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结题报告

2024-07-22

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结题报告(共7篇)

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结题报告 篇1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结题报告

额敏县一中 尚爱丽

六月至十二期间运用观察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对多媒体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现将探究结果报告如下:

在创新教育全面展开的背景下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科教学中已经广泛应用。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它还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密度;能引起审美愉悦,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另外,它还能减轻教师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把课堂教学优化到最佳程度。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多一份乐趣,一份光彩。可以说,这种多媒体教学,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而真正贯彻执行、为大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因而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

一.多媒体教学的含义

区培民指出:“所谓多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教学特指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在课堂教与学,学生校内学习活动中的运用。”从这个角度看,多媒体教学能够促使教学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如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等。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需要多媒体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杨东平在《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一文中说:“我们只有以开放、自由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才能够站在21世纪现代教育的高度上,促进传统语文教学的更新转化„„形成现代中国新的教育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自觉而积极地吸纳现代文明中切实可行的成果,比如多媒体技术等,并加以改造、整合,让现代文明成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1.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科学试验表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的知识是不等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可见,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学习气氛更浓厚,学习氛围更轻松。

2.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容量,长课短讲

在现代语文课堂上,多媒体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在大屏幕可以一览无余。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就很容易实现了。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是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三.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最大限度地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其真正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新性,激发、促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起来。那何谓“整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即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建设者。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寻求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结合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在现代高效的技术氛围中感悟语文文化的精妙,获取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渴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望。适当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就先给学生播放了英文版的演讲视频,果然,视频里那种激情澎湃、振奋昂扬的演讲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视频,学生除了听到了演讲者的声音,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也激起了学生对演讲的兴趣和对这篇课文内容的了解。这样就更利于学生更好研习这篇文章。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曹雪芹在这一章节里对林黛玉语言心理的刻画,可谓细致入微。为了让同学们一开始对这部经典著作和主要人物不产生距离感,我首先用多媒体给同学展示了《葬花吟》和《枉凝眉》两首曲词,并且播放了相关音频,还给同学适当讲解了关于“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等故事,同学们兴趣一下来了,都争先空后地谈起自己对这部作品中不同人物的看法。更多读过这部书却因内容太厚重和难以理解而半途而废的同学发誓回去一定要把它读完。这样学生就很愿意走进课文,去了解更多的情节。

2.利用多媒体加大课堂信息的容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就是将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建立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了起来,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通道,而且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容易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在教学《唐宋诗词》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期诗歌创作的总体概况及各位代表诗人的详情,我把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的“诗歌唐朝”讲

坛有选择地给学生播放,让学生透过重大历史事件或者个人生活经历获得他们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及各自所属的阶层的全面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诗词本身和那个时期社会文化的全面了解。也让他们更深刻了解了李白的狂傲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等。

3.利用多媒体技术要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如前文所述,多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实现了许多原来在语文课堂上难于达到的效果。然而,它并不是语文的全部,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它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借助的一个桥梁,一个中介,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主要起辅助作用。在阅读分析文章时,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会“卡壳”,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这样难于理解的也就容易理解了。教师在讲解文章的重点内容时有时候仅仅语言描述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理解,这时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把握重点,使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顺利突破,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如在写作文时,很多时候学生会对作文内容感觉陌生,在表达时更是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完成这一难点,用课件的形式将作文的素材展示出来,或文字或图画,让学生在大量的生动、鲜活的素材面前,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很难理解贾府的平面布置,从而无法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如果把贾府的平面布置图以及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设计成动画,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4.教师要增强驾驭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虽然多媒体教学的表达能力十分强大,但它仍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地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我们应该时时

谨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而不是替代。另外,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时机。我们在多媒体使用的问题上首先必须把握好一个运用的度,必须贯彻“需要就用”、“自然和谐”的原则,用得“准、巧、活”。而不让人感到教师这节课就是为了应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用多媒体做新课的导入。如学《我与地坛》一课,我先多媒体展示了地坛公园的很多图片和史铁生的照片,给同学们讲解了史铁生在这个公园里曾留下的“足迹”;还可以做学习课文时的难点突破。如教学《滕王阁序》时,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美,但是注音把握不准,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滕王阁的壮丽景色,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获得审美的愉悦;还可以用多媒体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在学生反复吟咏文字后,再播放视频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多媒体课堂应该有学生活动的时间

现代教育的最新理念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发挥其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目前在语文多媒体课堂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荧屏演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结构设计,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设置一些学生活动的环节,以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

四.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改造了我们的教学,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但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说:“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

归纳以来,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为:(1)“唯技术论”观点。认为应用媒体技术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盲目追求教学媒体高档次,以为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就是教学的现代化。(2)简单地认为现代物质技术的引入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忽略了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某种交互作用而体现的语文教学模式。(3)笼统、抽象地认为中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与媒体技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现代教育媒体对于语言积累、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对联想和想

象的培养无能为力。

总之,多媒体教学课有利也有弊,我们应首先认清多媒体教学课的实质、精髓,努力克服它的缺点与不足,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能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能少,努力激发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创造的动机,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最终在和谐中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结题报告 篇2

研究如何培养(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是指从技术角度上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二是指从人文角度上培养学生如何辨别信息、评价信息,如何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当前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增强信息社会中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伦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个体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通过研究探讨学生形成信息素养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一些实现方式,找到信息素养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面,帮助学生成长。

研究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也只能从学生对自己和对周围世界看法着手。教师的任务就是辅导帮助学生,激发学生自身学习适应的潜在能力,主动积极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二、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就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法;二是信息素养的养成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方面。

1.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法

(1)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

通过调查表明,学生获取信息比较盲目,信息安全道德意识不强,男同学与女同学在选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有效沟通与表达的方式有待提高,针对本次调查及为了以后更好的组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出了一些解决现状的思考与设想。

(2)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①提供有价值的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操作实践过程;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

②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建立主题式学习网站,教学博客,网络博客是目前网络中流行的一种信息表达方式,采用写日志的方式对个人用户的信息进行管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需要对学习的任务进行分类总结,若由老师每次都去点开学生的作业文件,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同时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也不能得以完整体现,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在短短的课堂中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基于以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结合网络博客系统的特点,三中率先尝试了教学博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③从“任务驱动”教学到基于“问题”的教学探究。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适当地引入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④从做中学,从做中成长,从做中养成。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有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信息进行批判与评价,其次在能够将得到的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有用的部分,再次在“做”的过程中可能是多次循环重复的实践,学生能够在“做”中形成运用多种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最后在这样现实体验、理解实践、评价和反思“做”的过程中,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树立起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3)建立多元化客观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机制

主要包含两方面:评价指标立体多维和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指标立体是指在评价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时候,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的整个过程都纳入评价的范围之内,对学生在在信息社会中成长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

评价指标多维是指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不能单一地只从技术角度评价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还从人文角度,对学生如何辨别信息、评价信息、表达信息,信息意识强弱,信息社会中中学生应有的道德、情感、伦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内容进行适度有效的评价。

评价方式多元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二是评价的形式多元化。强调教师转变为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要真正落实信息素养的评价,同时又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形式上有所选择,主要的评价形式有:上机操作评价、纸笔式评价、作品评价等。

2. 信息素养的养成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1)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①理解信息社会中出现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②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简单的加工能力;③懂得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④在信息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面对新的事物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⑤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

(2)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反复的尝试和不断的修改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获得感悟与体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主要是以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

(3)学生的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技术课程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的世界,经历技术的发展,理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感悟信息文化、技术设计的文化的内涵,形成对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全面、客观、辨证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通过技术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可以提高学生表达、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4)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具体表现为:①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②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③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④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5)学生信息社会思想道德的养成

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以使他们在信息社会中一举一动都能够符合文明人所应该遵守的准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不断渗透,在不同场合中不断加以引导,适应地加以控制、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

(6)信息学奥赛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做到夯实基础与破解难题结合、竞赛教学与常规教学结合,双轨复式的培训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锻炼学生仔细严谨的习惯

三、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于学生的个体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但由于三年以后学生都已经毕业,后续的实证资料收集比较困难,因此研究内容还不够充分。另外,对于中学阶段信息素养的培养我们主要是从信息技术课程或相关信息技术竞赛中研究学生的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少涉及其它学科中信息素养的养成对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影响的研究,也使课题研究存有遗憾。

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结题报告 篇3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程改革以来,评价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发展性评价中的即时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评价方式之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在运用即时评价时,表现为即时评价形式化,没有深层次理解即时评价的特征及其运用原则、方法。因此,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果断的措施与策略,恰当地运用即时评价,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作用是现在评价问题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它对促进体育新课程更好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课堂教学实践的层面上入手,对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关研究,从而为教师更好地运用好体育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这一教学特点提供参考依据,最终使它成为教师的一种由内而外的教学选择。

二、课题的目标及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一)具体的研究目标

1. 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

2.为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具体标准和指标,避免和减少只重表面形式不重具体实效的“评价”的现象。

3. 从理论上探索体育教学中即时评价的特征与方法;建立体育教学中即时评价的理论框架,从而帮助一线教师进行即时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4. 提出在实践中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即时评价的方法与程序,以便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即时评价提供依据、建议和指导。

5. 提供即时评价的案例,为体育教师在进行即时评价时所采用的策略提供借鉴。

(二)具体的任务

1. 当前体育教学中即时评价的现状分析。

2. 如何构建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即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评价:

①瞬时性——是针对课堂中教学过程中各种短暂的信息的评价。

②激励性——即时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改进的功能,虽然短暂,却光彩夺目,叫人无法不去注意它,关注它。

③层次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3. 如何运用这种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新课程下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有效性。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调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即时评价的情况。

2. 调查学生对即时评价的关注度。

3. 通过实验对学生情意表现、技能、体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4. 通过研究提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即时评价的策略。

三、课题实施过程与方法设计

(一)确定对象

本课题以建湖县实验初中为领题单位、兄弟学校参与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五所学校中,县城1所、城郊2所、农村2所,均为水平四学习段,样本总数N≈572人。各学校随机抽取2个班,并随机将两个班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共5个,人数有287名),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共5个,人数有285名)。

(二)过程概述

大体按四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008.1-2008.6)准备前期。

1.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总结经验,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2. 收集与学习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

3. 形成研究报告体系,完成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08.7-2008.8)准备期。

修改课题开题方案,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2008.9-2009.6)实验期。

1. 开展课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组织阶段成果展示、对典型案例进行跟踪调查和重点分析。

2. 征求有关专家意见,修改实验方案。

3. 实践验证研究结论。

4. 发表研究成果(论文、案例、活动展示)。

第四阶段(2009.7-)实验的总结阶段。

1. 总结、结题,形成结题报告。

2. 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研究

通过查阅多种国内体育杂志和体育专著,明确体育课堂即时评价的含义、特征、运用原则、评价方法等,解决本研究的立论基础问题。

2. 案例分析方法

为了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在理论、实践两方面得以发展,我们确立了课题研究与三课有机结合(课题研究与家常课相结合、课题研究与研究课、公开课、汇报课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门听课相结合),把课题研究与研讨、专题论坛相结合。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其有效性。

3. 行动实证研究

坚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原则。通过数据分析,即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以及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变化来说明所实施的评价方式的优越性,探索实施途径,形成可操作性体系。

四、课题研究主要成果与分析

本课题是探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学习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本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整体优化的目标。

(一)学习评价效果与分析

经历两个学期的实验,课题组收集了相关的实验数据(现以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5)班为实验班,七年级(6)班为对照班的数据为准),分别由体育学习学期成绩、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情意表现、课堂参与度等几项指标,进行前后对比。最后,对该实验班的学生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进行比较,得到以下结果。

表1 七年级(5)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能成绩比较表

表2 实验班七年级(5)班实验期间的优秀、良好、合格率变化情况(共73人)

表3 对照班七年级(6)班实验期间的优秀、良好、合格率变化情况(全班共73人,有个别人数变化)

表4 实验班七年级(5)班实验期间的学生情意表现分值的变化

表5 对照班七年级(6)班学生实验期间的情意表现分值的变化

1.体能方面

由表1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能水平在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16<0.05),从均值上看实验后的体能为79.3425,要高于实验前的体能水平76.4110。由此可以证明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和实验,学生在体能水平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实验,实验班的体育成绩与对照班体育成绩相比,其优良率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班,且有待提高的人数显著减少。

2.体育学习兴趣方面

体育课即时评价与体育教学活动过程融为一体,具有导向、激励、诊断、改进的功能。即时评价创设一种开放的、宽松的评价氛围,在这种民主的、轻松的评价活动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依据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在小组活动中,即使自己体育成绩不理想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同学教师的肯定,对体育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有了自信心,从而促进了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3.体育学习态度、健康行为、情意表现方面

表4、表5分析结果显示,纵向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育运动能力、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可以看出实验班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从两个学期中的体育学习成绩优良率、以及学生的情意表现的分值变化逐步提升得到明证。而对照班的体育运动能力、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虽发生了改变,但是效果不明显。

(二)教学评价方式与分析

通过研究与探索,我们对“新课程下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评价指导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评价内容多元化——过程与结果兼顾,个体与整体兼融”、“评价方式多样化——妙用语言巧激励,善用即时扬个性”、“评价主体立体化——自评,重发展;互评,导客观;师评,赏成功”等全新的评价方式。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还要观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锻炼,与他人团结合作等。

①过程与结果兼顾。评价重过程、重应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即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交流、对话的程度,看学生是否发挥了主体作用。评价中不完全以活动成果为重点,应挖掘活动环节中内含的因素作为个性教育素材去启发和引导学生。

②个体与整体兼融。在评价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对小组群体的评价,把注重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学生都受到教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①妙用语言巧激励。在体育课学习中,对身体素质好、爱表现的学生,应该抓住他们在学习技能中突出表现的时候进行评价,让他们在学习运动技能时通过示范表演、保护帮助他人、带领小组学习等时候“出风头”;对身体素质一般,运动技能储备不足却表现勇敢的学生,不妨侧重学习态度与情意表现等方面进行即时评价;对身体素质差,学习运动技能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应该以鼓励、赏识评价为主。当然,激励要建立在对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及其背景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②善用即时扬个性。运用即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思维和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课堂即时评价含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激励,二是纠错。从目前的各种交流课、评优课、基本功竞赛等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许多体育教师在运用即时评价激励学生方面比较得心应手,但很少真正发挥即时评价纠错功能,课堂上教师即时评价的纠错成了大家不愿跨越的禁区。笔者以为,即时评价中有纠错的“尊重”,不只是“迁就”,甚至是“放任”。但即时评价中纠错,不是板起面孔的呵斥,不是无地自容的挖苦,不是贬低人格的辱骂。体育新课程所需要的是艺术的批评、智慧的批评。

3.评价主体的立体化

①自评:重发展。教师不能一味地用个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和评判学生的对与错,而应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地自我评价与衡量中了解自己:是对还是错?是进步还是退步?通过其内在权衡摆正位置,增强自我激励,从而充分调动其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

②互评:导客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样是评价自己及同学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合作学习是学生群体共同完成任务,所以来自小组内、小组外的评价也不可忽视。而学生的本性特点是善于挑剔,他们往往容易评价他人的不足之处,而不易取他人之长。在互评中,引导学生更多的挖掘其他小组的闪光点,对集体力量的凝聚成果给以肯定和赞同,为其补充或加以改正,从而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看待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活动结果,通过外在的舆论调整自己的思路、改进活动的方式。

③师评:赏成功。教师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员。“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等教学新用语充分体现教师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正面教育为主,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他们,教育他们,感染他们,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表扬的滋味,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即时评价”作为体育教学评价一个特点,有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体育学习的潜能,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正确运用课堂即时评价,可以有效地通过评价的导向机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但在操作中若把握不当,容易引起“课堂即时评价形式化”。因此,教师要认真把握其思想精髓,灵活开展,避免形式化倾向。

(二)建议

1.对学生的评价用语要恰当、丰富、诚恳

在实验期间,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言过其实之嫌,夸大了学生的体育表现,隐蔽了学生的缺点,语言不够真实,也不够诚恳。应当让学生面对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在给学生打分时,顾虑重重;给分低,怕打击学生的信心,而现实上却恰恰相反,一些学生却非常满足及格的分数,不再努力。

2.处处有评价,时时促进步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的技能传授,只在考试时才想到评价,平时疏于对学生的鼓励,犯了只重结果不注意过程的教条主义。在以后要加强对学生平时的关注,树立“处处有评价,时时促进步“的思想。

3.改进教法

要改进教学的方法,注重以竞赛、游戏等方式开展教学,以新颖的练习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4.培养体育骨干

在实验班中选拔好体育骨干,赋予他们充分的权利,信任他们,真正发挥体育骨干的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5.巧用学生评价

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学生互评要真实、诚实,也要相互谅解;学生自评,既要横向与同学比较,也要纵向与自己以前的成绩相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要明白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有更大的进步。[e]

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结题报告 篇4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2017年2月10日

《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一、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目前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班化趋势严重。就拿我校来说,班级人数都在10人以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主要以检测为主。课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仍然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就小班化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在小班化的趋势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时代的呼唤: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小学现在凸显的是小班化。从课改精神出发,如何提高小学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本课堂„„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然而,我们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许多教师课堂表面上热闹、生动,对新的课堂改革只是一种“作秀”。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快乐园地。基于以上考虑,提出“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提高小班化课堂效率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

三、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通过有效的小班化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合作、探究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学习方法。

3、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四、课题研究重点

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构建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分析框架;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五、课题研究具体内容

1、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2、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案例研究

3、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文献研究与理性思考

六、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课题申报及开题论证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运用调查研究法,对本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同时引领教师进行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学习,做好资料的收集。深入地学习借鉴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念,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课堂效率基本知识与框架。

2、研究阶段:通过课堂观察、交谈、研究,开展“教师课堂效率”的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定期举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主要探求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成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形成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完成研究目标及子课题的研究任务。结合校本实际,着眼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策略与方法,找出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形成相应的对策。

3、总结阶段: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收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研究报告。除了研究报告以外,还要及时整理研究其它研究成果,为将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另外,还要从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体系,提升校本研究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完善我校的探索经验,努力为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提供一点成功的经验。

(二)研究的措施与保障

3、总结阶段: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收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研究报告。除了研究报告以外,还要及时整理研究其它研究成果,为将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另外,还要从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体系,提升校本研究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完善我校的探索经验,努力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提供一点成功的经验。

(二)研究的措施与保障

1、健全组织,完善方案。同时,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组对研究方案的设计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并组织对课题组成员的专题培训和辅导,达成共识。

2、制订常规,严格制度。为了保证课题研究,为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将科研和教研工作紧密结合,极大地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构建平台,以研促教。定期组织课题的交流汇报活动,努力构建各种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促进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七、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历时一年多,课题组教师都以课题为载体,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形成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一)、总结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

我们认为从新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影响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个,即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二).分析了影响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影响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客观教学环境。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的兴趣、素质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没有读过多少书,文化程度低,甚至大部分是文盲,他们不能辅导孩子的同时,更忽视了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重养不重教。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有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更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2、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观念是否正确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着以下一些区别。一是我教你学,你听着就好。二是只求形似,不求实效。学生是主体,课堂要还给学生,结果课堂是学生的了,教师却收不住了,这样的课堂也谈不上实效。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教师的个人素质还是有差异的。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个人素养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教师的课堂语言。

3、客观教学环境。教材和生活实际有差距,教学设施的影响。

(三)、探索出了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情境创设策略

1、情境创设要有现实生活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内容。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情境创设要有明确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课堂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知识和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在教学中,材料和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情境创设要有生动趣味性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情境的创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

4、情境创设要有发散思考性

解决课堂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提高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5、情境创设要有自主探究性

课堂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课堂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四)、提炼出了小班化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1、问在教学重点、难点处。

教师的提问,应突出实质问题,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抓住那些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哪些内容该如何提问,怎么提问应“心中有数”。还可在预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预设,临场才能做到将“意外”转变为课堂的资源,甚至成为课堂的“亮点”。

2、问在知识本质处。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较以前更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但要想通过课堂,使学习更有效,如何使数学的本质得到有效地揭示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揭示知识内容本质处“精心”设问。

3、问在认知提升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个性的激发,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则需要教师通过提问,适时加以引导,抓住时机,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拓展空间。

(五)、总结出了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预设铺垫

在课前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情感的分析,并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定教学活动,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要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

2、活动有章可循。

为了避免在课堂中过分各自为政的局面,我们应该提倡尊重前提下的“自由”,自由中有条理。要有组织纪律的技巧。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趣味性,多准备一些儿歌。有时也可以运用小红花奖励,但要注意不能够在课堂上当场发放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评比表。对中、高年级学生就要以自我督促、生生督促为主,要把规则内化到他们心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独立思考是美、遵守规则是他应该做到的。

3、活动失败及时补救

课堂中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和状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百分之百估计到的事情,因此教学也是一门让人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我们老师要敢于承认这种失败,并且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六)、研究出了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1、精心设计适量练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作业量的不同,每个孩子知识储备不同,自身学习素质不同,作业量应有所不同。根据能力的高低而布置相对较多和少的练习。

2、潜心布置适度练习

学生的练习内容与其知识的宽度有关,能力稍差的孩子做基础练习,能够稳中有升,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做发散思维的练习,不断拓宽其知识宽度。

3、练习回馈学生学习态度

作业批改与否以及批改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进步密切相关,为后进生转化和临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

4、练习体现趣味与生活延伸

练习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儿歌,丰富精彩的拓展阅读,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和精巧有趣的趣味数学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七)、探讨出了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1、即时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即时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用激励性的言语评价,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用肢体语言评价,如对学生点头表示肯定,或者拍拍肩膀,摸摸脑袋等;也可以采取形象的评价,如用“小星星”“小红旗”等,把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用更形象的方式来体现。

2、延缓评价

在课堂上,许多新知识都需要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进行探索交流的教学环节去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生之间交流的意见难免会发生碰撞,这时教师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

3、个性化多元多层次评价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也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在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身上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个性化评价: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的速度、整洁程度、正确率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制定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如对于优秀、中等和学困生可以进行分层评价,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都能拥有优秀的等级。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班化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结题报告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儿童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历层次的增高,“问题”会越来越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创新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和个性之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地学”,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与“创”。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要素。

二、实践意义

时代性:当今社会正步入创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

现实性: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习活动胶结在一起,贯穿于活动的经纬,每位学生都会体验到问题的存在,拥有自主提问和探究的时空,感悟问题的意义,都可能具有“问题的头脑”和“问题的眼光”。

发展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增长、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开启和学生的能动思索。教学活动中这种开启与思索多以问题为起点,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则成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我们把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帮助每个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和善问,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价值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本课题从教育学和教学法的角度,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萌发、形成、巩固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理论探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在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形成的途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

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活动为阵地,探寻在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掌握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地发展。

独立性与综合性的统一。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特征。问题意识则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问题意识又与合作意识、分享意识、竞争意识等融为一体。

四、支撑理论

创新教育理论。“问题”是教与学的中介,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观念表现。课堂教学更应强调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主动发问,生动活泼地发展。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着个体在思维活跃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方面的差异。

五、研究的过程(一)分解、申报,健全研究网络

《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其实施主要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个层面,涉及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不同侧面。围绕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课题组分解、设定了四个子课题,将全区十五所小学划编为四个相应单元,各学校成立均课题组,根据申报获得的子课题,结合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分解、确定子子课题,由学科教研组、骨干教师、学科教师承担,负责具体研究。区教研室全体教研员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负责对基层学校相应子课题和相关学科子子课题研究的指导、引领、服务工作。这样,我们在课题研究的一开始就建立起了从区教研室(教科室)→片区子课题组→学校子子课题组为线索的层级传递的三级管理网络和推进梯队,区教研室、教科室负责课题工作的总体协调和整体推进。每位教研员和教科员个个主持一至两项子课题,各小学校校有课题,所有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全部成为课题的研究者,理论研究自上而下,实践研究自下而上,点、线、面纵横联结,有机贯通,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有效实施。

(二)、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

1、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的新课程理论知识,特别是和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为较好地实施课题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2、加强集体备课,互听互评勤交流

为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要求组内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就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针对重难点提出好的策略,哪里适合为学生创设问题意识,如何做好铺垫,如何埋下伏笔等等。让每一堂课都在有备而上,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加强组内教师互听互评,通过反思找寻不足,进而改进。(集体备课、听课)

3、实验教师通过平时掌握和课间谈话等方式,对本班级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比较全面地调查了解。发现有丰当一部分学生课堂上害怕提问题和回答问题,分析其原因:

①、由于学生的来源比较广,知识基础差别比较大,受教育的程度不尽相同,加之年龄小,能力有限,知识的储备较少

②、多数学生能力差,存在着自卑心理,害怕老师找他回答问题,更没有足够的胆量提出问题 ③、由于受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

④、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强,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害怕问题提出后碑教师和同学嘲笑。

⑤、还有少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题组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1、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2、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提问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倾听、表达、交流和比较。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4、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立足课堂 具体实施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为此,在具体实验教学活动中,我们位课题组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组织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有效的课前预习,是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自己已经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并做好笔记。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进行反馈,及时抓住学生反馈上来的教学信息,适时调整课堂教学。通过预习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能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或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观察课题,了解相关信息,尝试从课题中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学会从别人的回答中发现问题。

(3)、引导学生对学完的知识进行整理,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在整理新知中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

(4)、引导学生多问个“为什么?”学会从学后提出延伸、拓展性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

(1)引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2)探究新知中,提供问题情境

在知识的探究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悬念,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常识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感和自豪感。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学习情绪就会高涨,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注重在设置知识应用环节上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发现、解决问题。

通过课题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各实验教师任课班级学生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课堂不再沉闷,学生有所思有所想,学习兴趣浓厚,很多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下也总会与老师交流探讨一些科学小问题。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我们深知让所有学生真正地具有“问题意识”一学期、一学就可以形成的一种学习习惯,那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可问。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把对学生的培养意识坚持下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培训、指导,夯实研究基础

研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缺乏理论指导的研究,将是盲目的、浅层面的、低效率的研究。为此,我们把理论学习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做到先行一步,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计划、有针对、有重点地对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培训。根据可能涉及到的培训内容,区教育局、基层学校分别购置了相关的书籍,供教师阅读。各课题组与学科教研组有机联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研读教育专著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作为理论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研室还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围绕课题来我区讲学。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侧重于实践操作。为了有效指导、引领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实验,教研员和教科员经常深入到基层、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教师中,作专题辅导讲座、教学指导、教学示范、教例评析等,就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途径、方法等现场说法。课题研究期间,教研员累计作专题讲座近六十场次,作教学指导、教学评析近六百场次。教研室主任、教研员都亲自走上讲台为一线教师上示范课与研究课。

(五)总结、反思,积聚研究成果

研究的现实土壤是实践,研究的阳光便是教师的理性反思。对于教师来说,理性反思就是自觉地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对象,全面、深入地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以达到提高业务素质、改进教学实践的目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通过研究自己的教达到改进自己的教,教中学、学中教,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进行反思,主动撰写课题研究随笔。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专题教育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比

六、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上的初步收获

小学生——6~12周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他们的心智发展还很稚嫩,自我独立意识薄弱。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其思维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见人所不见,想人所不想。有时受某一现象启发而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培养——广义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通过创造适宜的条件和环境,促使对象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特定活动。这里指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教师通过长时间的指导、帮助和训练,使学生获得某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活动。实际上,面对原先就有着一定问题意识的小学生,我们所理解的培养应该依次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保,即保护孩子好问的天性,使他们想问;二是松,即松开束缚孩子发问的枷锁,使他们敢问;三是还,即还给孩子自由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多问;四是引,即引导孩子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并提出问题,使他们善问;五是帮,即帮助孩子采用合适的方式来设法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并获得相应的锻炼和激励,使他们乐问;六是督,即督促孩子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从小养成“事事问”、“时时问”的习惯,可见,“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细微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内涵,即以小学生为对象,以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养成学生“敢想、善问、乐思”为归宿,帮助小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上的积极尝试

讲究授渔、应用、收获,形成智慧头脑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认知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新知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课题组的老师努力进行了以下探索:

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们告诫大家“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宝藏”。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授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把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会学,善学,最终乐学。学习的方法很多,课题组成员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出问题;可以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以及适用领域等方面提出问题;可以从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个让大家动手、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个让大家必须用新知才能解决的问题……逐步形成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面对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勇敢应对。学生有了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冲动,及时引导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自己获得答案,这正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困难时,课题组的老师注意及时点拨新的途径和方法:查找工具书、与同伴研讨、上网查资料、请教师长等。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获得了方法,形成了能力,更赢得了思维的启迪、心智的发展。

多元收获。课题研究实践告诉全体成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他们一旦拥有了“问题眼光、问题头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智慧技能、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方法乃至他们的视界都会有明显的改观。学生的多元收获,丰富了学生的多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智慧头脑的形成就指日可待了。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两年多的摸索,课题组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同程度地收获了可喜的成果,但我们清醒地看到,受主观视野、能力和水平所限,加上部分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还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理论开掘还不深、触角延伸还不广(限于学生的课堂、学校、学习生活,囿于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对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触及不多)、个性色彩还不浓(形成的大多是些普遍性的认识,地区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的地域特色还不鲜明)、实践成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还不强(还没有能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不同个性学生实际的具体实施策略)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课题组将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入实施下去。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努力克服教育的功利意识对课题研究的弱化影响

从实践看,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为问而问的倾向,问题缺乏探究的价值,不能成为教和学的主线,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和学的主要目标。不少教师在分析提问的效率时更注重于它对教的意义,迫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追求问题解决过程的简单化,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疑、质疑、释疑的时间、机会减少,空间受到挤压。大量情况下,出于追求传授知识速度、数量及效率的考虑,功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萌发、解决能力的提高关注度受得弱化。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有备而来,学生疲于应付。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诱发、培养,则应突出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发现问题,自我寻求答案,或者同伴互助,共同探究。这一变化,要求教师从发问者转向导问者,由答案的剖析、确认者变为探寻结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全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必须具备更民主的教学态度和更稳定的心理素养,才能自如地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各种表现形态;必须形成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更深厚工艺修养,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探索之舟。否则,教师将成为学生问题意识蒸发的沙漠和陨落的汪洋。

3.努力发挥课题的深入推进对区域教科的综合功能

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结题报告 篇6

易县高陌初级中学

孙建新

学科: 化学 活动类型:校本研修 活动时间:2012年9月-2013年1月 主持人:孙建新

参加人员:王秀芳、赵芸婷、曹文仙、李术会 活动方案制定人员:孙建新

研修任务: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研修方法:查阅资料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讨论交流

一、研修课题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我校实际发展为主题,以关注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为了学校研究,在学校中研究。并深入贯彻素质教育方针,遵循“求真务实抓课改”的要求,创新校本教研方式,通过学习气氛与训练课程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在化学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化学课堂的开放度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提升教学质量。

二、本课题目的、意义(问题提出)

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以达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最新的科技动态,来展示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示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 便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传统的以黑板、粉笔、挂图为主的教学手段正在向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手段发展。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超越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冲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教学容量,创造出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物极必反。在很多教师的印象中,多媒体教学应该对学习效率是有较大的促进性的,然而,有的学生说:“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且变换快,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还有的学生说:“有的教室音频系统和设备不太稳定,声音时大时小。这些都说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亦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我校也很普遍。

三、研修课题的预期目标

1通过开展教学研究,解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改变教科研活动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不能指向学校自身问题解决的倾向;

2、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让教师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引导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立足于在实践中真正解决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

3、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改善我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业务能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4.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四、研修课题的实施措施

1.创新教研形式和内容,改变单一的听课和评课形式。以课例为载体,通过教育教学,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同上一节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将实施“六步骤”校本教研方式,即: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修改试讲----观摩研讨----总结反思----再次执教。教研组内定期开展“人人讲课,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在互相学习、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究出“学习气氛与训练课程的有效互动”的方法。

2.强化学习,提高认识,提升能力。每位教师除研读要求读的一本教学刊物外,还要学习《中小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小学化学教学与研究》、《中学教学设计》等,并做好学习记录,写出学习体会。领悟《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建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努力将新观念、新思路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要求,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的开展好常规教研活动,让教研组的活动发挥其实际的作用。

3.使行管理制度化,保证研究顺利开展。每周要保证有固定的研讨时间,并轮流负责记录每次的研讨内容,建立专题研究的资料档案。研讨形式可以是理论学习、交流探讨、课例研究等。每个月至少有一节专题研讨课。不能只停留在研讨课和评课上,要开展二次研讨,甚 至三次研讨,通过多次对同一个问题的不断深入的探讨,寻求突破,达到举一反三之迁移效果。

五、研修课题的步骤

2012年9月: 1.理论学习。

2.围绕我校校本教研的主题,制定化学教研计划。

3.集体备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利用多媒体可以突出物质变化的过程。

2012年10月:

1.教师进行化学实验基本功比赛

2.集体备课:原子的结构。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2012年11月: 1.同课异构展示课。

2.集体备课: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可与实验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

2012年12月:

1.主题研训第三阶段――多媒体与化学实验的关系研讨交流。2.主题研训第四阶段――总结反思过多媒体使用中的不足之处。2013年1月:

总结研究经验,整理研修成果,撰写研修报告,做好后续工作。每员教师有真对性的上一节公开课。

六、研修成果及反思总结:

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魅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增加课堂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学生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教学的确对提高课堂时效大有裨益。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增大教学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增大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多媒体的运用可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提高人的感觉和思维的能力。解决教学中的抽象问题,正确地选择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 解决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完成化学课堂上无法进行的实验,串联各章复习的知识网络。

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1、2、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上的盲目性。

教学课件制作技术有待提高 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

3、“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 的现象。

4、课堂师生情感交流太少 屏幕影像、文字接踵而至,学生无法招架,教师的身态行为、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语言、情感上的交流很难派上用场,师生沟通太少,致使教学亲和力下降。

5、多媒体教室的环境因素 多媒体教室,或投影亮度不够,学生难以看清;或光线较暗,学生无法记笔记;甚至有时形成了课下学生借来课件照抄的局面;或由于其它因素影响,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于集中。

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结题报告 篇7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高效

现在许多学校的硬件建设不断提高,不少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学校多媒体教室建设上了一大台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已蔚然成风。时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而适时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于一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使教学表现形式新颖而引人入胜,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科版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战争与和平》一课,笔者在制作课件时通过常用的PowerPoint、Flash等技术,把一战、二战和两伊战争的场面展示出来,就更好地体现了战争对人类、环境和资源、世界经济的影响,更能体会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可以说利用优美的课件把所展示的知识点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和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活用多媒体的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各种生活情景,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对于数学、物理及化学等理科中较难表述清楚的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或演示教学,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和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很好地强化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如语文教师在讲《乡愁》时,先创设了一个思乡的声频情境,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导入新课。在图片上播放流动文字:“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之后设计了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接着又设计了与课文重点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通过多媒体逐一展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多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各种表现手法、手段的应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能力,从而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捷的方法得以解决。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只注重强制性的灌输式学习,而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速度、深度、广度上大大提高。如不少学生学习几何有难度,总是无法想象那些空间而又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几何教学来处理,其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形象化、具体化。如果活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在制作课件时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能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地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相离”“相切”“相交”的知识。这样极大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上一篇:太美的承诺因为太年轻下一篇:中英句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