点分析学生在情境下教学中的特征很重要, 帮助学生有效性学习, 从而为学生掌握科学学科的本质提供必要的自信。

3 情境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内容分析

科学学科是一门蕴含深刻学科理论、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其内容涉及面较广, 所以教师与学生共同在情境化的合作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与学生建立真实科学情境下的合作研究关系, 共同领悟科学课程真谛。通过师生合作研究获取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成效。但更重要的从科学课程内容的发展, 从情境化视野理论出发, 还是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讲, 都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内容地研究。所以从情境视野中去研究科学学科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策略、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等, 加上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整合, 科学学科课堂课时的安排合理。

3.1 有效性素养的内容分析。

根据目前对科学教师现状的调查, 主要存在问题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够到位, 对新课程内容把握不透彻, 对适应于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掌握不够, 素质结构偏于单一。差异性问题就是, 科学教师的来源复杂, 不同专业, 不同背景的教师, 这些不同背景的教师, 所具备的素养各不相同, 所要经历的专业发展阶段也不同, 他们都面对着挑战, 但挑战的内容却各不相同。而情境化设置恰好是发展教师个性最好的驱动力。所以研究情境视野下的科学有效性教学内容是发展教师个性重要的一个理论与实践依据。

3.2 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内容分析。

在情境视野下, 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情境, 努力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主要是参与指导学生的积极主动、持续地参与学习的程度的策略研究。让学生高度参与情境下的教与学是一定积极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通过科学教师激起学生外在的情感和内在的心理活动程度来表达。在情境化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高度的参与, 加上主动的对科学知识的内心构建, 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生活中、科学中等不同的情境来建构自身内在的思维方式, 所以教师主动设置相应的策略是非常关键的。比如构建一些长时间的学习策略、热情地投入集体讨论策略、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任务等。同时科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具有可操作性、挑战性、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任务,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参与和探究的好奇心和欲望, 鼓励学生之间的科学实验协作与竞争, 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复杂的科学思维活动。

3.3 教学有效性的和谐教学情境内容分析。

情境视野的前提就是要营造一个“师生和谐、环境和谐的教学情境”, 教学环境是建构整个教学情境的基础。这里的教学和谐, 主要各种关系的和谐。第一是要比较和谐的运用好教与学关系, 确保科学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学生原本的知识结构的相吻合。教学理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是互为因果、互为和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应对学情有一个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 只有这样才能构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一和谐的教学关系, 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第二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氛围的和谐,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统一固然重要,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情感的和谐同样十分重要, 这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集中地表现为教师热爱学生, 学生欢迎老师的关系上, 这一关系的主角仍然是教。

所以, 在科学教学中, 要使课堂教学实现真正持久的有效、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环境, 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 把原有的基础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 与最新的知识经验相结合, 造成认知冲突, 让学生积极建构思维, 创设浓厚的教学氛围, 情境下的有效性教学创设内容与方法很多, 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地去研究, 真正创造出适合学生、富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开心地探索、真正地理解、深入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科学实验技能, 感知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得到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春余.关于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校长阅刊, 2006, 5.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创设,生活化,问题化,动态化

如何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让创设的情景有效地为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支撑, 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土壤, 应是每一位科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从事长期的科学教学工作,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有效的情景来进行小学科学教学。

一、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 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联系。”因此,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必须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科学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气息,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教师应在课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科学。

如在教学《植物的身体》一课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所观察到的以及带来的植物, 然后鼓励学生试着画出它们的样子,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都画了植物的哪部分。这样通过课前调查, 学生会有目的地去观察周围的植物, 带着目的去观察, 比平时随意地去观察, 留在记忆中的是不同的。在学生“画植物”的过程, 学生再次回忆自己所观察到的, 加深了学生对植物的了解, 对“植物的身体”的一个前测。这一系列的活动无一不是让学生体验到植物, 使学生对植物有了熟悉感和亲切感,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了解了植物的结构特点和多样性。再如, 教学《陶瓷》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各种陶瓷制品, 推测陶瓷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这些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实际, 可以激起学生心头的层层浪花和思维的涟漪, 获得成功的快乐, 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应用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愉悦感。

二、情境创设的问题化

情境创设的问题化, 即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出问题情境, 这既避免了知识以枯燥、呆板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又可以使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加以呈现, 使学生“心欲求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其学习动机, 从而诱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以下多种素材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1. 利用传奇故事、经典诗文、影视歌曲等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无论是经典诗文还是名人故事无时无刻不起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 教师可将这些学生喜闻乐见、耳濡目染的素材呈现出来。例如, 在教学《静止和运动》一课时, 教师可以播放《闪闪的红星》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 主题曲, 然后根据歌词提出问题:青山怎么会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想“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等。

又如, 教师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彩虹的秘密》这课时, 教师可以出谜语“弯弯一座彩色桥, 高高挂在半山腰七色鲜艳真正好, 一会儿工夫不见了”,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自然现象。

再如, 教师可讲述有趣的科学现象、科学历史、科学家的故事, 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日食和月食》时, 教师可讲述泰理士利用日食这一天文现象制止战争的故事;教学《静止和运动》时, 讲述二战中一个飞行员抓住子弹的故事。

2. 捕捉科学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往往不缺少各种科学现象, 教师应该善于捕捉, 为我所用。如教学《牛奶的变化》, 教师可把自己制作好的酸牛奶送给学生品尝,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这时, 教师可提出问题:“酸牛奶是怎么制作的?”“为什么酸牛奶酸酸的?”这些问题都为整堂课的探究学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 整合多媒体教学资源, 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 应加强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和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科学信息, 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 提高学习效率, 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为终身教育打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集动画、图像、音频为一体, 可以解决普通教学设备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探究和体验知识。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角度看, 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能切实有效地引领学生提出多维化的问题, 这对促进学生探究方式的变革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 教学《变色龙》一课时, 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变色龙变色的视频, 视频展示了一只可爱的变色龙根据人为的变换周围环境颜色瞬间变色的过程。学生边看边发出阵阵的惊叹, 在惊叹变色龙变色之快之多的同时, 也激发了思维的碰撞, 自发地提出了各种有效的问题, 围绕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展开了探究。

三、情境教学的动态化

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科学课整合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游戏活动, 可以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丰富而有意义。

如在教学《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一课时, 教师可让学生按照吃与被吃的顺序扮演小草、蝗虫、麻雀、老鹰, 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有意减少其中任意一名同学, 然后让学生猜想后果是什么。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理解每种生物在食物网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活泼的表现形式再配以生动的独白,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 篇9

一、情境创设法在小学阶段的使用状态

小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基础阶段, 因为小学生只有在此阶段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为自己今后的学习而奠定基础, 才能让小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急需的人才。但是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因多媒体的兴起而致使多数小学教师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创设, 从而降低了小学生在此阶段所接受小学语文相关知识的效率, 比如说, 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致使此模式深入骨髓, 导致多媒体仅仅只是一个摆设, 并没有在课堂中发挥自身的所在价值, 或者是某些教师仅仅只是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一些相应的图片而不对此图片进一步解析, 使得这些图片和音乐都成了“过眼烟云”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因此, 为使小学生能够在此教育阶段有效地提高自身对小学语文相关知识点的了解, 教师可以以多媒体为背景创设情境, 让小学生在这些情境的引导中明白更多的相关知识, 并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阶段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分析及运用对策

语文知识是人活到老学到老的较为特殊的学科, 因其并不像地理、化学等学科一样, 如若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与这些学科不相关就能够弃之不用的学科, 而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学科, 所以在小学语文相关知识的传授中, 教师必须重视起教育手法, 因为教师想要小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学习到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其教学手法和方案都必须为小学生所接受, 并且还是由内而外地接受。所以, 在这个阶段, 教师可以适当以多媒体为教学背景而创设情境来增强课堂的氛围。

1.教师可利用现有的图画创设相应的立体情境

对于小学教育阶段而言, 其中的精华就属情境创设教育, 因为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师所讲解的小学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而在情境创设之中图画情境又是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精髓。所以,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图画情境的创设来刺激小学生的视觉感官, 从而使小学生对小学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兴致得以激化。例如, 某小学语文教师为使自己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明白语文所涉及的相应知识并能够在课堂中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 这位教师总是会利用小学生身边一些较为常见的图画来刺激其兴致——教师在上某一课文时, 教师就会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一些与课文相应的图片, 用这些图片来刺激小学生的神经, 使小学生通过这些图片的刺激而与课文产生共鸣, 并在课堂中感受到小学语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除此之外, 教师为了能够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在讲解完某一课程后, 可以让小学生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而画出自己认为最适合并与课文相关的图画, 使小学生在加深对课文印象的同时强化自身的想象力。

2.音乐与表演相融的情境创设模式

加强小学生对某项知识的了解最为有效的手段无非就是刺激学生的感官 (其中包括小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 , 而教师如若想要有效地刺激小学生的这些感官, 最好的选择就是音乐、视频或相应的表演等。例如, 某小学语文教师为使自己所教导的学生能够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而清楚地了解其中所涉及的相应知识, 这位教师依据自己的特色及此阶段下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案———利用音乐与表演的互相融合而创建情境。比如说, 这位教师在给小学生讲解一首古诗时, 会先给学生讲述其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和中心;其次, 教师会帮助小学生逐字逐句翻译古诗的意思。最后, 为保证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背诵并记忆古诗, 这位教师会把古诗改编为一曲旋律较高并简单易懂的歌曲,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哼唱, 并学会感受其中的美, 使得小学生跟着改编的歌曲而逐渐进入学习小学语文知识的状态, 从而简化小学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并使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为有效地加强小学生对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较为清晰的头脑, 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中进行情境创设而进行教育 (把音乐与表演相互融合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 从而强化小学生对小学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认识。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 篇10

一、创设媒体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画面、音乐是渲染情境, 激活学生想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 都是反映社会生活, 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 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 语文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西湖》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 一文时, 我先演示了杭州西湖美景的视频, 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湖的美, 接着问:“这样的美景在作家的笔下会是怎样的呢?”于是同学们便不由自主地打开了课本, 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 并不时地把阅读到的信息和所看到的图片进行整合, 体会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神韵。

二、创设语境, 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作为个体, 会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知识储备, 对课文将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不再是强制灌输教师的理解, 而是师生互动, 相互交流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 共同接受感染和熏陶。语境创设为教学过程的实施“供之以池”, 有利于教师、学生与文本更好地对话。

在教《鼎湖山听泉》时, 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了万籁俱寂的夜晚作者躺在床上聆听、辨识、品味的情境, 让学生想象画面读一读、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内容, 从而帮助其用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其中蕴含的情。语文是有生命的, 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三、创设表演情境, 理解文章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 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艺术的手段再现了课文描写的情境, 说得更确切一些, 是把作家创作时脑海和心灵所经历的那些情境, 用艺术的直观再现在儿童的眼前, 尽管是模拟的、仿真的, 但神韵却相似, 同样给儿童以真切感。通过情境, 儿童仿佛真的进入了课文描写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而课本中的语言, 无论是词、句、修辞手法, 还是篇章结构, 一系列的语文基础知识都整体地、相互联系地镶嵌在这个情境中。这是语言的理解, 语感的领悟, 也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艺术走进语文教学, 让孩子们具体地感受到美———艺术的美和课本本身内涵的美, 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符号式的语文教学, 在艺术的典型化的展示中, 使模拟课文的情境, 罩上了审美的光环。

四、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 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 对于其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 在教苏教版第六册《七颗钻石》这一课中, 有学生就提出:“小姑娘的水罐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变化呢?最后七颗钻石为什么会升上天空而不给小女孩呢?”围绕这些问题, 学生展开讨论, 众说纷纭, 饶有趣味。这种训练,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引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挖掘生活情境, 自主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表达自己的意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 我们应该注重遵循孩子们观察、认识、感受、生活的客观规律, 掌握他们对生活和体验的感受。

如:在学生们掌握《老师, 您好!》中的老师是如何无私和奉献以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除了老师以外,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是无私奉献的, 如我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让孩子们晚上回家帮父母洗一次脚, 从中让学生自己体验天下父母为孩子付出的辛劳。语文情境教学主张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使学生感到心灵自由,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 情境教学 ;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22-02

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不恰当的情境创设、过度的编撰情境势必使情境教学走向误区。那么如何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的教学情境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用生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被有趣、生动的“故事”情境所吸引。从《365夜》、《格林童话》、到《中外经典童话故事》等无不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如在教学《等量代换》这一内容,我适时引入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曹冲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曹冲在当时无法称出超大物重量的年代想到用同等石头的重量等换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运用了等量代换的原理。新课伊始,我将此故事情境作为新课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想“探究为何曹冲能称出大象重量的认知起点”,层层深入,引导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的优势让很多教师愿意想尽办法改编教材,创设情境。然而一些不切实际的情境创设往往会成为课堂的负担。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而,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三、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教学情境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教师便可利用数学课程操作性比较强的特点,转变单纯性讲解的教学模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一课时,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我的做法是:事先由学生备好学具纸,分别表示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自己试着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接着又让学生操作其他不同的分数,并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最后引导总结归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将难以理解的分子相同,分母大分数反而小的道理便迎刃而解。教师通过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直观的知识,操作之后适当引导思考和归纳,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巧,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的运用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重大改变,教师的粉笔变成了鼠标,黑板变成了屏幕,靜止的文字内容变成了优美的图片、绚丽的色彩与动态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强烈参与的动机与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形神兼俱、动静结合来化解数学教学的抽象性与枯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求知。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件课件,将教材上静止的图形立体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出来,优美的图片中包含着各种图形,而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放大、定格、旋转等,让学生对图形进行更为形象直观地观察,使学生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既可以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又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和谐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和谐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灵魂和基础。课堂的和谐包括教材、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和谐应用,也包括生活事件、思想感情、情境氛围和师生关系等的和谐创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情境,走进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情境,感悟数学情境如同感悟生活,使学生有一种眼见其物,耳听其声,心感其情,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文献

[1]石惠卿.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J]. 河北教育, 2005, (10):32-33.

[2]杨文霞.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学生非智力因素[J]. 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137-138.

教学情境下小学科学 篇12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 学生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培养起了数学学习兴趣, 那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事半功倍。小学生喜欢趣味化的知识与课堂,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课堂鲜活起来、灵动起来。笔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例如,在教学低年级“8、9的加减法”时,我将数学游戏引入课堂:我用双手捂住8颗珠子,打开左手,露出3颗,提问:“老师右手有几颗珠子?” 立即有学生抢答是5颗,列出式子“83=5”。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 让同桌之间一个提问,一个计算,教师指导操作,巡视辅导。在汇报交流环节, 教师让学生板书相应的算式。

数学游戏形式很多,如乘法口诀的教学可以引入“花样接龙”的游戏;数的整除教学中可以引入“智甩手中数” 的游戏;镜面对称的教学可以引入“照镜子”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运用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 奠定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活 学生学习思维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这往往让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生畏惧,但如果搭建起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

例如,笔者在“长方形的面积” 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老师的新房准备装修,长是4.2米,宽是3.6米,如果用长和宽都为60厘米的瓷砖铺设的话, 老师要买多少块瓷砖?如果每块瓷砖的价格是59元,那么老师这个房间要花费多少钱?”学生分步骤列式计算: 4.2×3.6=15.12(平方米),单块瓷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 那么房间所需瓷砖数为15.12/0.36=42 (块);总花费为59×42=2478(元)。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需求。所以, 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 学生主动探究

高效的小学课堂离不开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离不开教师问题的引导。所以,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能力, 给学生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 时,教师出示26、35、122、320、845、 2418、2564、3715、543210这几组数字, 并提问:“我们怎么能最快地判断出这几个数字是否能被2或者5整除?”学生建议将这些数字分别除以2或者5, 如果没有余数,则证明可以被2或者5整除。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分组进行了计算,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能被2整除的是26、122、320、2418、 2564、543210;能被5整除的是35、 320、845、3715、543210。我进而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能被2整除的数字有何特点?”“这些能被5整除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规律:“被2整除的数字的末尾是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字末尾是5或者0。” 为了进一步验证,师生一起对更多数字进行了验证,证明大家的探究结果是正确的,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油然而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四、结语

上一篇:三虫下一篇:电教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