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推进式

2024-05-16

主题推进式(通用12篇)

主题推进式 篇1

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 在长期的大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道德教育形式[1]。“主题模块推进式”德育模式, 是基于将德育工作模块化的思想, 确定学校德育主题, 在主题引领下, 将德育工作划分为几大模块, 分类别、分阶段、分主次, 全面系统地逐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崭新德育模式。中职学校“主题模块推进式”德育模式的正常运行, 依赖于完善的运行机制, 也就是要建立德育模式能够顺利运行的体系, 包括参与机制、动力机制、干预机制、调控机制、激励与评价机制等, 各项机制的完善和畅通, 才能确保德育模式的运行。这种模式的运行是基于德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结方式而建构起来的工作体制、管理规范和工作方式。把德育系统内部的所有要素都调动起来, 共同协作使各个要素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作用而完成其整体目标、实现整体功能运转良好的德育运行机制, 把握和完善系统的要素及其要求, 是建立和完善中职“主题模块推进式”德育模式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

1 德育目标引领德育模式的运行

中职学校“主题模块推进式”德育模式的目标, 是德育模式运行所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它规定着德育运行机制系统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 是德育运行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 制约着整个中职学校德育活动的运行过程, 是整个中职学校德育模式运行的轴心和灵魂。因此, 中职学校“主题模块推进式”德育模式运行机制能否有效运转, 必须要看是否要有一个科学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 拥护党的领导,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遵纪守法, 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公民, 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德育的落脚点看, 德育的目的是使人, 特别是学生形成一定的德性、思想品德和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依据这个目标, 中职学校“主题模块推进式”德育活动要从中职学生身心成长的思想情况和生活情况的实际出发, 开展富有成效的主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学会知识技能的同时先学会做人, 养成行知合一、言行规范的道德品质。

2 学校采用多维主体参与, 促成教育合力

在德育的过程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德育活动运行的核心。教育者是多方的, 受教育者为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 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 课堂教学的渗透、学校规章的约束、日常检查的督促、校园活动的感化……所有主题教育活动是多维主体参与, 不同教育主体在德育中的分工和职责也有所不同。

2.1 领导调控决策, 部门协调运行

学校建立起以校长为核心, 由副校长及德育处、团委、体卫艺处、保卫科、班主任组成的学校德育管理队伍, 学校校长和副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研究决定德育方面的重大问题;由德育处主持制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交学校全体行政决策, 广泛征求和汲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由校长对决策和方案进行把握调控。通过调控, 使德育工作的计划更加完善, 做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方式方法科学、效果明显。

学校实行由德育处组织协调其它部门共同开展德育工作的参与机制, 班主任在这个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角色, 重点负责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通过组织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手段, 如校园电视台、广播、班会、板报、团刊、报告会、辩论会等, 努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各项主题活动的驱动下, 各部门、各专业、各班级制订具体的德育工作计划, 使德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细化、可操作化。这样就优化了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的管理,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构建互联互动的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在组织主题活动时, 管理部门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激活学生的深层次需求, 形成丰富的、进步的、稳定的德育氛围, 促进学生创新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 各职能部门通过网络建立、心理咨询、信息汇报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道德风尚、情绪状态和精神面貌等等, 以便及时调控, 保障德育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的育人体系队伍在内部有一个不同的分工, 它是在以德育处为龙头下的各职能部门协力合作的一种育人体系, 通过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 上下联动, 各部门各司其职, 通力合作, 从而形成全校共同开展德育的格局。

2.2 提升德育队伍, 注重德育渠道

教师是育人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育人队伍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德育工作队伍对学校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是育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是实施德育方针, 开展德育工作,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的重要力量, 是统筹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2]。学校德育队伍包括领导、老师、部门人员、后勤人员、生活老师等, 总的来说, 是所有的教职工。每位教职工都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树教师风范。每位教职工都把教育学生做为自己的工作职责。

学校教职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和教育通过学生在校活动实现, 包括课堂和课外。课外表现在日常引导、生活教育。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 首先, 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其次, 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是中职德育的基本途径, 各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将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要求教师的教案中必须有环保教育、健康教育、习惯教育等, 通过课堂这个阵地, 承担起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健康发展的职责, 特别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中, 要突出专业的主要特征, 针对不同的职业,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纪律、职业行为和职业精神的教育, 如酒店专业的形象礼仪教育、数控专业的吃苦耐劳教育、园林专业的艺术审美教育、电子专业的灵活细致教育、幼教专业的爱心教育等等。

2.3 利用主题熏陶, 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的主题活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直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及发展, 并逐渐改变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校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当中, 使学生在认同中接受教育, 在教育中体会快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组织开展的主题活动, 提升了德育效果,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校园环境主题, 安全教育主题、社会实践主题、体育艺术主题, 健康主题等。通过评选先进班集体、模范班级、模范宿舍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卫生模范寝室的评选, 学生宿舍由外到内卫生整洁, 促进校园环境的优化;安全教育以讲座为载体, 经常邀请一些知名法制、消防、交通人士就学生出现各种安全问题的后果进行讲解分析, 清楚破坏安全的危害,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针对中职学校的特色, 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了解社会,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学校的日常行为文化主题教育、师生关系主题教育等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内容和范围都极为广泛的活动, 使学生无时无刻不身处其中, 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日常具体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目标的实现。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体育艺术主题活动, 如各种体育比赛、歌手大赛、绘画、文艺表演、琴棋书画等文体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吃苦耐劳、人文素养、道德素质、艺术鉴赏力以及审美情趣等, 有助于他们学习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抵制不良的文化影响, 弘扬合作精神, 保持一种高昂、向上的精神状态。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学生励志演讲、技能大赛等主题活动可使学生激发潜能、挑战自我, 树立必胜的信心和成功的心态。通过拓展训练活动, 让其点燃激情, 超越自我, 分享快乐, 感悟生活, 增强自信心。在实际活动中, 教师重视“成功教育”, 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以“我能行”树立奋发向上的信心, 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心态, 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 要学生明白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让学生想一想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 社会的关爱之恩等等。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到“感恩”和“回报”, 启迪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 善良的人, 谦虚的人。

学生的社团主题活动也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学校的学生会和社团成员是一批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创新意识、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群体, 这样的群体精力充沛, 朝气蓬勃, 为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社团的主题活动影响自我和他人, 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从而促进整个校园形成良好的活动氛围。如学生值日, 自我管理等主题活动。

总之, 通过校园的一系列主题活动,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培养, 逐渐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纪律的养成。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同时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同伴影响作用, 在学校形成一个富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氛围。中职“主题模块推进式”德育活动必须在抓住中职学生的德育共性的基础上, 利用各主题活动, 准确地把握其个性, 理解中职学生德育的特殊性,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提高德育的实效。

3 注重家庭、社会、企业的参与, 实现全员育人

中职学校“主题模块推进式”德育活动与其周围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是运行机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企业、网络等环境。德育模式的运行需要优化德育环境,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各部门共同参与、全方位开展的大德育工作体系。

3.1 注重家庭渗透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渗透和补充, 学校德育的影响能否在学校之外辐射和强化, 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 很多做父母的只顾赚钱, 而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或者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智力因素培养上, 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提高, 以至造成孩子任性、懦弱、懒惰、自私、冷漠、心理问题多。学校要建立家校互动的沟通平台, 经常组织家长会和家访活动, 有组织的指导家长们学习家教思想与家教方法, 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沟通和交流, 注重家校合作, 避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断层。

3.2 利用社会启迪

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通过参与社会群体的活动获得, 社会的道德思潮和趋势对学生有引导作用, 现在社会, 互联网信息非常发达, 利用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传播手段, 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视频等, 让学生在各种信息、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中提高道德观念。另一方面, 学校的德育文化可以影响和辐射社会,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敬老爱幼、社区帮忙等活动, 都可以向社会传递正面的价值导向。

3.3 引导职业需求

中职学生进入校园, 期望掌握技术在社会上获得新的成就, 他们十分注重就业, 学校德育活动要利用实习实训的契机,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的入职培训、岗位适应教育、实习总结等都是德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实训实习过程中进行德育, 能够使学生在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中, 不断提高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 通过职业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 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德育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学校的德育内容应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 按岗位需求进行教育。实行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教育模式。企业应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组织德育, 让学生自己检验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 理解本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实操作之间的距离, 了解社会, 关注民生, 思考社会问题, 全方位的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 进而更好地丰富和完善自身。同时, 学校可以把那些职场能手 (尤其是自己的毕业生) 请进来, 现场说法, 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总之, 学校和社会、企业在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德育的影响, 通过学校有目的的吸收、筛选、调节、整合, 实现德育过程的互动, 保持学校德育内部系统的稳定, 学校用引导与调控的方式, 让学生在批判对待和合理地吸收各种社会性影响的过程中实现道德成长, 以保持学校与社会的天然有机联系。

中职学校“主题模块推进式”德育模式的运行离不开多方面的参与, 要建立以学校为主的大德育意识, 学校内部齐抓共管, 全部参与, 学校在外部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 主动同家长、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 使多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 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摘要:中职学校“主题模块推进式”德育模式的运行依赖于德育目标, 在目标的引领下, 在各个主题模块的推动下, 中职学校的德育活动应采用多维主体参与, 利用教育合力, 优化德育环境,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各部门共同参与、全方位开展的大德育工作体系。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曹鲁兴.中职学校德育模式创新及路径选择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1.

[2]朱孔军.关于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理念及机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 .

[3]王炜.职业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主题推进式 篇2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国家局、省局(公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习教育、整改落实、专项整治、建章立制”四项重点任务,对标对表,持续加压发力,抓细抓实,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教育。

一是及时跟进学习。紧扣《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相关论述篇目,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记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及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

二是灵活方式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方式加强集体学习;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做好“微”文章,积极探索“微学习”“微党课”等新的学习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市内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参观见学;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史、国史教育;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做到“四个结合”,即示范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网络培训与实地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确保党员培训教育全覆盖、有实效。

三是建立制度学习。建立“会前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组集体学习、职工集中学习”三项学习机制作用,每季度开展一次研讨,班子成员轮流讲课,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二)持续抓好整改。

一是落实整改责任。实行班子“一把手”牵头抓总、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的整改工作责任制。各牵头领导、责任科室要按照《中共 xx 市 xx(公司)党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实施方案》分工,对号入座,班子

成员在抓好个人问题整改的基础上,督促推进分管部门(单位)整改工作,落实整改责任。

二是理清整改问题。对主题教育中查找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自查,盘清总账,查漏补缺。要把“改”字贯穿始终,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在确保质量、见到实效的基础上,及时销号,对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区分上级点的问题、自己找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列出“三类清单”,以讲政治的高度整改上级点的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整改自己找的问题,以“动真碰硬”的决心整改群众反映的问题;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明确阶段目标,制定措施,持续整改。

三是实行整改销号。实行“台账”式管理,“销号”式整改,完善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措施、工作责任人、时限要求和完成进度,通过倒排时间、挂图作战,坚决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在整改过程中,对反馈问题和整改进度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公开,主动接受监督。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干部组织生活会个人问题整改,按要求同步制定方案措施,按期保质完成整改。四是述职评议整改问题清零。切实抓好 2019 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确保旧账按期销号,新账及时清零。

(三)抓实专项整治。

一是持续压实责任。严格按照《xx 市 xx(公司)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工作措施》文件要求,压实专项整治的主体责任,对已整治完成的问题,及时销号,持续巩固拓展;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仍需长期坚持或未整治到位的问题,紧盯不放,再添举措,抓实抓细抓到位。

二是持续巩固深化。结合前期专项整治成果,紧紧盯住专项整治中不彻底不到位的环节和短板,制定巩固和深化方案,明确整治工作的具体内容、目标要求、工作措施、进度安排、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评估标准等要素,认真履职尽责,扎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要在推动整改纠治问题的同时,同步查找工作推进、日常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边整治、边总结、边建设,及时把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用制度规范起来、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要坚持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以整治问题为牵引,促进深化改革、建章立制,推动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四)注重建章立制。

一是认真梳理制度。要全面梳理主题教育期间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列出条目,汇编成册,盘点分析。对有利于促进学习教育、工作开展和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坚持执行,巩固提升;对有漏洞和不成熟的制度规定,继续修订,不断完善。坚持以制度固化经验的做法,以制度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

二是抓好制度建设。充分运用主题教育的探索实践,建立健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理论学习制度,以锤炼坚强党性为核心的理想信念和对党忠诚教育制度,对照“两面镜子”,清扫灰尘、洗礼灵魂的初心体检制度,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常态化服务制度等,确保形成的长效机制立得住、落得实、行得远。

三是扎实落实制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用严明的制度、严格的执行、严密的监督形成推动落实的长效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提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各党支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压实工作责任,全面抓好“学习教育、整改落实、专项整治、建章立制”四项重点任务,以常态化长效化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细化任务措施。各党支部要逐一对标,逐项细化措施,制定“任务清单”和“工作清单”,健全落实台账,实行清单管理、项目化推进。要及时报送工作特色亮点、典型案例,整理好任务落实档案资料备查。自查报告、整改问题台账、制度梳理统计表,于 5 月 10 日前报市局党建工作科。

(三)强化督导检查。市局(公司)党组书记对四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负总责,市局(公司)班子成员负责对分管工作领域的四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做到经常督促任务落实情况,随时掌握工作进度,定期通报落实情况,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对态度不端正、不担当不作为、敷衍应对的,视其情形,约谈问责。

主题推进式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主题活动;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80-001

主题活动是指在集体性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活动与交流。主题活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使学生在达成主题活动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培养采集、加工和发布信息等技能,完成学科教学的目标,提升信息素养。

可以这样认为,“主题活动”的教学安排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作了一次重要的划分,为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进行课程整合提供良好的教学模式。以下就新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排的“主题活动”内容谈谈笔者的解读。

一、主题活动是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新动向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最初是从计算机课演变而来的,现在信息技术课大多数教学内容都是以计算机软件为平台,所以时下很多师生,甚至学校领导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同起来,把信息技术课说成计算机课或电脑课。

诚然,要学习信息技术就必须要涉及到电子计算机技术,两者有交集但并不等同。计算机课可以说成一种“为考而教”的学科,而信息技术课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

“主题活动”模块在教材中的出现,标志着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每个主题活动最后都有“活动评价”和“活动收获”环节,形成个性化的过程体验,能够将合作交流式学习与自主性学习有机统一,能使抽象、概括和逻辑性强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程序化,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二、主题活动为课程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程整合是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增加主题活动可以说是对课程整合最好的尝试。

1.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主题活动设计的最佳平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和解决问题。教材推出的六个主题活动很好地结合这一要求,精心设计,步步推进,形式新颖、可操作性强,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提供了范本,也能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开展学科整合提供解决方案。

在笔者以往指导开展的机器人兴趣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常采用主题活动形式开展教学。而以往的信息技术教材中,主题活动的内容只是安排在“实践园”环节或者隐含在课文当中,这次改版将它们在每一单元后独立出来,一方面有了课时的保证(2课时以上),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组织形式和过程指导,为师生开展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主题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意识

主题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有组织的互教、互学、互助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新教材安排的六个主题活动无一例外地提到分组。小组合作可以交流经验,相互评价,在成功中分享喜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比如上册第一单元的“文字输入比赛”主题活动,如果单纯的指法练习是枯燥乏味的,通过结成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哪些键容易记,哪些键总打错,有什么方法记住键位,再进行纠正与评价,分享收获,形成氛围,要比教师严格督促宽松得多,并可以使这种合作延伸到课外。

3.主题活动的形式符合“做中学”的思想

在主题活动的形式中,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服务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后,学生会乐于合作交流,交换个体间的差异,交换对教材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对知识的体验会形成共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创新的潜质。

以教材下册的“创作演示文稿”为例,要求通过活动,培养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展示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活动前成立4-6人的研究小组,并确定一名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从布置任务、确定主题,到小组合作、规划内容,再到搜集素材、整理资料,最后作品创作,整个过程都要求团队每个成员的共同付出,教师绝少参与,待作品制作完成后组织评价交流,各小组在汲取了师生和家长等人的意见作进一步完善,真正地体现了“做中学”的建构主义思想。

三、主题活动可以为学生参加各类综合实践和竞赛活动提供经验

现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竞赛主要有“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主要有文字输入、电脑绘画、网页制作、动漫与摄影、校园视频短片以及机器人竞赛等项目,而这类比赛以往是需要教师赛前另加辅导的,而主题活动教学为学生参加这类的活动积累了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通过竞赛获奖体验成功的喜悦。

“主题活动”作为新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新内容新形式,也为学科整合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随着信息技术新教材的推广应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主题活动式教学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收获,为课程整合提供有效的促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2011.7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2

[3]张兵,孙淑晶.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利弊分析及建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2

[4]張莹,对杜威.“做中学”思想的解读,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主题推进式 篇4

1 主题推进式教育模式的意义

主题推进式教育是依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和具体需求, 分阶段、分主题、分渠道, 把握大学生入党前、入党时和入党后的全过程, 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

从理论价值上来说, 有利于把握大学生党员的特点, 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有利于提高党员自身素质, 激发党组织和大学生党员争当先进、争创优秀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互动性和开放性, 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理念的创新。

从实际意义来看, 有利于贯通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各个环节, 各个阶段, 实现教育过程的延续性和统一性;有利于关注党员教育的薄弱环节, 消除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空白点, 解决“重入党前教育, 轻入党后教育”等问题;有利于教育内容联系学生发展, 推动大学生党员今后人生道路发展。

2 主题推进式教育的基本框架

2.1“启蒙式”主题教育———树立理想主义信念, 思想上靠近党

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 容易产生迷茫意识, 找不到前进方向, 在他们中开展全面的理想主义信念教育十分必要。笔者所在的学校推行主题推进式教育, 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面是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主渠道作用, 依托特色鲜明、吸引力强、激励作用明显的主题教育活动, 对新生开展理论启发、组织启发和活动启发, 引导和帮助广大新生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和入党程序,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其尽快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点是充分发挥榜样党员作用, 开展大学生党员设岗定责活动, 建立了大学生党员联系班级、楼栋、寝室、社团、特情学生、单项活动等“六个联系责任体系”。在高年级学生党员的宣传和模范作用影响下, 进一步加强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启蒙式”主题教育, 新生入校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明显增加。

2.2“培育式”主题教育———端正入党动机, 思想上真正入党

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发展对象进行有计划培养的人员, 其对党的认识和理论知识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党员发展的质量。通过调研发现, 被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入党程序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在动机、认识、行动三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引导。因此, 这一阶段的主题式教育着重帮助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 教育引导入党积极分子严格自我要求, 学习党的知识, 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加入党组织, 并下决心在入党后时时处处体现先进性, 争做合格党员、优秀党员。针对这一情况, 笔者所在电子学院, 除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 还开展了“大学生党员形象化描述”特色教育活动, 即对入党积极分子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荣耀型”“也要型”“报恩型”“靠山型”“法码型”等错误动机进行剖析, 通过对大学生党员形象进行形象化描述, 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向六方面看齐, 即在思想政治方面要有成熟感;在课业学习方面要当排头兵;在公差劳动方面要带头干;在利益分配方面要主动让;在遵纪守法方面要做表率;在群众公论方面要得民心。

2.3“锻炼式”主题教育———提高党性修养, 从行动上入党

实行预备期, 目的在于对新党员进行严格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实际工作锻炼, 使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能够真正从党的理论、党性修养、组织生活等方面得到锻炼, 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这一阶段的党员教育侧重的就是党性修养主题锻炼教育, 榜样激励和“四个一”实践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榜样激励活动主要是指在正式党员中挑选出党性修养好, 学习成绩优秀, 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进行“亮牌示范”, 他们的事迹材料张贴在宿舍区和教学楼的醒目位置, 时刻激励着预备党员, 让预备党员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争取早日转正。“四个一”实践活动是要求预备党员开展组织生活锻炼, 即在支部宣讲一次时政要闻, 在班级组织一次党的先进理论学习活动, 联系一个新生班级开展党的基础知识启蒙教育活动, 参加一次“党员奉献日”服务活动。

2.4“先锋式”主题教育———催化综合能力, 行动中发挥模范

一名党员必须是经过组织的严格考察, 按照组织发展的程序, 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 他们是普通学生中的精英分子, 因此, 大学生党员不仅要提高自身修养, 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去带动、影响、服务身边的人, 发挥先锋示范引领作用。这一阶段的主题教育是围绕搭建综合素质拓展平台, 催化学生党员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党员对普通学生开展全面帮扶。第一是以学习目标牵引学风建设为载体催化党员学习能力的提高, 开展帮扶学困生活动;第二以“文明大学生教育”和“感恩教育”为载体催化党员道德水平修养的提高, 开展帮扶德困生活动;第三以大学生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为载体催化党员遵纪守法意识提高, 开展帮扶违纪生活动;第四是以“阳光心灵”活动为载体催化党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开展帮扶特情生活动;第五是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催化党员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开展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活动。

2.5“旗帜式”主题教育———提高道德修养, 就业中身先示范

毕业生党员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教育阶段, 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通过党性党纪教育使毕业生党员能够牢记党员的身份,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毕业后能够自觉履行党员的义务, 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与监督;第二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与社会公德教育, 提高其党性修养, 使大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第三要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帮助其端正心态, 敢于竞争, 不怕挫折,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挑战与挫折。

3 主题推进式教育实践的效果

3.1 大学生党员先进意识明显加强

全程教育模式的探索是通过对大学生党员的全程跟踪教育, 使大学生全面、具体地了解了党员的行为规范与标准, 切实提高了自身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 使大学生党员从思想上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通过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题式教育的实践, 使广大学生党员不仅从理论上对党加深了认识, 更从实践上亲身体会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实现了大学生党员从理论学习到行为实践的锻炼与转化。

3.2 大学生党员先锋作用明显凸现

大学生党员主题式教育模式的探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党员成为高校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的主体, 学生党员在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大学生活适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升学深造能力、职场就业能力等方面得到普遍提高。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较高的先进分子, 也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中坚力量, 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党员的全程教育, 以主题推进式教育模式为探讨、实践, 依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和具体需求, 分阶段、分主题、分渠道, 把握大学生入党前、入党时和入党后的全过程, 循序渐进地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主题推进式 篇5

为贯彻落实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经研究,在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开展“推进创业就业,成就精彩人生”主题活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以弘扬创业精神、拓宽就业渠道为重点,通过完善扶持政策、提供创业资金、创新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和激活全民创业就业热情,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以创业促和谐,以助圆百姓“创业就业梦”实现伟大“中国梦”,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载体,打造1-2个示范性创业基地和园区;每年免费培训工业园区员工2800人,完成各类人员创业培训550人;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起航工程,帮助和促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800人;新增小额担保贷款0.5亿元。

三、工作措施

(一)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激励广大高校毕业生追逐“中国梦”。与全县各大中专院校就业部门联合起来,利用各类招聘会、就业创业培训等时机,在全县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梦”宣传活动,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磨砺意志、追逐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而努力奋斗。

(二)开展“推进创业就业·成就精彩人生”活动,拉近“中国梦”的现实距离。

1、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活动。7至12月,每月在县人才市场组织一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2、开展网络招聘活动。在创业网专门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及招聘信息栏目,并与校园网站互联互通。

3、就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见习报名、培训报名、政策咨询等服务。

4、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按规定到当地就业部门申请10万以内最长期限2年的创业贷款,财政予以全额贴息。

5、拓展见习基地范围。全县提供180个以上见习岗位,并为见习高校毕业生提供600元/月见习补贴。

通过以上措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广大高校毕业生架起实现“中国梦”的桥梁。

(三)实施创业就业培训活动,筑牢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

1、开展就业培训。免费培训工业园区员工2800人。

2、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打造1-2个示范性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区,创业培训550人。

3、开展千户百强家庭服务创建活动。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00人,实现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500人。

4、开展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培训。免费培训工匠6000人(其中新培训4000人,提高培训2000人)。

通过培训帮助我县劳动者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结合自身实际树立并实现自我就业创业梦,筑牢实现“中国梦”现实基础。

(四)实现小额贷款帮扶创业活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深入开展各类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宣传,让更多的创业者知晓政策。进一步强化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建设,提升小贷服务水平,全年实现新增发放小额贷款0.5亿元,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创业梦。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县人社局成立以“推进创业就业,成就精彩人生”为主题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各乡镇要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将主题活动列入单位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要根据本工作方案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将“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贯穿到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方方面面。

(二)强化举措,务求实效。县、乡两级劳保部门要求加强活动实施情况的督查落实;力求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认真总结活动中的创新做法和经验,并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报送上级。

主题推进式 篇6

一、感恩教育活动的提出

交流与活动始终贯穿于道德形成及发展的整个过程,从道德体验教育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在德育生活化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工作应该加强对“学生需求”、“实践体验”、“贴近生活”等方面的关注与反思,要将贴近需求、贴近生活的德育活动开展提到日程上来。因此学校可以创设并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眼球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体验强化学生道德意识、规范道德行为。

近几年,“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已成为了各校行为规范的考核内容之一,在不少学校中陆续出现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受益于活动体验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为提升感恩教育内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我校在教育感恩主旋律的带动下,围绕“感恩、进取、自强、责任”的主题积极推进感恩教育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系列德育活动,以其丰富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众多小学生的关注。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成长,主题活动颇见成效。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机制

我校的感恩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各种情境,搭建了体验的平台,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亲自感受、体悟反思的机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育下,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知恩于心、回报于行,自觉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养成良好品质与行为的主动性。而在感恩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笔者将核心路径归纳如下:

1.突出引领,加强活动指导

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围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五个感恩项目而展开,诸多感恩模块可供学校灵活选择与搭配,引领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逐步推进。这些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与生活十分贴近,并且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题活动注重寓教于乐,以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为学生注入感恩的思想观念,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因此获得了较好的实效性。对于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我校特别建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有效地保障了活动的顺利进行。领导小组会根据活动的主题和目标,结合各年段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并由学校“一把手”亲自督促指导工作,可以说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让全校师生热情高涨。

2.突出实践体验,提高活动实效

学生是从道德认知、行为、情感以及意志等四方面来实现感恩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交互影响。因此,感恩教育的实施应关注的几点:(1)从认知层面出发,通过讲述故事、阅读书籍等方法在学生心中播撒感恩的种子,注入感恩的意识观念,再通过情景再现、换位思考等途径让感恩种子萌芽并茁壮生长,引导其识恩、知恩。从理论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感恩观念,强化其感恩意识。如我校曾组织“感恩同学帮助”主题班会,让学生捕捉学习生活中受到同学的恩惠,并通过言语表达、书面形式等表达对其的感谢,整个班会课堂在施恩与报恩的氛围中暖意洋洋。(2)从情感层面出发,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孕育于学生心灵深处并随时会激励学生迸发出强大的学习力量。学校可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写感恩书信等系列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感恩情感,强化感恩意识。如汶川地震后,我校组织“与北川孩子互寄贺卡活动”,学生参与度极高,在为北川孩子送去关慰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要努力学习,日后为我国环境灾害防范做出贡献的意志。同时,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强化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活动要求与预期效果

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的要求是要做到“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要避免学生出现排斥情绪,让其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下获得心理的教育。要通过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设计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直接新颖,回归生活,以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将强制教育转为自我内化教育,促使学生进行深化思考。在感恩教育系列主题活动的倡议下,要实现让学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感恩老师、家人、同学,进而学会与身边环境和谐相处。

当前绝大多数00后的小学生缺乏对幸福来之不易的体验,认为他人辛勤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缺乏感恩之心。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尤其要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学生出现的道德品质问题,要不断地在在课堂中教育,在活动中引导,在生活中渗透,让学生能够捕捉到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并常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以恩报恩,让爱心传遍整个世界!

主题教研模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7

一、背景介绍

教师是一个专门的职业,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过程的,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了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向。就目前而言,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发展途径也较为多样,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相较于教育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距离。

随着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研究的重点逐渐从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转向促进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经过对国内外政府以及教育组织进行的、大量实践案例的深入分析,教育研究者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单单靠政府和相关教育组织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专业意识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且无论教师专业发展以何种范式探索,教师都离不开学校。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具备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优势,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构建基于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就显得尤为必要。此前,我国学者研究实践并总结出了基于学校的几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包括专家协作、愿景规划、提升素质、结果评价、实践反思和科学研究等。[2]这些教师发展模式虽然有效,但限制了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割裂了教师发展的整体性。因此,教育专家以系统理论以及生态理论为理论基础,重新勾勒和构建了主题教研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并纳入影响教师发展的一系列因素,形成了系统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二、概念内涵

主题教研模式,一般是指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加以理论和经验的假定,形成学校或教研组教育教学的主题,教师则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的、一种以主题为驱动、以学校为保障、以发展为根本的教师成长机制和模式。[3][4]主题教研以解决问题为实践核心,以课例研究为基本形式,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基础,诊断教育教学问题并寻求改进策略,关注教师自主教研意识的培养、个人能力的完善、自身理念的提升,促进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有利于教学工作系统化、科学化,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5],为基于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一套能够进行模式化培养、持续性训练的优质教师集训机制。[6]主题教研主要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主题确定、方案准备、组织实施、成果展示。

(一)在主题确定环节,教研主题一般来源于教师共同关注的、聚焦的、真实的、具体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对课标和教材的研习中有所思,是在课堂教学的琢磨中有所想,更是在对课改方向的关注中有所悟,将这些点滴思考进行凝练筛选之后确定教研主题。[7]一般而言,在通过调研、访谈、征集以及上级教研任务下放等途径汇总的各类主题进行教研主题甄选的时候,应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主题研讨与论证,邀请教育专家共同进行商榷,再进一步明确和修正主题方向。与此同时,教研组也应遵循方向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拓展性相结合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符合国家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同时,关注学校自身的建设,在阶段完成的同时具备延伸扩展的空间,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可以广泛推广,这样的教研主题才具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8]

(二)在方案准备环节,教研组在确定教研主题之后需要细化主题教研组织与实施的针对性、可操作的方案,将主题作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与挖掘,自上而下使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子主题,形成系列化的研究网络,并在实施过程中继续修正与完善。[9]在此环节,教研组需制订详细的实施日程表,明确任务,分工合作,人人做事,事事落实,相互交流,资源共享,为主题教研的组织实施环节做好充分的资源准备、教师准备以及学校等其他准备。[10]

(三)在组织实施环节,能否将前一阶段制定的方案落实将成为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因素,其操作步骤可以具化为“文本解读—实践探索—总结反思—拓展研究”的四步循环探索过程。其中,文本解读阶段主要是由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文献研究与讨论、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进行教研主题子主题汇报、集体备课、利用网络平台等途径深化和提升对研究主题的认识,纳入理论指引,提出每位教师的设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有效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11]在实践探索阶段,教师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应用于课堂实践,将主题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现实行为,通过多人同课循环、一人同课多轮等课例行动研究、听评课、微格分析等形式分析问题、寻找根源、解决问题,以便进行学习与提升。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以课题研究指导课堂实践,以课堂实践验证课题预设,这不仅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12]在总结反思阶段,教师通过集体研讨、主题学习等研修活动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哪些方面取得了成效、哪些方面遇到了阻力、哪些方面仍需改进、哪些方面得到提升。总结反思阶段是教师阶段教研行动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是比对前预设—植入修正案—形成新预想的过程,形成反思文本、总结案例文本等材料。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从个人理解出发,摆脱了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权威的束缚,打破了专家理念的桎梏,而是将其作为参考,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发展的实现。[13]在拓展研究阶段,教师通过后续的跟进研究,深度参与,认真总结,在理论上螺旋上升,在实践上精益求精,对于教研主题理解更加深入,对主题的实践也更加持久化、常态化,以达到成为教师自觉行为的结果。[10]

(四)在成果展示环节,主题教研所有参与人员将成果进行评定展示,通过此环节对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教师参与主题教研活动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学习与交流,最终获得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将具有一定价值的主题进行推广,进行再实施、再总结,衍生更多的教研主题,使教师专业化过程不断前行。

综上所述,主题教研模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脉络,且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个主题教研活动的结束却代表着新的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始,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成螺旋式向前进行,其模式图可总结如图1 所示。

三、实施保障

主题教研的顺利实施除了需要教研组教师的认真参与以及不断总结反思之外,同样离不开与其相关的保障措施与机制。有效地做好主题教研的保障措施和机制是保证主题教研活动开展得顺利、充实、有效的关键所在。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以及强化院校的合作功能等都能够对主题教研的进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其相关关系如图2 所示。

(一)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保障主题教研顺利进行

主题教研的进行完全依靠教师自主进行,这在教研活动一开始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需要强化学校管理机制,从多方面进行监督引导,使主题教研规范化、常规化,进而能够顺利实施。[14]第一,建立宏观管理与指导制度。在结合学校具体情况以及教师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制定切合主题教研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引领和规范,包括教研的进程、职责的分配、成果的形式等都要记录在案,以备查看与总结。第二,成立质量监督与审核小组。督导小组定期对主题教研效果进行调研和指导,保证主题教研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同时避免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第三,做好主题教研过程中的资源保障工作。主题教研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必然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完善学校的相关管理机制将是主题教研顺利进行的首要保障。

(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主题教研百花齐放

主题教研的评价是为了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保证主题教研活动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学的有效提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教师不断自我挖掘与不断进取。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有助于对主题教研情况进行多维度的考量与测评,一般遵循过程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可推广性原则,即能够把握教研过程的实施程度,能够看到教研成效的不断提高,能够运用教研结论解决具体问题,能够运用教研成果解决普遍问题。在评价中,评价者应将主题教研实施的整个系列过程考虑在内,进行过程评价,同时在展示主题教研成果时,除了考虑到成果以论文、案例等不同形式呈现外,更应该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教师是否在主题教研过程中以及结束后有所提升,有所改进。这才是主题教研活动的真正目的。

(三)强化院校合作功能,推动主题教研深入发展

在主题教研过程中,能得到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解答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教师可以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理论知识,包括课程标准解读、课改趋势预测以及教学方式、教案设计等所遵循的理论基础等,同时可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指导教研论文的书写、教学反思的整理等,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专业水平。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以主题教研为依托,组成教师发展共同体,中小学教师借助高校的有利资源开展科学、规范的教学研究,反思教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明确努力和改进的方向,逐步提升专业水平,使自己不断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四、问题反思

当前,主题教研活动在学校中得到了广泛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甚多,但随着主题教研的开展与深入研究,其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发引起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和重新思考。

主题教研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主题价值虚化、主题问题泛化、主题实施弱化、主题形式僵化等问题。主题价值虚化是指所选定的主题价值不大,大多没有基于课标教材、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存在空洞务虚的情况;主体问题泛化是指所选定的主题宽泛,随意性较大,集中度不高,没有统一的出发点,难以整合与统领;主题实施弱化是指主题教研的开展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研任务,准备不充分,活动不务实,总结不到位;主题形式僵化是指目前开展的主题教研活动形式有限,教师刚开始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一旦重复便有部分教师懈怠,久而久之,使主题教研活动收效甚微以至于不再开展。虽然基于学校的主题教研模式是对传统教研模式的一次补充和深化,但其暴露出的问题仍然亟待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进行解决。

此外,就目前主题教研实施的保障条件中,也存在着学校领导不重视、评价体系不合理、校外帮助不可得的情况。学校领导不重视主要源于校领导仍旧以升学率为第一指标,即使上级安排任务也敷衍了事,草草结题,甚至不提供相关的物力以及财力支持,而是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统授课考试中,致使主题教研形似而神非,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部分地区的学校主题教研活动仅仅以结题论文为唯一的评定标准,忽略了教师在主题教研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受到的历练,导致主题教研的根本目的发生扭曲,从而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五、未来展望

主题教研模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教师的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为,不仅实现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同时实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研究方式支撑教学研究。主题教研模式以理论搭载实践,以需求内驱教研,以主题引领方向,以反思强化发展,以群力凝聚创新,以积淀成就优秀。尽管主题教研模式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其规范化实施对于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且其不足之处是可以进行弥补和完善的。

主题推进式 篇8

一、主题周记的操作路径

所谓“主题周记”活动, 就是每周让学生围绕一个德育话题写一篇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周记 (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把周记写成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文体, 可以选用各种资料) 。班主任对每一篇周记都进行个性化、书面化的点评, 并提供多元平台加以交流。

(一) 班主任发动、组织与引导

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 对成人总是怀着一种不自觉的警惕。要让学生敞开心扉, 需要解除其思想上的戒备。笔者在宣布这项活动的价值时, 主要强调了班级作文整体水平落后的现状, 要求学生将该项活动作为提高高考作文成绩的练笔, 而隐蔽了主要想达成的德育目标。目的是利用学生提高作文分数的功利心, 在“无痕”中实现德育的非功利价值, 获得德育和智育的双丰收。

(二) 多渠道精选与德育有关的周记主题

主题周记活动是一种富有情趣和挑战的德育培养途径, 它通过有内涵的情境主题,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提炼观点, 形成文字。情境主题的来源有以下几种渠道。

(1) 高考作文题。高考材料作文不少话题都与德育内容有关, 如感恩、幸福、勇气、选择、敬畏生命等。

(2) 影视作品。笔者曾播放电影《潘神的迷宫》片段, 要求学生选择影片中小主人公面对的三个挑战任务 (寓意分别为“勇气和智慧”“忍耐和克制”“坚守和善良”) 中的任意一个写观后感。

(3) 时事报道。“我爸是李刚”“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正反两方面的社会记录包涵了丰富的道德伦理内容, 或者触目惊心, 或者催人泪下, 有太多的角度可以挖掘。

(4) 班会课。在班会课上, 学校政教处会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定好主题, 但一节课对这些主题的阐释往往比较仓促, 可以通过课后的主题周记深化认识。

(三) 分类汇总批改结果, 及时处理问题

当主题周记上交后, 班主任要仔细阅读每段文字, 分析其中反映的德育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按照意志、情感、情绪、品质等项目分类, 写出切中要害的评语。评语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对周记的写作规范进行指导, 而且要对周记反映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进行疏导。如有学生写道:“进入11班, 一开始是迷惘。不知道该找谁去谈心, 不知道该怎样融入这个班。”这句话吐露出一部分学生面对新环境适应性不强的问题。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肯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甚至班级的凝聚力。因此, 笔者在评语中好言鼓励, 在课外专门找了这些学生谈心, 了解原因, 提出建议。如果这样还不能解决问题的话, 就要和班干部商议对策, 利用同伴互助的办法强化对话效果。

二、主题周记的实施效果

(一) 凝聚了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在本质上是一个班级形成的共同价值追求。这种共同价值追求形成得越早, 班级越能迅速进入健康和谐的发展状态。主题周记为班主任把握班级动向、有意识地引导班级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线索和思路。例如, 主题周记中反映出不少学生向往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笔者一方面肯定了学生恬淡清净的生活心态, 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这个年龄阶段有这种思想实际上是逃避竞争、贪图安逸的表现。陶渊明身处乱世,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确是高风亮节;而我们身处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 作为青少年应该努力拼搏, 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基础。为此, 笔者举行了一次主题为“我的未来我做主”的班会, 进行新时期人生理想的展望。班会课使全班学生明确了人生方向, 认清了当今时代的大势, 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正是对班级普遍问题的及时处理, 笔者营造了和谐互动的班级生态文化氛围, 使学生个体有了更多幸福感, 愿意做班级的主人翁, 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团结协作精神不仅让班级在学习成绩上名列前茅, 而且在校合唱比赛等群体活动中勇夺冠军。

(二) 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德育信息资料

德育工作要充分掌握学情, 才会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 否则就会南辕北辙。班上有个男生挺聪明的, 但成绩一直平平。笔者原以为他太懒惰, 多次和他强调学习意志, 进行学法指导, 但收效甚微, 他似乎还流露出厌烦的神情。直到看到他在周记中不经意的一句话“父亲是一个不会表达爱的人”, 笔者想, 可能要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做思想工作。于是联系了他的父亲, 才知道他父亲很爱这个独子, 从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 但不太与儿子沟通。又找这位男生了解他对父亲的看法, 原来他也爱父亲, 希望父亲能从精神上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于是, 笔者让他们父子在学校的一间空教室里进行了一次长谈, 还领他们去校图书馆借了关于家庭教育的书。这之后, 笔者发现, 该男生的情绪开始乐观, 进而学习效率大有提升。可见, 主题周记拓宽了教育信息的来源, 减少了德育工作的盲目性、低效性, 使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 激活了班主任工作的思路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 它在规定动作之外, 鼓励有自选动作。没有创新的班主任工作是乏味的, 但要找到灵感的源泉也是不易的。主题周记实质上是班主任主动出击, 带着亟待解决的德育问题, 以作业形式向学生征求答案。在分析周记的过程中, 班主任能捕捉到学生的心理诉求、思维习惯、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表达方式、人格特征等珍贵信息, 为科学地管理班级提供可靠依据。比如, 班级墙面布置, 笔者就采用了主题周记中的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每周的班主任午间讲话, 笔者一般选择主题周记中反映的普遍问题;班干部要在主题周记写得有思想、敢于指出问题、勇于承担责任且一身正气的学生中产生。总之, 根据主题周记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信息, 笔者采取的诸多举措无不顺应学生的心愿, 得到了广泛的共鸣。一年下来, 班级多次获得校文明班级称号, 四项评比总分成绩年级第一。笔者从中体会到了创新是班级德育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 只有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才能取得行动上的成功。

三、主题周记的理论诠释

任何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化、理解和接受。主题周记活动之所以有效, 是因为其运用了教育教学的原理, 把学生的需要和本真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积极建构, 润物无声。

(一) 对话教学理论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 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 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 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因此, 德育工作需要借鉴“对话教学”理论, 通过对话把握工作的方向。“对话教学”是以“沟通性”“对话”为其特征的教学, 是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 信任、宽容和关爱的氛围中, 以言语、理解、倾听、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 提升人生品位、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主题周记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给予学生深入探讨的空间, 并以多种形式及时反馈, 解决学生面临的困惑, 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源泉, 因而能吸引学生的浓厚兴趣。主题周记可以反映学生的心路历程、知识修养、情绪波动和人格发展等信息, 这些能为提升个别谈话、主题班会、家访、家长会等德育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为师生、生生之间以及家长与孩子、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提供平台。

(二) 渗透式教育的运用

渗透式教育理论认为, 要通过创建一定的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种陶冶, 使心灵得到净化, 情感随之升华。主题周记活动首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练笔的空间, 让学生接触具有德育意义的材料, 然后自己解读和表达, 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寻找论据、评判论证的过程中, 没有意识到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自我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少了一份“思想汇报”的沉重, 多了一份放飞心灵的自由。接着, 班主任就周记与学生对话,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并以成人的经验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疏导, 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最后, 班主任组织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比如两难道德问题辩论赛、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 , 通过让学生与班主任、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多层次接触, 对周记中涉及的德育主题形成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并真正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这是一个知情意行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它不追求一日之功, 而是肯定和促成点滴进步, 不断提供学生关心的德育话题, 创设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目的是逐步激发学生持久地探讨道德伦理问题的兴趣, 培养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君子”与“淑女”。

(三) 自我教育理论的运用

主题推进式 篇9

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明确主题教育的目的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 它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主题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实际, 遵照教育规律,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分阶段对学生施以不同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精神培养和文化素质提高的训练, 其目的就是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集中精力, 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修养。几年来, 各高校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生思想状况明显改善, 得到了学校、家长的一致认可。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 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不是以单纯的社会经济增长为目标, 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目标, 不仅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变革, 价值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等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 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当前, 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 希望通过有效途径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逐渐成为了高校普遍关注和采用的一种形式。

(一)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近年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 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改进, 但总体上讲,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还没有脱离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那一套做法, 形式单一, 办法不多。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新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必须调整思维模式, 调整视角, 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 用新的价值标准去评价事物, 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和原则。即要求我们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大学生为本, 以大学生为核心。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和耐心, 甚至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 这样一来, 单纯的理论教育 (“两课”) 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传统学生工作方式的管而不导、治标不治本、浮在面上的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 我们的教育观念要打破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的模式, 应当以广大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活动来代替以往的家长式、保姆式、灌输式的教育,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为同学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

(三)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科学发展观要求“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更加立体、更加辩证、更加全面地诠释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智力的发展, 还指能力的增强;不仅指知识的渊博, 还指知识的创新;不仅指身心的健康, 还指素质的提高;不仅指单个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还指让每个大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使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大学生主题教育正是以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使同学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在教育中锻炼能力, 从而实现“德智体”综合发展。

(四)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统筹兼顾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 因材施教

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背景的差异使得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也明显增大, 形式呆板的“一锅出”式教育已经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主动地参与进来, 通过与先进事例的对比, 会发现自身的优缺点, 从而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

(一)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对象, 学校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要把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解决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心理困惑等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 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中的“贴心人”, 这样, 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 结合不同时期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 不断创新, 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非常活跃的群体, 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不同时期学生思想状况的教育形式, 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 如何能将这一形式继续有效的开展下去, 这就要求在观念、内容、手段、机制多个方面不断创新。观念的解放、创新是我们一切行动的先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 首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 着眼于新的突破和发展, 确立人才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观念;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内容要紧扣时代的脉搏, 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实现内容的创新;要善于借鉴、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 逐步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有强劲有力的现代化的管理、考核机制作保证。

(三) 统筹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方法为主题教育服务

大学生主题教育要统筹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将党团组织、学生组织、行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两课教师、专业教师等力量统一协调、分配, 做到齐抓共管, 保障教育活动的持续有效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资源, 建立合理有效的反馈监督机制, 以保证及时发现教育中在的不合理的因素, 及时调整活动方案, 达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 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发现, “主题推进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是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对教育形式的有效改革和创新。只有树立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才能够加强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 针对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定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采取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方式。当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就会发现, “主题推进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只有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才能够加强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主题推进式”教育,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徐绍川.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J].党建研究, 2005, (2) .

[2]江金权.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和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 .

主题推进式 篇10

我校经过多年的教育国际交流实践,为了把教育国际化做实、做得更富有成效,提出“围绕主题式文化体验创设有效的教育国际交流活动课程”这一理念,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情的教育国际交流模式,让学生真正能够受益,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主题式文化体验的特点

我校的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究其原因,是由于我校将主题式教学运用到了文化体验课程设置中,形成了主题式文化体验的国际教育交流特色。

我校主题式文化体验活动主要具有使课程主体化、使学习情境化、使学习以任务为中心、使学科综合化、使学习资源扩大化等特点。我们还十分注重课程学习中的学生评价,据此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丰富课程。

1. 使课程主体化

文化体验中的课程活动都围绕着主题来组织开展,我们将零散的文化体验活动串联起来,成为系统的、有目的的、结构化的文化学习。例如,2009年7月,我校邀请英国贝尔维女子学校共同参与日全食研究课题,参与活动的中英两国学生在日全食发生的当天共赴佘山观摩日全食,中英双方都带了专业的设备,为现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观察后,中英科学教师分别就天文知识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述中西文化中关于日全食的神话。活动最后两国学生以中英混合团队合作的形式编写、排练和表演课本剧。这一系列的活动均是围绕着日全食这一主题开展的,课程安排紧凑有序,使学生多方位、全角度地深入学习了日全食知识,使文化体验深刻而有意义。

2. 使学习情境化

主题式文化体验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情境,让文化学习与自然、社会、生活相联系起来。这些情境增加了体验者的兴趣,将许多原本脱离实际生活的文化体验,放入真实的情境之中,让体验者的学习真正与目标文化的体验相联系,而不是仅仅为了体验而体验。

3. 使学习以任务为中心

主题式文化体验坚持以任务为中心来促进文化体验,要求学习者在体验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合作、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等方式学习,成为积极的文化体验者,而非被动的文化旁观者。以任务为中心的体验模式的内涵在于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实践、创新、合作能力。Eskey(1977)曾指出,“在主题式的语言教学课程当中,学习者有机会去对某些主题的看法进行了解和沟通,为了要了解主题的相关内容,学习者必须运用相关的语言,这样的过程才能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文化体验涉及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学习,学习者离不开与文化个体和文化群体的接触、合作、沟通。当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的时候,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使用目标语言进行表达、沟通,从而也实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

4. 使学科综合化

客观世界是综合、整体的世界,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依然是浑然一体的,人为地将学科分开其实并不利于人类认识世界。主题式文化体验围绕同一主题,将各个领域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综合起来,这样的文化体验更有利于学习者全面且多元地去认识文化,认识文化背景下的人。

如我校与英国友好学校共同举办“川流五洲”活动,我们组织高二年级学生与英国恩斯肯学校的高中师生以“河流”为主题,以美术创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围绕河流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城市建设、环保等主题开展交流活动。活动所涉及的学科有语言、艺术、科学、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很好地做到了将学科综合化,让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得到了提升,让学生不再单一地看待某门学科。

5. 使学习资源扩大化

主题式教学需要有丰富的资源作为支撑,将学习时间扩展到课内和课外,将学习空间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极大可能地扩大了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为了让主题式文化体验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应充分利用目标文化环境,尽可能地扩大学习者体验的空间和时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内容。例如,在以科技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安排学生参观科技馆,游览科技小镇;在以舞蹈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中,我们会安排学生参观舞蹈学校,与该校学生切磋舞技等。这些都将教育场所扩大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推进有效的教育国际交流课程建设

当今教育国际交流文化体验项目犹如百花争艳般在全国各大、中、小学开展。我校之所以能够将教育国际交流做深、做实,正是由于我校的文化体验项目设计以课程观为指导,不流于形式,使得课程设计具有系统性,文化学习具有目的性和实效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国际交流应主要关注学生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交际能力,参与的学生会更注重与目标文化社群的互动性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针对这一学习群体的特点,我认为主题式文化体验是教育国际交流中文化体验项目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交际需要为中心,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和相关的思考问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且自然的语言交际机会。同时,主题式文化体验将原本零散的文化课程串联起来,课程设置围绕主题而确立,这就使得文化体验真正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让语言不再成为沟通的障碍,让文化不再成为彼此间无法跨越的鸿沟,让原本因地域、文化不同而疏远的学生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从而开展有效的教育国际交流。

我们开展的众多主题式文化体验活动已逐渐成为我校教育国际交流的一大特色。例如,一年一度的“中英学生夏令营”——中英学生利用暑假进行互访交流,学习并体验异国文化;一年一度的“英语口语节暨英国文化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英国文化、提高英语技能的舞台;“中以(以色列)科技节”——我校与以色列友好学校进行师生互访,开展以“水资源”为主题的互动交流项目,双方就两地的水资源利用、环保等主题进行交流;“中新(新加坡)文化浸儒活动”——我校学生与新加坡博理中学学生互动交流,参加学校课程学习和住家体验等,并以“信息时代的我”为主题,培养学生在信息充斥的时代辨别和使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我校还与英国贝尔维女子学校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开展了以“天文”“音乐”“DNA”“舞蹈”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活动。

无论是出国、出境交流,还是接待外国友好学校来访,在体验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忘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当国外友好学校师生来访我校时,我校也为他们设置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也都会以主题式来呈现。例如,在端午节期间,我校会安排外国学生与我校学生一起学习包粽子、观看龙舟比赛、学习舞龙表演;六一节期间,我们请西方学生融入到我校的庆六一活动中,一起参与表演和游戏,与我校学生共度欢乐节日;我们还请来访师生参与我校举办的美育节、英语口语节等。我们在各项主题活动中穿插了剪纸、民族舞蹈、民乐、中国画、书法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使体验者多方位地进行文化体验,学习中华文化。这些主题式的文化体验活动得到了广大友好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他们非常感兴趣,也非常乐于学习中华文化,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活动中得到了传播和发扬。

主题推进式 篇11

一、围绕主题,始终把信念信任信心信誉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

开展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的具体实践。为此,长宁区工商联特别注重围绕主题,形成共识。一是形成增强“四信”与推动“两个健康”主题相结合的共识。走访调研了一批非公企业,召开了主席班子专题座谈会,了解非公经济人士对“四信”的认识和理解,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提高服务“两个健康”的工作能力,夯实理想信念,增添奋斗动力,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创业精神,把个人梦和企业梦融入到中国梦中。坚持把“教实”活动与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与推动“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结合起来,为有的放矢开展“教实”活动奠定了基础。二是形成增强“四信”与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实活动相结合的共识。党的群众路线“教实”活动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区工商联所依靠、服务的群众,就是广大非公经济人士。根据长宁区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的特点和现状,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宁区工商联以活动为支撑,以交流为途径,以共鸣为目标,采取“八大活动”为抓手的举措,以此保障“教实”活动有计划、有载体、有动力、有成效。三是形成增强“四信”与推动非公经济人士典型引领相结合的共识。利用报刊、电视、网站、会讯等媒体和新开设的主席班子、执常委、民营经济研究会三个微信平台宣传非公经济人士在开展“教实”活动中好的做法;宣传团结非公经济人士与中国共产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优秀案例;宣传非公经济人士在积极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先进典型。目前,长宁区工商联已经筛选30名在艰苦创业、转型发展、回报社会等方面的先进典型进行采访、组稿,并于下半年汇编成《长宁非公经济风采》,展现他们的风采和业绩,宣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创业历程。

二、突出主体,始终把发挥非公经济人士作用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

要充分调动广大非公经济人士接受教育和参与实践的热情,切实发挥他们在“教实”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让非公经济人士在举办研修班中提升境界。认真总结近几年举办非公经济人士研修班的经验,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市、区政府扶持非公企业发展新的政策,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形式,不断提升研修班的质量,更好地为非公经济人士搭建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力求使他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国情、市情和区情,开阔胸襟,把握大势。二是让非公经济人士在开展交流洽谈中寻找商机。既利用兄弟商会来访交流,寻求合作项目,同时组织非公经济人士到长三角及其它城市,通过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等形式,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探索转型发展思路,交流融合先进做法,帮助企业寻找发展机会。三是让非公经济人士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增强素质。引导非公企业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报告会、读书会、现场观摩、岗位竞赛、文娱演出、白领运动会等形式,提高非公经济人士整体素养,提炼非公企业精神,增强非公企业凝聚力。四是让非公经济人士在知恩感恩中回报社会。扎实推进新一轮“百企助百老”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做好“回报社会、感恩行动”募捐活动,慰问长宁区的“三老人员”。广泛发动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慈善事业、“双拥”工作、“民营企业招聘周”和“见义勇为”基金、长安基金的捐赠等社会公益事业,引导非公经济人士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落实主责,始终把组织推进工作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

去年长宁区工商联在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形成了学习交流、政策服务、直通车、街镇商会例会、主席会议、金融服务、综合分析评估、法律服务等八项机制,并被全国和市工商联转发,被市工商联评为年度十大工作亮点。今年,长宁区工商联在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完善,切实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今年区工商联将第十次收集编发《国家、上海市和长宁区引导鼓励企业发展最新政策》,开展“长宁区工商、人才政策解读报告会”、“进出口最新政策解读会”、“上市有关政策解读会”等活动;已经成立了长宁区工商联专家律师团和街镇律师顾问团,组成11个领域专家型律师,侧重解决非公企业疑难问题;组织区内10家律师事务所与10个街镇商会对接,侧重解决非公企业一般法律需求。二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完善非公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提高为重点非公企业和优秀非公人士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坚持开展银企对接洽谈服务,努力疏通企业融资贷款渠道。充分发挥该区与民生银行举办的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服务平台的作用,为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的问题提供帮助。大力发展长宁工商联十大行业协会和沙龙等民间性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其政策宣传、交流合作、反映诉求、联络感情、维护权益、共同发展等作用。三是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紧贴非公经济人士、非公企业的需求和愿望,进行评优评先及劳动模范评选表彰,以激励他们献身事业、关爱社会、回馈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调有关部门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奖励制度,加大对非公企业技术创新的奖励,重点奖励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更好地鼓励创先,鼓励发展。

主题推进式 篇12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 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 信息快速传播与更新,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思想认识多样化、复杂化日趋明显,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日益严重。为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艰巨任务。

一、在新形势下以主题教育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 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当前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生的生活追求、生活方式悄悄发生变化, 在求真、求善、求美、求乐的同时, 艰苦奋斗精神日益淡化, 奢靡之风有所蔓延, 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盗窃他人财物,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情况。近年来, 以主题教育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 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改进, 但方式没有脱离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那一套做法: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 内容的取舍和形式的选择上片面强调人的共性, 人的社会化取向, 忽视人的个性化发展;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大多持居高临下的姿态,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却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这种单向的灌输难以获得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效果;强调活动的短期成果忽视长期示范性, 一味追求活动开展的规模和表面的“欣欣向荣”, 没有坚持从小处做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等。这些问题, 都是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特别是以主题教育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要求

目前,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情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 必须针对新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调整思维模式, 调整视角, 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 用新的价值标准评价事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突出, 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理论说教, 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社会现实相结合, 还没有形成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和效果。如何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努力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增强实效性,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主题教育活动不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 活动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而且具有很好的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等德育功能,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其为载体, 创新内容和方法, 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由全面地发展, 成为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个人, 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改善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的客观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学生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通常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最富有活力, 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和希望的社会群体。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还是对个人发展都尤为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渴望成才, 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 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清楚地看到, 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 观念上、素质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如何正确对待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认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如何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面对激烈的竞争, 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 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等, 这些都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在新形势下以主题教育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和途径。

主题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既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 充分反映国家战略发展进程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要求, 又要紧扣学生成长的本质要求, 坚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安排活动内容[2]。新形势下以主题教育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 内容涵盖了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动力、行为规范各个方面。它不仅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 而且明确了大学生的成才方向、成才目标、精神动力和行为准则, 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是主题教育的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 确保主题教育的政治方向,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全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的教育, 教育学生将个体追求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领, 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从小事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脚踏实地, 百折不挠, 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此外, 只有不断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才能使大学生自觉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动力, 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 为大学生明确了立身之本和立德之基。要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入课堂和引入大学生的生活, 使大学生自觉增强公德意识, 树立服务意识, 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的遵守者和实践者。

2.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理念把人作为管理中的首要因素, 进行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树立人本观念, 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领导人、发展人放在首要地位[4]。在开展主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要有创新和提高, 在教育中注重引入新的管理和教育理念, 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 坚持“教育是根本、服务是核心, 发展是根本、引导是途径”的指导思想, 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 以增强知识学习为基础,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 以塑造完整人格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本着为了学生、教育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有权威性的教育管理时, 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尊重他们,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积极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 形成培养学生的合力;分析他们的需求, 调动积极性, 从学生的心理成长的特点出发, 营造利于学生互动和心理体验的环境氛围。在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中, 注重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 把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与寻求共同的理论规律结合起来, 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需,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切实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 形成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内容针对性强、活动形式新颖、学生乐于参与的良好局面。

3. 实现“三个结合”, 推进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工作创新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保障, 大学生的志趣爱好应得到保护和尊重。

因此, 主题教育在体系设计上必须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特别是在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发展基础为指向的基本主题系列和扩展主题系列方面, 要赋予学生在成人成才的总体要求下选择主题活动的自主权, 以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划造就自己、发展自己, 极大地丰富和不断地创新主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一个主攻方向。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必须使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受教育, 实现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在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中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在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教育需求, 使大学生对活动内容的渴望及对教育目的的追求, 并把这种渴望和追求化成主动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由“被动”参与和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吸收, 把成才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以达到自励、自省、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社会是最大的校园, 在社会上有许多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可利用。主题教育可以利用社会资源, 将其与校园资源相结合, 一方面校内将党团学生组织、辅导员、“两课”教师、专业教师等力量统一协调、分配, 做到齐抓共管, 保障教育活动的持续有效发展。另一方面结合社会需求开展主题教育。例如许多先进人物、道德模范、红色旅游资源等, 都可以成为主题教育的良好题材, 这样的教育题材一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当前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大学生主题教育的新模式, 高校主题教育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在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实践中不断调整丰富教育内容, 改进教育方法, 拓宽教育途径, 建设更加科学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体系, 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化、经常化、系统化和纵深化。

摘要:主题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传统的教育方式, 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群体教育活动中, 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改善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 大学生主题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 重点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核心, 实现“三个结合”, 推进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工作创新。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

参考文献

[1]邹耿良.主题教育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运用[J].龙岩学院学报, 2007, (8) .

[2]周国华, 王振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实践和思考[J].法制与经济, 2007, (12) .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 2006-10-19, (1) .

【主题推进式】推荐阅读:

推进式加热炉08-19

推进措施07-14

三推进05-25

激光推进06-04

推进速度06-22

进程推进06-24

幼儿推进07-01

同步推进07-07

依法推进07-12

推进民主07-12

上一篇:税务管理下一篇:农业物流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