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写作

2024-05-28

高考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写作(精选10篇)

高考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写作 篇1

高考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写作

“新材料记叙文”,不要求与“材料”形似,只强调与材料神似。可以不提及材料、不点击材料;只要有“灵犀”与材料的某一含义相通即可。因此,其创作想象的空间无比开阔。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绩。因此,与议论文相比,新材料作文,第一选择应当是记叙文。

1.拟一个好的题目

这是考生给阅卷老师的第一亮点,从以往高考的情况来看,相当多的同学不会取题目,或失之宽窄,太宽或太小;或失之空泛,不够概括或似是而非。好的作文题目应有四个特点:即(1)扣,即扣全文内容,不宽不窄,恰如其分,如1999年全国卷《伤心儿女》;(2)简,即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2013年全国卷《成功的秘诀》、《一“勇”天下无难事》;(3)新,即别出心裁,造出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如2013年浙江卷《斑驳年华,谁在哭泣?》;(4)美,即具有审美价值、文学色彩,感染力强。如2000年全国卷《在水一方》、《浓妆淡抹总相宜》,2013年浙江卷《最是那初放的安详》,江苏卷《非宁静无以致远》。

拟题的基本方法有:

记叙文标题的拟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记叙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如《春天的故事》、《生命的延续》、《星空下的对话》、《复制哥德巴赫》;二是人物情感,即喜、怒、哀、惧等,如《伤心儿女》、《他满意的笑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秋风秋雨愁煞人》;三是借用古文体标志,如《茶花赋》、《憩园记》、《天云山传奇》、《阿Q正传》、《话说运河》。

议论文拟题的角度:一是议论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如《提倡换位思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本次大奖赛头奖应是谁》;二是话题作文标题,如《别了,司徒雷登》、《挫折也美丽》、《论雷峰塔的倒掉》、《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记叙文和议论文通用标题,一是从修辞角度考虑,如《暖流》(比喻)、《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借代)、《传承文明,开拓未来》(对偶)、《艰难而沉重的起飞》(比拟);二是借用名言,如《虚心使人进步》、《谁主沉浮》、《于无声处》;三是取有惯用语,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俗语)、《励精图治,振兴中华》(成语);四是注意语气与句式,如《陈奂生进城》(陈述)、《谁之过》(疑问)、《啊,我们的船长》(感叹)、《为了您的全家,请注意安全》(祈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并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假设);五是运用人物语言,如《这世界真是太美了》、《我亲爱的祖国》、《苦果》;六是借用歌名歌词,如《爱的奉献》、《问世间情为何物》《好大一棵树》。

带艺术性的拟题方法有:1.超常搭配。如《托起二十一世纪的太阳》、《校园咏叹调》;2.句子倒装。如《随心所欲话作文》、《永别了,武器》;3.异语入题。如《“?”和“!”》、《X+Y+Z=A》;4.反弹琵琶。如《移植的记忆我不要》、《我有一个坏爸爸》、《星期七的苦恼》、《良药甜口利于病》、《近墨者未必黑》;5.借他山之玉。如《7-2>7》、《“3+X”好》、《本市高考成绩可望触底反弹》、《考试作文不要克隆》;6.幽默荒诞,如《我梦见我死了》、《当我们成为祖先》、《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天外来宾》。

值得注意的是:1.拟题不能脱离所谈话题和文章内容;2.标题不宜过长,有人提出,正题以不超过十五字为宜;3.标题不可俗套,像《难忘的××××》、《寒假见闻》或《从××××说开去》、《××××的启示》之类过于常用;4.标题最好带有艺术性,能达到美的要求更佳。

2.把题目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语言的“生动形象”当首先立足于所写故事本身,在高考作文这样“千篇一律”的竞争中,编一个生动的故事是极易使阅卷者于“单调乏味”之中“眼睛一亮”的。我们来看2013江苏卷的一篇优秀作文:

一件小事

“拍死一只蜘蛛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别怕,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我紧紧地握着拳头,毫无底气地给自己打气。

近了,更近了。

那只蜘蛛不停地挪动着那几只可怕的腿,慢慢地向我逼近。我似乎能想象到它的眼睛里闪烁着怎样凌利的光芒,它晃动的触脚上一根根绒毛怎样摩擦,怎样从它的嘴里吐出一根长长的蛛丝然后将我包裹,一点一点地吞噬„„

我只要操起手边的任何一样东西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只蜘蛛拍死,可是我四肢僵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向我逼近,一步又一步地向我逼近。

此时,我只觉得无比悔恨。

我老早就看见这骇人的东西了。它停在我前面男生的肩上,我本想告诉他的,但我又想到这是高考,如果不告诉他,他被蜘蛛吓到,影响了发挥,岂不是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吗?

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最终我为自己描绘的美好明天战胜了我的理智。

我,选择了沉默。甚至带有几分幸灾乐祸。

蜘蛛还在逼近。

这一刻,我感觉不到考场,也感觉不到周围的老师和考生,仿佛天地间只剩下我与这只蜘蛛。

我感觉到由衷的恐惧,我想尖叫,嗓子却堵得我发慌,干得我发疼;我想狂跳,四脚却不接受大脑的指示;我想大声哭泣,可泪腺似乎停止了运作„„

刚刚下过雨,外面一阵阵土腥味恶心得让我想吐,这一切的一切简直像是恶梦。

忽然,它一个翻身,竟然,掉下了桌子,监考老师从我身旁经过,一脚踩了过去。

我瞪大眼睛望着地上泥糊糊一般的尸体,深深地呼了一口气。抬头,看见黑板上方挂着的时钟,还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还什么都没有写。

看着干净的考卷,我欲哭无泪。如果我告诉了那个男生?

这,不过是一件小事!

可我什么也没说,它毁了我的人生!我的脑海一片空白,死死地盯着那只蜘蛛的尸体„„

该同学巧妙抓住考场上突发的情境(或许就是作者急中生智虚构的)探讨“小与大的辩证”这个命意,开口小,设置巧,意蕴深刻,有力地凸现了一支小小的蜡烛“竟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这一主题。

文章亮点有三:一是构思的新巧,以“蜘蛛”写“蜘蛛”,表面上是写考场 上偶遇的“蜘蛛”,实际是写心灵上的“蜘蛛”,偶然中有必然;二是立意的高远,小小的故事透析的却是人性的劣根,令人警悚;三是传神的细节描写,“蜘蛛”的神态,“我”的心理都惟妙惟肖,整个文章生动、鲜活、可读性很强。

3.用故事表达一个新颖独特的思想

青年朋友们所喜爱的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认为“每一个故事,都种在灵魂深处”,他提出“地下二层”的写作思想,强调“创作如果没有深入到一定程度,创作出的作品就无法真正打动人们的心灵”。

那么,如何达到我们灵魂深处的“地下二层”呢?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认为,思想的新颖独到缘自于我们的联想与想象。立意求新不应当满足于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联想和想象,要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纵向开拓,作多次的想象,这样才有可能趋于新颖。这里的第一次当求“人无我有”,第二次当求“人有我新”,三次以后即为“纵向开拓”。我们来看2013江苏卷的另一篇优秀作文:

小巷深深

当我重回那条充满记忆的小巷时,那棵年迈的枇杷树依旧等在那里,只是树上的枇杷因为无人采摘,正寂寞地烂去。

好像当年不是这样的景象吧。我们这群顽皮的小孩又怎么能忍住自己的馋意,每天上学放学两次的“探望”必不可少。只是结了一个小小的果儿,也会让我们兴奋不已。这棵年迈的树爷爷,似乎在我们的叽叽喳喳中重新焕发了生机。清晨的露珠晶莹透亮,午时的阳光温柔撩人,就连晚上,也有繁星缀空,哄着枇杷果安然入睡。

终于等到了果实累累的那天,黄澄澄的果子似乎从天而降,像小灯笼似的,点亮了我们这些馋虫的眼睛。

比这枇杷果子更让我暖心的,是巷中渐渐亮起的灯光。

我放学回家,正能赶上各家各户烧起了晚饭。油烟在灯光中朦胧地飘出窗子,飘进巷子,飘到我心里,似乎一点也不呛人,反而是满街的温情。

而我在回家之前,总能找到东西垫垫肚子。不远处的木门“吱呀”的一开,李婆婆就会招呼我:“姑娘,来呀!”不等我跑过,她就会笑眯眯地递出点好吃的。

我至今仍能记得她脸上的皱纹是如何和蔼地攒成一朵花的。相比之下,她儿子接她去新家时,她笑得一点也不安心。她留恋这巷中的亲密无间,尽管斑驳的墙角略显破旧;她留恋黄昏时分的灯光,尽管幢幢灯光更显寂静。

我又何尝不是呢?搬出这巷子之后,谁来亲切地唤我一声“姑娘”,端我一碗甜蜜的银耳汤?谁来轻轻地打我一下,却转身为我摘下树上的枇杷?谁家的灯光,能伴我走完回家的路?

我本来天真地以为,这小巷中的柔情,定会养孕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我走了,还会有人住进去。可是当四周高楼耸立之时,这一片古巷缠绕的地方,却成为了孤岛,人迹罕至。车鸣声四起,谁又听见了枇杷树微弱的叹息?小巷中流淌着城市最初的血脉,如今却被无情地抽干。

那些淳朴的感情再也无处栖息了,它们躲到了小巷的深胡同里,它们躲到了人心不见天日的角落中。惟有那里的干净无扰,才能保住这人与人之间单纯的关爱。

这是一篇优秀的“新材料”记叙文。本文选材并不见工,妙的是“神”扣材料,巧妙构思。文章从“枇杷树”始,到“枇杷果”到更爱的“小巷里的灯光” 和灯光所蕴含的“小巷中的柔情”,再到“车鸣声四起”下“枇杷树微弱的叹息”,层层铺垫,层层推进又回环往复,最后,我们也和作者一起“躲到了小巷的深胡同里”,因为“惟有那里的干净无扰”,文章的立意与材料的“神”似至此,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较完美的“新材料记叙文”。

4.把思想蕴含于形象的描写之中

要想进入“优秀作文”行列,或者“准优秀作文行列”,必须有“亮点”,这是毋庸置疑的。请高三学生认真品味生活,捕捉稍纵即逝的诗意的灵感,坚持下来,必有收获。待到高考临场时,你即使没有“太阳”,也会有“月亮”,也会有“星星”,起码也会有一两只小屁股上闪光的“萤火虫”(何永康)。记叙文中若没有描写,这样的记叙文就不会成功,更不用说拿发展分。我们应注意把记叙与描写及抒情议论结合起来,描写应力求出现亮点或者说应有意设置“亮点”:

(1)精彩的开头(2)意味深长的结尾

(3)动人的细节(4)恰到好处的引用

(5)优美的语句(6)深刻的见解

我们再来看一看2013江苏卷的另一篇优秀作文:

珍藏美好

在晨曦初露前,乡村的夜属于蓝色。夜睡了一宿,最先醒来的是灶旁的灯光。凑近了看,木门的缝隙中露泄着一圈又一圈的水汽,是母亲在煮菜粥。我做的美好的梦里总有母亲那忙碌的背影,噼噼啪啪柴火的声音,还有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菜粥。

父亲从田地里回来,带回在鸡场奋斗了一夜的黄狗,露水在父亲的头发上,眉毛上,手臂上。在浑身冒着热气的狗的鼻尖上。我们一家三口便在这时候齐齐地坐在门槛沿上,和邻居们唠着各样的家常。

父亲吃菜粥很有意思。先是用筷子在碗的边缘抹两下,然后用手捂着碗吁一口气,接着再重复下去。我便学着父亲的样子,于是我们三人呼出的气便悠悠地飘着,飘到一起合成一个大大的圆圈。这确是我的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了。

菜粥算是乡下最常见不过的粥了。只要昨日剩下些菜汤菜叶,母亲一定会让一家人捧上几碗菜粥。碎的叶,晶莹的米粒,若是再下几个米团恐怕就可以叫个“白玉翡翠”的名儿了。零星的油花映照出生活的美好。

珍藏美好,我所说的美好就是一碗菜粥,和父亲母亲一起,坐在门沿上,一起喝粥的美好情景。

离开家,到远方求学。母亲也随我一同离开了家。当我提出要喝菜粥时,她毫不犹豫地就应允了。可是这粥喝到嘴里却全然没有了滋味。母亲的手艺不会变差,而我却没有了品味的闲情。我的心里珍藏的只有菜粥的味道吗?我想是缺了什么,缺了父亲滋滋喝粥的声音,缺了醒来时哔驳的柴火声,缺了冬日里温暖的灶台,也缺了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

离家之后,才发现珍藏的美好就是家的温暖。笔中写下的是对父亲的想念,对家的怀念,眼前浮现的则是一幕又一幕家的图景。是父亲用他沾着露珠的手抚过我的脸颊,把美好的梦变成现实。

舌头忘不了菜粥的香味,心里则装载了家的味道。循着这味道,即使离家再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都不会觉得茫然迷惘。

高考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写作 篇2

一、作文中的细节生动

所谓细节生动即细节描写要生动,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它具体表现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 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个性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要素。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同样, 没有细节描写, 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一篇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题思想的作用。因此, 在高考作文中, 典型而准确的细节描写, 是提高作文 (记叙文) 分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细节描写生动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独特点———着眼人物的性格特点。典型的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 因此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的细节, 特别是人物独有的细微动作。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 仍然不散, 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 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 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细节描写, 寥寥几笔, 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个性和盘托出,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个句子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 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2.典型真实———所谓真实, 是指细节描写能够准确而又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 是指描写的细节,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微的事物反映一般状态, 由现象揭示本质。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和动作的描写, 突出了父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表达。又如, 赵树理《套不住的手》中, 有这样一段描写:“圆圆的指头肚儿像用树木做成的小耙子”, “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指甲”。这一段细节描写既真实又典型, 突出其主人公的特征, 也表现劳动人民那种健壮、勤劳的共性特征。

3.仔细点———细节描写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 而应该工笔细描, 传其神韵, 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 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药》中的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 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静了一会, 似乎有点声音, 使人动摇起来, 轰的一声, 都向后退, 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 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 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 就象一群“鸭”, 生动形象, 一个比喻就展现了国民的麻木、愚昧、不觉悟。“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孙犁《荷花淀》) 作者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去的消息之后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 一个关心丈夫、体贴丈夫, 但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4.多角度———细节描写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孙犁《亡人逸事》通过四个生活片断的描写, 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感激与愧疚、自责之情。在刻画妻子这个人物形象时, 作者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比如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 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 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这一语言细节表明妻子认为我们的婚姻是天作之合, 因而对雨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从而体现出妻子对婚姻非常满意、感觉无限幸福的内心世界。又如“她闭上眼睛, 久病的脸上, 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这一临终之前的肖像细节, 表现出妻子对几十年前丈夫寄来花布的小事依然铭记于心, 两丈花布虽小, 但夫妻情意的温馨, 叫人不由漾起水样的感动, 从而体现出妻子易于满足的性格特点,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很坚强的劳动妇女形象。又如:“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 用力盯了我一眼, 从板凳上跳下来, 走到照棚外面, 钻进了一辆轿车。”这是“我”与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一个“盯”字, 活脱脱刻画出她急于看清自己未来夫婿的样子的急切情态;而“跳”、“走”、“钻”这几个动作细节, 则极其生动传神地体现出她腼腆害羞的性情魅力。我们知道,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时, 或者描摹语言, 或者点化肖像, 或者描写动作, 或者烘托心理, 可以细致描写出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 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在高考作文 (记叙文) 的写作中若能做到以上几点细节描写, 就会拨动阅卷教师的心弦。

二、作文中的意境深远

高考记叙文要拨动阅卷教师的心弦, 在写作过程中还要做到文章意境深远。意境深远是那些富有才华的考生一显身手的着力点。考场作文如何才能做到“意境深远”呢?

首先, 要理解“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意象”和“意境”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意象”指的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 “意境”指的是产生于具体意象之外的东西, 比如传达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等。因此, 能否达到意境美, 重要的不在于逼真无误地刻画实境, 而在于实中蕴虚, 在意象之外传达意境。这就是所谓“像外传神”。

深刻的意境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务, 也就是说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作者的思想、观点、认识, 表达作者的情感, 所以, 要能达到意境美, 还必须用力刻画好意象, 写好实境, 要“化理为像”。其次, 要善于运用“意境深远”的方法。要从下面几个方面下工夫:

1.文章的风格与诗意美。自然朴实的文章就像是婴儿的摇篮曲, 是融融月光下祖母讲给孙子的《山海经》。“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是自然美;用老太太的低音娓娓道出一幅幅绚丽的风景画和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 就可以写出自然和朴实来。自然本身也是一种美, 它和清新优美的画面接合在一起, 是文章具有诗意必不可少的部分。一篇习作《晚风情思》, 让我更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晚风情思》中的乘凉图、竹林风光图、乡村归耕图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景和事。在作者的笔下, 无论是自然风景, 或是人物刻画, 或是事件的叙述, 都没有去刻意雕琢, 而且写得极其自然、朴实, 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正是这些自然、朴实的意象, 作者却用精美的语言, 构成了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生活画面, 使人感到文章特有诗意美。

2.借景物描写、创优美意境。一篇好的高考作文 (记叙文) 也可以设置一些背景描写来创设优美意境, 人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 就能把人写活, 而事情的发生也是在一定背景下才更为生动,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感情, 让文章力争精练而优美。如江苏一考生的作文中写道:月色很美, 月亮洒下淡淡的一片黄晕, 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 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 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 萤火虫飞来飞去, 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 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切都是那么宁静, 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这是借用景物描写,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烘托了一个美丽、安静、和谐的氛围。栀子花不仅作为背景, 而且赋予比喻意义, 更加增添了文章浓浓的诗情画意。

在高考作文中做到了细节生动, 意境深远, 才能拨动阅卷教师的心弦, 文章才能得到发展等级的高分。当然, 写作的高手还善于通过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 或者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 达到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摘要:高考作文考查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利用话题 (命题) 等作文形式充分表现学生的才情学识, 而记叙文是高考中许多学生“比较理想”的一种选择。高考作文中, 典型而准确的细节描写, 是提高作文 (记叙文) 分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意境深远更是考生一显身手的着力点。

高考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写作 篇3

既然要写一篇确定了“立意”的文章,人们很自然地认为议论文要好写,因为自己读出的“立意”,直接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了,然后展开论述,一篇文章自然就写成了。那么,材料作文难道就不能写记叙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南京师范大学的何永康教授今年特别强调:材料作文也可以写出出色的记叙文,不是像中学语文界所传的那样,写记叙文得不了高分,我们要鼓励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可以“批量生产”、“批量指导”,记叙文则篇篇是“个案”,必须过细地、个别地辅导和点拨,教记叙文更需要耐心和爱心。

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出色的考场记叙文呢?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考作文可以写记叙文,写好自然可以得高分。

我们不能受别的不正确的思想的影响,认为阅卷老师只要看到记叙文,就不会给高分。

阅卷老师是公平公正的,只要是好文章,分数自然会提升。反过来说,如果写的是议论文,只是普通的三段论,只是论据的堆砌,分数肯定不会高。所以,老师给分的时候,看的不是文章的文体,而是文章的质量。

其次,根据材料作文题写出的记叙文要想出彩,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就是所给材料的“立意”,“形”就是学生们所用的材料,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相同的主题,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与所给的材料立意“神似”,而且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文章中不一定要出现直接揭示主旨的句子,有时,在记叙文中突然出现这样的议论句会让人感到很突兀。

其实写好记叙文并不容易,要想“神似”,不能追求“形似”,要求我们学生在写作中有巧妙的构思,“构思”更是一件难事,因为很多学生只满足于将一件事叙述完,没有“设计”文章的意识。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会构思,这主要来源于阅读积累,特别是精品散文和精品小说的阅读。我们从《项链》、《麦琪的礼物》、《药》等作品中品味到了构思的绝妙,所以多阅读,可以为写好神似的记叙文加分。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神似”不是简单地将材料中的故事换个汤水,如:今年江苏卷高考作文是“探险者进入山洞,点燃的蜡烛改变了洞中蝴蝶栖息”的故事,对于这则材料,其中一种立意就是“不要惊扰美”,于是就有孩子写出了类似《桃花源记》的文章,讲一个人进入美丽的“仙境”,影响了仙境中人们的生活,故事与材料如出一辙,纯粹是剥去材料的外衣,又给材料加了另一件衣裳,这不是“神似”,这是照搬照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骆冬青说:“扩写,改写材料是记叙文的灾难。”真正的“神似”是灵魂的碰撞。如:今年江苏高考范文《寻找适宜的环境》,讲述的是一个老箍桶匠排除外界干扰,追求本真的故事。恰好与材料中的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异曲同工,构思巧妙耐人寻味。特别是范文《小巷深深》,用抒情的笔调描写出小巷的变化,带走了童真,带走了宁静,带走了自己淳朴的感情,借此表达对小巷所代表的文化因遭遇现代文明冲击而消失的慨叹,不仅材料立意新颖,而且意味深远,读后留给别人深深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神似”。

所以说,精巧的构思要立足于生活,要求学生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不能只是浮于表面,只满足于自己读过的“别人的故事”,要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才行。

记叙文精巧的“构思”还需要“语言”作为载体,语言要自然,追求特别,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属于自己的不等于现在网上流行的“网络用语”,作文写作是语文规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属于自己的语言应该是在符合规范的基础上,“自然生动”的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来表现让人眼前一亮的细节,让改卷的老师为之一振,这就是出彩的地方。一个“癞疮疤”的外貌可以让人记住一个阿Q经典的外形,一句“穿着长衫喝酒的唯一的人”让人们记住了可怜的孔乙己,一句“生存还是毁灭”的语言让人们记住了哈姆雷特。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那些作家们总是别出心裁地运用属于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写出经典的细节。作为中学生,可能没有那样的手笔,但是可以写得让老师有“亏他想得出来”的想法,这样亮点就出现了。自然就能为精巧的构思助一臂之力。

面对现在的高考,只有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用生活充实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用生活的“灵魂”写出自己作文的“灵魂”,使之与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相吻合,追求“神似”,追求“神不散”,那么,我们的文章一定是出色的。

高考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写作 篇4

在记叙文写作时,应防止犯以下的错误:

一、记叙文容易写成“流水账”。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能把握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需要浓墨重泼哪里需要惜金如墨,因此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写下来”。又因为受字数的限制(800多字),本身有没有细节描写的意识,所以写出的记叙文往往只有“结果”而无“过程”。

二、记叙文容易犯叙事“低幼化”的毛病。

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一写作文就“无话可说”,在抓耳挠腮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或小学生活。当然不是不可以写童年或小 学,而是需要注意叙述角度和口吻的把握,很多同学在叙述的时候完全变成了一个“七八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了,所思所感幼稚的很。要记住,有些事情以儿童 的眼光来看可能很有趣,可能是刻骨铭心的,但现在所写的文章是给成年人来看的(阅卷老师),因此此类文章得分很低。

三、记叙文一旦追求“写出波澜”容易走上不合理虚构的歧途。

现实生活很平淡,少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可写。而作为考场作文,平铺直叙的文章是不可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的;而学生为了叙述的“引人入胜”,为了结果的 “出人意料”,往往会无中生有,编造故事。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生活常识的匮乏,所编的故事常常破绽百出、捉襟见肘。因此记叙文写作就陷入两难的地步:不 虚构吧,情节平淡,不能引人入胜;虚构吧,生活经验不足,细节不真实,也难以引人入胜。

记叙文散文化的优点:

一、散文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不至于写出被人贬为文体不分的“四不像”的文章。

由于话题作文的不限制文体,导致了很多学生文体不分。在写作时没有问题意识,写出的文章就“四不像”。而散文则不同,她可以记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 可以描写,可以说明。如果以叙事为主,就是叙事散文;如果以抒情为主,就是抒情散文;如果以说理为主,就是说理散文。不至于被阅卷人评为“记叙文不像记叙 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而得分不高。

二、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记叙文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方便考场构思。

考场时间有限,环境特殊,一般很难进行缜密的思维,更不用说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了。但是散文可以凭借文体自身的优势,进行发散思维,只要事物有那么 一点联系都可以被写进文章,只要适当的点一下题,就不会被人贬为“跑题”。并且,如果思维能够全方位发散,说不定还被认为是有创造、有新意的一类文呢。

三、在记事、抒情和议论中,可以阐发一点小感悟和小哲理,容易写出自我独特感受。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材料作文 篇5

关注一个细而不微的变化

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要求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告诉我们,如果仅仅根据材料所提炼的观点作文,即使文章的立意与作文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做到“意合”,而不提及或适当引用题目所供材料,那么这样的文章也有偏题之嫌。比较稳妥的做法是:既根据材料蕴含的观点作文,做到“意合”,又在行文中根据文章的立意恰当地转述材料,做到“明合”。如果“暗合”与“明合”两兼顾,那就无偏题、套题之忧了。

这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大体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种题型。话题作文开放程度高。材料作文往往只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立意,至于在考试作文中有无提及、转述考题中所提供的材料,题目中并不做硬性要求。但仔细比较分析20高考作文的全国卷,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有了一个细而不微的变化。

2011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注意,在年的高考全国卷中已出过“诚信”话题作文,高考的全国卷中也出现过“善良与诚信”,那么2011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与2001年、20的高考作文题有何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在于两点:

一、2001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是属话题类的题目。而年、2011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

二、更重要的是2011年高考作文题所提出的要求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这个要求告诉我们,如果仅仅根据材料所提炼的观点作文,即使文章的立意与作文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做到“意合”,而不提及或适当引用题目所供材料,那么这样的文章也有偏离题目要求之嫌。

要“意合”还要材料契合

按照上道作文题目的要求作文,不仅要做到“意合”(暗合),还要做到材料契合(明合)。这一点在上海市2011年的高考评卷中也得到证明。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高考评卷专家李强说,上海2011年作文试题如果仅仅“围绕着关键词:辩证、态度决定一切、信念等展开,再也不论及材料,被认为是审题偏差,一般也在36分上下”,这种观点已基本成为语文高考评卷中的共识,这一点也从书刊上登载的高考作文中得到了证明。

例如,一篇题为《让诚信永驻心中》的考场作文,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不诚,无以立根;不信,无以立本。诚信之至,方可固根本,行天下。”然后由古及今。但文章存在一个硬伤:全文从头到尾只字未提题目所提供的“北京一彩票业主为他人垫资代买彩票,中大奖后如数交给彩民”的材料,没有提及互联网调查人们对这一事件反应的材料,尽管这篇文章语言不错,但结果得分却自然受到了影响。

相反,从一些满分作文来看,作者既做到了立意上的“暗合”(“意合”),又做到了材料上的“明合”。例如,河北省一满分卷《呼唤诚信》,全文紧紧围绕“呼唤诚信”这一主题来写。文章开头即写:“北京市彩票店一业主替彩民垫资购买中奖后,第一时间通知对方,并成为又一最诚信业主。然而有人据此在网上调查后却发现,只有五分之一的人选择诚信,这不能不引人深思。”文章末尾又写:“让我们呼唤诚信吧,北京彩票店业主不就给我们上了诚信一课吗?我们的社会,从来不乏诚信的土壤。当诚信的细胞涓涓流淌,我们的社会将变成诚信与幸福的海洋。”

又如满分作文《诚信———不倒的丰碑》,在行文上,文章由赞美“最诚信业主”开篇:“‘最诚信业主’为我们诠释了人生的真谛。那一最简单却占据心灵高峰的细小举动,体现着诚信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社会与人生。彩票专卖店业主垫资购买了足球彩票,得知彩票中了500万,毅然把彩票交给买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义无反顾地选择诚信呢?”紧扣材料第一段,赞美诚信品德,引出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自然过渡到问题分析。而后,用同仁堂坚持诚信获得成功的事例,进一步论证诚信的积极意义,由此转入关于诚信建设的论述,最后提出自己的希望:“最诚信的.业主是道德的丰碑,精神的富豪,他们已长成了诚信的大树,把道德与精神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最诚信的业主’。”

用材料充当引子或者论据

根据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命题和评卷的情况来看,如果写材料作文,比较稳妥的做法是:严格按照题目所提的“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既能根据材料蕴含的观点作文,做到“意合”,又能在行文中根据文章的立意恰当地转述材料,让材料在文章中充当引子或论据,做到“明合”。如果“暗合”与“明合”两兼顾,那就无偏题、套题之忧了。

针对上面的事例,我们还是要提一个老话题:写考场作文一定要注意审题。一讲审题,有的考生以为只审所提供的材料或作文题目,其实这还不够。审题还包含审题目所提的要求。以上面所举的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为例,如果考生忽视了题目后面所提的要求,自然要吃亏。

中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篇6

写“给材料”作文,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认真阅读材料,准确把握题意。

正式写作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这些材料,把握材料的内涵与要旨,搞懂命题所提出的写作要求,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题意,然后据此写作。否则,写起来就会发生偏差,不合命题要求,甚至出现离题现象。

如,有这样一篇给材料作文,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是:

[材料]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就能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都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要求]阅读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根据这首歌赞颂的对象及其精神,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命题意图]

此题意在用歌词为材料,阅读领会其内容,并以其为中心成文。读写结合,能考查出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的写作水平。三类学生可从歌词中受到启迪歌颂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写出作文;二类学生可引用歌词,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真情,写出成功的作文;一类学生可发挥联想和想像,以丰富的内容,有创意地表达,写出理想的作文。

二是紧扣材料要求,把握写作重点。

在读懂材料内容、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材料和要求来构思如何写作。除了要明确写作的文体要求之外,还必须紧扣材料的中心内容、正确把握写作重点,尤其是文题中的关键性词语所提示的写作要求。如果我们对材料所提出的关键内容理解不透、不深,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也不能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应当写的重点都未写,就会使文章内容游离于材料和题目之外,这就不合要求了,自然不会写出好文章。

例如,有这样一个材料作文:

[材料]

在一块水分并不充足,土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着两棵小草。小草甲深扎着根,昂着头,精神抖擞,由衷地赞美着脚下的土地;小草乙懒得深扎根,整日低着头,萎靡不振,抱怨着脚下的土地。

小草甲看到小草乙的样子,便开导起来。一番话,使小草乙明白了一个道理,渐渐地抬起了头。

[要求]

请同学们按照给定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思路提示]

审题:材料写了两棵小草,它们有着不同的表现,且有明显的对照性:小草甲“精神抖擞”,由衷赞美土地,原因是它“深扎着根”;小草乙“萎靡不振”,抱怨着脚下的土地,原因是它懒得深扎根。由此可知,它们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原因在于它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

论点:在同样艰苦的条件下,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一蹶不振;有抱负、有追求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勇于面对生活,并努力地创造生活。

证据:

道理说明:

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语)

事实说明:

1.同样是一道错题,小张同学委屈地哭了,觉得扣了这么多的分;而小李同学却开心地笑了:终于找到了错误的根源。

2.弗兰克·莱奇是一位英国人,幼时失掉双臂,然而不幸没有使他屈服。他坚持用双脚去做那些日常人们用手做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双脚练成同正常人双手般的灵巧自如,后来还考上了英国伯明翰大学。

三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力求写作创新。

材料作文提供了材料,但这只是写作的凭借和思考的引发点,并非作文本身。真正的作文还是要考生去进行创造性写作的。因此,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线索,善于思辨、联系实际,善http:///wenzi/于联想、发挥想象,善于结合实际、推陈出新。总之,考生要对材料作深入研究,从写法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在材料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从而写出独树一帜,使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例如:看图作文(图见最下面)

[要求]认真观察下面两幅图,自拟题目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纲]

主题:通过乌鸦与小猪想办法喝水的寓言故事,歌颂勇于创新的精神,并说明因循守旧必遭社会淘汰。

结构层次:

(一)天气炎热,乌鸦找水,在水罐旁遇到小猪。

(二)水位只及罐腰,无法直接喝到。

(三)乌鸦和小猪各自想办法喝水。

(四)勇于使用新办法的小猪喝到了水,而守旧的乌鸦只得渴着。

(五)揭示寓意。

四、[典型例题]

学校生活是长长的胶卷,你和你的同学,你和你的老师的许多言行都在上面感了光。请想想那已经逝去的七年级、八年级,乃至刚刚结束的九年级吧——那上面记载着你这些年的渴望和迷惘,记载着你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留下了你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步„„请截取你初中生活的一个或几个片段,写一篇600-800字的文章。

[例文]

母校的长廊

忘不了她,我母校的长廊。

忘不了她那优美的景致:长长的、九曲八折的回廊和廊柱。顶棚爬满了葡萄藤,那绿色真浓,浓得化不开,浓得逼你的眼。四周,那不知名却美丽的花儿们你挤我、我挤你,簇拥着争奇斗妍,让人眼花缭乱。还有一排排挺直的松、柏,像哨兵似的,挡住了外来的噪音,使那长廊分外幽静典雅。怎么能忘记呢?

更忘不了的,是她带给我的回忆:四年前,刚进校门,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内向的我好久适应不了。不敢和新同学说话,不敢和新同学玩,一闲下来老是一个人悄悄呆在幽静典雅的她身边,一个人默默回想小学同学„„她成了我新环境中的朋友。

到了一二年级,玩的内容丰富起来了。那时,爱的就是在她的怀抱里和同学一起捉迷藏,她和她周围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隐蔽所。那一朵朵鲜花,一张张绿叶,像一只只神奇的手,把你浑身掩盖住,犹如传说中的隐身衣。在她怀抱里,你能看到别人,别人却看不到你,然后伺机实施突然袭击„„哎,你可别高兴过早,也许抓的人正隐蔽在某处,布下陷阱,等“鱼”上钩呢!在她那里也能摆开“四国大战”,好好杀它个天翻地覆。啊,长廊,她留下了我的欢乐的笑声,留下了我嬉戏的身影,深深浅浅的足迹„„这时,她成了我的密友。

现在,面对大考,我钻进书海,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可我又来到了她的身边,她清新的空气清醒了我的头脑,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我分明觉得:长廊,你像我的挚友、亲人,在默默地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又分明觉得:她在向我微笑,赞许我、鼓励我勤奋读书„„

而今,我在考场中,正以行动实现着“立志成材,做番事业,造福国家”的宏愿,我又想起了你。你寄托着我四年的回忆和生活,怎能忘记你呢?我想大声对你说:“永不忘记!”

[点评]

作者很明确地将文章的内容确定在学校生活的范围之内,这是审题的第一步。

作者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母校长廊进行了描述,将它比拟成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密友、挚友和亲人,以及成长的见证人。这样写,是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那上面记载着你这些年的渴望和迷惘,记载着你所经历的成长和失败,留下了你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步„„”

值得称道的是文章选材的角度比较新颖,避开了容易雷同的师长、同学、课堂等等,使人读来耳目一新。

[学习要点]

1.抓住关键词语,把握材料中心,正确理解材料的涵义,明确材料记叙的对象在生活中的喻指。

2.对材料内容深入研究,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打开思路。

高考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写作 篇7

在比较之前有必要对“事实材料”的含义予以界定。所谓“事实材料”就是可感人的人、事、物、景的集合体, 大到天体宇宙、日、月、星、辰、风雨、雷电, 中到山川河流、人类社会、动物世界、花草虫鱼, 小到各种细胞、病毒、微生物。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 包括自然、人类、社会, 已经存在和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议论文的观点靠事实来支撑, 记叙文的主旨靠事实来表现。但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 林林总总的事情, 千变万化的景色, 千差万别的物体, 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是各取所需、各行其道, 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选取“事实材料”的熟知度不同

议论文的写作, 所选取的事实材料应该是熟知度最高的, 而记叙文所选取的应该是熟知度最低的。

议论文的写作, 需要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 那么作者所选取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 必须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权威性的, 能揭示事物本质的, 并为大家熟知的人和事, 尤其要选取名人名事。比如要证明“逆境能成才”、“战胜脆弱”、“坚强, 我追求的品格”等观点, 选用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的一段材料就非常有说服力。“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如果把这则事实材料换成我家邻居的张大妈、李大婶、小姑娘之类的事例, 且这些事例只有作者自己和少数几个人知道, 则很难支撑观点。所以中高考满分议论文, 作者在事实材料的选取上, 基本上是地球人都熟知的人和事。当然对这些人和事的选用应根据主旨的需要, 选取不同的角度。如2008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坚强》一文中就用了松柏、小草、流水;仲尼“韦编三绝”;“头悬梁, 锥刺骨”、“囊萤映雪”的古人;海伦·凯勒、霍金;张海迪、邰丽华、李丽, 与自然抗争的四川地震灾区人民、三军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 等等。这无数铁的事实无不诠释着坚强的内涵, 给读者以智慧、勇气和力量,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议论文选用的事实材料应该是熟知度最高的, 但还要尽量不用或少用老套的事例, 尽量多用当今的事例, 多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新鲜的事例。“文章合为时而著”, 这样的文章有时代感、说服力。

记叙文的写作在选用“事实材料”上与议论文恰恰相反, 必须是大家所不熟知的人和事, 特别不能选择名人名事作为写作的主要对象, 最好选择除了自己很少有人熟悉和了解的新鲜的事实材料 (人和事) 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写同题作文“坚强”, 如果写记叙文就不能写大家都熟知的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 包括当今社会出现的新闻人物。因为你写来写去只能重复、套作、抄袭前人的作品, 很难出新, 同时也不符合中高考作文的要求。应该选取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当然, 如果写成小小说还可以进行艺术虚构。只要“事实材料”能够折射出人的“坚强”内涵就符合题意。这样作者的选材, 就可以是邻居张大妈、李大婶、小姑娘, 以及街头巷口卖大饼、补鞋的普通人, 甚至可写偶尔在车站、码头、山间、乡村遇到的感人场面。如《难以想象的抉择》 (见《读者文摘》1986年第1期) 。文章写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巴尼·罗伯格, 在伐木过程中被倒下的树压住右腿, 动弹不得, 如果等同伴们下工后发现他, 他很可能因流血过多而死去, 他只能靠自己, 为了生存向死神抗争, “他狠了狠心, 拿起电锯, 对准自己的右腿, 进行截肢……”强忍着剧痛, 一寸一寸地爬着;他一次次地昏迷过去, 又一次次地苏醒过来, 终于活着回去了!以上这个事实材料既符合“坚强”的题意, 又是除了他自己谁也不知道的事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某个事实材料一旦被别人用过了, 你就不能再写了, 再写就是重复、套作或抄袭。这就是记叙文和议论文选材的根本区别, 也是记叙文选择事实材料的铁门槛, 也叫原则。所以, 记叙文选择的事实材料最好是没有被大众传媒公开过的。当然, 如果写小小说可以对某个新闻事实进行艺术加工, 那另当别论。

二、使用“事实材料”的方法技巧不同

议论文在使用事实材料时, 一般只用三五句话, 甚至是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材料, 或者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 截取人物或事件中的某一片段事实。而没必要也不需要对名人轶事再展开详尽介绍和事件的具体叙述描写, 无需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产生、发展、高潮、结局, 无需展开情节、刻画细节。这是因为一方面议论文选用的事实材料是读者非常熟悉的, 只要提一下, 点一下, 读者就会相信和认可。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讲的七位名人。另一方面要注意针对性, 不求完整性。作者在叙述论据时, 不需要面面俱到, 关键要紧扣论点, 侧重写出某一方面的事实, 使论据与论点紧密结合。这是因为每一个事实材料 (论据) 往往蕴含了多方面的话题或者观点, 可以用来证明多个话题或观点, 只要把事实材料中与话题或观点相吻合的部分说清楚即可。如, “中国女排五连冠”这个事实, 可以证明“爱拼才会赢”、“教练知人善任”、“团队精神”、“位置和价值”等等。如“位置和价值”, 郎平是主攻手, 孙晋芳是二传手, 如果让她们位置换一下, 其结果就会不一样。如果在议论文的写作中, 要引用到“汶川大地震”、“神七飞天成功”、“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等材料, 也只能这样处理。否则, 就会出现像一些学生常说的:“我写议论文, 怎么写着写着又像记叙文了。”其根本原因, 就是这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事实材料”在议论文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 还要强调的是, 在议论文写作中, 对事实材料的使用不能仅停留在“摆事实”上, 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到“讲道理”上, 要让事实论据充分“燃烧”, 要对论据分析阐发, 使之能雄辩地论证话题或观点。2005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的智慧》中有这样精彩的片段:“在人类社会中, 双赢的智慧往往更能解决生死攸关的问题。正当曹操率领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攻吴之时, 诸葛亮审时度势, 作出一个可以双赢的决定, 与东吴联合抗曹, 此举不但为吴国抗曹补充兵力提供了良策, 更是为了日后保全自己, 发展自己。即使诸葛亮在历史上并未真正表现过他的才智和在军事上的作用, 但他政治上掌握大局, 尤其如此双赢的举措, 的确为后人称道。诸葛亮的成功, 在于他善于利用自己和外部的力量, 不仅为他国提供帮助, 也为自己造福, 只一计便获得两方面的巨大收获。可见双赢的智慧乃大智慧。”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名人, 智慧的化身, 文章仅引用他“联吴抗曹”这一举措, 加以分析说理, 足以证明“双赢的智慧乃大智慧”的观点。“双赢”恰恰是当今世界所推崇的一种价值取向。

记叙文的主旨, 不是作者直接提出来的, 也不是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出来的, 而是从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和场面的描写中, 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对于文学作品, 作者观点愈隐蔽愈好。” (恩格斯语) “我们反对作品后面矫作的尾巴和生硬的标语口号。” (鲁迅语)

记叙文在使用事实材料上, 恰恰与议论文相反, 写人要求写出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 写事要求写出事件的波澜、事件的意义。写人的文章就要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 要展开情节, 刻画细节, 要把人物放到“三大矛盾冲突中来表现”, 即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人的矛盾和人与自我的矛盾。写人物的语言要富有个性, 写人物的行动要写好“行动描写三级跳”, 即不但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 还要写出人物怎么做和为什么做。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甚至可用幻觉、梦境来折射人物的精神品格。写事的文章, 要有故事情节, 可以用倒叙、插叙、补叙、平叙、追叙, 也可以用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抑扬法、虚实法等技巧编织作品, 使作品更吸引读者, 更耐读, 更有艺术张力。那种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细节、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的记叙文, 绝对不是好的记叙文, 在考场上肯定得不了高分。尤其是生动、传神、感人的细节在记叙文中显得特别重要。如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 文章叙写自己高考前回家, 因家境贫困, 有多年没有吃西瓜了。妈妈从集镇给她买了一个小西瓜。午饭后, 作者幸福地吃了起来, 当她让妈妈吃时, 妈妈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 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作者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接着文章有这么一个十分感人的细节:“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 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 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 于是去灶房找她。可是, 我分明看到, 母亲正背对着我, 啃我吃剩下的西瓜皮……那一刻, 我不晓得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 我冲回房中, 捂着被子哭了好久。”这个细节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很容易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弦, 判为满分在情理之中。

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策略(二) 篇8

文章好比人的躯干,中心论点好比人的头部,而题目则是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题目则是文章的“窗户”了。因此,应该认真对待“拟题”。题目比论点更需要准确、鲜明、简洁。好的题目,或准确揭示文章主旨,或点明论述范围,或新颖别致,都能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吸引读者仔细阅读下文。

题目类型有論点型、范围型、感想型、比喻型、关系型、问题型等。下面以《鸟的评说》为例谈谈题目类型。

例7:根据材料《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鼠目寸光。

拟题举隅:《对〈鸟的评说〉的评说》、《我的评说》(范围型);《让我们换一种眼光看问题》、《如此“评说”要不得》、《嫉妒是进步的大敌》、《要正确对待别人》(论点型);《由〈鸟的评说〉想到的》、《读〈鸟的评说〉有感》(感想型);《我们不能做这样的“鸟”》(比喻型);《评鸟与评人》(关系型);《如此“评说”恰当吗?》(问题型)。

拟题原则:总的原则是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的特点来拟定。从应考的实际来说,最好擬成论点型题目,这样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中心论点明确的情况下,只需把论点句照搬或压缩、简化即可。如果这样做有困难,那就拟成感想型,既简便又稳妥。

高考材料作文写作点拨与优秀例文 篇9

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前进就是倒退。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

1.题目特点。本道题,是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可谓短小精悍、直白易懂,基本没有理解上的困难与审题障碍,但同时,又词约义丰、言简意赅,蕴涵丰赡,富有哲思,想要写好不易,需要写作者用心审读,方可写出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来。

2.题目核心。就是所给材料中的方向错了,前进就是倒退。只有抓住这几个关键词与核心点,才能够保证作文是高度契合题意的,从而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3.题目解读。由上面的分析来看,本道题中的方向,可以指中学生所拟定的长期的、中期的与短期的人生理想、发展愿景和目标追求等方面。同时,也可以指社会上其他的人群,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等。因此,不管是广大的中学生,还是其他行业的人们,或是国家、民族等,所拟定和确立的方向一定要正确、适切,才可以促成理想和目标等方面的达成;方向不可错谬、失当,否则,越是努力前进,必将是更大的倒退,最终也只能是通常所说的南辕北辙的结果,事与愿违了。

4.题目要求。不可忽视,掉以轻心。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就是具体的提醒与要求首先表明写作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观点,阐释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再用一些经典的论据加以支撑,进而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发表作者对这句话的感悟和联想,由此生发和开掘开去,做到以理服人。

5.题目立意。材料作文,是发散思维,而非线性思维,也就是说,针对所给材料,写作者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立意,各尽其妙,各显其能,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为此,本题的立意至少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①惟有方向正确,前进的目标才能达成。可以例举一些名人名言与典范事例予以论证。

②假如方向不对,前进的结果一定是倒退。可以从反面加以例证与说理。有很多事例可以佐证。

③前进之前,应明确方向。即阐述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是前进的基石和保障,不然,就会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④但凡功成名就的人或国家,无不是瞄准方向,并心无旁骛地前进的。这样的实例,古今中外,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⑤方向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为人与做事的成败。可以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得出泾渭分明的结论。

当然,以上只是本道题的几个立意方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写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智慧,能够写出立意新颖、独到的文章来。

6.题目文体。可以是议论文,借助充分、有力的论据,对中心论点展开纵横捭阖、旁征博引的论证与阐释;也可以是记叙文,比如,通过对话或记述一件或几件事情,或者是一个或几个人物,来体现方向正确的重要性,或是方向错误的危害性;还可以用寓言、童话等来谋篇构思。总之,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驾驭各类文体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文体行文。

一言以蔽之,深刻、全面理解所给材料,并将要求结合起来综合思考和布局,是写好本道材料作文的重点与关键。

【写作例文】

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成败

上海闸北区风华中学高三 李瑾如

不管做什么事情,前进的方向一定要正确;假如方向错了,那么前进就意味着倒退。也就是说,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成败。

记得从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是个倔脾气,有一天出门,想要回家时,父母跟他说要往东走才能回家,但他坚持说要往西走,父母怎么说他都不听。他说地球是圆的,不论怎样都能回到家,但结局,也只能是离家越来越远。这虽然只是寓言书上的一个故事,但不正说明了方向错了,走得越远,离目标就越远的道理吗?

但凡功成名就的人,无不是瞄准方向,并心无旁骛地前进的。

毛泽东少年时就定下了报效国家的坚定愿望与远大理想,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好友一起,开始通过不同的渠道,带领湖南的学生们开始反帝国主义的活动,并通过许多活动和事情,展示了他的才能,逐渐成为红军的领导人,直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试想,如果毛泽东当时没有坚定目标,方向错误,又怎么可能带来志同道合的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建立伟大的新中国?

可见,方向正确,才是成功的第一步和基石。

玄奘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终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玄奘没有坚持正确方向,不是前往印度,而是到一个与佛经无关的国家去,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为前进的方向错误,走向歧途的人很多。比如恐怖分子本拉登,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本可以有所作为,为国家做些有益的事,但是他却要复兴阿拉伯王朝,这使他渐渐误入歧途。他选择了向美国开战,撞毁了五角大楼与世贸中心,使许多无辜的人因此而丧失。他的方向选择错了,他用极端的方式,以求得自己愿望的实现,最终,他不仅没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搭上了性命。选错了方向,再怎么前进,也只是离初心越来越远。

古今中外无数的实例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方向的正确,才是抵达理想和目标的保障,否则,就一定会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高考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写作 篇10

上海市育才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作文题是材料作文,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300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受命设计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应用自己工程力学的丰富知识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争辩无效,只好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直到前几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这个秘密。

请从这则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受。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怎么写呢?要求很清楚,“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受”,那么,第一步肯定是选择一个角度了?但是,问题是有哪些角度呢?只有弄清楚有哪些角度才能从中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来写呀!

我们来看看到底有多少角度。

当然材料的类型有很多种,这里不想过多涉及,仅就这则材料来谈谈故事类材料的观点提炼。

有故事就有事件,事件总是由人所为(由动植物所为是寓言),所以只要分析材料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就行了。这样来看,上述材料的方向就有两个:一是“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一是“市政府权威人士”。我们读这则材料就要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

一般的分析分成三步——

1.某人做了什么?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2.做得对不对?或者对,或者错,或者有对有错。判断的过程其实就可以看出你的思想深度,表现你的价值观、人生观。

3.为什么说是“对”(或错,或有对有错)?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其实就是你的观点,即你提炼的观点,或称之为“一个角度”。

我们以此方法分析上述材料。先分析“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的行为,他怎么做的?“莱伊恩争辩无效,只好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说得很清楚。

1.你可以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那么,“对”在哪里呢?你要说清楚。比如说:他既坚

用心 爱心 专心

持了自己的设计思想,同时也做了妥协,照顾到了别人的视觉感受和传统心理。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一种艺术,其实要做成事情常常需要这样。许多创新之所以失败也多因为没有很好地用好那实际上无用的“4根柱子”。

2.当然,你可以否定他的这种做法,认为其有弄虚作假之嫌,但是是他愿意这样的吗?肯定不是的,他是被逼的,可见,有许多“形式主义”其实是“上面”逼出来的。“市政府权威人士”如果能多听听建筑师的意见,或者从谨慎出发,多做些可行性研究,总之,改变作风,也许就不会有今天揭晓后的尴尬了。

我们再来分析“市政府权威人士”的行为。他们做了什么?“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并最终迫使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做出了妥协。无疑,这种做法是缺乏远见的、无知的。可以引起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1.保守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也许是出于善良的愿望,但,他们是无知的。他们只忠于自己的感受和习惯,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有丝毫的突破。从而差点儿扼杀了建筑史的一个杰作。

我们的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崇尚科学”的风气。

2.由这件事情可见创新、尝试之路有多难!每一种创新,每一次进步可能都是与传统的代表——某些权威人士——斗争或妥协的结果。小到一个建筑,大到政策设计,即使是文学艺术的创新,也都无不如此。

经过这样分析,我们就清楚了,可写的角度至少有四个,你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贮备最多的角度就行了。注意!只需选择一个角度,而不是一股脑地都倒出去。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与指导一

一、材料型作文审题角度例析

材料型作文是作文训练和高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常见的作文材料虽只文字材料和画面材料两种,但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为此,弄清材料的基本内涵成为审题必过的第一关。为方便起见,我们把材料分为两大类加以分析。

一、独立型材料的思考角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此类材料反映的是某一种现象,要求学生对之进行深层思考。因其内涵深蕴,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

材料一: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次来中国讲学,一上讲台就提出了一个问题:“2+2=?”结果竞无一人作答,最后罗素说:“2+2=4嘛!”

分析:材料通俗易懂,可到底要揭示什么主题呢?学生也许很容易想到两个角度:①罗素故弄玄虚;②不可崇洋媚外。然细加分析,这两个角度均有偏差。为此,我们不妨作如下思考:2+2=?这本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却难住了一批学者专家?原来,在他们看来,罗素是大哲学家,所提问题定含奥妙,故而慑于罗素的声名,置客观事实于不顾,不敢应声。可见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权威乃是此场面出现的症结。

中心:不可迷信权威,要尊重事实。

总结:此类文字材料命题一般可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思考:1.问为什么;2.通过材料的核心要素来回答为什么;3.看影射什么。

材料二:漫画《无题》

画意简介:一只胖乎乎的大老鼠正悠闲地躺在椅子上看书,书名是《怎样养猫》。

分析:此漫画因无画题,内涵又难以捉摸故而审题难度相当大。众所周知,猫是老鼠的天敌,老鼠为何还要看《怎样养猫》这类书。莫非它想采取什么手段来阻止猫的繁衍、生长。然而老鼠永远也没这个能力。那么老鼠是不是希望通过对猫的生活习性的理解来躲避猫的攻击呢?看来也行不通,因为吃老鼠就是猫的生活习性之一。那么老鼠是不是感到没有猫对自己的生存不利,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呢?一看画中老鼠那胖乎乎的体态,乐悠悠的神态我们马上就可否认这个角度。我们知道,老鼠是靠偷食别人的劳动成果而活的。画中的胖老鼠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生活舒坦之极,一望而知是某些官僚的化身,将官僚喻为硕鼠古已有之。硕鼠缘何得意?关键是没有猫。人们对硕鼠是深恶痛绝的,在鼠害猖獗之时,对猫的呼唤就显得尤为强烈。硕鼠的狡猾正在这,它不是以鼠的身份出现,而是以猫的支持者、呼唤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也就更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君不见某些贪官污吏被捕前还在振振有词地作反贪倡廉的动员报告吗?此漫画的用意正是讽刺这些贼喊捉贼的贪污腐败者。

总结:漫画材料一般可按四步审题:

1.先看画面内容;

2.再看画中语言(画面语言、画题);

3.找画面与画题相统一的内涵。因为画题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

4.看与现实生活中哪方面有联系,找准分析角度。

二、关系型材料的思考角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此类材料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由几个现象组合而成的。其内在关系大致有三种,试析如下:

(一)横式联系。

这类命题大多由两类性质相近或相反的材料组成,要求审题者弄清两者的连结点,再根据这共同点去推导,因做的是表面文章,所以,审题难度不大。

材料三:蚕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献给人们的是晶亮的丝:一只工蜂只能活六个月,但献给人们的是香甜的蜜,而它们对人类的索求却极小。试以《“吐丝”“酿蜜”说》为题写篇议论文。

角度:

①、赞为人民而奉献一生的高尚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给人甚多,而索取甚少: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③、埋头苦干、辛勤劳作。

④、作学问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来加工。

⑤、古人曾叹:为谁辛苦为谁甜——驳中有立:应树立高尚的精操。

分析:①吐丝的蚕、酿蜜的蜂,其共同点是生命短暂,为人类献出自己的一切,②这个角度与第①个角度相似。其区别在它除了给予外,尚谈及所求甚少这一问题。这一“给”一“取”体现的正是一种“牺牲”精神。⑤虽是从蜜蜂引出,但春蚕亦有此类特点,故亦可算切题。但③④均只考虑了一个方面,故非最佳角度。

还有一种情况,材料中列举的是性质相对的两种情况,审题时就要考虑到它的延伸。

材料四: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称为明智之举;往树洞灌水,让滚入洞内的球浮起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读书碰到难懂的句子,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繁难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加“辅助线”,才能豁然开朗。

分析:此材料共两句,四个内容:

对于同样的东西——水,有时要放,有时要灌,且都处理得很好,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还是一个场合问题。像春天,下雨在北方是及时雨,在南方并不见得讨人喜欢,可见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以好坏论之。

中心: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机械照搬,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纵式联系

此类材料从字面往往难以把握其内涵,必须进行纵深思考,方可找到分析的切口。

材料五:某大学校长讲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学生走向社会,就如同猎手走进了森林,我们不应只让他们带干粮,还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猎枪。”

分析:这则材料的难点在弄清“干粮”与“猎枪”是什么关系。众所周知,猎手到森林中干粮带得再多,也有吃完的时候,只有会用猎枪才能保证不挨饿。从这点讲“猎枪”比“干粮”要重要得多。就大学生来说,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再引申一下,从长计议比只顾眼前更重要。通过分析,本材料的中心也就自然出来了。

对纵式联系的材料,审题时必须区分清主次轻重,不可平均用力。

(三)循环联系

这在材料作文中恐怕是最难的一类,学生往往因搞不清它们间的关系而乱谈一气。86年高考文题《树木·森林·气候》便是如此。又如:

材料六:春天雨水勤,田里的小苗长得欢,但是杂草也随之陡长,与小苗争水争肥。农夫抱怨道:“雨水勤了,害得我多花工夫去锄草。”请以《雨·苗·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分析:本题须认清“雨”、“苗”、“草”之间的关系:雨勤,则苗、草齐长;无雨,虽草不能生,但苗也得死,不能因怕草长而连雨水都不要。要想苗长得好,雨水是不可少的,锄草也是必要的。联系实际,改革开放,读书等等,均是同理。

小结:很显然,对具有循环关系的材料,首先应搞清几者之间的循环关系和内在联系,找准最佳议论角度,通过辩证地分析问题,才能使议论富有说服力,避免片面性。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1.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

用心 爱心 专心

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2.从抓住材料的关键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3.从辨明关系入手。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再看一则材料: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也是依存关系。据此,我们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

用心 爱心 专心

之堤,溃于蚁穴。就此立意即可。

4.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一、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它在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有的同学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分割蚕食,片面立意。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再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②多角度原则

很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

用心 爱心 专心

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③明限制原则

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强,必须要明确材料题旨来确定立意。如这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④倾向性原则

有些材料,客观地叙述一件事,说明事物或现象,不带命题人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有些材料则正好相反,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这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二、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如何快速审准题意,是材料作文成功的关键。

审题方法:找关键词句法。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材料: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馐枪畔@拔叭搜抢锸慷嗟玫贸龅慕崧邸L炀煲澹嗣亲鸱盍?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把嘧樱阍诤未υ蕉俊保⒔笤谘嘧拥耐壬稀5诙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牧先斡玫秸飧龃视铮昂闷嫘氖顾戳艘徽胖教酢保靶车暮闷媸挂桓霰恍欧盍?400多年的谬误„„”再加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材料:洛伦兹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核心之一迓鬃缺浠环匠瘫闶撬慕茏鳌H欢狈⑾终庥肱6俚木允笨展巯嗝苁保H涣耍蛭鞘蔷洌蝗葜靡伞R荒曛螅蛩固棺叩秸饫锸币灿龅搅送奈侍猓煌氖牵蛩固购廖薰思傻爻迤屏伺6倭ρУ氖浚秤杪迓鬃缺浠环匠桃匀碌奈锢砗澹佣贾孪喽月鄣牡?

找出关键词句“不容置疑”、“毫无顾忌地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束缚”,似乎矛盾的关键词语包含材料的主旨:敢于质疑是成功的阶梯。

审题方法:以果溯因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材料: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一切从实际出发。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用心 爱心 专心

敢于尝试,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也可以从既要勇于尝试又要讲究实际立意。

材料: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空间不宽

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井

果鲤鱼

鲫鱼

米虾

空白

追溯

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审题方法:联系实际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然而有的人总感到不如意,总想让“千里马”与“老黄牛”搞优势互补,从而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这则材料谈的是人们对“千里马”与“老黄牛”的态度,如果将材料中的动物联系到人类社会,学生自然容易找出材料的主旨: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审题方法:领会寓意法。

材料: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则寓言分两个层次:第一层讲一只蜗牛好高骛远,立志大而不当,结果两次“宏伟”的计划都因不切实际而最终流产;第二层讲这只蜗牛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于草丛之中。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蜗牛悲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立志不切实际;二是不肯脚踏实地,不肯从干好平凡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材料: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正面:1.独立思考是可贵的精神素质

2.正确的行为导向来源于独立思考

3.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走出盲从的迷谷

4.多分析,多比较,方能鉴别是非

5、.真知从实践出,真理从实践来

6、试一试是成功的开始,敢试才会有成功

反面:.1、人云亦云,自陷困境。

2.缺乏独立精神的人只能扮演依附攀附的角色

3.大脑长在别人头上的人是可悲的

4.盲从没有出路

用心 爱心 专心

文章来自: 学习考试网(情景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法

怎样写好情景材料作文?第一,阅读全文,弄清大意。第二,舍次留主,抓住关键。第三,分析推导,提炼观点。其中第三点,是写好情景材料作文的关键。怎样提炼观点?方法有三种:

一、因果推导法

示例1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醇尊陈之饮器,大小具列焉,织草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己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勿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己而取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数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逐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嬉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大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根据上面的材料,我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阅读全文,弄清大意。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猩猩面对山里人的诱骗,由清醒理智,对设圈套的人的反感、厌恶,到后来到底禁不住酒的诱惑,终于喝得越来越多以致酩酊大醉,最后落入山里人的圈套而导致全军覆没。

第二步,舍次留主,抓住关键。猩猩们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卒不免于死”。是什么原因使猩猩们“就挚而死”呢?文中结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贪为之也”。第三步,分析推导,提炼观点。导致猩猩死的原因,是它们经不起考验和诱惑,好酒贪杯,本性难改。尽管猩猩们开始时头脑清醒理智,曾经与诱惑抗争,但是它们的防范不是善始善终,不能坚持到底,因缺乏毅力而以失败告终。依上述诸多“原因”可提炼以下观点:

①贪婪=自取灭亡 ②要克服自身的缺陷

③要立场坚不动摇 ④要有毅力持之以恒

由以上分析可知,因果推导法是由材料的结果出发,向上逆推出事情的原因,就其原因而提炼出观点。

二、比较分析法

示例2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用尽全力,跃出势必使它葬身的滚烫的油锅,跳到锅外安然逃生。过了30分钟,实验人员用同样大小的铁锅,在锅里放了大半锅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在锅底用炭火慢慢地烧着。开始,青蛙很惬意,等到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使它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一切已经为时已晚,它浑身乏力瘫软,呆呆地躺在水里坐以待毙,这只可怜的青蛙就这样葬身于锅底。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一步,弄清大意。讲的是有关青蛙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二步,比较异同。这是一次对比性实验,同一只青蛙,同样的锅。实验的过程不同:第一次是滚烫的油锅,第二次是锅中的水由冷水变温水再变成沸水。实验的结果不同:第一次是奋力跃出,第二次是坐以待毙。

第三步,提炼观点。青蛙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它能警觉则得以生存,但当危险在平安环境里悄悄来临时,青蛙则由囿于安逸而放松了警惕,最终因无力反抗而葬身锅中。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要防患于未然

③和平环境里更要具忧患意识

由此可知,比较分析法是将不同的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作比,判断其利弊得失,由此得出结论或观点。

三、归纳总结法

示例3

绵羊开店

绵羊先开了家理发店,刺猬第一个光临,绵羊给它烫了一个跟自己一样的卷发,刺猬气坏了,因为它的头发是防御武器,这下可没用了,于是告到工商局,绵羊的执照被吊销。绵羊只好改开缝纫店,乌鸦第一个照顾生意,绵羊给它缝了身跟自己一样的白衣服,而乌鸦的家族从来就忌讳白色,以“恶意伤害”之名起诉,绵羊的营业执照又被吊销。屡败屡战的绵羊接着又开了家饮食店,狐狸是第一位顾客,绵羊给了它做了份自己爱吃的炒青菜,而狐狸一贯吃的是荤菜,从不吃素菜,后果不难预料,绵羊又被吊销了营业执照。

第一步,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绵羊三次开店均告失败的事。

第二步,绵羊三次开店为什么失败了呢?给刺猬烫发,使刺猬失去了防御武器;给乌鸦缝白衣,犯了乌鸦家族的“忌讳”;给狐狸吃青菜,有故意作弄之嫌。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切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顾实际情况,只能是屡战屡败,不仅害人害己,自己也得不偿失。由此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凡事要实事求是

③一切要为他人着想 ④不能一刀切

由上可知,归纳总结法是从同一材料的不同方面或不同材料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找出其本质特点,以此来提炼观点。

文章来自: 学习考试网(供材料题意作文模拟操练

用心 爱心 专心

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

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

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地对天问道:“你是怎样才赢得人间的赞美呢?” 天回答道:“我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所以我能忘我地无私奉献,才赢得人间的永远赞美。”地赞叹道:“你包容万物,容纳众生,无私奉献,你真是无愧天之绝美呀!”

天对地问道:“你是怎样才赢得人类的赞美呢?” 地回答道:“我无所不忍,无所不载,所以我能真诚无私地奉献,才赢得人间的永恒赞美。”天赞誉:“你无所不忍,无所不载,无私奉献,你真是无愧地之壮美啊!”

智者说:“能容才大,能献才惠,能忍才威,能载才美,能认识自己,能看清别人,这是人生大境界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个人与集体、普遍联系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品德是人生最美”“认清自己的位置”;从天与地的对话中可以提炼出话题“包容”“奉献”“忍耐”“承载”等。

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用心 爱心 专心 15

对于“人生”,中国和美国的辞典上解释不同。中国的辞典上说:“人生,人的生存和生活。” 美国的辞典上说:“人生就是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你是怎样看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这个材料审题难度不大,可以结合两种说法写作,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说法写作,也可以自己另外提出说法写作。

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顶被丢弃的皇冠寂寞地躺在荒草中,一群寻找食物的蚂蚁正要从这里经过。无聊的皇冠看着这些忙忙碌碌的蚂蚁,便嘲讽地说:“你们这些小东西,整天忙忙碌碌,能做什么呢?”一只小蚂蚁看看皇冠,说道:“是的,我们很卑微,我们很弱小,可我们的身上同样拥有奋进的力量。”听了小蚂蚁的话,皇冠不由得笑起来:“哈哈,你们有力量?想当年,在皇宫的时候,我才叫有力量呢,我一声令下,可叫千万人生也可叫千万人死,谁能不服从我的命令?谁能有我的力量大?”小蚂蚁听了皇冠的话,说道:“好吧,就让人们看看到底什么才是力量。”说完,叫来千万个同伴将皇冠掀起,在惊慌失措中,皇冠被弱小的蚂蚁们推动着滚动起来,一直滚落到了万丈悬崖下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材料总体上反映了发展变化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大与小”“强与弱”“力量”;从蚂蚁的角度可以提炼出话题“团结就是力量”;从皇冠的角度可以提炼出话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⒍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我比别人聪明一些的,是我知道我的无知。——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②无知者比有知者更自信。只有无知者才会自信地断言,科学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

③任何时候都不应自诩无知,无知就是无能。——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文学评论家)

④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可以确信:世间大部分不幸都来自无知。——爱尔维修(法国哲学家)

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为主题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16

[审题指导]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可以综合谈应该怎样对待“无知”,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谈“无知”,也可以从肯定角度谈“无知”。

怎样提炼和表现文章的主题

主旨,即我们平常讲的中心思想。《现代汉语词典》对“主旨”一词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这一解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进文章中的材料本身所蕴含的主要思想意义;二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材料本身所隐含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是主观的,主旨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没有客观材料这一思想载体,作者的意图就无法表现;没有作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蕴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意义也就不能被发掘和表现出来。材料是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得以表现的基础,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是材料中自然存在的思想意义得以升华和表现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说,主旨由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和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两个要素构成,最终体现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观点和主张等。

现在,人们习惯于把主旨称作主题,二者有没有区别呢?主题是指通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体现出来的一种主要的思想。这种思想既包括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又包括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见解,所以也叫主题思想。原来人们把一般记事、抒情类文章的中心思想称做主题,而把论述类文章的中心思想称做主旨。现在,各类文章的中心思想都称被作主题。主题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由于文章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者总是力图通过文章来说明某个问题或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因此,任何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主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性,即它来自现实生活,是作者通过观察社会、体验生活而得到的客观结论;二是主观性,即带有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三是观念性,即主题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作者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结果;四是时代性,即任何一部作品的主题都体现着时代精神。由主题所具有的这几个特征来看,它不仅包含作者思想方面的观点和主张,而且包含着感情方面的褒贬和爱憎,比主旨涵盖的范围更大一些,用它作为文章中心思想的代名词更合适一些。

主题的另一涵义相当于广义的题材概念,指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爱情主题”、“战争主题”等。

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在一篇文章中,主题的正误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二是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谋篇布局和写作技法的使用等。在动笔前首先确定好主题,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法的使用等就有章可循,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那么,怎样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呢?

要谈主题的提炼问题,首先要看主题的获得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是再细微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人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使人有所认识和感悟,形成一个确定的主题,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在与人的交往中,对方细小的一个动作,可能使你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让你产生一种亲切感,可能引发你的联想与思考,继而使你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在与人的交谈中,对方一句无意识的话语,也可能给予你一种启示或启发,使你的思想深处有所触动,从而形成一篇短章。闲暇时散步,目光所触及的一景一物,都可能引起你的想象与联

用心 爱心 专心

想,在你的大脑中幻化出优美的意境,在你的笔下成为一篇美文。在阅读图书或浏览报刊时,其中所写引发了你的联想,使你对某个问题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或感悟,在大脑中凝结为一种的思想,一个明确的主题就产生了。由此可见,主题的获得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感悟,是以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基础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记、可议、可评的现象和事实,我们会时时处处有感悟、有感想、有感动,所以主题的提炼就显得十分容易了。

从主题产生和获得的过程来看,提炼主题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发掘客观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二是要用心去感知和体验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来寻找和发现问题,去寻求感悟和感动,从中提炼出好的主题。

联想是发现客观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联想总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事、某物为出发点的,联想的翅膀一旦张开,就必然会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把这一事、一物和生活中的种种事物联系起来,促使作者的想象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使作者有所感悟和发现,最终发掘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讲,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通过联想,使生活中存在的客观事实与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使其内心深处迸发出思想与感情的火花,继而使其思想和感情得以“燃烧”、“升华”,最终凝成好的主题。

在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由于我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思想尚处于一种“成长期”,因而在提炼主题时不要一味地求“大”,主题过大,以我们大部分同学现有的知识与思想实际不易做深做透,难免会出现主题不突出、不鲜明的问题。事实上,一篇文章是否感人并不在于主题的大小。例如:

回报母爱

吃面条时,不小心掉了一根在地上。不知什么时候,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刚孵出不久的小鸡来到身旁。那些小东西一见地上的面条,便抢着拉扯,可惜力气太小,彼此拖拉了一阵,面条依然完好无损。在一旁的母鸡见了,便上前一步,用嘴把面条啄成一段一段,让小鸡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它自己却一点也没吃。

看着这个场景,我想到了人类的母爱。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一个母亲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无私的奉献:扶子学走路,教子学说话,送子去求学„„每一个母亲在为孩子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从孩子那里得到回报——世间的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据说,鸟类有着回报母爱的美德——当母亲年迈不能自己去觅食的时候,小鸟会捧着食物回来奉养自己的母亲。和鸟类相比,人更应该懂得回报——我们将拿什么来回报那无私的母爱呢?(湖南 屈妙和)

这篇习作从一只母鸡对小鸡的关爱与呵护展开联想,以鸟类回报母爱的美德做铺垫,提炼出了人类“回报母爱”的主题。

联想不仅仅是一种提炼主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升华主题的重要方法。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如果仅仅写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样的实景,而没有借助于联想的翅膀,由自身的不幸遭遇联想到普天下的受苦人,由衷地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激情呼喊,其诗味与情味就淡而又淡了。

文章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人与事是构成生活的主体,因而写文章其实也就是写人和事。任何人和事都有文章可作,写得怎样,作得如何?在于大脑的加工和提炼。主题的提炼,实际上就是在平凡的人和事当中,去寻找和发现问题,去寻求感悟和感动。例如:

元 宵

今天是元宵佳节。早晨,一觉醒来,睡眼朦胧地来到饭桌前一看,我眼睛即刻瞪得跟元宵似的——桌上放着炸元霄、蒸元霄、煮元宵,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吃了一肚子元霄。妈妈见我没吃多少,便说:“早上吃不下东西,妈给你留着中午吃吧。”一句话,我差点没让最后一口元霄噎住。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午,逃难到奶奶家。奶奶见我来了, 高兴得不得了,忙摆桌子吃饭。一边往桌上放碗,一边笑呵呵地对我说:“快来吃,奶奶特意为你煮的元霄。”一句话说得让我叫苦连天。既然特意给我煮的,胜情难却,只得硬着头皮吃了。

晚上,为了不再受“煎熬”,我拒绝再去奶奶家,一口跑回我的家,这时,我宁可吃点残羹剩菜也不想再见到那“可爱”的元霄。妈妈见我回来,很高兴地冲我喊到:“怎么才回来呀?元宵我还给你留着呢”。一句话说得差点让我背过气去。哎,饥肠辘辘,没办法,我只好龇牙咧嘴地又吃了一肚子元霄。

晚餐过后,我再没心思看元宵晚会了,怕又看见元霄。于是,便愁眉苦脸的一头倒在那元霄似的被窝里。(吉林 董雪扬)

这篇习作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直笔实写,表现了“爱的伤害”这样一个主题,读来让人深思。类似于文中所写的事情,我们同学大都经历过,如妈妈拆看女儿的信件、不让孩子一个人出门,等等。为什么我们未能将其写成文章呢?主要还是缺少分析和提炼,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主题提炼出来了,怎样在文中表现和突显呢?突显主题的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 1.标题点旨 所谓标题点旨是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人们习惯于把标题比做文章的眼睛,用集中概括文章主题的句子做文章的标题,可以突显文章的主题。2.开宗明义 所谓开宗明义,就是一开篇就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刘增山的《秋魂》的开篇——“人们啊,你可知秋天为何有一个丰厚的收获?因为它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一开篇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使得文章主题明确、突出。3.片言居要 所为片言居要,就是在行文的关键处设置“文眼”句来突显文章的主题。“文眼”句是指诗文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凝聚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到文章的全部精神。如《弈喻》中的“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就是能够揭示和突显文章主题的文眼句。4.呼应显旨 所谓前后呼应,就是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提一下。前后呼应是强调和突出文章主旨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想家》一文开头写“在外求学的哥姐回家喊想家”,末尾写“等到下次回家,我也要喊:好想家!”就是前后照应,能够很好地突显“想家”这一主题。

5.篇末点题 篇末点题是指在文章的末尾用简明的语言直接点明主题,或运用议论、叙议结合或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等手法揭示和突出文章的主题。如《石缝间的生命》末尾的一段文字——“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憾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这段议论文字揭示和突显了文章的主题。

6.紧紧围绕主题选择和组织材料 主题从材料中提炼出来,还要依靠材料来支撑。紧紧围绕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是突显主题的根本方法。如《想家》一文所用的材料都是紧紧围绕着“家”来选的,因而主题十分明确、集中和突出。

7.欲扬先抑,突出主题 所谓欲扬先抑,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时先贬抑它,然后笔锋一转,对其进行褒扬。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怎样提高语文能力

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强弱,不仅决定其生存和生活质量,而且决定其事业上的成败。语文能力强的人,鉴赏力强,兴趣广泛,富有生活激情,时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活得轻松、愉快;语文能力强的人,识别和判断能力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解决问题思路开阔,富有创意,具有超人的做事能力;语文能力强的人,感情丰富,心地善良,与人为善,与世无争,颇有君子之风。古往今来,为人们留下美谈和佳话的多为文人。屈原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

用心 爱心 专心 20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一多宁可饿死都不食美国面粉的气节,无一不是文学净化灵魂的结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能力强的人,思想自然就丰富。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这些思想大家,无一不是语言运用的大家。也许,他们是因为先有了扎实的语言功底,然后才有了博大的思想。

文学作品是感情的载体,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与营养剂,它可以使人的灵魂更加地纯洁和高尚,使人的胸怀更加地博大和宽广,使人具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气质。

文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文学作品可以引发人的想象与联想,使人的思维更加地敏捷,使人的视野更加地开阔,大大增强人的创造性;文学可以大开人的人生之路,使人活得更加地充实。语文能力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呢?

一、老师们都错了吗?

从小学到大学,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同学们一直在学语文,可是绝大部分同学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培养起来:拿到文章读不懂,提起笔写不出来,有时候硬“挤”一些出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让人不知所云。

学了十几年都没有学好,是不是语文很难学呢?不是。语文不仅是学校里所有课程中最好学、最有趣,学起来最轻松的课程,而且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有所提高的一门课程。既然这样,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语文课,结果还是学得一塌糊涂呢?学习方法不对。方法错了,路子偏了,自然就学无所获了。这就好比学长跑,一天到晚看运动生理学,想方设法地加强营养,跑鞋买了几十双,可就是没有坚持不懈地去进行实际训练,这样长跑能力能形成吗?

当学生问老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能力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这样来回答:多读。于是学生就按照老师指点的方法去做。结果怎么样呢?花费了不少的时间,读了不少书,语文能力还是没什么提高。难道老师们指点的方法错了吗?没错,但也不完全对。

读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这没有错,关键是怎样一个读法的问题。这里的“读”指的是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而不是泛读,更不是现在一些人所热衷的速读。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可以统称之为“精读”,其与泛读与速读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精读不但是获取知识、接受感情的熏陶和思想的濡养的途径和方法,而且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手段。速读则不然,它是已经形成的阅读能力的单纯应用。

换一个角度讲,读了一百篇文章而没有一篇读深读透,实际等于没读。语文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一个“透”字,文章读透了,才能受到其思想的感染和感情的熏陶,化文章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才能体会到其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绝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不好的原因出在读的方法不当上面。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泛泛而读,读无所获,缺乏思想积淀。

用心 爱心 专心 21

很多同学读书,都是囫囵吞枣地读,不求甚解。这样读书,语文能力自然无法提高。为什么呢?阅读理解能力实际上是对文章思想的消化、吸收能力,自己的思想很浅薄,怎么能消化和包融文章的思想呢?这个道理正如大海与细流。大海因为它的博大深广而能容进天下细流,而细流因其浅薄而难纳海之一瓢。只有当我们的思想十分的丰富时,我们消化、吸收文章思想的能力才强,也就是说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增强。每读一篇文章,将其读深读透,化其思想为我们自己的思想,这样日积月累,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博大精深,理解和消化别人思想的能力就大大增强,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与此同时,思想积淀深厚了,自己的处世思想和人生观也就形成了,对待生活中人和事的看法也就多了,表明自己态度的欲望也就强烈了,表达能力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十分可惜的是,我们同学读书绝大多数都是浮光掠影地读,只猎其表层上的新奇怪异与荒诞离奇,没有深入到书中去,读的书虽多,吸收的思想营养极少。尤其是现在的网络小说、鬼怪故事和武侠作品,看起来热热闹闹,抓得人心里痒痒地舒坦,可就是缺少思想营养。青年人读这样的作品如同吸食精神毒品一样,易上瘾,不仅会荒废学业,而且会荒废心田。这样的书读得再多,语文能力也培养不起来。

(二)诵读不够,语感较差。

阅读理解能力也好,写作表达能力也罢,其中一个核心性的构成因素是语言的感受力。语感强,断句能力就强,捕捉词句意思的能力就强,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强;语感强,写出句子来就语气贯通,语意贴切,文从字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提不起笔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感太差,写出来的东西语气不贯通,词语搭配不当,语病随处可见。造成语言感受力差的原因有二:一是诵读不够,二是外语学习对母语学习的干扰。诵读是眼、耳、心、口多器官并用的一种感知活动,可以多途径、反复而又强烈地刺激人的神经中枢,使人的大脑对所诵读的对象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大脑对所读内容的记忆力,而且使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句子构成的语序、句间关系以及句式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被有效地感知和储存,这些信息一旦在大脑中生成牢固的根基,作为一个潜规则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就可以用来反观最新感知的语句是否合乎其规范。因而,诵读得多了,大脑中语言要素的潜规则就形成了,语言的感受力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培养语言感受力一定要“正确”。也就是说用于诵读的文章语言必须规范,这样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语言潜规则,即形成正确的语言感受力。只有大脑中形成的语言潜规则是规范的、正确的,才有可能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也才能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这就是我反复强调鬼怪故事、武侠小说这类东西青少年不能读的原因,因为这些东西读多了,就会破坏同学们已经形成的语感,降低同学们语言感受的正确率。外语学习对母语应用能力形成较大冲击的道理与此相同。

(三)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缺乏语言要素的积累。

现在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绝大部分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具体表现在读书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很少有人能翻开字典或词典来查一查,学一学,把它掌握了,积累下来。只有极个别的人在这时候还问一问老师或同学,绝大部分人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都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22

跳过去。这样以来,不认识的字以后再遇到仍然是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永远都不理解,其结果是字词的积累量很少,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怎么能培养起来呢?

要学好语文课,身边随时都得带上字典和词典,有不认识的字或词,及时地查一查,学一学,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理解能力自然就强了。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不但绝大部分人从不带字典和词典,有些人读到大学了还不会查字典和词典。

(四)读书不看注释,望文生义。

课文中关于词句的注释中含有极其丰富的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句和文章的意思,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然而,很多同学读书从来不看注释,望文生义,曲解、错解文章的主旨,这样不仅不能获得正确的思想濡养,而且不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如此读书,读的书可能很多,但收获微乎其微。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讲,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能力是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一天掌握一个字、一个词,这都是不小的进步。因为人只要掌握两三千个常用的汉字一生就够用了;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伴随着词语的不断积累、知识的不断增加、思想的不断丰富而不知不觉地在提高。这就好象青少年的身体每一天都在增高而却感觉不到一样。语言学习本来就这么简单。

从更高一点的层面上讲,语文基础知识是渗透在一篇篇的文章中的,从这一课的注释中学一点语法知识,从那一课的注释中学一点修辞知识,逐渐累积起来,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有了基础。

正是因为绝大部分同学在读书时存在着以上几个问题,因而他们的语文能力迟迟培养不起来,给人们造成了语文能力很难培养和提高的错觉。当然,学生学习方法的错误,与老师和教科书的错误引导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几乎是所有的老师和教科书都在强调精读与泛读、速读的结合,从其造成的结果来看,这确实是一种误导。其实,泛读与速读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几乎没有作用。

精读是语文学习的法宝,其包括的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四种方法处在不同的层面上,具有各自的独特作用,要全面兼顾,不可偏废。

诵读是强化语感、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它十分简单,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常常被广大同学所忽视。道家有一句话:“大道至简”。这句话用来概括诵读这一方法的巨大作用是再恰当不过的。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诵读就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它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发掘出来的。如同练武的人蹲马步桩一样,不知不觉中功夫就练成了。

研读是将文章读深读透的精读方法,其要点是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深透理解,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接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的儒养。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知识积累,二是丰富思想。

品读是从艺术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鉴赏,是对文章进行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其目的是从文章中获得美感体验的同时,学习和借鉴文章所使用的一切艺术手法,并将其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为自己的应用能力。品读文章的道理与品茶相似,再好的茶大口大口地喝都喝不出兴致来,因为茶的清香是淡淡的,必须细细地品味才感受得到。

心读是精读的最高层次,是在对所读文章深透理解的基础上,读者的思想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相互撞击,作者的感情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相互交融的一种阅读境界。这是将作品的思想化为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感情融铸进作品的一个过程,具有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增强读者情感包融性的巨大作用。

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想象和联想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石。想象和联想能力差,就很难“披文以入情”,即很难进入文章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如此,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为什么呢?因为写作过程与阅读过程都是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具体的生活情景与艺术形象。一部作品的诞生过程实际上是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通过大脑的形象思维活动被压缩进语言符号的过程;阅读实际上是通过想象与联想活动将创作过程中压缩进语言符号的人、事、物、景等释放出来,让其浮现在大脑中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由于已往绝大部分同学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因而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十分缓慢。

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做起来十分简单。因为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能触发人的想象与联想,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最容易被身外的事物牵出思绪来。比如说,看见路上开过来一辆宝马车,就可能会进入一种幻想:想着自己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了一手绝活,许多单位都争相聘请,开出的年薪一家比一家高,有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还答应给配一辆宝马车;看见一对青年男女在公园里散步,就联想到再过几年自己也领着女朋友到此来踏春赏景、湖心泛舟。人总是有思想的,人的思想时时在受着外界事物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出想象与联想来,这为我们想象、联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基础。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阅读和鉴赏诗歌是培养和提高想象与联想能力的重要途径。诗歌是想象与联想的产物。写进诗歌中的人、事、物、景等形象中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极易与读者的内心发生碰撞,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与此同时,诗歌形象与意境的审美特质可以诱导着读者对形象思维的乐此不彼,强化和提高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对艺术形象的形象思维再造没有严格的对错概念,这就为读者充分地展开想象与联想,自由大胆地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得以迅速地发展。比如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扁舟子”是个什么人,谁也不能给他以确定的结论。正是因为他身份的不确定性,所以你想他是什么人他就是什么人,只要赋予他以相思的情感就没有偏离诗歌形象塑造的本色;再比如说,《诗经·采薇》一诗中有几个士兵形象?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这首诗是写“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述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我以为其中至少有两个士兵形象,这两个士兵一边干活,一边发牢骚,这样想象再造可以使诗歌显得更加地生动和有趣,也更加地接近于生活的真实。

(三)多读作品赏析类的文章

现在有很多同学拿到文章后不知道如何分析。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二是不清楚应该分析些什么,三是不会分析。要解决这些问题都不难——多看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些作品赏析类的文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阅读、分析、理解和消化吸收力自然会大大增强。比如说,认真地将本书中每一首诗歌后面的赏析文字读一读,同学们就能感悟出诗歌阅读分析的要点,明确诗歌分析的切入点,学会诗歌欣赏的方法。

应当注意的是,阅读赏析类的文章,常常打上了鉴赏者的思想和感情烙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读这类文章时我们要持以批判分析的态度,取其可取之处,摒其偏颇之点,千万不可一股脑儿地吸收过来。否则,我们的思想就会被作者所奴化,感情被其异化,就会失去我们自己的主见,表现在分析、鉴赏活动中就很难再有我们的真知灼见。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分析各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对此,我们都应该品评、体味一番,一是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大开我们的思路,二是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四)读一些哲学著作与伦理学著作

文章是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化文章中的思想到自己的大脑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化文章中所寄寓的情感入自己的内心以扩大自己的情感的包容性的过程。这就要求鉴赏者自己有比较丰富的思想,有博大的胸襟。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是博大的、深邃的,才具有吸收和消融文章思想的能力,只有自己的感情是纯洁而高尚的,才能包容文章中所寄寓的情感。

要丰富和博大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自己情感的包容性并不难,多读一些哲学著作和伦理学著作就是丰富自己的思想、扩大自己情感包容性最有效的一个途径。比如说,读透了《老子》和《庄子》,我们的思想就变得博大了,读透了《论语》和《孟子》,我们的灵魂就可能纯洁和高尚了。

海因为有博大的胸怀而能成其大,人因有思想的博大与深邃才能消化、吸收和化用一切思想,最终成为大家。多读一些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使我们的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使我们的胸怀显得博大起来,这样对文章思想和感情的消融力就会大大增强,我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就会迅速地得以强化和提高。

(五)多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现在绝大多数同学的语文能力很差,与基础知识的贫乏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说,你不知道诗歌比、兴手法是怎么回事,就体会不到《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的妙处;你不清楚排比这一手法的作用,就很难体味到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如此,知识的贫乏,还可能导致对词句含义与文章思想的错误理解。比如说,乐府民歌中的《上邪》一诗:“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上下文意思来看,这里的“雨”只起了一个音节搭配的作用,与“雪”构成了一个偏义复词,而很多书上将此处的“雨”解释成了“动词,下的意思”,这样的解释错误便是由知识的贫乏导致的;又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从诗句对仗的角度看,“雨雪”与“杨柳” 相对,这就决定了“雨”在此只能是一个名词,不能是一个动词,它和“雪”构成了一个偏义复词,只起了一个音节搭配的作用。十分可惜的是,长时间以来,很多大、中学教科书都将其解释为“动词,下的意思”。就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采用了这一以讹传讹的解法:“雨(yù)下雨。《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见该书1925页)

要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应做哪些知识储备呢?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因此,我们首先应做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其中包括: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有了这些起码的知识,我们的阅读活动就可以顺利地开展起来,进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充实和完善,最终达到博学而致用。

总起来讲,现在绝大多数同学的语文能力很差,是学不得法造成的。只要我们走出快速阅读的误区,坚持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读一些哲学和伦理学著作,多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同学们的语文能力就能够迅速地培养起来。

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

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构造,表现在写作过程中就是对材料的组织安排和谋篇布局。如果把主旨比做文章的灵魂,材料比做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结构的设置使凌乱的材料有序地排列起来,使零散的材料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使材料本身隐含的意思明朗化。

(一)结构的构成要素

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虚实与详略和标题等内容。1.段落和层次

段落,是文章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文章层次的基础。它是作者在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而形成的文字停顿,在形式上有换行、空格的明显标志,段落又称“自然段”、“语段”。段落的形成,是由客观事物、客观事理内部联系中的基本成分决定的,它反映了作者思维进程中的基本步骤以及各步骤间的连接和停顿,使文章眉目清楚,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内容。

段落必须具有单一性、完整性,要匀称得当、长短适度,各段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上下段之间要自然衔接。段落以其包含的内容可分为单义段、兼义段;以其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表现为开头段、中间段、主题段、引语段、过渡段、小结段、注释段、结尾段等;以其表达的方式和功能又表现为描写段、抒情段、议论段、强调段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段落由一个或多个句子构成。其内部结构一般表现为以一个中心句为主,其他句子从不同侧面为集中表达中心句的意思服务。各句子间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转折、因果等逻辑关系,这些关系决定了段落的结构类型:总分式段落、并列式段落、承接式段落、递进式段落、选择式段落、解说式段落、转折式段落和因果式段落。

分段的主要目的是使文章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易于理解。分段要注意各段之间意思的连贯,使文章脉络通达,分之成段,合之成篇。文章划分自然段的多少,以意思表达准确、清楚、层次清晰为基本原则,应灵活掌握,酌情而定。

层次,也叫“结构段”,是指出于表达主旨的需要而在文章内容的安排上所呈现出的一种内在的组织形式,它是大于或等于自然段的一种文章的结构单位。

层次和段落不同,它是全文的内容次序和结构单位。一般一个层次包括几个段落,也有一个层次只包含一个段落的。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思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文章分成了诸多自然段。同时又按照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几个自然段来共同说明相对较大的话题,就组成了一个结构段。结构段与文章的主旨有比较直接的关系,结构段的话题有时就是全文主旨的一个方面,几个大的结构段共同围绕文章的主旨,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2.开头、结尾和文眼

开头是指文章的起始部分,古人称之为“起笔”、“发端”。开头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居于全文“定调”的地位,是作者思路的起点。好的开头可以使文章一气呵成,条理清晰,更好地表现主旨;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吸引读者进入阅读状态。如余秋雨的《都江堰》一文的开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开头要从文章的全局出发,要从文章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出发,考虑恰当的方式;入题要快,行文切题,写得引人入胜。开头常见的方式很多,如开门见山、起笔释题;或介绍人物、或记叙事件、或描写环境、或交代动机;可抒情、可提问、可用反语、可摘言引语等。

文章的开头应该“先声夺人”,应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哪种思路去写开头,都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客观效果。

结尾是指文章的收束部分,古人称之为“收笔”。结尾在文章中常常起深化主旨的作用,应该力求写好,使其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

结尾是文章结构中的重要环节,构思时应从全局出发,与开头一并考虑——执笔前考虑好结尾,写起来心中才有底,思路才会顺。结尾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写得依情顺理,水到渠成,恰到好处,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结尾常见的方式很多,如卒章显志、篇末总结、篇末提问、篇末呼告、抒情收篇、哲理收篇等。

文章的结尾一般要“发人深省”,要能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如果把话都说尽了,明白倒是明白,但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使文章主旨表现的效果不佳。如小说《**》的结尾:“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文眼是指诗文中那些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像一个人的眼睛,凝聚着文章的全部精神,从中可以窥见文章深刻的意蕴,是一篇作品艺术构思的“焦点”。朱自清的《绿》,表现喜出望外、异乎寻常之爱。文章起于“惊诧”,终于“惊诧”,主体部分前注后顾,映衬对比,层层拓开,说明为什么“绿”之美能使人“惊诧”,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造。文眼是作者经过艺术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聚光点”。写文章要立“文眼”,作为统帅材料和结构全文的出发点。

3.过渡和照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27

所谓“过渡”,一般是指段与段之间意思跳跃性较大时,一层意思说完之后要用一些词语、句子、段落标明或提示而转到另一层意思。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过渡,在文章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能使两层意思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文脉一气贯通。

在实际写作中,大多数文章都需要用过渡语言,或用过渡词,或用过渡句,或用过渡段,使文章前后连贯,形成一个整体。怎样运用过渡语言呢?一般分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当文章上下层次的内容比较单一,两层的意思相近,或者两层意思转换、跳跃不大的地方,可用过渡词或词组。时间转换用时间词,地点转换用方位词,表示意思转折的用“然而”、“但是”、“可是”等,表示结论的用“由此可知”、“可见”等,表示因果关系的用“因为”、“所以”等,表示总结的用“综上所述”、“总之”等。

二是当上下两个层次内容比较复杂,层次跟层次之间意思有较大转换或跳跃时,用过渡词语可能连接不起来,但用一个较简单的句子可以连接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过渡句。例如:写一篇《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上一段写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下一段写文史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中间就要用一句话来过渡——可以这样写: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尽人意,文史类大学生又如何呢?

三是当两个层次的意思相隔很远,有着很大的转换或跳跃时,就应该用过渡段。这种过渡段虽然自成段落,但都是句子不多的小段,有的甚至只是一个短句子。

过渡处理得好,文气才贯通,文章的结构才会严谨,所以在写作中应该重视过渡。

一篇文章不但要前后连贯,而且要前后照应。有的时候,前面说过的话,后面要有着落,或再加以补充、发挥;有的时候,后面要说的话,前面需要先交代或暗示一下。照应就是这种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缺乏必要的照应,文章就会显得不严密、不周到。照应得好,就能使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主旨突出,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照应表现在文章中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前后呼应,即文章中前面的伏笔或交代与后文相照应。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里是一个伏笔。后文有许多地方与这段文字相照应。这些前呼后应的文字,不仅使文章结构严密无隙,而且反复叹咏,强化了感情表达。二是首尾呼应,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照应。如前面我们所看的《想家》一文。

三是文题呼应,即行文与标题相照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文中多次点题,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生动感人。文题呼应不但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而且不断提醒读者思考标题的含义、作用,使文题浑然一体。

照应可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感,给读者一种满足感。照应要注意语言的精练、含蓄,力戒出现前后重复、语言罗嗦的问题。

4.线索

线索是指文章或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里的反映。线索不仅贯穿于整个情节发展的过程,将有关场面连缀成情节整体;也贯穿于文章非情节因素之中,把情节因素与非情节因素连在一起,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线索安排的方法有:以时间推移或空间转移为线索;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线索;以人物或事物为线索;以作者思想感情为线索等。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但有的文章则有两条或多条线索。线索又可分为主线、副线、明线、暗线等。

5.虚实与详略

我们强调文章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中的材料既是真实的、典型的,又是丰富的,能够充分表现文章的主旨,使作者的思想观点令人信服,文章具有说服力。文章结构上的“实”与此有着很大的不同——结构上的虚实主要是指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的合理搭配、意义段与过渡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巧妙结合等。虽然感性材料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一味地使用感性材料或者缺少必要的过渡句、过渡段,都会导致文章结构过“实”,使文章显得呆滞、拘谨,缺乏生气;而理性材料使用过多,又会使文章显得空洞,缺乏思想的厚重感。因此,写作时要根据主旨表现的需要,合理地搭配材料,巧妙地使用过渡句和过渡段,使文章张弛有度,虚实相映。

文章材料的详略安排实际上就是根据主旨表达的需要突出重点的问题。所谓详,就是把与主旨关系密切的材料写得细致、具体;略,就是把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材料写得概括、简略一些。文章材料的详略安排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的主旨突出、层次清晰,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怎样安排文章的详略呢?有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服从于主旨表现的需要。在写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处理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让主旨立起来是材料使用的最终目的,因此,材料的详略安排首先要服从于主旨表现的需要。

二是要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来安排文章的详略。体裁不同,内容的侧重点各异,对材料详略的处理有不同的要求。如议论文重在说理,详细而深入地论证问题、剖析事理是其写作的主要任务,而对于所引用的事实,只用其本质意义,不必展开详细的陈述;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对典型事例必须详细记述,包括重要的细节都要写得清清楚楚,而对于抒情和议论的部分只须简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够了。

三是要根据读者对象来确定文章的详略。凡是读者都十分熟悉的材料只需点到即可,读者不熟悉但对表现主旨十分重要的材料要详写。

6.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魅力,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而且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提高文章的实际应用价值。怎样确定文章的标题呢?确定文章的标题应该注意这么几点:一是要紧扣文章的内容,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使题目与文章的内容相符;二是要新颖生动,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要突出醒目,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四是要明确具体,一目了然。

(二)安排结构的原则 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突显文章的主旨,提高材料在文章中的表意效果,最终提升文章的应用价值。一般来讲,安排文章结构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安排文章的结构要服从表现主旨的需要。因为文章的核心是主旨,主旨表现好了,文章才算是成功的,所以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材料的安排都要以主旨为中心。在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艺术大师罗丹的一尊巴尔扎克雕像。雕像身披宽袖长袍,头部微仰,双唇轻闭,额纹紧蹙,目光深邃,仿佛正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捕捉一个确切的词。可是,如果看得再仔细些,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断了双手的巴尔扎克!这究竟怎么回事呢?原来罗丹最初雕塑这个作品时,雕像的双手是完好的。只是因为这双手雕塑得太出色了,以致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人们的视线应该落在这尊雕像的脸部,因为罗丹的创作意图是为了表现巴尔扎克深思的神态。因此,当罗丹在雕像完成后,听到他的学生对这双手发出的赞扬声:“只有上帝才能创造这双手,它们简直象活了一样!”时,毫不犹豫地抢起大斧,把这双“举世无匹的完美的手”砍了下来。这就是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的每一部分的布局都必须服从整体的需要,特别是要服从主题表现的需要。

其次,文章的结构安排要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文章结构的安排必须反映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与内部规律。只有这样,文章才会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再次,安排文章的结构要适合文体的特点。不同的文体有它自己的特点,安排结构时要遵循这些特点。比如说,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这就要抓住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的线索安排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29

构,线索清楚,才能层次分明,才能前后连贯;议论文主要是论事说理,要遵循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围绕论点来安排结构。

最后,安排文章的结构要适当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简单说就是使文章的结构尽量能够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比如说记叙一件事,用顺叙来写比较平淡时,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来写,将最精彩的片段提到前面来,以增强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

(三)安排结构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安排文章的结构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对作者的思维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受作者思维创造性的影响,安排文章结构的技法丰富多样、变化无穷,这使得文章的结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初学写作的人,不要急于研究各种表现技法,而应当首先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方法,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安排文章结构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围绕中心思想,把不同时间和地点发生的若干事件组织起来。这些事件虽不是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发生的,但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是相同的,即他们能够表现同一主题。如《苏武传》就是紧紧围绕着表现苏武坚守节操、不辱使命、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主题展开描写的。

2、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记叙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来安排材料,如《垓下之围》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3、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材料,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此外,还有按照空间位置的转移或视角的变化来安排结构的。

关于文章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完整性,即结构安排应该顾及全篇,不是仅仅考虑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主体,而是在安排文章的结构时做整体上的考虑。只有做到了结构的完整,文章才不会支离破碎、前后脱节;二是严密性,即文章的内容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结构的方式有各种各样,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结构方式,都要使文章的材料之间紧密联系。如果某些材料之间缺少特定联系的话,那么就会影响文章主旨的表达,甚至会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三是连贯性。所谓连贯性,简单说就是文章的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连贯性。具体地讲就是文章的材料之间不是生硬地放在一起,而是彼此之间有一个启承转合的过渡。要使文章的结构具有连贯性,文章中必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比如说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成长的线索、人物的情感线索等等。文章中有了这样一条清晰的线索,就可以将材料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怎样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思想与感情的载体,是构成文章的物质基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为人们的交际、交流和思想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无论是从事文学创作,还是从事一般文章写作,都不能不学习语言。

(一)语言使用的基本要求

不论写哪一类文章,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言生动,文字简练。

1.用词要准确

所谓用词准确,就是要用最确切、最恰当的词汇,准确地表达作者要讲的意思。怎样做到用词准确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区分词义的大小和轻重,词语的选用要恰当。汉语词汇丰富,同义词、近义词很多,它们的意义大多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不严加区分,很容易造成表意不准确的问题。(2)注意词义的修饰、限定,防止产生歧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为了确保作者意思表达的正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读者的误解或曲解,在遣词造句方面,要注意定语、状语和补语的使用,以使句子中心词的意思更加明确、具体,避免产生歧义。

(3)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汉语中有一部分词语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理性意义外,还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如“成果”带有褒义,“后果”带有贬义,“结果”是中性的。词语的感情色彩极精妙、细微,在遣词造句时,不仅要注意词语的褒贬意味,而且要仔细琢磨褒贬意味的轻重和词语的情调,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4)注意词语的正确搭配。这里的搭配包括语法搭配、修辞搭配、逻辑搭配、习惯搭配等。语法搭配指主谓搭配、动宾搭配、修饰限制成分与中心词搭配等;修辞搭配如前后文相应位置的词尽可能词性一致、构成方式一致,词义相同或相对或相反,比喻句本体词和喻体词的搭配等;逻辑搭配指词与词的逻辑关系,前后文相关词的逻辑关系等。此外,语言习惯搭配也是应重视的。

写文章要做到用词准确,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在使用时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字斟句酌,从丰富的语言贮存中选取最恰当的词语。

2.语句要通顺

语句要通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合乎语法规范,二是要符合逻辑。

所谓合乎语法规范,就是没有“语病”。有语病的句子不仅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容易产生歧义,而且会造成整个语段语气不贯通等问题。怎样有效地防止语病呢?除了掌握语法和修辞知识外,还要加强语感训练,语感强了,写出来的东西就文从字顺。

不合逻辑也是造成句子不通顺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是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合逻辑等。如“这本书上的文章我基本上全部读过。”这里,“基本上”和“全部”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不等的,这个句子有逻辑上的问题。怎样避免出现逻辑问题呢?一般地讲,逻辑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粗心大意和对事物缺乏深入了解造成的,只要认真一点,对所要表述的事物了解得全面一些,逻辑问题大多都是可以避免的。如同学们很容易犯的“朝霞满天,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繁星灿烂”这样的逻辑错误,只要对实际景物稍加观察就可以完全避免。3.语言要生动

一篇文章有没有味道,能不能让人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生动活泼。生动的语言能让读者触摸到形象,感受到真情,体验到美感„„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言生动活泼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1)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的准确使用。语言的生动首先体现为对人物情态的再现绘声绘色,使人物活灵活现,对景物的描写逼真细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极为关键。例如:

六十二分

物理卷子发下来了,我考了六十二分,是仅有的六个及格者中的一个„„

放学了,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家,怯怯地将卷子递给了爸爸。爸爸的脸色变了,变得可怕了,我害怕地向墙角移去。

“你这是怎么考的试,你上课都干什么去了?”爸爸抖着手中的卷子叫着。

我吓得哆嗦了一下,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没干什么,这次考试我们班只有六个及格的。”

就这样,爸爸不分清红皂白,抡起鸡毛掸子就打了过来„„

我哭了,哭得好伤心,好伤心的。

(陕西马莹)

这篇习作写得很生动,关键在于动词和形容词恰到好处的使用。如其中的“忐忑”、“ 怯怯地”、“ 向(墙角)移去”、“ 抖着”、“ 哆嗦”等词的使用使人物的情态活灵活现。(2)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段文字:“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加强了语言的美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渲染了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自然、得体,应需而用,切莫为粉饰语言而矫揉造作。

(3)注意句式的变化和多样化。句式的变化与多样化不仅可以调节语言节奏,增强语言的美感,而且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一段文字:“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刚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这段文字有说明,有叙述,有描写。句法参差有致,单句,复句,对偶句,排比句,安排得自然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节奏起伏,既增加了文章表现力,又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4)注意语言的情感渗透。中国传统文论一直强调文章要以情感人,如果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的感情,就更能吸引和感动读者,语言的生动性也会更强。如《听听那冷雨》中的一段文字:“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4.文字要简练 简练,就是指文章里没有废话,没有词藻堆砌,没有不必要的词语重复,做到“言简意赅”。要做到语言的简练,必须克服这样两种倾向:一是不要一味地去追求语言的修饰,从而避免词藻的堆砌;二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有的人写文章,总怕别人弄不懂自己的意思,同样的意思翻来覆去的说,造成语言罗嗦的问题。事实上,真正好的语言是让人回味无穷的,这就要求其含蓄,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思维再造空间。

(二)语言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

用心 爱心 专心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与基础,直接决定着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下,学语文首要的问题就是要下功夫学好语言。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言呢?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三个方面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应全面兼顾,不可偏废——因为中国文学的语言重视形象性和情感渗透,而外国文学的语言则更富于哲理,二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1.从生活中学习新鲜、活泼、生动的口头语言

生活是语言的第一源泉,生活语言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及其表现力使文学语言相形见绌——文学语言是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提炼和加工出来的,其鲜活性、情境性和表现力往往逊色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如享有“读了《增广》会说话”这一美誉的启蒙语言训练读物《增广贤文》实际上就是一本格言谚语汇集,其语言融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于一体,表现力非一般文学语言所能比拟。二十几年前我在乡村小学教书的时候,学校旁边住着一位老人,没读过书,但出言不凡,我常与他在一起交谈。有一天,我问他:“大叔,你的背怎么弯得跟弓似的?”老人冲我一笑说:“树大皮厚叶稀,人老腰弯头低:这是自然规律。”后来我认真地观察了一下,果真树愈大愈老,其叶愈稀。我想老人的话之所以具有极强的概括力,生动、形象,表现力极强,关键在于它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再如乡村那些没有读过书的老翁老妪,在夸自己的小孙女时常说:“我那孙女长得跟一朵花似的”,跟别人说自己讨厌的烫了头的儿媳妇:“我们家的那个‘卷卷毛’真少教养”等等,这些语言都很生动、很形象。是他们从书本上学的吗?不是,是生活打入他们的思维之中的。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也许能够明白一些,我们之所以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是因为长时间的生活积累与体验,使人民群众的语言在反复地使用过程中,已经经过了自然的选择与淘汰,留存下来的大多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另一方面,语言是从生活中产生的,我们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同时,认真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当生活中的景与物、人和事打动你的时候,也许就会有极生动、极形象的词句从你的脑子里蹦出来,使你捕捉到鲜活的语言信息。

当然,人民群众的语言在鲜活、生动、富有表现力的同时,往往还掺杂一些粗俗、怪僻的东西,有些语言也可能不符合民族语言的规范,这就需要我们来选择、提炼和加工。

2.多读名著,学习规范化的书面语言 对于同学们来讲,课堂是语言学习的主要阵地,中外名著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素材,多读名著、学习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方面,有三点应该注意:一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都要涉猎,因为中国文学的语言讲究形象性与情感性,外国文学的语言更富于哲理性,二者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二是要重视诵读。我国古人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口不绝吟”——文章熟读了、成诵了,才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继而转化为运用能力;名著读多了,语言的感性积累多了,自然就能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了。三是对不同作品的语言要认真分析、研究和比较,从中体会其遣词造句妙处,学习语言组织的方法和技巧。

3.要学会锤炼语言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改文章的能力首先表现为锤炼语言的能力。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每次写好文章后贴到墙上,反复地看,不断地改,有时文章改到最后,初稿中的字一个也不剩了。鲁迅先生在运用语言上有极高的造诣,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高尔基指出∶“必须这样描写人物,描写生活——要使每一个字能发光,可以歌咏,要使句子里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要使每一个句子完全准确、生动地给读者描写出那些正是你要表现的事物。”

锤炼语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借助于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语言潜规则对句子进行修正,使词与词的搭配合理,句子通顺,意思表达恰到好处;二是通过反复地修改,使语言更

用心 爱心 专心

加生动、形象,更富于表现力。因为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为了防止写作思路的中断,一般对词句不作过多的推敲,遣词造句方面难免会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写完后对其进行反复的推敲,尽管不能使其字字珠玑,句句警策,至少可以保证其思想表达的准确性,可以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学点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 不论是从生活中得到的,还是从名著中学来的,就语言来看语言,难免会流于感性,这样很难形成对于语言的识辨能力,不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学点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可以使我们从理性的高度认识语言、研究语言和正确的使用语言——语法是研究遣词造句规律的,掌握了语法就能自觉地发现并纠正病句,正确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学好了逻辑,可以防止语言中的逻辑错误,使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规则和规律;学好了修辞,掌握了锤炼词语、选择句式及各种修辞的方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新鲜活泼,富于变化,把思想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总之,学好了语法、逻辑和修辞,能把不自觉的语言实践变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更加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

上一篇:《南京南京》纪录片观后感下一篇:让青春因课改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