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理念(精选8篇)
心理辅导理念 篇1
时间:2014年9月8日地点:中心校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支持人:杨品福主题:教师心理健康学时:四学时记一学分
(写第5页)
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的职业使命固然神圣,但是教师是人不是神,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教师的心理困惑和情绪失调,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可能会发生的。不能绝对化地认为,教师有心理困惑就是不正常。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所受压力有关,如果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就会由此而产生。所以,研究人的心理健康,了解人的压力源是十分必要的。
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成功、喜悦和悲伤,而这些情绪体验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心理社会压力源所导致的。在众多的压力源中,与人更密切相关的是应激性生活事件或称为生活压力源。公认的生活压力源包括:生活中的重大改变,例如亲人亡故、患重病、失业、子女离家出走,或者恐怖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等。生活琐事,包括家用支出、工作职业、身心健康、时间分配、生活环境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挫折感和动机冲突。
“挫折”在心理学上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这种对个体行为发生阻碍作用的刺激情境,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也可能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二是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心理学关注的是后者,即个体在挫折情境下的挫折感。人在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都有可能碰到挫折,因而这些挫折都有可能形成压力。
“冲突”是一种心理困境,它是指因个人同时怀有两个动机而无法兼而获得满足所致。最常见的心理冲突有三种:一是双趋式冲突,是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心理状态。二是双避式冲突,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心理困境。当个体发现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具有威胁性,就会产生二者都要逃避的动机。但迫于情形,只能避开一件,而必须接受另一件(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的处境),在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就会产生双避式冲突。三是趋避式冲突,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当同一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也可能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境下,就会产生趋避式冲突。上述三种都是比较简单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面临的动机冲突要复杂得多,而且常常不能轻易获得解决。因此,冲突容易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教师的压力源与教师工作的特点密切有关。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压力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工作压力:具体表现在许多教师工作量满负荷,节奏紧张,而工作绩效慢,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到五年、十年以后才能真正体现。因此,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不平衡的,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对职业怠惰。特别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降低。
其二,家庭压力:教师家庭与其他家庭相比,在对子女教育和婚姻方面可能有更高的期望。而有些教师面临这些家庭生活期望无法达到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其三,社会比较压力:由于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容易导致有些教师在与别人进行社会比较过程中,引起心态失衡。
心理辅导理念 篇2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活动,体验,团体心理辅导
一、对当前初中政治课改革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 初中政治课在我市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课本内容的变化, 更加突出了以学校德育研究为基础, 将人的思想品德的成长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而且无论是以思想政治要求为切入, 还是以生活事件本身为切入, 都强调不回避学生的真实感受, 设法通过参与、认知和体验的活动方式, 让学生真正地感悟。要求尽可能使活动自然、贴切,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承载着学生的情感变化与认知调整。二是政治成绩不再计入中考升学选拔考试总分的变化。很多学生由原来应试的重视态度, 非常现实的变为考察的轻视态度。这就造成了新课程的改革极为重视如何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而学生却不重视的矛盾。那么,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我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尝试着将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应用到了教学中,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使政治课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学科之一。实践证明,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 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 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 反省自己, 深化认识, 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初中政治课的许多知识点与心理教育的内容有关, 所以我结合所带两个年级课本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新模式授课的尝试。
二、政治课教学与团体心理辅导结合活动实录
实录一:在讲完八年级下册前三个单元《跨越代沟》《友谊的天空》《走自己的路》后, 我给学生设计了“我的重要他人”的活动。“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 意思是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 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他可能是我们的长辈、兄弟、姐妹, 也可以是我们的老师, 抑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
活动目的:使同学们通过体验了解谁是自己生命中伴自己成长的重要他人。
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准备:背景音乐, 笔、纸。
活动方式:在《冲刷心灵》的背景音乐中, 请大家闭上眼睛, 我用指导语将同学们带入时光隧道, 回到过去的时光, 回想过去从我们的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一路成长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帮助的父母、老师、朋友……然后, 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写出5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 随后在《感恩的心》的歌曲中心存感激地回忆重要他人留给自己的记忆片段。如果说这部分活动还有温暖的回忆和惊喜的发现, 同学们感到比较轻松外, 紧接着我带同学们体验了从未感受过的严峻和凄冷, 我用特定的语气和导语让同学们想象着假设生活中出了一点意外, 一些无法抗拒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时选择舍弃的人。同学们在艰难的选择中, 体验到了亲情、友情的重要, 感悟到了善待自己、珍爱他人的意义。
活动结束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给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写一封信。很多同学选择了给父母写信, 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爱戴和自责。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的真情流露后, 消除了亲子之间的隔膜, 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对政治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肯定。
实录二:在讲授九年级全一册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一课时, 我给学生设计了“盲人与拐杖”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 增加对他人的信任与接纳
活动时间:约40分钟。
活动准备:我在课前事先选择好我校的盲行路线, 路线要有阻碍, 如上楼、拐弯、桌椅, 室内室外结合等, 每个人准备蒙眼睛用的眼罩。
活动方式: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 一位做“盲人”, 一位做“拐杖”。盲人蒙上眼睛, 原地转3圈, 暂时失去方向感, 然后在“拐杖”的搀扶下, 沿着选定的路线, 带领“盲人”在室内外活动。期间不能讲话, 只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活动结束后两人坐下交流当“盲人”的感觉以及当“拐杖”的感觉, 并在全班交流。然后互换角色, 再来一遍, 再互相交流。
游戏中, 同学们相互信赖与扶持, 虽然很有挑战, 但是大家都顺利完成了任务。分享是非常热烈的, 做盲人的同学感触最深的是“无助感”。原来, 自己是如此的脆弱, 蒙上双眼连迈步都成了问题, 有些同学对盲人有了深深的同情, 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换位思考, 学会了理解和包容, 学会了感恩。做拐杖的同学最大的感受是自己肩上的责任, 一个疏忽就会使同伴跌倒甚至发生危险。一路保护陪伴, 同伴给予的信任, 感受到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从而通过创设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改变了一些同学的错误观念。原来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可信任的, 谁也不会对人说真话, 人与人之间没有真诚而言, 通过团体中的交流, 改变了这种看法, 即认识和体验到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进行真诚的交流, 人是可以相信的, 关键是自己首先要信任别人。原来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诚的帮助, 都是相互利用。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和交流, 发现绝大多数人都能够真诚地给别人以帮助。发现和感受到一些过去从来不知道的东西, 比如, 当你真诚地、全身心地投入和别人交流时, 你感到别人是那么亲切和可爱。通过活动, 同学们对弱势群体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 从而达到从行动上对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实际帮助、情感上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尊重和关爱。
三、努力开创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新境界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政治课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新课程中的探索尚属初步。政治课教学渗透团体心理辅导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也开创了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新境界。在每一次活动的尝试中, 我都被学生在分享中的真诚所感动, 也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 收获着教学过程中的感动, 享受着教学环节的幸福。如果每一个政治教师都能潜心研究心理学, 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遵循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 那么就有理由相信, 我们德育的空间会更大, 德育的前景也会更广阔, 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因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 政治课教学的成败, 不仅仅是考察教学质量的优劣, 更重要的是考验我们能否为学生追求一生的最大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始终坚信, 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比博学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学校心理辅导与多元化教育理念 篇3
上个世纪末,随着素质教育大潮的不断推进,教学中出现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育模式,进而总结升华为多种教育理念,这些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相关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引用哲学上一个概念——多元化,称之为多元化教育理念。所谓多元化,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灵活性、多样性。它的核心是民主、自由、开放,张扬着人文主义精神。多元化教育理念涵盖了学校心理辅导的本质特征,它主张心理辅导内容丰富多彩,辅导方式灵活多样,辅导过程不拘一格,辅导结果多种多样,辅导手段新颖独特。因此,我们认为 ,确立多元化教育理念是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关键。
一、多元化教育理念的心理学基础
把多元化教学理念用之于指导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有其必然的心理学基础。
1多元化教育理念与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年出版了《智力的结构》一书,他认为“ 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文化或文化环境的价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提出了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不同的人可能在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有特长 ,而且某些智力还可以在训练中得到加强,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多元化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启示是:
首先,每个人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在心理辅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以丰富多样的辅导内容和辅导形式去适应不同学生的心理结构与心理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 ,个人的智力、心理要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其发展应以为社会创造有效产品为标准。因而辅导时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其自身潜力。
再次,人的心智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时需多方面的心智,因而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心智,使其成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在辅导中不应只关注其心智的某一方面,而应注重学生的多样性。
2 多元化教育理念与个性理论
个性是指个体的精神面貌,它是由个体在适应或改变现实环境的活动中由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性所形成的内部动力系统。个性理论构成了多元化教育理念应用于学校心理辅导中的第二个心理学基础。它给我们开展心理辅导带来的启示是:
第一,个性具有完整性和多样性。个性的完整性和多样性要求学校心理辅导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能重蹈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老路,因为它既不符合个性发展的整体性,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第二,个性具有独特性。个体之所以成为其本身,就在于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因此,不论心理辅导的内容还是方式、方法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每一个学生在某一领域、某 一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展示其个性 。心理辅导工作者要记住:学校心理辅导就是帮助学生“ 在无数的生活道理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语)。
第三,个性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作为个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其发展程度是个性发展的尺度。要培养和发展个体的创造性,则必须尊重个体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应实行开放式辅导,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投入实践,在各种交往活动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四,个性的主体性。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可能是有个性的人。因此,主体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心理辅导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多元化教育理念在学校心理辅导活动中的体现
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流派呈多样化,在辅导形式上也有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等多种,在学生心理辅导中必须贯彻多元化教育理念。
发展最为完善,辅导技术最多,同时也最能体现多元化教育理念的个别咨询将不作为我们本次探讨的主要内容。下面主要探讨多元化教育理念与学校心理教育中,另外两个主要教育形式的关系及其表现。
(一)在心理活动课程中体现多元化教育理念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通过在学生人人参与的共同活动中,教师协助学生不断地在情感体验中经历“ 认知→行动(交往)→再认知→体 验→新认知→螺旋式上升的心理适应、矫正过程,从而达到辅导目的的心理辅导课程模式。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群体动力学、心理干预理论以及现代活动课理论为主要依据的新型课程,活动课程能够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的群体动力效应。同时,也能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出自己的个性,塑造、发展自我。
活动课程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课内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课内心理辅导活动课以班级教学为基本形式,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中心环节,以“席地而坐”或“ 圆桌会议”取代“ 秧田式”座位,给每个人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以活动为主,引导学生“ 做中学”、“活动中调整”。课外社会活动实践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体验人生价值,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不断增强自信心,使个人的潜能得以进一步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活动课形式都要体现一定的育人目标,“要努力对学生的成长进行积极的、有计划的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生活的、道德的、认知的、审美的等都得到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同时也要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要继承人类基本的文化成果。在组织和选择内容时,要以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为出发点,以学生成长需要为依据,使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二)在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中体现多元化教育理念
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这一主要阵地中,心理健康教育与传授科学知识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一方面学习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心态的调整,变学生厌学、苦学、恶学为会学、乐学、盼学。从而使心理教育有更广阔的施展天地,也使学科教育更上一层楼。
首先,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气氛。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为纽带,以多层面互动为教学形式,以和谐、民主、兴趣、成功、探究为教学原则,形成重情感多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积极向上的学风和健康和谐的班风,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学习行为。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自立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在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学生“乐于参与学习”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知情和谐发展为目的,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在课堂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思考、交往、发展。因为学生学习不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多种形式(如导语等)营造一个愉悦 、轻松、合作而又目的明确的学习氛围,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明白人,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从而乐于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再通过设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索,并在互动交往中互受启发,开阔思路,共同提高,同时以练促能,通过“内化”,解除学生学习障碍及困惑,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最后,构建课堂知情互动教学—心理模式。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两种,一种是认知信息互动,即思想、知识、技能、智能等的互动,一种是情感信息互动,即信任、理解、反对、赞许等的互动。互动中又伴随着沟通 、自控等活动,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整体。因此,课堂教学中也必须构建教学“知”—心理“情”的教学模式。
心理辅导理念 篇4
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长期以来,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都是以传统心理学为指导,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心理品质,对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在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为伟大发展目标的今天,整个社会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犯罪手段也在翻新变化,而民警队伍又不得不面对人力匮乏和任务趋增的压力。公安民警长期与社会反动势力作斗争,接触更多的社会阴暗面,时刻面临生命危险,巨大压力下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由于工作性质有关公众安全,公安民警如果没有优秀的心理素质,不能坚守职业道德,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不能忽视公安民警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对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民警进行及时心理疏导治疗,也要关心其它并未产生心理疾病的民警,提高其心理抗压能力,引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确保民警的警务能力。
一、我国民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公安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多方面系统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工作,通过建立心理辅导机制、举办心理健康专家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档案、心理健康服务走基层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改进了我国公安心理健康状况。
虽然我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是也不能忽视光环背后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目前,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作内容较为局限,不利于长远发展。我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为已经产生心理疾病的公安民警,工作重点在于如何引导民警走出心理疾病的困扰,属于被动式的应急处理。虽然帮助解决了民警的心理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其它无心理疾病民警的积极心理教育需求,也令心理健康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安民警间具有异样色彩的敏感问题,容易导致部分问题民警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忽视环境建设的重要影响。公安民警的心理状态离不开公安内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反馈,积极向上、正向激励的管理制度与队伍文化有利于养成公安民警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在此方面公安队伍中缺乏有效的探索与尝试。
最后,工作体制尚不健全,流于形式。公安队伍中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多为兼职,没有建立起专业的人才队伍,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力量有限,且心理健康中心基本也是设置在距离基层民警较远的警校或办公大楼等处,没有深入到基层民警中去,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及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正式提出,得益于赛里格曼(M·Seligman)的积极推动。他在199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组织多位著名心理学家研讨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结构及理论基础,并确立了积极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心理学经过了多年发展研究,终于从哲学的分支和神学的归属中分离出来。心理学有三个光荣使命:一是治愈精神问题,二是帮助人们获得更多快乐,三是发掘和塑造智力超群的人才。在二战前,积极心理学已有初步思想,但并未真正得到有效推动。尤其是二战后世界破坏严重,面对众多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受到严重战争创伤的患者,心理学的治疗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众迫切需要尽快将得到心理学的帮助,尽快走出战争阴影,走向美好生活。在此形势下,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变成了从病患的`负面角度和以医生治疗患者的模式来研究心理学问题,即消极心理学。
非常讽刺意味的是,人类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越发进步,但人类面临的心理问题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而另一方面,人们也在逐步审视心理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应该为全人类的生活提供技术支持,不应仅仅局限于服务问题人,为其治疗心理疾病,还应包含正常人,即使没有患上心理疾病,也可通过心理学的技术,获得更好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任何科学都是来自于问题,心理学同样也始于心理疾病的研究,但是却不能将学科研究方向局限于治疗心理疾病。如果过分追求治疗价值,仅为心理问题患者服务,那么心理学的其它价值将会将会逐步流失。
人类的心理情感不仅包含愤怒、焦虑、压抑、郁闷等消极情感,而且包含愉悦、欢乐、幸福、满意等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需要通过科学手段来排解,同样,积极情感也需要主动发现、创造和引导,引领人类进步。历史和实践证明,越是和平稳定的社会越是需要积极健康的心态,社会文化越需要人们富有创造性、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欣欣向荣的生活状态,同样,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又反过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促进了时代进步。
积极心理学采用新的视角,对主流心理学进行了完善,拓宽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致力于对人类的美德、幸福感和发展潜力等积极品质进行深入广泛的探索,积极主动的发现、研究、引导和培育人类发展中的各种积极力量,帮助人们创造幸福生活。
三、积极心理学的启示意义
积极心理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和人文立场,它更为全面的看待民警的心理问题,开拓了一个心理学研究新的角度。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民警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有消极的治疗疾病,还可以培养发现民警的各种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引领民警走向美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一)转变心理健康工作理念
由于工作性质与众不同,公安民警日常工作中面临着更多的危险,接触更多社会的阴暗面,承担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自公安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工作主要内容在于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治疗,保证民警执法能力。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较为贫乏、形式较为单一,同时,使得公安民警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了误解,认为只有神经不正常才需要心理教育,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导致了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民警的对立。
如果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那么以上问题则会迎刃而解,它认为除消极品质不可忽视外,民警的勇气、信任、责任等正面阳光的品质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可通过主动的发现、探索,采取措施积极的引导和塑造公安民警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民警走向幸福,共筑美好家园。
(二)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是一面镜子,是对外在环境的一个直接反映。如果一个组织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都比较差,那么一定是这个组织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出现了问题。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差的工作环境会降低公安民警的满意度,容易产生消极低迷的情绪。同时,公安系统的组织系统科学性也影响到民警的心理健康,考核的公正性,奖惩的公平性,人事任免的科学性,都是影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防范和治疗消极心理品质,而且会促进人类创造力的提升,促进社会进步。同样,积极的心理状况对于公安队伍的战斗力持续稳定有着非凡的作用。对于当前的公安系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考评激励制度,如何提高公安队伍在社会公众的良好形象,如何促进公安民警的社会认可度提升。
四、民警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出发,民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增强民警积极心理体验
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强调人类以幸福的心态回忆过去,用乐观的心态做好当下,并对前景充满期待的一种心理态度。自我感知的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它来自于自我感知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等与自我预期达到的状态保持一致,从而由衷生成一定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产生自我肯定的激励。由此推之,积极心理体验强调的是一种个体自我感知的状态,具有主观性。
具体实践中,需要采取措施有效引导和加强公安民警的积极情感体验,避免消极心理。一方面,可通过情绪管理等课程,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公安民警的自我察觉能力,强化对积极情感的体验,回忆过去的美好生活经历和幸福的生活点滴,避免产生消极的情感;另一方面,引导公安民警关注当前发生的愉快经历、感受工作生活中的快乐瞬间。
(二)培养民警积极人格
积极健康的人格对于人类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消极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以防范负面心理的发生,促进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维护人类幸福生活。
1. 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表明,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使人体产生化学反应,提升愉悦感。可为民警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定期组织愉悦身心的业余活动,鼓励民警脱离不良嗜好和低级趣味的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业余活动,有助于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降低民警内心的焦虑,释放压抑心情,宣泄负面情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民警的自我认知体验,促进积极人格的培养。
2. 坚定民警工作信念,保证工作热情:公安机关要有计划的开展公安民警岗位培训,宣传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民警的先进事迹,让每一位民警同志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视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天职。不将这份责任看作负担,而应看做一份荣耀和自豪,要以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为己任,代表积极正面的力量时刻准备与反面势力作斗争。
3. 塑造民警积极心态:个体心态是个体由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引起的一种在一段时间持续出现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反应,对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有意识的组织民警交流,回忆生活和工作中的幸福快乐时刻,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情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能够激发工作热情。对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的民警要进行正向激励,引导塑造民警树立积极心态,塑造良好的民警工作氛围。
(三)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
关于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篇5
三、积极心理学启示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积极心理学虽然研究的侧莺点不同――前者主要探讨如何演绎精彩人生,后者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但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都重视个体潜能的发挥、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都重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旨在提高生活的质量、追求幸福的人生;两者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可以相互影响,彼此借鉴。
一)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积极预防思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规划分析、规划设计、规划实施,其主体都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中心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而已。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一是坚持“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面对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可盲目地“撞大运”。
二是自我负责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不要指望别人来对你负责。三是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观念。要以翔实的事实为依据,阐明一个人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单位的某种岗位上干一辈子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每个人都应做好在自己的一生中转换几次职业的准备。
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注重积极的主观体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能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T作准备,而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注重待遇、注重工资福利无可厚非,但一定也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一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就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自主创业可以是就业的重要选择,只要自己从中感受乐趣,发现自身价值,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三)全方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终触及的是心理的因素,如与自我认知有关的兴趣、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自我效能感、自信等。与了解环境与职业相关的毅力、洞察力、勇气、宽容等,与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有关的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与智慧、创造力等。因此,开展大学生职、眦生涯教育,第一,以心理测试为基础,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第二,透过多元化的周边课程及课外活动,进行体验式的就业辅导与培训,鼓励发展个人的才能及更复杂的行为和生活技巧,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第三,倡导创新创业,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
四)健全学校的组织系统,构建积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运作模式。针对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操作的问题,拟采取同绕学校人才培养战略中心,依托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大平台,构建“学校一职能部门―学院一学牛辅导员一班级”五级网络管理模式,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过程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首先,要让大学生从步人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做好准备,了解自我,二年级开始锁定专业目标,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其次,开设大学生生涯辅导系列课程,同时还应广开渠道,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训练课”“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等课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式的服务。再次,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体系,在了解大学生职业倾向的基础上,进而确定其专业方向,以达到更大化地挖掘其潜力的目的。最后,及时了解社会转型期职业结构和社会需要的调整,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
搭建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指导大学生创办“创业者协会”“前程协会”“职业发展协会”等有利于自我成长与锻炼的社团组织,并配备专门的指导老9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开设诸如“生涯教育”“人生导航”等有关专栏;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寒暑假期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内容,也包括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考察、挂职锻炼等;大力开发、规划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生存实践大赛、大学生生涯设计等品牌项目,吸引大学生加入到活动行列中来;综合开发与利用班委、团支部、校院两级团、学联的资源,通过选、录、用等系列机制的创新,让更多的学生愿意也敢于参加各级学生组织岗位的竞选,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辅导理念 篇6
刘祥哲
摘要: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辅导员以往的一些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进行工作创新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创新工作理念的必要性以及其工作特点、原则,浅谈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途径。关键字:高校辅导员 工作理念 创新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是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正是因为高校辅导员有着如此特殊的地位,所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将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育人作用的发挥。
一、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的必要性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滞后的现状
2007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各高校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第一、职业状态不稳定。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工作的重任,所以辅导员在思想意识上的重视和爱岗敬业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但实际上,现在很多高校辅导员专业不对口,虽然他们的政治素养很高,可欠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工作缺乏科学性、条理性、有效性。其次,虽然国家很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从全国范围看,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还是有待提高的,还有一些辅导员面对生活压力不得不考虑再次择业的问题。这种种原因都造成辅导员职业状态不稳定,很难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第二、工作缺乏主动性。长期以来,有些高校的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对辅导员的定位不准确,学校里但凡是有关学生的事务就要通过辅导员传达和布置。久而久之,辅导员就卷进了学生各项事务的中心地带,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传声筒”。各种繁杂的事务使得一些辅导员疲于应付,花在思想教育上的精力和时间越来越少,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懈怠了核心工作。
第三、疏于学习提高。实际工作中,不少辅导员成了学生的“保姆”、学校职能部门的“消防员”、所在院系的“勤务员”。学生、学校职能部门、所在院系只要是跟学生沾上边的事情,都喜欢找辅导员处理。当然,这对于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的辅导员来说本无可厚非,但这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却令辅导员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深度、针对性等都大打折扣,自己也疏于对平时工作的总结和理论的学习,使拥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们却缺乏理论研究的能力。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知识结构会越来越单一,工作意识会越来越淡化,安于现状、“混日子”的情绪会越来越重。
二、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的基本原则
(一)以高尚的德行感染学生
古语有云:“言传不如身教”。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自身的精神状态以及在日常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往往通过辅导员的日常行为来认识和评价其是否客观公正,言行一致;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否爱岗敬业,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是否能为学生的切身利益提供帮助,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指导。所以,辅导员必须加强师德建设,用高尚的德行感染学生,用良好的自我示范做好表率。
(二)以精湛的学术影响学生
我国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高校辅导员首要是要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但有些辅导员在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的同时却忘记了加强自身的学习。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量大、知识面大、思维活跃、批判精神强烈的特殊群体。如果辅导员不能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就肯定会落伍,既影响学生工作的进行又影响人格的塑造。其次,还要多思多想,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个人事业发展和提高素质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人数急速增加,学生的层次也越来越复杂,大学生的个人性格、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就业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涌现都需要身处学生工作一线的我们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多思多想,勇于创新,与时代和形势保持高度一致。
三、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的途径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要实现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人为本”在学生工作的最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本着对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负责的态度,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工作理念。虽然辅导员工作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但是必须要将这个群体分层分面,甚至于分成点,再根据每个点、每个面、每一层的特点,确定工作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成长、成才的环境。当然,这也跟学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的同时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比如根据各层面学生特点设立专门的机构,以避免管理上的互相推诿和混乱状态。长此以往,多管齐下必能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
(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是紧密相连的,其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辅导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文化知识补充以及师德建设,用良好的自我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会面临日益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广大辅导员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积极心态,不断学习各类知识,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创新自己的工作理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多层次沟通渠道
长期以来,辅导员被看做是学生的“保姆”,这直接导致辅导员消极懈怠工作,墨守成规。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应积极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如同行之间的交流、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外出观摩学习等,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创新工作理念。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网络沟通途径。现今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量猛增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网民的庞大队伍中去,因此也需要辅导员关注网络热点问题,在网络上建立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并利用这个平台了解学生动态,关注学生心理,以达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的最终目的。参考文献
心理辅导理念 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 )和西卡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为代表,对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与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研究。它摒弃了传统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以力图唤起人类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对心理学重新进行了诠释,为心理学的发展与繁荣增添了新的动力与活力。这一思想与理念逐渐被人们理解与接纳。它正以一种全新的态势冲击着传统心理学,指引着人们尝试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与品质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它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在对消极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它还吸收了消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积极心理理念。这种理念将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无疑是心理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们的心理教育也转向积极方面,进行积极心理教育。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升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传统主流心理学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或是单纯地归结到生物医学的病理模式当中,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理解过于狭隘化,强调将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忽视了广大普通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空泛和抽象,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的培养上未能紧跟时代步伐,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心理问题,因此,站在积极心理学的立场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关注大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用积极的理念和思想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使大学生能积极适应社会,积极应对问题,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积极心理学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然而,国内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往往仍停留在问题的描述层面,过分关注问题的成因、对策、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反映的是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研究范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枯竭化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障碍。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全新价值定位,倡导积极人性,要求关注研究人的优点和积极因素,提倡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正面、积极的解读,从而挖掘人本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品质来帮助人主动寻求良好的生活状态,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这种价值取向必然给当前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以冲击,它从新的视角丰富了高校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培养其利用积极的思维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积极心理学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常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各种咨询、开设讲座等。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这种人性观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重视教师的发展和运用其积极心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融合,努力烘托与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感受到满足、乐观与充满希望,充分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等。
三、积极心理学实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一)实现理论基础的创新
心理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理论来源和技术支持。什么样的理论决定什么样的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导向”模式是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影响下形成的工作方式,究其实质是因其理论基础的性质决定的。积极心理学是不同于以往心理学的积极理念,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的科学,其理论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积极的血液,从消极走向积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理论的创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现理论变革的同时也实现了理论的整合。积极心理学将散落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有关积极内容的研究集合在一起,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拥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技术。因此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的创新还表现在理论的整合方面。
(二)实现教育思路的创新
积极心理学实现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积极品质,实现积极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预防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通过可靠并有效地测量这些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品质,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途径,并进行恰当地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采取方法增强这些积极品质从而实现积极预防。也就是说,心理学家教会人们如何使用乐观的品质,就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抑郁和焦虑,而不是一味地去修正缺陷。
(三)实现技术手段的创新
采用多种测量技术,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以正面指标评价心理健康状况,而作为正面评价指标之一的幸福感的测量技术,已经形成以结构化问卷测量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的多样化测量体系,为全面、准确、深入揭示幸福的本质,评估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提供着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持。
同时,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用积极干预来进行心理问题的解决。积极心理干预从人发展的可能性入手,通过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潜力,从而实现问题的消解与积极力量的升华。积极干预主张用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完成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种积极力量不是通过外在的灌输获得的,而是在干预中个体自主建构得来的,是个体积极品质的发掘与培养,是积极力量的保持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以高效课堂理念促进课外辅导教学 篇8
关键词:高效课题;课外辅导;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斷发展,高效课堂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高效课堂被称作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堂教学的崭新篇章。将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外辅导教学,其目的为了让课外辅导学校的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汲取丰富的知识,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主动学习并且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好基础。
一、课外辅导教学中高效课堂特点
高效课堂追求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注重“三动”,即身动、心动、神动;强调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高效课堂的这些特点与课外辅导目标一致。课外辅导教学的特点就是教学效率高,相应地要求课堂效益,拥有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外辅导教学中,在有效的时间内,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不高,但是要求讲究心动跟神动。学生在课外辅导课堂上,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活跃自己的思维,也就是神动,时刻跟着指导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集中注意力。
现在,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入课外辅导班,就是要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在课外辅导教学中,因为学生数量少,可以更有效、有针对性地训练每一个学生,强调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是课外辅导的突出特点。在课外辅导中,通过高效课堂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扩大课堂的信息量,通过训练增加学生的思维量。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完全弥补了传统课堂的扁平化,让每一位学生从不同层面充分得到训练,用快速训练的方式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课外辅导教学中,应用高效课堂模式使学生不再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是领悟到一些学习方法,肯学、想学、会学。在课外辅导教学中,高效课堂教学容量虽然很大大,但是因为学生数量有限,因其快节奏而耗时更少,效益更高,学生的收获也更多。
二、课外辅导教学中的高效课堂模式
高效课堂的是由教师、学生两个重要因素构成。
在高效课堂,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思考。高效课堂时间划分:以45分钟为例,10分钟用于教师讲解,30分钟用于师生互动,5分钟用于课堂总结。环节划分:预习、展示、测评。六大模块: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课外辅导教学模式借鉴高效课堂的一些精华,基本元素依然是教师和学生,核心理念是自主探究。教师先讲解,再进行师生互动,出现错误,教师及时纠正,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拔高。因为课外辅导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牢固掌握知识,所以重点是巩固知识。最后再进行测验,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再复习。
三、课外辅导教学中高效课堂管理
高效课堂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管理办法。高效的课堂要有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师的充分准备及对课堂的各项指标测评。简单说就是教师指导学案的编制与预习,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外辅导课堂上学习状态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和教学效果如何。由于课外辅导教学课程不同,有普通学校教学的预习课,也有学校的复习课与辅导课。在课外辅导教学中,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课外辅导教学中高效课堂要求
课外辅导教学中高效课堂分别对课堂、学生和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要理解深刻文本:有自己的认识;能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拓展演绎。课外辅导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的课堂流程:预习交流,确定目标;分配任务、立体教学;完成任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全面掌握;达标测评,检查验收;课堂气氛要轻松、活跃,学生敢于积极参与;以学生为主,建立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课外辅导教学中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讲求一个原则,即高效。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教师要注意完成角色的转换,由主体地位变为主导地位,教师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考虑帮助学生健康快速成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收获,也在不断学习;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教师该如何解决,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思考的方法。
课外辅导教学中高效课堂有效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将所有习题都练习到位,这就要求教师抓住重点,将有特点和代表性的知识和习题讲给学生,要以“精讲多练”方式落实教学重点。以学生为主,加强基本功练习,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课外辅导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消极地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快乐、美好、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学习、分享交流学习成果,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