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班科学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2024-07-11

小学毕业班科学课程教学工作计划(共9篇)

小学毕业班科学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篇1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大朗镇 培兰小学

时光荏苒,沐浴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我们走过了六年令人难忘的课改。在这六年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立面尴尬的迷惑,有满怀希望的期待,也有积极的探索……走过这一段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改革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促使我们的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们将满怀着教育的理想走向理想的教育。

我校是一所镇公办小学,学校有17个班,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开设科学学科。每周一节科学课,由有经验的科学老师担任。对比以前的科学的教学,我们的老师、学生、教材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改变是喜悦的。主要体现在:

一、观念的改变。(1)领导观念的转变。

我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并不是一门无关重要的学科。所以我校领导把科学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的工作来抓,期望通过课程改革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塑造学校的形象。领导们注重培养科学教师,给教师创设外出学习,师资培训、资源建设等条件。(2)教师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是“教案剧”,是教师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新课程实践中,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分析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舞台”交回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舞台”的主角。而教师只是“舞台”的导演,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倡导者,促进者。

(3)学生学习观的转变。

新的教材、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师生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鲜感、新奇感。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他们喜欢动手,愿意出去调查,愿意在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愿意搜集资料、愿意整理资料,愿意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愿意自己去研究问题,愿意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的改变。

课堂是教育的“终端”,新课程理念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体现于课堂教学,那么,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在六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我校的教师经历了疑惑、探讨、研究、明晰的过程。经历了这一过程后,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单一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全面的三维教学目标

以前,普遍的教师都是把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为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忽略了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与情感态度等方面。但是,经过了这六年的课程改革后,我校教师已逐步形成了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的意识,教学中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中的《刮风了》这一内容时,教师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后,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科学探究:能够有目的地针对提出的问题,并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研究学具(工具或仪器)进行研究活动,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二)科学知识:①能了解八个风向,知道风有力量,能估测风力的大小。②知道风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研究风的方向、大小和风的形成的探究活动,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

你看,经过改革后,教师的教学目标已能从单一知识技能目标改变为注重知识技能、探究活动、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2)传授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由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所谓面向结果,是指教师把引导学生寻找现成的说明、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认证、现成的答案等视为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教学效果的衡量也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所谓面向过程,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等。如我校周老师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物体的分类》时,她就精心地创设了三个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共同探究,使科学课堂在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完美地进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相互摩擦、碰撞、共振。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片继如下:

……

三、学习分类。

(1)活动探究1——给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过渡:现在,请大家动手,给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看书包里面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我们可以把物品分成两组,“我认识的”和“我不认识的”,然后再把“我认识的”物品按材料进行分类。

1、明确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先动手分好类,再把结果填在书本里。

2、小组汇报。

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可以帮书包里面的物品分好类,观察一下,书包里面哪种材料支撑的物品比较多?

3、小结:按照材料的不同,我们把物品分成:金属、塑料、纸、玻璃等,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按照材料的不同来分类,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按照颜色、大小、形状、用途等等的方法来分!

板书:按照材料的不同:金属、塑料、纸、玻璃等(现在,请把桌面的物品轻轻地放回书包里面。)

过渡: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物品,你能说说这是用什么方法分类的吗? 师:除了这个方法,你能用其他的方法对这些物品重新分类吗?(2)活动探究2。

1、小组长,请把老师带来的礼物分给你们小组的同学,请同学们商量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分这些物品的?把结果贴在记录卡上。

2、合作“分物品”。

3、哪个小组想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怎样分?

4、小组汇报,并把结果呈上来。

5、小结分类方法,其实,其他分类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按颜色分,大小或者形状等。

板书:其他的分类方法:颜色、大小、形状、用途等

四、拓展延伸——废品的分类回收。

1、谈话:你们真是越来越聪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也利用了分类的方法?(播放家庭、市场、图书馆等实景影片。)

2、过渡: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平时你们把这些垃圾放到哪里去呢?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物品是可以回收的,你们小组先观察,再讨论,看看这些物品哪些可以回收,把调查结果填好。

3、小组汇报并呈结果。

4、小结:大家分得很准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主要集中在——金属、玻璃、纸和塑料这四类材料。

看看我校的周老师,她在课堂上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教学的时空开放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

三、传统性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些好学生”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注重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评价主体的多元。在我校的某些班级,某些教师还让学生、老师、家长、同伴都参加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这种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为教师和家长、学生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2)重视过程性评价。

《科学》的评价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性、形成性。我校教师不只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性的评价,注重通过即时、动态、灵活的评价方式,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指导学生进步。同时,将终结性的评价和过程性的评价结合起来(有的教师尝试运用二次评价、档案袋评价等),依据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的评价结果以及相关的资料,在学期或学年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性的描述。

四、课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六年的实验,我们取得了许多的宝贵经验和喜人收获。如我校的邓占芳老师所上的六年级下册《在太空中生活》,周建和教师所上的三年级下册《物体的分类》,林细庆老师所上的五年级上册《传热比赛》,黄妙云教师所上的五年级下册《落地生根》都获得了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影响实验并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是:

1、教材的编写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一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不同步,教师教起来难度较大;有些教材较深,跨度较大。

2、面向新课程的教学资源仍显不足,有些所需资源筹备烦琐,导致有些学科内容的教学难以正常开展。

3、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4、、政府投入满足不了新课改需求,存在由于教育资金短缺,阻碍了课改实验的进程的现象。

四、推进课程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设想

1、进一步加大课改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课改,扩大社会宣传面,逐步形成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的局面。

2、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要重视和加强以学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研建设,发挥学校自培基地在培养和提升教师中的巨大作用。对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切实做到“不培训,不上岗”。

4、进一步加大实验力度,不断总结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升实践课改的质量。

小学毕业班科学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 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永远是语数英占居首位。具体表现在:

1. 学校在科学教师安排方面: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各农村学校仍然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 因为不是主课, 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主科的大学科。学校安排教师任课时, 优先安排语数英三大主科, 忽视科学课教师配备。所以, 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 难得一见的科学专职教师, 其年龄一般偏高, 年轻教师少且多为班主任, 只有年纪大或身体有病的老师, 学校安排他当专任科学教师。

2. 在科学教师教学要求方面:

许多乡村学校对科学课教师的备课、上课不做要求。结果, 多数教师备课应付, 有的教师甚至不备课。科学课堂经常上成科学阅读课。一节课可以上几节课的内容, 而且教学进度快, 教学不讲究教学方法。

3. 在科学课教学时间方面:

因科学课教师兼职多, 多数学校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特别是期中、期末考试前一个月, 各学校科学课多数停上用来复习语数英。

4. 在教研方面:

各乡村小学语数外教研组经常组织教研活动。如教师业务检查、集体备课、公开课评比等。由于科学课的地位和教师编制, 各校没有设立可以相互交流的科学教研组, 大大限制了小学科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5. 在家长方面:

多数家长认为科学课不影响孩子以后的升学, 学不学无所谓。其表现:一是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科学课学习不闻不问。二是家长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学习科学知识, 更没有几个家长有兴趣与孩子共同做科学小实验。

6. 在学生方面:

科学课考试开卷并且没有实验操作方面的考试, 课后也不用做家庭作业, 学生学习没有负担;教师随便占用科学课上语数英。即使上科学课, 课堂纪律也没有上语数英时的正规, 可以谈笑风生。这就造成了科学课在学生心目中不重要的地位。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垫江县的部分农村小学, 科学课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科学课教师科学素质低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上好科学课, 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 良好的学科技能。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垫江县农村小学的部分科学课教师科学素质低, 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科学专业知识方面:

一部分科学教师不是科学专业甚至还不是学理科的教师, 而且部分科学教师的原始学历为初、高中 (或中师) , 本科教师数量很少, 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 很多时候是现学现教、热炒热卖, 对教材把握能力不够。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上仍在使用灌输式的讲述法教学, 不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新媒体的使用。

2. 教师实验技能差。

教师科学知识的匮乏、动手能力的低下和教师培训内容的单一, 都导致教师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和指导能力等较差, 令绝大多数科学教师不敢亲自给学生做演示实验, 也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三、教学设备利用效率低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 垫江县在全面“改薄”的背景下, 农村小学都配备了实验室, 且设备齐全, 有多媒体、实物投影和操作台等等;教师每人拥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 教学硬件设施都接近了城市的标准。但因科学教师兼职多, 多数教师在主教的语数英教学中能经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却懒于使用多媒体, 使多媒体、教学挂图、教具和视频等教学资料处于闲置状态。且大部分科学教师实验能力差, 使各学校的实验室并没有真正的利用起来。

四、教师培训难以深入

由于兼职教师多数侧重于主教科目的培训, 而忽视小学科学教材的培训。现在组织的各种培训侧重于教材和讲课, 缺少实验技能方面的专项培训。科学课实验较多, 科学教师大都是非科学专业, 而且科学课教师每年人员都调换较多, 流动性大, 有相当多的教师尚未接受过任何培训。多数科学教师只能凭借教参和教案上课, 不能进行知识的拓展。在与教师们的交谈中, 大家都感到实验教学最难, 多数科学教师迫切想得到实验技能方面的培训。市县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学校侧重于年轻教师培训, 中老年教师得不到培训的机会, 他们自身的知识已经老化, 动手能力更差, 更需要通过培训来补充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

摘要: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科学教育则是落实“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 大都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教学, 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忽视与升学关系不大的科学课, 从而导致科学课沦为地位低下的学科。笔者对垫江县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其现状十分堪忧。

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课前教学;科学课程;有效策略;信息化手段

一、充分全面的课前教学准备

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全面地做好课前准备,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其次,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要学生自己探索学习要点,而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结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应用教学实例和教学数据,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发掘探究有利于提高科学课堂学习有效性的科学方法。

例如,我们在小学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准备了很多食物的包装袋,用

于给学生举例子。上课的时候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食物包装上都应该有什么信息啊?你们认为这些信息有什么作用啊?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也比较愿意回答。“我觉得应该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我觉得应该有防伪标识。”“我觉得还应该有生产的厂家。”“有产品的主要成分。”……这样学生凭借自己的常识已经说出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记忆就更加深刻了,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互联网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在台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课、做笔记的授课形式以及传授知识内容都比较单一授课方法。将互联网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获取信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小学科学学科中“我们关心天气”的时候,利用ppt制作精美的幻灯片生动地展现了晴天、阴雨,春、夏、秋、冬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课件,放映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明媚、蓝天白云;阴雨天的时候,雷声隆隆、大雨倾盆;冬天的时候,银装素裹、雪花飘飘;秋天的时候,天高云淡、秋风习习;生动形象地配有音乐,将天气变化演绎的生动形象、淋漓尽致。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在这种情境下,每个学生被这鲜活的情景深深地感染,真正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魅力,真正地关心天气、关注天气了。采用这种手段将课堂内容与音乐、影像紧密地结合并交融在一起,

既体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又将听课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引进文本体现的意境中并且渗透了科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科学学习效率。

三、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打造科学教学氛围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影响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对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教师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人格的塑造者,而科学教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能

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也能塑造人格。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既要是师生关系更要是朋友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提升科学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要如何创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呢?首先,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不能存在过多的任何感情色彩。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分析科学学习的方法,并给出有效的建议,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鼓励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积极地发言和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建筑自我表现的平台施展才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在师生交流活动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善学生的参与质量,通过调控师生双方的互动性,创建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情境,促进科学教学科学、高效、合理的开展。

综上所述,充分全面的课前教学准备;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创建和谐的互动氛围,提高科学教学氛围是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几项重要措施。教师在创新教育方法,革新教育模式的时候要以教学实践为参考原则,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科学教学,让科学教学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田丽.高中科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J].社会科学2辑,2012(7).

[2]朱静.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2009(10).

小学毕业班科学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填空

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结果)和(标准)。

4、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

7、“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

8、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

9、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

10、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11、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实验探索式)等。

13、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14、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15、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二、简答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这三方面: 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

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答: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国内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3、在小学科学课材料准备中,后续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答: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5、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6、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7、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答: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a、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b、尊重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c、小声交流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8、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答:因为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因此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9、只有让学生置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那么教师可以从哪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答: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一是关注学生的表达; 二是关注学生的倾听。

10、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提高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提高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提高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三、辨析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

×

2、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应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后继性和层次性。

答:正确。有结构材料是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浓缩”的材料。必须组成启发揭示科学概念的结构,从而启发学生去探究。面对带有启发性的学习,学生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冲动,产生要探究的问题,无需教师的启发。

3、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4、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5、为了体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一位老师在上《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为多个小组分别提供了多种开关的磁铁都两块、游戏棒、纸片、铁钉、玻璃、塑料、回形针、牙签等材料,然后说:“同学们,接下去让你们自由玩磁铁,但在玩中要有所发现磁铁的特性,待会儿我们看看哪组发现的最多。”于是,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玩磁铁。你认为这位教师选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答:不合理。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玩磁铁可以,但在玩之前,应该让学生明确怎么玩,特别是材料多了以后,学生感觉摸不着头脑,探究的目的不明确。

(2)教师还应给予探究方法的指导,磁铁的特性有许多,利用这些材料可以发现磁铁哪方面的性质,怎样进行实验,应给予明确。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恰当引导不可忽视。

四、观点论述

1、小学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突出“科学味”?

答: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在以下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科学教育的大方向,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很好地把握了科学的本质内涵,将科学教育的宏观目标与现实教材巧妙地融合,才能突出“科学味”。对科学本质了然于胸,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点滴,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答: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对于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在过程中去感受、去领悟。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只有把关于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关活动严谨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三维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合理整合

3、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关注些什么?

答:

1、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基础。

2、关注合作中的互动。

3、关注合作后的效果。

4、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其中就包括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

5、我们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但现在不少教学存在着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试阐述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答: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它的效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更不能越多越好。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体验、完成。一般较见大的学习内容,只需要学生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比如“叶的观察”,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又要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就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五、案例分析

案例

1、在《奇妙的指纹》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想研究的关于指纹的问题时,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假如是你在执教这一节课,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请你写出处理的设计过程。

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

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生3:为什么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4:为什么透明胶可拓印指纹? 生5:指纹有什么用?

生6:怎样才能去掉人的指纹?

生7:人的指纹从出生到长大会发生变化吗? 生8:动物有指纹吗?

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生10:除了书本上介绍的3种指纹外,还有没有其他形状的指纹? 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 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

答:这是一个涉及关于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众多探究问题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一下提出许多问题,课堂上限于客观条件无法全都解决,而且有些学生提的问题根本不是学生现在能探究的问题。

首先我会鼓励学生,表扬他们能提出这些问题,这是他们积极参与的结果,是他们思维的火花,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原动力。

接下来的处理我准备这样进行,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不具备探究条件,不需要一定要进行探究,可以鼓励他们课外去看些相关的资料;比如“生5:指纹有什么用?”、“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有些问题是课堂上碍于条件无法进行却有具有探究价值、探究的现实性,可以在学期中安排几个特定的时段安排一些课时,专门与学生一道做专门的探究。如:“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动物有指纹吗?”……

有些问题没有探究价值就不进行探究,如“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案例

2、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自己的“角色”,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

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

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再是把学生当做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而且教师应该创造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应该像一个导演,让小演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演好戏,并在演戏中得到发展,内化科学素养。在这节课中,看似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其实教师还是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依样画葫芦进行,学生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其实这位老师是穿着新课程的鞋子在走老路。

案例

3、《淀粉的踪迹》中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片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其中有两袋粉末,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这两袋粉末到底是什么很感兴趣,今天老师带来的一袋是淀粉,另一袋是滑石粉,(板书:滑石粉、淀粉)可是老师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把这两袋粉末区分开来吗?

师: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指名说)(学生分组动手观察)(汇报交流)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初步判断的结果是什么?

师:刚才我们用看、摸、闻等方法有了两种初步判断,那么哪种判断对呢?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加以证明?引出用实验方法。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分别从两袋里取出一些粉末,放在纸上,再滴入碘酒,仔细观察,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实验时当心把粉末弄到桌上。(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汇报实验发现,教师记录结果)

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答: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的方法、规则的指导和点拨。

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前先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让问题来自学生,自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开始探究前先让学生说说“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先让让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的设想,这对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

在小组合作前,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才知道如何去开展活动,才知道如何进行密切的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才能使小学合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真正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小学毕业班科学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篇5

由此可见,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也是小学科学课程生态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生态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的“湿地校本课程资源”就是指将自然界的湿地资源变为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湿地,走进湿地、保护湿地。

一、开发湿地课程资源的意义

张掖地处西北干旱地区,可是悠悠的黑河是张掖人民的母亲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张掖儿女。在上半个世纪曾有“半城芦苇半城塔”之说,但是七十年代以后慢慢地下水位下降,人们围湖造田造房,好多的河水断流了,好多的湖泊不见了,大片的芦苇失踪了,塞上江南的美称成了虚名,我们的学生想象不到我们儿时所见到的情景。好在现在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新开发和恢复了甘州区西北角的大片湿地,建立了国家湿地公园。在东北角也建立了润泉湖湿地公园,逐渐恢复往日的绿地和水域,旨在“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在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下,近几年张掖的绿色覆盖面积在扩大,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每年春季的沙尘暴,也比过去减少和减弱了许多,许多不曾见过的黑鹳、大雁等各种水鸟成群结队到张掖这片湿地上安家,广袤的芦苇春天的时候摇曳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的时候你又可以领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意与浪漫。张掖人民有了自己的精神的高地,当然,柔软而诗意的湿地也吸着着更多的眼球。

但是保护家乡、建设家乡也要从孩子抓起,所幸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几章就是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而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由于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环境并对气候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许多国家都对湿地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我市也是如此,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做着努力,有些人对此的认识不够,对花费如此巨大来做的事不能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学校中利用课堂来宣讲湿地的重要性,对子孙后代的造福之功,故而萌生了《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的念头,将政府的政策与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从小培养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对湿地的认识和感情,以此作为良好的公民素质之一,支持政府正确的行为,为改善张掖的生存环境做出一定的努力。

二、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试验阶段、修改阶段、落实阶段,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方法。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到2010年9月。首先对实验组教师的理念进行培训,学习了关于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对开发本土课程资源的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实地考察参观,了解我市湿地的具体状况;张掖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北郊,面积高达六万多亩,是包含了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的综合体,这里随处可见野生飞禽。张掖湿地有湿地植物17科、51属、61种,有野生鱼类、鸟类、兽类、两栖类动物4类、22科、2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和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疣鼻天鹅等野生水鸟。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优厚的保证。

2.试验阶段,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我们曾要求学生和家长在不同的季节到湿地去观察和亲历,让家长讲湿地的故事,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还介绍同学们上网查找关于张掖湿地的有关知识。但是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觉得把任务分配下去的办法有些同学没能落实,说明把教学任务交给家长是不合适的,于是,在修改阶段,我们注重了这个问题的修改,与学校德育处联合,举办了徒步穿越湿地的活动,全校六年级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步行走上栈道,穿越整个湿地,包括西北郊的国家湿地公园和东北郊的润泉湖公园,让同学们一起迈着青春的步伐,和同龄人一起,唱着歌、诵着诗,互相交流着自己所知道的湿地知识,还辅助以各种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我们实验组的老师们在一旁指引,达到深入其中,学有所得的目的,效果很好。通过学习了解了关于湿地的知识后,我们趁热打铁,在考试题中引入了有关湿地的考题,看看学生们的掌握情况,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修改阶段,2011年7月到2011年10月。我们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修改和更正,对由家长组织的活动一起的活动所引起的不便,也作了修改,因为部分家长的不配合,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和孩子一起到湿地体验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对此作了修改,向学校提出集体穿越的想法,获得了校领导的大力赞扬,并且取得了支持,结合学校的德育、体育、智育综合方面考虑。学校决定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大穿越,实验组老师分配到个班,对学生进行指导,来完成这一次综合大活动,事实证明,我们的创新是成功的,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4.落实阶段,2011年秋到2012年春季,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落实,总结实验过程,我们准备结题,已形成活动计划一份,生态教学教案一份,还收集了学生的作品,短文若干,以及手抄报、电脑报等等,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对湿地的认识,而且还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看来我们开展的研究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能达到我们实验的目的,提高认识,提高公民的素质,保护湿地、保护环境、建设家乡、发展张掖,切切实实让学生意思到保护湿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成果与分析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虽然关于湿地各种媒体也在做宣传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每个学生的身后就是一个或是多个家庭,关注他们的人们会随着他们的活动也来关注湿地。比如我们布置的请家长讲关于湿地的故事,就会勾起成年人对童年时张掖状况的回忆,从而对比不保护环境带来的恶果,或多或少引起心灵的震撼;还有家校联合穿湿地,家长带着孩子去看湿地,是带了任务的,他们也会关注湿地的植物、动物,留意湿地的功效,对他们已忘却的知识起到复习的作用,提醒他们关注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从学生角度来说,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对他们的一生都是受益的。当他们身处湿地,芦苇摇曳、微风送波、蓝天碧空、白云飘浮、鸟翔长空、鱼逐草间,美好的环境孕育美好的心情,美好的心情有助于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心灵,就是所谓的环境育人。从调查问卷看来他们也知道了要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比如不乱扔垃圾、乱砍伐树木、节约用水等,还希望政府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看来教育的目的已达到了一些。学生是我们的未来,要是每一批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些,我们的未来就是有希望的,美好的。

四、问题与思考

把学生带出去的安全问题是我们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因为湿地离市区较远,组织大批的学生出行,国道上车辆多,我们是乘车到湿地西入口,然后沿栈道穿越整个湿地,其中很多的地方有水,对学生的组织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学校把所有的老师都调动起来,制定了完整而严密的计划,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很清楚,所以进行这样一次活动是费时费力的,但是身临其境的效果是没法用其他的方法能够取代的,这是我们以后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分配给家长来完成,有些家长不够重视,自己不去,让孩子自己去或是纯粹不去,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每年一次达不到的话,最起码每两年进行一次,这样五、六年级的学生就都轮到了,小学时代的深刻印象形成了,对他的一身都有影响。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张掖位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接壤之处,南有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有人工绿洲和黑河天然湿地、北有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在张掖境内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戈壁、沙丘沙漠、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等极端地貌交相辉映,金色十足,形成了张掖生态的独特性,素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认江南”的美誉。我们要把这张名片做亮,就好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让孩子懂得学以致用。把科学课程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比如结合湿地的地理位置,对张掖气候的影响、了解湿地对水质的改善等。与德育教育联系起来,环境育人,人造环境,充分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就能将一次大型的活动完成的更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将湿地的变化用图片、文字记录下来,做一对比,更加直观的比较出湿地生态系统对地球的重要作用。继续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穿越湿地的体验活动;家校联合,学生和家长共同观赏湿地、享受湿地的活动;畅想湿地,运用各种方式宣传和介绍湿地,如小论文、手抄报、电脑报等等。形成走出校园去认识、回到校园来学习的风格,将学习的环境扩大到实际中去。还把动脑与动体相结合,文娱与学科相结合,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体验。让教师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是最有意义的学习,懂得爱护湿地保护地球家园就是终身学生。

让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共同配合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张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高井槽小学毕业班教学工作计划 篇6

高井槽小学:李旭

又是一学期开始了,可是又不同于其他的学期,因为我们是毕业班了。这是我与孩子们相处的最后一学期,上级领导、学校、家长都很重视学生的成绩。老师对孩子们教育的如何?老师给孩子们的印象如何?学校对于你一学年的工作表现如何?都会跟毕业班联系得更紧密。但对于这个社会,只有你的表现才是人们所关注的。但我把学校工作放于心中,把孩子们放于心中,诚诚恳恳工作,不论站在讲台上,还是坐在办公室里,心里踏实多了。因为,要做一个好老师,一个好班主任。

业绩始于计划,当然计划也不是唯一的,一味的照着计划按部就班,那就失去了工作本身的意义,所以现在暂且根据学校的大方向及班级的小细节初拟一个计划,使得日后的工作更具规范性与效率性。

一 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但是仍不排除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狠抓学生的成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进步,顺利迎接小学毕业统测的严峻考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最大限度的营造一个团结、积极、先进的班集体。

二 本学期目标确保安全,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巩固良好班风,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挖掘班级各方力量,提高班级整体水平。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重要性,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与学生融洽相处,并成为学生的知己。争取学科质量有所上升。争取在毕业统测中有好的名次。抓好早读以及中午的自习辅导工作。

三 具体措施

(一)思想教育:

1.针对学生的实际行为强调文明礼貌,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努力克制不良习惯。

2.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会、班干部会议,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做好班干部的培养工作。

3.多了解关心学生,努力开导学生,尽力做好心理辅导。

4.适时开展青春期心理专题会。

(二)常规工作:

1.适当调整班干部组织,每月举行一次班干部会议并做好记录。鼓励班干部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处理班内事务,培养工作能力,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2.做好环境、教室宿舍卫生。

3.作好班级美化布置工作,营造学风浓郁,充满青春朝气的班级氛围。出好黑板报,做到每月一换。

4.积极锻炼身体。

(三)学风建设:

1.加强与各任课老师的联系,抓好各门学科的联系工作。

2.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3.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辩论会等。

4.加强自主作业时的自主管理。

5.狠抓基础,补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

6.顺利毕业考试,延接毕业统测。

小学毕业班科学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篇7

一、营造愉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 更是成功的条件。学生主动地探究与积极的思维正是建立在自身对认知对象感兴趣、有好奇的基础之上, 是一种由内在动力所催生的外显的主动学习行为, 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期以来的数学采用的是黑板加粉笔, 教学枯燥,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丝毫的吸引力, 只是在教师的强制下被动而消极地参与, 只是在强迫自己接受,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科学教学中, 不再是黑板粉笔教学的机械讲解, 也不是传统课件教学的程序化分析, 而是以图文声像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营造愉悦、欢快的教学氛围, 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自然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放松、情感上的丰富, 自然就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快乐的探究。

二、提供丰富素材, 构建开放学习平台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有效教学自然要在更宽广的空间展开广泛探究, 实现学生视野的开阔、见闻的增长,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照本宣科, 而是要引入多种教学资源, 将科学探究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中, 构建开放化的探究平台。而在传统教学中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许多教师往往是心有余额而力不足, 并不能将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入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打破这一限制, 将科学探究引向生活, 引向更为宽广的空间。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于互联网, 拥有庞大的信息系统。信息量大, 便于查询, 但于收集, 这为教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查阅学校有限的书籍资源, 信息匮乏, 而且费时费力, 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才能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而在互联网时代, 可以通过搜索功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中收集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省时省力。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超强功能, 可以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入加工与整理。有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并不等于开放的教学, 而是要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能够让学生借助这些信息来展开深入探究, 这样才能达到开发智力, 丰富见闻的作用。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功能, 可以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有选择地运用, 这样的教学更加灵活。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教学优势。

三、优化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人类探索未知的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 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殿堂, 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而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微课来制作更多的实验, 可以是教师的演示实验, 可以是学生的探索性实验, 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验, 在微课中学生与教师同是实验的主体。这样通过小小的微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规范的实验操作中来认识到与自己操作的差异, 尤其是向学生展现一些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实验现象不明显, 无法达到预定实验效果, 甚至会造成危害等, 更能从中培养学生的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与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这样的微课中学生所掌握的就不只是知识, 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这样在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中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验技能, 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成为真正的发现者与探索者。

总之,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 这是新课改下教学的必然趋势,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与探索, 不断创新与总结, 这样才能灵活而高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动教学改革进程,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是科技时代的教学产物, 是推进教学改革, 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将之运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 更能体现课程学习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空间里展开自由而主动的探究,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学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衣良俊.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新课程, 2013 (11) .

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 篇8

地球与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天文学中关于星空的教学内容。虽然这部分内容为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点燃了小学生的求知欲,但终究是因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的发展水平有限,浩瀚的宇宙使孩子的空间想象无法达到的范畴,所以学生难以真正了解星空。许多科学老师为此进行了努力。但因为教学时间、地点、经费和个人研究水平的限制,难以真正落实该领域的教学。目前,天文学还不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但许多学校已经把它作为选修课讲授,开展了许多天文科普活动,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但大部分学生对星空知之甚少。怎样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引领孩子遥望星空呢?

一、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关于星空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年级下册的《地球的运动》和六年级下册的《宇宙》两个单元,内容虽不多,但组成了小学天文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认真上好科学课,落实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领域对天文教学内容的表述(见表1、表2)。

二、充分发挥工具和虚拟软件的作用

认识四季的代表星座是教学中难点,但是如果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以后的天文学习和观测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工具、虚拟软件来学习和观测。

1.活动星图

活动星图又可以称为旋转星图,它是由一个可转动的星盘底座与一个带椭圆开口与时间刻度的圆盘组成,它能显示不同日子和时间实际所见的星空,部分观星者用来计划一晚观测的程序。

不同地理纬度的观测者使用的旋转星图也不同。旋转星图一般较便宜,且可显示出不少的星座,又方便携带,所以适合刚入门的观星者使用。活动星图比较适合天文的入门者使用,主要是教天文初学者辨认星座的。

要将活动星图的方位与实际的星星位置对应,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他高举在头上,并正确对应出东西的方向,有经验的使用者则只需平举在胸前,将活动星图上的方向与所面对的方向对正即可。

2.全天星图和星空伞

全天星图,就是把全天所有的星及深空天体等,按照一定的规律绘制在纸上,称为全天星图。 相对旋转星图,整张全天星图比较折中,既适合一般天文爱好者,也适合天文发烧友,特点是全天所有星座及深空天体绘制在一张图上,类似地图大小,“全天”的整体感较强,星等达到6等及以上,深空天体也较多,可以观星参考,也可以了解学习使用,不足是户外观星携带不太方便。

为了便于携带,人们发明了星空伞——将全天星图绘制于伞面上。这是学生学习认识星座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3.虚拟天文馆(Stellarium)软件

Stellarium 是一款免费开源的GPL软件,它使用openGL技术对星空进行实时渲染。软件可以真实地表现通过肉眼、双筒望远镜和小型天文望远镜所看到的天空。Stellarium还被应用于天象馆中。不同编译版本的 Stellarium 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运行,目前支持的操作系统包括:Linux/Unix、Windows 和 MacOS X。

Stellarium可以根据观测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计算天空中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的位置,并将其显示出来。它还可以绘制星座、虚拟天文现象(如流星雨、日食和月食等)。

Stellarium 可以用作学习夜空知识的教具,还可以作为天文爱好者星空观测的辅助工具,或者仅仅是满足一下好奇心。由于其高质量的画质,一些天象馆将 Stellarium 用在了实际的天象放映中。有些天文爱好者还使用 Stellarium 绘制他们文章中用到的星图。

4.谷歌星空等手机软件

手机上使用的星空软件比较多,有谷歌星空(Google Sky Map)、星空星座知识(The Night Sky)、移动天文台(Mobile Observatory Pro)、星空(Starmap)等。相比之下,安卓系统的谷歌星空使用方便快捷。

谷歌星空是谷歌推出的一款星空观测应用软件。它如同一个微型的天文望远镜,带您仰望星空,探寻宇宙的奥妙。谷歌星空可查看各种天体,包括星体、星座、星系、行星和月球,允许用户自由设定显示哪些天体。

谷歌星空完全依赖手机内建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及加速器,精确地利用您的所在位置,包括你所面对的方向、手机倾向何方等等,就可向您显示当前所在位置的星空图,而且星空图会随您而动。所以当用户用手机分别对着头顶和脚底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天顶和天底。面对满天的星星,用户要想找到自己想找的星星好比大海捞针。不过可以点击菜单键,选择搜索,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字如“大熊座”,谷歌星空会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圆圈状的箭头指示星座方位,用户只需调整手持手机的方向和角度,就可以轻松找到想要找的星座了,而且此时手机所指向的方位就是真实的星座在天空中所在的位置。

三、开展天文观测活动

天文观测是小学生天文学习中最振奋人心的环节,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小学中开展天文观测科普活动有效地配合了科学课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的拓展。

1.成立天文社团

在校园开展天文科普的目的,一是普及,二是提高,所以活动的组织宜采用“金字塔”型结构。最底层是天文爱好者,它由全校所有对天文感兴趣的师生组成,中间层是在众多爱好者中,对天文特别感兴趣,并能坚持参加各项天文活动的师生,顶层是天文骨干和核心,它是由具有天文科技知识,有责任心的老师和一些在艰难观测中能坚持、能吃苦,并且在活动前能充分作好各项准备的学生组成。对这一部分师生,建议成立天文社或天文兴趣小组等社团。

开展天文观测的初始阶段,在全校层面开展天文观测活动不太现实,所以天文观测要先在人数不多的天文社团开展。

2.软硬件准备

天文社团要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主要用来讲授天文基础知识、播放科普视频、课件,要配置天文望远镜等观测仪器,还要订阅或购买天文科普读物。为了发挥辐射作用,还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辟天文观测活动专栏。学校要为社团确定业务水平较高的指导师,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

3.确定观测内容

观测活动的初期,应该选择难度较低、效果较好的观测内容,比如月球。由于月球的视面大,表面清晰可辨,可观测的项目多,而且要通过认真的观测,比较容易获得观测的成果,因此,月球观测是开始进行天文观测的首选。学生有了一定的观测经验和能力以后,可以循序渐进选择有一定难度的观测内容,如星座辨识、太阳黑子的观测等等。

4.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

天文观测活动因其特殊性,大部分要晚上进行观测或有些观测可能存在的伤害。所以在老师组织学生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安全,没有安全保障宁可放弃观测。这里的不安全因素有来自观测环境和观测对象,就观测环境而言,社会治安情况,通往观测地及观测地的环境情况等。就观测对象而言,还要充分考虑来自观测对象对观测者的伤害,如观测太阳时可能伤害到人眼等。

5.交流与拓展

观测活动结束后,要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可以让他们交流观测的技巧,也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悦。通过交流积累经验,激发他们继续观测的欲望,延伸拓展新的观测内容。

小学毕业班科学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篇9

(一)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

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

4、传统的科学教学目标一直以(认知)为中心,教师大多关注怎么教可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

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实证意识即是思想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素有①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②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③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目标就是以这三大维度为脉络来进行表述的

2、怎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3、《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的定义作出了哪两种解释?

①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可运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②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4、判断课堂生成教育资源是否有益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或探究欲望;第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都必须进行探究。错误。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我们也 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而没必要每堂课都采用探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2、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的讲授法完全可以摒弃。错误。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不等于摒弃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仍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与引领之下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有时依然显现出了简便有效的优点,因此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摒弃。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小学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如何突出“科学味”?

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科学味”,也就是要突出科学教学中的科学的本质。小学科学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实证意识即是思想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逻辑思维: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质疑精神: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对此了然于胸,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点滴,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目标中的突出“科学味”。

2、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整合是一个难点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最大的担心莫过于知识和技能的弱化。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下了,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者上有所发挥,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体验,这样一来,课堂就不易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我们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是教师抱着知识本位不放的原因之一。教师之所以会有上面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需举一、二个实例来加以说明。)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 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生3:为什么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4:为什么透明胶可拓印指纹? 生5:指纹有什么用? 生6:怎样才能去掉人的指纹?

生7:人的指纹从出生到长大会发生变化吗? 生8:动物有指纹吗?

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生10:除了书本上介绍的3种指纹外,还有没有其他形状的指纹? 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 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 [案例分析]

在《奇妙的指纹》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想研究的关于指纹的问题时,学生提出了如上的问题,假如是你在执教这一节课,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请你写出处理的设计过程。

提示:

1、引导学生正确审视分析自己在探究中提出的问题;

2、帮助学生区分课堂探究问题与后续探究问题。

复习提纲

(二)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3、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5、逻辑思维就是(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

6、质疑精神是指(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学方法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1)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2)尊重别人的发言;(3)小声交流等等

3、教学方法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哪三类?

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哪些?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

错误。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2、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错误。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与点拨,以免学生在讨论中跑题,不着边际。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

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及探究材料(包括教材文本)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比较隐性的有利的教育资源。有的是因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偶然因素引发的,有的则是隐含在教材文本中,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才能外显出来„„由于这样的教育资源有潜藏性、瞬时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未必能明确。对于这样的教育资源,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判别或适时激活,才能使其产生“意外”教育效果或“应有”的教育意义。

在课堂上遇到类似的“偶发事件”,我们首先判断其是否能成为有益的教育资源。其标准为: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或探究欲望;第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

2、从教学目标入手,比较《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常识大纲,它们有什么不同?

常识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和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和常识大纲的突破: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

[案例描述]

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

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案例分析]

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1、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自主探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随教师而动,虽然也在动手、观察和动脑,但活动目的不明,动机不强,探究的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和学生迫切所要求解决的,学生成了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接受者,2、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à设计实验à实验操作à分析实验数据à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是关键。

复习提纲

(三)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4、科学课程资源,广义地说是指(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5、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般需要制订(独立思考的规则)、(分工合作的规则)、(交流的规则)等规则。

6、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课时目标设定时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

因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映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主张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因此,我们在拟订教学目标时应该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3、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预先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生成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师对预设的调整。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具有对立统一的发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从认知角度来看,就是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的基础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或者出乎意料的。

正确。探究的目的是检验和证明各种假设与猜想,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成功的探究与失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同样重要。

2、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正确。这是科学课程的理念,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倾听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请你谈谈你是怎样来认识“倾听”的?

(1)教师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更易作出决策。

(2)重视学生之间的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

2、试论述在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有效调控,促进合作竞争的良性运行?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具体阐述

(1)有效引导,确立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2)有效引导,保证小组合作活动正常开展:(3)积极评价,优化合作竞争的后续性„„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胡萝卜、卵石等11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觉得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1:和物体的不同材料有关。

师:很会动脑筋!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材料因素,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2: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

师:那你的意思就是“大沉小浮”?(师板书:大沉小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生齐说:正确。

师:在没有验证以前,我们暂不要妄下结论。想一想,除了可能和大小有关外,还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3:可能和重量有关。重量重的沉下去,重量轻的浮上来。

师:哦,和重量又发生关系了,重沉轻浮。(师板书:重沉轻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生齐:(迟疑,声音略轻)正确。

师:认为两者都正确。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研究,请看大屏幕,老师用电脑把这11种物体的大小给排出来了,请一个同学根据刚才的观察记录把这11种物体标上沉(↓)浮(↑)记号。(一学生根据小组观察记录操作电脑)师:你发现了什么?(生踊跃举手)生4: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师:应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生纠正重复)

生5:胡萝卜最大,在水中是浮的;卵石比它小,在水中是沉的;可牙签最小,却又是浮的,所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

师:你说得真仔细。就是说“大小无关”了?

生齐肯定:对。(师跟着“大沉小浮”后面板书“大小无关”)生6:那只有和轻重有关了。

师:是么?老师用电脑排出它们的轻重,你来标出它们的沉浮记号。(电脑自动按从重到轻排出顺序,生操作电脑标沉浮)师:你发现什么了?(生又踊跃举手)生7:和轻重也没有关系。„„

师:奇怪了,物体的沉浮看起来居然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一下。(学生看似激烈地讨论了2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学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沉默半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真的和它的大小、重量没有关系吗?(学生还是沉默)生8:老师,我觉得还是和轻重有点关系的。

师:对呀,在什么情况下和轻重就有关系了呢?比如说,统一一个标准„„ 生8:大小一样。

师:好,老师这儿有5个大小一样的乒乓球,把它们放入水中,你推测一下,沉浮可能是怎样的?„„

[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请你从教师如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1、教师的主导不是牵引,教师的主导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最近发展区域;

2、教师应具备材料结构性意识,教师给学生学具材料的呈现过程应能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科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四)Ⅰ 新世纪教师素养

一、判断题(在括号内打上“√”或“×”。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1、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育人为本”的一块试金石。()

2、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3、师爱是教师道德情感之本,师爱既可“育人”,又可“交人”。()

4、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学生的信件,教师可以拆看。()

5、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1、×

2、√

3、√

4、×

5、√

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1、____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A、1999年6月

B、1997年9月 C、2000年3月

D、2001年6月

2、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A、推行素质教育 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C、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D、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三项具体目标主要是()A、关注课程内容的改革

B、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

C、强调改革课程结构

D、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4、新的课程体系涵盖()

A、幼儿教育

B、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

C、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D、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5、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A、均衡性、综合性

B、均衡性、选择性

C、综合性、选择性

D、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6.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A、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课程

B、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体育、外语等课程

C、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D、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____的依据。()A、国家管理和课程评价

B、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C、国家管理、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D、教材编写、评价课程和考试命题

8、新课程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____为基本活动的原则。()A、保教结合和以游戏

B、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

c、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D、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9、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A、主动性 B、独立性

C、过程性

D、开放性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工作方针。()A、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B、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C、分层推进、滚动发展 D、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1、D

2、A

3、A

4、D

5、D

6、C

7、B

8、A

9、B

10、B

Ⅲ 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教材分析处理

三、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满分10分)

1、下面哪种物质能在水中溶解()A、奶粉

B、食盐

C、菜油 D、肥皂

2、下面这些工具都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属于省力杠杆的是()A、剪刀 B、镊子 C、老虎钳 D、火钳

3、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4、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营养学家为人们的健康饮食设计了“食物金字塔”,提倡每天的饮食要均衡。下面哪类是属于塔尖的食物。()

A、谷类 B、肉、蛋、豆类

C、蔬菜、水果类 D、油脂类

5、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写出的食物链正确的一项是()A、蝉→螳螂→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植物→蝉→螳螂→黄雀

D、植物←蝉←螳螂←黄雀

6、下列蔬菜中,我们通常食用茎这种器官的是哪一项()

A、山芋、马铃薯

B、竹笋、大蒜 C、藕、洋葱

D、青菜、黄瓜

7、对下面的气象符号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晴转阴,东北风6级

B、晴转阴,东南风6级 C、晴转多云,东南风6级

D、晴转多云,东北风6级

8.正常人心脏跳动的次数保持在____次/分钟()A、60~140 B、60~100 C、90~110 D、70~140

9、植物各器官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人们根据其功能形象地称为“抽水机”、“运输网”、“加工厂”、“育婴房”。请问,具有“育婴房”功能的器官是()A、根 B、花

C、叶

D、茎

10、下列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B、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C、皮球有弹性,不拍皮球时也有弹力存在。

D、摩擦力阻碍物体的运动,有弊无利。

l、B

2、C

3、C

4、D

5、C

6、C

7、C

8、B

9、B

10、A

四、填空题(共10空,每空2分,满分20分)

1、__地球的自转、_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_地球的公转 _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2、黄山风景区山体主要由__花岗岩_(岩石)组成。

3、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太阳能热水器把___太阳能(光能)转化__热能

4、种子萌发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_水分、_,适宜__温度_和足够的氧气。

5、把一块重2千克的普通干木块放入水中,它受到水的浮力是

19.6(20)牛顿。

6、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通过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阐述了

光线直线传播_原理,成为后代摄影技术的先声;相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利用_热空气上升_原理,制成了一种能升上天空的灯,用它来传递作战信号,后人把它叫做“孔明灯”。

五、解答题(笫1题6分,第2题2分,第3题4分,满分12分)

1、将下列动物与其所属的种类连接起来。

鱼类

蜜蜂

昆虫

草鱼

爬行类

青蛙

两栖类

哺乳类

鸟类

2、请问上面六类动物中,哪几类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变态。

昆虫、两栖类(2分

3、请问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在制作过程中,0℃与100℃的刻度是如何确定的。

水结冰(冰水混合物)时的温度定为0℃、沸水(水烧开时)的温度为100℃。(4分)

六、作图题。在图中画出农历二十二、二十八的月相(满分3分)

七、实验题(第1题6分,第2题4分,满分10分)

1、现要求测量“2.5V,0.3A”小灯泡的电功率,提供的器材如下图,请把实验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

①变阻器接法是否正确(1分);②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电流表与小灯泡串联(2分);③电压表、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法正确,分别选择3V、0.6A接线柱(2分);④整个电路要组成一个闭合电路(1分)。

2、请设计两个小实验,说明空气也要占据空间。(用文字表述)①用—个透明的玻璃杯,把一团纸紧紧地塞入瓶底,然后把杯子竖直倒扣在水里,水的深度要接近杯子的高度,取出后,观察杯内的纸是否潮湿;②取—个矿泉水瓶,瓶口塞紧漏斗,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里。(4分)

八、教材分析与处理(第1题10分,第2题20分,满分30分)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请你从新课改新理念的角度,分析这一教学案例的不足,并提出你的修改建议,以帮助这位老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不少于150字)。

《清清的水》教学实录 师:“水”同学们都很熟悉,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各有三个杯子,其中有一个杯子里装的是水,你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生:有。

师:好,下面请各组同学开动脑筋把水找出来。看看哪组的办法多?哪个办法好?注意:不能用尝的方法!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来说说用什么办法的。生:闻(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这一方法)师:你们怎么闻的?做给老师看看(学生演示“闻”)

师:同学们闻得不正确。指导学生扇闻法(演示给学生看: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师:我们用闻的方法找到了水,为什么我们开始没有一眼看出采呢? 生:它们看上去都是一样的。

师:对了。它们看上去都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我们不能一眼就分辨出水来。大家看到书28页的“讨论”,同学们思考一下: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生:它们有气味。

师:对了,白酒和白醋虽然和纯净水都是元色透明的,但它们有气味,而水是无味的。这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水的性质之一:无色透明、无味。(板书)师:出示水球(装有一定的水)。你玩过水球吗? 生:玩过(一部分学生没玩过)师:你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你们试试把水球变变样,你喜欢什么样就变什么样。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水球或塑料袋,装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变样。(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时间)师:谁来变给大家看看。(请一学生上讲台给水球变样)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水球能变样呢? 生:因为水球里的水可以变样。

师:对了,水球变样实际上是水在变,这说明水有什么性质? 生:可以变——(学生没能说出水可以流动的性质)师:拿到一学生的塑料袋,故意把它弄破,水流了出来。生(大叫):水流出来了。

师:对了,水球可以变样是因为水具有“可以流动”这一性质(板书)。

师:大家再看老师演示水形状的变化(学生观察)——老师把装在圆柱形玻璃的水倒入各种不同形状的玻璃器皿中,水随着杯子形状的不同而变成了不一样的形状。

师:大家看到了水在随着杯子的不同而形状不同,说明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啊? 生:没有。

师: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板书)。

师:像水这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叫液体。大家看到课本29面,读一读“液体”的概念。师:像水这样的物体大家还知道吗?谁来说说常见的液体。生:菜油。生:牛奶。生:果汁。生:饮料。

师:对了,大家刚才说的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它们都具有什么性质? 生: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师:液体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那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不能流动,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呢? 生:有

师:谁来举几个例子? 生:桌子、粉笔、黑板擦。生:杯子、石头。生:笔、尺子。

师:我们刚才说的物体是有固定形状,不能流动的,我们叫它们固体。

师: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认识了水是无色透明、无味的液体;还知道了液体是可以流 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生活中的液体很多,大家要留心生活,注意积累。

2、请为《物体的特征》一课设计一则教学设计(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要求写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三维目标明确,灵活运用处理教材,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板书设计合理。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五)一、填空。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则)。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2、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5、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6、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合作)意识。

7、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8、合作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9、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二、简答题。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题要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 12 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2、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答题要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3、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题要点: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4、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有哪几种情况?

答题要点:

(1)因探究式教学模式而安排的材料结构。

(2)根据探究式教学特点安排的无关因素研究的材料结构。

5、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题要点:

(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6、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题要点:(1)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2)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7、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2)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4)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8、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题要点:(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三、辨析题。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观点:错。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家庭也有许多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

……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观点:正确。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从科学教学的目标考虑,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都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达成的。……

3、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

观点:正确。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都是课程资源。……

4、《摆》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2)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观点:同意。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课时目标的制定中能从科学三维目标来考虑,,关于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制具体而又结合科学课的具体内容,操作性强。……

四、观点论述题。

1、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答题要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经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 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经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经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经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题要点: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其联结点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必须体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上,教师起主要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又受制于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

3、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答题要点:这句话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光讲授、学生倾听,应该多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科学课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说:“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案例分析]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答题要点: 值得。原因:

1、“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一堂课中,如果教师直接进行反驳,告诉学生结论,学生显然是不信服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后续探究活动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拓展。

2、学生去搜集树叶,比较树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探究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主动进行的。

3、在第二节课中学生通过搜集到的大量树叶的比较,自己得出了“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结论,这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更好。虽说为了要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花了比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教学方法 是十分可取的,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比较、概括等多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体”、“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等教学理念。

(二)[案例描述]

激趣导入(略)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

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生动笔画)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变化的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大家出出主意吧!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

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样看?晚上出来看月害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

[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题要点:这一课的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的提示指导、学生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及讨论交流来学习,学习的途经是,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对月亮的认识→画出记忆中的月亮(画月亮)→在讨论交流中表述自己的一半是记忆一半是画出来的月亮(说月亮)→按记忆和逻辑顺序把画出来的不同的月亮排起来(排月亮)→寻找解决“不同排列的正误”的依据→观察模拟的月相→观察真实的月相(看月亮),即采用了“学生对月亮的认识从记忆中的月亮向现实中的月亮发展的过程,过程的每一步都经过观察(或实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生活并且是从生活出发达到了解科学观察的必要性和方法的结果,完成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的新认识:

1、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已经设计好了。

2、教学策略包含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就是说,要指向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3、教学策略包含一定的教学理论成分,是对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受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支配和制约。这一具体化以教学模式为中介。

4、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基于对现实的教学活动的认识。因此人们认为它是对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

5、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进行推进的措施。因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新课程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六)

一、填空

1、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2、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3、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4、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5、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

6、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实验探索式)等。

7、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分别是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的。

8、《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9、《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10、(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属于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

11、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12、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二、简答题

1、在小学科学课材料准备中,后续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1)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

(2)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2、只有让学生置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那么教师可以从那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答: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1)学生的表达;(2)关注学生的倾听……

3、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式什么?

答:探究式学习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4、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答: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5、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答: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6、概念辐射的材料结构性有那几种呈现的方式?

答:(1)、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递进关系,最后形成概念。(2)、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同一个概念。

7、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

答:“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8、探究教学中如何关注“儿童的问题”。

上一篇:比多比少说课稿下一篇:牛店镇中心学校控辍保学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