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影响推进

2024-07-26

意义影响推进(共6篇)

意义影响推进 篇1

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被列入农村“六小”工程之一, 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晋中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多方支持, 使得目前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良好, 势头强劲。

1 抓培训促提高夯实项目技术基础

技术管理干部的水平和农民技工的素质, 事关沼气项目的立项投资与工程实施的成败。为确保沼气国债项目建设质量, 确保工程建设进度与效益, 在冬春季节, 分批组织各项目县和非项目县的农民泥瓦匠, 积极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培训, 参训人员达495人。通过培训考核, 晋中市领到“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为350人。在省级培训的基础上, 晋中市通过采用集中办班、现场传带、个别咨询、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技术大比武等多种形式, 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农村沼气建设的重要意义, 向农民宣讲了沼气的建池、发酵、安全使用、管理及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等技术, 又组织了项目县及项目村的干部和群众赴河北省临漳县、长治市襄垣县和祁县参观学习。通过市、县两级的共同努力, 共举办技术培训班120余次, 直接培训农民8 800人, 接待咨询农民2 000余人 (次) , 发放光盘1 000余盘, 发放宣传资料15 000余份。并在2003年和2004年全省举办的农村沼气技术大比武中, 连续两届夺冠。

2 抓示范树典型整体推进项目建设

典型引导、榜样驱动是推进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的一条根本性措施。2003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启动之后, 晋中市就分别在平遥县宁固、北长寿, 祁县乔家堡、马家堡、代家堡, 左权县东黄彰、骆驼等项目村先行建设了一批标准示范户, 之后分别组织项目村进行了现场参观学习和交流。在此基础上, 各项目县都召开了现场会, 并对实施项目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讨。针对晋中市存在沼气建设进度缓慢的问题, 市政府于2004年7月份在祁县专门召开了全市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整体推进会, 通过现场参观, 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的农村沼气建设。在项目实施中, 各县 (市、区) 都建成了一批典型示范村, 示范户759户, 全市示范辐射8 682户。

3 抓服务促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晋中市的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涉及4县、21镇、82村12 950户。其特点就是任务重、标准高、时间紧, 为此, 晋中市农村沼气建设领导组创办了农村沼气建设简报, 加强督促检查, 通报全市沼气建设进度, 交流工作经验。晋中市农业局环保站全力以赴, 采用分县包点、驻村入户的办法, 坚持扎下去、蹲得住, 坚守在工作第一线, 全年累计下乡指导服务在150 d以上。各项目县农业局集中全局力量, 采取局领导包片, 技术人员包村的办法, 在具体工作中, 严格做到标准施工, 规范管理, 安全运行, 针对项目村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及时与项目县、村探讨行之有效的项目运作机制和管理办法。在与项目户沟通和协调过程中, 做到了既讲求科学, 又尊重习俗, 真正地做到带着感情搞推广, 搞好服务促管理, 以此保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供应原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组织施工, 确保建设质量, 达到成功率、产气率和使用率百分之百。实践证明, 只有强化服务, 才能落实管理措施, 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4 抓落实筹资金合力推动沼气建设

在农村沼气项目实施过程中, 晋中市各级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给予了大力支持, 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 晋中市政府每年从市级煤炭基金中挤出3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 在农业切块资金中专门安排拔付给晋中市农业局环保站工作经费3万~5万元。在市政府的带动下, 祁县拨款12万元, 左权县拨款25万元, 平遥县将财政争取的50万元, 专门用于沼气建设配套经费, 祁县争取的亚行贷款沼气项目, 左权县扶贫项目都与沼气项目资金捆绑使用, 合力推进沼气建设。和顺县自筹10万元, 在项目未批之前, 先行搞了一批示范户。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有力促进了晋中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稳步发展。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问题

一是有的项目县领导重视不够, 资金配套不足, 影响项目的实施;二是沼气专业施工队伍组织无力, 缺乏管理, 出现技工散慢怠工现象, 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三是技术力量薄弱, 指导服务不到位, 农户沼气运行出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 直接影响农户沼气的正常使用, 影响沼气效益的发挥。

5.2 建议

项目县要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县长工程, 高度重视, 切实按照上级要求足额配套项目资金和工作经费, 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县必须合理组织技工, 组建施工队伍, 加强管理, 按照“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管理办法”, 实行持证作业和“三包”服务, 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加强技术学习与交流, 进一步提高技术管理干部的素质, 增强他们的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沼气协会的作用, 特别是要把优秀技工组织起来, 理顺服务渠道和办法, 就地为农户提供有效服务, 确保农民持久受益。

意义影响推进 篇2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社会整体经济框架结构在发生不断变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乡镇居民的整体生活结构,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更凸显了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意义。笔者分析了当前乡镇居民养老保险推进现状,同时就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意义与推进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改进与优化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日益突显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复苏,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既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也受益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的现象,不但打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体系,同时由于其较强的流动性以及缺乏养老保险意识,所以这部分人往往会出现养老保险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一、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意义

1.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当前我国由乡镇流入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3亿人,由于这部分群体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生活质量与环境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健全一直是让社会头疼的问题。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稳定性较差,再加上养老保障的意识淡薄,当离开城市回到所居住的乡镇时,其养老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针对这部分劳动力而言,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可以有效提升其生活的稳定性与保障性,由于获得相应的基础与保障,这部分流动劳动力也可以在完成祖国建设与积累的同时安享晚年生活,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构想提供一定的保障。2.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尽管当前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当前我国整体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也折射出了许多明显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就是其中之一。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在世界上位列之首,特别针对乡镇居民而言,由于老年人的积蓄较少、养老保障水平普遍较低,没有退休金与养老保险的情况下无法获得相应的生活保障与医疗保障,不但降低了生命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通过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通过社会资金的统筹能有效预防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对于确保乡镇居民老年生活质量以及提高生活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帮助。3.解除传统家庭式养老与土地养老的束缚。在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式养老中,老人更倾向于依赖子女对其进行照顾,而不是通过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养老,这样不但会加重子女的养老负担,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通过推进乡镇居民养老制度建设,不但能解除原有家庭式养老的束缚,同时也可以转变靠土地养老的格局,让农民也能退休,从而实现不被一辈子束缚在田地上的效果,提升生命质量,这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二、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有效措施

根据当前我国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现状,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与实际推行效果。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养老保险金按时发放。确保乡镇居民养老保险金按时按量发放是实现政策有效性的基础同时也是先决条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市区应根据乡镇的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参保数量进行统筹,确保乡镇居民能享受到基础的养老保险以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缴费补贴标准,这类标准应根据国家基础标准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制定,其制定的依据还应包括当地个人缴费标准、参保缴费补贴标准以及具体的养老金标准与资金预算等方面的内容,其实际目标是通过较高的补贴来获取居民的信任,从而增大参保人数基数,提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让广大乡镇居民都能共同享受到国家政策的红利,也为自己的晚年留下充足的生活保障。2.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衔接上更加人性化。由于各地有关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地域性差异,一些地区曾经实行过有关老年居民养老保障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办法,但是随着新乡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与发布,原有政策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由于过去参保的人数众多,如何实现政策之间的过度与衔接也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根据原有的参保人数与缴纳的平均标准实行“就高不就低”的待遇原则,同时对已经享受到相应待遇的人员进行政策上的过度,让其能顺利进入到新政策中获得更加完善的保证,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由政府承担,这不但能有效提升居民参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增加对政府工作的信心,为稳定社会环境,提升国家长治久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科学设计办理流程。新政策的落实不但要依靠政策自身的吸引力,办理流程的科学优化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在各地规定完善从保申请到发放的办理程序的优化工作必须要尽快落实,一方面可以通过村镇登记公示、乡镇参保初审以及社保机构确认等环节进行落实,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家庭也要进行特殊待遇,实现足不出户参保缴费的工作格局,这样一来不但能有效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推广,同时还可以促进养老金人数的分类与叠加,从而实现优化流程配置,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的效果。4.做好宣传培训与推进实施工作。由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涉及面广,再加上较强的政策性与宣传导向性,所以当前各地也逐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工作宣传多样化的制度体系。不但通过传统的媒介,比如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同时还借助网络开展政策的宣传工作,从而实现了多种活动与媒体兼顾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即便如此,当前基层的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推广问题依然存在培训不足以及推广不到位的情况,要想真正做到让养老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还应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培训工作,特别针对业务以及信息系统的熟悉程度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为实现全面的制度宣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但能有效提升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同时也是国强民富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上来看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较大的社会适应性,但是由于其工作对象的整体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在政策的推广与落实方面还要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同时扩大乡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引导广大群众更加积极的参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中来,这是群众自身的晚年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提升国家整体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程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方向[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5).

[2]李春根,包叠.新形势下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路径初探[J].社会保障研究,(3).

[3]张春学.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重点关注的问题[J].财政监督,2013(21).

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与推进的意义 篇3

我们要想一边保护自己国家的能源一边在技术经济上领先就要足够重视国民科学启蒙教育,并配以正确的方针策略。以下谈谈个人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设置,基本是沿袭了传统教学模式。整个小学阶段所要教学的知识点广泛且丰富,实验安排量多,每课时的任务过于充实。参看国际上科技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发现,知识点丰富看似优点,其实正是严重的缺点。过早的输入大量繁难知识是违背客观、缺乏策略的做法。培养学生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思想。

以知能为目标的科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对于小学生只是任务,大量实验操作对于几十人一个班的小学生,往往是不顾成功与失败的走过场,有悖于科研精神。即便是现在提倡的 “做中学”,对师生而言,学生就像游客,教师就像导游,真的能印象深刻和得到鼓舞的部分却甚少,着实谈不上对学生能力和态度的深远影响。

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这种改革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全盘考虑。作为科学课程开设迟的我国,科学教育的设置与改革有考量世界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必要,做到扬长避短。

一、从差距看需要调整的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要以科学探究方法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

美国小学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我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美国教育认为,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相差的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

看到我国所有的学习目标都是为了高考,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何等的悲哀。

对问题地感知应源于生活,在思维与现实碰撞出的火花中展开的教学才能展现科学启蒙教育价值。我们的教学往往为了教学而人为地去创设理想的情境,简化事实,为的是在短时间内获得知识,这正是急需要改变的急功近利的状态,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要从追求知识的数量向追求获得知识的品质转化。

二、从实践看需要调整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设置

基于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学生应试负担,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更少些,节奏应该更慢些,内容选择应该更深刻些。虽然美国小学生一个月教学一个知识,但获取这一个知识的过程意义和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下面通过苏教版几个实例进行简单分析。

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教学中,学生探究要充分经历“观察和采集—交流和汇总—比较和发现—分类和拓展”的过程的话,一课时是肯定学不透的,按照现行课时设置和主流教学设计,教学开展只能走马观花,失去了科学教育启蒙的意义。

四年级上册《空气也是生命之源》编排内容中,最后环节是让学生出一份保护、防止空气污染的小报,看似仅仅是对科学学习的拓展,但更深意义上就是普及科学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目的所在。但是这样的内容并没有多少落实的可能性,即便赛课,也只设计成课外作业的环节。有些学校将这个环节作为科技环保月的主题活动加以利用,方才体现了科学对社会的意义,只可惜,这种活动的初衷却是迫于校园美化和主题月任务完结的需要,缺乏学生对科学之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情感体验,着实是教育的悲哀。

四年级上册《冷热与温度》一课中,在探究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时,既要学习认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又要设计实验和展开有效探究,还要汇总数据和查找偏差原因。其中,仅温度计就有种类、外形结构、温度单位、用法及注意点、温度的读法和写法、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等教学内容。一节课匆匆忙忙,出现偏差也只能指出不能重做,不符合严谨和求真的科学精神。之后还只是将“继续降温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和“冷水升温规律”等相关问题作为课后探究任务随口布置一下,学生基本不会真的去课后探究。然而事实上,这种相关问题的探究和类似实验的设计、操作,对实验能力和科研智慧是何等有帮助。

教材还将探究过程中的提问、观察和测量、排序和分类、质疑、假设等科学探究具体方法分别独立安排在每册最后。这些技能方法更应该随探究实践融入在教学中,而不是以知识的形式单独教学。

三、从当今科技发展现状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科学教育首要任务实在儿童时期播下科技梦想,科学梦地形成关键在于科学启蒙教育能否有正确的培养目标。

美国电影文化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科学教育的精华,其科幻大片里总是美国人作为地球英雄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拯救地球,其环境危机意识和人类科技梦想在这些科幻影片中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很多现在成为现实的科技新产品都能在早期的科幻电影中找到当初的设计身影,如隐形衣、3D打印技术、飞行车、触摸屏、无人驾驶技术等。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的国民拥有永远不灭的科技幻想,并相信有朝一日的实现。

谁掌握科技谁就掌握世界,谁掌握教育谁才掌握科技。因此,客观地说,要大幅促进国家科技发展进程,就必须从科学启蒙教育抓起。扎实锻炼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激发学习的原动力、提早树立领域目标是改变国民素质、强大国家科技、征服世界经济的根本措施。

论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推进的意义 篇4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 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的四次调查却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 与体质下降相伴随的, 是青少年心理状况的不良趋势, 如情绪调整能力差、挫折反应不适当、心理承受力较弱等。为此,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 从2007年开始, 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简称阳光体育运动) , 其主要内容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掀起全国性的体育锻炼热潮。“阳光体育运动”明确指出, 要力争用3年时间, 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使85%以上的学生都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 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经过这几年大家的努力,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 已经深入推进到学校体育里。

2. 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在我国, 推行阳光体育运动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教育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既是贯彻和谐教育理念的实践要求, 又是创建和谐未来的需要。它是指通过以教育为出发点, 以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的体育锻炼为形式, 发动全社会珍视健康、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活动的总动员。从教育本身来看, 推行阳光体育运动, 也是转变教育理念, 全方位提升办学的内涵与层次,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这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质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说, “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阳光体育活动”的实行不仅让学生们有了时间去享受运动、享受快乐, 而且最主要的是通过宣传, 通过体育这个媒介, 正在逐渐让运动、让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2.2 体育意义

体质健康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的根基, 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是有关调查结果显示,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由于各种原因, 学校体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己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中国青少年的健康体质水平连年下降。“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各方面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当然, “阳光体育运动”不仅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而且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的发展, 不仅要靠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 而且与人们自身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有紧密联系。而“阳光体育运动”所针对的对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青少年, 他们是家庭的希望、中华民族的未来, 所以他们这个巨大群体的行为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传播效应。当学生接触了这些有趣的运动项目以后, 会把那种健康、喜悦的感受告诉身边的亲戚朋友们, 这比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宣传的效果更好, 因为这更贴近生活。而且, 当这批从小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长大成人时, 全民健身的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社会体育才能真正普及。有人说学校体育应该成为竞技体育的“后花园”, 这话很有道理, 搞好学校体育不仅能为竞技体育输送大量有天赋的后备人才, 而且运动员退役后可以到学校里进行学习和工作,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3 经济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育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1992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一文, 明确指出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次。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 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新兴的朝阳产业, 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其发展水平还是非常低, 与我国13亿的人口大国相比是极其不平衡的。目前我国的体育市场缺两种东西:一是购买力, 二是购买欲望。但是根据人们的收入水平, 特别是在东部沿海的收入水平, 购买力的问题不是很突出, 最主要的是消费欲望问题。“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不仅会使体育人口激增, 而且会增加更多的体育消费者, 最主要的是使人们产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购买的体育产品、享受体育服务的欲望。总之, 随着“阳光体育活动”越来越进入人们的生活, 体育产业也会出现越来越大的需求。

3. 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几年来, 从各地的开展情况来看,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长久来看,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健身工程, 其在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工作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当然,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体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能急功近利, 需要长期坚持。总之, 坚持搞好这项工程不仅会对体育本身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且对体育以外的方方面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 2006-12-23.

[2]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35.

[3]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07-01/17/content_499368.htm.

意义影响推进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文化功能;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含义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文化方式,在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的头脑进行武装,以提高不同风格文化、不同层次人的创造力、鉴赏力和分辨力。通过文化教育,对人的技能、潜能和知识进行挖掘,以提升人的道德自律力,最终实现陶冶情操、提升人总体素质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有着共同的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文化功能的主要内容。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创新和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用文化培养人、陶冶人的目的。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

随着我国不断完善和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在经济成分多样化的今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外部因素。而这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初中生处于思想尚未成熟的阶段,在价值取向、思想信念和人生追求上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征。随着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和互相碰撞的多种思想文化,对初中生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冲击也越来越大,这样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考验。

2.内部要素的新变化

随着不断开展的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也进一步拓宽。这样既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要素,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育者占主导地位的优势。随着普遍应用的网络技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开始面临挑战。网络不仅将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同时还使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受到影响。教育者所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采用如何的语言、文字、场合和时间,以何种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以达到一种最佳的思想政治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包括方法、过程和教育主体上,都面临着新变化和新情况。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措施

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必须对文化的作用予以充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思想予以巩固,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富有文化魅力。教育工作必须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引起高度重视,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弘扬。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运用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神,帮助初中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信念,为初中生创新开拓能力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帮助。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初中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在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这种价值原则和思想根基,需要教育者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非常浓厚,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必须对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根源进行挖掘,对邓小平的时代精神进行弘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和谐、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内化为包括初中生在内的,全社会的一种自觉的追求。唯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并指导初中生进行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在内心深处根植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运用可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文魅力凸显出来,这是帮助初中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并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

2.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培养初中生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积淀和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无法抛弃的、与生俱来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对情感和伦理思想非常重视,它重点强调培养爱国情操和思想道德,歌颂和弘扬的是一种精忠报国的思想。而这种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铸造和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篇章。新的历史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引起高度重视,使文化自身的属性提升,对初中生的道德情操进行陶冶,使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被激发出来,进而培养初中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树立民族精神和民族大爱,成为勇于担当的优秀的社会公民。

3.对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神进行吸收,鼓励初中生勇于创新和开拓

使视野扩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精髓。对那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的文化成果进行选择。去其糟粕,吸收精华,进行批判性的利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进一步提升,并以开放的姿态包容和接受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因为这些文化蕴含了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秘诀。

总之,解决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要解决的,是初中生对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问题,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对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卢苑霞.高校文化环境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J].理论观察,2011(01):97-98.

[2]卢苑霞.全球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阈[J].文史博览:理论,2011(07):76-78.

[3]卢苑霞.大学生全球意识培育探究[J].中国市场,2011(32):183-184.

[4]卢苑霞.和谐文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331-332.

[5]卢苑霞.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J].韶关学院学报,2008(05):63-65.

意义影响推进 篇6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义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二、高职院校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等教学模式,在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看,当前校企合作教育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总体表现为学校单相思,企业反映较冷,以致形成职业教育离企业的距离越来越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

(二)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

本科学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能吸引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需求的人才中职学校就能培养,而且廉价,因此更乐意与中职学校合作。高职院校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

(三)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

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另外,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最后,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三、市场营销专业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策略

(一)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高职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掌握专业技能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做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

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第一,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第二,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把营销领域的营销专员、策划专员和客服与公关专员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

(三)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

要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市场营销专业应配备系统的校内实验室和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室主要满足学生的课内试验、综合实训项目和独立试验课的教学要求;校内实验室可采取开放式管理,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得到实践训练。校外实训基地则应主要满足学生感性认识、岗位技能和毕业实习的教学要求。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

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比如: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进行学历学位进修,接受现代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外出访学等;各系主任、专业带头人要主动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领域内的专家。要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2] 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上一篇:城市化与信息化下一篇:新媒体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