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信息化

2024-07-26

城市化与信息化(通用12篇)

城市化与信息化 篇1

以“智慧城市与移动信息化”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于2013年6月23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本次论坛就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热点讨论。

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再思考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胡小明。电子政务应用成功并不意味智慧城市也成功, 同时适应电子政务的思维逻辑未必适应智慧城市。

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就是两个层次, 电子政务更多的是工程科技, 智慧城市就高于它, 因此它就会带来一种艺术的层次。智慧城市本身是超越了工程, 顶层设计是来自于信息化工程, 智慧城市超越了信息化工程。电子政务不会改变大的想法, 但是智慧城市是可选择的。电子政务的价值空间是确定的, 是峰顶的。但是智慧城市的选择方向并没有明确, 你选择的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选择是最大的贡献。

电子政务升级到智慧城市, 需要一系列思想方法的提升。第一, 我们执行的思维要把它变成风险决策思维;第二, 我们要从精确的设计转变为建立机制;第三, 我们要由设计耽搁的项目, 转变为设计规划、规划环境和生态环境;第四, 由独家建设思维变为社会共建的思维, 自下而上比自上而下可能更有效,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的智慧城市也是应当转变, 转变成什么呢?要开放、要放权, 共建自主环节。

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院士。物联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智慧城市, 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 是没有办法实现智慧大物联。同时他也指出在中国未来城市化过程中, 路径和支撑尤为重要, 智慧城市对于中国有重要的意义。用信息化技术支持智慧城市建设, 归根究底就是要把城市化、信息化统治到一起, 人、机、物进行三元世界的融合, “智慧城市”应该说是咱们党和国家建设城市的发展目标, 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是目前还有很大的距离。其次要用到各式各样的技术, 其中信息化技术最多, 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等。也是就是说用现代化的技术依托信息系统的建设, 朝着智慧城市的方向前进。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建设智慧城市也不光是科学技术资源的问题, 关键是理念非常重要, 这跟管理者的城市管理理念以及协同服务这些问题结合起来, 所以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相融合的一个方案。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也就是说要由网络来会聚人的智慧, 整合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交互, 城市管理更加清晰、城市环境更加和谐、老百姓更加宜居这样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应该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 以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为基础, 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运用的特征, 这里面离不开云计算, 智慧管理、智慧城市发展的新的模式。世界各个国家都把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建设并列为新兴的战略产业、战略方向来考虑。

智慧城市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高效透明的政府、平安有序的城市, 绿色和谐的产业和幸福安康的民生, 通俗的话是这样的。实际上智慧城市的标准建设, 在城市里面建设一个统一的平台, 这个平台就是把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个组成一个有机的融合。

“第七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带给大家的不只是一场行业精英之间的思想交流的洗礼, 还能通过这次论坛让大家对中国的智慧城市和移动信息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让所有参会人员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位置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院士。大数据引发新理念, 实践中的研究也许胜过研究中的实践, 较多的数据也许胜过较好的算法。大数据成为连接物理世界和虚拟精细地图的桥。

大数据的作用, 首先在体验价值, 要从数字里面发现信息, 从信息里面发现知识, 从知识里面发现智能。大数据成为连接虚拟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桥梁。在大数据时代的科学, 引发我们新的创新思考、创新驱动发展。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积累演化的结果, 不妨从智慧的人、智慧的家庭、智慧的社区做起, 由下而上。我们需要看到智慧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各个城市不宜把智慧城市作为一届或者几届政府的建设目标, 可以提出实现智慧城市行动纲领。不要把智慧给出一个终极目标, 终极目标是人类的研发, 可能十年、二十年, 三十年也未必能出。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策略与顶层设计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我国城市发展转型需要智慧化, 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

十八大之后, 新四化的提出, 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这也是落实我们城镇化的规划的一份中国的抓手。发展智慧城市对于我们各地的城市也好, 对于我们整个国家也好, 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 国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像我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包括空间地理, 和我们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能够促进我们城市资源的网络

化共享, 集约化的整合, 协作化, 从而推动区域的生产优化和经济的增强;第二, 建设智慧城市创新和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因为我们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很重要的一块是推动社会事业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那么这样的领域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城市管理、创业就业、社会保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三, 有效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智慧城市有利于提高我们城市规划的发展前瞻性, 提升我们城市经营管理只能化和精细化, 从而推动我们的生态建设, 使得我们的生态文明发展获得支撑能力和手段。

顶层设计是一个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 它的集成度很高, 复杂性很高, 对于这样的工程化, 我们要采用系统化的理论方法来进行支撑。顶层设计的核心, 就是我们智慧城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要通过发展来促进不同系统行业部门之间的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实际上我个人认为顶层设计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管理和观赏层面, 顶层设计一定不能一步落成, 首先智慧城市要解决好我们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信息化建设和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 协调我们的资源, 才有可能真正从顶层来想好智慧城市应该怎么发展, 包括我们的领导体系、协调经济, 顶层设计最核心的就是解决好在推动信息共享的时候, 我们的部门壁垒、技术障碍、行业问题, 这些是核心的问题。H

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

智慧城市是这样一种城市形态: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更加智能和有效的利用资源, 降低城市成本, 节约能源, 提高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减少环境污染, 为城市创新和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2012年, Boyd Cohen博士以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标准,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智慧城市的评估工作。Boyd Cohen博士的智慧城市榜单上综合排名前十位的城市。

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伦敦、东京、柏林、哥本哈根、香港、巴塞罗那。

城市化与信息化 篇2

肖建华 罗名海

(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22)

摘 要: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在数字化测绘体系基础上的又一次产业升级改造,是新世纪我国测绘行业的总体发展方向,是推动测绘行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型的动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城市圈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地理信息获取的实时化、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的网络化和应用的社会化。加快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圈测绘发展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切实提高城市圈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统一测绘发展规划、基准体系建设、资源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产业链发展,建立和完善城市圈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为促进城市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测绘的发展和作用

1.1 信息化测绘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测绘事业正面临着社会需求结构、技术手段、消费层次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地理信息资源战略性短缺与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对地理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完善以基础地理信息为核心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测绘发展的首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2007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提出新时期测绘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加强测绘公共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国家测绘局在“测绘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加强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繁荣地理信息产业”的目标。

1.2 信息化测绘的发展历程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测绘行业已经在数据采集、辅助成图、数据建库等方面 1 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作业到现代化作业方式的转变,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正向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

模拟测绘阶段,测绘工作以传统的图式符号标准为基础,以平板解析测量等为主要手段,以纸质胶片的线划地形图为主要产品形式,成果主要为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工作底图,劳动强度大,体现的主要是以“工日”为衡量标准的劳务成本价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我国测绘行业利用高新技术完成了对传统模拟测绘技术的综合改造,完成了甩掉“图板和小笔尖”工程,以3S技术和4D成果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测绘成果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技术成果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在数字化测绘体系基础上的又一次产业升级改造,其特点是开展多元化、专题化的数据采集,开展成果的再加工、信息整理、综合分析和深层次应用,强调提供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成果应用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经济价值开始突显。

1.3 信息化测绘的作用

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新世纪我国测绘行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其本质是实现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即在数字化测绘基础上,网络化运行环境下,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即实现地理信息获取的实时化、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的网络化和应用的社会化。

构建信息化测绘体系已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和测绘行业自身事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改造的必然,测绘的价值将由传统模拟时代的劳务成本价值、数字化测绘体系的技术成果价值发展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社会经济价值。

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将有力推动测绘行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型,一是技术创新,发展与地理信息获取、处理、服务和应用相适应的信息化技术体系;二是服务转型,实现由测绘产品生产向空间信息服务的转型;三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高新技术为新的增长点,促进地理信息的产业化发展。2 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的建设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密集城市群发展迅猛。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3个已成规模的城市圈外,国家又批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圈统筹发展进一步催化了对区域地理信息需求的迅猛增长,为测绘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探索一种新的改革发展模式,加快城市圈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和更 高的层次上实现地理信息的共建共享,提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2.1 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建设取得的成绩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城市。城市圈土地面积约5.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1%;人口3141万,占全省的51%;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42.11亿元,同比增长1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占全省的6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4.7%、63.5%和52.1%。城市圈集中了省内大部分的产业、资本和人才,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

与全国测绘行业发展一致,武汉城市圈测绘行业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利用高新技术完成了对传统模拟测绘技术的综合改造,完成了甩掉“图板和小笔尖”工程,以3S技术和4D成果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信息化测绘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支持了城市圈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1)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城市圈各地城市测绘单位已普遍采用静态GPS(黄冈、孝感)、RTK(黄石、仙桃、天门、潜江)进行基准定位工作,咸宁建成了单机站GPS系统,武汉市建成了“武汉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由武汉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城市高精度GPS网、城市精密水准网和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4个部分组成,鄂州已融入WHCORS。

其中“武汉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立了与国家一致的地方地心参考框架和高精度测绘动态基准,经国家测绘局组织、6位院士参加的科技成果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也为扩展建成覆盖武汉城市圈的测绘基准体系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数据体系建设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城市圈各地城市都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形成了覆盖建成区、规划区为主的1:500/1000/2000/5000/10000系列比例尺地形图,并以CAD平台为主完成了数字化工作,较好地满足了各地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武汉市以“十五”、“十一五”基础测绘为契机,实现了全市域1:500/2000/10000基本地形图的分层次全覆盖,其中1:500覆盖主城680平方公里,1:2000覆盖外环3080平方公里,1:1万覆盖全市域8549平方公里。武汉市1:1万城市版地形图在全国是第一家推出,已于前不久正式发布。

(3)技术体系建设

城市圈各地城市测绘单位在测绘新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3S技术已广泛用于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分发和应用上,测绘成果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各地城市大都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字鄂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经国家测绘局批复同意立项,纳入“国家测绘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计划。数字潜江”项目建设分别被纳入省和国家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和示范城市,国家测绘局、省测绘局、潜江市人民政府三方签订了《数字潜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合作协议》。

武汉市已完成1:500/2000/10000系列比例尺地形图标准体系,完成全市域1:1.2万 DMC航空影像,运用JX4、VirtuoZo等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基础地形图的全面更新,全面应用WHCORS进行测量生产,研制了基于PDA的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处理平台和地图缩编更新平台,在GIS平台上完成了基础地理信息的集成建库与综合管理。与此同时,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和科研力度,先后承担了城市勘测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研究、城市历史测绘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武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于规划国土管理的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研究等多项部、省、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获得了一大批国家测绘优秀工程金银铜奖和部、省、市科技进步奖,在全国测绘行业具有较大的影响。

(4)服务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城市圈各地城市测绘单位积极利用测绘新技术和地理信息资源,开展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

武汉市依靠比较雄厚的技术实力,在3S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方面取得丰富的成果,积累了较多经验。WHCORS已经广泛为本地多家兄弟测绘单位使用,并正开始向城市圈推广;大力加快了数字三维地图的生产,在Skyline平台上建立起“数字武汉三维影像服务系统”,在Virtools平台上开发了“城市规划审批三维辅助平台”;积极参加城市信息化建设,建设完成了“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地理信息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先后为市建委、人防办、农业局、物价局、国安局、公安局、王家墩商务区、武汉新区、扬春湖副中心等提供了系统开发、数据集成和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运用WebGIS技术开发了网络电子地图——“武汉地图生活网”,编制发布了国内首部《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2007版)》,在社会各界和国内同行引起很大反响。

2.2 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城市圈测绘行业总体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问题和困难也不少,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平衡。圈内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武汉市规模较大,经济总量占全省35%,占城市圈9个城市总量57%,其他8个城市规模都偏小。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差异客观造成了各城市测绘部门规模的差异,其中武汉市属测绘部门规模相当于其他8个城市市属测绘部门规模总和的2倍多,各城市地理信息生产和应用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测绘保障。城市圈内各城市测绘管理模式基本相同,隶属关系以城市规划系统为主,除黄石已改制外,大多数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但各地基础测绘保障水平差异很大。武汉市基础测绘主要依靠本级政府财政投入,从“十五”、“十一五”开始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且“十一五”较“十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鄂州、潜江纳入“国家测绘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计划,由国家测绘局、省测绘局和本地政府共同投入。其他城市基础测绘投入相对不足,甚至没有专项经费支持。

(2)测绘生产。城市圈内各城市测绘成果形式基本相同,以1:500/1000/2000/5000/10000系列比例尺地形图为主,制图平台多以CAD为主,但生产手段存在很大差异。GPS应用多以RTK、静态GPS为主,咸宁建设了单机站的GPS服务系统,只有武汉全面建成并启用了WHCORS;测绘基准各异,相对独立,只有鄂州融入WHCORS而实现了与武汉测绘基准的对接;地理信息覆盖范围不同,武汉实现了系列比例尺基本地形图的全市域覆盖,其他城市主要以城区、规划区为主。

(3)技术开发。城市圈内各城市在测绘技术力量、人才队伍、应用水平方面发展很不平衡。武汉院自主完成了数据建库和系统开发,在3S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GIS市场开拓初具规模,仅信息中心数据处理、程序开发就有近50人。鄂州、孝感、仙桃、潜江完成了数据建库,其他院刚刚开展。系统开发方面,鄂州、潜江借助数字区域项目已经开始,主要依靠外协完成,其他城市开展较少,开发能力严重不足。

城市圈内各地测绘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很大,共享程度低,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均衡。技术层面上,各地空间参考基准、技术装备、数据标准、成果形式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信息共享的客观障碍;政策层面上,各地测绘部门联系不够紧密,空间数据协调机制缺乏,造成信息共享的主观障碍。大多数测绘单位技术、人才、资金都十分缺乏,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的发展设想

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推进器、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中心、促进中部崛起 的重要战略支点。

武汉城市圈的区域地位和快速发展要求相应的高水平测绘工作和完善的地理空间框架作为支撑。加快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服务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测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测绘工作的保障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地理信息资源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打破壁垒,建立区域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

3.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发展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最近由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重点强调了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逐步实现“八同”,即规划统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和环保同行,提出城市圈建设要实现“五个一体化”,即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城乡发展一体化。

但由于受到发展阶段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约束,武汉城市圈测绘工作仍然相对滞后,测绘统一监管不到位,还有缺位;基础测绘欠帐很多,1:1万基本地形图覆盖率不足50%;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测绘新技术的利用不够充分;各地方测绘经费投入总体不足。

加快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服务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测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保障能力,实现城市圈统一测绘发展规划、统一基准体系建设、统一资源体系建设、统一公共服务平台、统一产业链发展的“五个统一”,做到城市圈内测绘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整体建设效益,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支持。

3.2 不断切实加强城市圈测绘工作的保障服务能力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测绘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

测绘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是测绘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根本保障。加强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就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基础研究,提高数据获取能力、高新技术储备、基础设施保障以及应急反应能力,全面实现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 络化和应用社会化。

近期,湖北省人民政府就全省测绘工作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和安排,原则同意投资3000万元建设由约80个基站组成的HBCORS等测绘工程项目,同时对于城市圈的地理信息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计划投资2000万元测制覆盖城市圈5.8万平方公里的1:1万地形图,投资1400万元建立城市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投资约220万元编制城市圈地图集。城市圈要以此为契机,发挥武汉市的技术优势,省市联动,构建统一协调的区域性地理空间框架,全面提升城市圈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1)统一城市圈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城市圈统筹发展迫切要求统筹规划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考虑和建设覆盖城市圈的定位基准体系,实现坐标系统的对接与联系,为实现各地、各类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

在“武汉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基础上,结合“湖北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HBCORS)”的建设,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MCORS)”的建设。WHMCORS规划布设22个基站,其中已建基站7个(武汉6个、鄂州1个),将分两期新建15个基站,以最少的基站分布实现最大的覆盖面积,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建设,又有助于高起点、高水平地建立起区域统一、协调的测绘基准体系。

(2)统一城市圈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城市圈统筹发展要求测绘工作积极转变观念,扩大视野,打破城乡界线、城市界线,扩大地理信息覆盖范围,丰富信息含量,建设一个城市圈统一协调的的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的数据体系。

城市圈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包括3个层次,一是在整个城市圈范围内,利用航空摄影测量制作1:1万地形图,实现全覆盖,满足区域宏观规划和决策需要;二是在各地城市规划区、重点发展区,通过航空摄影测量、工程测量和竣工测量,制作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1:500/1:1000/1:2000)和数字三维地图,以满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三是沿着城市之间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走廊,制作与城市规划区相一致的大比例尺带状地形图,形成宏观上覆盖整个城市圈、微观上深入每个城市并联系各个城市的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3)统一城市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城市圈统筹发展要求建立开放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海量、多源、异构、分布式数据的集成管理与分发服务,丰富地理信息公共产品,提高地理信息服务效能,为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地理信息服务。城市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在各地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重点加强城市之间地理信息的沟通交换和信息整合,通过建设WHMCORS,实现各地基础地理信息的对接;建立城市圈地图网站和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实现各地地理信息目录及元数据的共享,提供地理信息的“一站式”访问;针对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为规划建设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旅游交通、物流配送等提供高效的地理信息服务,为解决跨区域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4)统一城市圈地理信息产业链发展

城市圈统筹发展要求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形成延长的地理信息产业链,实现传统测绘行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型,促进测绘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城市圈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理信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新兴高增长产业,已经形成包括测绘业、导航定位业、遥感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业为主体的地理信息产业群。2007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已达到420亿元,年增长率为34%。武汉城市圈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武汉地区高校地理信息科研和教学的优势,产学研结合,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武汉市属单位地理信息生产和应用的优势,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将城市圈的地理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3.3 打破壁垒 建立和完善城市圈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就是要探索一种新的改革发展模式。城市圈统筹发展亟需建立的区域测绘基准体系、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都需要圈内城市、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迫切需要打破行政体制的束缚,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测绘工作体系,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首先要加强共享政策研究,制订具有普适性的地理信息标准与规范,为解决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多源数据转换与集成、异构操作平台信息链接和综合应用等问题奠定基础。

其次要加强共享机制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城市圈地理信息联席协调机构,每年定期召开城市圈测绘单位联席会议,建立城市圈地理信息协调机制。

再次要加强共享框架建设,研究、制定城市圈地理空间框架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测绘技术力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地理信息资源,省、市联动,推进城市圈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最后要加强共享服务应用,发挥武汉市的技术优势,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推出更多的地理信息公共产品,协调产业发展政策,开展地理信息有偿增值服务,促进地理信息的产业化发展。4 结束语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催化了对城市圈地理信息需求的迅猛增长,为城市圈测绘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测绘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地理信息获取的实时化、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的网络化和应用的社会化。一是在认识层面上,要积极转变观念,争取各地政府支持,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城市圈空间基础设施;二是在机制层面上,要建立地理信息联席协调机构,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三是在技术层面上,要统一数据标准,加强技术合作,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地理信息的集成管理与应用服务。

城市圈信息化测绘的发展,将为城市圈提供更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更先进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更开放的技术应用环境,为研究解决跨区域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支持,为促进城市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

作者简介:

分论坛二:信息化与城市生活 篇3

儿童的在线教育与保护

德博拉·泰勒·泰特国际电信联盟2009年度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奖得主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前任委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很多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其中很多影响到了儿童。除了网瘾、自杀模拟、网络犯罪之外,在美国,有43%的孩子表示受到过网络欺凌,但只有9%的孩子会站出来述说。网络欺凌会影响到数以百万计的儿童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不仅仅是一时的,甚至会是一生的。在美国,十几岁的孩子有75%拥有手机,70%的年轻女孩都会参与发送淫秽短信,这是非常令人不安的。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一些负面影响,必须去了解网络上正在发生什么,对我们的儿童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必须用我们学习到的各种声音,用我们分享到的各种信息去解决英特网对于儿童负面影响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企业和很多的私人机构也应该共同合作,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

在保护儿童的同时,我们还要改变网上公民的行为,老师、家庭、学校都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我们要了解和检查他们对于网络的使用方式和网络连接,在必要的时候检查或阅读他们的邮件。对于那些处于风险边缘的青年,要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我们要尽我们的所能,在这些风险加剧之前就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学校注重加入了一些加强网络认识的课程。比如说埃及的第一夫人穆巴拉克就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我想在座的也有很多都是来自于网络的供应商和企业,大家也要参与到解决这个问题中来,建立起一套原则,并且能够采取协调一致的行为保护网络世界中的儿童,因为孩子是我们的下一代,是全世界未来的希望。

让互联网走向平民百姓

马化腾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互联网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产业,它和传统行业息息相关。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工具,是一个把传统的、人们所熟悉的很多行业加上一个翅膀,再把它互联在网上。

如果要让互联网走向平民百姓,一定要降低它的使用门槛,要有更高的普及。而不是让用户认为它像过去一样,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使用互联网,要让他们像用家电、用遥控器一样非常简单地就能使用互联网。我们就致力于网络能够提供这样一种整合的、简化的、低门槛的网络服务。

在今年3月份,QQ同时在线的用户数突破一个亿,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正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成就。如果没有很早投入的骨干网升级、大力推广宽带ADSL的普及,并且很大程度地降低宽带接入的资费等这些整个网络信息化的基础,后来的很多商业模式都没有办法成立。

最后,我认为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化网络正在形成。随着手机以及PC的日益普及,可以看到,人们通过社交网络来消费的数字内容会越来越明显。当通过手机终端、通过无线互联网的流量和使用的时间超过目前在电脑上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的时候,整个产业格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此外,随着基础网民使用量的发展,包括很多的客户管理越来越多地转向互联网化,企业的内部流程,甚至是人力资源管理都开始外包,都开始通过云计算的方式放在互联网上,最关键的还有为企业提供整合营销的服务,我觉得这个也是下一步发展的趋势。

电子商务与我们的生活

廖光宇ebay大中华区及亚太区跨境业务首席执行官

电子商务的好处就是不用一家实体商铺就可以产生惊人的商业效益,每秒钟卖掉一条牛仔裤,每两秒钟卖掉一个厨房用品,每三秒钟卖掉一个苹果MP3,每七秒钟卖掉一个电脑,每一分钟卖掉一台车。

互联网在电子商务应用中有几种形式:第一个是传统产业的上网,比如宝钢企业旗下有东方钢铁在线。一个实体店铺最多就能放几百个、几千个产品,可一旦上网做电子商务,就可以放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甚至几十万个产品。第二个是可以进行数据化的产品的开发,像苹果的MP3,它把音乐、游戏、电影这种可以数据化的产品通过网络来传输、推广。第三种是虚拟的企业,像亚马逊网上书店这种企业。最后一种就是一种虚拟的网络交易市场,像腾讯旗下的拍拍网、杭州的淘宝网,我们的eBay网。一般来说,个人不太可能办一个商品交易会,但是电子商务可以让所有人在线上轻轻松松完成交易。

互联网、电子商务怎么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市信息化有关呢?有个典型例子,有一对住在广东的不到30岁的年轻夫妻,从2005年开始在他们的客厅、卧房里开网店销售,什么都卖过,MP3、手机、玩具、女士饰品,现在他们主营的是外贸、外销手绘的彩鞋、袜子、口罩、皮带、T恤等,生意做到美国、德国、澳洲、英国,一年的营业额超过300万人民币。电子商务对我们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与社会心理学

夏姆·桑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杰出教授

通过互联网的技术,人们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性,这也是我们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美国,科学基金会正在资助一个研究人们互动性的项目,我们认为,互动性要取决于信息、信息的来源以及信息的种类。我们在网上购物,互动越高,对产品的销售越有利。同时,网上的互动性也会以一种非信息的方式影响到人们线下的行为。

举个例子,人们在网上的虚拟人生,在虚拟的社会当中,人们的行为都要比他现实当中的行为更好或者是有所不同,如何通过这种虚拟的人生帮助提高青少年尤其是自闭症患者的社交能力?通过他们在网上的生活影响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影响他们线下的真实生活,是我们正在关注的课题。

如今,在線分享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人们在网上非常愿意跟人们分享他的信息,在网上的照片分享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通过社交网站,人们还开始分享社交新闻,这个能提高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于社会活动的了解和参与。

我们发现,那些虽然生活水平不错,但是缺乏社交、倍感孤独的退休人员能够通过如facebook这样的社会网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健康水平。

我们发现通过移动和网络2.0的技术,能够增强社会间的联系。分享是沟通的主要形式,社会的融合和互动对于人们生存环境而言非常重要。

总之,互动式媒体能够促进沟通,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人与信息沟通技术的健康互动,能够激励人们改善他们的行为。这点对于城市生活来讲非常重要。

下一代互联网与未来媒体

崔保国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导

到底什么是下一代互联网?其实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位。我认为下一代互联网的端倪现在已经出现,它实际上是以IPV6和云计算为代表的逐渐进步的过程。它主要的特征是规模更大、容量更大、数量更多、传输更快、更加安全。更大的IPV6的数据空间,从端对端的高性能的传输能够达到100兆到1000兆的空间。此外,更及时、服务质量更高,更移动、更方便,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上一代互联网主要是在英特网上、有线网上,下一代互联网更多的是在无线网上运行各种各样丰富的功能。支撑下一代互联网最重要的技术是IPV6和云计算等这些新的技术。

下一代互联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下一代互连网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媒体形态变化,各种媒体形态、各种内容产品会出现在互联网上,就像我们的Iphone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服务。

其次,媒体形态的变化会带来整个业态的结构性变化和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第三是媒体生态的的变化。比如说微博,它就和我们过去已经固有的传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传媒的伦理和规范也将面临新的问题。

近年来,传媒产业的增长速度是中国GDP增长速度的一倍,2009年,传媒产业产值仅比通讯产业小一些。那么,下一代互联网当中未来的媒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还会有怎么样的发展呢?

首先,网上的社会化媒体会成为主流,这是全世界的趋势。90年代的时候,有网上的媒体兼并和收购了时代和华纳;谷歌的市值规模超过了微软;现在的myspace用户超过1亿;最近这几年才刚刚出现的微博有4亿用户……这种社会化的媒体在中国也同样迅速蔓延,而且发展的速度一点也不比世界慢,基本上是半年之内,中国和世界同步前进。中国的网民经历了从门户网站主要用户,到搜索引擎,到社区博客,然后到SNS,到微博。社区博客和SNS在中国的覆盖已经达到约3个亿。现在腾讯等中国四大门户网站的微薄都在蓬勃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就是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中国在未来5年里要推动的一个重要事情,三网融合,三屏合一,即手机的屏幕,电视的屏幕和电脑的屏幕合在一起。这是下一代互联网会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新的环境变化。

另外一个变化是数据库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体形态。比如说中国的新华社数据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媒体,而且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媒体。

上海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发展 篇4

本文着重从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高速度、高品质、高效率方面,做若干思考和分析。

1 信息化技术与城市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探索、坚持创新,充分展现信息化技术的前沿性、高效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挑战。

当前城市发展中,对城市规划的理念产生了许多新思维。比如:营造和谐城市,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创造适合居住和创业的城市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在城市发展中实现资源能源的精细化使用水平,实现能源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提高生产力为目标,实现城市居民住、行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实现城市信息化对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等。这些新思维、新理念,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科学性和现代化。

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关键环节是实现城市设计的现代化。城市规划发展中的理念、原则、要求最终体现在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的活动中,城市设计是在规划原则和指导下的细化和细节的体现,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将会涉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

网络平台可以为各建设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视频会议、文件共享、决策支持、信息共享以及重要的软、硬件设备资源,这样就可以集中起各类企业、单位特别是高科技单位的优势资源。

硬件、软件资源共享。应用网络技术、服务器后台系统软件可以将各类小型机、服务器等资源集中起来,使政府形成全方位的硬件资源系统。硬件设备的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各种经济活动能力,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在软件资源方面,要在原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促进设计过程的协同设计、集成化设计,大大推进设计的集成化系统技术。

城市建筑技术信息资源平台。推进大型的城市规划、设计集团之间的各类技术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完善,加快规模开发的优化,促进在上海建立诸多国内一流的大型现代建筑技术信息资源平台(简称MATI)。以提高规划设计效率和水平为目标,以上述大型城市建设为依托,推进建筑设计的CAD一体化平台,将CAD的协同设计模式推广到项目设计和项目管理中。

还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是建立上述城市规划设计的信息模型系统。要实现集成化建设的设计、施工、维护、改造系统的成功,将会面临各种需要突破的技术和设计难题,这些难题的突破都需要建立大型的综合信息模型,以实现数据共享的交换和建设的最优化。

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含量,破解技术难题,创新各种服务产品,是尽快改变传统的规划设计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这都是信息化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信息和智力支撑,是提升决策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

2 信息化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所以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型城市,或称“创意型”城市,按照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 (Richard Florida) 教授的理论,必须具备“三T”要素,即技术 (Technology) 、人才 (Talent) 和包容度 (Tolerance) ,这三个要素相互补充,是创意型城市的充分必要条件。最近又看到文章指出,香港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了“4C”创意指数,即结构性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尽管分析的角度不同,但都是强调了一个基本原理,即创意型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创意型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多因素多序列的系统动态发展过程,需要进行全过程的推动和管理。一些专家学者在归纳这一社会系统工程时,提出如下若干方面的重要因素和环节:

(1) 创意来自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的创新。只有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鲜事物,才能迸发新的思维、观念的火花。

(2) 科技活动和生产工艺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们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同时,只有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自我,敢于和善于自主集成,才能在引进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技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必须靠自己的劳动、智慧、创造和实践,才能真正拥有。

(3) 管理和组织的创新优化。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靠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管理系统,新的管理方法,去推进和形成。近几年来形成的科技市场化、科技产业化、科技法制化,都是来自管理组织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这些都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4) 标准和制度的创新。我们从引进国外先进标准、制度、流程,到结合中国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完善一套适合中国创新实践的制度、标准,体现了创新实践的规范化、集约化、模式化。

综上所述,城市创新活动是一个诸多因素、诸多环节、诸多层级的社会性整合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任何一级政府或管理部门的游离或者不适应,都会影响到创新过程的实现。

我们可以想象,技术与创意产业,如科学、设计、艺术、管理、会计、医疗、法律等,它的创意形式是物质的商品或非物质的服务,它的创意的共同点就是智力型的产业,信息化恰恰是它的助推力。试想创意人才的培养、发现和宣扬,创意人才将创意转化成为新商业商品的实践活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经常会产生创意的想法、举动和行为,这些都是信息化系统要捕捉、积累和分析、认识的重要使命。归根到底,创意产业是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识的体现,信息化技术恰恰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课题、社会课题。上海的城市化建设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发展非常迅速, 信息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本文着重从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发展方面, 做出了信息化技术, 创意型城市概念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一.认识、价值与方法:当代城市发展趋势与城市设计应对策略[G].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1文集, 2001 (58) :154-159.

[2]孙世界.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发展初探[G].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文集, 2002 (59) :220-224.

[3]扈瑜, 杨富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 2008 (9) :78-79.

城市地理信息的分类与编码研究 篇5

城市地理信息的分类与编码研究

城市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是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生产的基础,笔者基于多年从事相关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城市地理信息的分类编码的方法,论文首先探讨了地理信息分奏与编码的.内容,而后分析了分类与编码的原则,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分类与编码方法,全文层层推进,逻辑续密,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曹春明 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6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5)分类号:P2关键词:城市地理信息 分类 编码

城市化与信息化 篇6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体系

一、前言

当今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发展的态势,信息技术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我国已将信息化发展作为了一项重要的国策。城市测绘是城市建设中一项基本技术,与人民的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是一门跨学科、技术要求高的新型学科。测绘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应用领域也大为扩展。随着测绘与民生联系的日益普遍,国家对城市测绘的要求不断提升,提出了快速构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要求。如何将信息技术快速应用于城市测绘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测绘体系成为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我国建国以来,测绘技术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模拟测绘阶段、数字测绘阶段和如今的信息化测绘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测绘不断由数字化测绘转向信息化测绘,利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使城市测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城市测绘信息化技术研究

应用于城市测绘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地理信息服务可视化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测绘仪、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等。这些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城市测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不断促进其向前发展。下面我将对应用于城市测绘的现代信息技术逐一作出简单介绍。

2.1地理信息服务可视化技术

地理信息服务可视化技术是现代城市测绘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技术,它实现了对测绘对象的可视化。我们知道,现代城市测绘的对象众多,测绘内容也不尽相同,为了实现不同测绘对象、测绘内容之间的融会贯通,就要求对测绘服务的透明度提出要求。该技术通过对异质条件的不断融合,发展出测绘过程中的相同内容,实现测绘服务的可视化。

2.2全球定位技术和测绘仪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卫星定位系统受到的各种外界条件困扰越来越少。可以把太空卫星构建的GPS等卫星定位系统方便快捷地应用于城市测绘工作,为城市测绘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撑。此外,在城市测绘工作中广泛使用测绘仪也使测绘工作不断智能化、简便化。

2.3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

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对城市测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地理信息进行标准化分析,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目前,随着我国对城市测绘的不断重视,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今后对该技术的投入比重也将会日益加大。

2.4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

摄影作为一种新型娱乐技术,与城市测绘本无直接联系。但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将摄影技术应用于城市测绘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测绘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遥感则是现代城市测绘工作中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它提供的灾害预报使得城市测绘工作更加全面,是城市测绘的有力技术支撑。

2.5移动计算技术

一般而言,城市测绘工作的地点是不固定的,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强有力的移动计算技术。由此而言,移动计算技术关乎整个测绘工作的成败,影响到城市规划的大局。不断创新,推动我国移动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是城市测绘工作成功的关键。

三、 城市测绘信息化体系

3.1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是综合运用各种测绘手段对城市内部各种建筑设施进行测绘的基本体系。我国对于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建构极为重视,不断鼓励对其进行在创新。当今城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就综合使用卫星定位系统等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精确度,为现代化的信息测绘系统提供了基本保障。

3.2地理信息实时获取体系

要在我国这样一个城市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城市测绘体系,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建设极为快捷的地理信息实时获取体系。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链条中,获取是首要。对地理信息的及时、迅速的获取技术是决定城市测绘体系的关键。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综合利用各种平台、技术,大力提高对地理信息的获取能力,努力提高其精确度。

3.3地理信息快速处理系统

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链条中,获取虽是首要,但处理却是关键,我国城市测绘数据的增长对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发展,我们急需建立现代地理信息快速处理系统。以城市测绘中的绘图环节为例,现代的计算机测图技术的完善使得测绘工作中可以避免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效率和精确度均得到大幅提高。快速处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提高测绘工作效率和水平至关重要。

3.4地理信息资源体系

城市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是整个城市测绘体系的基础,要完成城市测绘体系的信息化,首先就要做到城市地理信息资源的信息化。在现代城市测绘体系的建构中,要做到不断整合各类信息数据资源,不断完善数据分析、存储能力,首要任务就是要建设系统完善的城市地理信息资源体系。

四、结语

前文已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测绘逐渐发展到第三阶段,由数字阶段不断向信息化阶段过渡。现代的信息化测绘技术及其测绘体系综合多种学科技术,使人们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信息,并将城市测绘发展为一门渐趋完善的学科。基于此,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创新现代信息化测绘技术,并积极构建和完善城市测绘体系,以期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建华,罗名凯.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城市勘测,2010.

[2]張辉,党慧.基于城市测绘的信息化测绘技术及体系探讨[J].科技风,2014.

[3]张涛.城市测绘的信息化测绘技术及体系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论人防信息化与城市建设的联系 篇7

关键词:人防,信息化,生活

一、人防信息化的内涵

人防, 是人民防空的简称, 主要应对现代战争中的空袭以及重大灾难事故, 人防信息化建设需要提升之处主要包括人民防空平战转化能力、预警报知能力、指挥控制能力、整体防护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等方面。国外很多国家把民众参与实施的战时防空和平时救灾相结合称为民防, 在我国, 人防与民防的概念有重叠之处。人防 (民防) 信息系统一体化是指人防指挥、训练、办公一体化和指挥、通信、控制、监控、情报一体化。人防信息化主要应用于防空袭斗争和应急救援行动中, 听起来似乎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关联, 事实上却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防信息化主要包括人防指挥信息化, 人防日常办公信息化, 以及人防应急救援信息系统信息化等方面, 人防信息化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的客观需要, 提升了人防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能给群众社会生活提供更加有利的保障。

二、人防信息化与社会安全

在战争时期, 人防系统是克敌制胜, 保卫后方战线的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通过建设防空工程、人防地下室等手段, 能够起到保存国家经济潜力、保存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巨大作用, 重点保护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和大、中城市中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在和平年代, 人防系统是面对自然灾害、社会灾难奋勇直前的排头兵, 在洪涝灾害、地震、社会灾难事件发生之时, 人防系统应该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灾难造成的危害, 增强工程抗震、抗损坏的能力。随着更多的人口快速涌向大城市, 社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 城市人防信息化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人防信息化建设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先导, 加大采用智能化计算机, 高效监测设备的力度来弥补人力的不足, 不断提高人防办公的效率, 逐渐提高人防信息化水平, 这将是社会安全、城市安全的重要保障。

三、人防信息化与城市建设的联系

1、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种新兴的城市建设理念, 聚焦于城市的管理和服务, 强调市民对城市的全面感知, 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最终达到城市运行的“智慧”状态。智慧城市要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 国民管理智能化的目的, 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 将市民、通讯、交通等各个系统统一起来, 这将是一个极大的工程。智慧城市建设应与人防建设统一进行, 因为人防部门在和平年间要对城市和地区的社会安全负责任, 同样使用高科技与信息网络技术, 将二者相结合能够提高办事效率, 使城市更加安全。另外,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 统筹规划城市的社会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和人防建筑, 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2、人防信息化与城市安全。

人防信息化为地区安全提供保障, 虽然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是和平的, 但是一些城市和地区却面临着众多威胁, 如新疆地区的恐怖组织, 频繁对普通群众下黑手, 给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我国南海地区频繁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 边境线并不安宁, 这些都是不稳定因素。人防系统信息化能够密切关注这些地区的变动, 提前做好一定的准备, 防范于未然, 稍有变动的迹象就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快速进行传播, 提出应对措施。在一些社会灾难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发生的时候, 人防部门可以迅速作出反应, 以计算机的高效智能化来武装人防系统, 这样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就能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反应时间。

四、我国人防信息化水平亟需提高

从近期发生的社会灾难性事件来看, 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014年12月31日, 外滩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 造成35人死亡的惨痛教训。人防系统的反应速度并没有达到足够高的程度, 我国的人防信息化水平普遍有待提高。

信息化技术革命既是一个机遇, 也是一个挑战, 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 空中战斗技术越来越趋向高科技, 信息化战争已成为国际战争的主要发展方向。人防单位一定要引起足够的认识, 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 在一派升平的表面环境之下, 依然潜伏着战争的阴影, 不安全因素始终伺机而动, 人防信息化在现代战争和应对灾难的时刻具有指导性作用, 这一作用要求人防系统必须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王向荣.城市防空和灾情报警防御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2]罗希岩.依法管理全面提高人防通信警报建设水平[J].科技信息2006.

[3]中国科学院人防通信工程建设小组.中国国际形势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4]陈朝辉, 於红, 刘翼.浅谈人防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09.

城市化与信息化 篇8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指导城市信息化建设,必须对城市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以揭示城市信息化的实际水平。信息化评价结果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认识城市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通过纵向及横向对比,发现城市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与其它城市之间的差距,找到制约城市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1,2]通过城市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量化比较,城市管理部门掌握本地区城市信息化水平数据,依此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实现城市信息化的量化管理,促进城市信息化发展。

目前,城市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但信息化评价研究还较为薄弱,特别是新信息技术对城市信息化水平影响研究还较少,评价体系不能准确反应当前城市信息化水平。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城市信息化评价研究,为城市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对于城市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制定城市信息化水平指标,要充分考虑现有的国家信息化指标,要重点考虑新信息技术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注意反应城市信息技术利用水平。既注重体系的评价作用,也要注重体系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在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上应具体遵循以下原则:[3]

1.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需要有科学准确的定义,尽量选择能量化的指标,而且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反映城市信息化的特征,构建系统的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影响因素的权重差异,科学分析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框架及各影响因素权重值。

2. 实用性原则。

尽量选择定量指标,对于无法定量分析的指标,也要考虑标准化及客观化问题,通过量表设计及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定性数据。

3. 动态性原则。

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受信息技术、国家行业政策、城市环境及市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会随着时间及环境变化,必须始终保持城市信息化影响因素的动态识别和管理的动态性。

三、城市信息化水平影响因素

城市信息化水平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信息设施、信息技术及信息环境。信息设施主要指计算机、手机等提供通讯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基本设备,城市间基本信息设施水平差异较小,不是城市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构建便民服务或应用于企业的信息平台。信息环境指城市信息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包括市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信息资源认知程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城市信息氛围。[4]根据以上城市信息化影响因素分析,造成我国城市间信息化水平差异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城市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一些城市信息技术利用程度较低,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只能在部门内部共享,部门间缺乏交流,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而有些城市通过构建统一的集成数据库,集中存储城市所有部门的数据,并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专家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知识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二是市民信息素养,一些城市的市民不适应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导致城市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城市信息化水平;而有些城市的市民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信息资源意识,知道需要什么信息,并能定位、获取、评估和高效利用这些信息去满足自身需要,大量高素质市民必然会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四、城市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基于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城市信息技术利用水平,城市社会信息环境,城市市民信息素养及城市信息化风险管理水平构建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但城市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不是影响城市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应减少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信息技术是市民快速利用信息资源的有效保障,能提高城市市民生活质量;信息技术利用水平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也是城市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特别是新信息技术利用水平是城市信息化水平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信息环境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外部条件,信息技术利用的有效媒介,是城市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城市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保证。[5]市民是信息利用的主体,市民信息素养直接决定城市信息化水平。总之,在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中,基础设施是硬件保证;信息技术利用水平是城市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信息环境、市民素质及信息化风险管理作为外部非信息因素,体现城市信息化持续发展水平。基于这五方面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全面多层次反应城市信息化水平。

1.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包括覆盖城市的信息网络,提供信息传输利用的统一物理平台及存储设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由通信设施、计算机、用户终端信息设备构成,通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市民及城市管理者获取各种所需的音频、数据、图文、视像和多媒体等形式的信息资源。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评价标准由数字电视覆盖率、市民移动电话覆盖率、市民家庭电脑普及率、家庭互联网覆盖率、宽带用户普及率、手机网络用户比例等指标构成,[6]这些指标能反应一个城市的基本信息设施水平。

2. 城市信息技术利用水平。

信息技术利用大幅提高市民生活水平,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从利用范围区分,城市信息技术利用可分为政府利用、企业利用及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利用。政府利用主要形式为电子政务系统,发布政府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网络报税、网络年检等服务,市民也可以通过电子政务进行政策咨询,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对外展示企业形象并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延伸;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面向企业不同决策层的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内外部资源,构建专家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在城市公共服务应用方面,信息利用主要表现为市民互动的网上咨询服务中心,构建智能化交通服务体系。[7]

3. 城市信息社会环境。

城市社会信息环境指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市民综合素质及信息法律法规制定及执行情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成正相关关系,城市经济水平高,管理者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信息化建设中,制定有利于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引导城市信息化发展。市民综合素质决定信息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决定信息集成平台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市民,就无法发挥信息设施的作用,无法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6]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城市社会信息环境具体评价指标细化为以下因素:市民中大学生所占比例、IT企业对城市GDP贡献比例、系统分析员占总IT从业人员的比例、人均GDP、城市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占城市当年总投入的比例、城市颁布的信息法规占颁布所有法规的比例。

4. 城市市民信息素养水平。

市民信息素养指市民利用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市民获取信息的途径(传统方式或利用信息平台方式)、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挖掘能力及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信息时代要求遵守相关信息法律,维护信息道德,尊重知识产权,保证信息资源开发者的权益,保证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市民信息素养构成要素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障。[8]知识基础及结构不同,导致市民信息素养差异较大。市民信息素养难以定量衡量,只能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分析。问卷调查指标包括以下因素:市民信息资源化意识、信息获取途径、信息挖掘技术掌握程度、信息相关法律了解程度。

5. 城市信息化风险管理水平。

城市信息化风险管理水平是城市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通过信息化风险管理,分析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危及信息化目标实现的风险点,评价风险概率及危害程度,提出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城市信息化风险管理水平评价必须考虑城市信息化所面临的各种经济、社会及技术风险因素。城市信息化规划科学性决定于城市信息化决策者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人文社会环境及信息基础了解的程度,决策者自身信息素养水平。信息化建设管理者能力,信息项目建设人员素质也会影响信息建设施工,是城市信息化建设潜在风险源。[9]

6. 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

构成信息化水平的五项指标对城市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权重是不一样的,在计算时,需考虑不同指标的权重影响。城市信息技术利用水平反应城市当前信息发展水平,权重取较大值;城市信息环境、城市市民素质及城市风险管理反应城市信息化发展潜力,也应赋予较大权重;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不能明显区分城市信息化水平,权重应取较小值。按照指标体系各项因素要求,收集相应数据,对于需要调查的定性指标,积极深入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将所获取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每项指标的权重,再利用加权法得到城市信息化水平数值。

五、结论

本文构建的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考虑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强调信息技术利用在城市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也考虑反应城市信息化发展潜力的城市信息环境、市民素质及风险管理等因素的作用。同时,评价体系吸收新信息技术及管理思想,关注新信息技术在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价中的作用。这种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统计数据和问卷为分析依据,操作过程简单、直观、有效,能全面对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摘要:构建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对指导城市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城市信息技术利用、城市信息环境、城市市民信息素养及城市信息化风险管理五方面分析城市信息化水平,强调信息技术利用及城市信息发展潜力水平对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建立的信息化评价体系,为城市管理者掌握城市信息化水平,进行信息化决策提供支持。

关键词:城市信息化,评价体系,信息技术利用,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方维慰.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评研究[J].情报科学,2003,21(10):1028-1030.

[2]陈志成,白庆华.城市信息化战略与城市发展战略匹配模型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4):48-53.

[3]付兵荣.城市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J].情报科学,2003,21(3):230-232.

[4]夏荣敏.城市信息化建设软环境因素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0,15:56-58.

[5]李晨光,王春新.基于群决策方法的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模型[J].情报杂志,2009,12:204-206.

[6]魏诗礼.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5.

[7]焦微玲,粟湘.上海城市信息化现状分析研究[J].情报杂志,2006,11:120-122.

[8]刘建国.天津市民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9:59-62.

城市化与信息化 篇9

关键词:城市化,人防工程,信息化控制,建设措施

0 前言

国防工程内部的核心支撑单元便是人防工程, 其中任何细节处理不当, 都会在特殊情况下直接令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因此, 不同地方层级政府有必要不断加强对此类事务的关注力度, 积极做好长期试验准备工作, 依照如今我国经济协调化发展局势和城市结构特征, 重点贯彻平战结合的方针。

1 人防工程建设的内涵机理和时代特征论述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认证, 所谓人防工程, 就是在战争阶段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结果的防护工程。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日渐加快背景下, 想要切实维护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能效, 就不得不想方设法提升国家综合防卫潜能, 避免以往自然灾害和防空问题频繁衍生, 造成的城市建设落后危机。

事实上,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过后, 经济和科研实力获得全面新生, 特别是在信息化操作系统的支持作用下, 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结构开始呈现出安全质量高超、幅员广阔、安全管理效益完善、设施种类完善等全新特征。如今该类工程项目已经得到专业机构可行性论证, 已经紧锣密鼓地朝着抗灾救灾的民防工程形式过渡转变, 如此一来, 才能更加妥善地迎合战时防空和平常城市经济建设等需求。至于其表现特征则具体细化为:首先, 全面投入到国家自然、战争突发灾害事故之中, 避免对国家经济实力造成严重摧残。其次, 人防工程将时刻被国家认定为城市改革建设的首要任务, 唯独不同城市区域安全繁荣, 国家才能够真正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舞台中展露头角。再次, 城市人防工程建设时刻保留显著的长期性, 相关施工人员有必要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其整体防护潜能之上, 为了避免消耗过多的成本费用, 平常要在保养维护技术研究上多下工夫, 尽量采取平战有机融合的建设适应方针。最后, 城市人防工程本身的社会和商业应用价值, 也要得到政府和社会成员的全面重视。

2 日后我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策略解析

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特别是在城市开发面积全面扩张过程中, 居民生存环境协调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等, 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巨大挑战危机。同时, 我国农业耕地资源处于不断缩减局势之中, 加上工业厂区和交通枢纽的不断修建, 相信今后农村人均耕地资源将无限度缩减下去。由此看来, 想要妥善地适应如今紧迫的城市空间科学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诉求, 开展全新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信息化管理研究活动, 显得极为必要。

2.1 城市人防工程空间和属性数据的全面收集和科学开发利用

人防信息化建设必须着眼信息化条件下人民防空指挥职能, 从宏观层面上制定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 从技术层面上研究提出建设标准、规范和功能。

第一, 空间数据, 强调的是城市人防工程的区域分布特征。其核心表现形式便是图形图像, 技术人员大多数会借助特定比例的地形和地下工程规划图作为指导媒介, 全程配合实地勘测和数字化扫描技术, 以及Mapinfo数据格式作为矢量标准, 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矢量地图库结构。

第二, 属性数据, 则可细化出建设、工程管理、工程实际建筑面积、规划周期、结构形态、实际高度和埋深、报废时间、周边居民生活状况等内容。技术人员在提取该类数据期间, 则可考虑结合人工记录档案等不同路径, 将Map X转化为嵌入式开发校验平台, 将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图形的一切指导功能发挥完全。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 这部分地图数据的分层管理显得极为必要, 要求规划主体依照现场地物资源专题特性、人防办公业务规则和图像编辑输出条件等, 作出应有的信息化改造准备工作。

第三, 如今我国城市不同层级人防系统指挥平台和通信网络硬件资源建设等, 都已经覆盖落实, 今后的工作重心也将转移到软件资源研发层面之上, 特别注意要紧紧依照防空信息化改革规则, 有机强化对人防数据工程、指挥辅助决策、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软件的开发力度, 利用人机结合的人防指挥智能化操作平台, 快速地将敌情和我国国情等信息融合集成, 最终满足筹划决策和现场指挥协同的需求。

2.2 及时培养保留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人防工程信息化管理人才

伴随着国家基础信息设施建设理念的普及, 数字城市人防工程开始被赋予全新的发展内涵, 所以针对内部系统运行流畅性和信息管理安全性加以修缮管制, 也显得十分紧要。想要完成该项任务, 就必须在较短时间范围内培养出专业技能和素质全面的人防信息化人才, 在此期间, 不同层级人防机构因为承受编制和介入渠道限制, 使得专业人才紧缺隐患深刻凸显。因此, 今后必须深刻依靠国民教育提升城市人防信息化人才素质开发起点, 一旦说编制人员名额产生空缺, 就立刻优先招聘部分保留高超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管理技能的本科毕业生。另外, 对在岗在编人员, 要注意发挥信息化装备对人才的催生作用, 积极运用人防指挥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新装备, 紧贴任务需求, 广泛开展信息化条件。

3 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人防在国防工程中的指导辅助地位异常深刻, 长期承接着不同区域防空防灾等职责, 当中涉及到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土地规划、城市防灾等复杂性问题, 缺少国家法律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 将难以长效运营发展下去。因此, 日后我国必须加大城市人防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成本投入力度, 真正彰显出其为战而建、为民所用的价值地位。

参考文献

[1]曲亚萍.人防工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J].科技信息, 2009, 35 (33) :86-98.

[2]皮安文.人防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4 (31) :88-97.

[3]谢少华.借“三旧改造”良机, 完善人防工程体系——对广州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J].广东建材, 2011, 12 (05) :88-97.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分析与设计 篇10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数据分析服务,数据库,功能结构

现代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并且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纷纷抢滩我国的物流市场,以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

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极大地推动现代物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1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要求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互连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帮助用户及物流企业有效沟通、整合资源,促进物流业和城市经济发展[1]。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对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发布等,将信息转变成规范可用的信息,为用户提供物流信息服务,实现货物跟踪、在线交易、车辆路径优化等功能[2]。

通过分析物流信息平台应具备的特点及城市物流信息需求特征,城市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具备三大功能:管理发布服务功能、平台基本功能和平台辅助功能[3]。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2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逻辑模型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行需要必要的支撑,如良好的物理层和支撑平台。在物理层,畅通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是信息平台运行的基础。可信的基础设施、优化的TCP/IP协议以及客户终端应用支撑共同构成信息平台的支撑平台来保障其运行[4]。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行需要各个层面的有效配合才能为第三方提供良好的服务[5]。城市物流信息平台逻辑模型如图2所示。

3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和逻辑结构,设计出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共设置了13个子系统:物流信息发布服务子系统、物流信息处理子系统、平台综合运行管理子系统、物流信息传输子系统、物流信息采集子系统、物流信息管理子系统、库存优化子系统、物流信息查询子系统、金融服务子系统、货物跟踪子系统、车辆路径辅助决策子系统、会员服务子系统、物流业务在线交易子系统[6]。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查询、管理、库存优化等功能,平台上的数据可以为客户所共享,平台也可以为用户提供金融保险等服务[7]。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与许多部门产生关联,因此需要得到各个相关部门的支持,如城市交通管理部门、银行系统、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物流企业、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部门、民航部门、公路部门、港口码头、保险公司、气象部门、税务部门、海关部门等。通过这些部门协同合作,平台可以提供用户想要的数据、方便用户使用、办理相关业务等,而这些部门与机构也能从信息平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将城市各物流相关行业连接起来,还可以向政府宏观调控部门以及物流行业协会及时提供数据,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进行宏观调控[8]。

4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软硬件设计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软硬件设计应符合平台的功能需求,因此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软硬件应具备的功能如表1所示。

根据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软硬件应当具备的功能,则软硬件的设计如表2所示。

5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服务框架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了数据分析服务,它的数据分析服务框架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

数据分析服务构架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服务,它可以根据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管理,使分析得来的数据成为决策支持对象,并最终满足平台用户数据分析需求[9]。城市物流信息平台上的数据分析服务包括城市历年物流业发展数据,以及经济发展数据,通过平台的数据库存储的历年数据,可以准确预测物流需求,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政策提供依据。此外,通过数据分析,企业用户也可以得知物流需求状况,并制定新的决策。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数据库由历史数据库、融合数据库和共享信息数据库三个子数据库构成。数据库的支持除了能够满足用户的查询、处理等功能之外,还可以实现深入的数据挖掘功能。此外,用户还可以告知平台管理者其功能需求,平台管理者也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平台功能。

6 结论

本文在分析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框架设计,提出了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软硬件和数据分析服务框架结构。但是如何在总体体系结构下探讨一种可行的建设机制以确保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稳定运行以及安全技术是必须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智莹.基于Web Services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2(1):75-77.

[2]张洁.构建区域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0(12):65-68.

[3]陈珊.电子商务环境下虚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1):32-35.

[4]赵爽.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建设研究[J].情报探索,2010(8):57-60.

[5]刘晓艳,张君英.建立和发展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探讨[J].物流科技,2011(5):78-82.

[6]张帆,肖锋.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广场,2009(8):54-57.

[7]吴鼎新.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框架构建研究[J].现代商业,2007(6):12-17.

[8]赵英姝.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研究[J].中国市场,2007(6):41-44.

城市化与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城建档案管理问题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的集成管理和集成服务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有序组织,优化馆藏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城建档案信息的需求,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城建档案信息。

1 城建档案信息集成管理和集成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城建档案信息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城建档案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

1.1 从宏观上看,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根据地区、经济条件的不同发展的现状也各不相同。如果本地区的基本条件相对较好,而且在本地区还存在系统和规格相对较高的单位。这时这个地区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将会具有很高的水平,这是因为这个地区具有了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但如果这个地区的基本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而且不具有规格较高的单位,资金的储备也不充足,更没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进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这时这个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就比较落后,这个地区才刚刚起步的时期,出现很多困难,而且进步的相对缓慢。

根据上面的情况,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信息化建设的水平的不平衡造成了进行城市建设档案信息集成管理和集成利用时不能整合一致的进行。在城市建设档案馆已经实现了内部档案业务过程、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的集成工作,而没有真正实现跨部门、跨机构、跨行业之间的城建信息资源的集成。

1.2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现阶段各个地方的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如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相对较差,对进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

1.3 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的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城建档案数字资源库集群。致使利用网络及数据互操作技术进行连接数字资源库集群的操作不能实现。在城市建设档案信息上的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不能进行数据共享集成的工作。致使整个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充分的为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服务。

1.4 城建档案数字信息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世界的难题,也是城建档案信息集成管理和服务的重大难题之一。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恶意破坏和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讯装置、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使数字城建档案集成管理和集成服务显得十分“脆弱”。

2 加强尝试建设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 现阶段,在各个地方存在经济基础的不平衡,致使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城建档案管理水平及信息化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些原因,现在不同规模的城市根据各自的实力,分步实施,逐步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系统。进一步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进行集成管理和集成利用。

2.2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是进行城市建设档案信息集成管理和集成利用的中心内容。进行城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可以分成几个主要部分,主要是共享数据库——网站建设——网络建设。数据集成是建设一个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城建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基础性建筑,只有在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合理的建立和运行。

现阶段进行数据集成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应用总体数据规划创建进行共享数据库。

2.3 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档案法规体系,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以及电子文件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标准的研究工作的加强。在进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标准建设时,可以直接应用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进一步促进标准体系的形成和提高标准化程度。

2.4 加强网络安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高可靠性的数据安全系统。

2.5 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

3 加强城市建设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城建档案馆存有全市辖区内地上与地下的、可见与不可见的全部信息资源,当其被全部进行数字化后,就具有数据的海量存储功能。城建档案馆局可据其特点,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信息集成服务平台”。而且还将每个人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信息系统全面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深层次服务与利用。所谓深层次服务与利用是指支持社会各部门在该平台上开发专业应用系统或建立其他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全方位实现城市建设档案的集成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安英.“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实地调查研究报告[J].山西档案,2006,02:25-28.

[2]王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之集成管理模式初探[J].城建档案,2012,02:38-39.

[3]诸葛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档案资料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城市化与信息化 篇12

1 城市空间信息获取体系的发展

1.1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是经过航空摄影、野外控制测量、外业调绘、控制点加密等工序, 以直接生成城市地形图的数字化产品和直接获得地物的三维坐标。利用航空摄影测量, 其具有影像重叠度大、影像分辨率高的特点, 从而使城市空间信息数据的获取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2 遥感卫星技术

近年来, 随着遥感卫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逐步提高, 遥感卫星技术已成为了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快速、大范围获取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发射合理分布的卫星星座,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将达到优于lm的空间分辨率, 并且每隔3~5 天即可提供与反映城市动态变化的详实数据。同时, 高分辨率测绘卫星还同时具备了同轨立体成像的能力, 从而可形成无明显时间差的立体覆盖, 保证了城市空间信息数据获取的准确与可靠。

1.3 数字化扫描技术

数字化扫描技术是通过数字化仪, 将城市地图上的模拟空间信息快速转换为数字信息, 然后输入到计算机。利用数字化扫描技术建立GIS空间数据库时, 输入操作简单、快捷、经济, 有利于城市空间信息获取的实时化与动态化。

2 城市三维信息获取体系的发展

2.1 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技术

数字摄影技术是利用数字影像原理以及摄影测量原理, 并引用了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技术、影像匹配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得到拍摄对象的几何信息以及纹理信息。通过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技术所得到地面高程信息、拓扑信息, 是当前城市三维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手段之一。航空与航天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1 优势互补, 长期并存

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是构成空间对地观测系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两大系统各具优势, 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 互为补充、不可替代。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 航天遥感器的分辨率和几何精度日益提高, 中、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的生产、地形图要素的测绘和更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三维可视化制图等越来越多依赖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今后, 航空与航天遥感将会进一步优势互补与长期并存。

2.1.2 定量化、自动化和实时化发展

当前, 航空与航天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正朝着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的信息快速获取和自动化处理方向发展。建立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实现天地一体化的实时、自动化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发服务将成为我国空间遥感的发展目标。基于多线阵的立体测图技术、传感器建模技术、有理多项式等天地一体化的几何精度改善技术等将有突破性进展, 卫星影像不仅可用于地表信息的快速采集和更新, 而且可实现无地面控制的三维信息的提取和地形测图, 并将形成相应的技术体系。

2.2 激光扫描技术

激光扫描技术 (LIDAR) , 又可细为机载/ 空载激光扫描系统和地面扫描系统两个方向。其中, 机载激光扫描系统应用最为广泛, 它主要包括了激光测距仪、GPS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 (INS) 等, 在进行航拍时, 由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传感器的空间位置 (经纬度) , 然后由惯性导航系统 (INS) 测量飞机的仰俯角、侧滚角和航向角, 由激光测距仪直接测量地形。

由于激光扫描技术集合了惯性导航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 可同时确定传感器的位置和方向, 获得地表的数据, 从而可自动、快速获取地学编码影像和大比例尺的二三维高程图。地面激光扫描仪则可用于工程测量、地形测量、虚拟现实和模拟可视化、施工监测等诸多领域, 具有快速、灵活、高精度等多个方面的优势。

2.3 车载移动测绘技术

车载移动测绘技术, 是一个基于多传感器与多技术所集成的综合系统。典型的车载移动测绘系统主要包括了绝对定位传感器 (GPS) 、自包含内部定位传感器 (INS) , 以及数据采集传感器 (CCD相机) 。

车载移动测绘技术, 它可用于城市车辆导航、公路及铁路等道路网测绘、人工物测绘、机动交通监测等多种领域。目前, 车载移动测绘系统还处于研究与开发阶段, 距广泛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该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集成化的数据获取方式, 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3 加强团队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很多的问题体现了出来。测绘工作一直就是年龄结构老龄化的, 新鲜的血液非常的有限, 对于新的技术非常的排斥, 这样就导致发展受到阻力。一些新的人员进入了企业慢慢的感觉不能够发挥作用, 很多的转行业, 或者调离部门, 这样专业人才越来越少, 这样的情况太可怕了, 对于行业的发展很不利。

企业应该加强团队建设, 建立定期培训的模式, 尤其对于新员工应该更多地进行关爱。组织培训模式应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以前很多的培训工作被认为是一种休假的放松模式, 应该改变这样的模式, 针对于培训进行考核, 考核的成绩直接的与绩效考核相挂钩, 这样能够促进大家认真的学习。企业的未来的发展依靠的是年轻人, 针对于学习好的应该进一步加强培养, 作为未来企业的人才储备。人才是今天竞争的对象, 没有人才就没有技术的突破, 也就不会有公司对于市场的控制, 人才战略将影响深远。

4 结论

各种信息化测绘技术及测绘体系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 为城市建设、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从而有力保证了城市发展管理与宏观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发展就是一个探路过程, 上面这篇文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大家一定有了进一步认识, 我相信沿着当前的发展趋势向前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去的更大的进步。

摘要:城市建设在当今市政工作的重点内容, 但是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城市建设有很多的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改进, 但是目前的城市测绘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显得非常的突出, 这一全新的体系与测绘体系之间的研究是一大热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工作, 写了这篇文章, 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探讨, 从发展的角度、遇到的问题、未来的方向等等方面,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测绘,信息化,测绘技术,测绘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钻孔灌注桩注浆技术下一篇:意义影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