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的技术

2024-10-23

心理辅导的技术(精选10篇)

心理辅导的技术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学生心理疏导的常用技术, 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建立和发展良好辅导关系的技术、观察和反映的技术、影响的技术。

关键词:心理疏导,常用技术

学生心理疏导的常用技术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建立和发展良好辅导关系的技术、观察和反映的技术、影响的技术。

1 建立良好关系的技术

“良好的关系是辅导成功的一半。”辅导员应尽快让来访者建立对自己的信任和接纳, 使随后的辅导工作能够在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中顺利完成,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关系本身的治疗功能。

1.1 初步建立关系

一般来说, 学生鼓起勇气站在辅导老师面前时, 总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紧张、担忧和疑虑的, 这时候, 辅导老师的态度是否热情, 语气是否温和, 表情是否关切, 是能否迅速化解学生的紧张, 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所在。辅导员可以先和来访学生握手, 亲切地叫其名字, 给予热情的问候和简单的寒暄, 然后再询问其来访目的。在会谈过程中, 不妨将保密性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自然地告诉学生, 打消他的顾虑。另外, 辅导室里温馨宁静的环境布置, 辅导员自然放松的坐姿, 也都能使来访者产生安全感。

1.2 深入关系的建立

研究表面, 影响辅导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辅导者对来访者的态度特质, 以及这些态度特质是否得到合适的表达。辅导员主要透过个人中心疗法中的平等、同感理解、真诚关怀和无条件接纳等态度及其具体的表达技术与来访者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1) 平等。保持平等的态度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基础, 也是充分表达其他态度的前提条件。保持平等的态度要求辅导老师不以专家、老师、长者自居, 能意识到咨访方都有接受和拒绝、反驳和批评、选择和放弃的权利和自由, 以平等心态和平等意识让来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表达自由, 达到平等、轻松、无门槛的沟通。

(2) 真诚。真诚需要辅导老师能够毫无保留、完全透明、发自内心地关心来访者,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真实面貌面对来访学生。真诚是促进信任和喜爱的最有效的态度。一方面, 它能够促进咨访双方更自由、更开放的探索和交流;另一方面, 心理疏导老师的真诚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健康心态的榜样, 能促使来访学生自发地学习。

(3) 同感。同感要求辅导老师设身处地地倾听来访者, 不仅注意他所说的内容, 而且去体会他的内心感受, 充分地体察他的痛苦困扰。高水平的同感能够使来访学生迅速感到自己在心理辅导老师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有效地加深和推进辅导关系的深化和巩固。

要做到同感的关键, 在于辅导员的立场, 即辅导员是否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 进入对方的自动框架系统, 与来访者感同身受。因此, 同感不同于单纯的理解, 只需站在自己的角度, 用自己的经验对对方的话形成认识, 达到了解就可以了, 而是要学会“用当事人的眼睛和经验来看待和解释他所经历和面临的人和事。”

(4) 无条件接纳。无条件接纳就是对来访者的宽容和积极关怀。每个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无条件的接纳是很重要的。只有接纳对方而不是批评, 才能让来访者感到安全, 愿意倾诉。无条件接纳要求辅导者能够超越个人价值观, 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来访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和心理缺陷。当然, 无条件接纳并不是让心理辅导老师明知道来访学生的毛病, 却忽视或粉饰这种毛病, 甚至把它解释为正常, 强迫自己喜欢的这种毛病。辅导老师可以表现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厌恶或反感, 但是这种表现是建立在师生都理解它的发生是有缘故的、相信学生能够在专家的协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改变和成长的信念上的。

简单的接纳技术通过信任的表情、肯定的手势、点头、语调和声调的变化或身体距离等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 更深层次的接纳主要体现在对来访者谈话内容的非批评态度和言语上。

2 观察和反映的技术

2.1 观察

非语言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躯体行为如姿势、身体运动和动作, 与声音有关的各种特征和能够观察到的生理反应等。这些非语言行为使说话者的言语信息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个性等更为充分、全面地显示在辅导过程中。非语言行为信号, 如不安的东张西望、眼皮频频跳动、眼神不敢正视对方、发抖等在心理辅导中往往有着特别的价值, 辅导员要留神观察, 以了解当事人是否有神经质以及羞愧、犹豫或紧张等情绪;是否出现言不由衷、刻意掩饰、内心存在阻力等特殊情况;是否能够成为我们判断对方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的有效线索。例如, 焦急的人, 常会无休止地快速运动手足, 坐立不安, 双手也可能不断颤抖;一个行为退缩的人会始终将他自己的双手处于与身体紧密接触的部位, 头部下垂;紧张或烦躁不安的人, 往往会身体坐不稳, 膝盖或脚尖有节奏地抖动, 手指不停地转动手里的东西, 相互摩擦、摆弄衣服、乱摸头发等。

2.2 同感表达

同感还只是理解的第一步, 辅导的效果还取决于同感的表达, 即辅导老师要将自己获得的同感有效地传递给来访学生, 才会让来访学生产生被理解的真实感受。高水平的同感反应能够全面地传达辅导老师经由同感而了解到的对方陈述的事实和观点、对方的感受和情绪, 以及自己同感的程度, 并能够积极关注对方的反馈信息, 及时矫正自己的同感结果。

在同感表达中, 情感反映是比较不容易把握好的一种技术。情感反映可以是语言中的反映, 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反映, 后者二者配合进行。在辅导过程中, 来访者的诉说常常带着负性情绪, 反映着内心的冲突, 辅导员应该敏锐地觉察, 并及时给予反应, 以帮助来访学生真实、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应付方式中夹杂的错误的观念、对事实的扭曲感受和不合理的解释。

2.3 引导的技术

引导就是在倾听过程中, 针对来访者的问题, 给予具体化的、紧扣主要线索的询问。引导可以是直接的追问, 也可以是使用开放式的提问暗示来访学生进一步表述下去, 如“你觉得……”“据你所知……”等。

使用引导技术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引导必须顺着来访者的思路、针对来访者某些重要的信息进行, 切忌随意打断来访者或者转换话题。 (2) 引导的语句要清晰, 语音语调要恰当, 能让来访者自然接话。 (3) 引导要酌情变化。在辅导员和来访者的关系没有确立前, 应该避免使用引导技术;当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后, 使用间接引导比较好;只有双方都比较了解、彼此信任的关系下, 可使用直接引导技术。

3 影响的技术

辅导的最终效果体现在辅导员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个人的生活经验及对当事人特有的理解来影响对方, 促进对方在认知、行为上的改变, 进而获得心理的健康。常用的影响对方的技术包括解释、指导、自我暴露、影响性总结等。

3.1 解释

解释是指辅导员在充分理解当事人的基础上, 以自己的观点来说明当事人所述事件的意义, 让对方能从新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问题。解释是一种重要的技术, 当事人的困惑常常是因为他自己的解释方式和角度不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 于是辅导员通过当事人提供另一种角度和观点, 帮助他们重新用建设性的方式来理解当前的问题, 进而通过这种认识上的改变来带动其不良的情绪和应付方式的变化和成长。

解释可以依据各种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选择精神分析理论还是行为主义, 认知学派还是人本主义为理论依据, 这取决于辅导员本人的偏好, 更取决于来访学生的问题性质和可能接受的程度。当然, 解释也可以根据辅导者个人的经验、实践与观察得出。

3.2 指导

指导是辅导员告诉来访者采取什么行动, 包括直接让来访者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指导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技巧, 它运用各种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帮助当事人改变自己。指导技巧繁多, 这里仅介绍几种常用的指导技巧:言语的改变、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特殊的建议或指示等。

3.3 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的技术是指辅导员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地将自己的感觉、经验和行为与当事人分享, 以增进当事人对自己问题的了解和获得自我改变的有益信息。自我暴露既可以增进当事人对辅导员心理上的认同感, 又能发挥示范作用。

3.4 影响性总结

在每次会谈结束时, 辅导员可以先总结一下本次会谈涉及到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共同做了哪些探讨和交流的工作, 获得了哪些重要的、新的观点等, 这就是影响性总结。影响性总结有助于此次会谈的情况有更为清楚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当事人抓住会谈要点, 加深其在会谈中所学到的东西的印象。比如可以问对方:“让我们回头看一下, 这次会谈我们主要谈到了哪些问题, 你觉得你比较有收获的是哪些方面?”通过这样的总结, 有助于当事人清楚自己的变化和行动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 (2006.12重印) .

[2]陈筱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心理辅导的技术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辅导;教学;技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怎样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困扰学科教学的一个课题。通过将心理辅导技术应用于思想品德课,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探索思路,从而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思想品德课与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

思想品德课注重得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落脚点在集体主义上,要求学生符合社会规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特征;而心理辅导则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内在需求,具有个体性特征。两者在理论基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方面表现不同,但是也应看到在心理辅导还未普及的现实情况下,思想品德课部分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的内容,担当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角色,两者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心理辅导技术可以运用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之中。

二、运用心理辅导技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教师在讲述思想品德课知识时,可以利用倾听、开放性提问、情感反应、鼓励、解释和指导等心理辅导技术,可以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倾听

倾听表示教师要认真的、设身处地地听,并能够理解学生所表达的意思,不带有任何的偏见。这要求教师不光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进行自助陈述时,应等学生表达清楚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其理解的程度,做出适当的反应。尽量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乱他的思路,使其无所适从。如:当学生回答“为什么发展是硬道理?”时,由于题目难度较大,学生往往不能一次将答案表述完整,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如果出现瓶颈,再针对回答的内容进行指导,这样可以保證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形成问题解决模式,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开放式提问

思想品德课中通常可以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等开放式的提问方式询问,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其中带“什么”的询问往往获得一些事实、资料,你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了些什么呢?例如:你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从哪些其他的角度解决问题?带“如何”的询问往往涉及到某一件问题的过程,如:“你认为怎样弘扬民族精神?”等等;“为什么”则是追究问题发生的根源,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为什么要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1)情感反应。情感反应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情绪、情感加以总结整理,再反馈给学生,并以此推测学生此时此地的思想和态度。由于初中生处在情绪变化剧烈的时期,面对这些学生,教师认识到这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结果,要做到尊重学生,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充分理解学生的感受,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制止学生,甚至将此提升到道德层面。

(2)鼓励。心理辅导技术中的“鼓励”,并非我们平时理解的鼓励行为,而是指直接重复求助者的话或者以“嗯”、“奥”“请讲下去”“还有吗”等等,鼓励学生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方面不打断学生的陈述,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一步描述和分析问题,学生说得最多的内容,往往是困惑最大或者最难的问题,应该对此进行鼓励和引导。

(3)解释和指导。教师运用思想品德课知识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要从学生和自己的框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一种认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和解释。

通过运用心理辅导技术,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心理辅导的技术 篇3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术,深度辅导,创新应用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代大学生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前, 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 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如何做到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辅导员应该大力提高深度辅导的能力

深度辅导是2009年北京市各大高校推出的近期辅导员的重点工作, 其目标是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惑, 敢于接受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全面发展[1]。在深度辅导中,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辅导员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和“益友”, 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具体困难, 才能给予学生震撼心灵的思想指导,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辅导员应该努力提高职业技能, 改变传统工作思路, 开拓深度辅导新局面。

二、心理咨询技术在深度辅导中的应用

所谓“深度辅导”, 重点在“深”上, 强调“以人为本”, 就是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关注大学生个性发展, 依据科学的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学业、情感、心理、就业、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 以适应大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2]。

由于近现代心理学的飞速发展, 各种新兴的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陆续出现并且得以运用, 而且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 如果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心理咨询的相关方法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手段运用到深度辅导工作中, 通过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达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的目的, 那么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工作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建立良好的约谈关系。

我们把深度辅导的阶段分为深层融入、深层谈话、深层探究、深层指导。深度融入阶段是深度辅导的根本, 是基础。就是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生活中、深入学生活动中、深入学生心灵中,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约谈关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就像医院重视医患关系, 病人只有接受医生这个人, 才能接受这个人的治疗。辅导员只有做到与学生“零距离”的深度融入, 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实际的生活状况和困难、难解的心灵枷锁。在与学生第一次约谈前, 辅导员要按照心理咨询原则来做好充足准备,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况;其次要选择宽敞安静的私密空间, 准备舒适的座椅;交谈中辅导员要态度诚恳, 表情温和, 约谈学生才可能精神放松, 充分信任, 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3]。

2. 尊重。

深层谈话是深度辅导的重要环节, 是深层探究和深层指导的根基。而谈心是思想教育工作者最传统、最普遍的沟通方式, 在与学生进行深层谈话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和传统的说教式谈话, 充分利用心理咨询中的倾听技术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4]。首先辅导员要使用礼貌的语言, 如“请进!”“请坐!”“非常欢迎你前来约谈!”深层谈话过程中, 辅导员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尊重。建议辅导员暂先充分“尊重”约谈学生的认知、行为、情绪、个性, 价值观、生活方式等, 暂时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全部, 当然既包括其积极、光明、正确的一面, 也包括其消极、灰暗、错误的一面。利用充分“尊重”, 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 使其觉得是受尊重的、被理解的、被接纳的, 学生才能敞开心扉, 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 辅导员才可以完整地把握、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 (2) 热情。与老师约谈的学生, 虽然内心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帮助的, 但是大多数学生面对老师还是会表现出紧张、不安等。所以辅导员必须要认真、耐心、不厌其烦, 充分表达热情, 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不安与紧张。 (3) 真诚。辅导员的真心实意、坦诚相待, 能让学生信任老师, 真实地与老师交流, 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 表露自己优缺点, 从而认识真正的自我, 促进自我探索和改变, 使双方的沟通清晰而准确。

3. 共情。

深层探究就是辅导员在深层谈话的基础上, 深入地思考和探索隐藏在表面后的真实原因和深刻意义, 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在适当的时机, 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谈话内容, 通过共情的技巧, 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所谓共情, 就是指在与学生的交谈中, 通过他的言行举止, 深入对方内心世界去体验他的情感与思维。辅导员凭借知识和经验, 根据收集到的学生信息, 深刻体会学生的经历与其人格之间的联系, 理解求助者的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辅导员的尊重、真诚、共情感染对方, 表达了老师对约谈对象内心的理解及体验,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5]。

4. 积极关注。

高校辅导员扮演的是教育者、助人者的角色, 作为辅导员必须相信,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 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定的潜力、潜能, 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6]。深层指导是辅导员采用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与体验, 真正解决困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建立良好的约谈关系, 利用尊重、共情等心理咨询技术, 与约谈对象建立了很好的沟通关系, 找出其问题所在, 为深度辅导的实践阶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所谓积极关注, 其实是关注积极的意思。具体是指对约谈对象言行的积极、光明的方面予以鼓励, 使约谈对象拥有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 提升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7]。辅导员的积极关注能帮助约谈对象深化自我意识, 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 既能承认自己的缺点、弱点和不足, 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光明面和对未来的希望, 树立起信心, 激发其前进的内驱力, 帮助约谈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 促进其向既定目标前进[8]。积极关注不仅仅是辅导员积极关注, 还应是约谈对象积极关注自己。

三、结束语

深度辅导目前还处于认识和探索的初步阶段, 这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教育工程。高校辅导员要认真总结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经验, 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 努力学习和掌握心理咨询技术和经验, 将之积极应用于深度辅导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 结合实际困难和疑难问题, 一对一地进行深度辅导[9]。同时结合新媒体技术, 比如微信、微博、飞信等, 进行立体式的深度辅导, 使深度辅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婧媛, 方煜东.高校深度辅导工作研究[J].教育艺术, 2011, (7) .

[2]潘姗姗.精细化理念下拓展辅导员“深度辅导”的新思路[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2) .

[3]李慧卿, 张良.心理咨询技巧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24) .

[4]芮东华, 赵鹏.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 2010, (25) .

[5]周利华, 董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及取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05) .

[6]吕伟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心理咨询[J].学习与探索, 2007, (06) .

[7]李雷.专业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立刻不容缓[J].管理观察, 2009, (13) .

[8]翟艳荣.心理咨询技能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思考[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04) .

心理辅导的技术 篇4

笔者作为学校心理教师,经常参与一线班主任培训活动,在培训分享中,班主任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与家长相处时的压力情景(冲突),笔者发现,教师与家长产生冲突的压力情景下,如果班主任们能运用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往往会事半功倍。

情境“座位小曲”

六年级QQ群上,班主任叶老师和大家分享了班里一个家长发给她的QQ留言:

叶老师,您好!他们(孩子和同桌)打闹前天是因为零食,说不定哪天又是因为别的东西.老师,我或许还没搞清楚您的意思,是不是我的孩子除了叶同学外,再也没有别的同学可以坐在一起了?如果真是如此,他说他宁可自己一桌。当初派他和叶坐一桌,我也不知道,如果知道了,我也会提醒他,两个都爱闹的同学坐一起不好,老师您应该也清楚吧?按老师的说法,安排座位要征得学生同意,我的孩子是不是不需要征得任何人的同意,安排谁和他坐都无所谓呢?

这是一个压力情景,当家长和教师的立场出现一定的分歧,如何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处理这种分歧、化解矛盾呢?

第一步:换位角色,耐心倾听

遇到冲突时,班主任从专业素养出发,首先将家长看作来访者,将自己当作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话,角色摆正了,班主任面对家长的问题时,第一反应不会将对方的言语看作是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而能以心理辅导教师的客观立场,看作一位来访者遇到了问题需要进行表达和倾诉。这一角色的转变与换位就奠定了接下来对话的情感氛围,班主任进入专业角色后,就不会以反击或解释来面对家长,自然双方对话就能软化,矛盾就不会继续恶化或尖锐化,这样下来也给对方争取了冷静的时间。

第二步:全面识别情绪,剖析深层次需要

在上述情景中,这位家长总体表达的情绪是不满,不满教师安排自己的孩子和另一个爱和自己孩子打架的学生做同桌,要求换座位,教师拒绝后,“难道我孩子和谁坐都无所谓?”,家长这句话在表达愤怒和生气,感觉自己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表面上的情绪,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担忧和焦虑,本质就是对孩子学习环境的担忧和焦虑。

第三步:接纳情绪,予以共情

心理辅导的核心技术就是对来访者情绪的接纳与共情,这也是咨询关系建立的最重要因素。在识别了对方的深层情绪后,教师接下来就要接纳和同理家长的担忧情绪,做到了这几步,事件基本上就解决了一半。因为情绪原理告诉我们,我们不是真的因为事情本身而生气,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导致我们生气,当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观点改变了,即使同一件事情。没有任何改变,我们也不再生气了。

第四步:给予一定的解释和承诺

当家长的情绪平复了,感觉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她对待事情的看法也改变了,教师此时可能需要对事情的做法进行简单的解释,并给予一定的承诺即可,得到承诺后,家长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内心感觉到踏实,这也是对其良好情绪的巩固。叶老师按照上面几项心理辅导技术的步骤,作了如下反馈。

张妈妈,谢谢你坦诚和我沟通(角色转变,态度转变,以辅导师的身份进行,奠定接下去的对话基调),我理解作为妈妈的担心(识别情绪),希望孩子更好地学习,尽最大的努力创设环境来帮助他成长(点出家长的深层情绪,并接纳共情)。

作为教师,我也经常关心他,您大概也能看到,我经常跟你反馈他在学校的态度与表现(用事实解释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今后我也会继续主动和你联系,并告知他的情况(承诺)。

座位是学生在教室里的学习环境之一,它虽然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影响,不过比起孩子内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来说是次要的,我和你共同的目标重点是如何改变孩子的内在,你的意见我也会综合考虑,我们见面再一起讨论(恰当解释和承诺)。

这样反馈后,家长的情绪有了很大的转变,她表达了对叶老师的感谢以及对自己刚才言行和态度的抱歉。

其实,在压力情境下与家长相处,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会如何处理家长的情绪,只要将家长的情绪处理好了,也就基本上解决了家长提出的问题。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朗中心小学,东莞,513770)

心理辅导的技术 篇5

许多青年学子在进入大学学习时, 发现缺乏自我认知, 难以形成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 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困难。由叙事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叙事生涯辅导技术, 因其以当事人为中心、对过去经历的建构性解释等特点开启了生涯辅导的新篇章。从叙事辅导的工作坊到个体生涯辅导, 叙事生涯辅导技术在高校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可以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2. 叙事生涯辅导的概念和内涵

叙事生涯辅导是以叙事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生涯辅导技术, 是叙事心理学应用的一个主要范围。人们的生活故事是叙事生涯辅导的载体。叙事生涯辅导主要是通过引导当事人进行故事叙说, 对当事人的叙说内容进行分析, 可反映出故事叙说者本身的生涯重要课题, 以帮助当事人明确生涯目标。

叙事生涯辅导的核心内容是“自我”, 叙事生涯辅导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的创造历程。叙事生涯辅导不仅是一种技术, 而且是一种辅导者的态度和当事人的态度互动的过程, 反映世界观的变化过程。“通过语言、象征等, 重新梳理个人经验, 使个人追求意义的精神冲动冲决固定观念的束缚, 开放心态, 探索新的生活道路, 自我通过叙事完整起来”。[1]

3. 叙事生涯辅导的技术要点和流程

3.1 叙事生涯辅导技术特点

以往的生涯辅导技术强调生活故事的结构, 却不重视故事的内容。高校里的生涯未定向学生往往陷入问题故事之中, 产生焦虑和迷茫, 容易把自身定位成消极角色。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故事, 可以使学生把问题作为外在的东西加以体验, 并寻找生活故事中的精彩之点, 从而放弃对原有消极角色的认同。在建构自己的故事的时候, 大学生们还可以通过他人的故事而获得启发, 获得积极力量的支持。以叙说自己的故事 (表达) 、书写和听读他人的故事作为手段的心理治疗, 就构成了故事治疗、写作治疗和阅读治疗。尽管这些手段开始于医疗情境而在英文表达中更多以“治疗”名目出现, 但它们运用于教育情境中便成为辅导手段[2]。

3.2.1 例外性事件

人们受到社会论述、传统文化中负向力量的影响, 形成了一些固定化的模式即主导故事, 用问题的叙事诠释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种问题内化的心理过程。大学生在面临生涯发展困境时, 有一些主导故事影响大学生, 形成各种非理性信念。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支配大学生具有支配性的主导故事中找到可以替代的故事, 即新的、积极体验的、独特的变化。

3.2.2 解构和问题外化

“问题与人的分离”指的是问题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拥有或者从属, 问题不是人的一部分, 而是一种独立的存在[4]。高校辅导员首先要解构那些宰制了大学生生活的主流叙事, 去解问题叙事的主题、人物和情节, 协助大学生看到新的故事讲述方式的可能性, 并让大学生洞察到故事背后的权利机制。叙事辅导的一个解放性意义在于经由询问问题的背景及背景对问题的影响, 可以充分展现主流话语的压制性作用。

3.2.3 正向的故事

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将问题和人剥离, 并发现主导叙事之外的新的故事, 然后可以协助大学生建构和丰富一个不同的、更具积极意义的新的叙事, 即正向的故事。心理学家罗伯特·斯科尔斯认为:“每个个案背后, 都有一个生活故事。每个标签背后, 都站着一个有着独一无二记忆和生长环境的人……鼓励她讲述她的故事……这种方法更人性化, 也更有效[5]。”

4. 个案分析

叙事生涯辅导可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而使研究能够揭示出一般的规律或独特的意义。

4.1 生涯叙事摘要

小北 (化名) 是某高校民办学院大四学生, 年龄24岁, 比同班快要毕业的同学大两岁。小北两个眼睛无神, 散发出一种无力感。无所谓的表情和低头闷声不语是辅导员刚见到小北的印象。小北的成绩在退学试读的边缘。班级同学也反映小北经常旷课, 和同学鲜有交流, 整个人状态都很松散。

小北在回顾个人成长历程时说:“我的生活基本上是依靠父母安排的, 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什么让我选的。我现在穿的衣服都是我妈给我买好的。”因为高考成绩没有达到省控线, 就只能上三本。小北说:“我不想上大学是我爸非让我上, 专业也是他帮我选的。进了大学以后, 我发现本专业并不是想象的偏管理的课程, 很难学, 一看到力学什么的, 我头都大了!高中的时候, 物理本来就是我的弱项, 这个专业我一点都不想学。”问及父母与小北的关系, 小北说:“我和他们聊得很少, 我的爱好和想法, 他们也不关心。我爸对我的要求不切实际, 还要求我考研, 我专业都学不进去, 还考研呢!根本没办法和他们说。”

小北说:“我现在对将来没什么想法, 家里人也不会管我有什么想法, 我的想法也没有用, 能混一天是一天吧!”谈到心痛的地方, 小北难以压抑自己的感受, 泪流满面。

4.2 叙事生涯辅导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 并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 个体在该阶段所将面临的难题, 个体若能克服该阶段的核心冲突, 即可获得顺利的发展, 否则将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青少年期是第五阶段, 发展顺利则形成角色同一性, 如果发展困难则陷入角色混乱, 这时“我是谁”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6]。

可以看出, 主导小北的生涯故事是自己的生活无法选择, 现状表现是厌学、逃避, 而其本质上是选择能力和责任的丧失。在成长阶段中, 小北的父母采用代替小北做决定的方式来保证小北选择的“正确性”, 而同时则不断弱化了小北的选择能力和责任感。培养孩子做决定的能力, 一方面让孩子在众多信息面前学会选择, 另一方面就是形成孩子对事情的负责态度。虽然让孩子学会做选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否则就形成了孩子归罪于外的思维模式, 面对问题只会逃避。

辅导员帮助小北来分析“无法选择”这个旧故事的核心内容, 让小北认识到无法选择不是固化在他身上的个性, 而是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如果以前因为年龄尚小不知道怎么选择, 现在已经成人可以学会自我选择, 从而把问题外化。

考虑到小北和父母的关系是小北生涯态度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征询了小北意见之后, 辅导员和小北的父亲做了交流, 请小北的父亲放下成见, 重新接纳小北, 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值加在小北的身上, 让小北慢慢重建自信。在辅导员的建议下, 小北的父亲和小北就过去的一些做法开诚布公地交流, 表达了希望小北能够完成学业的愿望。

小北受旧故事的影响难以把握现在。生涯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恶劣旧故事的根基, 并促动小北珍视现在面向未来做出承诺, 成为小北新故事的开始。

5. 结语

就像麦克亚当斯 (1993) 指出:“我们并不是在叙事中‘发现’自我, 而是在叙事中‘创造’自我。”一方面, 叙事生涯辅导强调语言、情境对于自我建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它强调以时间为主线串起个体生命中各种特定情境下看似杂乱无章的事件, 就构成了个体完整的生命叙事。在整个过程中, 大学生本人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自己故事的讲述者和编写者。

作为大学生生涯故事的听众、新的故事的协商者或者新的故事的共同建构者, 辅导员通过对话和倾听帮助大学生建立了正向的故事, 是大学生生涯故事发生变化的重要见证人。因为家庭对于大学生生涯信念的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所以根据大学生生涯未定向情况, 辅导员有必要依靠大学生的家长共同来见证, 给予大学生更多积极和正向的反馈。

在共情和同感的基础上, 叙事生涯辅导还可以通借助仪式、庆祝及电子邮件等工具, 帮助辅导员和大学生多样化进行叙事辅导。

参考文献

[1]尤娜, 杨广学.试论后现代语境下的心理学对自我的研究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 2004, (4) .

[2]施铁如.学校心理辅导的叙事方式[J].教育导刊, 2006.1月号上半月。

[3]金树人.生涯辅导与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202.

[4]何雪松.叙事治疗: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5][爱尔兰]卡尼.故事离真实有多远[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7.5:69.

心理辅导的技术 篇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这种课程性质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是要传授刻板的理论知识, 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和获得生活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一、团体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势

1. 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形式增强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种“填鸭式教学”, 要求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被动接受;相反,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用脑思考, 还要用手操作, 用耳朵去聆听, 用心灵去感悟, 将团体心理咨询技术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恰巧创造了这样积极的条件。团体心理咨询中的各种活动形式例如案例分享、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恰好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2. 团体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大学生有团体生活的倾向, 喜欢于自己去探寻、去追问、去创造, 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团体心理咨询中的小团体类似于一个微型的社会, 团体成员可以向其他成员学习, 并从团体成员的反馈中了解自己、洞察自己。在团体活动中, 每一位成员都有平等、均等的活动、交流机会, 满足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3. 团体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心理健康调节知识和技巧, 更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协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并能自我实现的人。所谓“助人自助”, 就是让大学生减少对别人的依赖性, 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意志, 自主决策, 使他们从“由他助”转向“自助自主”, 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团体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1. 组成合作小组

教师在教学开始前要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 每个小组人数均等 (5-12人) , 学生可以走下固定座位, 或站着, 或坐着, 小组围成圈进行小组活动, 互相交流分享, 在彼此接纳互帮互助的环境中一起共同成长。老师经常在小组间穿梭, 是课堂的引导者, 而学生坐在哪儿都一样, 是课堂的主角。

2.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 我们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 选择恰当的、与主题相关的团体练习, 例如通过案例、游戏、故事、现实的问题、心理测验、角色扮演等手段, 为学生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 营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讨论分享

要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真正的实效, 教师需要带动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 并亲身体验整个过程, 然后让学生围在一圈自由发言, 互诉心声, 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学生的相互学习和启发, 从而达到心灵的成长。

4. 总结评价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 学生在参与团体心理活动后, 每个学生的认识和体会都会有所不同, 教师可以将这些认识和体会加以总结评价。同时, 还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现实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心理健康知识, 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表达自我。

三、团体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

1. 注意团体咨询的适用情况

由于实际教学班级过大, 有的多达100-200人, 这会使得教师在进行团体活动中难以控制整个局面, 这时教师在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地准备, 选择合适的团体活动进行教学设计, 以保证学生之间能够达到充分的交流与互动。

2. 防止团体心理咨询的游戏化倾向

团体咨询活动经常需要借助于一些游戏活动来开展, 但教师在选择游戏活动时不应停留在游戏的表面, 为了游戏而游戏, 使得团体咨询活动变成单纯的游戏活动;而应当注重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时自身的体验和感悟, 并引导他们和团体成员进行探讨和交流。实际上, 每一个阶段的团体活动应当与前面或后面的活动互相衔接, 并分别有具体的目标。总之, 所有的游戏活动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从而发展出个人经验。

3. 提高教师团体心理咨询专业技能

农业技术推广中农民的接受心理 篇7

1.1 思想陈旧保守

农民们往往喜欢遵循一些陈旧的却拥有大量经验的技术生产, 这种守旧的心理导致农业新技术很难得以推广。他们总是通过横向的比较, 眼光比较短浅, 仅局限在近距离的邻村邻乡, 对新事物望而却步, 这种守旧心理严重制约了现代农村的发展。

1.2 缺乏突破和创新

农村的经济收入来源单一, 自然条件的恶化、生产生活的变化和不定的市场前景导致农民在生产经营方式中采取稳抓稳打、稳中求胜的心理。他们承担不起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接受新技术的时候瞻前顾后, 谨言慎行, 而这种求稳心理也束缚了农村发展的脚步。

1.3 跟随心理明显

从众心理通俗来说就是随大流, 大家一起做一件事会减轻内心的不安全感。比如一项新技术在推广时, 明明很感兴趣, 但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内心孤立无援, 很难下定决心去采用。相反, 如果大家都去接受并采用, 即使自己没有条件也愿意一起尝试。

1.4 现实心理

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一项新技术是否可行仅仅靠以往的经验或是其他家的实践来判断可行与否, 而一次的失败就可能被永远的否定。这种所谓的现实心理影响了农民的决定, 只考虑短期利益, 对于推广具有长期效益的技术非常不利。

2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农民自身素质

2.1.1 文化素质因素。

农民的文化素质反映了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 既与增收相联系也影响着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所产生的兴趣。现在, 我国的农民文化水平处于整体偏低的状态, 与西方国家甚至是城市的差距都很大, 不同区域的分布也不平衡。

2.1.2 科技素质因素。

科技素质是指农民对科学知识、技术、经验所达到的程度, 是农民素质的重要部分。随着国家“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的推出, 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由于基础较差, 与我国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准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

2.1.3 思想道德素质因素。

思想道德即是农民自身的思想、理念和道德方面的统称, 制约了农村的经济的发展。农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生态意识差、思想守旧、小农思想占据上风, 常常会表现出消极的负面的情绪。

2.2 农村社会环境

2.2.1 经济环境因素。

在历史的发展变革浪潮下, 小农意识在我国农村始终是深刻的存在, 并且在相当长时间的时间内占有统治地位。加上采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生产方式, 传统的民族劣性比如散漫、拖拉、缺少责任心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在小农经济的土壤中成为发展新农村经济的束缚。

2.2.2 政治环境因素。

中国是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 而这种专政、特权文化对今天的经济发展影响至今。刚刚建立的农村基层政权在初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农民没有民主意识, 因此具有这种消极的、封闭的、怀疑的态度。

2.2.3 文化环境因素。

农村的文化环境受到长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 加之经济发展的制约, 形成了固定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小农文化、家族观念占据主导。大多数的农民都处于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生活状态。

2.2.4 教育环境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间的不平衡, 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不为平衡, 导致农民素质较低, 城乡差异逐渐加大, 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 农民的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文盲也都集中在农村。

3 调适农民心理,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首先根据对农民心理分析, 依据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对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分阶段研究,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首先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农民的需要选择好容易被农民所认同的推广项目。其次, 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科技宣传的力度, 使农民对新技术逐渐的了解并能够接受新知识的教育。再次, 采用互动性强的推广手段, 以切实的感受打动农民, 从内心接受新技术的推广, 提高推广的效率。最后, 通过建立完善的结构和推广机制, 充分发挥示范区示范产业的功能, 以真正可实现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4 结语

农村地区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和传统文化束缚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的解决问题。从农民的接受心理为出发点, 通过分析农民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寻找其产生的原因,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调适农民心理, 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寻找其产生的原因,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调适农民心理, 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接受心理,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 刘刚.农村农民群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适[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乒乓球发球技术的训练辅导论 篇8

关键词:乒乓球,发球内涵,理论体系,训练指导

发球是乒乓球技术或影响乒乓球技术发挥的基本因素。乒乓球有各种各样不同打法, 但注意发球动作的规则和规范则是乒乓球技术首当其冲的问题。无论正手发球或反手发球, 还是下蹲发球或高抛发球, 都是乒乓球技术的水平线。

一、发球分类和技术组成部分

现代乒乓球技术日益精湛, 发球技术也日新月异, 这里只说其中较普遍的几种。

1、正手发奔球。

特点:球速急、落点长、冲力大, 发至对方右大角或中左位置, 对对方威胁较大。要点:抛球不宜太高; (2) 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第一落点要靠近本方台面的端线;击球点与网同高或稍低于网。

2、正手发左侧上 (下) 旋球

特点:左侧上 (下) 旋转力较强, 对方挡球时向其右侧上 (下) 方反弹, 一般站在中线偏左或侧身发球。要点:发球时要收腹, 击球点不可远离身体;尽量加大由右向左挥动的幅度和弧线, 以增强侧旋强度。发左侧上旋时, 击球瞬间手腕快速内收, 球拍从球的正中向左上方摩擦。发左侧下旋时, 拍面稍后仰, 球拍从球的中下部向左下方摩擦。

3、反手发右侧上 (下) 旋球

特点:右侧上 (下) 旋球力强, 对方挡住后, 向其左侧上 (下) 反弹。发球落点以左方斜线长球配合中右近网短球为佳。要点:注意收腹和转腰动作;充分利用手腕转动配合前臂发力;发右侧下旋球时, 拍面稍后仰, 击球瞬间球拍从球的中下部向右侧下摩擦。

4、下蹲发球

特点:下蹲发球属于上手类发球, 横拍选手发下蹲球比直拍选手方便些, 直拍选手发球时需变化握拍方法, 即将食指移放到球拍的背画。下蹲发球可以发出左侧旋和右侧旋, 在对方不适应的情况下, 威胁很大, 关键时候发出高质量的球, 往往能直接得分。要点是注意抛球和挥拍击球动作的配合, 掌握好击球时间。发球要有质量, 发球动作要利落, 以防在还未完全站起时已被对方抢攻。发下蹲右侧上、下旋球时, 左脚稍前, 身体略向右偏转, 挥拍路线为从左后方向右前方。拍触球中部向右侧上摩擦为右侧上旋;从球中下部向右侧下摩擦为右侧下旋。发下蹲左侧上、下旋球时, 站位稍平, 身体基本正对球台, 挥拍路线为从右后方向左前方。拍触球右中部向左上方摩擦为左侧上旋;从球中部向左下部摩擦为左侧下旋。发左 (右) 侧上、下旋球时, 要特别注意快速做半圆形摩擦球的动作。

发球动作只有两部分组成, 1、一只手的上抛动作:上抛高度大于等于16cm, 上抛动作要在球台端线外、高于台面且需垂直上抛;2、另一只手的挥拍动作:若按照新规则, 要高于台面, 并且要使两侧居中的裁判和对方运动员的视线, 能看清动作。

二、针对性是发球的策略

知已知彼, 百战百胜。发球前, 应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基本情况主要有, 是直拍还是横拍;是左手还是右手;是什么类型的选手或个性选手;是生胶还是半长胶;是反胶还是正胶;是近台快攻打法还是削攻打法;是初次见面还是熟手。对上述情况, 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有条件的话, 最好通过热身、录像、报导等, 了解对方的特长, 了解对方发球、击球、落点规律和球路。

1、发球直接得分。

发球直接得分, 是通过学习研究各种螺旋发球, 练就最拿手的发球和绝招发球的结果。如练发擦边球、回头球、近网边线球, 在发球的开局, 直接得分。在开局和中局, 就争取主动, 把比分拉开, 这在“+一分制”中, 显深得格外重要。注意为发球抢攻做准备。

2、发球抢攻。

就是用各种方法提高发球的质量, 增加对方接球的难度, 使对方回球质量不高, 从而为抢攻创造了条件。具体说来, 应注意下面几点:利用对方的漏洞和弱点, 在落点、旋转、力量、曲线上不断地变化, 从而提高发球的质量, 创造抢攻的机会;

3、发球的旋转。

乒乓球旋转的多样性和由此产生的曲线的丰富性, 在所有的球类运动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如何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旋转, 特别是动作相似而性质不同的旋转呢?主要应注意如下几条:如何练好接发球在乒乓球比赛中, 相对其他的环节, 如发球抢攻或相持, 接发球的难度最大。因为它完全受发球者的控制, 而接发球对发球者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限制的方法, 大大增加了接发球的不可预测性。所以, 不断提高接发球的能力, 合理的把所掌握的技术运用到接发球中, 是迅速提高比赛实践能力的关键。

三、发球的力量和规律

研究发球的规律, 在发球时, 就大体上可以预测对方回球的线路, 从而提高抢攻成功的概率。利用组合发球的威力, 调动对方。如发近网、短而转的球, 组合发底线, 左、右、近身、长而急的球,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旋转的组合, 如发近网转和不转的球, 及发近网侧下旋球和“左爆冲侧上螺旋球”, 把球发到对方左边线。这样旋转的组合, 使对方感到难于适应, 从而控制了比赛的节奏, 使攻球频频得分。

谈到发球的力量, 特别是发球加力, 人们常会联想到加力的后果:不是球飞出界, 就是球弹跳太高。但是实际上, 发加力短球, 球又短、又转、又低、落点好;发加力长球, 球又长、又急、又转、落在左右边角上, 正是体现了乒乓球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它不仅在实践中可以做得到, 在理论上也是正确的。只要我们在加力时, 控制好撞击力和磨擦力的比例, 适当增加球在球拍上磨擦时的螺旋线的长度、减少磨擦厚度、适当延长球在球拍上磨擦的时间, 就可以达到上述效果。如何提高正手拉球的力量:一是拉手适当放开。打小球时, 由于球速较快, 一般不提倡较大的拉手, 认为把前臂和上臂的角度打开即可。而今天, 只做到这样是不够的, 要把肩关节适当打开, 以增加拉球的动作幅度。二是手尽可能抬高, 为向前发力创造条件, 使球产生较大的向前冲力。

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 积极主动, 抢先上手是总体战术的技术风格。以此为前提, 接发球则是体现比赛中由防转攻, 攻防转换的最常用之处。在相对被动的状态中, 通过控制, 达到相持, 再力争转入进攻, 争取主动应是接发球中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技术上的操作如下:

1、判断。

正确判断是接好发球的首要环节。判断上不出现较大的偏差, 才能谈得上更好地运用接发球技术, 避免有浑身解数, 但由于判断不准而发挥不出来情况的经常发生。

(1) 对旋转的判断

乒乓球发球中常出现的旋转主要有左、右侧上下旋, 转与不转。通过发球者利用各种发球方式, 将这些旋转性质表现出来。如正反手, 下蹲等。在判断旋转性质时,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板形 (一般情况下, 发上旋球时, 板形都比较竖, 下旋球比较平、斜, 这种特点与发球时要接触球的部位直接发生关系, 因为发旋转球和不旋转球时, 接触点比较靠近球的后中部;而发上旋和下旋时, 向中下部和底部摩擦才可能比较转) 和动作轨迹 (发下旋和不转球时, 球与球拍接触的一瞬间, 手腕摆动的幅度一般不是很大, 并时常与假动作相配合;在发上旋和下旋时, 手腕摆动相对大一点, 这样容易“吃”住球, 动作也比较固定, 击球后常有一个停顿, 即使加上假动作, 也不会像发侧上旋和不转球那样连贯) ;还有弧线 (上旋球和不转球的运行一般比较快, 常有往前“窜拱”的感觉, 发短球时容易出台, 弧线低平;下旋球运行比较平稳, 弧线略高, 短球不易出台) 、出手 (发上旋球和不转球一般出手比较快, 并且突然, 动作模糊;下旋球的出手相对要慢一些, 因为要给球以足够的摩擦时间, 才能使球产生强烈的下旋效果) 和分布 (在接发球时, 不断琢磨发球者发出球的旋转性质的随机分布和习惯也是重要, 特别是在判断不清时, 如在一轮发球中, 发球者一般有几个转的, 几个不转的, 几个侧上, 几个侧下, 通常都出现在一轮中, 以及开局爱发什么样的球, 关键球如何发等等。毫无疑问, 面对当今世界乒坛花样翻新, 变化莫测的发球技术, 接发球者的猜测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想把每一个球都得清清楚楚, 就不太实际了) 。

(2) 对速度和落点对落点的判断

首先是对长球的判断 (一般情况下, 发球者如果想把球发得很长, 第一落点多在自己本方台面的端线附近。如果力量差不多, 球的运动速度, 侧上旋和不转球明显要快于侧下旋和下旋, 如果是发侧上, 下旋斜线长球, 要注意球的第二弧线有侧拐特点;如果是直线长球, 要特别注意平推过来, 或者是略带外拐的球, 因为这种球除了有很快的速度外, 容易发出线路比较直的球, 客观上曾加了球的角度, 给接发球者造成较大的难度) ;对短球的判断, 由于发球者想要把球发短, 手上就不能发很大的力量, 要收住一点, 所以, 短球较难发挥速度的优势, 比较多是考虑的落点和旋转。在发短球时, 第一落点一般距球网较近, 可根据这一特点判断来球的长短。在接短球时, 要特别注意手不要过早的伸入台内, 以免侧上旋短球的第二弧线往前“拱”, 顶在板上, 使手上失去对球的控制, 以及来球可能是“伞三角”位置, 球是从靠近球网的边线出台, 手来不及拿下来, 对不准球。

总之, 乒乓球发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动作, 还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本文阐明了乒乓球的发球体系由技术层、战术层、心理层和体能层四个方面组成, 旨在更新乒乓球发球思想观念, 加深对乒乓球发球内涵的认识, 并建立乒乓球发球理论体系, 用以指导乒乓球的运动训练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苏丕仁:《乒乓球运动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47-49。

心理咨询会话技术的案例研究 篇9

一、小轲其人

小轲这个名字,在我从教的第一天就如雷贯耳了。2008年8月底,新生入学准备期,校园里传来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哭喊声:“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这让刚参加工作的我目瞪口呆。之后,这个名字还在几次期末教学工作分享会上被任教老师提起过,从中我大概了解到,这个孩子除了哭得出名,还“手脚灵活”,“拳头过硬”,并且经常在课上给老师和同学们来点“黄段子”活跃活跃课堂氛围。2011年9月,我开始担任他所在班的英语教学,从此开始了与他无数次的较量和对话。其中,上学期末的那一次对话让我记忆犹新。

二、事发现场

事情是这样的,上午第四节课后,我送学生到校门口。正当整个队伍即将走出校园,饥肠辘辘的我可以奔向饭堂时,人群中一条飞起的腿重重砸在了小超的背上——那条腿正是小轲的,跟着又是一拳。我赶紧冲上去扯开两个学生,询问缘由。小超结结巴巴地没说几句,小轲就开始尽情发挥优势:连哭带吼外加拳脚交加,我手脚并用也控制不住他,最后在保安协助下才把他制服。小轲情绪非常激动,嘴巴里不停地叫喊着:“我要杀了他!我要杀了他!”我看情况不对,便让小超赶紧先行回家。他还试图去追赶小超,被我拼命拉住。我强压着怒火问:“你想怎么样?”他说:“我要杀了他。”“然后呢?”他不语。我脱口而出:“然后你就被关进监狱,被枪毙。”“你才被枪毙!”他蛮横无理地说。我看他仍然情绪激动,就说:“走,跟李老师走。”他一边抽泣一边跟着我走,还骂骂咧咧地说要杀了小超之类的话。在去办公室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他说要到教室去一下,我说跟他一起去,他却央求道:“让我自己去,我去拿了本子马上就回来。”我知道,说到做到是他的优点,于是就站在楼梯口目送他过去,他也如约走回来跟我进了办公室。

三、谈话进行时

第一招:“递纸巾”

办公室里,对话继续进行。我知道,刚刚在校门口,自己的情绪没有控制住,跟他对话的效果并不好。这时,C证培训时专家教的几个谈话绝招浮现在我的脑海,其中第一招便是“递纸巾”。我默默拿过纸巾盒,递给他几张纸巾。他接过去擦干了鼻涕和眼泪,哭泣也慢慢停止了。看着他情绪平复了一些,我说:“来,跟李老师说说,怎么回事?” 他一下又是粗着脖子双拳紧握,一脸凶狠的样子。显然,他还处于愤怒状态,还很戒备。

第二招:“是非题”

看来,“递纸巾”的效用不过如此。记得接受培训时老师还说起另一招,就是当谈话对象不愿意沟通时,可以提一些一般疑问句,对方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暂且把这招叫做“是非题”吧。“那我先说说我了解到的情况,你看对不对。你叫小峰别理小超,小超说你自以为是,还用水瓶指着你,是吗?”他恶狠狠地说:“是!”我问:“当时你在跟小峰说话吗?”他说:“是。小超想要插嘴。”我接着问:“你跟小峰讲的话跟小超有关吗?”他说:“和他无关。他第一次说我目中无人的时候我没理他,接着他又说了一次,还这样指着我。”他做了个手指着自己的动作,看来他倾诉的愿望被调动了。我问:“接着,你就开始拿脚踹他?”他说:“没错,他就是欠揍,事不过三!今天早上做完早操他还用手掐我脖子。”

第三招:“是吧”

看来还另有隐情。此时我要做的,就是鼓励他继续往下说。记得当时老师还教了很管用的一招——重复对方的话,再加上“是吧”:“今天早操后他掐你脖子了,是吧?”“嗯,昨天做完早操他也掐我脖子了。”我说:“昨天做完早操后他也掐你脖子了,是吧?” 他顿了一下:“田径社团活动时,他也掐我脖子了,还坐在我身上。”“哦,我明白了。他无缘无故就掐你脖子,坐在你身上,是吧?”我故意强调了“无缘无故”这个词。他迟疑了一下说:“在田径社团跑完步后,他流了很多汗,其他人都说他很臭。”我说:“你没说他流了很多汗,很臭,是吧?”他又迟疑了一下说:“我有跟他们一起笑。”“哦,然后他就掐你脖子,坐在你身上,是吧?”“嗯,我在做仰卧起坐的垫子上躺着休息,他过来就坐在我肚子上,还掐我脖子。”他做了一个小超坐在他肚子的动作。

第四招:挑战技术

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小轲的情绪也平稳了,我开始慢慢引导他审视自我,发现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想起当时老师讲过一个概念——“挑战技术”,于是我说:“哦,我明白了,起因是你们取笑了小超。之后你们才有了几次摩擦,包括今天这次,对吧?”我先小结了一下。“嗯。”经过倾诉,他已经心平气和了。“看来小超对你造成了一些伤害。那你仔细想想,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他停顿了一会,小声地说:“我不该笑他。”我鼓励道:“你能认识到这点很好,这是让你们产生不愉快的起因,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还有吗?”“我今天踢他和打他,也不对。”“嗯,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最不理智的,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你说呢?”我严肃地说。他点点头,欲言又止。“还有吗?”我引导他。“我,我刚刚还去教室把他的书包藏起来了。”他吞吞吐吐地说。我恍然大悟,原来他到教室是去做这件事!“那现在你还决定这么做吗?”“不了,这也不能解决问题。”“你能这样想,李老师很开心。”我跟他来到教室里,他挪开班级书车,把小超的书包从里面拿出来,还仔细地拍掉了上面的灰尘。我和他边往校门口走边说:“小超是你的邻居,我知道你们经常一起骑单车,你们一起玩一定很开心吧?”他点点头。“今天中午回去给小超打个电话,真诚地向他道歉,先承认自己的错误。下午老师还会和小超谈话,他也应该会向你道歉的。以后你们遇到问题要先心平气和地沟通,要想着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好吗?”他默默地点点头,走出校门后还回头朝我招招手:“李老师,再见!”声音轻松、平和。

四、尾声

我长舒了一口气,这次对话让我脑细胞死伤无数,肚子也饿得连抗议的咕咕声都没有了,但是我的内心是平静的,步伐是轻快的,我知道下午会是一个新的开始。辅导课后我送作业到教室,看到小轲和小超又脑袋凑着脑袋在地上热烈地玩着最近兴起的游戏“拍贴纸”,班主任老师还告诉我,他们已经电话沟通过了。

这就是孩子,他们有时会为了一时之气冲动莽撞,做出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事情。作为师长,我们不一定都幽默、风趣,不一定都睿智、善辩,但我们都需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用心倾听和引导,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的只是一个倾诉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做好倾听者、引导者,就会更有机会成为学生成长旅途中的知心朋友。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 广东深圳 51813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大学生心理辅导中面谈技术之初探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辅导,面谈技术,策略

一、心理辅导中面谈技术的重要性

近年来, 高校开展的心理咨询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心理辅导中面谈技术对于心理辅导工作有着较强的实用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辅导, 以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 这一些列的心理辅导都需要面谈技术作支撑。因此, 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者就需要掌握心理辅导技术的要点, 面谈者要具备较高的心理咨询技能, 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专业素养, 通过有效的谈话和交流, 协助解决个体的特定问题。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直接与学生进行面谈的过程, 目前, 由于社会环境因素的千变万化, 大学生在其中会出现迷茫、困惑、矛盾等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就要从与学生的谈话过程来发现、了解、解决各种问题, 面谈的技术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的突出。

二、当前心理辅导中面谈技术存在的问题

1、内容不够合理, 发展性辅导欠缺

面谈技术是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目的是为了促使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和潜能开发,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 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之更好地认识自己、社会, 并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发展为目的。然而, 目前我国相关机构在面谈心理辅导中呈现出内容不够合理, 发展性辅导欠缺的现象, 并且实践操作经验缺乏, 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效果。

2、辅导形式单一, 效果难以持久

对于大学生的面谈心理辅导, 如果在形式上太注重心理动力理论的取向, 以至花太多时间在诊断和评估上, 且从单一因素去考虑问题, 单一形式去解决问题, 而未能充分地注意到行为改变的调适策略, 也就是辅导形式单一, 从而使得心理辅导的效果不够持久。

3、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统一标准

由于面谈技术在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使用起步比较晚, 并且目前尚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统一标准,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面谈心理辅导形式。因而, 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面谈技术比较混乱, 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范, 以至运用起来效果不佳, 从而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面谈技术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与推广。

三、辅导教师做心理辅导时面谈技术的有效运用

1、大学生心理辅导中面谈工作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因为, 咨询者是带着心理问题来面谈的, 说明他们的内心会很脆弱, 有内向、自卑、悲观等消极心理, 沟通上会有很困难, 有些咨询者对自己的认知会产生疑问, 因此, 面谈者与咨询者良好关系的建立一次成功会谈的开始, 这样咨询和辅导工作才能有效的进行与开展下去, 与咨询者的初期谈话, 面谈者也就是辅导教师要运用共情技术, 运用尊重与温暖的语气, 积极关注咨询者的问题, 让咨询者体会到这种温暖, 咨询者够觉得自己被尊重, 不安的情绪也会释然。

2、辅导教师在咨询者面谈时, 要运用有效的谈话方式。

辅导教师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关注咨询者, 让咨询者尽可能的多说, 鼓励咨询者尽情表达, 在倾听的过程中, 适当的对咨询者进行指导, 发现咨询者的认知偏差, 要及时纠正过来, 运用恰当的技巧, 培养咨询者的积极情感, 调动其积极性, 辅导教师也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 引导咨询者畅所欲言, 彼此建立相互信任的感觉, 让咨询者感觉到轻松, 像是与朋友在交谈, 通过辅导教师自身的优越性影响并感染咨询者的思想和行为, 对咨询者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兴趣测评结果以及其他类咨询进行分析, 帮助和引导咨询者正确认识自己, 重拾信心, 鼓励咨询者作出最佳的选择。

3、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面谈技术体系

在进行大学生面谈心理辅导时, 相关辅导人员必须从实践中不断学习, 培养态度和责任, 逐步建构一个一个科学、合理的面谈技术体系。并通过该体系去规范我国大学生心理面谈技术, 逐渐学会分析和判断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高心理辅导效率, 并使心理辅导效果更加持久, 从而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为我国最终实现素质教育提供可靠保障。

四、健全配套机制, 为心理辅导中面谈技术的运用创造条件

1、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冲突自我调适的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种种选择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对这些心理问题处理不当, 不会调适自我心理状态, 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高校要指导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以消除心理困惑。

2、要加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引导。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会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很多大学生不懂得人与人的交往艺术, 在生活上没有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应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大学生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 在实践中学会与人沟通, 能够尊重别人, 真诚地赞美别人, 建立人际关系。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积极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这样对学生才有教育意义, 学校可以将心理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融入心理素质的教育中,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 摆脱心理的困惑, 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四、结语

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就是合理的将心理咨询面谈技术应用到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去指导咨询服务, 帮助大学生解决因多种因素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解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各个高校应该推广和重视心理辅导服务中的面谈技术的研讨和建设, 积极运用好面谈技术, 为大学生心理辅导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参考文献

[1]胡佩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理论与当代》, 2005, (6) 。

[2]苑世芬:《大学生心理辅导中面谈技术的运用》,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上一篇:金融征信体系下一篇:农村篮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