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脑

2024-06-16

动脑(精选12篇)

动脑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之中很多隐藏较深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在传统数学教学中, 课堂完全被教师掌控, 学生缺乏自主性, 师生之间也缺乏良好的互动和沟通, 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 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中失衡,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由此可见, 突破传统数学教育方法已成为实现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本文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新的探索。

一、将生活实例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小学数学贴近生活, 具有实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 真正实现数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目标。

1. 把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数学的案例分析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言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借助典型的案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的数学原理。所选取的案例既要简单明了, 又要具有启发性,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相较于书本中僵化、呆板的案例来说, 从生活中选取案例进行教学具有独特优势。首先, 学生对于生活比较熟悉, 生活中的案例更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探索精神。另外, 将学生熟知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案例,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使学生消除对例题的陌生感, 更容易理解接受。

(1) 生活案例在计算题中的运用

计算题中的抽象数字对于学生的接受而言有一定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抽象转化为具体, 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处于数学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 此前的幼儿教育只是停留在硬性记忆的阶段, 只是知道数字的读写, 却不知其意义。教师可以贴近生活实际, 运用恰当的类比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解“ () 个10是100, 80里面有 () 个10”这一题目时, 教师可以将其转为:“如果妈妈让你去商店把一张100块钱换成10块的零钱, 那售货员阿姨要给你多少张10元钱才是对的呢?”这样的转化既建立在原先问题的基础上, 又拓展开去, 贴近生活, 引起兴趣。

同样, 在讲解让学生颇为费神的解方程时, 教师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加深他们对题目的理解, 从而找到解题的规律。比如在解“5X+2=12”时, 学生可能对“移项”存在着疑惑, 教师可以通过将数字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小事使题目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小明有12个苹果, 比小红的5倍还多两个, 那么小明有多少个苹果呢?”这种形象化的转化, 也培养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寻找多种解决方法的意识。

(2) 生活案例在几何图形中的运用

小学阶段的几何图形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图形本来就来自于生活, 因此生活案例在几何图形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更为广泛。生活案例的运用, 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明白各个图形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实际解题时就能够运用得更加灵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 只将结果告诉学生。其实, 欲速则不达, 忽视了实践过程, 学生就缺少一个知识梳理和消化的过程, 在解题时就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学习几何图形时, 不仅不能省掉推导过程, 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来推导。比如求长方体的表面积S= (长×宽+长×高+宽×高) ×2, 教师就可以借助讲台上的粉笔盒, 让同学来思考怎样求面积。通过实物展示, 学生能够直观地从具体图形中发现规律, 明白所以然, 理解在这公式中为什么要乘以2等, 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调动知识库, 解决各种难题。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思维。

2. 把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当中去

很多人在学习数学之后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合起来, 把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当中去, 发挥数学的真正价值。

比如在学习了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矿泉水瓶的包装, 要求使用料最省。再比如, 让学生为家长选择手机套餐:两家通讯公司同时推出了套餐优惠活动, A公司要求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 然后每通话1分钟, 再付0.4元;B公司不缴月基础费, 每分钟付话费0.6元。请根据父母的实际情况, 为他们选择较便宜的套餐。学生对手机等电子产品很感兴趣, 加上能为父母做决定的成就感, 使他们愿意动脑筋找答案。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这些问题, 都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数学难题, 真正让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后服务于生活。

二、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数学课堂片面地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 导致教与学处于失衡状态, 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抑制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 不敢提出质疑。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 还课堂于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鼓励学生开展讨论

有些数学题答案固定, 但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可以有多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讨, 彼此分享思路和看法, 比较不同解题方法之间存在的优缺点, 找出容易理解且便于解题的方法。

例如在相遇问题中, “甲乙两地相距45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 客车行完全程需10小时, 货车行完全程需15小时, 相遇时两车各行多少千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容易想到的解题方法就是采用工程问题的解法, 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的公式, 可以求出客车的速度为450÷10=45 (千米/小时) , 货车的速度为450÷15=30 (千米/小时) 。然后再求出两车相遇的时间为450÷ (45+30) =6 (小时) , 则客车行了45×6=270 (千米) , 货车行了30×6=180 (千米) 。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这道题目展开探讨, 看看是否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教师可以从旁点拨, 比如提示他们可以从“比例分配方法”的角度思考。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发现两车所需的时间之比是10:15=2:3, 所以两车速度之比是3:2。由于两车运行时间相同, 所以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 即两车行驶路程之比也是3:2。则相遇时客车行了450× (3/5) =270 (千米) , 相遇时货车行了450× (2/5) =180 (千米)

教师在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解题方法存在的不同之处, 各有什么优缺点, 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 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能够更有效地加强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对一些较抽象的知识点的理解。

比如“有一个圆柱 (如图1) , 高等于12厘米, 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 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 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 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学生很难直接对这种立体图形进行空间想象, 这就为解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题意, 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快发现圆柱展开之后的侧面其实就是一个长方形 (A、B两点如图2所示) , 圆柱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所以最短路线为AB。

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 能够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 教师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 转而有针对性地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时, 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 分享动手实践所得到的体验,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喜悦。通过合作, 共同探讨实践结论, 进一步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 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不仅能够掌握知识, 而且能够培养其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教师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借鉴其优秀之处的基础上, 不断为之注入新的血液, 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 从而赋予教育新的内涵。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转变教育方式, 借助科技的力量, 创新教育手段, 使得教育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 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动脑 篇2

一天中午,我和表弟在家里打乒乓球。我发了一个力量很强的前冲球,表弟一下没接住,球正好掉在他的脚下,被他一脚踩扁。望着被踩扁的乒乓球,表弟急得直想哭。我仔细看了看球,发现球上并没有裂缝,便高兴地对表弟说:“不用急,我有办法了!”我拉着表弟直冲家门,我们先烧了一壶水,然后将球放到脸盆里,将开水倒进脸盆,只见球慢慢地鼓起来,最后又变圆了。

铅笔头的再次利用

铅笔是我们小学生每天必须要用的一件主要文具。我用尺子量了一下,一枝铅笔的长度是18厘米。当铅笔用到只剩6厘米左右的时侯就不能继续使用了。一枝铅笔只能使用三分之二。那么,我们每使用三枝铅笔就有一枝被当铅笑头给浪费掉的,如果我一个学期使用三十枝铅笔,其中的十枝就是浪费掉的。

怎么样才能减少铅笔的浪费呢?看着文具盒,我忽然灵机一动。我拿出一枝圆珠笔套,把剩下的铅笔头插进去,这样铅笔头就变长了,又可以继续使用了。

制作铅笔的主要原料是木材,如果我们都充分地利用铅笔头,减少浪费,那么就可以减少木材的采伐,也就为保护森林作出了贡献。

洗茶杯

每天爸爸起来都要泡一杯茶,茶喝完了,茶杯上就会积上一层茶渍。太难看了,感觉脏脏的。妈妈看见了说:“用牙膏涂到茶杯上,茶渍就会没有了。”我听了马上到爸爸的桌上拿来茶杯,我要试试这个方法到底好不好用。我在茶杯里面挤上牙膏,用牙刷呀刷,茶渍真的慢慢地变没了。我的实验成功了!我好开心呀!

小墨点不见了

今天倒霉极了,毛笔字课上不知怎么搞的,自己袖子上溅了一滴墨汁,回家准挨妈妈批评啦!

下课以后,我急忙跑到水龙头前去洗,可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调皮的小墨点却纹丝不动。怎么办呢?忽然,我想起电视台的“生活常识”栏目介绍过,衣服沾上墨汁,可以用饭粒涂在墨点上用劲地搓,再浸泡到肥皂水里洗,然后用干净的水漂洗就干净了。我何不去实践一下呢?说干就干,于是,我照样一试,一会儿袖子上的小墨点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方法果然灵!

水和油

晚上,我和妈妈在厨房里装了一碗水,舀了一勺油。咦?真奇怪,油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呢?

我和妈妈想来想去都没想出原因,只好查电脑。终于找到答案了!原来,油和水互不相容,是互斥的两种液体,油的比重比水小,所以,油层就浮在水面上了。

神奇的烟花

今天下雨,昨天也是下雨,这几天都在下雨,为什么这雨不下到云南贵州去呢?老天就是这么不公平,它们那里的孩子连水都没的喝。很想喝的话,只能喝黄黄的水。洗澡也用黄黄的水洗澡,睡觉的时候苍蝇都落在头上,我想发明一种晴雨天烟花,跟一般的差不多,一般的烟花要火点,这个烟花是塞在泥土里的,再烟花会飞上天,变成一朵黑乌云,也就会下雨啰!如果想要太阳,就对准白云射上去,也就变成一个太阳啰!我希望科学能很先进,造出这样的烟花来。

有趣的“马德堡”实验

如果不用糨糊或万能胶,要把两个玻璃杯黏在一起。你知道怎么做吗?

好像这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就让我们试一试,玩一个不用万能胶,也能把两个玻璃杯黏在一起的魔术吧!首先准备两个大小和形状都完全一样的玻璃杯。点燃5根火柴,在还有明火的时候放入一个杯子里。接着将打湿的纸巾铺在放入了火柴的杯子上。最重要的是,要小心地将纸巾接紧展开,不要撕破了。最后铺好纸巾后,迅速地将另一个杯子放在上面按紧。对齐杯子以防杯子掉落。这样,两个杯子就会紧紧地黏在一起,无法分开了。

做了这个有趣的实验,开始我也不知道两个杯子为什么会紧紧的黏在一起,后来我查了一下电脑,电脑上说:因为杯子里的火一烧,杯内的空气因加热而膨胀,纸巾盖在杯上,杯外空气进不了杯内,等杯内的氧所烧完后,为就灭了,接下来,杯内气体温度降低,杯内的气压也降低,而杯外的气压不变,结果,杯外的气压就大于杯内的气压,这样两个杯子就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紧密地合在一起了。这就是“马德堡半球原理”。

多么有趣的实验啊!

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聪明灵活、爱动脑筋,生活中可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哦!昨天下午最后一节课,班主任陈老师走进教室对大家说:“同学们,这节课全校进行大扫除。下面,我把具体的工作做一个分工。„„ 洪乐钦,你们小组四个同学负责擦六盏日光灯上积的灰尘。„„”陈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各就各位,开始了紧张的劳动。

可我们小组四个同学却被难住了。瞧我们四个人,每人手里都拿着抹布,可一个个只能“望灯兴叹”,没有一个人能碰到那六盏灯,更别说擦了。说实话,以前我们大扫除时,这六盏日光灯好像从来没被同学们擦拭过。原因当然是因为它们挂得太高了,没有同学够得着它们,即使老师也够不着呀!久而久之,那上面的灰尘该有多厚呀!还别说,我抬头看看那灯背上,还真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呢!哎,这次我这个小组长可要倒霉了。看看别的组,都已经快完工了,可我们组„„

他们三个都跑过来看着我,好像在说,我们擦不到,你想办法吧?

去向老师求救吧,这向来不是我的伤风哦!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再想不出办法可不行了!这时,我看到梅联超手里背着的长长的尘帚,我突然有了灵感。对了,我们可以把抹布扎在长长的竹竿上,这样不就可以擦到了吗?

于是,我赶快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其他三位同学,他们一听,马上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我们的新式“长臂抹布”制作完成。又过了不久,我们胜利完成了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

班主任陈老师还在课堂上表扬了我的“发明”,还说我爱动脑子,好样的。可把我乐坏了!爱动脑子,使我处处收益,希望大家遇事也能多动脑。请记住一句话:“镜子越擦越亮,脑子越用越灵。”

就在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和小朋友们约好了一起做游戏。我们在小区里一会玩捉迷藏,一会儿荡秋千,一会儿玩开小火车,一会儿玩做蛋糕,可带劲了!

后来,我们沿着小区里的小池塘边跑步的时候,我一不小心跌到水里去了。池中的水又脏又臭,把我的衣服全都打湿了。那时候的我还不会游泳,眼看着我就要沉下去的时候,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因为我看到旁边有一块大木头。我赶快趴在木头上漂呀漂,等漂到岸边的时候,我连忙爬上了岸。

经过这件事,我决定再也不到小池塘边上去了,因为那里太危险。同时我也觉得自己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真是天才啊~~

今天上午,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我在家里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就在客厅里踢起毽子来。

踢了一会,我一使劲,把毽子踢得老高,没想到毽子落到吊扇的叶片上了。

吊扇这么高,怎么办呢?我搬来一把椅子,站在上面,把手伸得长长的,还是够不着;找根木棍也无济于事。急得我直揪头发。

想啊想,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吊扇的开关打开,吊扇迅速转起来,毽子随着吊扇的转动掉下来了。我高兴得一蹦老高。动脑筋解决问题,真有意思

乌鸦通过动脑筋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救出了被困在水缸里的小朋友,爱迪生通过动脑筋做出了一千多项发明„„人人都爱动脑筋,当然我也不例外。

在我的生活中,我很喜欢动脑筋,动脑筋也带给许多乐趣。

有一天,我写好作业,马上跟伙伴们到草地上玩耍。突然,天空渐渐变黑了,我说:“快下雨了。”当我们要跑回家的时候,发现草地有一只只小小的蚂蚁,好像在搬什么东西要走,我想:“这一定和下雨有关系。”所以,我就天天观察·思考。我就发现了,是在每当下雨的时候蚂蚁就会用它那会探测天气的触角探测有没有下雨,如果探测有下雨,就会马上通知所有蚂蚁,今天又下雨要快搬家,蚂蚁们接到通知后,就会马上搬起所有食物到能防雨的地方。通过这几天观察,我还发现了蚂蚁最喜欢吃甜食的东西,比如有糖……还有蚂蚁在交谈的时候,不是用嘴巴而是用触角,和蚂蚁一样用触角交谈的还有蜗牛……你看,蚂蚁的触角是不是作用很大呢!

动脑、动手、动嘴 篇3

一、引导幼儿动脑:自主探究,寻找答案

现在,在很多幼儿教育活动领域,人们都强调“自主探究”。而在科学教育活动领域,自主探究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认识离不开思考,而且是较之日常生活更深入的思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开动脑筋”。如果幼儿自己不动脑,那么任何科学教育活动都不会成功。从这个角度说,引导幼儿动脑,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寻找答案,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离开这一条,其他的都不灵,都不管用。

有一次,我带幼儿开展户外活动,见到一条小溪,溪水越来越小,最后竟不见了。有个幼儿发现这个情况,自言自语地问了一句:“水哪儿去了?”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七嘴八舌吵了一阵,最后都把目光转向我,等着老师给答案。我认为这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好时机。为了调动幼儿“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我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幼儿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于是幼儿们又开始各抒己见,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得很有趣,说是水让小蚂蚁喝光了,如此等等。

这时候,教师应该明白一点,幼儿的自主探究,观点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究”,是自己动脑思考。只要幼儿的头脑在活跃的思考,我们的教育活动就成功了。

二、引导幼儿动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真知

毛主席曾经很形象地比喻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比如,上文说的“水哪儿去了”,我们可以思考出十种甚至百种答案,但是到底哪种答案正确,还要靠实践来回答。所以,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动手”,通过实践来“探究”答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严格来说,离开实践的科学教育活动,是违背科学的基本精神的。因此,不可能是成功的。

为了正确回答“水哪儿去了”,我引导幼儿观察水消失的地点,用树棍掘地,发现这里是沙石,水都渗入了地下。这样,答案自然就清楚了。说是让小蚂蚁喝光了的幼儿也通过动手实践明白了,原来这里没有蚂蚁。即使有几个蚂蚁,也喝不掉那么多水。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的结论,要比教师讲解印象深刻百倍,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三、引导幼儿动嘴:互相交流,加深认识

通过实践得到的认识要想更深刻、更有条理,还必须进一步提高,上升为理性认识。为此,必须通过抽象思维,对以往的认识加以归纳总结,其表现形式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总结出几条。幼儿不会运用文字,但是“说”还是可以的,而且幼儿对于“说”有着超出成人的积极性。这是幼儿迫切要求認识客观世界的表现,是正常发育过程中积极的行为模式。

我们在引导幼儿动脑、动手之后,还要引导幼儿“动嘴”,即通过语言互动,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以此加深科学认识,使教育成果得到巩固。

户外活动回园之后,我便组织幼儿讨论“水哪儿去了?”大家由于有了自己动脑思考的过程,又有了“动手”的实践过程,思路大开,发言积极性很高,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加深了这次科学教育活动的印象,又体验了一次完整的科学认识过程,同时又锻炼了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其实,幼儿教育的每项活动都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复合的,因为幼儿之间的互动、协作、交流等等,同时也都是社会教育的过程。

动脑 篇4

一、动脑——思考为课堂插上翅膀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从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 学生思维活动还不够充分, 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单一性、浅陋性等缺陷。学生思维缺陷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然而, 作为教师更要反思教学本身, 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否滞后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他还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因此, 在教学中, 引导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教师结合教材, 总结尽可能多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供学生选择, 以启发其积极思维, 提高其理解与辨析问题的能力,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更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实践中, 我充分认识到, 运用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假设推想,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针对同一个问题, 提出各种新的假设推想, 选择最佳的一种加以肯定。假设推想有三种方式:第一是增加假设, 第二是删减假设。第三是改动假设:改换词语, 调整语序, 变换描述的方法与角度。

(二) 寻求差异, 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把若干问题放在一起, 让学生比较、辨析, 找出异同点。寻求差异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相似辨异。有些问题有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 这就要引导学生辨别同中之异, 异中之同。二是相关辨异。就是把互相关联的东西列举出来思考, 认识其内在联系。三是相反辨异, 即把两种相反的方法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

(三) 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这是触类旁通的思考方法。它的可取之处在于:第一, 可以使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娴熟和运用自如的程度;第二, 使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第三,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他们学好学懂新的知识。

(四) 辨析正误, 增强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把同一问题的多种答案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在这些有意设置的多种答案中, 或有若干表述不同但都是正确的;或有若干表述不同, 但其中有些是错误的。

(五) 重新组合, 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即让学生把学过的若干知识信息, 按照一定的问题重新组合, 分类归纳。

二、动手写——让课堂百花齐放

课标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就是“读写结合”, 教材暗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起来, 还要让学生写起来, 这都是语文的实践活动。

而让学生写起来, 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结果, 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不仅要重视训练学生读, 更主要的是不断地督促学生拿出纸和笔用手写, 把手动起来。有人曾说过, 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 课堂积累丰富”。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常常重视品味一个句子, 赏析一个句子, 精读一个片断, 遇到教材中经典的语段, 我们也会读一读, 议一议, 口头表达, 随堂交流, 但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动手写出来。这样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改变讲得出, 不会写的尴尬。

在写的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 有些话说出来容易, 写起来难, 学生想准确地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写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规定的时间里, 用规定的格式, 完整表达所规定的内容, 那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的。

(二) 训练学生准确简练的表达能力。

能够准确地表达, 也正是我们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功利一点说, 长期训练有素的表达会给我们的考试答题带来更多便利, 提高学生答题的规范度和准确度, 提高分值。

(三) 施教的面更广。

现在课堂上还常常留有大量的自主学习空间给学生, 这是好事, 相当一部分基础好, 学习积极性强的同学可以较好地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 而另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流于形式, 毫无实效了。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都开动脑筋, 都有事情做, 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写就非常有必要了。

虽然从一两节课上来看, 学生动手写花的时间比说说讲讲要多, 但是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同时准确流畅的表达也会使课堂更有效率。

三、动口——朗读令课堂不再沉默

由于受考试成绩的影响,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很难把心思用在怎样省时高效地指导朗读上来, 形式单一的读文, 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 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 该如何引导朗读呢?

(一) 老师范读。

让学生感知到的是正确。譬如, 在复习字音时, 老师领读, 学生跟着读, 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就是正确答案。有一次, 我给学生领读字音, 然后马上让学生给加点字注音,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全对;另有一次, 我没有领读, 只是让学生齐读了一遍, 然后马上给加点字注音, 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全对;还有一次, 我没有领读, 学生也没有齐读, 直接就给加点字注音, 只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全对。由此可见, 在某些情况下, 老师范读, 会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性。

(二) 学生朗读。

老师领读, 可以教给学生正确读音, 但是无法把自己的理解教给学生, 学生只有通过亲自朗读才能加深理解。例如, 在读刘醒龙的《桃花鱼》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了一遍, 然后我又带领他们读了一遍, 具体到某个题的时候, 我又让他们把相关的语段读了一遍, 这样几遍读下来, 即使是无法用语言表述, 也能意会了。

高三语文课堂的内容是丰富的、包罗万象的, 课堂的形式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我们应该用思考、写和朗读让它活起来, 让学生重拾对语文的兴趣。

动脑筋 篇5

那是个星期五下午,我跟平常一样,拎着毛笔袋,进美术室练习写毛笔字。开始要写了,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毛笔工具。当我想把墨水瓶从盒子里拿出来时,却发现墨水瓶拔不出来了。原来,寒假写完了字,忘了盖瓶盖,墨水顺着瓶子往下流,时间长了,就把墨水瓶和盒子两个孪生兄弟粘在了一起,现在就怎么拔也拔不开了!我往上拔了拔,“啪”地一声响。我原以为拔上来了,可一看却傻了眼,盖子断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可怎么办?我盟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于是我拿着瓶身使劲儿拔,可瓶子好象偏要和我做对似的,一动也不动,反而弄得我满手都是黑乎乎的、脏得可怕的干墨!

我十分生气,甩掉了毛笔,气呼呼地想:“打不开算了!借别人的也行呀!可一看到那墨水瓶,就觉得它好象在笑我:“瞧,我的主人连我也制服不了!哈哈!”。我根本就咽不下这口气。因此,我又开始冥思苦想起来,忽然,灵机一动,我想出了一个点子。

于是,我开始操作了起来。我用右手拿起了一根毛笔,再用左手拿起墨水盒,用毛笔往盒子里捅。开始力气太小,捅不开。后来,我用力一捅。一、二、三!一用力,“咔”一声,墨水瓶从盒子里掉出来。成功了!成功了!我终于尝到了动脑筋的甜头!此刻,那盒墨水瓶好象在夸我:“我们的主人真厉害呀!”

孕妇动脑,胎儿受益等 篇6

编辑:高玉元

女性臀围大会增加不孕机会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臀围大,生育能力较好。不过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肥胖的女性,臀围随着体重增加变大,不孕的机会也会增加三成。

中国台湾的妇科专家通过临床经验发现,如果肥胖者臀围超过黄金比例30%以上,80%都有不孕症困扰,其中12名病人的臀围减少10%就开始怀孕。

“从临床经验显示,妇女因为肥胖问题容易引发排卵功能不全等状况,腹腔和骨盆腔脂肪变多,进而压迫到输卵管的通畅性,从而造成生育问题。”专家表示。

专家建议,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模式外,还应注意饮食习惯,提醒女性不要在夏天躲在空调房内喝冰水,否则容易导致食物在体内分解变慢,使身体容易发胖。

编辑:方尧

矮、胖、能生,身体倍儿棒是女性未来走势

目前,耶鲁大学科学家撰文称,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未来女性将变得越来越矮、越来越胖,但身体素质会越来越好,随之而来,未来女性的孕育能力也将大大增强。

他们预计,到2049年,女性的平均身高比现在低2厘米,体重要增加1千克,生育第一胎的时间会比现在早5个月,而进入更年期的时间则会比现在推迟10个月。

这项研究结果对女性来讲可谓喜忧掺半,喜的是女性有更广阔的生育空间及能力,忧的是傲人的身材恐怕就要一去不复返了。

编辑:李立鹏

不孕,可能源于过于精心准备为了给自己的宝宝

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怀孕前,许多夫妻提早半年甚至一年就开始做准备了,夫妻双方都会各自建立一个周密的计划表,上面记录着许多注意事项,但事与愿违,准备工作做好后,宝宝却没有及时来到。

专家告诫怀孕前,父母最要做到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宝宝的到来。另外在生活中,每天吃富含蛋白质、脂肪的食品能够让宝宝健康,每天补锌能让未来的宝宝聪明。

编辑:方尧

经常吃豆腐容易伤精子

爱吃豆腐等大豆制品的男性要当心了。据美国多家媒体近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再一次证明,如果每天都食用大豆制品,会让男性的精子数量明显下降。

这项研究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乔治·查瓦罗博士完成。从2000年到2006年,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99名男性。研究结果令人吃惊:每天都吃大豆制品的男性,其每毫升精液中只有4100万个精子,明显低于少吃大豆制品的男性。据了解,每毫升精液中精子数量少于2000万个就属于精子浓度过低,容易不育。此外,这一结果在肥胖男性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编辑:方尧

孕妇吃豆制品要谨慎

豆制品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并非人人皆宜。

大豆包含了一种叫做植物雌激素的化学物质,它能够刺激雌激素受体细胞的生长。在食用大豆保健品的妇女中约有4%的人出现子宫内膜增生症状。孕期或母乳喂养期的妇女进食豆制品,可能会危及男性婴儿的生殖发育。

因此,孕妇在妊娠期食用大豆制品时应该格外注意,还是小心为好。

动脑 篇7

一、深入的挖掘教材, 给予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空间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理论依据, 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体育虽然不如其他主科一样重要, 且一般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 但作为一门学科, 总会涉及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指导我们学习,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材。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切勿忽视教材的重要性, 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 开发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养成爱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动脑习惯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主要教学观念, 这不仅仅只是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些重要学科的教学要求, 对像体育这一学科也提出同样的要求。体育课主要是对一些动作的学习, 且动作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 这就减少了学生用脑的频率, 可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想要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要比其他学科更加困难。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从教材中总结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例如:在教学广播体操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先根据教材将基本动作进行分解传授给学生, 在学生熟练掌握规定动作后, 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歌曲并根据节拍来进行练习。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为了能踩对点一定会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进行探究思考, 这样不仅加深他们对这一套广播体操的记忆, 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激活他们的思维, 长久以来, 就能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动脑习惯的培养主要还在于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想象、思考与探究的空间, 在自主探究与思考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二、灵活的教学手段, 善于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灵活且多样的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设定适当的诱导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跳的教学, 教学生跳远时应当注意与高抬腿跳、三级跳、立定跳等练习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竞争性、团体性的活动。如投铅球比赛、接力跑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对体育学习有新的认识与看法, 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学习是无用的, 是不需要动脑思考的, 为了消除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偏见, 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 教师应当将此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兴趣爱好, 并以此为教学依据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内容, 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才有助于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 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

三、提供实践的机会, 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的习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实践才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基准。生疑是学生动脑的前提, 提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 是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外在体现, 这种心理倾向能推动学生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研究, 进而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作为体育教师绝不能忽略了体育学科中的这些积极因素, 要相信体育课也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因此, 无论是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应当要尽最大可能地去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去生疑、发问, 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探索研究, 敢于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 以此来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 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学生才有可能自愿加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才能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 视野的拓展, 才能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对此,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与结论”的教学方法, 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增加学生训练的机会, 并在反复强化过程中, 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

总而言之,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推进, 体育教学愈发重视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 并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愈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使得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以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摘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与自主动脑能力是素质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动脑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并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 锻炼他们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全面贯彻和实施,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仍然沿用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即只注重于知识传授和动作技能示范, 却忽视对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其直接影响是让学生因为上体育课而进行体育运动。所以, 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就成为了广大体育教师当前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体育教学,动脑能力,培养习惯,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晓丽.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05) .

[2]陈军武.论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S1) .

[3]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动脑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抽象思维,积极动脑,有效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采用适宜教法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有效思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淀和养成数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性逻辑思维能力。

一、以动手操作的可感可知性启发学生抽象性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都很强, 他们尤其对自己能够动手操作的事物感兴趣, 而且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十分愿意相互比较和激励。动手操作的能力无疑呈具象性质的, 因为能够直观地看到和触摸到, 感性认识会很快影响到学生的大脑, 且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会互相观摩, 可以产生相互比较和相互启发、贾逵记忆和加深记忆的作用。因而,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注意使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无疑是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抽象性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抽象性逻辑思维能力应该怎样做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所采用的教学实例是触摸盒子里装的白色乒乓球和黄色乒乓球, 让学生了解和明白“可能性的大小”即概率的数学基本概念。具体做法是:

(1) 由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个盒子, 告知学生在这个盒子里有白色乒乓球和黄色乒乓球各一个。随后教师向学生发问:“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 可能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再告诉学生可以略作思考后猜测; (2)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组的每名同学都从盒子里往出摸球一次, 由一名学生做摸出球的颜色记录。再要求每个组的学生对本组摸球颜色进行统计, 并进行是白色球摸出的机会多还是黄色球摸出的机会多的讨论; (3) 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提问, 并要求被提问学生根据球的颜色摸出的结果和小组讨论情况回答是那种颜色摸出的多;再向全体学生提问球的颜色摸出的结果说明哪种颜色被摸出的多。学生们会踊跃地回答问题, 一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 (4) 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大脑思维活动都被调动起来后, 教师向学生做出结论, 告诉学生:这个游戏告诉我们, 虽然事情的发生是不能确定的, 但是可能性一定会是有大有小的。

通过这样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即考虑到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弱到强不断取得进步。

二、有侧重地启发学生的某些思维方面, 让学生体会和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既是传统教学经验的积累, 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和摸索这方面更富有教学效率的做法。例如, 结合教学100以内的数, 加、减、乘、除法的意义, 侧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结合两位数加、减和一位数的口算, 两位数乘法的笔算以及应用题的教学, 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结合运算定律的教学, 侧重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和归纳、演绎推理能力。虽然这些经验式的做法已经被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广泛采用, 但做得好和收效好的目的并不是都能够达到的, 原因是教师对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否揣摩到位, 使用的是否恰如其分, 是否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性成分, 浅尝辄止的去做和探索求真的去做的效果一定是不同的。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同年龄的学生思维是有差异的, 且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处于发展期, 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规律必定是循序渐进的, 但是其渐进的成长速度和质量与教师的启发引导密不可分。教师要注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如在消化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常常回忆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注意, 但提问需要讲求艺术, 如提问哪些学生, 提问怎样的问题, 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够正确怎么引导,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时心里明白但不会正确地表述怎么来引导等, 都需要教师能掌握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分析能力进入佳境。也就是说, 教学过程中绝不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知识, 让学生能够记住, 二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但是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和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直接关系的, 教师若能够有侧重地启发学生的某些思维, 让学生体会和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不讨厌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的良好心态将伴随其后续教育, 影响其后面数学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5) .

[2]付顶琴, 许才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初探[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03) .

动脑 篇9

作为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被各位数学教师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上述案例一般, 言必称操作的课堂教学也并不少见, 教师俨然把操作当作解决数学问题的一济灵丹妙药。我们知道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学习数学固然离不开大量的操作, 但是, 这种操作主要是为了数学学习, 不是为了培养动手技能, 更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

如何运用好这一学习方式, 使这一学习方式真正为数学学习服务?我认为, 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加大操作中的思维含量。也就是说, 要树立起一个“操作活动数学化、外部活动内部化”的观念。

一、加大动手操作中“操作活动”的思维含量

1. 操作活动数学化

(1) 思维外显———形成数学语言

“操作活动数学化”的第一个方面, 是要通过操作形成数学语言。

例如,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往往是从9加几开始教学的, 教师常在此时使用教具和学具。如9+3:在有10个格子的盒里放入9个球, 盒子外面放3个, 问“一共有多少个球?”操作的步骤是从盒子外拿一个球放入盒内, 装满盒凑成10, 盒外还剩2个, 计算结果自然是“12”, 然而仅仅到这个程度, 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凑10的方法, 操作的目的还没有达到。要达到操作的目的, 必须在操作的同时伴随着数学语言。学生人人动手操作, 左边摆9根小棒, 右边摆3根小棒, 从右边拿一根与左边的9根合在一起, 凑成10根打成一捆。边操作边表述这样几句话:9和1组成10, 既然是9和1组成10, 所以把3分成1和2, 9加1等于10, 10再加2等于12。

这里的关键是什么?是凑10。也就是说当9加几时, 即需要从另一个加数中分出一个1来与9凑成10。那么当8加几时呢?必然是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 其目的还是为凑10。这就是这一段操作中的思维含量。只有在操作的同时表述出思路, 这个思维含量才能逐渐落实在数学语言的形成上。

(2) 思维提炼———演变数学模型

操作活动数学化的另一个方面是把操作过程再演变成一个数学算式。如上题, 可将操作过程、思考过程变化成这样的式子:

2. 外部活动内部化

所谓“外部活动内部化”, 是指学生通过操作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表象, 这种表象可以是生动的形象, 也可以是数量和数量间的一种关系, 充分利用这种表象在形象和抽象之间架起一座过渡桥梁。

例如:倍的初步认识。

从孩子动手操作入手:先摆2朵红花, 把这两朵红花看作一份, 照这样, 摆出2份黄花, 那么黄花的朵数就是红花的2倍;照这样摆出3份即3倍, 摆出4份即4倍。

当学生对于与一份数相比, “另一个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已有初步认识后, 要求学生继续动手摆:3个为一份, 摆6个是几倍?摆9个是几倍?

当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 能够摆出来并分成“份”, 回答出是“几倍”后, 再问:“以4朵红花为一份, 黄花是红花的2倍, 黄花应该摆几朵呢?”此时不允许学生动手摆, 只能凭借表象去思考来回答问题。这实际上就是运用了表象, 使得外部活动变为内部的思考, 最终成为智力活动。这使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了清晰的、比较牢固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为利用“倍”这个抽象概念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避免见到“倍”就乘, 或见到“倍”就除的错误。

由此可见, 操作活动数学化、外部活动内部化, 是加大操作中的思维含量的关键所在, 是我们在引导孩子们动手操作时必达的目标, 不容忽视。

二、加大动手操作中“直观学习”的思维含量

除上所述, 我认为, 动手操作中的思维含量不仅仅反映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 同时也反映在直观学习方式的运用中。

有些数学问题, 借助于直观的学习方式, 问题本身很容易得到解决, 但是具体问题的解决, 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力的提高, 反而容易带来一个问题:直观成了拐棍, 思维含量明显降低了。

例如, 四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

洗衣机厂门市部, 上午卖出洗衣机3台, 下午卖出同样的洗衣机5台, 下午比上午多收货款1512元, 每台洗衣机多少元?

如下图:

通过这幅图来解决这道题,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了, 一眼就可以看出2台对应1512元。如果教学时, 我们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解这道题, 那么就是直观替代了思维含量, 起码是连教材编写要求的高度都没达到, 更甭说解决什么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了。

编者为表明自己的意图, 在例题之后专门安排了两道算一算。其中第一题是:

“洗衣机厂门市部, 上午收货款2268元, 下午收货款3780元, 下午比上午多售出2台洗衣机, 每台洗衣机多少元?”第二题是:“洗衣机厂门市部, 上午收货款2268元, 下午收货款3780元, 全体共卖出洗衣机8台。每台洗衣机多少元?”

显然, 这两道题的解答, 不是例题的简单模仿, 依样画葫芦是画不出来的。如果例题的处理不见深度, 自然是连教学任务都完不成。因此, 使用例题的插图必须注意思维含量, 比如此题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图的基础上, 理解2台洗衣机对应的价钱、3台洗衣机对应的价钱、5台洗衣机对应的价钱, (3+5) 台洗衣机对应的价钱……由此使学生领悟到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对应思想”, 而此种对应情况无外乎有3种:和的对应、差的对应、某一部分的对应。

这样处理问题, 既充分利用了直观形象, 加深了理解, 降低了解答难度, 同时又加大了直观中的思维含量, 直观学习方式很好地运用了, 更高层次的目标也达到了。

动脑 篇10

关键词:中职数学,动脑,动口,动手

受传统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影响, 如今的中职数学课堂仍然摆脱不了老师教、学生听的形式, 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吸收, 数学课堂显得机械呆板而毫无生气。

1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并正确思考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思考, 离开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课素质不太高, 数学科尤为突出,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对问题的反应速度相对慢一些。因此, 首先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便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 用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不要小看问题的力量, 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 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避免“对不对”“是不是”等判断式的提问, 而要让提出的问题有挑战性、探索性或开放性, 如此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比如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 问题的产生必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 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最后, 用习题让学生正确思考。学生的习题是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的重要法宝, 老师在布置学生作业时有意识地提炼出学生容易犯错的环节,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让学生当老师来帮忙纠正、这样学生不仅兴趣盎然, 积极开动脑筋, 而且还将几处易错的地方牢牢记住, 一举多得。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开放型试题让学生尽情发挥, 学生利用自身具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限制他们的思维,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也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已知x-y=2, 求代数式x2-2xy+y2-2x+2y+1的值, 按照常规顺向思维会发现无法解出x, y的值, 因而代入求值这条路行不通, 此时就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既然从条件无从下手, 就可采取逆向思维, 从被求代数式来寻求破题之法, 即先化简被求代数式, 并巧妙分成三组形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 这时问题便可轻松解决。

2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口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帮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 认真寻求对策, 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逻辑表达能力。就中职数学而言, 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和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意见。首先, 老师可充分利用图片、颜色、多媒体等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事物, 让他们对教学充满兴趣, 从而跟随老师的思路, 积极地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刚开始要让学生比较轻易地找到答案,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较难回答的问题, 老师可逐步引导, 指出关键点, 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探求真知, 体会其中的乐趣。其次, 因为口语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反映, 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 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就是要学生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 把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设计解题思路的情况及算理叙述出来。如:题目告诉我们条件是什么?求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么算?先算的是什么, 后算的是什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述清楚。再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胆地说。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之一, 能让学生共同参与进来, 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 能让成绩好的帮助后进的学生, 他们在相互的帮助中发现问题, 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有助于实现各种思维的碰撞, 形成思想合力。最后, 一定时期的课堂小结必不可少, 它是回顾学习探究的历程, 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处理的重要环节, 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锻炼动口表达能力。比如学习完函数模块时, 即可对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法 (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 ;函数的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形及性质,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相关性质、图像进行一一回顾, 抓住重难点, 以便对整个函数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3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动手进行练习

数学练习和作业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职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拥有智慧, 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 更是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以高质量的功课作业作为保障。那么如何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动手练习和作业呢?1) 每次练习和作业的安排要精心设计, 不可盲目重复和按部就班, 如果所有的练习解法都相同, 毫无差别, 学生做起来就会感觉索然无味, 从而马虎对待, 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力求每一道练习题都有不一样的意义, 同时每天老师要控制作业总量, 不能太多而毫无思考的空间, 另外为照顾到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 每次可布置1道学生可自由选择做与不做的题目, 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安排。2) 在班上可形成竞争机制, 对每次学生的作业情况作出评分, 一个月下来对平时作业做得比较好的同学予以表扬, 对当月比上个月做得好的同学予以鼓励, 还可将这些同学的日常表现作为学习小组得分的方式, 以此来鼓励大家认真完成数学作业, 在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班风。3) 尽可能多地根据实际生活与专业结合来编写数学练习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练习就是在解决生活与专业结合中的各种问题, 以增强数学题的趣味性, 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总之, 在中职数学课堂上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脑、口、手,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做学习真正的主人, 在这中间还会遇到很多问题, 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但作为教育工作者, 只要在课前精心钻研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上少讲、精讲, 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始终把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放在主体地位, 就一定能够探寻出更好的方法, 更好的促进中职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为中职生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奉洁.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J].中学教学参考, 2000 (7) :55-56.

活动办好 还得动脑 篇11

要说十一长假什么新闻热度最高,无疑是黄晓明与Angelababy的世纪婚礼了,这场集高贵与奢华为一体的婚宴连续几天霸占了娱乐新闻的头版头条。虽说是娱乐圈的大事且已经是过去式了,但是纵观整个婚礼过程,作为会展圈的一员也不得不叹服黄晓明办活动的能力,从婚礼的选址、现场的设计、请柬的别致、食物的特色、住所的安排、以及活动的主持和媒体的入场等等筹备细节来看,不得不感慨:黄晓明真会办活动!

婚礼选址圆童年之梦

两人此次婚礼主办场地是上海展览中心,它是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与北京展览馆一样同属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据说黄晓明之所以要把婚礼会场选在上海展览中心,是因为Baby从小生活在附近,每天看着这个大大的房子,感觉像个城堡,希望长大以后能够在这里结婚,所以豪气的黄晓明便圆了她这个梦。于是,这本不是一个城堡,却偏偏被布置成了一个城堡,外场是一个巨大的旋转木马,婚礼主舞台有十几米长,周围烟雾缭绕,这还不算,最主要的是有城堡就得有花园,这场婚礼的花艺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200个中法花艺师团队把上海婚礼场地装扮的像梦境一般,并取名叫做公主伊甸园。那么现在它真的就是一个城堡了,进入会场,这美轮美奂的场景让人如痴如醉。

凝聚心思的别样请柬

二人结婚请柬的封面是黑色的大门,封套上是印有“ah” 的烫金字体,喜帖上印有二人的剪影,配的文字是这样的:“我们是同一颗心上的一对翅膀,不管身在何方,风起时,我们都会一起飞翔。”“ah”是两人名字的缩写,所配文字也是爱意满满,看的人心里暖暖的,请柬已经充分传达了二人的爱。

特色食物满足了吃货的胃口

这场婚礼的晚宴是经100名厨师之手做成的,而且名字都起的非常吉利,比如天作之合、情深似海等,借着食物之名传达了祝福之意。饭后甜品本就是值得期待的,这次婚宴上的甜品更是让人看着就身心愉悦,旋转木马的甜品圆了公主之梦,1001号烤箱做出的蛋糕像是在看一本童话书,煞是可爱。

200间五星级房间让来宾安然下榻

大家都说此次婚礼几乎邀请了大半个娱乐圈,夫妇二人的好人缘自然是有目共睹的,那么礼数更要尽职到位,来宾住所统一安排在上海波特曼丽思卡尔顿酒店,200间五星级房间尽显黄晓明的土豪风范儿。

别具一格的婚礼主持

婚礼主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抒情版的,由知名主持人何炅和谢娜主持,众所周知,他们都是综艺节目的主持大咖,搞怪时能让人捧腹大笑,抒情时也能让人热泪盈眶。结婚是人一辈子的大事,情感泛滥亦是人之常情,温情的主持风格更能让人感动,体味爱情的不易。第二部分则是搞笑版的,由中国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小S和蔡康永主持,这两位想必大家都清楚,能说会道,尺度无限,一度调动了婚宴气氛,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

这种分阶段分场合的主持风格实在是恰到好处,情感过渡衔接的再自然不过了。

媒体有专门入场通道

纵观娱乐圈,像黄晓明与Angelababy这样大张旗鼓邀请媒体参加婚礼的明星少之又少,就是因为在各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这场世纪婚礼才不断地抢夺了头条位置。媒体进场时首先要进行签到,签到时发放手環凭有效证件核对信息后一一入场,然后由工作人员引导,乘坐摆渡车从签到处至媒体间,并且摄影记者将单独发放红毯证,整个过程统筹的非常恰当,工作安排细致入微。

慈善捐助 口碑与幸福双丰收

这场婚礼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点便是黄晓明将所有来宾的份子钱捐助给了527个孩子,同时喜糖里的小饼干也是南京爱心机构里的残障人士做的,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一起关注残障人士,关注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因为这份爱心使得这场婚礼更多了一份幸福感,让二人既收获了幸福的甜蜜又得到了众人的赞赏,这样一举两得的影响力,何乐而不为?

动脑 篇12

2013年秋,俞叶老师参加我主持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资源开发》在线课程研修。正是这次研修,成为她实验翻转课堂的契机,促成了她独立自主地开始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的华丽转型。

俞叶老师的作业一开始就引起我的注意。她不抄我讲课的原话,也不去粘贴那些文不对题的长篇大论,只用不多的文字,阐述自己的理解,而且一一到位。课程尚未结束,她自个儿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录制起教学视频,就开始翻转课堂了!这是俞叶从学习、动脑,走向翻转课堂实践的开始。

俞叶老师尝试翻转课堂有些戏剧性。第一次任务单和微视频传上网,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观看。她不急不躁,一个家校路路通发到家长那儿。第二天,所有的学生都观看视频,完成“任务单”的任务。这样的方法能否持久?实践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实验、协作探究之后,学生兴奋地说:“老师,化学课还能这样上啊!”从此,自主学习再也不需要家校通路路通,学生百分百上网看视频、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翻转课堂进入了良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看到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看视频,也许会说“翻转课堂不符合国情”,轻飘飘一句话就可以打退堂鼓,然后与机遇擦肩而过。俞叶老师不是这样,她在学习中动脑筋,在动脑中化解难题,希望自然就向她招手。

2014年11月,经我推荐,俞叶老师在南京雨花台中学的全国翻转课堂观摩会上现场献课。我把拙著《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北师大出版社2015年3月版)中“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电子稿发给她,建议她尝试“四步法”。她敏感地悟出其中奥妙,创造性地实施,这在她的《〈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教学及反思》一文中可以窥见端倪。

她设计的教学过程简明扼要,“课堂检测→分组实验→协作讨论完成作业→展示→评价”一气呵成。她深得“四步法”要领,不生搬硬套“课始检测、进阶作业、协作探究、展示质疑”的流程,而是结合学习内容,把进阶与协作探究揉为一体,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解惑,在“展示—评价”中发展综合素养,在生动活泼、“忘乎所以”的探究中深化认识,达成学习目标。

教师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同时又是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我们可以听到俞叶老师指导学生时的轻声细语,可以看到她手持手机拍照片、录摄像,一会儿就发到屏幕上,激励着学生投入协作探究,又支持学生展示协作探究成果时作可视化呈现。创新的设计、创新的行为都在她的教学工作中产生。

上一篇: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下一篇:强化主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