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

2024-08-02

区域推进(精选12篇)

区域推进 篇1

区域教育问题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区域突破是推进教育整体、均衡、优质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形式。为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全国不同区域分别设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以小区域带动大区域, 进而带动全国教育的整体均衡、优质发展, 这些模式正逐步成为引领国内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亮点和创新品牌。为了更好地推进区域教育发展, 本期特刊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推进区域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一组文章, 以飨读者。

区域推进 篇2

以创建文明作业区域为载体

积极推进员工行为养成训练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公司开展员工行为养成训练工作以来,我们机采科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谋划工作思路,以打造标准文明区科为目标,以创建文明作业区域为载体,全面提升现场管理水平,严格落实“两个规范”,努力将员工行为养成训练工作向更高层次推进。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

认识决定行动,思路决定效果。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思路对头了,才能有更好的行动。这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体会,也是对历年来出现各种事故的深刻反思。近年来,由于我们的管理思路不够清晰,现场管理不够标准,员工行为不够规范,经常出安全事故,挨批评吃黄牌,得到了深刻的教训。我科有员工301人,24个工种,从工作性质上讲,有井下作业也有地面作业,担负着公司生产单位井下机组、液压泵的安装和回收、机组各种故障的处理及设备的日常检修、加工、修理等工作。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管理工作存在多变性和艰巨性。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场所、作业环境脏乱差,工作秩序混乱,员工的操作行为不规范,随意性操作、习惯性违章屡见不鲜,工具设备乱扔乱放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成为诱发事故的根源。开展行为养成训练,对于我科来讲首先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现场作业、现场环境和工作秩序的改善。因此,在策划行为养成训练的总体工作时,科班子认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办法,找准问题的症结,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具体办法和措施,明确了开展训练的基本思路:以创建文明作业区域为载体,充分发挥环境改造人,环境塑造人,环境刷新人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员工行为养成训练,进而达到规范员工操作行为,提升现场管理水平的目地。

二、强化基础,真抓实干

在员工行为养成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从作业环境的整治和培养员工规范行为入手,强化基础工作,狠抓现场管理,小到员工的自行车存放,大到对机械设备的具体操作,一个一个环节的抓,一个一个步骤地推,抓一项完善一项,定一项落实一项,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直到抓出实效为止。

1、创建文明作业区域。在环境治理上下硬工夫,花大气力。结合实际我们重新修订完善了创建标准,按照“专业化分工、区域化作业、规范化操作、看板式管理、定额式考核”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一是在公司对厂房装修改造的基础上,我们对厂房逐一进行规划布置,清除了不必要的设备物品,坚持按区域化作业及6S标准要求,把厂房划分为作业区和实验区、待修区、成品区、休息区等,并统一配置了工作台、工具箱、座椅,使厂房布局做到了整齐划

一、区域清楚、环境整洁、工作有序,改变了以前生产秩序混乱,作业环境脏乱差的局面。

二是为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我们实施了“四牌一票”的管理,在各车间作业现场设置了岗位显示牌板、RMDC日清日结牌板、走动管理牌板、操作工序标准及工序化流程牌板以及当日工作定额票,进一步完善了硬件设施和管理约束。实行了挂牌上岗和工作定额管理,坚持做到开工前,管技人员对各工种下达工作票制度,强化定额式管理,使每个工种都有其自己的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所完成任务根据标准进行考核,加强了对操作过程中的控制,不仅提高了操作质量和检修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三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从人本管理入手,关心员工,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员工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全科员工配备了水杯,设立了统一的休息点和吸烟点以及必要的生活用品,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一名员工都能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中来。

四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坚持培养和选树典型。首先,在全科推广了电修车间开关修理组创建星级部位、规范文明行为和操作行为的经验,在全科班组长以上人员会议上交流、介绍经验做法。科支部还组织各车间主任到电修车间开关修理组进行实地学习和现场观摩,为行为养成训练工作全面推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认真落实员工行为养成训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看板管理和治理作业环境的同时,下大力量抓好员工行为养成训练的各项基础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努力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认真贯彻员工行为养成训练工作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员工的操作步骤上,分别制定了4个主导工种的操作工序分解动作材料,推荐选拔素质高、技术过硬、实际操作规范、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的骨干作为教练员,负责本工种的行为养成训练工作,借此发动全员参与员工行为养成训练。

一是为保证员工行为养成训练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符合生产实际,我们对每一个车间确立一个主

导工种,由车间主任、技术员召集实践经验足、操作标准高的员工和技术骨干进行分解动作的模拟演示,在演示过程中,本着“保证安全、规范操作、方便员工、有利健康”的原则,去掉重复性动作,在合理、简便、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大家的意见和操作的实际,由技术员整理教案,作为教练员对员工进行训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教材。

二是为拓宽实际训练的效

果,我科将主导工种的工序化分解动作及分解材料,科党政正职牵头挂帅,组织相关人员大胆尝试,摄制了主导工种岗位的实际操作演示片,组织各车间员工学习收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为保证训练的时间和效果,我们把每周四的下午3:30-4:30作为强化训练时间,给员工讲解分解动作,组织观看演示片。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员工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在训练中组织各工种员工查找不规范行为和习惯性操作行为,并将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总结,逐步对各岗位操作动作进行完善。通过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使各岗位的操作动作更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坚持抓典型,抓细节,积极推进训练工作。在车间班组中,我科选树电修车间开关组为典型,在党团组织中树立了党员监督岗和团员监督岗,在教练员中设立教练员监督岗。经过典型岗位的引导,进一步夯实了训练工作的基础,调动了其他岗位员工训练的积极性。同时,我们把抓细节这一方法贯穿于整个训练工作中。为使每一名员工都养成文明、规范、标准的行为,我们坚持从细微之处入手,要求员工按照要求统一着装,并规定了统一的吸烟场地、时间和自行车存放地点,规范了班中的休息时间,做到定点休息和定点开工。通过强化训练,使员工由不习惯转为习惯,由被动接受到自觉落实,在员工中产生了一种不按要求去做就不顺手、不习惯的感觉,员工规范的意识和习惯已初步形成。

三、严格考核,突出实效

在员工行为养成训练过程中,我们认为行为养成训练只是告诫员工应该如何去做,但是要长期保持良好的习惯性,则需要严肃的态度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在训练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考核这一主要环节。

一是增强考核意识,把考核作为各级管技人员落实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作为走动式管理的重要内容。把员工行为养成训练纳入各级管技人员的考核,做到按月讲评,初步形成了长效考核管理机制。

二是根据工作岗位分工,完善层次管理,一级管一级,一级抓一级,管技人员重点抓考核,科长、书记带头,分管科长抓车间,车间抓班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严密考核体系。

三是把员工行为养成训练与RMDC考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现场考核,日清日结,促进了员工现场操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考核中,我们按照定额考核的要求,做到了人人有定额,天天有考核,以分计奖,取消车间的二次分配,力争通过考核抓出成效。

我们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经过全科管技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文明作业区域创建和员工行为养成训练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员工的自主保安意识、规范操作意识明显增强,能够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安全理念深入人心,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作业环境由过去的脏乱差达到了整洁、明亮、舒适、安全的标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左右。目前,机采科的工作已初步形成了管理有方、操作有序、环境良好、人气旺盛的良好局面。

在员工行为养成训练工作中,我们按公司党政的要求,真抓实干,有所创新,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我们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理由,对照其他兄弟单位,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有些工作还没有很好的落实到位。我们将严格落实两个规范,将员工行为养成训练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力争到年底,全科所有车间全部实现达标。

区域推进 篇3

摘要:我国各经济区域的市场经济体制正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向不断完善,这一过程的嬗进需要来自市场内部的推动力。区域资本市场正从区域市场体系中脱颖而出,它是混合所有股份制实现的基本载体,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提供了可靠保障,也是深化区域内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资本市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产权;区域经济

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亟需持续发展、不断充实的有机系统,其中涉及到区际间联手、整合区域内的方方面面改革。其目标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区域内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完善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而种种基于共同目标的改革。都需要推动力来促进其向前发展。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扮演了推动改革的主力角色。但这种推动力主要是一种外在推动力,即以“看得见的手”带着一定的强制性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而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的情况下,中国各经济区域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完善更需要来自市场自身的推动力。因此,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建成完善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区域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区域资本市场成为了各项改革的内生变量,成为了多方面改革的资本动力,成为了推动区域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的内在动力。

一、区域资本市场是混合所有股份制实现的基本载体

长期以来,所有制结构问题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是极为敏感的事情。这源于所有制被当作了划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主要标准之一。令其变成改革进程中不敢触动的“禁区”。

建国后的实践证明,单一公有制不符合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无益于甚至有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壮大。改革开放后。在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导下,我们党立足于现实生产力,提出了在保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中,进一步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从过去只提股份制是一种实现形式,到现今把股份制视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区域内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正成为适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主要资产组织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而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股份制的出现和壮大成为必然趋势,股份公司这种组织形式的地位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采纳,相应地。作为股份公司基本载体的资本市场一证券市场也确立了其主流地位。

区域资本市场对混合所有股份制的真正实现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区域资本市场是桥梁一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实现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多种资本的融合、补充、促进。其二,区域资本市场是工具——区域内国有资本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对需要控股的企业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对其他企业实行参股。灵活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有利于公有制经济通过市场化渠道和手段发挥经济社会功能。其三,区域资本市场是磁石——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营,促使其通过市场吸纳社会资本,又有利于国有资产在资本市场中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产的运作效率。其四。区域资本市场是补品——它立足于经济区域的区情,对症下药地引用相适应的资本,更有效地改造整合区域内的企业资源。其五,区域资本市场是手术刀——有利于区域经济中的国有资本相对独立化,减少行政干预,真正实现政企、政资分开。

因此,区域资本市场的存在有利于混合所有股份制的实现,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逐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二、区域资本市场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可靠保障

现代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区域资本市场与现代产权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会为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在推进产权改革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过程中,区域资本市场显而易见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各类产权主体之间的资本流动、重组、融合日益频繁。在如此纷绕的情况下。区域性的但开放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所在。

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要产权明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要使得国企出资人到位,产权要清晰。区域资本市场的市场特性有利于甄别不同产权的界限,使产权变得明晰。适应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推进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重组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归属清晰的产权制度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区域资本市场明确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非公有资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对产权归属关系鉴定清晰的资本市场本身即包含着权责明确的特征。通过区域资本市场的有序动作。使产权归属清晰的现代企业能有效形成明确的资产所有者的企业法人财产权。这就使得现代企业成为了真正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企业也才能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区域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依据产权制度的规定行使出资人职责。其权利和责任与其投入的资本是相对应的。这为出资人关注企业发展、持续进行投资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为经济实体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造就可能性前提。

任何产权主体在拥有产权时,并不是以“拥有”为目标,而是要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而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很好地保值增值。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产权流转较快的民营企业发展越来越迅速而产权单一的国有企业却越来越失去市场主动权的主要原因所在。如果说,产权流动是资本增值的阳光,那么刻板的国有资产更像是阳光照耀下的冰山,虽然庞大却在逐渐地消融。产权流动性的实质就是资本的自由流动问题,大力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必然会促进资本等要素的有效流动,有利于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高企业效益。推进各种性质的资本间的收购、兼并、相互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瞬间万变的市场经济中,资本的自由流动是产权流向能取得较高回报率的领域的重要前提。这也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调节资源配置的生动体现。作为

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区域资本市场对于推动资本的流动是至关重要的;反过来说。资本的有效流动。必须依赖于一个健康的、具有活力的资本市场。规范的区域资本市场有利于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资本市场的存在,对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灵活地进行投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更是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人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区域资本市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在需求

区域资本市场有利于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在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过程中,区域资本市场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通过区域资本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能有效地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这主要是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对国有控股的公司派出股东代表、董事,参加股东会、董事会,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示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对企业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同时,资本市场能有效地解决信息成本高昂和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成为所有者对管理者进行监控的一面“镜子”。透过资本市场这面“镜子”,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投资者的态度、投资力度的增减、资本流向的动态等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从而能据此健全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实现对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的有效监管。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关键在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合理的股权结构是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关键,改善股份公司股权结构将成为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所在,这与解决证券市场中长期发展问题是一致的。由此推演。区域资本市场有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我国许多国企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中,往往是“换汤不换药”,股份的构成明显单一,与实质性的现代股份制企业相距甚远。但在资本市场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协调。为此,国有企业必须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这意味着。必须由在资本市场中代表投资人权利的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再由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最后由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从而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这种在资本市场中遵循其客观规律建立起的国有企业制度。能较好解决国企中长期存在的所有者“缺位”状况,并伴随着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吸收其先进的经营观念、生产技术、优秀人才和管理方法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区域资本市场有利于国有资本实现良性流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要求,必须对垄断行业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资本的良性流动。区域资本市场可以使越来越多的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走上股权多元化道路。有序的区域资本市场也有利于继续推进和完善各区域内电力、民航等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进行改革重组。区域资本市场推动了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转移,在较大程度上盘活了国有资本。有利于国有资本集中投向关系到区域经济安全以至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而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四、区域资本市场是完善市场体系的主要环节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健康的市场经济运行体有赖于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健全:在区域经济中,资本市场正是生产要素市场中的关键一环。资本是耦合其它生产要素的核心,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从我国近十多年的发展情况看,企业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维持着不平衡的比例关系,据央行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00年,新增贷款额为13346亿元,银行贷款占全部融资的比重为72.8%;到2006年,贷款总量则达到了32687亿。相比2005年增加8070亿,同比增长32.78%,而且贷款总额占全部融资比重达到82%。这说明,银行贷款依然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企业的间接融资比例过大,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其实现途径的突破口在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这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从横向上看,应有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内容;从纵向上看,则是由区际间、区域内的大小资本市场组成。

“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实践探索 篇4

一、区域推进“导学”方式的立足点

近年来, “学为中心”的呼声很高, 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也涌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这为嘉善县区域推进“导学”方式提供了参考。然而, 嘉善县区域推进“导学”方式, 在保持“学为中心”态势的前提下, 又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尝试, 主要立足以下三点。

1.以标导学

区域推进“导学”方式必须符合学科课程标准 (新版) 要求, 按照“课标”的目标与内容、建议与评价来导学。这里的“标”既是该项目的实施目标, 也是各学科推进“导学”方式的实施依据, 更是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 课程改革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 为了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而不仅仅是获取学科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须要紧紧围绕教育和教学目标, 围绕育人活动的整体要求和核心价值, 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努力实施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 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标导学”这是该项目实施的靶心, 也是课堂转型的靶心, 一旦离开或偏离了这个“标”, 那么“导学”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只有教育教学目标明确了, 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才能跟进,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才能清晰, 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应标而导、应势而导, 课堂才会更加生动、灵动和高效。

2.以学定教

区域推进“导学”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和特点, 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最近发展区, 来确定或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 甚至生成不同的教学主题。这里的“学”内涵很丰富, 不仅仅是单纯地指学生或学习内容, 而应该是指学生本身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和学习现状, 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差异和学习需求, 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内容、知识结构和能力运用。作为教师应该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熟悉内容、懂得方法, 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 才能做到教学目标更加有的放矢, 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切身体验。同时, “以学定教”还不单单是教学行为的问题, 更是教学理念的问题, 如果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能从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出发, 相信教师就会保证在课堂上放慢速度, 蹲下身来, 注重倾听,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绪, 以及知识的运用程度, 这样的课堂才能凸显转型的意义。

3.以学验教

“以标导学、以学定教”效果怎么样?不是谁说了算, 也不是一定要看每次的考试分数。“以学验教”就是嘉善县区域推进“导学”方式项目的效果检验标准。这里的“学”和上面提到的“学”不完全一样, 它主要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效果和知识掌握度。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 只要能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热火朝天,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才是好方式。同时, “以学验教”也可以反过来诊断和修正教师的教学行为, 反思教学策略, 譬如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是否顺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教学过程是否让学生尽情地得到体验, 从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嘉善县区域推进“导学”方式项目就是基于“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的思考, 立足课改现状, 整体策划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 引导广大教师朝着积极的方向, 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形成具有嘉善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导学”方式的区域推进步骤

目前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虽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课堂教学行为却与理念大相径庭, 教师讲学生听、按教案走流程等现象未见改观。鉴于此, 我们提出了“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思路:各校自主探索, 逐渐形成各具校本特色的学科教学方式, 然后不断筛选、完善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1.立足现状的三个推进阶段

第一阶段是决策引领、自主探索阶段。2011年12月, 我们通过调研和论证确定了“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的课堂转型目标, 并形成“嘉善县‘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实践与研究”项目方案, 以动员会、培训会等形式, 宣传该项目的意义和要求、实施目标和途径, 以项目决策引领全县中小学的课程改革。2012年, 各中小学围绕学科课程和学生主体, 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 呈现出自主探索的良好态势, 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几颗比较明亮的“珍珠”, 也出现了部分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

第二阶段是重点培养、以点带面阶段。2013年初, 我们以“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这一课题为主要抓手, 以校教研组、片教研联盟和县级名师工作室等为研究载体, 重点培育部分学校与部分学科的“导学”方式, 并以此来影响和带动面上的“导学”方式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 通过课堂展示日和展示周以及“课博会”等活动形式, 全力推进课堂“导学”方式的变革, 以点带面,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把“珍珠”串成发亮的“手链”。

第三阶段是区域推进、深化研究阶段。我们召集重点学科教师与教研员、省市专家座谈, 梳理和总结两年多来的“导学”方式实践与探索, 分析探索“学生”与“教师”、“学习”与“教授”的哲学关系, 寻找它们之间的本质与内涵, 提炼出适应嘉善县区域推进“导学”方式的总体要求, 并在省市相关专家的指导下, 进行深化研究, 逐渐打造成具有嘉善县域特色的课堂“导学”方式的“项链”。

2.基于课堂的三种导学实践

“导学”方式的改革以研究学生怎样学为突破口, 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落脚点。三年中, 我们基于课堂现状, 在“导学”方式的区域推进中, 进行了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和学科特点体现的三大实践。

(1) 导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像实验小学的“三学四导教学方式”、洪溪小学的“发现式教学”、泗洲小学的“启智教学”、新世纪学校的“导学案”、大舜小学的“变教为导”等等, 都对课堂上的教师导学行为作了有效的探索。它突出了教师的责任, 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 坚守学生懂的不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不教的原则;教师应教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 教在学问的重点处, 教在学力的潜能处。这些探索真正体现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理念, 都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采取指导、引导或者辅导的有效方法和形式。

区域导学行为主要表现为四个步骤:第一是教师导行, 即课始教师提出课堂学习的目标与任务,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学生试学, 即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与任务, 开展尝试性的学习, 碰到困难可以向书本请教或进行同伴间的探讨;第三是师生互动, 即对学生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加以梳理、归类, 并有针对性地互动,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是课堂小结, 即小结任务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难点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是真主人,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导引和激趣, 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导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学习的真正主人”。像下甸庙小学的“小先生制”、大云中心学校的“预习稿”、西塘小学的“做学教合一”、丁栅中心学校高段数学的“学问思练”、第二实验小学的“基于学习材料的选择”等等, 都在寻找和创导新颖的学生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将学生推向了课堂的前台, 让他们从预习开始, 不断地问、学、思、练, 并随机开展同伴学习, 接受教师的指导, 以提高自主学习的体验度与感受度。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导学指导, 一般为“四步曲”:第一是学生开展目标性的预学活动, 即课堂伊始, 学生针对相关提示和要求开展预学, 或针对学习要求再次梳理在家预习情况, 发现预学问题;第二是学生开展解决问题的互学活动, 即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请教小小组同学或同桌, 开展问、学、思、练等相关活动,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是学生开展问题解决的游学活动, 即在教师的组织下, 针对课堂教学重点, 开展同学间、好朋友间、小组间的交流, 交流的对象可以自由选择, 交流的形式可以随意、开放;第四是学生开展任务学习的补学活动, 即在交流的过程中,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整理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站在学生的身后, 出现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实而有效的。

(3) 导模——学科特点的体现。2011年版的学科标准, 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特点, 明确了学科素养, 因此, 体现学科特点、尝试课堂建模的课堂导学方式是各校都在努力探索的重点。在县域层面上, 如语文学科“导入, 激发兴趣—初读, 了解概况—研读, 理解感悟—导出, 总结延伸”;数学学科“生活场景引入—解决问题探究—复习巩固运用”;科学学科“事例分析—实验操作—归真明题—规律运用”等等, 都有一定的影响。不论是“四环节”还是“三段式”都彰显学科特点, 如语文学科的朗读感悟, 突出一个“熏”字。数学学科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突出一个“练”字。科学学科的规律探究, 突出一个“探”字, 等等。

这样的导学方式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真正体现了“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的要求。正因为有其明显的学科特点,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通过不断地指导、引导、辅导, 一步一步地朝向教学目标前进, 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 更加踏实。

3.区域推进的几点成效

三年的“导学”实践与探索, 极大地提升了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转型, 同时还引发了教研转型的新思考。

第一, 以“导学”方式的区域性推进, 通过各类会议、研讨和课堂展示、课博会等渠道, 进行广泛的实践和研讨, 已经撬动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 逐渐形成了“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的新型的教学观念, 以学为中心、学科特点和学生高层次能力发展等为基本要素的课堂已经初步架构。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成为嘉善县区域教育改革和项目推进的总体思想,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们总会扪心自问:“标”是什么, “标”落实在哪里?“学”怎么样, “学”有情趣吗?“教”的效果如何, 课堂上该用什么来检验?正因为形成了这种理念和氛围, 全县的“导学”方式区域推进才更有底气, 才会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第二, 在三年的“导学”方式区域推进中, 各学校坚持边尝试边探索边总结推广的原则, 特别是教学质量较为薄弱的一些学校和较为先进的部分学校, 抓住机会, 瞄准重点学科进行试点, 立足学科教研和备课建设, 起步课堂教学改革, 尝试推行各学科课堂转型, 逐渐形成了一批“导学”方式教学模式。如“小先生制”“变教为导方式”“做学教合一方法”“学做问”等, 打破了原先课堂教学固定不变的程式, 教学成绩迎头赶上, 摘掉了薄弱的帽子;而“发现式教学”“三学四导教学”“启智教学”“导学案”“基于学习材料的选择”等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等综合素养, 教学质量遥遥领先, 为区域推进“导学”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 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顶层设计, 并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项目组的精心部署、全力推动;各学校勇于试验、敢于创新。三位一体初步形成“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项目实践经验。用项目目标来引领学校, 选择有针对性的学校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实践与研究中, 使项目更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借助重点课题研究、课堂转型展示和“课博会”等渠道, 以点带面促进学校个别化探索, 全面挖掘和推进“导学”方式, 促成教师的个体成长和区域共赢。

三、“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两点思考

1.存在的问题

“导学”方式的区域推进, 尽管取得了预期的实践效果, 提炼出一定的可推广、便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对整个推进过程进行审视, 我们觉得还存在许多问题, 有待日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 以单个研究为主体。整个项目缺少高层次专家的高位引领, 教师认同感不够, 只是局限在某几所学校先行先试, 有的只是某些学科甚至个别教师在实施, 有的学校虽然采取了教师申报的办法, 但也只有一半教师参与活动。即使已经形成了学校的导学方式, 也往往是研究的教师一头热, 绝大多数教师仍处在观望、等待阶段, 不清楚如何让导学方式成为课堂转型的切入手段。如果导学方式得不到全体教师的认同, 得不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支持, 就不可能成为课堂转型的共识, 成为学校课堂转型的统一行动, 就会对区域性推进带来较大的影响。

(2) 在侧文学科上推进导学方式有点难。综观区域性推进导学方式进程和各学校尝试探索的导学方式, 一般都偏理学科, 特别是数学和科学等理科教学比文科教学更显示出它的魅力, 像语文、英语等侧文学科推进“导学”方式有一定的难度。至于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能性学科同样因种种原因推进缓慢。如果要进一步推进区域性导学方式, 光局限在偏理学科上, 不重视文科以及技能类学科的导学方式, 肯定是不够全面的, 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3) 备教落差成为推进导学方式的主要障碍。一些教师对“导学”方式的意义认识不清, 花精力在课堂建模上, 钻研教材不认真、不扎实、不深入, 课堂上缺乏“模”的灵性, 缺乏灵活运用的技能, 难以做到“心中模”和“导学模”的结合, 往往会出现上课与备课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这种现象远离了“导学”方式目标, 违背了“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项目要求, 一旦任其发展, 就会阻碍“导学”方式的实施。

2.后续研究要解决的关键点

“导学”方式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用“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的理念来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 实质上就是教学行为的改变。

(1) 为“导学”方式区域推进寻找本土化的理论支撑。我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在区域推进“导学”方式过程中, 认真、全面地去理解和运用他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眼睛和嘴巴、双手和大脑、时间和空间”思想, 结合“做学教合一”“发现式教学”“三学四导”“小先生制”等等, 还课堂于学生, 把学习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在学生的身后听取、指拨、发问, 让学生充分地去发现、去尝试、去探索, 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转型。

(2) “导学”方式的区域推进要引导教师用教材来教。“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变革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导学”方式项目设计的目标之一, 因此要引导教师基于学科特点来正确钻研教材、解读教材, 运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将“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首先要将导学理念付诸行动, 从备课出发, 做到目标明确, 设计合理, 突出导学;其次要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规律, 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和作业资料, 实施高效的导学课堂, 实现有效教学。

整合区域资源推进法律进社区 篇5

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无时不刻不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和牵制。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和渗透。社区里各种职业人群的不同思想,各种媒体的大量信息,对居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的是,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邪教“QQQ”以及渲染暴力、~、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社会闲散人员增多,大批外来人员进城管理不严,一些居民经受不住不良风气的左右,染上了不良习性,极少数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看来,预防违法犯罪,单有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整合区域资源推进法律进社区,抓好法制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公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更是基层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单位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规范化、社会化的社区法制教育模式。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街道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依法行政,从培养居民法律意识入手,把法律进社区工作作为确保社区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制定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领导亲自抓的管理制度,并使之常抓不懈。一是形成了街道工委、司法所、民调组织三级法制教育组织网络并将法制教育列入议事日程。街道辖区内党政机关、军队和公安战线离退休的老党员、老同志较多,他们身上蕴藏着宝贵的社会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对居民进行法制教育中尤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热心的离退休老同志,不仅时间充裕、精力充沛,而且对这项事业充满了热心,对社区建设充满了爱心。为此,我们特别注重发挥社区调解组织、调解员及离退休老党员、老同志在此方面的骨干作用。在重点做好法律宣传、咨询同时,通过教育疏导和预防,使社区居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社区居民防范侵害的能力。二是完善了社区普法学校的规章制度,规范了普法学校的管理,成立了一支由在职(离、退休)法官、法律专业毕业的街道领导干部、社区主任参加的义务(兼职)讲师队伍。对社区居民进行法制教育,街道领导班子从不看作只是司法、教育口子上的事,而是在工委的领导下把宣传、劳动、公安、财税、文化及工、青、妇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三是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实施计划。四是建立了普法学校领导机构。街道工委指派一名分管书记担任校长,分管主任任副校长,地区综治成员单位主管领导和各社区居委会主任为成员。制订了教学计划,有组织、有落实、有检查、有记录。依法治理,推动辖区依法行政工作。街道在制定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时,将依法行政工作列入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作用,推动辖区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一是健全组织网络。在辖区建立了由7个社区、驻区8个综治单位和派出所、各科室领导组成的基层司法工作组织网络,成立了调委会15个,99人。二是确定了司法工作信息员队伍。针对辖区居民综合素质、文化水平较高,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四五”普法工作深化,充分利用社区普法学校积极挖掘社区资源,由物业出资5000元在富丽山庄小区建起普法长廊,从而为社区普法宣教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4月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前夕,我们及时将《选举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能法律问答形式布置在社区普法长廊,使社区群众进一步了解党领导下实行民主自治的重要性,为广大群众投好庄严的一票提供了有力法律保证。新一届社区计生协会换届以后在社区普法学校由专家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逐字逐条讲解,提高了社区计生专干的工作能力。半年来,举办法制讲座12次,受教育达32000多人次。三是成立了一支由在职法官、离退休司法人员、街道社区干部等12人组成的义务法律讲师团队伍,进行法律咨询4次,制作黑板报8块。为街道机关、社区、部分群众举办了3期培训班。以社区普法学校为纽带和桥梁,组织社区居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一是大力宣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充分利用普法学校这个阵地,对公民进行素质教育。增强社区居民依法享有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二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三是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四是组织居民群众参加公益事业活动。不定期地参加市容综合整治、打扫环境卫生、拾捡垃圾、回收废旧电池等绿色环保一系列活动。五是组织青少年开展尊老、敬老、孝老活动。深入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加大社区居民群众的法制教育力度。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居民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对照“四五”普法的具体措施与要求边实践边摸索:一是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二是深入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建立青少年维权岗、“3.8”妇女维权、“6.26”禁毒等专项法制宣传制度,采取宣传、咨询、帮教等形式向广大居民提供法律援助。有计划地组织和协调社区居委会、干休所、派出所、学校、驻区单位等综治成员,就地就近经常了解居民的思想状况,联合28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印制了“四五”普法宣传手册2000多本,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三是针对社区居民群众特点,在社区中广泛宣传民法、义务教育法、劳动法、刑法、农业法、森林法、环境保~等重要法律,帮助他们掌握与生活、学习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广大居民在法制的社会中安心生活和工作。崇尚科学、拒绝邪教。由邪教“QQQ”导致的~广场“~事件”给我们的反思是深刻的。从当前国际形势来认识这一触目惊心的事件,再认识“QQQ”邪教的本质,就会清楚地看到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与我们争夺政权的殊死搏斗的严重性。使社区居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与“QQQ”的斗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政治任务。近年来,我单位与邪教QQQ的斗争不断深化,通过法律教育、安置帮教、依法行政等手段,在街道司法所的协调和帮助下,5名顽固分子得到较好的安置,同时,结合苜蓿园地区特点,在加大社区法制教育上和提高素质教育上下功夫,使社区居民遵纪守法,自律、自爱,在预防犯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使社区居民犯罪得到有效遏制,重新犯罪率一直保持在5%以下,为地区稳定与繁荣做出了一定贡献。总之,推进法律进社区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区居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的提高,违法犯罪率的不断下降,反映犯罪问题上,有些行为盲目且带有很大偶然性。因此,抓好法制教育是促进社区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落实公民道德纲要,塑造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的需要;是培养新时代公民的迫切需要。

区域推进 篇6

竞争与合作是区域发展永恒的课题,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绕不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绍兴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钱建民市长认为,在区域竞合发展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更多地分享区域合作的成果。同时,区域合作对地方发展而言是一柄“双刃剑”,集聚和辐射作用一起影响、利弊同时存在。绍兴地处杭、甬之间,中心城市规模偏小,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不强,因此要对长三角“同城化”问题深入研究,在“合作共赢”中争取多赢多得利,防止被“边缘化”,努力在与杭、甬的合作中扬长避短,争取“左右逢源”。

长江三角洲上升到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都自觉把自身放到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思考自己的定位。绍兴如何做强自已,防止“边缘化”?今年2月,绍兴市政府专题召开区域经济合作座谈会,研究区域合作大计。去年以来,金融危机给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问题突显。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虽居长三角地区第8位(省内第4位),但增长回落较大。同比增长9%(列全省地级市第10位,长三角16城市最后),增速比2007年回落5.3个百分点,回落幅度大于全国、全省。2008年全市投资增长8.3%,列长三角城市第14位。2009年以来,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小压力,外需持续减弱、内需尚未有效激发。同时,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特别是中小纺织企业盈利困难,经营风险增加。

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绍兴迫切需要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合作,在产业发展、城市对接、资源配置上实现“一盘棋”。今年绍兴提出了“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部署推进“三年建设计划”、“两个千亿”工程,努力做强中心城市实力,发掘潜在优势,从大城市、特大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

去年,是绍兴对接上海世博会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关健之年,绍兴市政府建立了对接上海世博会领导小组。制定了《对接上海世博会工作方案》。去年8月22日,绍兴市领导率队访问上海世博局,了解上海世博会的最新筹备进展,探讨合作途径。11月16日,上海世博局与绍兴市共同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绍兴与上海世博会的合作进人实质性阶段。

2010年,绍兴也将迎来建城2500年和第六届世界合唱节,绍兴正以此为契机,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展现给世界,促进与各地交流与合作。同时,作为上海世博会六大主题论坛之~的“经济转型中的城乡互动”论坛。也已确定落户绍兴。论坛定于2010年9月初在绍兴市举行,会期2天,将由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上海世博局和绍兴市人民政府4家单位共同主办。

务实推进区域合作

钱建民市长指出,世界合唱比赛将是绍兴市有史以来举办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艺术盛会,对扩大绍兴建城2500年庆典活动影响力、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业加速发展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机遇和有效的载体。

绍兴正以世界合唱节为契机,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形象。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俞国娟说,“合唱就是力量,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这次活动是既往开来的盛会,绍兴不可复制的经典元素是中国文化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浓缩,我们借此机会提升市民素质,展示千年古城的魅力。”

去年10月,绍兴古城文化体验之旅人选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的首批41项示范点。为方便上海居民出游,绍兴市县旅游部门设计包装了“绍兴品质二日游”、“古城文化休闲游”、“稽山鉴水金柯桥体验游”、“西施故里经典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前段时间,绍兴推出了25个百分百绍兴旅游体验游,邀请了13个国家25位老外来绍兴做了2天的体验活动。让老外体验了绍兴古城的文化魅力和独特元素。绍兴市旅游局局长杨大明表示,世博会是绍兴家门口的一次旅游盛宴,要利用好这一个机会来转型升级绍兴的旅游产品。

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推进交通一体化有着良好基础。去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苏通大桥的通车,为长三角融合发展创造了空前的机遇。绍兴市国内合作办主任王国锋告诉记者,绍兴积极构建长三角现代化交通新格局,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绍兴正加快推进杭州湾嘉绍跨江通道建设,进一步缩短浙东南地区与上海的距离,为接轨上海服务。此外,绍兴充分发挥水运资源优势,拓宽杭甬(浙东)运河,加速打造黄金水道,提升水运能力,努力和乍浦港、宁波港、洋山港等外海港对接,为构筑长三角交通—体化做准备。

绍兴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专题,并开拓“金融”、“社保”、“节会”等新的合作专题。去年参与制定杭州都市经济圈区域规划,加快融人杭州都市经济圈步伐。在推进浙东五市间合作中,及时落实渔业互救补助资金,并于去年在绍兴举行了浙东经济合作区第十八次市长联席会议。还组织企业参加了

“华交会”、“农博会”、“浙洽会”、“工博会”等各类展会,推进产业互动发展。

绍兴还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提升绍兴整体形象。2008年6月,组织30家企业代表参加了第19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洽谈会(哈洽会),在哈尔滨国际展览中心设立了“绍兴展区”,展示机电、纺织、工艺品等近千种产品,“纺织机械”、“医疗器械”、“珍珠首饰”等产品引起客商浓厚的兴趣,当场达成贸易额8586万元,达成中俄合作意向3个。还组织有关企业参加“浙江·黑龙江经济合作洽谈会”,与东北企业签定合作项目5个,投资贸易额达7.85亿元,其中,绍兴企业投资达5.28亿元。项目主要涉及房地产、建筑、建材、工业投资和科技合作等领域。

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两个案例 篇7

过去几十年来,区域教育信息化问题可以说是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大课题。然而,在过去差不多二十年间,在国内各个地方,差不多都是经历了由学校单独建设到区域协调统筹,再到区域云数字校园的发展历程。为此,过去一些年,许多人始终都在思考,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佳切入点是什么?是单体应用区域推广实验,还是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数字校园建设的最佳模式到底是怎样的?

这两年,我走访过不少地方,也和不少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者有过交流,我认为,北京市大兴区和株洲天元区这两个区域的推进模式非常值得在全国推广。

●北京大兴教育应用商店

在2015年岁末,借应邀出席由北京市大兴区教育信息中心组织的首届基于互联网的英语自主学习应用生态建设研讨会的机会,我顺便访问了北京市大兴区教育信息中心,听取了李勇主任和他的同事的介绍,受益良多,也引发诸多思考。

去年年底的这次会议,大兴区教育信息中心邀请了一起作业网、扇贝英语、句酷批改网、英语流利说、魔方天空、趣配音、口语100、翼课网、3e口语、盒子雨、方正电子、斯坦福英语、燕大菁华、科大讯飞等14家专注于英语在线学习的国内知名公司,以产品路演和教师应用经验交流的方式,展示了大兴区英语自主学习应用生态建设成果和研究方向,会议使用网络教研三剑客视频直播平台进行全程视频直播,超过1000人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会议。

地方和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如何在科学决策、宏观调控、规范指导、支持服务等方面做到位且不越位,还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啊!毕竟,地方和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行政能力,不仅关乎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而且也关乎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方向。

那次,应邀出席的企业都是和外语教学有关的,产品大多数也是在线教育的产品,这当中的绝大多数源自非正式学习,现在,这些产品试图进入到学校课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正式学习之中。如何有机地结合和融合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这恐怕是摆在所有这些企业面前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了。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雪城大学唐纳德·伊利教授曾应邀到一所学校发表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Technology is the Answer,But what was the questions?翻译过来就是《技术是解决方案,那么问题是什么呢?》。在线教育企业为学校和课堂教学提供解决方案,试图将诸多技术产品和应用带进课堂,变革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地问自己:技术是解决方案,那么,问题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究竟是要借助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将应试教育做到极致,还是要利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来重新设计学校,重塑我们的学校教育?

北京市大兴区引入生态概念,从生态学角度引入,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学校购买服务的模式,借鉴苹果商店的做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北京大兴教育应用商店的概念,将数据层和应用层分离,把选择权交给一线教师和学生。大幅度地节省了教育信息化投入,降低了浪费。

●“查尔斯王子”和他的王子微课

今年9月中旬,我有机会对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了一次走马观花式的观摩学习,天元区天台小学的苏焱、田智、唐婷老师和银海学校的王雅丽等老师介绍了他们在天元区教育局教研室何其钢主任的带领下,在落实区教育局“活力课堂”的过程中,是如何创造性地应用了各种不同的免费的、轻量级的应用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天台小学六年级四班刘沐棋同学的《刘母鸡历史课堂》也让我对孩子们的创造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据黄子金督学和何其钢主任介绍,在过去这些年,株洲市天元区一直在大力推进活力课堂,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他们将自己的理念和做法概括为十八个字,叫做:小窗口,大世界;小技术,大应用;小平台,大舞台。

结合他们的介绍,联系当天在天台小学观摩学习的体会,我对这十八个字的理解如下:

“小窗口,大世界”是指株洲市天元区的教师和同学们使用二维码开展学习、教学和管理的创造性应用。的确,对于中小学而言,能够把二维码应用到这样的境地,我还真没在其他地方见到过!

“小技术,大应用”是指株洲市天元区的教师和同学们创造性地使用了诸如小影、微信、好学区、问卷网、初页、英语趣配音、易企秀、UMU互动、荔枝FM、美图秀秀等一大批轻量级的、免费的、简便的软件、平台、工具APP和应用。这些技术因为其轻量级、简便甚至免费而被称之为小技术。

“小平台,大舞台”在我看来,是株洲天元区师生的自谦,教学改革其实没有小平台,都是大舞台。只要脚踏实地,精耕细作,定能在这样的舞台上演绎出精彩华丽的篇章。

早在读大学的时候,何其钢主任因其头发卷卷的,长相颇似查尔斯王子而被朋友们戏称为“查尔斯王子”。而由何其钢主任所领导的株洲市天元区的微课及应用,被老师们称之为王子微课。

通过学习和交流,对于王子微课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王子微课有这样一些特征:

1.王子微课,也叫移动微课。王子微课突出移动应用,它是借助移动应用以及移动终端所创造出来的课程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视频)。

2.王子微课和全国许多地方的微课以及基于微课的颠倒教室/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模式不同。王子微课是在自愿参加的前提下,教师、学生和家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教学应用之中,从而使得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使得家校协同共同培育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落到了实处。

3.王子微课非常注重简单的、免费的和便捷的工具、APP、平台和软件的应用。株洲市天元区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把二维码、小影、UMU互动等免费的“小技术”和“免费技术”,创造性地应用到了美轮美奂的地步。

4.王子微课不仅着眼于课堂教学,还非常关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他们将这些免费的、简便的、常见的、不学就会用的东西,创造性地应用到教学、管理、教研和家校沟通与联系之中。

当然,王子微课在取得了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可能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如何整合好散布于各个平台和应用中的王子微课,怎么样使得王子微课的探索和实践得到进一步提炼、总结和归纳,使得全国更多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学习与借鉴等,恐怕是株洲市天元区教育局领导以及“查尔斯王子”和王子微课团队未来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吧。

●两个案例的启示

北京市大兴区从校级私有云模式的单校数字校园走向了区域云与公有云混合模式的混合云数字校园模式。他们摆正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位置,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把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着力点放在了课堂以及教师和学生身上,从而从生态学的角度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服务与指导推进校本课程区域共享 篇8

一、完善制度机制,为基层学校建设和共享校本课程提供优质服务

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区域共享,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富有成效的推进。作为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努力把“在常态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深化我区课程改革的工作系统”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结构,坚持高效组织,加强制度建设,用不断完善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来推进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

1. 推进管理机制的建设,保证课改工作的统筹协调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我们在上海二期课改启动之时,就成立了青浦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组员由分管副局长、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和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组成,主要负责本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决策、协调、评估、保障等工作。办公室成员主要由区教师进修学院各部门负责人和基地学校校长组成,主要负责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等研究、实验、总结、反思、推广等工作。这两个组织随着工作重点的调整而不断充实、调整成员。由于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同攻关,有效地凸现了区域课改的工作重点,使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2. 推进运行机制的建设,促进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序和有效

在推进上海二期课改中,我们采取“扶植和推广并进、实践与研究同行”的工作策略,通过建立两个通道,完善运行机制。一是自上而下的通道,主要是区教育局进行整体规划,教研部门确定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内容及重点,再通过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与学校层层落实、细化。在实施过程中,区教育行政部门为深化课程改革,先后出台了《青浦区关于加强拓展型课程、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意见》《青浦区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浦区中小学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活动的实施指南》等多条措施意见,从而引导基层学校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丰富课程结构。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通道,通过教育督导、教学视导和各种形式的调研,将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有效经验,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现场会的形式加以推广,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这种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构建的多元化、层次化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以及纵横相交、统分结合的运行方式,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畅通了管理和服务的路径,形成了促进课改纵深推进的合力。

3. 推进动力机制的建设,强调学校发展的自主和有为

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和区域共享优质资源,我们先后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评估和推广方案》《青浦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征集评选方案》等评价奖励制度,并在动态过程中始终坚持课改的价值取向,不断丰富评选活动的内涵,强调发展起点评价,以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重点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提高。

几年来,我区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发挥了工作导向和动力传递的作用,强化了学校推进课改的责任,调动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校、教师自主发展。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评选的基础上又在全区范围内推出了《乡土地理》《乡土历史》《我们的绿色家园》等六门课程,旨在为基层学校建设校本课程提供样式,使校本课程建设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今年,我们又进一步陆续推出了十几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网上课程资源库实现校际分享。

4. 推进保障机制的建设,优化校本课程实施的环境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高度关注教师成长、校本教研、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根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的变化,我们编制了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青浦区中小学拓展型课程、研究型(探究型)课程教学常规》等工作文本,用于指导基层学校的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同时,我们也以课改基地学校为实验校,在学科建设与发展、学科课程设置、学分认定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在比较成熟的基础上,将基地学校有效的实践转化为对区域性的整体要求,保证课程改革的平稳推进。在注重教育系统内部有效运作的同时,我们认为社会的支持是课程推进的有效保障,为此,我们命名了一批学生实践基地和教育基地,并研制课程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

二、注重工作策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过程指导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区在课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逐渐取得一些经验。许多学校与教师正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逐步朝着规范化、理性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的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终究仍处于实践的起始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建设科学性有待提高、课程定位出现误差、课程实施与目标要求尚有差距、教师专业素养还难以适应新的要求等。为此,我们的教研部门应注重指导策略,努力提高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品质。

1. 落实课程常规,规范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摸清情况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一方面通过调研和问卷,详细了解学校在课程管理、课程开发与实施、师资状况、教研活动等方面的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实践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与建议。另一方面通过测评引导教师规范教学。为了进一步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设计了“校本课程实施教师自评表”,期望通过评价教师来检测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希望通过具体的评价项目引导教师的教。

2. 培育典型,为校本课程规范实施导航

由于校本课程是近几年提出的课程类型,实施的成熟度尚不够,真正能供学校实施、课堂教学借鉴的可操作的资料不多。所以,我们非常注重课程资料的积累,并与基层教师共同创建了资源库。一方面,我们通过评选活动,将遴选出来的校本课程以规范化设计的要求与基层学校共同完善课程框架、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并在区域推广,发挥以典型引路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将活动中教师精心准备的课例、案例、教学设计以及学校课程方案、操作经验等归类放在网上供大家共享与参考。

3. 组织专题研讨活动,提供实践案例,推广实施经验

从实践来看,我区各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不均衡的。在近两年的教研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很多薄弱学校并不是没有课程资源,而是不重视,或者也正在抓品牌特色,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机整合。为此,我区的教研部门多次组织不同专题的观摩研讨活动,为教师展示学校课程个性化做法,如青浦一中的“区域环境教育推进活动”、区实验中学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研讨活动”等,旨在让教师通过看一看、听一听他校的做法后再考虑本校该如何调整与完善校本课程的实施。

4. 引导课程实施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

近年来,我区教研部门在“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实践案例”的思路指导下,引导教师关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实践研究,从中发现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案例与策略,并汇编成册。通过研究与梳理总结,增强了教师的理解和领悟,也给教师的教学与研修提供了专业支持。

5. 注重培训,使校本课程成为区域资源

生命教育区域推进的实践与思考 篇9

2005年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上海杨浦区将贯彻落实生命教育作为区域德育工作重点发展项目,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思考、整体建构、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具有杨浦特色的生命教育工作新格局。

一、健全工作机制,探索生命教育区域推进的有效路径

1. 关注学生成长:规划区域生命教育思路

关注学生成长的核心问题,教会他们爱己爱人,这不仅涉及学生的幸福感,更关系其生命本身。作为上海唯一的“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杨浦教育致力于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以“人格成长工程”为主线,从理想信念、道德行为、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构建全区生命教育框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进步,“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逐渐成为杨浦教师共同的价值观念。

将涉及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健康、生命与认识、生命与价值等内涵广泛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实现从区域到校际、再从校际上升为区域的研发策略,从而使生命教育获得灵动发展,这是杨浦区域生命教育的基本构建思路。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有限、唯一与崇高,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统筹教育资源:教育系统内外联合组成生命教育领导小组

《纲要》颁布以后,区域内部由教育局牵头,文明办、民防办、卫计委、妇联、团工委、体育局、文化局、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以及12个街镇等部门联合组成了区生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筹区域生命教育的实施工作,调动各部门生命教育的资源,确保生命教育的顺利推进;制定一学期一次例会、一学年一次汇报的例会制度,形成了区域各相关部门协同参与、有序推进的全方位教育格局。

3. 协同部门行动:整合德研、教研及督导队伍成立生命教育工作小组

杨浦区成立了由区德育室为主的区域生命教育工作小组,开展生命教育专题研究,探索生命教育与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等相结合的实施途径,进行区域内各类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整体设计,推进区域生命教育品牌建设,指导学校开展市、区级生命教育相关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开展专题展示、主题活动评比等。

同时,工作小组协同教研室将生命教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通过教研与培训,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中贯彻落实生命教育的能力;协同区督导室将实施生命教育要求与成效纳入学校办学的督导评估体系之中。

4. 扎根校本实践:建立市、区两级生命教育试点学校群

结合上海市教委《关于推进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和建立生命教育试点学校的通知》,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市、区两级生命教育试点学校的创建工作,全区有70%以上的中小学申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市市东中学被确定为首批“市生命教育试点学校”;上海市辽阳中学等15所学校被确定为“区生命教育试点校”。工作小组结合各试点学校的实际,指导学校制订实施方案,通过定期展示、组织研讨活动,帮助试点学校形成较为系统的校本生命教育实施体系,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生命教育品牌项目。

5. 打造品牌课程:开发生命教育区域特色教材

杨浦教育系统以区域“人格成长工程”为主线,从理想信念、道德行为、心理健康三方面构建全区生命教育一体化框架;先后研发区本教材《心灵体操》《男孩女孩》,形成区域生命教育多样化、特色化的内容与载体;与区内高校合作,建立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学生生命教育社会实践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共建指导中心等,为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服务保障;开展符合学生生命成长需求的《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的实践与研究》及辅导教材《爱情讲义(教师用书)》《相爱需要学习(学生读本)》《爱情离我们有多远(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等的编写。

二、建设服务体系,提供生命教育区域保障的多元载体

1. 守护心灵的家园:区“心馨家园”心理辅导中心

2011年,一个集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专业培训和研究为一体的“心馨家园·杨浦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正式成立。作为全市首批区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心馨家园”以“聆听孩子心声,解答孩子困惑,陪伴孩子成长”为服务宗旨,开设了心理热线、个别咨询、心理测试、放松训练、沙盘游戏、团体心理辅导等服务项目,致力于为全区中小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灵生态环境。“心馨家园”还对未成年人及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对全区中小学教师开展相关心理知识的培训与指导;与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开展合作,成立了“复旦杨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复旦杨浦心理研究实践基地”。

中心通过开展“关注心灵成长,守护生命阳光”为主题的活动,构建区域整体推进的主题活动模式,解答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困惑,帮助学校、家庭解决教育问题;组织志愿者走进学校、家庭和社区开展公益讲座、亲子团队辅导、现场咨询等活动,带领学生心理社团参加实践活动,共推出近150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公益活动,参与的师生和家长多达4万余人。该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接受来自《解放日报》、《青年报》、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的采访与报道,并荣获了“上海市区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称号。

2. 实践体验的乐园:社区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中心

2011年,在市级课题“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指导中心运作模式建设的实践研究”引领下,杨浦区建立了上海市首批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指导中心——殷行街道社会实践指导中心。该中心不断开发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类课程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区管理协调、学校整体实施、区域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校内外学生生命教育实践体验类活动的沟通与融合。该中心多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社区指导中心,为各区县建立社区指导中心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中心从殷行社区起步,实现了区内推广,现已在延吉、控江、五角场镇等社区得以推广,为生命教育的课内外有效衔接提供了新的平台。

3. 家庭教育的参谋:家长学校共建基地指导中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了子女的生命态度。为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杨浦区以“家长学校共建基地指导中心”建设为工作重心,探索生命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指导中心根据中小学家长学校的实际情况,推出小学家长学校“微型课堂”建设项目,由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编写了“小学家长学校微型课堂方案”,形成了包括“亲子共守诚信”“关注孩子青春前期的变化”等15个教育专题的60余个教育方案,并开展相关课堂实践和专题研讨活动,为全区小学提供可操作的、有示范作用的范本。指导中心以“区域家长教育指导网络建设”项目为重点,探索“关护成长”的针对性策略,开发“关护成长”教育指导方案,着手编制初高中阶段《关护成长——家长指导手册》,以期为青春期学生家长提供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4. 学生健康的卫士:学生健康服务中心与体质监测中心

区学生健康服务中心以培训、优化学校卫生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卫生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为重点,举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初职学校卫生教师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和学校卫生工作专业技能提高班,切实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编写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命树》(小学版)区域健康教育教材,开发了专题健康教育网络课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与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

2012年,我区成立了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该中心为区域内所有中小学生开展“随时、多次、择优”的体质健康测试提供相关服务,逐步建立体质健康常态化测试和公告服务,形成政府监督、专业部门指导、学校重视、家长配合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干预服务机制,为进一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服务。中心已初步构建了监测(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监控方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监控方案)一评价(“一校一报告”评价制度并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一研究(控制学生肥胖等1-2个课题研究)一服务(对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室专职工作人员开展系列培训、编写《学生体育锻炼指南》系列读本)的工作模式。

一个借助专业力量,联动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区域生命教育学生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三、开辟教学基地,搭建生命教育区域共享平台

1. 校际联合:教师研训基地

“生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教育活动中主动、自觉地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

我们认为,教师自身对生命的领悟及其生命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生命教育的实施效果。为此,我们制定了《杨浦区学校生命教育联合研训基地建设意见》,建设由一校主持、联盟校组成的结构合理的联合研训基地。首批区域生命教育教师联合研训基地已挂牌成立,它们是:学生生涯发展联合研训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性别教育联合研训基地(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家庭教育联合研训基地(上海市辽阳中学)、生态教育联合研训基地(复旦科技园小学)。

联合研训基地将在各试点项目组指导下,开展生命教育相关内容的实践、研究和培训工作:探索生命教育相关主题的一体化教育,协助试点项目组整体规划生命教育的内容、目标,探索生命教育的途径、方法,规范、探索生命教育的评价方法,开发整理生命教育资源,研发培训课程,开展生命教育教研活动、教师培训,引导学校进行生命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

联合研训基地研究的内容涵盖了生命教育的不同方面,特别是与区域的特色学科相结合,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向广大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

2. 跨界共建:学生实践基地

结合区域生命教育思路,我们拓展了学生校外生命教育活动场馆,建立了一批学生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如安全体验实践基地(殷行街道安全体验馆)、生存技能实践基地(游泳馆)、生命科学实践基地(同济大学医学院)。在社区安全体验馆开展“生存大考验”——趣味定向越野活动,通过一系列体验式教育活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救、互救技能和安全知识,了解了生命的起源,培养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同济大学医学院“36°7”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引入高中课程,以互动教学、实验探究、课题调研等形式,学生先后完成了“揭开黑暗料理的真相”“地沟油的检测及其危害”等小课题;2014年暑假,20多名高中生参加了该院承办的全国高校科学营活动。基地还与区红十字会、区民防办联手在小学四年级开展“识险避险、应急救护常识普及项目”,共同研发教材及学习资源包,配置学习教具,实现常识普及进教材、进课堂。

与此同时,我们整合区域生命教育资源,编制了《杨浦区生命教育学生实践场馆手册》,供学生、家长按需选择,实现了场馆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衔接。区域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平台,实现了生命教育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习得的教育理念。

区域推进生命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篇10

生命生活社会校本课程资源包的开发,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以生命教育为主旨, 围绕“关注生命、认知社会、热爱生活”这一核心理念, 选取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健康问题和需要思考、应对的社会健康问题,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使其在活动中体验生命、健康和生活,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认知生命, 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 具有正确对待生命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掌握保护、呵护生命的技能和有关生命健康的知识, 成为具有现代健康意识、公共安全意识, 有一定公共安全常识, 有自救自护应变技能, 具有环保和法律意识, 会学习, 有良好行为习惯, 有健全人格和精神的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一些成长过程中需要知道和掌握的生活知识技能, 以此促进他们具备健康的生命质量观、良好的心理品质, 引领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整体设计和架构上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形成一个螺旋式递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体系。1~6年级均围绕两条主线———健康成长 (含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运动与健康、饮食与健康和环境与健康) 和快乐成长 (含学习中的快乐、兴趣爱好中的快乐、做受欢迎的人和保持快乐的诀窍) 呈现内容, 弥补了国家课程教材的空白, 体现了原创性、统一性、系统性、创新性, 具有区域特色。各校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 对生命生活社会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在校本化和个性化的实施过程中, 使之与国家课程相结合, 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实际, 实现学校培养目标,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为了推进生命教育, 我们采取先实验后推广的方式, 在全区30所小学开展实验, 主要工作策略如下:

第一, 行政推动。一方面, 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 对课时安排、实验团队的组成、实验教师的配备提出要求;引导学校实现生命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包的校本化, 鼓励学校在实验过程中凸显各校特色和文化。另一方面, 将此项工作列为政府重点工作, 区委、区政府拨款30余万元用于实验工作, 区领导深入实验学校听课调研实验情况。教育局领导深入课堂听课, 参与研讨达50余节课, 组织8次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和阶段性总结, 推出102节课例, 边实验边总结,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保证实验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第二, 专业引领。实验工作开始至今, 区教研室教研员到实验学校听课150余节, 多次组织观摩交流研讨活动, 针对如何创造性使用生命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包, 如何实现校本化生命教育目标, 如何组织活动课, 以及如何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邀请省、市教研部门和西北师范大学专家深入实验学校听课30余节, 进行了有效的高位引领, 确保实验科学合理地开展。

第三, 教研促进。全区以实验年级为单位建立实验研究共同体。在30所实验学校自愿申报实验年级的基础上, 依据“大小校搭配”的原则, 形成实验年级团队, 并任命研究能力强的校长担任实验年级的组长, 负责组织交流、协调实验工作。实行教研员年级负责制。为实验年级指定了负责教研员, 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指导活动。各校均组成了实验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和实施小组,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第四, 培训跟进。我们多次组织了实验教师培训活动。首先从生命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包开发背景、编写理念、板块介绍几方面入手, 采用讲座、课例回放、点评引领等方式进行通识培训, 其次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主题解读、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进行培训。

第五, 广泛交流。充分利用信息平台, 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借助我区教育网络平台和定期刊发的实验简报, 及时将实验动态、优秀课例、实验教师随笔、家长感言等资源在网上共享。

整个实验推进过程体现了研究工作和行政工作的有机结合, 一线教师、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和高校专家多方结合, 使实验推进工作既是行政决策又是科研项目。

在具体实施中, 我们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 将生命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包的实施纳入学校课程课时计划, 每周0.5课时, 引导学校处理好3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课程与生命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包的关系。要做到在不削减主干课程和课时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资源包提供的资源, 结合本校实际,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二是处理好生命生活社会课程实施中集中进行生命教育和在国家课程中或学校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关系。

三是处理好实施生命生活社会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系。实施中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并向学生免费提供生命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包的文本材料, 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规范的学校课程管理, 使学校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 为有效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3年的实践探索, 我区以生命生活社会校本课程为载体推进生命教育, 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通过学习活动, 学生对生命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相应的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内心情感世界不断丰富, 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参加了“乘车和过马路的安全”主题活动后, 有95.5%的学生表示通过活动, 不但学会了如何过马路、乘车, 知道了过马路和乘车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而且能够初步应对在上学和放学路上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 更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又如榆中街小学学生在参加了“生命拒绝噪音”主题活动后, 学生说道:“以前, 我写作业时, 习惯用脚勾板凳, 总把它弄出‘吱、吱’的声音, 非常刺耳, 有时也会用劲把门‘砰’地一下关上, 从没想过这有什么不好。学习了这节课后, 我深刻地理解了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也改变了自己以前不对的做法。现在上课或下课同学们起立时, 板凳发出的声音明显小了。下课后, 同学们也不会在教室里吵闹了, 说话声音变小了, 班里的纪律变得好多了。”显然, 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 学生的认知和习惯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二是在此过程中家长参与了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实施, 促进了三位一体教育的有机统一。实验期间, 30所学校共3万多位学生家长走进了课堂。许多家长由原来的课堂教学观摩者变为活动的参与者, 与孩子分享体验和感悟, 共同接受生命教育。课堂上呈现出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士 (地震专家、儿科医生、民警、营养师、心理咨询师) 共同研究教育, 共同关注学生成长问题的新景象。例如, 在白道坪小学三年级“身体健康需要营养”主题教育活动中, 20位学生家长走进课堂, 接受科学饮食的教育。课后, 家长谈道:“以前一直认为让孩子吃饱就行, 学了这一课才知道营养需要搭配, 合理搭配一日三餐, 才能让孩子长得更健康。”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教育课程对家长的教育意义。家长走进课堂, 为亲子交流提供了机会, 也为家长自我教育, 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搭建了平台。课堂上教师与家长的互动, 学生与家长的互动, 家长之间的互动, 增进了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家长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总之, 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得以实现, 使课内外、校内外、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认知教育与行为实践有机统一, 将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得以体现。

三是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助推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方式的改变。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发展从以往的行政管理转换为知识管理, 改变了以往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 积极参与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听课、评课活动, 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内容和形式;教研部门也不再扮演忠实执行者的角色, 而是切实发挥引领和学术支持作用, 成为生命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可或缺的力量。这项工作一开始是由教育局整体推进, 但又不是完全的行政命令, 是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在很多学生获益的基础上推进的。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管好人、财、物, 还要对教育发展的全局有谋划力, 除了统管全局、落实方针政策外, 还要寻找关键点, 实现工作的突破。而推动生命生活社会校本课程体现了“以小搏大”的工作思路, 这虽然算不上影响全局的大事, 但是抓住这件事就抓住了学生核心素质的问题, 其推进方式影响着整体课程教学, 形成“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 对全区的生命教育课程教学产生新的影响。

阅读推进:区域教育走向新优质 篇11

“新优质”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教育过程的更丰富、师生关系的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更满足,对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进行更深度的审视。人的发展应成为区域教育关注的起点和终点,区域教育的走向应关注到师生的内心,然后经由课程的浸润使师生的内心丰盈而有追求。区域教育活动的根本宗旨是发展教师,教师发展的价值体现是学生成长。教与学、师与生是教育生活的核心元素,也是教师文化生态的两大基本关系。为此,我们立足“新优质”,从理性的实际分析与研究入手,提出“学习依赖阅读,阅读促进学习;语文先行,整体带动”的大阅读理念,以语文为切入口,关照师生的学习需求和精神成长,实施区域阅读工程的整体规划与有序推进。

一、以行政为推力,全员发动,

为阅读工程“引航”

朱永新教授有非常经典的四句话:“第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第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第三,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第四,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新优质教育应该促进精神的发育,寻求灵魂的飞翔。启东教育人已深省到这一点,于是借助行政推力,开展全时空师生共读,点亮师生的阅读之路。

阅读工程倡导领导带头阅读,让阅读成为教育人的职业自觉、教育自觉和文化自觉。引领师生通过广泛阅读,不断拓展阅读版图,提升自身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2010年我们颁布了《启东市振兴阅读行动计划》;2013年颁布了《启东市中小学暑期古代诗文和文学名著阅读实施方案》,同年《县域农村语文阅读工程推广的实践与研究》立项为省课题,并成为启东宣传部推广阅读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2014年出台了《启东市中小学阅读工程实施方案》;2015年出台了《启东市中小学暑期阅读实施方案》。

阅读工程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整合性、自主性和当量性为基本原则,整合现行教材与辅助阅读读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题性和生活性。阅读工程从启动到全面推开,给启东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以阅读为引擎的大语文学习在全市中小学得以积极推进,阅读已成为全体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元素。

二、以课堂为基点,内外沟通,

为阅读工程“蓄势”

课堂是即时阅读与拓展阅读的主阵地,因此要以课堂为基点,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内外沟通,相辅相成。

1.充分发掘教材内涵,适时迁移读书内容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中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也启示我们,教材并非唯一的学习资源。以课本中的“例子”为阅读基础点,适度拓展,精心打造“阅读套餐”,会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丰富,阅读活动更情趣盎然。

一是以“例子”为基础点,开展“同题异文”(同一题材、不同文章)同步拓展阅读。如《珍珠鸟》是一篇描写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优美散文,找出与之题材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加以阅读,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人文教育,还能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领略相同题材的不同表达方法。

二是以“例子”为基础点,开展“同人异文”(同一作者、不同文章)同步拓展阅读。例如,在学完雨果的《船长》之后,再读一读雨果的其他作品,学生会更全面地感受作品的特点和作家的艺术风格。

三是以“例子”为基础点,开展“由点带面”(以片段带全篇)同步拓展阅读。例如,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激发了学生想要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兴奋点”,鼓励学生阅读整部原著。

四是以“例子”为基础点,开展“以点辐射”(以单篇带多篇)同步拓展阅读。即通过“例子”,介绍作者或文中人物的相关作品。比如,学生想要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主人公李大钊的更多故事,或者想知道为什么毛泽东主席赞誉《匆匆》的作者朱自清“一身病重,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时就可以开展拓展阅读。

2.立足日常语文课堂,有机渗透读书方法

“孩子不会读书”的原因在于课外阅读不得法。“读书须入门,入门始得真”,入门即掌握读书的窍门。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活动一样,需要一定的技能与技巧。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在他的《每日天才》中说:“当孩子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则时,学得最好。”叶圣陶先生也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应立足日常语文课堂,有机渗透读书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意识,在阅读中发表不同见解的品质……同时指导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和经验迁移到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将良好的方法升级为良好的习惯,以终身受益。

3.构建层级阅读机制,共建学校品质文化

有序推进分层分级阅读学习,包括:校长阅读、教师阅读、主题读书会、书香校园建设成为各学校的自觉行动;亲子阅读、家庭共读、社区家庭一体化阅读活动积极推进;观察性、体验性、研究性、批判性的基于学校、学生、课程、课标、课堂、考试、评估的阅读学习活动逐步深入。层级阅读学习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实际进展,在课程整合、课堂转型、阅读增量、阅读评价等主题上形成了基本经验和共认原则,为切实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积累了经验,为促进区域课程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与不断探索的信心。师生在各种阅读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建立起了更为积极的成长发展信念,形成了共建学校品质文化的崭新局面。

三、以活动为载体,上下联动,

为阅读工程“搭台”

“新优质校园”离不开多彩的读书活动和丰富的读书交流平台。

1.邀请作家进校园

邀请作家走进校园,让学生有机会与自己敬佩的作家零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报告,与他们面对面地对话交流,可以持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2.举办读书节

“好书伴我成长,好书伴我飞翔”“读有用的书,做有根的人”“与经典为伍,与大师同行”“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各学校的读书节标语,主题鲜明。在读书节期间,“我的阅读故事”征文、美文诵读会、书本剧表演、“书香班级、学生、家庭”评比、读写大奖赛、跳蚤书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读书节成为学生展示阅读成果,进行阅读交流的节日。

3.开展诗词诵读

诗词诵读,可以引导学生在声音的高低、长短中,在音韵的顿挫、抑扬中,在节奏的舒缓、急促中,加深对诗词意义的理解,并对其中的章法结构、情感意蕴达到“意会”的境界。有的学校开展了晨间诵读“五个一”活动,即一天一首小诗,一周一曲古韵,双周一次联诵,一月一次比赛,一学期一次综合评价。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实施图书漂流

教研部门统一组织、指导并实施了图书漂流活动。为改变农村小学书籍缺乏的状况,由预先约定的捐赠单位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无偿而有计划地逐校提供给各农村小学,而在城镇小学则提倡在校内年级间进行图书漂流。这一活动让每一本图书以特殊的方式传递,被素不相识的书友争阅,在志趣相投的朋友间交流,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让大家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教师们的深切关怀和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四、以评价为杠杆,促质保量,

为阅读工程“导向”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评价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把阅读这一形式上的“软”任务与评价这一考查的“硬”任务有机融合,“软”“硬”兼施,让“依托文本、适度超越”的阅读资源观、“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阅读教育观深入人心。评价的内容和效果如下。

1.学校层面

一是将阅读工程列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阅读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开展阅读活动的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并将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工作列入绩效考核范围。二是成立教师、学生阅读组织,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全校范围的阅读活动。三是要为语文阅读创造必要的条件。重视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确保拥有并及时补充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报刊、电子读物等,并规定时间向学生开放。

2.教师层面

一是语文组要在学期初制订好语文课外阅读计划,明确具体要求,落实各项活动,确保学生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指导及活动的时间。二是语文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指导学生撰写阅读体会、阅读笔记。如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结合教材内容的专题阅读活动,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每学期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研究课,在节假日和寒暑假,要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等。三是教师在阅读活动中要率先垂范,既指导学生阅读,又自主阅读,撰写读书笔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学生层面

一是保证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心得。如《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必须落实到位,学生平均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寒暑假至少阅读2~3本中外名著或其他读物,每学期的读书体会不少于10篇等。二是注重班级阅读环境建设。如建立“报刊角”“图书角”,组织班级“图书漂流”等,充分利用阅读资源;在班级设立“美文鉴赏角”,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署名点评。

4.活动成果

学生在各级读书评选活动中踊跃参加并且成果显著。学生在读书中养成了天天阅读、深入阅读和分享阅读的好习惯,养成了写读书笔记或日记的好习惯。学生的习作起初只是发表在校级刊物上,以后逐渐出现在县、市、省、国家级刊物上。教师也发表了大量关于读书的文章。学校举办或参加镇级以上读书推广活动,读书活动或图书室(馆)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这样,多管齐下,以关注整体性来追求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之间的和谐,既重视学校层面的管理,又重视对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督促、检查,层层使力,内外联动,有效引领师生的阅读方向与阅读行为,保质保量地促进阅读计划的落实。

五、以成长为追求,高瞻远瞩,

为阅读工程“绘图”

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阅读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布什都亲策亲力,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英国教育部在2003年初就提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日本在2001年底专门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并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日本儿童阅读日;我国也于2001年开始了语文新课程改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2013年“两会”上,有代表提出了设置“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价值。良好的大环境促使我们进一步客观审视中小学的阅读现状,并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继续为扎实推进课外阅读整体工程描绘美好蓝图。

1.聚焦农村,让阅读形成燎原之势

就阅读活动的“面”而言,要继续以农村学校为关注点。当前农村儿童阅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独上高楼”——读书兴趣弱,学生更喜欢电视节目而不是课外书,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非常弱。二是“衣带渐宽”——读书章法乱,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糊里糊涂,为读而读。三是“众里寻他”——读书选择少,很多农村学生受家长认识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家中几乎没有藏书,即使舍得花钱买书了,大多选择的也是作文辅导用书或各类练习卷。因此,就活动的“面”而言,应把关注点聚焦农村,推动课外阅读在农村形成“燎原之势”。

2.培养教师,让阅读引来源头活水

就课外阅读的“人”而言,要以“书香教师”为主力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师也很需要读书。小学语文毕业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你的语文老师刘雪,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也十分关心,只是平常因为忙于工作,不经常读书,所以知识面不广。在给刘老师的毕业赠言中,你委婉地写着这样几句话来表达你的意见……”答题提示:必须选用自己课内外积累的关于书的比喻或自己创作的关于书的比喻。试题中“刘雪老师”的形象,在教师集体中普遍存在。我们必须重视引导全体教师成为“书香教师”主力军的工作。

3.建设班级,让阅读吹响前进的号角

就阅读活动的“质”而言,要以班级读书会为主阵地。“班级读书会”鼓励教师跨越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语文、对阅读保持兴趣。因此在活动推广中,还要重视让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能身体力行,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各级各类开展班级读书会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这一重要阵地,有效带动并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推动阅读工程不断向前发展。

以阅读推进的“新优质校园”是以学校文化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共同创建的。它充满激励和引导的力量,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让学生心中永远有梦想。它是一种人文氛围,饱含着凝聚人心、促进交流协作的向心力。

区域推进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12

关键词:高效课堂,实施策略,实践成果,问题反思

高效课堂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的课堂。高效课堂主要追求两个效果:一是效率的最大化,即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二是效益的最优化, 即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具体表现在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到多少知识,习得多大能力;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会了学习方法;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了多大影响。

要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有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明确的达成意识,要努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同时,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具体体现在:教学程序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方法灵活,有效运用各种教育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杜绝讲风过盛的现象;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就是以县区为范围,研究对象包括城区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校。通过调查与比较、个案与综合,教研室与学校、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的策略,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一、区域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1.管理制度保驾护航

在区域层面,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在认真执行《丹徒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教学结构上推行并落实“三个必须”: 必须转变教的方式,教师精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必须转变学的方式,课堂上要有学生自主学习和质疑提问的时间;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围绕目标达成,开展10分钟的有效训练。同时,对“三个必须”的落实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针对高效课堂的特质,从知识构建、自主学习、思维训练、目标达成、教学素养五个纬度,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制订出了有区域特色的《丹徒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在学校层面,各校从教师候课到行政巡课等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认真规划,形成了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各类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翔实具体,使得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破解了课改难题,推进了新课程改革,为各校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主题活动助推引领

区教研室精心策划,把举办“高效课堂展示活动”“有效课堂达标活动”和“教研员下水上课”等作为推进课堂改革的重要抓手。

(1)高效课堂展示活动: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辐射示范作用,区教研室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每学期组织一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高效课堂展示活动。

(2)有效课堂达标活动:为引导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和体验有效课堂的标准和真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每学期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堂改革我先行”“课堂改革我能行”“有效课堂教学达标”等活动。

(3)教研员“下水”上课:教研室中学语文、生物等教研员一直坚持在学校兼职上课,区教研室也经常组织教研员送课下乡活动。教研员和教师一起既教又研,真正将重心下移,以服务者的身份与教师零距离地研讨,在做广大教师的良师益友的同时,引领教师走学术教研之路。

二、区域推进高效课堂的实践成果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区域层面课堂生态整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优化课堂结构,课堂目标的达成度得到提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打造高效课堂,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区域整体推进,区域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校际之间的差距也渐趋缩小。

在学校层面上,丹徒区支显宗中学努力打造“阳光课堂”,建立“五环节”课堂模式,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丹徒实验学校的“读议练、三自教学模式”、丹徒区高资中学的“六助教学模式”等,都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学科层面上,教研室开展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践,各学科都提出了学科化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每位教研员都凝练了自己的学科教学主张。如中学语文学科的“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地理学科的“践行情境激趣—问题导学—有效练评”的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双赢的高效地理课堂”等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比较清晰,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三、区域推进高效课堂的问题反思

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感到在深入推进高效课堂的征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

一是随着课题的开展,教师的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从观念的变化到行为的转变还面临实践的考验。“改变教学方式属于冒险”的保守心态、“不讲学生就不懂” 的偏执心态、备课缺少对教法和学法的设计等惰性心理在不少教师身上有所体现,常态的课堂上还不时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浓厚的灌输风气。

二是在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与使用过程中,也出现片面化、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课堂缺乏灵活性、变通性和生成性,学科特性受到了弱化。

三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仍然是制约高效课堂深入推进的瓶颈。课堂教学的经验性、粗放性、随意性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教师宁可加班加点辅导学生、批改作业,也不愿为建立高效课堂而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研究或尝试探讨,真正有思想、有真情、重实干、会创新、会反思的智慧型教师不多。

上一篇: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下一篇:酒店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