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医学

2024-05-08

心理辅导医学(精选12篇)

心理辅导医学 篇1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综合国内外多种与医学有关的心理行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而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做好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也是众多辅导员经常考虑的问题。通过学习医学心理学,以及在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原理,可以帮助高校辅导员顺利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因而它也就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处理焦虑性和抑郁性障碍

焦虑(anxiety)是因不能达到目的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预感到不祥和担心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现在社会竞争之激烈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校压力很大,认为自己无关系、无门路,人生前途渺茫,有些学生看见外面激烈的竞争,自信心也就慢慢地丧失了,甚至想到逃避人生等等,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是绝不容忽视的。

焦虑性障碍具体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类。现实性焦虑亦称客观性焦虑,它是一种对学业或就业等产生的焦虑。有些大学生经常性地过分担心考试不能过关或者担心毕业后没有工作,以致产生过分的焦虑。对于学生来说,轻度的焦虑一般不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反而可能有利于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面来。但是,如果是过度的焦虑,那么就是不正常的表现。

首先,对于那些因在校园生活中碰到挫折或困难而发生焦虑的,可以依据实际的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后再行处理。其次,对那些源于内心的幻想或知觉的焦虑,应当根据其内心的状况,运用医学心理学中精神分析与分析性心理治疗较为合适。

抑郁性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肢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属情感性障碍的一个方面。它在心理障碍中是最常见的,同时也是不易察觉的。它的突出表现是持久性的情绪低落,还可以出现睡眠障碍、对生活失去兴趣、活着没有意义等表现。当抑郁情况严重的时候,会出现自杀意念或企图。

近十几年来,高校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说明对自杀行为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对有自杀危机者,应耐心倾听,努力找到其绝望的原因,同时要给他们营造一种安全、接纳的环境,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如果是由现实生活应激事件引起的自杀危机,可采用医学心理学中的疏泄法、支持治疗等心理干预方法,以帮助他们度过危机。

二、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早期干预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psychosexual disorder)又称性变态,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它可以表现为同性恋、恋物癖、异装癖、异性癖等。一般来说,性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后就很难改变,所以早期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性心理障碍,性心理咨询是早期干预的重要手段。平时在高校的校园中就要对性心理障碍的一些表现做一些对应的宣传工作。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性变态患者来说,应用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对他们的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

三、了解医学心理学有助减少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包括酒瘾、药物依赖及因特网成瘾等。其中,因特网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网瘾”,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不上网时,总是想着因特网;上网时间比预计要长;上网明显影响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等。通过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为治疗网瘾提供较多的方法。比如认知行为治疗等,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较多办法。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与医学心理学关系密切。通过学习和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桑供春蚕,花引蜜蜂,这是对辅导员工作最好的诠释。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本人认为学习医学心理学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

摘要:探讨医学心理学在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医学心理学,对常见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论述。结论:在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应用医学心理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心理辅导,高校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4-170.

[2]饶红艳.对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73-74.

心理辅导医学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胃镜室检查病人200例,1月份100例为观察组,2月份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14~78岁,平均41.3±16.0岁,排除有严重的肺部疾患、心脑血管疾病及极度虚弱者。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的术前准备、检查方法、用物、检查时间和操作人员均相同,其中观察组在预约时和检查前10min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干预,其余条件无差异。其余条件与干预组相同。检查前心理干预:护士热情主动地给病人讲解与该检查相关的医学知识,检查目的、方法、简要经过,检查中可能会出现不适感觉,应怎样配合才能缓解。发现患者的不正确认知或对镜检不利的应对方式,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安慰、疏导。还要向病人保证,医生会用熟练的技术仔细检查,并尽量减轻病人痛苦的。多用乐观的鼓励性言语肯定患者的勇敢行为,帮助患者良好地应对镜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增强适应能力。检查前情绪干预:及时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对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及时给予减缓或消除,耐心讲解情绪与疾病的互动关系,邀请病区检查效果好的病人现身说法,消除负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检查中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嘱精神放松,消除恐惧心理,说明检查时的痛苦、不适是短暂的,检查后一切均会很快恢复正常,应积极配合操作。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面色、神志、脉搏,变化,并告知只要积极配合,检查就会很顺利完成。当内镜至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当内镜进入食管后,再嘱深呼吸,避免剧烈的恶心、呕吐和呛咳,并将唾液吐于碗盘内。操作者一定要动作轻柔,保持安静,以免增加患者紧张情绪。操作中不谈与患者无关的话语。检查中护士有意识地握住病人的手,表示安慰和鼓励,必要时让家属陪伴,增加安全感。检查后干预:术后告诉患者咽喉部不适或疼痛,2天内会减轻或消失,不要用力咳痰,防止损伤咽喉部黏膜,并且2小时后喝水,吃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有腹痛、便血及时来院就诊,感谢病人的配合。家庭成员心理干预:通过家庭成员进行心理干预,家庭成员的帮助会激励患者完成更多的心理行为,改变应激的应对方式,减轻患者紧张焦虑心理,家人的信心、理解、鼓励,能使患者意志增强,置管顺利。观测项目:询问并观察患者焦虑及恐惧情况并记录,从胃镜插入口腔开始计数直至检查完毕,记录恶心、呕吐次数,从胃镜插入口腔开始计时,直至检查完毕,记录检查完成时间。

2、结果

观察组预约时与插镜时平均值几乎无差异(P>0.05),对照组预约时与插镜时值差异明显(P<0.01)。检查中对照组心率,血压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胃镜检查中循环系统较稳定,观察组镜后恶心、呕吐次数与检查完成时间均少于对照组。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病人紧张、恐惧程度明显减轻,恶心发生人数也明显减少(P<0.05)。

3、讨论

胃镜检查是一种刺激源,可引起人体明显的应激反应。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胃镜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最常见的诊疗手段之一。但实行检查过程中由于患者对胃镜检查知识的缺乏及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会感到紧张、恐惧及出现恶心、呕吐等躯体性应激反应,超出了胃镜本身应有的痛苦体验,研究表明心理干预能减轻人的心理应激反应,减少与应激有关的激素分泌。认知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人、对已、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情及行为。在胃镜检查中通过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认识,通过相关医学知识教育和患者的现身说教,使患者得以以合理的认知来代替不合理的.认知,从而解除心理障碍,稳定生命体征。通过分心技术把患者的注意力从治疗心境中散开,对减轻和缓解条件性恶心、呕吐及焦虑很有帮助。亲情的滋润,社会的关注是治疗疾病的最佳良药,是患者耐受各种治疗的基础。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之在胃镜检查中,患者通过心理干预配合深呼吸大大减轻胃镜检查带来恶心不适。从本文结果可看出,实验组恶心、呕吐次数明显减少(P>0.05),患者心理放松,积极配合,使胃镜检查得以顺利进行,大大缩短了插镜检查完成时间(P<0.01)。

心理辅导医学 篇3

关键词: 定向医学生 心理学课程 心理素质

近年来,由于部分医生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不高,导致很多患者与主治医生缺乏沟通与了解,从而使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不仅影响病情疗效,甚至引发医患矛盾。作为未来临床医生的潜在资源,定向医学生毕业后工作对象是患者,在专业技能上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受医患关系紧张等影响大及专业特殊性,使其具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群体的不同特征。尤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工作职能己从单纯疾病治疗转变为身心整体诊疗,因此对定向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1]。定向医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因此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2]。由于定向医学生来源背景、入学目的、社会因素等各方面情况不同,因此少部分定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疏导、咨询技能、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在人际交往特别医患沟通中缺乏技巧,导致他们在各种行为上怠慢消极,进而产生诸多问题,提高学校和医院的管理难度。因此,提高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咨询技能势在必行。目前,关于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较少,而在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更是鲜有文献报道。为此本文对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探讨,为医学院校采取针对性措施和方法提高定向医学生的综合心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可为有关研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笔者于2015年7~12月选取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大三定向医学生共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3名,女生57名;独生子女20名,非独生子女80名;平均年龄(21.13±1.96)岁。

1.2研究工具。(1)以《大学生心理素质》[3]为基础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问卷包括39个题目,分为突发应对、关系形成、换位思考、情绪意志、生活适应、耐受挫折、丧亲调整、考核应对、课堂应对及遗失应对共10个因子。采用5点法计分。有6题为反向计分。经测试后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1。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普适度,适合作为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工具。(2)心理学课程收获自评问卷。问卷包括1题目。采用5点法计分,最低1分,最高5分。

1.3研究方法。在心理学课程结束时,对选取的100名大三定向医学生发放问卷,并让他们当场作答。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

1.4统计方法。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之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课程收获情况。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得分为133.03±12.01。80%的调查对象高于中间值117分。突发应对、关系形成、换位思考、情绪意志、生活适应、耐受挫折、丧亲调整、考核应对、课堂应对及遗失应对得分依次为24.02±2.89、15.04±1.85、15.11±1.23、19.01±1.04、14.13±1.21、19.98±4.18、6.87±1.14、10.01±1.23、5.12±1.87、5.88±1.11。除课堂应对和遗失应对之外,其他因子均分均高于相应的中间值。其中,课堂应对高于中间值6分的占17.72%,遗失应对高于中间值6分的占31.87%。心理学课程收获得分为4.42±1.14,高于中间值3分的占84.25%。

2.2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课程收获性别差异。通过t检验发现,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学课程收获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心理素质突发应对和课堂应对两个因子上,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得分(见表1)。

2.3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各因子和心理学课程收获相关性。通过Pearson分析发现,心理素质和课程收获呈显著正相关。除丧亲应对因子和遗失应对因子外,心理学课程收获和心理素质其他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

2.4心理学课程收获对心理素质的回归。第一步,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采用强迫法进行回归分析。分析时,将人口学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男生以女生为参照组,独生子女以非独生子女为参照组。结果显示,男生和独生子女均未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以课程收获为自变量,以人口学变量为控制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采用强迫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心理学课程收获进入回归方程,能显著预测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标准回归方程为Y=0.309X(见表3)。

3.讨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很多。如樊富珉等[4]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向群英等[5]认为,心理素质指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笔者认为,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指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医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及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医学实践活动中,当自身或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时,大学生个体表现出的习惯化的、稳定的应对心理与行为的素质。

心理素质是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关于心理素质的结构,有二因素说[6]、三因素说[7]、四因素说[8]等。本文研究的心理素质由突发应对、关系形式、换位思考等10个因子构成。研究发现,八成以上的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得分高于中间分。说明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是比较高的。但是,仍有近两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偏低,尤其在课堂应对、遗失应对及丧亲应对等因子上,定向医学生得分普遍较低。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三年,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差,对待一些丧失问题仍有较大的情绪波动,难以在一段时间内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性别差异来看,也许是受到两年多医学专业学习的影响,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在心理素质突发应对和课堂应对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和男生相比,女生较为感性,遇到一些事情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必须努力调整定向医学生的应对方式,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影响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发现,重视心理学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有助于增强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学课程是定向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评估和心理应激、病人心理和医患关系等内容。医学院校必须充分重视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定向医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专业需要,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振,孟润堂,任妮丽,等.基层医务人员幸福感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5):137-139.

[2]卢少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经营管理者,2014(22):279.

[3]刘亚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5]向群英,唐雪梅.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孟莉,徐建平,孙发利.当代师范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模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6):114-117.

[7]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3-45.

[8]韩承敏.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构想[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9(3):49-52.

心理辅导医学 篇4

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

一般医学院校的特色专业都集中在医学专业上面, 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往往会在具有特色的医学专业上面下功夫。而非医学专业大部分是在医学专业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和成熟的基础上才开设的。从我国各医学院校开始招收非医学专业的时间来看, 一般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的时间较短。在非医学专业开设的初期, 大部分的专业建设人都是从相关专业分离出来后才开始探索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 与原有的医学专业相比较, 非医学专业显得“底气不足”。另外, 非医学专业开设的原因除了响应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外, 还有一个原因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也就是为了辅助医学专业更好的发展而开设的。因此,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 限于资源的有限, 学校首先支持的无疑是具有优势的医学专业。这就使得在夹缝中生存的非医学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落后于医学专业, 非医学专业的发展因为“营养不良”更加举步维艰。

2. 学生对非医学专业缺乏正确、全面的了解

在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当中,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非医学专业的。由于很多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都没有在相应的网站对其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就业前景等做具体的解释, 因此这些学生在进校前对其所学专业几乎不了解。开学后, 有的学校也没有为他们举行专业课程教育课和细致的讲解专业概况。有的学生从高年级学生那里咨询到的甚至是对本专业的抱怨与不满, 这些便导致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一进校内心就充满了困惑感, 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3. 各方压力大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每到假期回家, 邻居和亲朋好友总会问“现在在哪里读书啊?在哪个学校读书啊?”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同时伴随着这些问题的还有他们表情和话语由赞赏和倾慕到失望和不解的变化。医学院非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非医学专业本身就很敏感, 再加上别人总是反复类同的质问, 这便在无形中给非医学专业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于专业的压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一般在学习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还要学习一定的医学相关课程, 这对于没有系统学习医学课程的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而导致补考、重修现象严重, 这便加重了学生心理负担。还有一部分学生进行辅修医学专业来坚守着对医学专业的向往, 这无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1) 但也有的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没有一门课是和医学知识相关的, 这样就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为他们在医学院校里面学习了几年的时间, 最后可能连最基本的医学常识都不懂, 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医学院校里面读书是“名不正、言不顺”。

4. 自我认知不足、自身定位模糊

自我认知 (self-cognition)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2) 一部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 总觉得自己是医学院校里的“异类”学生, 觉得自己不如医学专业的学生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非医学专业学生自身定位模糊, 对以后的职业方向不确定, 觉得自己以后的竞争力太弱, 因为既不能和医学专业的学生相比, 也比不过其它综合性院校同类专业的学生。

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

1. 对所学专业缺乏动力和兴趣

非医学专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专业调剂到非医学专业的, 所以从一开始这些被调剂的学生就对自己的专业带有不接受或者反感情绪, 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学的专业不好而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有些学生大学期间甚至放弃了本专业学习, 转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其它专业。 (3) 有的学生一门心思的把希望寄托在转专业上面, 一旦转专业失败就会产生强烈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从此便一蹶不振, 打着在学校读书的旗帜实则是在学校混日子。也有学生没有认识到现学专业对自己以后发展的重要性, 而把全部精力和希望都放到自己心仪专业的考研上面, 以希望改变自己“配角”的身份和证明自己不比医学专业的学生差。

2. 在医学院校缺少话语权和自信

话语权也就是说话权, 即控制舆论的权力。处于“边缘化”的非医学专业不是医学院里面的“主角”, 故很多时候会受到在学校享有优先发言权的医学专业学生潜意识的排斥。学校学生会和各种社团里面, 医学专业学生的比例都非常高, 所以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校学生会是比较难的, 社团相对好进一些, 但是在社团里面也是属于“少数派”和被忽视的对象, 这些体验都会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和伤害。

3. 对就业缺乏信心和方向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 各专业的毕业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都不是很容易, 而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从每年的学校毕业季招聘会上, 都可以看到去医学院校招聘的医院很多, 有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和招聘需要的岗位人数达到1:8的比例。可有90%以上的招聘单位招聘的都是医学专业的毕业生, 招聘非医学专业的单位却很少。没有毕业的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前景是如此的惨淡, 也就没有信心努力去学好自己的专业了。

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措施

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解决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也不是单一的。要预防和干预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 应该从专业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着手。

1. 做好专业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这里所说的专业思想指的是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总体认知、心理适应及各方面的反馈情况。如何做好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 学校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形成从新生入学阶段到毕业阶段全程化、持续性的专业思想教育。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事先要进行策划和安排, 有针对性的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进行系统性的介绍, 给学生留下良好的专业印象和对专业发展的希望以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第二, 老师方面;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辅导员老师, 都要加强对专业来胧去脉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优越感。此外, 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多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情绪消极和不稳定的学生进行疏导,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第三, 父母方面。父母要多和子女沟通, 不要因为孩子的非医专业打击孩子, 甚至说讽刺的话。古话有云:“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让孩子用这样的心态和信念去对待自己的专业, 鼓励孩子无论学什么专业, 只要学好了, 就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机制, 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 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 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 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4) 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医学院校要利用好学校各方优势资源来完成。一方面, 各医学院校可建立完善心理咨询中心, 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人员队伍, 长期或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和咨询辅导活动。 (4) 另一方面, 非医学专业院系也可以邀请心理老师针对本专业的学生以讲座方式进行引导, 在讲座的过程中, 用非医学专业的学科或学生来举例, 增加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存在感和被认同感。同时, 对各个同学的心理问题起到疏导性和预防性作用, 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3. 老师要树立榜样、增加人格魅力并列举优秀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老师的言传身教则会对学生产生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影响。作为非医学专业的老师和辅导员, 要提高自身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在本专业工作只是出于工作的需要, 甚至看不起本专业的学生。专业老师也要增加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 争取走出校园去进修的机会, 把自己所学的最新知识和学生一起分享, 增加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校从整体上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身份, 而学校的各个专业都是“演员”。一部成功的作品, 除了导演对题材、剧本、主角等的选择外, 配角的选择也是好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 只有学校里的“主角”和“配角”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配角”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而不是可有可无、被忽视的对象时, 医学院校才能够和谐发展, 非医学专业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下健康成长、愉快学习。

注释

11黄康土.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学园, 2013 (5) :51-52.

22 http://baike.haosou.com/doc/5451246-5689617 .html.

33王静.高校边缘化专业学生心理及对策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 2013 (5) :36-38.

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 篇5

 教学要求

1.了解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分类、结构及特点。2.熟悉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3.掌握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应用。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多种数字式传感器演示  教学重点

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应用  教学课时

7学时  教学内容:

4.1 光栅数字式传感器 4.1.1光栅的分类

按原理和用途分为:

1.物理光栅,利用光的衍射现象,用于光谱分析和波长的测量。

2.计量光栅,利用莫尔现象,用于长度、角度、速度等的测量,又可分为透射式光栅和反射式光栅。

4.1.2 光栅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光栅传感器的结构

光栅传感器由光源、光栅副、光敏元件三大部分组成。2.光栅测量原理

把两块栅距相等的光栅(光栅

1、光栅2)面向对叠合在一起,中间留有很小的间隙,并使两者的栅线之间形成一个很小的夹角θ,如图所示,这样就可以看到在近于垂直栅线方向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些条纹叫莫尔条纹。由图可见,在df线上,两块光栅的栅线错开,形成条纹的暗带,它是由一些黑色叉线图案组成的。因此莫尔条纹的形成是由两块光栅的遮光和透光效应形成的。

W

¹âÕ¤1

dd

ff

dd

ffBH dd¹âÕ¤2

光栅莫尔条纹的形式

莫尔条纹有如下特征:

(1)莫尔条纹是由光栅的大量刻线共同形成的,对光栅的刻划误差有平均作用,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光栅刻线不均匀引起的误差。

(2)当指示光栅沿与栅线垂直的方向作相对移动时,莫尔条纹则沿光栅刻线方向移动(两者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指示光栅反向移动,莫尔条纹亦反向移动。

(3)莫尔条纹的间距是放大了的光栅栅距,它随着指示光栅与主光栅刻线夹角而改变。○ 由于θ很小,所以其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L=W/sinθ≈W/θ

(4)莫尔条纹移过的条纹数与光栅移过的刻线数相等。4.1.3 光栅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光栅传感器作为一个完整的测量装置包括光栅读数头、光栅数显表两大部分。光栅读数头利用光栅原理把输入量(位移量)转换成响应的电信号;光栅数显表是实现细分、辨向和显示功能的电子系统。

1.光栅传感器的常用光路(1)垂直透射式光路(2)透射分光式光路(3)反射式光路(4)镜像式光路

2.光栅传感器的光电转换系统

光栅传感器的光电转换系统由聚光镜和光敏元件组成,光敏元件可以将光量的变化转换成电阻或电能的变化。

3.光栅传感器的辨向处理

如果传感器只安装一套光电元件,则在实际应用中,无论光栅作正向移动还是反向移动,光敏元件都产生相同的正弦信号,是无法分辨移动方向的。为此,必须设置辨向电路。

4.光栅传感器的细分原理

细分电路能在不增加光栅刻线数(线数越多,成本越昂贵)的情况下提高光栅的分辨力。常用的细分方法有两大类:机械细分和电子细分,电子细分的两种最常用方法为:倍频细分法和电桥细分法。

(1)倍频细分法(2)电桥细分法 4.1.4 光栅传感器的应用

由于光栅具有测量精度高等一系列优点,若采用不锈钢反射式光栅,测量范围可达十几米,而且不需接长,信号抗干扰能力强,因此在国内外受到重视和推广,但必须注意防尘、防震问题。

1.光栅数显表

2.光栅传感器在位置控制中的应用 4.2 磁栅数字式传感器

磁栅传感器结构:磁栅、磁头和信号处理电路等。4.2.1 磁栅的结构和种类

磁栅分类:长磁栅和圆磁栅两大类。

用途:长磁栅主要用于直接位移测量,圆磁栅主要用于角位移测量。4.2.2 磁头的结构和种类

1.动态磁头 2.静态磁头

4.2.3 磁栅传感器的信号处理

1.鉴幅方式 2.鉴相方式

4.2.4 磁栅传感器的应用

鉴相式磁栅数字位移显示装置 4.3 感应同步器

一 4.3.1 感应同步器的类型和结构

感应同步器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直线式同步器和旋转式同步器 1.直线式感应同步器(1)标准型(2)窄型(3)带型

2.旋转式感应同步器 4.3.2 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4.3.3 感应同步器的信号处理

由感应同步器组成的检测系统,可采取不同的励磁方式,并对输出信号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根据对输出感应电动势信号的处理方式不同,可把感应同步器的检测系统分成相位式和幅值式。

1.鉴相处理:就是根据输出感应电动势的相位来鉴别感应同步器定、滑尺间相对位移量的方法。

2.鉴幅处理:采用同频率、同相位、不同幅值的交流电压,对感应同步器滑尺两相绕组进行激励磁,就可以根据定尺绕组输出感应电动势的幅值来鉴别定、滑尺间相对位移量,叫做感应同步器输出信号的鉴幅处理。4.3.4 感应同步器的应用

鉴幅型数显表 4.4 编码器

将机械转动的模拟量(位移)转换成以数字代码形式表示的电信号,这类传感器称为编码器。编码器以其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被广泛用于各种位移的测量。

编码器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脉冲盘式(增量编码器)和码盘式编码器(绝对编码器)。4.4.1 脉冲盘式编码器

脉冲盘式编码器又称为增量编码器,它不能直接产生几位编码输出。1.脉冲盘式编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脉冲盘式编码器的辨向方式 3.脉冲盘式编码器的应用 4.4.2 码盘式编码器

码盘式编码器又称为绝对编码器,它将角度转换为数字编码,能方便地与数字系统连接。码盘式编码器按结构可分为接触式、光电式和电磁式三种,后两种为非接触式。

1.接触式编码器:由码盘和电刷组成。

2.光电式编码器:是一种绝对编码器,即几位编码器其码盘上就有几位码道,编码器在转轴的任何位置都可以输出一个固定的与位置相对的数字码。

3.电磁式编码器: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磁敏感元件,主要优点是对潮湿气体和污染敏感,体积小,成本低。作业:P95 7、8

医学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浅析 篇6

关键字:医学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1-0068-01

一、医学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含义和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要实现对医学高校辅导员进行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在客观分析辅导员个体的主观因素和医学高校客观环境的基础之上,确立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并围绕短期、中期或长期职业目标而不断奋斗。医学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自我分析、目标设定、目标实现策略、调整与修订等方面的内容。

二、做好医学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医学高校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队伍,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品德的提高、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掌握学习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医学高校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辅导员作为高校德思想政治工作的承担者,也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医学高校辅导员本人,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完成工作任务,必然也应该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将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将会促使高校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进而为国家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实现医学高校和辅导员的双赢。高校在帮助辅导员发展职业生涯、管理其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提高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也实现了高校自身不断发展的更高目标,从而双方实现共同的进步。[2]通过进行医学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极大的提高辅导员内在积极性、增强工作热情,有利于辅导员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环境,积累工作经验,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另外,高校在做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为其发展创造多种可行灵活的职业路径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为医学高校自身发展带来巨大便利。

三、如何做好医学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一)高校必须要营造适合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良好环境,拓宽发展途径。

1.加强对辅导员岗位价值的认同。将辅导员和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视为同等的岗位待遇,辅导员也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德育培养中担负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医学高校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解决辅导员编制和待遇问题,调整辅导员岗位的人事制度、经济分配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和培养、培训制度,要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要实现医学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学校应制定实施辅导员培训的整体规划,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通过岗前培训、在职考察、脱产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培训方式相结合,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以及如何应对学生的突发事件等作为培训内容,开拓其工作思路和视野,提高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3.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激励不仅可以推进和确保队伍健康、稳定发展,还可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辅导员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潜能发挥出来,从而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3];完善公正的考评机制可以作为辅导员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在制定考评机制时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有利于规范和约束辅导员的言行举止,有利于激发其工作激情和责任意识。

4.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途径,优化出路。根据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预期和岗位积累特点,创造可行的发展路径。[4]一是要鼓励和支持热心、志向于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辅导员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逐步向职业化、科研化方向发展。二是将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资源,选拔若干优秀辅导员担任学校行政领导岗位职务。三是根据辅导员自身要求和条件,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

(二)辅导员自身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第一,辅导员要正确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身的兴趣、性格、知识和業务水平,分清优势和不足;第二,对本岗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结合所任职的医学高校环境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职业生涯评估;第三,在上述基础上,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第四,制定执行计划与措施。高校辅导员需将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分阶段的计划与行动措施。最后,自我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评估与调整。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分析自身和宏观环境,制定目标并实施后,辅导员自身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然后更正规划目标和实施计划方案,重新进入到下一循环的职业发展规划中。

通过做好医学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辅导员逐步向职业化发展,成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队伍,使高校留住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进而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实现高校与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余欢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J],科技信息,2009年,2期:55。

[2]武立博,靳京阳,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1期:39。

[3]王梅香,罗文华,浅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3期:247。

[4]张燕杰,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年,12期:68。

作者简介:米雪,女,1984年8月出生,2010年7月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就职于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人力资源部。

心理辅导医学 篇7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简单地拘泥于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更关注生活质量,即总体幸福感。所谓总体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1]。这种评估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规划[2]。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目前,许多研究者一致认为[3],主观幸福感由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两种成分构成。情感体验为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以往在对总体幸福感各维度的研究中[4],人们相对比较重视情感因素,而对认知因素的研究较少。事实上,总体幸福感与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全新的心理学思潮,致力于发现并激发人的内在品质和积极力量,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提升生活品质[5]。其首倡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enM.E)。他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6]。团体积极心理辅导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在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发挥潜能、提高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此,笔者在多年的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针对相关医学新生采用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模式,旨在为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研究的有效进行提供新视野。

2. 方法

2.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刚入学的2011级相关医学新生(专业为护理、检验药学、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等)中抽取1个班(共50人),进行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及前后总体幸福感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9份)。被试年龄18~20岁,自愿参与,都为女生。

2.2 测量工具

2.2.1 总体幸福感量表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Schedule (Fazio, 1977)],它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者对幸福的陈述。国内段建华[7]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量表共有25项。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前18项)。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H)、精力(E)、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忧郁或愉快的心境(SH)、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O),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RT)。

2.2.2 量表信效度

本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GWB总分与专家面谈后对抑郁评估之一致性在0.27~0.47之间;与3种焦虑量表(PEI, PSS和CHQ)的一致性分别为0.41、0.40和0.10;与3种抑郁量表(HQ, Zung和MMPI)的一致性分别为0.35、0.28和0.21;它与PFI抑郁量表的一致性更高一些(0.50)。

2.2.3 量表计分方法

本量表按选项0~10累积相加,其中带*的选项为反向题(即反向题为1、3、6、7、9、11、13、15、16)。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6个因子在问卷中所对应的题目分别为: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6、11;对健康的担心:10、15;精力:1、9、14、17;忧郁或愉快的心境:4、12、18;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3、7、13;松弛和紧张:2、5、8、16。

2.3 实施过程

本研究探讨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对相关医学新生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即相关医学新生在接受一系列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前后分别对其进行总体幸福感量表的施测,从而对总分、H、E、S、SH、O和RT等几个因变量进行前后比较,探讨在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前后新生的总体幸福感是否有所提高,为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研究提供进一步的证据。在这里,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共有6次,共计12个学时,团体辅导形式包括:积极个人优势训练、积极情绪训练、积极人际关系训练、积极挫折应对训练、积极个人成长训练、积极组织训练。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版本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及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前后相关医学新生总体幸福感差异比较

注:*表示小于0.05;**表示小于0.01

由表1中数据可以得知,不管是在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前还是在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后,相关医学新生的总体幸福感得分都处于中等偏上程度,因为其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前的总平均分为95,在其后的总平均分为106,而总分为140。这说明相关医学新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这和前人的研究相一致[8]。

另外,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显著(<0.01),各个因子平均得分均有显著的提高,除了在H这一因子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因子都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并且实验后比实验前分值都有显著提高,这说明相关医学新生在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前后其总体幸福感,对健康的担心(H),精力(E),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忧郁或愉快的心境(SH),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O),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RT)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对相关医学新生总体幸福感的提高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4. 实验讨论

4.1 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对相关医学新生总体幸福感的积极作用

由实验结果可知:在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后,相关医学新生在总体幸福感各因子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对相关医学新生总体幸福感的提高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和总体幸福感两者之间为什么会存在一种积极的关系呢?即积极心理学和总体幸福感的关系是怎样的?积极情绪往往伴随着某种愉悦和幸福的主观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提高总体幸福感。也就是说,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总体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促进其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并寻求更大的挑战,并逐步走上自我发展与超越之路[5,6]。

4.2 积极心理学下的相关医学新生幸福感教育

相关医学新生刚刚跨过了高考这个门槛后,当面对更广阔、复杂的生活(即大学)时,不但没有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迎接更大困难的准备,反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幻想着能轻松度日。而进入大学后繁重的学业和自身的特点(因多为独生子女,常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社会锻炼,心理较为脆弱),使其存在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如果从开学初就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就可使得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以及看问题的视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种积极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2.1 学会生涯规划、确定目标,获得幸福。

部分新生在高考中没有把握好,与理想的大学或者专业失之交臂,精神颓废,从此生活中缺乏目标,失去了幸福感。所以要在开学初通过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引导新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生活更加充实,从而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即获得幸福感[6]。

4.2.2 学会珍爱生命、欣赏自己、领悟幸福。

生命不光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9]。当人有强烈的权利感、责任感、义务感时,就会有生活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更好地欣赏自己,关心他人,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因此,在一开始就应教育大学新生珍爱生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教会他们学会善良,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肯定并欣赏自我,又成全他人,修己善群,和谐共荣,交互辉映[10],即领悟幸福。

4.2.3 学会调整心态、适应环境、追求幸福。

开学初应引导新生多去参加有关的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积极调整心态,做到不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人际关系不适应而产生孤独感、不因在中学时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对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而产生压抑感,从而尽快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追求幸福。

摘要:为了考察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对相关医学新生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本文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刚入学的2011级相关医学新生中抽取1个班, 进行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及前后总体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显著 (<0.01) , 各个因子平均得分均有显著的提高, 除了在H (对健康的担心) 这一因子中存在显著差异, 其他因子都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团体积极心理辅导对相关医学新生总体幸福感的提高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团体积极心理辅导,相关医学新生,总体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幸福感教育

参考文献

[1]Diener E.Assessing subjective well-being:progress andopportuntie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4, 31 (2) :103-157.

[2]唐恩思, 李晓静, 陈树薇.新时代大学生幸福感营造调查研究.社科纵横, 2011, 26:171-172.

[3]岳颂华, 张卫, 黄红清, 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93-981.

[4]李智萍, 周金鑫.浅析音乐美育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8, 25 (4) :133-136.

[5]孙杰, 李娜, 方阳, 张恒.90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积极心理的培育[J].科教导刊, 2012, 4:255-256.

[6]陈矫.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258-259.

[7]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6, 4 (1) :56-57.

[8]杨晨虹, 谢茜茜, 汤茗月, 等.温州医学院学生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自我和谐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11, 24 (10) :87-90.

[9]贾琦艳.从培养大学生幸福感入手对其进行生命教育[J].传承, 2010, 8:136-137.

心理辅导医学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参加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委员培训班的学生66名, 分别来自护理系、临床系、药学系等6个系部, 均为2006级学生。其中, 男生14名, 女生52名;41人来自农村, 25人来自城市;独生子女22人, 非独生子女44人;自愿参加培训的61人, 非自愿参加培训的5人。平均年龄20.5岁。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采用讲座与团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3], 培训时间为2007年3月至6月, 每周2个学时, 共计24个学时。培训内容包括班级心理委员操作模式、职责、管理与考核, 精神病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心理咨询等[4]。

1.2.2 问卷调查

对同一人群在培训前后使用同一问卷[5], 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全部为单选题, 内容包括一般状况、心理委员职责、校园心理三级网络建设、校园应激事件处理[6]、朋辈心理咨询知识[7,8]、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态度、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等。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回答率比较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正答率/%。

由表1可知, 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位置、心理疾病的预防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培训前后正确回答率均较高, 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心理学专业知识未能涉及到的问题, 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癔症的认识与处理, 有关心理教育的学校制度与政策, 心理援助方式以及心理委员自我心理维护方面的知识等, 培训前的回答正确率较低, 培训后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培训前后对学校心理教育态度的比较

由表2可见,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可以显著改变班级心理委员对校园心理咨询的认识态度。

注:第1题的选项为A很理解, B理解, C无所谓, D不理解, E很不理解;第2题的选项为A肯定会, B会, C无所谓, D不会, E肯定不会;第3~5题选项均为A非常必要, B有必要, C无所谓, D不必要, E完全不必要;第6题选项为A很满意, B满意, C无所谓, D不满意, E很不满意。6题的赋分均为A 1分, B 2分, C 3分, D 4分, E 5分。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学生心理委员在培训前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较少, 仅对校园现有的援助措施、经常宣传教育的预防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对心理咨询专业知识、有关心理教育的制度与政策等一些学校和大众媒体没有广泛宣传的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因此, 对学校推选出来的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非常必要。笔者认为, 校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 班级是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9]。通过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对其进行培训, 可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 改进其工作方法, 增强其对异常心理的敏感度, 促进班级内部心理健康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 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通过此次培训, 提高了心理委员对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知识的知晓率, 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殷莉, 殷梅.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4) :154-155.

[2]丁邦平, 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教育研究, 2002 (10) :31-35.

[3]宋静, 毛柏青, 王琳.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5) :21-22.

[4]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教育学刊, 2007 (8) :54-55.

[5]周涛, 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1 (1) :35-36.

[6]詹启生, 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3) :44-45.

[7]刘勇.心理倾述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5.

[8]MOREY RE, MILLER CD, ROSEN LA.High school peer counsel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peer counselors'style of helping.Sch Couns, 1993, 40 (4) :293-300.

医学高校学生的逆反心理探析 篇9

1 学生逆反心理的种种表现

1.1 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逆反心理。

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黑暗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具体表现在对政治学习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没有热情,甚至厌倦,不能主动参与或敷衍了事。

1.2 对专业课学习兴趣不浓,有时逃课,考试舞弊。

趁上大课学生多、教师无法点名之机而逃课,由于腹中空空,为应付考试,在考试中翻新花样作弊,败坏了学风、校风。

1.3 对不良倾向产生认同感。

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在同学中拉帮结派被称为讲义气等种种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讽刺挖苦。

1.4 对校纪校规的消极抵制。

对于大学生应遵守的纪律、守则,他们也认为是妨碍他们自由发展的"枷锁",总要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对抗行为,以示他们的独立性或成熟感。例如,不按时起床、不上课、不上晚自习、随意损坏公共财物,在群体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2 学生逆反心理原因分析

2.1 独立意识的影响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强烈,要求自主自立,渴望得到外界的承认,有着强烈的肯定自我、保护自我以及防御伤害的要求。但医学高校中有许多学生家长在卫生系统工作,他们出于对医学专业的热爱和子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但没顾及子女的兴趣、爱好、天赋、特长,而一味强令其子女入医学院校就读。由于专业并非自愿选择,独立意识受阻,故厌学情绪逐渐滋生。

2.2 人生态度和阅历的影响

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易受社会各种思潮左右,易于偏激,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他们看问题想事情往往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她)们从小在父母"过度"保护下,娇生惯养,受不了批评、经不起挫折,缺乏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故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退缩逃避。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很少考虑个人前途,寄希望于毕业后依靠父母亲的社会关系找工作单位。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

2.3 教育者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可是在工作中有的学生工作者思维僵化,方法机械,引起了大学生的反感。

2.4 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

包括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急功近利,行贿受贿等对学生道德均会产生影响。使学生误认为当前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不必再去苦读书。不良的文化环境,如黄色书刊,色情、凶杀录像也腐蚀了学生的意志,其害无穷。此外,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与普及,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学校的正面教育所传授内容形成强烈反差,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3 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方法

3.1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学生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这需要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他们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明确当一个人参与社会活动,必须要有一种专业或技能为社会服务。在大学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会这种生存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人生的价值和自己的美好生活。

3.2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和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健康是学习的重要保证。对于大学生来讲,心理健康的人才会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调节自己适应环境等特征。这些优势能促进他们在学习中增强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活动效果。使他们能对复杂的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做出定向反应,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使他们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3.4 强化职业责任感

学生入学后,要强化职业责任感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中的这八个字,要求学生深深铭记在心,永生不忘。要使学生知道医学是维护健康的崇高职业,只有掌握了精湛的医术、具备人道主义精神、献身医学的人,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3.5 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思想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特长;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和人格教育;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正当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心理疾患是可以逆转的,逆反心理可以转化为求知欲,进而转化为进取心。

3.6 组织健康的集体活动,消除复杂的社会因素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影响

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把学生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所以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充分考虑劳逸结合,在课余时间里组织集体活动,如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知识竞赛、上街义务医学咨询、帮助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参与各种社会调查等,使学生课余生活过得充实,寓教于乐,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

3.7 实现校风、学风的根本好转

学生中逆反心理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往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无数事实表明,实现校风、学风的根本好转,对于克服和防止青少年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总之,逆反心理的克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只要我们依靠科学,不断总结,勇于创新,惟其如此,他们才能深入剖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地克服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圆满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医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状况初探 篇10

一、实验对象和方法

1. 实验对象: 对我院2011 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心理测试, 排除既往和目前有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者。与大学生常模相比较, 随机抽取常模数值下的200 人参与实验,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是: 实验组、空白组, 每组人数100 人, 学生年龄结构为: 20 岁-23 岁 ( 21. 50 ± 1. 48 岁) 。

2. 研究方法: 症状自评量表 ( SCL - 90) , 含有90 个项目, 采取1 分- 5 分5 级评分, 使用统一指导语, 现场发放问卷并回收。对实验组采取 “塑心方案”, 给以干预, 并于实习中期、末期再次进行测量。三个阶段有效问卷都在92% 以上。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 0 针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 相关性分析, 以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

1. 医学生实习初期: 以因子分≥2 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 实习初期, 实验组和空白组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较, 均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 属于心理健康水平正常的范畴。

2. 医学生实习中期: 与初期相比较, 躯体化、 敌对、 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几项, 空白组与实验组变化不大; 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4 项中, 实验组抑郁一项有微小降低, 空白组随实习的更进, 躯体化一项有所降低。

3. 医学生实习末期: 与初期相比, 实验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4 项中明显下降, 空白组躯体化一项有微小降低。与中期相比, 实验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4 项中有明显降低, 其他项微小增长, 空白组变化不明显。

三、讨论

1. 医学生实习初期的心理表现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是对于医院环境的憧憬和兴奋, 另一方面是对于课堂向医院空间上转换的不适应感, 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医院的忙碌, 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不能紧密联系。可能因为不适应医院严格的制度、不能很好处理带教老师和患者的关系表现出人际关系敏感, 无法融入医院的氛围,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而表现出抑郁、焦虑等, 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外在表现为躯体化症状, 因为不熟悉害怕犯错误而表现出小心翼翼乃至强迫症状。

2. 医学生实习中期心理: 对于医院环境基本适应, 基本掌握一些书写病历、病程等基本的事务性工作, 更深一步的临床技能训练学生自感远远不够, 上手机会不多, 会表现出抑郁、焦虑甚至偏执和敌对, 此阶段会为未来做打算, 对未来又充满迷茫, 理想和现实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抑郁、忧虑的加剧; 科室的轮转, 人员的变换频繁, 不乏部分医学生与医生由于性格等因素产生的矛盾, 加剧了抑郁、焦虑, 容易产生躯体化反应和人际关系敏感, 敌对、偏执情绪容易激发。此阶段如果不加以引导和干预, 偏激心理容易产生, 引发连环效应促使心理问题的产生。

3. 医学生实习末期心理: 对未来道路选择的纠结, 对实习时间和考研时间的博弈, 集中表现在对考研的焦虑、对实习的抵触、倦怠, 压力过大造成的一系列躯体化反应, 此阶段医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基本定向, 很多没有推免上的学生评估自己实力后都会选择继续深造, 考研任务重、时间紧, 知识点琐碎, 学生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在备考复习上, 并在完成实习任务和个人目标中不断纠结、权衡。

四、建议

1. 分阶段, 抓规律、讲重点引导干预实习生的心理困惑。针对实习不同阶段的心理特性, 医学教育管理者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以提前引导和干预, 有效减缓不同阶段出现的症状。

2. 加大带教老师对医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 细化实习培养方案。从医患沟通、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技能操作、诊疗分析、心肺复苏、影像学资料的阅读和分析、心电图阅读等方面进行培训, 提高其临床技能和操作能力, 培养真正能解决临床问题的医生[4], 贯彻落实教育部、卫生部实施的卓越医生培养计划, 以此为蓝本进行再调节、再提高。

3. 有研究[5]发现考研、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实习效果的首要负面因素, 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 调整考研时间, 有志于报考基础医学的学生, 可以减少实习时间, 或在考研后实习[6], 或者调整考研前1 - 2 个月内的实习安排, 统一在考研后利用毕业前的空余时间给学生补够实习时数。或者调整培养计划, 让医学生及早接触临床, 在考研前1 - 2 个月就结束实习。

参考文献

[1]张爱云等.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以昆明医学院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5:26.

[2]朱红灿, 谈颂等.七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工作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质, 2012, 10, 15 (20) :64.

[3]丁宁, 刘蕾.本科实习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14, 11 (28) :4019.

[4]沈继春, 王素丽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36 (10) :1507.

[5]金玥, 陈清, 刘小友等.医学实习教学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3) :922-924.

心理辅导医学 篇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72-02

[摘要]为了解高职医学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我们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1571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卫院新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扰,主要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其中护理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其它系学生,除焦虑与抑郁因子以外,量表总分及其余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城市来源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来源的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为此,我们提出了针对高职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人才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个人潜能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医学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是护理、药学等医疗卫生服务型人才,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出发,笔者于2008年10月上旬完成了对盐城卫生职业学院2008级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以期为高职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全体新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1571份,回收1571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182,女生1389人;护理系902人,,药学系348人,影像系191人,医技系130人。

1.2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填完后当场收回。调查工具是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统计各因子分和总分,总分≥160分或者各因子分≥2分为阳性,提示有轻度和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表示越严重。

1.3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研究结果

由表1可见,各因子得分中,2≤因子分<3的以强迫症状最高,为24.10%,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为20.30%,以躯体化最少,为4.00%,因子分≥3的以人际关系敏感最高,为210%,其次为强迫症状,为1.3%,以躯体化为最少,为0.1%,卫院新生主要的心理困扰主要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其次为抑郁、恐怖、焦虑、偏执、敌对,而躯体化和精神病性检出率相对较低。

由表2可见,除抑郁、焦虑因子外,新生在各因子得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由表3可见,来自城市的新生与来自农村的新生相比,前者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后者(p<0.05),而两者在其他因子得分以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由表4、表5可见,不同系别的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上差异显著,相比较而言,護理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其它系学生。

由表6可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以及总分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3分析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医学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新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扰,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这也和我们在个别咨询的统计结果相一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系别差异,其中护理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其它系学生。另外,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来源的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来源的学生。

近年来,高校扩招,高职院校属于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的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很多多子女家庭,家庭负担重,经济较为贫困,再加上很多学生高考的失利,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他们感觉未来的渺茫,而且,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巨大差异,对大学全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问题,都是导致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护理专业,无论是在录取分数、专业规模,还是在市场需求、就业形势等方面,与其它专业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可能导致护理系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好于其它系。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高职医学院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极其必要。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校应开设更多的心理健康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对于大学新生,在入校时学校就应做好专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就业前景,帮助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自信。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高校应尽可能地帮助贫困生解决后顾之忧,帮助其更快更好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心理辅导医学 篇12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 还需要有完整性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如此, 心理健康对于个体而言, 其重要性并不受其重视。据有关部门统计, 从1983年起, 精神疾病已超过传染病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2]。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和发病率也逐年增长,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面临着学习内容多, 学习任务重, 学习年限长, 学习压力大, 课余时间少, 心理压力大等问题, 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而大三医学生显得尤为突出[3]。

二、大三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 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数据

从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数据显示, UPI和SCL-90心理测试数据, 异常心理检出率为28.6%, 与国内10%-30%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卫生问题报道数据一致[4]。来访咨询的学生与心理测试数据检出异常心理问题的学生吻合度高达92.36%。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 对其学校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 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压力大、不愿与人交流、沉陷在畏惧和焦虑中, 形成恶性循环;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会伴有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生理障碍、心身疾病、自杀、犯罪、危及他人安全等, 这些会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严重负担。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适应学习, 随之会休学、退学, 回到家庭和社会当中, 学生很难再一次适应大学生活。

(二) 学生心理咨询数据

2016年3月至7月, 学生心理预约人数为148人, 实际来访心理咨询的人数为137人, 是来访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期, 并单周咨询量达到15人次, 根据其年级、性别、专业、求助问题等差异性, 了解中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 学生心理咨询在年级上的差异

在来访的137名学生中, 分布在不同的年级中, 其中11级为实习年级, 没有来访学生, 来访学生最多为13级, 其次依次是14级和15级, 具体见表1。

2. 学生心理咨询在性别上的差异

来访学生中, 在性别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女生明显多于男生, 具体见表2。

3. 学生心理咨询在专业上的差异

来访学生中, 在专业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最多, 其次依次是医学类其他专业和非医学专业, 具体见表3。

4. 学生心理咨询在求助问题上的差异

来访学生中, 有不同的求助类型, 具体可以分为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和身心疾病 (睡眠、疾病等) , 在这几方面也存在差异, 身心疾病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依次是学习方面、人际交往和情感问题, 具体见表4。

三、改善大三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 学校宏观统筹,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可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效地整合学校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工干部、院系辅导员等资源;建立多元化、全方位、专业化、信息化、创新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 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指导、心理服务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素质、提升业务技能;健全心理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使学生不仅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还能够解决心理问题, 有效预防精神障碍发生, 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更好的适应校园学习和生活。

(二) 家庭动态关注, 给予积极支持

大部分来访学生, 遇到问题后, 并不愿意和父母诉说, 大部分反馈说了也没有用, 不但得不到支持, 甚至会被责怪、埋怨;78.8%的来访学生, 家庭氛围不和谐, 父母关系不好或者父母离异、丧失等。孩子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庭的氛围。学生进入大学后, 很多父母以为松了一口气, 可以做甩手父母, 以后就是给钱, 靠自己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家庭的情感支持这条线几乎就断了。而往往学生很大一部分缺失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开始的。因此, 家长应给与孩子更多的关爱、鼓励、陪伴、支持等。

(三) 学生悦纳自我, 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 处于半成熟半独立的心理特征。在生活和学习当中, 肯定会碰到挫折、坎坷, 也同样会心情低落、苦闷、烦恼。77.4%的来访学生, 会觉得自己人际关系不好, 不会与人相处, 他们大部分是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关注;有的同学认为, 我对你好, 你就要对我好, 反之, 自己就会挫败和打击。因此, 加强重视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培养,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成年人, 但又依附于家庭和学校之间[5];因此, 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自信心、成就感、幸福感都会逐渐成熟, 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让自己更遵从自己的内心状态, 并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培养学生悦纳自我, 不断提升自我, 完善自我。

(四)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个体在不同的时期都会遇到坎坷及挫折, 特别是在大学生阶段, 逐渐形成完善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 并且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 从一个依赖家庭父母到独立融入社会, 需要面临很多的问题。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 有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包括社会、家庭、朋友等各个层面的支持, 我们会比较自然的去寻求他人的帮助, 不会显得孤独无助。在来访求助的学生中, 很多都觉得孤立无援, 找不到他人帮助, 包括自己的家人, 如果我们的支持系统比较薄弱, 找不到朋友帮忙、倾述, 也不愿意和家人提及, 找不到任何的求助渠道, 我们就陷入孤独无助的困境当中。当我们的支持系统比较完善, 那在面临问题的时候, 会有一定的帮助, 也会比较容易从困境当中走出来, 因此, 建立一个有效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心理健康是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三医学生是整个大学生生涯的转折期, 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本文以学生心理咨询为视角, 从年级、性别、专业、求助问题等方面进行探析, 以期对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并探讨改善其心理健康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咨询,医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敬丹榕.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图书馆阅读疗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 (3) :80-83.

[2]郭卜乐.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J].转引自中频那个过高校心理在线网.

[3]DAHLINM, JONEBORG N, RUNESON B, Stess and depress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a cross-sectional study[J].Med Educ, 2005, 39 (6) :594-604.

[4]胡启先, 易法建, 毛晋平, 等.700名医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 5 (1) :27-29.

上一篇:宽带网络接入下一篇:正确使用气吸式播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