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原材料的运用

2024-05-16

高考作文原材料的运用(共9篇)

高考作文原材料的运用 篇1

1、解决“无米下锅的危机”   长城的壮美体现在一个个古砖有次序的排列,金字塔的雄奇表现为一块块垒石有规则的 组合,而文章的优美则是由一则则材料按文意巧妙的聚合。应试作文犹如营建一座大厦,这座大厦要建得雄伟壮观,金壁辉煌,建筑师就必须具有识材、选材、用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体现了一个人的才识问题。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高超,选择的是高质量的新产品,将材料组合得无衣无缝,那么别人就会产生佩服感。相反,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平庸,选择的是低劣产品,组合得漏洞百出,别人只会不屑一顾,只能是危险工程。     应试作文的竞争其实就是才识的竞争,没有丰富的才识,就不会有滔滔不绝的文思,就 不可能选好材料,用好材料,组织好优美的文章。那么,在应试写作中,考生怎样充分显露 自己的才识,从而使阅卷人“信服、佩服、折服”呢?怎么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米下锅的危”也就迎刃而解。   (1)广博联想   (2)想象创造  2、人无我有,人有我奇     如,《珍贵的“对手”》中写有这样一个材料: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主。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它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鼾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都全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价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营生,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倒把满满一船仓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写文章需要联想,而联想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想到的东西都写进文章中去,而是要从调集 的材料中比较筛选自己所需的材料,才识高的考生,往往择取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奇” 的闪光贝壳,而才识低的人,认为拣到篮子里就是菜,他们所捡取的只能是被人丢弃的鱼骨。       据载,在宋代,宋徽宗赵佶喜爱绘画,于蛤了就把考画家列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有的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官都不甚满意。另有一位画家则独辟蹊径:画面上崇山、清泉,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确实抒情 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称绝。选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是,不同的材料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一般地说,材料陈旧乏味,就不利于主题的表达,甚至会削兹主题的表达;而新颖妥贴的材料常使主题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于是赞美日出就成了许多文人大家笔下的共同主题。怎样使这个共同的太阳不至于千篇 一律而又有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呢?巴金写海上的日出,徐迟写黄山日出,刘白羽则描写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海涅借云海衬托日出的美景,屠格涅夫用光与色表现日出的辉煌……作家总是寻找新的题材来表现“每天都是新的”太阳,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启发吗?     例如,你有一个题材,讲的是电力公司经理为让王老师给自己的儿子补课,送给一盒燕窝给王老师,而王老师为了把分居多年的妻子调到本地纺织厂,把燕窝送给了纺织厂厂长,而厂长为保证用电,又把燕窝送给电力公司经理。假如把这个题材重新组接,先叙王老师忍痛将准备自费出书的钱买燕窝给纺织厂厂长……最后王老师百感交集,第一次吃了燕窝这种高级滋补品。同样是一命燕窝,同样是一个循环,但两者之间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     没有材料是写不成文章的,而没有好的材料,就象一个婴儿先天不足,也是产生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我们选择材料时,就必须注意一个“好”字。当然,能突出意旨,揭示本质,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都是好材料,然而在应试写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些无人涉足的新奇材料。此类材料是写作的新领域,是增强文章的诱发因素。如1988年全国高考试题《习惯》,有一个考生并没有正面去解释什么是习惯,而是述说一人则故事,他说:“一个小和尚经常用冬瓜练习剃头,每当剃完后,总是得意地把剃刀砍进冬瓜里,再去做别的事,这便成了习惯。有一次给老和尚剃头,竟无意中闹出了悲剧”。虽是笑话,却巧妙地解说了习惯是不自觉地或无意识的行为,这样的材料能引起阅卷者的很大兴趣。      如,举例雷同的多,大多都举到小马过河、用气压计测量楼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活泼的阳光、”1+1=?“以及大中小学生对口的不同解释等例子。还有用通俗刊物上的小故事,稍作扩展,成了许多考生作文的主体。由于阅读太少,视野狭窄,所以仿作、套作型的雷同的故事或构思很多,如”老树皮、新树皮“、月亮与豆荚、新愚公故事、”我爱你“等等。这说明考生缺乏变通能力,即使话题很宽泛,也很难展开积极思维。      有的同学写议论文时,总怕道理说不清楚,便罗列很多材料作论据,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突出,有说服力。比如,有些人打着”反对崇洋媚外“的旗号,不分好的坏的,凡是外国的就一概排斥。有位同学在文中有这样一段驳斥的话:”过去我们点油灯,现在用电灯。电灯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认为外国人发明的就不能用,那么,是不是现在要把电灯废除,仍去点油灯?“这样就充分暴露了”一概排斥“论者的荒谬可笑,不攻自破。      又如,有则笑话,说的是有个人母亲去世时吃红米饭,一个腐儒认为居丧者不能吃红米。理由是,红色是喜事的颜色。对此谬论,那人从腐儒的论据中寻找突破口,反问道:”照你的说法,那么吃白米饭的人家就都有丧事了?“这样的反驳,不仅简明有力,而且饶有兴趣。      再如,有位学生为了证明”弱小者只要创造条件,把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就可能战胜强者“的观点,用了这样一则材料作论据:浙江西部山区有一种刺猥,常腹部朝天地蜷缩在猛兽出没的地方,当饿虎一口把它吞下之后,它就立即恢复原形,用全身钢针般的硬毛刺穿虎霸王的胃壁,致虎于死命,然后慢慢啃食虎肉。      再如,某著名作家刘绍棠(16岁上高一,发表了《青枝绿叶》)到某国去访问,一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刘先生,听说贵国进行改革开放,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样一来,你们的国家不就变成资本主义了吗?“刘绍棠反戈一击:”照此说来,你们喝了牛奶,就会变成牛了!“吃牛肉不会长牛肉,吃鸡蛋不会下鸡蛋。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不事例往往能引出大道理。再比如:有则材料说,一位市长一直把”造诣“读成zao zhi。后来还是一个中学生给他指了出来。就此事,有文分析:为什么一位市长将一个字错念了许多年,同僚、下属里头,竟没有肯为市长纠正一下,究其原因,都是怕冒犯市长,没勇气站出来。推而广之,纠正市长的其他错误提出批评,那该是何等的不易。      猎取新奇,追求细小,是选材产生魅力的途径。唯其新,才能引人入胜;唯其小,才能小中见大,巧中见新。而要选出这种”新“、”小“的题材,一是靠平时留心,注意报刊上的最新报导,最新成果,新奇事件;二是靠临场筛选,即把通过联想来的材料加以比较分析,从比较中找出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而且自己最熟悉,别人可能考虑不到的材料。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内容新鲜的文章,收到理想的效果。有些考生作文时老在旧的材料上兜圈子,某些材料老子用了儿子用,张三用了李四用,”涛声依旧“,让人兴味索然。   3、收光聚焦,点”材“成金       这是指将所有材料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凝炼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文章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一篇文章如仅仅局限于某一事物或某几个材料的界定之内,就象课堂上端坐的小学生,那表达效果一定不好,相反,如果考生能够将文章的材料聚焦在一个深刻的道理上,就会平添文章深遂的内涵,使阅卷人折服。1992年高考中的记叙文,有一考生在具体描写了”运动鞋“看过让人生气的足球赛后,回到他踢碎瓶子的地方,耳闻目睹了'红雨衣”、“伞下一对”的牢骚话和行为后,亲自打扫完垃圾,他写道:“他胜利者般地开怀大笑了,他充满自豪地喊'中国人'。接着,他朝着回家的路走去。他要回去看那场足球赛的录相,琢磨琢磨中国到底输在哪儿,现在他明白,足球腾飞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一样,要每个中国人尽心尽力!”把一件平凡的材料引向了足球的腾飞,环境的改变,中国人的素质,概括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又如同年的议论文中有一篇《劝君莫作“批评家”》的文章,考生在抨击了“高跟鞋”、以及社会上空头批评家的态度作法后,写道:“空谈误国,实干兴帮,劝君莫做'批评家',要脚踏实地去干,以实际行动去改造世界”。这些概括可谓一语中的,使评卷者佩服你的见识非凡。      材

高考作文原材料的运用 篇2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第一, 采集素材

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想是考查学生关注社会, 思考人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管命题形式有怎样的变化, 涉及的内容基本都与中学生生活相关联。命题特别关注四个主题的内容:社会热点、人与自然、人生处世和哲学认知。我们不妨围绕这些主题, 注重在生活和阅读中搜集一些典型而鲜活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平时广泛阅读:读名人故事, 读名人传记, 读各种报刊书籍和一些优秀作文。边读边摘抄, 摘抄中注意学习材料中的观点、见解、感情和好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查、多想、多抄。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之后, 可以在全班进行交流, 让学生斟酌优劣, 吸他人所长, 补己之短, 增加积累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素材库了。坚持积累, 翻阅, 作文的素材库就会不断地丰富起来, 提起笔来自然可以建立起种种联系的渠道, 就不用发愁作文无话可说了。

第二, 整理素材

如果把搜集来的素材直接照搬进自己的文章, 那只能算抄袭和拼凑, 要用好素材, 还要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常用的加工整理方法有加点评、加批注、感悟、标题、指出联系等。然后对材料进行分类。分类方式是多样的:按精神品质分、按职业分、按时间分、按社会自然分等等。分类的好处在于学生在回忆时, 能“顺藤摸瓜”“触类旁通”, 将素材相互激活。做到了如上的整理, 会使学生重视材料, 养成概括萃取的习惯, 并把材料组合加工“嫁接”到自己的文章中。

第三, 探究材料

搜集整理材料还只是完成了积累, 运用材料的关键还在于把材料盘活。把材料盘活就是要探究材料的角度。材料本身是多方面的, 往往人们只看到其中的一面, 忽略了其它面, 而探究出材料不同的角度, 就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材料, 使材料在不同的作文中变身, 发挥材料的功能。探究的方法就是以材料的中心内容为原点, 建立思维坐标, 形成纵横、正反、因果等多项的坐标轴。如“汶川地震”的材料可以涉及到自我救助问题、敬畏生命问题、道德问题、建筑问题、地震预报工作等等一系列内容。这样的思维坐标建立起来了, 就如打开了无数条思维通道, 自然就会给写作点亮无数盏灯。

第四, 提炼材料

如果说探究材料角度更多地着眼于外在的分析解剖材料, 那么提炼材料内涵则是把视角深入到材料内部, 从精神实质上参悟材料的使用价值, 进而盘活资源, 提高认知水平, 磨砺写作思维。例如以材料意识来审视“华南虎照”的新闻材料, 可以提出多方面内涵:“虎照”一经公布, 就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 折射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已呈现为一种常态;“虎照”事件中“挺、打两派争斗不息”, 其积极意义在于公众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虎照”之争中, 人们只关注照片的真假, 无人真正关心华南虎的命运及其背后的生态问题, 这说明一些人对事物缺乏理性关注;“虎照”造假, 官员力挺, 这是弄虚作假、不讲诚信的社会风气使然, 构建诚信社会乃当务之急。通过对材料内涵的提炼, 就对它有了多层面的认识, 就能够发现它可以适用于不同文题的写作中。这样做, 素材库里的写作材料就不再是“死”材料, 而是变成了可以被随意调遣的“活”材料。

第五, 变式材料

不同的文体对材料表述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一材料运用在不同文章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述效果。所以, 对搜集来的现成的材料, 还要进行变式表述的训练, 使一材达到多用的效果。怎样才能将材料用得精炼味美、文采飞扬呢?换人称, 将常用的“他”改成“你”, 拉近读者与事例主人公的距离;改句式, 不用常见的陈述句式, 而用对偶、排比、设问等增强气势;加描写, 抛弃流水账式的叙述, 充分发挥想象力, 用贴切的词语着力描写人物、事件,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多修辞, 不平铺直叙, 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使语句更有表现力, 使事例更加文采飞扬;编寓言, 议论文的篇章结构、论证方法等很难有创新, 事例也不外乎是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 想创新也不容易。这时续编、新编寓言故事, 可以说是独辟蹊径。

高考作文中意象的运用 篇3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其目的自然是希望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可是从高考作文的实际得分来看,学生的作文成绩并没有因此而有太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作文,如同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单调平淡,乏善可陈。深层次的原因自然是学生阅读面的狭窄,但是我感觉关键还是学生因为想象力的缺乏难以找到其他的表达出口。毕竟高中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生活的感知也是大同小异,写作时选用的材料以及情感的表达形式也就难免趋同,出现“撞车”现象,最终导致作文千人一面,也不足为怪。

对于学生作文存在的此类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我认为合理选用意象,是可以让作文快速摆脱平淡、翻出新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忌直白,尤其是记叙文和散文的情感表达更需委婉含蓄,近几年许多高考优秀作文往往通过睹物思人的方式,表现浓浓的亲情、友情,最终赢得高分。细读这些文章你会发现,合理地选用“物”即借助“意象”来寄托或表达感情,可以为作文涂染上更多的个性化的色彩,使情感的表达更生动细腻别有一番韵味,给阅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如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浸泡过的陈山楂》的开头:“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那里的人都称那叫‘沟子里’,因为实在太偏僻了。像别的农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常赤脚遍山地跑。和伙伴们最爱做的事,便是在树林里,找陈山楂。现在已经都找不到陈山楂了,那和别的山楂果儿不一样,陈山楂的味道是又苦又甜的,生活的味道。……我喜欢把手伸进枝桠的最里处,摘那些鲜红饱满的陈山楂,那样的果儿才苦。我并不是喜欢尝这苦,而是外婆的手能把这苦,变得愈发香甜。”文章要表现外婆的爱,抒写我对外婆的思念之情,可是文章起笔不写外婆,而是先从摘“陈山楂”写起,然后引出了外婆为自己炒陈山楂的回忆。“陈山楂”这一意象使外婆的形象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如此使得文章的情感表达愈发温婉细腻充溢着真情实感,也便更有感人的力度了。

再如山东省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作者就是选用了“稻草绳”这一意象来贯穿全篇,在生活的艰难中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完成学业,日夜操劳,母亲“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成为“我”永不褪色的记忆,陪伴“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稻草绳”这一意象不仅是全篇行文的线索,更重要的是它凝结着母亲深沉的爱,也诉说着一份自强不息,让“我”久久铭记。表现母爱的文章有很多,其中也不乏文笔细腻者,为什么这一篇能够进入阅卷老师的视野,最终获得满分作文的殊誉,我想这与作者巧妙选用的意象是分不开的,也许正是这一段小小的稻草绳勾起了阅卷老师内心最遥远最温暖的记忆,让他们重温了那份艰难中的母爱。

理想的材料高考作文 篇4

我查过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上面说“理想”就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但我觉得这样的理解太过笼统和牵强,因为每个人都有理想,而且内容不同。国家元首的理想是国家繁荣富强,商人的理想是生意红红火火,学子的理想是金榜提名,官员的理想是辅政利民,医生的理想是仁术济众,教师的理想是良师兴国……

当然,理想也有高尚与卑琐、远大与微小之分,不同的理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高尚远大的人生理想会使你的生活光彩熠熠,而卑琐微小的人生理想则会使你的生活黯淡无色。崇高的理想是韧性、恒心、毅力和意志的源泉,它具有很强的鞭策力,它能使人在无形中感到力量、挫折中看到光明、失败中看到成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理想的分类也越来越多,以至于许多人不能树立一个恒久的理想。法国的著名生物家拉马克,16岁想当气象学家,后来想当个金融家,但24岁又爱上了乐器,想成为一个音乐家。从气象学家到音乐家,从16岁到18岁,拉马克由于下不定决心而没有在一门学科中下苦功,因而一事无成。后来在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帮助下,一心钻研科学,经过了35年的不懈努力,他才成为了著名的生物学家。拉马克的事例告诉我们,有理想而无行动的人,只能在梦中得到收获,有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成功。

并且,选择理想要从个人的实际出发,择自己的长处来发展,来确定理想,这样才可以确定正确的理想和目标。确定正确的理想目标就是为了确立正确的前进方向,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但有了充足的精神动力而不去努力奋斗,你的历史依然是一篇空白,正所谓“汗水和收获是最忠实的伙伴,理想和勤奋是最亲密的情人。”所以,勤奋和努力在你成才的路上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曾经听过一则谚语:“一个人没有理想,就等于没有灵魂”。这句谚语让我想起了《波谢洪尼耶遗风》中的一句话:“理想是一种特殊的阳光,没有阳光赋予生命的作用,地球就会变成石头”。理想就像是鸟的翅膀,没有翅膀的鸟儿就无法在湛蓝的天空中翱翔。人也是这样,如果你没有理想,你将无法生存,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没有这么严重,但是,请设想一下吧!假如你有莎士比亚的天分,但你却因为没有理想而不知道该做什么,整天虚度光阴,天分慢慢的因为荒废而被冻结,最后消失在光阴中,你也随之逝去。因为每个人都是失去了之后才懂得珍惜,明白它的珍贵。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春天,所以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播种理想,既然是播种理想,就要紧紧抓住播种的黄金时期,正所谓“立志宜早”,立志以早为好、为要,因为尽早树立理想,就可以尽早获得奋斗进取的信心和力量,早日获取成功。并且,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是为一个人打基础的时期。

美好的理想,总得有良好的环境和充实内容。实现理想的过程与手段,总得有合理的安排和艺术的思路。生活阅历对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少了其中的环节,很可能就是泡沫。

高考材料作文美丽的坚守 篇5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美丽的坚守

通化一中

一个蜡做的苹果,老师在心理虚假暗示的前提下问大家是否闻到了香味,众多的学生说闻到了,只有一个学生没有随波逐流,坚守了一份自我:“什么也没有闻到”。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千百年来,无数超越时代者坚守着这一信条,承受着林林种种的社会压力,上下求索,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大浪淘沙,坚守者少而又少,随波逐流着不可胜数。正为此,那份坚守才会在历史的淘洗中熠熠生辉,闪烁出一份永不退色的唯美。

不理解时代,是他的悲哀;不被时代理解,是他的悲剧。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上至君王,下至守门戍卒,对他的评价都惊人的相似:“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倡导仁爱,呼吁礼制,所到之处国君都敬而远之,士大夫视之为异类。匡人围困,他坦然自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晚年回到故国,他深知报国无门,杏坛讲学,有教无类,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代他继续坚守着他的理想,这一坚守,便是几千年,时至今日,他的思想仍然闪烁着生生不息的光辉。他,就是孔丘,儒家思想的坚守者。

如果说孔子的坚守需要从社会的压力中突围出来,那么另一位智者的坚守所需承受的,则是裹挟着蒙昧、野蛮且以伪科学为帮凶以宗教为后盾的迫害。著书,遭责难;立说,受恐吓;讲学,被禁止。年过半百,被列为罗马宗教裁判所的黑名单接受审讯,他被迫屈膝于宗教裁判所的淫威下的时刻,仍固执地嘟囔着“地球是在转动的。”阶前,这位捍卫科学的圣人忍受着种种刁难;百年后,教廷为他平反,人们记住了他,他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巨匠伽利略,人们更加牢记的,是他对科学真理的坚守。

他,身为皇族,却偏偏生于那个皇朝的末世。他的画亦如其人,怪鸟残鱼,冷气森森。在那个“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的时代,踽踽独行,沦为道士,一卷道德

经如何化解他胸中的磊块。他的画丑得出奇,躲在角落里,任凭后人评说。几百年后,当他那份对“本可以忘却的国恨家仇”的坚守为世人理解后,那份难言的凄楚,便伴着怪鸟丑鱼,化作一份美丽的坚守。他,就是号“八大山人”的朱耷。

坚守,犹如高悬于惊涛骇浪之上的一根根独木,但正是这一根根历史长河中的独木,撑起了一个个柳暗花明的支点。孔子本可以放弃,他却以坚守成就了中国儒学的源远流长;伽利略可以放弃,他却用坚守开辟了天文科学的新时代;朱耷可以放弃,他却用坚守刻画了一个王朝不为人知的背影。

高考材料作文:做好眼前的事情 篇6

心中有成功的渴望,无疑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因为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才会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但光是憧憬,成天活在成功的梦里,那只是虚度光阴,最终一事无成。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光想想就可以得到的,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言。要想成功,你就要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辛勤的汗水终会换来丰硕的果实。

成功的渴望,我们应当把它当成是一盏指引我们奋斗的灯,有了它,我们才有了方向,有了信念,有了用之不竭的动力。我们在看到了希望时,也不能得意忘形,更不能让心漂浮起来,此时更应该将目光放低,看到自己的眼前,因为最重要的事情就在眼前,此时,哪怕被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绊一下,摔个跟头,那成功的大门也许就和我们永远失之交臂,无情错过了。

成功的机遇少之又少,人生最重要的路无非就是那么几步,如果一步没有走好,那么错过的就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机会,也许是你一辈子命运的转折。比如年轻时候的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之后,若不是顶着重重压力将队伍拉到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做了山大王,哪会有我们今天的新中国,当时的选择也是被大势所迫,毛泽东若不是把目光放在眼前,而只是为了成功去硬拼,那必输无疑。

不要小看眼前的事情,更不要以眼前的事情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可以形成江河湖海,滴水穿石也是这个道理。

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还要始终将自己的眼光放低,虽然成功充满诱惑,但也要一步步去走,而不能急于求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告诉我们心里始终装着成功的希望火种,在这火种的维持中,我们要不断为其提供燃烧的燃料,这燃料就是我们所要去寻找的一根根木柴,寻找木柴就是我们眼前最重要的事情。

做好眼前的事情,不要用大小的眼光来对待,更不能对眼前的事情不屑一顾,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也许就要依靠眼前不起眼的小事。

★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作文

★ 改变不了的事情可以改变心态美文

★ 节水的事情作文

★ 想不通的事情作文

★ 做好自己作文

★ 《假如可以》800字作文

★ 如果可以作文450字

★ 如果可以作文550字

★ 简单的事情座右铭

论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7

一.纵观全局, 整体把握

吃透材料内容可以从材料的写作对象 (对象做了什么, 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 结果怎么样) 入手, 如果材料写了多个对象要分清主次, 要有全局观, 看问题要辩证。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 专家大加赞赏, 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 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 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 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 他们都不愿动手, 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 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 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 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研读这则材料, 共写了四个对象, 分别是:钻石、商人、切割师、年轻的徒弟。钻石大如蛋黄晶莹剔透, 专家大家鉴赏, 但有道裂纹;切割师技艺高超, 经验丰富, 但顾虑太多;年轻的徒弟单纯, 有勇气。一颗钻石将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 这块有点瑕疵的钻石等待切割师宣判它的价值。结果是切割师的经验、技术+年轻徒弟的勇气=价值连城的钻石。

所以, 这则材料可以有多个立意角度: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 老切割师在决定承担这个任务后, ,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从这一点可以论述“勇于启用年轻人”, 如深挖下去, 还可论述“勇气代代相传”;从钻石的角度立意, 则可以从“改变成就自我”等角度切入; 从事情的结果立意, 可以围绕“经验、勇气、成功”等切入;当然, 从第三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 也最容易写作。从另外两个角度立意, 虽不算是偏题, 但未能从整个材料入手, 也有可能将“勇气”“改变”无限放大, 而忽略了“经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 就会偏向一方, 缺少辩证的分析。很显然“勇气”固然重要, 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二.抓准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关键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了总结性评价, 它可以是人物的语言, 可以是议论语句、可以是抒情语句。

①人物语言

还以上则材料为例, 它的关键句就是老切割师最后的慨叹:“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他解释了经验、技术、勇气、价值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句话去审题立意就好了。

②议论抒情句

如2013年湖北卷材料作文: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 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 方圆之间, 各得其妙, 古诗云: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 根据此材料, 题目自拟写作文。

“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最后一句由材料中的各种容器方圆虽异, 但功用信具, 巧妙地提醒考生世间万物如此, 人生也不例外, 人生要想上善就得如水样“任方圆”,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巧妙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失为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①化虚为实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 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 化虚为实 , 化抽象为 具体。如 上海卷“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 “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②化实为虚本指近体律诗中, 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 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材料作文中即巧析关键形象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很多材料, 尤其是叙事类、寓言类材料, 往往都是以事喻理。“否则偏於枯瘠, 流於轻俗, 而不足採矣。”

还是以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如北京卷手机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 也是连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一根“红线”, 更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媒介。手机仅仅是引发思考的一根导线, 手机丰富的功能意味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杨振宁) 。但它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所以最佳立意应是“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③虚实结合禅语曰:“虚实结合, 万物方能均衡”, “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 二气平调, 人无疾病”,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 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可见 虚实结合 的重要性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既然二者能相生, 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 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 是靠实生发出来的, 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意象, 开拓文章的意境, 升华文章的主旨。

如浙江卷, 若只写单纯、简单, 文章未免会流于空泛贫乏, 夸夸其谈, 失去表现力, 缺乏事实依据, 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能把简单就是幸福具象化, 单纯就是美德事例化, 然后联想到威·沃森的“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 联想到孔子的“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再想到丁尼生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最后归纳为“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 最简单的人也最伟大”,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所以, 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 行文时大胆地创设合理的情境, 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 尽情地在虚实之间驰骋。为此, 写景、叙事可借助过去的、将来的和梦幻的, 来反映眼前实景、实事。如安徽卷作文可立意为:不要纠结“以往”, 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 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写人可杂取种种, 合成新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 做到“真情妙悟铸文章” (范曾) 。

四.揣摩作者的情感取向, 抓住作者的情感取向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 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 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 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 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 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 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 “无言以对”来看, 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 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 批评他们崇洋媚外, 民族尊严沦落, 国家观念淡薄。

如果追求新颖, 反弹琵琶, 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 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角度虽然新, 但弄巧成拙, 这个立意显然是不符合题旨的。

五.追溯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因此, 从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入手, 问个“为什么”, 探究因果联系, 从原因切入, 以果溯因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重庆卷普通的曾一度尴尬的大豆为什么得到了升华?是因为“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答案是:改变、变通、创兴等, 然后联系自我, 联系社会, 联系自然, 人生中, 要像大豆一样适时调整, 遇到困境后不要抱怨, 学会转变思路, 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 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 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吊丝逆袭”的情节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 挖掘自己潜在的精华。

六.求同存异

此法对多则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多则材料内涵是共通的, 可以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 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 可能是互不交叉的, 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应剖析相异的面, 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高考作文与诗词运用 篇8

【关键词】高考作文;诗词运用

中外诗词,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堪称语言的精华,词采的宝库,对于高考作文的创作,有着非凡而绝妙的作用。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作文离不开好的文采。要让高考作文有好的文采,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在文中恰当运用中外诗词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便捷高效的手段。在高考作文中适当运用诗词,可以使行文有文采、有意蕴,可以使行文变化多姿,让作文出新出巧,可以体现考生写作潜能、张扬炼字炼意的能力,更多地在发展等级上获取优势。下面,试从五个方面谈谈诗词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一、引用

行文之中,围绕中心、话题、论题或观点,恰当引用一两句同类诗词,可以更好地证明观点、阐述内涵,从而使文章有文采,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2001年江苏考生《诚信归去来》的片断:

美貌、健康、才学、金钱、荣誉……生命的小舟上要装载的负荷实在太多了,不知失掉了诚信的年轻人哪,能否驾驭生命之舟。由此,我便想到了林肯最爱读的那首诗:“健康的红晕变成了死亡的惨白,金色的沙龙变成了棺木与尸衣,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噢,人类何必骄傲呢?时间是永恒的见证,当时间的翰海吞没了美貌与健康,吞没了金钱与荣誉,狡诈的文明人啊,患得患失的文明人啊,你还剩下什么呢?

年轻人抛弃了诚信意味着什么,作者实在是担心是否还能驾驭生命之舟。作者由其意旨自然联想到了林肯最爱读的那首诗,诗中生与死“只在一眨眼一吐呐之间”等句,很好地证明了诚信不可能抛弃,否则一时冲动便会抱恨终生。

二、博用

在行文引用三句或三句以上诗词名句,因类似博喻、排比、“赋”的写法,姑且称作“博用”,或称作“排用”、“赋用”。在运用博用法时,要注意语句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这样就可以充实内容,突出主题,加强语势,强调情感。我们来看看关于“人生”的话题片断:

陶渊明“问君何能尔,人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之情怀;毛泽东“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关于人生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讲讲道理,举几个例子,也许显得空泛,缺乏说服力。作者选举古今四个伟人的诗句并对其人生作出深刻诠释,极具气势,不仅表达了对伟人的赞美之情,更把“人生”这个问题阐述得严密透彻。

三、仿用

不少教师都提倡仿用(仿写)。仿用(仿写)能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古人说“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考生只要在平时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地仿用(仿写),才能成为“偷其气”的“高者”,写出自己的创意来。下面举一个范文的片断:

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面对责任,我想说:从今天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恪尽职守,坚持岗位/从今天起,关心环境和他人/我有一颗真诚的心,面对责任,四季如春。(话题“责任”片断)

作者由海子的诗歌入题,然后围绕话题的旨趣进行仿用,模仿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句式、节奏、语气,使文章构思别致,颇有创意,行文也与海子的诗歌配合协调,音调铿锵,表现有力,确有耳目一新之效。

四、变用

变用,是指在充分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某一意象、某一意境、某一典故等,围绕自己的话题,充分展开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述或再现。在进行变用时,一定要对诗词作出准确理解,要保留诗词的精华,要切中自己的话题,不能牵强变用,使变用与话题背离。

如:还记得那支梅吗?凌霜傲立,却引得群芳嫉妒,她不怨;同样是她,即便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她也不恨。因为她的骨子里,流着一股血,透着一种精神;因为有一团火在芳香中燃烧,那是她的全部啊。是的,她用她的全部正诠释着一如既往的——因为执着。(话题“执着”片断)

作者围绕话题“执着”,突出梅花“凌霜傲立”,矢志不渝的形象,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变用,可谓恰到好处,让人叫好。作者为了使诗歌与自己的话题协调一致,对诗歌本身进行了必要的整合与分析,又没有让读者忘却陆游的诗,体现了考生的写作驾驭能力。

五、化用

化用,不同于变用,无须对诗词中意象等作联想想象、具体再现,只是借诗词中某一意象或意象群,通过截取、组合等方式,来表现话题或主旨。

如:“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美就是那“青天”的“一行白鹭”,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感觉古诗里的动植物带着古典的美,又复活在大自然中,装点今天的生活。(话题“美”片断)

围绕话题“美”是什么,作者化用了“白鹭”、“芳草”、“落红”等诗词中的著名意象,又用排比形式,一气可成,突出了“美”究竟是什么,突出了“美”与今天生活的关系。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策略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写作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老师极力探索的一个主要课题。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又是一个困惑语文教师多年的难题。高考语文试卷总分150分,作文就占60分,占据了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要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中写出一篇800字的文章,文章的优劣,大体决定着考生的成败。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作文,新材料作文势头强劲,话题作文、命题作文逐步淡出,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为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而材料一般情况是文字或图画材料,这样就要求学生对材料或图画内容进行仔细辨析。

那么如何写好这类作文?除了考生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外,还要了解新材料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在此基础上立意创作。新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写作,较以往的材料作文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但观点又要从材料中得出,较之话题作文又会出现较多的偏题走题的情况。如何把握材料中心,准确立意呢?那就需要阅读理解“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涉及的对象,这是把握“材料”的基础。而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全面解读材料,提炼中心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为文章的主旨,就容易使写出的文章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尽量采用这种方法。

(1)全面阅读材料,理清材料的指向性,找到思维的聚合点,能够区分“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

(2)压缩语段,提炼中心。压缩语段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尽量撷取原作中的语句,经过灵活出料,加以缀合,这就是“摘要”。一种是提取原作的主要内容进行压缩性改写。可以借助原作的某些语句,也可以完全脱离原作的语言,全部转化为改写的话语。这就是“提要”。改写时要抓住主要信息,芟除冗余信息,尽量减少次要信息。

(3)具体步骤:首先,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其次,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语句、词语提示)。第三,组织语句,一般压缩成主谓句。

材料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摄氏度以上,夜晚零下5摄氏度以下),地理环境复杂,在没有任何食物吃 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身体的热量和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标题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第一步,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

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兹韦列夫和保托夫奇迹生还。第二步,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奇迹生还;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道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第三步: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句子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为营救争取了时间。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材料二: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了。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经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着地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步:概括中心事件

科学家是如何发明创造出裂而不碎的汽车挡风玻璃的。(或科学家发明裂而不碎的汽车挡风玻璃的过程)

第二步:从材料中找出与中心事件(发明创造)相关的细节

“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着地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概括提炼发明创造的成功因素:观察仔细;好奇心浓厚;勤于积累;善于联想。第三步: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句子 创造需要机遇 创造需要执着追求 创造就在我们身边 发明创造来源于灵感 我们应该怎样去创造

1%的灵感+10%的机遇+89%的执着追求=创造

概括提炼中心一定要注意全面审读材料,切忌脱离材料,随意而为;切忌朦胧感知,似是而非;切忌抓一鳞而弃全鱼,抓现象而弃本质。

二、细读材料,关注细节,抓住关键句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通过阅读分析这则材料,我们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认为酒的储存是一个简单封存的过程,似乎时间越长越好。其实一坛酒要成为上品,它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还需一份修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琢磨和省悟。因此,同样的酒,同样的储期,酒品却可以完全不同。成为上品酒的关键不是陈腐或者寂静,而是一种时光的饱满,在于年华是否在酒里沉淀和升华。如果内心有一份饱满和醇厚,做酒做人,都是上品。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审题的过程中,可能有人会这样立意:成为优秀人才需要耐心;人才成长需要足够的时间;天赋好就一定成才;有恒心就能成才。

但是,仔细阅读材料后,我们不难发现,材料中的点睛之笔“如果内心有一份饱满和醇厚,做酒做人,都是上品”可以看出,表面上是谈成为好酒的条件,实际上是谈做人:“一份修持”即定心笃志,不断磨练。因此上述立意明显有误。它们共同的不足是没有整体把握材料,没有抓住材料最本质的意义,而仅仅抓住材料的一句话或某一方面来谈,结果犯下“盲人摸象”的错误。这则材料可以立意为:成为优秀人才,需要有个人的修炼、操守;成为优秀人才,需要有个人的思考、感悟;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成为优秀的人才,既离不开自身因素,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

面对这样的材料要注意:不能仅看表象,而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一则寓言的寓意是从所有材料中提炼出的,因此挖掘寓意不能仅从一部分材料的意思出发。

三、分析结果,追寻来龙去脉,把握寓意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材料并认真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材料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找到了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一: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 乌鸦抓山羊失败

第二步:找出原因(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

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 第三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遇失败。

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材料二: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 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

第二步:找出原因(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

第三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四、分析材料的内在联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求同存异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首先,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材料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因此,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意的。

材料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20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审材料时,应首先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3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而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

对这样提供一组材料的命题,我们就应当研究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相同、相对或相交),需要我们整体阅读,关注细部,运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整合,运用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提炼出观点。

上一篇:大道之行也基础知识练习题下一篇:英语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