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知识摘要(精选6篇)
小学心理健康知识摘要 篇1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摘要
1.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
2.什么是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3.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如果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4)切忌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4.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吗?
不全是。来访者有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健康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另一类是心理偏常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5.心理咨询对你有哪些帮助?
(1)教会你管理自己的情绪,使你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避免罹患各种情绪障碍。(2)帮助你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使你拥有完善的认知体系,避免因为错误归因而导致种种失败。(3)教会你应付生活中种种挫折的方法。
小学心理健康知识摘要 篇2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这些孩子中有95%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是有其特殊性的,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情感冷漠,自卑心强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法则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太愿意与外界接触,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自我评价偏低。
2.厌学情绪严重
学习和教育促进小学儿童情绪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又成为制约儿童认知活动,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可塑性极大的时期,他们的品德、观念、行为习惯都在形成中。学习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而留守儿童大多属于隔代抚养,祖辈对晚辈大多比较溺爱,父母对孩子的关于很多时候只停留在物质层面,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目前农村中流行的亚文化,如“读书没用,就打工挣钱”之类的话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错误的引导作用,造成许多留守儿童有厌学甚至放弃学习的心理。
3.缺乏安全感,叛逆心强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在家里喜欢与家长对着干,在学校喜欢和老师对着干,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等。
4.心理负担重,情绪焦虑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留守孩从父母那里体会到在外奋斗的艰辛和无奈,父母也常借此教育孩子要努力读书,并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则会受到父母的责怪,内心也会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辛苦付出。因此,他们的心理负担比较中,也经常焦虑。
5.道德判断能力差,越轨行为严重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阶段,但是要形成自律意识却不是那么简单。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束,加之祖辈的宽容,留守儿童极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认知程度不够高导致他们常被年长的人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等违法行为。
农村中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告诉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将这些心理特点重视起来,并在德育过程中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了解德育的对象,才能走进他们的心,德育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德育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重活动开展,轻心理培育;重抽象灌输,轻情感体验;重课内教育,轻课外实践;重共性要求,轻个性呵护的倾向,导致德育针对性不够强,实效性不够高。有必要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德育:
1.根据德育对象的需要心理施教
农村中小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他们的心理需要与城里的学生不同。他们往往有更急切的被关爱的需要,不仅是在物质方面,更是在精神方面。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内心世界很少会愿意敞开,孤僻的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但是他们也渴望被了解、被爱。在学习方面,如果成绩不理想,他们容易形成自卑感,如果教师进而施压,他们就更加逆反,不愿意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灌输”阶段,一味地灌输并不能使得学生良好地“吸收”。在德育实践中,很多“灌输”其实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因此,需要探索“灌输”和“需要”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有根据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德育工作就能更顺利地开展。
2.德育的疏导方针及其心理依据
德育要能够被对象所接受,一要靠内容正确,二要靠方式方法得当。疏导方针不但对方式方法起指导作用,而且还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影响,因为显而易见,疏导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增强针对性内容的过程。疏导即疏通和引导,与“灌输”是相辅相成的,在德育过程中,疏导是极其重要的。
德育疏导方针是要对学生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疏通,让他们畅所欲言,并且把不同的思想观念引导到正确的思想观念上来,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疏导方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基于德育对象的心理差异和接受心理规律。每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心理和行为都存在着差异,在对其进行疏导的过程中要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进行教育。
知识的存在形式论文摘要 篇3
人类的知识有三种存在形式:意识形式、符号形式、物化形式。知识的意识形式之本质特征是创造性。知识的符号形式之载体历经变迁,当代数字化革命意味着知识以电子资讯的形式存在。知识的物化形式隐含着新知识的胚芽。知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知识增长的内部动力。人是知识系统的主体。弄清知识的存在形式及其关系,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改进。
作者:孙金年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南京,210097
刊名: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
卷(期): 2003 40(1)
分类号: C912
小学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篇4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会员充分认识有关心理学的知识概念,也让同学们了解到现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趋势。因此我院及协会成员于20XX年XX月02日晚上6:15到实验剧场听讲座。
这次讲座是由浙江大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龚惠香教授主讲。她写了90多篇论文,10多篇获得一级论文。她的讲座让全场同学们佩服不以,带动了全场的气氛。其中一个游戏环节,叫做“心有千千结”,她让16名同学上台玩这个游戏,同学们情绪高潮,都很积极的上去。这次活动提示了团结的重要性,引起了全场的小高潮,快到结束时老师让我们去看一本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最后老师以一句至理名言结束了这场精彩的心理讲座。在场的学生都记住了这句话“太棒了”!这种事竟然发生在我身上,又给了我们一次成长的机会!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让我们懂得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不要做时代的阿Q!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篇5
安底镇杉林小学
张恩碧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15年10月10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今年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3.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吗?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4.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5.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6.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7.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8.什么叫心理障碍?
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碍”程度也就越深。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9.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第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第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10.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健康知识有奖问答 篇6
1、手足口病主要通过_________传播。
2、用麻黄素滴鼻液滴鼻时间莫超过_________。
3、孕妇的配偶或家庭成员查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及e抗原阳性者,应及时补种_________。
4、高黏滞血症是指_________超过正常标准。
5、缺铁性贫血,需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其中以_________为最佳。
6、崴脚后在受伤的急性期,应该选择_________而不是热敷,等48小时后,才用热敷。
7、服用牛黄解毒片用药时间不要超过_________。
8、婴儿一般长到_________个月就可以完全断奶了。
9、胆固醇包括_________(俗称“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
10、肺结核主要有三种检查方法:痰结核菌检查、_________、结核菌素实验。
11、健康的皮肤,拥有一层天然的保护膜——皮脂膜。正常的情况下,含有约5%~7%的油脂,20%~30%的水分,呈_________性。
12、平时可用_________泡开水当茶饮,有利尿排石、清热利湿、防治尿路感染、预防肾绞痛发作的功效。
13、惊厥以4岁以下儿童多见,可分为有热惊厥和无热惊厥两类。小儿以高热引起的惊厥较多见,常常发生在体温骤然升高的第一天,_________以上的高热最易发生。
14、养生之道包括哪四点:_________、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审因施养。
15、养生之术囊括了哪七个方面的内容:神养、_________、气养、形养、食养、药养、术养。
16、烹饪豆角时加_________,不仅可以改善口味,还可以杀菌解毒。
17、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_________克,其中包括通过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盐的量。
18、女性不宜穿哪三种内裤:太紧的内裤、深色内裤、_________。
19、更年期女性绝经后_________取环最适宜。
【小学心理健康知识摘要】推荐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10-21
中心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06-16
2016-2017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07-03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测试题05-16
老达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07-08
小学心理健康常识08-21
小学心理案例07-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题08-08
小学生心理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