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2024-08-30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精选12篇)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篇1

自2006年全国卷开始推出“乌鸦与老鹰”材料作文后,近几年以来全国各省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众多材料作文出现,2009年高考全国卷继续延用了此类材料作文,这类材料作文被人们称为新材料作文。笔者曾参加了近两年的高考阅卷,对新材料作文颇有心得。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命意作文),作文提供材料或图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的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

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在于:不直接提供话题,其话题就是考生对材料的感悟或联想,即有无“话题语”

1.旧材料作文与新材料作文的区别

(1)旧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以上文字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在文体要求上。旧材料作文一般只要求写成议论文,新材料作文则要求“自主确立文体”。

(3)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

旧材料要求必须引述材料,新材料作文则要求可引可不引。

(4)旧材料作文立意必须是在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与全面观照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立意;

新材料作文立意立足于材料的整体含意或局部含意皆可,以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为底线。新材料作文关键在审题,审题时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抓住材料的核心意思立意。

2.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是 (1) 服从材料的整体; (2) 观点可能比较新颖; (3) 自己有话可说。

3.新材料作文审题的方法

给材料作文,是命题者在命题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材料或条件,要求作文者按材料内容提炼论点,自己拟题或按命题作文。这些材料,从数量上看,有的是单一型,即材料只叙述一个正面的或反面的事实,它包含的观点一般只有一个;有的是综合型,即材料叙述的是几个正面的或反面的。从内容上看,有的是同类材料,即综合型中只有一个观点;有的是异类材料,即综合型中有几个观点。从形式上看,有的给文章(包括故事、诗歌、童话、寓言),有的给人物实际或事情片断,有的给画面,有的给条件。所以,审题时一定要吃透材料的精神实质,明确特殊的要求,避免偏离所给材料和特殊要求。

(1)找出对象

审题时要仔细分辨材料中有哪几个对象,这些对象分别属于哪种类型。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这是立意的根本点。

(3)抓住关键

找出一个重点对象后,要重新搜索材料,看关于这一重点对象材料中有哪些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告诉我们的信息是什么。

(4)辨明是非

看材料中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也就是命题者意图。

(5)查清原因

造成材料中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也就是立意的出发点。

例如: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的作文材料是: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作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海龟和老鹰》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是美国的伯罗蒙塞尔,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2004版)将之选为课文,取名《自然之道》。原文的中心是:人们对小海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自然之道,给海龟带来的反而是莫大的伤害。命题人在选材时进行了改编、删节,去除了其中议论性的文字,变为一则纯叙述的材料,客观地讲了一个事实。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未在材料中有所表现,材料的中心也不明确,就像一个影片片段。这就给了考生很大的审题立意的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选择作文角度,提取观点,确定写作范畴。

从海龟的角度看,它们派侦察兵出来了解情况,由于人为的干预,获得的是错误的信息,结果遭受损失;从好心人的角度看,他自认为是做了好事,帮助了小海龟,但却给海龟家族带来巨大的伤害;从老鹰的角度看,它被人赶走没有达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并没有放弃目标,而是伺机再度出击。据此,考生可以分别从海龟、老鹰、好心人的角度立意。如果能从海龟和老鹰,好心人和海龟或老鹰的关系角度考虑,立意就会更为深刻,谈论的范畴就会更为宽广,比如从好心人和海龟的关系谈遵循自然规律;从海龟的生活和好心人的角度谈学校教育,谈家庭教育;从老鹰和海龟的关系角度谈机智和审时度势、综合把握信息的问题,其中最能让人接受的角度是从好心人和海龟的关系谈。

从近几年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审题立意方面存在困难较大,因而在备考过程中要更加注意:立意必须从材料中得出,不能信马由缰,另起炉灶;不能把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变成材料的扩展,那样就成了套作。另外,在课余时间还要深度积累一些政治性、德行性、辩证性、或现实性较强的作文素材,并进行材料分析和提炼训练,要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学会思考,培养理性。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篇2

一、什么是新材料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指在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它只提供材料,不规定具体的话题,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围绕材料中心或某个侧面提炼出一个话题,然后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作文。与原来的话题作文相比,新材料作文让考生写作更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广阔,更有利于发挥特长,写出更优秀的作文。

1、切合题意(一类文)

2、符合题意(二类文)

3、基本符合题意(三类文)

4、脱离材料立意(说明:没有从材料进行切入写作,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合理得出,判为四类文)审题立意: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参照高考的评分标准

一、热身运动

阅读材料,口头发表自己的议论。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洋洋自得地照了起来。可是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顿时火冒三丈:“你这妖镜,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真是狗胆包天。”说完,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当八戒再看地上的镜片时,镜片无论大小,每个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立话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⑴材料中主要的人和物 ⑵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⑶材料中蕴含的话题 ⑷材料的思想、感情倾向 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方法指点: 多角度立意 材料:猪八戒照镜子 ⑴材料中主要的人和物 ⑵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⑶材料中蕴含的话题⑷材料的思想、情感倾向 猪八戒镜子 经过:猪八戒火冒三丈先骂镜,再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对猪八戒; 对镜子 起因:猪八戒照镜子,发现镜子里的丑八怪。结果:每个碎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怎么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批评: 对猪八戒(否定、嘲笑讽刺的态度)不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出现问题就推卸责任打击报复。人贵有自知之明胸怀宽广才能集思广益推卸责任无益于解决问题权势无法改变事实从猪八戒的角度

立意 要实事求是。要坚持真理。要不畏强暴。怎样对待别人的缺点和由

此而遭受的报复:

1、对镜子(赞颂的态度)

2、对镜子(同情、惋惜的态度)敢于说真话的人不应受到打击报复(呼吁保护检举不良现象的人)现代社会需

要敢于直言的人从镜子的角度立意 不恰当立意示例: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去说吧

2、凡事不要冲动,做事要忍耐

3、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

4、善意的谎言

不等于欺骗

5、爱美之心人人有之

6、多一份宽容,少一分暴力

7、理解万岁

8、心灵美比外貌美重要

9、不要以美丑论“英雄” 小结: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材料

是确定材料作文切题立意的关键

只有符合材料的主旨(主要话题)和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的立意才

是切合题意的立意。(强调观点正确、思想积极、情调健康)(一)一根纤细的火柴被主人划着了,火苗欢舞着,异常兴奋。远处的风,一口气吹灭

了燃烧的火苗。熄灭的火柴被主人扔在地下,火柴抬头对着风说:“风婆婆,你

怎么吹灭了我呀?”风回答说:“孩子,我是爱你的,我是不忍心看着你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了啊。”火柴听后,望着风,叹息不已。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战演练

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⑴材料中主要的人和物 ⑵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⑶材

料中蕴含的话题⑷材料的思想、情感倾向 火柴、风经过:风解释吹灭火

苗的原因是爱护火柴,不忍心看着火柴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关于生存

价值; 关于真正的爱 对火柴; 对风 起因:火柴被 划着了很兴奋,风却吹灭

了它的火苗。结果:火柴只能叹息不已。重点:抓住关键的词句从以下立

意中找出切合题意的立意 ①歌颂风婆婆对火柴短暂生命的爱护; ②批评风婆婆

对火柴的爱是溺爱,是不理智的爱; ③批评风婆婆不懂火柴生命存在的价值; ④

歌颂火柴要在短暂的生命中把自己生命化为光与热奉献于人类的献身精神; ⑤

批评火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⑥批评火柴欢舞跳跃、异常兴奋的骄傲情绪,赞

扬风婆婆制止火柴骄傲情绪的正确作法; ⑦爱他,就让他燃烧。切合题意 切合题意 切合题意 切合题意2007年02月27日重庆晚报报道:今年大年

初二,因嫌儿孙春节回家团聚时间太短,七旬老人梁忠秀一时想不开,当二十多

个儿孙一起离开她时,她悄悄服毒自尽。连日来,梁老太的子孙对此伤心欲绝。据市老龄委一份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共有老年人414万,其中“空巢”老人181万,有7个区县的“空巢”率达70%以上,今年有80%的老人盼望子女回家过春

节。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二)多则材料时

要注意: 异中求同 或同中求异 从青年人的角度:从老年人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 关爱老人;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常回家看看;老人要乐

观;老人要理解青年人;自已营造灿烂的夕阳生

活;关爱老人;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为老人提供更多实际的帮助;

三、我来

高考:(2007全国乙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

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

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华农大学的学生小李和

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

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

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

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要求选择

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及

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整体 感恩与忘恩 丛飞 帮助不求回报 贫困学生 学会感恩 忘恩负义可恨 小李 学会助人

四、作业美国监狱里

有一个名叫库丁的重刑犯。他游手好闲,嗜酒如命且毒瘾很大,因杀人被判终身

监禁。库丁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跟父亲一样从小不务正业,后来也因杀人而入狱;小儿子却诚实好学,后来在一家大企业谋到了满意的职位,如今已做了那家公司的总经理。在相同的成长环境里,为何两个儿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3

本文主要论述叙事型材料、诗歌类材料、寓言型材料、名言型材料的审题立意方法。

【关键词】

新材料作文 审题 方法

一、叙事型材料审题方法

叙事型材料就是以事件为中心叙述材料。在审读此类材料时,要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主要事件,材料中含有的观点、作者的情感倾向,并透过事件溯果求因,挖掘本质。

1.抓住对象,理清事件,确定角度。材料中的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但我们一般要抓住主要对象,然后理清各自的事件。在理解材料中心后,这些对象和事件就是我们审题的角度和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材料是单一对象,多个事件;有的材料是多个对象,单一事件;有的材料大事件里套小事件。我们在阅读后要分清辨明。

2.整体把握,溯因求果,挖掘本质。整体把握,不能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要把握作者在叙述事件后的抒情、议论性句子,这些句子大多会表明作者或命题人的情感倾向。溯果求因,根据事件的结果去探求事件结果产生的原因。透过事件现象,挖掘事实本质,由此体会材料中蕴含的生活道理、人生哲理等。

例如,江苏2013年高考作文的材料所述主要对象为探险者、蝴蝶。从探险者角度看,所述事件是:他们无意中发现人迹罕至的山洞,点燃蜡烛,发现了栖息洞壁的蝴蝶,然后屏住呼吸,放轻脚步。数日后再去,发现蝴蝶退到洞的深处了。从蝴蝶角度看,所述事件是:探险者来山洞探险,点燃蜡烛,惊扰它们,于是便退到洞的深处。根据以上分析,审题立意可以从探险者和蝴蝶两个角度进行。当然,这里面的人物还有山洞、蜡烛等,也可以作为审题立意的角度,不过把握难度较大。

整体来看这则材料,溯因求果,我们不难通过发问,来发现事件的本质。(1)探险者点燃蜡烛后,蝴蝶为什么逃到洞的深处去了。(2)探险者发现蝴蝶时为什么屏住呼吸,放轻脚步,等等。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材料的最好一句提示语“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审题立意。

二、诗歌类材料审题方法

诗歌包括歌词,其形式短小精悍,情感高度凝练,表达灵活多变,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多义性。正因如此,给审题立意带来了难度,所以,我们审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诗的过程,需要抓住意象、关键字词、抒情议论性的句子等重要环节,逐一破解。

1.品重要意象,明确寓意。诗歌中的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富于某种特定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诗人常常运用意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审读材料时,要抓住意象由表及里进行分析,恰当地运用联想或想象,明确其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果诗歌中出现多个意象,要分清孰轻孰重,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2.抓关键词句,把握主旨。诗歌的情感含蓄深刻,除了通过“意象”这一载体表达外,还会通过关键字词、句子来暗示、表达,关键字词大多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等,它们一般间接修饰意象;而关键的句子大多是直接抒发情感的,通过对这些字词、句子的审读,我们就可以以点带面,抓住了要害,进而理解整个诗歌内容、主旨。

三、寓言型材料的审题方法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具有隐喻性、多义性、哲理性。其形式一般是故事,但本质却在于寓意,所以尽管可读性高、趣味性强,但因其故事具有讽刺或者象征意义,故往往很难把握其中真实的寓意,这就会出现审题不准,立意跑偏的现象。寓言类材料审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揭示寓意。要先通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主旨,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议论类的找出阐明观点的句子。由此入手深入分析,明确材料寓意。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

2.发挥联想,深入挖掘。读寓言类材料不能被材料故事、情节吸引,否则极容易依据浅显的故事、情节本身而写成一篇主旨淡化,或者仅是故事再现的文章。寓言类材料的寓意通常带有讽喻和象征的作用,阅读材料时,不妨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现象到本质,拓展联想,辩证分析,挖掘内涵。同时,寓言类材料,总会或显或隐地包含着作者或命题者的观点态度,关系审题的正误和立意的方向与深度。

四、名言型材料审题方法

名言,就是著名的言论和话语,一般来说,它都是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并且是特别有意义的话。名言型材料,审读的关键在于解读出所给名言的深刻内涵。

名言型材料审题,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材料所指。名言型材料关键词句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论性的语句,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它或出现在材料中,或出现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可以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者的意图。

2.善于求同存异,拓宽材料外延。在解读名言型材料时,还要结合现实生活,社会热点,时代背景,求同存异,拓展延伸,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立意。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人说: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

尼采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无论是尼采还是杜甫还是有人,都是以山为喻来谈处世之道。这里的山,可指人生之山、文学之山、科学之山等。这是材料中关键词,所指明确。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不管选择什么立足点来观察欣赏,都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是由此及彼地看问题。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4

一、新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联系和区别

1. 新材料作文

它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三自”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 不限文体;传统的材料作文:只能写成议论文。

2.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 作文围绕“话题”范围展开;新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作文围绕提炼的观点展开。

二、新材料作文所供材料的分类

1. 内容

(1) 事实材料:新闻事实, 社会现象类;

(2) 观点材料:名人言论, 格言警句, 精短诗歌类;

(3) 比喻材料:带有象征意义的哲理故事类;

(4) 寓意材料:童话, 寓言, 神话, 传说类。

2. 形式:

文字型、图画型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的常用方法

1. 关键词句法

例1.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 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 成为世界著名球王, 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 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抓住“下一个”, 可立之意为:永不满足;再接再厉;追求是无止境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等。

2. 多向立意法

例2.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 问道:“青蛙哥哥, 到河边去, 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 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 还是没走到河边, 后来, 螃蟹遇见了青蛙, 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 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 你却横着爬, 当然到不了河边”。

(1) 从螃蟹角度看:

(1) 没有正确方向, 就很难达到目标。

(2) 没有正确的方法, “横着爬”是很难实现理想的。

(3) 没有正确的态度, 不自究自查原因, 一味责怪别人指导错误, 无济于事。

(2) 从青蛙角度看:

(1) 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

(2) 指导别人要具体, 要耐心。

3. 因果探究法

例3.“啃老族”指这样一些人, 由于找不到工作, 或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 赋闲在家, 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 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 也叫“傍老族”。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据调查, 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相当普遍。

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原因、推结果、求对策。

主观原因:由于惰性和依赖性, 缺乏竞争意识;心理却还没有经受过社会的磨砺, 不能独当一面……

客观原因:家庭的抚养方式和应试教育存在误区;就业压力催生“啃老”现象…… (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使文章走向深刻)

(1) 结果的推断:

(1) 父母抚养儿女长大, “啃老族”非但不能回报亲情, 甚至不能自立, 害了父母亲朋, 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生活负担。

(2) “啃老族”现象如果继续下去, 这种年轻人缺乏竞争力, 终将被社会淘汰。以后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 很可能步入歧途, 危害社会。

(3) 这种现象蔓延开来, 将会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发展, 鲁迅“国将不国”的呐喊不再是杞人忧天。

(2) 对策的探求:

(1) 年轻人:树立理想, 努力做到自尊自强, 培养独立处世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2) 家长:要明白怎样才是真正爱护、正确教育下一代。对子女的最大负责不是承包管理子女的人生, 而是教会子女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3) 社会:完善就业机制, 提供更多岗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使每一个公民都以自强自立为荣。

4. 句意阐释法

例4.“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 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 春草发芽, 远远望去, 一片淡淡的绿色, 可是走近后, 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 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 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 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 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 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 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

一要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二要看诗中蕴含的哲理。

(1) 美在朦胧, 美在平淡。

(2) 距离产生美。

(3) 物以稀为贵。

(4) 现象与本质。

(5) 整体与局部。

(6)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5. 联想引申法

例5.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 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 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 都来了, 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 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 必须种上庄稼。

分析:“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 材料中要“无草”, 则要“有庄稼”, 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 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 庄稼喻真善美。

要无贪心, 请用良心占据心灵;要无虚荣, 请以真诚占据心灵;要无怨恨, 请以宽容占据心灵;要不麻木, 请以清醒占据头脑;要不冷漠, 请以爱心充实心灵等。

四、审题应注意之点

1. 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

2. 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 篇5

2、可以再深入探究:同样的树根,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眼里,得出“材”与“非材”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又是因其不同的用途决定的。可见,有用与无用又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在你眼里有用就是材,在我眼里无用就是非材。

3、“材”与“非材”并且绝对的,二者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挖掘“非材”的潜能,变“非材”为“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

4、看似无用的“非材“,经过“雕琢”,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材”。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等等.总之,这个话题,虽然以树根为例,但明显具有比喻的含义,可以由“物”及“人”,由物之“材”而谈及“人才”。

5、也可从材料中提炼出: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学会审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等。

三、本次习作问题分析

本则材料的重点是关于“材”与“非材”的问题。但不少同学并没有抓住这一点立意,而是打了擦边球,有的甚至偏离题意。例如:

1、学会调整自己、变通自己;放飞自我,实现价值。(从树根本身立意,但从材料的侧重点来看,显然不是树根自己如何定位的问题。另外还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等有打擦边球之嫌。有的同学观点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树根角度出发,认为是对生活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是金子总会发光。从这一层面来谈,基本上是符合题意的。)

2、谈价值;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文章提炼出话题“价值”是可以的,本可以从任何事物都有期本身的价值来谈,但文章大谈特谈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奋斗、拼搏等等,这样写也是游离材料的。)

3、一块树根的遭遇。(将材料作演绎,叙写故事,没有能从材料中提炼挖掘,缺乏深度和新意。)

4、因为木匠放弃而给艺术家的机会,所以要学会选择。(这则材料重点并不是谈学会放弃、学会选择的问题,提炼这样的观点关键是由于没有分析出题意的重点)

四、归纳总结:

1、这类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有人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指的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不限文体,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作文。

2、准确审题立意的注意点:

(1)抓关键词句。

从这材料中,应该抓住“认为是无用之材”“变成精美的根雕艺术品”等词句,从“有用”“无用”的角度提炼出观点: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事物。再如:

有人问巴西球员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

立意:永不满足、再接再厉;追求是无止境的

中国移动通信有一则广告词,它引用了一位业余攀登爱好者的话:“每个人都是一座山,其实最难攀登的是我们自己。有时哪怕是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立意:“挑战自己” “超越自我” “充满自信” “不要忽视一小步” “勇于登上自己的高峰”“不断树立新目标” “做最好的自己”

(2)抓题意的侧重点。

这则材料是将木匠和雕刻家的不同眼光进行了比较,重点说明不同人的衡量事物有着不同的标准,显然可以看出是关于“材与非材”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最佳立意所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

(3)立意必须从材料中得出,不能信马由缰,另起 炉灶。

(4)立意时不能把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变成材料的扩展。

五、拓展训练

(一)p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审题提示: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

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

(二)、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

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

参考标题:

1、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

2、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

3、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

4、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

5、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

6、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

7、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三)、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提示: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下) 篇6

有时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所以我们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也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也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文题呈现】

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

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结果他涂掉了所有的字。

【审题分析】

这则新材料角色有两个:“卖鸡蛋的”、路人。立意可从“卖鸡蛋的”的角度:做事要有主见,不要被他人的意见左右;亦可从路人的角度:对别人提建议要慎重;从材料的整体看:既要有自己主见,又要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

【提纲】

坚持自我是一朵绚烂的精神之花

开头:概括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1:生活中,很多人一直坚持着自我,从未放弃。(例证法,乔治桑塔亚纳)

分论点2:坚持自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也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白宫管家尤伦)

分论点3:辩证说理。(坚持自我与学会适当妥协)

结尾:总结上文。

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运用求异同法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或者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也可作为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

【文题呈现】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的观点是“安贫乐道”,不是安于穷困,更不是不思进取,自甘堕落,颓废绝望;而是即使贫穷,也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

第二则材料重在抓住关键词“像孩子一样”。孩子有哪些特征?孩子刚刚从天国来到人间,一切世俗的价值尚未在他的身上和心中堆积,他基本上一无所有。在此意义上,孩子的特点是单纯。由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崇尚简单的生活;保持生命的单纯、心灵的纯净。

第三则材料强调保持生命的本真,注重内在生活。

【提纲】

崇尚简单

开头:引材料1,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解释什么是崇尚简单。然后分析崇尚简单的意义。

分论点1:崇尚简单可以使人变得淡泊宁静。

分论点2:崇尚简单不仅仅是一种高雅的追求,更是一种珍贵的品质。

分论点3:崇尚简单不但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对于自身灵魂的升华。

结尾:总结上文。

綜合权衡,运用互补法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文题呈现】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审题分析】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提纲】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开头:设问句式,提出问题:如何才不会迷失方向?常问路。

分论点1:相信自己对一个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分论点2:仅仅是相信自己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相信别人,多听取他人的意见。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篇7

一、从抓住关键性语句或词语入手。

有些材料,看似字数不少,难以把握,其实其中有些句子是点睛之笔,只要抓住它们,就能做到准确立意。

典型例子1: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是很难捕获它们的。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要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但走过长长的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着原路退回。猎人根据野兔的脾气,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然后做一个机关,并恢复表面的形状,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去收获猎物了。野兔的致命缺点就是它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

这段材料字数不少,但我们如果抓住最后一句话,就不难归纳出准确立意:要敢于走新路,敢于创新。

典型例子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1) 在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 (2) 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3) 十几年后,鹿群由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 (4) 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 (5) 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6) 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四散奔逃,但恢复了蓬勃生机。

这是个叙述性材料。纵观全段文字, (5) (6) 两句是关键性语句,句 (5) 从反面说明错误做法导致的不良结果,句 (6) 用转折复句从正面指出恢复生态平衡所收到的良好效果,由此不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注意点: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在区分这些关键性语句时,要注意联合复句、偏正复句或联合句群、偏正句群的辨识。

典型例子3: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苏东坡少时读了一些书,觉得自己见多识广,颇有点飘飘然,竟不知天高地厚,很自负地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贴出不久,来了位白发老人,他将手里拿的一本书翻开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一看,书上的难字、僻字很多,有的根本未见过,顿时面红耳赤,深悔自己的狂妄与骄傲,他马上在门前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很多学生,在分析这篇材料时发生了偏颇,认为立意应该是,做学问不应骄傲和狂妄或做学问要勤奋。其实,我们要是关注了“顿时”“马上”“变成”这些关键性词语就不难得出准确的立意:人应该具有知错就改的勇气。

二、分清叙述的主次,揣摩材料的主要倾向。

一个材料,其叙述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具有多个叙述对象。因此在阅读材料时,我们一定要分清哪个叙述对象体现了整个材料的主要倾向,哪个叙述对象没有体现主要倾向。体现主要倾向的就是叙述的主要对象,反之,就是次要对象。把握了这个倾向,材料的立意也就不难搞清楚了。

典型例子:就下面短文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能够联系实际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1) 山坡上有一棵巨树的残干。 (2) 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年了。 (3) 当初它只是一棵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 (4) 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由树皮往里吃,以它们微小的却不停止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 (5) 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甲虫面前。

此材料叙述的对象有两个:大树和甲虫。依据句 (3) 中“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和句 (5) 两个关键性语句,可推断出材料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树。历经400年,遭受14次闪电、无数次山崩和风雨摧残却顽强成长为大树的“它”,竟然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死的甲虫面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微小的错误,要防微杜渐。这就是材料的主要倾向和立意。

三、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一个材料都要交代事情的结果,如果我们抓住这个结果,并由果寻因,常常可分析出材料的主旨,从而正确把握立意。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鲤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虾米,第四天、第五天……什么都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一看到这篇材料,似乎不好入手,但我们试着问一下后来捞不到鱼原因,经过分析,是因为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井里捞鱼。思考到这里,主旨就不难得出来了,到广阔的空间去,方有丰硕的收获。

一个材料,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很可能会提炼出几个论点,但必须选择基本论点或立意去写。因为这个基本论点或立意最能全面概括或体现整个材料的主旨或倾向,我们只有抓住它们,才是找到了最佳角度,才能切合题意,不致偏离主旨。

四、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有些材料,通过读句子和一些词语,不难发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抓住了感情倾向,就不会立意偏颇了。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西伯利亚雪原上有一种动物叫白貂,白貂十分爱惜自己一身纯白、漂亮的毛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玷污。于是猎人们抓住白貂这个弱点,在它巢穴周围撒上一圈煤粉,这样白貂往往束手就擒了。白貂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习性,依然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自己纯白、漂亮的毛皮。

在这段中的有些词语,譬如:爱惜、纯白,漂亮、守护。分析它们,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所以立意时就有了方向,对白貂是赞赏的。立意是,我们要学会坚守。

五、多题一做要合并同类内容,剔除相异点,寻找相同点。

面对多个材料,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去立意,立意难免以偏概全,这一点务必加以注意。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然后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纯金。”

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这里第一个材料谈的是积累要长期坚持;第二个谈的是积累大有价值,绝不会徒耗时光和精力;第三个谈的是多积广积出成就。三个材料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它们的共性却是积累。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立意:治学要注意积累。有时,多题一做作文所给材料是一正一反的,但它们仍然有共同点。我们审题时必须抓住这个共同点,提炼出观点,并用正反对比论证法来作文。

谈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 篇8

材料作文的中心立意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话题式”的材料, 在所给的一段文字中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 或者是一个相对明确的语意指向, 我们把这一中心总结出来后, 按照“中心”来构思、写作, 就完全是在围绕“材料”来写了, 这类的材料作文, 我们把它看成是“话题”作文, 只是多了提炼中心的环节, 以下例分析:某日, 中国一赴法旅游团在一饭店就餐, 游客推杯换盏, 人声鼎沸, 喧闹异常。旁边有位穿着朴素的法国老人站了起来, 忍不住说:“你们能不能让我安静地就餐。”中国一游客打量了一下这位普通的法国老人, 又看看他吃着一般的饭食, 若有所悟, 就对侍者说:“来, 给这位老者上一份红烧鱼。”不一会儿, 鱼放到老者的桌子上, 老者一惊, 微笑着说:“我并非此意, 政府允许我每周在这个饭店, 在这个时间可以免费吃一次晚餐, 我只想安静地享受这一难得的时刻。”中国游客一听, 吃吃一笑:原来是一要饭的。随即把红烧鱼倒进了垃圾桶里。喧闹声依然如故。不难看出, 这则材料的话题中心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同学们围绕此中心作深层挖掘即可。

另一类是“选择式”的材料, 即几个角度几个话题, 考生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就可以了, 这种形式多见于“格言”“哲人说的话”中。例如卞之琳的诗《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 欣赏身外, 看风景, 成风景。 (2) 欣赏你, 你也是一道风景, 世界因你而美丽。 (3) 共同的风景, 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 风景你我他, 营造共赢的风景, 相映成趣的美丽。可从多个角度, 多个话题立意。

二、审题要“两清”

1. 看清材料, 领会内容。

在阅读材料时, 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 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 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 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 理清内容, 提炼中心。

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 一定要认真对待。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 要概括其中心, 明确材料的主旨, 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是“选择式”的内容, 需要选取一点, 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 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三、材料作文审题的基本方法

无论哪一种类型都必须把握材料的主旨, 特别是对有多个立意角度的材料, 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审准材料主旨。只有抓住了材料的主旨, 才能正确地转换成文章立意。

抓材料主旨的基本方法有: (1) 从材料寓意找主旨; (2) 抓关键句找出主旨; (3) 因果倒推找出主旨; (4) 多个角度找出主旨; (5) 内在联系找出主旨。以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为例分析: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 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 非常羡慕, 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 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 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 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 想抓住山羊往上飞, 可是它的身子太轻, 爪子又被羊毛缠住, 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 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引导分析如下:

(1) 从材料寓意找主。此材料为一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乌鸦学鹰”, 乌鸦没有学成, 是因为它既不具备老鹰的客观条件, 又不能从主观上认识自我, 故而为悲剧。其寓意是批评乌鸦的盲目模仿。类比现实, 深层寓意讽刺人类的丧失自我和盲目学习。将乌鸦的盲目模仿转换成人类丧失自我、盲目学习, 这样的立意无疑切合题意。

(2) 从抓关键句找主旨的角度:“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是父亲对乌鸦的否定性评价;“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是儿子对乌鸦肯定性的评价;“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为实现梦想, 它“拼命练习”, 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是否值得肯定?)

(3) 因果倒推找出主旨。“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乌鸦为什么飞不起来而酿成人生悲剧?根源在于它的指导思想存在战略性错误:太过自信, 做了力不能及的事情

(4) 分析材料内在联系 (辩证关系) 找主旨。此材料还有值得关注的:对待同一件事, 牧羊人的观点和小孩的看法截然不同。牧羊人认为乌鸦是“忘记了自己叫什么”, 而小孩却认为“它也很可爱”。孩子的话同样是表明观点的句子。孩子认为可爱是因为乌鸦敢想敢干。往深处考虑, 二人的观点能否统一?在哪一点上可能统一? (即抓材料的内在联系) 可如此立论:既赞扬乌鸦的敢想敢干精神, 又提醒人们要根据客观实际科学地干, 正确地干, 避免盲目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材料作文的分类、审题和审题的基本方法的阐述, 系统地论述了高考材料作文如何进行审题。

论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9

一.纵观全局, 整体把握

吃透材料内容可以从材料的写作对象 (对象做了什么, 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 结果怎么样) 入手, 如果材料写了多个对象要分清主次, 要有全局观, 看问题要辩证。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 专家大加赞赏, 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 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 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 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 他们都不愿动手, 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 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 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 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研读这则材料, 共写了四个对象, 分别是:钻石、商人、切割师、年轻的徒弟。钻石大如蛋黄晶莹剔透, 专家大家鉴赏, 但有道裂纹;切割师技艺高超, 经验丰富, 但顾虑太多;年轻的徒弟单纯, 有勇气。一颗钻石将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 这块有点瑕疵的钻石等待切割师宣判它的价值。结果是切割师的经验、技术+年轻徒弟的勇气=价值连城的钻石。

所以, 这则材料可以有多个立意角度: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 老切割师在决定承担这个任务后, ,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从这一点可以论述“勇于启用年轻人”, 如深挖下去, 还可论述“勇气代代相传”;从钻石的角度立意, 则可以从“改变成就自我”等角度切入; 从事情的结果立意, 可以围绕“经验、勇气、成功”等切入;当然, 从第三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 也最容易写作。从另外两个角度立意, 虽不算是偏题, 但未能从整个材料入手, 也有可能将“勇气”“改变”无限放大, 而忽略了“经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 就会偏向一方, 缺少辩证的分析。很显然“勇气”固然重要, 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二.抓准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关键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了总结性评价, 它可以是人物的语言, 可以是议论语句、可以是抒情语句。

①人物语言

还以上则材料为例, 它的关键句就是老切割师最后的慨叹:“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他解释了经验、技术、勇气、价值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句话去审题立意就好了。

②议论抒情句

如2013年湖北卷材料作文: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 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 方圆之间, 各得其妙, 古诗云: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 根据此材料, 题目自拟写作文。

“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最后一句由材料中的各种容器方圆虽异, 但功用信具, 巧妙地提醒考生世间万物如此, 人生也不例外, 人生要想上善就得如水样“任方圆”,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巧妙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失为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①化虚为实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 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 化虚为实 , 化抽象为 具体。如 上海卷“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 “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②化实为虚本指近体律诗中, 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 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材料作文中即巧析关键形象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很多材料, 尤其是叙事类、寓言类材料, 往往都是以事喻理。“否则偏於枯瘠, 流於轻俗, 而不足採矣。”

还是以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如北京卷手机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 也是连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一根“红线”, 更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媒介。手机仅仅是引发思考的一根导线, 手机丰富的功能意味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杨振宁) 。但它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所以最佳立意应是“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③虚实结合禅语曰:“虚实结合, 万物方能均衡”, “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 二气平调, 人无疾病”,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 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可见 虚实结合 的重要性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既然二者能相生, 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 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 是靠实生发出来的, 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意象, 开拓文章的意境, 升华文章的主旨。

如浙江卷, 若只写单纯、简单, 文章未免会流于空泛贫乏, 夸夸其谈, 失去表现力, 缺乏事实依据, 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能把简单就是幸福具象化, 单纯就是美德事例化, 然后联想到威·沃森的“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 联想到孔子的“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再想到丁尼生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最后归纳为“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 最简单的人也最伟大”,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所以, 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 行文时大胆地创设合理的情境, 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 尽情地在虚实之间驰骋。为此, 写景、叙事可借助过去的、将来的和梦幻的, 来反映眼前实景、实事。如安徽卷作文可立意为:不要纠结“以往”, 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 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写人可杂取种种, 合成新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 做到“真情妙悟铸文章” (范曾) 。

四.揣摩作者的情感取向, 抓住作者的情感取向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 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 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 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 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 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 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 “无言以对”来看, 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 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 批评他们崇洋媚外, 民族尊严沦落, 国家观念淡薄。

如果追求新颖, 反弹琵琶, 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 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角度虽然新, 但弄巧成拙, 这个立意显然是不符合题旨的。

五.追溯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因此, 从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入手, 问个“为什么”, 探究因果联系, 从原因切入, 以果溯因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重庆卷普通的曾一度尴尬的大豆为什么得到了升华?是因为“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答案是:改变、变通、创兴等, 然后联系自我, 联系社会, 联系自然, 人生中, 要像大豆一样适时调整, 遇到困境后不要抱怨, 学会转变思路, 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 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 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吊丝逆袭”的情节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 挖掘自己潜在的精华。

六.求同存异

此法对多则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多则材料内涵是共通的, 可以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 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 可能是互不交叉的, 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应剖析相异的面, 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谈供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0

关键词:审题立意,角度,方法

写供材料作文关键一步是审题立意。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优劣成败的第一步, 文贵立意。一篇文章如果立意较低, 往往画龙无睛, 言不中的;而立意高的作文则会使文章形神兼备, 发人深省。因此, 给材料作文的立意, 应特别注重筛选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和材料所揭示的思维指向。下面就以议论文为例从“立意的角度”和“立意的方法”两大方面加以阐述。

1 审题立意的角度

什么是角度?以绘画为例, 被描绘对象与绘画者之间的高低俯仰的变化, 就是不同的角度, 对于同一个物体, 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就不同。大家所熟知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在写作上也是如此。面对同一材料, 由于作者的着眼点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立意角度进而影响文章主题的深度。

比如《人民日报》曾有过一则报道:一名儿童失足落水, 在冰冷的水中挣扎, 岸上聚集了很多围观者但却无一人伸出援手。有两名解放军战士飞奔而来, 围观者中竟有人喊:“大兵, 立功的机会来了”。解放军战士对此不屑理睬, 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 救起了落水儿童。

若根据这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我们就可以多种角度立意, 拟出各不相同的文题来。

如果是从赞扬救人者这个角度出发, 即从材料的正面作文章, 就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入题角度作文, 从而拟出不同的文章题目。如: (1) 崇高的忘我精神。 (2) 冷嘲热讽有何惧。 (3) 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

如果是从鞭笞围观者的角度, 即从材料的反面作文章, 则可拟如下文题: (1) 人性的堕落。 (2) 如此“看客”。 (3) 谁来救“落水”者。

如果你认为综合评论这个材料比较容易发挥, 那不妨列一些比较宽泛的题目如: (1) 两种人格的较量。 (2) 人该怎样活。 (3) 谈公德。 (4) 一则报道给我的启示。

同是一则材料, 作者识见的高低, 或着眼点不同, 就会翻出很多花样, 若确实大有文章可作。多侧面, 多角度地命题立意既有助于思路的开阔, 也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对于同一则材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树立观点的角度也不会相同, 正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不论有多少种认识, 其中肯定有一个最佳角度, 这个最佳角度该如何确定?我认为应注意三个问题。

(1) 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 从自己平时某一方面的优势入手, 树立观点, 开掘主题。

(2) 角度要“新”, 但也不反对“稳”。

这里所说的“新”, 是指立意的不同凡响, 或“横看成岭”, 或“反弹琵琶”, 力求不落俗套。实际来说, 只要从不同角度去联想, 扩展, 类比, 就能够创出新意来。如根据“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谈自己的感想。起初大多数学生沿着故事本意, 把立意的角度放在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弄虚作假上。后来有的同学换了一个角度, 把批评的茅头指向齐威王的管理不严, 搞大锅饭的制度上。还有的学生把立意的角度放在了乐队里其他人的身上, 批评老好人太多, 这些人只扫自家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而且现实生活中也大有人在。同样是从分析乐队入手, 有的同学则批评其他吹竽者没有团队的互助精神, 他们怕南郭先生学会吹竽而有一天会影响自己的前程。

总之, 当我们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 进行多角度, 多方位的思考后, 要看看由此可以形成哪些写作的可触点, 哪些是深层次的, 新奇的;再看看哪些是比较稳妥的, 哪些又是能够出“奇”制胜的。要针对自己所掌握材料的多寡, 议论优势及不足, 能“新”的则“新”, 不能“新”的则“稳”。

(3) 角度要合宜。

我们提倡在审题立意上要多角度, 多方面的考虑。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实验有限, 不可能掌握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题材, 而我们又要求文章要有一定深度、出新意, 这就要求学生要站在时代的、社会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思考问题, 从细小的材料中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从某个角度说, 只有“小”才能“深”。在一篇文章中, 如果想面面俱到地议论很多问题, 其结果将是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抓住一点深入探究, 却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即所谓以小见大。《一件小事》《普通的人, 伟大的心》《七根火柴》等在这方面为我们作示范。

2 审题立意的方法

确定立意角度是作文的第一步, 怎样立意更为重要。我们不妨从以下四方面试试。

2.1 推敲词句法。

供材料作文多为文字性材料。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还需要运用阅读理解, 分析概括, 联想想象等能力。所以, 审察这类材料, 应在通读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词句, 反复揣摩, 理解其蕴意, 如报载:在保定乘公共汽车, 偶见司机座位后面挂一小牌, 上写“本司机是共产党员”。笔者一路观察, 果然名副其实, 招手上车, 就近下车, 自不必说。偶遇坑坑洼洼, 必有“请大家扶好坐好”或“请各位留神”之尖的话语预先提醒。若有年老体弱者, 司机定会慢慢停稳, 并嘱咐售票员搀扶下车。其情切切, 惑人至深。

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是一“本司机是共产党员”和“果然名副其实”。根据材料, 作文题可拟为“共产党员永做人民公仆”。这样, 观点鲜明、准确, 中心论点“密切党群关系, 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 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就体现出来了。可见, 抓住关键词句能一针见血, 直指问题根本, 揭示中心。如果简单把材料理解为学雷锋, 把题目定为“人间自有真情在”或“生活中需要雷锋”等, 就偏离了材料的本意。

2.2 要点归纳法。

即把文字材料的一个要点分解出来, 然后加以归纳、组合, 分析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如:猪八戒坐在镜子前, 看到自己非常丑陋便愤怒地抡起铁耙, 把镜子打碎。而八戒看到地上的碎镜片, 无论大小, 每个镜片里仍然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这则材料的分解要点有二:猪八戒和镜子。如果从八戒的角度分析, 可以看出“猪八戒”本来丑却不从自身找原困, 一味责怪镜子, 从而得出只强调外因, 忽视内因的结论, 批判只强调客观条件的错误思想;从镜子这个要点去分析, 又可得出镜子即使打得粉碎也改变不了真实情况的结论, 说明客观实际是不以主观思想的改变而转移的, 赞扬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若将这两个要点联系起来看, 可以得出“任何强权与暴力也战胜不了真理”这一中心议题, 这样分析归纳, 文章的立意也就清晰可见了。

2.3 异中求同法。

有的材料不是一则而是一组, 或几句名人名言, 或几则故事, 或几种日常生活现象等,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选择一个角度, 归纳一个论点。因此, 学生必须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推断, 在不同的材料中寻找相同点, 悟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否则就会顾此失彼, 只抓其一, 不问其余。如: (1) 林觉民在就义前劝慰妻子说, 不要悲痛“于啼泣之余, 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至今死无余憾, 国事不成自有同志在。” (2) 布鲁诺在临刑前喊出这样一句话:“火不能把我征服, 未来的世界了解我, 我知道我的价值。” (3) 李大钊在走向绞刑架前庄严宣告:“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 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

这三则材料, 初看, 它们所指有别, 说话者身份不同, 所处时代及背景也各异, 但仔细比较则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信念都至死不渝, 他们都是为坚持真理而献身。这些相同点找出之后, 文章的拟题和立意也就不难了。

文无写法, 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 在审题立意上“求新”也好, “求同”也罢, 都是为了树立一个观点, 讲明一个道理, 在审题立意上, 不论求新求同, 我们都要注意, 一是要正确认识前人的理论, 既不迷信, 崇拜, 更不可全盘否定, 二是所立之意要符合时代要求, 广大人们的认识, 就能够充分发掘出材料中的内涵。

例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1

写任何作文都要先进行审题和立意的准备工作,所以我们就来看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它大概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理清对象

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一个、两个甚至多个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例如:陈小姐带着在婴儿车中熟睡的一岁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婴儿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怀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此,陈小姐和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名乘客也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个试题的开放性比较强,审题的角度较多。本道作文题涉及到四个对象,分别是陈小姐、司机、警察和乘客。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四个对象的角度来确定立意:

1. 从陈小姐的角度:

从陈小姐与司机“对峙”的起因看,是陈小姐怕把孩子“弄醒”,“抱着孩子乘车不安全”。可见陈小姐把对孩子的爱和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和司机的“对峙”,就有可褒扬的一面了,因此可正面立意为:①母亲的天性,②母爱的力量;从影响和结果看,造成“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因此可立意为:①如何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②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

2. 从司机的角度:

司机要这1元的行李费,不是抠门,也不是故意和陈小姐过不去,而是遵照公司的相关规定,因此司机的行为其实是维护集体利益的行为,是坚持原则的表现。所以可正面立意为:①一元钱事小,原则事大,②处事不可无原则;也可反面立意为:①处事应该人性化,②处事要灵活。从司机这个角度立意的学生比较少。

3. 从警察的角度:

改卷中只发现有一位学生从这个角度来写。材料中写到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据此可立意为:①人民公仆为人民,②警察是最可爱的人。由此可联想到雪灾、春运里的感人事迹。如大雪封路,人民警察维护秩序、送水送粮的事迹;春运期间放弃休息,放弃与家人团聚,在车站彻夜维护秩序的事迹;在火车上、人流里救助弱者,打击罪犯的事迹等。

4. 从乘客的角度:

材料中提到车上“没有空的座位”,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后,其间没有一个乘客出来调解,更没有一个乘客给陈小姐让座,足见乘客的冷漠与无动于衷。据此可立意为:①构建和谐社会靠大家,②重提社会公德,③再谈助人为乐,④做人要懂得礼让等等。

二、分清主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从次要对象入手,否则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例如: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俯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篇材料主要涉及到:乌鸦、牧羊人和孩子,而其中主角是乌鸦,所以乌鸦本身的行为和牧羊人及孩子对它的评价就构成了和乌鸦有关的立意:第一,从乌鸦的角度可引出“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和“东施效颦未尝不可”两个立意;第二,从牧羊人的话可引出乌鸦“盲目模仿”、“缺乏自知之明”和“一味好高鹜远”三个立意;第

三,从孩子的话可引出乌鸦“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及“模仿是创新的基础”两个立意。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考虑都要围绕一个主角就是“乌鸦”,这样才能紧扣题目而不离题。

三、辨清关系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例如: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出现了鹿、狼和环境三个对象,其中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

四、析清含义

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做事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现实生活,会自然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盲目弃学经商等。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篇12

一、何谓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是最近几年各省高考作文最热的作文出题形式,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也开始使用新材料作文, 那么, 何为新材料作文呢?新材料作文该如何立意呢?

所谓新材料作文, 是在总结了传统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原有基础上, 产生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出题人只给出限定的写作材料, 要求考生能够全面理解所给的材料, 但一定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范围, 可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 自定文体, 自拟题目。它是介于话题作文及材料作文之间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 使得新材料作文比命题和话题作文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也更能较好的考查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 能较大程度上防止学生宿构作文, 能较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并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但于此同时也增加了考场作文的审题难度。

那么新材料作文该如何审题立意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指导学生运用因果分析法突破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问题。

二、新材料作文试题分析

试题回放:扬州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英国《每日桃报》报道, 近日一位摄影师在挪威冰湖捕捉到一只青蛙被死死冻住、无法动弹的画面。报道分析称, 当地气温突然回升, 青蛙可能以为冬天已经过去, 于是决定去湖对面寻找伴侣。然而, 湖面可能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 青蛙于是被冻在湖中央。那位摄影师认为这个难得的画面是如此的美, 看上去是一只青蛙在睡觉, 但再也不能跳起来。他推测, 青蛙当时正打算从冰面上钻回水里, 被冻住了。他感到格外伤心:“可怜的小家伙显然没有能做到, 就死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考后分析:这次新材料作文有一定的难度, 不少多学生考试后向我反映他们在考场上一片茫然, 大脑一片空白, 心中嘀咕读不懂材料, 不知该如何下手, 不知该如何立意。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有些同学只抓住了一些细枝末节, 如因天气回升, 想到了大气变化, 环境污染问题;有的同学因摄影师一会说青蛙死的画面如此的美, 一会儿因青蛙的死而感到格外伤心, 认为摄影师是虚伪的;有的同学看到青蛙认为冬天已经过去, 就游到河对岸去却被冻死了, 就写青蛙是自以为是等等。

那么,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审题立意问题呢?笔者认为关键问题还是没有读懂材料, 抓住材料的内核, 透过材料的现象认清其本质。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因果分析法解决这一问题。

三、新材料作文立意思路方法

首先阅读这则材料后, 思考:

(1) 这则材料叙述了哪几个主要对象? (2) 它们都有哪些行为?

明确:这则材料中主要叙述两个对象:青蛙、摄影师。

青蛙的行为:当地气温回升, 认为冬天大概已经过去, 就到河对岸寻找伴侣, 结果却被冻死了。

摄影师的行为:抓拍到青蛙冻死的画面, 认为画面非常的美, 推想青蛙冻死亡的原因并对它的死感到格外伤心。

其次回答后再思考: (1) 青蛙为什么会被冻死? (2) 摄影师为什么会感到格外伤心?

明确:青蛙被冻死是因为当地气温突然回升, 它认为冬天已经过去, 于是想到河对岸寻找伴侣, 但天气又转冷, 它没有成功却被冻死了;摄影师感到格外伤心的原因是青蛙没有成功游到对岸去, 就被冻死了。

以上仅仅是得出的表面现象表层原因, 我们再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分析其深层原因。再次思考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青蛙死的深层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追求, 但没有充分分析其所面临的处境, 而贸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同时这种死又揭示生命的本质, 其精神是何其的悲壮, 令人感动;摄影师感到格外伤心的深层原因是青蛙努力追求成功, 却没有成功, 是被青蛙的这种进取精神所打动, 体现了对弱小的同情, 对失败的哀叹, 对失败者不应以结果成败来看待。

进而可以进一步生发联想:由青蛙的经历而想到了人类的经历, 青蛙的遭遇不就是人类的遭遇吗, 由此, 我们可以打开思路, 人类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而摄影师的话语正是体现了其心地善良。从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立意。

从青蛙的角度:三思而后行;认清事物的本相;认清事实后再出发;莫为浮云遮望眼;独具慧眼;不能被表象迷惑, 慎思之;克服片面的主观认识;审时度势;反对经验主义;不可纵容自己的误判;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盲目行为说“不”……

与此同时青蛙的死又揭示生命的本质, 也可以谈对生命的敬畏、赞美, 失败的悲剧美等。

从摄影师的角度:心怀悲悯;不以成败论青蛙;美并无高低贵贱, 也无关得失成败等。

小结: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回想, 上面的思路是什么, 有哪几个步骤, 并运用哪些方法来确定立意的呢?

首先, 我们找出材料中描写的主要对象, 确定了立意的角度有两个:青蛙、摄影师 (一般说来, 材料中有几件事或几个人物, 就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立意) ;其次我们抓住了能够表明材料描写对象思想倾向的关键语句 (天气突然变暖, 它以为, 摄影师感到伤心等) , 运用由结果追溯原因的分析方法, 来进行分析材料, 从中“悟”出道理, 确定立意。这正是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启蒙的教学下一篇: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