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2024-06-17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通用8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1

万州区小学科学探究型教学模式

万州区变革课堂教学小学科学学科组 李达平

一、教学理论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通过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才获得进步发展的。研究表明,探究性活动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探究那些与科学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用自己合理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不光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获得有关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方法等科学素养。同时有助于学生增进科学理解、促进批判性思考和发展获得信息与分析信息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探究型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从根本上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操作程序

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要经历以下七个环节,可表示为: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动手探究→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具体模式如下图:

(一)提出问题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通过创设与探究内容关系密切的特定的情境、或组织开展小实践活动、或利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探寻,产生质疑并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

1.创设的情景、开展的活动应适合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易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易于学生提出与教学需要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2.尽量让学生提出更多方向、更多层面的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从价值上进行筛选。

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

1.这一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解释的问题; 2.这一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并筛选出的问题答案作出初步的猜想或假设(对其可能性进行寻因寻由),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大胆丰富的猜测,并通过对观察、实验等对象进行比较,对事实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推理,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猜想与假设,说出自己猜想依据与假设的理由,及时引导学生调整思维方向的混乱的地方,为学生自行探究、自行发现打好基础。

(三)制定计划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最好的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时,教师应注意:

1.让学生明确要探究的问题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前提下,引导学生或帮助学生选择探究的实实在在的材料。2.对自己选择或准备对材料进行细致观察,比较材料特点,从而指导学生选择出最好能证明自己猜想与假设的材料。

3.指导学生做好探究计划。包括:怎样用这些材料进行探究,用这些材料探究的过程中应关注些什么,怎么去关注,怎么对关注的内容进行描述或记录,同学们应怎么样分工,采用什么形式进行展示或交流等一系列探究的具体环节。

科学课的动手探究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需要精心设计且需要切合实际的计划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盲目操作,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动手探究

动手探究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学生们围绕探究问题提出了各种假设后,最想做的是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自行探究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分工,引导学生思考操作中应注意的地方等,及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实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

1.积极给予学生活动面上的组织指导。

3.参与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探究的态度、探究方式、探究效果、观察记录方式、同学间的合作参与状况等。

4.必要时,及时引导学生调整探究方式与观察方式等。

动手探究环节时学生经历体验的核心环节,教师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之前和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都记录下来。只能是帮助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和足够的探究时间,进行整个活动的组织与随机指导,适时的参与,共同探究。科学方法的获得、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需要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去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获得的。

(五)整理信息

在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完整记录探究到的现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和揭示探究对象某些方面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对获得直觉或经验判断,获得对对象表面的、即时的、零星的印象进行整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或分类、或比较、或归纳、或概括等,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和演绎等,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获得有关等科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探究。同时,还可以引导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自己的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否定。

(六)表达与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交流分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完成动手探究后,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进行自我表达或组内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便于他们更清晰的把探究结果表述出来,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二是全班将探究活动中的事实现象整理之后,让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这两个层面上,教师都应尽量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2

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探究, 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农村小学如何上好科学课, 已成为科学课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出以下适应农村学校科学课教学的模式。

一、利用资源, 开展科学教学

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开展科学教学。如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 组织学生到校园附近的小河边, 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 学生意外地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 于是学生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 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 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等;到田园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到园林去捉鸣蝉、捕蝴蝶、斗蟋蟀、学鸟叫等, 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外活动中, 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例如, 在《指纹》教学中, 教师用小魔术引入, 用特殊的刷子在学生用手按过的白纸上轻轻一刷, 白纸上立即显现出清晰的指纹, 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似的方式, 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 并自主地学习、观察和探究,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目标激励, 激发学习动机

要实现教学目标, 就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通过目标激励,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 在教学《不同用途的纸》中, 教师先是和学生设定学习目标,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 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课堂上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吸水性”实验, 有的选择“比较纸的承受拉力程度”实验, 有的选择“比较纸的弯曲承受能力”实验等等。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在实验用纸上滴上红墨水, 看哪种纸吸水快, 并及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 如滴水时要同步、水量要相等等。由于学习内容是由学生自己设计、选择的,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更加地投入。

四、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某种现象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 在教学《压缩空气》一课时, 教师用一支空气枪将子弹射出去, 接着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思考问题。在玩空气枪的过程中, 一部分学生成功地将子弹射出去, 而部分学生则没有成功地将子弹射出去, 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子弹为什么没有被射出去?学生的推测是:可能与空气有关或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等等。教师的功能只在于将它引领到了“假设”的道路上来,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开慧”或“开智”。

五、尊重实践, 体验探究结果

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尊重实践的科学品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验探究。例如, 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 要证明“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让学生设计出的实验方法有: (1) 用塑料装满空气, 封住口, 放在热水里, 看塑料袋会不会鼓起来; (2) 把充气不足的皮球放在热水里, 试一试它的弹力有没有变化; (3) 往气球里吹气, 扎住口, 放在热水里看气球会不会有所变化; (4) 把气球套在烧瓶口, 给烧瓶加热, 看气球会不会鼓起来; (5) 将针筒的活塞拉到针筒的中间, 封住针筒进气口, 把针筒放在热水里, 看活塞会不会移动等等。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验结果去验证“科学的结果”, 让学生明白主观的假设最终是要由实践来检验的, 从而培养他们尊重实践的科学品质。

六、活用教法, 优化科学教学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 但要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例如, 在教学《物体颜色》一课的过程中, 采用实验法, 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玻璃的情形及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 让学生在两个实验中自主探索、整理、分析现象, 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 采用“对比法”就能让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平面镜是由玻璃和一层银粉构成的。总之, 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育对象, 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动心;动手;动脑;动口;动笔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76-0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如何才能有效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我从以下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让学生“动心”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程在三年级进入到学生的视野,必须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为此我尝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运用了这样一些方式导入新课。

(一)展示实物

例如《根和茎》这一课,课堂活动导人可以从“葱”和“菠菜”这两种学生常见的蔬菜进入。在实物展示中让学生观察到这两种植物的根的不同之处,进一步生成新的问题,激发他们追问探究其他不同植物根的形状、作用、颜色等方面的知识。

(二)讲故事

古今中外有很多科学家的励志传奇、著名实验或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等。我们根据课程的特点有目的地搜集这些素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科学课程和课堂上来。如《我们都是科学家》就是一个典型的运用故事导入法的案例。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准备,一是在教学设计阶段,老师提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二是在课堂初始的阶段,老师可以从一些科普读物或是其他媒体提前获取这一方面的知识,通过精彩的语言和同学们交流探讨,也可以为学生的发言作补充。

(三)实验探究

有时候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将课程中一些小实验提前到课堂的导入阶段进行,这样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曾经在《土壤的保护》这一课中运用了这种方法,感觉效果不错。我将“有无植被对于土壤的蓄水能力的影响”小实验放在导入阶段,学生了解了实验事实,对于后面的土壤保护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

在导入教学这一环节,还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一体视频、语音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有所“动心”,有效调动兴趣,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让学生“动手”

一位德国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科学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之中,尽可能运用自己的感官以求得发现,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通过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作统计图表等搜集到第一手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创设合乎情理、联系实际的教学情境,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动起一双灵巧的小手。这里有这样一个案例可供参考,在《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活动中,课本让学生做一只小鹦鹉,在下面别上别针,鹦鹉即可站在直尺或是其他物体上面,同学们感觉很是好玩,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别针有胶水,有的说是鹦鹉太小了,如果是其他的小动物不会站起来等等。我自然生成,让几名学生自己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但是一定要让他的尾巴有别针,这样都会站起来。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纷纷动手去做,实验结果也是一样。他们对于这种现象感到莫名其妙,都迫切想知道原因是什么……

三、让学生“动脑”

“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一切科学实验活动的目的都是希望学生在“动手”过后,有所启发和收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喜欢动手“玩”的同学,但不善于动脑,所有精心设计的实验,对于一些学生只是看热闹,却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开展前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步骤、猜想可能会得到的结果等。在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完整观察、记录实验的现象或事物的外显特征、变化过程等,还要分析和揭示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过后还要引导学生对于探究活动表面的、即时的、零星的印象进行分析、归纳,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例如学习《纸》这一课,我预先在讲桌上倒上一滩水,手边有几张纸(卡纸、餐巾纸、报纸、A4纸、塑料纸等),我请学生帮忙擦掉水。让他们先逐一手摸一摸讲桌上的纸张,感觉一下它们的质地再进行选择。选择后要说出选择理由和自己的想法。这样在动手与动脑的有效结合下顺利了解纸张的特性和它们的不同用处。

四、“动口”与“动笔”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动口”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在教师组织科学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另一方面是对于每个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要及时进行评价与总结。这里有学生之间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肯定性激励性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成绩评价或能力比较评价。

“动笔”是小学生必须要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课堂发生的点点滴滴。例如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的一些小知识、常识,以及老师或其他同学介绍的科普知识等。动笔的目的和重点是突出每一次的求知过程,因为“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探索自然规律的活动。”

小学科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篇4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科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科学本身就是人类不断更新发展知识在时间尺度上积累的成果。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束缚少,在这个阶段对他们及时进行创造性教学,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途径。由此,探索科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 重要了。

二、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顺应“大纲”要求科学教学大纲指出:科学教学不仅是知识教学,而且还包含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知识教学在课堂中地位应该逐渐弱化,单纯的灌输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取而代之的是创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去鼓励学生由教师的提问,通过自主实验,搜索资料等途径解决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束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2.科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决定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科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涉及古代的、现代的各项 先进科学技术和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知识来自不同的领域,但是当今社会提倡学科交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结合往往能产生突破性进展。对于小学科学教学也一样。让学生亲自参加考察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开展栽培、制作、饲养等活动,就是创新课堂教学所提倡的方式。它让学生体验各个科学领域知识的独特之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

1“.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较为适用。这种教学模式过程如下: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预测结果———学生操作或行动———得出结论。2.研讨的教学模式其过程如下: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观察材料)———学生观 察、分析———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上升为科概念。其过程为:实验———结论———再实验———新结论。我在教学“导体”一课时就功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行探索的科学习惯。如:师:下面让我们看看,苹果是不是导体?猪肉是不是导体?蒸馏水是不是导体? 师:演示:用一节电池下演示(现象:灯不亮),用四节电池(现象:灯不亮),用高压电(现象:灯亮)。师:苹果、猪肉、蒸馏水到底是不是导体呢?

生:在电压低的情况下不容易导电,在电压高的情况下容易导电。

4.解释式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学生难以设计的实验方案,我就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再让学生破坏一些规则,从而让学生积极思维。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就运用了这一模式,其过程如下:师:如何知道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音叉振动时,用手碰触,阻止其继续振动)

师:还能听到声音吗?生:不能。师:正是因为音叉停止了振动,所以我们听不到声音了。是吗?但是我们声音不会马上消失,为什么呢? 生沉默。师:因为音叉振动带动空气振动,空气振动使耳朵鼓膜振动,所以我们能听到声音。空气的振动不会随着音叉的振动马上停止,所以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5.迁移式教学模式科学课最主要的特征是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要有教师的引导,实现其方法的迁移。我在教完“一片完整的叶”再进行“蜗牛”一课的教学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

师:观察一片完整的叶时,我们是怎样知道叶的特点的,请 你们回忆一下。

生:叶的大小、边缘、颜色,叶柄的大小、长短、粗细„„ 师:我们观察蜗牛也应该观察蜗牛的什么?

生:蜗牛的大小、蜗牛的颜色、螺线、怎样爬行等。学生写出观察报告。(迁移)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通过运用以上的教学模式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第一,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吸收者,这得益于课堂上教师职能的转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是一种引导式的激励。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的地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5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施昌魏 ***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课堂的教学组织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在尝试小学科学基于网络教学的可行性的同时,发现了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具有学习时空灵活性、学习媒体多元性、学习活动探究性、教学活动交互性、学习任务立体性等特点,并开发了网上科学教学新模式——Q群、网上科学论坛、网上班级、空中课堂、博客等,为学生的网上科学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们提供自我表现、自我管理、多向交流的网络舞台,还为家庭教育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 键 词】:网络学习超媒体 网上班级 空中课堂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但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很多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出来。同时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如教学资料、实验设备的欠缺,以及时空等客观条件都制约着学生探究学习。而现代网络条件可以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使科学教材活起来,实现了学生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飞跃。于是网络状态下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便成了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研究网络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新模式,其最根本的目的不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教学课件,达到学科教学形象化、生动化的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目的,本研究的本质目的在于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促进教学互动方式的变革。

一、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网络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如果放任自流,必将事倍功半,教学容易失控。如何组织孩子们的网络学习呢?我们需要一个教学的组织平台,它与教学资源平台相辅相成。

只有适合的组织讨论平台,才能保证网络学习的有效性、高效性。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组织平台有哪些呢?

(一)Q群:

Q群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组织平台,它主要是通过文本对话,音频对话,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上的交流。Q群的论坛可以让孩子们集中讨论有关科学探究的话题,共享精彩与智慧。另外,它还可以进行一些文件的传输,老师可以通过QQ传送给学生题目,学生解答好了,把思路或答案发回来;Q群的群空间可以上传教师的一些科学教学资源,也可以上传学生的优秀文本或图片作品;Q群的像册可以适时地上传一些学生科学探究的照片,展示课堂学习的精彩„„。

但Q群较随意,它的教学组织性不强,教师无法调控课堂,导致学生游离课堂之外。它只适合一些简单的沟通与交流,或是适合发布一些信息。

(二)科学探究论坛:

论坛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具有丰富智慧资源的模式。为了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我通常会采用这种形式组织活动,指导孩子们选定课题,上网搜集资料,并发布研究进展与相关成果,教师通过论坛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这种模式的远程指导教学组织性教差,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流失。所以,这种模式要实现它的最大效用,它涉及的问题和边界条件主要有:①一个负责的现实教师,当然他对课题涉及的领域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他需要情感魅力与积极参与。②这些学生在网上,懂得主动去寻求帮助,当然也可以通过现实的老师去帮助学生网络虚拟导师的资源。③必要的聚会研讨和同步活动很重要,大家才能随时获得反馈的信息。

(三)网上班级:

这是一种虚拟的班级形式,在这样的班级里,所有学生通过点击鼠标相互联系,这是一个集科学学习、管理、思想交流、资源共享、和家校共建的平台。

我们在温州市中小学辅导网建立的网上互动辅导班级,以学生自主选择、自由互动辅导学习为根本,建立如下几大子栏目:

①在线答疑:具有强大的视音频交互能力,听课学生可以与授课教师进行双向交流, 2 可以进行实时提问与回答;

②在线测试:利用计算机程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每次测试成绩只有学生自己和本班负责老师知道(从后台管理进入),保证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③班级讨论区:这相当于班级的论坛,学生可以通过它上传科学研究成果,提问有关研究问题,并自由发表评论和观点;

④试题下载:教师可以将优秀的科学试题进行上传,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下载;

⑤学习指南:教师可上传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向性,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⑥热门图书:教师可将近期优秀科学学习辅导书的介绍进行上传,方便同学们购买;

⑦课程安排:以日历的形式显示,点击日期即可查询到此日期的课程安排,方便孩子或家长提早知道课程的安排,避免因不了解时间而导致没有听到课的问题

⑧班级留言版;卡通的形式,生动活泼,便于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⑨个人管理:学员可以从这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况,包括发表过的留言,测试记录,要做的作业,所发表过的问题等;

在网上班级里,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作业方面没有硬性规定。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和方式进行学习和作业。因此在规定的学时内,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必须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完成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们可以在电子教室里遇见老师,否则学生们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才能找到老师。

这种班级方式有很多优点,如教育内容多媒体性、资源丰富性、活动协作性、管理自主性、组织虚拟性、主体平等性和时空无限性等。但它也有缺点,比如,如何保证学习质量和效果,如何防止学生们在科学作业上相互抄袭等。

(四)空中课堂:

“空中课堂”更是利用先进的视频技术进行师生间近乎“面对面交流”的学习形式,通过网络享受到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

我们在温州中小学辅导网上开设的空中课堂学习的平台具有强大的学习组织功能,它的交流形式同时存在有文本交流、语音交流、视频交流。课堂学习界面具有以下几个模版功能:

(空中课堂页面介绍)

文本共享:可以共享教学资料与课件;

屏幕共享:可以共享教师或学生的屏幕,实现教学互动与监控; 白板:可以进行教师板书和图图画画;

协同浏览:同步屏幕,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网页;

投票与答疑:可以进行学习反馈,主要形式是选择题和问答题。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文档共享)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协同浏览)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学习反馈界面)

空中课堂,意味着我们可以跨时空的进行教学,意味着全世界的小朋友只要接上网络,都可以实现同步学习。

二、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具有哪些优势呢?

(一)学习时空的灵活性

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教学活动是局限于35分钟之内的,而网络平台的教学活动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进行课程设计和自我学习。

有个孩子在学习了“日食和月食”之后,发现“日食有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而月食只有月偏食、月全食,没有月环食,这是为什么呢?”放学回家后,他马上在网络上发帖子提问,其他同学看到这个问题后纷纷去做各种猜想,有的说“日食有日环食,月食也应该有月环食”,有的同学说“因为地球比月球大”,有的同学说“月食应该是和地球落在月球上的影子大小有关系”,很多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开始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尝试解释,老师也会一起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第二天,这个孩子再上线就能找到他满意的答案。这一过程没有任何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只要一打开网络,孩子就可以进行在线提问、在线学习、在线讨论。

(二)学习媒体的多元性

网络平台教学可以综合利用文本、图形、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开发出丰富的课程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的创设和认知的改变。目前网上的教学资源主要有:

■教学信息,重点、难点的文本辅导; ■与教学相关的拓展性学习资料;

■各种图片素材、案例、试题下载、在线测试题; ■虚拟实验指导;

■实时和非实时交互讨论、答疑; ■网上直播音频、视频课; ■多媒体课件;

以上几种教学资源基本避免照搬面授教学和文字教材的倾向,强调辅导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学习的交互性和启发性。

如《恐龙世界》这一话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太多了,课堂能呈现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局限。我们将恐龙的信息整理成一个网页,“走进恐龙”介绍恐龙最基本的知识;“恐龙影片”收进了国内外有关恐龙的很多影片;“恐龙化石”收藏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化石;“恐龙世界”中有四十多种恐龙或恐龙相近的爬行动物的介绍;“灭绝之谜”中介绍了各种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假说;……学生徜徉在网络的海洋里,享受着春风化雨的收获。

(三)学习活动的探究性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或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保证,通过检索与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能够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合理的答案。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工组成学习小组,以网络为媒介搜集相关的资料,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使获取知识的途径成为多维的,轮式的。如《太阳系》一课,信息量较大,很多内容课堂根本无法完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组,“水星探索组”、“金星探索组”、“火星探索组”、“木星探索组”、“土星探索组”……,大家分组行动,遨游网络、遨游太空,搜寻信息,然后在网上班级讨论区交流讨论各组的学习收获,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活动的交互性

网络学习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协作式的虚拟学习社区,可以利用各种交流工具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同步或异步交流,加强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

原有的学生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为课堂学习,学生主要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知识。知识流向为从教师到学生,是一维的,线性的,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交流很少。网络平台的学习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探讨和交流,可以知识共享、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教学“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时候,有老师认为铝是可再生资源,她觉得铝是“可以反复使用”的。传统的课堂,孩子尽管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只能接受老师的观点。那天晚上,很多同学进入我辅导网的网上班级发帖,一时网上班级沸腾了:

“树还可以栽种,铝不行,所以铝应该是不可再生资源。”

“现在收废物的人把铝、铜的材料都收过去,就是因为它们还都能再利用,它们是可再生资源。”

“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的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矿产资源被挖了后,是不会再从地里长出来的,是非再生资源,所以铝是非再生资源。”

……

孩子们在网络上寻找更多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渐渐的,大家逐渐清晰起来。第二天,那位老师看了孩子们讨论的问题和相关的内容,他很感动地说:“网络平台真好,我也明白许多!”

(五)学习任务的立体性

网络学习不仅让学生学的有趣,轻松,而且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份学习的自助餐。在这个超媒体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知识基础,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自主地控制学习过程,这弥补了原有教学模式中“齐步走”、“一刀切”的弊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的学生可以多学一些,一般的学生可以少学一些,还能在“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中得到老师的个别辅导。而对于每次测试的成绩,只有孩子自己和老师知道,孩子彼此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神秘与自信。

对于网络时间充裕,有较高学习兴趣的同学,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网站,让孩子在指定的网页上“冲浪”,推荐在线阅读一些科普的电子书籍,参加一些适合他们的网上竞赛活动,发表自己的文章、科幻绘画作品,上传一些小制作照片等等,鼓励学生在网络的天空中展现自我,让学生们在更为广阔的网络平台上个性健康、多姿多彩地成长。

三、基于网络的教学组织形态给予我们的启示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拥有无可比拟的信息量,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不可代替。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构建网络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体系,主动指导孩子们去接受网络的挑战。E时代给我们带来冲击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启示。

(一)交互中的智慧共同体

发生在真实时间中面对面的交往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个组成部分,将学校和社会隔离开来的藩篱已被网络彻底拆除,教学成为全球化、网络化的交往。“网络化交往”促进交互中的主体成为广泛关联的智慧共同体。

网络开放性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更为积极地深入地介入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这里教师和学习者的来源已不局限于单一的教育内部。这样一种群体主体,它使我们课堂、学校的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为我们对教学组织的变革,带入了全新的世界。

(二)动态开放的课堂状态

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象一个柔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网络进入孩子们的科学学习课程,把学校、家庭与整个社会联在了一起,各种学习空间也彼此互相连通,打破各种学习空间的封闭性,实现了在各种环境下更为广泛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换,以及各种活动的共同开展。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6

生本课堂其实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发学习,自主汲取知识的新型课堂。生本教育由于其本身的教学优势,逐渐成为新型教育模式中的佼佼者。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对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下的新型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探索新型课堂上生本教育理念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勤于动手,自主学习一直是生本教育重要的特点之一,教师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操作中摸索知识,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上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最大限度的理解,完成自主学习。例如,在小组活动探究中,教育学生学习并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首先为小组同学留下问题。例如在课堂之前向学生提问:放大镜为什么叫做放大镜?它有什么作用?应用了什么样的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放大镜?这些东西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点?等等这一类的问题,让学生对于下一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心,并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对新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对于掌握这节课的内容也很有帮助。

二、课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调动孩子们对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注重对于教学趣味的引导。这方面建议教师引进课堂展示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前五分钟,形式不限,但是要长期坚持,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孩子们一些自愿完成的作业,让孩子们在课下去做探究,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将在课下搜集到的资料等展示到课堂上,并对孩子们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豪感,并且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对于本届新课的完成也有很大的帮助。将课堂交给学生,同时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同时引入小组活动,锻炼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及课堂的参与性。小组合作是生本教育理念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生本教育本就是十分注重小组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做课堂的小主人,自主自发的学习知识,而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正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学生们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在交谈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成就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无穷的动力。在小组讨论过后产生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按照安排完成本身工作,在汇报演示时,小组成员一次上台汇报探索研究的成果,而成员们则在一旁进行补充和纠正的工作,共同完成小组工作。例如,在探究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时,教师安排小组进行团队合作,分别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观察物体两种方法,这时,成员们进行讨论,学生之间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积极参与讨论,制定合适的实验方案,设置安排实验流程,然后分工合作,分为两组进行试验,最后得出结论进行课堂演示,将探究出的道理进行讲解,这时,一名负责学生在讲台上进行理论讲解,同时演示操作,同时其余成员们在小组汇报时进行纠正和查漏补缺。学生A在讲台前操作放大镜,学生小组其他成员做好记录,并且整理知识点,以便最后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并且加深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为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并将学习效率最大化做好工作。

三、注意及时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重点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7

一、什么是“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以活动结构“自主探究、小结检测、拓展延伸”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关注学习过程和形成性评价,操作性较强的开放性教学程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活动教学”“创新教育”等经典理论是模式创建的理论基础,没有生成和评价的课堂教学现状是模式创建的现实背景,其主导思想不是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考时间,亲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一)“探究学习”环节的建构方式

这是“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用科学探究的五个核心要素结构流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1. 聚焦问题

科学探究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借助查阅资料、咨询他人和讨论等手段获取信息,聚焦和确定一个学生探究能力范围内并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解决的问题。问题可以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

2. 合理猜想、设计方案

为避免学生思维方向的混乱,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假设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准备:第一,要为学生充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问题,产生探究愿望和一些预想,初步形成假设。第二,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确定难度适当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合理假设。第三,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结论要有所预见,并设计出如何揭示矛盾,如何导向的策略,教师没有权利决定孩子们的探究方向。根据假设制订探究方案是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科学的探究方案能使探究活动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探究方案从内容上讲分为三个类型:设计合适的观察研究方案;设计较规范的单量变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调查研究方案。每一种探究方法,都应使学生在动手前弄清研究什么问题、如何选择变量、怎样控制条件、如何进行操作等,重点是在交流研讨中让学生逐步学会制订方案,这对学生今后的研究活动意义重大。

3. 实验操作、收集数据

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是科学探究的中心要素,能培养学生敏感的数据意识,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探究能力,形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这个过程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供足够的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结构性的材料,让孩子们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并及时准确记录数据。教师要巡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确定信息收集的方法和呈现方式,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和结论具有科学性。

4. 分析数据

分析信息和数据,推理得出对探究问题的回答,是科学探究教育的重要方面。这一步骤教师要注意学生探究内容与所学概念的关联,基于实证引导学生有效汇总数据、科学分析数据,特别是对异常数据和可疑数据的关注与分析,充分利用数据,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建立正确的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就是让学生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擅长或喜欢的形式告诉别人,同时共享别人的结论和资源的过程。常用的交流方式有:图画、模型、图表式、模声、动作、辩论会、编讲小故事、角色扮演式、信息发布会、自主板贴式等。并非只有正确的数据和结论才能在课堂中交流,教师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给学生发挥潜能的平台和信心,同时教会学生更多的表现方法,把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结论清晰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使其终生受益。

(二)“小结检测”环节的建构方式

课内检测在科学课堂中常常被忽视,课内小结时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把重、难点一遍又一遍重复,学生毫无兴趣,收效甚微。为此,“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把小结与检测环节有效合二为一,构建第二个环节———小结检测。以检测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小结和内化,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探究活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进行形成性评价,让师生共同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

(三)“拓展延伸”环节的建构方式

“拓展延伸”是“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其目的是把课内探究中没有解决或新产生的疑问与新的探究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四维目标方面均有所提升,从而对新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科学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教师应有效实施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拓展与延伸。实现拓展延伸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给出有一定探究价值的观察、实验、考察、调查活动,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问题;二是运用新学习的知识解释或者探究相关的问题与现象,引发对新学习内容的探究;三是把学到的探究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学习探究学习当中,在更多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巩固练习探究方法。

三、“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意见

(一)领会课标精神,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

课标指出:科学教师应围绕主要科学概念来组织教学。因此,要上好科学课首先就是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要求,掌握课程教学的方法以及评价的策略。其次就是研读教材,理清知识体系,从横向与纵向理清每一节课知识前延和后续,使每一节课探究学习活动不是孤立的,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也不是孤立的。

(二)努力践行探究学习这一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

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科学探究的五个基本要素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顺序过程,也不能截然分开。学生要认识和理解这些要素,需要投入到丰富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和课堂生成,设计和调整探究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分解实验,降低难度,学会资源共享

如果把教材中每一个实验活动都按照探究学习的环节程序化地来做,很难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四种实验项目分类要清楚,每一类实验设计与操作,都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一节课中同一类的几个实验活动,教师先要整合实验记录表,使其统计数据更具有对比性,再让各小组分头操作收集证据。每一组都要精心完成自己的实验项目,并多试几次以确保数据的科学和真实。在汇报交流环节每组的实验数据与实验结论要通过汇报分享给其他小组,同时每个小组也要通过倾听和记录共享同伴的成果,完成其他的实验项目。整合实验项目、分解实验操作,降低了探究难度,既培养孩子们严谨的探究态度,同时又真正让孩子们体验到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四)全程记录,积累评价材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8

我在《科学》教学中摸索着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一、理论背景支撑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适应《科学》课的教学特点

皮亚杰认为:“学生不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不对陌生的东西感兴趣,只对既熟悉又不相识的东西感兴趣。”让学生从已知的熟悉事物中去探索未知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就会有探索的兴趣。《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主动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现象。“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 “问题导向式”教学符合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学生只有在产生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问题导向式”教学从《科学》教材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研究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了解的问题。如:“手为什么会有指纹?”“指纹有什么用?”“了解我们的身体”等,这些都是他们很早就想了解但又一直未能如愿的问题,学生必然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迫不及待的探索热情。

二、模式的基本流程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旧知引入,明确研究主体——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的主体目标(即想解决哪个问题),提出设想——提供材料,组织科学实验,交流实验结果。

(一)旧知引入,明确研究主体

在上课之前,教师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感受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切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去,并估计学生可能会对哪些问题出现同感。怎样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在学生进入教室后但还未上课这几分钟内观看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课件或资料,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准备。如在《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观察“蜗牛”之前,可提供一些软体动物的课件或资料等。

在上课伊始提一些与本课研究主体有关的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后面学生提出问题提供线索或类比。利用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主体。

(二)提出研究问题

在明确研究主体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节课想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做出假设等,教师一一列于黑板上。如学生在上《测量呼吸和心跳》一课时,提出了“心脏是什么形状的?”“我的心脏跟别人一样吗?”“指纹像什么?”“我的心跳和别人是否一样?”等十几个问题。教师都把它们列于黑板上,激发学生提问、好问的兴趣。

(三)确定研究的主体目标,提出设想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再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所列的问题选择一个自己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体目标。(学生可能会选择一些在课堂上无法解决的,甚至是在学生目前的知识层面上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此时要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选择一些在现有条件下可验证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确定研究主体目标后,让学生选择验证方案,即打算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问题。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或器材。如在教学《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老师出示装有同样颜色、同样数量液体的两个水槽,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问: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水槽,会是沉还是浮?理由呢?

学生猜测会出现五种情况:都沉;都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在一个水槽中沉,在另一个水槽中浮。

实验,看谁猜得对,结果只有个别学生猜对,大多数学生都露出迷惑的神情。

请猜对的学生说说理由,也不能自圆其说。

再问:想想马铃薯在一个水槽中是沉,在另一个水槽中是浮,这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与水槽中的液体有关。

师:猜猜水槽中的液体分别可能是什么?

学生很快联想到可能是清水和盐水。

师:怎么证明你的假设?

学生经小组讨论,得出了可以用:测轻重、尝味道、加热法、在伤口处检测等方法。

教师提示:看看我们的实验桌,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比较可行?(下转第66页)

(上接第48页)

在学生提出用加热法后,请学生说说用什么加热,加热的步骤是怎样的。在明确步骤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好工,开始合作实验。(对学生提出的尝味道、在伤口处检测等方法,教师在肯定学生会动脑筋的基础上,强调在确定未知事物是什么之前,不能用人体来做试验,以后遇到其他未知事物也是如此。)

(四)提供材料,组织科学实验

让学生根据预定的方案,运用观察、对比、查资料、实验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已确定方案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操作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当然,在这一模块实施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准备实验器材,尽量把学生可能考虑到的仪器都放在讲台上,以便于学生选择,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实施这一模块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五)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以口述、书面或其他形式向同学汇报自己组对所研究问题论证的结果,展示本小组在这一堂课中的所得。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加热很快得出了马铃薯浮的那个水槽是盐水,马铃薯沉的那个水槽是清水的结论。因为前者铁片上有白色结晶留下,后者铁片上什么也没留下。

三、模式的适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系统的观察活动,适用于学生熟悉的、可以就地取材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单元中一节课的活动,还可以是一节课中某一阶段的活动。《科学》的编排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非常重视学生的活动情况,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在“玩”中解决问题,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达到教材的教学目标。

四、操作注意点

(一)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可能会脱离实际而成刁钻古怪的问题。可能是在课内无法解决的,也可能是没有研究价值的,此时教师要作适度的引导,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是否在围绕要解决的问题作研究,还是在做无用功,要注意提高学生研究的时效性。教师还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研究,而不应把对问题的研究流于形式。

上一篇:十九团日活动心得下一篇:叶甸中心小学2011年秋学期工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