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平台(共12篇)
城市信息平台 篇1
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 跨国、跨地域、跨行业的物流日趋繁忙,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电子商务向物流领域大规模渗透, 信息化成了现代物流的核心。建设信息平台, 不仅对完善现代物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对发展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度的现代物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原则是: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可操作性强。因为物流流程信息平台规模大、使用周期长, 所以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必须要具有前瞻性, 同时又要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 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还不可忽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平台战略规划起点要高, 不宜反复修改, 避免投资损失。二是信息平台规划要力争纳入本市或本区域城市总体战略规划, 要适应本市或本区域战略发展要求。三是建设信息平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不可盲目, 不能好高骛远, 要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逐步发展。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构成
物流信息平台需要解决各种物流业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种信息通道之间的互通互联问题;是一个综合、大型、统一的信息交换的枢纽, 遵从相应的标准, 提供各类物流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底层是公共通信基础设施, 中层是提供物流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 顶层是各类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
四、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议及规划
物流信息平台的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指电信公用通信网、Internet网和城域网, 为物流信息系统提供通信支撑平台。继续加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及省际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要分别达到10G和40G, 本地城域干线传输和交换能力分别按照25G和10G规划建设。重点物流基地及重要交通枢纽都要实现双路由, 确保信息通信无阻断。继续提高通信网络业务服务功能。主要包括高速公众互联网接入业务、高速数据中心、VPN (虚拟专网) 服务、网络托管和设备租赁以及热线与呼叫中心。
物流信息平台的中层——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从功能设计上, 可将其划分为两个平台: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物流信息治理平台。
1. 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以口岸物流网为基础, 将
海关、检验检疫、铁路、航空、管道等物流信息整合集成起来, 建立统一的基于互联网与EDI的数据交换平台, 充分实现信息的联网共享。同时, 也构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运作方式, 实质上是由政府在规划和推进。事实已经证实, 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 是实现物流各个环节“一站式”服务的基础, 也是实现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数据交换的前提, 仅以某企业的力量来开发综合性的物流信息平台, 是不可能完全胜任的。
2. 物流信息治理平台的建设。
该平台的建设, 应与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同步进行。主要功能是对流经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信息, 以及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各类业务信息 (物流的载体、流量、流向、流程、方式等) 进行提取、收集和综合加工, 形成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治理信息。为政府治理、决策、跟踪服务提供可靠依据, 为社会各界和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物流信息治理平台的建设, 既要建设大型的综合型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 更应体现出成功运用复杂的物流治理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技术、经济景气分析技术、运筹学模型、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的特点, 力争讲求实效。
物流信息平台的顶层——各行业、企业及专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在上述统一平台的基础上, 建立与完善行业、企业、专业 (集装箱、粮食、建材、汽车、石油及化工产品、水产品、木材等) 、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处理系统与物流信息网站。这些信息系统与网站群, 既是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源泉, 也是信息消费的主体。
1.行业、专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解决方案。以现代物流治理理论为指导, 紧密结合优化大型码头综合作业、现代货运代理作业、面向第三方的仓储治理以及物流配送和运输治理的实际, 采用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以解决中心数据交换、无纸化作业、多模式治理、自动化计费和仓位 (堆场) 图形动态模拟等关键问题为重点, 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行业一流的治理系统。
2.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具体建设措施。
加速建立并完善第三方物流公司现代化物流网络信息系统, 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以企业物流治理为切入点, 推进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 不能孤立进行, 必须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即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统一规划部署;建立完善的城市商品批发零售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使所有的物流信息用户都可以通过Internet接入, 获取物流信息服务。
城市信息平台 篇2
项目介绍
第1章 前言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也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2005年,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经国务院办公厅同意并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为了具体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各地政府纷纷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意见、方案和方法。明确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性质,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重要性的认识。
2008年,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职能整体划入交通运输部。如何根据国务院的通知要求,做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工作,成为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2章 项目建设目的和依据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
各地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单位,都在思考用何种模式、方法去监管和服务,渴望有一种合理、科学的管理手段,从一线管理部门的监管需求、政府对群众服务的需求、企业营运管理的需求等多个方面,做好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管理,为出行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从而吸引公交出行,缓解城
市交通拥挤,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建设一个综合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现代通信、信息、电子、控制、计算机、网络、GPS、GIS等高新科技集成应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第3章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系统功能需求,根据不同的使用单位和服务对象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3.1 出租行业安全服务管理需求
出租行业安全服务管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需要车载设备能够实现报警求助、安全警示、本地监控硬盘录像等功能,从而提高出租出行的安全性。
二是安全服务或管理人员可以对车辆位置、车辆状态、车内视音频信息等进行实时监控,也可以事后对历史数据进行回放分析,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三是管理人员可以与驾驶员实现语音或文字的互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实现对出租车辆的应急调度。
3.2 公交营运企业服务和管理需求
公交营运企业服务和管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需要车载设备能够实现GPS自动报站、本地监控硬盘录像、超速报警提示等功能,以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和出行安全。
二是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对车辆位置、车辆状态、车内视音频信息等进行实时监控,也可以事后对历史数据进行回放分析,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三是调度人员可以通过本系统实时掌握车辆位置、状态等信息以及司售人员情况,实现智能化的排班和科学的发车调度管理等工作,经营管理人员也可以对各种营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优化管理方式,最终实现节能增效的目的。
四是调度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实时视频监控了解站台候车人员情况,从而优化发车计划或制定应急的发车计划,以提升公交服务质量、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3.3 公众出行信息服务需求
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的需求主要是出行者可以借助电子站牌、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及时的了解公交车辆计划到站情况、公交线路车辆分布情况等信息,从而选择合适的出行线路和出行工具。
第4章 系统整体设计
通过对各部分需求的分析发现,三部分需求有着较多的相似性或者关联性,例如三部分需求都有视频监控功能要求;出租和公交需求都有定位、报警功能要求;出行服务信息的来源是公交应用系统,同时又可以为公交应用系统提供参考数据等。
因此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城市规模的现状,本着充分利用设备、网络服务、维护人员等资源的目的,将出租行业安全服务管理子系统(下文简称出租子系统)、公交营运企业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子系统(下文简称公交子系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子系统(下文简称出行服务子系统)三者集成为一体,使用统一的应用服务平台,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和不同的功能使用授权,实现了全部的服务和管理需求。
同时为了考虑应用的升级和扩展,系统预留多种功能接口,可以为第三方进行建设的IC卡系统、媒体广告发布系统等提供信息传输通道。
系统整体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第5章 详细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设计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各子系统通用性的功能设计,再就是三个具体应用子系统的特色功能设计,最后是用于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的功能设计,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5.1 通用功能设计
系统通用功能主要是三子系统都需要的视频监控功能,出租子系统和公交子系统需要的定位监控、安全报警、以及调度的语音和短信交互等功能。5.1.1 视频监控功能
通过车载或者户外固定安装的音视频摄录装置将车内、外监控信息实时摄录存储于车载存储设备中,可通过车载终端的报警装置实现数据主动上传(通过无线网络)或通过系统中的GPS车载终端中相关营运参数的设计自动激活数据上传(通过无线网络)。同时,监控中心也可根据需要利用无线网络对特定车辆进行音视频、图片上传或点播。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可为现场指挥提供音视频及图片。另外,车载存储设备中存储的音视频数据能方便的通过相关设备下载。
单画面实时监控全屏显示
单车四画面实时监控
多车多画面实时监控
5.1.1.1 实时图像浏览
指定设备和通道实时浏览,图像缩放和抓拍,手机浏览,多画面操作。
可以查看一台车的全部或部分摄像机的情况,也可以同时查看几台车的全部或部分摄像机的情况。
字幕叠加:图像产生时间经纬度车牌哪路摄像机的信息要叠加到画面上。可以实现多客户端多种方式实时图像浏览,支持在远程计算机、电视墙上实时调看,支持3G手机实时监看。
5.1.1.2图像存储和备份
可以实现前端硬盘存储、SD卡存储等多种存储方式。
录像终端设备可以按照指定要求对环境视频进行实时采集并存储,支持计划录像,可按时间段、或全天录像,或按周和日期进行有规律的录像排程,并支持循环录像、自动删除过期录像等功能。
5.1.1.3历史图像的检索和回放
可以为用户提供录像回放点播功能的流媒体服务,并支持快进、快退、暂停等常用操作功能。
5.1.2 定位监控及管理功能
5.1.2.1地图基本功能
系统支持shpfile和BingMap两种地图格式,即GIS地图和WEB地图。两种地图均能实现GIS基本操作。
GIS地图中,可实现放大、缩小、移动、距离测量、面积测量、矩形查询、点选取、全视图、鹰眼地图等功能。
WEB地图中,可实现放大、缩小、移动等功能。
5.1.2.2 GIS地图管理
地图控制管理分为图层控制、注记设置、符号设置三方面功能,以便用户对于地图数据进行个性化配置; 图层控制
图层控制功能又可细化为三方面功能:
1.图层位置控制:包括图层上移、图层下移、图层置顶、图层置底; 2.图层显示控制:图层图例、图层比例尺、图层显示、鹰眼显示; 3.图层配置:加载图层、删除图层。 注记设置
注记设置功能,用户可设置注记显示、注记比例尺、注记字段、注记颜色和注记字体,并可预览注记样式。 符号设置
车辆显示设置,包括符号设置、名称属性设置两部分。可以根据车辆运行方向设定不同车辆符号。车辆名称可设置名称显示位置、显示字号、一般车辆、激活车辆等设置。
5.1.2.3地图快速检索
快速检索功能,主要分为车辆检索、线路检索、地名检索三部分功能。检索结果,显示在列表中,双击支持在GIS地图上定位闪烁显示。
车辆检索
输入车辆名称关键字,可以模糊匹配所有车辆,显示在列表中;鼠标双击车辆,在线车辆可在(GIS/WEB)地图窗口上定位,并闪烁标示,掉线车辆可以在地图上显示最近有效位置。 线路检索
输入线路名称关键字,可以模糊匹配所有车辆,显示在列表中;鼠标双击车辆,在线车辆可在(GIS/WEB)地图窗口上定位,并闪烁标示,掉线车辆可以在地图上显示最近有效位置。 地名检索
输入地名关键字,可以模糊匹配所有地物,显示在列表中;鼠标双击地物,地物可在(GIS)地图窗口上定位,并闪烁标示。
5.1.2.4 车辆位置监控
通过车载设备上传实时数据包,通过服务转发,客户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在电子地图上实时确定运营车辆的实际地理位置、车辆运行情况。用户可以设置不同监控类型以满足业务监控需要,系统同时支持车辆历史运行轨迹检索回放。
车辆实时监控
根据车载设备实时上传的数据包,结合电子地图,即可让用户快速、直观的确认车辆的地理位置,并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设置不同的监控类型。
车辆监控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1.实时监控:打开地图窗口,系统默认监控所有车辆; 2.单车监控:在地图窗口,只监控指定车辆; 3.单线路监控:在地图窗口,监控指定线路所有车辆; 4.单分公司监控:在地图窗口,监控指定分公司所有车辆;
5.自定义组监控:用户自定义指定车辆分组(可以跨线路、跨分公司),在地图窗口监控指定分组车辆;
图:自定义车辆位置监控
车辆轨迹
设置车辆显示轨迹模式,系统支持显示车辆最近运行的轨迹点,系统默认50个,此参数用户可以修改。
在GIS地图中,显示轨迹点(绿色),及轨迹点连线(蓝色); 在WEB地图中,只显示轨迹点(红色);
图:GIS地图车辆显示轨迹
图:WEB地图车辆位置监控
车辆跟踪
用户根据业务需要可以指定车辆为跟踪模式,则车辆始终在地图视野范围内运营; 支持定时跟踪、定距跟踪、锁定车辆等跟踪方式。
历史数据回放
系统支持车辆历史数据查询,可以为用户事后查询车辆运行状态提供参考依据。 回放设置
1.系统支持跨天查询,回放时间段任意设置
2.系统支持一个车或多个车辆组合回放(系统默认10个,用户可修改配置)3.轨迹回放速度可以设置,分为10档(1-10,数字越大越快) 数据回放
1.系统回放时,提供回放工具栏,可实时调整数据回放过程。包括播放、暂停、退出、调整播放速度四个功能。
2.可以在当前GIS地图窗口显示车辆历史运行轨迹;
3.在输出列表显示历史轨迹数据,包括线路,车辆,经纬度,速度,方位角等。
公里计算
1.在输出轨迹列表中点击鼠标右键,选中同一车辆任意两点,系统自动计算两点间轨迹距离;
2.在地图窗口,鼠标右键选取同一车辆任意两点间,系统自动计算两点间轨迹距离;
图:车辆轨迹点公里计算
5.1.3 安全监控及报警功能
在车辆的运营过程中,系统自动完整记录车辆发生超速、越线行驶等行驶信息。同时车载机具有车辆报警紧急自动提示功能,可使车辆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解决,如车辆抛锚报警、越线行驶报警等。
报警跟踪:当车辆有报警信号时,中心计算机自动将报警车辆置于窗口的中心并实时监控、显示其运行轨迹和车辆有关信息。并伴有声音提示。
5.1.3.1 违章报警
当车辆运行违反规章标准时立即产生报警,如公交和出租车辆超速,滞站、偏离线路等,并提供明细统计表。
5.1.3.2 紧急报警
当司机遇到危险情况时,按动紧急报警按钮,监控中心将协助处理。
5.1.3.3 网管报警
监控中心发现车上有异常情况的时候,可以远程启动车辆的报警系统。
5.1.3.4 报警联动
可以设置多个报警输入和输出端口,当报警产生时,根据报警种类的不同和预先设定的通知机制,同时或者分别通知监控中心和司机等相关人员和部门。
5.1.3.5 报警统计
对各种报警进行统计分析。
5.1.4 调度交互功能
5.1.4.1 短信交互和语音播报
系统预制下发短信内容,也可以手动编辑短信内容,如临时调度任务、通知通告等,按照选择对象下发短信给指定车辆车载终端设备,车载设备支持TTS语音播报,可以设置营运公司、集团、现场调度等不同操作权限。
5.1.4.2 语音通话和监听
调度根据业务需求,可以跟驾驶员进行语音通话安排发车任务,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监听车上情况,为快速准确解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语音通话
调度可主动发起语音通话请求,实现调度和驾驶员双向语音通话。或输入请求的电话号码和拨号等待间隔,下发给车载设备,车载设备自动回拨。实现集团、营运公司指挥中心与车辆进行通话。
图:语音对讲
语音监听
语音监控包括主动监听和被动监听两种。
1.主动监听,即车上有紧急/危险情况,驾驶员上传请求监听指令,客户端收到短信提醒,调度员可发送语音监听请求,监听车辆语音,及时了解车上情况。
2.被动监听,调度用户发送语音监听请求,监听车辆语音,及时了解车上情况。
5.2 出租子系统功能设计
出租子系统的建设需要在出租车内安装车载终端设备,并通过3G无线网络接入系统平台,对系统进行各种参数的预设后,即可自动实现对出租车辆的安全提醒和警示功能。同时安全服务管理人员使用相应授权的电脑客户端软件,还可实现对出租车辆的监管和安全提示,以及应急情况下的调度交互。
典型的出租子系统架构设计如下图所示:
在实现通用功能的基础上,为更好的实现出租车辆安全服务管理,出租子系统还具备如下功能: 5.2.1 电子围栏功能
包括电子围栏和驶出安全营运范围警示。管理者可以对车辆的行驶路径和区域设定一个范围,做为电子围栏。电子围栏分为驶入区域报警和驶出区域报警,驶入和驶出营运线路报警,区域限速报警和聚集区域报警。另外系统电子围栏还可以配合营运时间,实现驶出安全营运范围的自动警示,例如在晚上9点以后驶
出市区范围,系统可以自动下发并在车上播放如下语音内容“请乘客和驾驶员注意,车辆驶出安全营运范围,系统已对车内情况拍照,并开始进行实时视频监控” 5.2.2 紧急报警按钮按下时报警和图像传输
安装车载终端的车辆内可以装有报警开关,报警开关一经触发,将连续发送报警信号和位置信息到调度中心监控终端,并通过告警声音和醒目的滚动文字提示安全服务管理人员进行处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终端选择相应车辆进行位置跟踪,实时视频监控,或者启动车内隐藏麦克进行录音。
如果车上装有LED广告屏,则会在广告屏上出现紧急报警提示,同时监控中心管理人员也可以通告出事车辆情况,并向110指挥中心报警,有效的保障驾驶员的人身安全。
5.2.3 计价器按下时图片抓拍上传
当司机按下计价器时监控中心可通过安装在车辆的摄像头进行抓拍,然后经由无线通信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给出租车运营管理提供可视化手段。
5.3 公交子系统功能设计
公交子系统的建设,需要在公交车辆安装专用车载终端,并在公司或线路调度室的电脑上安装排调度客户端软件,通过调度人员的实时操作,实现公交营运企业信息化的服务和管理。
典型的公交子系统架构设计如下图所示:
公交子系统除了可以使用系统通用功能外,还可以实现如下特色功能: 5.3.1 运营排班管理
5.3.1.1 运行计划管理
系统根据线路长度、站数、首末班时间、配车、班型安排等参数根据设定的规则算法生成运行计划,同时可进行手工调整,运行计划编制完成,由各分公司确认后上报集团审批后方可执行。审批后的运行计划自动汇总生成分公司级、集团级营运生产运行计划汇总表。
5.3.1.2 计划排班管理
根据行车计划,各公司二级调(或三级调)进行线路车辆、人员配置一一对应安排(车组关系)。班次安排根据运行计划对车组关系进行班次安排,每月进行一次总体计划安排,每天根据总体计划、人员和车辆动态生成实际班次。
司、乘人员正常情况下,系统根据规则要求(班次调整规则)自动进行班次安排,对特殊班次和班型要能够进行调整,如每天的部分调整、每天的早晚班变更等,供调度临时调整或特殊情况安排,达到加车,调整班次的目的。
5.3.2 车辆调度管理
通过公交智能化系统,实现区域调度,调度中心每个终端可同时对多条公交线路实施调度;实现营运车辆跨线路营运,达到线路间资源调配(人员调配、车辆调配);自动对报站数据进行统计,自动生成电子路单、对车辆运行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监控。
5.3.2.1 线路调度图模块
通过线路调度图,直观显示出在线车辆、当前运营车辆以及首末班停站车辆,通过操作可以在调度图上选取车辆并显示此时车辆的动态运行状态、速度、方向、车牌号码等行驶信息,并显示调度员对车辆下达的调度命令内容。在线路调度图上,可以对选定的任意的线路进行组合,在同一个界面上调度多条线路。
图:线路直线模拟图
图:线路实际走向模拟图
自动生成调度计划
遵循一定规则,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车辆进行自动排队生成调度计划,并通过LED通知调度员和驾驶员。
车辆异常信息的实时提示
对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超速、离线、三正点考核、线路大间隔考核、开关门异常、紧急刹车及加速等进行实时的监控并提示调度员和驾驶员。
实际位置的优化显示
根据线路的具体走向,显示线路运营图,在优化后的线路上显示出来,使调度员能很直观的掌握整个运营情况,并进行调度。
线路运行状况的直观显示
直观显示线路的运行状况,如上下行各自的运行车辆、两边线路起始站的车辆状况、非在线车辆等。
5.3.2.2 系统自动调度
(1)根据线路运行计划表、调度规则和车辆的运行信息,调度系统自动提供优化、动态的调度车辆发车时刻表,并可自动向线路信息终端、发车牌、车载系统发出调度指令。
(2)按照线路行车时刻表或到站车辆信息(如到站时间)编排预订发车信息(到达本站时间、预计发车时间、预计到站时间),根据预订发车时间进行自动排队和派车发车。
(3)按照到站时间自动排队等候发车命令,在遇交通堵塞或交通管制时,调度人员可灵活调整发车排序及间隔。
(4)工作人员在设置好每天的高低峰时间间隔情况下,并可灵活机动地对发车时间间隔进行暂时调整,以达到线路上运营车辆均匀分布,解决乘客等车难的问题。
(5)系统提供进站车辆自动发车功能,并可以手动控制发车。
(6)行车记录查看功能:系统可对起点站或终点站线路运行车辆的行驶记录进行查看,查看的数据包括车次、车号、驾驶员、到达时间、实驶时间、停歇时间、开出时间、发车间隔等。系统会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不完整的行车数据作出提示。
(7)行车时刻表浏览功能: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随时调整系统的发车间隔,此时可打开系统提供的行车时刻表窗口,通过查看时刻表中设置的发车间隔对系统进行调整。
5.3.2.3 系统人工调度
(1)系统能根据预定的调度规则,计算出优化的发车间隔和发车时间提供给调度员作为调度的参照数据。
(2)调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预计发车时间。
(3)调度员可根据实际调度处理进行发车,并可对路单进行查询、修改、删除、补路单等多项操作。
5.3.2.4 车辆运营报警
在车辆的运营过程中,系统自动完整记录车辆发生超速、站点超时停车、越线行驶、甩站、运行大间隔等行驶信息。同时车载机具有车辆报警紧急自动提示功能,可使车辆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解决,如车辆抛锚报警、大车距报警、越线行驶报警、甩站报警、停站超时报警等。5.3.3 员工考勤签到管理
驾驶员及调度员采用远程签到的行驶,利用每个员工手上的IC卡进行刷卡签到,系统实时把考勤信息传输到管理系统,并自动根据行车动态查找员工的行车信息判断员工是否出勤。未找到的员工则需要相关负责人根据该员工的实际情况设置考勤类型。5.3.4 营运报表
运营报表可分为营运报表、运行信息、异常信息、安全告警等几大类,所有报表支持导出功能。
5.3.4.1 运行信息
运行信息:主要包括定位信息、到站信息、离站信息、上传短信、下发调度
信息、车载机连接信息等。
图:离站信息查询报表
5.3.4.2 安全告警
安全告警信息:主要包括超速信息、紧急告警信息、越界信息、滞站信息、大间隔信息等。
5.3.4.3 异常信息
异常信息:包括票箱开关门信息、车辆离线信息等。
5.3.4.4 营运报表查询
营运报表:主要包括行车路单、行车调度日报明细表、线路营运月报表、运营分析报表、以及根据营运部门需要定制的其它报表等。
5.4 出行服务子系统功能设计
出行服务子系统以电子站牌为主要发布媒介,同时也可以通过场站LED显示屏,以及手机客户端的掌上车辆监控功能等媒介发布出行服务信息。
该子系统的主要特色功能如下: 5.4.1 电子站牌服务
依据车辆上传的定位信息和报站信息,即车辆的实时经纬度、运行方向、运行速度、站点位置等,电子站牌服务实施计算,到达各站最近车辆信息,自动下发到电子站牌上,为公众即乘客提供出行参考信息。
5.4.1.1 系统连接示意图:
5.4.1.2 主要信息发布
1.主要信息内容显示模式
**路距本站**站
**路暂未发车 **路今日结束营运 2.信息发送规则
经过本站台的全部线路都要显示,且仅显示距离最近1辆车的计划到站情况;
任何经过本站线路的车辆离站后,立即更新计划到站情况; 无车辆离站,正常每隔1分钟更新1次计划到站情况;
每天从经过本站点线路最早发车的第一班车发出后,开始发送计划到站信息;
所有经过本站点线路的最后一班车离开本站后,发送当日最后一次信息(每条线路一行,全部显示“**路今日结束营运”)。
5.4.1.3 其他信息发布
其他信息发布功能可以实现车辆编号或特征、发布时间、当前车速、车辆拥堵情况(需要车载设备对客流数据采集的支持)、以及公众服务信息等内容的发布和显示控制;
可以在平台软件根据电子站牌硬件的具体情况,实现按照指定字数自动分行以及字数输入限制;
可以对到站预报信息和其他信息显示时间进行匹配,在不影响到站预报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其他信息的现实。5.4.2 场站显示屏服务
场站显示屏服务为乘客提供信息播报服务,在场站候车时,公众可以通过场站电子显示屏直接获得与乘车相关的重点信息,包括: 1.基本信息:向在站台候车的乘客播发车辆预计发车时间、线路班次、发车时间、车辆牌号、首末班车时间、行车区间、经停站等信息; 2.3.变更信息:线路停运、跨站、改线、延线、交通措施等变更信息; 辅助信息:日期、天气、值班人员、服务热线号码、交通政策法规等信
息。
5.4.3 掌上车辆监控
依托城市公交生产运营数据,可实时提供线路及车辆的运营信息,为公众出行提供参考依据。
5.4.3.1 电子地图浏览
电子地图主要为手势操作,包括平移、放大、缩小、双击等操作,地理信息包括城市、地区、街道、自然景观、公共设施以及学校、企业等日常活动场所。
图:电子地图浏览
5.4.3.2 车辆监控功能
车辆监控功能包括:车辆到站预报、下车提醒、进站提醒、车辆视频
监控、用户登录、天气情况等。
图:车辆实时监控
5.5 系统维护子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维护子系统用于对整个系统底层功能和数据进行维护和管理,主要包括:地图编辑、终端维护、资料维护、系统管理等功能。5.5.1 GIS地图编辑管理
GIS地图编辑主要根据用户需要编辑公交站点、公交线路、电子围栏等信息。电子围栏信息可同步到后台服务,为车辆越界告警提供判断依据。
5.5.1.1 站点信息管理
系统支持手动绘制站点和自动绘制站点两种方式。其中自动汇总站点,即同步后台站点表数据,批量自动生成公交站点对象。
5.5.1.2 线路信息管理
系统支持手动绘制线路和自动绘制线路两种方式。其中自动绘制线路,即根据指定车辆、指定时间段,返回该车的定位信息,筛选指定编号轨迹,自动生成公交线路对象。
图:自动生成公交线路对象
5.5.1.3 电子围栏信息管理
电子围栏数据分为两种类型,即线型电子围栏和面型电子围栏。结合公交运营实际需要,电子围栏告警主要分为线路偏航告警和区域进出告警两种。线路偏航告警主要监控指定线路下所有车辆,当车辆偏离公交运营线路即可告警;区域进出告警主要可指定区域,如限行区域等,监控车辆进入和离开此区域都可产生告警。
5.5.2 终端维护
5.5.2.1 报站文件制作
报站文件制作工具可以实现车载设备报站文件制作功能。主要功能包括站点信息配置、服务用语配置、公共信息配置等功能。
图:报站文件制作
5.5.2.2 终端远程升级
1.支持远程站点信息配置、服务用语配置、限速设置、修改IP地址等功能。
2.支持升级车载终端软件、升级报站文件、等功能。
5.5.3 资料维护子系统
5.5.3.1 车辆技术档案管理
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统计等功能。并预留了和别的管理系统的接口。
5.5.3.2 车载设备资料管理
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统计等功能。
5.5.3.3 线路基础资料管理
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统计等功能。并预留了和别的管理系统的接口。
5.5.3.4 公司基础资料管理
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统计等功能。并预留了和别的管理系统的接口。
5.5.3.5 人员基础资料管理
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统计等功能。并预留了和别的管理系统的接口。
5.5.4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整个系统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没有系统管理,整个系统就是静态的,交通信息无法调整,业务无法增添,系统管理是其他子系统和功能实现的基础,主要功能如下:
5.5.4.1 用户基本信息
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统计等功能。并预留和其他管理系统接口。
5.5.4.2 权限管理模块
用于系统维护,由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的权限进行修改。系统可分为系统管理员、企业管理员、监控员、调度员等角色,每个角色可分配一定的权限和管理范围。
5.5.4.3 安全管理
通过一定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防止非法侵入。包括授权设施、访问控制、加密及密钥管理、认证、安全日志记录等。
中心对所有的操作员都要进行注册分级管理,对值班人员身份进行区分,达到相应的保密。
5.5.4.4 数据管理
包括数据备份、恢复及数据验证等功能
5.5.4.5 远程自动升级
城市信息平台 篇3
中国电信浙江公司总经理张新建说,浙江的农村宽带普及率高,农民对信息需求大,信息化应用服务走在全国前列。他认为,农村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农民又是独立的经济主体,互联网是农民沟通外界、买卖产品和进行信息沟通的非常便捷、没有边界的平台,信息化的新农村将是中国互联网第三浪出现的地方之一。
农村信息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但是浙江的农村信息化之路究竟如何走才符合科学发展观?近年来,中国电信浙江公司在大力实施企业转型的同时,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今年,与国内电子商务领军企业网盛生意宝合作,以“三纵一横”模式,用低成本甚至免费的方式把城市信息化成熟技术与应用平移到农村成为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的一大胆创新。
所谓“三纵一横”,即以农村政务、商务、服务为纵,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横,把农村的乡镇政务、农民的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相应的信息服务,经过资源整合,以互联网的方式构建一个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政务、商务、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今年6月,时代先锋网农村版——“浙江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上线。该平台按照“三纵一横”模式设计,依托党员远程教育推动“纵向”资源整合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横向”的网格化乡镇子平台推动信息服务下乡入村。该平台对外实现了浙江省内各个村的网站和域名访问等功能;对内实现了村务管理系统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同时,农民可通过农民信箱咨询专家、发布信息,利用信用和物流体系,实现端到端的电子商务。
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斯鑫良,副省长茅临生等领导对该平台探索整合远程教育资源、深化学用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三纵一横”的架构模式,将城市的经营管理方式嫁接到农村,同时又植入了农村独特的生活和经营方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浙江农村对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及应用有较大的需求。由于信息化工作的迅速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和系统相应的建设了自己专业线或行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但这些系统最后都汇聚到乡镇这一级政府的平台上,由此导致很多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平台的重复、交叉甚至冲突。为此,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正在被浙江农村广为关注。
而在此前,由于农村发展和管理的需求,中国电信浙江公司通过与当地基层政府的合作,开发建设了一批区域性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在当地乡镇得到了良好应用。金华车客中心社区管辖当地14个行政村,近10万人口。据金东区朱明宏副区长介绍,他们在推广信息化的时候,比较注重信息化对于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外来人员管理上的应用。目前,这个中心社区为所辖行政村的村民提供一张“一卡通”,即把对农民的服务、管理整合到一张“一卡通”上,让农民通过“一卡通”实现在电子阅览室免费上网、在医疗室免费看病、提供劳务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作为全国500强乡镇之一的萧山临浦镇2007年出资254万元,与电信部门一起构建了一张集政务、商务、警务、日常生活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这在浙江省的小城镇里尚属首家。衢州市去年以来,探索整合农技110网络等资源,建立了全市远程教育服务体系,打造了服务“三农”的综合平台,不仅发布各类信息约7.09万条,接受网络咨询和专家咨询约13.9万人次,还进行网上招商、订单、网上促销共成交1.25亿元左右。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分析与设计 篇4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数据分析服务,数据库,功能结构
现代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并且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纷纷抢滩我国的物流市场,以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
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极大地推动现代物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1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要求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互连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帮助用户及物流企业有效沟通、整合资源,促进物流业和城市经济发展[1]。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对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发布等,将信息转变成规范可用的信息,为用户提供物流信息服务,实现货物跟踪、在线交易、车辆路径优化等功能[2]。
通过分析物流信息平台应具备的特点及城市物流信息需求特征,城市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具备三大功能:管理发布服务功能、平台基本功能和平台辅助功能[3]。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2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逻辑模型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行需要必要的支撑,如良好的物理层和支撑平台。在物理层,畅通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是信息平台运行的基础。可信的基础设施、优化的TCP/IP协议以及客户终端应用支撑共同构成信息平台的支撑平台来保障其运行[4]。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行需要各个层面的有效配合才能为第三方提供良好的服务[5]。城市物流信息平台逻辑模型如图2所示。
3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和逻辑结构,设计出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共设置了13个子系统:物流信息发布服务子系统、物流信息处理子系统、平台综合运行管理子系统、物流信息传输子系统、物流信息采集子系统、物流信息管理子系统、库存优化子系统、物流信息查询子系统、金融服务子系统、货物跟踪子系统、车辆路径辅助决策子系统、会员服务子系统、物流业务在线交易子系统[6]。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查询、管理、库存优化等功能,平台上的数据可以为客户所共享,平台也可以为用户提供金融保险等服务[7]。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与许多部门产生关联,因此需要得到各个相关部门的支持,如城市交通管理部门、银行系统、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物流企业、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部门、民航部门、公路部门、港口码头、保险公司、气象部门、税务部门、海关部门等。通过这些部门协同合作,平台可以提供用户想要的数据、方便用户使用、办理相关业务等,而这些部门与机构也能从信息平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将城市各物流相关行业连接起来,还可以向政府宏观调控部门以及物流行业协会及时提供数据,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进行宏观调控[8]。
4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软硬件设计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软硬件设计应符合平台的功能需求,因此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软硬件应具备的功能如表1所示。
根据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软硬件应当具备的功能,则软硬件的设计如表2所示。
5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服务框架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了数据分析服务,它的数据分析服务框架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
数据分析服务构架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服务,它可以根据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管理,使分析得来的数据成为决策支持对象,并最终满足平台用户数据分析需求[9]。城市物流信息平台上的数据分析服务包括城市历年物流业发展数据,以及经济发展数据,通过平台的数据库存储的历年数据,可以准确预测物流需求,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政策提供依据。此外,通过数据分析,企业用户也可以得知物流需求状况,并制定新的决策。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数据库由历史数据库、融合数据库和共享信息数据库三个子数据库构成。数据库的支持除了能够满足用户的查询、处理等功能之外,还可以实现深入的数据挖掘功能。此外,用户还可以告知平台管理者其功能需求,平台管理者也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平台功能。
6 结论
本文在分析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框架设计,提出了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软硬件和数据分析服务框架结构。但是如何在总体体系结构下探讨一种可行的建设机制以确保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稳定运行以及安全技术是必须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智莹.基于Web Services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2(1):75-77.
[2]张洁.构建区域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0(12):65-68.
[3]陈珊.电子商务环境下虚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1):32-35.
[4]赵爽.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建设研究[J].情报探索,2010(8):57-60.
[5]刘晓艳,张君英.建立和发展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探讨[J].物流科技,2011(5):78-82.
[6]张帆,肖锋.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广场,2009(8):54-57.
[7]吴鼎新.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框架构建研究[J].现代商业,2007(6):12-17.
[8]赵英姝.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研究[J].中国市场,2007(6):41-44.
城市信息平台 篇5
“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
2013年第一季度工作报告
智慧城市项目管理办公室
2013年4月25日
目录
一、智慧城市项目2012年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二、智慧城市项目2013年工作要点和计划安排报告
三、智慧城市项目相关调整建议
材料1:
2012年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在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司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的正确领导下,在智慧城市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统筹管理和协调下,在各课题承担单位和示范工程单位大力支持下,全体研究人员分工协作、集智攻关,基本圆满完成2012年既定目标,项目实施第一年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为2013年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项目从组织管理、项目顶层设计、各课题任务攻关和经费规范使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总体情况(经费待修)
“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于5月10日获得科学技术部办公厅批复,7月20日通过项目(课题)实施方案论证,各课题研究工作全面展开。9月2日项目牵头单位发文正式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11月9日正式发布《“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了项目实施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
截止2013年第一季度,本项目财政专项经费共到位999万元,自筹经费到位1,183.64万元,财政经费总支出 6,213,875.89元,自筹经费总支出9,118,142.86元。其中:课题一财政经费到位184万元,无自筹经费,财政经费支出5,420,061.53元。课题二财政经费到位97万元,无自筹经费,财政经费支出960,720.68元。课题三财政经费到位98万元,自筹经费到位733.56万元,财政经费支出582,800.00元,自筹经费支出7,335,600.00元。课题四财政经费到位106万元,无自筹经费,财政经费支出741,400.00元。课题五财政经费到位139万元,自筹经费到位60.08万元,财政经费支出381745.08元,自筹经费支出600,800.00元。课题六财政经费到位95万元,无自筹经费,财政经费支出403,441.45元。课题七财政经费到位280万元,自筹经费到位390万元,财政经费支出1,560,288.32元,自筹经费支出1,181,742.86元。
9月21-22日,项目管理办公室在武汉召开了“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2012项目总体研讨会,在项目顶层设计、技术路线和课题成果对接等方面进一步统一了思想。2013年4月9日,项目管理办公室就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与业务应用系统技术对接召开了专题技术研讨会,进一步明确各分系统之间的关系。
12月13-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在上海组织召开了“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2012监督检查会议,检验了项目(课 题)的任务执行、经费执行和组织管理三条主线工作开展情况。任务专家及时修正了项目总体和课题分系统研究偏差;财务专家对各课题经费使用规范性做了检查,在各课题单位财务人员参加部科技司统一组织的财务培训会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细致的讲解;各课题就课题组织实施管理经验,以及课题与项目管理办公室协同管理等方面做了深入的交流,提出了不少好的管理经验和措施,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开展了软件科研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取得了阶段成果并在2013年第一季度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实践。
二、各课题研究进展及阶段成果
(一)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软件分系统 2012年底,完成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第一版本原型系统研发,完成地名智能定位、GPS导航定位、视频集成等接口研发并测试,完成建模信息模型(BIM)集成研发和集成测试,形成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相关标准规范草案初稿。2013年初,对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子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子系统、时空信息承载服务子系统、平台门户子系统等进行了重点研发和集成。
(二)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分系统
2012年底,强化面向智慧城市管理的地理信息数据仓库总体设计,完成城市多维数据资源管理、城市地理信息数据整合与转换、应用构建、配臵管理4个子系统的原型系统研 发并进行集成测试,形成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数据仓库技术标准规范初稿。2013年初,对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交换和产品制作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论证,并形成用于指导下一步系统研发的设计文档。
(三)智慧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管理分系统
2012年底,完成韶关市规划局、韶关市城建档案馆和韶关市代建局等示范相关用户的需求调研和分析,完成韶关市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原型框架构建。2013年初,继续深入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实现三维建筑模型批量自动化构建,基本开发完成重要公共设施选址规划、建筑物合法性凭证参考、道路通达性分析等功能模块。在韶关开展了城市建设综合信息数字化加工等工作,为后期示范系统的建设奠定了数据基础。
(四)城市停车诱导和泊位管理便民服务分系统 2012年底,完成城市停车诱导和泊位管理便民服务信息原型系统开发研究报告,完成城市停车诱导和泊位管理便民服务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完成停车指数评价体系标准研究报告初稿,发表论文1篇。2013年初,基本建立城市停车诱导和泊位管理WEB电子地图检索框架,对即将建设的五棵松大型停车楼项目采用的智能停车技术方式以及北京市区的交通拥堵和车位智能化管理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五)城市居民智慧出行服务分系统 2012年底,完成北京市上地智慧出行示范区的实地调研工作,完成数据集成整合与分析挖掘平台的构建,完成北京上地居民出行基础数据库的总体框架设计和长时段典型人群出行调查子数据库基础数据收集,发表论文4篇。2013年初,完成北京上地居民出行基础数据库中交通网络、市政数据的采集;完成个人时空出行分析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框架设计和海量时空数据挖掘工具研发。
(六)智慧社区民生服务分系统
2012年底,完成了智慧社区居家智慧养老调研报告和智慧社区民生服务系统需求设计书,完成基于实有人口数据库和社区地理信息库的构建,实现跨社区物业、社区医院、民政管理等部门的社区信息资源的统一数据中心建设和社区服务协同调度机制建立,并研发个人健康网关、智能家庭网关、跌倒检测地毯等多种信息终端,完成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香花桥小区示范的广域网和智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并逐户进行家庭内部网络改造和相关设备的部署,取得5项发明专利。2013年初,完成了一批应用于养老环境的、具有泛在化和非干预特性的物联网终端试制,包括“跌倒检测地毯”75套、“睡眠质量传感设备”70套、“智能门锁”24套,在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香花桥小区开展了“幸福养老”典型业务36户试点,“城市安全”22户试点。
(七)公共住房与保障对象智能撮合分系统 2012年底,完成黄石公共住房保障体系、公共住房公平分配、保障对象信息等需求调研和数据收集,完成智能撮合分系统前期公共住房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部分的开发,完成公共住房信息库和保障对象信息库的集成和上线,发表论文2篇。2013年初,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共同探讨需求识别算法和智能匹配算法的研究,完成对黄石市保障用户第一次满意度调查和影响满意度因素的初步研究,并完成需求识别算法和智能匹配算法的雏形方案,学术论文1篇已录用,1篇审核中。
(八)智慧街道公共服务分系统
2012年底,完成智慧街道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总体设计、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物联网智能感知与接入技术、智慧城市管理物联网体系架构研究与物联网智能感知技术、两代继承性编码方法、基于TGC的智慧街道物联网数据处理与交换技术等研究报告,完成TGC通用标识编码技术行业标准规范初稿,完成TGC通用标识编码管理系统及万物网系统的集成、测试和部署,取得软件著作权1项。2013年初,完成智慧街道精细化管理业务子系统、社区安全预警及管理子系统、TGC通用业务子系统的开发、测试、部署和联调,完成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物联网接入系统需求分析及详细实施方案,发表论文2篇。材料2:
2013年工作要点和计划安排
2013年是“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实施最为关键的一年,各课题任务进入深化研究阶段,组织实施进入“各分系统研发、集成测试、示范落地”同步开展的新阶段。
一、工作目标
根据“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总体实施进度的安排,依据各课题任务书中2013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考核指标的要求,加强项目总体设计和技术协调,加快各项研究,加大系统集成力度,确保示范工程落地。进一步加强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与任务进度的匹配度。
二、工作要点与计划安排
(一)项目总体集成
从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专家委员会和各课题抽调专人,组成项目总体集成技术小组。6月基本完成各课题应用示范软件和数据库阶段研究成果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集中部署;7月项目总体集成取得阶段成果,形成项目总体演示汇报方案;10月落实项目各示范工程落地具体方案;12月形成示范落地典型案例。
(二)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软件分系统 4月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对BIM数据的兼容;5月进一步提高BIM数据的加载效率;6月完善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视频开发接口;7月完善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GPS开发接口;7-12月协助课题单位开展应用示范工作,完成支撑示范工程的应用接口扩展。
(三)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分系统
深化面向智慧城市管理的地理信息数据仓库原型系统设计,完成剩余子系统的设计工作。7月完成城市地理信息产品制作子系统的研发;9月完成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交换子系统的研发;10月份完成对原型系统的集成测试以及第三方测试工作;12月落实北京市示范应用工程相关工作。
(四)智慧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管理分系统
4月完成智慧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管理分系统主要功能组件的原型系统开发;5月基于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并在韶关市开展示范,制订相关标准化方案;6月完成应用示范系统开发设计和数据管理与交换方案设计;12月完成韶关示范工程建设。
(五)城市停车诱导和泊位管理便民服务分系统 2月完成泊位传感器的研发;3月完成WEB电子地图检索模式发布动态数据的研究;4月完成应用示范系统设计研究报告,各功能组件初步设计报告一份;5月完成信息原型 系统一套;8月完成停车场泊位数据采集和接口标准草案一份;12月完成示范工程的具体方案。
(六)城市居民智慧出行服务分系统
5月根据课题研究需求补充、完善海量时空数据挖掘工具功能;8月完成上地-清河居民出行行为特征研究;10月完成上地-清河居民日常行为规律研究;11月完成上地-清河居民出行模拟研究,完成基于个人时空出行分析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12月撰写居民出行行为时空模式与决策分析研究报告,完成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平台软件著作权申请、海量时空数据挖掘工具软件著作权申请、交通规划与分析软件著作权申请。
(七)智慧社区民生服务分系统
2月完成上海长宁香花街道全覆盖,在独居老人家安装跌倒检测地毯和床垫式生命监测仪,使用智慧社区民生服务系统进行照看服务,进入系统试点工作;6月完成系统试点过程中问题的整理与解决,为更大规模的试点做好准备工作;9月完成与公共信息平台对接方案的讨论及初步开发完成工作;12月完成系统对接及产品化打包解决方案。
(八)公共住房与保障对象智能撮合分系统
2013年主要任务是完成需求识别和智能算法的研制、开发和集成,目前工作仍处在算法研制阶段。计划本7月完成该算法的开发,10月完成与前期业务管理系统的集成,12月完成软件著作权的申请。
(九)智慧街道公共服务分系统
3月完成智慧街道精细化管理业务系统以及社区安全预警及管理系统的开发,完成2篇论文的发表;6月完成TGC通用业务系统的开发,完成2项专利的申请以及3篇论文的发表;9月完成TGC公共数据交换系统、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物联网接入系统以及公共场所消防安全预警系统的开发,完成3项软件著作权的申请;12月完成智慧街道公共服务系统、空巢老人远程健康监测及管理系统以及残疾人安全预警系统的开发,并进行集成整合,形成完整的智慧城市应用集成系统和智慧民生服务系统。
三、主要措施
2013年是项目组织实施的关键一年,按照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司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的决策部署,项目管理办公室将重点在进度节点控制、系统集成测试、示范工程质量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一)加强统筹协调
针对项目组织实施进入“各分系统研发、集成测试、示范落地”同步开展阶段的特点,着眼“示范工程出亮点”,加强各课题间的工作协调,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分系统和各业务应用分系统之间的集成。进一步强化日常工作调度和协调机制建立,确保项目各分系统协同推进。
(二)注重节点控制
项目管理办公室以季度为节点,加强对各课题任务研究进度和经费执行规范度控制,加强课题间协同推进;课题牵头单位以月度为节点,加强课题内部组织管理和分系统集成。
(三)规范组织管理
进一步加强项目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加强计划和预算执行,确保经费合规使用、项目实施管理规范,争取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经费过半”目标。
在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司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信通过各课题单位的齐心努力,一定能够全面完成好各项工作。材料3:
相关调整建议
本项目第五课题“智慧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实施期间,由于课题参与单位长宁区信息中心无法按规定执行预算,导致专项经费无法下拨,拖延示范工程建设,课题经费执行缓慢。针对该情况,经课题组拟更换课题参与单位,建议由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承担智慧社区应用示范任务。
城市信息平台 篇6
文■白银市常务副市长 齐永刚
白银因矿设企、因企建市,是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也是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甘肃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的构建“一代三片区”产业承接发展布局的主要片区,重点承接发展有色冶金、新材料、化工、能源、新型建材等产业,构建和延伸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先进高载能、陶瓷建材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我市作为一个以有色金属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老工业基地,曾因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取得过辉煌成就,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随着主导资源的枯竭,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日趋加大。如何实现城市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加快白银工业集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园区循环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们立足市情实际,抢抓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机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点,着力打造“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循环发展平台,强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循环跨越发展。
一、抓规划、谋长远,园区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
发展抓项目,根本抓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先后编制实施白银工业集中区规划、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有色金属(稀土)深加工及新材料、化工、能源及先进高载能三个千亿元循环经济产业链规划等30多项规划。规划循环经济项目265个,投资规模1377亿元;共有21个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层面,投资规模达到770亿元,占国务院批复甘肃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投资规模的36%。按照错位发展、集约发展的原则,依托产业墓础和资源条件,规划建设以白银国家高新区为龙头,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会宁、正路工业园在内,总面积340平方公里的“一区六园”工业集中区循环发展格局,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产业链延伸耦合、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污染集中治理、基础设施完善、废物交换平台和产业技术研发孵化等方面打造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发展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其中白银高新区(含银东工业园)规划面积116. 8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医药及医疗器械、装备制造业;银东工业园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化工及精细化工、再生资源等产业;银西工业园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食品药品加工、仓储物流、商贸服务;刘川工业园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稀土新材料及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工业品仓储物流业;平川工业园规划面积20.0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陶瓷工业、农畜产品加工、矿用设备制造;正路工业园规划面积62.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非金属矿物制品、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业;会宁工业园规划面积9.5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和商贸物流业。同时规划建设“园中园”,在刘川工业园规划建设稀土新材料产业园,液晶玻璃用高性能稀土抛光粉等项目建成投产;在高新区规划建设生物经济园,发展以生物医药、生物酶、生物发酵为主的生物制品产业;在银东工业圈规划建设西北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正在建设报废汽车、废旧农机拆解等生产线,打造辐射甘、青、宁等周边地区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
二、抓基础、拓空间,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白银工业集中区空间组合条件好,大部分属于荒山丘陵,利于平整。我们按照轴线延伸、板块聚集、增容扩区的总体思路,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累积开发低丘缓坡荒滩等国有未利用土地82. 46平方公里,积极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亚行贷款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网络。建设银光公司与刘化公司之间硝酸和污水输送管线,银光公司与中鑫石化公司之间甲苯、二甲苯输送管线,刘化公司与白银热电公司蒸汽、脱盐水、液氨输送管线,银光公司延伸到中鑫石化公司和刘化公司铁路专用线等配套设施,着力构建物质交换系统,不断完善园区内主要企业之间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交换通道,提高中间产品的运输安全性和快捷性,同时大力推进园区公共交通、电力电信、给排水、环卫、供热、供气,通信、通路、排污、绿化、亮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目前“一区六园”已入驻企业269家,从业人员达到3. 4万人,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44亿元、增加值18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基本形成了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稀土)、建材陶瓷、资源综合利用等六大产业,已成为白银重点项目投资的密集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区。
三、抓招商、延链条,园区循环产业集聚发展
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这一核心,按照科学建链、适当延链、合理补链的要求,以承接产业转移和点对点招商引资为重点,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河北、新疆等省市加大合作交流、积极引进重点项目,注重打通、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有色金属(稀土)深加工及新材料、化工、能源及先进高载能3个千亿元循环经济产业链和陶瓷建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4个百亿元循环经济产业的“3+4”产业集群、先后引进投资项目534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9. 32亿元,重庆10万吨重铬酸钠、山东高性能动力电容电池等项目落户园区。白银神龙航空科技公司与德国合作建设通用飞机发动机生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6.6亿元;引进海南中水路桥公司建设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四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总投资8.8亿元。围绕重要节点企业布局上下游关联企业,通过对园区有色金属(稀土)、化工等现有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等循环化改造,将上游企业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游企业的投入原料,构建企业内部、企业间循环外济产业链、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构建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核心企业关联共生、产业链上下游无缝对接的循环型体系,初步形成了和兰州新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空间发展格局。有色金属(稀土)产业形成了以白银有色集团、华鹭铝业、甘肃稀土、扎布耶锂业公司为主要节点的有色金属(稀土)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化工产业形成了以银光集团、刘化集团、北方三泰、阳明化工、中鑫石化、东方钛业等企业为主要节点的循环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以杰康诺集团、东方瓜园公司为主的循环产业链;陶瓷建村产业形成了以银光双银、金奇化工、甘肃双赢、金龙公司为主的循环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形成以白银三峰文船公司生活垃圾发电、甘肃长盛公司废旧汽车回收拆解、甘肃新天际钢铁公司废钢材回收利用、靖煤公司热电联产为主的循环产业链。我们正在谋划1200万吨煤炭(转化)—40亿立方煤制天然气—30万吨合成氨—20万吨TDI(新建10万吨)大型煤气化—氢化—硝化—光化产业布局、刘化公司原料由天燃气源头改为煤炭源头,先期启动13.5亿立方煤制天燃气项目,投资60亿元,年用煤400万吨,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抓项目、保增长,园区发展势头明显增强
2014年,园区在建项目36项,总投资89.4亿元。1—8月,完成工业总产值426. 91亿元,同比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143. 52亿元,同比增长2 0.13%。刘化集团年产15万吨硝酸生产项目、总投资6.68亿元,完成投资5亿元;甘肃凯斯瓷业高档墙地砖项目,总投资30亿元,完成投资1.6亿元,已建成2条生产线;甘肃寿鹿山水泥公司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总投资5.7亿元,完成投资4.5亿元;甘肃尚德电机年产30万台KW高压三相交流电动机及再制造项目,总投资1亿元,完成投资1.18亿元;甘肃中鑫石化公司年产5万吨甲苯、5万吨二甲苯等石化装置项目,总投资1.6亿元,完成投资1.5亿元;白银市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30.1亿元,完成投资8.69亿元,建成后年可提供1000万平米供热,取代市区170台燃烧锅炉;白银晋江福源食品公司(银西)食品生产项目,总投资2 0.2亿元,完成投资0.4亿元。同时引进重点企业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了生产节能降耗设备的尚德电机和威力能源公司,生产建筑节能产品的银光双银公司和金奇化工公司,生产风力发电设备的中科宇能公司、中凯新能源公司,生产新型节能电池材料的扎布耶锂业公司、石火科技公司,打造西部可再生能源与节能、生态环保产业的研发、制造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五、抓试点、调结构,园区循环化改造稳步推进
2011年11月,白银高新区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共确定循环化改造项目35个,总投资59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29个,完成投资25. 53亿元,其中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器建设、正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酵法生产谷胱甘肽原料及废弃物综合利用、银光双银安装防腐有限公司利用工业废渣年产1. 62亿块蒸压标准砖生产线等1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通过园区循环化改造,有效改进了企业落后生产工艺,提升了产业关联度,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同时也提升了园区对项目的支撑和服务能力,优化了投资环境,确保了园区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2013年,园区万元GDP能耗下降至2.4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水耗下降至24.65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92.0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1.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排放强度逐年递减。银西工业园和平川工业园两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正在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有序推进,重点实施关键补链延链、原材料精深加工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面完成循环化改造任务。
六、抓科技、促创新,园区技术支撑作用凸显
目前园区已拥有镍氢动力电容电池制造,气动硫化塔连续液相氧化法生产重铬酸钠、垂直起降旋翼式无人机发动机生产、配电级超导变电、风电叶片制造、籽瓜全利用等12项国内唯一的技术(专利)成果,拥有co2热泵中央供热、弹性盖板纺织针布生产、隐形眼镜生产、白银炼铜法、湿法炼锌工艺等11项国内同行业代表性技术。累计申请专利257项,获得专利授权205项。省科技厅与白银市政府合作建设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71.2万平方米,预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51亿元,分为生物医药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装备产业园,企业全部入驻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0亿元,带动5000余人就业。一期生物医药中间体产业园建成5万平方米,已入孵企业82家,开发项目106项,拥有专利149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二期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面积7.5万平方米,白银神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白银长青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8个高科技项目入驻研发和生产,拥有专利21项;三期新材料产业园投资6. 5亿元,建设面积28. 7万平方米;四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投资8. 8亿元,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如果我们能够在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实现三年孵化中小企业200多个,就能推动白银高新区进一步形成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集约高效的循环经济发展园区。在高新区建成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被列入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工程成果,白银高新区获批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七、抓融资、促服务,园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信息平台 篇7
停车场数据采集原则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统一规范;联合共建、互联互通”。
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由于全市停车场数量众多, 所采用的停车场系统也各不相同, 而且还有新的停车场陆续建设, 建设规模不宜一次到位, 应做好统筹规划工作, 制订可行的建设总体方案。同时, 为了有效发挥作用, 应采取边建设、边使用的分步实施方法。
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标准是建设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的基本要求, 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采集的前提。要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规划和设计, 严格遵循有关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规定及建设规范。
联合共建、互联互通:在建设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和停车场业业的积极性, 坚持联合共建的原则, 实现互联互通、促进最广泛的停车场数据采集。
二、停车场数据采集的内容
由于各个停车场系统的厂家不同、业主不同, 能够提供的数据内容也各不相同, 下面按基础数据及实时动态数据来分类和规范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的采集内容, 对各个停车场按其中实际可提供内容进行采集。
基础信息数据:内容包括停车场编号、停车场名称、停车场位置、开发商及联系方式、物业管理及联系方式、地址、道路、停车场类型、收费标准、营业时间、地下车位数、地面车位数、独立车位数、总泊位数、停车场各出入口情况、出入口限高、是否可停大型机动车等有关停车场静态信息数据。地下停车场的人防参数、紧急预案。
停车场车位动态信息:内容包括:日期、时间、停车场编号、停车场名称、总泊位数、可停空车位数、已停车数、已预订固定车位数等动态停车信息。
三、系统架构
城市停车信息子平台作为城市交通信息公共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通过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从各个停车场获得即时的停车信息, 为有关政府部门提供数据分析、数据共享、应用开发、技术支撑等服务, 以辅助政府部门的规划和管理;第二, 通过停车数据采集平台面向停车场地设施运营方提供有关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 以信息技术手段, 提高停车场地设施的管理、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率;第三, 面向社会大众, 通过多种发布、查询方式, 提供日益全面的交通出行信息, 便利出行。
四、停车场系统分析
目前大多停车场系统主要由前端收费及控制系统、后台管理服务器组成, 而前端收费及控制系统主要有收费主机、出入口控制机、摄像机、电动栏杆、环形线圈等设备, 有些小型停车场可不配备后台管理服务器, 而是前端收费主机直接做管理主机使用。
因此停车场的数据一般在后台管理服务器的数据库存储, 或者直接在前端收费主机上存储, 因此停车场的数据采集也是与各个后台管理服务器实现数据对接为最佳方案, 针对各个停车场的现状及获取数据可能性、准确性, 特设计如下采集方案。
五、停车场数据采集方案
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的采集目标是能够针对全市的停车场进行静动态数据采集, 而全市的停车场数量众多, 有些属于政府建设, 有些属于业主自主建设, 因此应考虑选择前端采集投入低廉、维护方便、停车场业主比较容易接受的数据方式。
考虑数据的统一性及易维护性, 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应建立标准的停车场数据采集接口, 来接收各个停车场数据。这对于新建的或厂家提供相应技术服务的停车场系统来说, 可以按照采集平台的标准数据采集接口改造停车场系统数据接口;但是对于旧有的、厂家不提供相应技术服务的停车场系统, 就不能简单的强制要求停车场业主按采集平台的标准来改造原有的停车场系统。因此针对这些问题, 以及对市场现有的停车场系统分析, 分析采用如下的停车场数据采集方式:
1、标准数据接口规范
新建的停车场业主必须按照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的标准数据接口来要求停车场系统厂家进行接口改造, 否则必须更换符合要求的停车场系统厂家。有条件的停车场业主按照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的标准数据接口来要求停车场系统厂家进行接口改造。现在的互联网比较普遍, 基本上大多的停车场已经可以接入互联网, 因此最普遍的方式选用互联网的通信方式接入停车场采集平台。有些停车场尚未接入互联网, 或者布线比较复杂, 可以采用GPRS等无线的通信方式接入。
2、停车场系统数据库获取
对于厂家无法提供接口改造的停车场系统, 由于各个停车场系统可能运行在不同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平台环境下, 并且采用不同的语言和软件技术进行实现。因此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提供数据采集模块, 该模块通过数据库提取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停车信息, 并按照采集平台规范的格式及协议进行标准化转换, 从而实现采集平台与各个停车场系统的数据对接。这种方式各个停车场系统几乎不需任何修改, 技术实现较为容易, 维护也相对简单, 并支持远程升级, 停车场业主也更容易接受这种方案。现在很多停车场还没办法做到每个停车位的检测, 一般通用的还是在进出口安装车辆检测设备检测车辆进出状况。由于进出口的复杂性, 仅通过车感器的车位检测, 很难保证停车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以上方式都无法获取, 又需要采集的停车场, 可以选用可采集抬杆数据的前端采集设备, 该设备可直接获取抬杆数据, 并将其按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的标准转化, 通过可行的通信方式与采集平台数据对接。
而基本上一次抬落杆可确定为一次车辆的进出, 因此采用抬杆数据的采集来绑定停车数量可确保一定的准确性。当然不管任何采集方式, 都无法完全确保数据长期的准确性, 因此平台还需要提供远程人工数据校准服务, 定期对数据进行校准。同时可通过可行的通信方式与采集平台数据对接。
六、平台的安全保障
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的安全保障直接影响到整个交通信息公共平台的正常运转, 由于停车信息采集的通信方式种类各一, 甚至有些通过公网的方式通信, 因此采用严厉的安全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采用严格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等物理措施, 保障平台关键设备的稳定运行;
2、采用安全检测技术来实时检查进出网络的数据流, 动态防范各种来自内外网络的恶意攻击;
3、采用访问控制技术防范来自不安全网络或不信任域的非法访问或非授权问;
4、采用数据加密、认证技术防范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呗非法窃取, 并通过认证技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
5、通过防病毒产品及技术实时监测进入网络或主机的数据, 防范病毒对网络或主机的侵害;
6、采用网络备份与恢复系统, 实现数据库的安全存储及灾难恢复。
七、结束语
停车数据采集是停车信息子平台的核心与关键, 通过这样一个采集平台, 才可能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空间的交通信息发布系统, 为出行车辆提供方便及时的参考信息, 让每一个出行者主动自觉地优化行驶路径, 使城市的交通流分布达到最优化。本方案构建的城市停车场采集平台具有系统构建简单、前端投入成本低廉、应用技术成熟可靠、数据采集准确率高、维护方便快捷等特点, 具有向全国推广的前景, 必将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摘要:随着城市快速化发展, 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 停车场资源日显紧缺。同时有些停车场有处于空置状态。本文基于信息数据采集平台建立停车场数据采集平台, 提供一个统一的、可供各个停车场系统容易调用的接口, 在交通信息网络互联的前提下, 保证停车信息数据的提取。能够实时提取各个停车场的车位状态, 为车主提供即时信息, 以方便车主进行停车。
关键词:信息采集,停车管理,数据接口
参考文献
[1]刘照恒, 王波.先进的停车信息系统研究.山西科技.2005 (2)
城市信息平台 篇8
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予社会的空前的资源整合和计算能力, 信息化的特征正在逐渐由数字化向智能化发生转变, 各种具有智能意义的应用和服务逐渐诞生, 智能化解决方案日益成为各行业的选择, 智能化对全局性和协同性的要求, 都呼唤具有整合计算能力、整体资源调配能力和开放应用运营能力的城市综合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说“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应运而生, 那么云计算将是“智慧城市”的一片智慧沃土, 为城市信息化提供高效、绿色、灵活、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综合平台, 孕育各种丰富多彩的智慧应用。
国内云计算发展风起云涌
云计算在中国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应用阶段, 基本上还处在Iaa S建设阶段, Paa S和Saa S的市场还很小, 云计算产业生态链正在构建过程中。各个服务商正在进行技术储备和概念推广, 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尚在尝试中, 用户对云计算认知度仍然较低, 成功案例较少, 应用落地成为当前最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 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圈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推动云计算的发展也成为各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主管部门2011年以及“十二五”工作重点。
在国内, 云计算同样引起了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行业内的高度关注,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云计算已经成为重要的关键词。更有许多企业已经先行一步, 进入到实践阶段。
2011年, 中国电信正式对外发布天翼云计算战略、品牌及解决方案, 计划于2012年正式推出云主机、云存储等系列天翼云计算产品。中国电信是国内首家对外发布云计算战略及解决方案的运营商。基于“新三者”战略定位, 中国电信进军云计算领域, 依托网络运营实力, 致力于成为亚太领先的云基础服务提供者。
中国移动推出“大云”计划, 该计划打造的云基础设施不仅为其自身IT支撑系统服务, 而且将能够满足对外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和服务的需求。
中国联通提出“互联云”这个概念。通过“互联云”, 打造一个第三代互联网络基础架构。这个基础架构是一个集成了硬件、软件、网络、应用和服务的综合性的平台。
Saa S领域的知名企业八百客通过云平台为众多企业提供企业管理软件, 成为CRM等领域增长最快的厂商。
在安全领域, 趋势科技率先提出云安全的概念, 将与病毒特征码、垃圾信件、恶意代码URL等资源放在互联网上的计算云当中, 从而实现“主动防御”的目标。紧接着, 各主要安全厂商都已经推出了云安全解决方案。
广东电子研究院基于龙芯和曙光等技术, 建成国内首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 并与东莞当地产业密切结合, 开展了Saa S云、教育云、动漫云、云制造等应用, “云产业”初见雏形。
随着宽带网络的不断提速、人们对云计算认识的不断普及, 云计算建设的完善和商业用户案例日益丰富, 未来五年将是云计算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时期。
三层架构以综合平台为核心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解决城市病的重要举措之一, 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相比传统概念上的城市信息化, “智慧城市”更强调高速的协作能力和反馈能力, 强调海量数据基础上的快速反应, 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智慧城市三层架构由泛在网络、综合平台、智慧应用组成 (如图1所示) :第一层是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的城市信息化泛在网络, 是助力现代化城市建设, 打造“智慧城市”极速通达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智慧大道”。第二层是具有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云计算综合平台, 是城市信息化的“智慧沃土”。第三层是融入城市各类服务的智慧应用, 是深化城市和谐发展、提升人性化城市服务, 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智慧之花”。
泛在网络即广泛存在的网络, 帮助我们实现任何时间 (Anytime) 、任何地点 (Any-where) 、任何人 (Anyone) 、任何物 (Anything) 的“4A”信息服务。
智慧城市将以城市光纤网络和无线宽带 (3G/4G Wi-Fi) 为重要网络基础, 构建其城市“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信息高速公路, 它是把物理世界纳入信息化秩序的触角与神经, 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提供随时随地的宽带网络能力。泛在网络将连接城市的每个“细胞”, 构筑信息化城市的智慧大道, 让城市更“活跃”。
综合平台:“智慧城市”各类智慧应用的承载和实现, 需要云计算的数据计算与处理综合平台的有力支撑, 基于云计算数据中心 (Iaa S) 、云服务平台 (Paa S) 、云应用承载 (Saa S) 的云基础实施和综合能力平台将极大改变资源部署及应用开发模式——资源向“云端”集中, 应用由“云端”部署, 对采集到的海量的信息进行统一的集中计算、数据存储、智能分析、判断处理, 实现统一的服务交付。
云综合平台能为智慧应用的开发部署和上线发布提供“快速的应用部署能力、数据统一分析能力、统一硬件/存储/安全方案、第三方系统集成能力、系统资源共享能力、系统平滑演进能力”等六大核心能力, 为智慧应用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持, 孕育各种智慧应用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城市更“聪明”。
智慧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智能化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众呼唤更加便捷的社会生活服务;需要提供方便易用的就学、就医、就业等信息服务;城市运行呼唤高效的公共服务;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水、电、交通、安全等应用服务。
智能化的后台处理将成为未来智慧应用的主流, 以云计算综合平台为核心的Saa S应用, 依托海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将较大促进智慧医疗、智慧商务、智慧政府、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各类行业的智能化应用的快速发展, 让应用极大地摆脱物理资源的限制。
通过云计算的技术和架构优势, 可充分挖掘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 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现代化都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信息化创新技术带来的智慧应用, 将成为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催化剂, 绽放智慧之花, 让城市更“美好”。
泛在网与云构筑智慧城市
从技术角度看, 智慧医疗、智慧商务、智慧政府、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各类行业应用都是基于云计算为基础的智慧应用;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 智慧应用的开发模式则是基于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和云服务的交付模式。
因此, 如果说泛在网络是智慧应用的遍布全身的根茎枝干, 云计算则是智慧应用的肥沃土壤, 二者在智慧城市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如图2所示, 智慧应用涵盖人、财、物、信息等四大元素, 功能类比于园丁灌溉、光合作用、营养传输、循环代谢, 这几个功能单元能流畅运转, 就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生生不息。其中, 智慧应用就像盛开的花朵和果实, 百花齐放、硕果满枝, 云计算则是抚育智慧应用的一片肥沃土壤, 每一层土壤都为智慧应用提供不同的功能支持, 形成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应用发展的生态系统。传统的业务模式将转变为云服务模式, 包括三个层面:Iaa S层面的云数据中心、Paa S层面的云服务平台、Saa S层面的云应用承载。
云计算三层架构在智慧应用的生态体系中将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Iaa S层:将智慧应用所需要的计算、存储、网络等IT基础设施资源虚拟化并封装成服务, 实现资源管理与使用的剥离, 实现资源动态获取和释放, 按需配置、弹性分配、快速部署、降低成本, 信息在Iaa S层有效进行管理, 相比传统基础设施, 无法实现快速部署和按需分配, 更不可能集中管理了, 可以说Iaa S是智慧沃土的“承载层”, 为智慧应用云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资源承载。
Paa S层:可以汇聚互联网以及运营商的各种能力资源, 比如短信、彩信、定位、支付、认证、计费、SNS等应用能力, 并向智慧应用的程序开发人员提供简化的分布式软件开发、测试和部署环境, 屏蔽了分布式软件开发底层复杂的操作, 使得开发人员可以快速开发出基于云平台的高性能、高可扩展的智慧应用服务, 从资源到应用能力的保障, 提供丰富的应用能力调用, 以及应用托管的模式, 开发人员只要专心于应用的内容和流程, 不必考虑测试、发布的资源环境, 极大地激发业务创新。可以说Paa S是智慧沃土的“营养层”, 为智慧应用云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应用能力支持。
Saa S层:是一种面向客户的业务提供模式, 通过Iaa S层和Paa S的IT资源及应用能力的支持, 承载各种应用系统, 提供各种各样的在线智慧应用服务。可以说Saa S是智慧沃土的“耕作层”, 为智慧应用云生态系统的开花结果提供“化学作用”。
智慧应用关系社会民生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应用构建是智慧城市的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即通过智慧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程度来体现, 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纳入相应的规划当中。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 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 经济结构稳步转型, 城市对于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依存度越来越高。特别在开放平台、智能管理、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电子政务、行业应用等重点应用将会在云计算这片沃土中茁壮发展, 百花齐放, 强有力地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譬如以下一些智慧应用, 将在不久的将来渗入到市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智慧医疗:通过云计算建立市民的健康信息网, 让个人拥有健康档案, 医疗机构共享利用健康信息。市民去医院, 不必重复拍片, 所有检查记录都存储在云端, 各家医院都可使用, 同时让医生、护士通过无线网络, 方便实现病历检索、电子处方下达、多方会诊等功能, 医院诊疗效率大幅度提升, 直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同时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智慧教育:目前大多数教育单位都有自己的一套信息系统, 难免重复、闲置, 云计算将从技术上实现设备的共享, 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从而为学生和市民提供开放、便捷、优质的学习环境。
智慧社区:可以让市民生活更和谐。智慧社区可以通过云计算获得海量存储和集中调配的能力, 实现平安社区视频监控、家庭家电智能管理、楼宇消防电梯智能管理等多种智能安保和智能家庭功能, 让市民出行更放心、在家更省心。
智慧商圈:可以让百姓生活更便捷。通过无线宽带和云计算的结合, 可以实现移动支付、商圈个性化信息推送和提醒、顾客无线上网、商圈内停车位智能管理等多项“智慧商圈”应用, 方便顾客购物和交易。
城市信息平台 篇9
关键词:应急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城市应急指挥平台
1 应急平台及建设必要性
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它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城市应急平台,将利用先进的数据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现有各应急系统的整合与完善,建立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形成智能化的应急网络体系,形成“政令畅通”的应急指挥体系。该系统具有监测、预报、警报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制定应急对策的能力。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统一指挥调度,各机构都能快速交互信息,资源共享,协调联动。力求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对策,最大限度的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2 总体建设目标
应急管理在我国属于新的事业,涉及到多个领域。如何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设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指挥系统,是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关键。城市应急指挥平台项目建设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信息处理上,实现“有机链接,统一管理”;(2)在指挥对象上,实现“上下一体,步调一致”;(3)在资源整合上,实现“凝聚合力,有序调配”。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应用系统。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有线调度系统、无线调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接入系统、综合应用系统、应急指挥场所。
3 总体设计方案
应急平台主要由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与应急指挥场所组成。
基础支撑系统由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接入系统安全支撑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容灾备份与异地备份系统组成。
综合应急系统由综合业务系统、风险防患监测防控系统、预测预警系统、智能辅助方案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评估系统与模拟演练系统、数据库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组成。
应急指挥场所由应急指挥大厅、会议室、白天值班室与夜间值班室组成。
城市应急平台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应急指挥中心在外部网络以及各单位业务系统的支持下,发挥其有效调度指挥的作用。应急指挥中心直接对有线调度系统、无线调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接入系统、综合应用系统进行有机的集成联动。从“平战结合”的角度出发,从系统联动方式入手,分阶段解决应急指挥中心数字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实际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中心高效流程化管理调度与指挥协同。
3.1 有线调度系统
有线调度系统包括普通电话调度系统、IP电话调度系统、多路传真系统和数字录音系统五部分。有线调度系统需要满足应急工作日常办公通信需求,具备一般电话业务功能;需要满足处理应急事件所需的电话指挥调度功能(如组呼、群呼、热线、电话会议、优先呼叫、连选等);需要具备同时处理多起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1)普通电话调度系统:具有分组群呼(组呼、群呼)、电话会议、电话转接(内部和外部转接)、数字录音、优先呼叫、电话强插(可选、内部)等功能。调度台电话(值班室现有电话号码)采用模拟中继方式,实现一号呼入。召开1组电话会议容量不小于30方通话。
(2)IP电话调度系统:IP电话调度系统作为普通电话调度系统的备份。采取设置IP电话终端方式,市应急平台在市属相关部门应急分中心部署远程坐席,同时对上需要与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
(3)多路传真系统:需要与省应急平台多路传真系统互联的同时,并向下延伸,应支持同时收发不少于3路传真的能力;支持接收传真自动识别分发、传真到达自动提示、人工接收确认等功能;支持发送传真优先级设置,紧急传真优先发送;支持传真线路自动负载均衡,当有大量传真或群发传真时,应能自动排队,自动寻找空闲的线路发送,并均衡每条传真线路的负载量;支持保密传真功能;支持可定制的群发功能和定时发送功能;支持详细的日志功能、查询功能、统计功能和存储功能。存储容量要求满足在线存储3个月,离线存储6个月的要求。
(4)数字录音系统:数字录音系统应能实现对普通电话调度系统和IP电话调度系统的录音,系统应具有对通话录音、存储、备份、查询、回放和录音监听等功能。录音设备容量满足在线存储3个月数据,离线存储6个月数据。
3.2 无线调度系统
利用无线短信息,实现指挥中心向现场处置人员发送指令与消息。利用现有的集群通信系统,在特殊环境下如普通公网电话、计算机网络、公众移动无线通讯网无法正常使用时,实现应急通讯指挥调度。
3.3 计算机网络系统
城市应急平台计算机网络系统需要上到省政府、横到市相关部门,纵到下属县级市、区政府的计算机网络通道的互联互通,实现声音、图像、数据、文件等应急信息的传输。
应急平台计算机网络系统应依托市电子政务内、外网进行建设。
(1)应急政务内网局域网:城市政府应急平台与省应急平台间的内网连接应通过省级电子政务内网实现,城市政府应急平台到市内各单位、县级市、区应急分中心间的内网连接则应依托市政府已建和待建的电子政务内网承载。电子政务内网上建设应急平台中的综合应用系统、图像接入系统、城市内网视频会议系统、与省应急平台互通的视频会议终端、IP电话调度系统、多路传真系统、普通电话系统及录音系统等。需要满足应急平台相关系统的运行需要,支持海量信息的存储、交换和共享,支持音视频数据传输的需要。
(2)相关专网:接入公安专网,实现道路监控图像的接入。
3.4 视频会议系统
市应急平台视频会议系统,需要满足两种视频会议要求:第一种是省应急指挥中心召开的全省范围的视频会议,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为分会场;第二种是市应急指挥中心作为主会场,召开包含市相关单位与各县级市、区应急指挥分中心的全市范围的视频会议。
(1)多点资源管理:可对会议终端设备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市级可对各县级市、区应急指挥分中心的MCU统一管理;支持多种调度管理策略。
(2)多点业务预约中心:用户可通过IE浏览器访问多点业务预约中心,接收视讯用户的访问,提供会议资源查询、会议预约、会议查询、会议控制、视讯用户的查询等功能。
(3)网络控制中心:可对终端、MCU、网关等节点进行管理。功能包括地址解析、区域管理、接入控制、注册管理、呼叫管理、带宽管理、路由管理、区域间呼叫。另外,网络控制中心转发主叫呼集信息、会控地址解析、特服号解析和点对点呼叫支持。
3.5 图像接入系统
一方面需要实现将本市的应急事件监控视频图像汇聚到市应急指挥中心;另一方面是当发生重大事件时,需要将事发现场的图像上传至省应急平台。
(1)接入要求:将市相关单位和下属县级市、区已经建设的图像监控系统接入到市应急指挥中心。
(2)功能要求:接入的监控图像可以在电脑终端和大屏幕上显示、切换、调用。
3.6 综合应用系统
包括应急信息计算机网上报送系统(值守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值守应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要建立市应急相关单位、以及县级市、区应急中心之间的值守信息的上报、接收、抄送渠道,实现与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的互联互通,同时后期完成与省平台的信息报送和抄送接口。
应急预案管理系统要实现城市应急预案的数字化和应急流程的电子化。
应急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调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进行二次开发,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直接调用现有的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实现。
(1)值守应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值守应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市应急指挥中心日常办公和值守应急的辅助工具。系统功能包括值守应急、监督指导、综合协调、统计分析、值班管理、会议管理、工作动态、归档管理等功能。
(2)应急预案管理系统:预案集中存储在预案库中,预案系统及市级相关单位应用系统均可以访问此预案库。应急预案系统遵循严格的权限控制规则进行预案操作。系统功能包括:预案制作、预案审核、预案发布、预案结构化、预案关联、预案查询、预案修订、预案归档、预案报备等功能。
(3)应急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功能地图显示、地图操作、基本编辑、地图定位、辅助功能、系统接口等。
3.7 应急指挥场所
市应急指挥场所包括市政府应急指挥大厅、会商室、白天值班室、夜间值班室以及市相关部门、下属县级市、区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场所。
(1)指挥大厅:指挥大厅安装大屏幕显示设备与视频矩阵设备。可显示与切换视频会议图像、监控图像、操作台图像、电视图像、DVD图像、空间地图等,供领导指挥决策和专家指挥会商。接入省应急平台视频会议系统终端,实现与省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互连互通;安装市应急平台视频会议终端,实现召开以市应急指挥大厅为主会场的全市范围的视频会议。大厅应可实现有线、无线集中控制,包括温度、灯光、设备开启、图像切换、声音控制等。具有召开数字会议功能,供会议、汇报演示时使用。具备录音、录像功能。配备通讯设备。
(2)白天值班室:承担现有日常值守应急各项工作。对图像系统实时传送情况进行监控。可以与指挥大厅的图像进行切换和语音通话。配置普通电话、IP电话、调度台、数字集群、传真机、打印机、传真机、多功能一体机等各种通信手段。接入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信号源。在值守坐席对面的墙面上,设置各类信息源监控液晶电视机。实现图像监控和画面的显示,满足日常省应急办组织小型会议和上传日常值守监控情况使用。
(3)夜间值班室:主要用于夜间值班人员值守应急使用。安装配置各种通信手段:办公电话、传真机等,配置与白天值班室并机使用。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内网和互联网信息源接口各1个。接入有线电视信号源、接入视频信号源。安装挂壁式液晶电视机,用于显示有线电视信号或电视会议信号。
4 结束语
城市应急平台,收集、共享、互通、汇总和分析利用应急信息资源,组织实施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响应,提高政府应急能力。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辛海强.省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初探[J].地理信息世界,2007(01):29-33.
[2]周巍.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建设思考[J].信息化建设,2009(07):30-31.
[3]诸仲玖.县级城市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4]王德勇.城市应急系统网络安全设计与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03):110-114.
城市信息平台 篇10
1 “云服务”工作模式
建设基于云服务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共享且共用”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实现一个数据共享的环境, 并提供一个多部门共用的基础平台。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种服务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按照目前较为通行的分类方式, 软件即服务 (Saa S, Software-as-a-Service) 、平台即服务 (Paa S, Platform-as-a-Service) 、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 S,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是云服务的三种主流服务模式。关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Paa S服务方式已有诸多研究。主要体现在基础地理框架数据的发布功能上, 对于基础数据管理、存储、入库等操作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系统建设模式上。这一点阻碍了整个平台的使用范围, 不利于整个平台的复用和集约化建设。
针对实际应用需求, 按照软件即服务 (Saa S) 的建设思路, 对于区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管理、存储、入库等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 将带来诸多益处。软件即服务 (Saa S) 有一个鲜明特点, 即服务提供商提供与应用相关的所有基础设施及软件, 用户通过基于Web的前端与此服务进行交互。以软件即服务的建设思路, 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管理、存储、入库、运维、监控等功能进行设计, 将实现平台的多部门复用, 各部门将通过平台实现个性化的服务, 这一改变具有如下很高的实用价值: (1) 各部门能够通过远程调用的方式, 实现各自业务数据的发布功能; (2) 为有效地组织和整合地理信息服务资源, 简化地理信息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成本, 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和效率提供了可能; (3) 平台的运维和管理实现统一托管, 使用和运维工作得以分离, 普通用户不用担心技术层面的问题; (4) 统筹解决各政府应用部门自有GIS平台的建设经费问题, 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即可直接获取服务; (5) 云服务提供动态易扩展的虚拟化资源, 各部门能够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通过网络获得所需服务, 充分运用地理信息共用服务平台的计算、存储和发布能力。
2 平台建设模式选择
政府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模式选择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 也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应用效果与后续运维管理。目前可行的运维模式可总结为以下四种:自建模式、外包模式、云服务模式与综合模式。每种建设模式都存在优势与不足, 自建模式人员与资金投入都较大, 但在安全性与持续升级改造能力上最强;外包模式可以有效发挥杠杆作用, 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办更多的事情, 但对项目管理、质量控制、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云服务模式在资金投入、服务质量上具备明显的优势, 但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理念与技术模式, 依赖于云服务的技术成熟度;综合模式适用于规模复杂、异构的系统整体设计, 对规划能力与架构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政府信息化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是决定系统建设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城市政府信息化的主管部门为管委会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以下简称“信息办”) , 其主要职能包括:负责拟订城市信息化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统筹规划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研究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 审核城市各职能单位信息化建设项目等。城市信息中心在信息办指导下开展工作, 承担区内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运维等工作的具体实施。城市内其他业务部门由于受制于人员编制限制, 其信息化管理大部分由本部门兼职人员负责, 更没有独立的信息化科室或信息中心。因此, 采用集中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并由城市信息化工作部门通过“云服务模式”实现对各业务部门的系统支撑和运维服务保障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3 平台建设难点
3.1 权限控制与角色设计
以“云服务模式”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用户除了系统管理员、二次开发用户、系统审计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角色外, 针对通过平台发布私有业务数据的委办局设置了二级管理员的角色。二级管理员通过Web页面方式, 实现基于云服务的数据管理。在经过系统管理员授权后, 二级管理员具有私有的存储空间, 用来存储和发布各类专题数据, 并设定数据访问的安全验证方式。由于二级管理员主要针对非信息中心的用户, 管理员用户需要能够授权和建立多个二级管理员用户。
3.2 图层管理的功能设计
在以“云服务模式”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过程中, 数据管理子系统允许管理员、二级管理员执行上传图层、配置图层样式等操作。图层资源按照目录的方式进行管理。管理员以及二级管理员在管理图层的同时, 必须首先维护数据目录。数据目录记录了图层的元数据信息以及图层的索引方式。图层目录上的节点与图层一一对应, 并与图层有一致的可见性。管理员通过图层服务管理功能实现图层组服务的启动、停止和刷新。由二级管理员建立的图层组以及服务, 只能由二级管理员自身来维护, 其他管理员对这些图层均不可见, 保证了图层数据的安全。
由于不同权限的用户对于图层数据集的可见程度有所差别, 服务列表中图层目录是一个变化的集合。管理员、二级管理员对图层的操作主要包括如下功能:目录管理、图层管理、查询可见图层组, 配置图层样式, 以及控制图层的渲染操作。
3.3 云服务管理功能设计
图层目录服务和Web地图服务是云服务的主要内容。目录服务是包含图层数据的来源、目录结构、图层名称、数据更新时间、频次等内容的元数据信息。通过目录服务, 二次开发用户能够查询、发现图层数据资源。不同权限的管理员能够发布各自的图层目录服务。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用户访问数据的权限控制。Web地图服务, 二次开发用户通过调用地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通过OGC标准地图服务规范WMS、WFS, 将图层数据加载到自己建立的应用系统中。
4 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介绍
基于“云服务模式”建设的政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原型系统为城市各政府部门提供统一的“地理底图”, 通过集约化建设实现业务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和互联, 为各委办局提供高效、安全、稳定的透明数据服务、功能服务和模型服务。该原型系统实现了委办局用户作为管理员、二级管理员通过Web能够访问平台数据管理系统, 实现数据目录的定制、图层数据配置和样式发布。基于上述平台原型系统, 城市信息化部门整合了各相关业务部门的多种业务数据。包括:城市监控摄像头、法人单位、网格地块、高新技术企业、五百强企业等信息。实现了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共享利用统一的基础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同时, 满足各部门的个性化业务需求。
5 结语
该文介绍的基于云服务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还不是十分成熟, 例如针对不同用户存储空间的分配和管理, 没有实现真正的自动化和虚拟化;图层样式的定制功能, 目前只能选择定义好的有限种类, 用户不能够自定义样式文件;数据访问权限的颗粒度控制在整个图层, 还不能精确地控制访问区域。要解决上述问题, 应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在地理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相信随着非专业用户使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需求的增长, 基于云服务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式将在越来越多的建设部门中得到认可和应用。
摘要:该文提出基于SOA架构与云服务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设计理念, 并完成了原型系统的建设, 探索实现了基于全市基础政务地理信息的“跨部门信息共享、跨部门复用”的政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该原型系统实现了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统一发布, 包括电子地图数据、地块网格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影像数据。为经济运行监测、土地节约利用、重大项目投资、能源监控等重点应用方向提供了功能展示和原型示范。
关键词:SOA,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军, 丁明柱, 蒋捷, 等.从离线数据提供到在线地理信息服务[J].地理信息世界, 2009 (2) :6-9.
[2]王军, 臧淑英.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服务建设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33 (2) :14-17.
城市信息平台 篇11
随着云计算模式的兴起,数字信息在各领域的急剧膨胀,信息类型、来源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大数据概念便迅速在国内蔓延开来。当下,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迎来了一个小高潮期,业内人士认为智慧城市的“智慧”之处恰恰体现在大数据的应用。
然而在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有何种关系,又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什么的推动力?本刊特别专访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知名教授马修军博士。
大数据将引领大变革
记者:现在大数据涉及很多方面,但目前被提及比较多的是存储和计算,实际上可能还涉及传输、数据挖掘、数据应用场景。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又怎么定义大数据的?您认为在这些方面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马修军:大数据有4个特征,即数据量大(Volume)、类型多样(Variety)、数据增长迅速(Velocitv)和数据价值巨大(Value)。前三个V比较好理解,关于第4个V大家很容易理解数据很有价值,但往往认识不到,相对于数据量而言数据价值平均值很小,挖掘大数据中的价值犹如沙里淘金,这也是大数据通常与Hadoep、NoSQL、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仓库、商业智能,以及开源云计算架构等诸多热点话题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大数据不只是存储和计算,数据智能分析等相关技术非常重要。
在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是掌握数据核心技术,例如IBM提供了从端到端、整体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惠普收购了数据分析仓库供应商Vertica,SAP推出了内存数据库HANA等。
记者:国内大数据应用领域的现状是怎样的?跟国外的差距在哪儿?
马修军:国内和国外在大数据应用领域最早的都是互联网领域的,包括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亚马逊和淘宝的电子商务数据、Twitter和新浪微博数据,Facebook社交网络数据。例如,Facebook用户每月分享30亿条内容,Twitter每天发送和转发12TB的信息,淘宝每天有超过30亿条店铺、商品浏览纪录及上千万的成交、收藏纪录。其他大数据应用领域主要是银行和电信等行业,中国工商银行近期部署了PB级大型数据仓库项目,中国移动早就部署了云计算和Hadoop数据分析中心。
可以说国内在大数据主要应用领域的发展并不比国外慢,在大数据的各种基础软件及应用软件、硬件产品方面,大数据技术以开源为主,尚未形成绝对技术垄断,即便是IBM、Oracle等行业巨擘,也同样是集成了开源技术,我国核心技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也在缩小。
记者:如果大数据能在一个领域有所突破,最有可能是哪个领域?
马修军:15年前,美国最庞大的数据仓库其规模只有数TB,且只有像沃尔玛、万事达这些极少数的公司才拥有如此庞大的数据。而如今,从生活中的购物交易,到工业上的生产制造,从社交网络媒体信息,到在线视频图像资料,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到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都产生着大量的数据。可以预见,随着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成万上亿计的网络传感器被嵌入到现实世界的各种设备中,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表、汽车和工业机器,大数据的价值还将进一步显现。
另一方面,IT企业和运营商全面部署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近几年,大数据将会在金融、电信、医疗、物流、供应链、移动位置服务等领域有重大突破。
记者:近年来,相关业界的专家也表示大数据将引发新的“智慧革命”,您对所谓的“智慧革命”怎么理解?
马修军:大数据引发的所谓“智慧革命”,是说大数据正在对每个领域都造成影响,在商业、经济和其他领域中,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决策行为,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未来,数据将会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第一次拥有了精准记录把握复杂世界的能力,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不需要简化的大数据“世界模型”,可以精准地把握变化趋势,进而做出决策。
一个最新的例子就是Facebook在2012年5月18日的IPO。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敢说自己有把握去预测Facebook上市当天股价的走势,但是Twitter却神奇般地做到了。社交媒体监测平台DataSift监测了Facebook IPO当天Twitter上的情感倾向与Facebook股价波动的关联。例如,在Facebook开盘前Twitter上的情感逐渐转向负面,25分钟之后,Facebook的股价便开始下跌。而当Twitter上的情感转向正面时,Facebook股价在8分钟之后也开始了回弹。最终,当股市接近收盘时,Twitter上的情感转向负面,10分钟后Facebook的股价又开始下跌。最终的结论是:Twitter上每一次情感倾向的转向都会影响Facebook股价的波动,延迟情况只有几分钟到20多分钟。
这仅仅只是基于社交网络产生的大数据进行“预见未来”的众多案例之一,事实上“大数据”所能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已经被人认为将引领一场足以匹敌20世纪计算机革命的巨大变革。奥巴马政府已经把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大数据对当今社会的重要程度。
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nlc202309022122
记者:智慧城市无疑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然而各地在建设中似乎都遇到推进困难、找不到突破口等问题,那么智慧城市建设当前遇到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修军:自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我国各地先后举办了多次论坛,也有多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规划,启动了若干建设项目,可以说中国城市已经实现了智慧城市概念的认知,开始进入全面规划建设的开端。智慧城市可以规划美好蓝图,但关键是如何实施,许多已经完成规划的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启动的困局。目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瓶颈主要是体制方面的问题。
智慧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协同,包括多个层面的协同:(1)政府机制层面,在解决跨部门联动和政府整合服务方面,各部门是否具备协同机制;(2)业务系统和数据共享层面,目前各业务系统和数据建设纵强横弱,以条为主,缺乏块的横向联合,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精准的数据,衡量智慧城市的标准是数据的开放性;(3)服务层面,智慧城市的最终应用是服务,市民、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获得的服务有多少是协同的,整合了多少部门、公众服务,应该是一个关键衡量指标。
目前,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都面临着机制问题,若要破局需在机制、业务系统和数据整合,以及服务整合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记者:当前虽然有了云计算、物联网,但缺乏大数据分析处理的核心技术,很多领域的智能乃至智慧都只是空壳,在您看来大数据的核心技术都有那些,我国的薄弱环节在哪些方面?
马修军: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数据采集能力,以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实时精准掌控,相当于智慧城市的感官系统;云计算则是可靠、经济、易部署的IT基础设施,相当于智慧城市的身体。而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则是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
“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形成了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存的格局,这对传统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带来了挑战,而另一方面,现有数据库系统软件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价格高昂,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适合大数据成本的高效处理平台。大数据核心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对数据库高并发读写要求、对海量数据的高效率存储和访问需求、对数据库高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的需求,使得传统SQL主要性能没有用武之地,NoSQL模式变得非常流行。互联网巨头对于NoSQL数据模式应用非常广,比如谷歌的Big Table、Facebook的Cassand ra及亚马逊的Dynamo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信息产业,一直落后于国外的巨头,长期处在产业链的末端,但国家一直在核高基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研发,如CPU、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等,培养了基础系统软件领域的大量人才。在新兴的大数据处理领域,中外公司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单纯考虑狭义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如Hadoop、MapReduce、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中外差距仅有5年左右。近年来,国际lT公司早已提前布局大数据核心技术,例如IBM近5年10亿美元以上级别的大手笔收购多与如何有效处理大数据有关,2007年IBM花费20亿美元收购了商务智能软件供应商Congnos,2009年IBM斥资12亿美元收购SPSS软件,201 0年IBM以17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数据库分析供应商Netezza;数据库软件巨头甲骨文收购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海波龙(Hyperion),收购另—IT巨头SUN公司,推出了Oracle大数据机和Exalytics商务智能服务器,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SAP在大数据实时分析的领域中,推出了内存数据库HANA平台,以应对大数据实时分析的挑战;此外EMC、Informatica、Taredata等公司,也都在大数据领域布局了核心技术平台。
从大数据核心技术产业方面,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公司仍没有及时抓住转型契机,相对而言,缺乏在大数据领域的核心技术投入和研发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记者:智慧城市与大数据间关系是怎样的?
马修军:智慧城市要体现出人类社会对现代城市和运营管理新的科技发展的水平,需要对大数据充分分析和利用,深入分析我们收集的数据,以深入、系统全面洞察力解决,促进人类智慧运用管理城市,通过先进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和功能的强大的运算系统,从而来整合分析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海量数据的处理,将特定的知识应用于特定的行业和特定的解决方案中,来更好地支持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和相关行动。
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大数据平台,一个统一的城市操作系统,通过物联网将城市的人、地、物、事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数据流转其中,形成一个大数据平台,所有屏幕都可接入,通过网聚的力量,汇集市民智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记者:在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过程中,信息孤岛成为了致命伤,那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如何通过大数据的概念去解决信息孤岛?
马修军: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和利用各类城市资源,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与业务协同,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城市全面规划能力和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活力。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需要各界一起探索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数据运营模式,打破现有信息孤岛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期望每一个城市都是个性化的,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模式,关键是形成可持续服务于建设城市的独立服务主体,不能把智慧城市建设当成一种解决方案全球推广而获益,而是针对每一个城市深耕细作,做出个性化的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从城市发展的长远来收回投资。这个需要考验投资建设智慧城市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并不是只有资金实力,关注业绩的企业能做到的。
数据开放的利与弊
记者:在数据开放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于数据的使用又应该如何调节?
马修军:智慧城市建设,在大规模部署物联网汇集城市海量实时数据的同时,应以开放协作平台的方式,提供精细粒度的数据访问接口,提高数据可读性,为不同层次和不同权限用户提供精细粒度数据访问,从而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在开放协作平台上汇聚市民的智慧,开发深度应用,实现真正的深入的智能化。
智慧城市的关键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是统一梳理部门业务系统和数据,形成统一开放平台,各部门按统一信息开放标准开放数据和功能访问API,实现应需而动的数据和业务整合。统一信息平台不需要整合各部门数据和业务,只要搭建起访问各部门数据和功能的开放API接口,用过通过统一平台,授权、审计数据访问,从而实现信息的流动。国际上从2009年开始出现了数据开放浪潮,美国ClO委员会专门成立了Data.gov网站,重点解决针对信息分散,缺乏整体性问题,英国政府也紧随其后,进行政府数据开放网站建设。
这种趋势也引起了国内相关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其实现在很多地方和部门“十二五”规划都有数据开放的考虑。数据开放可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是促进数据民主和公众参与,助力政府解决社会难题,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二是有利于促进数据创新应用,充分发掘政府公共数据附加经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随大数据而来的还有重要的隐私、安全、知识产权和责任问题。随着大数据的价值愈大,个人隐私问题愈严重。另一个更紧迫的问题是数据安全。再就是大数据的经济意义也产生了大量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因为数据可以与其他数据结合起来轻松地复制、传播和使用。此外,还有与责任相关的问题:当一份不准确的数据导致负面结果时谁应负责。这些问题都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难题。
城市信息平台 篇12
一、平台设计概念
现代化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应当具备可视化操作功能, 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实时、便捷地监控管理现场施工状况。平台的功能设计要求立足于对各个工地建设的安全信息管理资料的采集与储存、对各类监控数据的掌握与分析、对各类信息的共享与实时查询等。安全信息管理平台还应当具备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施工方提供相关预警信息的功能。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是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核心技术, 上述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平台能够联合第三方监测、第三方施工单位以及第三方咨询单位等机构的工作, 第三方机构与施工方能够便捷地查询工程施工信息[1]。
二、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原则
为了保障平台设计工作的质量, 技术人员应当严格遵循各类开发原则, 其中包括适用性与先进性原则、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则、可维护与可理解性原则等。
1. 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则
安装在平台系统中的各类应用软件应当具备一定的抗病毒能力、容错等级符合设计要求, 能够发挥消除或者提示相关误操作的作用。在系统检测到误操作后应当能及时报警, 系统本身不会受到误操作的过大影响, 不会出现瘫痪或者死机的状态。
近年来, 黑客利用计算机病毒攻击网络系统致使互联网大规模瘫痪的事件频出不穷, 让受害方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平台系统感染计算机病毒也有可能瘫痪而造成机密数据的泄露, 所以开发者应当对平台采取有效的保密设计, 最大程度地提升平台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 适用性与先进性原则
平台研究人员应当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开发经验, 着力于优化平台的基础与核心功能, 使得平台的各项性能指标更上一个台阶。量测技术与现代监控技术能够有效地强化平台的实用性, 因此要重视在平台中应用监控与量测技术。在应用新技术后, 应当对技术进行可靠性检测, 了解用户对该项技术的接受水平, 不断地完善技术, 积极提升技术与平台的融合性。
3. 可维护性与可理解性原则
平台操作程序过于复杂不仅会浪费工作人员大量时间, 还可能增加误操作的发生概率。研究人员应当为平台系统设计简单、执行效率高的程序。为了促进平台的不断完善, 能够持续适应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状况, 应当保障平台具备较强的可维护性, 即确保平台能够便于维护, 维护工作程序少、时间短以及成本低。
三、平台的具体设计
平台功能的实现需要依靠各类架构与功能模块, 对系统逻辑架构、物理结构的设计是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技术人员要注意不断地丰富并优化系统的具体功能。
1. 系统的物理结构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采用了适用性强的B/S架构, 具有强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功能。系统数据传输功能的实现依赖于VPN专网与以太网, 系统具备较强的数据采集与储存能力。系统拥有信息安全管理功能, 发生信息泄露的风险较低。
2. 系统的逻辑架构
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支持对施工信息、风险信息等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以及查询等功能, 同时系统支持可视化操作, 各类信息经处理后能够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目前, 主流的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应用了层次化的逻辑架构, 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运行时又相互独立, 某个子系统发生故障不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2]。
应用层是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 其具有展示以及利用经深度分析或原始的数据的功能。应用层拥有大量的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是支撑应用层运作的核心因素。对各类数据的存储与整理是系统通信层的主要工作内容。系统支撑层的作用是深层次地利用各项轨道交通施工数据, 其过程需要数据智能计算、统计与挖掘等技术的支持。
3. 具体的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应当具备多种实用的功能, 其中包括对施工进度信息、施工变更资料、巡视监测信息以及施工风险源信息的采集与管理, 在统计与智能分析技术的帮助下, 借助各类功能模块向工作人员展示信息管理成果。
四、平台的各类子系统
信息平台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 不同子系统具备不同的功能, 各功能模块负责实现子系统的功能, 应当不断完善各类子系统, 促成平台整体性能的提升。
1. 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
对风险事件、施工参考案例、风险工程以及风险单元的管理是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各种已收录的施工案例信息, 支持工作人员查询各个工点的风险工程, 由此可见, 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风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由于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运行涉及大量机密施工信息, 所以研究人员对其采用了保密处理, 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隶属后台操作模块, 未取得管理员权限的人员无法使用该系统。
2. 地质地理信息子系统
地质地理信息子系统是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重要构成成分, 该子系统具备如下功能:
①查询功能。系统支持综合查询功能, 能够有效执行用户的查询命令。地质地理信息子系统具备资料查询以及地图浏览两个基础模块, 能够实现对轨道工程施工范围、项目工程编号等信息的查询, 查询所得的结果通常以文件形式显示。
②统计分析功能。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 地质地理信息子系统的统计分析模块负责对相关施工区域的巡视与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 环境风险源监控子系统
在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 必须要开展质量合格的风险源检查工作, 从而保障施工区域的安全。环境风险源监控子系统具有划分现场风险源、分析施工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功能。环境风险源监控子系统可以监测周边环境的变化状况, 对施工风险进行等级划分, 对工程附近环境开展动态管理工作, 在发现施工风险后通过预警模块向施工人员发出提示信息, 从而有效地提升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性[3]。
五、结语
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研究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是提升城市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措施。平台的数据处理、对风险的规避等功能是基础且重要的, 所以要不断地完善这两类功能, 同时强化系统的防泄密与自升级能力, 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平台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汪良旗.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6, (6) :169-174.
[2]王海滨.城市轨道交通电气系统网络负荷建模方法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6, (6) :61-66.
【城市信息平台】推荐阅读: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06-20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解决方案06-05
城市管线信息系统07-20
二类城市评估信息08-10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06-25
智慧城市的信息集成06-26
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08-05
智慧城市与信息技术09-11
城市公交管理信息系统08-02
城市化与信息化07-26