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类作文审题训练

2024-07-01

时评类作文审题训练(精选6篇)

时评类作文审题训练 篇1

时事新闻评述类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时事类新材料”常常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是“中性”的,即不以对文中观点的“是”或“非”来确定作文的正确或错误。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思想来表达对材料的认识,可褒可贬,可评可争,可谏可讽,可嘻笑怒骂,也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都可以。其基本要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见解独特,启人心智。

这类材料作文,在写法上既要有评,又要有析;既要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又要有深入、透辟的剖析给予支撑。同时还要有类似现象的联想,或由此及彼加以延伸拓展,以避免陷入就事论事的局限。一般可写成评述性文章即评论(有别于感想引申类文章),评定事件是非得失,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但又不停留在就事论事上。

一、感受社会现象类作文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如:2009年辽宁卷的“明星代言”,江西卷的“圆明园铜兽首拍卖”事件;2011年课标卷的对“中国变化”所见所思所闻所感,大纲卷的“彩票最诚信业主”;2014年课标全国Ⅱ卷“给野生动物喂食”;2015年课标全国Ⅰ卷“小陈举报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父亲老陈引争议”;2016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及课标全国Ⅲ卷“小羽自主研发获专利,规范市场,不断创新,终成致富带头人”等等。

我们必须明白:这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我们必须面对;这种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的“社会现象类”作文模式,我们必须掌握!

二、社会现象类作文特点

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中学生写作时评来说,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

1、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道理,然后哲理化写作。而是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

2、要有准确立意角度。甚至你的评论标题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的鲜明的态度或观点;

3、要有说理性。定是以理服人,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时事新闻评述类的审题立意

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材料示例】

材料

1、请以下面的新闻为素材,写一篇短评。

《新京报》 2月3日报道,北京731路公交车上,一名外国乘客因其提出违规停车的要求遭到拒绝而对该车的司机与售票员破口大骂为“中国猪”司机和售票员笑脸相迎,他们严格遵守公交公司的《员工守则》,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一、选取角度:

1、司机和售票员的忍让态度,你持何态度?

2、对外国乘客的无理取闹,你有什么感想?

第一步:吃透材料,选取角度(选角度)(对于司机和乘务员的忍让,你持何态度?)

(一)反对忍让

1.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2.纵恶消弭了正气,助长了邪恶。

3.《员工守则》漠视了员工的名誉权、生命健康权等基本权利。

(二)赞成忍让

1.表现了一个大国公民的气度和修养。2.他们的行为既无损国格”也无损人格。3.以暴治暴不利于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 材料

2、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在京举行

来自四川和黑龙江等多所高校的10名大学生在北京的中国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上亮相。经过两个小时的竞拍,6名大学生获得了保姆工作,年薪最高为4•15万元。【素材点拨】

面对“就业难”的困境,只要大学生们放下架子,适应社会,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找一份工作并不是梦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从事保姆工作,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和人才的浪费。【构思方向】

(1)适应;(2)解放思想;(3)勇于尝试;(4)珍惜知识和人才。【典题引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

2、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 1)为顾校长辩护:不能求全责备 2)批评顾校长:

①为何不未雨绸缪-——就事论事

②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借题发挥和联想(就是论理)

时评类作文审题训练 篇2

一、看2013年黑龙江、宁夏高考作文题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 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收获了深厚的情谊, 同窗共读, 互相帮助, 彼此激励, 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 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 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 60%的人表示满意, 36%的人认为一般, 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 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 有人认为是志趣, 性格不合, 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 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 他们认为互相尊重, 理解和包容, 遇事多为他人着想, 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不得抄袭。

与许多材料作文不同, 这次作文属于“时评类”作文。这类“时评类”作文题的共同特点是:1.材料往往是当下新闻等实事材料, 作文要求往往是学生就此事发表看法谈出自己的见解;2.在立意上就事论事, 不需过多引申。

这类作文在以前也屡屡出现在高考作文中, 如2006年黑龙江卷的“网络阅读”, 2009年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的“明星代言”、天津卷的“我说90后”, 2010年全国卷的“浅阅读”, 2011年全国卷的“中国崛起”、辽宁卷的“高晓松醉驾案”等试题。

二、从这次高考作文看今后作文教学

1. 角度要选准, 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

也就是应该在“论同学关系”的范畴之内, 可以描述体现同学关系的生动场景, 也可以从归因角度入手, 分析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 还可以从探讨改善同学关系入手, 探讨改善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单纯写“尊重”“宽容”“包容”, 没有和同学关系勾连一起, 不会得太高分。

这就要求审题者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看材料, 立意就蕴涵在材料重点内容中, 感情表达中、思想倾向中。作为教者, 要让学生分清时评类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差别。

2. 训练学生文风要踏实, 文以载道。

日常教学中, 要时时提醒学生别写浮华的文章, 更别生搬硬套, 堆砌辞藻, 不知所云。如此次作文, 有很多学生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引用“盈盈月光, 我掬一捧最清的;脉脉余晖, 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 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 我摘一束最灿烂的”, 大家都引用, 适得其反。而有的学生写得就比较真诚, 如有一位学生在“情到微处”的一篇文章写到:“每个人都如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叶子, 我们拥有了不同的叶脉。不同的叶子挂在同一棵树上, 一起经历时间与风雨, 偶尔那么一两次风吹雨打, 我们的身体相互发生撞碰, 不愉快的事就发生了。”既情真意切又比喻精当。

3. 可以训练学生不拘一格写多样的文体。

此次作文, 只要文体清楚, 那么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 甚至抒情类散文, 都一样得高分。这就启示我们做教师的, 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在规范写作的前提下, 可以在文体上写出自己见长的文章。如下面一段文字:“我们很容易就开始一段友情, 然后又在微小的问题上轻易结束一段友情。我们的友情从一个微笑, 一块儿糖果, 一句鼓励, 一个拥抱开始;从一次推搡, 一个眼神, 一次轻视, 一句无心玩笑结束。友情结在细微处, 散在细微处。”即使是议论, 也包含着细小事件的记叙, 更充满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有的文章又充满人性温馨的联想想象, “不管十年、二十年, 见到彼此, 一定要来一个大拥抱, 到彼此的家, 就像到自己的家一样随意;我们还说过, 要一起走进结婚的殿堂, 我做你的伴娘, 你孩子的干妈, 你老年的姐妹。”“什么是同学?就是在许多年后, 茫茫人海中, 你喊了一声我的名字, 我回头与你对视, 然后我们跨越人海紧紧相拥。”

4. 训练学生写议论文时要有分论点, 适当的比喻会使文章增添亮色。

如一位考生写文章的纲目:“相互尊重, 是同学关系的土壤”“理解包容, 是同学关系的清泉”“求同存异, 是同学关系的阳关”, 清晰准确, 又不乏文采。又如围绕同学关系的纲目“修正自己”“关心他人”“共同经营”, 言简意赅, 切中肯綮。

5. 提醒学生拟好文章标题, 小而精当。

有些题目, 如“论怎样处理好同学关系”“论友谊”“论人际关系”“论尊重”“追求和谐美好”……过大, 或大而不当。而有些题目非常精当, 又不乏文采。“此情可待成追忆”“同桌的你”“一声‘同学’大过天”“同学, 认识你真好”“同学情, 伴我行”“不忘你的好”“一声‘同学’, 一生朋友”……

文无定法, 但又有规律可循。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随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三、高考前“时评类”模拟作文例举。

1.2 013年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二模考试作文题目、优秀作文范例及评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孙俪在其微博中写自己前些天的一个经历, “那晚送完朋友, 见一姑娘坐在车流湍急的大马路中央狂哭。停车询问, 她哭得歇斯底里根本不理睬我”。面对这种状况, 孙俪说:“你看看我是谁, 你一定认识我。”谁知那女孩抬头看了一眼, 只说了句“甄嬛!”接着继续痛哭。

“小主”停车关心失恋女孩的微博迅速引起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感慨孙俪有爱心, 也有网友认为, 孙俪晚上在马路中间停车, 这本身就违反了交通法规。万一后面的车追尾怎么办?

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请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我们之所以在高考前拿这样的作文做训练, 初衷就是让学生关注身边实事, 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老师拿此为范例对时评类作文做最后的冲刺训练。孙俪材料是语文组同事在微博中看到的, 非常具有时代感, 非常吸引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时, 应注重材料的最后一段, 重点词是“爱心”与“交通法规”, 而考查点就在于二者产生矛盾时, 如何处理。“爱心”与“交通法规”, 单就哪一方论, 都容易产生偏差。

下面是两篇学生的考场作文:

例文1:

爱心与法规并不矛盾

刘佳玥

“小主”路中央停车关心失恋女孩, 引发网友热议。孙俪是有爱心还是违反交通法规, 人们议论纷纷。

然而, 我认为爱心与法规并不矛盾。法规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 目的是规范社会秩序,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那么爱心不也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吗?孙俪停车关心女孩, 也许严格地按照交通法规来说, 她是理应受到违反交通规则的处罚, 但是如果她面对悲痛欲绝的女孩, 却视而不见, 扬长而去, 也许遵守了交通法规, 那么道德法规呢?人们是否又会因她没有爱心而又大加议论?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古训教育我们要遵守规矩, 但是我们是否就应规规矩矩, 用这“方方圆圆”来限制我们的行为, 来扼杀我们的爱心?规矩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外来约束, 爱心则是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 只有将外在约束与内在动力紧密地相结合, 和谐社会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可见, 爱心与法规并不矛盾, 他们都是以和谐为出发点。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这是古代良好社会风气的体现, 那么, 当有人几万元钱飘散在空中, “路不拾遗”也许被“一路拾遗”而代替。当几万元钞票一张不少地被交还到失者手中, 爱心的力量弥补了规则的不足, 这同样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体现。规则是法律健全的标志, 爱心则是道德力量的集中展现。可见, 爱心与法律并不矛盾, 他们互为补充, 都以善良为落脚点。

只有规则而没有爱心, 那只是冷冰冰的法律枷锁在禁锢人们的行为;没有规则只有爱心, 就算以善为出发点, 导致的却是恶的结果。法规与爱心相辅相成, 法规是“方”, 爱心是“圆”“方”与“圆”的结合才是完满。

因此, 不要再纠结到底是法规掩盖了爱心, 还是爱心冲破了法规, 因为二者并不冲突, 并不矛盾。在法规中加点人情, 在爱心中掺点理性, 别让法规使爱心变得冷冰, 也别让盲目的爱心模糊双眼。法规与爱心的结合, 才是我们追求的和谐。

评析:这是一篇时事点评的文章, 作者紧扣话题, 抓住重心“爱心”与“法规”发生矛盾时的取舍问题来谈, 审题十分严谨。作者的思辨能力特别强, “法规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 目的是规范社会秩序,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那么爱心不也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吗?”“规则是法律健全的标志, 爱心则是道德力量的集中展现。可见, 爱心与法律并不矛盾, 他们互为补充, 都以善良为落脚点”,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 从法与爱的出发点落脚, 找出了二者的共融之处, 语言真是干净利落、掷地有声。作者还用“路不拾遗”“一路拾遗”而归还失主做类比, 强调了“爱心”可弥补“规则”的不足。

总之, 作为一篇考场作文, 作者能在极短时间内能写出脱离学生常见的八股文的套路, 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在赞美的同时, 颇有一丝感动。

例文2:

我观“甄嬛”封赏!

付婉玲

“小主”停车关心失恋女, 微博网友争论起风波。关于孙俪的举动, 众网友可谓众说纷纭, 有网友大叹:“小主能停车下访, 可到真是难得了, 有爱心!”可也有人认为这事本身就违反了交通法规, 不足为训。两派争论不休, 莫衷一是。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我观“花叶”, 孙俪这么做不仅不应受责难, 反应受褒奖。

于大体观之, 孙俪关心女孩才是事件的主体, 而停车与否不过是细枝末节。我不知道当晚情况如何, 但以第三方角度来看, 一姑娘在车流湍急的大马路中失态狂哭本就是一反常之事, 可周围却无一人规劝或帮助, 这么看, 这女孩的情况就更特别了。再看后来与孙俪对话直呼甄嬛, 这女孩十有八九是失恋失态, 又是在这么晚的时候, 对一个女孩来说, 不可谓不危险, 在无一人上前时, 孙俪能停车助人, 本身就值得称赞。

这女孩的情况让我想起连受重创却连被十八位路人漠视的小悦悦, 如果孙俪不停车, 那么网上口诛笔伐的人恐怕会用“麻木不仁”“冷酷无情”来描绘遵守了交通规则的小主, 也许更难听的话会在“宫斗”大环境中不断显现, 让小主后悔一进“博门”深似海。

的确, 马路中间停车不对, 但难道你希望孙俪坐视不管, 如同来往川流不息的车流一般冷眼旁观吗?城市中的混凝土也许也凝固了心灵, 让人可以大张旗鼓地大放厥词, 让“善”这个字离我们渐行渐远。

对于有爱心得人, 我想说:“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 沛乎塞苍冥。”你若心中有正气, 自可扫身边沉郁的瘴气, 你若善养浩然之气, 自可大笑对天地, 不要让他人的质疑阻碍你我的通明。

对于孙俪本人来说, 本身一片好意, 却遭到不满, 这传递的并不是一份正义, 但对于社会, 一个只在银幕中看得到的小主也食人间烟火地关心他人, 这却是传递给公众一份正能量。最美群体用行动标注了这个时代道德高原的高度, 而这一次善行也让我们看到自己攀爬高原的希望。上善若水, 又何必用刚性的规则去制约善的容量?

朝闻道, 夕死可矣。小主停车问道虽遭质疑, 但却给我们指明了善道的方向, 何妨吟啸今许行, 不必在意过激的猜忌, 一蓑烟雨任平生!

甄嬛展善心, 自当受到社会的褒赞, 时间会使沧海变为桑田, 也可以沉淀真善美的本真。也许时间会让这里也无风雨也无情, 但定会留下彩虹的美丽, 我观甄嬛, 封赏。

评析:这篇考场作文能紧扣事件的重心, 抓住“爱”与“法”的评论主旨。在论证上有切中肯綮正面的深刻分析, “最美群体用行动标注了这个时代道德高原的高度, 而这一次善行也让我们看到自己攀爬高原的希望”;有运用反证法的推理, “假设如果孙俪不停车, 那么网上口诛笔伐的人恐怕会用‘麻木不仁’‘冷酷无情’来描绘”;有文采飞扬的恰切的诗文引证“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 沛乎塞苍冥”。可见, 作者见解高屋建瓴, 文学底蕴非同一般。

四、为了训练学生能在考场上写出如此优秀的文章, 我们平常主抓以下几方面

1.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

2013年的高考材料就有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影子。其实, 在某种角度上谈, 学生的作文, 实际上就是做人反射。“言为心声”, 一个时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时刻自我反思的学生, 更容易写出思维活跃, 立意准确, 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2011年“中国崛起”的作文, 也是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思考社会。

当然, 在这里, 我不倡导老师让学生“押宝式”写社会热点, 今年有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生搬硬套“中国梦”, 结果得分率很低。

2. 让学生广泛涉猎, 奇文共赏。

从高一开始, 我们就狠抓学生的优秀文章阅读, 狠抓传统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 注重挖掘学生的文学才能, 如好文章打印交流, 往报纸杂志投稿, 都不失为一种鼓励学生的好办法。老师也可以利用课堂, 和学生共同推荐好文章, 使作文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有一些优秀杂志可以推荐给学生, 如《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新作文》……组织学生在校观看每一年的“感动中国”视频, 让学生讲国家的新闻, 讲身边人的感人事迹, 传播正能量;也讲“小悦悦”事件中路人的漠视, 也谈“农民工”掉落的钱被哄抢的事件, 在评论争议中强化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在广泛涉猎中提升着文学修养。

3. 让学生强化训练, 狠抓落实。

我们高三作文训练几乎一周一篇文章, 有时赶上大考, 甚至是一周两篇作文。高三作文一定要抢速度, 老师要认真备课, 从题目到审题立意, 再到行文结构、文章内容, 都要分课节有侧重地训练。老师讲评一定要及时, 不要压到学生已忘了自己写什么了才往下发作文。教师不用急着写评语, 可以先多看一看学生的作文, 搜集你此次作文课要重点突破的内容范例, 教师一定多动笔记录, 使此次作文课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互评, 因为能说出别人文章优缺点的学生, 本身也一定是会写文章的人。互评前, 老师定出评分标准, 给出范例, 学生互评后, 课堂上交流赏析, 回到老师处, 重新审定, 修正评分偏差, 然后推出范文, 老师打印出来, 给学生提供一种借鉴, 最后请不合格的学生重新修改。

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 篇3

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上、公交车上、马路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被手机填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也是敷衍了事。“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也在加入。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2012年这个词被收进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

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时评。

点评:这是一则时事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罗列。后半部分是对“低头族”一词的分析,而“低头族”一词的词意也正好表达了作者对前面这种现象的看法:因为手机冷落了周围的人。所以我们的观点就是:不可因为手机冷落了人情,要珍惜身边的人。

那么如何写好一篇时事评论呢?

首先同学们来看一篇发表在2010年9月1日《齐鲁晚报》的评论《不要让陪读成为一种时尚》

开学了!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济宁城区的不少家长又开始了陪读之旅。为了减少孩子学习之余诸如洗衣、打扫卫生之类的负担,给孩子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很多家长不惜举家迁移,或做每日“三迁”于出租屋、单位、家庭之间的“孟母”,在孩子学校旁边租房陪伴孩子读书。当陪读成为一种“时尚”时,很多本不想陪读的家长,却因同事、亲友都在陪读,也随大流加入了陪读大军。

但是笔者作为教师,任班主任多年,却发现一种与陪读热很不协调的现象:那些有人陪读的学生总体成绩反而没有那些不陪读的学生好,而且迟到旷课的次数也多于在校生。原因之一就是,被陪读的学生往往缺乏同伴的互相切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学生晚自习在出租房里学习,自由比较多,一会吃点东西,一会看电视、喝水、去厕所等,反而不能安下心来学习。出租房不像教室,有老师或班干部维持着纪律,陪读的父母不可能不做一点事,不发出一点声音,因此学习的干扰也多。这样,学生学习的时间反而得不到充分保证,同等量的作业反而比在校生花费的时间多,早上迟到也就属正常了。而且,因为父母始终陪读,学生心理上的自由空间被侵占,青春期的叛逆天性也往往会使他们走上旷课的道路。

因此,笔者建议家长尽可能做到不陪读,要相信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要给孩子提供融入到大集体中去的机会。如果一定要陪读的话,最好找一个孩子的同学来代替父母陪读,这样既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又可让孩子不脱离同龄人的生活,家长还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去看望孩子。

总之,陪读不应成为一种时尚,孩子成长不应没有土壤。青春期的学生,宁可相信同学,也不会听从于家长。既然如此,我们家长为什么还不放手呢?

下面我们就以《不要让陪读成为一种时尚》这篇时评为例谈写作思路。

一、摆现象。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如果这种现象还没有十分地明显突出,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现象顺着它既有的发展方向向深处延伸,从而把这种现象的不利放大,引起大家的注意。比如2010年时陪读还没有特别成风,而且很多家长陪读确实有自己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有些家长与孩子并不想陪读,但是看到本单位同事或朋友都去陪读了,就总觉着对不起孩子或者是孩子吃了什么亏,于是就被自己逼成了陪读。因此,我们要批判的对象是“陪读成为时尚”,而不是具体的陪读。所以我们要把这种现象进一步延伸就成了:当陪读成为一种“时尚”时,很多本不想陪读的家长,却因同事、亲友都在陪读,也随大流加入了陪读大军。

二、分析利弊。请注意,这是写时评的重点,一篇时评的深度也主要体现在这里,也就是说,如果你看不到问题的深层原因,那么这篇时评就没有了它存在的意义。还有一点特别要注意,如果你想发表,那么你所讲的原因一定是针对读者心理的,也就是让你不要讲什么大道理,空道理,读者需要的是最有针对性的分析。比如家长为什么想陪读,因为所有陪读的家长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孩子成绩,家长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我陪读了——孩子就不用做一些学习外的劳动了——孩子学习时间就多了——时间多了成绩就提高了。那么我就以一个老师与班主任的身份告诉你,并不是所有的陪读都能提高成绩,而且是确有其因,而这些原因是家长能接受的。所以这篇时评当时反响很好。

三、提出解决方法。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问题,所以也有不少人经常骂。但是这些人从来就没有想过:一方面你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生活改善带来的一些副作用你却不能接受,比如经济发展了,你买了车,出行方便了,你却骂交通不好,空气不好。所以在中国从来不少骂人者,少的是解决问题者。所以时评的另一个重点应是你要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适当的方法。

一篇时评的重点就是第二三部分。

四、提出号召,发出呼吁。让我们有更多的人向这种现象说“不”,从而彰显时评的作用与存在意义。

时评类作文审题训练 篇4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

一、单一名言审题立意

这类材料一般里面只有一个名人的一句名言或一段话,我们同样需要从中找出关键词,理清关系,准确立意。具体方法有四步:第一步,明确话题;第二步,抓关键词;第三步,理清关系(比喻性要弄清喻意);第四步,准确立意。

例1:

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第一步,明确话题。在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

第二步:抓关键词。欣赏他人、欣赏自己,尽量不要将“欣赏”换成其他词。

第三步:理清关系。要注意分析“欣赏他人”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名牌学校”,也就意味着“当自己比他人出色的时候”;而同样,“欣赏自己”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三四流学校”,也就是说“当自己不如他人的时候”。这个关系理清楚了,对于我们准确立意十分关键。

第四步:准确立意。结合上述的分析,再整理一下语言,可以立意为:人在高处时,我们需要欣赏他人;人在低处时,我们需要欣赏自己。也可以从两句中任选一句来立意。例2:2010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第一步:明确话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美,人生的意义 第二步:抓关键词。光明和阴影

第三步:弄清喻意、理清关系。光明和阴影应该是喻体,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本体。“光明”当指人生中的鲜花、掌声、顺境、功成名就,生活平静幸福、爱情甜美、友情真挚、家庭和谐等一切令人兴奋欣喜的事件与方面;“阴影”当指人生中的挫折、磨难、低谷、逆境、厄运、不幸等令人颓废、消极、痛苦的事件和方面。“光明”“阴影”之间的关系必须阐释清楚,二者是共生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相反相成或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衬托,甚至互相转化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人生。

第四步:准确立意。综合上述分析,本材料可以立意为:人生既有痛苦,也有快乐,我们都要去经历,这样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有魅力。

同类练习:

1、中国长安集团的总裁,在接受《东方之子》采访的时候说,一个企业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他曾经的成功。做企业第一次成功相对比较容易,但第二次却不容易,第三第四次更难,原因是不能归零。正如一部电视剧有句道白:“生活就是不断地重新再来。”但重新开始,一切归零,对于成功者尤其不易。

对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请立意。

2、“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长庚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进行立意。

二、多则名言审题立意

这类材料有两则以上名言出现,两则名言的意思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反的。对于相同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同法;对于相反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异法。

例3: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求同法:这三句名言,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收集材料。由此我们可以从收集材料的重要性角度立意。一般这类材料与单一名言材料比较相似,审题难度不大,不做赘述。

例4: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首先,我们还是可以按照单一名言的审题方式进行分析,然后再运用求异法。

第一步:明确话题:这两则材料讨论的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还是要向他人问路的问题。路应该是一个比喻。

第二步:弄清喻意:路应该指的是人生之路,问路应该指的是听取他人的建议。

第三步:求异法。这两则材料表达的是相反的两种观点。首先我们抓住其中一则进行立意,这样就可以有两个角度:

1、不要在乎他人的看法,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2、多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少走弯路。接着,我们还可以抓住二者的不同之处,从对比中得到启发。这两则材料,对于人生道路,一个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一个强调要虚心求教,二者孰对孰非?应该说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因此,可以有第3个立意的角度: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同类练习: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命当如灿烂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中国诗人汪国真说:“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不能失去的是平凡。” 以上两句寓有深意的诗,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立意。附范文欣赏:2010年山东卷高考优秀作文

光明与阴影

培根说:“一切幸运,并非不暗含哀伤;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光明与阴影,如人生的两个侧面,像一尊雕塑,一幅油画,人生在光明与阴影的变化中才得以完整,得以成就其大美。

光明,人生之所向,仿佛人生的一切美好都只蕴藏在光明的顶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的欢愉在光华环绕中尽显。但仅有那金碧辉煌的灿烂便可以涵盖人的一生吗?不。在众人追逐成功的欣悦之时,我却更看重阴影中所蕴含的力量。

泰戈尔曾写道:“一整片暗夜的漆黑,也掩盖不住一点灯光的明亮。”一句小诗,曾于多少个彷徨无助的夜给我以温暖,让一股暖流融化于心房。漫步于河堤,我曾于黑夜中看着对岸的灯火,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诗的真谛。于寒夜之中,满天的黑暗,却永远敌不过一点灯火所能给予人的温暖。正如希望,正如暗夜下阴影中的光明。

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面有菜色却仍能留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言;苏东坡谪居江南荒野、蛮芜之地却笑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毛泽东于长征路上,八千里遥遥路途,山川艰险,前截后追之中,却在《长征》中写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于人生的阴影之中,识透生命的光影变化,永远以积极的心绪看到光明,这是智者,也是勇者,更是把握命运光彩的画师,而其人生的图轴也于这光与暗的变化中实现其特有的华彩。

这不比一片的灿烂或满纸的阴影更为美丽,更加真实吗?正如完美的雕塑,总是兼顾光明与阴影的变化,也正如杜甫笔下“阴阳割昏晓”的泰山,晦明变化中,方显人生的多彩。贝多芬一曲辉煌的《欢乐颂》是于“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样的困境中完成,巴尔扎克九十八卷的《人间喜剧》也正是于其负债累累之时开始创作。光明下的阴影也更多地让人们对其崇敬。

难以想象只有光明的人生,也难以想象只有阴暗的生命。在光影交替中,在晦明变化中,人生才得以成就其大美,实现独有的光华。

【作文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时评类作文指导 篇5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

二、时评写作的特点:

1、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

2、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3、在命题上,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时评写作的方法: 写作模式一: 引--提--议--联--结

1.引用原材料。

对于短小的材料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材料的转述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2.提炼论点。

“提”就是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即中心论点。具体来说,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这一步十分重要,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并且要是非明确,褒贬分明。3.议论分析中心论点。

“议”则是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或揭示其根源,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可借用议论文中的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结合等论证方法。

4.联系、引申、类比一般事实。

“联”就是“引申”、“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是从“小”到“大”的深化。5.照应开头,强调论点。“结”就是收束全文。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寻找对策,倡议劝勉;或总结全文,呼吁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例题1: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1日开学后,一些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学校发现,新初一的语文课文中,有些篇目被更换,其中包括鲁迅的《风筝》。一些专家解释原因说“鲁迅的文章过于深刻”。对此有人忧虑,有人遗憾,有人觉得很正常……这让人不禁想起这几年“鲁迅文章大撤退”的类似新闻,一旦有鲁迅作品撤换就会引起广泛讨论,被反复提及。范文示例: 撤退中的变革

“鲁迅文章大撤退”这一曾经仿佛不可能的变化,现如今却真真正正地上演了。

每逢变革,必有人跳脚,有人大骂。这一次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此忧虑者层出不穷。而对于专家“太过深刻”的解释,更是遗憾之声充耳不绝。

然而,再多的反对也遮不住这一变革带来的希望。鲁迅,那个神坛上的伟人,已经走下来了。虽然他的作品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但那犀利的笔风和深邃的思考毕竟属于那个遥远的时代。

曾经的中国,因鲁迅的文章而有了一扫阴霾的勇气。可是现在的社会已不是一片黑暗。阳光下的孩子们,如果从小便“横眉冷对”,他又怎么去面向光明。鲁迅的文章批判的手法太过锋利,让懵懂的孩子们执此利刃,只会伤人伤己。

科技上的进步依赖改变,《物种起源》可以从生物“圣经”被打到“不完全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在改变世界之后,被新的理论所取代。真理永远在下一篇论文中。

科技如此,社会亦如此。从马克思理论到毛泽东思想,再后来治国方针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条理论是错的,改变是为了选择适合时代的暂时真理。

思想的变革虽不是科技和社会所能简单相比的,但就发展与改变的必要性来说,又是遵循这一普适规律的。鲁迅的思想,作过中华民族的北极星。但已经迈进黎明的我们,对于那“过于深刻”的文字,应该去批判的继承。很明显,孩子们还没有那个能力。

曾经普及鲁迅的原因,是中国太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了。而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批评和谣言,甚至远超现如今的缺点。这时再培养出一批愤青,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思想上的改变。“鲁迅大撤退”是一种表象,而这种表象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从初等教育开始,指引下一代中国人思想发展转变的改革。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千年前的圣人对于礼乐的崇拜已被淘汰,但他的一些思想,例如对于变革的追求,却依然伟大。鲁迅,也应该走上这么一条路。未来的孩子们,大概只能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认识伟人鲁迅了。而他的思想,则应是被致力于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反复咀嚼,以取其精华。让鲁迅撤退吧,让思想改变吧,让社会进步吧。否则孩子们太累,社会也太累,就连鲁迅也该累了。写作模式二: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时采用的结构就稍有变化:先破后立。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可以驳观点、驳论据、驳论证。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

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例题2: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范文示例:

鲁迅不能远去,更不能删去

中学生随便杜撰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害得鲁迅先生不轻。有些人就借这句话,想删去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量,我看是一种轻率不理智的表现。

大家可以推敲一下中学生的这句顺口溜,怕文言文,我们就要把文言文给删掉?怕写作文,我们就不写作文啦?显然不能。学生所怕的,反而是最有用,最应该加强的。传统国学不要啦?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难道因为学生一句不太负责任的顺口溜就轻而易举的删去?写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难道因为学生惧怕,我们就不训练写作,就不再运用写作?就取消平日的作文训练?显然十分可笑荒唐!学生毕竟年幼无知,其意见也不定就正确,完全跟着学生感觉走,这是很明显是愚蠢不明智的。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看看学生读的课外书籍,你就会明白个大概。学生喜欢智慧背囊式的精悍的小美文,学生喜欢有浅显道理的所谓哲理故事,学生喜欢让人心动的情感故事,喜欢《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选载的新潮时尚文章。如果你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喜欢的这些快餐式的美其名曰的美文,实际价值不是很大,最多给人一时的心动,不会长久的影响你。这些文章看似美,实际经不起咀嚼,也不会被历史沉淀下来。这些文章,阅读难度不大,语言华丽精彩,学生乐意读。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鲁迅先生那些有一定历史感现实感的文章时,就要费一点事,就觉得有难度。学生阅读,不想费事,不想费脑子,想的是轻松。很显然,这是有害的。快餐式文化作品,冲击了鲁迅,冲击了那些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

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被历史证明有着很高价值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所以根本不存在过时的问题。有人说,鲁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是,有谁不是时代的产物?谁能超越时代?脱离时代?

因为鲁迅关心社会,关心广大的民众,所以文章带有时代的色彩,留下了时代的烙印。鲁迅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的,揭露现实的。可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不关心现实,不喜欢看现实主义的作品。学生所喜欢的那些新潮的美文,往往不痛不痒,无病呻吟,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

而对鲁迅作品的畏惧和后怕,完全是学生以讹传讹的误导,是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这句不负责任的顺口溜,伤害了鲁迅,也坑害了广大青少年。让学生远离鲁迅,不仅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无知。不是鲁迅作品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失去了市场,而是我们有些人的误导和错误教育,影响了鲁迅的存在。

我们已经十分无知,我们不能再错。让鲁迅留下来,不容商量!

四、时评写作训练:

时评类作文800字 篇6

时评作文范文1:迎“春风”,入北大

娱乐圈明星李宇春到北京大学作演讲。一首歌,几句话竟然引起强烈的反响以致场面失控,人群骚动。不少人认为,大学的讲堂只能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然而,在我看来,文化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分庭抗礼的。大学讲堂是传播文化的地方,自然应该海纳百川,切不可以有色的眼光去看待文化。

(从北大办学历史与办学宗旨看,)北大从来就是一座包容各种“偏才怪才”的学府。蔡元培老校长以审美的眼光发现了行伍的沈从文,包容了批评他的鲁迅,接纳了低学历的陈独秀直至梅兰芳走进北大讲堂,金庸、周星驰纷至沓来,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蔡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什么当李宇春接踵而至时,却遭来如此非议?况且,北大讲堂毕竟不是茶馆,北大校长不会是不假思索心血来潮就作出这样的决定的。所以说,李宇春走进北大,并不是伤学堂大雅的事,恰恰体现了大学对文化一视同仁的原则。

而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看,“文学”与“艺术”,亦或是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从来就没有什么贵贱高低的区别。大学培养出的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专家。如果单从知识来取人而顺理成章地认为“文学”即“最高层次的文化”,显然让莘莘学子贻笑大方。艺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传播。李宇春的艺术表演,也是对文化的传播,有何不可?

如果从明星的角度去看,他们带给大众娱乐,带来了欢声笑语。如果说大学讲堂是严肃的,是容不得任何通俗文化的深不可测的学府,那倒不如说那是监狱。专家、教授在讲堂上只要严谨、求实,那就是对学子负责。一个明星用歌声带给他人慰藉,让他们领悟到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不也是对学子负责吗?不能硬为“学术”与“娱乐”强制划清界线,更不能因为人的身份而将其拒之门外。

一件平常的事情竟然可以炒得如此沸沸扬扬,可见社会上对“大学”的理解迥异的大有人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讲堂不是旧时的金銮殿,本身没有那么神圣。文化是与时俱进,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只要是对学子负责的演讲者,大学讲堂的门都会为之敞开。

时评作文范文2:北大,你也信春哥?

“信春哥”这个词语自起从网络兴起,至今已流行了一年多,李宇春等人所刮起的“超女风暴”使全国无数群众疯狂,但是,这充其量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然而,“李宇春上北大讲坛,师生追

星近2小时”这条新闻使我一时语塞、惊讶、乃至愤怒,北大,作为全国最好的学府,你没有理由去“信春哥”。

首先,我想问,李宇春何德何能,居然能登上北大讲坛?北大的百年讲坛,理应是研讨学术的圣地。不可否认,娱乐也算是一种文化,但登台讲演的必是大师。北大百年讲坛以前也的确出现过不少娱乐界“玩家”,诸如梅兰芳、周星驰等,但是他们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成就,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他们在讲演时已被人们认为是“大师”。而李宇春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只会唱几首歌、扭两下屁股,离大师还远着,她没有资格上北大讲坛。

其次,我想问,北大是拥有严谨学风的.学术圣地,还是供娱乐明星开演唱会的地方?喜欢或崇拜一个人,对于任何个人来说,永远无可厚非,但北大讲坛作为一个学术天地,却为了眼前的经济目的,而不惜糟蹋自己,实在让人悲哀。远在大洋彼岸,有一个叫常春藤的学术联盟。LadyGaga红了与他们无关,他们不管;MJ死了,全美乃至全世界为之一动,他们却纹丝不动。没错,他们需要钱、需要社会的捐赠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作,但是,他们没有靠娱乐明星来吸引眼球,他们的科研成果、严谨学风已赢来无数口碑。

看到没有?这就是世界名校与中国名校的区别!面对如此大的差距,我们更要脚踏实地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这靠的是真材实料,不是明星效应。 一级几尺见方的讲台上,在这里,曾站着将北大变为新文化中心的蔡元培,他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这里,曾站着主张启蒙中国人民思想的陈独秀,他说:“觉悟吧,中国人。”在这里,曾站着中国的马列主义先行者李大钊,他说:“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没有他们,中国的历史将改写,但李宇春呢?

她对于历史的作用,犹如灯塔射往大海的一束光一般,偶尔会泛起一片波光,但顷刻便会消逝,仅此而已,那么现在,北大,你还信春哥吗?

时评作文范文3:讲堂≠舞台

据报道,超女总冠军李宇春为某品牌电脑代言出现在北京大学讲堂。唱了一首歌,说了几十句话,就让在场一千多名大学生为之疯狂和尖叫。此事引发了一场争议,北大讲堂是否可以成为“李宇春们”的舞台呢?

我认为,不是任何文化都能登上讲堂。娱乐大众的舞台归舞台,李宇春的舞台不在北大讲堂,她不应该来此作秀。

把讲堂当成流行文化的舞台,是对北大学术圣地形象的冲击。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学术,思想,文化交流的平台,应该始终坚持其优良严谨的学术之风,传承其优秀积极的文化积淀,作全国各地其他学府的榜样。可是如今,在北大的大讲坛,一个学术交流的神圣之地,竟允许上演大学生们追星的狂热之态,这是一种亵渎,谈和榜样呢?如果连最高学府都不能坚守一个纯净之地,何况是其他社会上纷繁复杂的地方呢?毋庸置疑,李宇春此次“北大讲坛之行“动摇了北大学术圣地的形象,动摇了我们对北大的崇敬与自豪之情。这样的事情决不能够再次上演! 包容不等于接受。这样娱乐、充斥着商业目的的活动会莘莘学子的价值观念受到不良影响。李宇春来北大演出,纯粹是商业目的,娱乐大众。不是说北大学子就不能够喜欢明星,也不是说李宇春的演出不精彩。大学应该包容文化,但决不是全盘接受,这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价值取向。或许大学生有这样的判断力,但是中学生呢?小学生呢?他们会觉得连北大的哥哥

姐姐都追星!所以我这样做一定没错。这时,他们的价值观念就发生变化,容易造成盲目追星,忽视学业,影响终生,说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不为过。 综上所述,北大此次允许李宇春在讲坛演出是错误之举。应当引起强烈重视与警示。望今后不要再出现这样有损学术之风的事情。

上一篇:超市收银员社会实践的报告下一篇:民主生活会汇报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