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方式

2024-08-02

推进方式(精选12篇)

推进方式 篇1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最近,围绕加快推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笔者做了一些关于常德市的初步调查和问题思考。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投入受限,支持转方式的基础不牢

国家农业投入虽逐年增加,但在铺开项目的同时,地方配套的压力也在加大;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建设等,国家未纳入投资计划,加之农民负担政策收紧,目前公共投入鞭长莫及,不能满足大面需求;各种生产要素仍高度集中,存贷“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农村融资难问题没有根本缓解,巨大的前期投入制约了高效产业发展。

2. 科技支撑薄弱,引领转方式的核心不强

目前,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为老年人和体弱妇女,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加之科技教育滞后,农技推广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管理体制不顺、业务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农村技术人才匮乏,加快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科技支撑明显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

3. 产业发展缓慢,促进转方式的保障不力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受两大问题的影响,发展缓慢。一是专合组织问题。农业转型最大障碍在于分散种植模式与现代市场竞争的矛盾。在发展专合组织上,存在品牌支撑力弱、基地园区规模小、标准化生产滞后、管理相对疏松等突出问题,对产业的拉动效应有限。二是土地问题。农业产业化的突破方向在于引入工业化理念,发展产业园区,但供地十分紧张。

二、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关键

突破常德市农业面临的资源约束,科技是关键。一是要把优质良种培育、优良栽培技术开发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机制,重点在种子种苗、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精深加工等领域加强联合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良种和集成配套技术。二是要搭建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平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继续实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制度,积极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实行良种良法、农艺农机相配套,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示范体系。三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

2.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保障

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建立与常德市经济实力相称、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的支持保护体系。一是不断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逐步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财政支农框架。在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同时,不断探索符合常德市特点的农业补贴制度,根据常德市发展需要,对优势特色农产品种苗进行补贴;采取“基数+累进”的办法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补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积极吸引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向农村的同时,坚持民借、民用、民还、民受益以及滚动发展的原则,引导鼓励小额信贷组织、资金互助组织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产权贷款抵押方式,破解农村融资瓶颈,解决好农民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难题,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3. 加强政府管理调控是推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功能,不断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确保中央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一是要加强利益协调,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这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积极转变农业部门职能,重点强化技术推广、检验检测、行政执法等关键环节。三是借鉴“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做法,将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三农投入等指标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强化地方政府夯实农业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责任。

推进方式 篇2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农业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以规模化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浙江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去,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坚持富民强农基本宗旨、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和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致力于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要树立五个农业发展新理念。强化农业人本化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现代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和体面的职业;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致富、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引导农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轨道,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地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一批有强大的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拍卖市场、期货市场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实物交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

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有区域知名品牌、拥有连片基地的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充分发挥浙江水稻科研力量强和稻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推进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的水稻生产示范县、镇和稻作文化示范点,努力提高浙江粮食生产力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五、推进农业发展机制创新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 篇3

李盛霖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工作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交通运输干部职工的努力拼搏,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交通运输发展之路。

李盛霖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在“加快”转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深刻认识交通运输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抓好四项工作

李盛霖指出,交通运输行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认识早、行动快、前瞻性比较强。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顺应了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交通运输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要不失时机地着重抓好四项工作。

第一,切实保持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势头,继续为扩大内需、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贡献。要积极支持各地进一步加强国家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加强水运基础设施特别是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好“十一五”规划任务,做好“十二五”规划衔接,关心和支持各地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交通建设资金,努力争取今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新的增长。

第二,突出重点,积极推进“一个主线、五个努力”。要重点加强内河航运建设、综合运输枢纽建设。重点开展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信息应用建设,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公众服务、电子商务“三大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切实抓好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两个体系建设,全力做好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工作。按照国务院要求,严格工作进度,认真组织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两型”行业各项工作。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开展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要求和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把低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交通运输生产、生活、出行方式的各个环节中。

第四,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为主线,编制“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要坚持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打破传统规划的思维方式,以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来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区域发展、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全面统筹区域、城乡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做到“五个努力”

李盛霖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论是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还是遵循交通运输自身发展规律,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目标不动摇,加快推进“五个努力”的具体落实不放松。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要切实做到“五个努力”:

第一,努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党的十七大把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综合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共同组成的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分工明确、衔接顺畅的运行系统和服务系统。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是中央赋予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任务。

内河航运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内河航运发展相对滞后,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的充分发挥。前不久,张德江副总理到长江专题调研考察内河航运情况并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内河航运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发展畅通高效平安绿色内河航运,努力实现新跨越。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张德江副总理的指示精神,把加快内河航运发展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有效举措和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抓紧制定“十二五”时期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完善政策导向和法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内河航运运能大、占地少、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效益高的优势发挥,提升内河航运的地位和作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

第二,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快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是交通运输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存量进行更新改造和优化升级,提高现有公路、航道、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和车船飞机等运输工具的运营效能和管理水平。新建基础设施要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推广应用,努力在公路建设、桥梁建设、机场建设、复杂地质条件下海上设施建设、内河航道整治、邮政物流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提高运输装备的科技含量和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加大决策支持、智能交通、安全保障、减灾防灾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和应用,提高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交通运输行业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重要作用。“十一五”以来,各地各部门重视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采集和监控、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信息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信息平台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强化行业管理、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保障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整体上讲,目前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还不相适应,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部门和行业分割,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难,严重制约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要按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资源整合、业务协同,示范引领、分类指导”的原则,注重消化吸收信息前沿技术,加大创新,重点开展交通运输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信息应用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公众服务、电子商务“三大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逐步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发挥交通运输信息化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更好地支撑加快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第三,努力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领域,也是落实扩大内需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去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发展的严重影响,国务院制定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

交通运输是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在物流业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近年来,各地交通运输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交通运输领域促进发展物流业的科学途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支持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提高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要继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拓展服務领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占领物流制高点,把促进物流业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履行好“三定”规定赋予交通运输部门的相关职责。一是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甩挂运输、滚装运输、江海直达运输、集装箱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二是做大做强邮政快递物流,重点推进农村邮政物流发展,健全快递物流体系,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物流的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基础设施衔接和运营衔接。三是积极拓展港站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港站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要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港站枢纽改造植入物流服务功能,加强港站枢纽与后方物流园区的衔接。四是引导交通运输企业通过整合、兼并、重组,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五是健全完善有关物流市场规章制度,推进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

第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和每个家庭。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制定促进“两型”交通运输发展政策,组织推进“两型”行业建设,力争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当前,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日益增多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日趋变暖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效能。

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要认真落实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继续推进“两型”行业建设,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加强高效环保、气候友好的交通运输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的开发应用。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环保节能的运输装备,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沥青、钢材等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发展,加强节水、节地、节材等评估审查,在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优化结构,提高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建立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指标和相关法规标准体系,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完善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继续抓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四是加强引导,倡导公众选择节能环保的公共交通出行。

第五,努力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这些年来,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极端天气引发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袭击、重大疫情等突发性事件也在增多,对交通运输安全构成了严重影响和威胁。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既是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根本保障。

努力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关键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到实处,始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在提高安全监管能力方面:要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和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探索建立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监管机构和企业的安全责任链。要加强安全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依法行政、依法监管。要加快实施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加强水上安全监管设施和搜救基地建设,健全监管网络,强化队伍素质,提高安全监管现代化水平。要加快国家路网应急处置中心和平台建设,推进省级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加强客运站安检设施建设和提高城市公交安全监管水平。要突出重点,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安全监控和布防,特别是要严加监管客运车船、客滚船、危险化学品车船等运输,针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在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方面:要完善公路水路应急预案和配套体系,加快建立国家和区域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中心,在重点水域建设船舶溢油应急处置基地,依托大型公路施工、养护单位,建设区域性公路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中心。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机制、应急协调机制和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应急保障机制。要建立应急运力的储备和征用制度,完善应急船舶、车辆登记备案制度。推进建立应急资金保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各方面参与应急救援的积极性。

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基础工作,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特殊要求。我们既要抓好日常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防患未然,也要抓好紧急状态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救急于关键。为充分发挥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作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国务院安委会将下发文件,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交通运输部门既承担安全监管的责任,也承担应急管理的责任,要认真履行好职责,不断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不断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和完善。

发展方式转变重在落实

李盛霖强调,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政治思想和精神动力上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一要更加注重理论武装,切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机关建设。二要更加注重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切实抓好整改落实。三要更加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切实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四要更加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李盛霖强调,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一是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紧迫感。通过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刻含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内容、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加快改革创新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作用。

二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今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和国家邮政局工作会议对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作出的具体安排。

三是认真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结合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方案,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从思想政治上和精神动力上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

四是更加重视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为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按照部廉政工作会议要求,扎实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实践探索 篇4

一、区域推进“导学”方式的立足点

近年来, “学为中心”的呼声很高, 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也涌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这为嘉善县区域推进“导学”方式提供了参考。然而, 嘉善县区域推进“导学”方式, 在保持“学为中心”态势的前提下, 又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尝试, 主要立足以下三点。

1.以标导学

区域推进“导学”方式必须符合学科课程标准 (新版) 要求, 按照“课标”的目标与内容、建议与评价来导学。这里的“标”既是该项目的实施目标, 也是各学科推进“导学”方式的实施依据, 更是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 课程改革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 为了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而不仅仅是获取学科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须要紧紧围绕教育和教学目标, 围绕育人活动的整体要求和核心价值, 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努力实施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 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标导学”这是该项目实施的靶心, 也是课堂转型的靶心, 一旦离开或偏离了这个“标”, 那么“导学”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只有教育教学目标明确了, 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才能跟进,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才能清晰, 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应标而导、应势而导, 课堂才会更加生动、灵动和高效。

2.以学定教

区域推进“导学”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和特点, 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最近发展区, 来确定或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 甚至生成不同的教学主题。这里的“学”内涵很丰富, 不仅仅是单纯地指学生或学习内容, 而应该是指学生本身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和学习现状, 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差异和学习需求, 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内容、知识结构和能力运用。作为教师应该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熟悉内容、懂得方法, 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 才能做到教学目标更加有的放矢, 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切身体验。同时, “以学定教”还不单单是教学行为的问题, 更是教学理念的问题, 如果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能从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出发, 相信教师就会保证在课堂上放慢速度, 蹲下身来, 注重倾听,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绪, 以及知识的运用程度, 这样的课堂才能凸显转型的意义。

3.以学验教

“以标导学、以学定教”效果怎么样?不是谁说了算, 也不是一定要看每次的考试分数。“以学验教”就是嘉善县区域推进“导学”方式项目的效果检验标准。这里的“学”和上面提到的“学”不完全一样, 它主要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效果和知识掌握度。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 只要能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热火朝天,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才是好方式。同时, “以学验教”也可以反过来诊断和修正教师的教学行为, 反思教学策略, 譬如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是否顺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教学过程是否让学生尽情地得到体验, 从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嘉善县区域推进“导学”方式项目就是基于“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的思考, 立足课改现状, 整体策划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 引导广大教师朝着积极的方向, 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形成具有嘉善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导学”方式的区域推进步骤

目前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虽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课堂教学行为却与理念大相径庭, 教师讲学生听、按教案走流程等现象未见改观。鉴于此, 我们提出了“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思路:各校自主探索, 逐渐形成各具校本特色的学科教学方式, 然后不断筛选、完善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1.立足现状的三个推进阶段

第一阶段是决策引领、自主探索阶段。2011年12月, 我们通过调研和论证确定了“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的课堂转型目标, 并形成“嘉善县‘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实践与研究”项目方案, 以动员会、培训会等形式, 宣传该项目的意义和要求、实施目标和途径, 以项目决策引领全县中小学的课程改革。2012年, 各中小学围绕学科课程和学生主体, 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 呈现出自主探索的良好态势, 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几颗比较明亮的“珍珠”, 也出现了部分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

第二阶段是重点培养、以点带面阶段。2013年初, 我们以“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这一课题为主要抓手, 以校教研组、片教研联盟和县级名师工作室等为研究载体, 重点培育部分学校与部分学科的“导学”方式, 并以此来影响和带动面上的“导学”方式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 通过课堂展示日和展示周以及“课博会”等活动形式, 全力推进课堂“导学”方式的变革, 以点带面,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把“珍珠”串成发亮的“手链”。

第三阶段是区域推进、深化研究阶段。我们召集重点学科教师与教研员、省市专家座谈, 梳理和总结两年多来的“导学”方式实践与探索, 分析探索“学生”与“教师”、“学习”与“教授”的哲学关系, 寻找它们之间的本质与内涵, 提炼出适应嘉善县区域推进“导学”方式的总体要求, 并在省市相关专家的指导下, 进行深化研究, 逐渐打造成具有嘉善县域特色的课堂“导学”方式的“项链”。

2.基于课堂的三种导学实践

“导学”方式的改革以研究学生怎样学为突破口, 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落脚点。三年中, 我们基于课堂现状, 在“导学”方式的区域推进中, 进行了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和学科特点体现的三大实践。

(1) 导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像实验小学的“三学四导教学方式”、洪溪小学的“发现式教学”、泗洲小学的“启智教学”、新世纪学校的“导学案”、大舜小学的“变教为导”等等, 都对课堂上的教师导学行为作了有效的探索。它突出了教师的责任, 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 坚守学生懂的不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不教的原则;教师应教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 教在学问的重点处, 教在学力的潜能处。这些探索真正体现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理念, 都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采取指导、引导或者辅导的有效方法和形式。

区域导学行为主要表现为四个步骤:第一是教师导行, 即课始教师提出课堂学习的目标与任务,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学生试学, 即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与任务, 开展尝试性的学习, 碰到困难可以向书本请教或进行同伴间的探讨;第三是师生互动, 即对学生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加以梳理、归类, 并有针对性地互动,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是课堂小结, 即小结任务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难点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是真主人,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导引和激趣, 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导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学习的真正主人”。像下甸庙小学的“小先生制”、大云中心学校的“预习稿”、西塘小学的“做学教合一”、丁栅中心学校高段数学的“学问思练”、第二实验小学的“基于学习材料的选择”等等, 都在寻找和创导新颖的学生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将学生推向了课堂的前台, 让他们从预习开始, 不断地问、学、思、练, 并随机开展同伴学习, 接受教师的指导, 以提高自主学习的体验度与感受度。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导学指导, 一般为“四步曲”:第一是学生开展目标性的预学活动, 即课堂伊始, 学生针对相关提示和要求开展预学, 或针对学习要求再次梳理在家预习情况, 发现预学问题;第二是学生开展解决问题的互学活动, 即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请教小小组同学或同桌, 开展问、学、思、练等相关活动,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是学生开展问题解决的游学活动, 即在教师的组织下, 针对课堂教学重点, 开展同学间、好朋友间、小组间的交流, 交流的对象可以自由选择, 交流的形式可以随意、开放;第四是学生开展任务学习的补学活动, 即在交流的过程中,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整理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站在学生的身后, 出现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实而有效的。

(3) 导模——学科特点的体现。2011年版的学科标准, 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特点, 明确了学科素养, 因此, 体现学科特点、尝试课堂建模的课堂导学方式是各校都在努力探索的重点。在县域层面上, 如语文学科“导入, 激发兴趣—初读, 了解概况—研读, 理解感悟—导出, 总结延伸”;数学学科“生活场景引入—解决问题探究—复习巩固运用”;科学学科“事例分析—实验操作—归真明题—规律运用”等等, 都有一定的影响。不论是“四环节”还是“三段式”都彰显学科特点, 如语文学科的朗读感悟, 突出一个“熏”字。数学学科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突出一个“练”字。科学学科的规律探究, 突出一个“探”字, 等等。

这样的导学方式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真正体现了“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的要求。正因为有其明显的学科特点,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通过不断地指导、引导、辅导, 一步一步地朝向教学目标前进, 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 更加踏实。

3.区域推进的几点成效

三年的“导学”实践与探索, 极大地提升了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转型, 同时还引发了教研转型的新思考。

第一, 以“导学”方式的区域性推进, 通过各类会议、研讨和课堂展示、课博会等渠道, 进行广泛的实践和研讨, 已经撬动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 逐渐形成了“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的新型的教学观念, 以学为中心、学科特点和学生高层次能力发展等为基本要素的课堂已经初步架构。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成为嘉善县区域教育改革和项目推进的总体思想,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们总会扪心自问:“标”是什么, “标”落实在哪里?“学”怎么样, “学”有情趣吗?“教”的效果如何, 课堂上该用什么来检验?正因为形成了这种理念和氛围, 全县的“导学”方式区域推进才更有底气, 才会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第二, 在三年的“导学”方式区域推进中, 各学校坚持边尝试边探索边总结推广的原则, 特别是教学质量较为薄弱的一些学校和较为先进的部分学校, 抓住机会, 瞄准重点学科进行试点, 立足学科教研和备课建设, 起步课堂教学改革, 尝试推行各学科课堂转型, 逐渐形成了一批“导学”方式教学模式。如“小先生制”“变教为导方式”“做学教合一方法”“学做问”等, 打破了原先课堂教学固定不变的程式, 教学成绩迎头赶上, 摘掉了薄弱的帽子;而“发现式教学”“三学四导教学”“启智教学”“导学案”“基于学习材料的选择”等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等综合素养, 教学质量遥遥领先, 为区域推进“导学”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 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顶层设计, 并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项目组的精心部署、全力推动;各学校勇于试验、敢于创新。三位一体初步形成“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项目实践经验。用项目目标来引领学校, 选择有针对性的学校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实践与研究中, 使项目更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借助重点课题研究、课堂转型展示和“课博会”等渠道, 以点带面促进学校个别化探索, 全面挖掘和推进“导学”方式, 促成教师的个体成长和区域共赢。

三、“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两点思考

1.存在的问题

“导学”方式的区域推进, 尽管取得了预期的实践效果, 提炼出一定的可推广、便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对整个推进过程进行审视, 我们觉得还存在许多问题, 有待日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 以单个研究为主体。整个项目缺少高层次专家的高位引领, 教师认同感不够, 只是局限在某几所学校先行先试, 有的只是某些学科甚至个别教师在实施, 有的学校虽然采取了教师申报的办法, 但也只有一半教师参与活动。即使已经形成了学校的导学方式, 也往往是研究的教师一头热, 绝大多数教师仍处在观望、等待阶段, 不清楚如何让导学方式成为课堂转型的切入手段。如果导学方式得不到全体教师的认同, 得不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支持, 就不可能成为课堂转型的共识, 成为学校课堂转型的统一行动, 就会对区域性推进带来较大的影响。

(2) 在侧文学科上推进导学方式有点难。综观区域性推进导学方式进程和各学校尝试探索的导学方式, 一般都偏理学科, 特别是数学和科学等理科教学比文科教学更显示出它的魅力, 像语文、英语等侧文学科推进“导学”方式有一定的难度。至于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能性学科同样因种种原因推进缓慢。如果要进一步推进区域性导学方式, 光局限在偏理学科上, 不重视文科以及技能类学科的导学方式, 肯定是不够全面的, 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3) 备教落差成为推进导学方式的主要障碍。一些教师对“导学”方式的意义认识不清, 花精力在课堂建模上, 钻研教材不认真、不扎实、不深入, 课堂上缺乏“模”的灵性, 缺乏灵活运用的技能, 难以做到“心中模”和“导学模”的结合, 往往会出现上课与备课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这种现象远离了“导学”方式目标, 违背了“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项目要求, 一旦任其发展, 就会阻碍“导学”方式的实施。

2.后续研究要解决的关键点

“导学”方式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用“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的理念来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 实质上就是教学行为的改变。

(1) 为“导学”方式区域推进寻找本土化的理论支撑。我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在区域推进“导学”方式过程中, 认真、全面地去理解和运用他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眼睛和嘴巴、双手和大脑、时间和空间”思想, 结合“做学教合一”“发现式教学”“三学四导”“小先生制”等等, 还课堂于学生, 把学习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在学生的身后听取、指拨、发问, 让学生充分地去发现、去尝试、去探索, 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转型。

(2) “导学”方式的区域推进要引导教师用教材来教。“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变革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导学”方式项目设计的目标之一, 因此要引导教师基于学科特点来正确钻研教材、解读教材, 运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将“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首先要将导学理念付诸行动, 从备课出发, 做到目标明确, 设计合理, 突出导学;其次要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规律, 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和作业资料, 实施高效的导学课堂, 实现有效教学。

丰润区推进支付方式改革 篇5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是促使医疗机构建立自我控费机制,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必要手段,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2013,我区在2012推行“总额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将我区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模式确定为“总额预算+按床日付费模式”,即在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在二级医院试行“按床日付费”。

一、主要做法

(一)进一步强化总额预付制度。

一是创新门诊统筹总额预付模式。通过对全区600多个定点医疗机构各自上一服务人口和工作量,确定其预算额度,并将原来限定参合居民只能在本村指定村卫生室就诊扩大到允许其在本乡镇范围内任一定点村卫生室就诊,打破了村定点卫生室对辖区参合居民的垄断治疗,引入全乡定点卫生室竞争,有效地提高了门诊统筹基金使用效率,提高了服务质量,方便了参合居民。

二是加大对住院费用总额预付考核频次。年初根据各定点医院历年住院人次、次均费用变化趋势,参照当年预计综合补偿比和可用资金总额确定其总额预算额度。总额预算额度确定后,按季划分,季度考核。季度考核中超预算运行的,给予警告,促使定点医疗机构增强控费意识。

三是年终决算,弹性支付。年终结账后,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实际运行指标再次考核,对于超预算定点医疗机构中关键指标不超协议规定的,适度追加预算指标,对于关键指标超出协议规定运行的,扣拨超标部分资金。

(二)试行按床日付费模式改革。

2013年下半年,在全区二级医院试行按床日付费模式改革。为保证这项改革顺利实施,我们邀请了卫生部发展改革中心支付方式改革专家组参与基线调查和统计测算。

首先对我区2011-2012相关医院出院病人数据进行统计汇总,为按床日付费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对疾病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疾病的诊疗特征和病程发展情况,把住院病人分为手术病人、急危重症病人、儿科病人、非急危重症病人四类。为避免不同疾病分类交叉与重叠,在统计分析时,还明确了病种分类程序。三是对疾病诊疗过程分段。手术病人根据不同时期床日费用情况,将手术病人按照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分段,术前按1-2天计算,术中指手术当天;急危重症病人根据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标准,将急危重症病人住院过程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阶段;儿科病人和非急危重症病人根据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不同时间段床日费用情况,将儿科病人按照住院1-2天、3-7天、8-13天3段;非急危重症病人根据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不同时间段床日费用情况,将非急危重症病人按照住院1-2天、3-9天和10-20天分为3段。四是确定床日付费标准。根据基线调查数据确定三家医院各类疾病各时间段每一床日付费标准。五是科学考核,加强监管。从组织体系,医疗行为、费用控制、医疗质量、病人满意度五个方面制定考核指标,对定点医院进行监管。六是按月考核,弹性拨付。每月通过查看信息系统、实地查访和抽查病历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95分以上,全额拨付,低于95分的,每低一个百分点扣拨垫付资金的1%。

(三)以民为本,强调人性化服务。

床日付费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与按病种付费并存到全部覆盖所有病种的过程,实现了一种支付方式对所有疾病的全面覆盖。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方式只受到医疗机构级别、疾病类型和住院天数的限制,和开展何种诊疗方法及用药行为关系不大,仅对每日付费的总额做了限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医务人员精打细算,处处为病人着想,不该做的检查不做,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用国产药品绝不使用进口药品,能用价格低的药品绝不使用贵药,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切实减轻病人家庭负担。

二、初步成效

(一)医疗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门诊统筹次均费用降幅明显,2013年全区次均门诊医疗费用25元,同比下降3.37元,降幅11.83%;住院次均医疗费用强势上升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医疗费用上升态势趋缓,2013年全区住院次均医疗费用同比增长率3.73%(2012年5.68%),比2011年的17.80%下降了14个百分点。下半年开始试行按床日付费模式改革后,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次均住院费用分别由上半年的6330元、5878元、5199元下降到5532元、5410元、5016元,分别下降了798元、468元、483元。

(二)医院自我控费机制逐步建立。通过总额预付制度和按床日付费模式改革,我区定点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得到加强,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率有所提高,新农合经办机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生主动控费机制逐步建立。

(三)医疗诊疗行为越来越规范。改革前,医生开药越多,检查的越全面,拿奖金就越多,因为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靠卖药和收费。按项目收费和以药养医结合在一起是导致大处方滥检查问题的根源。实行床日付费制后恰恰相反,医生多开药,不仅没奖励,还要受处罚。医院要求医生能吃药解决的决不注射,能注射解决的绝不输液,尽量使用基本药物,百姓看病医生开最有效的药,杜绝多开药、开贵药的行为。过去经办机构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审核病历和处方,但效率很低,效果很差。通过床日付费的实施,不但保障了广大参合农民的利益,而且强化了医疗机构内部医疗行为监控,刺激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提高。对于改善和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病人住院病床周转加快。实行床日付费前即便是阑尾切除手术,一般患者也要住院8天,而实行床日付费后患者住院6天就出院了。过去医院病人少、病床空置率高,医生总想让患者多住几天,实行床日付费后,只要是同一类疾病,新农合付费都相同,而且病人住院时间越长,新农合支付的总费用越少,医院越不划算。所以医生自觉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尽量让患者早日康复、早出院,提高病床周转率。

(五)管理操作方法简便。新农合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都可以在支付标准下根据住院天数和疾病类型计算出可支付的费用金额和补偿金额,因此,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的监管矛盾明显减少,降低了管理成本,受到了医疗机构和经办机构的欢迎。实行床日付费,所有住院费用都纳入补偿范围,消除了目录外用药和诊疗的繁琐和审批过程,同时降低了自付费用,提高了实际补偿比,因此也得到了广大参合农牧民的拥护,满意度较高,总的来讲按床日付费的实施,实现了新农合经办机构、医疗机构和住院患者三者利益的共赢。

推进方式 篇6

关键词:创新;改革;初中体育;教学

初中体育教学是新课标所重点强调发展的对象,体育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开展全民健身、阳光健身,帮助储存充分的精力以备战今后更加困难的智力挑战。但是,实际上的初中体育教学一直处于效率低下、课堂散漫、教学手段陈旧、学生提不起兴趣的窘境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群体分析的不细致、对新课标体育教学要求研究不透彻。要想与现阶段素质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符合,就必须根据初中生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对新课标教学要求作出透彻细致的研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探究体育锻炼的魅力,使学生发自内心对体育感兴趣,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手段,引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初中體育改革创新的立足点

1.有效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

初中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有效教学情境的创建和教学氛围的烘托。教学情境的建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帮助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总的来说,课堂教学的组成包括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带领学生的责任,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大一部分要靠建设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情境来支撑,这些内容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信息反馈

教师的任务是最大程度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只靠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输是无法达成教学效果的,必须包含学生对信息的反馈。所谓信息反馈,即学生将是否理解课堂上教授的体育知识、自己哪里不懂、是否适应教师的授课形式等信息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教学调整方案,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共同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3.将目标空间作为教学开展的重点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初中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而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空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将目标空间作为教学开展的重点。教师应该处于引导者的位置为学生设置目标、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自我探索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真理的内容和规律。

二、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新课标的提出给初中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条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今初中体育教学必须结合自身情况,从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是多种方法交叉结合,为学生打造创新性、多元化的现代体育课堂。

1.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的实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分层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身体素质而分别开展的教学手段,可以说分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很多学校,一到体育课的时间,就经常可以看到操场上散漫的队伍和学生不情愿的表情,很多学生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兴趣被整体教学所压制。而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的教学,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所有学生的愿望都有机会得到满足,在素质平等的小组内,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对体育课的兴趣也会大大提升。

2.用有趣的竞赛促进教学开展

初中生说到底还是孩子,对玩耍的热情还没有完全熄灭。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这一年龄特点,适当引入游戏竞赛的教学形式,比如说可以组织一场篮球运球赛,让学生在运球的同时掌握到技巧并体验到学习之余的乐趣;或者开展体育知识竞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竞答,给答对更多题目的小组自由时间的奖励等。

3.循循善诱、激励学生找到体育锻炼的自信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上体育课,不是因为真的不喜欢,而是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够高或是出于没有自信,不能顺利开展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这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加油打气,细心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的要领和原则,循循善诱,用激励的话语给学生制造动力,鼓舞学生大胆尝试新的挑战,激发每一名学生的运动天赋,让体育课堂变成学生自由放松身心的舞台。

4.教师要打入学生内部,促进课堂氛围变得和谐轻松

体育教学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严谨、不苟言笑,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毫不吝啬地打入学生内部,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朋友,给学生亲切的指导和诚挚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体育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更多关心和兴趣。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用活泼的语气和教学风格放松学生的身心,给学生新鲜的上课体验。

5.建立多元化的公平评价机制

初中体育课程的最终考核象征着学生在一学期内取得的体育学习成果,但是许多学校的考核机制古板陈旧,只看一纸试卷上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实际的课堂表现。新课标要求对学生的体育考核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展示成果、知识掌握程度等,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将学生的体育成绩分割成多个部分,最终按照比例进行最终计算,还学生一个最公平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开展为学生自我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设计体育教学,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从自身出发,改善自身的教学误区,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手段,用亲切和蔼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给学生加油打气,帮助学生找回体育锻炼的信心,最终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征寅.新课标理念下初中体育的创新性教学研究[J].才智,2013(28).

[2]岳江瑞.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61).

推进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 篇7

一、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 受到某种刺激, 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 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 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 而是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 “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等等, 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二、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为了摆脱教师“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 教师就必须让学生走到“舞台”的中心, 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 应该淡化“讲台”, 让“教室”成为“学室”, 让学生主动求知。所谓“主动求知”就是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知识基础, 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积极探求蕴藏在教材内外的知识。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主动求索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与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阶段, 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 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 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 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中展开, 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中深入。

三、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课堂自我表现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积极的自我表现不仅能对其学业产生帮助, 还有利于其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及综合发展情况的改善。所以, 教师要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 以自我表现的形式, 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 并内化成自身素质, 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 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 要在“动”字上下工夫, 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 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分工对抗辩论, 或演讲朗诵, 或趣味游戏等形式来鼓励学生动。让学生在动中学, 在学中动, 在自动中战胜自我, 发展自我, 在他动中发现不足, 弥补不足。

四、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 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 不做知识的奴隶, 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 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 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 前三个阶段的活动都是在为这个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 关键要看这个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了这一阶段的活动, 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 打破常规, 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推进方式 篇8

1月18号, 山东高唐县汇聚八方宾客, 充盈着一派喜庆气氛。时风, 这家占了当地财政收入8成以上的中国“五百强”企业, 召开一年一度的商务大会亦即“时风集团提精度、调结构、抢机遇、顺机制, 实施8669工程科学发展誓师大会”。会议的重要任务是明确2010年公司方针目标, 安排部署工作任务, 动员全体员工认清形势, 抢抓机遇, 扎实工作, 为实现时风集团转型升级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时风集团总经理刘成强在大会上宣称, 2009年, 时风集团3万名员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 团结一心, 从容应对, 靠创新激活市场, 用政策拉动需求, 变危机为机遇, 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经营业绩, 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6亿元, 同比增长15.3%;实现利税8.9亿元, 同比增长10.6%;生产整车124万辆 (包括三轮汽车、低速货车、轻卡汽车、拖拉机) , 发动机128万台, 联合收割机2573台, 轮胎300万套, 发电2.6亿度。

打造全方位竞争优势

去年, 时风以新技术、新产品拓展新市场, 靠新机遇、新产业开创新局面, 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三轮汽车、低速货车和小四轮拖拉机等新产品不断推出, 运输机械差异化优势更加明显;中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装备产品系列更加丰富, 销量持续增长, 成为区域名牌;系列微卡、轻卡、中重卡强势出击, 成为市场新亮点。时风电动观光车获得国家质监总局生产制造许可证;时风巨型轮胎广泛配套于国内外矿山企业, 锦纶工业布产业全年满负荷运行, 产品持续供不应求;三轮摩托于2009年12月15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颁发的生产资质, 推出系列新产品, 将成为市场新宠。

2009年, 时风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公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改革开放30年山东省功勋企业”称号, 获得“首届山东省政府企业管理奖”, 被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认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被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授予“产品售后 (公众公共) 服务质量优秀企业”, 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中央电视台曾三次对时风集团的先进做法予以专题报道,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人为本、提升素质”, 不断丰富科学管理内涵是时风集团打造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据了解, 时风通过数控化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 零部件质量明显提升, 其中机加工件一次交验合格率提高2.4%, 废品率下降0.98%, 铸件合格率提高到97.1%。全年收集创新成果5600余项, 表彰奖励700余项, 创造效益1.1亿元。在代表聊城市参加的全省数控车技能大赛中, 时风荣获团体第一名;员工李文忠、管洪民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数控车技能大赛, 荣获团体第十名, 同时李文忠在全国数控车技能大赛决赛上获第十四名的好成绩, 被授予山东省技术能手、富民兴聊劳动奖章, 并晋升为高级技师。

运筹帷幄应危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时风坚持以人为本, 不裁员、不减薪, 充实生产内容, 实现了车间满负荷运行, 2009年员工年人均工资增长4700元, 增幅30%以上。

刘成强认为, 过去的2009年是时风在经受重大考验中赢得重大胜利的一年。时风集团领导班子充满信心、准备充分、行动迅速, 贯彻温家宝总理“信心比黄金还重要”的论断, 提出“一季度好, 全年好;一季度不好, 抓比不抓好”的指导思想, 春节前鼓励经销商增加库存, 春节后提出“奋战两个月、大干六十天”, 为一季度市场高潮启动、带动全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力度大、措施到位, 牢牢抓住“汽车下乡”、“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机遇, 实现了销量大幅增长。

时风领导人向来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年初就紧锣密鼓出台营销策略, 精心策划营销管理系统升级, 增强国内国际市场开拓能力。2009年全年培训营销员500余人次, 85%的营销员达到了四星级服务认证要求。通过开展“产品下乡、技术下乡、服务下乡”的汽车三下乡活动, 新建营销网点320个, 组织参加了全国春秋两季农机订货会、春秋两季广交会、南非国际贸易等展会, 成功接待非洲十九国外交官考察时风、缅甸定野中将考察时风活动, 并派遣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先后到南非、埃及等地进行售后跟踪服务, 提供技术支持, 保证出口持续增长。在国际需求急剧萎缩的不利局面下, 2009年实现出口创汇4620万美元。

时风还通过抱团化危机, 合作求发展, 缔结战略伙伴关系, 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公司以“诚信、质量、实力、战略合作”为主题, 连续召开“全球供应商战略合作峰会”“时风发动机全球营销网络经理人大会”, 与3000余名供配厂商、发动机经销商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中国石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石油化工产品长期平衡购销、车用化工零部件设计开发、标准化、人员培训等方面深入合作, 互惠互利、双赢发展。中国石化为时风量身制定了《时风集团润滑油管理提升工程工作方案》, 整合润滑油、化工产品的资源优势, 为时风集团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 时风集团成为中国石化的AAA级重点客户。时风领导还多次与合作伙伴进行广泛交流, 与知名企业加深业务合作, 加强企业管理经验交流, 大大增强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多元化纵深推进产业升级

在当天誓师大会召开之前, 时风集团还先后举行了锦纶工业布三期工程奠基仪式和微型卡车批量下线仪式。这是时风因时而变, 延伸产业链, 打造全方位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举措, 也为时风集团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刘成强称, 2010年时风将以提精度、调结构、抢机遇、顺机制为目标, 实施8669工程科学发展, 是任务最繁重、发展前景最看好的一年。所谓8669工程, 即产销8万辆轻卡汽车 (包括5万辆轻型汽车、3万辆微型汽车) , 6万台农业装备 (包括5万台中大型拖拉机、1万台联合收割机) , 形成6万吨锦纶工业布生产能力, 实施9大项目建设。

推进方式 篇9

1.1 成立组织, 保障有效推进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服务、政策倾斜”的“三个方式”转变的总原则, 由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 农业局牵头, 会同农口各相关部门共同成立了推进“三个方式”转变工作领导小组, 谋划、指导和推进各项工作, 协调解决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1.2 落实包保、明确推进目标

先后制定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实施方案、实施细则》、《三个方式转变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及“三个方式”转变宣传指导提纲等, 统一编印了《梨树县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转变操作指南》并下发至各级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户手中, 确保了各级干部推动工作有章可循。同时, 县里制定3a发展规划, 并把该项工作作为农业中心工作纳入乡镇考核中。

1.3 整合项目, 出台扶持政策

“三个方式”转变的实施与国家示范县项目、国家高产示范片项目、配方施肥项目、与高产竞赛活动等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同时, 县政府针对“三个方式”转变制定了优先农机补贴、免费技术培训、帮助协调优惠生产资料等政策, 同时落实相应的生产资料物资奖励措施。

1.4 有效组织, 加强社会化服务

加强与农机、金融等涉农部门的横向联合, 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及中国农大、吉林农大等高等院校合作, 获得强大技术支撑。同时, 各合作社、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形成一个有机联合体, 通过“梨树农网”、“梨树农技推广网”平台交流、通过手机集团通话、梨树电视台专栏节目, 广泛发挥现代媒体作用, 让“三个方式”转变工作得到农民的广泛认识。

1.5 规范模式, 保障健康发展

合作社在具体工作中全部采取“四统一、一分散”的经营模式。“四统一”, 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采用免耕宽窄行种植方式、统一机械播种, 统一田间管理。“一分散”是秋后按户分散收获。

2 土地规模经营的作用与启示

2.1 解决了将来土地由谁来种的问题

土地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必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 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户, 可以将土地“托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 由过去的把土地廉价转包变成现在的合作组织专门种植与管理, 大大增加了土地收入, 解决了将来土地由谁种的问题。同时, 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劳动力, 开展二、三产业, 开拓就业渠道, 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2.2 解决了将来土地怎么种的问题

土地不论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还是由种田能手经营,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 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水平, 是现代农民的代表, 同时他们通过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合, 通过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能够更好地应用农业新技术, 实现技术合理的组装配套,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含量, 增加土地效益, 进一步解决了将来土地怎么种的问题。

2.3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创作了条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必将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土地集约以后, 一些在一家一户条件下无法实施的农业项目可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实施, 特别是在农机专业合作社,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按面积给农户相应的收益, 农户不再关心自己地该怎么种怎么管, 边界在哪里, 这样, 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统一布局, 如田间设施, 灌溉设施等。

2.4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目前, 由于规模经营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发展的眼光看, 在规模经营基础上, 根据土壤特点、当地栽培习惯以及市场需求, 以效益为核心,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 对土地规模经营建议

3.1 提高技术培训水平,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管理

设立专项培训资金,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全方位培训, 广泛开展经营管理、理财、专业技术人员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体系, 扶持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推广部门、经管部门等相关专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人才。同时,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内部管理,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 使其逐渐走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3.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优先扶持合作社承担各类支农建设项目

扶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资金项目和中央预算投资项目, 逐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承担各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农技推广项目的重要组织载体。在制定倾斜政策的同时, 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要增加补助内容, 如除草补助、病虫害防治补助、深松补助、大型收割机补助等各关键环节补助, 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贴息资金, 协调和引导金融和银信部门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切实解决合作组织因规模小、无抵押或固定资产抵押少等造成贷款难的问题,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发展。

3.3 建立咨询服务平台,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

加大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扶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咨询服务平台网络, 以县城为平台中心, 以各乡镇为平台结点, 以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终端, 形成覆盖全县的信息和咨询服务网络, 全方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生、产后等相关各类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 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和信息传递的难题,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加快与现代农业发展接轨, 为更好地推进“三个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梨树县根据多年来农业生产实际, 从2010年开始, 以改善农村生产关系为突破口, 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核心, 全面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集成应用力度, 在土地规模经营上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探索, 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方式”转变工作思路。

推进方式 篇10

关键词:土地规模经营,采取措施,作用与启示,建议

1 梨树县土地规模经营采取的主要措施

1.1 成立组织, 保障有效推进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服务、政策倾斜”的“三个方式”转变的总原则, 由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 农业局牵头, 会同农口各相关部门共同成立了推进“三个方式”转变工作领导小组, 谋划、指导和推进各项工作, 协调解决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1.2 落实包保、明确推进目标

先后制定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实施方案、实施细则》、《三个方式转变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及“三个方式”转变宣传指导提纲等, 统一编印了《梨树县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转变操作指南》并下发至各级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户手中, 确保了各级干部推动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县里制定三年发展规划, 并把该项工作作为农业中心工作纳入乡镇考核中。

1.3 整合项目, 出台扶持政策

“三个方式”转变的实施与国家示范县项目、国家高产示范片项目、配方施肥项目、与高产竞赛活动等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同时, 县政府针对“三个方式”转变制定了优先农机补贴、免费技术培训、帮助协调优惠生产资料等政策, 同时落实相应的生产资料物资奖励措施。

1.4 有效组织, 加强社会化服务

加强与农机、金融等涉农部门的横向联合, 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及中国农大、吉林农大等高等院校合作, 获得强大技术支撑, 同时, 各合作社、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形成一个有机联合体, 通过“梨树农网”、“梨树农技推广网”平台交流、通过手机集团通话、梨树电视台专栏节目, 广泛发挥现代媒体作用, 让“三个方式”转变工作得到农民的广泛认识。

1.5 规范模式, 保障健康发展

合作社在具体工作中全部采取“四统一、一分散”的经营模式。“四统一”, 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采用免耕宽窄行种植方式、统一机械播种, 统一田间管理。“一分散”是秋后按户分散收获。

2 土地规模经营的作用与启示

2.1 解决了将来土地由谁来种的问题

土地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必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 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户, 可以将土地“托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 由过去的把土地廉价转包变成现在的合作组织专门种植与管理, 大大增加了土地收入, 解决了将来土地由谁种的问题。同时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劳动力, 开展二三产业, 开拓就业渠道, 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2.2 解决了将来土地怎么种的问题

土地不论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还是由种田能手经营,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 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水平, 是现代农民的代表, 同时他们通过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合, 通过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能够更好地应用农业新技术, 实现技术合理的组装配套,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含量, 增加土地效益, 进一步解决了将来土地怎么种的问题。

2.3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创作了条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必将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土地集约以后, 一些在一家一户条件下无法实施的农业项目可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实施, 特别是在农机专业合作社,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按面积给农户相应的收益, 农户不再关心自己地该怎么种怎么管, 边界在哪里, 这样, 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统一布局, 如田间设施, 灌溉设施等。

2.4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目前, 由于规模经营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发展的眼光看, 在规模经营基础上, 根据土壤特点、当地栽培习惯以及市场需求, 以效益为核心,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 对土地规模经营建议

3.1 提高技术培训水平,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管理

设立专项培训资金,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全方位培训, 广泛开展经营管理、理财、专业技术人员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体系, 扶持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推广部门、经管部门等相关专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人才。同时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内部管理,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 使其逐渐走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3.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优先扶持合作社承担各类支农建设项目

扶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资金项目和中央预算投资项目, 逐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承担各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农技推广项目的重要组织载体。在制定倾斜政策的同时, 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要增加补助内容, 如除草补助、病虫害防治补助、深松补助、大型收割机补助等各关键环节补助, 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贴息资金, 协调和引导金融和银信部门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切实解决合作组织因规模小、无抵押或固定资产抵押少等造成贷款难的问题,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发展。

3.3 建立咨询服务平台,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

以领导方式转变推进城镇化进程 篇11

一、抢抓机遇,准确定位

转变领导方式,关键要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找准发展定位。目前,灵井镇已经形成了以档发加工、煤炭开采及综合利用等为主的优势产业构架,具备转型发展的条件。按照注重持续、提升、为民的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把灵井镇打造成“工业强镇、文化名镇”这一目标,以镇区为中心,以煤炭循环经济园和镇工业集聚区为依托,确立了“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完善功能、产业支撑”城镇化工作思路以及以城镇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以建设许昌县西部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特色品牌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镇的目标定位,并按照这个工作思路与目标定位開展工作,邀请上级有关部门对镇区进行了规划,将镇区分为生活区、行政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等几个板块。

二、破解难题,基础先行

转变领导方式,首先是转变思想理念,把握好靠谁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灵井镇破除小富即安、看摊守业思想,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根据镇区长远规划,确立镇区城镇化框架,大力推进二产三产互动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大搬迁建设力度,强化功能配套,提高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镇区的承载力和竞争力。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以完善道路设施为突破口,通过上级补助、镇财政筹措、群众参与的办法,先后筹资160万元,新修改造镇区道路4条,长1600米,硬化、彩化面积10100平方米,修建排水管道2000米,拆迁旧有建筑36处。与此同时,坚持“求精不求大”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加强建设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结合文明城创建工作,加强镇区管理,全面提高镇区的管理水平,突出抓好镇区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以及店外经营等问题,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三、注重运作,求实求效

转变领导方式,重点是注重谋划运作,明确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办法,努力推动“三化”建设协调发展。在城镇开发建设中,灵井镇努力破解资金、土地等制约发展的难题,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镇区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对内激活内资,对外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大上二、三产项目,尤其是将发展第三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人气,聚集财气。今年新引进7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并于3月10日集中开工,其中有投资4000万元的玫瑰苑小区、有投资额2000万元、设计为12层骏景公寓式酒店、建筑面积达 23000平方米,有投资7000万元的民营企业孵化园,还有投资4000万元的维尔康食用油项目及投资2000万元的同欣新型建材技改项目等。年底前镇工业集聚区内投入生产的工业企业可达16家,安排从业人员达1500人以上,可实现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地方收入1000万元以上。

四、情系民生,心系群众

转变领导方式,最终归宿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实现民享,促进民富,确保民安。今年以来,根据群众意见和建议,合理确定民生工程。在镇区筹建自来水厂,引入泉店煤矿优质水源,解决镇区、李井村、王井村人畜用水难的问题;结合前期工作,对镇域内白干渠进行整修,硬化渠底,绿化渠堤,加强管理,确保长期发挥效益。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可灌溉面积约2万亩,年增加产值150万元。目前,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麦收后即可开工建设。筹建污水处理厂,解决镇区企业及群众污水排放难题。做好煤矿沉陷区内杨堂、曹王两个行政村和小庄杨行政村柏树郑自然村村庄搬迁的前期工作。目前,安置用地已征收到位,7月份安置工程可开工建设,全部工程将于2013年完工,届时可安置沉陷区群众5000人,既可提高镇区品位,增加镇区人口,又可提升镇区人气与商气。

五、改进作风,狠抓落实

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坚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落实、办实事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去,从而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实效。深入开展“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领导在一线指挥,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抓具体、具体抓,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在推进发展的关键环节、项目建设的重要关口、重点工作的难点破解、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的稳妥处置上都能顶得上、干成事。通过配齐、配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把力量向基层倾斜、把精力向一线聚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突出项目这个总抓手,一切围绕项目建设工作,一切围绕项目建设服务,以项目带动生产要素集聚,以项目带动政府职能转变,以项目检验工作成效。

推进方式 篇12

1 我省推进蚕桑蚕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1 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2014年, 我省积极贯彻《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3-2022) 》, 重点市州和基地县结合实际规划蚕桑布局, 引领产业发展。截至目前, 凉山、宜宾、南充、内江等主产市州, 宁南、高县、南部、珙县等20个重点县均落实了地方蚕桑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方案, 在2013年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的基础上, 2014年又有10个蚕桑重点县纳入财政支持范围, 凉山、宜宾等地新建标准桑园超过5万亩 (3333.3 hm2) , 全省桑园面积增至185万亩 (123333.3 hm2) 。

1.2 提质增效助推发展

2014年, 全省以提质增效为核心, 全面推广小蚕共育、自动化上蔟等优质茧生产技术和大蚕蚕台饲养、桑园机械应用等轻简省力技术, 推行仪评收茧、优茧优价的政策导向, 养蚕效率和蚕茧质量大幅提升, 蚕农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全年发放蚕种210万张, 同比增加5万张, 增幅2.44%;蚕茧产量77000 t, 同比增加1000 t, 增长1.32%。

1.3 复合经营规模扩大

大力推进桑园冬春间作, 提高土地利用率, 桑粮、桑经模式广泛推广, 桑果、桑枝食用菌、桑叶茶生产加工迅速崛起, 多元化发展成为我省蚕桑产业的亮点和支撑。按照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 2014年果叶兼用桑园发展迅速, 全省果桑面积超过10万亩 (6666.7 hm2) , 集中分布于盐边、德昌、南部等20余个区县, 初步形成年产桑果30000 t、销售收入2亿元、加工产值10亿元的产业体系。

1.4 柞蚕发展喜迎契机

依托秦巴山区百万亩柞林资源, 柞蚕产业迎来发展新契机, 2014年全省试点大面积放养400亩 (26.7 hm2) 、发种54万粒, 取得产茧2 t、每50 kg均价3000元的好成绩。由巴中市组织编制的《柞蚕产业2015-2025年发展规划》目前已通过专家论证, 再次为柞蚕产业发展崛起注入了强劲动力。

1.5 助农增收效果显著

全年蚕茧售茧收入26.9亿元, 连同桑产物及初加工收入9.6亿元、桑园间作等副产物收入18.7亿元, 全年蚕桑综合产值55.2亿元, 同比增加1.2亿元, 实现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28元, 蚕农户均增收400元。

尽管我省蚕桑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生产经营规模较小, 养蚕设施落后, 养蚕老龄化问题突出, 特别是生产经营机制还有待完善。

2 创新发展方式推进四川蚕业转型升级

2015年蚕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以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 按照加快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市场化的现代蚕桑产业要求,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创新机制为抓手, 以科技为动力, 以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基地为保障, 努力推进我省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

2.1 以产加销一体化为方向, 创新蚕桑产业经营机制

2.1.1 着力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因地制宜地推广“涪城模式”、“宁南模式”, 引导茧丝加工企业重心前移, 鼓励农民、合作社以土地入股、财政补贴入股方式与企业共建蚕桑基地, 共享发展成果。鼓励企业依法从事蚕种经营活动, 提供小蚕共育、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 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 促进生产与加工经营高度融合, 提升蚕桑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优势企业跨行政区域依法从事蚕茧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和业主租赁农民承包地集中建设标准桑园和养蚕设施,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2.1.2 切实推广“共育户带农户”的技术服务模式。

龙头企业和各级业务部门要集中力量抓好小蚕共育这项关键技术措施, 制定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快普及小蚕共育。坚持以小蚕共育为抓手, 加强基层蚕桑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共育设施, 造就一批条件达标、适度规模、技术过硬、蚕农信任的专业能手从事小蚕共育服务, 支持共育户参与技术指导、技术推广、物资供应、农机服务、统防统消等工作, 大力推广“企业扶持、家庭经营、质量监管、补贴销售、联产计酬”的小蚕共育服务模式, 解决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发展专业化小蚕饲育, 为周边蚕农提供商品小蚕和防病治虫、桑园管护等社会化服务。

2.1.3 建立优质优价的蚕茧价格形成机制。

按照公正定级、按质论价、买卖公平的原则深入推广仪评收茧, 用价格杠杆引导蚕桑科技推广。认真贯彻《蚕茧质量提升实施办法》 (川蚕业[2014]8号) , 完善设备条件, 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试点示范, 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总结完善仪评收茧方法, 提升蚕茧质量效益, 稳定蚕茧收购经营秩序。

2.2 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 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

2.2.1 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鼓励支持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承包土地, 大力培养20~30亩 (1.3~2 hm2) 的种养大户、50亩 (3.3 hm2) 以上的家庭农场从事专业化生产。支持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返乡农民工、蚕桑业主等优先承担涉农项目,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县域或市域新型职业蚕农数据库, 应用现代通讯工具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鼓励支持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联合等方式整合桑园和养蚕设施, 发展规模化经营, 探索鲜茧价格协商机制。

2.2.2 建设集中连片的蚕桑基地。

遵循自然禀赋、注重耕地质量、突出龙头带动, 认真实施蚕桑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按照桑粮结合的原则, 规划建设一批“千亩村、万亩镇、十万亩县”的专业村、重点镇、基地县, 着力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强柞蚕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工作, 加快推进川北柞蚕产业创新发展。扩大川南桑树石漠化治理试点示范。积极探索观光蚕业、休闲蚕业和蚕桑新村发展,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2.2.3 改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

按照控温控湿、消毒防病的要求, 改善小蚕共育条件, 全面推广塑料蚕盒、添置升降温等设备;按照宽敞通风等要求, 扩大蚕棚、蚕台、自动上蔟等大蚕饲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桑水桑路等桑园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加大切桑机、耕耘机、桑枝剪伐机、桑枝粉碎机、小蚕共育机等机具的推广。

2.3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 狠抓关键技术落实

2.3.1 切实加强优良蚕桑品种推广。

按照因地制宜、试验示范、效益优先的原则, 积极推广“芳·绣×白·春”、“蜀绣×渝春”、“川山×蜀水”、“川桑48-3”、“川桑98-1”、“嘉陵30号”、“嘉陵40号”等一批优良蚕、桑品种, 示范推广“华康1号”等抗病蚕品种。继续开展蚕桑品种育种攻关, 确保推广品种优质、强健、整齐。加强良种繁育工作, 切实提高桑苗、蚕种繁育质量。注意保持桑树品种的多样性, 合理布局蚕桑品种, 充分发挥蚕桑品种生产潜力。

2.3.2 全面推广轻简化技术。

桑园和养蚕设施建设要兼顾桑园机械化耕种、轻简化操作和标准化管理, 大力推广“6215”桑园栽植规格、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饲养、熟蚕自动化上蔟等轻简化新技术措施, 狠抓小蚕控温、大蚕通风、蔟中除湿等工作。积极探索推广预约收茧、选茧出售方法。规范桑药、蚕药采购与使用, 防止养蚕中毒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桑树污叶病、菌核病、家蚕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控工作。

2.3.3 进一步搞好资源综合利用。

结合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加工, 推广桑园间作马铃薯、中药材、洋葱、榨菜 (大头菜) 、红苕、青豆、花生等复合经营模式, 发展订单农业, 搞好间作农产品流通, 切实提高桑园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探索果桑绿色防控和优质生产技术, 大力开展桑果采摘等休闲旅游活动, 拓展桑果销售渠道, 实现桑叶、桑果同步高效率利用。鼓励利用桑叶、桑果、桑枝等大宗资源发展食品、饲料、医药、建材加工等新兴产业。严格投入品管理,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4 以转变作风为保障, 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

2.4.1 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

紧扣农民增收、生态治理、文化传承等国家战略需求和创新机制、优化布局、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 做好蚕桑“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将蚕桑纳入地方农业发展规划, 重点地区要编制专项规划。

2.4.2 抓好试点示范工作。

组织开展蚕桑新品种试验示范,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培育示范。在试点示范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小蚕共育、自动上蔟、仪评收茧、桑园间作、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推广。

2.4.3 加强技术培训。

围绕栽桑养蚕实用技术, 省、市和县 (区) 各级业务部门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 省级主要针对市县业务部门技术人员、蚕种场、蚕种冷库、蚕种质检机构开展培训;市州主要针对技术人员、合作社带头人开展培训;县级主要对乡镇技术人员、共育户、种养大户开展培训。

2.4.4 强化蚕种质量安全监管。

进一步完善蚕种检验检疫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冷库服务体系, 严格执行检验标准, 规范检验程序, 强化流程监管, 深入开展质量跟踪。加强省际间蚕种调运疫病检疫。重视质量纠纷的调查处理, 编制蚕种质量事故处理预案。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经费管理, 落实实施方案, 开展绩效评价, 确保专款专用。

2.4.5 务实开展服务工作。

深入开展蚕桑病虫害监测预警, 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深入开展定点帮扶活动。搞好蚕种价格协调工作。配合商务部门做好蚕茧价格协调, 稳定蚕茧收购秩序。组织参加蚕桑产品宣传展示展销活动。发挥协会、学会作用, 针对生产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信息交流、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

2.4.6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上一篇:按键系统下一篇:会计专业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