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兴趣培育(精选9篇)
专业兴趣培育 篇1
近年来,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职业农民群体也不断扩大, 但农业老龄化问题却一直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积极引导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份子。然而, 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兴趣不高的报告也不少, 尤其是农林类。因此, 探索和培育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 对于造就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非常必要。
1 新型职业农民内涵与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与传统农民相比, 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职业限定农业 (含五大类, 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 涵盖农业各个环节, 而非其他产业, 以出售农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 具有通过职业训练或专门教育培训获得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并且农业生产经营在较长时间内固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是农民的高素质化和高技能化[1]。2013年农业部《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3种类型以及初级、中级和高级等3个级别。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是培育高级职业农民的主要对象。中国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就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这对于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解决老龄化、兼业化问题, 而且能够扭转农业从业者整体素质偏低的局面。
2 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状况
石宝明等[2]对畜牧专业大学生调查, 发现70%以上的学生对此专业不感兴趣。胡静[3]对农林类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进行研究, 发现部分学生缺乏自律性, 一些学生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再加上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忽视专业学习, 成绩一落千丈, 最终跟不上学习进度, 导致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低下。而落实工作的农林类毕业生, 有90%以上留在了城市, 且绝大部分从事着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4]。赵培芳等[5]对理工类、经管类、文法类、农林类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调查, 其愿意的比例分别为46.0%、31.4%、38.2%和47.0%, 相比之下农林类大学生比例最高[5]。2014年笔者对44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见表1、2。可以看出, 农村区域发展 (农发) 专业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兴趣度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分析原因可能与专业对口有关。对职业农民不感兴趣的原因以农业经济收入低、农业生产劳动艰苦所占比例较大。
3 提升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的建议
3.1 政府建立职业农民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体系
政府在政策上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体系。一是构建资源整合、信息沟通、资金扶持、项目支持、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二是设立经济保障制度, 如免息贷款、科技培训补贴、农产品销售税收优惠等。法国农民参加培训期间能够领取补助费[6]、澳大利亚政府为开办农业职业培训机构提供20%~30%的培训经费补助[7], 其经验具有借鉴意义。三是开辟职业晋级通道, 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大学生职业农民有晋升的基础和机会。四是建立奖惩、监督机制。出台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确保大学生职业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健康成长。
3.2 社会形成理解支持大学生职业农民的氛围
现代农业进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生产方式不断变革, 而人们对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不甚了解, 以为农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种田、植树等, 同时对农林类大学生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 培育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必须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 发挥其推力、拉力作用[8]。一是加强全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职业价值观建设, 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二是利用宣传途径, 让全社会认知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的意义, 在思想价值观上由传统农民观转向职业农民观。三是利用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理解和支持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新风尚。四是形成倡导大学生服务基层、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新氛围以及职业农民将是社会大发展必然趋势的新理念。
3.3 高校加强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教育
一是运用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课为大学生提供对职业农民的正确认知, 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农民职业认知和农民职业价值的引导,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为大学生解读职业农民的相关知识和政策等。二是利用社会活动机会, 让学生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 增加对职业农民的了解, 提高到农村创业的兴趣, 唤醒服务于农村的热情。三是校园宣传, 利用媒介、竞赛、社团活动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和政策传播, 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四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尤其是农林类大学生。同时,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以及不同性格学生的差异, 结合典型示范, 实行对大学生全程化和个性化的引导。
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对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高级职业农民的主要培育对象, 提高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 是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实的关键。本文在梳理新型职业农民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 针对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状况, 从政府政策、高校教育和社会支持氛围等角度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兴趣培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洪仁彪, 张忠明.农民职业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5) :88-92.
[2]石宝明, 单安山.培养和激发畜牧专业大学生专业兴趣问题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 2006 (3) :212-213.
[3]胡静.农林类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5) :14155-14156.
[4]吕磊, 黄杨, 白晗.农林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5) :28-29.
[5]赵培芳, 李玉萍, 姚晓磊.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调查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 (6) :133-136.
[6]陈书娴.法国农业教育对推进我国农民职业化的启示[J].农村工作通讯, 2014 (1) :62-63.
[7]郭晓茹, 许文兴.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 (5) :46-48.
[8]申潞玲, 侯向娟.农民职业化研究述评及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447-452.
浅析高中数学学习兴趣培育 篇2
一、了解兴趣的成因及特点
兴趣有其特点:一是兴趣是后天形成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某种事物反复接触和了解,随着有关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对某事物的兴趣。学习的兴趣是可以诱发和培养的。二是兴趣具有指向性。任何一种兴趣都对一定事件或活动,为实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人对他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心驰神往,积极地把注意指向并集中于该种活动。兴趣的指向性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三是兴趣具有情绪性。在许多心理学教材和工具书中给兴趣下定义时都指出兴趣带有情绪性。生活实践也表明,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会处在愉快、满意、兴致淋漓的情绪状态;一个人做没有兴趣的工作时总觉得在做苦差事。四是兴趣具有动力性。兴趣的动力作用可以概括为:1.对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2.为未来活动做准备。五是兴趣具有衍生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在旧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而事物之间往往相互联系,所以从旧有的兴趣中往往会产生出新的兴趣。六是兴趣具有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是指下躯持续时间而言,按兴趣维持时间长短可分为持久兴趣与短暂兴趣。直观兴趣是一种短暂兴趣,数学内容的有趣性和实用性、数学美感引起的自觉兴趣和潜在兴趣则是持久兴趣。
二、认真分析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原因
1.数学基础较差。良好的数学基础对进一步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据笔者调查得知:有83%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的同学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数学学习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数学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基础当然重要。学数学如同盖楼房一样,强调扎扎实实的根基,特别是一步一个脚印。对于一些基础不太好的,或者一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失去信心,难以坚持下去,自然也就慢慢的失去兴趣了。
2.不会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一部分学生只有在上数学课时或考试前去学习数学,很少利用课外时间去学数学,完成作业的情况较差,这也说明有少数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去学习数学的,缺乏自身的主动性,典型的“要我学”,而非“我要学”。
3.学生认识不到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目的模糊,认识不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失去了求知的渴望,视学习为负担。
4.缺乏自信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中学阶段,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产生心理负担。如:有的学生抱怨课程多,作业量大,学习压力大。
三、掌握培养数学兴趣的方法和措施
1.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应用题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要让学生多交流,教师也要参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应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发表和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求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培育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 篇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从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来看,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属于非智力因素。兴趣可以培养丰富的情感, 提高创作自觉性, 是引导学生主动想象、积极创作的最好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呢?将阅读与写作结合, 依托课文进行写作, 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想象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从语言发展的总体规律来看, 阅读须在写作之前, 读是写的基础, 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阅读总是为写作提供思想观点、素材、写作方法及规范性语言等方面的借鉴。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无论思想性还是文学性都是上乘之作, 依托教材进行写作, 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进行创造想象活动, 而且还可以深化阅读效果。
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 有许多方式。如对文章情节、形象、作者空白处的创造想象若变成纸上的文字, 就是依托课文进行创作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 依托课文进行创作, 激发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 还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扩写:
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生发, 或补充情节, 或进一步铺陈。这种方式有助于开扩文思, 锻炼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扩写的形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某一片断的扩写。它针对文章中的某一点来扩写, 将“点”具体化, 使之独立成篇, 能够表达一定的中心。如将童话《皇帝的新装》中的“他们开步走, 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样, 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一句扩写成一篇短文。
第二种是全文的扩写。它要求学生根据原文提供的情节展开想象, 写出一篇情文并茂的作文。如将《卖炭翁》、《狼》、《刻舟求剑》扩写成有声有色的故事等。
扩写的时候, 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忠实原作, 紧扣原文中心, 围绕原文的思想情感与内容结构, 不得改变原文的人称、体裁结构与语言风格;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 确定扩写的重点;展开联想, 加强叙述与描写的力度, 可以通过增加适量的议论、抒情来扩展篇幅;发挥想象力, 进行合理推想, 对原作的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补充发展。
如秦牧在《土地》一文中, 将《左传》所记载的公子重耳出亡的历史故事 (出于五鹿, 乞食于野人, 野人与之块。公子怒, 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 受而载之。) , 扩写成了四百余字的段落。作者通过对重耳等贵族求乞的窘迫、乞食而得到土块的愤怒、拜土而去的郑重等一系列细节的填充, 说明了古代统治阶级对土地的重视。这就是借助于想象使故事更生动、人物更鲜活的忠实于原作的成功的扩写。
2. 改写:
是从形式上、写法上改变原作的写作练习。改写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再创造, 有利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改写的形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是改变体裁。如将叙事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将剧本的一个场面改写成记叙文等。体裁变动必然要使内容相应充实, 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创造新的意境。如将《琵琶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二是改变表达形式。将顺序变成倒叙, 将第三人称改写成第一人称, 将叙述改写成描写等等。改变表达形式, 语言也要相应改变, 既可以训练思维能力, 也可以训练想象能力。如1979年的高考题就是改写《第二次考试》这篇课文, 把它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有的考生就是改变了人称, 以陈伊玲弟弟的身份来叙述这个故事, 就是很好的改写。
三是改变角度。改变一篇文章的角度, 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和布局的方法。如将鲁迅的《藤野先生》改写成《一张珍藏的照片》或《藤野先生二三事》, 这必然要重新调整结构, 补充材料, 其想象、创造成分就更多一些。
改写的时候, 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认真阅读原文, 把握原文的情节、人物等要素;要明确改写要求;要确定自己文章的中心与标题。
3. 续写:
为原文写一篇续文, 具有借鉴、延伸原文的意义。
续写这种创作方式, 是根据原作提供的材料进行思索的过程, 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极有帮助。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续写不是另行创作, 必须围绕原有人物和情节展开, 续写的内容是原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物性格是上文的自然发展, 不得发生偏移或出现前后矛盾。简言之, 就是要进行首尾衔接、合情合理的想象。
有的同学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这样续写:玛蒂尔德在知道事情真相后, 受到了沉重打击, 她从此病倒在床上, 不久便死去了。
玛蒂尔德在知道事情真相后, 可以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因为她10年功夫等于白费, 她受到了命运的愚弄, 但并不会因此死去。面对项链丢失的事实, 她所表现出来的果决已经昭示了她性格中的勇敢与坚强;而后十年中, 为了还这副项链而经历的种种磨难, 更使她具有了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你看, 这样一个“胡乱地挽着头发, 歪斜地系着裙子, 露着一双通红的手, 高声大气地说着话, 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的女人, 怎么会是一个意志薄弱的娇女人呢?因而这样的想象就不合情理, 这样的续写是不足取的。
以上几种写作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是很值得提倡的。
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的话, 那么就是在文学性写作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文学性写作是激发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兴趣的另一条主要途径。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想象力最活跃的阶段, 中学阶段进行文学写作是个人想象能力发展与智力发展的内在需要。纵观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许多大师都是在青少年时期达到自己文学创作巅峰的, 如《家》出版时, 巴金先生是29岁;曹禺先生的处女作《雷雨》是他上大学时的作品。现代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想象更是天马行空, 许多学生已经锋芒毕露, 显示出了少有的才华, 如少年科幻小说作家边金阳、流行文学作家郭敬明等。应该说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运用想象进行创作的最佳时期之一。因而可以在文学性写作实践中激发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当然, 我们并不是主张中学生现在就进行以创造想象为主的文学创作活动, 毕竟他们是有着升学压力的一群人, 不可能要求他们将语文学习的重心全部转移到文学性写作上来,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性写作, 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是可行而且必要的。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有关想象的范文, 指导与训练学生将阅读范文与模仿写作结合起来, 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民间口头流传的童话、民间故事和童谣, 整理改编成文,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运用想象进行再创造, 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拓宽了知识领域, 又增强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促进了想象能力的健康发展。总之, 语文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地做好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工作。
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语文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 会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铁良.中学生想象作文基础训练技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3.
测控类专业教师梯队的优化培育 篇4
关键词:测控类专业;教师梯队;优化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01-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教师成为高校的第一资源。各高校纷纷出台各种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高层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高校的教师数量与结构方面的矛盾关系已得到缓解,但核心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很好解决,即师资队伍的学科方向优化问题。通常,一线教学单位是以专业划分的,专业教师梯队的人数多少和学历高低仅是一个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是这些人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群体团队,这个团队在教学、科研、学科和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同。高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引进人才只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环节,想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各专业教师队伍的问题恐难达到预期效果,主要是因为通过引进专业带头人所形成的是“尖峰形”的人才能力结构,而真正发展专业要的是“高台形”的人才能力结构。也就是说,仅凭短期努力能否解决长期的需求是一个非常值得所有处于发展中专业的成员研究与思考的课题。另外,地方高校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存在问题,相比之下,自我培养人才的任务要比引进人才艰巨得多。教育部在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各专业在试点工作中也会遇到工程型师资队伍的问题,原则上是聘请有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担任部分教学任务。试想,如果自身层面高度不够,如何能聘请到符合要求的企业高端技术人员,以及如何能与大型骨干企业合作?因此,高校自身的实力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否则,“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长期在地方高校基层教学单位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基础,进行探索,重点探索了地方高校二级教学单位对专业教师梯队建设的可行做法[1]。
二、教学团队的规划设计
通过顶层设计可以对发展规划进行准确地设计。不妨假设这样的案例:某专业有良好的办学基础,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入选为省级重点专业。因此,就业率可保持较高水平。但学校规划该专业要在5年内达到同类专业前1/4水平。专业负责人认为,目前该专业无论教学还是科研等各方面都不够突出,应如何进行规划?本文应用反推方法预估近期(3—5年)的工作指标。
(一)专业教师人数的规划设计
在专业发展的人、财和物等诸要素中,人员的需求应摆在首要位置。相对来说这个问题也较容易解决,可用近似公式估算专业教师人数。
n=n1+n2+n3(1)
式中:n1为根据本专业本科生生师比确定的教师数;n2为培养硕士生所需增加的教师数,粗略的计算是以硕士生数乘以2再应用本科生的生师比计算所需教师的数量;n3为科研工作量的增加所引起的教师增量,可根据本专业年科研经费数额以每百万1人计算。如作者所在专业有在校本科生720人、硕士生150人,年科研经费1000万元。按教育部规定的生师比18:1,其中本科生的专业外与专业授课比例按3:5、研究生按2:3,可计算出:
n1=720/30=24人
n2=150×2/27≈13人
n3=1000/100=10人
最后可求得所需要的专业教师数为n=47人。
(二)骨干教师及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规划
1.骨干教师的培养规划。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核心。从科研角度看,凡申请到省级及以上课题的教师都可列入骨干教师层。对骨干教师要采取支持与扶持的措施,以避免其流动所引起的教学质量波动。当然,骨干教师的比例越高越好,但从稳定性的角度来看,控制在70%以内较为合适。同理,即使某位教师具有高级职称,但持续申请不到科研经费,可采取给出包容期(如5年)、鼓励流动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方法对教师梯队进行层次比例优化。
2.专业负责人的培养规划。对专业负责人进行培养可能是一个新提法,实际上,只是对专业负责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要求。通常,专业负责人需要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在国内同领域学者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
影响力;(2)具有良好的組织协调能力;(3)办事公正、有充分的威信;(4)具有选择和强化科研方向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综合素质。可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专业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
3.学术负责人的规划。对学术负责人的要求:(1)能组织5人左右的教学科研团队;(2)听从并落实专业负
责人的决策;(3)甘于承担公益性的工作。
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可以适当多些,但一般不应少于3个。
(三)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规划
在规划前,要对现状进行准确的评价,以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价的指标则可以自我设计。
1.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自我评价指标。评价可以大体上按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学术声望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教学可分为讲课效果、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等几个方面。科研可分为平台、项目、成果、经费、知识产权和论著等几个方面。专业建设主要指在国家和省级的质量工程项目中的贡献。社会影响力则指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荣誉及人才称号,或在国家级学会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及省级学会任副理事长以上称号等方面的情况。
2.影响因素权重系数的设定。由于属于自评性质,所以,权重系数不一定设得非常精确,但要求能达到与重点大学(如211高校)同类专业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效果。对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学术声望及社会影响力的权重系数可大体上按表1给出,得分可根据与国内教学研究型大学(如211大学)的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平均状况进行比较后给出[2]。
表1 所在专业教师能力自我评价表
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找出本专业近期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工作目标。如作者所在专业的综合得分大概为不到重点大学70%的程度。
3.培养规划。根据表1中的项目可以进行自我评
价。对于未达标的项目可进行重点规划,特别是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项目与成果以及社会影响力。
三、专业教师引进的尺度及聘任后的合理培养
(一)正确把握引进教师的尺度
在引进人才时,一定注意把握对人才素质能力的判断尺度,尺度过高会造成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尺度过低带来的危害更大,主要是因為目前高校的教师淘汰机制还不够健全,比如,没有真正的试用期。再者,不合适的人员引进后会给人事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地方高校的专业知名度往往并不高,被引进者对该专业的有限了解及该专业所在学校的排名等基本就是构成他决策是否加盟该专业的主要依据。根据多年师资建设的经验,虽不乏比较积极的、也符合专业期望的求职人选,但不太符合要求者仍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补充教师队伍时,985大学的中等水平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将是引进的目标人群的主体。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一点也很容易得到证实。一般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选择单位时首先关注的通常不是教学状态,而是这个单位的科研实力。对于一个教学单位,科研实力与其吸引人才的吸引力存在正相关性。因此,对于一个专业来说,盲目追求高层次人才是不现实的。在单位与人才之间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双方是对等的,用人单位并不存在着明显的优势[3]。
(二)对新教师进行研究方向管理
针对博士学位教师群体中重科研、轻教学这一普遍性现象,采取研究方向集中管理就可以把这个倾向变为可以合理利用的积极因素。其实,这个提法并非限制教师的科学研究自由,而是把有限的力量集中或聚焦到少量的目标上,以利于在较短时间内集中优势人力资源,形成明显的研究高度,这是团队强化建设的一个方法。通常需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是所谓的“断奶”方法,另一个是鼓励吸引新教师加入到现有研究团队中,借助科研工作融入群体和研究团队中。
一般来说,博士群体来校后非常急于检验自己学术水平的高度,这往往是以能否申请到高级别课题为标志。目前,国家和省部级基金类项目中标的概率都不会超过25%,竞争程度之激烈可想而知。新教师大多认为自己科研优势仅在于刚刚完成的博士论文课题,而不一定与新到的单位研究方向吻合。引发的问题是:拟申请的课题都是原来学校导师或导师组的研究课题,这就存在着同原来学校及导师之间的协调与竞争的问题。另外,即使获得导师同意,且申请到课题,除非是新型分支方向,否则,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学术高峰,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就更谈不上。因此,一般不鼓励新教师在原来学校的研究方向后面跟随,鼓励他们在本专业和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上进行选题,并在实验室及设备投入方面给予倾斜与支持。这样的“断奶”做法收到了预想的效果,大部分博士教师通过3—5年的积累,均获得了国家或省级的基金或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方向管理所收到的效果,是有利于科研、教学团队的自然组建和成长,同时,也增强了科研和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三)合理设计科学及工程能力的提高锻炼环节
专业要有计划地对新教师进行专业特色方面的培训。科学能力的培训应重点到国家级科研院所进行进修,工程能力的培训则应到大型骨干企业进行锻炼。以作者所在专业为例,专业特色在计量测试等方面为补充新教师在这方面的欠缺,一方面选送他们到国内外计量技术机构进行短期实习培训,掌握并跟踪所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有利于科研方向的把握;另一方面,把他们派到本地区的相关企业进行工程能力的再培训,有利于工程能力的提高及地方政府资助项目的申请。
引进人才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当前教学科研上的压力,而不断送教师出去培训是否做了无用功?这个问题,几乎成为所有专业负责人要面对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这样做还是非常值得的[4]。
四、科研及教学梯队的组建
(一)对专业科研及教学梯队的认识
一支优秀的科研及教学梯队的组建,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但是,一定不要把梯队总人数理解为教师的人数之和,和谐性和合作性是检验梯队组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以作为考量一个专业现状与近期发展前景的标准之一。
和谐性的主导力来自于专业负责人。除学术影响力之外,专业负责人的人品、公正性、外部资源拓展能力等人文素质对专业发展的决策与规划实施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和谐的教学和科研氛围中,成员应表现出工作的有序性和进取心。也就是要追求所谓的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人气”,创造“人欢马跃”的局面。
(二)科研团队的组建
对于工科专业,个人行为式的科研选题,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么选题比较困难,要么成果周期长,效益不显著。因此,要说服教师组成团队承担课题。只有这样,课题才能越做越大,成果显示度才能更显著。为将组建科研团队的任务落实,专业领导人可以提出在资源方面予以倾斜的政策。如“三优先”(引进成员优先、固定资产等资源配置优先、申请课题及经费配套优先)就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初期的科研团队一般由3—5人组成,再配备若干硕士生就可以承担科研项目。人员方面鼓励自愿结合,实在无法结合时就由专业负责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协调组织,并组织申请课题,由选定的若干人来承担,通过课题更容易组成团队。
由于科研业绩与每个教师的职称和津贴都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参加科研团队的积极性非常高。相对而言,科研团队的组建并不困难[5]。
(三)教学团队的组建
同科研团队的组建相比,教学团队的组建要困难得多。由于教学团队是以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为主,所以,教学团队 “公益性”的特点非常鲜明。为落实这项工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1.行政手段推进方式:必要时,可由二级教学单位的主管领导领衔担任团队负责人;2.奖励方式:在职称晋升、岗位等级和津贴分配方面给予制度上的倾斜;3.列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体系:
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中给予较高的权重值。
通过教学和科研团队的组建可以实现教师队伍的合理分流和提高教学能效,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去选择工作重点方向,以避免教师个体陷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繁杂事务当中而影响其特长的有效发揮[6]。
五、正面效应原理在师资队伍培育中的合理应用
教师队伍与其他行业人才队伍的最大区别在于这支队伍是用来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其任何一个个体对被教育者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若当一个专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就不允许把任何微小的负面效应传递到被教育者。由此可见,除了正常的思想品德等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将正面效应原理应用到教师的培育过程中去。
作者认为,所谓正面效应原理包括:1.在进行重大问题决策时要考虑正面影响,不为一些负面的细枝末节所迷惑;2.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与保持正面形象,行为举止规范,为学生树立榜样;3.言谈话语要突出正面观点,不把自己一些生活中的不如意带入教学环节[7];4.在
社会面前要展现正面观点。例如,向考生推荐自己所在的专业,特别是当亲戚朋友在咨询考学专业时要积极推荐本专业,不对本专业进行负面宣传,甚至要把符合分数段要求的教师子女有意识地录取到自己所在的专业,为社会做一个表率。试想,连自己都信不过的专业又怎能让社会相信呢?5.对发现不符合正面效应的现象要及时给予处理,坚决予以控制,防止扩大化。
长期的正面培育不仅能树立良好的群体形象,还有利于增强凝聚力,显著效果是把微弱的群体优势转化为强劲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0,(7).
[2]胡小唐.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报告[R]//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
[3]李东升,陶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优化发展路径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4]郭天太,李东升,谢代梁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特色建设及凝练[J].化工高等教育,2008,(6).
[5]张代治,杨义波.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5).
[6]易荣华,潘岚.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7]李东升,李文军等.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培育方法研究——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专业兴趣培育 篇5
一、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必要性
专业技术协会通过开展专业技术交流、研讨、培训、攻关和协作等, 充分发挥技术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实现经验复制和技术提升, 构建协作高效的专业化团队。
一是钻井施工现场远离驻地, 独立作战能力强, 各类人才的经验积累、理论提升、技术创新仍然以自我摸索、自我学习为主。构建专业技术协会可以有目的、有方向的针对性培养和引导, 加速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步伐。
二是受钻井工作倒班制度制约, 不同班组同一专业和同一班组不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 缺乏有效的交流载体和平台。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有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经验交流和技术水平提升。
三是专业技术人才所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特点、工作环境上都不尽相同, 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管理考核, 评判标准难免笼统单一。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可以很好的体现个体差异, 避免考核结果偏差, 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高级专家队伍在人才培养和经验传递方面作用的发挥缺乏有效载体。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通过“导师带徒”充分调动师和徒的主动性, 使各专业骨干力量、后备力量人才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1]。
二、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专业技术协会是由钻井工程、泥浆工艺、固井工程、地质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技术人员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
1. 协会的人员构成
协会根据企业生产施工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划要求, 由各相应业务主管部门牵头, 将专业技术人员按专业分别吸纳到协会中, 并按照钻井工程、泥浆工艺、固井工程、地质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门类, 分别成立各自的专业技术协会。企业内部所有能够积极参加本协会开展各项活动的各专业技术人员, 经申请、登记和理事会批准, 均可成为专业技术协会会员[2]。
2. 协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之初, 应建立《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章程》, 规定协会会员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章程需对活动的组织形式、组织人员职责, 经费使用、会议制度等做出明确规定, 各专业委员会及业务主管部门结合本专业特点, 在协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和细化人才考评量化标准[3]。
3. 协会工作的开展
协会利用企业办公系统建立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进行问题交流探讨, 总结施工中的经验、教训, 并以论文、信息等形式进行交流, 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和预防事故的目的;各专业根据需要, 针对技术方面的问题不定期进行活动, 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 总结季度工作, 并将总结上报协会, 协会每年召开一到两次会议, 围绕全年工作, 提出问题、共同研讨。
4. 专业考评
专业技术协会组织考评, 专业相同, 标准统一, 可比性强, 考评结果更加公平、科学。专业技术协会负责对专业技术人才, 从业务技术角度, 对其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专业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 并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年终考核、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中提供专业组评价意见。
三、专业技术协会取得的成效
经过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实践, 凝聚了各专业的技术人员, 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标准, 促进了专业技术的交流, 达到了培育人才的目的。
1. 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在专业技术协会中, 定期组织的技术研讨会、事故案例分析会等, 在交流中实现了知识共享、经验复制, 提升了业务素质。协会内部倡导自由式研讨, 初步实现了职能归位全面推进、员工素质快速提升、生产效能稳步提高的预期效果。专业技术人员跨班组参与生产施工技术难题的解决, 为生产施工提供了保障;建立了由专业技术协会负责课题研究, 个人分工负责共同完成的科研和创新模式, 加快了成果的产出速度和质量, 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保证了技术人员生产经验积累的连续性, 促进了技术人员的快速成长。
2. 引导了职业发展, 促进了专业成才
协会实施分类培养, 人才队伍分层配置、分层培养模式在专业技术协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专家队伍的顶端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交流、考核, 清楚地认识到所从事专业应该具备的素质、技能、成长模式和发展方向, 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专业技术协会掌握了适应本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进步的规律和特征, 集中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诉求, 开展职业生涯指导, 明确个人成长的道路, 拓宽职业发展道路[4]。
3. 构建了科学、公平、准确的专业评价机制
专业技术协会从业务技术角度, 对专业技术人才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专业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根据专业发展趋势, 结合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适时地组织本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专业成果发布会等, 从专业技术上提升和鞭策人才。专业考评, 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同行竞争交流, 使他们在比较中找准了自己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位置, 看到了业务上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取长补短, 公平竞争, 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企业内部营造了悟专业、搞创新、重实绩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
专业技术协会为企业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后备力量提供了平台, 有助于认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进一步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依据。
摘要: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石油行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专业技术协会是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客观地分析了目前石油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存在的难题, 提出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技术协会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晓耘;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势人力资源[J];石油教育;2011年03期.
[2]程秀萍;浅谈科协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为[J];现代物业 (中旬刊) ;2012年09期.
[3]李军, 李新英;浅议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J];决策探索 (下半月) ;2009年02期.
劳技教师专业素养培育的探索 篇6
一、以实务培训提升教师本体专业素养
1.开展校本实务培训
校本实务培训以初高中学段内劳技学科通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由一线的教师担任主讲及辅导,每位受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与交流,增强了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对话;二是受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一同参与并完成学习和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在学习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所以说,实务培训既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进一步强化了其对学段内、学段间内容的了解,也加强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交流与沟通、互学与启迪。近年来我们主要实施以下实务培训:高二电子技术与电子控制项目的单片机培训;高一机械设计与加工项目的车工、钳工、caxa培训,摄影技术培训。
如在机械设计与加工的校本培训中,每位受训教师需完成一个“镇纸笔架”的模型制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是进行机械设计与加工的通用技能培训,有图纸的识读、车床加工、钳工等。这期间每一位教师都要自己动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其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意,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从功能、造型上对笔架进行设计,形成个性化的方案,并生成设计图纸。第三是按图纸要求,选择相应的加工工具、按加工的顺序进行加工与检测,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
2.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展STEM课程培训
劳技学科技术素养强调基于生活经验,运用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发现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并转化成技术问题,并用技术方法进行解决,将技术方案化成技术产品”。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加强工程与技术的结合,而在这方面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与上海交大工程训练中心、上海师大教育技术系等高校合作,通过项目开发、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措施,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比如正在开展的与上海交大合作的“无人机的设计与制作”,让参与教师从学习者角度介入,不仅经历“设计一制作一控制”全过程,同时也从学习者的角度反思课堂教学。此外,学校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教师从工程师的角度审视教学,比如与诺凡特公司合作开展设计软件类培训,从基本的设计入手,通过软件设计、3D打印等环节,最终完成设计制作。学校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教师的学科素养。
3.引入英国D&T教育,感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我校与英国“D&T”课程上海总代理上海诺凡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英国D&T教育,全体教师参加了英国“D&T”课程中一个完整的技术项目——以氢氧为动力的新能源小车制作,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完整体验了该活动。每位教师以一名学生的角度通过团队合作,经历头脑风暴、思维导图、设计拼装、小车竞速等环节,体验了“新能源小车”的整个设计与制作流程,亲身感受了来自英国的技术教育,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技术教育。
二、以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以网络课程开发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我们借助2015年、2016年上海市网络课程建设的契机,开设了“指尖上的翻新术”“中华陶瓷艺术”等四门网络课程,通过让教师实际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现自身创造能力的机会。每门课程的开发都经历文稿撰写、校本讲义编写、课程资源的创设与整理和相关信息技术制作,如影视的拍摄与编辑、脚本的撰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专家的审核。由于网络课程的选课是全开放的,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所以设计中需要更多地思考内容的呈现、学习活动方式等。又如文稿的撰写,不仅涉及专业内容知识,还涉及学习方法,教师需要思考采用什么表达形式、什么样的活动能够让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并且喜欢,教师还要独立地分析和概括学生的特点与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把握课程的表现形式,研究课程设计方案。这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能帮助教师进一步内化专业价值、认同专业规范,从而培育其专业精神,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从校际合作中获取专业成长
我们与大同中学合作开展“CEI创新素养”研究型项目研究,开展了“我为老师设计制作一件办公家具”活动。中心组织2~3人的教师团队参与,在共建项目开发中,指导学生完成调研、设计与制作,并在后期开展产品发布会。在“大同校园模型的制作”的活动中,为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教师常常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课程资源的挑战和建设,这些经历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主题式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近年来,我校围绕“有效教研”的主题,先后开展了“有效学习方法”“经验的获得”“教材校本化”等教学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活动不断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技术教育的经验获得方法。
如在“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中,要求教师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讨、教材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并对一周目标框架进行修订,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实现对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整个专题活动分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是“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单元”。首先,各备课组对比新旧课程标准,逐条研读,寻找变化,重点分析新增内容、删减内容、要求有变化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各备课组分析项目现状,明确方向,思考变化。在活动过程中,各备课组根据各组实际情况从模式探索、载体选择、方法优化、结构梳理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然后选择一个单元切入,结合研究方向积极探索单元设计,适应变化。
第二阶段是“完善教学内容、修订一周教学目标框架、撰写展示课教案”。各备课组结合研究方向针对研究单元进行内容研究与目标修订,并在单元内选择2节课进行教案设计。
第三阶段是“教学实践、说课展示”。教师首先在组内进行说课、听课、磨课,提前提交教案与说课稿,在校内展示时统一进行录像,由教导处与备课组组长组成的评审组对录像进行评审,期末总结时由教学实践前三名教师进行现场说课展示与答辩,当场投票评选。
在整个活动中各备课组明确活动主题,按时开展活动,每两周围绕专题组织一次备课组教研活动,上下半年各拍摄一次有主题的教研活动;聚焦研究单元,形成6个项目的一周教学目标框架;形成一批教学交流成果,包括展示课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听课体会26篇、教研活动视频及专题相关论文等。
“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带动了教师集体研修的热情,新课程标准学习、确定研究单元、修订一周目标框架、撰写教案及说课稿、教学实践、说课展示,充分地展现了备课组的教研情况与教师们各自的教学能力。“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推动了课程内容的建设,以高二电子控制项目为例,“遥控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令电子技术与控制的内容得到了完善,形成了“电子控制、红外遥控、自动控制”的技术链。专题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对劳技教学的深度思考,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测控类专业教师梯队的优化培育 篇7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教师成为高校的第一资源。各高校纷纷出台各种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高层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高校的教师数量与结构方面的矛盾关系已得到缓解,但核心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很好解决,即师资队伍的学科方向优化问题。通常,一线教学单位是以专业划分的,专业教师梯队的人数多少和学历高低仅是一个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是这些人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群体团队,这个团队在教学、科研、学科和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同。高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引进人才只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环节,想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各专业教师队伍的问题恐难达到预期效果,主要是因为通过引进专业带头人所形成的是“尖峰形”的人才能力结构,而真正发展专业要的是“高台形”的人才能力结构。也就是说,仅凭短期努力能否解决长期的需求是一个非常值得所有处于发展中专业的成员研究与思考的课题。另外,地方高校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存在问题,相比之下,自我培养人才的任务要比引进人才艰巨得多。教育部在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各专业在试点工作中也会遇到工程型师资队伍的问题,原则上是聘请有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担任部分教学任务。试想,如果自身层面高度不够,如何能聘请到符合要求的企业高端技术人员,以及如何能与大型骨干企业合作?因此,高校自身的实力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否则,“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长期在地方高校基层教学单位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基础,进行探索,重点探索了地方高校二级教学单位对专业教师梯队建设的可行做法[1]。
二、教学团队的规划设计
通过顶层设计可以对发展规划进行准确地设计。不妨假设这样的案例:某专业有良好的办学基础,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入选为省级重点专业。因此,就业率可保持较高水平。但学校规划该专业要在5年内达到同类专业前1/4水平。专业负责人认为,目前该专业无论教学还是科研等各方面都不够突出,应如何进行规划?本文应用反推方法预估近期(3—5年)的工作指标。
(一)专业教师人数的规划设计
在专业发展的人、财和物等诸要素中,人员的需求应摆在首要位置。相对来说这个问题也较容易解决,可用近似公式估算专业教师人数。
式中:n1为根据本专业本科生生师比确定的教师数;n2为培养硕士生所需增加的教师数,粗略的计算是以硕士生数乘以2再应用本科生的生师比计算所需教师的数量;n3为科研工作量的增加所引起的教师增量,可根据本专业年科研经费数额以每百万1人计算。如作者所在专业有在校本科生720人、硕士生150人,年科研经费1000万元。按教育部规定的生师比18:1,其中本科生的专业外与专业授课比例按3:5、研究生按2:3,可计算出:
最后可求得所需要的专业教师数为n=47人。
(二)骨干教师及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规划
1. 骨干教师的培养规划。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核心。从科研角度看,凡申请到省级及以上课题的教师都可列入骨干教师层。对骨干教师要采取支持与扶持的措施,以避免其流动所引起的教学质量波动。当然,骨干教师的比例越高越好,但从稳定性的角度来看,控制在70%以内较为合适。同理,即使某位教师具有高级职称,但持续申请不到科研经费,可采取给出包容期(如5年)、鼓励流动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方法对教师梯队进行层次比例优化。
2. 专业负责人的培养规划。
对专业负责人进行培养可能是一个新提法,实际上,只是对专业负责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要求。通常,专业负责人需要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在国内同领域学者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3)办事公正、有充分的威信;(4)具有选择和强化科研方向的能力;(5)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综合素质。可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专业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
3. 学术负责人的规划。
对学术负责人的要求:(1)能组织5人左右的教学科研团队;(2)听从并落实专业负责人的决策;(3)甘于承担公益性的工作。
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可以适当多些,但一般不应少于3个。
(三)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规划
在规划前,要对现状进行准确的评价,以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价的指标则可以自我设计。
1. 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自我评价指标。
评价可以大体上按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学术声望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教学可分为讲课效果、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等几个方面。科研可分为平台、项目、成果、经费、知识产权和论著等几个方面。专业建设主要指在国家和省级的质量工程项目中的贡献。社会影响力则指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荣誉及人才称号,或在国家级学会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及省级学会任副理事长以上称号等方面的情况。
2. 影响因素权重系数的设定。
由于属于自评性质,所以,权重系数不一定设得非常精确,但要求能达到与重点大学(如211高校)同类专业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效果。对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学术声望及社会影响力的权重系数可大体上按表1给出,得分可根据与国内教学研究型大学(如211大学)的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平均状况进行比较后给出[2]。
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找出本专业近期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工作目标。如作者所在专业的综合得分大概为不到重点大学70%的程度。
3. 培养规划。
根据表1中的项目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对于未达标的项目可进行重点规划,特别是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项目与成果以及社会影响力。
三、专业教师引进的尺度及聘任后的合理培养
(一)正确把握引进教师的尺度
在引进人才时,一定注意把握对人才素质能力的判断尺度,尺度过高会造成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尺度过低带来的危害更大,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的教师淘汰机制还不够健全,比如,没有真正的试用期。再者,不合适的人员引进后会给人事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地方高校的专业知名度往往并不高,被引进者对该专业的有限了解及该专业所在学校的排名等基本就是构成他决策是否加盟该专业的主要依据。根据多年师资建设的经验,虽不乏比较积极的、也符合专业期望的求职人选,但不太符合要求者仍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补充教师队伍时,985大学的中等水平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将是引进的目标人群的主体。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一点也很容易得到证实。一般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选择单位时首先关注的通常不是教学状态,而是这个单位的科研实力。对于一个教学单位,科研实力与其吸引人才的吸引力存在正相关性。因此,对于一个专业来说,盲目追求高层次人才是不现实的。在单位与人才之间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双方是对等的,用人单位并不存在着明显的优势[3]。
(二)对新教师进行研究方向管理
针对博士学位教师群体中重科研、轻教学这一普遍性现象,采取研究方向集中管理就可以把这个倾向变为可以合理利用的积极因素。其实,这个提法并非限制教师的科学研究自由,而是把有限的力量集中或聚焦到少量的目标上,以利于在较短时间内集中优势人力资源,形成明显的研究高度,这是团队强化建设的一个方法。通常需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是所谓的“断奶”方法,另一个是鼓励吸引新教师加入到现有研究团队中,借助科研工作融入群体和研究团队中。
一般来说,博士群体来校后非常急于检验自己学术水平的高度,这往往是以能否申请到高级别课题为标志。目前,国家和省部级基金类项目中标的概率都不会超过25%,竞争程度之激烈可想而知。新教师大多认为自己科研优势仅在于刚刚完成的博士论文课题,而不一定与新到的单位研究方向吻合。引发的问题是:拟申请的课题都是原来学校导师或导师组的研究课题,这就存在着同原来学校及导师之间的协调与竞争的问题。另外,即使获得导师同意,且申请到课题,除非是新型分支方向,否则,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学术高峰,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就更谈不上。因此,一般不鼓励新教师在原来学校的研究方向后面跟随,鼓励他们在本专业和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上进行选题,并在实验室及设备投入方面给予倾斜与支持。这样的“断奶”做法收到了预想的效果,大部分博士教师通过3—5年的积累,均获得了国家或省级的基金或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方向管理所收到的效果,是有利于科研、教学团队的自然组建和成长,同时,也增强了科研和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三)合理设计科学及工程能力的提高锻炼环节
专业要有计划地对新教师进行专业特色方面的培训。科学能力的培训应重点到国家级科研院所进行进修,工程能力的培训则应到大型骨干企业进行锻炼。以作者所在专业为例,专业特色在计量测试等方面为补充新教师在这方面的欠缺,一方面选送他们到国内外计量技术机构进行短期实习培训,掌握并跟踪所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有利于科研方向的把握;另一方面,把他们派到本地区的相关企业进行工程能力的再培训,有利于工程能力的提高及地方政府资助项目的申请。
引进人才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当前教学科研上的压力,而不断送教师出去培训是否做了无用功?这个问题,几乎成为所有专业负责人要面对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这样做还是非常值得的[4]。
四、科研及教学梯队的组建
(一)对专业科研及教学梯队的认识
一支优秀的科研及教学梯队的组建,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但是,一定不要把梯队总人数理解为教师的人数之和,和谐性和合作性是检验梯队组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以作为考量一个专业现状与近期发展前景的标准之一。
和谐性的主导力来自于专业负责人。除学术影响力之外,专业负责人的人品、公正性、外部资源拓展能力等人文素质对专业发展的决策与规划实施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和谐的教学和科研氛围中,成员应表现出工作的有序性和进取心。也就是要追求所谓的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人气”,创造“人欢马跃”的局面。
(二)科研团队的组建
对于工科专业,个人行为式的科研选题,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么选题比较困难,要么成果周期长,效益不显著。因此,要说服教师组成团队承担课题。只有这样,课题才能越做越大,成果显示度才能更显著。为将组建科研团队的任务落实,专业领导人可以提出在资源方面予以倾斜的政策。如“三优先”(引进成员优先、固定资产等资源配置优先、申请课题及经费配套优先)就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初期的科研团队一般由3—5人组成,再配备若干硕士生就可以承担科研项目。人员方面鼓励自愿结合,实在无法结合时就由专业负责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协调组织,并组织申请课题,由选定的若干人来承担,通过课题更容易组成团队。
由于科研业绩与每个教师的职称和津贴都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参加科研团队的积极性非常高。相对而言,科研团队的组建并不困难[5]。
(三)教学团队的组建
同科研团队的组建相比,教学团队的组建要困难得多。由于教学团队是以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为主,所以,教学团队“公益性”的特点非常鲜明。为落实这项工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1.行政手段推进方式:必要时,可由二级教学单位的主管领导领衔担任团队负责人;2.奖励方式:在职称晋升、岗位等级和津贴分配方面给予制度上的倾斜;3.列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体系: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中给予较高的权重值。
通过教学和科研团队的组建可以实现教师队伍的合理分流和提高教学能效,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去选择工作重点方向,以避免教师个体陷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繁杂事务当中而影响其特长的有效发挥[6]。
五、正面效应原理在师资队伍培育中的合理应用
教师队伍与其他行业人才队伍的最大区别在于这支队伍是用来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其任何一个个体对被教育者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若当一个专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就不允许把任何微小的负面效应传递到被教育者。由此可见,除了正常的思想品德等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将正面效应原理应用到教师的培育过程中去。
作者认为,所谓正面效应原理包括:1.在进行重大问题决策时要考虑正面影响,不为一些负面的细枝末节所迷惑;2.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与保持正面形象,行为举止规范,为学生树立榜样;3.言谈话语要突出正面观点,不把自己一些生活中的不如意带入教学环节[7];4.在社会面前要展现正面观点。例如,向考生推荐自己所在的专业,特别是当亲戚朋友在咨询考学专业时要积极推荐本专业,不对本专业进行负面宣传,甚至要把符合分数段要求的教师子女有意识地录取到自己所在的专业,为社会做一个表率。试想,连自己都信不过的专业又怎能让社会相信呢?5.对发现不符合正面效应的现象要及时给予处理,坚决予以控制,防止扩大化。
长期的正面培育不仅能树立良好的群体形象,还有利于增强凝聚力,显著效果是把微弱的群体优势转化为强劲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7) .
[2]胡小唐.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报告[R]//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
[3]李东升, 陶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优化发展路径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9) .
[4]郭天太, 李东升, 谢代梁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特色建设及凝练[J].化工高等教育, 2008, (6) .
[5]张代治, 杨义波.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 2008, (5) .
[6]易荣华, 潘岚.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0) .
[7]李东升, 李文军等.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培育方法研究——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0) .
金融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育探析 篇8
一、金融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一般定位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 而这些机构时刻与金钱打交道, 风险与诱惑并存。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专业知识的讲解, 专业技能的传授, 同时更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崇高的金融职业理想和强烈的金融职业责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0年“陆家嘴论坛”上指出, 加强内部交易监管是现在重要的工作, 主要是对交易主体的监管。这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监管, 通过加大处罚力度, 使金融从业人员不敢为, 更深层次的是应该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到与专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目前学校“重专业技能传授、轻道德素质教育”的不良局面, 对学生的德育建设, 特别是诚信教育予以高度重视, 使其在思想上不愿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有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 防范风险,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保障。
二、金融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内涵
目前, 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课程讲授、专业实践薄弱、重专业技术学习、忽视职业道德培育等弊端。不同于其他专业, 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在与人打交道的同时, 还与金钱接触密切。为减少金融领域的隐形职业犯罪, 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金融专业人才, 必须改革目前的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职业道德培育, 以期培养德能兼备的人才。金融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 高度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和他人应该负责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精神文明建设, 和谐社会的建立, 尤其把社会责任感作为道德情愫认真坚守, 使之形成引人向上的舆论气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多要求。然而, 种种违背社会责任感的现象也令人忧虑。有些学生上大学为拿毕业证书, 毕业后找份舒适的工作, 有些学校也以“就业”作为指挥棒。诸多现象表明,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缺失。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应强化学校教育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专业人才, 为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添砖加瓦。
(二) 诚实守信
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 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是从事金融行业职业道德的基石。金融专业的学生应将诚信当做人生的第一准则。但是, 家庭不良教育的潜移默化、学校教育的失衡, 加上社会大量失信事件的负面影响, 在不同程度地腐蚀着学生的心灵。大学校园中存在着种种不端行为, 如作业抄袭、考试舞弊、恶意拖欠学费、不履行助学贷款承诺、伪造就业材料、以种种理由欺骗父母、教师和同学等等, 大学生的诚信危机日益严重。金融专业人才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对其加强知荣辱、树诚信的道德建设意义深远。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加强金融专业人才诚信观念的培养应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
(三) 法制观念导入
近年来, 我国金融职务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 涉案金额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 对我国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威胁。究其原因, 犯罪分子自身法制观念淡薄, 存在侥幸心理, 这是犯罪产生的思想根源。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潜入到在校学生中, 加上金融专业人才培育中重技能轻法制观念的影响, 导致许多金融从业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但法制观念淡薄, 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有何法律后果没有清醒的认识, 以致铤而走险。为此, 在金融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培育中, 我们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使其在金钱面前经得住考验, 由不能为转变为不愿为, 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四) 职业操守教育
当前, 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信念还不完善, 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随处可见。大学生的职业操守受到冲击, 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而高校教育全要围绕着就业这根指挥棒转, 对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操守教育不予重视。金融专业人才应该是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 在工作中充满自信、兢兢业业, 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爱岗敬业, 能够承担起职业所赋予的社会责任, 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金融专业人才, 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加强职业道德培育的途径
(一) 加强师德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师德建设是关键。师德, 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动力资源。“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 是学生行为的学习楷模。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格、道德水平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榜样的作用[1]。构建适应现代金融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培育模式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 为此需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教师应具有满腔热情, 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同时, 教师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的发展负起应尽的责任。
加强师德建设, 需要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以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外围,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金融企业的高端人才大量失业, 而高校教师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得到他们中一些人的青睐, 借此, 高校可以引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 强化教师队伍。同时, 高校内部需加强人才培养机制, 切实采取措施, 立足校内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和需要, 结合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 确定合适的进修计划, 鼓励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走出校门, 为他们提供产学研一条龙的学习基地, 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更新所学知识, 并最终反馈到教学中。
加强师德建设,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 需要教师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对诚信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是社会的良知, 教师坚守诚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增强教师的诚信意识, 就是要教师严格遵守教学纪律, 恪守职责, 钻研业务,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就是要教师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 加强学术自律, 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其次, 需要教师树立法制观念, 保护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权益[2]。充分发挥教师在师德教育中的言传身教作用, 榜样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 我们要创建浓厚师德氛围, 引导教师学习伟大教育家的先进事迹,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师德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 我们要有意识地创建民主氛围, 经常开展群众民主评议会、党员民主生活会、学生座谈会等, 促进学校师德教育风气的形成。
(二) 价值观培育
在经历了张悟本、禹晋永的诚信风波之后, 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价值观培育。禹晋永认为成功的标准是有钱。他的价值观就是经济价值, 而挣钱的途径不管是否合理合法, 不管是否诚信。曾几何时, “金钱等于成功”、“英雄不问出处”成了社会的崇拜热点。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诚实、善良、公平、信誉等传统好品德必将成为当今主流的价值观。面对日益规范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压力, 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盲目夸大自我价值, 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 能挣到钱就行, 不管其来历。而金融行业又是一个高诱惑、高风险行业, 基层网点的管理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 金融类从业人员面临的诱惑与风险更大, 他们的报酬与其所承担的风险很不对称, 心理容易失衡, 极易导致职业犯罪。在金融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育中, 要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 从小处着眼, 时刻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念。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所有方面, 要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做人、诚信做事, 没有诚信就没有一切。帮助学生树立“人无信不立”的信用道德观念, 将诚信教育融入各项活动之中, 并适时把握学生的诚信状态, 根据诚信状况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 在评定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等活动中将诚信放在首位, 潜移默化地将诚信观念融入学生内心深处。
(三) 心理健康教育
接二连三发生在富士康公司的员工跳楼事件, 再一次提醒我们,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现在的学生生理发育较早, 心理发育滞后, 在生活或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 容易诱发过激行为。为此, 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顺势疏导, 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观, 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金融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育的基石。心理的健康, 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 正确的人生态度。
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 导致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和负面预期加剧, 特别是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在2009年合肥市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上, 6万学子追逐5000多个工作岗位, 这也让不少在校的高职学生感到竞争太激烈, 感到心灰意冷, 茫然不知所措。我们的学生需要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 而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世界观。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政课教学要具有实效性, 教学的着眼点也必须从传统的以系统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为主中转移出来, 把教学基本点确定在帮助大学生明确前进目标、提高认识水平、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上。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 要将过去那种单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教育, 转变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 首先是学习如何做人, 从做人的角度去从事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从学会生存的角度学习做事、学会合作。所以, 思政课教学已经不仅是学科教育和教学, 更是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的学习[3]。
2. 满足的心境。
金融专业学生今后大多从业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 每天必然要面对不属于自己的大额金钱, 满足的心境尤其重要。满足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 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 既能接受自己, 又能悦纳他人。面对不属于自己的钱财, 拒绝诱惑, 绝不想着怎样占为已有,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有了满足的心境, 大量的职务犯罪才能得以避免。
3. 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因而减少很多职场中不必要的矛盾。除了课堂内外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 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 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有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在平时的生活中缺少一些影响:“好东西与别人分享;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表示歉意……”。习惯于接受, 而不懂得付出, 这样的孩子自幼很少有回报他人的实践, 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与自我负责的精神, 分享意识淡薄, 缺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校园的团体活动中, 可以为他们创设一个团结互助的群体环境, 让他们从中学会互相理解、协调一致、团结合作的精神, 这样, 心理就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四) 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理财公司等合作,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提高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感知企业文化。同时, 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开辟第二课堂, 通过积极组织各类志愿者活动, 让学生参予其中, 发展爱心事业, 帮助困难家庭,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感知他们的苦与痛。利用为灾区捐款捐物等慈善活动来激励和教育学生, 把社会实践的具体活动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在团结互助、忠诚感恩等方面的教育, 培育学生拥有一颗善良和友爱的心, 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应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为此, 应努力构建一条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使金融从业人员在金钱权力面前经得住考验, 自觉抵制诱惑, 同时对违法犯罪的行为和严重后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高校在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必须坚持职业道德培育,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诚实守信, 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在提高金融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同时, 加强职业道德培育, 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强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 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优质人才和后备力量。
摘要: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与高风险性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的培育主要通过高校的专业教育和在岗继续教育进行。高校应加强金融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 本文提出金融专业人才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 并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职业操守, 金融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培育应从价值观培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途径, 树立金融专业人才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达到防范金融风险、避免职业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川生.学习胡总书记重要讲话,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N].中国教育报, 2007-10-08.
[2]郭福春, 郭延安.融合金融企业文化, 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4) .
专业兴趣培育 篇9
(一) 加强德育教育
加强德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衡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 同时也是提高学校的优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会计专业学生而言, 已陷入信用危机之中。会计行业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 其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会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会计行业是一种隐性行业, 其作用并不能直观地被社会所感受, 所以容易被忽视, 最终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那么关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如何进行是重点之一。会计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 在德育方面存在自己的专业特点, 如果没有适宜的人文环境, 会计专业的德育几乎是一种空想的、不切实际的说教, 严重的可能造成学生道德的逆反心理。在德育教育方面教育方法的应用, 要经得起试验、反复推敲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验证。要摒弃德育教育的“填鸭式”和“形式主义”教育, 要自足社会, 从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 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教育实际的教育体系。德育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所以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 同时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环境。
(二)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校方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以学生为核心就是要尊重、关心、关爱、理解、信任学生, 助其实现人生价值。尤其是当代学生自尊心极强, 所以在教育方式上要做出改变, 在不触碰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 渗入道德教育, 让道德成为生活规范,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把虚荣、攀比等不良习惯被德育所融化。
(三) 加强法律、法规和学校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也要依法治校, 规范学生的行为, 按照学校规范行事。管理也要从实际出发, 对于会计专业学生, 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性格、行为和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管理, 绝不能千篇一律。加强法律、法规治校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 从会计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出发进行管理
会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 其要求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对外进行学习实践, 需要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此种情况, 在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管理上要做出改变。对于外出工作的学生要进行登记管理, 并且学校要组织老师队伍进行核实和考察, 避免在上学期间出现意外事故, 或借故不上学者造成不良影响。
会计专业存在另一特点, 男少女多现象。这与我国的思想传统有一定关联, 普遍认为会计是更加适合女性的工作, 故此, 女多男少现象一直存在。既然事实存在, 我们在管理上就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男女生在思想上是存在差异的, 要掌握男女生的思想动态, 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或者存在的困难。消除男生对本专业的悲观状态, 打消他人的偏见,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女生的优势变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最佳管理是达到男女生思想的统一, 相互支持, 相互帮助。或者从男女生不同的价值观出发, 进行区别对待, 真正做到管理的目的, 实现管理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培育
(一) 构建新教学体系
1. 完善主要课程的实训。
笔者所提出的主干课程实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基础会计》等。在理论教学指导下, 针对每个课程的主要内容, 以真实的会计核算资料、规范的会计凭证、账本、报表等, 指导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模拟实训, 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 减少适应时间, 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节奏。
2.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校内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实践教学本身的质量。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察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根据会计实训操作的具体特点, 对会计模拟实训成果的验收及考评, 设置五个主要的指标及其相应的考评分值进行测评, 对每个指标建立一个量化的、具体的标准以利于操作。模拟实训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 学生自评。在每一次模拟实训之后, 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分, 提出自己的落点, 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改正不足。第二, 利用小组进行考核。学生实训之后要通过小组进行评定、评分。第三, 教师评定。教师是实训培训的关键, 提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实训态度、实训质量进行评定。
(二) 教学模式探讨
1. CBE教学模式。
CBE教学模式源于加拿大, 是以能力本位教育的教学模式强调以课程开发为中心, 根据能力培养需要制定能力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 而不能以会计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 所传授的知识也是为学生的能力服务, 以学生为主体, 评价方式上以满足学生获取会计职业能力所要达到的标准以及依据。
2. 合作教育模式。
在美国会计职教中重视合作教育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学校并不一味地把学生留在学校, 而是鼓励他们走出校门, 投入到具体的工作当中, 用以提升此专业的职业实践技能。学生投入工作的前提是校方与某些企业签订合同, 保证学生的利益和实践经验。该模式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知识, 也不乏实践经验。
摘要:学生的培育与管理是学校的重要职责, 作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培育和管理上要有针对性的方式和方法。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 掌握职业特点, 加强德育教育,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加强法律、法规和学校规范, 借鉴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专业兴趣培育】推荐阅读:
机电专业学习兴趣培养10-21
专业知识兴趣化论文07-04
电子专业课兴趣教学法09-23
动画专业特色培育情况06-11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09-23
兴趣挖掘07-22
兴趣因素10-16
点燃兴趣10-19
科学兴趣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