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与培养

2024-09-01

引导与培养(精选12篇)

引导与培养 篇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 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 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建构等诸方面, 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 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 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数学科的高考考纲要求: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 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 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 全面检测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其中对能力的考查, 尤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全面考查各种能力, 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切合考生实际。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 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 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

因此, 从学科本身与考纲的双重要求出发, 中学数学教学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基础, 切忌搞题海战术, 多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开拓思路, 优化思维品质, 提高能力, 以获得数学素养的提高与高考胜利的双赢局面。本文就此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以期抛砖引玉。

一、积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思维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同样,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对数学知识的扎实理解与应用, 对数学知识系统的切实掌握, 这样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谈得上落到实处, 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镜花水月。读书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 当学生通过自我归纳得出各类题型的解法与典型思想方法时, 他们的思维将随着知识、方法体系的建立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其思维能力才有质的飞跃。

二、对立变换条件或结论,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鼓不敲不响, 理不辩不明。数学问题中只存在对与错两种可能, 而不存在“中间路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知识与认识上的差异, 对问题的解决存在思想方法与运用上的偏差。因此, 要善于把握契机, 变更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 从两个对立侧面思考问题, 有助于学生明确理解题意, 恰当运用解题思想与方法。

如例1若函数y=lg (ax2-ax+4) 的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求a的取值范围。

反思若函数y=lg (ax2-ax+4) 的值域为全体实数, 求a的取值范围。

辨例1中等价条件为ax2-ax+4>0恒成立圳Δ=a2-1 6a<0且a>0, 而反思中等价条件为ax2-ax+4能取到大于0的一切实数圳a>0且Δ=a2-16a≥0。同时注意到例1中a=0满足条件, 而反思中a=0不满足题意。

又如例2已知函数f (x) =x2+ax+3, 当x∈[-2, 2]时, 不等式f (x) >a恒成立, 求a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 x2+ax+3-a>0对x∈[-2, 2]恒成立。

法 (一) (二次函数) :令g (x) =x2+ax+3-a, 则

易求得-7

法 (二) 分离系数法:由上得-a (x-1)

(1) 当x=1时, a∈R;

综上所述, -7

法 (三) 数形结合法:由上得x2+3>-a (x-1) 对x∈[-2, 2]恒成立。

即g (x) =x2+3 (x∈[-2, 2]) 的图象恒在k (x) =-a (x-1) (x∈[-2, 2]) 的上方, 根据抛物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即可求出。

反思已知函数f (x) =x2+ax+3, 当a∈[-2, 2]时, 不等式f (x) >a, 求x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x2+ax+3-a>0对a∈[-2, 2]恒成立。

法 (一) 变换主元法:即a (x-1) +x2+3>0对a∈[-2, 2]恒成立

解得x∈R且x≠-1。

法 (二) 分离系数法:即a (1-x)

(1) 当x>1时, 即对a∈[-2, 2]恒成立

(2) 当x=1时, 命题成立;

(3) x<1时, 对a∈[-2, 2]恒成立,

综上所述, x∈R且x≠-1。

同时注意到, 例2中的分离系数法三种情况中的a值取交集, 而反思中的分离系数法三种情况之中的x值取并集。

在比较中鉴别, 在对比中领悟, 思维才会愈来愈清晰、明确。

三、多角度, 多样性的解题,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与创新性

数学中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 要求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 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例3过点P (2, 1) 作直线l与x、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 当△AOB的面积最小时, 求直线l的方程, 并求△AOB面积的最小值。

分析:学生解题一般都先设直线l的方程为y-1=k (x-2) , 显然k<0, 然后求A、B两点的坐标, 再运用均值不等式即可解决问题。

反思: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经过思考、讨论, 学生可发现下列解法:

法 (一) 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

由 (1) 经过不同的变形, 可求出的最小值。

法 (二) 可设则易求得 (S△AOB) min=4, 此时直线l的方程为x+2y-4=0。

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得到多样性的解题方法, 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 使思维变得更清晰、更明确、更直接, 有助于培养具有发散思维、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四、适时总结引申,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看问题, 不能仅从直观表象出发;解决问题, 不能仅得结论就满足。要思考问题的本质, 与其他问题、知识、结论、方法之间的联系, 要从更高的角度, 更深的层次看待问题, 总结引申,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例4 (1) 已知函数y=f (2x-1) 是偶函数, 则函数y=f (x) 的对称轴方程为_____, 函数y=f (2x) 的对称轴方程为______。

(2) 函数f (x) 满足f (x+1) =-f (x-1) , 问f (x) 是否为周期函数?若是, 周期为多少, 并说明理由。

抽象函数依旧是以中学所学的基本函数为背景, 应用到函数的所有知识, 如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平移、伸缩等。这类问题从题意的理解到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 平时接触少的学生可能束手无策。因此,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研究, 归纳此类问题的常见形式及与其他函数的联系。

如:若函数f (x) 满足f (a+x) =f (a-x) , 则f (x) 的对称轴为x=a, 再引申得若函数f (x) 满足:f (a+x) =f (b-x) , 则对称轴为若满足f (a+mx) =f (b-mx) , f (x) 的对称轴为函数y=f (a+x) 与y=f (a-x) 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继续引申:若f (x) 分别满足下条件1.则函数f (x) 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又分别可推广引申到什么情况?

经过归纳、总结、引申, 学生对这类问题有一个本质的了解, 才能深刻揭示其内涵与联系, 才能驾轻就熟地解决问题。

教师是引导者, 引导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归纳、探索、研究, 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是播种机, 要把人类光辉的数学成果与闪光的思想方法烙入学生的心田;教师是开拓者, 要不断地在教学与教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 要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创新、科学与事业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引导与培养 篇2

—浅谈班主任如何重视引导,培养能力

潭竹小学教师:黄朝新

学校是培养人的基地,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下面就“如何重视引导,培养学生能力”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加强常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提高自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是为了不教”,班级管理的“管是为了不管”,“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犹如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常规教育正是这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的基石。为此,我以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计划为导航,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班级公约,利用周会课时间,从纪律、安全、卫生等方面加强教育。记得有一次,几名学生在教室里追逐打闹,将课桌撞翻,人也受了伤,我抓住这件事,先找这几个学生谈话,在利用周一班会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规范及公约,说明利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件事,以后教室里很少出现过这样的事。这是抓事后,还要抓苗头,有一次,我发现其他班的学生经常去摇刚种下的小树,虽然我的班级中暂时还没有这种现象,但我仍然十分重视,抓住这苗头性的问题,对学生及时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让学生想一想,这样好的学习环境是 谁的?被破坏了,你心里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体验主人的情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使学生明白爱护公物的意义,此后,班级里逐渐养成了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就会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打下结实的基础。

二、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道德认知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也应运而生,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思想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教育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学校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课堂又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基本形式,二者不是仅凭每周一节班会课和思想品德课就能完成的。因此,平时我很注重于根据学生的心里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结合数学课教学对学生系统讲授指导,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编一个小故事:明明小朋友的一天时间安排表,让学生讨论其合理性,使学生深受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更应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收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元、角、分”时,使学生明确人民币除能货币交换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同时通过讲述一些同学把平时积攒下来的零用钱捐给六塘镇一个被大火烧成重伤的小男孩 的事以及雷锋叔叔省吃俭用把节约攒下的钱捐给灾区人民等故事,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班级小助手的效能和作用,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我认为,班级风气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班级里小助手的效能和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科学的培养和使用小助手,对养成学生的自控习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平时我很注意小助手们工作能力的培养。比如,班干部经选举产生后,分为学习,劳动,体育,纪律等几方面,我要求他们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在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不犯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放手让他们大胆的开展工作,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在一旁加以观察指导,所以,他们的工作能力普遍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以一点来影响一片,记得有一次,我刚走进教室,就发现讲台前有一团废纸,我问是谁丢的,没人回答,也没人上来捡,当时我也不做声,就这么站着,后来是班长孔丽君同学上来把垃圾捡到垃圾桶里,其实垃圾又不是她丢的,而全班同学都知道是谁扔的。后来,这位丢垃圾的学生主动站起来很诚恳地认了错。我趁热打铁在全班进行思想教育:犯错没关系,但要敢于担当,知错就改,不要让别人去为你承担所犯的错,在班干部的带头下,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教室里教师不在,学生们也能照常自觉遵守纪律,班级的文娱活动,学生们能自己组织开展得生气勃勃。现在我担任二年级的班主任,平时我都要求学生中午伏在桌子上睡半个小时的午觉,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午觉纪律非常好,有一天,天气转 凉,刘思源和刘夏雨两位斑干拿衣服给睡着的同学披上。作为老师看到这一幕,很感动,也很欣慰,上课时,在全班表扬了她们,进一步帮助她们树立威信。平时,斑干还会组织同学开展模特表演、接力跑、丢手绢等集体活动。这就是小助手的效能和作用。

四、注意劳动教育,提高动手能力。

一个合格的少年,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构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道德品质的基础工程,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多,而独生子女又像个小皇帝,大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从小培养学生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光靠哄、骗、压是不行的,我除了用周会课加强教育外,还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课文教学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出示情境图:三个小朋友在植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在教学中渗透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以及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等思想教育。于此同时,在劳动课上教会学生劳动的技巧,组织学生参加拔草,清理花圃,用自己的双手美化校园、教室等,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和喜悦,并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引导与培养 篇3

和顾客接受度有关

缘起

开一家独特的服装店

“成都的服装市场虽然各个种类的服装很多,但是民族风的服装店却很少,加上自己也很喜欢民族风特色的服装,所以当初开店时就想要开一家民族风的服装店。开店前我也跑过市场,详细地调查了市面上做得比较好的一个民族风品牌。五色风马品牌在北京那边卖得很好,而且服装本身虽然是民族风,但也走时尚路线,整体风格我很喜欢,所以选择了加盟的方式,这个方式便于统一管理,对于新手来说也是个很方便的选择。”

困难

顾客竟然不敢试穿

刘红的店装修得很漂亮,除了店里有小型喷泉外,进门的LED屏幕上也在不断播放着品牌信息,能够给客人直观的感受。店里每个销售人员都穿着统一的民族风服饰,给人整洁干净的感觉。谈到现在遇到的问题,刘红表示最大的困难还是顾客接受度的培养。

“民族风的服饰在成都市场上来说毕竟不算是热门的主流选择。喜欢的特别喜欢,不喜欢的就完全不喜欢。”刘红说。顾客明显两极分化,对于一个服装店来说,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很多顾客来到店里都觉得服装很漂亮很有味道,但往往不愿意自己亲自尝试。”刘红说,“他们觉得民族风的服装很难挑战,所以不敢穿。”

市场环境影响

对于目前遇到的困难,刘红觉得是整个大环境的问题。“在成都,毕竟流行的服装还是一些日韩或者欧美系的,民族风的服装一直都不算是主流市场。”刘红说,“因为这个品牌在北京那边卖得很好,顾客接受度比较高,那么肯定不是服装本身有问题,而是市场环境造成的影响。”

多宣传,多培养

顾客接受度不高就慢慢培养顾客,顾客观念无法转变,那么就做一些改变顾客观念的事情。对于目前店里遇到的困难,刘红也想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例如鼓励顾客多试穿。刘洪表示:“其实我们很多衣服穿在身上非常漂亮,但很多客人都不敢试穿,于是我们就多鼓励客人试穿,等她们穿上身才知道其实民族风的服饰不见得就很夸张。”除此之外,所有员工穿着店里的服装,让顾客一进店就有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也是刘红目前所做的改变。“我们月底还计划进行一次时装秀,目的也是在于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的店铺。”

大女人选择适合的市场定位

和成都市场环境有关

成都的服装市场,整体流行的还是日韩欧美范儿的服装。很多女性喜欢偏时尚款、价钱适中的服装,对于服装质量反而没有太多要求,大部分人想的就是买—个款式穿着玩,反正旧了就扔掉。所以当初我们在定位时就走上新快、价格便宜的路线,这样客源就很多。

民族风的服装在成都的确不太好做,虽然服装本身非常漂亮,但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做工精细、价格偏高的民族风服饰,不见得会是她们的第一选择。而且民族风服装穿着非常挑人,很多顾客怕自己穿出来不好看就不会买。所以做之前也想好自己的市场定位,不管是高端或是中端,要确定自己的受众客户群和销售模式。

用更亲民的方式吸引客源

[有效利用网络]

网络推广是现在很好的一个方式,例如微博、淘宝等。可以请一些专业模特进行服装展示,让更多人对于这个服装穿上身的效果有直观的感受。

[多做活动进行折扣]

对于新开张的店铺来说,多做促销等活动是非常好的方式。例如客人带朋友来店购物,可以对客人进行奖励性的折扣,这样客人带客人,也是累积客源的一个好方法。

[亲民的方式很重要]

刘红的两家店铺可以在风格上做出区分,例如一家店走亲民路线,一家店走高端路线,否则如果两家店都做同样的定位,但实际上在客源还没有那么充足的情况下是一个比较冒险的选择。同时,民族风服饰讲究的是搭配,店里可以做好搭配,以一套整体服装的方式进行销售。

刍议主动探究学习的引导与培养 篇4

一、给孩子一个活跃、轻松的舞台, 展示自我

课堂是小学生的舞台, 学生是演员, 老师有时是导演, 但是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剧务。既然是舞台, 就得让演员展示才能。上课了, 学生倘若轻松自如, 在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就成为可能。过去不少老师要求学生上课, 正襟危坐, 一脸严肃, 学生还敢说话吗?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精心设计一个富有感染力与吸引力的导言, 即一个开场白。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成功的事例, 我也饶有兴趣地围绕这个话题与大家交流。如我说:那天我批改作业看到×××的作业写得那么漂亮, 我想他一定感到了成功的喜悦。同学们在轻松自在的气氛中跃跃欲试, 于是开始了课文的学习。有时我上课前播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音乐小片断, 让学生在丰富的联想中, 很自然地进入主题。课前导入是一个方面, 课堂教学也要注重气氛的创设。还以《我们成功了》为例, “什么是成功?昨天你不会写的作业今天会写了, 这就是成功, 你能做到吗?”“在学校有成功的事例, 在家呢?你帮妈妈做过什么是成功的?”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是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因此, 语文课上要不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不但产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强烈愿望, 而且能很快进入到内容情境中去。一节课, 扣住了主题, 活跃中看似散乱, 实际上要比死板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二、给学生一个上讲台的机会, 引导探究兴趣

对于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提供机会, 引导他们会应用, 在用中求得主动探究。“角色互换”就是很好的方式。它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更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学习前就有一种自信, 要把新知识通过“自己探究”学到手, 并勇于展示自已, 表现自己。如学了新课文后, 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在讲台上说给大家听。就像开记者招待会一样, 允许其他学生质疑, 在质疑声中探究, 质疑越深刻, 探究得就越明白。这一过程就是检验学习效果的过程, 这样做学生乐于学, 也容易学会知识。通过角色互换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展示给大家, 说出自己的构思和素材来源, 老师适当加以点评, 同学们共同研讨;老师作下水文章让同学们评点等等, 都是好的探究方法。

三、独立思考, 主动探究

独立思考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而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场所,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处于不成熟状态, 他们不善于思考, 也不习惯独立思考, 作为教师就要想办法支持、鼓励学生, 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首先是给学生时间, 使他们有机会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当中, 有的是教师提出的, 有的是学生自己遇到的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 不算什么问题, 教师都不要急于说出答案, 而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去思考。其次是支持、鼓励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使他们难以思考下去, 甚至有放弃的想法。在这困难的时刻, 学生最需要的是老师充满希望的目光, 一句恰当的话语, 都会激励学生继续探索思考下去。比如《纸船与风筝》一文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它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 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 发展了彼此的友谊。本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 使学生学会了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怎样妥善解决。

四、“寓教于乐”, 促进主动探究

儿童爱玩游戏乃是天性, 实施素质教育就可以利用这个本性发展儿童的良好个性。但是很多人对游戏不加以重视, 认为不是在读书。其实游戏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游戏是自然的、有趣的、活泼的运动。在游戏过程中, 儿童会自觉地、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如, 分角色朗读课文, 针对课文内容演小品、编剧本等等。语文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练习文中的对话片断, 要给同学们尽可能地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 让孩子们尽情地表演, 这样不但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 而且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好奇的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游戏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产生了学习的愉悦感, 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紧张、惊奇的学习氛围中, 努力探索, 自觉学习。

总之, 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应使学生感到身边好像没有人;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又要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 给予他们恰到好处的支持和鼓励。这样, 学生才能体验到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种情感体验的生理过程会加强和促进这个思考过程, 经历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能慢慢地愿意思考。每个人在思考的初级阶段, 因不愿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因不善于思考而怕说出来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引起他人嘲笑。所以教师要注意支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已的想法。

摘要:课堂是小学生的舞台, 学生是演员, 老师有时是导演, 但是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剧务。既然是舞台, 就得让演员展示才能。学生倘若轻松自如, 在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就成为可能。

正确引导学生培养美好的综合素质 篇5

正确引导学生培养美好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一个古老的话题:——五讲四美,如果一个大学生真正做到了事事处处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那么想想吧,茫茫人海里,他一定是一位最有魅力、最有风度、最有气质、最有人缘、最受欢迎、最受同性学习、最受异性仰慕的大学生!辅导员如果把这话说给大学生,相信这些正处于青春年少爱美年华、注重自身形象的大学生们在快乐的开怀大笑之后,一定会冷静地思考如何去修身养性,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形象,把最美的年华、最佳的形象、最优雅的风度、最高尚的品质展现给同学们。

毕竟我们的大学生还是学生,也许一时的激情过后,他们会淡忘这些,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学习、检查中不断地强调和提醒。最好是利用班会时间,让每一个同学登台讨论:我心目中最喜欢的大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然后班会之后每个同学给自己制定一份《大学期间自身形象塑造计划》,交给辅导员。辅导员可以随时拿出这些计划修正学生日常行为中的不规范之处。相信潜移默化中,我们爱美的大学生们一定会塑造好自己的形象的。做到这些,我们将不会再看到教室里有随地吐出的泡泡糖,地面上不会再有随手扔掉的食品袋,公共场所不会再有说脏话现象。进而促进我们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校风校纪建设,从而展现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重视学法引导 培养学生能力 篇6

一、注重指导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依靠自己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当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他们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指导学生进行下列学习:

1.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前5种元素是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图形,不难得出答案:O、Si、Al、Fe、Ca。)

2.金属单质的一般物理性质有哪些?(引导学生看书回答:延展性、不透明、导电性、导热性、有金属光泽)

之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请各小组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2.试分析课本中的图形,写出反应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习过的知识,再经过思考,对第1小题,很快列出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一些盐溶液等反应。还有根据金属活动顺序知识,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展开热烈讨论。对第2小题,学生在阅读课本时,结合图片,从实验现象中,就能发现:镁条燃烧时发生了氧化反应,同时思考:铜树、银树是如何形成的?反应有怎样特点?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等等。然后,组织学生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诱导思考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运用教材内容去引导学生思考,想方设法营造氛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硝酸的氧化性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诱导学生思考问题,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酸能与很多种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试分析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不用稀硝酸?却运用盐酸或稀硫酸。此时,学生感到惊奇,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笔者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笔者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情,及时地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各组实验产生的现象,让他们解释,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引导或点拨,以便更好地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经过学生的努力,很快解决上述问题,这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重视理性认识,培养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现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关键在于,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能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提出多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运用多元方法,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创设实验平台,培养实践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通过各种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精心组织和设计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积极为学生创设实验机会。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兴趣因素,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围绕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另外,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焰色反应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实验平台,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酒精燃烧的火焰里依次撒入铜盐、钠盐、钾盐、钡盐、钙盐、锂盐和锶盐,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实验中,个个饶有兴趣,观察仔细,学生非常惊讶地发现火焰颜色依次为:绿色、黄色、浅紫色、黄绿色、砖红色、紫红色和洋红色。随着实验现象的变化,同学们目不转睛,连声叫好,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十分深刻。事后了解,他们都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鉴别物质,效果极佳。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一辈子受益。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浅谈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引导 篇7

一、激发阅读兴趣, 使学生乐读

(1) 选讲有趣故事。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 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等符合少年儿童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地讲述, 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 引导推荐他们自己去阅读。

(2) 树立榜样。

榜样是无穷的力量, 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 平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在习作训练中, 及时表扬班里最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 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利用教材。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结合课堂教学, 注意把握好课中或课后的“牵引”关, 经常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文章里这些优美词句是小作者从课外书上学来的。

二、推荐相关读物, 使学生多读

几年来, 我不断地总结摸索, 在语文教学中逐渐地形成了一条扩展阅读的新路子:即由课内向课外扩展, 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做到课内引导, 课外指导。在语文课上, 抓住要点, 传授方法, 指导自读, 并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在课外进行有计划地扩大范围地阅读。如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后, 向学生推荐初中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也可以把有关的名篇、名著搬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欣赏, 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教给阅读方法, 使学生会读

1.阅读序文和目录指导

开学初, 我就利用早读课每周开设两次五至十分钟的阅读目录指导课, 让学生懂得目录是一本书的眉目, 具有提挈要领的作用, 先看一遍目录, 然后阅读全书, 就不至于毫无头绪, 这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

2.运用工具书指导

有些学生读书不求甚解, 碰到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往往“蒙混过关”就算了, 这不利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因此, 在阅读指导课上, 我特别重视学生运用工具书去引导他们通过查字典获取自己不懂的字、词, 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的书籍不同, 阅读的方法不一样。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和课文阅读教学中, 因材施教, 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4.做“读书卡”指导

在阅读指导中, 引导学生把在阅读中见到的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段, 如妙词佳句、突发灵感记录下来, 做成一张读书卡, 并对学生作记“读书卡”的指导, 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尽量创造机会, 使学生便读

1.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我还特别注意开展一些课外读书活动, 以巩固学生读书的成果。如结合班队会, 举行故事会、赛诗会、朗读会。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故事情节讲出来, 把诗背出来, 把故事中好的段落朗读出来。同时, 充分利用订阅的《阅读》《七彩语文》《校园文化报》等报刊, 及江苏省大丰市刘庄镇第二中心小学雏鸟文学社编辑的《雏鸟报》, 每天中午抽出十几分钟, 组织学生轮流读报, 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这样, 同学们在读报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2.收看影视节目, 开阔眼界

如今的影视节目丰富多彩, 对孩子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是孩子们获取信息、学习积累语言的好渠道。如在观看影视节目中引导记录鉴赏性语言。随着年级的升高, 逐渐推荐同学收看《新闻联播》《电视散文》《开心辞典》《非常6+1》等节目。同学们在收看这些节目时, 享受了娱乐, 受到了教育, 也开阔了眼界。

3.在观察生活中指导积累语言

语言来自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我经常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多留意周围的谚语、歇后语及精妙的广告词, 随时记录在生活笔记本上。同时参加雏鸟文学社的各种采风活动, 如参观施耐庵纪念馆等。当学生耳闻目睹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语言文字, 并产生丰富的联想, 自觉地把已有的语言材料进行选择重组、活化为自己的语言。

引导与培养 篇8

一、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人的一种专属意识, 虽然声音在歌唱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人的思想与情感同样重要。无论声音的长短、高低还是歌曲的风格与表现, 都需要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的共同参与。可以说, 与人的思想感情紧密相关。在声乐教学中, 学生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因为学生的每一项活动几乎都是在个人心理调解下进行的, 极易受情绪、性格、个性和气质等多方面影响。由此, 歌唱心理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只有在声乐教学中重点关注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歌唱心理, 才能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激发学习热情, 树立自信心, 提高歌唱水平, 促使教学顺利有效进行。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

(一) 内心过于胆怯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模式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生看来, 教师在课堂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在教师面前常常表现出胆怯的一面, 不敢暴露真实情绪。不止于此, 有的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 总是十分害怕被同学关注, 所以一旦要进行歌唱表演, 便会不知所措, 根本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这些方面的现实存在, 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了胆怯心理, 经常有气息上浮与喉头紧张打不开的情况, 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准。

(二) 自信心缺失

由于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只有少部分院校开展了心理辅导教育, 但由于缺乏经验, 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对自己产生不信任的心理, 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逐渐变得紧张、焦虑, 最终完全丧失信心。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鼓励与调节, 这种情况将愈演愈烈, 严重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

三、培养学生正确歌唱心理的具体策略

(一) 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

从古到今, 但凡出色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超于常人的热爱, 也正是这种执著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进并获得成功。由此可见, 兴趣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中, 积极向上的情绪对教学的顺利实施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对声乐艺术从兴趣上升到情感层面,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学习。这就要求广大声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幽默、恰当的引导与鼓励, 使学生乐于学习。例如, 在讲解较为抽象的声乐理论时, 教师可以将其形象地说成“狗喘气”“打哈欠”“闻花香”“咬苹果”等, 这样既能够将抽象的声乐理论简单化、具体化, 又能帮助学生找到歌唱的最佳感觉, 学习起来倍感轻松, 自然兴趣高涨。

(二)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海伦·凯特曾经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歌唱的心理状态与歌唱者的自信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时甚至直接影响着歌唱者演唱和演绎作品的质量。在声乐教学中, 由于学生个性、学习程度、接受知识的能力各有不同, 他们的歌唱心理常常有着很大的差异, 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作为声乐教师, 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 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抓住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 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使学生消除胆怯的歌唱心理, 增强自信心, 渐入佳境。比如, 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 无论其课堂表现如何, 教师都不能用严厉的语气批评打击。这样只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进而丧失自信心。正确的做法是亲切自然、面带微笑地去引导, 对其错误之处给予指导, 正确之处加以鼓励, 使学生建立歌唱的自信心。

(三) 正确把握演唱技法与作品创意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 如果演唱者的演唱技法不好, 自然无法上台演唱, 但演唱技法再好, 若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创意同样不算成功。可以说, 技法训练与作品创意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演唱者的实际演唱效果, 两者相互作用, 缺一不可。在声乐教学中, 要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歌唱心理, 准确把握演唱技法与作品创意至关重要。比如我们唱出一个音, 先是感到其高度, 进而感到其色彩和进行的节奏。教学时教师要从一个音的单方面的属性 (如音高) 出发, 引导学生, 逐步感知其各方面的属性。当学生将这些属性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感受时, 他们的理解已不像最初那样表面了, 而这便是正确歌唱心理的基本结构。有了这一基础, 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声乐作品中的形象与自己的构思相融合, 深入体会作品创意, 帮助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如此学生离正确歌唱心理的建立便更近了一步。

(四) 适时、适当地开展舞台实践

歌唱艺术是一种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 要想培养“调控”心理, 必须多加强舞台实践。鉴于此, 声乐教师应在教学中多为学生举办一些小型汇报会或演唱会, 让学生从中体会舞台感, 提升驾驭歌曲的能力。比如, 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 以轻松的气氛和松弛的环境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首先, 教师要在学生上台前指导他们稳定自己的心情, 体会平时练声、练唱时的感觉, 提前在心里默唱一遍。有了这一准备, 学生有了底气, 便会大大降低由于心理紧张造成的僵化、呆滞的状态, 避免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情况出现。其次, 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舞台演唱时把注意力集中投放到表演过程中, 不能把听众当成检查者, 要把他们想象成自己的朋友, 彼此用歌声进行倾诉与交流, 充分放松心情。再次, 教师要告诉学生当舞台上有意外情况出现时 (如伴奏中断、观众离席等) , 必须在最快时间做到冷静和放松, 不能影响情绪, 以灵活的处理方式加以应对。有了这一过程的历练, 学生必然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积累更多的经验, 遇事不慌张, 而这也才算真正形成了正确的歌唱心理。

总之, 良好的唱歌心理是一场成功演出的保障, 一个歌唱者要想在演唱道路上取得成功, 必须要培养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这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必走的道路, 也是每一个声乐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作为声乐教师, 在声乐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这门艺术, 更要让学生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表现声乐艺术, 使歌唱心理素养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学生的发展铺平道路。

摘要:一直以来, 声乐教学就是一个系统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际的过程中, 声乐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的技能技巧训练, 又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正确引导与培养, 使之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 为以后的技能技巧训练和声乐演唱打好基础。本文从个歌唱心理的重要性入手, 对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展开探究, 并提出了几点改善策略, 以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 提高声乐教学成效。

关键词:声乐教学,技能技巧,歌唱心理,重要性,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杜蓓.用心灵歌唱——让歌唱心理学走进声乐教学[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

[2]江燕.“歌唱心理”对演唱实践的影响及其解决之道探究[J].读与写杂志, 2007 (12) .

[3]洪颖.对声乐教学中有关心理学问题的探讨[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 .

引导与培养 篇9

【课堂回放】

师:在常人的眼中, 奇山异水会使人心旷神怡, 流连忘返。可是当柳宗元被贬谪之后, 面对小石潭, 他眼里的景色是怎样的?他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柳宗元的游记《小石潭记》。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圈画生字和生词,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自学之后有的连连摇头, 有的和同桌交头接耳。)

师: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摇头, 可能是有问题没有解决。这不要紧,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试读一遍课文, 要读准字音和断句;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 联系上下文, 看能否解决自己疑惑的问题。 (学生读课文。)

师:读音和断句有读不准的地方吗?生:“蔓”读“wàn”, 还是“màn”?

师:现代汉语中, 当这个字在合成词中出现的时候读“màn”;单独表意的时候读“wàn”。但在古汉语中, 这个字没有“wàn”的读音, 只能读“màn”。

师:还有需要正音的吗? (学生沉默。)

师:我觉得还有两个字需要注意, “澈”读“chè”, 翘舌音, 三点水旁;这个字是通假字, 通“彻”, 当穿透讲。“寥”读“liáo”, 不能读“liào”。如果你认为有必要请快速地把读不准的字词标注在书上, 或在纸上写两遍加深记忆。

师:除了字音、断句之外, 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一部分学生小声说没有。)

师:没解决不要紧。有没有新问题产生? (个别学生回答有。)

师:那太好了, 请全班同学大声齐读课文, 有问题的, 看看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能不能解决。没有问题的, 看看能否有新的体会。 (教师与全班学生共同齐读课文。)

师: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有的摇头, 有的做思考状。) 没解决不要紧, 我们前后4人一组, 发挥集体智慧试着去解决它。如果还解决不了, 就把它写成纸条交给老师。 (学生开始活动, 活动过程中有学生问:“记”和《爱莲说》中的“说”有什么区别。)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帮他?

生:记, 重在叙述, 比如《桃花源记》;说, 重在发表议论, 比如《爱莲说》。

师:准确精当, 善于积累的人, 就是更容易成功的人, 你请坐。 (学生陆续把纸条传给教师, 教师仔细阅读。)

师:我来综合一下大家遇到的共性问题:

A.“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这三句话中的“以”应该怎样解释?

B.文章前半部分的乐与文章后半部分的凄苦, 是否矛盾?

C.以其境过清的“境”到底指什么?…………

师:这几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好, 我们先来共同研究第一个问题, “以”字的含义。请举例回答这个问题。 (几个学生相互补充, 明确了“以”字在文中的意思:其一当“用”讲;其二, 相当于连词“而”;其三当“因为”讲。)

师:补充一下, “全石以为底”中的“以”是古汉语中的一个特殊用法, “全石”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可译成:用整块的石头作潭底。这种用法你们以后还会遇到。 (教师把问题“B”预留, 从问题“C”切入。)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三个问题“以其境过清”中的“境”到底指什么?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翻译这句话的。

生:因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

师:既然大家认为这个“境”是指小石潭的环境, 那么我们走进小石潭的旅程就从这里开始吧。 (教师现场在电脑上打出“以其境过清”, 显示在大屏幕上。)

师:下面我们来找找柳宗元描写小石潭环境的语句。

生:我找到了“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凄神寒骨”。

师:哪位同学愿意高声朗读这几句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语句?

师:请大家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把凄神寒骨的味道读出来了。

师:那么请刚才朗读的同学介绍一下经验, 你是怎么把这句话读得这么好的?

生:我觉得这几句语速应该慢一些, 语调低一些, 突出环境的清冷。

师:说得好, “凄神寒骨”又涉及了一个文言文的特殊用法, 使动用法, 用现代汉语来理解, 就是“使神凄, 使骨寒”。全班同学再来朗读这几句。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好, 下面继续, 还有描写环境的语句吗?

生:“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岻, 为屿, 为堪, 为岩”。

生:这句话表现了石头多姿和小石潭构造奇特的特点。

师:请大家高声朗读这几句话。

生:我找到了这句“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这句用的是比喻还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一生判定为比喻, 师做疑惑状, 生又改口说是夸张手法。)

师: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 不要相信权威。我个人认为, 这个句子描写鱼儿在水里游, 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突出了水的清澈, 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没有运用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要一看到“像”“若”“比如”等字样就判定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大家请看这几个例子 (大屏幕显示例句) :

(1) 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妈妈。

(2) 表示推测、揣度的。如:王皓刚才好像出去了。

(3) 表示例举。如:在期末考试中, 很多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 像齐欣、李萌、姜晓雪, 等等。

(4) 表示想象。如: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如果你不同意老师的看法, 课下可以查找有关资料, 反驳老师的观点。

师:请学生高声朗读这句话。 (出示幻灯片让生作比较: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生:都表现水的清澈。

生:我认为第一句是表现水的清澈, 第二句是表现月光的空明澄澈。

生:这是以实写虚的写法。

师:我赞同。不过用以实写虚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呢?生:可以使所写之物更具体形象。

生:我觉得可以强调所写之物的特点。

师:说得好, 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不妨试一试。

师:以上大家不难发现, 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先闻其声, 后见其形, “移步换景”。接着描写了潭水、游鱼, 用的是特写镜头。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 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事物的描绘, 真正写出了水清。鱼儿, 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 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 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我来补充。“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这里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师:“斗”“蛇”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作者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小溪的流动, 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氛围。

师: (出示预留问题“C”:文章前半部分的“乐”与文章后半部分的“凄苦”, 是否矛盾?) 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 (有四五个学生举手示意。)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 (生沉默。)

师:不要紧, 我们来看看课前导读写了什么, 能否对我们有新的启示。 (教师出示幻灯片, 介绍有关背景资料, 学生读后恍然大悟, 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他的忧伤是因为他被贬永州。

生:他前面的乐, 正是因为他被贬之后, 心情很郁闷, 想寄情山水排解自己的忧愁。这个乐, 是山水带给他的乐。

生:我综合前面两位同学的说法, “乐”和“忧”不矛盾, “乐”是为“忧”服务的, 这个“乐”是为了衬托他的忧苦, 乐是假的, 是暂时的, 他内心真正的情感被小石潭的寂寥无人触动了, 见景生情, 感到心神凄凉, 寒气透骨, 忧苦才是他真正的情怀。 (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大家说得很对,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 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 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 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 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 失败被贬, 心中愤懑难平, 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师:请大家带着感情把2~4自然段再朗读一遍。

师: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 物皆著我之色彩”。综观全文, 我们不难看出,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将眼中景、心底情寄予一个“清”字上, 景是奇景, 情是奇情, 小石潭环境的幽静, 作者心境的凄清, 融为一体, 完美和谐。这才是大家风范, 足见柳宗元是一位心中有奇情、笔下有奇景、脑中有奇才的奇人 (板书:人在景中, 情在心中) 。“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 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 但是, 作者的身份和处境, 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 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 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 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 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 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

师:同学们, 现在让我们默诵全文, 仔细体会景奇、情奇、人更奇。 (教师播放课件:水流潺潺、鸟鸣啾啾, 音乐舒缓、轻柔。)

师:让我们共同背诵柳宗元的奇文《小石潭记》。

师:今天的作业是:1.熟练背诵课文;2.用情境再现的方式改写《小石潭记》。

【对话】

戚甫筠 (以下简称“戚”) :李老师, 你执教的这一课是一篇古代散文, 执教前你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宏伟 (以下简称“李”) :当时抽到这一课的时候, 我首先担心的是学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然后我应该把这节课的问题难度定在一个什么层次上。当时, 我没想到我能抽到古文, 所以在现代文的准备上是比较充分的, 而古文的准备似乎就不太充足。当时抽到这一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困难就是我对学生不了解, 不知道学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然后我应该把这节课的切入点、问题难度、操作方式定在一个什么层次、什么风格上, 就教学目标而言本来想把目标设定成“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由于对学生不了解, 所以把目标弹性化了, 改设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降低课堂教学任务的要求, 强调建立意识, 而不是价值, 如果学生的水平很高, 那么根据课堂情况再改设成“有价值的问题”。

戚:是的, 面对陌生的学生, 教师在着手备课的时候, 考虑得要更多。上面你也提到了:保证提交上来的问题, 是有价值的, 那么课上你是如何保证的?

李:从课堂内容的解析上, 我先考虑的是抓文眼, 也就是“以其境过清”这句话, 然后根据这句话, 影射到全文, 用问题意识把品景和品情结合起来, 最后达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 保证积累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个有整体感悟可能的环境。再有, 三遍读, 每遍读都强调学生是否有问题遗留, 如果有就再读, 在读中思考, 读中找答案, 三遍读相当于学生自己把自己的问题筛选了三遍, 然后再到小组中去寻求帮助, 再筛选一遍, 这个时候剩下来的问题, 写在纸条上, 交给我, 我在筛选一遍, 保证提出来研究的问题是有价值的。

戚:我发现你很注意读的作用。

李:是的, 古文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是对学生形成古文语感的培养, 读是最直接的一种训练方式。读, 是学生将文本内化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 另外学生对景、对情、对文言句法的把握, 只有在多次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读的基础上, 才能够有所体会。

戚:当时你问“除了字音、断句之外, 你的问题解决了吗”时, 学生表示有, 你为什么没有直接顺着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来解决?

李:学生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是有可能的, 我想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强调他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学习中独立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我觉得, 学生还没有真的达到需要我来帮助的程度。即使这个问题他解决不了, 我也希望他能够多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戚:我很赞同你呈现背景资料的时机, 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一开始就把背景资料提供给学生, 而是在关键处, 引入背景, 在这里你把握了一个什么原则, 在课前你是如何安排背景资料的呈现时机的?

李:我觉得课堂上所有要呈现的相关资源老师都要准备充分, 至于什么时候呈现, 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问题, 教育资源的支撑才能得到解决, 在其他学生没有办法提供的时候, 教师是可以直接提供的, 再有一个就是, 教学任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 但是在课堂上学生没有主动将其呈现的, 教师也必须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 机智地将这一部分内容呈现出来,

戚:其实这个也是在教学关键处, 把学生思维引入深入一个方法, 也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契机。

李:我觉得是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手段, 就是文如其人, 要想对一个人的文章有周到的理解, 就必须对这个人的人生有恰当的解读, 要想去了解一个作家, 也可以从这个作家的文章入手, 去解读。

戚:能否具体说一说。

李:比如, 这篇文章, 前半部分, 是优美的、快乐的, 后半部分是凄清的、忧伤的, 地方是同一个地方, 景色是同一个地方的景色, 人是同一个人, 为什么体验上会有这么强烈的情感反差, 就是作者的生平遭遇, 决定了他一定会受这种幽静的感染, 继而想到自己的被贬, 体验上才会出现这看似矛盾的地方。由他的生平, 解读他的文章, 一切就都顺其自然了。再如读鲁迅的文章, 知道他的生平, 明白弃医从文的关键, 那么他的文章就好把握了, 无论是战斗性, 还是国民劣根性, 就都好理解了,

戚:是的, 这就是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一个关键点, 只有通过这个材料学生才会理解作者写这些话时的心境。

李:对, 这就是教育资源的呈现, 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去呈现。在这堂课上, 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 需要一个背景资料的支撑, 那么就在这里提供, 那么这个资料所能携带的信息就不仅仅是背景资料本身了, 使每项教学手段起到多元化的作用, 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研究的。

戚: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你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下一步要怎么做呢?

李:语文课堂最终要实现两个目标:其一, 语文本身所具有的语文味、人文关怀和工具辅助;其二, 语文本身所携带的生命性。无论是语文的语文味也好, 生命性也罢, 最终服务的都是生命, 应该把语文教学的高度和终极目标设定为生命的教学。怎样来实现为生命服务的目的呢?课堂教学服务于学习个体的终身发展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而终身发展必然伴随着终身学习, 实现终身学习必然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 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学会———会学———乐学,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个体完成了由他动 (学会) 、自动 (会学) 、自律 (乐学) 的转变。把所有的文本都当成是承载自己教学思想的载体。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而是为了实现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 完成由他动———自动———自律的训练。根据学生的需要, 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 把学生缺失的部分, 呈现出来, 并营造可探寻的路径, 让学生生动地走下去。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就是这样把每一篇课文都当作是一篇课例, 所谓恰当的时机, 就是学生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的时候。我有一个自己的教学模式:

一、引入:精神准备、基本技能提升。

二、汇报:学生要把预习中得到的信息向全班汇报, 其他学生在听汇报的时候要主动记录没学到的, 补充说得不全的、纠正说得不合理的。关注自己预习本上的问题是否可以在听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三、探究:将预习中遗留到课堂上还没解决又遗留下的问题解决掉, 同时关注新引发的问题, 关注黑板上的问题集。

四、交流:可以汇报解题思路, 可以解决黑板上悬挂的问题, 可以把再次遗留的问题提交上来。

五、实战演练:

1.可以有选择 (给思考时间, 可以讨论) ;

2.汇报时可以补充争论;

3.类文拓展, 延伸训练。

六、结束语:

1.总结规律;

2.点入生活。

引入部分是为汇报环节做准备 (熟悉预习内容、梳理语言、整理顺序) , 汇报的目的在于为探究做准备, 任务是筛选疑问、记录重点信息。探究的目的在于深化思维, 完善语言促进表达, 使问题集中指向写作意图, 总结规律 (思考路径, 解题规律) , 为交流做准备。交流是为了形成规律性的模式, 确定最优取向, 为实战提供技术支持, 实战的目的是强化所学, 为总结的内容提升品质。

下一步我所要做的是尽量打破这个模式, 把“问题意识”发展为“课例意识”, 同时强化实践操作部分, 让学生学得轻松, 而轻松是关键词, 从轻松入手解决学生的需要。

【观察者语】

课程改革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 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这一理念广大语文教师已达成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探索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李宏伟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启发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学特点。带着这份实践收获, 他大胆地登上了全国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讲台, 成功地执教了《小石潭记》, 获得了一等奖的殊荣。其授课亮点是: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东汉哲学家、教育家王充提倡批判问难的精神。他说:“凡学问之法, 不为无才, 难于距师, 核道实义, 正定是非也。”就是说做学问的方法, 最为难得的是能够向老师提出不同的看法, 经过讨论争辩来核定道理, 从而明辨是非。可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 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强化问题意识是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执教《小石潭记》时, 面对陌生的学生, 李宏伟老师首先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从默读到指名读再到齐读, 整个过程, 没有解决一个学生的问题, 但是始终抓住问题这一要素, 激发学生思考, 并且为学生指出用读的方式汲取文本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每读完一遍, 他总是面带微笑地问学生:“有问题吗?不要着急, 请读课文尽量自己解决问题。”“你的问题解决了吗?没解决, 不要紧,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有新问题产生吗?有问题?非常好, 请到课文中找答案。”一次次地读, 就是一次次问题上的筛选、思绪上的梳理、智慧上的升华。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不了的问题, 带到小组中去, 依靠集体的力量合作探究, 展开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 小组讨论后仍然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用纸条的形式反映出来, 交给老师。学生编写纸条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疑惑内化后再输出的过程。教师收集、梳理问题,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归纳、筛选有价值、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 水到渠成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注重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这个教学的主体, 关注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 关注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巧妙地引导学生就生成资源作可持续探究, 为学生学习铺路架桥,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层层深入中发现、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李宏伟的教学设计就是致力于为学生搭建生成的平台。学生的问题、疑惑就是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学生生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源。

当发现学生的问题和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 李宏伟没有机械地去按照预设来推动教学进程, 而是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当即在幻灯片上打出了学生提出来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以其境过清的‘境’到底指什么”。此时, 他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 到文本中寻找答案, 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促成动态课堂的自然形成,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引导与培养 篇10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现为河南省重点学科, 具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 博士生导师5人, 专业所属的历史学院拥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我于2006年被遴选成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自2007年开始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共10人。由于我校考古专业在招生环节的专业课考试是单独命题, 因此考题相对全国统一命题的专业课题目要简单一些。而很多考生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纷纷报考我校的考古专业, 其中跨专业的考生尤多。这样就导致我们招到的研究生很多是对考古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可以说, 除了专业课复习材料中那些有限的知识以外, 这些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 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乏善可陈。

有鉴于此, 我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结合考古专业本科生的培养, 让这些研究生选修了大量本科学生的课程, 如: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等。由此让他们对考古专业有一个总体的、全局的认识和把握, 这样也就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下了一个相对深厚的专业基础。

另一方面, 我还询问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专业问题, 并帮助其寻找相关的材料, 支持他们继续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 同时还综合考虑这些研究生的一些个人特长, 争取让这些特长在学习中助他们一臂之力。

具体来说, 目前我指导的研究生中, 有两名在专业学习中非常深刻地体现出了我对他们在专业兴趣方面引导的这种培养理念。以下分而述之。

我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黄腾本科学习的专业是中文, 进入我院攻读硕士学位后, 在上了我开设的《中国北方民族考古》课程后, 对蒙元时期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遂针对他的专业兴趣, 开展了相应的引导工作。一方面, 给他推荐介绍了大量有关蒙元史、蒙元考古的专著和论文, 让他系统的进行自学。另一方面, 在此基础上还询问他是否想在蒙元考古方面有进一步、更大的发展。当得到他确定的回答后, 我便鼓励他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 并为他引荐了该所的博士生导师, 也就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考古学家魏坚先生。黄腾在和魏先生相识后, 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特别是在跟魏先生进行网上聊天、互发电子邮件等各种形式的沟通后, 愈发明确了自己的专业兴趣。由于他以前是学习中文的, 文笔不错, 我也鼓励他多写, 利用文字把自己的所想真实地表达出来。通过这些训练, 他不仅自信心大为提升, 而且得到了魏坚先生的肯定。时至今日, 他在我的引导和帮助下, 已有针对性地自学、复习了两年多了。相信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定会圆梦北京。

值得一提的是, 黄腾感兴趣的蒙元文化是我国游牧文明的集大成者, 而游牧文明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有些内容, 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文化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他今后专业学习的考虑, 我想让他在民族理论认识方面有一定的提高, 因此就为他选取了早期游牧文化作为他的硕士学位的研究对象, 目的是培养他站在游牧文明整个发展历程的高度上来对其进行理解和认识。在与他经过多次讨论、商榷后, 黄腾选取了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早期游牧文明———杨郎文化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目前这篇论文已基本写就, 文中关于文化互动的内容颇具新意, 而这也正符合我校一直倡导的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要创新的理念。

我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陈晨出自绘画世家, 他本人亦对绘画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考古学在西方学术界则常常是与艺术史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我就为他作了这样的设计:首先让他对2008年郑州地区发现的具茨山岩画进行全方位的调查, 最后形成一篇论文, 即硕士在读期间要发表的论文。然后给他列举了一些岩画专著和论文, 让他对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岩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岩画, 引导他发掘出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 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以此作为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他本人也欣然同意了这样的安排, 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下面就是他的一段个人感想。

“暑假当老师说让我研究岩画这个方向, 我还感觉不可思议, 不过的确是结合了我对美术方面的兴趣, 我真的很欣赏老师独特的眼光。岩画对我来说是个很棒的研究方向, 至少不会显得人满为患, 不会因为限制自己的思想发散性而过于拘束了, 何况那些所谓热门方向限于我的个人能力, 也不是我能研究的了的。也许中国地下文物太丰富了, 有些在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和研究方向在这里并不很受重视, 学习夏商周考古的人太多了, 所以像植物和动物考古在国外反而做得非常好。我想岩画虽然现在并不为大家所熟识, 甚至有些人根本没听说过, 相比较于壁画, 并不是一个大众化的研究热点, 但也是因为如此, 我反倒感觉很有必要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它, 了解它。我了解到岩画遍布全球各地, 甚至有国际岩画委员会, 当然中国也成立了中国岩画委员会, 中央民族大学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总之, 岩画不失为一个好的研究题目。”

上述两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体现了我在引导专业兴趣方面所做的努力, 而在培养研究能力方面, 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则是两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研究生。

我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朱东亮长期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担任中学教师一职。在工作过程中, 他对当地流传至今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铁花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此项工艺的传承人、基本状况、流传地域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查, 但在个人研究能力上却非常欠缺。于是我一方面让他继续进行更加翔实、深入的调查, 并适时地在课堂上为其他研究生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引导其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确山铁花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 我先后给朱东亮提供了视频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放送》和我院王星光教授主编的《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资料。经过这些引导和锻炼, 他不仅顺利地通过了硕士论文开题的环节, 而且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了硕士论文的写作之中。可以这样说, 他在研究能力上的进步是用天来计量的。这里我也希望他能心想事成, 毕业时能交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下面这段内容就是朱东亮在研二时课堂发言的一部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理论上的可喜进步。而这也正是其在遗产研究工作上的开端。

“确山铁花蕴涵了丰富的冶铁、宗教、民俗等文化, 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体现, 是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抢救、保护确山铁花, 展示这一古老文化艺术形式, 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让世人了解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 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均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王修全在商丘市从事中学教学多年, 他对商丘境内通过的、我国历史上开凿的大运河情有独钟, 并做了一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而大运河也列入了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因此, 研究大运河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 更具有现实的价值。针对上述情况, 我和王修全沟通后, 初步将与大运河相关的研究内容作为他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与对朱东亮的培养一样, 一方面我让王修全同学继续收集大运河的相关材料, 另一方面, 加强了对其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让他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对大运河进行研究:首先,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 而且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因此可以说, 它与驰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具有相似的价值;其次, 大运河是一个跨省的遗产, 因而可以借鉴我国其他已申报成功的跨省世界遗产以及世界上一些跨国遗产的经验和教训来认识、研究大运河;最后, 在第二项内容的基础上, 为我国遗产管理的相关机构提供一些大运河如何能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经过我的这些引导工作后, 这两名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大为提高, 均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来收集资料, 研究能力更是在不断提高之中。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我的这两条指导经验其实就是让这些跨专业的研究生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

以上就是近三年来我在指导研究生方面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恳请得到各方专家的批评与指导。

参考文献

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篇11

一、竭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良好品质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能自己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被家长或教师逼着去学习。大家都知道,自己主动地学习其效率绝对是非常高的,所学习的知识记忆也是非常牢固的、长久的。而且这种学习态度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模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性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大批非常听话、没有任何个人创造性的乖孩子,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就是耽误人的教育,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教育。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品质。

1.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有科学实验证明,每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没有开发的宝藏,即使成就非常大的科学家,大脑也只是开发了一小部分。如果每个人的大脑能开发一半的话,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就会比现在不知先进多少,人们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地鼓励学生,鼓励他们自己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对教师所讲的或者是书上所讲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见解。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和谐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基础。新的时代要求不同于以往的教师观念,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种和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人讲,众人听,没有师生交流的“一言堂”,而是教师在教学中起一个引导作用的“导演”,用教师的智慧,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中,自觉地学习知识,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启发点拨,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性发散思维、与众不同的创新性思维。整个教学环境是和谐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让他们带着兴趣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

比如,我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时,读完课文之后,我带着满脸的“不好意思”,向学生请教:“真不好意思,老师也遇到了难题,弄不清‘舍身’一词的意思,谁能帮老师解决呢?”由于我这一低调的行为,大大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致,课堂气氛立刻活泼起来。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查字典,有的互相商量。在大家积极地探究当中,终于弄明白了“舍身”的含义,也明白了课文主要表现的中心意思。

长期的教育经验证明,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翁,才会有学习的主动力。这就是新的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是教学“这场戏的导演”,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这非常好理解,因为教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是学生的事情,而不是让教师来学习授课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就十分好理解了。明白了这一点,数学教师就必须放下架子,低下腰来,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扮演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真正为实践新课标理念做出贡献。

3.教学生活化的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

实践证明,教学有三个重要因素,即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所谓接触是指在现实生活当中接触事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把学生学习的目的放在升学上,一切都向分数看,只要分数,不管学生的素质教育,结果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低能儿”,也使大多数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烦心理,并且把这种情绪和观念传递下去。再者这种学习和教学态度,也使语文教学和生活严重脱轨。实际上语文具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本身就展现了生活的体质,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与生活脱离,违背了教学规律,语文并不是抽象的文字、单板的描述,在教学中应该遵循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活生生的,这样才有学习语文的兴趣,领略到语文的奇妙之处。在生活中与学习融通,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观察能力,促进了学习的创新意识。可以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中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在轻松的生活中无意识地完成学习内容。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各种感觉,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带领学生去公园游玩,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学生在游玩的时候,非常高兴,很多学生写的作文都很好,语言形象、表达流利、字数合乎要求。

总之,创新是学生人生的助推剂,是学生将来的人生是否灿烂,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垫脚石,是中国未来人才的发源地。只有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实践创新教育方法,才是符合二十一世纪新教育方针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才是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的教育。

引导与培养 篇12

中国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近几年,中国不断借鉴与学习国外优秀的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并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分析与探索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高职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状与要求

1.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状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区汽车的数量,且其数量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所以汽车维修行业急需人才。现阶段,汽车作为高新技术的集合体,对汽车的检测与维修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汽车维修行业摒弃了传统的一带一的方式。因此,建设与创新职业导向引导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

1.2 调研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能力要求

汽车后市场是当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汽车后市场主要包括汽车维修企业、汽车保险公司、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公司等。但这些大企业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了解与掌握企业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其次需要熟练使用现代优越的维修工具,且具备一定的汽车销售水平;最后需要具备良好的交流水平,与老员工和谐相处,有较好的团队意识与安全意识。

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汽车检测、维修企业是影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主要因素。因而在此基础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汽车技术服务企事业单位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主要方向,涉及到的行业主要包括汽车检测、维修、营配、配件,培养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与汽车服务第一线工作相适应,其工作主要是由汽车维修、检测、车辆鉴定、理赔、估损等组成;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与职业素养,以及良好的人际能力;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合理有效地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1]

3 以岗位能力分析明确核心课程而构建的新课程体系

3.1 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与思路

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车身修复与汽车美容装饰等职业技能的掌握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新课程体系,即汽车机电维修岗位、汽车车身修复岗位、汽车维修服务顾问岗位、汽车美容与装饰岗位。而这些岗位都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支持与认可,从汽车机电维修岗位而言,其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汽车行驶与制动检修、汽车底盘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检修、汽车传动系统检修等;从汽车车身修复岗位而言,其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车身整形技术、汽车涂装技术等;从汽车维修服务顾问岗位而言,其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汽车配件与营销、汽车维修接待等;从汽车美容与装饰岗位而言,汽车美容装饰是其主要课程。由此可见,课程体系设计旨在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与素质的有效结合,从而真正促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2 新课程体系描述

依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技能,以及员工的工作经验、职业素养,创建了职业导向引导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新课程体系。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与职业拓展课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新课程体系主要组成部分,且进一步分析与探索了职业技能课,将职业技能课分为了六门职业核心课程,即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修课程、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课程以及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课程。因此,新课程体系的合理创建是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4 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方法

4.1 教学方法

现价段,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现代教学模式旨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场地形象化、教学组织理实化、教学资源合理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合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等;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接受能力与思维,所以教学方式需要多样化,即采取任务驭动教学法、思维导图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提升教学质量。

4.2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学手段需要丰富化。

1)积极拓展训练场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实践能力。2)有效结合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开发学生思维。3)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汽车维修企业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促进校企互利共赢。4)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汽车维修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5)丰富汽车教学资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意识。

4.3 教学内容

职业导向引导下,教学内容的选取尤为重要,首先我们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其次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取更适宜学生与岗位要求的内容;最后我们需要选取相关真实的汽车故障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思维。

5 结论

职业导向引导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汽车行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了解汽车就业市场岗位的能力需求、选取优越的教学方式、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策略至关重要。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发展,这无疑对其专业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职业导向引导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职业导向,检测,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上一篇:荒漠治理下一篇:能源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